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加热快速测定水分的方法研究

微波加热快速测定水分的方法研究

一、含水量的微波加热快速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谷宇翔[1](2021)在《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改变香蕉切片微波干燥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香蕉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广泛种植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一种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水果,除鲜食外,通常采用不同干燥工艺降低含水量以达到延长保质期的目的。由于香蕉中糖类、酚类物质及多种酶类含量较高,干燥过程中极易发生褐变现象,导致产品风味、质地劣变,降低产品品质。传统热处理和化学添加剂抑制褐变均不适用于香蕉。而低温等离子体(CP)处理作为新型非热技术用于抑制酶活性,在食品加工领域潜力巨大。本研究采用CP对香蕉片进行处理,探究了处理电压、处理电流、处理时间和放电间隙对灭酶效果的影响;并与未处理样品对比了香蕉片品质特性和酶促褐变蒽醌产物含量的变化;将CP处理作为预处理技术,研究了其对香蕉片微波干燥动力学、加热均匀性和褐变指数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香蕉片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随CP处理电压、电流、时间的增大而降低,随放电间隙的增大而升高。响应面分析表明处理电压、处理时间和放电间隙均对酶活性有显着影响,其中处理电压和处理时间的交互作用影响显着。分析得出最佳灭酶条件为:处理时间2 min,处理电压52.9 V,放电间隙5.22 mm,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后测得处理后PPO酶活性为 122.01 U/g,POD 为 158.98 U/g。(2)CP处理降低了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含量,处理时间越长降低程度越大,液相色谱分析也表明CP处理后样品的总峰面积低于未处理样品,表明CP处理能有效抑制香蕉片中的酶活性。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具有一定清除OH.、DPPH和O2-·自由基的能力,蒽醌化合物浓度越高自由基清除率越大。稳定性分析表明蒽醌产物在30-60℃范围内较为稳定,但对光照和添加剂较为敏感,蒽醌化合物在紫外光条件下稳定性最差,添加剂的加入也会不同程度降低其稳定性。(3)香蕉片中PPO和POD酶活性随处理时间延长而显着降低,但细胞内活性氧含量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丁酸异戊酯和乙酸异戊酯是香蕉片中含量最高的挥发性成分,CP处理会改变部分挥发性成分的含量。CP处理有利于香蕉片表面色泽的维持,存放5 h后CP处理2 min样品的亮度值(L*值)为76.71,显着高于未处理样品(74.20)。CP处理导致香蕉片表面微观结构由平整变为粗糙,伴有裂缝和裂纹产生。(4)CP处理后香蕉片的介电常数(ε’)和损耗因子(ε")均高于未处理样品,表明处理后的香蕉片能更有效地吸收电磁能并转化为热能。将CP处理作为预处理技术可缩短香蕉片微波干燥时间,抑制干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提升表面加热均匀性。微波干燥4 min后,CP处理2 min样品的最终含水量为0.65 g/g(d.b.),低于未处理样品(0.84 g/g(d.b.)),此外CP处理样品的表面温度略微升高,而内部温度无明显变化。CP处理作为预处理技术提升了微波干燥中香蕉片表面的加热均匀性。褐变指数的分析表明,CP处理能够抑制香蕉片微波干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

莫琼[2](2021)在《干燥提质对褐煤物化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表面稳定性和燃烧反应性关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储量相对丰富的褐煤资源的利用逐渐受到重视,燃烧是其主要利用途径之一。但因高水分含量、低热值及易自燃的特点导致其在利用过程中存在运输成本高、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干燥提质降低褐煤中水分含量、提高褐煤的热值,是其高效转化的关键。然而褐煤活性基团丰富和孔隙发达的结构特征使其干燥提质后的表面稳定性较差,极易吸附水分子和氧分子进而引起煤质下降、自燃等。褐煤表面物化结构会随干燥提质过程发生变化,直接影响其表面稳定性和燃烧行为。对褐煤干燥提质-物化结构调控-表面稳定性和燃烧反应性关联的本质掌握是褐煤提质利用的核心。本论文旨在探究干燥提质对褐煤物化结构变化的影响及其与表面稳定性和燃烧反应性关联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褐煤的安全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促进褐煤的大规模利用。采用水热提质、固定床干燥和微波干燥技术对褐煤进行脱水处理,重点关注不同干燥提质过程中褐煤表面活性基团和孔隙结构的演变,及其水分复吸、低温氧化和燃烧反应性的变化规律。以变质程度不同的云南褐煤和内蒙褐煤为实验原料,通过水热反应釜、固定床反应器、微波反应器在不同条件下制备得到干燥提质煤样,采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FT-IR、N2吸附等方法分析干燥提质煤样的组成、化学结构和孔隙结构的变化;然后对干燥提质煤样进行水分复吸和低温氧化实验,探索煤样物化结构对其表面稳定性的影响实质;进行燃烧实验考察不同干燥提质方式对褐煤燃烧反应性的影响,解析水热提质样的燃烧过程,揭示煤样芳香度和孔隙结构的改变对其燃烧阶段的影响机制。相关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1)考察水热提质褐煤的水分分布及水分复吸特性,结果表明:水热提质过程中,云南褐煤和内蒙褐煤脱除的水分主要包括分子水、毛细水、自由水,其中分子水脱除率更高。水热提质可分解褐煤中大量含氧基团、减少水分吸附位点,使得褐煤中分子水含量降低,进而引起部分毛细水和自由水减少。相比内蒙褐煤,变质程度较低的云南褐煤脱除的水分更多。水热提质可有效降低褐煤的平衡含水量,抑制其水分复吸。水热提质过程中煤样含氧基团的减少降低第一类水分吸附量;孔隙结构的变化影响第二类水分吸附量。控制水分复吸最主要的措施是分解褐煤中亲水性含氧基团,降低单层吸附水以及多层吸附水;其次是破坏中孔结构,减少毛细冷凝水的形成,减小孔体积从而降低水分子赋存空间。(2)分析水热提质褐煤的低温氧化行为及其自燃倾向性,结果表明:30–150℃的煤低温氧化过程可分为2个阶段:缓慢氧化和快速氧化。在缓慢氧化阶段(30–65℃),煤样甲基(-CH3)和亚甲基(-CH2-)吸氧形成过氧化物,进一步生成羰基(>C=O)、醛基(-CHO)、羧基(-COOH)等含氧基团,该阶段煤氧化放热量较低,煤温变化较小;随温度升高至65℃以上,达到快速氧化阶段,-CH3和-CH2-氧化反应加速,新生成以及原有的含氧基团分解生成CO和CO2等气体产物;当煤样温度升高至90℃后,羟基(-OH)和-COOH会脱水生成酯,-COOH还可脱水生成酸酐,酚羟基(Ar-OH)可氧化成醌;当煤样温度升高至120℃后,氧化反应剧烈发生,产生大量热量。活性基团、自由基和孔隙结构是影响煤低温氧化的重要因素,其中活性基团是主要起因。内蒙褐煤水热提质样的自燃倾向性随提质温度变化。经230℃水热提质后,煤样中分解的含氧基团-COOH和Ar-OH相对较少,但孔体积和比表面积的发展使得其表面活性基团更易与氧接触,因而低温氧化和自燃倾向性升高;300℃水热提质后,煤样中大量含氧基团-COOH和Ar-OH分解、部分脂肪侧链断裂,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同时有一定减少,因而低温氧化和自燃倾向性降低。(3)探究固定床和微波干燥褐煤的物化结构及表面稳定性,结果表明:120℃固定床干燥煤样的含氧基团变化较小,160℃固定床干燥煤样有少量-COOH分解,其它基团变化较小;微孔增多导致其比表面积增大,中孔和大孔减少导致孔体积降低。500W和700 W微波干燥煤样的-COOH和Ar-OH明显降低,其减少幅度明显高于固定床干燥煤样;随微波辐射功率升高,干燥样的中孔和大孔明显减少,引起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降低。经过固定床干燥和微波干燥后,内蒙褐煤在11.3%、50.0%和95.0%相对湿度下的平衡含水量均降低。干燥煤样在低相对湿度下平衡含水量的降低主要源于含氧基团的减少;在高相对湿度下平衡含水量的降低主要源于含氧基团和孔体积的降低。由于微波干燥对内蒙褐煤含氧基团和孔结构的影响大于固定床干燥,且微波干燥样平衡含水量的降低更显着,微波干燥对内蒙褐煤水分复吸的调控作用更强。固定床干燥和微波干燥煤样在低温氧化过程中的CO2释放量以及临界自燃温度降低。(4)分析不同干燥提质褐煤的燃烧反应性及与其物化结构的关联,结果表明:固定床干燥、微波干燥、水热提质均改善了内蒙褐煤的燃烧反应性,其中水热提质的改善效果更显着。内蒙褐煤原煤和水热提质样的燃烧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描述:水分蒸发阶段、煤脱挥发分阶段和焦燃烧阶段。煤中含氧基团主要影响水分蒸发阶段和脱挥发分阶段的热释放量,芳香度主要影响焦燃烧阶段的本征活化能。水热提质增加了内蒙褐煤的芳香度,增大了焦燃烧阶段的本征活化能。孔隙结构的变化主要影响煤燃烧过程的气体扩散行为,230–300℃水热提质样的大孔体积和高比表面积降低了其扩散活化能,330℃水热提质样孔体积和比表面积较小,增大了其扩散活化能。对于水热提质煤样,孔隙结构变化对燃烧过程的影响大于煤芳香度变化的影响。

