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认可”不换口味

“群众认可”不换口味

一、“群众公认”莫变味(论文文献综述)

易杨[1](2010)在《1999年~2009年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的媒体竞争从以往的“独家新闻之争”逐渐演变成“独家新闻评论之争”的态势。大小报纸纷纷创办和革新新闻评论栏目,其中,一些有特色的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在媒体竞争中维护了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地位,达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本文梳理了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产生背景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1999年至2009年的国内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综合与归纳。这十年来国内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并具有了新的特点:实现栏目的品牌化;突出栏目新闻性;走向栏目平民化;转向专而精的栏目模式;推动异地舆论监督;融合网络评论栏目。1999、2001年和2003年中国记协评选出“中国新闻名专栏奖”,其中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占有的比例分别是58%、66%、42%。这些高质量的名栏目在特定受众中有广泛的认知度和赞誉度,体现了这十年中国内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最高水平。所以本文首先对获奖的部分新闻评论栏目进行个案研究,有全国性报纸新闻评论栏目代表:《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和“今日谈”、《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南方周末》的“方舟评论”;有地方性报新闻评论栏目代表:《湖北日报》的“三楚访谈”;有专业类的新闻评论栏目代表:《经济日报》的“每周经济观察”。这些栏目具有鲜明的个性,如“人民论坛”选题大,思想性强;“今日谈”的评论以小见大;“冰点时评”的评论尖锐。“方舟评论”彰显力度、厚度、广度;“三楚访谈”具有楚域楚味的个性;“每周经济观察”体现经济评论价值。然后,本文对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报纸新闻评论栏目进行共性研究,总结出成功经验:根据编辑方针,明确栏目的宗旨;锁定目标读者,找准栏目的定位;运用多种方法,起好栏目的名字;分析自身条件,形成栏目的风格;注重作品质量,提升栏目的品味;拓宽言论范围,保证栏目的稿源。但是国内报纸新闻评论栏目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没有塑造品牌栏目的意识;呈现同质化现象;片面追求时效性;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缺乏舆论监督力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也给出了相关建议:创建并保持栏目品牌的竞争力;破解栏目同质化现象;树立栏目的策划意识;增强栏目的服务型功能;保持栏目的专业化;加强与网络评论栏目的互动。

刘冬[2](2010)在《民生新闻价值取向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文中提出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我国社会特有的传播现象,2002年正式走入公众视野,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迅速成长为当今时代的主流新闻。新闻传媒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设置,肩负着交流信息、监测环境、协调关系等重要责任,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时代,其作用更加重要,加之在转型期的中国,也需要新闻舆论来引导人们正确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可见,对民生新闻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民生新闻“民生”、“民本”的价值取向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民生新闻的社会学意义,将新闻传播学中有关新闻与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与社会学理论相结合,通过回顾名牌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历程,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电台等媒体上的众多新闻案例,采用文献研究法、典型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比较法等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展开对民生新闻的定性分析。通过对民生新闻的社会学理论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民生新闻是我国社会发展到特定时期开始走向兴盛的社会传播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转型期中国的深厚社会现实基础:现代社会时代契机、信息时代传媒环境、平民化社会的受众基础、当代多元文化氛围、应对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党和政府与时俱进的新闻政策等。其次,民生新闻因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在面世以来成为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助力,在促进市场经济建设、推动体制改革、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建设社会民主及促进人的现代化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民生新闻在实践中也不可避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选材重复琐碎、对“平民化”、“民生”等概念内涵把握不够等本身缺陷,以及报道不当、角色错位、职能泛化等从业者操作过程中的误区,这些都需要我们正视和改进。最后,立足于社会发展趋势,对民生新闻发展前景作出分析和展望,初步论断其三个走向:向公共新闻的提升、聚焦农村农民题材、关注弱势群体,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大局。

宋滢[3](2009)在《《人民日报》近十年灾难性新闻报道研究》文中认为灾难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从历史上看,我国就是一个灾难和事故多发的国家。纵观我国多年以来的灾难性报道,其观念和形式都发生着显着的变化,正确报道灾难新闻对于防灾救灾,减少谣言的传播机会有很大影响。灾难过后,受害者心理会产生精神的消极反映,媒体如何通过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在传播信息的基础上,对受害者进行精神救灾,它的重要性不亚于物质上的拯救。另外对灾难性新闻准确适当的报道,可以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对树立国家的正面形象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从灾难报道的形式和内容等多重角度,以《人民日报》近十年对四次重大自然灾难的报道为例,对我国主流媒体的灾难性新闻报道进行研究,总结其报道的合理性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新闻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稳定,并寻求媒体在报道重大灾难事件中新闻价值和宣传策略的最佳契合点,真实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责任,以实现积极的社会效果。

