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恐怖负责人——“沙林”污染区防护与急救

化学恐怖负责人——“沙林”污染区防护与急救

一、化学恐怖之首——“沙林”污染区内的防护与急救(论文文献综述)

史宝玉,李超然,王晓慧[1](2019)在《“三防”医学救援中面临的污染防控应对策略》文中认为目的为"三防"医学救援中面临的污染防控问题提供参考。方法迅速甄别污染源,控制污染区域,采取措施防治污染扩散事件发生。结果加强污染防控体系能力建设;联合侦检,快速甄别恐怖袭击类型和毒物种类;防控并举,防止污染扩散;建立以污染防控为主线的医学救援污染防控策略。结论理论和实践中总结的"三防"医学救援中面临的污染防控应对策略,为我们应对反恐处突安全威胁,完成核化生突发事件医学应急救援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斌[2](2019)在《生物恐怖事件医学救援仿真推演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事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防安全。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在2001年美国发生“炭疽邮件”事件以后,国际社会认识到生物恐怖已成为现实威胁,世界各主要国家开始全面加强国家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在2003年SARS疫情后,我国也开始着力加强我国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经受了多次流感等疫情的考验,更是参与了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处置,我国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卓有成效。但是,我国生物安全能力具体处于何种水平,是否能够满足突发生物事件尤其是生物恐怖事件应急处置需求,依然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应急演练是检验和分析应急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其自身也是应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发事件往往各不相同,应急准备能力建设往往是根据不同类别突发事件在实践经验教训以及大量科学研究基础上,根据自身可能面临的威胁与可行性而建立,面向的是“未来”事件。应急演练是发现能力缺陷或缺项的重要手段,其通过模拟突发生物事件的处置过程,发现指挥协同、资源准备、应急决策等方面的难题和不足,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国家生物防御能力体系提供启示,受到世界各主要国家高度重视。与传统的沙盘推演、实战型演练、现场操练相比,基于计算机仿真的演练具有经济性、保密性、逼真性等优点,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仿真支撑下的应急推演逐步成为一种前沿的应用范式。仿真推演的基本原理是对突发事件、环境、危害、干预过程等要素进行建模,通过评估应急方案对危害发展的影响,实现应急处置的人机交互和模拟演练。如何构建一个高度逼近现实的虚拟推演环境,始终是仿真推演的难点所在。仿真推演的关键技术涉及领域知识构建、处置流程建模、危害发展仿真、结果评估分析等技术难点。在生物安全领域,目前国内尚缺乏一个统一的推演框架,与生物事件应急处置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仿真模型很不完善,不能支撑实现仿真推演的实施。通过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生物事件处置演练案例的分析,结合我国应急机制的特点,本文以炭疽气溶胶生物恐怖事件为想定,针对事件处置仿真推演的框架表示、知识模型设计、任务流程建模、仿真结果分析评价等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了研究,为进一步研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推演平台奠定基础。1.设计了生物事件处置演练总体方案,提出了仿真推演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需求通过对国内外生物防御演练应用案例的综合剖析,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人机交互的思想,创新提出了“沉浸交互式研究性”桌面演练的演练方式,明确了演练目的、组织方法、过程设计,并以炭疽气溶胶生物恐怖事件为例界定了演练业务内容。进一步从方法和技术层面抽象定义了演练涉及的关键模型、模型间的交互原理,推演平台结构组成和功能需求等内容,从推演组织和技术实现两个层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仿真推演框架。2.建立了生物防御领域知识本体模型构建方法,初步开发了炭疽生物恐怖事件的知识本体模型领域知识的结构化、形式化描述是实现推演数据集成、模型算法集成、应用集成的语义基础。利用本体知识工程技术,本文定义了生物防御事件域、环境域、方案域、资源域、组织域、任务域的知识概念,明确了概念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利用Protégé知识模型开发工具创新开发了一个炭疽生物恐怖事件的初步知识模型,为推演平台的数据集成和应用集成,以及研发推演专家系统奠定了基础。3.设计了基于“业务流程建模与符号”(BPMN)的炭疽生物恐怖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流程,开发了流程管理原型系统仿真推演的核心在于领域任务流程的结构化描述和任务相关的资源消耗模型,建立危害、任务、资源间的结构化关系是定量评价资源消耗、跟踪任务进展、构建推演视图的基础。针对炭疽生物恐怖事件,从“行动-任务-活动”3个层面建立了生物监测、危害识别、现场评估、现场管理、病例管理、环境洗消的层次化、结构化任务模型,建立了“任务-资源”间的量化配置关系,采用“业务流程建模与符号”(Business Process Model And Notation,BPMN)语言对建立的任务模型进行了规范描述。基于XML语言和Activiti流程引擎,开发了流程管理原型系统。4.建立了集生物事件、危害演变、应急任务、资源消耗于一体的处置过程仿真模型,初步实现了仿真推演的定量评价基于建立的仿真推演框架、知识模型和推演任务流程,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了中尺度生物气溶胶大气扩散、生物粒子沉降衰亡、资源消耗配置、医学干预下的病程发展等关键模型,研发了一个可视化推演系统原型针对监测预警能力需求问题,对不同预警延迟时间对不同规模尺度生物恐怖事件危害后果的减控效果进行了模拟,实现了预警延迟时间对危害结果影响的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针对资源约束下的医学处置效果问题,对不同资源配置和处置延迟时间组合形成的多种干预策略的处置效果进行了模拟,初步实现了应急资源约束对危害态势发展的影响评估。本文围绕应如何开展基于计算机辅助的生物恐怖事件桌面演练、如何为参演方提供一个共同的语义环境、如何使应急方案能够被计算机自动识别、如何描述生物恐怖事件危害发展与干预措施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等科技问题。提出了一个生物事件处置演练方案的总体框架;解决了领域知识建模、任务流程建模和应急处置能力评估等方面的技术难点。为进一步研制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推演平台系统,和开展生物事件处置的研究性桌面演练奠定了基础。