李誉[3](2021)在《三乙烯四胺/有机溶剂吸收剂捕集CO2基础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有机胺对含CO2烟气进行化学吸收被认为是最可能在短时间内推广普及的碳捕集技术。为解决传统工艺再生能耗高、溶剂损失大等一系列缺点,研究人员们开发了多种新型吸收剂,有机胺非水吸收剂是其中的典型。本文将具有体加热、快速响应和选择性加热等一系列优点的微波加热法引入化学吸收再生领域,对溶剂为聚乙二醇200(PEG200)、二乙二醇(DEG)、乙二醇(EG)三种典型的三乙烯四胺(TETA)有机溶剂吸收剂在高浓度下的吸收和再生行为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它们在不同浓度下的饱和吸收容量、吸收速率、相变情况、再生率和再生能耗等性能,找到了不同浓度下比较适合的微波加热条件,验证了微波的“非热”效应,初步研究了烟气中常见的水分对于有机胺非水吸收剂的影响,为此类吸收剂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数据和支持。有机胺非水吸收剂的吸收实验表明,当吸收剂浓度增加时,有机胺非水吸收剂的黏度会有很大幅度的增加,如对于TETA/PEG200体系,当浓度从0.6mol/L升高到5.0mol/L时,液相黏度从26.8mPa·s升高到2000mPa·s以上,使高浓度吸收剂的吸收再生行为与低浓度时产生了一定差别。当吸收剂浓度从0.6 mol/L增加到 5.0 mol/L 时,TETA/PEG200、TETA/DEG、TETA/EG 三种吸收剂在 120 min中的吸收负荷分别下降了 50.5%、44.7%和43.4%,但这一不利影响会随着吸收负荷的增加而逐渐减弱。有机胺非水吸收剂的再生实验表明,微波加热下体系的升温速率主要受到极性(介电常数)、黏度和热容量的影响,高浓度会对有机溶剂吸收剂的升温速率产生不利影响。采用智能微波加热装置,对有机胺非水吸收剂进行了再生试验,得到了很好的再生效果,其中TETA/PEG200吸收剂在0.6 mol/L、2.0 mol/L和5.0 mol/L浓度下经过四次吸收-再生循环后仍然分别有1.74、1.62和1.50 mol CO2/mol胺的再生容量以及93.9%、90.7%和86.6%的再生率。在有机胺非水吸收剂再生领域,微波再生相比传导加热再生有明显的优势,以TETA/PEG200为例,0.6 mol/L、2.0 mol/L和5 mol/L时,微波再生的再生率分别可达94.22%、91.54%和84.73%,是传导加热再生的2.22倍、2.51倍和3.96倍,再生能耗分别为32.04、24.91和31.26kJ/g CO2,是传导加热的34.1%、18.8%和14.0%,吸收剂浓度越高,微波再生相对于传导加热再生的优势越大。对微波输入方式的考察证明微波脉冲再生法相比于微波连续再生法的再生率更高,再生能耗更低。对于2.0mol/L浓度的TETA/PEG200吸收剂,再生温度为120℃、保温功率为400W时,脉冲加热法的再生率和再生能耗为92.70%和18.18 kJ/g CO2,是连续加热法的110.6%和95.1%。微波法再生胺吸收剂并不只是改变加热方法和提升加热速率,微波诱发的分子振荡和碰撞在加热体系的同时也会明显促进氨基甲酸酯产物的分解,表现出“非热”效应。初步研究了含水量对于TETA/PEG200吸收剂的吸收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中含水量的提高会导致吸收速率加快、液相体积比和液相吸收量比提高,在 30min、60min 和 120min 内,浓度为 5.0mol/L 的 TETA/PEG200 吸收剂中含有7.5 wt%的水时,吸收负荷相比于不含水时分别提高了 68.2%、75.1%和80.3%。含水量的不同并不会导致吸收产物出现差别,但会导致吸收剂的再生率降低、再生能耗提高。在0-7.5 wt%的低含水量范围内,对5.0 mol/L吸收剂的影响仅有16.9%,因此对于高浓度吸收剂来说,可以考虑在体系中引入较低含量的水分,以改善其吸收性能和物理性质。

刘振彬[4](2020)在《马铃薯泥及其淀粉混合凝胶体系的挤出型3D打印及后加工适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3D打印作为一种新型的食品制造技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食品材料体系复杂多样,物料性质显着影响3D打印效果,然而二者之间的关系现在尚不明确。目前,关于食品3D打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关系层面,而对3D打印的应用优势还没有较多涉及。除了即食型3D打印食品,很多食品在打印后都需要进一步后加工处理,然而关于后处理过程中3D打印食品的结构稳定性、色泽和形态的变化等相关研究还非常欠缺,这不利于3D打印技术的推广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本课题首先研究了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关系并阐明其影响机制,然后探讨了3D打印技术调控即食型马铃薯泥(MP)品质特性的可行性,最后研究了3D打印样品在不同后处理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色泽和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具体工作如下:1)基于挤出型3D打印技术,采用马铃薯淀粉、k-卡拉胶(KG)、和黄原胶(XG)构建不同配方的凝胶体系以建立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关系。首先分阶段建立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关系,然后对3D打印特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凝胶体系的温度响应特性显着影响3D打印温度的选择;在挤出阶段,凝胶体系在打印温度下的流动应力(τf)、表观黏度(?)、稠度系数(K)和剪切稀化特性对物料的挤出性能有重要影响;在恢复阶段,物料挤出后的凝胶化时间(温度恢复特性)越短、机械性能恢复(剪切恢复特性)越快越有利于提高3D打印的精确性;在自支撑阶段,物料的弹性模量(G′)和复合模量(G*)显着影响3D打印结构的稳定性。最后提出了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关系图,为其他食品材料的打印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2)采用实际的食品体系MP验证上述基于凝胶体系建立的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关系的相关结论的普适性。首先确定了MP中马铃薯雪花全粉与水的比例,然后在MP中添加不同的亲水胶体(KG、XG、瓜尔胶(GG))以进一步改善其3D打印品质。结果表明MP的τf、?和剪切稀化特性显着影响其挤出性能,恢复阶段MP的剪切恢复特性和自支撑阶段的G′、G*和τf对打印的精确性和结构稳定性都有显着影响。添加KG的MP的?和τf最高且质地脆硬,挤出困难,易出现断条现象。添加XG的MP由于较低的?和τf虽然可以被顺利挤出,但由于较差的机械性能(τf、G′和G*)导致打印结构稳定性差。同时添加XG和KG的MP(KG-XG-MP)挤出成型性和结构稳定性都较好,打印品质最好。3)以优化得到的KG-XG-MP为原料,优化打印参数后通过定制化内部结构设计以调控即食型MP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喷嘴直径、打印高度和打印速度都会显着影响打印的精度或效率;3D打印技术可以实现MP内部精细结构的创建,且内部结构显着影响样品的硬度、胶粘性等质构特性,比如外周圈数为3的蜂窝状样品,当填充比从10%增加到70%时其硬度从101.21 g急剧增加到432.21 g;与模具样品相比,3D打印MP的质地较为松软。本研究为生产质构可控型3D打印食品提供了新的视角。4)以空气油炸为后处理手段,结合3D打印内部结构设计研究马铃薯基零食在后处理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以及质构调控和减油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空气油炸能够很好的维持3D打印样品的结构信息;填充比和填充模式显着影响空气油炸后产品的质构特性;模具样品不适合与空气油炸后处理;与传统油炸相比,空气油炸样品的含油率较低(13.47%)。5)以微波加热为后处理手段,研究了基于p H诱导的含姜黄素或花青素的3D打印样品在后处理过程中的自发4D变色现象。结果表明:在含花青素的MP和柠檬汁淀粉凝胶体系的层叠结构中,微波加热能实现样品的自发快速变色,且变色速度与水分的流动性呈正相关,而与凝胶结构强度呈负相关;在含姜黄素和小苏打的MP体系中,借助于微波加热破坏姜黄素乳液的水包油结构,同时使HCO3-分解成CO32-使碱性增强,从而实现嵌套型打印食品结构在微波后处理过程中基于颜色变化的隐藏信息的快速自动化呈现。6)以干燥脱水为后处理手段,研究了3D打印马铃薯淀粉混合凝胶体系在脱水过程中的自发4D变形现象。结果表明:物料体系的粘附特性需要满足一定的临界值(粘附性和粘附功不能低于14.54 mm和1331.95 g.mm)才能实现样品的4D变形;微波脱水(MD)样品的弯曲程度与物料的收缩率呈正相关、与介电损耗因子(ε′′)呈负相关,且内部加热机制不利于变形;热风脱水(AD)的表面加热机制和“层叠弯曲效应”有助于样品的弯曲变形,且AD样品的弯曲程度高于MD和红外脱水(ID)样品;弯曲方向垂直于打印路径,且弯曲程度受到长宽比、填充比、高度的影响。

