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中国气功科普》的感受

夜读《中国气功科普》的感受

一、夜读《中国气功科学》有感(论文文献综述)

许佳[1](2021)在《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茶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医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茶的医药属性犹如人之骨骼,是茶存在的基础与根本。而自唐代之后逐渐发展兴盛的茶文化则犹如人之皮肉精血,承载推动茶医药的不断向前发展。正是源自于茶本身所具有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本文拟将研究的主题设定为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为了能够充分厘清茶与中国医药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明晰茶的医药文化体现,本文选择以宋代为立足点,展开回溯。紧紧围绕茶的医药与文化双重属性及其关系开展研究,主要探究了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从起源与传播的角度,探究茶与医药文化的关联性。以茶发乎神农作为问题的起点,考察神农是否发现茶这一论断的同时,也是对茶是否因药用而起源的另一种思考。从文字训诂学的角度梳理了茶的称谓,在讨论茶为何用、归纳总结茶的品种沿革与发展传播等内容时,发现茶的医药属性始终伴随其中,使其不断的被接受并得以推广。二是重点研析茶在宋代医药文献中所体现的双重属性。将医药文献分为本草、方书、养生三大类,通过对于不同文献中关于茶的医药记载,梳理出宋茶的性味、功效主治、组方配伍规律以及养生疗效等内容,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在茶文化发展高峰的宋代,茶在医药领域被界定、运用的基本情况。在与前朝后世的比对中,明确宋代茶医药所处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将以医药的视角审视宋代茶文化发展带给茶医药的影响。三是以宋代茶书、茶诗词、儒道佛传统思想和民俗文化为落脚点探寻茶文化中的医药体现。从文化视角看医药,一方面弥补了医药文献中茶的药性层面关于炮制色味等内容记载的不足,延展了茶医药涵盖的内容;另一方面重点分析茶借助不同文化载体推动促进茶医药发展状况。进而深入思考宋代茶医药在茶文化蓬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助力作用。四是对宋茶的医药与文化关联性进行深入讨论。从医疗角度的疗身与疗神层面总结花开并蒂的茶医药与茶文化在宋代时期发展的关联性。从文化层面探讨“以物载文”中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与“以文传物”中文化载体下的医药冷思考。兼顾讨论在宋代以茶道形象出现的点茶之技中所体现的文化与医药双重属性。通过研究发现茶作为药食同源的突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却走出了一条特殊的发展轨迹。伴随着茶饮在中国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食用、祭祀、饮用的逐渐推广,在医药领域,茶的身份也从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苦菜是否为茶”的模糊不确定的讨论正式发展成为唐·苏敬《新修本草》中植物本草的一份子,分别从药和食的双重角度,记载了茶的功效以及为饮的方法,总体突出治,强调茶的药性,进而延伸至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茶方的记载以及唐·孟诜《食疗本草》中饮与食的禁忌等内容。与之相比茶在文化领域出现较早,身份界定也更为明确,三国·张揖辞书《广雅》不仅介绍了荆巴两地品饮茶的方法,还明确指出了其药效。随后自唐·陆羽《茶书》问世,不仅茶文化上升到新高度,茶医药也找到了施展拳脚的独一无二的新平台。以茶医药为基础的茶文化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宋代是将这一态势发展到更高程度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宋代为分界点,打破了茶医药兼书茶文化的局面,形式各异的茶文化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说明宋代及以后民众对于茶文化的接受与认可度,也体现了茶文化的飞速发展之势。但也不能否定这一时期在本草、医方着作中有关茶医药记载出现了继承中创新的局面,比如组方用药中,茶方种类增多,更突出腊茶入药,丰富了主治剂型,拓展了应用范围等。茶医药虽然失去了主导地位,但作为保证茶文化不断发展的物质属性,茶医药是茶本根的身份没有变。自宋代以后茶文化与茶医药在相扶相携中,虽彼此支撑,互为促进,但茶文化的熠熠生辉似乎更具有吸引力,在形式发展上出现了百花齐放。茶医药则伴随着茶学理论的逐渐丰富,与其相结合,在医药养生领域形成了新兴学科——茶疗学,即以茶学为基础,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为目标,可视为是茶医药文化体现的新载体。

马悦[2](2021)在《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儿童题材是古代诗歌创作中常被忽视的题材,这与古人对于儿童的观念、看法,以及对诗歌性质的认识、定位密切相关。也因为这样,古代儿童题材诗歌,成为古诗中比较珍贵的遗存。儿童题材诗歌,指以“儿童”为题材和表现对象的诗歌。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维度来看,儿童题材诗歌在宋代达到一个高峰,无论是创作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本文以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为研究对象,在文献阅读、文本整理、细化研究的基础上,论述、展现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整体风貌、形式内容和意义价值,并拓展其以“小”见“大”,以“儿童”见“成人”、见“社会”的文化辐射。具体来讲,论文共分以下六章:第一章是对宋代儿童题材诗歌做出概述。首先,确定了研究文本的数量和范围。在对《全宋诗》《全宋诗辑补》等基本文献进行全面阅读和整体观照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宋代儿童题材诗歌480首。其次,基于宋代儿童题材诗歌量化统计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初步的阐释和探析。第二章是探究宋代儿童题材诗歌创作繁盛的背景。着眼诗体文学形式自身演进的内部因素,分析了宋诗的革新对推动儿童题材诗歌创作的助推作用,包括宋诗题材的重要转向、宋诗美学追求的深刻变革和南宋中兴的诗学代变三个方面。同时放眼文学外部,分析了宋代经济社会与文化转型,以及宋代佛教与文学的融合,对儿童题材诗歌创作的促进作用。第三章是对宋代儿童题材诗歌进行分类研究。根据诗歌功能和表达形式的不同,将宋代儿童题材诗歌分为赠贺诗、感怀诗、纪事诗和说理诗四大类,在各类诗歌下面又再行细分,使得儿童题材诗歌内部形成清晰的认知轮廓。第四章着眼于论述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儿童形象。以儒家规范模式、日常生活背景、多舛命运遭际和宗教色彩为考量依据,对儿童形象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论及相关儿童形象的性格特征。该章节还对儿童形象在诗人笔下的多维表现进行了分析。第五章论述了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形式风格和价值意义。从以绝句为主的短小体制、古体诗形式和偈颂形式的大量应用、书写的戏俗化和白话倾向、叙事性的增强和趣味的凸显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其形式风格。并概括分析了其价值意义,包括诗歌题材的拓展、突破和超越、儿童形象的典型化塑造和意象化表达、儿童生活掠影,以及节俗的记录等几个方面。第六章探讨了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社会文化辐射。以儿童题材诗歌为视角,探析其中反映的宋人的儿童观、游戏观、教育观等思想观念。并论述其对宋代国家社会的映射,如当时的国家时代命运、社会生活现实和社会思想文化倾向等。