明洁[4](2006)在《民生新闻现状及走势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发端于都市类报纸、成就于电视新闻的一个重要概念。“民生新闻”虽然目前发展得红红火火,然而由于人们对“民生新闻”的认识还存在着诸多争议及困惑,如果不加以澄清,势必会影响其未来的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对“民生新闻”的生成语境、各界关于民生新闻的看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给“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然后在对民生新闻的现实操作情况作了翔实综述的基础上,对发展强劲的民生新闻进行了辩证的思考,既充分肯定民生新闻的成功经验及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又就目前民生新闻操作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作出了理性剖析,最后对民生新闻的发展前景作了大胆的预测。 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检索、抽样调查和定性研究等方法,分别从政治学、社会学、叙事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角度对民生新闻现象及其产生、发展的规律作出了初步探索,从民生新闻的概念界定、理论研究和现实操作三个层面对“民生新闻”进行了详细论述,具体回答民生新闻是什么、怎么做以及为什么的问题,以期对人们正确认识和操作民生新闻有所裨益。

任丽君[5](2004)在《农村城镇化新视角:势能评价与政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以来,没有一个时期比现在更重视“三农”问题,更重视城镇化问题。具体到我国国情,城镇化问题将主要围绕农村城镇化展开。长期以来,在农村城镇化问题上,理论界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论,焦点是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能否以农村小城镇建设为主?小城镇发展是否违背聚集经济内在要求?理论和实践证明,农村小城镇是多因素聚集的结果,而且,农村城镇化并不违背聚集经济的本质,农村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重点对在农村社会系统内如何获得与利用主要势能推动农村城镇化进行研究。本文基于作者在农村城镇化方面的大量研究与实地调研成果,从影响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势能视角,即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四个方面为研究对象,设计出由农村工业化指数、农民知识化指数、农业产业化指数和农村现代化指数四个指数、十五种方案、二十四个与农村城镇化密切相关的指标组成的农村城镇化主要势能综合指数,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十五种方案对农村城镇化的影响程度,进而对影响程度进行优劣次序评价。论文最后选取河北省廊坊市农村城镇化作为研究对象,对主要势能综合指数评价方法进行实际运用,测算出主要势能综合指数指标值,并运用动态分析方法对十五种具体势能方案在1996到2002年六年间累积势能进行贡献率排序,依据势能贡献大小,为该市制定进一步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政策寻找科学依据。文中运用PEST模型分析框架,同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AHP等定量分析方法对一些新观点进行佐证。本文所选角度对研究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研究结论为农村城镇化相关政策制度出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李思军[6](2001)在《“群众公认”莫变味》文中提出

刘桂升,曾亚波[7](2000)在《“人民满意”莫变味》文中研究说明

二、“群众公认”莫变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群众公认”莫变味(论文提纲范文)