孙悦[5](2020)在《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鹰嘴豆中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鹰嘴豆是世界第三大豆类,为药食两用资源,富含多种营养素及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成分。本文采用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法提取鹰嘴豆中的黄酮、蛋白质、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优化提取工艺参数,评价其生物活性,从而为鹰嘴豆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鹰嘴豆中多糖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以低共熔溶剂为提取剂,利用微波辅助提取技术,考察了氢键供体种类、氢键供体和氢键受体摩尔比、料液比、体系含水量、微波功率及微波时间对鹰嘴豆中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了鹰嘴豆中多糖类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氯化胆碱为氢键受体,柠檬酸为氢键供体,二者摩尔比为3:1构建低共熔溶剂体系,体系含水量20%、料液比为1:15 g/mL、微波功率为750 W、微波时间2.5 min,此时多糖的得率为8.31%。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鹰嘴豆多糖能够清除一定量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且清除率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当浓度为10 mg/mL时,鹰嘴豆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49.197%,ABTS自由基清除率达到26.25%,其总还原力不如Vc。(2)鹰嘴豆中蛋白质的提取。以低共熔溶剂为提取剂,利用微波辅助提取技术,考察了低共熔溶剂种类及摩尔比、体系含水量、料液比、微波功率、体系pH值和酸沉pH值对鹰嘴豆蛋白质得率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实验,确定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鹰嘴豆蛋白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低共熔溶剂组成为氯化胆碱为氢键受体,乙二醇为氢键供体,二者摩尔比1:1,体系含水量30%,微波功率为750 W,料液比为1:10 g/mL,体系pH值为8.9和酸沉pH值为4.9,此时鹰嘴豆蛋白质得率为22.40%。(3)鹰嘴豆中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以低共熔溶剂为提取剂,利用微波辅助提取技术,确定鹰嘴豆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低共熔溶剂组成为氯化胆碱-柠檬酸,二者摩尔比1:2,体系含水量30%,微波时间4 min,微波功率为675 W,料液比为1:22 g/mL,此时鹰嘴豆黄酮得率为2.49 mg/g,提取率可达90.55%。体外抗氧化实验发现鹰嘴豆黄酮的总还原力高于VC,其对DPPH、·OH、ABTS自由基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鹰嘴豆黄酮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随黄酮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当黄酮浓度为0.05 mg/mL时,对·OH的清除率达到最大,为94.39%,当黄酮的浓度为0.15 mg/mL时,鹰嘴豆黄酮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大,为73.83%,说明此法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陆湛溪[6](2020)在《无损预熟化红芸豆加工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芸豆营养丰富,煮熟后口感醇香。因其结构较为紧致,蒸煮时间较长,与大米同时蒸煮经常会出现“米熟豆不熟,豆熟米已烂”的现象。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于食品及食品原料的选择已经朝着便捷化发展,生产出与大米同煮同熟的各类杂粮杂豆可以满足百姓日常生活的切实需要。本研究使用高压蒸煮、微波加热、变温压差三种预熟化方法分别对红芸豆的预熟化处理进行了工艺优化,并最大程度保持红芸豆的外观。为实现“米豆同熟”的目标,完善我国国民健康饮食结构为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为升我国新型粮油产业的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做出贡献。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出每种方法的最优工艺参数。高压蒸煮的最优工艺参数是:蒸煮压力为20 kPa、蒸煮时间为10 min、豆水比为1∶3;微波加热的最优工艺参数是:微波功率为450 w、微波时间为4 min、红芸豆的含水量为25%;变温压差法的最优工艺参数是:加热温度80℃、加热时间120 min、红芸豆的含水量为30%,三种方法都能制备出感官品质良好并能与大米同煮同熟的红芸豆。(2)考察高压蒸煮、微波加热、变温压差三种方法对预熟化前后红芸豆质构特性、色差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第一循环硬度大小依次为微波加热法>变温压差法>高压蒸煮法;弹性大小依次为高压蒸煮法>微波加热法>变温压差法;咀嚼性大小依次为变温压差法>高压蒸煮法>微波加热法;内聚性大小依次为微波加热法>高压蒸煮法>变温压差法,高压蒸煮后的红芸豆淀粉粒凹坑较大;微波加热的红芸豆部分淀粉粒内部出现硕大的凹坑,部分淀粉颗粒变化较小体现了微波加热能量释放的不均匀性;变温压差中淀粉破坏程度相比于其他两种方法较低。(3)考察高压蒸煮、微波加热、变温压差三种方法对预熟化前后红芸豆淀粉的糊化特性和消化特性。RVA结果表明,预熟化后的红芸豆糊化时间和糊化温度均降低,预糊化方法糊化温度高低依次为变温压差法>微波加热法>高压蒸煮法,说明了其预糊化的不同程度。DSC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处理后的红芸豆热焓值、起糊温度、终止温度均下降,说明预熟化降低了一定的糊化难度,预糊化方法热焓值大小依次为变温压差法>微波加热法>高压蒸煮法。经过三种方式的预熟化的红芸豆淀粉其快消化淀粉含量显着增加,慢消化淀粉含量略有降低,抗性淀粉含量降低的较为显着。其中变温压差法的抗性淀粉含量最高,更适合作为低GI食品原料。(4)总体而言,三种预熟化方法均降低了红芸豆的糊化难度,并均可制备出感官品质较好的可以实现“米豆同熟”的预熟化红芸豆。高压蒸煮法省时高效,避免了能源浪费;微波加热法操作简单,用时最短;变温压差法作为一种新型的预熟化方法,红芸豆与米同煮后软硬适中,感官分数最高,更加适合工厂批量化生产,而且此方法消化率较低,更适合高血糖人群的食用,同时也为杂粮的加工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范海龙,朱华平,范大明,黄建联,焦熙栋,闫博文,周文果,赵建新,张灏[7](2020)在《微波加热对小龙虾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挖掘微波在小龙虾热加工中的应用潜力,本文以水煮小龙虾为对照,通过热成像温度分析、摄影图像色泽分析、质构和脱壳完整率分析以及感官分析等方法,全面地分析了不同功率密度的微波加热对小龙虾品质(色泽、质构、脱壳完整率、质量损失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龙虾在微波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和表壳色泽分布不均,但高功率密度和长时间的微波加热有利于小龙虾温度和橘红色泽分布趋于均匀,其中5 W/g微波加热4.5和5.5 min的小龙虾外观评分分别与水煮4.5和5.5 min的小龙虾无显着性差异。随微波加热时间和功率密度的增加,小龙虾的质量损失和虾肉的水分流失随之增加,进而影响了虾肉的质构特性、剪切特性、挤压损失和口感。对于不同功率密度的微波加热,小龙虾虾尾的口感与其质构特性和剪切特性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虾尾的口感与虾尾表面硬度、紧实度、含水量和挤压损失呈正相关,与虾尾剪切力、剪切能呈负相关。此外,3 W/g微波加热3.5 min的虾尾口感评分最高,且与水煮3.5 min的虾尾口感无显着差别,但非水环境下微波加热的小龙虾比水煮小龙虾更容易脱水且更难脱壳,这使得微波加热的小龙虾虾尾的形态和色泽较水煮更差。随着微波加热时间或功率密度的增加,微波小龙虾虾尾的L*和b*值有所增加,但虾尾的a*值下降且脱壳完整率的改善不明显。综上,微波在小龙虾的热加工中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李琳琳[8](2019)在《脉冲喷动协同微波冷冻干燥山药的品质与能耗减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鲜果蔬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但由于自身的高含水量使其易腐烂变质。采用干燥的加工方式可显着延长果蔬货架期,便于储藏和运输,且突破季节性限制实现全年供应。近年来人们对高品质干燥果蔬产品的需求逐步提高。冷冻干燥(FD)是一种可最大限度保留果蔬原有营养成分和色、香、味、形的干燥方式,但干燥时间长、能耗高限制了其应用。微波冷冻干燥是在冷冻干燥基础上研发的一种新型冻干方式,具有显着缩短干燥时间、降低干燥能耗,且保持与FD相当的产品品质的特点。本文以山药为试材,利用脉冲喷动系统提高干燥均匀性的优势,将其协同于微波冷冻干燥,系统研究了脉冲喷动协同低频/高频微波冷冻干燥高效节能减损加工工艺,结合超声、介电处理、真空含浸等技术开发显着提高微波冻干效率的预处理加工方式,并揭示其加速干燥的机理,同时对改善干燥均匀性进行研究和评价。首先,研究了以高频微波(2450 MHz)为加热源的脉冲喷动协同微波冷冻干燥(PSMFD-2450)的节能减损加工工艺。对不同工艺参数(微波功率、喷动参数、上限温度)的PSMFD-2450的干燥特性及产品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微波功率和上限温度可显着缩短干燥时间,但造成产品营养品质和色泽的劣变;喷动间隔对干燥时间无显着影响,但较长的喷动间隔导致产品品质的劣变,综合考虑3 W/g的微波功率,20min喷动间隔和50℃的上限温度较为适宜。该工艺下进行的PSMFD-2450与FD相比显着缩短干燥时间40%、降低能耗31.18%,且可以保持类似FD的良好品质;与静态微波冻干(MFD-2450)相比对产品品质和干燥均匀性有明显改善。其次,研究了脉冲喷动协同低频微波(915 MHz)冷冻干燥(PSMFD-915)的干燥特性,并评价其节能减损效果。结果表明:依据PSMFD-915干燥过程放电规律和山药介电特性演变趋势开发的多级变功率微波加载方案可有效避免辉光放电;试验喷动间隔下,喷动间隔越长,干燥时间越短,但就包括色泽、复水率、总酚及总黄酮含量在内的干品品质而言,较短喷动间隔可生产出与FD和PSMFD-2450品质相当的产品,且有利于提高干燥均匀性;能耗方面,与FD相比,PSMFD-915最高可节约总能耗约34.4%,与PSMFD-2450相比,比能耗大幅降低。此外,微波辅助的冷冻干燥方式(PSMFD-2450和PSMFD-915)生产的山药全粉糊的糊化特性中峰值粘度和最终黏度大,具有很好的增稠效果;且微波辅助的干燥方式对山药淀粉颗粒具有表面破坏性。再次,对山药PSMFD-2450和PSMFD-915的升华干燥和解吸干燥转换点进行研究。首次提出以山药共熔点作为转换点,研究转换点水分含量受干燥工艺影响存在的差异、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转换点水分含量的不同呈现彼此有别的干燥速率和样品温度变化特征,为保证产品品质尤其是皱缩率,应控制PSMFD-2450和PSMFD-915的转换点水分含量不得高于0.87 g/g d.b.。随后,采用超声联合介电(超声辅助盐溶液渗透脱水,USOD)处理山药,研究其对PSMFD-2450和PSMFD-915干燥特性、产品品质及干燥均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SOD处理改变新鲜山药组织的微观结构、使物料组织中的水分更加活跃,并增大了物料损耗因子,进而加速干燥进程;超声强度为151 W/L的USOD处理具有最佳的加速PSMFD-2450干燥且保持产品品质的效果,将其应用于PSMFD-915,与对照组相比显着缩短干燥时间,节约能耗高达22.55%,产品具有与FD产品相当的品质。还对以蔗糖溶液为渗透液的脉冲真空渗透脱水预处理(PVOD)调控山药未冻结水含量的可行性做出探讨,并研究其对提升PSMFD-2450和PSMFD-915干燥速率和节能减损的影响。结果表明:PVOD处理使山药未冻结水含量升高,共晶点降低,进而改变物料冻结状态介电特性及干燥过程的介电特性演变;预处理使PSMFD-2450时间缩短,干燥速率提高,并获得了色泽、复水能力良好的产品;将最佳处理组——40%蔗糖溶液PVOD处理组应用于PSMFD-915,可显着缩短PSMFD-915干燥时间,节约能耗高达54.65%(与FD相比),所得产品具有与FD样品相当的品质,且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干燥均匀性。最后,为了给未来干燥过程中介电特性的在线无损监测提供依据,以微波真空干燥为载体提供多个具有不同介电特性的样本,并基于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监测不同样本水分状态的差异,通过化学计量学分析建立山药介电特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山药介电常数和损耗因子随水分含量的降低呈现非线性降低趋势;对应的NMR参数呈与介电特性类似的有规律变化;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了基于不同变量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优化后的4变量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具有极好的预测性能。

