幔源流体判别标志与多层旋回成矿动力学——以山东夏甸金矿为例

幔源流体判别标志与多层旋回成矿动力学——以山东夏甸金矿为例

一、幔源流体判别标志及多层循环成矿作用动力学——以山东夏甸金矿床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智云宝,孙海瑞,李风华[1](2020)在《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床成因——元素地球化学与流体包裹体证据》文中提出笏山金矿床为陡崖断裂带南段内最大的金矿床,为了揭示其矿床成因,在矿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矿体围岩元素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笏山金矿床沿NE向断裂发育大规模的热液蚀变带,地表出露的断裂带形成一个庞大的面形蚀变带,矿化较弱,分带不明显,钻孔显示金矿体两侧依次发育黄铁绢英岩、绢英岩化花岗岩蚀变带和二长花岗岩,金矿体主要产于陡崖断裂带下盘黄铁绢英岩蚀变带内。质量平衡计算表明:绢英岩化过程中,主量元素SiO2、Al2O3、FeO、MnO、Na2O、K2O、P2O5和部分稀土元素从二长花岗岩中迁出,而MgO、CaO、Fe2O3,成矿元素Au、Ag,亲硫元素Cu、Pb及亲铁元素V、Cr、Co、Ni迁入二长花岗岩;黄铁绢英岩化过程中,主量元素FeO、Fe2O3、MnO、MgO、CaO,成矿元素Au、Ag,亲硫元素Cu及亲铁元素V、Cr、Co、Ni迁入,SiO2、Al2O3、Na2O、K2O和P2O5迁出。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以及单个包裹体成分激光拉曼分析提示其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含CO2三相包裹体,具有低盐度(w(NaCl)为5.33%~13.29%)和中温(260~300℃)CO2-NaCl-H2O体系,在成矿过程中,含矿流体经历了流体不混溶作用。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及实验结果分析,确定该矿床为受陡崖断裂带控制的中温蚀变岩型金矿床。

迟乃杰,韩作振,单伟,孙雨沁,熊玉新,舒磊,刘传娥,申颖,李增胜[2](2020)在《胶西北焦家断裂带深部载金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胶东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集中区,焦家金矿带是区内最主要的金矿床分布区,黄铁矿是焦家金矿成矿作用的贯通性矿物,是主要的载金矿物之一。本次工作采集了焦家断裂带深部2700~3000m内的矿体及矿化体样品,对黄铁矿进行了晶体形态、主量元素、微量元素、EMPA面扫等研究工作。各个成矿阶段的黄铁矿晶体形态标型研究表明,成矿Ⅰ阶段黄铁矿自形-半自形,颗粒较细小,以细粒的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为主;成矿Ⅱ、Ⅲ阶段黄铁矿自形-半自形,颗粒较粗大,以立方体为主,含少量五角十二面体,具有较多的立方体、五角十二面体聚形晶;成矿Ⅳ阶段黄铁矿主要以继承性的细粒立方体黄铁矿为主。各个成矿阶段的主、微量元素有显着的差异,焦家深部成矿流体成矿早期Ⅰ阶段富Co、Ni,贫Au,成矿温度较高,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温度逐渐降低,成矿Ⅱ阶段的成矿流体中含有一定量的伴生中温金属元素Ag、As、Te、Cu等,成矿Ⅲ阶段中,成矿温度进一步降低,成矿流体逐渐转化为贫Co、Ni,富Au及其伴生金属元素Ag、As、Te、Cu、Zn、Pb、Sb等。根据电子探针(EMPA)面扫描,区分两种黄铁矿类型, Py1型黄铁矿,富Co、Ni,贫As、Pb等元素;Py2型黄铁矿,主要为富As,包裹部分被溶蚀的Py1型黄铁矿;通过对焦家金矿带黄铁矿的晶体形态、主量元素、微量元素、EMPA面扫等标型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对于深部找矿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胡浩,张昆,严加永,邵陆森,付光明[3](2020)在《山东胶东半岛焦家断裂带南缘电性结构研究》文中提出胶东半岛是中国金矿最集中的区域,焦家金矿带则是胶东半岛最重要的三条金矿带之一,在该带中已探明新城、焦家、河西等特大型金矿床。焦家金矿带受焦家断裂控制,成矿带基本与断裂带吻合,焦家断裂带北部位置和形态基本探明,但其南部因史家以南地区的第四系覆盖层而难以追踪。为了解焦家断裂带南部延伸特征,我们在史家地区开展了面积性音频大地电磁测深(AMT)工作,获得了23条电阻率模型剖面,并构建了研究区拟三维电阻率模型。结合区内岩矿石电性参数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初步厘定了焦家断裂带南延位置和形态,认为该断裂带自史家以南受后期NW-EW向断裂改造影响,出现错断现象,并且向南拆分成东、西两组断裂。而焦家断裂的低电阻率特征,说明断裂发育于引张或挤压-引张应力背景之下,并且是岩浆活动的浅部通道,岩浆热液的进入使断裂带内发生蚀变硅化、钾化等蚀变作用,金元素局部富集,最终可能在断裂带隐伏有利部位成矿。

