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过江,红似火

舞过江,红似火

一、舞跃长河红似火 世纪之旅尽婆娑——中国歌舞团建团50周年(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18)在《原创鼓舞剧《农祖·稷风》的现代转换》文中研究指明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人民精神的象征,舞蹈自古以来在我国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将鼓与舞蹈相互结合,能够将我国传统历史文化进行充分融合,同时还能够将不同背景下的历史文化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出来。我国鼓舞目前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点内容,这一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正是由于这一特点,鼓舞成为了我国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挖掘“古中国”历史文化,展现“古中国”人文精神,稷山县文艺工作者,坚持正导向,讲格调,提品质的原则,摒弃浮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潜心创作,中国第一部原创鼓舞剧《农祖·稷风》就此而生,它传承了中国鼓文化的优秀元素,以山西省稷山县后稷故里山西省稷山县的农耕文化为题材,充分吸收稷山高台花鼓和高跷走兽的优秀传统,以我国民间的传统故事为主要内容,将历史文化用现代手段表现出来。《农祖·稷风》在保留原有风格特色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内容,通过现代艺术方式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充分展现了由原生态到现代性的转换。本文我们主要针对该剧的原生态到现代转换做出探讨。我国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逐渐走向现代型社会,在此过程中许多事物发生了明显变化,在该阶段,所有社会建设的依据都是按照现代化进行的。我国舞剧作为当时社会时代特点的反映,自然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对当时时期的舞剧进行研究能够发现,无论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表现内容中都体现着现代化。在现代转换过程中寻求自身蜕变的同时,还体现出“向内转”、多元化、杂糅互渗等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农祖·稷风》将古老河东大地的厚重文化、源远流长的根祖历史用现代艺术手段再现,通过对艺术世界的坚守和创造、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往返、幻象的历史、文化的溯源、艺术的革新、无地域空间的身体伟力等方面成功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的现代转换,为河东人民乃至全国人民提供了一部鼓舞人心、积极向上,集学术性、思想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神食粮。

朱敏[2](2013)在《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文中指出为何要谈"现代性"?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中国进入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一切社会实践都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在都市化、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等一系列现代化蓝图的背后,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以"现代"和"现代性"为标识、以"人"为主体的人文理念——悄然兴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一方面,新的社会氛围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素材;另一方面,价值观念的转变也极大地冲击了传统艺术的表现

慕羽[3](2007)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1979~2006》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一般的历史研究、审美研究中加入政治文化学的因素,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从一种整体性的政治文化视角,重新审视新时期舞蹈创作活动转型的独特历史,着重研究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来探讨“舞蹈创作”的政治文化意义。其中涉及的各种主题和问题都与这一任务相关联。本文由“引言”、“正文”(四个章节)和“结论”三个部分组成。文中也会涉及到20世纪以来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关系,为了使这篇论文更有现实意义,笔者将重点放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研究范围上。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1世纪初,中国舞蹈创作活动仍处于整体转型的过程中,总的趋势是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融合”。在8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这三段时期中,舞蹈创作的话语体系建构、创作模式、演出方式,以及有关其“合法性”的解读,逐渐奠基成形,并体现出不同特点,呈现出与政治文化之间从“融合”的自发启动——“新启蒙”,到自觉推进——“一体多元的端倪”,再到近年全面加速推进——“多元化铺开”的态势。以政治文化的视角来审视舞蹈艺术创作,将舞蹈创作看作跨政治文化传通的“政治文化社会化”的双向活动,揭示影响舞蹈创作的政治文化氛围,侧重探讨舞蹈创作走向的政治文化意义和舞蹈编导从事创作的政治文化心态及其类群划分,尤其是在我国官方主导政治文化转型变迁的生态下,舞蹈创作经历了一个挣脱政治话语束缚、摆脱“工具”关系的“去政治化”,走向舞蹈艺术本位的努力,笔者尤其关注“舞蹈”在建构“本体”和“舞蹈人”在建立“主体”的过程中的成就、坎坷与偏差。主要涉及舞蹈的形式创建、内容建构、作品评价、舞蹈编导类群,以及与创作相关的舞蹈运动、舞蹈论争、舞蹈思潮、舞蹈创作演出体制等,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舞蹈创作应在多元共生、尊重差异的状态下实现舞蹈自主介入社会、自主介入新的意识形态建设、自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再政治化”,使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融合”关系朝向“和谐”的更高境界迈进。对于舞蹈创作进行内外部的论述,表面上触及的是两个层面,但从整体上看,二者都关联着在政治文化氛围下舞蹈创作活动的变迁及意义。本文力求尽量回到原初的现场,从共时的角度展现复杂的历史表象,从而有别于一般有关舞蹈创作的线性研究。

