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家系统的运动处方网站研究

基于专家系统的运动处方网站研究

一、基于专家系统的体育运动处方网站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1](2021)在《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文中研究表明博物馆不仅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的展示、教育和休闲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它是现代语境下文化再生产必不可少的场域。随着社会进入信息数字化的生物医学的21世纪,博物馆正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构建和提升博物馆公共性和民主性方面。博物馆的公共性是现代博物馆进行各项工作的基础,如何创生和提高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就成为了本论文研究讨论的重点。全文主要以艺术的亲和性与数字科技的传播性为视角,以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进、展览藏品、公众教育和公共空间的多重维度为切入点,论文分为六个部分展开研讨。首先,从回顾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开始,以医学知识的传承记载、人体标本的收藏保存和医学教育为主轴,总结医学博物馆在历史各个阶段的里程碑事件和重要医学发现。接着从回顾艺术与医学的交融演绎的关系入手,分析了艺术对医学的发展进步和传承的历史贡献,艺术品本身和博物馆治疗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疾病的疗愈功效。其次,结合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拓展了医学博物馆改革的思维模式,讨论了如何在展品和展览空间的设计中注入艺术审美概念,探索运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来提升医学博物馆对公众的吸引力,从而改善公众教育的可能性。然后,借鉴最前沿的重组教育的理念,分析了在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普及教育中如何形成新的学习生态系统,以自主导向的体验式、社会性和分散式学习为特征,创造出特殊的文化景观和开放的公共场域的新型医学博物馆空间,有效地达成普及健康卫生教育的重要职能。探究了在信息网络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医学博物馆在公众健康教育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提出了博物馆公共教育的策略。接着结合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以公众化的视角,阐述了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从而打破现有文化区隔的可能性,推演了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将极大程度地推动医学博物馆的健康知识民主化的进程。最后,以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作为理论原点,首次提出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结合文化资本再生产理论探究在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再生产模式、路径及其在公众教育方面的策略,展望了未来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对社会福祉和健康文化的贡献。希望该研究结果能为传统医学博物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和公众健康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布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胡世平[2](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运动处方智能推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新生力量,其体质健康关系着国家是否能有足够的力量迎接富强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但随着科技现代化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态也逐年下滑。机器学习方法正在以各种形式被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多领域为人们生活提供了方便。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对不同类别体质的大学生进行运动处方的推荐及自我迭代,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k-medoids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分类方法。与成都体育学院的老师和专家们,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并做了深入调研。不同体质健康的学生,开具的运动处方中的训练项目及其训练强度和方式应该是不同的。为了能对不同体质健康状况的大学生更加准确地进行运动处方推荐,在对各种分类算法进行研究和实验后,最终发现k-medoids聚类算法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进行分类时,有更高的分类精度。(2)设计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大学生运动处方的预测方法。在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了多种神经网络下的运动处方的预测效果。对比实验了目前比较主流的预测模型,包括MLP、BPNN、SVM和CNN,最终采取了效果最好的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对不同体质健康的大学生运动处方的预测推荐。(3)设计了一种基于NLP情感分析的运动处方自我调整方法。在对不同体质健康问题的大学生推荐了初始运动处方之后,进一步结合了心率数据与NLP情感分析数据,对相应的运动处方进行自我迭代,实现了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运动处方推荐。(4)实现了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大学生体质健康运动处方智能推荐的原型系统,将研究的理论知识结合现有的方法充分应用到实际的系统中,主要包括系统初步预测运动处方、根据运动后的反馈数据自我调整运动处方等模块,实现了大学生体质健康运动处方的智能推荐。本文的其他工作还包括:创建了Exercise Moods运动情感数据集、设计了20个运动处方模板。

张威强[3](2020)在《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中国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权威报告显示,全国心血管患病人数超过2.9亿,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因此,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防治工作刻不容缓。社会发展与众多医学实践表明:以预防保养、实时监控和个性化为主的智能健康管理,不仅是一种通行的健康解决方案,也是应对心血管疾病这一类慢性疾病的有效策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机会,也为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实现提供了支撑。随着互联网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基于网络的健康管理知识也呈现爆炸式增长。然而,由于这些海量且免费的健康知识来源众多、数量庞大、准确性参差不齐,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使得人们很难找到真正适合个体所需的高质量的健康管理知识。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健康管理系统及应用,但这些系统平台发布的健康管理知识大多是定性化和通用化的,定量化和个体针对性不足,也缺乏清晰的实施操作步骤和流程,导致用户实际上无法有效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心血管病领域的知识库模型来规范和表示领域内的健康管理方案知识。然后,基于设计的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本文结合个体健康特征、环境特征和个体其它相关特征,进一步研究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智能生成算法。最后,根据智能生成的定性的运动方案和饮食方案,研究个性化运动和饮食方案的定量化模型。本文还邀请了领域专家对基于患者案例生成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证明了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和方案量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本文总结归纳了心血管疾病领域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关键概念,提出并构建了一整套基于领域本体的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模型,弥补了目前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不足,有助于实现对多源异构的健康管理知识的过滤、抽取、逻辑化和结构化。此外,考虑到心血管病的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以往仅局限于疾病与用药的领域本体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需求。