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鉴收不回来

方中鉴收不回来

一、方中坚 一发而不可收(论文文献综述)

梁程[1](2015)在《明清通俗文学中的木兰故事文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木兰是中国古代的传统女性形象,她的故事历史悠久,版本多样。据目前已发掘的文本来看,《木兰诗》是最早最完整的木兰故事文本。在《木兰诗》之后,不同的木兰故事文本相继出现。如今,木兰故事已进入银幕,走向世界。在国内,改编自木兰故事的影视剧不断出现;在国外,继《Mulan》电影的大获成功后,美国近期正筹划拍摄花木兰的真人版电影。由此可见木兰故事的强大生命力。明清时代,木兰故事进入到通俗文学系统当中。明清时代的文人通过对木兰故事的重述,强调了“忠孝勇烈”的文化内涵。本文以明清通俗文学中的木兰故事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早期木兰故事文本与明清通俗文学中的木兰故事文本,分析文本的结构和演变过程,并将生长中的木兰故事、木兰形象与儒家道德观念的民间化结合起来,试图阐明明清通俗文学中木兰故事的生长过程。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价值、目的与意义,并通过整理木兰故事研究成果,指出木兰故事的研究局限。研究特定时期、特定类型的木兰故事文本,既能够发现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复杂,有针对性地研究木兰故事的演变过程,也能反映特定时代的民风民俗。第二部分,梳理了早期木兰故事文本和明清通俗文学中的木兰故事文本,将木兰故事文本分为诗文、民间、通俗和影视四大系统。指出明清通俗文学中的木兰故事文本属于通俗文本系统,与其他文本系统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第三部分,侧重分析明清木兰故事文本的结构和演变。《木兰诗》建立了木兰故事的基本结构,明清通俗叙事中的木兰故事文本沿袭了《木兰诗》的结构,通过改变木兰故事的具体情节,从而改变木兰故事的侧重点和主题。第四部分,侧重探讨了明清通俗文学中的木兰故事文本的共同点:对“忠孝勇烈”的突出。明清以来,具体化和世俗化是儒家思想的发展趋势。“忠勇孝烈”所代表的儒家道德观念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呈现出具体化和世俗化的状态。明清通俗文学在儒家道德观念具体化和世俗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通俗文学中的木兰故事文本对“忠孝勇烈”的强调反映了儒家道德观念具体化和世俗化的发展过程。

潘静如[2](2012)在《张佩纶前半生事迹考论》文中认为张佩纶是晚清同光之际前清流的重要成员之一,因为甲申马江海战被革职流放到张家口,结束了自己的仕途。虽然签订《辛丑条约》时,他再度被起用,协同岳丈李鸿章办理交涉事宜,但那充其量算是一个插曲或回响。民国以来的私家笔记关於他的记载和争议很多,可惜讹谬诬枉的地方也不少,亟待补正。近三十年来,关於他的论文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他的“清流”身份,仍有很大的开拓和挖掘空间。因此,本文试图另辟蹊径,采取诗史互证的方式,在剔除不实记载的同时,辨正、还原出若干重要问题的本来面目。在体例上,既不同於谱录的因年编次,也不同於一般论文的分类论述,而是年经事纬的交错开来。这样一来,局部章节可能显得突兀或支离,但在整体上脉络会分明一点。本文主要考述了张佩纶的家世,早年的生活,与李鸿章等人的交游或关系,以及马尾战败後流戍张家口的一些活动。因篇幅所限,都下十年的“清流”活动时期,虽然非常重要,也只能一笔带过。题目作“前半生”,实际是笼统言之。论文末附《张佩纶着述考》一篇,希望有助於读者了解他的学问和才情。