刘汉仑[4](2019)在《内蒙古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提出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乌珠穆沁旗境内,地处中亚造山带东段,同时处于我国着名的二连浩特-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内,具有优越的成矿条件。本文通过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通过对矿床流体包裹体、C-H-O-S-Pb同位素,锆石及地球化学等相关测试,系统的讨论了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成矿物质来源,地质年代学及构造背景演化,深入总结了矿床成因。研究区内地层仅出露泥盆系上统安格尔音乌拉组及第四系,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两组,分别为北西向和近东西向展布,且北西向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容矿构造。矿区出露粗粒正长花岗岩,多位于区内南部,总体呈东西向分布,在部分深部钻孔中可见石英闪长岩。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矿脉穿切关系等特点可将热液成矿系统划分为三个阶段:(Ⅰ)毒砂-磁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石英阶段;(Ⅱ)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石英阶段;(Ⅲ)方铅矿-闪锌矿-石英-黄铁矿-方解石阶段。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其中硅化与矿化最为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主要发育三种类型包裹体:含NaCl子矿物三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安格尔音乌拉铅矿床成矿流体由中温、中-高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逐渐过渡演变为中-低温度、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热液。Ⅰ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300360℃,盐度为0.5851.65wt.%NaCl eqv;Ⅱ阶段包裹体峰值均一温度为240280℃,盐度为2.405.99wt.%NaCl eqv;Ⅲ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60200℃,盐度为0.873.85wt.%NaCl eqv。安格尔音乌拉矿床硫主要来源为上地幔和深部地壳;铅的来源具有明显的混源特征,可以判定成矿物质有地幔物质的参与并伴有地壳物质的混染。石英闪长岩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矿体完全一致,且矿体大多直接赋存于其中,可将其看做矿床成矿岩体,其结晶年龄152.0±1.5Ma,可以近似的看为该矿床的成矿年龄,为中生代晚侏罗世;区内南东部分析早白垩世的正长花岗岩(136.1±0.9Ma)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I型花岗岩特征相近。因此,推测区内正长花岗岩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结合二连浩特-东乌旗多金属成矿带在120170Ma的构造演化史,本文认为: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在古太平洋的俯冲作用环境下,地壳深部的岩浆热液携带大量成矿物质,在含矿热液流体沿着构造破碎带上升至近地表过程中,伴随着与部分围岩发生反应,含矿热液在构造碎裂带交代蚀变的发生和大气降水的不断混入,成矿体系温度和压力的骤然降低导致热液体系的不平衡,使成矿物质从热液中析出沉淀,在有利部位充填形成了矿体。

马伟东,张德贤,王智琳,鲁安怀,崔宇,左红燕[5](2015)在《胶东大尹格庄金矿与夏甸金矿矿化特征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矿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大尹格庄金矿和夏甸金矿矿化规模和矿化特征的差异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岩矿石主量元素迁移特征显示夏甸金矿矿化过程SiO2、Fe2O3的带入量较尹格庄多,表明夏甸金矿具有较好的硅化、黄铁矿化以及较强的金矿化。岩矿石微量元素迁移特征显示大尹格庄金矿成矿过程中Cu、Pb、Zn带入量以及CaO、MgO带入量较夏甸金矿少,表明大尹格庄金矿成矿期活动较弱,携带成矿物质较少。黄铁矿微量元素LA-ICPMS测试分析显示夏甸金矿黄铁矿Cu+Pb+Zn、Ga+In+Cd+Tl、As含量较大尹格庄金矿多,反映夏甸金矿热液活动性较强,金矿化较好。夏甸金矿从围岩到矿体SiO2、Fe2O3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以及不同成矿阶段黄铁矿中微量元素Cu+Pb+Zn、Ga+In+Cd+Tl、As变化幅度较大,显示矿化不太稳定,矿化规模较大尹格庄金矿小的特征。

王硕,孙丰月,孙巍,奥琮,陈俊[6](2014)在《胶东夏甸金矿成矿期闪长玢岩脉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文中指出山东夏甸金矿区内深源中—基性脉岩发育,其中以闪长玢岩与矿体间时空关系最为密切,被认为是幔源流体成矿最重要的判别标志。笔者通过对夏甸金矿两个不同中段内成矿期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了4组较为一致的年龄,它们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这一期中—基性岩浆活动留下的地质记录。这4组年龄分别为:①五台期:华北地区微陆块拼合,发生大规模岩浆作用,形成华北克拉通基底雏形;②印支期:华南与华北两大板块碰撞拼合,苏鲁—大别造山带出现,区内发生大规模变质作用;③燕山早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太古宙绿岩体发生强烈改造,形成大面积重熔型花岗岩;④燕山晚期:成岩成矿期。