闻雪[4](2003)在《舞跃长河红似火 世纪之旅尽婆娑——中国歌舞团建团50周年》文中研究说明 1999年末的一个冬日,张业生独自一人径直走进昆玉河畔中国歌舞团新址大楼开始办公,并要在此迎接新千年的到来。作为一团之长,他有足够的理由为终于能实现中国歌舞团的"世纪大搬迁"而感到自豪。三年后,耗资500万元并锁定2000万票房

二、舞跃长河红似火 世纪之旅尽婆娑——中国歌舞团建团50周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舞跃长河红似火 世纪之旅尽婆娑——中国歌舞团建团5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原创鼓舞剧《农祖·稷风》的现代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鼓舞的起源和发展
    1.1 鼓的起源-六鼓四金
    1.2 鼓舞的发展历史及表现形式
        1.2.1 鼓之舞之
        1.2.2 鼓舞的表现形式
第二章 原创鼓舞剧《农祖·稷风》
    2.1 历史背景及主题
    2.2 剧目赏析
第三章 《农祖·稷风》对传统元素的吸收
    3.1 稷山鼓艺术
    3.2 稷山高台花鼓
        3.2.1 稷山高台花鼓的诞生
        3.2.2 稷山高台花鼓的表现形式
        3.2.3 稷山高台花鼓的突破
    3.3 稷山高跷走兽
        3.3.1 高跷起源及发展
        3.3.2 稷山高跷走兽与其诞生过程
        3.3.3 高跷走兽的表演形式
    3.4 《农祖·稷风》对传统文化的吸收
第四章 舞剧的现代转换
    4.1 舞剧的发展历程
    4.2 中国舞剧的现代性
    4.3 中国舞剧的现代转换
        4.3.1 中国舞剧现代性进程中应寻找自身蜕变
        4.3.2 “向内转”与现代转换
        4.3.3 多元化与现代转换
        4.3.4 杂揉互渗与现代转型
第五章 《农祖·稷风》的现代转换
    5.1 《农祖·稷风》的现代性
    5.2 《农祖·稷风》的现代转换
        5.2.1 对艺术世界的坚守与创造
        5.2.2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自由往返
        5.2.3 幻象的历史
        5.2.4 文化的溯源艺术的革新
        5.2.5 无地域空间的身体伟力
结语
    1. 精神文化与鼓舞剧的融合
    2. 在创作中,各类艺术形式集合、交融
    3. 避免“晚会化”
    4. 中国鼓舞剧创作目前需要提高的地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性”的界定
二、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特征
    (一) 从审美自觉到本体意识的苏醒
    (二) “创新”意识引发的解构之风
    (三) 文化产业与艺术市场化