吴晓菲[9](2019)在《特色蔬菜的红外冷冻干燥及其减损机理研究》文中认为蔬菜营养丰富,是人体必需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然而蔬菜含水量较高,采后保鲜期短,极易萎蔫、腐败。干燥是延长蔬菜货架期的一种重要方法。目前较为成熟的热风干燥技术生产的产品品质较差,而传统真空冷冻干燥(TFD)的产品虽然品质好,但其干燥效率低、能耗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市场对于高品质、高效率、低能耗干燥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开展蔬菜干燥的兼顾能耗和品质的减损研究,对脱水蔬菜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为此,本课题搭建了红外冷冻干燥(IRFD)平台,研究了三种特色蔬菜的红外冷冻干燥的减损效果及机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利用红外辐射代替传统真空冷冻干燥的加热源,搭建了红外冷冻干燥(IRFD)平台,同时以三种特色蔬菜:上海青叶柄(叶菜类)、菜用红薯(根茎类)及菜用蛹虫草(菌菇类)为对象,分析了它们的红外吸收特性以及红外辐射对其的穿透性。选择了镍铬合金丝石英管作为红外冷冻干燥的辐射器;根据温度场分布的均匀性及辐射强度,选择4个单根功率为450 W或10个单根功率为100 W的红外灯管排布作为辐射源,确定最佳辐射距离为70 mm;在整个红外光谱区,水表现出对辐射能的强吸收和弱散射的特性,而三种特色蔬菜的主要成分为水,占80%以上,因此其光学性质主要由水决定。红外吸收光谱表明上海青叶柄、菜用红薯及菜用蛹虫草属于毛细多孔物料,具有相似的吸收光谱。在波长为3、6、7.5及10μm附近,三种特色蔬菜都具有较强的吸收峰;红外辐射对三种特色蔬菜的穿透性较弱,只有2 mm深处的温度高于表面温度,说明红外辐射是在浅层起作用。当红外灯管的功率从100 W增加到450 W,峰值波长从5.78μm降低至3.85μm时,对于三种特色蔬菜的穿透性基本不变,说明红外辐射对这三种物料的穿透性能依赖于峰值波长的关系并不明显。而上海青叶柄和菜用蛹虫草在450 W的红外灯管干燥下会引起产品色差及收缩率的明显增加,因此选用100 W的红外灯管干燥这两种蔬菜,而选用450 W的红外灯管干燥菜用红薯。研究了超声波预处理对三种特色蔬菜红外冷冻干燥的影响及其减损机理。在超声波功率为200、400和600 W时,上海青叶柄、菜用红薯及菜用蛹虫草的红外冷冻干燥时间分别减少了7.34%15.60%、3.33%13.33%和3.85%12.82%;但超声波预处理会造成上海青叶柄中叶绿素及抗坏血酸含量的显着下降(p<0.05)。同时,经超声波预处理的菜用蛹虫草中虫草素的含量也显着降低(p<0.05)。对菜用红薯而言,超声波预处理可使红外冷冻干燥后的样品中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及β-胡萝卜素的含量显着增加(p<0.05)。在机理方面,超声波的应用可增加样品中水分的自由度,使得水分更容易被去除。此外超声波处理也造成了样品微观结构的改变,微孔通道的形成和孔隙的扩大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冰晶,在后续的红外冷冻干燥中可加速升华进程,缩短干燥时间。但超声波预处理会造成上海青叶柄及菜用蛹虫草营养品质的下降,因此,在后续的干燥过程中,只对红薯进行超声波预处理。评估了红外冷冻干燥的减损效果。与TFD相比,在温度相同时,IRFD可显着提高三种特色蔬菜的干燥效率,缩短干燥时间。在五种经验干燥数学模型中,Midilli模型对不同冻干条件下物料的含水率曲线均有最好的拟合效果(R2均在0.99以上,RMSE和χ2均较低);综合温度、水分含量、色差、收缩率及微观结构可知,IRFD干燥的三种特色蔬菜的均匀度略低于TFD,但差异不明显,即IRFD干燥的产品仍具有较好的均匀度;以上海青叶柄、菜用红薯和菜用蛹虫草在冷冻干燥过程中的中心温度和水分含量的变化为依据,确定了三种特色蔬菜升华/解吸干燥的转换点为样品中心温度达到0℃,上海青叶柄、菜用红薯和菜用蛹虫草的湿基水分含量为10%;通过对比IRFD和TFD空载时的升温速率和降温速率,发现IRFD的热源在温度变化上的惰性远低于TFD。在冷冻干燥中,IRFD更利于大规模的连续化生产。在干燥温度相同时,IRFD产品的感官品质与TFD产品的相似。而红外常压干燥(IRD)的三种特色蔬菜感官评分明显低于IRFD和TFD,处于评价等级的第Ⅲ级;IRFD干燥的上海青叶柄、菜用红薯和菜用蛹虫草的硬度和脆度较TFD高,具有更好的质构特性。此外,IRFD干燥的菜用红薯中总酚、β-胡萝卜素、DPPH清除率及还原力显着高于TFD(p<0.05)。对上海青叶柄和菜用蛹虫草而言,在不同的冷冻干燥温度下,IRFD和TFD在其营养特性和抗氧化能力方面略有不同,但差异不显着(p>0.05)。总体而言,与TFD相比,IRFD对这三种特色蔬菜的干燥品质具有一定的减损效果。与同温度下的TFD相比,IRFD对上海青叶柄、菜用红薯及菜用蛹虫草的能耗减损率分别为15.72%19.00%,47.82%50.52%和11.88%18.37%。虽然IRD所需的干燥能耗最低,但其在干燥产品的感官品质、营养特性、抗氧化能力及特征风味的保留与IRFD和TFD有较大差距。阐明了红外冷冻干燥对三种特色蔬菜能耗及品质的减损机理。在IRFD中,物料的传质及传热方向一致,有利于加速冷冻干燥进程;与TFD相比,在温度相同时,IRFD可显着提高三种特色蔬菜的干燥效率,缩短干燥时间。此外,当干燥温度相同时,IRFD较TFD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高。这就从传质动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IRFD干燥效率高于TFD;三种特色蔬菜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与干燥时间及能耗之间呈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的负相关性,同时,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和干燥时间与三种特色蔬菜的营养特性和抗氧化性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因此,红外冷冻干燥的减损主要是基于冻干过程中有效水分扩散系数的提高及干燥时间的缩短。