丁正江[7](2014)在《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胶东地区地处古特提斯与环太平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横跨华北板块和苏鲁大别造山带两大地质构造单元,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频繁,尤其以燕山早期由被动陆缘转为活动陆缘为标志,该区进入环太平洋构造域发展演化阶段以来,壳幔作用强烈,幔源流体上侵,成岩成矿作用显着。论文以最新矿床学理论为指导,以该区地球动力学演化背景为主线,以现代测试分析技术为辅助,野外实地调查与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在综合分析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和重新厘定了胶东地区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背景;系统深入研究了各成因类型典型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时代,厘定了成因类型,建立了相应成矿模式,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并通过对比研究,将胶东地区中生代贵金属有色金属矿床系统划分为受不同地质构造演化阶段动力学机制控制的2大成矿系列,包括5个成矿亚系列和15个矿床式。通过研究,明确指出该区中生代印支期末稀有金属铍成矿主要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有关,而燕山期以来的成岩成矿作用严格受伊泽奈奇板块俯冲作用所控制。区内燕山期发生的5次主要成岩成矿作用,分别对应于古太平洋板块的156.6Ma、137Ma、97Ma等3期增生期及其中间期。燕山早期(160155Ma),欧亚大陆东部由被动陆缘转化为活动陆缘,伊泽奈奇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控制了邢家山式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床;燕山晚期135125Ma,伊泽奈奇板块的不断俯冲,岩石圈不断加厚,导致发生了大规模的岩石圈拆沉作用,控制了香夼式斑岩-矽卡岩型铜(钼)铅锌矿床和王家庄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铜锌矿床;125115Ma,伊泽奈奇冷的洋壳的快速NWW向俯冲,引发地幔强烈对流,岩石圈大规模拆沉,幔源C-H-O流体涌入上地壳导致了巨量金的堆积,形成了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矿,及胶莱盆地边缘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115110Ma,伊泽奈奇板块后撤式俯冲,胶东地区转为大陆弧环境,壳幔混熔型岩浆高位侵入,控制了冷家、尚家庄、南台等斑岩铜钼多金属矿床的形成;10090Ma,伊泽奈奇-太平洋板块洋中脊俯冲消亡,上地幔物质强烈对流,岩石圈强烈伸展,形成了汤村店子式中低温热液脉型金铅锌银铜多金属矿床和杜家崖式(类)卡林型金矿。分别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和辉钼矿Re-Os法对邢家山钼钨矿床成矿岩体和矿石矿物辉钼矿进行了同位素测年,获得母岩幸福山岩体成岩年龄为(157±2)Ma、辉钼矿成矿年龄为(158.7±2.5)Ma,将邢家山钼钨矿床形成时代厘定为燕山早期,并通过与中国东部地区该期铜钼多金属成矿作用对比,提出并论证了胶东地区存在中生代燕山早期钼钨多金属成矿作用,并指出胶东地区该期成矿作用应发生在160155Ma期间,填补了该期成矿作用研究的空白。较为系统的研究了福山杜家崖金矿、荣成伟德山地区冷家-南台铜钼矿床和荣成大疃刘家铍矿床之成矿背景、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等,分别确定了矿床成因,首次明确提出杜家崖金矿为(类)卡林型金矿、伟德山地区冷家-南台铜钼矿为斑岩型矿床、大疃刘家铍矿为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并建立了相应成矿模式;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伟德山地区斑岩型铜钼矿床母岩成岩年龄为(113.4±1.8)Ma和(114.2±2.1)Ma,指出该期成矿作用应发生于115110Ma。杜家崖(类)卡林型金矿的研究与提出,为该区岩石圈存在强烈伸展期提供了矿床学证据,同时也填补了该期矿床研究的空白。同时指出,广泛发育于栖霞-蓬莱-福山成矿区中南部福山高疃-东厅地区粉子山群中的金矿(化)可能亦属此类型,已发现的杜家崖金矿和隆口金矿(微细浸染型)分别为该区的南、北界。大疃刘家铍矿为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以细粒羟硅铍石矿物出现的低温热液脉型独立铍矿床,提供了铍矿研究的一个新类型。综合分析研究了区内焦家式、玲珑式、盘马式、岔夼式等造山型金矿成矿背景及成矿条件,指出前三者同为受胶东西部地区中地壳不连续面基础上形成起来的脆韧性平缓断裂构造控制,发生于岩石圈剧烈减薄,地壳应力松弛,但仍呈挤压状态,幔源C-H-O流体提供了主要的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主成矿期成矿流体为中温、低密度、低盐度的H2O-CO2-NaCl流体,成矿作用发生于6.3212.55km,属中等深度条件。金牛山断裂带金矿为定位于早期张性陡倾断裂中的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控矿构造属开放空间,矿液不易集中,形成矿体规模较小,该成矿带缺少形成焦家式金矿床的构造条件。对新发现的岔夼金锑矿床的研究显示,该矿床为一中偏低温热液型矿床,属造山型金矿的浅成矿床,成矿时代与其他造山型金矿成矿期一致;由于矿床受剥蚀较少,保存较好,深部应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在此基础上,对该类型金矿建立了地壳连续成矿模式。研究指出,胶莱盆地东北缘地区金矿,为受鹊山变质核杂岩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成矿与燕山晚期地幔强烈对流、幔源流体上升有关,与造山型金矿同期。蓬家夼式、宋家沟式和郭城式金矿是统一构造系统不同构造部位上发育的同类型金矿。该区新发现的铅锌矿化为后期叠生矿化,大致发育于晚白垩世早期,与杜家崖金矿形成大致同期,此期中低温热液脉型铅锌银铜金多金属矿化在胶东地区普遍存在。最后,论文系统总结了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成矿规律,指出该区成矿作用主要包括2期贵金属成矿作用和4期多金属成矿作用,前者以125115Ma造山型金矿成矿为主,卡林型金矿成矿为辅;后者以分别发生于160155Ma、135125Ma和115110Ma之3期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为主,205Ma(?)的低温热液脉型铍成矿作用为辅。对胶东地区成矿区带重新进行了划分,即莱州西部、招远-平度、栖霞-蓬莱-福山、胶莱盆地东北缘、牟平-乳山、文登-威海、荣成等7个贵金属、有色金属成矿区(带);并把胶东地区中生代成矿划分为金矿和多金属矿2个成矿系列,分5个成矿亚系列、15个矿床式。

