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应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设计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应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设计教育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应注重创意思维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提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靳雅洁[2](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mBlock编程教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到来,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各方的基本需求,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信息技术课程也随之进行改革。STEAM教育是组织形式的课程改革,STEAM教育有助于培养学习者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STEAM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这使得STEAM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逐渐成为主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开设的必修科目。越来越多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入了图形化编程的课程,小学编程知识所涵盖的计算思维和编程思想是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维度,因此着重于小学信息技术编程教学相关内容的研究尤为重要。研究发现STEAM教育理念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本研究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出发,将STEAM教育理念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相结合,尝试跨学科知识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STEAM教育、小学信息技术教程等内容进行了解、分析与研究,深入了解STEAM教育理念的概念,思考并研究如何将STEAM教育理念运用于编程教学中。再根据教育学相关教育理论,设计问卷与访谈提纲,运用访谈法向实践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教学现状,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对其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观察课堂,更直观的了解教学情况。根据调查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在深入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与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具体教学设计,并提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流程。通过三轮行动研究,尝试跨学科知识教学,通过实践完成STEAM教育理念与m Block编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在实践结束后,向研究对象发放后测问卷,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调查,向实践地教师进行访谈,客观的了解本次实践的效果。根据后测结果与教学实践经验,完善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与流程,总结教学实施建议,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与效果。本研究的结论是:提供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案例;通过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设计和实践,完善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 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的流程;总结并提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武雪芹[3](2021)在《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思维被视为21世纪学生必备技能,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有不少研究学者证实机器人课程对于计算思维的培养具有无法比拟的显着功效。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关于机器人课程中计算思维的培养在理论、策略层面研究较多,缺少微观层面的实践探索。如何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中,如何组织有效的教与学活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做中学理论的观点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通过现状调查总结当前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思维方法的运用技能和思维品质能力有待提升,机器人课堂教学有待优化。因此,本文依据思维能力结构与思维型教学理论,设计基于小学机器人课程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型,综合计算思维方法、内容、品质特征三维度来培养计算思维。然后,结合小学机器人课程内容设计面向计算思维的教学,包括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重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策略设计、师生课堂活动流程设计、教学多元评价设计等。其中,根据模型构建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教学活动流程,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进行计算思维方法要素的“精准”培养。最后,通过行动研究法将初步构建的教学活动流程应用于实践,共开展三轮研究,对每轮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改进并优化教学活动流程。通过多元评价的数据反馈,多维度分析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的效果,包括对计算思维前后测数据的对比、课堂表现评价得分汇总、项目作品评价得分汇总、师生访谈等方式,最终验证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对培养计算思维有显着成效。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研究对当前教育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对课程研究与开展提供新思路,为小学生计算思维培养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为机器人课程教学提供实践参考,也是对我国小学机器人教育发展的进一步努力和有益尝试。本文研究成果包括:首先,依据计算思维能力结构和小学机器人课程,构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型。然后,设计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活动流程并进行实践应用,验证其有效性。实践检验表明其对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有明显成效,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计算思维方法的运用技能和思维品质都得到显着提升。