因此,本文构建了健康管理方案本体和健康管理方案实施本体,同时补充了领域内的其他关键本体,如食材、菜谱、运动等基础本体,还包含了大量与个体健康特征相关的本体和属性。本文构建的领域本体库是一套基于心血管病领域,完全以大众个性化健康管理为目标的知识库模型,同时它也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未来可以在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二,本文将模糊Petri网络应用于健康管理领域,采用矩阵运算的并行推理方法进行健康管理方案的智能生成,解决了大规模知识推理的效率问题。提出的方案推荐算法充分考虑了个体健康特征、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能挖掘用户忽视或遗漏的某些健康特征信息或其他特征信息,同时能识别和处理知识推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或冲突规则,保证了方案推荐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对于饮食方案,推荐算法在考虑了个体收入水平、饮食偏好、饮食禁忌等信息的基础上,对饮食集做了进一步筛选与排序。而且,本文还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所推荐的九种饮食类别对饮食做了分类推荐,不仅强调了饮食的个性化,而且兼顾了饮食种类的多样性和平衡性。第三,没有明确运动时间的定性运动方案既不足以支撑实施个性化健康管理,也不能保证运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在定性的运动方案基础上,遵循每日能量总消耗与每日膳食能量总摄入的差值最接近每日推荐能量净消耗的原则,构建出了个性化运动方案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求解该模型即得到定量化的运动时间。该运动时间也是后续饮食方案定量化的重要输入参数,从而保证了运动量化与饮食量化的紧密联系。第四,没有明确的膳食摄入量的定性饮食方案无疑将降低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个体的依从性,也不能确保每日膳食能量摄入的科学性。本文在定性的饮食方案的基础上,基于运动方案量化的结果,遵循饮食能量摄入与按目标BMI计算的每日能量总消耗相平衡原则,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九种饮食类别的推荐摄入量作为模型约束条件,构建出了个性化饮食方案的目标规划模型。运动量化和饮食量化相互依存,模型更科学、合理。本研究基于本体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优化理论,结合运动医学、营养学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并构建了一整套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领域知识库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知识推理方法和算法,可以智能生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健康管理方案。同时,针对运动和饮食这二种最普遍的健康干预方案,实现了定性到定量化模型的转换,大大提升了健康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常锦华[4](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大学城”,至今大学城在我国多个省市均有建设。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打破了高校各自为政的发展状态,降低教育成本,增进各校交流合作。但是,我国大学城并没有实现集群式发展,只是在距离上缩短,在资源管理和利用上仍旧是传统、封闭的状态。因此,打破这种状态,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资源共享模式是迫切需要的。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网络,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互联网+体育”开创了体育事业发展的新路径。高等教育需与时俱进,加快高校体育的网络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将互联网与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有机结合,建立体育资源共享网络化平台。一方面,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拓宽师生获取体育信息资源的渠道,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校内体育资源配置合理适度对外开放,加强与社会体育资源的共享,为促进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本研究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10所院校体育资源共享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尝试构建一个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体育资源共享模式。研究结果如下:1.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体育资源总体丰富,种类齐全。但共享处于初级阶段,园区内并没有建立体育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和平台,但各校体育领导部门和在校师生均表示希望体育资源可以进行共享。2.苏州国际教育园区构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具备成熟的条件:国家政策的支持、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地理位置优越、园区内部共享愿望强烈等。3.在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在校师生均希望通过新媒体来进行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但园区内多数学校没有建立与体育有关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体育信息公布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在校师生的需要。4.通过研究构建了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1)建立园区高校体育联盟:建立体育联合管理部门、实现学分互认、建立统一学子卡等。(2)构建体育资源共享的供给模式:建立体育网站、运动APP、微信公众号。(3)体育资源共享供给模式分为面对社会人员、在校师生、后台管理人员的三大子平台,平台包括体育场馆资源、体育课程资源、体育人力资源、体育信息资源、体育卫生保健、高校体质健康监测、体育社团、体育竞赛、用户交流九大模块内容。真正实现教育园区内体育资源共享。

刘玉玺[5](2020)在《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文中提出为满足体质弱势群体的生命健康需求,推进体育教育公平,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发展现状,分析该课程建设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继而构建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和设计支持该课程顺利开展的保障机制,结论如下:(1)以长春市高校为例调查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经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得出:该课程体系有待完善,各校在教学内容和成绩考核上差异较大,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强但信息化手段使用较少。该课程教学资源有待扩充,教师学历、职称整体结构较为合理,部分高校师资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针对性指导教材配备不足。该课程教学环境有待优化,各高校均未建设适用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场地设施;班级规模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建立积极和谐的情感环境。(2)研究以生命教育、建构主义心理学等四大学科领域理论为基础,结合面向对象、主动调适等六大原则,构建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确立以提高个体的生命健康和促进人的社会化为主的课程目标,配备人力资源、课程教材和网络平台等教学资源,设计无障碍化的物质环境和和谐互动的情感环境,采用德尔菲法确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课程内容指标体系,灵活使用分类式教学、运动处方式教学等5种课程实施策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立关注体质弱势群体三维生命健康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其准则层总排序为健康体适能(0.3174)>技术技能(0.1887)>心理适能(0.1820)>理论知识(0.1686)>运动参与(0.1433)。(3)高校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包括四方面:完善由课程管理小组、院系学生负责人和校合作医院三方联合的管理体系,建立组织机构保障;配备课程计划、教学监控等四大制度,形成管理制度保障;增设特殊体育教育专业和鼓励现有教师培训进修,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优化硬件设施配置、开发网络信息平台和加大教师酬金激励,强化资金配备保障。