胡新群[3](2011)在《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画论“逸品说”之嬗变史,是中国传统艺术史研究重要课题之一,亦是极富中国文化特征之艺术史研究课题之一。其内容之丰富,既包含艺术批评史,亦包括艺术理论史、创作风格史,可谓一体三面。中国画论“逸品说”发端于唐代,初以艺术本位立场之“质量批评”与“风格批评”为特征。洎北宋嬗变成以非艺术本位立场之“人格批评”为特征,形成既深且广之思潮,蔚为一场士人艺术运动,从观念上撼动了中国传统绘画发展轨道。元代“逸品说”转入低调,复以艺术本位立场之“风格—技术批评”为特征,其画法研究之走向深入,在实践上巩固了“逸品”绘画之艺术地位。明代中晚期以降,以“人格—风格批评”为特征之“逸品说”再次被推向艺术研究之中心,“逸品”绘画至此真正成为中国“正统”绘画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画论“逸品说”嬗变之历史过程,与中国特殊艺术主体文人士大夫所发挥重要作用直接相关。秦汉以来,文人士大夫作为一种既连续又流变之社会阶层,是中国传统显性艺术主体,更是中国“大传统”之实际承担者。正是文人士大夫之特殊秉性,使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构起“画之本法”,又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渐将之解构,并且由观念而创作,重新建构起以“逸品”标识之“新画之本法”。毋宁说,文人士大夫主宰着中国传统显性艺术史之发展轨迹,而以“士人画”为载体之“逸品说”,正嬗变于文人士大夫社会历史地位之演变中,是中国“大传统”历史变迁在绘画艺术中具体表现。本文系拙拟“中国传统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课题之唐宋部分,力图抓住文人士大夫艺术主体这一核心,从“大传统”(占据主导地位之学术思想)——“逸品说”(及与之相对照之“正统”艺术观念)——“逸品”绘画(及与之相对照之“正规”绘画)三者之关系,着重考察唐宋两代“逸品说”发生与发展之历史过程及其成因,并在《余论》中对元明清“逸品说”嬗变作简要勾画,是为本课题后续研究之基本框架。

吴文清[4](2005)在《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绪言 疫病史的研究,是医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尚缺乏对中医近代防治疫病史的系统研究。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更凸显了疫病及疫病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导师指导下,特选择“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作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课题。 1.1 相关概念界定 近代:指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时间。 中医防治:指文中论述传统中医队伍,主要运用中医防治手段和方法,也包含这一时期部分中医汲取西医学若干诊治方法,设立某些特殊的防治机构,以及与西医联手抗疫的史实。 疫病:是外感疫疠邪气所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易引起大流行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统称,相当于现代的急性传染病。 疫病史研究:属于疾病史研究范畴。指对疫病的病名、病因、病理、病候、诊断、治疗及流行学等7个方面的认识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 重大疫病:本文所选的五种重大疫病,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危害重大、凶险程度高的疫病,如鼠疫、霍乱、白喉、烂喉丹痧;二是指意义重大,指所选疫病如疫痉,对当时的中医来说,属于研究的前沿,处于摸索治疗和总结经验的阶段。 文中所述五种疫病的名称和含义,以全国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为准。即: 鼠疫:指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以起病急骤,高热,出血,臖核肿痛,或咯痰、咳血,甚至因厥脱而毙为特点的烈性传染病。 霍乱:指感受霍乱弧菌引起的,以骤起剧烈吐泻米泔水样物,目眶凹陷,小腿转筋,津气严重耗损,甚至因厥脱而毙为特点的烈性传染病。 白喉:以发热,咽痛,咽、喉、鼻等处出现白色假膜不易剥脱为特点的传染病。 烂喉丹痧:以发热,咽喉肿痛糜烂,皮肤出现弥漫性猩红疹点为特点的传染病。 疫痉:感受疠邪,以头痛,重者头痛如劈,恶寒、发热、无汗,手足发冷麻

毛文[5](1997)在《让文学的甘露滋润校园》文中研究指明

二、方中坚 一发而不可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方中坚 一发而不可收(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通俗文学中的木兰故事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价值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有研究
        1.2.2 研究局限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木兰故事文本
    2.1 木兰故事文本系统
    2.2 明清木兰故事文本
        2.2.1 徐渭《雌木兰》系列
        2.2.2 《忠孝勇烈奇女传》系列
3. 木兰故事的结构形态
    3.1 木兰故事的基本结构
    3.2 明清木兰叙事的结构形态
        3.2.1 《雌木兰》系列的叙事结构
        3.2.2 《忠孝勇烈奇女传》系列的叙事结构
    3.3 明清木兰故事的历史变化
        3.3.1 《雌木兰》系列文本的变化
        3.3.2 《忠勇孝烈奇女传》系列文本的变化
4. 明清木兰叙事主题研究
    4.1 儒家道德观念与明清通俗文学
        4.1.1 儒家道德观念
        4.1.2 明清通俗文学的实现
    4.2 明清木兰故事的儒家道德观念
        4.2.1 《雌木兰》系列文本的道德观念
        4.2.2 《忠孝勇烈奇女传》系列文本的道德观念
    4.3 木兰形象与“忠孝勇烈”
        4.3.1 《雌木兰》系列文本中的木兰形象
        4.3.2 《忠孝勇烈奇女传》系列文本中的木兰形象
参考文献
致谢