课堂实施效果良好,先前教学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王定容[4](2020)在《创客空间在通用技术必修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遵义市南白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通用技术课程是自2003年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新增的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的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激发学生创造能力与实践能力。通用技术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自开设以来备受关注,通用技术课程如何有效开展一直是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探索的问题。学校创客空间的创建,为学生的通用技术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资源和保障,在创客空间可以开展基于团队合作和项目问题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工具和方法,把设想变为现实,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通用技术课程与创客教育的有机融合。搭建通用技术实践活动平台,也就是校园创客空间,以帮助通用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际的通用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总能找到各种解决方法,却苦于难以将其实现,而学生无法亲自实现自己的创意想法,便很难发现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也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物化能力、图样表达能力、技术意识、工程思维等通用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因此,将校园创客空间应用于通用技术必修课程中进行辅助教学这一方法,既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可增加通用技术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来。本研究拟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创客空间应用于通用技术必修课程教学进行实地验证,前后设计了共三轮行动研究方案,来进行实地探究,教学对象是本校高二年级的学生。其中,第一轮行动研究的主题为通用技术必修2第一章中的内容,《结构与设计》,探究创客空间在技术设计中的初步应用,通过访谈的形式分析研究结果,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第二轮行动研究的主题为《流程设计与优化》,探究创客空间在流程设计方案中的有效运用,通过访谈的形式分析研究结果加以改进;第三轮行动研究主题为《系统设计》,探究创客空间在系统设计中的有效运用,通过评价量表与访谈的形式分析研究结果。通过统计和分析,验证校园创客空间在通用技术必修课中的应用效果,并探索校园创客空间如何有效地运用到通用技术教学中。通过三轮行动研究以及数据分析处理可见,创客空间应用于通用技术必修课程中进行辅助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设计思维和设计能力,同时增加通用技术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创客空间进行通用技术教学时,应合理规范地使用相关工具和设备,注重操作安全,实现做中学,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并将所学的知识延伸拓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本研究中创客空间是作为场所和工具在通用技术教学中辅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创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丰富通用技术教学资源,促进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价值,为丰富通用技术与创客教育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意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避免为使用工具而使用,教师应严格把握创客空间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以免反客为主。广大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可尝试运用创客空间辅助课堂教学,观察教学效果,丰富通用技术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

李恬恬[5](2020)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小学创意课程系统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服务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经济及社会领域之中。随着对服务设计相关理论、工具等的深入研究,服务设计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效的方法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本课题选择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与无锡大桥实验学校合作开展的小学创意课程项目(CECPS)为研究对象,以服务设计为研究视角,运用服务设计解构的分析方法剖析现有小学创意课程中服务设计要素的状态,再通过服务设计建构的方法为小学创意课程项目建立具有指导性意义的设计策略,构建小学创意课程服务系统。本文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路径,结合服务设计中的基本研究工具、分析工具和深度引导工具对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说明。研究过程中,首先分析本课题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及重要成果,确定研究使用的方法与基本步骤,为后续具体研究的展开进行铺垫;其次以服务设计的方法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CECPS项目进行现状分析,着重分析项目中的利益相关者、服务接触点和服务流程,在精细的研究中洞察出可能的机会点;伴随机会点的提出总结提炼构建小学创意课程服务系统的设计策略,并以此为指导进行系统构建和相关评估,形成一套真实有效的服务系统。通过以上的文献分析与实践研究,笔者总结了相关的设计策略及原则,并以此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小学创意课程服务系统。通过实践验证,该系统有效的提高了CECPS项目的沟通效率,完善了原有服务中缺失的利益相关者,改变了服务中以单一视角看待人的身份角色的状态,为服务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支撑的方法和工具。从后期用户满意度评价与反馈的结果来看,构建出的小学创意课程服务系统基本能够满足相关人群需求。本研究输出的服务设计策略除了为小学创意课程项目提供了指导外,也可对其他教育领域的服务设计优化提供相关的建议,总结其相似性与差异性,同时也为服务设计的研究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宋哲琦[6](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潘金晶[8](2020)在《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许多挑战。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推进,以及人才培养中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科技素养的高要求,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对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展开探索。目前我国面向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还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内容参差不齐、培养目标重技能培训轻思维养成等问题,而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框架可弥补当前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在上述几个方面的不足,因此本研究从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出发,基于设计思维模型设计并实施了一门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本研究首先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三个方面进行剖析,对人工智能课程和设计思维进行了概念界定。