贮藏室试压电路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贮藏室试压电路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一、存储膛压测试电路的电磁兼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景钦[1](2021)在《二极管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现今,二极管作为重要元器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系统中。随着元器件国产化的飞速发展,在进行电子系统电磁兼容仿真分析时,仍存在软件模型库有限、库模型难以兼顾高频特性、国产二极管无模型可用等技术瓶颈。为保证能准确高效建立二极管电磁兼容模型,本文以二极管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功能特性及电磁干扰特性的理论分析,提出了两种有效可行的建模方法,并通过实测和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建模方法和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物理方程的二极管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该方法以快恢复整流二极管2CZ106C为建模对象,通过实验测试及数据手册得到建模时所需电气参数及曲线,进一步基于半导体物理方程和非线性拟合随机优化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拟合提取。同时对于材料工艺相关的模型参数,基于它们本身所表征的物理意义进行合理分析得到具体取值。随后根据SPICE语法规则编写了二极管2CZ106C电磁兼容模型。该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类型二极管,所建模型能准确模拟二极管实际应用中的功能特性、结电容及反向恢复等电磁干扰特性,可用于电磁兼容性能仿真分析,但难以准确模拟TVS管、稳压管等特殊应用二极管的工作性能。(2)基于等效电路的二极管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该方法以稳压管1N5355B为例设计了等效电路,将I-V特性划分为正向偏置、击穿前漏电流、击穿后反向偏置、最大电流限制共四个区域,且基于实验测试和数据手册对四个区域的模型参数进行拟合计算及确定分析,随后根据等效电路节点建立稳压管1N5355B电磁兼容模型。该方法用一组理想元器件构造等效电路,对应所建模型能准确模拟功能特性及电磁干扰特性,且可兼顾考虑击穿特性、温度特性、正反向串联电阻差异及最大反向电流限制等复杂特性,可重点模拟像TVS管、稳压管等特殊应用二极管的工作性能。(3)二极管电磁兼容模型的验证及误差分析。首先,设计PCB电路板并搭建模型验证平台,给定不同频率信号作为激励进行实测。然后,在CST中导入PCB设计文件及所建二极管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模型验证平台所对应的仿真模型。最后,分别从时域和频域两个方面进行实测和仿真结果对比及误差分析,证明了两种建模方法及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刘时易[2](2020)在《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文中指出以IGBT作为功率开关器件的三电平变频器,因为其工作时开关损耗较小、效率高、输出谐波含量少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但随着设备功率越做越大,开关频率越来越高,由其引发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问题愈加突出,这不仅影响着其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还会影响其周围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抑制。本文依托大功率变频调速系统,以三电平变频器为研究对象,对其电磁干扰抑制技术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IGBT及其栅极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加以分析,基于Simplorer建立了IGBT动态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针对驱动电路对器件开关特性的作用机理,详细分析了IGBT的开关过程,并通过仿真分析了不同栅极电阻和栅-射极外接电容对IGBT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为驱动电路参数的电磁兼容性优化设计提供支持。对由于驱动电压过冲引起的栅极驱动电路EMI进行分析并提出抑制方案,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抑制方法的有效性。其次,论文从物理模型角度对系统传导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路径,介绍了变频器传导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结果中干扰超标现象,从传播路径着手在产品设计阶段提出一种基于增大功率器件对地共模阻抗与阻断(改变)干扰流通路径兼备的系统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先后通过MATLAB和CST软件对采用该抑制方法前/后的系统干扰特性变化和散热器表面场强变化进行仿真,结果均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系统传导共模EMI发射。然后,论文认为EMI滤波器是在产品整改阶段从干扰传播路径着手的最有效的抑制办法,阐述了EMI滤波器的相关理论并详细分析了影响其插入损耗值的因素。针对系统传导EMI部分超标的现象,设计并逐步优化了单级滤波器、两级滤波器和带有匹配网络的两级滤波器,通过Multisim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设计EMI滤波器的有效性,使得系统的传导电磁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最后,论文对三电平变频器辐射干扰的干扰源进行分析并给出干扰传播方式,介绍了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限值标准及测试结果。针对系统辐射EMI超标的现象,基于电缆屏蔽技术对其进行抑制。通过CST电磁场仿真对有无屏蔽层时电缆周围电磁场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并采用场路协同仿真从屏蔽层的接地方式、具体结构、端接方式和地环路等几个方面对影响其干扰抑制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将所得结论应用于系统整改,使得系统的电磁辐射干扰值满足国标要求。该论文有图105幅,表10个,参考文献74篇。