蔡子冰[6](2020)在《“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社会背景下,医疗界逐步从传统的治疗研究转向治疗和预防一体的研究,体育干预正是预防最主要手段之一。随着健康中国理念的普及,现阶段社会需要能够运用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知识的理论型人才,对体育运动参与者进行有效的体育医务监督和科学的体育指导。体育院校作为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类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为研究对象,在对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2017年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的前提下,以担任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教师、2016-2018级本科生、近五年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其中有效参与调查的任课教师11名、体艺在读本科生353名、体艺毕业生345名。运用因子分析、描述性分析等方法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了解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开设现状,探讨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需求,结论如下:(1)在读体艺学生和体艺毕业生对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理论知识、科学引导运动训练活动的理论知识存在较为相似的需求。对运动时人体机能规律的变化、运动性损伤的预防以及康复指导的理论知识的需求存在的差异性较大。(2)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的运动训练专业(体艺方向)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有缩减,其他三个专业的运动人体科学类的课程均无缩减,但存在课程数目偏少的情况,且各专业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均偏少。(3)体育艺术学院四个专业的学生中,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重要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运动训练专业(体艺方向)和舞蹈学专业(舞蹈教育),认为一般且不太重要的学生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专业和表演专业。(4)60%以上的在读体艺学生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缺乏重视、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思想陈旧、师生缺乏沟通等主要问题。在毕业生中的调查也存在师生缺乏沟通、课程缺乏重视等问题。(5)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再学习途径是通过同事之间相互探讨、培训、课本自学等方式。且体艺毕业生对自身掌握满意度较大的两个方面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科学引导运动训练活动的理论知识。

钱钰[7](2020)在《河北省普通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人类心理问题的不断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危害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罹患各类疾病,而高校学生处于脱离家庭和高压学习的环境中,无法合理调节各种人际关系,便会导致心理问题的持续演化,最终成为“心理特情学生”。现阶段的高校“心理特情学生”已成为具有一定基数的特殊群体,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弱点和重难点,“心理特情学生”症状的改善对于高校稳定工作和学生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科研方法进行研究;通过专家访谈和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河北省普通高校“心理特情学生”的基本现状,以及他们对运动的兴趣;通过归纳整理文献资料选择科学的设计原则和理论基础去制定出运动干预方案,并对干预方案的效果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1近年河北省“心理特情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具有极大的恢复需求。同时体育运动也被高校“心理特情学生”所普遍喜爱,是开展运动干预的重要前提。2本研究以安全性、科学性、针对性、需要性和可行性作为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原则;以运动训练学、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原理作为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多名专家意见,设计了运动干预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持续时间。3实验结果表明,运动干预方案可以显着改善普通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其他6个因子的心理问题。4普通高校今后在对“心理特情学生”进行管理和干预时,可以将运动干预方法与心理辅导手段相结合,针对“心理特情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选用对应的运动项目,更好的帮助“心理特情学生”恢复健康。5需要改进的是,虽然本文所提出的运动干预处方在持续时间、运动强度、运动项目种类的选择上均有原理依照,同时最大程度的考虑合理化、科学化,但在选择运动干预的具体项目时一定要结合受试者个体的心理特点,同时要考虑个体的差异,随时关注受试者的状态。期望在今后能够更加深入的、持续的学习与研究,不断优化方案,方能真正达到改善“心理特情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王艳强[8](2020)在《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理论设计与构建》文中研究表明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是当下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国家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了解学生整体的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以改进学校体育工作,而学生需要了解个人的各项身体素质数据来参与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建立一个集数据采集、管理、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鉴于此,本文尝试以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等研究方法,对长春市六所高校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研究,筛选了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功能模块,重点探讨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功能模块理论设计。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在上报之后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利用,推进普通高校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开发和统一标准。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长春市六所高校的学生体质测试工作进行的较为全面,目前使用的体质测试数据上报软件功能较为单一,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管理利用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管理利用。2对高校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学生对于体质测试数据管理具有各种需求,设计高校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具有必要性,高校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在技术手段、理论基础和社会环境上均具有可行性。3针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理论设计,筛选、设计了平台的功能模块: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监测、体质健康干预、学校体育资源和信息。4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保障机制分为三个方面:政府和高校应该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提供政策扶持和物质保障;在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实际运行中制定相应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制度;对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后期进行定期维护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