(2)张佩纶前半生事迹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避兵海门
    一、 家世及张印塘生平
    二、 与李鸿章早期之关系兼及与胡传、缪荃孙交游大略
    三、 入都以前流徙江南事迹考
第二章 马尾之役
    一、 赴闽前後情形
    二、 潘炳年《劾大臣玩寇疏》考辨
    三、 时人相关诗歌举隅
        (一) 张云骧《弃妇行》考释兼论与樊增祥交往始末
        (二) 康有为《感事》考释
        (三) 其它篇什举隅
    四、 褫职北上前後行迹考
第三章 谪居张家口
    一、 谪居概述
    二、 与李鸿章往来书牍考述
    三、 和坡、品茶与注《管》
        (一) 和坡
        (二) 品茶
        (三) 注《管》
参考文献
附录:张佩纶着述考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後记

(3)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导言 绘画"逸品说"及其研究方法与意义
    第一节 "逸品"与绘画"逸品说"
        一、"逸"思想与"逸品"
        二、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基本脉络
    第二节 中外有关中国传统绘画"逸品说"研究概述
        一、海外有关中国传统绘画"逸品说"研究举例
        二、国内关于绘画"逸品说"研究举例
    第三节 如何研究绘画"逸品说"
        一、有关"逸品说"研究诸线索之关系辨析
        二、绘画"逸品说"历史嬗变之连续与断裂
        三、"逸品说"研究中史与论之关系
第一章 唐代两种截然不同的"逸品"观
    第一节 李嗣真《画评》:"超然逸品"
        一、李嗣真是否曾首倡绘画"逸品"
        二、李嗣真"逸品"之含义及其特征
    第二节 张怀瓘《画断》:改造李嗣真"逸品"之与创立"正统"评画品第体系
        一、为品定性,分科定级
        二、张怀瓘何以取消"逸品"
    第三节 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格外逸品"
        一、朱景玄之"逸品"定位
        二、"格外逸品"三例分析
第二章 "画之本法":唐代"逸品说"坐标
    第一节 唐人"画之本法"探源
        一、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主体之形成及其"法"意识之由来
        二、谢赫"六法"及其"士性"辨析
        三、"六法"作为"画之本法"之确立
    第二节 "士体":作为"逸品说"之实践基础
        一、绘画之初分"士体"与"工体"、"宫体"
        二、"士体":文人士大夫之情怀
    第三节 "画之本法"范畴中的唐代绘画
        一、从薛稷、韩混与韩斡、边鸾看唐代"士体"与"宫体"
        二、"以形写神":"画之本法"之核心精神
第三章 晚唐、五代"逸品"观深层矛盾与"大传统"之影响
    第一节 张彦远两难:就画论画?以人评画?
        一、以"自然"替换"超然逸品"之意义
        二、否定"格外逸品"之存在
        三、突出评画标准之"士性"
    第二节 "自然说"与"格外逸品说"之学术思想背景
        一、"方外之人"与"格外逸品"
        二、两种"自然"观
        三、"神品"与"格外逸品"之辨及其与禅学发展之关系
    第三节 荆浩《笔法记》:"六法"新解
        一、荆浩"六要"与谢赫"六法"之比较
        二、"神妙奇巧"四品说:唐代"逸品说"之分解
    第四节 黄休复《益州名画录》:"首推逸格"
        一、黄休复"逸格"之含义及其"首推逸格"之原因
        二、"逸格":唐代两种"逸品"观之融合
第四章 从"画之本法"到"院体"准则
    第一节 北宋以来"大传统"之裂变及其艺术观念变化之根源
    第二节 北宋"正统"艺术观与"六法"之演绎
        一、刘道醇"六要"与"六长":"六法"新说
        二、郭若虚解析"六法":徘徊于"正统"画与"士人画"之间
    第三节 北宋"院体画"艺术观及其基本准则
        一、北宋"院体画"艺术观之形成及其特征
        二、《林泉高致集》与《宣和画谱》:"院体画"四准则
        三、韩拙《山水纯全集》:"院体画"教科书
第五章 两宋"士人画"精神与"逸品"地位之确立
    第一节 苏轼"士人画"艺术观与"逸品说"之理论升华
        一、苏轼"常理说"及其理论依据
        二、苏轼"传神说"内涵及其"寓意说"解析
        三、"士人画"应有之特质:诗化与"天工"
        四、苏轼"逸品"观及其意义
    第二节 苏、黄、米:北宋士人"墨戏说"及其真义
        一、"墨戏"之真义
        二、"墨戏"与人品、学问
        三、"墨戏"作为佯狂之"行为艺术"
    第三节 画院内外:"院体画"与"士人画"之比较
        一、北宋"院体画"特征例析
        二、北宋"士人画"特征例析
    第四节 邓椿《画继》:文人"逸品"绘画地位之确立
        一、邓椿推祟"士人画"之思想来源
        二、从评画依据与画家排序看《画继》之"士人画"立场
        三、邓椿"逸品说"与"逸品"地位之确立
第六章 唐宋绘画"逸品说"之余绪
    第一节 元代:"复古"与"逸品说"
        一、赵孟頫"复古"真义及其"戾、行之辨"
        二、赵孟頫绘画艺术实践与"士夫画"之新走向
        三、汤垕《画鉴》:元代"士夫画"艺术观及其评画新标准
    第二节 明清时期:"庆家画"与"逸品说"
        一、明代中期"戾、行之辨"与绘画发展大势
        二、明代"正统"绘画艺术观与"逸品说"
        三、明代"心学"思潮与"逸品"绘画观
        四、董其昌"南北宗论"与"逸品"绘画至上地位之确立
结论 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之艺术史意义
    一、"逸品说":"大传统"在绘画艺术实践中具体落实
    二、"逸品说":中国古代绘画风格创新之催化剂与理论依据
    三、"逸品说"嬗变史蕴含着"画之本法"之解构与重新建构
    四、"逸品"、"逸品说"之得失兴衰宜作两面观
参考文献
致谢

