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思考劳动价值的来源

重新思考劳动价值的来源

一、关于劳动价值源的再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1](2016)在《《资本论》第一卷诠释史研究 ——以中国为范围的考察》文中提出《资本论》是1848年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之后,马克思(以及恩格斯)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它最初发表于1867年。1899年中国刊物《万国公报》中《大同学》一文,开启了《资本论》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在中国的传播之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论》不断地进行着理解和诠释,形成了《资本论》在中国的诠释史。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人民在《资本论》基本原理指导下,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而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史。纵观《资本论》在中国的诠释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899年《资本论》传入中国到新中国成立,可以称为“政治-经济学”诠释范式时期;第二个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可以称为“理论哲学—经济学”诠释范式时期;第三个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一直到现在,可以称为“实践哲学—经济学”诠释范式时期。第一个时期,即“政治—经济学”诠释范式时期,《资本论》在中国的诠释是围绕“救亡图存”的主题展开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分别从本阶级的立场出发,从零星介绍、翻译到对《资本论》主要理论的解读,再到应用《资本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都在为本阶级的政治主张寻找理论依据,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资本论》的诠释,逐步弄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前途,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因此,在这一时期,《资本论》并不被视为学术研究的经典文本,各阶级对它的诠释也并非是一种纯学理性的探究,而是服务于阶级利益和政治需要,本质上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的诠释范式。经世致用、泛政治化和各取所需是这一诠释范式的特点。这种诠释范式为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完成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伟大历史使命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但囿于当时的时代条件,这种诠释范式也存在对理论本身研究不足或者研究深度不够的情况,割裂了《资本论》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第二个时期,即“理论哲学—经济学”诠释范式时期,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已经彻底完成,《资本论》在中国的定位也由“革命的武器”转向“建设的科学”。这一时期,《资本论》中译本的修订完善以及重译工作基本完成;宣传、解说和注释《资本论》的通俗化读本陆续出版;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学术争鸣一度活跃起来。与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学习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相适应,这一时期中国不仅翻译出版了苏联《资本论》通俗化诠释和学术化研究方面的着作,而且在《资本论》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学术取向上,都烙上了苏联印记。直面历史性经典文本,通过对文本含义和作者原意的把握,挖掘《资本论》一般性普遍性原理,进而应用这些原理,去认识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这一时期各种诠释的共同之处。这种从历史性的维度出发,运用翻译、通俗化阐释和学术争鸣等诠释方式展开的对经典文本含义和经典作家原意的理解和解释,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哲学—经济学”的诠释范式。回归经典、求真求同和单向听从是这种诠释范式的特点。这一诠释范式下的《资本论》的理解和诠释,较好地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却忽视了诠释者自身独特的诠释学情境,没有把《资本论》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具体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具有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倾向,未能开启经典文本的时代意义。第三个时期,即“实践哲学—经济学”诠释范式时期,诠释者通过反思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和《资本论》研究的经验与教训,逐渐意识到对《资本论》的理解与诠释不能停留在对其普遍性原理的把握上,而应将普遍性原理与当下中国具体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坚持和继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的基础上,开启经典文本的时代意义。这一时期,作为“理论哲学—经济学”诠释范式深化和补充的“实践哲学—经济学”的诠释范式逐渐形成。反思现实、创生意义和互有倾诉构成了“实践哲学—经济学”诠释范式的特点。该诠释范式下的《资本论》的理解和解释在目标取向上逐渐由面向历史文本,追寻作者原意走向结合中国现实,开启文本新意;在理解重心上由偏重事实性考量走向注重价值性判断;在理解过程上,由“视域转换”走向“视域融合”。这种转变意味着中国《资本论》研究已经由“照着说”走向了“接着说”,开启了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资本论》研究。“实践哲学—经济学”诠释范式,顺应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符合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相统一的理论精神。总体而言,《资本论》在中国的诠释史,不能简单视为单纯的文本诠释史,可以认为,它是以文本诠释的方式折射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对《资本论》诠释史的梳理和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资本论》这部伟大的经典在中国社会的翻译、介绍、传播的历程,有助于对《资本论》这部伟大经典的正确理解和合理诠释,而且也有助于发现和拓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诠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性意义,甚至也有助于以《资本论》的普遍原理为依据,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

