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谷八阵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

天谷八阵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

一、针刺天谷八阵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论文文献综述)

彭麒,武平,陈白露,周玉梅,羊春华,孙佳蕾,蒋小凤[1](2015)在《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选穴规律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中风后抑郁症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其病机多为脑府受损,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同时夹杂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针灸临床治疗中风后抑郁症,选穴紧紧围绕其病机进行,在重点选用具有调神通络、醒脑开窍功效的穴位同时,亦十分重视使用具有活血行气、疏肝解郁、调理脏气等功效的穴位,具有重视病变部位、明辨本虚标实之选穴规律。

蒋成志,苏海林,林红旭,黄正超,冯玉芝[2](2014)在《中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近况》文中指出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水平,尤其严重影响了患者脑卒中后的康复,甚至导致脑卒中的再次发生可能,中医康复治疗在改善脑卒中后抑郁方面有其特色,笔者也从近年来中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方面进行了概述。

郭秋月[3](2013)在《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探讨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康复效果。2、通过临床论证和效果评价反馈,探索出适合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杵针疗法。3、探讨出一套适合中风后抑郁患者情志护理的干预方法4、以试验研究的结果和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方法为依据,使杵针疗法和情志护理在中医临床护理实践模式中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研究方法运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杵针组和杵针情志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为肝郁痰阻型、痰火郁结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4种证型。对照组4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风护理常规进行干预;杵针组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杵针疗法进行干预,杵针疗法基础方选取天谷八阵、神道八阵、四关穴和十鬼祟穴,各证型分别辨证配穴进行干预;杵针情志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进行干预,杵针疗法同杵针组,情志护理方法有情志相胜法、移情易性法、暗示疗法、五音疗法、发泄疏导法等。三组均于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采用巴氏指数评定量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脑卒中影响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综合分析,对三组的B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IS评分、HAMD评分干预前后进行比较,统计结果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种方案对中风后抑郁的康复都是有效的。2、方差分析结果,干预后三组B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IS评分、HAMD评分各项指标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杵针组与杵针情志组的康复疗效均优于对照组。说明杵针疗法和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这两种方案比常规护理具有优势。3、通过LSD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干预后杵针组与杵针情志组对BI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对SIS评分、HAMD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杵针情致组在改善生活质量和抑郁程度效果优于杵针组。4、三组抑郁程度改善总有效率对照组60.98%,杵针组76.92%,杵针情志组87.50%,三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能够显着提高中风后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抑郁程度,对中风后抑郁患者的康复具有很好的疗效。整个干预方案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杵针疗法作为一种无创伤疗法可以在医院、社区和家庭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徐萍[4](2012)在《电针“调督任”为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电针“调督任”为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70例合格的中风后抑郁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除接受常规治疗外,治疗组予“调督任”为主电针法和西药左洛复治疗,对照组予左洛复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的HAMD量表评分,并计算两组的HAMD量表评分的减分率从而判定疗效;所得数据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经治疗,两组患者抑郁症状均明显改善。2.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率为37.50%;对照组显效率为18.18%。3.两组间HAMD减分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调督任”为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显着,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楚彩云,张元兴[5](2012)在《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中风后抑郁是常见的脑中风后并发症,可以严重影响中风患者主动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从而延缓恢复过程,中医药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方面有一定优势。文章从病因病机、中医药及针灸治疗等方面将近年来有关中风后抑郁研究及文献进行综述,并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今后研究思路与建议。