(4)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念及范畴界定
        1.1.1 关于"近代中医防治"
        1.1.2 关于重大疫病史
        1.1.2.1 疫病及疫病史研究
        1.1.2.2 关于重大疫病
    1.2 研究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的目的和任务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任务
2 近代中医防治鼠疫
    2.1 近代鼠疫流行情况概述
        2.1.1 1894年香港鼠疫大流行
        2.1.2 1910年东北第一次鼠疫大流行
        2.1.3 1917年内蒙古、山西鼠疫大流
        2.1.4 1920年东北第二次鼠疫大流行
        2.1.5 1947年内蒙古鼠疫大流行
    2.2 近代中医确立鼠疫病名
        2.2.1 确立鼠疫病名
        2.2.2 鼠疫的其他名称
    2.3 对鼠疫病因病机的认识
        2.3.1 外来戾气致疫
        2.3.2 燥邪致疫
        2.3.3 融会新知,认识鼠疫病因病机
    2.4 中西互参,诊断鼠疫
        2.4.1 早期医家对鼠疫的诊断
        2.4.1.1 根据症状诊断鼠疫
        2.4.2 汲取西医诊断学内容,更加准确地诊断鼠疫
    2.5 近代医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鼠疫
        2.5.1 吴宣崇汇编治鼠疫良方
        2.5.2 罗芝园治疗鼠疫成就
        2.5.2.1 加减解毒活血汤及其加减应用
        2.5.2.2 关于加减解毒活血汤的其他讨论
        2.5.2.3 内外并治疗鼠疫
        2.5.3 三焦论治鼠疫法
        2.5.4 按六经论治鼠疫
        2.5.5 李健颐发明新方二一解毒汤和二一解毒注射液
        2.5.5.1 注重实践,创制二一解毒汤
        2.5.5.2 改良剂型,发明二一解毒注射液
        2.5.6 冉雪峰对鼠疫的辨证治疗
    2.6 近代中医对鼠疫的预防
    2.7 中医防治鼠疫专着及相关文献
        2.7.1 第一部防治鼠疫的专着--《治鼠疫法》
        2.7.2 以《鼠疫汇编》为代表的一系列相关鼠疫着作
        2.7.3 其他中医鼠疫着作及文献
3 近代中医对霍乱的防治
    3.1 关于霍乱流行的历史回顾
        3.1.1 近代以前的6次世界霍乱大流行
        3.1.2 近代中国霍乱流行概况
    3.2 对霍乱病名的认识和探讨
        3.2.1 中医古籍中的"霍乱"病
        3.2.2 近代医家重新认识霍乱病名
        3.2.2.1 吊脚痧与霍乱转筋
        3.2.2.2 麻脚痧
        3.2.2.3 瘪螺痧
        3.2.2.4 伏阴
        3.2.2.5 脱疫
        3.2.2.6 时行霍乱与时疫霍乱
        3.2.2.7 霍乱
        3.2.2.8 其他病名
    3.3 认识霍乱病因病机
        3.3.1 从寒立论者
        3.3.1.1 徐子默从寒论吊脚痧
        3.3.1.2 田宗汉从"伏阴"立论
        3.3.1.3 章太炎结合新说从寒论霍乱
        3.3.2 从热立论者
        3.3.3 不可执寒热之一而论者
        3.3.4 对秽浊之气与霍乱成因的认识
        3.3.5 对霍乱发病季节与气候的认识
        3.3.5.1 关于发病季节
        3.3.5.2 霍乱流行与非时之气有关
        3.3.5.3 霍乱流行与岁运的关系
        3.3.6 对细菌致病的认识
    3.4 关于霍乱的诊断
        3.4.1 按中医传统诊法诊断霍乱
        3.4.1.1 根据主要症状诊断霍乱
        3.4.1.2 霍乱舌诊图的出现