李杨[10](2019)在《小米淀粉物理处理与物化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米富含淀粉,且小米淀粉应用潜力巨大。本文以小米淀粉为原料,应用超声波和微波技术对小米淀粉进行处理,并对这两种改性方法进行了比较,获得如下研究成果。小米淀粉的提取条件为碱液浓度(w/v)0.3%、料液比(w/w)1:3,浸泡时间24 h、小米淀粉得率为95.10%;超声处理使淀粉黏度、崩解值、溶胀力、透明度、起始糊化温度(To)、焓值和短程有序性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淀粉的中位粒径(D50)和相对结晶度持续降低。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峰值黏度的影响最大,在淀粉乳浓度为20%时,峰值黏度降低了 6.95%;时间因素对淀粉的崩解值和透明度影响最大,75 min处理后淀粉的崩解值和透明度分别降低了 40.38%和3.89%;频率因素对淀粉的溶胀力影响最大,25+80kHz处理后淀粉溶胀力增加了 11.31%;温度因素对淀粉相对结晶度的影响最大,60℃处理后淀粉相对结晶度降低了 24.20%。微波处理显着降低了淀粉的峰值黏度、崩解值、溶胀力和相对结晶度,显着提高了淀粉的体外消化性,且微波对于小米淀粉性质的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淀粉乳>干态淀粉>微波时间。微波处理增强了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力,并对淀粉晶体和非晶区域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微波淀粉的红外光谱中羟基峰向较低的波数方向移动;微波使得颗粒表面出现较深的裂纹和中心空穴,并使得淀粉的原始形态逐渐消失,形成了表面粗糙的凝胶块或细小的片状凝胶。微波对淀粉性质影响远大于超声。20%浓度的小米淀粉乳经120 s微波和75 min超声处理后峰值黏度和相对结晶度分别将降低了 72.59%、91.8%和6.41%、15.16%;微波处理降低了淀粉的黏度,透明度,溶胀力和短程有序性,而20kHz、300W或15 min的超声处理增加了淀粉的上述性质;微波处理提高了淀粉的To,而超声处理会使其降低;超声处理后淀粉的红外特征峰并未出现明显变化,而微波处理后红外特征峰宽变宽,峰强变低,同时出现峰位置的明显前移;超声处理仅造成颗粒表面空洞,裂纹和部分颗粒破损,而微波处理将对淀粉颗粒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使淀粉颗粒糊化。