(1)1999年~2009年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发展
    2.1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产生背景
    2.2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发展历程
第3章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现状和特点
    3.1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现状
    3.2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特点
        3.2.1 实现栏目品牌化
        3.2.2 突出栏目新闻性
        3.2.3 走向栏目平民化
        3.2.4 转向专而精模式
        3.2.5 推动异地舆论监督
        3.2.6 融合报网评论栏目
第4章 部分报纸新闻评论栏目解读
    4.1 "人民论坛"
        4.1.1 "人民论坛"的简述
        4.1.2 "人民论坛"的特点
    4.2 "今日谈"
        4.2.1 "今日谈"的简述
        4.2.2 "今日谈"的特点
    4.3 "冰点时评"
        4.3.1 "冰点时评"的简述
        4.3.2 "冰点时评"的特点
    4.4 "方舟评论"
        4.4.1 "方舟评论"的简述
        4.4.2 "方舟评论"的特点
    4.5 "三楚放谈"
        4.5.1 "三楚放谈"的简述
        4.5.2 "三楚放谈"的特点
    4.6 "每周经济观察"
        4.6.1 "每周经济观察"的简述
        4.6.2 "每周经济观察"的特点
第5章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成功经验
    5.1 根据编辑方针,明确栏目的宗旨
    5.2 锁定目标读者,找准栏目的定位
    5.3 运用多种方法,起好栏目的名字
    5.4 分析自身条件,形成栏目的风格
    5.5 注重作品质量,提升栏目的品味
    5.6 拓宽言论范围,保证栏目的稿源
第6章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不足与建议
    6.1 报纸新闻评论栏目存在的问题
        6.1.1 没有塑造品牌栏目的意识
        6.1.2 呈现同质化现象
        6.1.3 片面追求时效性
        6.1.4 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
        6.1.5 缺乏舆论监督力度
    6.2 对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的建议
        6.2.1 创建并保持栏目品牌的竞争力
        6.2.2 破解栏目同质化现象
        6.2.3 树立栏目的策划意识
        6.2.4 增强栏目的服务型功能
        6.2.5 保持栏目的专业化
        6.2.6 加强与网络评论栏目的互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民生新闻价值取向的社会学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当前社会形势概述
        1.1.2 民生新闻报道现状
    1.2 选题意义
    1.3 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创新特色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民生”概念的渊源
        2.1.2 “民生新闻”概念界定
    2.2 理论框架
        2.2.1 新闻传播学理论
        2.2.2 社会学理论
第三章 民生新闻产生发展所依托的社会环境
    3.1 社会形态进步——后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来临
    3.2 社会阶层结构改变——平民为主体
    3.3 市场经济发展、传媒体制改革的成果
    3.4 转型中社会问题多发频发现状的应对需要
    3.5 现代文化变迁激发民生新闻生命力
        3.5.1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
        3.5.2 人文主义思潮
    3.6 党和政府新闻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
第四章 民生新闻的时代意义、社会价值
    4.1 民生新闻顺应市场经济、推动体制改革
        4.1.1 引导社会适应市场体制 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4.1.2 对于新闻传媒及其他事业单位改制的表率作用
    4.2 民生新闻推动公众舆论健康发展
        4.2.1 民生新闻调控舆论引导
        4.2.2 民生新闻强化完善舆论监督
    4.3 民生新闻推动我国社会民主建设
    4.4 民生新闻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
第五章 民生新闻的现存缺陷表现及对策分析
    5.1 民生新闻的本身缺陷
    5.2 容易引发社会问题的不当新闻报道
    5.3 民生新闻运作过程中的角色错位、职能泛化问题
第六章 社会发展趋势与民生新闻前景
    6.1 我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谐与难点并存
    6.2 民生新闻的走向与转型
        6.2.1 从民生新闻到公共新闻的提升
        6.2.2 聚焦农村、农民题材的民生新闻报道
        6.2.3 关注弱势群体的服务型民生报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

