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高茬抗风蚀效果初探

农田高茬抗风蚀效果初探

一、农田留高茬在抗风蚀效能方面的初步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解云虎[1](2020)在《荒漠-绿洲过渡带防护体系构建及其防风阻沙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荒漠-绿洲过渡带是荒漠和绿洲两种自然景观转化最为剧烈、表现最突出的地区,是介于荒漠和绿洲之间的特殊生态脆弱带。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常年受西风环流控制,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风大沙多,多年来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该区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生态失调,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不仅严重制约着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东中部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也构成严重威胁。针对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所面临严峻的土地沙化形势,亟需开展荒漠-绿洲过渡带沙化土地治理工作。本研究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格林滩为研究区,分析近30年格林滩土地沙化现状及演化趋势,确定风蚀发生敏感区位置,既荒漠-绿洲过渡带范围,分析土地沙化气候因素响应,并以此为依据,在格林滩荒漠-绿洲过渡带组建完善的绿洲防护体系,通过野外观测其风沙流特征、地表蚀积状况、沙尘沉降规律等评价防护体系防风阻沙效益,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格林滩沙化土地类型划分为重度沙化土地、中度沙化土地、轻度沙化土地及未沙化土地,面积分别为15.23km2、23.98km2、26.69km2、13.64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11%、36.39%、40.50%和17.15%。轻度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南部及农田区的北部及东部,中度沙化土地主要分布于农田外围与荒漠的过渡地区,重度沙化土地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和南部。中度沙化土地为研究区沙化土地中转化最为频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分布区是潜在的土地沙化发生区,以此确定该区域为荒漠-绿洲过渡带。(2)荒漠-绿洲过渡带组建完整防护体系,防护体系组成西北~东南向由裸沙丘、沙障固沙带、灌草防风阻沙带和农田防护林网组成,其中农田防护林网主林带以两行一带为主,副林带主要以一行一带为主。灌草防风阻沙带位于农田防护林网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过渡区,以天然灌木为主,覆盖度在10%~25%之间,带宽约500m。机械沙障固沙带位于灌草防风阻沙带外围裸沙丘,东北~西南向长度2.5km,宽290m,沙障材料为麦草,规格为1m×1m,防护体系划分为三个防护段面,分别为BF断面(包含裸沙丘和农田防护林网)、BSSF断面(包含裸沙丘、沙障固沙带、灌草防风阻沙带和农田防护林网)和BSF断面(包含裸沙丘、灌草防风阻沙带和农田防护林网)。(3)防护体系近地层0~30cm风速变化明显,随着高度的增加防风效能值降低,6.67m/s测风条件下,靠近地表植被影响显着层防风效能值最高可达87.46。不同防护带内随高度的变化风速廓线整体呈J型分布,且符合对数函数分布规律,研究区风沙输送主要发生在4月、5月和10月,农田防护林网的输沙量:BSSF断面<BSF断面<BF断面,防护体系对阻滞风沙输移效果显着,平均相对湿度与月总输沙量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月平均风速和沙尘暴日数的增加是月总输沙量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4)研究区蚀积状态主要以侵蚀为主,BSSF断面在不同月份由裸沙丘-沙障固沙带-灌草防风阻沙带侵蚀厚度逐渐降低,到农田防护林网略有堆积,不同风速梯度条件下,随着风速的加大,平均侵蚀厚度增加,BSSF断面农田防护林网主要以堆积为主,相比其他两个防护断面,堆积厚度相对增加,侵蚀厚度减少。蚀积强度的变化与蚀积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BSSF断面在阻滞风沙、降低侵蚀强度相对比其他两个防护段面效果更明显。(5)沙障固沙带表土平均粒径1.79Φ,相对比裸沙丘细化,灌草防风阻沙带和农田防护林网沉积物颗粒峰度值分别为1.0212和1.0020,均大于裸沙丘,土壤颗粒粒度分布相比裸沙丘分散。沉积物颗粒频率分布曲线均呈单峰型,沙障固沙带和灌草防风阻沙带颗粒分布相对比裸沙丘峰值降低且提前出现,颗粒分布范围变宽,研究区内细沙和中沙颗粒容易受到风沙活动的影响,极细沙和细沙为主要的风蚀颗粒,是影响防护体系内沉积物颗粒相对粗细的关键组分。(6)防护体系降尘主要发生在4月和5月,由裸沙丘-农田防护林方向降尘量逐渐减少,不同防护断面间相同防护带沙尘沉降速率BSSF断面>BSF断面>BF断面,BSSF断面裸沙丘和沙障固沙带沙尘沉降速率和风速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线性相关关系。随着风速的增加,各防护带沙尘沉降速率逐渐增加,沙尘沉降颗粒物主要以局地物质为主,远源物质含量较低。

姬生勋[2](2011)在《黄泛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规律及影响机制 ——以莘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土壤风蚀是黄泛平原土地风沙化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区域的生产、生活、生态安全和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揭示平原区土壤风蚀规律,本研究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调查试验、定位监测与室内分析测试、地物光谱测定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土壤风蚀的时空变化规律与动态、风蚀影响因子、地物光谱特征及其与有机质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为:(1)不同用地类型土壤蚀积状况差异显着。农业用地以花生地风蚀深度和风蚀量最大,属中度侵蚀;撂荒地和农林间作地属轻度侵蚀;小麦地和玉米留茬地处于风积状态。林业用地土壤风蚀强度随造林年限增加而降低,1年造林地属中度风蚀,3年和5年造林地分别为轻度风蚀与微度风蚀,8年造林地为风积状态。(2)不同用地类型土壤蚀积月际变化规律及动态不同:花生地、撂荒地和造林地月际间均为风蚀状态,且呈“V”变化,第一和第二峰值分别出现于11月和4月;玉米留茬地和8年造林地月际间整体以风积为主;其他用地类型月际间蚀积变化复杂,大致呈单峰变化趋势。(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机械组成均以粉砂、极细砂和细砂为主。风蚀深度与砂粒含量呈正相关线性关系,与粘粒、粉粒含量成负相关,相关性不显着。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风蚀深度间呈显着线性负相关,其变化遵循D=0.646-0.383XO。紧实度、含水量均与土壤风蚀呈一定程度负相关,但无明显数量关系。(4)不同造林年限林地行间与树下微地形变化明显,受微地形及造林年限双重影响,呈现洼地风蚀弱于垄地,风积强于垄地的规律;随着造林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风蚀减小而风积增强。人为翻耕土壤造成风蚀增大。(5)除花生地外,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对0.2m处的风速削弱作用明显,风速降低百分比分别为0.36%~40.07%和10.28%~52.46%,近地表粗糙度增大5.35~186.45倍和1.31~52.79倍。地表留茬、作物种植和造林等措施可增大地表粗糙度,减弱近地表风速,减缓土壤风蚀的发生。(6)不同用地类型风沙流活动于近地表50cm范围内,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遵循y=ae-bx指数规律递减;输沙量随高度的分布呈现幂函数关系;随高度增加,风沙流砂粒含量减少而粉砂及粘土含量增多,风蚀物粒径逐渐变细。(7)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其土壤光谱特征值差别明显,主要发生于500~750nm、1350~1500nm、1750-2000nm和1900~2200nm处,土壤有机质与光谱特征值间呈多元线性相关关系,但各拟合方程中涉及的特征波段并不相同。