        3.4.1.3 关于霍乱的脉象
        3.4.1.4 关于霍乱鉴别诊断
        3.4.2 衷中参西,诊断霍乱
    3.5 近代中医对霍乱的治疗
        3.5.1 主张温通者
        3.5.2 主张治热者
        3.5.3 寒热各取其治者
        3.5.3.1 朱湛溪主张以寒热通治方救治霍乱
        3.5.3.2 张聿青推崇芳开法治疗霍乱
        3.5.3.3 冉雪峰辨寒多热多治疗霍乱
        3.5.3.4 结合天时,区分寒热,治疗霍乱
        3.5.4 以解毒为主治疗霍乱
        3.5.5 融汇西医新知,中西药并用救治霍乱
        3.5.5.1 张锡纯结合中西学理,创治霍乱三方
        3.5.5.2 中西法治疗霍乱各有所长,肯定盐水注射疗法
        3.5.5.2.1 中西治疗霍乱医理相通
        3.5.5.2.2 中西之法可并行不悖,中医善后优于西医
        3.5.5.2.3 中医治疗初期霍乱,效果胜于西医
        3.5.5.2.4 中医随病处方灵活,西医随身带药便于救急
        3.5.6 对霍乱外治法的探讨
        3.5.6.1 针刺法
        3.5.6.1.1 赞成针刺法者
        3.5.6.1.2 反对针刺者
        3.5.6.2 艾灸法
        3.5.6.3 膏贴
        3.5.6.4 刮痧及放痧疗法
        3.5.7 对治疗霍乱的其他一些探讨
    3.6 关于霍乱的预防
    3.7 近代中医防治霍乱史实举隅
        3.7.1 民办兴化实济局中医施诊
        3.7.2 廊坊救治霍乱记
        3.7.3 中西两法合施,救治霍乱
        3.7.3.1 早期上海中国时疫医院,中西医合作共治霍乱
        3.7.3.2 上海神州医院时疫医院合中西两法治霍乱
        3.7.3.3 景和救疫所中西法并备治疗霍乱
        3.7.4 成都中医争取霍乱防治权,积极抗击霍乱
        3.7.5 其他医家的一些抗疫行动
4 白喉的防治
    4.1 近代白喉流行情况简介
    4.2 统一白喉病名
        4.2.1 统一白喉病名
        4.2.2 白喉的其他病名
        4.2.2.1 白缠喉风
        4.2.2.2 走马喉疳
        4.2.2.3 白喉风
    4.3 对白喉病因病机的认识
        4.3.1 "厉气"说
        4.3.2 "燥邪致疫"说
        4.3.3 "煤毒"说
        4.3.4 细菌说
    4.4 关于白喉的诊断
        4.4.1 主要依据症状诊断白喉
        4.4.2 融会新知,鉴别诊断白喉
        4.4.3 西医诊断器械的引进
    4.5 关于白喉的治疗
        4.5.1 主张清凉解毒、滋润养阴者
        4.5.2 主张忌表者
        4.5.3 反对忌表者
        4.5.4 辨别寒热施治而不忌升不忌表者
        4.5.5 主张衷中参西者
    4.6 关于白喉的预防
    4.7 近代主要白喉着作概述
        4.7.1 第一部以"白喉"命名的专着--《时疫白喉捷要》
        4.7.2 其他较有影响的白喉着作
5 防治烂喉丹痧
    5.1 近代烂喉丹痧流行概况
    5.2 近代中医关于烂喉丹痧病名的认识
        5.2.1 继续沿用古代烂喉丹痧及烂喉痧等病名
        5.2.2 近代出现的其他病名
        5.2.2.1 麻证
        5.2.2.2 痧喉
        5.2.2.3 喉痧
        5.2.2.4 疫喉痧
        5.2.2.5 猩红热
    5.3 多方面探讨烂喉丹痧病因病机
    5.4 关于烂喉丹痧的诊断
        5.4.1 继承古代医家相关诊断知识
        5.4.2 烂喉丹痧的鉴别诊断
        5.4.2.1 烂喉丹痧与白喉的鉴别
        5.4.2.2 烂喉丹痧与麻疹的鉴别
    5.5 关于烂喉丹痧的治疗
        5.5.1 继承古人治疗烂喉丹痧经验