二、含水量的微波加热快速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水量的微波加热快速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改变香蕉切片微波干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香蕉简介
    1.2 香蕉片干燥技术及存在问题
        1.2.1 热风干燥
        1.2.2 真空冷冻干燥
        1.2.3 微波干燥
        1.2.4 香蕉片干燥过程存在的问题
    1.3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简介
        1.3.1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3.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香蕉片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灭酶条件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试验试剂
    2.3 试验方法与设计
        2.3.1 样品处理
        2.3.2 香蕉片酶活性的测定
        2.3.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灭酶单因素试验
        2.3.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灭酶响应面分析试验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 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对香蕉片酶活性的影响
        2.5.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灭酶响应面分析试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2.3 试验试剂
    3.3 试验方法与设计
        3.3.1 样品处理
        3.3.2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提取方法
        3.3.3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含量的测定
        3.3.4 香蕉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液相色谱分析
        3.3.5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分析
        3.3.6 香蕉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稳定性分析
    3.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5 结果与分析
        3.5.1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含量
        3.5.2 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的液相色谱分析
        3.5.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抗氧化活性影响
        3.5.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前后香蕉片酶促褐变蒽醌产物稳定性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品质特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2.3 试验试剂
    4.3 试验方法与设计
        4.3.1 样品处理
        4.3.2 香蕉片酶活性测定
        4.3.3 香蕉片活性氧含量测定
        4.3.4 香蕉片色泽测定
        4.3.5 香蕉片风味物质测定
        4.3.6 香蕉片表面微观结构测定
    4.4 数据处理与设计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酶活性的影响
        4.5.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4.5.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色泽的影响
        4.5.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风味物质的影响
        4.5.5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表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微波干燥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试验试剂
    5.3 试验方法与设计
        5.3.1 样品处理
        5.3.2 香蕉片介电特性测定
        5.3.3 香蕉片微波干燥
        5.3.4 香蕉片微波干燥干燥动力学测定
        5.3.5 香蕉片微波干燥加热均匀性测定
        5.3.6 香蕉片微波干燥褐变指数测定
    5.4 数据处理与设计
    5.5 结果与分析
        5.5.1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介电特性的影响
        5.5.2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穿透深度的影响
        5.5.3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微波干燥动力学的影响
        5.5.4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加热均匀性的影响
        5.5.5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香蕉片褐变指数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干燥提质对褐煤物化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表面稳定性和燃烧反应性关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褐煤的结构特性及水分赋存形态
        1.2.1 褐煤的化学结构
        1.2.2 褐煤中的含氧基团
        1.2.3 褐煤中水分的赋存形态
    1.3 褐煤的干燥提质
        1.3.1 干燥提质技术
        1.3.2 干燥提质对褐煤水分脱除的影响
        1.3.3 干燥提质对褐煤结构的影响
    1.4 干燥提质对褐煤表面稳定性的影响
        1.4.1 干燥提质对褐煤水分复吸行为的影响
        1.4.2 干燥提质对褐煤低温氧化和自燃倾向性的影响
    1.5 干燥提质对褐煤反应性的影响
        1.5.1 干燥提质对褐煤燃烧反应性的影响
        1.5.2 干燥提质对褐煤热解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1.5.3 干燥提质对褐煤液化反应性的影响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案
        1.6.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6.2 研究内容及方案
第2章 实验原料、仪器及表征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实验用煤样
        2.1.2 实验用气体及化学试剂
    2.2 样品的制备
        2.2.1 煤样的制备
        2.2.2 褐煤脱矿物质样的制备
        2.2.3 褐煤半焦样的制备
    2.3 实验装置及方法
        2.3.1 干燥提质实验装置及方法
        2.3.2 水热提质样中水分类型和含量的测定实验
        2.3.3 水分复吸实验装置及方法
        2.3.4 低温氧化实验装置及方法
        2.3.5 燃烧实验装置及方法
        2.3.6 其它实验仪器
    2.4 样品表征及分析
        2.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4.2 拉曼光谱(Raman)分析
        2.4.3 化学滴定分析
        2.4.4 X射线衍射光谱(XRD)分析
        2.4.5 N_2 吸附分析
        2.4.6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ESR)分析
第3章 水热提质褐煤的水分分布及水分复吸行为
    3.1 引言
    3.2 褐煤原煤及水热提质煤样的物化结构
        3.2.1 褐煤原煤及水热提质煤样的化学结构
        3.2.2 褐煤原煤及水热提质煤样的孔隙结构
    3.3 水热提质煤样的水分分布
        3.3.1 褐煤原煤及水热提质煤样中水分的分布
        3.3.2 水热提质煤样物化结构对其水分分布的影响
        3.3.3 水热提质机理分析
    3.4 水热提质煤样的水分复吸行为
        3.4.1 水热提质煤样的平衡含水量
        3.4.2 水热提质煤样的水分等温吸附行为
        3.4.3 水热提质对褐煤水分复吸行为影响的作用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热提质褐煤的低温氧化行为及其自燃倾向性
    4.1 引言
    4.2 水热提质对褐煤低温氧化和自燃倾向性的影响
    4.3 煤低温氧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褐煤脱矿物质样及半焦样的低温氧化行为
        4.3.2 物化结构对样品低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4.4 煤低温氧化过程分析
        4.4.1 低温氧化过程中样品基团变化
        4.4.2 低温氧化过程中样品吸放热及温度变化
        4.4.3 低温氧化反应历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固定床和微波干燥褐煤的物化结构及表面稳定性
    5.1 引言
    5.2 固定床干燥煤样的物化结构及表面稳定性
        5.2.1 固定床干燥煤样的物化结构
        5.2.2 固定床干燥煤样的水分复吸行为
        5.2.3 固定床干燥煤样的低温氧化行为
    5.3 微波干燥煤样的物化结构及表面稳定性
        5.3.1 微波干燥煤样的物化结构
        5.3.2 微波干燥煤样的水分复吸行为
        5.3.3 微波干燥煤样的低温氧化行为
    5.4 固定床干燥和微波干燥对褐煤表面稳定性影响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干燥提质褐煤的燃烧反应性及其与物化结构的关联
    6.1 引言
    6.2 水热提质、固定床干燥和微波干燥煤样的燃烧行为
    6.3 水热提质煤样的燃烧过程分析
        6.3.1 水分蒸发阶段
        6.3.2 煤脱挥发分阶段
        6.3.3 焦燃烧阶段
    6.4 褐煤燃烧反应性与其物化结构的关联
        6.4.1 干燥提质对褐煤燃烧过程的影响分析
        6.4.2 芳香度和孔隙结构对焦燃烧阶段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三乙烯四胺/有机溶剂吸收剂捕集CO2基础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CO_2排放与温室效应
    1.2 CO_2捕集与再生
        1.2.1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1.2.2 CO_2捕集技术
        1.2.3 燃烧后捕集技术路径
    1.3 化学吸收法的发展
        1.3.1 化学吸收剂的发展
        1.3.2 再生技术的发展
    1.4 微波法加热再生
        1.4.1 微波法加热原理
        1.4.2 微波加热法的优势与应用
    1.5 选题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流程和分析方法
    2.1 试剂、气体与设备
        2.1.1 所用试剂与气体
        2.1.2 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流程与分析方法
        2.2.1 CO_2吸收实验
        2.2.2 CO_2再生实验
        2.2.3 其它分析与计算方法
3 有机胺非水吸收剂的吸收性能研究
    3.1 吸收性能分析
        3.1.1 饱和吸收能力与吸收剂性质
        3.1.2 吸收速率与吸收负荷
    3.2 相变情况分析
    3.3 小结
4 有机胺非水吸收剂的微波再生研究
    4.1 微波再生性能研究
        4.1.1 微波加热下体系的升温行为
        4.1.2 微波再生性能
        4.1.3 微波再生与传导加热再生的对比
    4.2 微波再生条件分析
        4.2.1 微波再生温度
        4.2.2 微波再生功率
        4.2.3 微波输入方式
    4.3 小结
5 含水量对于TETA非水吸收剂的影响
    5.1 含水量对TETA/PEG200吸收性能的影响
    5.2 含水量对TETA/PEG200吸收剂再生性能的影响
    5.3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发表论文

(4)马铃薯泥及其淀粉混合凝胶体系的挤出型3D打印及后加工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食品3D打印技术概述
    1.2 食品3D打印技术的分类及打印质量的影响因素
        1.2.1 挤出型3D打印技术及打印质量的影响因素
        1.2.2 选择性烧结成型技术及打印质量的影响因素
        1.2.3 粘结剂喷射成型技术及打印质量的影响因素
        1.2.4 喷墨打印技术及打印质量的影响因素
    1.3 挤出型3D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关系
        1.3.2 定制化设计3D打印食品的内部结构
        1.3.3 后处理对3D打印食品的影响
        1.3.4 后处理对4D打印食品的影响
    1.4 马铃薯全粉/淀粉概述
    1.5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马铃薯淀粉-卡拉胶-黄原胶凝胶体系建立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关系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试验原料
        2.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设计流程
        2.3.2 凝胶体系的制备
        2.3.3 流变特性
        2.3.4 3D打印
        2.3.5 3D打印精度的评价方法
        2.3.6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凝胶体系的成分选择
        2.4.2 凝胶体系的温度响应特性
        2.4.3 影响3D打印挤出阶段凝胶体系挤出性能的流变特性
        2.4.4 影响3D打印恢复阶段凝胶体系结构恢复性能的流变特性
        2.4.5 影响3D打印自支撑阶段结构稳定性的流变特性
        2.4.6 胶体凝胶体系的3D打印特性评价
        2.4.7 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关系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配方优化及亲水胶体添加对马铃薯泥物料特性的影响和改善3D打印特性及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原料
        3.2.2 试验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试验设计流程
        3.3.2 MP的制备
        3.3.3 3D打印
        3.3.4 流变特性
        3.3.5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
        3.3.6 色差
        3.3.7 电子鼻风味分析
        3.3.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3.3.9 X射线衍射分析
        3.3.10 扫描电镜分析
        3.3.11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全粉与水的比例对MP物料性质和3D打印特性的影响
        3.4.2 亲水胶体对MP物料性质的影响
        3.4.3 亲水胶体对MP的3D打印特性和产品品质的影响
        3.4.4 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打印参数优化及内部结构设计调控即食型3D打印马铃薯泥品质特性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原料
        4.2.2 试验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试验设计流程
        4.3.2 MP的制备
        4.3.33 D打印
        4.3.43 D打印精度的评价方法
        4.3.5 质构特性
        4.3.6 扫描电镜分析
        4.3.7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打印参数对3D打印精确性的影响
        4.4.2 内部结构对3D打印MP质构等品质特性的影响
        4.4.3 3D打印样品和模具样品的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空气油炸后处理结合内部结构设计对马铃薯基零食品质特性的影响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原料
        5.2.2 试验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试验设计流程
        5.3.2 打印用浆料的制备
        5.3.3 空气油炸
        5.3.4 3D打印
        5.3.5 尺寸和重量分析
        5.3.6 流变特性
        5.3.7 质构特性
        5.3.8 含油率
        5.3.9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流变特性
        5.4.2 空气油炸前后3D打印样品的外观和尺寸特征
        5.4.3 打印时间和物料挤出速率
        5.4.4 空气油炸前后的样品重量
        5.4.5 断裂力和脆度
        5.4.6 主成分分析
        5.4.7 质构丰富性3D打印马铃薯基零食的创建
        5.4.8 100%填充的3D打印样品与模具样品的比较分析
        5.4.9 空气油炸与传统油炸的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波后处理对马铃薯泥4D打印自发变色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试验原料
        6.2.2 试验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试验设计流程
        6.3.2 MP的制备
        6.3.3 柠檬汁淀粉凝胶体系的制备
        6.3.4 姜黄素乳液的制备
        6.3.5 乳液中姜黄素的包埋效果测试
        6.3.6 3D打印
        6.3.7 流变特性
        6.3.8 色差测定
        6.3.9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
        6.3.10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基于pH诱导的3D打印食品自发变色研究概述
        6.4.2 微波后处理过程中基于pH诱导的3D打印MP-柠檬汁淀粉凝胶体系自发变色研究
        6.4.3 微波后处理过程中基于pH诱导的含姜黄素的3D打印MP自发变色研究
        6.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脱水后处理对马铃薯淀粉混合凝胶体系4D打印自发变形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设备
        7.2.1 试验原料
        7.2.2 试验设备
    7.3 试验方法
        7.3.1 试验设计流程
        7.3.2 打印用凝胶体系的制备
        7.3.3 3D打印
        7.3.4 低场核磁共振分析
        7.3.5 弯曲角度的测定
        7.3.6 脱水方法
        7.3.7 粘附特性的测定
        7.3.8 样品收缩率的测定
        7.3.9 介电特性的测定
        7.3.10 数据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物料性质对马铃薯淀粉混合凝胶体系脱水诱导4D打印变形的影响
        7.4.2 脱水机制对马铃薯淀粉混合凝胶体系脱水诱导4D打印变形的影响
        7.4.3 打印变量对马铃薯淀粉混合凝胶体系脱水诱导4D打印变形的影响
        7.4.4 脱水诱导4D打印变形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可能应用场景
    7.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清单