朱子良[3](2020)在《陆游自嘲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嘲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一种渊源有自的文学题材,具有其独特的生成背景与文化意义。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自嘲诗,相当一部分都反映了诗人深沉的主体忧思、崇高的家国情怀以及独特的生命意识。中国古典诗歌领域中的自嘲诗在成熟过程中形成了清晰的纵向发展谱系,《诗经》《左传》及诸子百家作品中的嘲谑色彩尤其是自嘲意识是其渊源所在,汉魏六朝带有强烈自嘲意识的俳谐赋与嘲诮诗之兴盛则为自嘲诗的兴起提供了直接的取法对象与体裁范式。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综合影响下,自嘲诗在唐宋完全成熟并走向繁荣,逐渐形成贫穷、老丑、迂阔、失志四大经典主题。陆游自嘲诗的思想意蕴正是受到唐宋自嘲诗创作主题的影响,集中于贫穷老病的自谑、狂懒迂顽的自叹以及功名执念的自嘲等多层维度。陆游作为宋代诗坛的一代巨擘,一生创作了数量众多、成就突出的自嘲诗,相当一部分颇见诗人匠心,显示出了与其他诗人不同的独特风貌,推动了自嘲诗这一诗歌题材的新变及对某些传统的“螺旋式”复归。这些新变与复归不仅体现在浑圆妥切的修辞手法与曲变雅俗的语言风格上,还从泛化的生活题材、强烈的感情倾泻与雄昂的军事意象等方面得以凸显。除了远绍前人的嘲谑传统,陆游自嘲诗的创作尚与自身仕隐出处、宋代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社会思潮尤其是士林风尚息息相关。其中兴盛的时代嘲谑风气、三教汇通的宗教思想以及罢黜赋闲的人生经历构成了陆游自嘲诗的主要生成背景。

赵吉超[4](2020)在《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基于《黄帝内经》产生的时代背景,选取秦汉以前传统文化中道、儒两家的代表着作《管子》、《老子》、《列子》、《庄子》、《四书》,进行传统文化气学说源流研究,寻找中医学术赖以建立的气学说内涵。并以此为根据,选取中医学术发展历程中的代表性着作,对其中的气学说进行研究,以明晰古代气学说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全文分为四章进行阐述。第一章为气学说源流研究,通过对《黄帝内经》之前道儒两家共八本着作中气学说进行研究分析,发现诸多名词的内涵与气相同,如道、天、心、性等。并且古人对气的体悟称为“内求法”,通过这种方法得出很多观点,涵盖了对形而上本体的认识,以及形而下万事万物的认识,成为中医学术理论体系构架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中医学独特的生命观:天人整体的生命观、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第二章为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通过对第一章的研究论述,阐发气学说相关的六大基本定理: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充盈于宇宙虚空;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气与神相关。第三章为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这一章将中医基础理论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分别为形成时期与发展时期。形成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分别代表中医学术的理论基础、临床基础、中药理论基础,分析其中的气学说的内涵,以明晰气学说对其形成的影响。发展时期分为晋至唐、宋至明、清至近代三个阶段,共15位医家及相关的15本着作,对各医家的着作进行气学说的研究分析,明晰气学说在中医学术发展中的作用。最后,综合研究内容,归纳出两点启示,展望气学说在现代科学中的发展方向。第四章为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结合中医学的医学属性,对比了其与现代医学对生命认识的异同,对中医学两大生命观进行了简单概括。以此分析了气学说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运用及价值。最后,选取《古今医案按》、导师以及笔者自身临床中的医案进行分析,对气学说在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方剂中的具体临床运用,以气学说为核心对临床诊断、疾病机理、药理进行了分析,以细节展现气学说的价值,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故通过以上研究,认为气学说包含了形而上本体论与形而下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能量论与规律论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对通过内求法对自身生命体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的高度总结,涵盖了内圣的修持理法与成就外王事业具体运用的学说。气学说使中医学在根本上成为与传统文化一致的存在,将之运用于自身则可循理体悟本体,运用于社会,则可拯危救困。同样,这些研究为气学说的现代化乃至中医学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王莎莎[5](2020)在《唐代“蓬莱”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蓬莱”,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因本身所具有的仙山魅力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神仙的热切追求等原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秦始皇、汉武帝等上层统治者对蓬莱仙境进行了狂热的追求,这使得普通民众也加深了对蓬莱仙境的信仰。唐代道教的繁荣,更使“蓬莱”成为文人大力书写的对象,在唐代诗人笔下大放异彩。自“蓬莱”诗歌产生之日起,“蓬莱”就象征着人世之外的仙境乐园空间,仙境中有各种珍宝、珍禽异兽、长生不老之药,只有仙人才能到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将“蓬莱”视为逍遥快活的理想乐土与长生不死的仙界,并借此表达生命不永的感伤与建立功业之心。在唐代,其取材与表达的基本内涵延续了上述“蓬莱”这一符号的稳定内核,指代仙境意义。同时,又有新的拓展,常以“蓬莱”代指皇家宫苑、秘书省、皇家藏书之处、登科中第等,唐代还出现了四首实指山东蓬莱地区的诗歌。在道教盛行的大背景下,诗人们在“蓬莱”诗歌中恣意表达自己的求仙思想,通过一系列的道教活动,表达对飞往自由自在仙境的向往。与求仙思想相对的,还出现了“戒求仙”思想,在诗歌中诉说着神仙不可求,并借秦皇汉武求仙的故事对本朝帝王的求仙思想进行批判。除此之外,唐人还将俗世的情爱与脱俗的“蓬莱”联系起来,给“蓬莱”注入了新的活力。唐代“蓬莱”诗歌中展现了仙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特点,刻画了一幅幅美丽的仙家图画,展现了不同仙人所在的不同仙界空间的特点。写景咏物题材的诗歌,又是诗人对现实空间体验的感悟之作。隐逸思想、异乡愁思、时间体验,共同构成了唐代“蓬莱”诗歌中诗人们的心理空间,寄托了文人的精神世界与内心情感,为诗歌增添了浪漫元素。

刘娜[6](2019)在《纳兰词的英语译介与对外推广》文中研究说明纳兰词的国际推广是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重要内容。对纳兰词的译介与推广研究,既有利于推动纳兰词的译介实践,更对纳兰词的国际推广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背景下,纳兰词的译介推广蕴藏着极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乘着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东风,纳兰词的国际推广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当前纳兰词的译介尚处于初始阶段,国内外对纳兰词的译介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还没有人对纳兰的译介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这极大的阻碍了纳兰词的国际推广。因此,对纳兰词译本进行译介与推广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纳兰词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梳理了纳兰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中西诗歌理论的基本特色,比读分析了纳兰词的译本与原文,同时根据译本与原文在表情达意和文化表达方面的差异提出了对纳兰词译本批评鉴赏的标准,并运用这一标准进行了纳兰词译本的审美价值判断,最终提出了对纳兰词译介推广的策略与启示。本文分四章对纳兰词的英语译介与对外推广进行探究。第一部分是是绪论。