第二,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对国内外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研究现状以及设计思维模型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斯坦福设计思维模型为主,对比分析了其他四类设计思维模型的优势和不足,基于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现存问题优化模型,展开课程构思。第三,研究参考当前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研究设计以及手头可用资源进一步对课程目标、课程过程、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展开设计,最终设计开发了十课时以“智能垃圾桶”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后于杭州滨江青少年宫面向十二位三至六年级小学生展开教学实践。第四,在为期十课时的教学过程中,研究者收集了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反馈和教师反思记录、创意自我效能量表数据、基于CAT技术的作品评价分数以及学生访谈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以全方位地评价课程。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课程教学的学生在创意自我效能的子维度上均有所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最后,研究在本次课程设计实施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从课程主题选择、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支持提供、学习工具选取和测试环节优化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意见,为日后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张鑫[9](2020)在《设计创客教育的场域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当下全球创客文化和民主化设计创新快速发展,设计创客及其教育已成为当下关乎创新主体未来认知的重要命题。设计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研究的缺失,致使“创客”概念频现泛解乃至误解的窘境。设计创客教育的发展系统更是处于混沌和茫然状态,设计创客教育活动及空间建设出现盲目跟风、千篇一律的发展状态,设计创客教育资源的碎片化、同质化现状需要被统整与改变,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系统性研究课题。本研究立足于设计创客的内在发展需求和特点,结合当下设计学科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提出设计创客教育的核心是场域构建,在场域中面向社会和未来,深挖自我潜能,开发自身知行合一的智性学习能力;综合社会学、教育学、建筑学和心理学等跨学科理论,以及对场域内涵、经验借鉴、抽象模型、实践范式的探索,运用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定性定量分析、大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其本质、特性、价值及影响,梳理和总结国内外与场域发展相关的可借鉴经验,并结合实证研究提出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核心理念、构建原则、影响因素和实践策略;构建设计创客教育场域本土化的跨学科的理论支撑,论证场域中设计创客教育相关因素的复杂关联,以创客空间为教育载体和基础,探究符合设计创客主体心理特点和行为需求的特定发展逻辑;基于设计创客教育场所精神和文化指向,剖析其相对独立的微型社会创新空间结构内涵,通过场域模型构建学习环境来支持设计创客心智发展,并实证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社群、造事、物技、场境、域流”五个设计维度,提炼出场域内部的人群、创造性活动的教育行为、场域内物的存在与技的关联、设计创客教育实施的空间载体、场域内的无形存在与能量循环等具体内容;经过“愿景提出—资源整合—载体建设—迭代更新—网络集群”五个实施阶段来发展场域原型和场域生态系统,提出场域间协同发展的基本路径;根据场域抽象模型,实施高校、企业和社区设计创客教育场域差异性发展的三个案例项目,归纳出高校产学研驱动型、企业产业链驱动型和社区共创驱动型的本土化发展模式。本研究最终形成具有生长性、有能量和关系明确的设计创客教育场域探索,改变缺乏系统理论支撑的现状,改善当下设计创客教育有场无域、有场所无精神的境况,对接设计创新、设计创业、设计扶贫、传统工艺振兴、社区更新和开环教育的深层次发展,培育更多具备设计创客素养的未来人才,为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智性转变和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唐文韬[10](2020)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学阶段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各国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培养科技人才,提升创新能力成为各国教育的中心内容。随着我国高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以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为目的的STEAM教育将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STEAM教育强调师生通过项目化的教学活动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对教学空间提出专业化、灵活化和多样化等要求。本研究与中学教育改革和STEAM教育发展同步或超前,打破传统“固定普通教室+专业教室”的学校空间模式,探讨适应STEAM教育的教学空间模式,促进STEAM教育发展,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涉及到我国上万所中学的新建、改建工作,具有很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研究首先梳理国内外STEAM教育的内涵和发展历史,判定其发展趋势。在研究国内外开展STEAM教育的课程类型及师生的行为模式对空间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国内开展STEAM教育的三种代表性学校的功能构成及总体布局进行总结,提出STEAM教学空间与其他教学空间的功能组合方式、影响STEAM教学空间总体布局因素及设计原则。进而研究我国开展最多的主流STEAM教学空间,通过对教学模式、空间使用现状的调研,总结出各类型STEAM教学空间的功能构成、布局模式、面积指标、设计原则和发展趋势。针对单一课程的STEAM教学空间存在的封闭、呆板、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实例,深入研究“专用型”和“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的功能构成、设计原则和营建方法。进而通过空间句法理论和depthmapx软件分析,研究STEAM教学区的组合模式,总结出STEAM教学区的组合关系的设计方法。最后进行既有学校的STEAM教学空间的改造研究,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和方法。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全国大部分已经及将要开展STEAM教育的学校教学空间的新建、改建提供一个科学的参考;为今后基于STEAM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空间环境模式设计提供基础性的数据。

二、设计教育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应注重创意思维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设计教育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应注重创意思维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mBlock编程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框架