        5.5.2 衷中参西,吸受部分西医学治疗知识
    5.6 对烂喉丹痧的预防渐趋完善
6 对疫痉的认识和防治
    6.1 近代疫痉流行情况简介
    6.2 对疫痉病名的认识和探讨
        6.2.1 痉瘟
        6.2.2 伏瘟
        6.2.3 痉病与疫痉
        6.2.4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2.5 疫痉的其他名称
    6.3 对疫痉病因病机的认识
        6.3.1 伏气说
        6.3.2 温毒说
        6.3.3 时令失常
        6.3.4 菌说
    6.4 关于疫痉的诊断
        6.4.1 根据症状诊断疫痉
        6.4.1.1 蒋璧山论"伏瘟"症状
        6.4.1.2 严苍山论疫痉症状
        6.4.1.3 神州医药会研究症状结果
        6.4.2 结合西医知识,诊断疫痉
        6.4.2.1 时逸人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
        6.4.2.2 刘裁吾对于疫痉诊断的认识
        6.4.2.2.1 结合西医症状描述,论述疫痉症状
        6.4.2.2.2 认为西医细菌诊断法不足取
        6.4.2.3 关于疫痉的鉴别诊断
    6.5 关于疫痉的治疗
        6.5.1 蒋璧山分三期论治疫痉
        6.5.2 恽铁樵发明安脑丸治疗疫痉
        6.5.3 严苍山治疗疫痉经验
        6.5.3.1 辨寒热、神昏、头痛等论治疫痉
        6.5.3.2 发明严氏疫痉万灵散
        6.5.4 神州医药会关于疫痉治疗的讨论结果
        6.5.5 刘裁吾对疫痉治疗的探讨
        6.5.5.1 分类论治疫痉
        6.5.5.2 发明(艹过)叟脑脊消炎丸等治疫方剂
        6.5.6 其他医家对疫痉治疗的探索
        6.5.6.1 任养和针药结合治疗疫痉
        6.5.6.2 朱明初推崇中药紫金锭及点灸之法
        6.5.7 民国时期中医对西医治疗疫痉方法的探讨
        6.5.7.1 疗病血清价高且不易采办
        6.5.7.2 认为西法简单效鲜,西不如中
    6.6 关于疫痉的预防
        6.6.1 重视摄生及药物预防
        6.6.2 关于清洁卫生及隔离预防
    6.7 近代中医防治疫痉着作简介
7 讨论
    7.1 近代中医防治疫病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7.1.1 疫病丛生的近代社会为中医防治疫病提出了客观需求
        7.1.2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对中医防治疫病的影响
    7.2 近代中医对重大疫病的认识具有明显阶段性
    7.3 近代中医始终是防治疫病的重要力量
8 结论
9 结语
10 致谢
附录一:参考文献
附录二:个人简历

四、方中坚 一发而不可收(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通俗文学中的木兰故事文本研究[D]. 梁程.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2)
  • [2]张佩纶前半生事迹考论[D]. 潘静如. 苏州大学, 2012(10)
  • [3]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D]. 胡新群. 南京艺术学院, 2011(09)
  • [4]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D]. 吴文清. 中国中医研究院, 2005(06)
  • [5]让文学的甘露滋润校园[J]. 毛文. 浙江师大学报, 1997(04)

标签:;  ;  ;  ;  ;  

方中鉴收不回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