高浚凯[3](2020)在《平面阵列线圈感应供电与转轴功率监测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旋转结构件在装备制造业中是极为常见并有着重要作用的部件。旋转结构往往起到提供动力或控制方向的作用,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安全性和稳定性,运行过程中若发生转速异常、扭矩异常等情况,轻则影响产品质量,重则装备损坏造成安全事故。因此旋转结构运行状态的在线实时监测对保障设备安全高效运行尤为重要。但是旋转结构长期处于转动状态,传统的碳刷供电结构长期使用中存在可靠性不足的问题,采用电感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ICPT)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非接触情况下安全稳定供电的问题。本文以转轴功率监测系统为应用背景,提出了基于平面阵列线圈的感应供电转轴功率监测系统,对平面阵列线圈结构进行理论分析,仿真及实物实验;对转轴功率监测系统进行了原理研究、电路设计、测试验证。平面阵列线圈感应耦合供电结构克服了传统同轴、侧置式耦合结构设计、安装、调试繁琐的缺点,消除感应耦合结构供电时发射与接收线圈位置需保持相对静止的弊端,能更好地适应旋转设备供电。与此同时平面阵列线圈结构中接收线圈的感应电压波动反映出转轴的转速信息,可以同时实现转轴转速测量。针对高频电磁耦合的电磁兼容问题,从电路电磁兼容性设计降低系统电磁干扰强度、PCB布局优化设计阻断电磁干扰传导路径、后期整体电磁隔离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提高系统的EMC性能。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感应供电的转轴转速、扭矩和功率检测、无线传输和处理显示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监测系统可以实现预期的功能,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

刘洪涛[4](2019)在《基于OpenVPX的可重构综合测控模块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和现代战争对抗形势的复杂变化,导弹武器发展面临日益增多的威胁,其作战的电磁环境也随着技术的发展日渐复杂。武器系统为了提高自身的突防率和生存率,导弹武器系统配备了越来越多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战场电子侦察、雷达告警、电子干扰等。随之而来的是,种类繁多的电子设备必然带来了更多的导弹上能源消耗,同时也占据更加多的导弹内部空间,也增加了武器的非有效质量、体积和弹体反射雷达的截面积,其严重的相互干扰,使导弹装备装备的有效作战效能就被降低了。对于武器导弹设备的内部狭小空间设计的限制,使其更加困难装载更多有效载荷,作战能力因此受限。而传统导弹电子系统采用大量独立单机设备并“松散”布置在导弹仪器舱内,这种简单的分布式的射频设备在电磁兼容上设计复杂、成本高、使用可靠性差、重量体积较大、电子功耗大、可扩展性差,严重限制了导弹电子对抗功能的拓展和突防能力的提升,已不能满足下一代导弹信息化、体系化作战需要。综上所述,目前亟需研究一体化综合多功能测控技术,包括硬件综合、软件综合、信息融合和射频综合,来实现一体化、轻质化、小型化、低功耗,具备拓展更多功能的条件,研究开放式、可扩展的电子系统架构,可以灵活拓展新功能,实现具备“升级”能力的“成长型”现代测控电子设备。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在Open VPX架构下完成在飞行过程中各系统的状态参数、环境数据和飞行弹道数据的获取,为评定性能或进行故障分析以及改进设计提供依据;为地面无线安控系统实施安控提供遥测和外测信息,并接收地面无线安控系统发出的指令实施安控。在系统的综合测试中,首先分单独模块测试,和整机系统测试。在最后的整机的测试中更多的进行了硬件相关的电磁兼容测试和软件上的健壮性功能测试,整体验证本课题的设计的测控系统的可行性、可重构性和稳定性,其各项指标和性能全部达到了预期设计的要求。

王江涛[5](2019)在《3GSPS高速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对数据采集系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现代武器、航空航天、遥感探测等各种高科技领域更是离不开数据采集。随着ADC和FPGA等芯片设计生产制造技术的日益完善,高速数据采集日益蓬勃发展。本文以3GSPS高速数据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为内容,介绍了高速数据采集卡的设计方案,以FPGA为核心,完成数据的高速采集、存储和传输。通过对比不同厂商的芯片的工作性能,结合本设计的主要性能指标确定了关键芯片的型号,并详细介绍电路设计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注意事项。结合信号完整性理论的知识说明了在高速PCB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介绍了一些高速PCB的设计原则,并对一些关键信号线的阻抗控制、消除干扰做了详细说明。FPGA是本设计的核心,控制了系统的时序和逻辑,保证系统能够平稳运行。FPGA控制ADC进行采样,采样速率达到了3GSPS,并对ADC的输出数据进行读取并降速,然后存储到DDR3中,接着通过USB3.0接口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实现数据的保存、回放和处理等功能。本文还利用MFC编写开发了上位机程序,通过上位机下载USB3.0固件程序配置USB芯片的工作模式、控制ADC采样,并将数据通过USB3.0接口进行传输。本文在最后对高速采集电路进行了整体测试,给出了实验结果,并结合实际电路焊接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最终的解决方法对电路焊接调试的方法步骤作了总结。