(5)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鹰嘴豆中生物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鹰嘴豆的概述
    1.2 鹰嘴豆成分及功效
    1.3 鹰嘴豆生物活性成分简介
        1.3.1 多糖
        1.3.2 黄酮
        1.3.3 蛋白质
    1.4 低共熔溶剂简介
        1.4.1 低共熔溶剂的定义与合成
        1.4.2 低共熔溶剂的特点
        1.4.3 低共熔溶剂在提取中的应用
    1.5 微波辅助技术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鹰嘴豆中多糖的研究
    2.1 实验器材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2.2.1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2.2.2 多糖的测定
        2.2.3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鹰嘴豆多糖
        2.2.4 鹰嘴豆多糖抗氧化活性评价
    2.3 实验结果分析
        2.3.1 标准曲线绘制
        2.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2.3.3响应面优化实验
        2.3.4 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图
        2.3.5验证实验
        2.3.6 鹰嘴豆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鹰嘴豆中蛋白质的研究
    3.1 实验器材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3.2.1 蛋白质的测定
        3.2.2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鹰嘴豆蛋白质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标准曲线绘制
        3.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3.3.3响应面优化实验
        3.3.4 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图
        3.3.5验证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鹰嘴豆中黄酮类物质的研究
    4.1 实验器材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2.1 黄酮含量测定方法
        4.2.2 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鹰嘴豆黄酮
        4.2.3 鹰嘴豆黄酮抗氧化活性评价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标准曲线绘制
        4.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4.3.3响应面优化实验
        4.3.4 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响应曲面图
        4.3.5验证实验
        4.3.6 鹰嘴豆黄酮抗氧化活性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6)无损预熟化红芸豆加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红芸豆及其性质
        1.1.1 红芸豆
        1.1.2 红芸豆的加工特性
        1.1.3 红芸豆的功能特性
    1.2 米豆同熟
    1.3 淀粉的糊化
        1.3.1 淀粉的糊化机理
        1.3.2 红芸豆淀粉的研究进展
    1.4 淀粉类食物预熟化方法
        1.4.1 烘烤
        1.4.2 油炸
        1.4.3 高压蒸煮
        1.4.4 微波加热
        1.4.5 变温压差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压蒸煮对预熟化红芸豆糊化度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试剂
        2.2.3 试验仪器
        2.2.4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蒸煮压力对红芸豆糊化度与感官评分的影响
        2.3.2 蒸煮时间对红芸豆糊化度与感官评分的影响
        2.3.3 豆水比对红芸豆糊化度与感官评分的影响
        2.3.4 高压蒸煮法的响应面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波加热对预熟化红芸豆糊化度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试剂
        3.2.3 试验仪器
        3.2.4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浸泡时间对红芸豆的含水量的影响
        3.3.2 微波功率对红芸豆糊化度与感官评分的影响
        3.3.3 微波时间对红芸豆糊化度与感官评分的影响
        3.3.4 红芸豆含水量对红芸豆糊化度与感官评分的影响
        3.3.5 微波加热法的响应面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变温压差对预熟化红芸豆糊化度和感官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试剂
        4.2.3 试验仪器
        4.2.4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变温压差加热温度对红芸豆糊化度与感官评分的影响
        4.3.2 变温压差加热时间对红芸豆糊化度与感官评分的影响
        4.3.3 变温压差红芸豆的含水量对红芸豆糊化度与感官评分的影响
        4.3.4 变温压差法的响应面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熟化前后红芸豆理化性质的比较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试剂
        5.2.3 试验仪器
        5.2.4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三种预熟化最优条件红芸豆与原红芸豆的感官评分分析
        5.3.2 红芸豆的质构特性分析
        5.3.3 原红芸豆与三种方法预熟化红芸豆色差的分析
        5.3.4 红芸豆和红芸豆淀粉的微观形态分析
        5.3.5 原红芸豆与三种方法预熟化红芸豆淀粉含量及消化率
        5.3.6 原红芸豆与三种方法预熟化红芸豆淀粉糊化特性的分析
        5.3.7 原红芸豆与三种方法预熟化红芸豆淀粉糊化温度和糊化焓的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科研成果

(7)微波加热对小龙虾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小龙虾预处理和分组
        1.2.2 小龙虾加热
        1.2.3 小龙虾温度分布的测定
        1.2.4 小龙虾表壳色泽的测定
        1.2.5 小龙虾质量损失和虾尾脱壳完整率的测定
        1.2.6 小龙虾虾尾表皮色泽的测定
        1.2.7 小龙虾虾尾质构特性的测定
        1.2.8 小龙虾虾尾剪切测试虾尾剪切测试
        1.2.9 小龙虾虾尾含水量和挤压损失测定
        1.2.10 小龙虾感官评价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微波加热对整虾温度分布的影响
    2.2 微波加热对小龙虾表壳色泽的影响
    2.3 微波加热对小龙虾质量损失和虾尾脱壳完整率的影响
    2.4 微波加热对小龙虾虾尾表皮色泽的影响
    2.5 微波加热对小龙虾虾尾质构特性和剪切特性的影响
    2.6 微波加热对小龙虾虾尾含水量和挤压损失的影响
    2.7 微波加热对小龙虾感官评价的影响
    2.8 感官评价与小龙虾品质的相关性
3 结论

(8)脉冲喷动协同微波冷冻干燥山药的品质与能耗减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果蔬冷冻干燥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1.1 冷冻干燥技术概述
        1.1.2 果蔬冷冻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1.2 果蔬微波冷冻干燥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1.2.1 微波冷冻干燥技术概述
        1.2.2 传热传质模型的研究进展
        1.2.3 微波低压辉光放电的研究进展
        1.2.4 果蔬MFD干燥工艺及产品品质的研究进展
        1.2.5 干燥能耗对比研究
        1.2.6 干燥均匀性研究进展
    1.3 脉冲喷动技术及其应用
    1.4 山药干制加工概况
    1.5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脉冲喷动协同高频微波冻干对山药粒干燥特性、品质及节能减损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干燥实验方案
        2.3.2 指标测定方法
        2.3.3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山药共晶点共熔点
        2.4.2 干燥工艺参数对山药粒PSMFD-2450干燥特性的影响
        2.4.3 干燥工艺参数对产品品质减损的影响
        2.4.4 PSMFD-2450的节能减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脉冲喷动协同低频微波冻干山药粒的干燥特性及工艺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放电规律的测定
        3.3.2 干燥实验方案
        3.3.3 不同干燥山药全粉的制备
        3.3.4 指标测定方法
        3.3.5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山药介电特性
        3.4.2 PSMFD-915放电特性
        3.4.3 PSMFD-915干燥工艺的研究
        3.4.4 干燥节能评价
        3.4.5 干燥均匀性评价
        3.4.6 干燥产品品质评价
        3.4.7 脉冲喷动协同低频/高频微波冻干山药全粉的加工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脉冲喷动协同低频/高频微波冻干山药升华/解吸干燥转换点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干燥实验方案
        4.3.2 指标测定方法
        4.3.3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三种冻干不同阶段干燥特性
        4.4.2 不同PSMFD-2450干燥工艺对TP_(S-A)的影响
        4.4.3 不同PSMFD-915干燥工艺对TP_(S-A)的影响
        4.4.4 不同TP_(S-A)水分含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联合介电处理提高脉冲喷动协同低频/高频微波冻干山药干燥效率及节能的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超声辅助渗透脱水预处理
        5.3.2 干燥实验
        5.3.3 质量传递作用
        5.3.4 指标测定方法
        5.3.5 数据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质量传递—WL和SG
        5.4.2 USOD处理对物料特性的影响
        5.4.3 USOD处理对PSMFD-2450干燥特性及品质影响
        5.4.4 USOD处理在PSMFD-915中的应用
        5.4.5 USOD处理的PSMFD-915干燥均匀性及节能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未冻结水含量调控的脉冲喷动协同低频/高频微波冻干山药干燥速率提升及节能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脉冲真空渗透脱水预处理
        6.3.2 干燥实验
        6.3.3 干燥动力学
        6.3.4 质量传递作用
        6.3.5 指标测定方法
        6.3.6 数据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PVOD对传质的影响
        6.4.2 PVOD对原料特性的影响
        6.4.3 PVOD处理对PSMFD-2450干燥特性及品质影响
        6.4.4 PVOD处理提高PSMFD-2450干燥速率的机理分析
        6.4.5 PVOD处理在PSMFD-915中的应用
        6.4.6 PVOD处理的PSMFD-915均匀性及节能评价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的山药介电特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7.1 前言
    7.2 材料与设备
        7.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7.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实验方案
        7.3.2 指标测定方法
        7.3.3 模型建立与评价
        7.3.4 数据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干燥过程NMR参数及介电特性变化
        7.4.2 基于NMR参数的PCA分析
        7.4.3 单变量相关性分析
        7.4.4 基于不同变量的PLSR模型
    7.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清单