李伟[3](2011)在《鄂托克旗土地规模化经营下的农田生态保护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通过鄂托克旗赛乌素地区典型案例分析,以现代农业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实地调查、实验对比、参考文献等方法,系统的研究了额托克地区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发展现状和主要成效,分析了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赛乌素地区典型案例研究充分说明了在鄂托克旗地区必须尽快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同时,提高机械化水平,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手段。鄂托克旗土地规模化经营相比传统耕作方式,大幅度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当地农户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如何对秋季收获整地之后到次年春耕之前这段“无耕期”农田的生态保护,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开展实地调查和实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秸秆残茬覆盖、轮流留茬、营造防护林能有效对0—20cm表层农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其中秸秆残茬覆盖和轮流留茬措施的效果尤为显着,能够有效降低冬春季节近地面风速,防止农田表层土壤风蚀,同时还能增加表层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防止土壤板结,使土壤变的更加疏松和肥沃。因此建立完善的防护林体系,推广以“秸秆残茬覆盖,秸秆留茬”为主要特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是鄂托克旗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模式过程中对农田生态保护的必要保护措施。

牛艳频[4](2011)在《河北坝上农田风沙流结构特征研究 ——以康保县为例》文中认为河北坝上属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京津特大城市群上风向重要的风沙源区,自2000年开始坝上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效果,该区域农田以旱作大田块为主(地势平坦和集中连片,单个地块长度和宽度均大于300m),并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对土壤风蚀及土地沙漠化的影响强烈,并造成地表细粒物质和土壤养分大量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污染大气环境,影响人类健康。但目前旱作农田风蚀机制研究十分薄弱,远不能满足生态建设工程的实际需求。风沙流结构是土壤风蚀发生机制研究的核心,因此开展河北坝上旱作农田风沙流结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选择河北坝上地区康保县这一典型区,采用野外观测和风洞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农田的风沙流结构,揭示不同农田耕作管理措施下的风蚀强度、风沙流结构在垂直方向及沿风向变化特征,为该区域农田风蚀防治、土壤风蚀物流失科学估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农田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和作物茬高、垄向有密切关系。地表粗糙度越大,抗风蚀能力越强。(2)风沙流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留茬地和翻耕磨耙地在0-60cm高度(H)内随高度升高输沙量(Q)减少,符合指数规律Q=aebH;在20-60cm高度内输沙量(Q)均随高度增加趋于减少,符合幂函数规律Q=aHb(a、b为常数);在0-20cm高度内,翻耕磨耙地符合指数规律,但留茬地的风沙流结构由于受留茬影响而发生变异,既不符合指数规律也不符合幂函数规律,而是符合三次多项式Q=a+bH+cH2+dH3(a、b、c、d为常数)。(3)风沙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0-60cm高度内的输沙总量(Q总)沿风向随地块长度(L)延伸而增加,到一定距离后趋于稳定并达到饱和,留茬地沿主风向土壤风蚀饱和容量与饱和路径长度的关系符合三次多项式规律Q总=a+bL+cL2+dL3(a、b、c、d为常数);风沙流饱和路径的长度与风速、农田地表粗糙度、地块长度关系密切,一般风速越小、地表粗糙度越大,随地块长度延伸风沙流达到饱和的路径越短,反之越长;风沙流在0-30cm层输沙量沿风向波动性大,而30-60cm高度内输沙量沿风向波动小并且经较短距离后趋于稳定,这是由于0-30cm风蚀物以跃移颗粒为主,受湍流作用影响强烈,风沙流结构不稳定,处于未饱和状态,输沙量持续增加;30-60cm的风蚀物以悬浮颗粒为主,经过较短路径后风蚀物重力和气流悬浮力趋于平衡,风沙流结构达到饱和。(4)农田风蚀强度(Qt)与地表粗糙度呈负相关,与风速呈正相关。建立了风速(V)与风蚀强度的关系模型Qt=a·exp(b·V)(a、b为常数)。

陈建强[5](2010)在《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特性风洞试验研究》文中认为保护性耕作是基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农业耕作制度和技术,其最终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地利用和节省资源,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利润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次试验研究是利用内蒙古农业大学自行研制的移动式风蚀风洞和风速自动采集仪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的农田地表,在不同风速下测量风速变化规律、土壤风蚀等参数。测试的地表种类有小麦、莜麦、油菜和马铃薯翻耕裸地等。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各种留茬地表的输沙量与高度的关系符合高阶多项式函数的规律(Q=aV5+bV4+cV3+dV2+eV+f),风速随高度的变化符合对数函数(V=a+bln(x))规律,用MATLAB软件拟合出相关曲线,数据分析得到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农田地表的抗风蚀性能比传统耕作农田地表提高最高可达47.2%。这项研究不仅完善了农田土壤风蚀防治技术理论体系,为当地农田土壤风蚀防治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而且对探讨一种切实有效的防治农田土壤风蚀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魏乐[6](2009)在《四子王旗苜蓿与其它作物种植效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对四子王旗的苜蓿种植业现状、苜蓿与其它主要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苜蓿种植业发展对策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当地苜蓿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较低。