祁建丽[6](2011)在《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合并肢体障碍的疗效。本文基于中医理论,结合中风后郁病的临床表现,认为在卒中治疗的基础上,运用针刺的方法,就可以使达到患者减轻抑郁的程度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肢体功能的目的。导师在反复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后,发现众多国内文献中提出各种各样的针刺方法能够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症状以及肢体功能的恢复,但针因刺手法,辨证分型等并不统一,也缺乏临床大样本的试验研究,可重复操作性差,很难有说服力。而国外的文献中从以往的否认针灸在中风康复上的作用上,转为提出各种针灸治疗偏瘫的假说。方法:本研究就是基于上述背景,提出如果只在区分针刺与非针刺的基础上,不考虑其针刺方法,手法,在性别,年龄,病位,病性,中医证型等具有可比性的情况下,来观察140名中风后抑郁处于中风后恢复期第3-6个月-即抑郁状况最重的时间段的住院患者,在常规卒中的治疗下,给予针刺治疗;和在外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26名同等条件的非针刺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比较,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以及第3个月末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运动功能自评量表(M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价,以显示患者在的情绪改善和肢体恢复状况,从而评价针刺的临床疗效。结果:在组内比较中,针刺组内治疗前后及随访各量表表评分之间比较,(P<O.05),说明针刺治疗都有效。非针刺组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BI.NIHSS.SSQOL的治疗不明显,MAS治疗有效(P<0.01)。非针刺组在比较随访时和治疗前后,BI和SS-QOL治疗不明显,MAS(P<0.01)和NIHSS(P<0.05)的治疗明显,这说明基础治疗可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改善患者远期神经缺损状况,但不能有效地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而针刺治疗可全面提高患者的恢复能力。针刺组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症状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非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治疗后和随访后的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活动能力(BI)评分和运动功能(MAS)评价改善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灸比基础疗法更能改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合并肢体障碍的患者的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和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并且具有相关性。

杨阳,吴节,吕颖[7](2011)在《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近十年概况》文中提出中风后抑郁症(PSD)为是脑血管病常见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之一,据国内外文献报道,患病率为14%~79%,多在35%~45%左右。PSD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针灸治疗PSD具有独体疗效。本文主要介绍近十年针灸治疗PSD的概况.

姚舜[8](2010)在《额区腧穴行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中风后抑郁症在额区腧穴行电针治疗,并总结其疗效,为今后运用电针额区腧穴治疗中风后抑郁症奠定工作基础。方法:将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在对各组病人进行中风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电针额区腧穴:神庭、双侧本神(智三针)、印堂、双侧丝竹空,并配合辨证加减。对照组给予口服西药路优泰治疗。治疗前、治疗四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及中医证候抑郁量表评分,观察各量表的评分变化,从而判定疗效。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HAMD、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后两组HAMD、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两组起效时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额区腧穴行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确切疗效且起效更快、不良反应少而轻、适合临床应用。

吴俊贤[9](2010)在《艾灸结合智三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方法学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艾灸结合智三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台湾台南医院门诊治疗的,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60例中风后抑郁症(PSD)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30例。试验组采用艾灸结合智三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智三针治疗。隔日治疗1次,15次为1疗程,观察1个疗程。治疗前、治疗一疗程后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并进行安全性检测。临床疗效以HAMD总分的减分率作为评价。随着病情好转总分减少。减分率多为>75%为临床控制,>50%为显效,>25%为好转,<25%为无效。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配对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统计图形的制作采用软件Graph Pad Prism 4.03完成。结果本研究共收集60例合格受试者,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43-69岁,病程半个月-60个月。试验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65.79岁、63.16岁,平均病程10.37个月、9.80个月。患者基线特征的可比性分析中,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程度、治疗前HAMD积分、HAMD七项因子积分、SDS评分方面,经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间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治疗一疗程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患者HAMD评分、SD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患者HAMD评分、SDS评分。HAMD评估有七项因子积分,分别为焦虑/躯体化、体重、认知障碍、日夜变化、阻滞、睡眠障碍及绝望感。治疗一疗程后,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七项因子积分均有所改善,除体重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意义外,其它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日夜变化、绝望感四个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从统计数字来看,试验组改变量较对照组大,疗效好。在体重、阻滞、睡眠障碍三个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疗效相当。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30例患者,临床控制5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30例患者,临床控制2例,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安全性检测表明,治疗前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正常者,治疗后未见异常改变,表明该法临床应用安全。结论艾灸结合智三针能有效有效降低患者HAMD评分、SDS评分,能全面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且在改善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日夜变化、绝望感四个症状方面,疗效较对照组好。试验组临床疗效愈显率较对照组高。综合以上临床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采用艾灸结合智三针的方法治疗PSD,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效果显着,安全可靠,可推广应用。