(3)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1979~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研究范围
        二、历史回顾和前人工作的综合评述
        三、知识空白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创作舞蹈"的生态环境与生态项
        二、理论基础和分析:作为研究方法的政治文化视角
        三、研究设想: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四、实验设计(研究过程)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政治文化角度之于研究的目的
        二、政治文化角度之于研究的意义
        三、政治文化角度之于研究的预期结果
第一章 历史回顾:(20世纪上半叶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前)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结缘方式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舞蹈艺术和政治文化的自觉联姻
        一、在西方多元舞蹈文化的传播中滋生的中国舞蹈
        二、战斗文艺的孕育——从"进步舞蹈"到"革命舞蹈"
        三、抗战期间的战争文艺文化传统——"救亡"
        四、抗战后的舞蹈文化新格局——"翻身"
    第二节 建国后17年政治文化语境与舞蹈艺术创作氛围
        一、建国后17年中国舞蹈创作的政治文化语境
        二、建国后17年中国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结缘——无产阶级舞蹈艺术一枝独秀
    第三节 文革十年政治文化浩劫和舞蹈艺术性质的裂变
        一、文革十年中国舞蹈创作的政治文化语境
        二、文革十年中国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结缘结缘——阶级斗争为纲
    第四节 文革后恢复期的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关系——"批判"与"恢复"
第二章 新启蒙:80年代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结缘方式
    第一节 80年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政治文化语境
        一、80年代舞蹈创作的政治文化语境的重建
        (一) 文艺创作指导思想"政治合法性"的重新建构
        (二) 寻求对文革前、中、后三个时期舞蹈创作的"政治判断"
        二、8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对舞蹈艺术创作氛围的影响
        (一) 党对新时期舞蹈文艺工作领导权的重组
        (二) 舞蹈院团体制的重新建构
        (三) 80年代中国舞蹈演出类型
        (四) 在变化的政治文化生态下展开的舞蹈论争和讨论——中西舞蹈大讨论
    第二节 舞蹈新启蒙意识:80年代舞蹈的政治文化意义和编导的政治文化心态
        一、80年代传统舞蹈艺术创作的文化意识和本体意识启蒙
        (一) 对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重新认知
        (二) 超越了政治符号的民间话语
        (三) 中国舞剧诠释文学意义
        (四) 舞蹈创作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舞蹈话语再次登场
        (一) 现代舞蹈话语再次登场的人文意义
        (二) 现代舞蹈话语再次登场的"现实主义"特色
        (三) 现代舞蹈话语再次登场的主题类型
        三、舞蹈创作主体意识的启蒙
        (一) 创作主体意识启蒙与艺术创作意识
        (二) 政治文化生态下的艺术创作主体及其道路选择
第三章 一体多元的端倪:90年代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结缘方式
    第一节 90年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政治文化语境
        一、90年代中国舞蹈创作的政治文化语境的特点
        二、9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对舞蹈艺术创作氛围的影响
        (一) 舞协系统建构上的变化
        (二) 90年代中国舞蹈演出类型
        (三) 中国"计划式"和向"市场式"初步过渡的舞蹈演出体制
        (四) "一体多元化"初露端倪
        (五) 舞蹈论争和讨论
    第二节 90年代中国舞蹈创作新走向的政治文化意义
        一、中国传统舞蹈创作的主题嬗变和题材拓展——"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中"公共话语"精神内容的自觉推进
        (一) "寻根舞蹈"——"民族文化寻根"
        (二) "主旋律"的谱写——探求"国家政治意识形态话语"的美学形态
        (三) 舞剧题材的视角创新
        二、舞蹈创作话语体系的变化——从"范式话语"到"个人话语"美学形态的自觉推进
        (一) 编舞技法的渗透
        (二) 民间舞的"现代"话语体系
        (三) 对既往古典舞话语体系的质疑
        (四) 现代舞的"身份"认定
    第三节 90年代舞蹈艺术工作者的政治文化心态和艺术道路选择
        一、尴尬的"市场化"转型
        二、编导类群的特点
第四章 多元化的铺开:21世纪初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的结缘方式
    第一节 21世纪初中国政治文化的新气象与舞蹈艺术创作氛围
        一、21世纪初中国舞蹈创作的政治文化语境的新气象
        二、21世纪初政治文化语境对舞蹈艺术创作氛围的影响
        (一) 舞蹈市场化的发轫
        (二) 舞蹈演出类型的分析
        (三) 对舞蹈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
        (四) 多元化的铺开
        (五) 舞蹈创作论争
    第二节 21世纪初中国舞蹈创作新走向的政治文化意义解读——从"范式话语"到"个人话语"美学形态的加速推进
        一、舞蹈创作的话语变革
        (一) "民间"话语的现代化
        (二) "民间"话语的原生化
        (三) "民间"话语的时尚化
        (四) "古典"话语的多样化
        (五) "西方现代"话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六) "西方古典"话语的本土化与现代化
        二、舞蹈创作的技法革新
        (一) 构筑新的舞剧"人物形象"、"人物关系"和"结构模式"
        (二) 摆脱风格性舞种的限制
        三、"现代大歌舞"体裁的变迁
    第三节 21世纪初中国舞蹈创作新走向:政治意识与市场意识的互动——21世纪初舞蹈编创者的政治文化心态和艺术实践
        一、中国当代舞蹈编导的类群划分和价值定位
        (一) 解读"主旋律"舞蹈
        (二) 对市场力量的归顺
        (三) 体制内外的"人文探索"
        二、当代中国舞坛呼唤大师
        三、当代舞蹈编导的社会责任感
结论
    一、中国舞蹈界"再政治化",恢复舞蹈的"政治"活力
    二、舞蹈创作规律是舞蹈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统一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舞跃长河红似火 世纪之旅尽婆娑——中国歌舞团建团50周年(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创鼓舞剧《农祖·稷风》的现代转换[D]. 李娜. 陕西师范大学, 2018(01)
  • [2]浅谈中国当代舞蹈创作的“现代性”[J]. 朱敏. 艺术评论, 2013(01)
  • [3]改革开放后中国(内地)舞蹈创作与政治文化之关系,1979~2006[D]. 慕羽.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7(06)
  • [4]舞跃长河红似火 世纪之旅尽婆娑——中国歌舞团建团50周年[J]. 闻雪. 舞蹈, 2003(01)

标签:;  ;  ;  ;  ;  

舞过江,红似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