郭志伟[3](2019)在《人防工程平时应灾的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的防护空间就是指在空袭或城市灾害发生时可以为城市居民的疏散、就近掩蔽以及相关救援行动等提供支持的具有防护能力的城市空间,包括人民防空和平时应灾、防灾的所有有用空间。2008年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人民防空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防空与防灾一体化是现代人民防空体系的核心。综合防空减灾建设亟需整合包括防空资源在内的多种社会资源,构筑防空防灾一体化发展,并结合灾害应急管理的现代化防空防灾体系,由此应对信息化条件下,空袭战争和城市灾害造成的毁伤。人民防空与防灾一体化是在国家和平时期,依托人民防空,将人民防空与社会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统一管理、共享资源、确保政府能够有效地进行指挥与调动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战时防空和平时防灾的综合协调救援机制。“两防一体化”建设的积极建设,也是对《人民防空法》的全面执行的表现,从而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人民防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人防工程的灾时利用与城市应灾体系的理论基础。通过多元视角对国内外平灾结合人防工程与应急避难空间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剖析和总结,提出基于人防工程的防护效能、空间利用等方面的优势,分别从市域范围、应急疏散及城市地下防护空间体系的视角梳理了人防工程与城市防空防灾一体化的设计策略,并以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开发区志华商城人防工程项目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加以论证。这些研究对指导我国人防工程的平时应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王云辉[4](2016)在《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行动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危险化学品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大量运用,近年来,危险化学品事故也频繁发生,为城市的生产、建设及人民生命安全都带了极大隐患。为应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各城市均出台了具体的应急预案,同时构建了应急指挥机构,组建了应急救援分队。论文针对历年来发生事故率较高的化合物、毒性较大或毒性特殊的化合物、生产量或工艺需要量较大的化合物,分析归纳其现场防护方法。并对感官检测法、动物检测法、植物检测法、试纸法、化学比色法、便携式仪器分析法等能适应现场应急需求,方便操作,快捷准确的方法进行介绍。论文依据江西省部分县市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分队的调查情况,结合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特点及影响,研究分析当前江西省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分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救援队伍的建设不够系统和完善;救援分队成员的组成不科学;成员的稳定性较差等,应急救援分队的建设与作业能力与事故救援本身的需求有较大差距。论文依据江西省部分县市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分队的调查情况,通过模糊评价法对本次调查数据进行了定量评价,结论为:1个城市的应急救援分队评价为良好,1个城市间于良好与一般之间,1个城市为一般,2个城市为较弱。江西省应急救援能力实施综合评价结果为较弱。论文对江西省应急救援行动的力量编成、任务分解、救援程序、联动协调和组织指挥等内容进行研究建议,为城市细化应急预案提供参考,特别是为城市组织人防、民兵、消防、企业等单位实施专业救援队伍培训提供借鉴。

李华[5](2015)在《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城市公共安全,具有时间突发、条件复杂和后果严重的特点。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城市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开发和使用处于早期阶段,应急指挥系统效能如何,指标如何量化,系统如何设计优化、组织机构和协调机制如何改进等关键科学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制约了应急指挥系统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本文围绕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应急指挥系统自身的平时效能和应急指挥系统救援过程的战时效能以及仿真评估系统的设计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以城市危机管理理论和组织理论为依据,界定了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概念,构建了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时间、管理和技术三维结构要素;以系统效能理论为基础界定了应急指挥系统效能和效能评估的概念和研究范畴;运用协同理论对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协同网络运作机理进行了探讨,理论计算得出应急指挥信息网络信息量越多,信息熵越低,可以采取提高有效信息量,加强协同信息平台建设与实施,使应急指挥网络信息熵增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确定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指标体系构建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结构要素分析提出了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的影响因素,即指挥官、指挥团队、组织机构、信息平台、情景信息和协同机制;对关键指标的判别采用专家打分指标频度识别、R型分层聚类与变异系数方法的多层筛选,构建了包含六大要素多个指标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系统效能分析法的基础上,根据重大危机事件的发展态势,针对城市应急指挥系统自身效能建立了基于马尔柯夫过程分析的系统平时效能评估模型,计算分析了时间与任务完成率、信息流通率和系统监测率的关系,提出了利用时间、可信性和可用性三大原则来优化设计应急指挥系统的方法。针对重大危机事件演化过程中应急指挥系统的信息平台设备匹配和组织协调关系也跟着发生变化的情景,运用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技术开展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战时效能综合评估研究,该模型能够对系统、子系统及子系统序参量的权重计算和有序度评价,从而得出系统效能的评价等级和协同度发展趋势。通过实例分析样本城市的应急指挥系统平时效能三个重要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对某时间段内样本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战时效能协同度进行了综合评估,可以看出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对南方城市的应急指挥系统是个重大考验,效能协同度处于近七年来的最低值,提高应急指挥系统的协同效果对应急处置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战时效能是在救援状态下的系统综合能力的体现,设计基于AGENT的协同仿真评估系统可以更好的解决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的评估问题,为设计优化应急指挥系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赵卫[6](2014)在《处置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文中认为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对生物剂所致危害的防范,及时、高效、妥善处置生物恐怖袭击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生物恐怖事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制定本预案。