李潇然[6](2019)在《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及研制》文中认为油浸式配电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对其状态参数进行检测以实现故障的预判和快速诊断是智能电网环境下的发展趋势。针对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存在无检测系统、检测系统成本过高等问题,开展了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制。基于油浸式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工作过程中状态参数的变化情况,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系统的测试参数、功能和性能指标,提出了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各模块功能的实现进行研究。考虑到现场较为严重的电磁干扰现象,进行了系统电磁兼容性的设计。在此基础上,状态参数检测系统搭建了变压器油液顶层温度、油液压力、油液液位、绕组热点温度、机体振动、高压侧三相电压、高压侧三相电流、低压侧三相电压、低压侧三相电流共17路参数测试子系统,开展了各子系统传感器选型和调理电路设计的工作;基于以微控制器STM32F103ZET6为核心的控制系统,状态参数检测系统实现了对各子系统数据的采集、LCD显示和以太网传输等功能;由LabVIEW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上位机包含数据接收存储软件和数据处理分析软件,实现了各子系统数据的接收、存储、回放、处理分析以及变压器状态报表输出的功能,为变压器状态的判别和故障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对所设计的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进行了性能测试以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测试结果表明,该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性能和测量不确定度符合预期设计要求。

王涛[7](2018)在《静电传感器放大滤波电路设计及其电磁兼容性研究》文中提出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测量气固两相流管道中的风粉颗粒参数,常用的方法是静电法测量,因此静电信号的质量是影响风粉颗粒参数测量的关键因素。通常静电传感器感应到的静电信号都极其微弱,且含有多种噪声信号,信噪比较低,不利于采集和计算。本课题将对风粉静电信号产生的机理、静电传感器感应静电信号的原理、风粉静电信号放大滤波电路的设计、系统的电磁干扰性、多路传感器数据的通信和保存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分析风粉颗粒静电产生的机理和影响风粉颗粒带电的多种因素,建立风粉颗粒点电荷的数学模型,利用测量其静电信号反映风粉颗粒参数。对不同类型的静电传感器的优缺点进行对比,提出将交流耦合技术应用到插入式静电传感器上的方法,结合了直接接触式传感器测量均匀、安装简便、误差小的优点和非接触式传感器对风粉颗粒流型影响小、灵敏度高等优点,规避了直接接触式传感器探头对风粉颗粒流型的影响和感应式静电传感器对管道中心风粉颗粒不敏感的缺点。研究静电传感器采集风粉静电信号的原理,对静电传感器进行建模,并对其等效模型进行分析,采用电压检测的方式对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调理。在实验室环境下搭建风粉参数测量实验平台。分析风粉静电信号的特征,设计信号调理电路。分析风粉静电信号采集过程中的各种干扰信号,着重对接地设计、电磁屏蔽以及旁路和退耦三个方面可能带来的干扰进行了电磁兼容性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抗干扰和屏蔽措施等抑制策略,使得系统满足一定的电磁兼容性设计要求。针对多路传感器的通信和数据的保存问题进行设计。以三组六路传感器为对象,利用RS485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其通信,并利用VB6.0开发出上位机监测界面和数据存储系统。利用Multisim软件对风粉静电信号调理电路进行系统仿真,分别测试其增益特性和频率特性。在实验室平台下利用沙子模拟气固两相流信号测量风粉静电信号,和静电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信号调理电路输出的信号信噪比大大提高,运用此信号进行风粉参数计算可以提高测量精度,从而验证了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赵燕文[8](2017)在《基于电引信的多功能起爆控制电路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武器系统中,通过引信对战斗部的起爆时机的控制来使战斗部发挥最大的毁伤效果,而根据毁伤的目标不同,战斗部起爆的时机也不同。引信对战斗部的起爆时机正是由引信中的起爆控制电路来实现。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设计了一款以电引信为基础的具有多功能的起爆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兼具瞬发起爆、延时起爆和自毁等功能,在弹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首先根据课题任务书通过查阅诸多文献和资料了解了电引信及其起爆控制原理,并根据原理提出了相应的起爆控制方式,了解其在瞬发模式和延时模式下的工作过程等相关问题,提出了电路的硬件实现方案和软件实现方案。然后,根据抗高过载可靠性的要求,对电路的抗高过载性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抗高过载试验方法和抗高过载设计方案。然后,对电路的电磁兼容性也做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使其满足电磁兼容性的要求,并做了电磁兼容性验证试验。最后,对电路电性能做了严谨的测试,通过测试结果验证了电路在设定模式下的发火输出均达到设计要求。

何晓莹[9](2015)在《功率驱动电路开关噪声的电磁干扰特性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功率电子系统的核心,功率驱动电路采用半导体开关器件,其开关变化产生的开关噪声尤为突出,由此引起的电磁干扰(EMI)问题会使系统无法满足电磁兼容标准规范要求,甚至不能正常工作,并对其他电路系统造成影响。随着功率电子系统向高速度、高集成、高电压、大电流等趋势发展,EMI问题会更加严重。然而,由于开关器件等引入了各种复杂寄生参数,导致电磁干扰源(开关噪声)及其传输方式(传导、辐射干扰)的建模与分析复杂性大大提高,传统的建模和分析方法已不能准确判断相关参数对EMI影响程度。因此,对功率驱动电路中开关噪声及电磁干扰特性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以功率驱动电路中的典型电路结构单开关管电路和推挽结构电路为研究对象,发光二极管照明(LED)驱动电路和等离子显示(PDP)驱动电路为实际案例,重点研究开关噪声非线性模型、时域频域特性及基于等效传输路径的EMI传导特性、基于电磁仿真的EMI辐射特性等,并基于研究结果得到了有效抑制功率驱动电路电磁干扰的方法。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基于状态变量描述法的开关噪声非线性模型。采用状态变量描述法克服了传统建模方法中没有全面地考虑开关器件非线性的问题,并清晰地描述了相关参数与开关噪声之间的解析关系,仿真和测试结果验证了不同条件下模型的准确性。基于所建模型,利用时域波形分解法及考虑测量带宽的频谱计算方法提取了开关噪声的高频特征。2、建立了开关噪声传导干扰的解析模型。