许珊珊[9](2020)在《学生体质健康诊断与运动处方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研究》文中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本研究充分发挥互联网先进技术在体育领域中的优势,构建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为核心,《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为基准的数据链体系,搭建在线开放性学生体质健康诊断与运动处方网络服务平台。平台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在线整理与分析,对个体或班级群体学生进行多维度的体质健康评价和诊断,并形成个性化、科学化、全面化的运动处方干预机制,保障并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计算机程序设计法等研究方法,构建学生体质健康评价、诊断体系以及运动处方干预体系,为网络服务平台的搭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科学的算法支撑。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依据测试指标成绩,对个体和班级群体学生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即评分评价和等级评价,继而进行体质健康诊断。其中,差距诊断通过固定目标和动态目标的确立,采用目标模型挑战法反映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长期和短期期望值,从而科学的界定学生应优先发展的指标顺序;个体态势诊断是通过对学生在班级中优劣势指标情况的判定,为学生自行开展体育锻炼和教师制定个性化教学提供诊断依据;总体态势诊断将采用帕累托截集法对班级整体中各性别学生的优劣势指标情况进行科学判定,有利于体育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完善教学计划。为促进学生各劣势指标的发展和体质健康的全面发展,本研究体质健康服务平台还提供了与诊断结果相对应的运动处方,一方面利于学生在校外开展针对性的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在校内制定体育课教学计划和大课间活动安排,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生体质健康的全方面发展。如今正值互联网的光明时代,本研究充分利用先进、便捷的网络技术对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形成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科学诊断和有效干预相结合的网络服务体系,进一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大发展、大繁荣。

陈鹏飞[10](2020)在《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信公众号是公众号的发布者和关注公众号的人群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同时公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接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笔者通过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向被试中年群体推送健康、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和手段,目的在于促进中年人进行科学的健身。本研究利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的研究方法;研究利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自制《体育认知问卷》作为因变量的测量工具;选取长治市范围内的80名(实验组40名、对照组40名)中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被试群体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干预,探索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人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其他能促进中年人科学健身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1.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锻炼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上有明显的提高,考虑到中年人的年龄特点以及科学健身的方法,中年群体实验前后运动强度变化不大。2.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的体育认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干预以后,中年群体了解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掌握了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及损伤后的处理方法,学会了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了不同的运动所消耗的热量,针对不同的群体,掌握了一些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

二、基于专家系统的体育运动处方网站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专家系统的体育运动处方网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世界博物馆学的研究趋势
        (二)早期的医学博物馆馆藏研究推动了人文自然科学发展
        (三)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概况
        (四)医学博物馆学术研究文献综述
        (五)艺术和医学的交融促进医学的发展和医学知识的传播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构架
第一章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方医学和医学史的记录和传承
        (一)史前医学时期
        (二)远古文明中的医学时期
        (三)古希腊医学时期
        (四、五、六)古罗马医学、中世纪医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医学时期
        (七)近现代医学时期
        (八)后现代医学时代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产生、发展和演变
        一、早期西方医学博物馆
        二、大众人体解剖博物馆
        三、卫生博物馆与健康博物馆
        四、医学相关专科博物馆
        五、西方医学史和医学博物馆沿革的历史时间轴
    第三节 欧美医学博物馆的现状和困境
        一、博物馆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
        二、欧美医学博物馆现状
        三、欧美医学博物馆困境成因分析
        四、欧美医学博物馆发展状况对中国医学博物馆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欧美博物馆与其瘟疫主题展
        一、20 世纪流行传染性疾病的主题教育展与其博物馆
        二、古老的黑死病与亚姆村瘟疫博物馆的建立
        三、其它博物馆的瘟疫教育展
第二章 艺术和医学的共同演绎
    第一节 对人体的研究是艺术与医学的永恒话题
        一、艺术与医学的交融与萌芽:人体
        二、艺术与医学的交汇与探究:人体解剖学
        三、人体艺术的西方具象写实与东方抽象写意
    第二节 世界名画里的人体和医学
        一、名画中人物的疾病和健康状况
        二、名画里反映出画家本人的身体疾病
        三、名画里反映的医护病患关系
        四、名画里记录着医学史中的重要事件
        五、名画里记录的瘟疫
    第三节 人体疾病和心理健康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一、身疾心病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二、疾病对艺术创作影响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艺术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影响:博物馆处方与艺术治疗
        一、博物馆处方和博物馆治疗
        二、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古老治疗工具
        三、艺术治疗的形式与主要方法
        四、绘画治疗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五、艺术博物馆艺术治疗的有效性评估
    第五节 艺术在医院和临床医学的应用
        一、艺术有助于提升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
        二、艺术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三、医院空间环境的艺术化:绘画、雕塑、色彩和绿化等的治疗效果
    第六节 生物医学艺术:艺术与医学融合的新趋势
        一、欧美生物艺术的萌芽时期
        二、欧美生物艺术的发展阶段
第三章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路径
    第一节 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第二节 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重要手段:高新科技的应用
        一、医学博物馆艺术化的内涵
        二、医学博物馆的艺术化离不开科技化
    第三节 人体和医学展品的标本固定和保存的艺术化
        一、制成木乃伊(Mummification)
        二、蜜渍法(Mellification)
        三、古代防腐剂和福尔马林固定保存法(Formalin fixation)
        四、现代防腐剂:化学和物理方法综合使用(Embalming)
        五、人体冷冻(Cryogenics)
        六、塑化技术保存人体标本(Plastination)
    第四节 电子科技发展衍生人体艺术品:数字人体和数字解剖标本