赵卫[7](2013)在《处置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文中提出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对生物剂所致危害的防范,及时、高效、妥善处置生物恐怖袭击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生物恐怖事件造成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制定本预案。1.2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

赵强[8](2012)在《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城市对能源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增,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城市环境恶化、人体机能弱化等一系列问题,“健康”、“生态”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社区作为人居环境科学五大层次之一,是城市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是衔接宏观生态城市层面和微观绿色建筑层面的中观层面人类聚居栖地,在降低居住建筑能耗,改善社区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社区生态系统内源性循环与外源性循环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和细致梳理,按照问题探源——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引证的逻辑方式,针对社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源,首先是在分析健康、生态、社区各类定义的基础上,抽象出健康生态社区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然后分析中西方生态价值观的演进,构建多维生态价值观;最后分析诊断与社区发展相关的城市“病症”,为下一步研究“治疗良药”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社区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叙述各指标体系的概况,分析指标体系的构架、指标项内容、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得出不同指标体系的特点和优缺点,通过对不同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和相关性提炼,为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案例基础。第三部分为研究解决,客观地总结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我国与“社区疾病”有关的城市问题,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影响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各类因素,并将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引入社区,立足于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综合性,充分挖掘了各层级指标之间和同层级内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按照横向分类和纵向分级的方法,创建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搭建了一个科学的健康生态社区评价数学模型,为社区决策工作的可操作性构建了客观、实用的基础平台。第四部分为实例引证,详细介绍了社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对指标体系进行了实践案例检验。即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将指标体系应用到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社区评价中,收集基础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论证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贾继民,党荣理,李海龙,邱尔臣,张建江[9](2012)在《化学恐怖袭击“三防”医学救援辅助决策系统设计与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从分析恐怖袭击常用化学毒物种类及危害特点出发,提出研制辅助决策系统任务需求和设计构想。该决策系统能够通过预置模型,科学、快速、准确地进行化学毒物危害评估,提出相应的防疫医学应急救援方案,指导"三防"医学救援队实施现场医学救援。方法结合袭击区域气象条件、地理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对化学恐怖袭击有毒物质快速定性或半定量侦检,通过毒物扩散模型建立开放的危害评估平台,利用计算机实时仿真和Web-GIS技术,以VB、Java和Access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的辅助决策系统可运行于Windows XP、平板电脑和手机安卓操作系统。结果该系统包括应急医学救援基础数据库模块、化学恐怖袭击规模划分模块、地理信息系统GIS模块、危害评估模块、防疫医学救援方案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可以对化学恐怖袭击进行定量危害评估,提出相应的卫生防疫医学应急救援预案、毒物应急救援方法措施,为相关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科学数据。结论在信息化条件下,系统可较好地为卫勤决策者和防疫专业人员进行化学恐怖袭击事件危害评估和应急防疫医学救援决策提供依据,大幅度提高"三防"医学救援队应急医学救援能力。