(9)特色蔬菜的红外冷冻干燥及其减损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蔬菜干燥加工的研究现状
    1.2 蔬菜干燥中存在的问题
        1.2.1 干燥能耗及效率
        1.2.2 干燥产品品质
    1.3 红外组合干燥的研究进展
        1.3.1 红外干燥的基本原理
        1.3.2 红外组合干燥在效率及能耗减损方面的研究进展
        1.3.3 红外组合干燥在品质减损方面的研究进展
    1.4 高效物理场辅助冷冻干燥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外冷冻干燥平台的搭建及其光谱特性的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干燥设备及方法
        2.2.4 指标测定方法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辐射器种类及辐射距离的确定
        2.3.2 上海青叶柄、菜用红薯及菜用蛹虫草的红外吸收特性
        2.3.3 红外辐射对三种特色蔬菜的穿透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波预处理对三种特色蔬菜红外冷冻干燥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仪器
        3.2.3 试验方案
        3.2.4 指标测定方法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超声波预处理对三种特色蔬菜红外冷冻干燥时间的影响
        3.3.2 超声波预处理对红外冷冻干燥后上海青叶柄营养特性的影响
        3.3.3 超声波预处理对菜用红薯红外冷冻干燥后营养特性的影响
        3.3.4 超声波预处理对菜用蛹虫草红外冷冻干燥后营养特性的影响
        3.3.5 超声波预处理对三种特色蔬菜红外冷冻干燥影响的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种特色蔬菜红外冷冻干燥的干燥动力学、均匀性及升华/解吸干燥转换点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仪器
        4.2.3 干燥设备及方法
        4.2.4 指标测定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三种特色蔬菜红外冷冻干燥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4.3.2 三种特色蔬菜红外冷冻干燥均匀性的研究
        4.3.3 三种特色蔬菜红外冷冻干燥升华/解吸干燥转换点的研究
        4.3.4 红外冷冻干燥升温与降温速率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种特色蔬菜红外冷冻干燥的品质及能耗的减损效果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干燥设备及方法
        5.2.4 指标测定方法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红外冷冻干燥对三种特色蔬菜的颜色影响
        5.3.2 红外冷冻干燥对三种特色蔬菜质构特性的影响
        5.3.3 红外冷冻干燥对三种特色蔬菜感官特性的影响
        5.3.4 红外冷冻干燥对三种特色蔬菜营养特性的影响
        5.3.5 红外冷冻干燥对菜用红薯及菜用蛹虫草抗氧化特性的影响
        5.3.6 红外冷冻干燥对菜用蛹虫草风味特性的影响
        5.3.7 红外冷冻干燥对三种特色蔬菜能耗的影响
        5.3.8 红外冷冻干燥的减损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外冷冻干燥三种特色蔬菜的减损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
        6.2.2 试验仪器
        6.2.3 干燥设备及方法
        6.2.4 指标测定方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红外冷冻干燥的机理分析
        6.3.2 三种特色蔬菜红外冷冻干燥中的速率及有效水分扩散系数
        6.3.3 三种特色蔬菜红外冷冻干燥中的温度变化
        6.3.4 干燥时间、温度及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与三种特色蔬菜品质及能耗相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本研究所用红外冷冻干燥设备

(10)小米淀粉物理处理与物化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米及小米淀粉概述
        1.1.1 小米基本成分
        1.1.2 小米生理功能
        1.1.3 小米淀粉概述
        1.1.4 小米淀粉的提取方法
    1.2 改性淀粉及应用
    1.3 物理改性技术
        1.3.1 超声波改性技术
        1.3.2 超声波对淀粉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1.3.3 微波改性技术
        1.3.4 微波对淀粉结构与性质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小米淀粉的提取
        2.3.2 小米淀粉的超声波改性
        2.3.3 小米淀粉的微波改性
    2.4 小米及小米淀粉基本成分测定
    2.5 淀粉糊黏度性质的测定
    2.6 淀粉热性质的测定
    2.7 淀粉溶胀力的测定
    2.8 淀粉透明度的测定
    2.9 淀粉粒径大小的测定
    2.10 淀粉晶体结构的测定
    2.11 淀粉短程有序性的测定
    2.12 淀粉体外酶消化的测定
        2.1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2.12.2 体外酶消化测定步骤
    2.13 淀粉颗粒形貌的测定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小米淀粉提取与基本成分
        3.1.1 小米淀粉的碱法提取
        3.1.2 小米淀粉的基本成分
    3.2 频率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2.1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2.2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2.3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2.4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2.5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2.6 频率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2.7 频率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3 功率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3.1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3.2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3.3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3.4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3.5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3.6 功率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3.7 功率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4 时间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4.1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4.2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4.3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4.4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4.5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4.6 时间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4.7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5 温度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5.1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5.2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5.3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5.4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5.5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5.6 温度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5.7 温度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6 浓度因素对超声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6.1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6.2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6.3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6.4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平均粒径的影响
        3.6.5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6.6 浓度因素对小米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6.7 浓度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7 超声改性小米淀粉小结
    3.8 干态淀粉水分含量对微波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8.1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8.2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8.3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8.4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8.5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8.7 水分含量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9 时间因素对微波处理干态淀粉后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9.1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9.2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9.3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9.4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9.5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9.6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体外酶消化的影响
        3.9.7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10 淀粉乳浓度对微波改性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10.1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10.2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10.3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10.4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10.5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10.6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体外酶消化的影响
        3.10.7 淀粉乳浓度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11 时间因素对微波处理淀粉乳后小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3.11.1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糊黏度性质的影响
        3.11.2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热学性质的影响
        3.11.3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溶胀力与透明度的影响
        3.11.4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晶体结构的影响
        3.11.5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11.6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体外酶消化的影响
        3.11.7 时间因素对小米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3.12 微波改性小米淀粉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四、含水量的微波加热快速测定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温等离子体预处理改变香蕉切片微波干燥特性研究[D]. 谷宇翔.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干燥提质对褐煤物化结构的影响及其与表面稳定性和燃烧反应性关联的研究[D]. 莫琼.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3]三乙烯四胺/有机溶剂吸收剂捕集CO2基础性能研究[D]. 李誉. 浙江大学, 2021(01)
  • [4]马铃薯泥及其淀粉混合凝胶体系的挤出型3D打印及后加工适应性研究[D]. 刘振彬. 江南大学, 2020(04)
  • [5]微波辅助低共熔溶剂提取鹰嘴豆中生物活性成分研究[D]. 孙悦.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无损预熟化红芸豆加工工艺研究[D]. 陆湛溪.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微波加热对小龙虾品质的影响[J]. 范海龙,朱华平,范大明,黄建联,焦熙栋,闫博文,周文果,赵建新,张灏. 食品工业科技, 2020(18)
  • [8]脉冲喷动协同微波冷冻干燥山药的品质与能耗减损研究[D]. 李琳琳. 江南大学, 2019(05)
  • [9]特色蔬菜的红外冷冻干燥及其减损机理研究[D]. 吴晓菲. 江南大学, 2019(05)
  • [10]小米淀粉物理处理与物化性质的研究[D]. 李杨.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微波加热快速测定水分的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