许亚青[8](2014)在《胶东构造花岗岩相分布与夏甸金矿深部成矿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胶东金矿是全球最大的与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构造热液蚀变型矿床。目前,胶东成矿花岗岩研究基本采用单元-超单元的思路和方法。但是,该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胶东金矿陆内成矿花岗岩的深入研究,也不能深化花岗岩的成岩期构造研究,极大的影响了金矿的深部找矿目标的实现。以花岗岩构造岩相的新思路,本人选择《胶东构造花岗岩相分布与夏甸金矿深部成矿规律研究》为硕士论文研究题目,具有重要的地质科学意义和地质调查找矿的应用价值。作者研究生期间参加山东黄金科研项目“玲珑矿区九曲-大开头矿段-1000~-1500米深部地质找矿方向研究”和“胶东金矿集中区控矿构造及成矿作用研究”等科研课题,并且负责整装勘查项目“莱州-招远地区构造岩相体系演化与成矿规律研究”的胶东花岗岩构造岩相的研究。通过野外1:25万胶东西北部构造岩相成矿填图,1:5万玲珑和焦家金矿田构造岩相成矿填图,完成多条实测构造蚀变岩剖面测量,深入研究了典型焦家、玲珑、新城、三山岛、夏甸等多个矿床,并以夏甸金矿为主,经过室内系统综合研究和测试分析,总结了夏甸金矿深部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按时按时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本研究论文主要的新认识和新进展如下:1、以岩石结构构造为基础,建立花岗岩构造岩相的分类标志,提出胶东成矿花岗岩的构造岩相分类,即“剪切相玲珑-昆嵛山型剪切构造似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挤压相郭家岭型挤压构造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引张滦家河型-伟德山型引张构造粗粒等粒二长花岗岩”三个主要构造岩相类型。2、根据胶东成矿花岗岩侵位构造特征、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变化特征和三维岩石结构与构造实测,特别是分析岩石流变阶段张裂特征,研究了花岗岩成岩期应力场的指向规律,编制了胶东中生代成矿花岗岩的构造岩相分布概图。3、确定夏甸金矿为岩浆期后中温中压热液交代矿床,成矿流体低盐度、低密度的CO2±CH4+H2O+NaCl体系特点,显示构造-流体-蚀变是主要成矿要素。4、揭示了构造破碎蚀变岩金矿的构造物理化学环境和构造地球化学过程;断裂破碎蚀变岩带的差应力范围为68.8MPa~99.70MPa,在强钾化蚀变岩较高,远离断裂逐渐减小;且均一温度和盐度逐渐降低。相应的成矿热液由碱性PH=8.6到酸性PH=2.8变化,同时出现还原性质的CH4到氧化性质的CO2的流体物理化学条件转化;岩石地球化学显示,蚀变成矿是K2O、MnO、MgO、Fe2O3迁入,Na2O、SrO和BaO迁出的碱性交代过程,且Na2O/K2O值小于1。5、在流体包裹体数据测试的成矿压力和岩石变形构造分析测算的基础上,采用构造应力校正法推算了夏甸金矿的成矿深度值为:-1979.51~-3014.72m。

杨柳[9](2014)在《山东招远金翅岭金矿岩浆岩与金成矿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翅岭金矿位于招远—莱州金成矿带中北部,金矿体与复式岩体内部不同期次间的接触带空间关系密切,并伴生有多类脉岩产出。胶东地区绝大多数金矿床均见有类似的情况,金成矿与这些地质体在空间上的关联暗示了成矿与这些岩浆岩的形成可能有某些特殊关系。目前对于胶东地区岩浆岩与金成矿之间是否存有成因关联,争议较大。因此,为探讨金成矿是否受复式岩体内部各期次时空结构的制约、脉岩是否能对成矿产生直接贡献,以及上述现象背后的地质意义,本论文围绕金翅岭矿区从有关岩浆岩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联入手,采用野外地质调查、矿床地质剖析、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研究等手段,开展岩浆岩与金成矿关系研究。对胶西北玲珑复式花岗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进行了重新解读。提出玲珑型花岗岩及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均为该区中生代陆壳多次熔融(重熔)的结果,其形成可作为花岗岩成岩理论新说——花岗岩原地重熔学说的一个极好例证。玲珑型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重熔事件,而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则形成于早白垩世的重熔事件,两者之间的岩性差异与卷入重熔的源岩有关。对晚侏罗世及早白垩世重熔事件的内部关系进行了重建。提出晚侏罗世重熔事件至少可分为三期,在历经剥蚀后,第一期重熔界面底面出露于复式岩体南、北两端地势较高处,第三期重熔界面顶面则多集中于地势低洼处,第二期重熔界面位于两者之间。早白垩世重熔事件则至少存在四期,各期生成的重熔界面间同样整体显示出自上而下由老至新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脉岩开展了岩相学、地球化学及K-Ar法定年工作,整理了区内脉岩的成岩特点,提出区内脉岩具有种类宽泛、形成时间相对集中(120~104Ma)及具多来源特征。认为胶东地区这些广泛发育于花岗质岩体内的脉岩对于脉岩成因新概念——造山后脉岩组合而言是一个极好例证,应同样为多源区同时小规模熔融所致。对金翅岭金矿开展了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金翅岭金矿的初始成矿流体应源自岩浆体系,后期混合有大气降水。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本区硫同位素的δS34范围与区内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相近,暗示硫源具有继承性,直接来源为花岗岩、间接来源为重熔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流体包裹体的类型、测温结果、盐度、群体成分特征显示,成矿流体应源自岩浆体系,主成矿期可能历经流体混合或水岩反应,至成矿晚期演变为以大气降水为主体的贫C02、低盐度的低温流体。对花岗岩类及脉岩类与金成矿的时空关系,及岩浆岩成岩机制与金成矿机制间的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金翅岭金矿成矿模式——陆壳在燕山期晚期的多次重熔,促使赋存于前寒武纪富金地层的金大规模活化、迁移并在合适断裂构造内富集成矿。其后,起源于多源区的脉岩成岩过程为来自于多圈层的成矿物质上行并于后期阶段在局部地区叠加成矿提供了可行机制。