        一、人体生物医学标本的数字化
        二、数码人体:电脑合成的三维人体
        三、人体虚拟尸体解剖
        四、3D-打印的人体器官标本
        五、医学数字产品和数字艺术品
        六、生物医学艺术作品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展陈设计的艺术科技化
        一、围绕展品医学内涵和展览主题,强调知识性并突出审美感
        二、展陈空间中的科技、医学和艺术的融合
        三、应用数字医学标本和增强现实及虚拟空间:创造艺术化的虚拟场景
        四、虚拟艺术的传播作用与意义
    第六节 未来科技化的医学博物馆的表征
        一、博物馆的线上数字展览
        二、虚拟医学博物馆
        三、博物馆的人工智能和医学智能博物馆
    第七节 人体艺术标本和生物艺术品之伦理问题
        一、东西方的生死观的讨论
        二、海根斯塑化人体艺术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生物医学艺术的伦理问题与特点
第四章 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及公众教育
    第一节 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与博物馆教育改革
        一、当代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挑战
        二、西方前沿的重组教育理念和学习网格模式
        三、后真相时代博物馆教育的公信力
    第二节 西方医学博物馆的专业教育
        一、传授医学知识是医生的重要职责
        二、医学博物馆是医学教学的重要课堂
        三、人体解剖也是早期艺术家的专业课
        四、医学博物馆专业教育的现状
    第三节 西方医学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一、早期解剖博物馆的公众教育
        二、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和公众卫生健康教育普及
        三、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内容
        四、医学博物馆的公众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第四节 医学博物馆不可替代的的公众教育特色
    第五节 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医学博物馆和现代医学博物馆的差别
        二、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上面临的问题
        三、医学博物馆公众教育的意义
    第六节 现代医学健康公众教育有关主题展的实例解析
        一、心脏主题展
        二、大脑主题展
        三、人体解剖生理的公众教育:玻璃人和透明人人体模型
        四、灵活机动的博物馆公众教育:微型主题展
        五、人体生物科学技术内容主题展
第五章 拓展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
    第一节 消失的边界:艺术与医学的跨界融合与边界拓容
        一、布尔迪厄的文化区隔理论与博物馆公共性的创生
        二、当代艺术和博物馆的公共性
        三、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第二节 当代医学博物馆公共性应有的审美表征
        一、生物艺术品和新标本艺术赋予新的审美特征
        二、艺术再造医学博物馆现代展陈语境
        三、艺术融入医学博物馆的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
        四、医学和艺术并行:医学艺术混合展
        五、医学和艺术的融合:医学专家和艺术家合作
    第三节 医学美术在传播医学知识和拓展公共性上的作用
        一、医学美术的传播力:一图胜过千百字
        二、医学插图展现艺术家和医学的完美融汇
        三、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表现人体医学的科学细节
        四、医学三维动画展示生命和疾病的机制
    第四节 提升医学博物馆公共性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用普惠美学思想指导医学博物馆公共性的建设
        二、医学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多学科专业的培训
        三、数字时代展陈设计中文化再生产的新模式
        四、建构新型博物馆教育模式与加强公众健康知识的传播
        五、医学博物馆需融合市场经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运营模式
    第五节 解析公共性的典型案例:惠康医学博物馆
        一、惠康信托基金会和惠康典藏博物馆
        二、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一:公众参与共建文化民主
        三、惠康典藏博物馆的公共性的表征之二:当代艺术融合医学艺术
        四、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三:分享主义与资源共享
        五、惠康典藏博物馆公共性的表征之四:公共性和精英性共存
第六章 走向未来的大医学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的界定与意义
        一、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溯源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概念形成的背景
        三、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概念的界定及其内涵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多元化的特点
    第二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空间生产
        一、增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公众影响力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公众影响力的作用机制
        三、加强医学艺术博物馆公共性的审美表征
    第三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线上线下的运作机制
        一、线上大医学博物馆的运作机制
        二、大医学艺术博物馆智能化的管理系统
        三、医学健康普及的不仅是医学科学也是社会文化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为中心的社区文化健康与福祉联盟
    第四节 大医学艺术博物馆建设的(SWOT)可行性分析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OT)主要是对环境和时势的分析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SW)主要是对自身优势和劣势的评估
        三、博物馆企业家在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作用与职能
    第五节 构建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策略
        一、打造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二、寻求艺术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三、寻求医学专家和医学博物馆的跨界合作
        四、大医学艺术博物馆与医学机构及博物馆的合作
        五、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的主题展要围绕公众关心的健康话题
        六、大医学艺术博物馆社教部门的规划要反映新时代的述求
        七、大医学艺术博物馆要应用在多元文化空间生产的管理思维
        八、大医学艺术博物馆需要寻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国际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一 、欧美十大医学博物馆
附录二、图版索引(按前后顺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
后记与致谢
附件

(2)基于机器学习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运动处方智能推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1.1.2 大学生体质分类研究的必要性
        1.1.3 运动处方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1.2 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
        1.3.1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1.3.2 国内外运动处方研究现状
2 相关理论与综述
    2.1 机器学习相关算法
        2.1.1 k-medoids算法
        2.1.2 BP神经网络
        2.1.3 卷积神经网络
        2.1.4 NLP情感分析
    2.2 体育预测
    2.3 体质及BMI指数
    2.4 运动处方
        2.4.1 运动处方的定义
        2.4.2 运动处方的产生
        2.4.3 运动处方的分类
3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运动处方研究与设计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3 大学生体质健康运动分析
    3.4 运动处方制定
        3.4.1 运动处方的制定原则