曹培[2](2012)在《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愈加明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欠债逃逸、员工利益得不到保护等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是愈演愈烈。在这种宏观环境下,企业社会责任无疑会成为各个社会层面人士讨论的焦点,而且比起以前更加需要我们去探讨和研究。国外学者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研究也发现,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的价值有着积极的贡献作用。另外,国外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进入了成熟阶段,虽然相关理论仍有分歧,但此阶段西方国家企业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比如社会责任报告、对不同国家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以及社会责任纬度比较等。而我国,理论研究创新性成果较少,定量方面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财务业绩之间关系的文章较多,相关研究有待拓宽。因此,本文将以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为切入点,采用实证检验以及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其之间的关系。首先,文章对企业社会责任界定,确定本文的社会责任纬度,即股东、债权人、员工、政府以及社区,继而讨论相关责任的履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另外,对企业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和内涵以及本文理论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阐述。其次,通过对文献的归纳和总结,选取前人应用最多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同时选取企业价值衡量指标、建立实证检验模型。通过对C4行业样本的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检验了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最后,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解释,同时给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赵旭芳[3](2012)在《山西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因素,是区域内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发达国家更是用事实验证了这个说法。目前山西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山西省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同时探寻其人力资本效率低的原因,最终提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建议,从而为促进山西省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把山西省作为研究对象,以人力资本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了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模型研究方法,对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进行了系统的核算,并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表现。因此本文运用了计量经济学中的检验方法,对1990年-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并通过“有效劳动模型”与“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估算了山西省1990年-2010年的固定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山西省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山西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有着长期均衡关系的存在并且还得到人力资本能够促进GDP的增长的结论。然而由于山西省人力资本存量增长缓慢,本省的经济增长主要由物质资本巨额投入所带来,在山西省经济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推动的作用不显着。因此,本文针对山西省人力资本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推动缓慢的现象,从更深层次上来寻求能够快速提升山西省人力资本质量的方法,从而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建议,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山西省经济平稳、快速地发展。

陈文祥[4](2001)在《关于劳动价值源的再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价值源泉多元论的观点 ,通过重温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论述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根据的实证 ,以及非劳动因素对价值创造影响作用的分析认为 :从价值凝结的角度看 ,劳动是价值财富的唯一源泉 ;从使用价值创造的角度看 ,劳动和生产资料是物质财富的共同源泉。非劳动因素并不能直接创造价值 ,仅是潜在价值源 ,劳动才是现实价值源。

二、关于劳动价值源的再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劳动价值源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资本论》第一卷诠释史研究 ——以中国为范围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状况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资本论》诠释史的基本概念和分期
    第一节 《资本论》诠释史的基本概念
        一、诠释
        二、诠释史
    第二节 《资本论》第一卷诠释史分期
        一、《资本论》原着写作出版简况
        二、《资本论》诠释史分期的依据
        三、《资本论》诠释史的三个时期
第二章“政治—经济学”诠释范式时期(1899—1949)
    第一节 第一个时期对《资本论》的不同诠释
        一、零星介绍
        二、翻译
        三、解读
        四、应用
    第二节 第一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异同及其原因
        一、第一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共同性及其原因
        二、第一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第三节 第一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评价
        一、第一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特点
        二、第一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积极意义
        三、第一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历史局限性
第三章“理论哲学—经济学”诠释范式时期(1949—1978)
    第一节 第二个时期对《资本论》的不同诠释
        一、翻译工作基本完成
        二、通俗化诠释初见成效
        三、学术化研究一度活跃
    第二节 第二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异同及其原因
        一、第二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共同性及其原因
        二、第二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第三节 第二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评价
        一、第二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特点
        二、第二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积极意义
        三、第二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历史局限性
第四章“实践哲学—经济学”诠释范式时期(1978— )
    第一节 第三个时期对《资本论》的不同诠释
        一、劳动价值论诠释
        二、剩余价值论诠释
        三、资本积累理论诠释
    第二节 第三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异同及其原因
        一、第三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共同性及其原因
        二、第三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第三节 第三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评价
        一、第三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特点
        二、第三个时期《资本论》诠释的积极意义
第五章 《资本论》的诠释范式及其历史演变
    一、“政治—经济学”诠释范式
    二、“理论哲学—经济学”诠释范式
    三、“实践哲学—经济学”诠释范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科研成果