马伟东[10](2014)在《胶西北招平断裂带金矿化作用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尹格庄金矿、夏甸金矿、金亭岭金矿为胶西北招平断裂带上三个典型的矿床,拥有相同的成矿流体和地质构造背景,岩矿石稀土元素分析表明矿石与胶东群变质岩和花岗岩有良好的继承性,典型矿床的矿体地质特征对比研究表明成矿条件与控矿规律相似,三者成矿特征相似,但在矿化程度与矿化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元素迁移特征以及黄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其对矿化规模和矿体品位的指示意义。三个矿床具有相同的蚀变类型,仅在分布范围方面有所差异,大尹格庄钾长石化范围较其他两个矿床广,金亭岭则很少出现碳酸盐化。围岩与矿石化学组分迁移特征指示矿化过程与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作用等密切相关,在矿质沉淀过程中,主量元素SiO2、TFe2O3以及微量元素Cu、Pb、Zn等成矿元素也有不同程度带入。夏甸金矿较大尹格庄金矿矿石相对于围岩SiO2、TFe2O3带入量较多,主量元素CaO、MgO以及微量元素Cu、Pb、Zn的带入量也较多,稀土元素分馏系数较大,反映了夏甸金矿较强的蚀变和矿化程度。黄铁矿中微量元素主要有Cu、Pb、Zn、Co、Ni、As、Sb,其中Co、Ni通常以类质同象形式替代Fe,As、Sb通常类质同象形式替代S,大尹格庄金矿、夏甸金矿和金亭岭金矿中黄铁矿微量元素组合Cu+Pb+Zn、As、Ga+Cd+In+T1平均含量分别为353.84×10-6、1.11×10-6、25.69×10-6;2622.01×10-6、21.09×10-6、466.20×10-6和143.55×10-6、1.08×10-6、15.78×10-6。显然,夏甸金矿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组合Cu+Pb+Zn、As、Ga+Cd+In+T1的含量最高,金亭岭金矿最小,大尹格庄金矿介于两者之间,同样反映了夏甸金矿矿化程度最强,金亭岭金矿矿化程度最弱的特征。三个金矿从围岩到矿体中Si02和TFe2O3含量变化幅度以及不同成矿阶段黄铁矿中微量元素Cu+Pb+Zn和As的变化系数,均可以较好地反映矿化作用的稳定性,对矿化规模评估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大尹格庄金矿自上而下三个中段三条穿脉中Si02变化幅度分别为0.10%/m、0.05%/m、0.39%/m,TFe2O3的变化幅度为0.003%/m、0.21%/m、0.03%/m;夏甸金矿自上而下三个中段四条穿脉中SiO2变化幅度分别为1.33%/m、2.27%/m、0.84%/m、0.72%/m,TFe2O3的变化幅度为0.38%/m、0.19%/m、0.55%/m、0.043%/m。大尹格庄金矿较夏甸金矿具有较小的SiO2和TFe2O3变化幅度,反映大尹格金矿矿化作用较稳定。大尹格庄金矿、夏甸金矿和金亭岭金矿中黄铁矿微量元素组合变异系数C.V(Cu+Zn+Pb)和C.V(As)分别为0.91、0.96;1.00、0.98和1.77、0.99,变异系数小是矿化作用稳定和矿化规模较大的反映。三个金矿中这一黄铁矿微量元素变化特征,整体上也反映出大尹格庄金矿具有较大的矿化规模,金亭岭金矿矿化规模最小,夏甸金矿矿化规模介于两者之间。