    (六)国内外研究综述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
        2.STEAM教育理念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融合研究
二、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STEAM教育
        2.mBlock编程
        3.教学设计
    (二)理论基础
        1.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杜威“做中学”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二)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1.调查过程
        2.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教师的调查与分析
        1.调查过程
        2.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调查结果分析
        1.学生存在差异性,应做到因材施教
        2.教材比较老旧,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3.师生教学方式需改善
        4.STEAM教育理念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充满挑战
四、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mBlock编程课程分析
        1.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2.mBlock编程软件
    (二)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原则
        1.跨学科原则
        2.情境性原则
        3.协作性原则
    (三)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设计流程
        1.准备分析阶段
        2.教学设计阶段
        3.教学实施阶段
        4.教学评价阶段
五、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实践
    (一)行动研究概述
        1.行动研究实践环境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2.行动研究的开展形式与情况
    (二)行动研究方案
    (三)第一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四)第二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五)第三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行动
        3.观察
        4.反思
    (六)三轮行动研究总结
        1.三轮行动研究观察数据统计情况
        2.行动研究总结
六、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教学效果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
    (二)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1.调查问卷设计
        2.调查过程
        3.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教师访谈分析
        1.调查过程
        2.调查结果与分析
七、研究总结、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1.提供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的案例
        2.形成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mBlock编程教学设计流程
        3.提出了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二)研究反思
    (三)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学习情况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三 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观察记录表
附录四 学生作品评分表
附录五 项目式课程评价表
附录六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七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访谈提纲
致谢

(3)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计算思维是公民必备的思维能力
        1.1.2 机器人教育为培养计算思维提供重要契机
        1.1.3 机器人教育助力人才培养
    1.2 研究现状
        1.2.1 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1.2.2 机器人教育研究现状
        1.2.3 机器人教学中培养计算思维的相关研究
        1.2.4 小结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计算思维
        2.1.2 机器人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发现学习理论
        2.2.3 “做中学”理论
第3章 基于小学机器人课程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模型构建
    3.1 模型构建前期分析
        3.1.1 计算思维能力结构设计
        3.1.2 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3.1.3 小学机器人课程培养计算思维的可行性分析
    3.2 模型构建依据与思路
        3.2.1 构建依据
        3.2.2 构建思路
    3.3 培养模型的构建
第4章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
    4.1 学习者分析
    4.2 教学目标分析与重构
    4.3 教学内容整合设计
    4.4 教学活动策略设计
        4.4.1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4.4.2 抛锚式教学策略
    4.5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4.5.1 教师活动
        4.5.2 学生活动
    4.6 教学评价设计
        4.6.1 多元评价内容要素
        4.6.2 具体评价方法设计
第5章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
    5.1 教学实践准备
        5.1.1 教学对象选择
        5.1.2 教学环境与平台选择
        5.1.3 行动研究思路及方法
        5.1.4 计算思维水平前测
    5.2 第一轮行动研究
        5.2.1 前端设计
        5.2.2 实践观察
        5.2.3 评价反馈
        5.2.4 改进优化
    5.3 第二轮行动研究
        5.3.1 前端设计
        5.3.2 实践观察
        5.3.3 评价反馈
        5.3.4 改进优化
    5.4 第三轮行动研究
        5.4.1 前端设计
        5.4.2 实践观察
        5.4.3 评价反馈
        5.4.4 改进优化
    5.5 行动研究小结
第6章 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实践效果分析与结论
    6.1 教学效果分析
        6.1.1 基于计算思维量表的教学效果分析
        6.1.2 基于学生课堂表现评价表的教学效果分析
        6.1.3 基于项目作品评价表的教学效果分析
        6.1.4 基于访谈的机器人课程教学效果分析
    6.2 教学实践结论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1.1 研究结论
        7.1.2 研究创新点
        7.1.3 研究建议
        7.1.4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附录A:基于教学现状调查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B:计算思维量表