苜蓿种植业推广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农民对苜蓿优点的了解缓慢,苜蓿产业规模不足影响市场的拓展,技术支持不够影响着苜蓿种植业的发展。2.不同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比较结果:五种作物单位面积收益从高到低的排序是:青贮玉米、四种苜蓿、马铃薯、胡麻、小麦。单位面积收益四种苜蓿是青贮玉米的99.17%、是马铃薯的117.27%、是胡麻的142.93%、是小麦的173.85%。小麦生长期比较长,收成受春旱和无霜期短影响大,最容易因春旱减产;马铃薯收成受春旱和无霜期短的影响比小麦和胡麻小;苜蓿受气候条件影响最小。3.不同农作物的生态效益比较结果:苜蓿地土壤风蚀损失量最小,比小麦地减少了55.92%、比胡麻地减少了57.60%、比青贮玉米地减少了40.22%、比马铃薯地减少了74.88%。种植苜蓿四年后,土壤的养分含量、盐碱化和沙化程度都得到很大改善,实验表明:0~20cm耕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氮分别比对照提高22.5%、10.2%、52.1%,其中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提高幅度较大;全盐、pH值分别比对照降低17.5%、6.8%,其中盐的含量降低幅度较大。0~5cm土层的含沙量比对照降低37.3%,降幅也比较大。种植苜蓿对改良盐碱地、固土防沙、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显着的效果。4.试验的四个苜蓿品种平均产量比较分析:中苜1号的产量最高,为7.58 t/hm2,在当地种植效益最好,草原2号为6.18 t/hm2,阿尔冈金为7.11 t/hm2,准格尔为5.79 t/hm2,准格尔在当地种植效益较差。5.苜蓿种植业发展政策建议:各级政府应该加大种植苜蓿的宣传教育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教育培训以及选拔聘用农民技术能手协助推广苜蓿种植技术等措施来加大苜蓿种植业的技术支持力度。总之,该研究研究了四子王旗的苜蓿经济及生态效益,探明了不同苜蓿品种在该地区的经济产量和生态效益,为该地区农业及社会经济、生态发展提供指导依据。

李永平[7](2009)在《黄土高原不同防护类型农田土壤风蚀防控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土壤风蚀荒漠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风沙运动所引起的土壤风蚀是沙质荒漠化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以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农田耕地、防护林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定点试验、定位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PC-3型多通道可移动式自动气象站和梯度沙尘集沙器对不同植被模式的农田进行观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区大风和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该区近半个世纪的气象资料,分析土壤风蚀发生发展的趋势,确立引起风蚀发生的大风日数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土壤风蚀防控措施的设计和布置提供理论依据。(2)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风蚀防控的研究:按田间作物生长季节情况分作物生长季节防控和农田休闲季节防控两部分内容。在作物生长季节,播种前后和作物生长初期是风蚀发生的高发期,采用不同耕作措施来改变下垫面状况,增加地表粗糙度和覆盖度,提高土壤表层湿度,增强土壤颗粒之间的凝聚力,提升临界摩阻速度来防治风蚀的发生,同时考察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性状。在农田休闲季节,通过对不同覆盖措施和留茬高度的比较试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近地表风况和风蚀物运移的影响,开展防风阻沙作用的研究。(3)防护林带(网)对农田防风效应的研究:以不同农田防护林(网)对降低旷野风速为研究对象,对干旱、半干旱土壤风蚀区的林带结构和防风效应进行调查研究,定量分析疏透度、透风系数、林带宽度、树高以及林带走向等因子对风速运动变化的效应。(4)退耕地人工林草植被对土壤风蚀防控效应的研究:在相同天气、相同立地条件下对不同类型人工植被的小气候、土壤质地和水分、覆盖度、地表粗糙度和风蚀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下垫面风场中覆盖度、粗糙度、风速、沙尘量以及风力衰减等问题。通过对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风发生的次数90年代以前呈逐年上升趋势,之后便开始回落,而沙尘暴发生的频次逐年增加,发生强度有逐渐增强的趋势。从发生的季节来看,春季是大风和沙尘暴的主要发生时段,而陕西省北部在夏季也有零星的发生。(2)不同耕作措施均能有效地减少大风引起的沙尘颗粒运动,起垄覆膜膜侧种植模式的风蚀量与常规耕作相比降低了28.32%,产量较常规耕作提高了27.28%;覆盖措施可使旷野风速降低,玉米秸秆覆盖B试验的风速较裸耕地50cm处降低了30.69%~31.36%;留茬可以明显减少土壤风蚀量,比常规翻耕减少57.38%,比不留茬减少47.58%, 40cm留茬处理是最佳的留茬高度。(3)稀疏结构林带防风效应最高可达34.27%,平均为32.69%,且林冠层和林干层疏透度存在差异时防风效应较好;窄林带(林带宽度≤5H)比宽林带(林带宽度>5H)防风效果好;随着林带高度的增加防风效应增强;随着风向和林带夹角正弦值的增加风速降低30%的有效防护距离增大;当气流进入林网区域后,前4条林带呈减弱趋势,减幅最大的是第1条林带,经过第4条林带后风速开始恢复。(4)不同人工植被模式能够增加地表覆盖度,降低近地表风速,有效降低风沙流的搬运能力。混交林为最佳植被模式,其覆盖度有叶期达到了75%以上,无叶期也达到30%以上,而且混交林根系与土壤进行穿插、缠绕和固结,增强土壤抗蚀能力,并消弱风力作用,减少风蚀发生的可能。总之,起垄、覆盖和覆膜等保护性措施、防护林、退耕地不同人工植被可以防控土壤风蚀的发生,同时作物生长状况和产量性状将直接影响当地农民的经济效益;在黄土高原土壤风蚀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地质状况等因素背景下研究防蚀和增产机制,具有创新性。这些对改善该区生态环境和作物生产条件以及对促进保护性耕作的推广与发展、防护林的结构配置与营造技术、退耕还林模式选择等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张文颖,张恩和,景锐,黄高宝[8](2009)在《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留茬免耕的防风蚀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通过风洞模拟试验,对不同留茬高度(20cm和40cm)和不同留茬方式(立秆留茬和留茬收后压倒)下的土壤风蚀量和不同处理在25~250mm高度内的风速廓线进行定量测定,并分析土壤风蚀速率与风速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立秆留茬免耕处理在吹蚀风速20m·s-1以下时对土壤的防风蚀作用存在显着影响。立秆留茬40cm的风蚀速率比传统耕作降低87.84%,比相同留茬量的压倒留茬处理降低5.89%,表现为最小风蚀速率,且对吹蚀风速的减弱作用最强,防风蚀效果最好。进一步研究表明,传统耕作的土壤风蚀速率(Q)与风速(V)呈幂函数关系,而免耕处理的土壤风蚀速率(Q)与风速(V)遵循二次函数关系。