二、幔源流体判别标志及多层循环成矿作用动力学——以山东夏甸金矿床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幔源流体判别标志及多层循环成矿作用动力学——以山东夏甸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床成因——元素地球化学与流体包裹体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特征
    2.2 矿体特征
    2.3 蚀变类型及分带
    2.4 矿化类型、结构、构造、矿物组成和成矿阶段
3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3.1 元素地球化学
    3.2 流体包裹体分析
4 分析结果
    4.1 主量元素分析结果
    4.2 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4.3 流体包裹体测温结果
        4.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3.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4 流体包裹体成分
5 讨论
    5.1 元素迁移规律
    5.2 成矿流体特征
    5.3 矿床成因
6 结论

(2)胶西北焦家断裂带深部载金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3 载金黄铁矿标型特征
    3.1 形态标型
    3.2 成分标型
        3.2.1 主成分标型
        3.2.2 微量元素成分标型
4 讨论
    4.1 黄铁矿赋存状态及物理条件分析
    4.2 黄铁矿化学特征分析
    4.3 EMPA元素面扫分析
    4.4 深部矿体黄铁矿类型
5 黄铁矿标型特征的深部找矿意义
6 结论

(3)山东胶东半岛焦家断裂带南缘电性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2.1 数据采集
    2.2 数据处理
    2.3 主轴和维性分析
3 数据反演
4 区域电性结构
    4.1 岩矿石电性参数
    4.2 典型剖面电性结构
    4.3 区域电性结构
5 讨论
    5.1 焦家断裂带南缘电性结构与重磁结果对比
    5.2 断裂构造分布
    5.3 焦家断裂带岩浆和构造演化过程
    5.4 焦家断裂带南段的成矿预测
6 结论

(4)内蒙古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位置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任务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实际完成工作量
    1.7 取得的成果和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古生界
        2.1.2 中生界
        2.1.3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构造
        2.2.2 褶皱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海西中期侵入岩
        2.3.2 海西晚期侵入岩
        2.3.3 印支期侵入岩
        2.3.4 燕山期侵入岩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2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3.3 矿石组构及特征
    3.4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
    3.5 围岩蚀变
第4章 矿床成因讨论
    4.1 成矿物质来源
        4.1.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1.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采集及研究方法
        4.2.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2.3 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
        4.2.4 成矿流体碳氢氧同位素特征
        4.2.5 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演化
        4.2.6 成矿压力及深度估算
    4.3 地质年代学
        4.3.1 石英闪长岩
        4.3.2 正长花岗岩
    4.4 区域构造演化
    4.5 矿床成因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胶东夏甸金矿成矿期闪长玢岩脉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区地质背景
2 闪长玢岩
3 分析方法
4 锆石测试结果分析
    4.1 锆石特征
    4.2 微量元素
    4.3 稀土元素
    4.4 锆石U-Pb年龄
5 讨论与结论
    5.1 五台期(2 598~2 466 Ma)
    5.2 印支期(211~219 Ma)
    5.3 燕山早期(143~161 Ma)
    5.4 燕山晚期(124~129 Ma)

(7)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地质工作程度及研究现状
        1.2.1 地质工作程度
        1.2.2 研究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及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进展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宇
        2.2.2 元古宇
        2.2.3 显生宇
    2.3 区域侵入岩
        2.3.1 太古代侵入岩
        2.3.2 元古代侵入岩
        2.3.3 中生代侵入岩
    2.4 区域火山岩
    2.5 区域构造
        2.5.1 褶皱
        2.5.2 韧性剪切带
        2.5.3 脆(韧)性断裂构造
    2.6 区域地球物理
    2.7 区域地球化学
    2.8 区域莫霍面深度
    2.9 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
        2.9.1 中生代主要岩浆岩成岩构造背景
        2.9.2 太平洋板块发展与中国东部构造运动的内在联系
        2.9.3 胶东中生代成岩成矿动力学演化
    2.10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特征
    3.1 造山型金矿
        3.1.1 中成矿床——以玲珑金矿床为例
        3.1.2 浅成矿床——以岔夼金锑矿为例
        3.1.3 胶东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3.2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
        3.2.1 邢家山钨钼矿床
        3.2.2 香夼铅锌铜矿床
        3.2.3 冷家-南台铜钼矿床
    3.3 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床
        3.3.1 大疃刘家铍矿床
        3.3.2 王家庄铜锌矿床
        3.3.3 胶莱盆地东北缘金矿床
        3.3.4 汤村店子铅锌银铜金多金属矿床
        3.3.5 杜家崖金矿床
第4章 区域控矿条件及成矿规律
    4.1 区域控矿条件
        4.1.1 地球动力学背景
        4.1.2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
        4.1.3 区域重力场、莫霍面特征
        4.1.4 地层条件
        4.1.5 区域花岗岩
        4.1.6 火山活动
        4.1.7 脉岩条件
        4.1.8 构造条件
    4.2 区域成矿规律
        4.2.1 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
        4.2.2 成矿带的划分
        4.2.3 成矿系列的划分
    4.3 成矿潜力及找矿方向
        4.3.1 成矿潜力分析
        4.3.2 找矿方向及方法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成果
致谢