采用等效电路分析的方法兼顾了共模、差模干扰传播路径的差异及开关器件的不同开关状态,通过三维数值仿真进行了功率驱动电路中对地等效电容、输入滤波电容、开关器件极间电容等参数对EMI影响程度的定量分析,弥补了时域电路模型不能准确判断关键参数的问题,为EMI抑制提供了依据。3、实现了基于三维空间模型的驱动电路全波电磁仿真。针对功率驱动电路工作频率与仿真频率差距大的特殊性,采用线性化仿真方法显着缩短了仿真时长,重点分析了印刷电路板(PCB)表面电流分布、高频电流环路面积、高频电流幅值、输入/输出电缆长度等对远场辐射强度的影响。4、根据上述分析,从减小开关噪声、改变传输路径两个角度,分别优化驱动电路中浮地电容、限流电阻等关键器件参数及PCB关键路径布线的方法对两个应用案例进行定量设计和测试验证。实测结果表明,将等离子显示(PDP)驱动电路中开关噪声控制在总电源电压10%以下,噪声峰值从191V下降至154V,近场辐射干扰平均降低约8dBμV,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并使其满足了产品EMI限定要求;将发光二极管(LED)驱动电路中传导干扰水平降低约21dBμV,使其满足了EN55022标准限值要求。本文从理论分析、定量仿真及实验验证三个层面,对功率驱动电路中开关噪声的非线性模型、电磁干扰源的分析方法、电磁干扰的传导干扰模型、辐射仿真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分析和优化设计方法,并通过应用案例完成了测试验证。本文工作为系统深入地研究功率驱动电路系统的电磁干扰抑制方法奠定了基础,为高可靠性的功率驱动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及实践指导。

郭凯[10](2014)在《一种新型的瞬变微变电容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炮发射时其膛内燃气压力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内弹道性能的重要标志量。它不但影响火炮内弹道的性能,而且对火炮、弹丸、装药及引信的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膛压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即P—T曲线,是科研单位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定型过程中必须测量的参量。以便于了解火药的燃烧特性,为产品的各个参数的设定提供依据,因此,膛压测试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研究壳体与传感器一体化的电容测压器,设计了一种瞬变微变电容检测系统。减小了测试仪器的体积、降低了测试仪器的成本、着重解决了测试数据不便于分析处理的问题。.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计算仿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通过分析当前膛压测试仪的特点和应用环境,以及壳体电容在膛压作用下的动态变化规律,研制了一种基于壳体电容充放电原理的瞬变微变电容检测电路。该电路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信号调理电路、电源管理电路、单片机数据采集、存储电路。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对电路的各个参数进行确定。通过Multisim软件对信号调理电路进行仿真,观察了电容充放电的变化过程。对硬件电路进行设计并通过实验分析了采集信号的误差变化规律,指出了误差可能的来源并提出改进的措施。详细分析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通过对电路的合理设计,使得采集到的电压信号与膛压导致的电容变化有了确定的数学关系,且采集到的信号几乎能够覆盖电容振荡频率变化的绝大部分范围。

二、存储膛压测试电路的电磁兼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存储膛压测试电路的电磁兼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二极管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二极管功能特性及电磁干扰特性分析
    2.1 二极管直流特性及功能特性分析
        2.1.1 正向特性分析
        2.1.2 反向特性分析
        2.1.3 反向击穿特性分析
    2.2 二极管电磁干扰特性分析
        2.2.1 结电容特性分析
        2.2.2 反向恢复特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物理方程的二极管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
    3.1 基于物理方程的二极管建模方法研究
    3.2 静态特性的测试及模型参数的拟合计算
        3.2.1 静态特性的实验测试
        3.2.2 静态特性模型参数的拟合计算
    3.3 动态特性的测试及模型参数的拟合计算
        3.3.1 动态特性的实验测试
        3.3.2 动态特性模型参数的拟合计算
    3.4 材料工艺相关模型参数的确定及模型的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等效电路的二极管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
    4.1 二极管等效电路原理研究
    4.2 建模所需特性分析及实验测试
    4.3 模型参数的计算及模型的建立
        4.3.1 模型参数的拟合计算及确定分析
        4.3.2 稳压管1N5355B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极管电磁兼容模型的验证及误差分析
    5.1 模型验证平台的设计及搭建
    5.2 验证方案的确定及实验测试
        5.2.1 验证方案的确定
        5.2.2 2CZ106C的实测结果分析
        5.2.3 1N5355B的实测结果分析
    5.3 仿真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5.3.1 2CZ106C的仿真与实测结果对比
        5.3.2 1N5355B的仿真与实测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栅极驱动电路的三电平变频器EMI分析与抑制
    2.1 引言
    2.2 IGBT栅极驱动电路结构
    2.3 IGBT模块及其驱动电路寄生参数分析
    2.4 基于Simplorer的 IGBT动态特性影响参数分析
    2.5 IGBT栅极驱动电路EMI分析与抑制
    2.6 本章小结
3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的分析与抑制