罗丽娟[10](2012)在《上海市电离辐射风险评估和应急评价系统研究》文中提出电离辐射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卫生和科研等领域,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由于操作失误或防护不当等因素造成相应的辐射危害,甚至酿成灾难性后果。世界范围内恐怖事件频发、恐怖分子专业素质的提高使得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发生风险显着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上海市核技术利用单位的类型、分布、放射源和射线装置使用情况进行详尽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辐射事故和核与辐射恐怖袭击的特点对上海市的核与辐射风险进行评估,并开发针对典型核与辐射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评价系统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对上海市核技术利用单位的类型和分布特点进行调研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上海市的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密度为全国最高,放射性同位素拥有量大,近1200家核技术利用单位广泛分布在19个区(县),其中以浦东新区最多(不含南汇区)。全市核技术利用单位应用类型比较全面:放射源以Ⅱ类源和Ⅳ、Ⅴ类源居多,开放性工作场所以丙级和乙级为多,仅一家甲级工作场所;射线装置应用以Ⅲ类射线装置最多。使用Ⅰ类放射源的单位,多数为辐照装置和医疗用放射源单位;辐照装置均分布在郊区,而医疗用Ⅰ类放射源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区域。在上海市探伤单位中,使用X射线、放射源进行探伤作业的单位数量基本相同,使用的放射源以192Ir居多,占探伤放射源总量的60%;75Se次之,占探伤放射源总量的33%;使用60Co作为探伤源的仅占7%,60Co探伤源多数为国有大型企业使用。通过对上海市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空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素的含量开展有针对性的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上海市空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的含量与1983年1990年全国天然放射性水平的调查结果一致,说明近三十年来上海市的天然辐射水平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同时首次采用外照射危险指数法、内照射危险指数法和等效镭活度对上海市的天然辐射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出上海市属于正常辐射水平区域的结论。同时,通过对上海市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与环境介质中(空气、水体、土壤等)放射性核素水平监测,建立了上海市辐射本底水平值,这是进行风险评估和建立应急评价系统的基础。一旦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通过对自然环境介质的监测可以反映出整个区域受辐射的影响状况,为制定应对措施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将上海市十个代表性区县土壤中的放射性核素的浓度水平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对比,采用瞬时测量法和能谱分析法计算了上海市年有效剂量值分别为0.44mSv和0.47mSv,均处于世界平均外照射的年有效剂量限值0.46mSv附近。同时,建立了天然辐射风险计算模型,基于上海市2009年年末的常住人口数,首次计算了上海市天然辐射所致的个人风险,结果为1.5×10-6yr-1,远远低于其它因素造成的风险,如汽车事故的风险为2.4×10-4yr-1,美国非核能造成的个人风险为6×10-4yr-1。将核与辐射恐怖事件产生条件与过程理想化,对使用核材料成功制造成简易核爆炸装置、攻击核设施、使用放射性脏弹三种情景,建立了基于概率的辐射风险评估模型;同时建立了基于贝叶斯决策分析法的应急决策模型,初步探讨了辐射风险评估和应急决策的过程和方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事故决策和评价的难度和复杂性,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管理和决策评价具有指导意义。通过采用历史数据分析和专家经验、会商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上海市辐射风险的特征、类别,得出风险列表,形成风险识别表。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建立风险分析矩阵表,确定了风险级别,评估了上海市辐射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后果,最终列出优先控制的风险种类及其危险因素。评估结果表明上海市辐射风险水平较高的是含源探伤设备、废弃放射源或含源装置的丢失被盗和辐照装置或含源探伤设备的故障。就核与辐射恐怖事件来讲,除恐吓外,其它类型的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发生几率较小,但一旦发生,其造成的危害较大,其风险水平除攻击、破坏放射源库和其他使用存放放射源的地点为中度风险外,其它均为重大风险。最后,提出了建立辐射环境监管和事故应急体系的设想,从重大核设施或辐射装置的规划建设、生产运行和事故应急三个方面提出减轻突发事件后果的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放射性物质撒布、脏弹(RDD)袭击、辐射设施爆炸袭击与辐射设施纵火袭击四种场景,开发了上海市核与辐射应急评价系统,该评价系统能够计算事故所致的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分布、所致的内外照射剂量分布,并给出相应区域的处置建议,并建立了基于GIS系统的上海市核技术利用单位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查询、地图显示和管理功能,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为验证本论文开发的应急评价系统的可靠性,对脏弹袭击、放射性物质撒布和辐射设施纵火三个假想案例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将其计算结果与美国橡树岭实验室开发的Hotspot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了二者的模拟结果一致的结论,从而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为上海市辐射应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最后,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放射源的安全与保安、加强监测与预警、加强宣传和培训、完善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演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辐射风险控制措施。

二、化学恐怖之首——“沙林”污染区内的防护与急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学恐怖之首——“沙林”污染区内的防护与急救(论文提纲范文)

(1)“三防”医学救援中面临的污染防控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加强污染防控体系能力建设
2 联合侦检,快速甄别恐怖袭击类型和毒物种类
3 防控并举,防止污染扩散
4 建立以污染防控为主线的医学救援区域
5“三防”医学救援具体污染防控应对策略

(2)生物恐怖事件医学救援仿真推演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2.1 国外现状分析
        1.2.2 国内现状分析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物事件处置演练方案与仿真推演系统设计
    2.1 生物事件处置演练方案总体设计
        2.1.1 演练背景想定
        2.1.2 演练目的