绪论从总体上阐述了纳兰词研究的背景与意义,考察了国内外纳兰词英译本的研究现状,点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清晰明确的逻辑框架。第一章为文本英译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要领。本章梳理了中西方诗歌翻译历程,罗列了各时期重要的翻译家、汉学家的诗歌翻译观点,最后分析总结了中西方诗歌翻译理论的基本特色,即中国诗歌翻译理论具有抽象、主观的特点;西方诗歌翻译理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二章为纳兰词译本的比读与分析。本章选取六首纳兰词译本进行比读与研究,从译本的选词、造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等角度对译本与原词在传情达意和文化表达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为接下来纳兰词译本的批评与鉴赏做铺垫。第三章为纳兰词译本的批评与鉴赏。本章从语言差异、译意错置、词意表达三方面出发,阐述了纳兰词批评鉴赏的标准,即抽象标准—具体标准,并运用这个标准体系对第二章的六首纳兰词译本进行批评与鉴赏。第四章为纳兰词译介推广的策略与启示。本章提出了纳兰词译介推广的五项基本策略:一、争取政府及名校名人的支持与引领;二、建设国内外纳兰性德研究中心;三、重视海外调研及三教问题;四、建立现代信息教育传播体系;五、发展纳兰性德文化产业。与此同时,从目标明确力求推进汉诗英译的深度传播;背景还原旨在促进汉诗英译的情景融合;会通中西真实再现汉诗英译的风格特色三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纳兰词译介推广的当代启示。

宋爽[7](2019)在《林云铭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林云铭是清初着名学者,学识渊博,着述颇丰,所着《庄子因》《楚辞灯》《韩文起》诸书流传甚广,诗名反而不显。林云铭所作诗歌虽不甚宏富,其意义仍不容忽视,林云铭所着《挹奎楼选稿》《吴山鷇音》《损斋焚余》三部诗文集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依据。文章即以林云铭及其诗歌创作为对象,对史料记载中林云铭生平的出入之处予以论证,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辨林云铭着述情况。林云铭一生辗转多地,交游广阔,罢归后,林云铭曾与方外之人往来晤对,寓居杭州时期又与当地名士及命屐西湖的文人往来频繁。林云铭深谙儒学又贯通佛、道二氏,其诗歌创作深受儒、佛、道三教思想的影响。明末清初诗学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变革,各种诗学主张层出不穷,林云铭诗歌理论紧随诗学潮流,诗论中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痕迹也随处可见。论文将林云铭人生分为三个时期,考察不同阶段林云铭诗歌创作情况。第一,南郡明刑时期(1658-1667),即林云铭在徽为官时期,初为官时林云铭一心想要建立一番功业,此时的诗歌多与时事有关,多慷慨之音与豪迈之气。不久,林云铭便深陷宦海风波之中,诗歌转而感慨仕途之险恶。诗中可见林云铭勤政爱民、刚直不阿的形象特点。第二,忽罹祸乱时期(1667-1676),即耿精忠叛乱前后,林云铭在罢归后仍久久无法释怀官场的不公遭遇,因而在其诗歌当中抒发了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归隐后,林云铭也多了流光易逝的感触。耿精忠叛乱给林云铭带来巨大的劫难,林云铭历经死生患难,此时的诗歌多关注现实,从中可见文人士子和平民百姓历经战乱的深创剧痛。第三,飘泊异乡时期(1676-1697),即避乱杭州时期,林云铭在出狱后,携眷寓杭,生活困顿,诗歌多写羁旅之思。林云铭诗歌艺术特征鲜明,呈现出一种深沉悲慨的风格特色,另外,林云铭诗歌也善用典故,深厚的学识基础为其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吕姝焱[8](2019)在《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文中研究指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诗歌创作,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诗歌活动和诗学理念的梳理与讨论。吴蔚光、孙原湘相继主持了乾嘉之际的虞山诗坛,此时性灵诗风最受推崇。道光九年(1829)孙原湘去世,这标志着虞山诗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虞邑诗人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民生苦难及自身不幸遭际的诗歌。同治、光绪与宣统三朝,同光体风靡诗坛,虞邑诗人仍然坚守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学传统。特别是在光绪末年,张鸿等人组织了吴下西昆派,他们以诗笔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与时代。受“诗界革命”和“革命诗潮”的影响,此期的虞邑诗人也有从事新诗创作者,更有加入革命团体的革命诗人。民国时期,虞邑的宗唐派诗人开始向其他诗派寻求新路,但他们不忘汲取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史精神,以诗歌关注社会时事与民生疾苦。虞邑文人十分重视乡邦文化,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助益地域诗学的发展。虞邑诗人对凝结着钱谦益精神的红豆特别关注,他们创作了大量红豆题材的诗歌。藏书、读书、文学创作更是相互促进,他们将藏书活动引入诗歌,充实了诗歌题材。糅合了诗、书、画艺术之长的题画诗,则丰富了本邑诗学图景。有清以来,虞邑地域文化繁盛,这为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保障。晚清虞山地区涌现出以席佩兰、归懋仪、屈秉筠为首的众多才媛,她们与才子夫婿联吟唱和,并承担起教育子嗣的重任,这为文学世家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常熟的士绅贵族也多设有义庄、义田,这为家族教育提供了充裕的经济支持。母教与义庄的兴盛直接推动了虞山地区科举事业的发展,由此造就了众多科举世家。举业兴盛的家族,其文学创作也往往可以取得丰硕成就。家集和乡镇诗歌选本是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交互与呈现的重要载体,文学世家以保存家族文脉、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得益于对虞邑乡贤的感召、旧学知识的累积和发达报刊业,清末民初虞邑文人的结社酬唱活动特别频繁。它们勾连起家族内部、家族之间、虞邑与其它地区的诗歌交往活动,并为丰富和传播虞邑诗学做出贡献。晚清民国的虞山诗坛涌现出许多极具代表性、影响巨大的文学世家。孙原湘引领了虞邑的性灵诗风,他是虞山乾嘉诗坛向晚清诗坛过渡的关键。清末民初,孙原湘的裔孙孙雄在经学、诗文创作、选诗等领域均有建树,孙雄在承继家学的同时,也能够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家族诗学作出适时调整。杨氏家族的学诗过程有明显的宗宋倾向,杨沂孙在咸同时期创作了大量忧时悯乱的作品。杨圻诗学盛唐,这与其家族诗学异趣,也在清末民国的诗坛独树一帜。翁心存雅好苏轼而独崇唐诗,“结道光前宗唐之局”。翁同龢推崇苏轼、黄庭坚,诗歌重典实、尚真挚,显赫的政治地位更是助力他成为清末虞山诗坛的盟主。清初钱谦益、二冯、钱陆灿等人领衔的“虞山诗派”,其诗论主张在清末民初再次兴盛。汪氏、钱氏与单氏家族是追效钱氏诗学的代表。钱氏家族直承钱谦益兼采众长而去门户之见的诗学思想。汪氏家族与单氏家族则通过学习钱陆灿、钱良择、陈祖范、王应奎等人的诗学思想,上承钱谦益“学人之诗”的传统。庞氏、张氏家族是宗二冯诗学的典范,庞树典、庞树阶以及张鸿均学习李商隐,他们是清末吴下西昆派的主要力量。宗氏家族学诗兼采众长而自出机杼,诗歌反映时变,颇能代表虞山地域诗学的诗史精神。民国时期的宗威将诗歌融入大学课堂,影响了一批批青年学子的旧体诗词创作。