梁喜凤,赵军[10](2009)在《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中风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在中风患者中的发病率很高,中风后由于丧失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以情绪不稳定、情感脆弱、轻度焦虑等抑郁症表现者居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笔者查阅了

二、针刺天谷八阵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天谷八阵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选穴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中风后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
    1.1祖国医学的认识
    1.2现代医学的认识
2中风后抑郁症选穴规律探讨
    2.1针对病位—头部选穴
    2.2针对标实—对症选穴
    2.3针对本虚—整体选穴
    2.4继承创新-特色选穴
3穴位作用机制
    3.1头部穴位—调神通络醒脑开窍
    3.2四关穴—行气活血疏肝解郁
    3.3整体选穴—调理脏腑气血阴阳
    3.4特色选穴—理论的创新与继承
5治疗前景与展望

(2)中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
    1.1 健脑安神法
    1.2 健脑调神法
    1.3 醒脑开窍法
    1.4 醒脑通督法
    1.5 调神理气法
2 穴位和经脉的特殊作用
    2.1 八脉交会穴
    2.2 督脉经穴
    2.3 头部特定穴位
    2.4 头部电针
3 新疗法
    3.1 靳三针疗法
    3.2 薄氏腹针疗法
    3.3 于氏头针疗法
    3.4 头部矩阵针法
    3.5 天谷八阵
    3.6 透穴治疗
4 耳穴
5 穴位注射
6 艾灸
7 磁疗
8 综合疗法
    8.1 开四关和人中针刺
    8.2 耳压配合针刺
    8.3 神经阻滞加药物及心理治疗
    8.4 舌针针刺疗法
    8.5 经络操加穴刺激

(3)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主要概念
研究背景
    1 中风后抑郁的研究现状
        1.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的认识
        1.2 中医对中风后抑郁的认识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辨证论治
        2.2 五行学说
        2.3 经络学说
        2.4 七情学说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方法
        2.2 试验分组
        2.3 样本量估计
        2.4 技术路线
        2.5 干预方法
        2.6 评价工具及指标
        2.7 疗效评定
        2.8 质量控制
        2.9 预试验
    3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三组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比较
        1.1 社会人口学资料的比较
        1.2 疾病相关资料的比较
    2 干预前三组研究对象各观察指标的比较
        2.1 干预前三组的BI评分比较
        2.2 干预前三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2.3 干预前三组的SIS评分比较
        2.4 干预前三组的HAMD评分比较
        2.5 干预前三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2.6 干预前三组的抑郁程度比较
    3 干预前后三组各观察指标比较
        3.1 干预前后三组的BI评分比较
        3.2 干预前后三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3.3 干预前后三组的SIS评分比较
        3.4 干预前后三组的HAMD评分比较
    4 干预后三组各观察指标比较
        4.1 干预后三组的BI评分比较
        4.2 干预后三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4.3 干预后三组的SIS评分比较
        4.4 干预后三组的HAMD评分比较
讨论
    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分析
        1.1 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
        1.2 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2 杵针疗法的作用
        2.1 杵针疗法的思想渊源
        2.2 杵针疗法在各证型中的作用
        2.3 杵针疗法中李氏奇穴的意义
    3 情志护理的作用
    4 各项观察指标变化分析
        4.1 干预前三组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4.2 干预前后三组各项指标组内比较分析
        4.3 干预后三组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结论
本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4)电针“调督任”为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的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诊断量表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基础治疗
        2.3 分组治疗
        2.4 针刺操作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标准
        2.7 剔除、脱落、中止情况
        2.8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情况比较
        3.2 研究结果
讨论
    1 关于中风后抑郁
    2 中医对中风后抑郁的认识与治疗
        2.1 病因病机认识
        2.2 针灸治疗
    3 关于本研究结果及分析
    4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5)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中医药治疗
    2.1 中药治疗
        2.1.1 疏肝解郁
        2.1.2 活血解郁
        2.1.3 安神解郁
        2.1.4 涤痰解郁
        2.1.5 益肾疏肝
    2.2 针灸治疗
3 结语