初振东[9](2007)在《东北地区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东北平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东北平原一般4月末至5月初播种,9月下旬收获,每年裸露休闲时间长达7~8个月,且东北地区春季气候干燥、风力较大,导致该地区土壤风蚀严重,黑土层变薄,有机质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本研究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比较试验,系统研究了东北地区均匀垄传统耕作模式、耐老化膜常年覆盖耕作模式、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耕作模式、宽窄行平作模式的产量、效益、生态效应以及适应保护性耕作的品种特性,为促进东北平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东北春玉米区采用耐老化膜常年覆盖耕作模式,使玉米生育时期提前2~3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明显提高,与均匀垄传统耕作相比,增产15.56%;并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效益显着增加,两年平均净收入比均匀垄传统耕作高1656.1元·hm-2。耐老化膜常年覆盖耕作模式使土壤风蚀量显着降低;土壤养分及经济损耗量显着降低;提高土壤含水量上具有较大优势,播种出苗阶段及苗期0~20cm土壤平均含水量比均匀垄传统耕作模式高1.15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增温效果明显,播种出苗阶段≥10℃积温较传统耕作模式高34.1℃,耐老化膜常年覆盖耕作模式是一项在东北地区具有推广前景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玉米品种适应性比较试验研究表明,耐老化膜常年覆盖耕作模式下品种吉单137优势明显,郑单958次之;在宽窄行留高茬交替休闲耕作模式下郑单958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综合来说,品种郑单958优势明显且性状稳定;吉单137虽然在耐老化膜常年覆盖耕作模式下产量较高,但受外界影响较明显,整体性状不稳定。本文针对东北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比较试验研究,达到了良好的试验效果,为促进东北平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尚润阳[10](2007)在《地表覆盖对土壤风蚀影响机理及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荒漠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而风沙运动所引起的土壤风蚀是沙质荒漠化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以我国目前常用的地表覆盖措施为研究对象,从植物、耕作、工程三个方面出发,通过野外观测不同覆盖措施作用下近地表风速变化规律和土壤的蚀积特征,研究地表覆盖对土壤风蚀影响机理。其主要研究结果为:(1)毛乌素沙地南缘春季主要风向以西北方向为主,平均风速为4.23m/s;四种地表类型的临界起沙风速按大到小排列为:留茬耕作农田>退化草地>流沙地>传统耕作农田;风速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者近似地服从对数分布规律,就回归方程的斜率而言,留茬耕作农田对应的斜率最大,说明留茬耕作农田的作物留茬对于风速降低率最大。(2)植被覆盖对土壤风蚀影响机理。当风沙流流经单株天然灌丛时,会在灌丛后形成风影,并因此而引起沙粒在其后沉积,天然灌草植被即是通过若干单一灌丛的集合效应而增强了其固沙机能,并随着植被的生长而逐渐形成半固定、固定沙丘,控制了流沙运动。人工灌木林防风阻沙作用与其枝丛密度、盖度、高度等有关,密枝灌木林防风阻沙效益优于疏枝灌木林。影响乔木人工林防风效能的因素有林带结构、疏透度、林带高度等,不同结构、高度林带防风沙效果不同,随着林带高度的增大,防护林降低风速作用增强。(3)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风蚀影响机理。野外风速测定证实,不同地表覆盖措施均可减少土壤风蚀,其防风降蚀作用由大到小为玉米秸秆平铺覆盖>玉米秸秆堆状覆盖>地膜覆盖。不同免耕留茬措施的防风控蚀作用均优于裸耕地,且高留茬>低留茬,密留茬>疏留茬。(4)草方格沙障对土壤风蚀影响机理。草方格沙障对流动沙丘有较强的控制能力,设有草方格沙障的沙丘移动速度仅为流动沙丘同年移动速度的36.5%。草方格沙障规格越小,防风固沙效果也越好;草方格沙障具有保护植物生长的作用,而植物的成活和生长也可进一步保护沙障。

二、农田留高茬在抗风蚀效能方面的初步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田留高茬在抗风蚀效能方面的初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荒漠-绿洲过渡带防护体系构建及其防风阻沙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沙化及驱动机制
        1.2.2 近地表风沙过程
        1.2.3 绿洲防护体系配置模式
        1.2.4 绿洲防护体系气流活动及蚀积状况
        1.2.5 绿洲防护体系降尘特征
        1.2.6 绿洲防护体系表土沉积物粒度特征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状况
    2.5 土壤和植被
    2.6 社会经济状况
    2.7 防护林建设状况
3 材料和方法
    3.1 防护体系地表风沙流监测
    3.2 防护体系地表蚀积监测
    3.3 防护体系风沙沉降监测
    3.4 防护体系地表沙物质样品采集及测试
    3.5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3.5.1 影像数据来源
        3.5.2 影像数据处理
        3.5.3 荒漠化差值指数构建
        3.5.4 分类精度评价
        3.5.5 沙化土地动态分析
    3.6 风速统计分析
    3.7 防风效能
    3.8 输沙通量模型拟合
    3.9 降尘量的计算
    3.10 沙尘沉降尘源分析
    3.11 地表蚀积量测算
    3.12 土壤粒度参数计算
    3.13 沉积物颗粒累积频率分布间平均距离计算
    3.14 沉积物颗粒敏感粒度组分提取
4 格林滩绿洲沙化动态演变及气候因子分析
    4.1 格林滩绿洲沙化土地分类结果
        4.1.1 格林滩绿洲沙化土地现状
        4.1.2 沙化土地分类结果评价
    4.2 格林滩绿洲沙化土地动态变化
        4.2.1 格林滩绿洲沙化土地时间动态变化
        4.2.2 格林滩绿洲沙化土地空间动态变化
        4.2.3 格林滩绿洲土地沙化程度变化
    4.3 格林滩绿洲土地沙化的气候响应
        4.3.1 气候变化的线性趋势检验
        4.3.2 沙化土地面积与气候突变相关性
    4.4 小结
5 绿洲防护体系构建
    5.1 绿洲防护体系组成
    5.2 沙障固沙带的设置
    5.3 防护断面的设置
    5.4 小结
6 绿洲防护体系近地表风沙流特征
    6.1 绿洲防护体系近地层气流水平分布
    6.2 绿洲防护体系防风效能
        6.2.1 绿洲防护体系对防风效能值的影响
        6.2.2 绿洲防护体系风速廓线特征
        6.2.3 绿洲防护体系下垫面粗糙度特征
    6.3 绿洲防护体系近地表风沙流月际变化
        6.3.1 绿洲防护体系输沙量月际变化
        6.3.2 绿洲防护体系输沙量变化的气候因素响应
        6.3.3 绿洲防护体系输沙量随高度的分布
    6.4 四种风速梯度条件下绿洲防护体系近地表风沙流结构
        6.4.1 四种风速梯度条件下输沙量变化特征
        6.4.2 四种风速梯度条件下输沙量随高度变化特征
    6.5 小结
7 绿洲防护体系近地表蚀积特征
    7.1 绿洲防护体系蚀积月际变化
        7.1.1 绿洲各防护体系蚀积形态特征
        7.1.2 绿洲防护体系地表蚀积量变化
        7.1.3 绿洲防护体系蚀积强度变化
    7.2 绿洲防护体系在不同风速条件下地表蚀积特征
        7.2.1 不同风速条件下地表蚀积形态特征
        7.2.2 不同风速条件下地表蚀积量变化
        7.2.3 不同风速条件下地表蚀积强度变化
    7.3 绿洲防护体系表土沉积物粒度特征
        7.3.1 绿洲防护体系表土沉积物粒度组成
        7.3.2 绿洲防护体系表土沉积物粒度参数
        7.3.3 绿洲防护体系表土沉积物频率分布特征
        7.3.4 防护体系对风蚀颗粒物范围的影响
    7.4 小结
8 绿洲防护体系风沙沉降特征
    8.1 绿洲防护体系风沙沉降量月际变化规律
    8.2 绿洲防护体系风沙沉降气候响应
        8.2.1 气候因素对沙尘沉降量的响应
        8.2.2 气候因素对沙尘沉降的相对贡献率
    8.3 不同风速条件下绿洲防护体系风沙沉降速率变化特征