        2.1.3 演练方式
        2.1.4 演练内容
        2.1.5 参演单元
        2.1.6 演练组织
    2.2 需求分析
        2.2.1 资料准备需求
        2.2.2 模型研究需求
        2.2.3 技术研发需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本体的生物防御知识模型构建研究
    3.1 知识本体模型与仿真推演
        3.1.1 知识的定义及特点
        3.1.2 知识组织
        3.1.3 本体的定义及作用
        3.1.4 知识模型与仿真推演
        3.1.5 基于本体的知识模型在仿真推演中的作用
    3.2 生物防御领域知识本体模型构建方法
        3.2.1 构建本体的原则
        3.2.2 本体建模框架
        3.2.3 概念的描述
        3.2.4 属性的描述
        3.2.5 实例的描述
    3.3 基于仿真推演的生物恐怖医学救援知识本体模型
        3.3.1 基于仿真推演的领域知识模型构成
        3.3.2 方案域
        3.3.3 事件域
        3.3.4 环境域
        3.3.5 基于Protégé的本体模型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恐怖事件医学救援任务流程建模研究
    4.1 流程管理与建模辨析
        4.1.1 流程管理的定义
        4.1.2 流程建模方法与技术
    4.2 基于BPMN的任务流程建模方法
        4.2.1 BPMN概述
        4.2.2 BPMN2.0 元素
        4.2.3 基于BPMN2.0 的流程表示
        4.2.4 流程管理系统的实现
    4.3 基于BPMN2.0 的生物恐怖事件处置任务模型
        4.3.1 仿真推演总体任务流程设计
        4.3.2 环境生物监测
        4.3.3 危害识别
        4.3.4 现场评估
        4.3.5 现场管理
        4.3.6 病例管理
        4.3.7 环境洗消
    4.4 任务流程管理系统
        4.4.1 流程定义工具
        4.4.2 流程运行工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情景模拟的生物恐怖事件医学处置能力评估方法
    5.1 概念框架与关键模型
        5.1.1 概念模型
        5.1.2 炭疽暴露后医学干预模型
        5.1.3 资源消耗配置模型
        5.1.4 人群状态转移模型
    5.2 基于情景模拟的预警能力需求评估
        5.2.1 情景想定
        5.2.2 模型实现
        5.2.3 结果分析
    5.3 资源约束下的炭疽事件医学处置效果评估
        5.3.1 情景想定
        5.3.2 干预策略
        5.3.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生物恐怖事件医学救援推演系统原型
    6.1 系统架构
    6.2 可视化系统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论文工作总结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3)人防工程平时应灾的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人防工程平时应灾研究动态
        1.3.1 人防工程平时应灾的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人防工程在城市应灾体系中的作用分析
    2.1 人防工程基本属性
        2.1.1 人防工程的类别
        2.1.2 人防工程规模及利用率
        2.1.3 人防工程与普通民用地下室的区别
    2.2 城市应灾体系分析
        2.2.1 城市灾害的主要类型
        2.2.2 人防工程在城市防灾体系中的作用
        2.2.3 城市防灾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2.3 人防与城市防灾体系发展思路
        2.3.1 建构统一的城市防灾指挥系统
        2.3.2 完善人防防灾功能,充分发挥其防灾综合效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防工程与城市防空防灾的一体化策略
    3.1 市域防空防灾一体化设计策略
        3.1.1 市域应灾规划发展目标
        3.1.2 人防设施平灾结合要求
    3.2 人防工程与疏散场所相结合的防空防灾一体化设计策略
        3.2.1 城市应急疏散地域规划
        3.2.2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
        3.2.3 城市疏散安置地域与疏散基地建设
    3.3 防护空间系统的一体化构思方案
        3.3.1 防护空间体系的有机结合
        3.3.2 地下防护空间系统的决策模型
        3.3.3 城市防护空间的布局和形态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开发区志华商城人防工程项目的实证研究
    4.1 项目背景
        4.1.1 项目区位概况
        4.1.2 项目自然条件概况
        4.1.3 工程基本情况
    4.2 一体化设计的承接点与体现
        4.2.1 土木建筑专业技术分析
        4.2.2 设备专业技术分析
        4.2.3 防护功能平灾转换措施技术分析
    4.3 实用效益分析
        4.3.1 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节约城市建设用地
        4.3.2 为灾时提供充足的避难空间,提高城市综合防护能力
        4.3.3 改善城市环境和交通秩序,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4.3.4 增加财税收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行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特点及影响
        1.2.1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概念
        1.2.2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型
        1.2.3 危险化学品事故的危害特点
        1.2.4 危险化学品事故对城市功能的影响
        1.2.5 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的必要性
    1.3 危险化学品事故防范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救援要点
    2.1 事故现场急救的意义和目的
    2.2 事故现场急救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2.3 事故现场对常见危险化合物的防护方法
    2.4 事故现场对危险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分队现状分析
    3.1 应急救援分队的调查情况
    3.2 应急救援分队对救援组织流程认知情况分析
    3.3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分队成员情况分析
        3.3.1 应急救援分队人员的来源与经历
        3.3.2 应急救援分队人员的年龄结构