(6)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综述
    1. 中风后抑郁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2. 诊断标准
    3. PSD的发病机制
    4. PSD的相关因素
    5. PSD的发病率,危害及预后
    6. 抑郁的预防即治疗
        6.1 西医治疗方面
        6.2 中医治疗方面
    7 针刺治疗
    8 小结
前言
临床观察
    1. 观察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相关的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及安全性评价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项目
        1.6 疗效评定方法
        1.7 评价时间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针刺治疗前后对抑郁程度,肢体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2.2 两组的治疗前、后及随访后的SDS标准分比较
        2.3 治疗前两组的BI、MAS、NIHSS、SS-QOL评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后SDS、BI、MAS、NIHSS、SS-OOL评分比较
        2.5 随访情况
        2.6 组内比较
    3. 讨论
        3.1 中风后抑郁症的预后
        3.2 对中风后抑郁的疗效评价
        3.3 对中风后抑郁的肢体障碍与生活质量的疗效评价
        3.4 针刺疗效的思考
        3.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量表

(7)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近十年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2 治疗方法
    2.1 体针
    2.2 头针
    2.3 针药结合并用
    2.4 电针
    2.5 穴位注射疗法
3 讨论

(8)额区腧穴行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综述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个人简历

(9)艾灸结合智三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的研究
        1.1.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的认识
        1.1.2 病因病机
        1.1.3 鉴别诊断
        1.1.4 治疗
    1.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的研究
        1.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抑郁的认识
        1.2.2 发病机制
        1.2.3 临床治疗
    1.3 小结
第二章 艾灸结合智三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西医诊断标准
        2.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2.4 纳入病例标准
        2.2.5 排除病例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临床研究设计
        2.3.2 随机化方法
        2.3.3 治疗方法
        2.3.4 操作方法
        2.3.5 治疗疗程
        2.3.6 观察项目及观察方法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2.6 临床研究记录
    2.7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2.8 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2.9 数据处理
        2.9.1 数据管理
        2.9.2 数据分析
    2.10 研究结果
        2.10.1 一般资料
        2.10.2 患者基线特征的可比性分析
        2.10.3 患者主要研究指标疗效比较
        2.10.4 安全性检测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智三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中医认识
    3.2 智三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现代医学认识
    3.3 艾灸结合智三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3.4 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Hamilton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录二 抑郁自评量表(SDS)
致谢

(10)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毫针
2 头针
3 电针
4 其他针法
5 针药结合法
    5.1 针灸结合抗抑郁西药
    5.2 针灸结合中药
6 结论

四、针刺天谷八阵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选穴规律探讨[J]. 彭麒,武平,陈白露,周玉梅,羊春华,孙佳蕾,蒋小凤. 辽宁中医杂志, 2015(05)
  • [2]中医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近况[J]. 蒋成志,苏海林,林红旭,黄正超,冯玉芝. 四川中医, 2014(08)
  • [3]杵针疗法结合情志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康复效果的研究[D]. 郭秋月.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3(06)
  • [4]电针“调督任”为主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 徐萍.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5]中医药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进展[J]. 楚彩云,张元兴.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1)
  • [6]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D]. 祁建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7]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近十年概况[J]. 杨阳,吴节,吕颖. 中医临床研究, 2011(05)
  • [8]额区腧穴行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D]. 姚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02)
  • [9]艾灸结合智三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 吴俊贤.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09)
  • [10]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J]. 梁喜凤,赵军. 针灸临床杂志, 2009(11)

标签:;  ;  ;  ;  ;  

天谷八阵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