    8.4 绿洲防护体系沙尘沉降物源分析
        8.4.1 绿洲防护体系沙尘沉降物粒度组成
        8.4.2 绿洲防护体系沙尘沉降物源判断
    8.5 小结
9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黄泛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规律及影响机制 ——以莘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风蚀防治研究
        1.2.1.1 土壤风蚀研究概况
        1.2.1.2 土壤风蚀机理
        1.2.1.3 土壤风蚀防治研究
        1.2.2 黄泛沙地研究
        1.2.2.1 黄泛沙地的分布及成因
        1.2.2.2 黄泛沙地的风蚀成因
        1.2.2.3 黄泛沙地土壤风蚀危害
        1.2.3 地物光谱特征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
        2.1.5 水文与水资源
        2.1.6 植被
        2.1.7 社会经济条件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规律研究
        2.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影响因子研究
        2.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物光谱特征研究
        2.2.4 研究技术路线图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选择
        2.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测定
        2.3.2.1 农业用地土壤风蚀测定
        2.3.2.2 林业用地土壤风蚀测定
        2.3.3 风蚀影响因子测定
        2.3.3.1 土壤粒径测定与分形维数计算
        2.3.3.2 微地形对土地风蚀影响的测定
        2.3.3.3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3.4 风速测定
        2.3.3.5 风蚀物收集
        2.3.4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的地物光谱特征测定
        2.3.4.1 土样制备
        2.3.4.2 光谱测量
        2.3.4.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地物光谱特征曲线特征及其与有机质的关系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规律
        3.1.1 农业用地土壤风蚀规律
        3.1.1.1 农业用地土壤风蚀总体变化规律
        3.1.1.2 农业用地土壤风蚀量
        3.1.2 林业用地类型风蚀规律
        3.1.2.1 不同造林年限林地土壤风蚀总体变化规律
        3.1.2.2 不同林业用地土壤风蚀量
        3.1.2.3 不同造林年限林地土壤风蚀的月际变化动态
    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风蚀影响因子研究
        3.2.1 土壤粒径组成对风蚀的影响
        3.2.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组成
        3.2.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对风蚀的影响
        3.2.2 土壤紧实度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3.2.3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3.2.4 土壤水分含量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3.2.5 微地形对土壤风蚀影响
        3.2.5.1 林地微地形的土壤风蚀规律
        3.2.5.2 林地微地形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对风蚀的影响
        3.2.5.3 林地微地形的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对风蚀的影响
        3.2.6 人为翻动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3.2.7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风速的变化及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3.2.7.1 农业用地的风速变化及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3.2.7.2 林业用地的风速变化及其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3.2.7.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风沙流结构
        3.2.7.4 输沙量分层重量比及其随高度的变化
        3.2.7.5 风沙流粒径随高度的变化特征
    3.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光谱特征及其与风蚀的关系
        3.3.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物光谱特征
        3.3.2 不同用地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地物光谱特征值的关系
        3.3.2.1 花生地有机质含量与原始光谱特征及变换数据后建立的方程
        3.3.2.2 花生地有机质含量及其倒数对数与光谱特征一阶导建立的方程
        3.3.2.3 花生地有机质含量及其倒数对数与光谱特征二阶导建立的方程
        3.3.2.4 花生地有机质含量与光谱特征间最佳关系式
        3.3.2.5 其余用地类型有机质含量与光谱特征间最佳关系式
4 讨论
    4.1 黄泛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光谱特征及其相关性
    4.2 黄泛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光谱特性与土壤风蚀关系
5. 结论
    5.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规律
        5.1.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蚀积状况表现不同
        5.1.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风蚀的月变化动态差异较大
    5.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风蚀影响因子及其关系
        5.2.1 土壤理化性质对风蚀的影响
        5.2.2 微地形变化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5.2.3 人为翻动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5.2.4 风速变化对土壤风蚀的影响
        5.2.5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风沙流结构变化及特征
    5.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光谱特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3)鄂托克旗土地规模化经营下的农田生态保护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选题的背景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数据来源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基本内容