        3.4.2 运动处方的相关内容
        3.4.3 运动处方的设计
4 基于机器学习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运动处方推荐
    4.1 引言
    4.2 基于k-medoids方法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分类
        4.2.1 数据收集
        4.2.2 数据预处理
        4.2.3 数据处理流程
        4.2.4 分类实验结果分析
    4.3 运动处方预测相关研究
        4.3.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运动处方预测
        4.3.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运动处方预测
        4.3.3 不同方法的预测效果分析
    4.4 基于NLP情感分析研究及运动处方调整
        4.4.1 数据集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4.3 基于NLP的运动处方调整
5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运动处方推荐系统设计
        5.1.1 需求分析
        5.1.2 系统整体结构
        5.1.3 前端模块功能设计
        5.1.4 数据库模块设计
    5.2 系统实现
        5.2.1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介绍
        5.2.2 系统开发环境
        5.2.3 系统界面功能展示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健康管理知识库
    2.2 知识推理
    2.3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定量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领域本体库构建
    3.1 本体建模方法
        3.1.1 本体内涵
        3.1.2 建模方法
    3.2 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构建
        3.2.1 明确本体应用目标
        3.2.2 确定核心知识源
        3.2.3 归纳顶层概念
        3.2.4 本体详细设计
        3.2.5 本体建立与检验
        3.2.6 知识库模型评估
    3.3 健康管理方案的本体实例
    3.4 健康管理方案实例相似度
        3.4.1 属性分类
        3.4.2 相似度计算
        3.4.3 相似度计算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
    4.1 设计方法
    4.2 核心需求
    4.3 系统设计
        4.3.1 系统架构设计
        4.3.2 基本功能设计
        4.3.3 业务流程设计
        4.3.4 数据库设计
    4.4 知识库系统实现
    4.5 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验证与更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智能生成
    5.1 健康管理方案Petri网络
    5.2 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
        5.2.1 Step1:构建推理网络
        5.2.2 Step2:设置初始状态向量
        5.2.3 Step3:知识推理
        5.2.4 Step4:饮食方案筛选与排序
        5.2.5 Step5:健康管理方案输出
    5.3 应用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性化运动和饮食方案定量化
    6.1 方案量化概述
    6.2 运动方案量化模型
    6.3 饮食方案量化模型
    6.4 方案迭代
    6.5 应用实例
        6.5.1 运动方案定量化实例
        6.5.2 饮食方案定量化实例
    6.6 方案评价
    6.7 菜谱智能推荐
        6.7.1 菜谱推荐概述
        6.7.2 智能推荐模型
        6.7.3 应用实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常见活动代谢当量表
    附录二.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附录三. 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数据表结构
    附录四. 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典型界面
    附录五. 心血管疾病患者案例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附录六.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评价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依据
        1.2.1 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2.2 “互联网+体育”模式的需要
        1.2.3 满足不同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需求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利于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提升竞争力
        1.3.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1.3.3 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融合
        1.3.4 有利于缓解政府体育资源不足,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大学城
        1.4.2 “互联网+”
        1.4.3 体育资源
        1.4.4 共享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大学城体育起源与发展
        1.5.2 国内大学城起源与发展
        1.5.3 国内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研究
        1.5.4 “互联网+”体育的发展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国际教育园区体育资源现状分析
        3.1.1 体育场地资源现状分析
        3.1.2 体育课程资源现状分析
        3.1.3 体育信息资源现状分析
        3.1.4 体育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3.2 国际教育园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3.2.1 国家政策导向
        3.2.2 网络技术发展
        3.2.3 地理位置优越
        3.2.4 体育资源丰富
        3.2.5 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部需求
        3.2.6 共享态度趋势
    3.3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
        3.3.1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原则分析
        3.3.2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目标分析
        3.3.3 “互联网+”背景下构建苏州国际教育园区内高校体育联盟
        3.3.4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供给模式
        3.3.5 “互联网+”背景下体育资源共享模式内容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定义述评
    2.2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2.3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2.4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现状分析—以长春市为例
        4.1.1 课程基本情况分析
        4.1.2 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4.1.3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4.1.4 课余体育锻炼分析
        4.1.5 课程制约因素分析
    4.2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基础
        4.2.1 理论基础
        4.2.2 构建原则
    4.3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要素构建
        4.3.1 课程目标分析
        4.3.2 课程资源分析
        4.3.3 课程环境分析
        4.3.4 课程内容分析
        4.3.5 课程实施分析
        4.3.6 课程评价分析
    4.4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保障机制
        4.4.1 组织机构保障
        4.4.2 管理制度保障
        4.4.3 人力资源保障
        4.4.4 资金配备保障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运动人体科学的概念
        2.1.2 体医结合的概念