朱璟[9](2017)在《身心之间 ——《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研究》文中提出明代着名戏曲家、藏书家高濂编撰的《遵生八笺》,见刊于万历十九年(1591),全书以"遵生"为议题,共十九卷,按内容侧重的不同,归为八笺,以故名之。该书体系庞大,关涉明代文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堪称影响深远的文化巨着。虽以遵生为题,但在传统文化语境中,《遵生八笺》实是一部以"闲适消遣"为功用、以身心安乐来经营现世生活的文人着作,而且其论述行文、思想趣味也不乏美感色彩。而在进入现代学术语境之后,由其"遵生"养身之旨使然,《遵生八笺》更早地、也是更多地被作为中医或养生着作来加以研读;但传统文人之遵生与现代意义上的养生学不尽相同,原书中别具文人情趣的审美内涵,难以被养生研究充分阐发。新千年以来,以台湾学者为代表,《遵生八笺》始引起美学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的审美研究多受西方美学传统的影响,以艺术审美范畴出发,撷取其中部分内容,在脱离了整书的血脉联系之后,对之进行孤立的美学讨论。有鉴于此,笔者力图对《遵生八笺》的整个体系及其体现出的完整美学形态进行研究。考虑到该书的传统风貌以及当代美学的发展状况,本文选择以休闲审美的视角进行切入。在详论文本之前,文章对作者高濂及整书体系进行了考查,分析了高濂生平情状对其创作《遵生八笺》的影响,明确了《遵生八笺》以身体为基石、以"理念总纲-现实践行-理想典范"为组织形式的体系架构,而这样的体系架构,正契合于休闲审美研究以身心体验为基础、以"本体-工夫-境界"为范式的话语体系。籍此,本文得以从休闲审美视角对《遵生八笺》进行全面系统地把握与一以贯之地深入研讨。各得其分、恰如其分之"止"是休闲审美之本体,就《遵生八笺》而言,其本体之所在,即是遵生所本的身心合一的身体。"止",在此即体现为身、心各得其分、恰如其分的状态。这样的身心之止,正是被作为《清修妙论笺》核心观点的"形神合一"思想所阐发。"形神合一"所阐发的三重本体意涵:精气化生、心神清净、形体安宁,分别体现于《遵生八笺》现实践履工夫的三个方面:行气调息以妙合形神、闲赏逸游而怡养心神、养形防疾之生活经营。三者依其各自着手处而论,又可归为"行气养形"的修身工夫与"闲赏逸游"的养心工夫,此即散布于《遵生八笺》中间六笺的休闲审美之身心工夫,包括导引、服气、饮馔、服食、房中、起居、文玩清赏、四时逸游、花艺香方等各个尊生层面,共同构筑出一位晚明文士极富休闲美感的生活图景。末笺《尘外遐举笺》昭示了该书的理想境界是"尘外高隐",但基于其休闲审美的身心本体与工夫,全书实际达成的休闲审美境界,则是在世的、隐之于身的"身隐":以天然自足的身体为根本与旨归,流连忘返于细腻而丰富的身体感官趣味,心神随之超脱俗世羁绊而游弋于自由的审美时空,从而对功名无营求、于杂务无牵累,自得"隐趣"与"隐意"。综而言之,《遵生八笺》的整个休闲审美体系,既以身为止,又止于身心:身心合一的身体,是生命本闲、生命美感体验的本体确证,是各种休闲审美工夫的凭籍与根据,是休闲审美境界的化生之域。可谓以身心自在为本体,以身心自适为工夫,以身心自得为境界。故而,本文的最终结论是:以原着直接呈现的表层内容来看,《遵生八笺》是一部以尊生为核心的晚明文人闲适生活的百科全书;以当代理论话语的深入探索可知,《遵生八笺》更是一个以身为止的休闲审美体系。《遵生八笺》的这一休闲审美体系建立于深具中华文化精神的身体观念之上,在根本上汇融了审美与遵生,并涵盖了中国传统文人生活的诸多面向,从而能对我们如何以当代审美视角解读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化,具有启发意义。

李娜[10](2016)在《明寓滇诗人之诗总集《沧海遗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沧海遗珠》成书于宣德年间,是明初重要的诗歌集子,清代收入《四库全书》,同时也是《列朝诗集》与《明诗综》的取材对象。诗集系黔宁王沐英第三子沐昂所编,收录二十一位诗人的诗作,因诗人结缘滇地而具有特殊的风貌,成就了《沧海遗珠》之特色。可惜对诗集中诗人研究者较多,而对诗集本身研究者甚少。本文以《四库全书》本为研究底本,试图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展开对诗人和诗歌的深入研究,从而整体感知与把握诗集的特点。诗集收录的这批诗人,或被安置入滇,或被谪戍入滇,或被流寓入滇,或因其他原因入滇,不同程度的入滇经历、人生坎坷、生不逢时,让诗人有了相似的诗作情怀。他们的诗不仅有偏于闲情的题画诗,有饱览河山的云游诗,有珍重友谊与关怀世事人情的赠答酬唱诗,还有描写多彩滇南景致的云南风物之诗。诗作清新雅致,颇具特色,而所选取的“云”、“山”、“秋”、“雁”等意象更是突出诗人们寓滇时清幽孤独的文人心态。他们以云之纯洁、灵动、缥缈来倾诉寓滇后志趣之脱俗高雅与羁旅离乡之孤独,以山之高远、幽静来诉说隐逸山间之淡泊与被山阻隔之孤独无奈,以秋之萧条凋残来叙说志向夭折时又逢异客流年之悲凉,以雁之传音信、恋故乡来倾吐对亲人、故土的眷恋。诗人们以轻妙婉畅的声响、清丽自然的语辞、寓景托典的含蓄手法、淡化与幽化的意绪,来展现独特时代环境和滇地形态下“和平婉丽”之造境风貌。从而,为中国诗文增添了宝贵的遗产。

二、夜读《中国气功科学》有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夜读《中国气功科学》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绪论
    一、研究范围与相关术语释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相关学术史回顾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章 茶的源起与发展传播评述
    一、茶的源起
        (一)谁发现了茶
        (二)茶为何用
        (三)茶之称谓、关系及药用记载
    二、茶的发展与区域传播缘起
        (一)茶的种类沿革与品种药效
        (二)茶的区域传播缘起
第二章 宋代茶的医药文献研究
    一、本草着作中的茶
        (一)植物属性与特征
        (二)宋代本草着作之茶考
    二、方书着作中的茶
        (一)宋代茶方概况
        (二)茶的组方用药
    三、养生专着中的茶
        (一)养生思想与茶的发展
        (二)宋代养生专着中的茶
第三章 宋代文化中的茶医药
    一、茶书中的茶
        (一)独具特色的宋代茶书
        (二)茶书中的医药体现
        (三)茶书与茶医药的关系
    二、诗词中的茶
        (一)量多面广的茶诗词
        (二)诗词中茶效的梳爬整理
        (三)医药类茶诗词的特点
    三、传统思想与茶医药文化
        (一)儒家思想——因儒识茶
        (二)道家思想——以茶修心
        (三)佛家思想——茶禅一味
    四、民俗中的茶医药
        (一)品饮习俗中的医药观
        (二)敬茶赐茶的医药体现
        (三)时令饮茶的医药体现
第四章 宋代茶医药与文化的内在关联
    一、疗身与疗神——茶医药体现
        (一)疗身功效的发展轨迹
        (二)疗神功效的崭露头角
        (三)疗身与疗神花开并蒂
    二、茶的医药文化载体——宋代茶道
        (一)宋代的点茶与斗茶
        (二)点茶中的茶医药文化体现
    三、以物载文与以文传物——茶文化思辨
        (一)以物载文——以茶为媒介的文化热现象
        (二)以文传物——茶文化载体中茶的冷思考
结论
参考文献
查阅文献选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对“古代儿童和儿童观”的关注
        (二)对“古代儿童题材诗歌”的关注
        (三)对“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关注
    二、研究对象
        (一)古代“儿童”概念和称谓
        (二)古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界定方式
        (三)古代“儿童题材诗歌”和古代“儿童诗”辨析
    三、文献综述
        (一)对古代儿童题材诗歌文本的搜集整理
        (二)对古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研究
        (三)对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概述
    第一节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量化研究
        一、宋代儿童题材诗歌量化统计
        二、基于儿童题材诗歌量化统计的思考和探析
    第二节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儿童称谓
        一、儿童称谓的文本表达
        二、儿童称谓的文化透视
第二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繁盛的背景
    第一节 宋诗的革新
        一、宋诗题材的重要转向
        二、南宋中兴的诗学代变
        三、宋诗美学追求的深刻变革
    第二节 宋代经济社会与文化转型
        一、宋代经济社会的几个侧面
        二、宋代文化转型的几个维度
    第三节 宋代佛教与文学的融合
        一、佛教的诗化
        二、佛理表达的形象化
第三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分类
    第一节 赠贺诗
        一、赠送诗
        二、庆贺诗
    第二节 感怀诗
        一、即事感怀诗
        二、即景感怀诗
    第三节 纪事诗
        一、人物传记式纪事诗