    2.1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内涵
    2.2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原则
        2.2.1 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
        2.2.2 坚持依法依规、惠民利民的原则
        2.2.3 坚持有利于资源整合、优化配置的原则
        2.2.4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
        2.2.5 坚持严格把关、依法监管的原则
    2.3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优点
        2.3.1 能够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2.3.2 能够有效提高田间作业效率和农业机械使用率
        2.3.3 能够转变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2.3.4 能够实现农业产业化
        2.3.5 有利于开发荒地
        2.3.6 有利于培育农民企业家
    2.4 我国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历程
        2.4.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2.4.2 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探索
    2.5 土地规模化经营下农田保护措施起到的意义
3 鄂托克旗土地规模化经营情况
    3.1 赛乌素地区基本概况
    3.2 赛乌素地区土地规模化经营情况
    3.3 赛乌素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具体做法
    3.4 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分析
        3.4.1 租赁经营制的涵义
        3.4.2 土地租赁经营制的优点
        3.4.3 代营制的涵义
        3.4.4 代营制的优点
4 提高机械化水平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4.1 2009 与2010 年喷灌区与管灌区农业产值对比
        4.1.1 产量对比
        4.1.2 农户收支对比
    4.2 促进鄂托克旗地区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对策
        4.2.1 调整利益关系,落实利益补偿
        4.2.2 土地流转机制要健全
        4.2.3 深化改革
        4.2.4 形式要规范
5 赛乌素地区农田土地规模化生产的保护措施
    5.1 营造农田防护林
    5.2 实行保护性耕作
    5.3 种植覆盖植物
    5.4 带状耕作,轮流留茬
    5.5 其它技术措施
    5.6 不同保护措施对农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6.1 不同保护措施对农田土壤风蚀量的影响
        5.6.2 不同保护措施对农田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
        5.6.3 不同保护措施对农田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5.6.4 不同保护措施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5.6.5 不同保护措施对农田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影响
    5.7 鄂托克旗实施耕地保护性措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7.1 存在的主要问题
        5.7.2 改进措施及建议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河北坝上农田风沙流结构特征研究 ——以康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农田土壤风蚀研究进展
        1.2.2 风沙流结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3.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候和水文
        2.1.4 植被与土壤
    2.2 社会经济状况
    2.3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案
    3.1 试验设备
        3.1.1 野外试验设备
        3.1.2 风洞试验设备
    3.2 试验方案
        3.2.1 野外试验方案
        3.2.2 风洞试验方案
4 农田风沙流结构特征
    4.1 野外试验期间的气象状况和粗糙度
        4.1.1 野外试验期间的气象状况
        4.1.2 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观测结果
    4.2 风沙流垂直结构特征
        4.2.1 地表60cm 高度内风沙流结构变化规律
        4.2.2 地表20cm 高度内风沙流结构变化规律
        4.2.3 地表20-60cm 高度内风沙流结构变化规律
    4.3 风沙流水平结构特征
        4.3.1 输沙总量水平方向变化规律
        4.3.2 10cm 间隔层输沙量水平方向变化规律
    4.4 小结
5 风洞模拟各农田地类风蚀强度
    5.1 各农田地类风蚀强度比较
    5.2 风蚀强度与风速的关系
    5.3 小结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特性风洞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农田土壤风蚀研究概况
    1.3 国内农田土壤风蚀研究概况
    1.4 选题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试验设备及地点
    2.1 试验设备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方法
3 净风条件下不同地表的风蚀特性试验研究
    3.1 马铃薯翻耕裸地净风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3.1.1 马铃薯翻耕裸地输沙量与高度的关系
        3.1.2 马铃薯翻耕裸地风速与高度的关系
    3.2 油菜留茬地净风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3.2.1 油菜留茬地净风条件下输沙量与高度的关系
        3.2.2 油菜留茬地净风条件下风速与高度的关系
    3.3 不同地表在净风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4 挟沙风条件下不同地表的风蚀特性试验研究
    4.1 挟沙风的试验方案
    4.2 小麦留茬地在挟沙风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4.2.1 小麦留茬地在挟沙风条件下输沙量与高度的关系
        4.2.2 小麦留茬地风速与高度的关系
    4.3 莜麦留茬地挟沙风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4.3.1 莜麦留茬地挟沙风条件下输沙量高度的关系
        4.3.2 莜麦留茬地挟沙风条件下风速与高度的关系
    4.4 油菜留茬地挟沙风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分析
        4.4.1 油菜留茬地挟沙风条件下输沙量与高度的关系
        4.4.2 油菜留茬地挟沙风条件下风速与高度的关系
    4.5 不同留茬地在挟沙风条件下风沙流的分布研究
        4.5.1 莜麦留茬地挟沙风的风沙流分布试验结果分析