    3.1 引言
    3.2 传导共模干扰分析
    3.3 变频器传导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3.4 三电平变频器传导共模EMI抑制方法分析
    3.5 仿真分析与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MI滤波器的三电平变频器传导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插入损耗
    4.3 传统EMI滤波器分析
    4.4 三电平变频器无源EMI滤波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三电平变频器输出电缆辐射EMI的分析与抑制
    5.1 引言
    5.2 电缆辐射干扰机理分析
    5.3 变频器电磁辐射干扰的标准及测试
    5.4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分析
    5.5 基于电缆屏蔽技术的辐射干扰抑制方法应用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平面阵列线圈感应供电与转轴功率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技术现状与应用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感应供电的转轴功率监测总体技术方案
    2.1 转轴监测系统整体方案
    2.2 ICPT系统原理和基本结构
    2.3 扭矩、转速参数测量
        2.3.1 扭矩测量
        2.3.2 转速测量
    2.4 系统电磁兼容性分析优化
        2.4.1 电磁兼容基本概念
        2.4.2 ICPT系统电磁兼容分析
        2.4.3 电路EMI抑制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平面阵列线圈模型分析
    3.1 感应供电线圈结构概述
    3.2 不同结构线圈互感耦合系数分析
        3.2.1 矩形线圈互感分析
        3.2.2 圆形线圈互感分析
    3.3 平面阵列线圈感应供电系统仿真分析
        3.3.1 线圈形状对系统耦合效率的影响
        3.3.2 线圈结构对供电稳定性的影响
        3.3.3 侧向偏移稳定性分析
    3.4 阵列式线圈补偿拓扑参数分析
    3.5 实验验证及测试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面阵列线圈ICPT转轴监测系统软硬件设计
    4.1 阵列线圈ICPT供电部分电路设计
        4.1.1 直流电源设计
        4.1.2 ICPT逆变电路设计
        4.1.3 兼容WPC Qi标准小功率集成逆变电路设计
    4.2 阵列线圈ICPT接收部分电路设计
        4.2.1 ICPT接收电路设计
        4.2.2 兼容WPC Qi标准小功率集成接收电路设计
    4.3 参数监测与传输部分电路设计
        4.3.1 转速参数监测电路设计
        4.3.2 扭矩参数监测电路设计
        4.3.3 信号传输电路设计
    4.4 系统软件设计
        4.4.1 转轴功率监测系统程序设计
        4.4.2 转速测量程序设计
        4.4.3 扭矩测量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阵列式线圈转轴ICPT监测系统测试
    5.1 系统样机的整体结构
    5.2 系统功能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基于OpenVPX的可重构综合测控模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Open VPX研究发展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综合测控模块总体设计
    2.1 引言
    2.2 可重构需求分析
    2.3 综合测控分层式一体化架构方案
    2.4 Open VPX开放式结构实现方案
    2.5 综合测控模块总体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综合测控模块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基带信号及信息处理模块硬件设计
        3.2.1 原理设计
        3.2.2 电路实现
    3.3 射频信号处理模块硬件设计
        3.3.1 原理设计
        3.3.2 电路实现
    3.4 硬件接口设计
        3.4.1 主供电、辅助供电接口设计
        3.4.2 自测试参数接口设计
        3.4.3 射频综合遥测参数与全弹遥测参数接口设计
        3.4.4 任务指令与射频综合状态数据接口设计
        3.4.5 高速收发数据接口设计
        3.4.6 板间数据接口设计
        3.4.7 测试信息接口设计
        3.4.8 控制信息接口设计
        3.4.9 接口器件兼容性分析汇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测控模块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综合测控模块软件总体设计
        4.2.1 综合信息管理软件设计
        4.2.2 综合基带处理软件设计
        4.2.3 遥测软件设计
        4.2.4 外测软件设计
        4.2.5 中继软件设计
        4.2.6 卫星导航软件设计
        4.2.7 组网数据链软件设计
    4.3 软件接口设计
    4.4 自测试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综合测控模块系统测试和分析
    5.1 引言
    5.2 系统功能测试
        5.2.1 遥测功能测试与分析
        5.2.2 扩频外测功能测试与分析
        5.2.3 中继数据链指标测试与分析
        5.2.4 导航功能测试与分析
        5.2.5 北斗数据链测试与分析
        5.2.6 组网数据链测试与分析
    5.3 数据通讯测试与分析
        5.3.1 I2C测试与分析
        5.3.2 以太网测试与分析
        5.3.3 SRIO测试与分析
    5.4 关于结构散热问题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3GSPS高速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高速数据采集的相关原理及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数据采集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3 信号完整性简介