        二、纪行式纪事诗
        三、日常琐记式纪事诗
    第四节 说理诗
        一、哲理诗
        二、佛理诗
第四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儿童形象
    第一节 儿童形象的类型
        一、儒家伦理模式下的儿童形象
        二、日常生活背景下的儿童形象
        三、多舛命运遭际下的儿童形象
        四、宗教色彩下的儿童形象
    第二节 儿童形象的多维表现
        一、称颂官吏的固化表现
        二、诗人情感的异样表现
        三、历史与现实的参照表现
第五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形式风格和价值意义
    第一节 形式风格
        一、以绝句为主的短小体制
        二、古体诗形式和偈颂形式的大量使用
        三、书写的戏俗化和白话倾向
        四、叙事性的增强
        五、趣味的凸显
    第二节 价值意义
        一、诗歌题材的拓展、突破和超越
        二、人物形象的典型化塑造和意象化表达
        三、儿童生活掠影
        四、节俗的记录
第六章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的社会文化辐射
    第一节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思想观念探析
        一、儿童观
        二、游戏观
        三、教育观
    第二节 宋代儿童题材诗歌中的国家社会映射
        一、国家时代命运
        二、社会生活现实
        三、社会思想文化倾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陆游自嘲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俳谐文学”中“自嘲”的孳萌与流变
    2.1 《诗经》《左传》与诸子散文中的俳谐色彩
        2.1.1 《诗经》《左传》中的嘲谑意识
        2.1.2 先秦诸子散文的诙谐书写
    2.2 汉魏六朝俳谐赋中的自嘲意识与嘲人诗
        2.2.1 汉魏六朝俳谐赋中的自嘲意识
        2.2.2 汉魏六朝嘲诮诗的兴起
    2.3 唐宋嘲诮诗的成熟与发展
        2.3.1 嘲物诗的创作
        2.3.2 嘲人诗的繁荣
        2.3.3 自嘲诗的炽茂
第3章 陆游自嘲诗的思想意蕴
    3.1 贫穷老病的自谑——机体与灵魂的对话
    3.2 狂懒迂顽的自叹——自由与物役的抗争
    3.3 功名执念的自嘲——理想与现实的突撞
第4章 陆游的自嘲艺术与自嘲诗的突破
    4.1 陆游自嘲诗的艺术风貌
        4.1.1 浑圆妥切的修辞手法
        4.1.1.1 比喻——跳脱的艺术联想
        4.1.1.2 对比——强烈的艺术比照
        4.1.1.3 夸张、反语——诗化的艺术表达
        4.1.2 曲变雅俗的语言风格
        4.1.2.1 俗:浅畅幽默,议论为体
        4.1.2.2 雅:整饬凝练,典正为格
    4.2 陆游自嘲诗的突破
        4.2.1 万事可嘲——泛化的生活题材
        4.2.2 以情胜理——强烈的情感倾泻
        4.2.3 铁马冰河——雄昂的军事意象
第5章 陆游自嘲诗的生成背景
    5.1 “醉中谈谑坐中倾”——兴盛的时代嘲谑风气
        5.1.1 市民阶层的娱乐调笑
        5.1.2 统治阶级的幽默风趣
        5.1.3 文坛士林的俳谐嘲谑
    5.2 “勿学衰翁老一经”——三教汇通的宗教思想
        5.2.1 儒家思想与陆游自嘲诗中“固穷”气节的养成
        5.2.2 佛老思想对陆游自嘲诗中功名执念的消弭
    5.3 “唤作朝官却自疑”——罢黜赋闲的人生经历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陆游自嘲诗篇目一览表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气学说源流研究
    1 《管子》气学说研究
        1.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1.2 《管子》气学说的特点
        1.2.1 精气、心、道、德同论
        1.2.2 心为主宰
        1.2.3 修持理法
        1.3 《管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2 《老子》气学说研究
        2.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2.2 《老子》气学说的特点
        2.2.1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2.2.2 对道的体认
        2.2.3 对道体性用的描述
        2.3 《老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3 《列子》气学说研究
        3.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3.2 《列子》气学说的特点
        3.2.1 宇宙万物的来源
        3.2.2 道家的修道
        3.2.3 气形质——天地万有产生的四个阶段
        3.2.4 冲和气者为人
        3.3 《列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4 《庄子》气学说研究
        4.1 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4.2 《庄子》气学说的特点
        4.2.1 养气所达境界——逍遥游
        4.2.2 乘天地之正气的至人、神人、圣人
        4.2.3 对证得道体的修持理法及悟道境界的描述
        4.2.4 道无处不在
        4.2.5 《庄子》的养生
        4.2.6 内圣为体,外王为用
        4.2.7 气“化”
        4.3 《庄子》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5 《四书》气学说研究
        5.1 《四书》作者及成书年代简介
        5.2 《四书》气学说的特点
        5.2.1 《论语》学问的境界——仁
        5.2.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5.2.3 《中庸》之中和境界
        5.2.4 《孟子》之养吾浩然之气
        5.3 《四书》气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6 小结
第二章 古代气学说的基本定理
    1 气学说基本定理的内容
        1.1 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1.2 气充盈宇宙虚空
        1.3 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之一
        1.4 气是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5 气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肇始
        1.6 气与神相关
    2 以气学说为基石的气科学体系
        2.1 气学说与阴阳学说
        2.2 气学说与五行学说
        2.3 气学说与干支理论
        2.4 气学说与八卦
第三章 气学说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时期
        1.1 理论基础
        1.1.1 《黄帝内经》
        1.1.2 《难经》
        1.2 临床基础
        1.2.1 《伤寒论》
        1.3 中药理论基础
        1.3.1 《神农本草经》
        1.4 小结
    2 中医基础理论学术发展时期
        2.1 晋至唐
        2.1.1 葛洪《肘后备急方》
        2.1.2 巢源方《诸病源候论》
        2.1.3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
        2.1.4 王焘《外台秘要方》
        2.1.5 小结
        2.2 宋至明
        2.2.1 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2.2.2 张从正《儒门事亲》