附录C:《环保卫士》探究表
附录D:《智能风扇》探究表
附录E:《测距小车》探究表
附录F:《项目作品评价表2》修改表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4)创客空间在通用技术必修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遵义市南白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3.1 前期准备
    3.2 课程设计研究
    3.3 课程教学实施
    3.4 数据收集
    3.5 教学流程设计
第4章 行动研究
    4.1 第一轮行动研究
    4.2 第二轮行动研究
    4.3 第三轮行动研究
第5章 应用效果分析
    5.1 学习者满意度分析
    5.2 学习者5C能力量表数据统计处理与分析
    5.3 课程设计与实施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中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中的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服务设计视角下小学创意课程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
        1.1.1 服务设计
        1.1.2 服务设计系统
        1.1.3 创意教育
        1.1.4 小学创意课程
    1.2 研究的背景
        1.2.1 该课题的研究缘起
        1.2.2 服务设计成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思路与新工具
        1.2.3 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为服务设计的介入提供了设计机会
        1.2.4 创意素养培养是教育的新热点
        1.2.5 小结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1 服务设计领域的研究现状
        1.4.2 服务设计介入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现状
        1.4.3 服务设计介入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1.4.4 小学创意课程领域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服务设计概述
        2.1.1 服务设计概念
        2.1.2 服务设计研究方法和工具
        2.1.3 服务设计的原则和研究要素
        2.1.4 服务设计的利益相关者、接触点和服务流程
        2.1.5 服务设计的相关案例应用
    2.2 服务设计视角下的创意教育概述
        2.2.1 教育的一般概念
        2.2.2 设计驱动下的教育
    2.3 小学创意课程项目(CECPS)概述
        2.3.1 创意教育的概念与定义
        2.3.2 CECPS项目简介及教育理念
        2.3.3 CECPS项目发展现状
第三章 小学创意课程中服务要素分析与研究
    3.1 小学创意课程(CECPS)前期利益相关者研究
        3.1.1 CECPS利益相关者分析
        3.1.2 利益相关者角色之间的关系
        3.1.3 利益相关者研究小结
    3.2 小学创意课程(CECPS)接触点的研究
        3.2.1 物理接触点研究
        3.2.2 环境接触点研究
        3.2.3 数字触点研究
        3.2.4 人际触点研究
        3.2.5 接触点小结
    3.3 小学创意课程(CECPS)服务流程的研究
        3.3.1 CECPS项目服务流程研究
        3.3.2 CECPS项目服务流程小结
        3.3.3 创意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服务流程研究
        3.3.4 创意课程教学实践环节服务流程小结
第四章 面向小学创意课程的服务设计机会及策略
    4.1 设计机会点的分析与总结
        4.1.1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设计机会点
        4.1.2 关于服务接触点设计机会点
        4.1.3 关于服务流程的设计机会点
    4.2 设计原则
        4.2.1 同理心原则
        4.2.2 共创性原则
        4.2.3 系统性原则
        4.2.4 可持续性原则
    4.3 确定设计策略
        4.3.1 构建完整的服务流程
        4.3.2 建立可持续的服务支持
        4.3.3 建立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
        4.3.4 建立长期影响的服务效果
第五章 小学创意课程服务系统的构建与优化
    5.1 服务系统的定位
        5.1.1 用户定位
        5.1.2 教育功能定位
        5.1.3 服务设计定位
    5.2 服务系统的构建
        5.2.1 服务蓝图
        5.2.2 服务流程
        5.2.3 服务规划
    5.3 评价系统与反馈
        5.3.1 评价系统框架
        5.3.2 评价系统示例
    5.4 满意度总结
        5.4.1 针对学生的调研总结
        5.4.2 针对家长的问卷和访谈调研总结
        5.4.3 针对教师的访谈调研总结
        5.4.4 小学创意课程服务系统满意度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6.2.1 不足和局限
        6.2.2 后续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图片来源
附录2:针对学生的调研问卷
附录3:针对家长的问卷和访谈提纲
附录4:针对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5: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8)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与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人工智能课程
        1.3.2 设计思维
    1.4 文献综述
        1.4.1 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研究现状
        1.4.2 设计思维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设计思维模型
        2.1.1 斯坦福设计思维模型
        2.1.2 IDEO设计思维模型
        2.1.3 双钻设计思考模型
    2.2 设计思维模型比较
    2.3 设计思维模型的特点
        2.3.1 综合性
        2.3.2 生成性
        2.3.3 迭代性
        2.3.4 创造性
    2.4 设计思维模型调整
3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
    3.1 前期准备
        3.1.1 学习对象分析
        3.1.2 活动工具介绍
    3.2 课程目标设计
    3.3 课程过程设计
    3.4 课程内容设计
    3.5 课程评价设计
        3.5.1 创意自我效能的测量
        3.5.2 学生作品评价的设计
        3.5.3 学生访谈内容的设计
    3.6 课程内容开发
4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实施与评价
    4.1 课程实施安排
    4.2 课程实施过程与师生反馈
        4.2.1 “发现”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
        4.2.2 “定义”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
        4.2.3 “构想”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
        4.2.4 “原型”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师反思
        4.2.5 “测试”阶段的教学过程、学生反馈与教学反思
    4.3 课程实施效果评价
        4.3.1 创意自我效能量的测量
        4.3.2 学生作品评价
        4.3.3 学生访谈
    4.4 结果分析及讨论
        4.4.1 设计思维模型对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的指导意义