        2.3.1 反射
        2.3.2 串扰
        2.3.3 差分信号
    2.4 电路设计方案
    2.5 电路主要器件选择
        2.5.1 高速ADC芯片
        2.5.2 存储芯片
        2.5.3 FPGA芯片
        2.5.4 数据传输接口方案
        2.5.5 采样时钟方案及芯片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采集卡硬件电路设计与实现
    3.1 引言
    3.2 电路原理图设计
        3.2.1 电源网络设计
        3.2.2 FPGA电路
        3.2.3 模拟前端设计
        3.2.4 AD采集电路
        3.2.5 采样时钟电路
        3.2.6 USB电路
        3.2.7 DDR3 存储电路
        3.2.8 PCI-E电路
    3.3 硬件PCB图布局及布线
        3.3.1 PCB叠层设计
        3.3.2 LVDS差分信号走线
        3.3.3 USB芯片布线
        3.3.4 DDR3 布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件实现及电路测试
    4.1 前端采样电路配置及测试
        4.1.1 采集时钟程序设计
        4.1.2 AD工作模式配置
        4.1.3 时钟测试
        4.1.4 采样结果测试
    4.2 USB数据传输模块程序开发及测试
        4.2.1 FPGA端程序设计
        4.2.2 USB固件程序设计
        4.2.3 PC端程序设计
        4.2.4 USB数据传输测试
    4.3 DDR3 读写模块测试
    4.4 整体测试
        4.4.1 测试程序设计
        4.4.2 测试结果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附录1 电路实物图
致谢

(6)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及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压器绕组热点温度在线监测法
        1.2.2 变压器振动信号在线监测与诊断
        1.2.3 多参量测试融合的在线监测系统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功能及性能指标分析
    2.1 油浸式变压器工作原理
        2.1.1 变压器空载运行情况
        2.1.2 变压器负载运行情况
    2.2 油浸式变压器状态参数分析
        2.2.1 油浸式变压器故障分类
        2.2.2 油浸式变压器油液液位
        2.2.3 油浸式变压器绕组温度
        2.2.4 油浸式变压器机体振动
        2.2.5 油浸式变压器三相不平衡现象
    2.3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功能及性能指标分析
        2.3.1 检测系统功能需求
        2.3.2 硬件部分性能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1 总体方案设计
    3.2 各子系统方案设计
    3.3 本章小结
4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硬件实现方法
    4.1 各子系统传感器选型及调理电路设计
        4.1.1 油液顶层温度测量子系统
        4.1.2 油液压力测量子系统
        4.1.3 振动测量子系统
        4.1.4 油液液位测量子系统
        4.1.5 低压侧电压测量子系统
        4.1.6 高压侧电压测量子系统
        4.1.7 低压侧电流测量子系统
        4.1.8 高压侧电流测量子系统
    4.2 MCU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4.3 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4.3.1 STM32 内部ADC电路
        4.3.2 外部ADC电路
    4.4 数据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4.5 以太网通信模块电路设计
    4.6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4.7 电磁兼容性设计
        4.7.1 屏蔽结构设计
        4.7.2 合理接地
        4.7.3 布线技术
        4.7.4 电源干扰的抑制
    4.8 本章小结
5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软件实现方法
    5.1 下位机软件设计
        5.1.1 主程序
        5.1.2 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5.1.3 以太网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5.1.4 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5.2 上位机软件设计
        5.2.1 数据接收存储软件设计
        5.2.2 数据处理分析软件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试验验证
    6.1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试验验证
        6.1.1 空载试验
        6.1.2 负载试验
    6.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6.2.1 各子系统测量不确定度影响因素分析
        6.2.2 各子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静电传感器放大滤波电路设计及其电磁兼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风粉静电信号测量的科学问题及难点
        1.3.1 基于静电法的风粉静电信号测量方法
        1.3.2 风粉静电信号测量过程中的电磁干扰
        1.3.3 风粉静电信号测量的主要难点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2 风粉静电信号产生