        2.1.3 体育艺术的概念
        2.1.4 知识需求的概念
    2.2 体育艺术类专业学生损伤的研究
    2.3 现状研究
        2.3.1 运动人体科学类主干课程设置现状研究
        2.3.2 “体医结合”国内研究现状
        2.3.3 “体医结合”国外研究现状
    2.4 小结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统计分析
        4.1.1 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必要程度分析
        4.1.2 各级指标的筛选
        4.1.3 指标的因子分析
        4.1.4 体育艺术类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需求分析
    4.2 体育艺术学院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4.2.1 广州体育学院各专业体艺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4.2.2 广州体育学院各专业体艺学生培养规格与主要课程分析
        4.2.3 体育艺术学院人才培养就业意向分析
        4.2.4 体育艺术学院课程总体结构分析
        4.2.5 体育艺术学院课程学分、学时分析
    4.3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设置分析
        4.3.1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析
        4.3.2 体育艺术学院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学时、学分分析
    4.4 以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的其课程(学科)分析
        4.4.1 专项训练课程分析
        4.4.2 体育艺术专业学生形体训练课程
        4.4.3 舞蹈动作创编课程
        4.4.4 体育教学课程
        4.4.5 各专业以运动人体科学知识为科学依据的其他课程分析
    4.5 体育艺术学院在读学生的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情况分析
        4.5.1 体艺学生的基本情况
        4.5.2 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类课程的学习情况分析
    4.6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教师队伍情况分析
        4.6.1 体育艺术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师资队伍分析
        4.6.2 任课教师对体艺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评价
    4.7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毕业生反馈情况分析
        4.7.1 体艺毕业生工作现状情况分析
        4.7.2 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运用的分析
        4.7.3 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的反馈分析
        4.7.4 体艺毕业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的再学习情况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8 附录
    附录 A 专家问卷
    附录 B 任课老师问卷
    附录 C 体艺毕业生问卷
    附录 D 体艺在读本科生问卷
    附录 E 专家效度问卷
9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河北省普通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的研究现状
        1.1.1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的概念研究
        1.1.2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的主要症状特征及分类
    1.2 运动干预改善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运动干预的概念研究
        1.2.2 运动干预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理论研究
        1.2.3 不同运动项目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1.2.4 运动干预改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2.2 研究的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观察法
        2.2.4 实验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运动干预方案的现实依据
        3.1.1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数量和变化趋势的分析
        3.1.2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的行为症状表现
        3.1.3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心理问题因子的分析
        3.1.4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对参与运动的喜爱程度的分析
        3.1.5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的分析
    3.2 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
        3.2.1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原则
        3.2.2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设计的理论基础
        3.2.3 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设计的确定
    3.3 运动干预方案的实施
        3.3.1 实施的步骤
        3.3.2 实施的注意事项
    3.4 运动干预方案的效果分析
        3.4.1 分组主效应、测试主效应及交互效应
        3.4.2 总均分分数差异的变化情况
        3.4.3 各项因子维度总均分的变化情况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理论设计与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2.2.1 国外有关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研究
        2.2.2 国内有关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发展现状
        3.1.1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开展现状-以长春市六所高校为例
        3.1.2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发展现状
    3.2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3.2.1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必要性分析
        3.2.2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3.3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理论设计和构建
        3.3.1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设计原则
        3.3.2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功能筛选和理论框架
        3.3.3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3.4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模拟应用
    3.5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保障机制
        3.5.1 政策扶持和资源保障
        3.5.2 制度保障
        3.5.3 平台的维护机制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专家访谈提纲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调查问卷(体育教师)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功能模块选定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功能模块选定专家咨询问卷》(第二轮)

(9)学生体质健康诊断与运动处方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紧迫性
        1.1.2 学生体质诊断工作的必要性
        1.1.3 科学运动处方干预的有效性
        1.1.4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先进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2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生体质健康
        2.1.2 体质健康诊断