(2)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结构和技术路线
    (四)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回顾
    (一) 国外文献综述
    (二) 国内文献综述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第三章 相关理论分析
    (一) 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二) 本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
    (四) 企业社会责任中的利益相关者
    (五) 企业价值理论
第四章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二) 企业对社区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三)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企业价值的作用机理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一) 研究假设
    (二)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三) 研究变量设计
    (四) 构建模型
    (五) 数据处理方法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一) 研究结论
    (二) 改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建议
    (三)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山西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状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思路和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人力资本综述及山西省人力资本存量的度量
    2.1 人力资本定义
    2.2 人力资本的性质与功能
        2.2.1 人力资本的性质
        2.2.2 人力资本的功能
    2.3 山西省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的估算
        2.3.1 人力资本计量方法的比较和确定
        2.3.2 山西省人力资本存量的估算
        2.3.3 山西省人力资本存量的描述分析
第三章 山西省经济与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3.1 山西省经济现状分析
        3.1.1 山西省经济增长总量
        3.1.2 山西省经济增长率
        3.1.3 山西省产业结构
    3.2 山西省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3.2.1 人力资本数量分析
        3.2.2 人力资本质量分析
第四章 数据的选取以及模型的选择
    4.1 数据的采集
    4.2 数据的处理
        4.2.1 GDP 的处理
        4.2.2 物质资本的度量
    4.3 模型的选择
        4.3.1 有效劳动模型
        4.3.2 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
第五章 山西省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1 数据的生成
    5.2 时间序列的检验
        5.2.1 平稳性检验
        5.2.2 协整检验
    5.3 回归分析
        5.3.1 有效劳动模型下的回归分析
        5.3.2 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下的回归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解决人力资本效率低的对策研究
    6.1 山西省人力资本效率低的原因分析
        6.1.1 企业家人力资本稀缺
        6.1.2 市场化程度低
        6.1.3 人力资本外流严重
    6.2 山西省提升人力资本的对策
        6.2.1 引进企业家型人力资本
        6.2.2 提高山西省的市场化程度
        6.2.3 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关于劳动价值源的再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确立了劳动价值论的唯一源泉论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不是物化劳动创造价值
    第一, 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坚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是商品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与生产要素的占有、使用密切相关。
    第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决定了商品及商品化了的生产要素都有自己的价格, 使用者必须按价付费才能获得这些商品及商品化了的要素。
三、非劳动因素不能直接创造价值其实质只是增强劳动的能力
    第一, 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 不能缺少科学技术的武装。
    第二, 劳动工具中总是凝结着一定科学技术的成果。
    第三, 劳动对象的状况也同科学技术直接相关。
    第四, 现代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 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生产管理过程, 不仅改变了产业结构, 而且也改变了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从而使生产力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四、关于劳动价值源的再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本论》第一卷诠释史研究 ——以中国为范围的考察[D]. 张凯. 安徽师范大学, 2016(05)
  • [2]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研究[D]. 曹培. 南京大学, 2012(10)
  • [3]山西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 赵旭芳. 中北大学, 2012(08)
  • [4]关于劳动价值源的再思考[J]. 陈文祥.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1(S1)

标签:;  ;  ;  ;  ;  

重新思考劳动价值的来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