(3)《人民日报》近十年灾难性新闻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灾难性新闻报道与《人民日报》
    1.1 灾难性新闻报道
        1.1.1 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概念
        1.1.2 报道灾难性新闻的必要性
        1.1.3 我国不同时期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特点
    1.2 《人民日报》
        1.2.1 《人民日报》简介
        1.2.2 《人民日报》灾难新闻报道观念的发展
2. 《人民日报》近十年灾难性新闻报道实证研究
    2.1 1998 年长江流域洪灾的报道
        2.1.1 报道形式
        2.1.2 报道篇幅
        2.1.3 报道对象
        2.1.4 报道内容
    2.2 2003 年非典型肺炎报道
        2.2.1 报道形式
        2.2.2 报道篇幅
        2.2.3 报道对象
        2.2.4 报道内容
    2.3 2008 年南方雪灾报道
        2.3.1 报道形式
        2.3.2 报道篇幅
        2.3.3 报道对象
        2.3.4 报道内容
    2.4 2008 年汶川大地震报道
        2.4.1 报道形式
        2.4.2 报道篇幅
        2.4.3 报道对象
        2.4.4 报道内容
3. 《人民日报》灾难性新闻报道的得与失
    3.1 洪灾、非典、雪灾报道的经验及不足之处
        3.1.1 1998 年洪灾报道
        3.1.2 2003 年非典型肺炎报道
        3.1.3 2008 年雪灾报道
    3.2 2008 年汶川大地震报道的经验与启示
        3.2.1 信息公开全面报道量大
        3.2.2 评论引导舆论
        3.2.3 报道突出人文观念
        3.2.4 图片报道
        3.2.5 设立抗震专刊
    3.3.2008 年汶川大地震报道的不足之处
        3.3.1 图片处理欠妥
        3.3.2 部分信息公布不及时
4. 对《人民日报》灾难性新闻报道的思考
    4.1 注重新闻平衡
    4.2 信息公开成为报道准则
    4.3 建立灾难事件报道机制
    4.4 更好的突出人的需要
    4.5 使信息公开与记者的使命感更好的结合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民生新闻现状及走势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民生新闻”溯源
    1.1 民生新闻概念的提出
    1.2 民生新闻的内涵与外延
        1.2.1 “民生”概念的历史梳理
        1.2.2 民生新闻界定
        1.2.3 民生新闻特征
        1.2.4 民生新闻内容构成
    1.3 易混淆概念的辨别
        1.3.1 民生新闻与社会新闻的关系
        1.3.2 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的关系
        1.3.3 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关系
2 “民生新闻”现状
    2.1 民生新闻现状
        2.1.1 民生新闻热潮席卷各类媒体
        2.1.2 民生新闻主要代表栏目简介
    2.2 民生新闻成功经验
    2.3 民生新闻困境
    2.4 民生新闻突围之策
3 “民生新闻”学理探讨
    3.1 “民生新闻”的叙事学视角
    3.2 “民生新闻”的文化学视角
    3.3 “民生新闻”的传播学视角
    3.4 “民生新闻”的政治学视角
    3.5 “民生新闻”的社会学视角
4 “民生新闻”发展趋势
    4.1 民生新闻发展的多重助力
    4.2 民生新闻的资源优势
    4.3 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后记

(5)农村城镇化新视角:势能评价与政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绪 论
第一章 农村城镇化概述
    1.1 城镇化概念
    1.2 我国城镇化历程
    1.3 我国农村城镇化研究现状
    1.4 国外城市化概况
    1.5 理性界定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实内涵
    1.6 我国农村城镇化基本原则
第二章 农村城镇化总体环境评价
    2.1 PEST模型介绍
    2.2 政治环境
    2.3 经济环境
    2.4 社会环境
    2.5 技术环境
第三章 农村城镇化主要势能分析
    3.1 势能概念
    3.2 基础势能--农村工业化
    3.3 持续势能--农民知识化
    3.4 互促势能--农业产业化
    3.5 目标势能--农村现代化
    3.6 多种势能共创聚集经济结果--农村城镇化
第四章 主要势能影响程度的优劣次序评价
    4.1 层次分析法(AHP)
    4.2 农村城镇化主要势能指标体系设计
    4.3 指标评价标准
    4.4 评价方法及权重的确定
    4.5 主要势能具体方案的优劣次序排序
    4.6 影响程度级别界定
    4.7 农村城镇化主要势能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的扩展运用
第五章 基于主要势能的农村城镇化政策支持体系
    5.1 加快农村工业化对策
    5.2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对策
    5.3 加快农业产业化对策
    5.4 提高农村现代化水平
第六章 对廊坊市农村城镇化的典型分析与评价
    6.1 PEST模型下的环境评价
    6.2 势能纵向调查与评价
    6.3 势能横向调查与评价
    6.4 对廊坊市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参 考 文 献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一、 发表论文
    二、 获奖论文
    三、 完成课题情况
    四、 在研项目
    五、 参加调研情况
致 谢

四、“群众公认”莫变味(论文参考文献)

  • [1]1999年~2009年报纸新闻评论栏目研究[D]. 易杨. 湖南大学, 2010(03)
  • [2]民生新闻价值取向的社会学理论研究[D]. 刘冬. 福州大学, 2010(06)
  • [3]《人民日报》近十年灾难性新闻报道研究[D]. 宋滢. 新疆大学, 2009(01)
  • [4]民生新闻现状及走势探析[D]. 明洁. 暨南大学, 2006(06)
  • [5]农村城镇化新视角:势能评价与政策设计[D]. 任丽君. 天津大学, 2004(04)
  • [6]“群众公认”莫变味[J]. 李思军. 党建与人才, 2001(01)
  • [7]“人民满意”莫变味[J]. 刘桂升,曾亚波. 教育与职业, 2000(04)

标签:;  ;  ;  ;  ;  

“群众认可”不换口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