        4.5.2 小麦留茬地挟沙风的风沙流分布试验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6)四子王旗苜蓿与其它作物种植效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四子王旗苜蓿种植业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
    1.1 国内外苜蓿产业化发展现状
        1.1.1 国外苜蓿产业化发展现状
        1.1.2 我国苜蓿产业化发展现状
        1.1.3 国内苜蓿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4 苜蓿产业化发展趋势
    1.2 四子王旗发展苜蓿种植业的必要性及其发展现状
        1.2.1 环境恶劣应该发展苜蓿种植业
        1.2.2 土地退化需要发展苜蓿种植业
        1.2.3 经济特点要求发展苜蓿种植业
        1.2.4 四子王旗苜蓿种植业现状
    1.3 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现状
第二章 本文研究意义与方法
    2.1 研究意义
        2.1.1 研究区自然特征的典型性
        2.1.2 苜蓿的优势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结果及讨论
    3.1 四个苜蓿品种的产草量的比较
    3.2 苜蓿与其它农作物的经济效益比较结果
        3.2.1 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分析
        3.2.2 种植胡麻经济效益分析
        3.2.3 种植马铃薯经济效益分析
        3.2.4 种植青贮玉米经济效益分析
        3.2.5 种植苜蓿经济效益分析
        3.2.6 种植苜蓿与种植其它作物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3.3 种植苜蓿与种植其它作物生态效益分析
        3.3.1 土壤质量测定结果
        3.3.2 土壤风蚀损失量抽样测量结果
第四章 苜蓿种植业发展政策建议
    4.1 加大种植苜蓿的宣传教育力度
    4.2 加大苜蓿种植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4.3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大力推进苜蓿产业化发展
    4.4 加大苜蓿种植业的技术支持力度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黄土高原不同防护类型农田土壤风蚀防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土壤风蚀防控的研究概况
        1.3.1 土壤风蚀的研究概况
        1.3.2 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发展概况
        1.3.3 农田防护林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1.3.4 退耕还林还草的概念及其发展概况
    1.4 农田土壤风蚀防控的机理研究
        1.4.1 土壤风蚀的发生过程、影响因素及其防控措施
        1.4.2 土壤风蚀防控机理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1.3 气候特征
        2.1.4 植被特征
        2.1.5 土壤特征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及教育
        2.2.2 工业
        2.2.3 农业
    2.3 试验设计
        2.3.1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防控效应研究的试验设计
        2.3.2 农田防护林地防风效应研究的试验设计
        2.3.3 退耕地不同人工植被模式对土壤风蚀防控效应研究的试验设计
    2.4 主要指标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第三章 研究区大风和沙尘暴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
    3.1 大风和沙尘暴发生发展变化
    3.2 大风和沙尘暴发生的季节性特征
    3.3 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大气相对湿度对大风和沙尘暴发生的影响
        3.3.1 平均气温对大风和沙尘暴发生的影响
        3.3.2 降水量对大风和沙尘暴发生的影响
        3.3.3 相对湿度对大风和沙尘暴发生的影响
    3.4 气温、降水量和大气相对湿度与大风和沙尘暴发生的耦合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风蚀防控的效应分析
    4.1 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风蚀的防控效应
        4.1.1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2 秸秆、地膜覆盖措施对土壤风蚀的防控效应
        4.2.1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不同留茬高度对土壤风蚀的防控效应
        4.3.1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防风固沙林地系统防风效应的分析
    5.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测定项目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林带结构类型对防风效应的影响
        5.2.2 林带宽度对防风效应的影响
        5.2.3 林带高度对防风效应的影响
        5.2.4 风向对林带防风效应的影响
        5.2.5 单条林带防风效应综合作用机理分析
        5.2.6 林网防风效应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人工林草植被对土壤风蚀防控的效应分析
    6.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6.1.1 试验地概况
        6.1.2 试验测定项目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植被模式小气候效应的比较
        6.2.2 不同植被模式土壤水分和土壤质地的比较
        6.2.3 不同植被模式植被覆盖度的比较
        6.2.4 不同植被模式地表粗糙度的比较分析
        6.2.5 不同植被模式土壤风蚀量的比较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本文特色
    7.3 讨论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留茬免耕的防风蚀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田间样品的采集
        1.2.2 风洞试验
        1.2.3 地表粗糙度 (Z0) 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下的起沙风速
    2.2 不同处理下的土壤风蚀速率
    2.3 不同处理风蚀速率与风速的关系
    2.4 不同处理风速廓线与地表粗糙度 (Z0) 的关系
    2.5 不同处理地表粗糙度 (Z0) 与风蚀的关系
3 结论与讨论

(9)东北地区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保护性耕作概述
    1.2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研究概况
        1.2.1 保护性耕作起源
        1.2.2 国外保护性耕作概况
        1.2.2.1 保护性耕作与土壤风蚀
        1.2.2.2 保护性耕作与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