    2.1 风粉颗粒静电产生原理
    2.2 影响风粉颗粒带电因素
    2.3 静电传感器采集风粉静电信号原理
        2.3.1 不同静电传感器的特性分析
        2.3.2 静电传感器等效模型分析
    2.4 风粉参数测量实验平台
    2.5 本章小结
3 静电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研究与设计
    3.1 信号调理电路总体设计
    3.2 电压跟随器设计
    3.3 放大电路设计
        3.3.1 同相放大电路
        3.3.2 程控放大电路
    3.4 滤波器设计
        3.4.1 高通滤波器
        3.4.2 低通滤波器
        3.4.3 50Hz工频陷波器
    3.5 静态电压工作点调整电路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静电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电磁兼容性分析与设计
    4.1 干扰分析
    4.2 接地设计研究
        4.2.1 地线阻抗
        4.2.2 地线环路干扰
        4.2.3 地线设计原则
    4.3 电磁屏蔽研究
        4.3.1 电磁屏蔽原理
        4.3.2 孔缝泄露分析
        4.3.3 电缆和连接器
    4.4 旁路和退耦研究
        4.4.1 旁路电容
        4.4.2 退耦电容
        4.4.3 设计原则
    4.5 本章小结
5 多路风粉静电信号通信
    5.1 RS485总线概述
    5.2 硬件电路设计
    5.3 通信协议设计
        5.3.1 帧协议格式
        5.3.2 主从机软件设计
    5.4 上位机开发
        5.4.1 上位机监测界面设计
        5.4.2 多路传感器数据保存
    5.5 本章小结
6 风粉静电信号测量系统综合测试与分析
    6.1 AD采集系统设计
        6.1.1 AD采集电路
        6.1.2 AD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6.2 信号调理电路仿真
        6.2.1 时域特性测试
        6.2.2 频域特性测试
    6.3 风粉静电信号测量
    6.4 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部分学术科研成果

(8)基于电引信的多功能起爆控制电路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电引信引爆技术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及基本目标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2章 起爆控制电路工作模式及其实现方案
    2.1 工作模式
    2.2 实现方案
        2.2.1 硬件
        2.2.2 软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硬件抗高过载
    3.1 军用微电子抗高过载
    3.2 抗高过载水平的表征方式
    3.3 抗高过载水平与材料力学性能
        3.3.1 高过载条件下微电路的受力形式
        3.3.2 与抗高过载有关的材料力学指标
        3.3.3 高过载条件下的失效模式和应力极限
    3.4 抗高过载能力试验方法
        3.4.1 实弹射击试验方法
        3.4.2 落锤冲击试验方法
        3.4.3 马歇特锤击试验方法
        3.4.4 霍普金森杆试验方法
        3.4.5 空气炮加载试验方法
    3.5 抗高过载分析
        3.5.1 电路基板的抗高过载水平
        3.5.2 电路组装后的抗高过载水平
        3.5.3 金属外壳本身的抗高过载水平
    3.6 电路抗高过载方案
    3.7 电路抗高过载测试结果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磁兼容性
    4.1 外部射频电磁环境
        4.1.1 滤波
        4.1.2 屏蔽
        4.1.3 接地
        4.1.4 线路设计及布线
        4.1.5 干扰和敏感性控制
        4.1.6 电源系统
        4.1.7 静电电荷控制
        4.1.8 其它
        4.1.9 电磁兼容试验项目
        4.1.10 验收准则
    4.2 电磁兼容性分析
    4.3 电磁兼容性指标
        4.3.1 设计依据
        4.3.2 定性要求
        4.3.3 定量指标
    4.4 起爆控制电路的电磁兼容性设计
        4.4.1 起爆控制电路的静电干扰及防护措施
        4.4.2 起爆控制电路的雷电防护技术
        4.4.3 起爆控制电路外壳的屏蔽技术
        4.4.4 印制电路板设计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4.4.5 起爆控制电路设计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4.4.6 起爆控制电路的电磁兼容验证试验情况
    4.5 本章总结
第5章 电路性能测试
    5.1 瞬发延迟时间测试
    5.2 外部供电失效后的工作能力测试
    5.3 瞬发模式点火脉冲波形测试
    5.4 延时模式点火脉冲波形测试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功率驱动电路开关噪声的电磁干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功率驱动电路概述及电磁干扰问题
    1.2 开关噪声与电磁干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EMI组织机构和标准体系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功率驱动电路开关噪声产生机理
    2.1 功率开关器件的非线性特性
        2.1.1 MOSFET器件非线性特性
        2.1.2 IGBT器件非线性特性
    2.2 PCB迹线的寄生电感
    2.3 单开关管电路的开关振荡噪声
    2.4 推挽结构电路的电源/地线上开关噪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关噪声建模及其特性研究
    3.1 开关噪声的非线性建模与分析
        3.1.1 单管结构开关噪声的建模与验证
        3.1.1.1 单管反激变换器工作原理及状态分析
        3.1.1.2 Q_1振荡噪声模型
        3.1.1.3 Q_2振荡噪声模型
        3.1.1.4 模型对比验证