        2.1.3 运动处方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现状
        2.2.2 体质诊断工作研究现状
        2.2.3 运动处方干预研究现状
        2.2.4 学生体质健康网络服务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逻辑分析法
        3.2.3 实地考察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计算机程序设计法
4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构建
    4.1 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指标结构
    4.2 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结构
        4.2.1 评价方式
        4.2.2 评价对象
    4.3 评分评价计算方法
    4.4 等级评价计算方法
5 学生体质健康诊断体系构建
    5.1 学生体质健康诊断指标的确定
    5.2 学生体质健康诊断模型的构建
    5.3 学生体质健康诊断体系结构
    5.4 主要诊断算法设计
        5.4.1 身体素质类诊断指标得分的转换算法
        5.4.2 差距诊断算法
        5.4.3 个体态势诊断算法
        5.4.4 总体态势诊断算法
6 运动处方生成策略研究
    6.1 制定运动处方的原则
    6.2 生成运动处方的决策流程
7 平台的系统设计与实现
    7.1 需求分析
        7.1.1 用户需求
        7.1.2 功能需求
        7.1.3 数据后台管理需求
    7.2 设计原则
        7.2.1 全面性原则
        7.2.2 可行性原则
        7.2.3 拓展性原则
        7.2.4 保密性原则
    7.3 数据库设计
    7.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7.4.1 数据管理模块
        7.4.1.1 用户管理
        7.4.1.2 测试数据管理
        7.4.2 体质健康评价模块
        7.4.3 体质健康诊断模块
        7.4.4 决策结论模块
        7.4.5 健康档案模块
8 结论与展望
    8.1 对现阶段研究的结论
    8.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10)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中年人的特点
    1.2 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强大,更贴近用户
    1.3 科学健身已成为当代人的主要诉求
2 选题目的与意义
    2.1 选题目的
    2.2 选题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微信公众号
        3.1.2 中年群体
        3.1.3 体育认知
        3.1.4 体育锻炼行为
    3.2 国内研究现状
        3.2.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的研究现状
        3.2.2 体育认知的研究现状
        3.2.3 中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现状
        3.2.4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与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现状
    3.3 国外研究现状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文献资料法
        4.2.4 数理统计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体育锻炼行为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锻炼行为各维度的同质性分析
        5.1.2 体育锻炼行为实验组实验前后各指标的比较
        5.1.3 对照组体育锻炼行为的前后测比较
        5.1.4 体育锻炼行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因变量的比较
        5.1.5 体育锻炼行为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 体育认知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5.2.1 体育认知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比较
        5.2.2 体育认知实验组实验前后数据对比
        5.2.3 对照组体育认知的前后测比较
        5.2.4 体育认知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对比分析
        5.2.5 体育认知子维度体育运动的益处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6 体育认知子维度科学健身方法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7 体育认知子维度运动损伤及处理方法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8 体育认知子维度运动处方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9 体育认知子维度运动与热量消耗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6 讨论
    6.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运动量及各因素的影响
        6.1.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运动强度的影响
        6.1.2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运动时间的影响
        6.1.3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运动频率的影响
    6.2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体育认知中各因素的影响
        6.2.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年群体掌握运动健康效益知识的影响
        6.2.2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掌握运动损伤及处理方法的影响
        6.2.3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的影响
        6.2.4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掌握运动与热量消耗知识的影响
        6.2.5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掌握和运用运动处方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对策
        7.2.2 促进中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山西省长治市中年群体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调查问卷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基于专家系统的体育运动处方网站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用艺术提升医学博物馆的公共性[D]. 叶丽(盖娅丽丽)(Lily Gaia Ye).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基于机器学习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运动处方智能推荐研究[D]. 胡世平. 西华大学, 2021(02)
  • [3]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D]. 张威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城体育资源共享模式构建研究 ——以苏州国际教育园区为例[D]. 常锦华. 苏州大学, 2020(03)
  • [5]高校体质弱势群体调适性体育课程体系构建[D]. 刘玉玺. 吉林大学, 2020(08)
  • [6]“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艺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知识需求的研究 ——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D]. 蔡子冰.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7]河北省普通高校心理特情学生运动干预方案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 钱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平台的理论设计与构建[D]. 王艳强. 吉林大学, 2020(08)
  • [9]学生体质健康诊断与运动处方网络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 许珊珊.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10]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D]. 陈鹏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基于专家系统的运动处方网站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