        2.2.3 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2.2.4 朱丹溪《格致余论》
        2.2.5 张景岳《景岳全书》
        2.2.6 赵献可《医贯》
        2.2.7 杨继洲《针灸大成》
        2.2.8 小结
        2.3 清至近代
        2.3.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2.3.2 吴鞠通《医医病书》
        2.3.3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
        2.3.4 唐容川《医易通说》
        2.3.5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3.6 小结
    3 对气学说发展方向的启示
        3.1 气学说的发展可吸收现代优秀的科技成果
        3.2 现代物理学场性物质对气学说的揭示作用
第四章 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气学说与中医学生命观
        1.1 天人整体的生命观
        1.2 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
        1.3 中医、西医生命观之异同
    2 气学说与人体生理
        2.1 形的生理
        2.2 气的生理
        2.3 神的生理
    3 气学说与人体病理
        3.1 形的病理
        3.2 气的病理
        3.3 神的病理
    4 气学说与中医诊断
        4.1 气学说与望闻问切
        4.2 气学说与辨证
    5 气学说与中医治疗
        5.1 气学说与针灸治疗
        5.2 气学说与导引吐纳
        5.3 气学说与按摩刮痧
        5.4 气学说与中药治疗
    6 气学说与中医养生
        6.1 强调天人合一
        6.2 注重形气神合一
        6.3 重视正气
    7 病案举例
        7.1 《古今医案按》医案举例
        7.2 导师医案
        7.3 笔者医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文献综述 气学说研究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唐代“蓬莱”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现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蓬莱”诗歌基本情况概述
    第一节 唐前“蓬莱”诗歌概述
        一、蓬莱仙境:逍遥快活的理想乐土
        二、长生不死的仙界:生命不永的感伤与建立功业之心
    第二节 唐代“蓬莱”诗歌概述
        一、皇家宫苑的代称
        二、文学馆、秘书省、翰林院的代称
        三、登科中第或在朝为官
        四、山东蓬莱
        五、蓬莱仙境
第二章 唐代“蓬莱”诗歌的主题承载
    第一节 求仙主题
        一、求仙愿望:东上蓬莱
        二、人间仙境:道观
        三、道教活动:斋醮仪式
        四、长生不死:丹药
    第二节 “戒求仙”主题
        一、神仙不可求
        二、批判秦皇汉武求仙
    第三节 爱情主题
        一、生死两隔:蓬莱仙境对爱情悲剧的消解
        二、世外之恋:女冠的爱恋
        三、仙凡之恋:女性对爱情的主动追寻
第三章 唐代“蓬莱”诗歌中的空间书写
    第一节 仙界空间
        一、海上空间:安期生
        二、仙界与人间:西王母
        三、沧海桑田:麻姑
        四、团圆的仙界:萧史与弄玉
    第二节 现实空间
        一、唐代“蓬莱”诗歌中的山水体验
        二、唐代“蓬莱”诗歌中的咏物诗
    第三节 心理空间
        一、隐逸思想
        二、异乡愁思
        三、时间体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6)纳兰词的英语译介与对外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本英译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要领
    1.1 中国诗歌翻译理论的基本特色
        1.1.1 翁显良和本色论
        1.1.2 许渊冲和三美论
    1.2 西方诗歌翻译理论的基本特色
        1.2.1 欧洲汉学家的诗歌翻译特色
        1.2.2 北美汉学家的诗歌翻译特色
        1.2.3 北美华裔汉学家的诗歌翻译特色
第二章 纳兰词译本的比读与研究
    2.1 悼亡词译本分析
        2.1.1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2.1.2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2.2 友情词译本分析
        2.2.1 《白牡丹》版《金缕曲·赠梁汾》
        2.2.2 《中国17 世纪词人》版《金缕曲·赠梁汾》
    2.3 羁旅词译本分析
        2.3.1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2.3.2 《蝶恋花·出塞》
第三章 纳兰词译本的批评与鉴赏
    3.1 语言差异揭示多样文化态度
    3.2 译意错置导致情感异化
    3.3 词意表达展现情感写照
    3.4 情真意切彰显最高评判标准
第四章 纳兰词译介推广的策略与启示
    4.1 纳兰词译介推广的基本策略
        4.1.1 争取政府、名校、名人的支持与引领
        4.1.2 建设国内外纳兰性德研究中心
        4.1.3 重视海外调研及三教问题
        4.1.4 建立现代信息教育传播体系
        4.1.5 发展纳兰性德文化产业
    4.2 纳兰词译介推广的当代启示
        4.2.1 目标明确力求推进汉诗英译的深度传播
        4.2.2 背景还原旨在促进汉诗英译的情景融合
        4.2.3 会通中西真实再现汉诗英译的风格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林云铭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林云铭生平、着述及交游述略
    第一节 林云铭生平
    第二节 林云铭着述
    第三节 林云铭交游
第二章 林云铭诗歌创作道路
    第一节 林云铭诗歌创作与三教思想
    第二节 林云铭诗歌理论
    第三节 林云铭诗歌创作历程
第三章 林云铭诗歌艺术特征
    第一节 林云铭诗歌的主要风格特色—深沉悲慨
    第二节 匠心独妙,善用典故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8)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三、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回顾
    四、既往研究成果的反思
    五、研究内容概述
上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形成
    第一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人的诗学思想演进
        第一节 道咸时期虞山诗坛:“性灵”风落潮与“虞山诗派”回春
        一、延续、修正孙原湘的性情说
        二、承继清初虞山诗派
        三、虞山诗人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的现实书写
        第二节 同光宣时期虞山诗人对宗宋祧唐及宗唐诗学传统的坚守
        一、承继钱谦益宗宋祧唐的诗学思想
        二、与同光体异趣的宗宋诗人
        三、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虞山宗唐诗风
        四、光宣时期虞山诗坛的新诗接受者及革命诗人
        第三节 民国时期虞山诗人的诗史精神与诗学宗向新变
        一、虞邑诗人对钱谦益的尊崇
        二、宗唐诗人的诗学变化及革命诗人的诗风转变
        三、虞山诗人保存国粹的努力
        四、虞山诗人重视乡邦文化建设
    第二章 乡邦文化与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发展