        3.1.2 推挽结构开关噪声的建模与验证
        3.1.2.1 推挽PDP驱动电路工作原理及状态分析
        3.1.2.2 推挽PDP驱动电路的电源/浮地上噪声模型
        3.1.2.3 模型对比验证
    3.2 开关噪声的时域特性分析
        3.2.1 开关振荡噪声的关键参数仿真与分析
        3.2.2 电源/地线上开关噪声的关键参数仿真与分析
        3.2.2.1 寄生电感对开关噪声的影响
        3.2.2.2 电阻对开关噪声的影响
        3.2.2.3 不同电容对开关噪声的影响
    3.3 开关噪声的频域特性分析
        3.3.1 考虑测量带宽的频谱计算方法
        3.3.1.1 一般的FFT计算方法
        3.3.1.2 考虑测量带宽的FFT计算方法
        3.3.2 开关振荡噪声的谱分析
        3.3.3 电源/地线上开关噪声的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关噪声的电磁干扰传输特性研究
    4.1 典型传输路径分析
        4.1.1 传导干扰的基本传输路径
        4.1.2 辐射天线模型与PCB等效天线
    4.2 基于等效路径分析的开关噪声传导干扰特性
        4.2.1 传导干扰的频谱包络特性分析
        4.2.2 浮地Flyback拓扑结构的共模传播模型与仿真分析
        4.2.3 浮地Flyback拓扑结构的差模传播模型与仿真分析
    4.3 基于三维空间模型的开关噪声辐射干扰特性
        4.3.1 辐射干扰的频谱包络特性分析
        4.3.2 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与线性化仿真
        4.3.2.1 三维空间的PCB辐射模型
        4.3.2.2 线性化仿真方法
        4.3.3 辐射干扰特性的场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开关噪声的电磁干扰抑制技术研究与验证
    5.1 开关噪声的EMI抑制方法与对比
    5.2 基于优化元件参数减小开关噪声的应用案例与验证
    5.3 基于优化PCB布线改变传输路径的应用案例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10)一种新型的瞬变微变电容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1.2.2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检测电路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微弱电容信号的检测原理
    2.1 微弱信号检测概述
    2.2 瞬变微变电容检测电路的测量原理
        2.2.1 电容检测电路的物理原型
        2.2.2 电容信号的变化特点
    2.3 电容信号检测的影响因素
        2.3.1 测试环境的影响
        2.3.2 安装工艺的影响
    2.4 微弱信号的处理
        2.4.1 滤波
        2.4.2 差动放大电路结构
        2.4.3 接地
    2.5 本章小结
3 瞬变微变电容检测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3.1 前期研究
        3.1.1 基于 f/V 变换的微小电容测量电路
        3.1.2 测试电路基本原理
        3.1.3 存在的问题
    3.2 基于 f/V 变换的微小电容测量电路优化
        3.2.1 优化设计
        3.2.2 存在的问题
    3.3 覆盖频率所有范围的电容测量电路
        3.3.1 测试原理
        3.3.2 逻辑时序
        3.3.3 算法实现
    3.4 本章小结
4 瞬变微变电容检测系统硬件电路研究
    4.1 瞬变微变电容检测系统的研究
        4.1.1 信号调理电路
        4.1.2 信号的隔离去噪
    4.2 充放电时序设计
    4.3 硬件电路设计
        4.3.1 整体电路模块
        4.3.2 状态设计
        4.3.3 延迟技术
    4.4 供电装置的改善
    4.5 本章小结
5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5.1 A/D 空采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误差分析
        5.2.1 白噪声
        5.2.2 分布电容
        5.2.3 屏蔽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6.3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工作
致谢

四、存储膛压测试电路的电磁兼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二极管电磁兼容模型建立方法研究[D]. 李景钦.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三电平变频器电磁干扰抑制研究[D]. 刘时易.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3]平面阵列线圈感应供电与转轴功率监测系统研究[D]. 高浚凯.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OpenVPX的可重构综合测控模块的研究[D]. 刘洪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5]3GSPS高速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D]. 王江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6]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状态参数检测系统的设计及研制[D]. 李潇然.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静电传感器放大滤波电路设计及其电磁兼容性研究[D]. 王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8]基于电引信的多功能起爆控制电路研究与设计[D]. 赵燕文. 湖南大学, 2017(07)
  • [9]功率驱动电路开关噪声的电磁干扰特性研究[D]. 何晓莹. 东南大学, 2015(08)
  • [10]一种新型的瞬变微变电容检测系统的研究[D]. 郭凯. 中北大学, 2014(07)

标签:;  ;  ;  ;  ;  

贮藏室试压电路的电磁兼容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