        4.4.2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对创意自我效能的影响
        4.4.3 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对合作学习能力的影响
        4.4.4 设计工具对学生学习表现的影响
        4.4.5 问题解决策略的使用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不足与改进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课程教案
附录二 创意自我效能量表
附录三 访谈提纲
附录四 学生作品细节图
附录五 学生访谈示例(邹同学,9岁,男)
作者简历

(9)设计创客教育的场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民主化创新与创客思潮
        1.1.2 研究思考:时代响应、模式转变与系统探寻
        1.1.3 研究意义:教育场域视角的开放设计创新范式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1.2.1 相关概念及在本文的界定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4 研究趋势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步骤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步骤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关键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关键点
    本章小结
第2章 场域内涵: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理论研究基础
    2.1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概念阐述与特性分析
        2.1.1 本质性探讨:设计共创分享的情境系统
        2.1.2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物理载体及多样性存在
        2.1.3 场域中的创客文化精神关联及教育比较
    2.2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认识论基础
        2.2.1 设计的群体创新视角:场域理论与场所精神
        2.2.2 教育学认识基础:情境学习、知识建构与网络联通
        2.2.3 经济学认识基础:长尾理论与共享经济
        2.2.4 心理学认识基础:马斯洛需求理论与环境心理学
    2.3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价值认知
        2.3.1 教育转型——孕育设计创客教育特质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
        2.3.2 空间重构——重构符合设计创客教育发展的空间模式与形式
        2.3.3 创客经济——推动设计驱动的产业发展和小微经济集群创新
        2.3.4 个人发展——实现设计创客的创新范式转变与个人智性发展
    本章小结
第3章 场域启示: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经验借鉴与实证研究
    3.1 国际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3.1.1 美国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相关经验
        3.1.2 德国和英国的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相关经验
        3.1.3 日本的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相关经验
        3.1.4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国际经验的三种典型模式研究
    3.2 中国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发展经验
        3.2.1 中国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发展现状和模式经验
        3.2.2 中国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典型案例分析
    3.3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发展需求及现状问题实证研究
        3.3.1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相关发展问题及成因分析
        3.3.2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实证调研设计与分析
        3.3.3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调研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场域网络:设计创客教育场域范畴及网络模型建构
    4.1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内在发展逻辑及理念
        4.1.1 创造即学习:设计创客实践共同体理念
        4.1.2 设计创客思维导向与心智发展
        4.1.3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逻辑模型构建
    4.2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五维因子构成
        4.2.1 场域的“社群”维度
        4.2.2 场域的“造事”维度
        4.2.3 场域的“物技”维度
        4.2.4 场域的“场境”维度
        4.2.5 场域的“域流”维度
    4.3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生态系统建立与内部协同发展
        4.3.1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的生态系统发展
        4.3.2 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创新
    本章小结
第5章 场域实践:设计创客教育场域系统实施方法及案例实践
    5.1 企业设计创客教育场域实践
        5.1.1 场域理念发展
        5.1.2 案例实践过程
    5.2 社区设计创客教育场域实践
        5.2.1 场域理念发展
        5.2.2 案例实践过程
    5.3 高校设计创客教育场域实践
        5.3.1 场域理念发展
        5.3.2 案例实践过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论文总结讨论
    6.2 论文研究局限
    6.3 未来研究愿景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论文撰写期间对国内外专家的访谈记录(部分)
附录2 设计创客教育调研问卷(受众调研版)的数据统计分析

(10)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学阶段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的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STEAM教育理论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STEAM教学空间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小结
    1.4 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调研工作简介
        1.4.3 技术路线
2 STEAM教育发展历史
    2.1 教育发达国家的STEAM教育发展
        2.1.1 各国STEAM教育发展概况
        2.1.2 各国STEAM教育理念对比
    2.2 教育发达国家STEAM教育的发展——以美国为例
        2.2.1 美国STEAM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2.2.2 美国STEAM教育的基本框架与课程
        2.2.3 美国适应STEAM教育的学校发展
    2.3 我国STEAM教育的发展
        2.3.1 相关教育概念比较
        2.3.2 STEAM教育的相关政策及实践情况