(8)胶东构造花岗岩相分布与夏甸金矿深部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
    1.2 前人研究工作评述
        1.2.1 区域成矿背景
        1.2.2 胶东西北部与成矿有关的花岗岩
        1.2.3 夏甸金矿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宇胶东岩群
        2.1.2 下元古界
        2.1.3 上元古界蓬莱群
        2.1.4 中生界
        2.1.5 新生界
    2.2 岩浆岩
        2.2.1 岩浆岩
    2.3 区内构造
        2.3.1 三山岛-仓上断裂
        2.3.2 龙口-莱州断裂
        2.3.3 招远-平度断裂
    2.4 区域成矿特征
第3章 胶西北构造花岗岩相与成矿
    3.1 花岗岩构造岩相的研究背景
    3.2 胶东构造花岗岩相分类及识别标志
        3.2.1 花岗岩的侵位构造
        3.2.2 花岗岩的构造岩岩石相矿物特征
        3.2.3 花岗岩的构造岩相结构构造特征
    3.3 构造花岗岩相地球化学特征
    3.4 构造花岗岩相形成时序
    3.5 胶东中生代成矿花岗岩的构造岩相分布
    3.6 花岗岩结构构造的应力指向意义
    3.7 构造花岗岩相与成矿的关系
        3.7.1 构造花岗岩相与成矿关联的主要观点
        3.7.2 三类构造花岗岩相与成矿的时代关系
        3.7.3 三类构造花岗岩相与成矿的空间关系
第4章 夏甸金矿矿区地质背景及地质特征
    4.1 矿区地质条件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矿床地质特征
        4.2.1 矿体地质特征
        4.2.2 矿石特征
    4.3 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4.3.1 蚀变作用与蚀变矿物
        4.3.2 蚀变带地质特征
    4.4 控矿构造特征
        4.4.1 招平断裂带控矿
        4.4.2 斜列断裂组合控矿
        4.4.3 Ⅶ号支构造控矿
        4.4.4 次级构造控矿和“入”字形构造控矿
        4.4.5 追踪节理和共轭剪节理控矿
    4.5 控矿构造应力场演化特征
第5章 夏甸金矿构造蚀变岩相控矿及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
    5.1 夏甸金矿构造蚀变岩分带特征
    5.2 构造蚀变岩分带流体演化
        5.2.1 流体包裹体类型
        5.2.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和压力
        5.2.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探针气相成分分析
        5.2.4 流体包裹体液相成分
        5.2.5 小结
    5.3 构造蚀变岩带构造地球化学演化分析
        5.3.1 常量元素特征
        5.3.2 微量元素特征
        5.3.3 构造蚀变带微量元素与金矿化相关性分析
    5.4 构造蚀变岩带显微构造分析
        5.4.1 构造蚀变岩相显微构造特征
        5.4.2 石英、长石、云母的变形行为
    5.5 构造蚀变岩带应力应变测算分析
        5.5.1 成矿构造应力场的恢复
        5.5.2 岩石应变测量
        5.5.3 古构造应力场测算
    5.6 夏甸金矿成矿深度的构造校正测算
第6章 主要认识
    6.1 主要认识
    6.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山东招远金翅岭金矿岩浆岩与金成矿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简况
        1.2.1 胶东金矿集区燕山期岩浆岩研究及其与金成矿关系研究现状
        1.2.2 花岗岩原地重熔
        1.2.3 造山后脉岩组合
    1.3 金翅岭矿区研究现状评述
        1.3.1 金翅岭矿区勘查历史及研究现状
        1.3.2 以往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工作量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格架
    2.2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2.2.1 华北陆核初始形成及陆壳增生阶段
        2.2.2 华北克拉通发展阶段
        2.2.3 华北克拉通活化(破坏)阶段
        2.2.4 华北克拉通转变阶段
    2.3 区域地质
        2.3.1 区域地层
        2.3.2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4.1 花岗岩类
        2.4.2 脉岩
        2.4.3 喷出岩类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区域重力场特征
        2.5.2 区域磁场特征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 矿区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胶东群
        3.1.2 第四系
    3.2 矿区构造特征
        3.2.1 NNE向断裂
        3.2.2 NE向断裂
        3.2.3 近SN向断裂
        3.2.4 SEE向断裂
        3.2.5 NW向断裂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床地质特征
        3.4.1 矿体形态特征
        3.4.2 矿石特征
        3.4.3 围岩蚀变
    3.5 金的赋存状态
4 花岗岩研究
    4.1 花岗岩地质特征
        4.1.1 玲珑型花岗岩
        4.1.2 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常量元素
        4.2.2 微量元素
        4.2.3 稀土元素
    4.3 花岗岩成岩年龄
    4.4 花岗岩成因
        4.4.1 玲珑型花岗岩成因
        4.4.2 郭家岭型花岗闪长岩成因
        4.4.3 花岗岩成岩背景
    4.5 重熔事件及重熔界面的空间关系研究
        4.5.1 晚侏罗世重熔事件空间结构
        4.5.2 早白垩世重熔事件空间结构
        4.5.3 两次重熔事件的空间关系
5 脉岩研究
    5.1 脉岩岩石学特征
        5.1.1 角闪正长斑岩类
        5.1.2 似斑状花岗闪长岩
        5.1.3 正长斑岩类
        5.1.4 花岗斑岩类
        5.1.5 闪长玢岩类
        5.1.6 煌斑岩类
        5.1.7 辉长(辉绿)岩
        5.1.8 矿化花岗闪长斑岩