        3.3.3 应急救援分队人员的学历结构
        3.3.4 应急救援分队人员的专业结构
        3.3.5 应急救援分队人员的稳定性
    3.4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分队训练情况分析
        3.4.1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的培训与演练情况
        3.4.2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培训与演练效果分析
        3.4.3 救援分队现场急救能力的现状分析
        3.4.4 救援分队现场防护能力的现状分析
        3.4.5 救援分队现场检测能力的现状分析
    3.5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分队存在的主要问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分队的定量评价
    4.1 评价方法
    4.2 定量评价
        4.2.1 确定评价单元与评价集
        4.2.2 分城市评价
        4.2.3 总体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5.1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力量编成
        5.1.1 救援小组任务与指挥关系
        5.1.2 救援力量间的协同原则
    5.2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任务
    5.3 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基本程序及原则
        5.3.1 应急救援的基本程序
        5.3.2 应急救援的原则
    5.4 应急救援分队救援行动时的组织指挥
        5.4.1 报告与通知
        5.4.2 派出现场指挥组织
        5.4.3 组织救援分队开进
        5.4.4 应急救援分队的现场救援行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急指挥运行机制
        1.2.2 应急指挥组织机构
        1.2.3 应急指挥信息系统
        1.2.4 应急指挥系统效能
        1.2.5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方法
        1.3.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2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基本理论
    2.1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研究内容
        2.1.1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研究内容的界定
        2.1.2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分类与比较
        2.1.3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特征分析
    2.2 系统效能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 效能的概念
        2.2.2 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的界定
        2.2.3 应急指挥系统效能评估的界定
    2.3 协同理论
        2.3.1 协同理论中涉及的基本概念
        2.3.2 协同理论与协同优化研究进展
        2.3.3 应急指挥系统协同的主要类型
        2.3.4 应急指挥系统的网络特性分析
        2.3.5 应急指挥系统的网络协同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
        3.1.1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3.1.2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构架
        3.1.3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流程
    3.2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3.1 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指标定性筛选
        3.3.2 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指标定量筛选
        3.3.3 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指标说明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评价模型研究
    4.1 基于系统效能分析的应急指挥系统平时效能评价
        4.1.1 系统效能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4.1.2 系统效能分析方法的分析流程
        4.1.3 系统平时效能分析构架
        4.1.4 系统平时效能评估的马尔柯夫模型
        4.1.5 应急指挥系统平时效能的应用案例分析
    4.2 应急指挥系统战时效能的评价模型
        4.2.1 应急指挥系统战时效能的指标分析
        4.2.2 应急指挥系统战时效能的子系统有序度评价模型
        4.2.3 应急指挥系统战时效能的协同度评价模型
        4.2.4 应急指挥系统战时效能的综合判别
    4.3 本章小结
5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的实例分析
    5.1 典型应急指挥系统的样本城市选取
        5.1.1 国外典型应急指挥系统
        5.1.2 国内典型应急指挥系统
    5.2 样本城市典型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估
        5.2.1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平时效能评估结果分析
        5.2.2 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战时效能评估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AGENT的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的仿真评估系统
    6.1 应急指挥系统效能评估系统的协同框架
        6.1.1 应急指挥系统效能评估协同系统组成
        6.1.2 应急指挥系统效能评估系统的工作流程
    6.2 AGENT与SEA结合的系统效能评估系统仿真实例
        6.2.1 AGENT与SEA结合框架
        6.2.2 情境构建
        6.2.3 情景分析
        6.2.4 基于AGENT的建模与仿真
        6.2.5 仿真结果及效能评估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2.1 全球气候变化
        1.2.2 城市环境恶化
        1.2.3 人体机能弱化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范围、概念界定