        2.3.3 STEAM教育课程组织形式与课时安排
        2.3.4 STEAM教育的课程内容
        2.3.5 STEAM教学空间的缺乏成为阻碍学校开展STEAM教育的因素
        2.3.6 中美STEAM教育对比
    2.4 小结
3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空间布局研究
    3.1 调研目的及调研对象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对象
    3.2 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模式
        3.2.1 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现状
        3.2.2 独立式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分析
        3.2.3 连接式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分析
        3.2.4 合并式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分析
        3.2.5 三种STEAM教学区的布局模式比较
        3.2.6 STEAM教育理念下学校教学区总体功能构成
    3.3 国外学校STEAM教学区的区位布局分析及模式
        3.3.1 实例分析
        3.3.2 实例理论分析
    3.4 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设计要点分析
        3.4.1 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影响因素
        3.4.2 设计原则
        3.4.3 STEAM教学区在校园中的布局策略
    3.5 小结
4 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4.1 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调研现状研究
    4.2 STEAM机器人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4.2.1 机器人教育的定义
        4.2.2 机器人课程教学过程
        4.2.3 空间调研现状分析
        4.2.4 机器人教室空间模式及设计
    4.3 木工制作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4.3.1 木工制作课程的定义
        4.3.2 木工制作课程教学模式
        4.3.3 空间调研现状分析
        4.3.4 木工制作教室空间模式及设计
    4.4 手工模型制作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4.4.1 手工模型制作课程的定义
        4.4.2 手工模型课程教学模式
        4.4.3 空间调研现状分析
        4.4.4 手工模型教室空间模式设计
    4.5 航模与车模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4.5.1 航模与车模课程的定义与区分
        4.5.2 航模车与模课程教学模式
        4.5.3 空间调研现状分析
        4.5.4 航模车模教室空间模式及设计
    4.6 3D打印设计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4.6.1 3D打印设计课程的定义
        4.6.2 3D打印课程教学模式
        4.6.3 3D打印教室调研现状分析
        4.6.4 3D打印教室空间模式及设计(表4.18)
    4.7 VR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4.7.1 VR课程的定义
        4.7.2 VR课程教学模式
        4.7.3 空间调研现状分析
        4.7.4 VR教室空间模式及设计
    4.8 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设计要点分析
        4.8.1 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类型及功能构成
        4.8.2 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基本设计原则
        4.8.3 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设计要点
    4.9 小结
5 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模式研究
    5.1 公用STEAM课程研究
        5.1.1 公用STEAM课程类型
        5.1.2 公用STEAM课程教学观摩——以纸电路课程和手工贩卖机制作课程为例
        5.1.3 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实际案例调研
        5.1.4 实例分析——组合型与通用型STEAM教学空间
    5.2 国外优秀实例分析
        5.2.1 国外实例介绍
        5.2.2 国外实例分析——公共型STEAM教学空间
    5.3 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的设计要点分析
        5.3.1 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类型
        5.3.2 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基本设计原则
        5.3.3 公用型STEAM教学空间设计手法
    5.4 小节
6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教学空间组合模式研究
    6.1 STEAM教学空间组合模式调研现状
        6.1.1 STEAM教学空间组合布局的主要构成元素
        6.1.2 STEAM教学空间组合模式调研现状
        6.1.3 STEAM教学空间组合模式现状分析
    6.2 教育发达国家及地区学校的STEAM教学区组合模式研究
        6.2.1 案例调研现状
        6.2.2 国外实例组织模式分析
    6.3 基于空间句法的STEAM教学空间组合模式分析
        6.3.1 STEAM教学空间组合模式的空间评测
        6.3.2 STEAM教学空间组合模式的发展趋势
    6.4 实际改造案例分析
        6.4.1 既有普通教室改造更新——专用型STEAM教学空间改造
        6.4.2 既有普通教学区改造更新——专用型+公用型教学空间改造
    6.5 小节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目录
致谢

四、设计教育与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应注重创意思维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mBlock编程教学为例[D]. 靳雅洁.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3]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机器人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武雪芹.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创客空间在通用技术必修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以遵义市南白中学为例[D]. 王定容. 西南大学, 2020(05)
  • [5]服务设计视角下小学创意课程系统构建研究[D]. 李恬恬. 江南大学, 2020(01)
  •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基于设计思维的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D]. 潘金晶. 浙江大学, 2020(05)
  • [9]设计创客教育的场域构建研究[D]. 张鑫.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10]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中学阶段教学空间环境模式研究[D]. 唐文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设计教育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教育应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