        第一节 虞山文人诗歌中的“红豆”意象——兼谈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进程
        一、芙蓉庄红豆与虞山文人的“红豆”情结
        二、虞山红豆诗歌的多样内涵
        三、民国时期虞邑文人引领的红豆研究热潮
        四、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过程
        第二节 藏书、读书与虞山文人的诗歌创作
        一、虞山藏书流派的形成及其特色
        二、藏书、读书、诗歌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 诗画互动关系与虞山文人题画诗创作
        一、虞山画派的艺术特色及诗画的互动关系
        二、以人物情事为主的题画诗
        三、虞邑题画诗创作的家族性
        四、以画理阐诗学
    第三章 才媛、义庄、科举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形成
        第一节 才媛与文学世家网络的形成、延续
        一、文学夫妻
        二、母教与家学的传承
        第二节 义庄、家训与家族教育
        一、义庄为家族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二、家训为家族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节 科举与诗书之家
        一、科举:世家望族形成与维持的正途
        二、科举仕宦对诗歌创作既促进又制约的双重关系
        三、科举家族对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贡献和影响
    第四章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交互与呈现
        第一节 常熟家集的编刊及其文化意蕴——以对家集序跋为中心的考察
        一、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存目及其时间分布
        二、家集:家谱的另一种呈现形态
        三、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形态
        四、家集的主要内容:诗歌与试艺
        五、家集中的女性
        第二节 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编选及其诗学特色
        一、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
        二、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编选
        三、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选诗特征
        第三节 结社酬唱活动盛况
        一、晚清民国虞山地区诗社简况
        二、晚清民国虞山地域文士联吟酬唱活动
        三、晚清民国虞山文士结社酬唱之风兴盛原因、特色及对地域诗学的贡献
下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专题研究
    第五章 虞山诗坛“性灵诗风”的风靡与消解——以孙氏家族为考察对象
        第一节 孙原湘与晚清虞山诗坛的演进
        一、虞邑文化与孙原湘诗学理念的形成
        二、孙原湘与吴蔚光诗歌创作理路的异同
        三、“性灵之风”与嘉道时期的虞山诗坛
        四、清末民初性灵诗风的消解
        第二节 孙雄诗学思想中的家学渊源——兼谈《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编刊及选诗理念
        一、性情·诗史·忠孝——孙雄于孙原湘诗学思想的继承
        二、《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刊印
        三、由《四朝诗史·甲集》论及孙雄的选诗理念
    第六章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与诗学宗向变化
        第一节 晚清民国虞山杨氏家族行传、着述
        第二节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兼论杨沂孙诗作中的劫后记忆
        一、杨景仁:诗学陶、苏,诗风本色无雕琢
        二、杨希钰:诗近陶、苏、陆,诗风率直
        三、杨沂孙诗歌内容与诗学宗向
        第三节 清末民国杨氏家族诗学代表——力振唐音的杨圻
        一、杨圻研究综述及上图藏《江山万里楼诗钞》誊清稿本发掘
        二、杨圻宗唐趣尚
        三、杨圻诗学风格的转变
    第七章 翁氏家族的隆起及其在清末虞山诗坛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民国常熟翁氏家族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一、家庭教育与幕府生涯——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
        二、翁心存的诗歌创作
        三、翁心存对子女及虞邑后学的教育与提携
        第三节 从消遣到遮蔽:翁同龢诗歌创作的心理变迁
        一、翁同龢诗集的刊印及文献缺失
        二、“君亦能诗耶”:翁同龢居京时期的诗歌创作
        三、古籍的鉴赏、收藏活动与翁同龢的诗歌创作
        四、翁同龢晚年诗歌中的“庙堂”想象
    第八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坛的“唐宋兼采”——以汪氏、钱氏、单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汪氏家族的学韩风尚
        一、汪氏家族的“状元诗人”
        二、汪佑南
        第二节 兼采众长、关注民生:虞山钱氏家族的诗学及诗艺
        一、钱氏家族的世袭及对钱谦益的追忆
        二、钱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三、钱育仁领导下的虞社
        第三节 晚清民国虞山单氏家族诗学研究
        一、诗法少陵与昌黎:康乾时期的单氏诗人
        二、兼采众家:晚清的单学傅与单良玉
        三、《海虞诗话》的编纂及其编选特色
    第九章 虞山文学世家的西昆风尚——以庞氏、张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庞氏家族的崛起及庞树阶“不专事色相”的西昆诗风
        一、庞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着述
        二、积学励行与“贻安堂”庞氏的崛起
        三、虽尚西昆然更崇本色——庞氏家族的诗学实践与新变
        第二节 张氏家族的诗风演进与张鸿掀起的清末虞山西昆热潮
        一、张燮的藏书与写诗
        二、张定鋆
        三、伉俪情深的张蓉镜与姚畹真
        四、吴下西昆的旗帜——张鸿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第三节 清末民初吴下西昆的诗风演进、诗歌理念及其诗学成就
        一、“西砖酬唱”与清末吴下西昆诗风的兴起
        二、吴下西昆的诗歌理念及其兴盛原因
        三、以史入诗、以诗鉴史——吴下西昆的诗学特色及其艺术上的得失
    第十章 宗氏家族兼采众长与自抒机杼诗学路径的形成——兼论民国教授诗人宗威、宗白华
        第一节 虞山宗氏家族的源流世系与诗文着述
        第二节 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晚清宗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一、吾家多闺秀,俱各擅文辞
        二、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
        三、宗氏家族的诗学主张
        第三节 传道授业、竞艳诗坛——民国宗威、宗白华的诗歌创作
        一、宗威的诗歌活动
        二、宗白华的旧体诗创作及其诗学思想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身心之间 ——《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研究缘起、综述及运思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问题:一个怎样的体系?