        1.4.1 健康、生态、社区、健康生态社区概念界定
        1.4.2 健康生态社区内涵、基本特征
        1.4.3 与健康生态社区相关的典型社区概念和内涵辨析
    1.5 研究方法
        1.5.1 跨学科与跨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4 文献分析、公众调查、专家咨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价值观的演进及城市“社区病”诊断
    2.1 前工业文明:服从自然
        2.1.1 西方朴素生态价值观
        2.1.2 中国朴素自然观
    2.2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2.2.1 空想社会主义
        2.2.2 城市美化运动
        2.2.3 田园城市理论
        2.2.4 现代主义对自然的关注
        2.2.5 邻里单元
        2.2.6 《雅典宪章》
    2.3 后工业文明:回归自然
        2.3.1 绿色运动和增长的极限
        2.3.2 新城市主义运动
        2.3.3 精明增长
        2.3.4 国内城市社区研究
    2.4 多维生态价值观构成因素
        2.4.1 生态平衡
        2.4.2 经济发展
        2.4.3 社会公平
        2.4.4 健康宜居
    2.5 城市“社区病”诊断
        2.5.1 社区的伪生态绿色外表
        2.5.2 城市空间结构及土地利用不完善
        2.5.3 资源能源循环利用不足
        2.5.4 环境污染及保护
        2.5.5 社区地域性特征缺失
        2.5.6 缺乏人文关怀和公众参与
    2.6 小结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发展演变
    3.1 指标体系定义、构建意义和分类
        3.1.1 指标、指标体系的定义
        3.1.2 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3.1.3 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类型
    3.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3.2.1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2.2 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3.3 健康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3.3.1 WHO 提出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3.2 加拿大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3.3 上海、苏州的健康城市指标体系
    3.4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
        3.4.1 生态城市概述
        3.4.2 中新天津生态城
        3.4.3 唐山湾生态城(曹妃甸)
        3.4.4 瑞典哈马碧生态城(Hammarby)
        3.4.5 阿联酋马斯达尔生态城(Masdar City in Abu Dhabi)
        3.4.6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
        3.4.7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比较与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1 国外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1.1 英国 BREEAM Communities 可持续社区评价体系
        4.1.2 美国 LEED-ND 社区规划与发展评价体系
    4.2 国内社区指标体系研究
        4.2.1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
        4.2.2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4.2.3 《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生态住宅(住区)》
        4.2.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4.2.5 《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技术要点(2010 版)》
        4.2.6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4.2.7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
    4.3 国内外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比较
        4.3.1 研究对象基本状况比较
        4.3.2 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和指标项分类比较
        4.3.3 启示与优化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的制定思路
        5.1.1 既有指标体系构成方法总结
        5.1.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的引入
    5.2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的结构模型
        5.2.1 技术路线
        5.2.2 评价模型
    5.3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5.3.1 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构建步骤
        5.3.2 指标项的选取原则
        5.3.3 评价体系框架的建构
    5.4 健康生态社区的评价方法
        5.4.1 评价标准的选择
        5.4.2 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与指标项系统
        5.4.3 指标权重计算
        5.4.4 指标测评函数
    5.5 小结
第六章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实测研究——以中新天津生态城社区为例
    6.1 中新社区概况
        6.1.1 社区现状概述
        6.1.2 建设条件分析
        6.1.3 土地适宜性评价
        6.1.4 用地功能规划
        6.1.5 道路交通规划
        6.1.6 绿化及开放空间布局
        6.1.7 水资源规划
        6.1.8 能源利用规划
        6.1.9 防灾规划
        6.1.10 社区特色设计
    6.2 中新社区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
        6.2.1 调查人群基本信息
        6.2.2 评价体系相关信息
    6.3 中新社区各参评项权重的确定
    6.4 中新社区指标体系测评
        6.4.1 根据门槛条件筛选指标项
        6.4.2 指标项的量化赋值
        6.4.3 中新社区评价结果综述