        1.2.3 保护性耕作的基本原理及类型
        1.2.4 国内保护性耕作概况
        1.2.5 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
        1.2.5.1 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之一
        1.2.5.2 解决我国水资源矛盾的重要农艺技术之一
        1.2.5.3 增强作物抗逆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1.2.5.4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
        1.2.6 保护性耕作面临的现状
        1.2.6.1 土壤温度低问题
        1.2.6.2 病虫草害问题
        1.2.6.3 缺乏针对不同区域的配套机具,且机具性能不尽完善问题
        1.2.6.4 缺乏保护性耕作的区划研究问题
        1.2.6.5 杂草防治及农民认识问题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基础及必须采取的措施
    1.5 预期达到的目标和主要创新点
        1.5.1 预期达到的目标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基本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材料
    2.4 主要测定及调查项目
第三章 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研究
    3.1 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生育进程变化
    3.2 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株高比较
    3.3 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叶面积比较
    3.4 不同耕作模式下成熟期玉米茎粗比较
    3.5 不同耕作模式下病虫害分析
    3.6 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植株生物产量分析
    3.7 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产量
    3.8 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经济效益
第四章 不同耕作模式下生态效应研究
    4.1 玉米播种出苗阶段及苗期风蚀量
    4.2 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养分损耗
    4.3 不同时期各耕作模式的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4.4 不同时期各耕作模式地温的变化
第五章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玉米品种适应性比较研究
    5.1 四种耕作模式下不同品种间株高比较
    5.2 四种耕作模式下不同品种间叶面积比较
    5.3 不同耕作模式下不同品种间成熟期茎粗比较
    5.4 四种耕作模式下不同品种间产量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生长发育
    6.2 产量及经济效益
    6.3 生态效益
    6.4 品种适应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地表覆盖对土壤风蚀影响机理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
        2.1.1 自然地理状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2 毛乌素沙地北缘
        2.2.1 自然地理状况
        2.2.2 人口经济状况
3 不同下垫面土壤风蚀规律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及分析
        3.3.1 风速风向观测结果分析
        3.3.2 起沙风速
        3.3.3 风速垂直分布
        3.3.4 地表粗糙度
        3.3.5 输沙量及风沙流结构
    3.4 结论
4. 植被覆盖对土壤风蚀影响机理研究
    4.1 天然灌草植被防治土壤风蚀机理研究
        4.1.1 实验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1.3 研究结果分析
    4.2 人工灌木林防治土壤风蚀机理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乔木防治土壤风蚀机理研究
        4.3.1 试验材料
        4.3.2 研究方法
        4.3.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保护性耕作覆盖措施对土壤风蚀影响机理研究
    5.1 秸秆、地膜覆盖控制风蚀机理
        5.1.1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2 免耕留茬控制风蚀机理
        5.2.1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6 草方格沙障覆盖措施防风固沙机理研究
    6.1 实验材料
    6.2 研究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草方格沙障防风固沙机理分析
        6.3.2 草方格沙障的防风作用
        6.3.3 草方格沙障的固沙效益
        6.3.4 草方格沙障控制流动沙丘的效果
        6.3.5 草方格沙障适用条件与范围
    6.4 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农田留高茬在抗风蚀效能方面的初步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荒漠-绿洲过渡带防护体系构建及其防风阻沙效益研究[D]. 解云虎.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2]黄泛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规律及影响机制 ——以莘县为例[D]. 姬生勋.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3]鄂托克旗土地规模化经营下的农田生态保护措施研究[D]. 李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2)
  • [4]河北坝上农田风沙流结构特征研究 ——以康保县为例[D]. 牛艳频. 河北师范大学, 2011(09)
  • [5]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特性风洞试验研究[D]. 陈建强.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2)
  • [6]四子王旗苜蓿与其它作物种植效益对比研究[D]. 魏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7]黄土高原不同防护类型农田土壤风蚀防控效应研究[D]. 李永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 [8]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留茬免耕的防风蚀效应研究[J]. 张文颖,张恩和,景锐,黄高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02)
  • [9]东北地区春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效应研究[D]. 初振东. 石河子大学, 2007(06)
  • [10]地表覆盖对土壤风蚀影响机理及效应研究[D]. 尚润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农田高茬抗风蚀效果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