        二、视角
        (一) 采取休闲审美研究视角的必要性
        (二) 休闲审美作为研究视角的可行性
        三、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四库传统定位
        二、基于养生立场
        三、进入美学视野
        四、其他相关研究
        五、小结
    第三节 研究运思
第二章 身心忧患:文人高濂的生平情状
    第一节 字号别署
    第二节 身世生卒
        一、名门之后与商贾之子
        二、生卒推定与行实概况
    第三节 文人风骨
        一、时代环境中的文人身份
        (一) 屡试不第:晚明士子的科举常态
        (二) 雅集赏鉴:文人参与的日常活动
        二、个人经历下的文人情怀
        (一) 追求身安,此身为大:优渥生活背后的身羸体弱之患
        (二) 功名误人,系心归隐:屡试不第背后的亡妻丧父之痛
第三章 身心救赎:《遵生八笺》的主旨与体系
    第一节 "古所未有"之类例:《遵生八笺》的文献概况
        一、版本流传
        二、文献类属
    第二节 《遵生八笺》之定位:基于尊生的休闲审美着作
        一、文人立场之尊生
        二、休闲审美之身心
    第三节 《遵生八笺》之体系:休闲审美研究的理论抓手
        一、汇总整合:以尊生为核心的集成之作
        二、自成一体:以身体为基石的内容架构
        (一) 八笺内容划归为三个部分
        (二) "本体-工夫-境界"范式特点
        (三) 三个部分与"本体-工夫-境界"的契合
第四章 止于身心:《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本体论
    第一节 闲者止也:休闲审美本体论
    第二节 止之三味:从外物天理到己之身心
        一、各物之止
        二、格物之止
        三、身心之止
    第三节 形神合一:身心之止的思想内核
        一、医道传统中"形神合一"之简述
        二、《遵生八笺》中"形神合一"之展开
        (一) "精""气"所化
        (二) "心""神"为主
        (三) 依"形"可证
        三、本节小结
第五章 栖身寄心:《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工夫论
    第一节 形气栖身:"诚日用不可去身"的休闲审美工夫
        一、行气为枢,冥契天地
        (一) 行气工夫的概念范畴
        (二) 行气工夫的休闲审美内涵
        二、养形以适,乐顺物事
        (一) 养形工夫的休闲审美意涵
        (二) 养形工夫的具体内容面向
    第二节 闲赏寄心:"心有所寄,庶不外驰"的休闲审美工夫
        一、心须寄之:文士闲心,不能无所寄
        二、心可寄之:闲赏物事,合生生之意
        (一) 灵气生机:与自然生命相通
        (二) 古德清气:与古人生命相接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身隐心游:《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境界论
    第一节 尘外高隐:《遵生八笺》休闲审美境界的理想图景
        一、《尘外遐举笺》作为理想境界
        (一) 沿承前代之先例
        (二) 折射全书之境界
        二、出尘自得与在世之身
    第二节 隐之于身:《遵生八笺》休闲审美境界的现实达成
        一、"身"入体验:休闲审美的身体机制
        (一) 视听观赏:传统美学的审美感知指向
        (二) 自在敞开与自由融入:休闲美学的身体机制
        (三) 身境相谐:休闲美学身体机制的社会历史观照
        二、身隐心游的处世自得
        (一) 取足于身,自得隐趣
        (二) 心游尘外,自得隐意
第七章 结论:一个以身为止的休闲审美体系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明寓滇诗人之诗总集《沧海遗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沧海遗珠》简介
    二、研究现状
    三、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与滇结缘的诗人群
    一、被安置入滇者:胡粹中等三人
    二、谪戍入滇者:方行等十三人
    三、流寓入滇者:邾经一人
    四、入滇缘由不详者:机先等四人
第二章 偏于闲趣——谪寓心态下的题材趋向
    一、题画诗
        (一)题梅竹画
        (二)题山水画
        (三)题美人画
        (四)题人物故事画
    二、云游诗
        (一)纵情山水,融入自然
        (二)羁旅之苦,身世飘零
        (三)过故人之地而怀古咏今
        (四)登盛景空生思乡的悲凉之情
    三、赠答酬唱诗
        (一)《沧海遗珠》之内部诗人的赠答酬唱诗
        (二)诗人与友朋之间的赠答酬唱诗
        (三)诗人与僧侣之间的赠答酬唱诗
    四、云南风物之诗
        (一)昆明风物之诗
        (二)云南所属州县各地风物之诗
第三章“云”“山”“秋”“雁”——谪寓心态下的意象选择
    一、目追“云”望
        (一)自在闲云
        (二)空灵高云
        (三)飘零浮云
        (四)凄独孤云
    二、心随“山”幽
        (一)隐逸之山
        (二)阻隔之山
        (三)仙灵之山
    三、意因“秋”凉
        (一)志向流产之秋
        (二)年华老去之秋
        (三)引客思起之秋
    四、魂逐“雁”飞
        (一)音信之雁
        (二)离群之雁
第四章“和平婉丽”——染有滇南色彩的造境风貌
    一、轻妙婉畅的声响
        (一)轻细光洁的声调
        (二)流畅婉转的韵律
        (三)精美温婉的节奏
    二、清丽自然的语辞
        (一)自然质朴
        (二)绮丽飘逸
        (三)冲淡孤冷
    三、寓景托典的含蓄技法
        (一)借物达意
        (二)旁涉影响
        (三)寓情入典
    四、淡化与幽化的意绪
        (一)心清闻妙音之淡化意绪
        (二)孤寂觉沉静之幽化意绪
    五、风格成因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解读
        (一)时代造境之含蓄
        (二)地域造境之温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B:《沧海遗珠》注解
    沧海遗珠原序
        卷一
        朱经
        方行
        朱琳
        曽烜
        周昉
        韩宜可
        卷二
        王景彰
        楼琏
        王汝玉
        逯昶
        平显
        卷三
        胡粹中
        杨宗彝
        刘叔让
        杨子善
        张洪
        范宗晖
        卷四
        施敬
        僧天祥
        僧机
        僧大用

四、夜读《中国气功科学》有感(论文参考文献)

  • [1]茶与中国医药文化 ——以宋代为中心的考察[D]. 许佳.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宋代儿童题材诗歌研究[D]. 马悦.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陆游自嘲诗研究[D]. 朱子良.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4]气学说与中医学术发展探析[D]. 赵吉超.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唐代“蓬莱”诗歌研究[D]. 王莎莎. 烟台大学, 2020(06)
  • [6]纳兰词的英语译介与对外推广[D]. 刘娜. 山西大学, 2019(02)
  • [7]林云铭诗歌研究[D]. 宋爽.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8]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D]. 吕姝焱.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9]身心之间 ——《遵生八笺》的休闲审美研究[D]. 朱璟. 浙江大学, 2017(08)
  • [10]明寓滇诗人之诗总集《沧海遗珠》研究[D]. 李娜.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夜读《中国气功科普》的感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