    6.5 中新社区测评结果评价和分析
        6.5.1 中新社区的总体趋势
        6.5.2 中新社区的优势领域
        6.5.3 中新社区的可提升领域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探索价值
        7.1.1 国内外城市、社区指标体系的系统梳理
        7.1.2 多住区、多城市案例、多评价体系的比较研究
    7.2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构建特点
        7.2.1 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7.2.2 生态、社会、经济、健康相融合的指标体系
    7.3 健康生态社区指标体系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上海市电离辐射风险评估和应急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核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辐射事故频发
        1.1.2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发生风险提高
    1.2 电离辐射环境风险评价及相关研究现状
        1.2.1 电离辐射环境风险评价研究背景
        1.2.2 环境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1.2.3 电离辐射环境风险评价及研究现状
        1.2.4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发生途径及统计数据
        1.2.5 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所致辐射剂量风险分析
        1.2.6 电离辐射的危害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上海市环境天然辐射水平和风险评价
    2.1 上海市核技术利用单位现状
        2.1.1 上海市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分布状况
        2.1.2 上海市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分布状况
        2.1.3 上海市探伤单位的分布状况
    2.2 上海市环境辐射水平监测
        2.2.1 监测方案
        2.2.2 监测质量保证
        2.2.3 监测结果
    2.3 上海市天然辐射水平及风险评价
        2.3.1 天然辐射水平及风险评价的理论基础
        2.3.2 天然辐射及其所致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2.3.3 天然辐射水平及风险评价的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辐射风险评估与应急决策模型的建立
    3.1 辐射风险评估与应急决策流程
    3.2 辐射事故风险分析
        3.2.1 辐射事故的分布
        3.2.2 辐射事故的原因分析
        3.2.3 辐射事故后果分析
    3.3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风险分析
        3.3.1 制造简易核爆炸装置实施恐怖活动
        3.3.2 蓄意散布放射性物质实施恐怖活动
        3.3.3 攻击和破坏重要设施和运输工具、恐吓等
    3.4 辐射风险评估与应急决策概率模型的建立
        3.4.1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风险评估概率模型的建立
        3.4.2 辐射风险应急决策模型的建立
    3.5 基于风险评估矩阵的辐射环境风险评估模型
        3.5.1 辐射风险可能性等级划分
        3.5.2 辐射风险后果等级划分
        3.5.3 辐射风险评估矩阵的建立
        3.5.4 辐射风险评估结果
    3.6 辐射环境监管和应急体系的建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应急评价系统的开发
    4.1 核事故后果评价系统的研究现状
    4.2 应急评价系统的设计思路
        4.2.1 系统的基本架构
        4.2.2 总体目标与技术路线
    4.3 开发中所采用的相关技术
    4.4 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确定
        4.4.1 源项模型的建立
        4.4.2 扩散模型选择
        4.4.3 内外照射剂量估算方法选择
        4.4.4 关键参数的选择
    4.5 系统主要模块
        4.5.1 信息输入模块
        4.5.2 可视化界面模块
        4.5.3 地理信息系统(GIS)模块
        4.5.4 信息管理与查询模块
        4.5.5 计算模块
        4.5.6 应急处置方案模块
    4.6 案例模拟演示
        4.6.1 脏弹袭击事件
        4.6.2 放射性物质撒布事件
        4.6.3 辐射设施纵火袭击事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辐射风险控制措施
    5.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5.2 加强监测与预警
    5.3 加强放射源的安全与保安
    5.4 完善应急预案和加强应急演练
    5.5 加强宣传与培训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化学恐怖之首——“沙林”污染区内的防护与急救(论文参考文献)

  • [1]“三防”医学救援中面临的污染防控应对策略[J]. 史宝玉,李超然,王晓慧.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08)
  • [2]生物恐怖事件医学救援仿真推演关键技术研究[D]. 张斌. 军事科学院, 2019(09)
  • [3]人防工程平时应灾的一体化设计策略研究[D]. 郭志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4]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行动问题研究[D]. 王云辉. 南昌大学, 2016(03)
  • [5]城市应急指挥系统效能综合评价研究[D]. 李华.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6]处置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A]. 赵卫. 新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 2014
  • [7]处置生物恐怖袭击事件应急预案[A]. 赵卫. 新发传染病研究热点研讨会论文集, 2013
  • [8]城市健康生态社区评价体系整合研究[D]. 赵强. 天津大学, 2012(06)
  • [9]化学恐怖袭击“三防”医学救援辅助决策系统设计与构建[J]. 贾继民,党荣理,李海龙,邱尔臣,张建江.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 2012(05)
  • [10]上海市电离辐射风险评估和应急评价系统研究[D]. 罗丽娟. 东华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化学恐怖负责人——“沙林”污染区防护与急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