    5.2 脉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元素
        5.2.2 微量元素特征
        5.2.3 稀土元素特征
    5.3 脉岩的成岩年代
    5.4 脉岩成因
        5.4.1 脉岩成岩特征
        5.4.2 成岩物质来源
        5.4.3 脉岩的成因
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氢、氧同位素
        6.1.1 分析方法
        6.1.2 氢、氧同位素特征
    6.2 硫同位素
        6.2.1 分析方法
        6.2.2 硫同位素特征
    6.3 流体包裹体研究
        6.3.1 样品采集、分析方法
        6.3.2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3.3 显微测温及参数估算
        6.3.4 群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
        6.3.5 流体性质及成矿流体来源
7 成矿机制及成因模式
    7.1 岩浆岩与金成矿的空间关系
        7.1.1 花岗岩与金成矿的空间关系
        7.1.2 脉岩与金成矿的空间关系
    7.2 岩浆岩与金成矿的时间关系
        7.2.1 区域金成矿年代
        7.2.2 花岗岩与金成矿的时间关系
        7.2.3 脉岩与金成矿的时间关系
    7.3 花岗岩成岩机制与金成矿
        7.3.1 成岩成矿间的物质关联
        7.3.2 成岩机制与成矿作用
        7.3.3 盖层类型与成矿特点
    7.4 脉岩成岩机制及其与成矿之间的关系
    7.5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7.5.1 矿床成因
        7.5.2 成矿模式
8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10)胶西北招平断裂带金矿化作用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胶东矿集区研究现状
        1.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宇胶东群
        2.1.2 古元古代荆山群和粉子山群
        2.1.3 新元古代蓬莱群
        2.1.4 中生代莱阳群和青山群
    2.2 区域构造
        2.2.1 招平断裂带
        2.2.2 龙莱断裂带
        2.2.3 三山岛断裂
    2.3 岩浆岩
        2.3.1 玲珑花岗岩
        2.3.2 郭家岭花岗岩
        2.3.3 滦家河花岗岩
        2.3.4 艾山花岗岩
        2.3.5 脉岩
第三章 招平断裂带矿区地质特征
    3.1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1 大尹格庄金矿
        3.1.2 夏甸金矿
        3.1.3 金亭岭金矿
        3.1.4 围岩蚀变特征
    3.2 招平断裂带成矿特征相似性
        3.2.1 成矿时代统一性
        3.2.2 成矿环境及矿床特征相似性
        3.2.3 成矿过程继承性
    3.3 小结
第四章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测试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
        4.1.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4.1.2 数据处理方法
    4.2 主量元素变化特征
    4.3 微量元素变化特征
    4.4 稀土元素变化特征
    4.5 小结
第五章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5.1 黄铁矿矿相学特征
        5.1.1 大尹格庄金矿各期次黄铁矿特征
        5.1.2 夏甸金矿各期次黄铁矿特征
        5.1.3 金亭岭金矿各期次黄铁矿特征
    5.2 样品测试分析及数据处理
        5.2.1 样品采集及分析测试
        5.2.2 数据处理方法
    5.3 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5.4 黄铁矿微量元素时间分布特征
    5.5 黄铁矿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5.6 小结
第六章 找矿标志及矿化作用评价
    1、岩楽岩
    2、构造活动
    3、围岩蚀变
    4、黄铁矿特征
    5、矿化作用评价
第七章 结论
    1、成矿过程相似性
    2、黄铁矿微量元素赋存状态
    3、矿化作用程度评价方法
    4、矿化规模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幔源流体判别标志及多层循环成矿作用动力学——以山东夏甸金矿床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山东栖霞笏山金矿床成因——元素地球化学与流体包裹体证据[J]. 智云宝,孙海瑞,李风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05)
  • [2]胶西北焦家断裂带深部载金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 迟乃杰,韩作振,单伟,孙雨沁,熊玉新,舒磊,刘传娥,申颖,李增胜. 地球学报, 2020(06)
  • [3]山东胶东半岛焦家断裂带南缘电性结构研究[J]. 胡浩,张昆,严加永,邵陆森,付光明. 地质学报, 2020(02)
  • [4]内蒙古安格尔音乌拉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D]. 刘汉仑. 吉林大学, 2019(10)
  • [5]胶东大尹格庄金矿与夏甸金矿矿化特征对比研究[J]. 马伟东,张德贤,王智琳,鲁安怀,崔宇,左红燕.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15(01)
  • [6]胶东夏甸金矿成矿期闪长玢岩脉锆石U-Pb年代学研究[J]. 王硕,孙丰月,孙巍,奥琮,陈俊. 世界地质, 2014(02)
  • [7]胶东中生代贵金属及有色金属矿床成矿规律研究[D]. 丁正江. 吉林大学, 2014(10)
  • [8]胶东构造花岗岩相分布与夏甸金矿深部成矿规律研究[D]. 许亚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8)
  • [9]山东招远金翅岭金矿岩浆岩与金成矿关系研究[D]. 杨柳. 中南大学, 2014(02)
  • [10]胶西北招平断裂带金矿化作用对比研究[D]. 马伟东. 中南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幔源流体判别标志与多层旋回成矿动力学——以山东夏甸金矿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