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现饲料工业的新飞跃(论文文献综述)
杨晶[1](2020)在《ZD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有超过十四亿的人口数量,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具有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神速,一大批资金、技术和人才都具有相当优势的农业产业集团企业应运而生。同时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一些农业类跨国公司纷纷来华投资和扩展市场,这既为我国农业经济效率的提升、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的提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为企业本身的长足发展扩展了巨大想象空间,夯实了基础。ZD集团作为来华投资规模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的外资企业之一,始终坚持以农业为核心、多个产业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研发创新能力出众,产业资源丰富,产品众多,拥有近百年的集团发展史,在世界农业领域富有盛誉。事实证明,ZD集团坚持多元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布局是值得肯定的,既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又在不同的行业赢得了较高的市场认可度,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形势和格局,其多元化战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方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基于此,本文对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历程和实施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等方法,运用PEST分析法对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集团内部环境、当前的机遇及挑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了战略实施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多元化战略进行了优化设计,对ZD集团未来的战略选择进行了定位,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期望对ZD集团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并希望能为我国国内类似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庄园[2](2017)在《真菌发酵海带渣工艺优化及其生产刺参饵料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在海带种植业的规模和产量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且已形成了以甘露醇、褐藻胶、碘为主要产品的工业体系,而在以上体系中,超过50%的海带成份成为固体废弃物,既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又带来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食药用真菌多糖作为食药用真菌中主要活性物质,也具有极大的药用潜力和研究价值。本文主要以工业生产固体废弃物海带渣为培养基,固体发酵食药用真菌,生产真菌多糖,并进一步利用海带渣固体发酵产物研发新型发酵型刺参饵料。本文首先利用食药用真菌在海带渣基质上的发酵产物进行刺参养殖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海带渣饲料的可行性。实验中R24和A47表现出较好的促进刺参生长的效果。其次以生长速率和多糖产率为指标对10种食药用真菌发酵海带渣的菌株进行评价,得出在海带渣基质上发酵生长最快的菌株为I30,多糖产率最高的菌株为R24和A47。最后以抗羟基自由基活性,免疫增强活性和肿瘤抑制率为目标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得出R24和A47两个菌株的固体海带渣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最高。其中R24的发酵产物水提物在1.0mg/m L浓度下,对小鼠巨噬细胞免疫增强活性为19.92±0.16%,抗羟基自由基EC50为7.44±0.51μg/m L。A47的免疫增强活性和抗羟基自由基EC50为16.44±0.12%和58.36±3.11μg/m L。对筛选出的A47和R24两株优良菌株进一步进行了海带渣固体发酵条件的单因素实验,继而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对R24和A47的固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五因素四水平响应面优化,分别得到两种菌株的固体发酵生长模型,并优化获得了海带渣固体发酵的最佳条件。在最佳发酵条件下进行的生长率验证实验表明模型的预测值和验证实验的实测值间拟合率高。生物活性实验验证了在最佳发酵条件下两种海带渣固体发酵产物的多糖产率,肿瘤抑制率和免疫激活活性,为固体海带渣废弃物的真菌发酵转化成高生物活性的真菌多糖,进而研制新型真菌多糖保健品和功能饲料提供了可能。在刺参养殖实验中,首先以增加刺参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为目标,对食药用真菌A47和R24的海带渣固体发酵产物进行不同配方养殖刺参实验,得到的最佳配方为HN5-4和HN15-7。然后,以某市售刺参饵料成品G4和未发酵海带渣做对照,与海带渣固体发酵饵料HN5-4和HN15-7进行刺参养殖实验对比,比较不同饵料的刺参特定生长率、摄食率,人工攻毒条件下的存活率和体内各种相关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以固体海带渣发酵产物为主要成分的新型发酵型刺参饵料,可替代市售刺参成品饲料,促进刺参的摄食、消化和生长。在人工攻毒条件下,与其他饵料相比,海带渣发酵配方饵料HN5-4和HN15-7能显着提高刺参存活率(P<0.05),显示了具有增强刺参免疫力和抗病力的效果。通过刺参养殖过程中消化系统酶活性和免疫相关酶活变化,考察了真菌发酵海带渣刺参饵料对刺参特定生长率和抗病力的实际促进效果。最后,在海带渣发酵饵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产物多糖,考察刺参消化酶类的变化和免疫相关酶类的的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结果表明,真菌发酵海带渣产生的多糖可以增强刺参消化系统淀粉酶活性,提高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并在提高刺参体腔细胞的吞噬作用的同时,可显着增强非特异性免疫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酸性磷酸酶)的酶活性。显示了发酵产物多糖的促进刺参生长和免疫增强的效果。本文针对沿海地区海带加工业剩余废弃物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食药用真菌固体发酵海带渣生产刺参饵料的方法;优化了食药用真菌固体发酵最优条件,对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多糖类活性物质的功能进行了评价分析;发现了含多糖类活性物质的饲料具有促进刺参自身免疫增强、提高刺参的抗病力的作用。为以真菌海带渣发酵产物为主要成分的环境友好型刺参发酵型海带渣饲料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刺参的抗病提供了抗生素以外的选择。
吴茜茜[3](2016)在《“一带一路”视域下青海清真产业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明确要求发挥青海民族人文优势,加快西宁开发开放。青海清真产业是青海民族特色重要产业,依赖于人文交流和交通条件。发展青海清真产业,有利于增加对外贸易总额,加快青海对外开放,加快青海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在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前提下,青海清真产业应如何调整发展战略,突破地区局限,走出青海,走向世界。所以本文梳理青海清真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下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得出青海清真产业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的结论,借鉴国内外清真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提出青海清真产业发展战略构想和路径。希望能够为青海清真产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理论支持。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青海清真产业发展历史,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通过社会调查法整理青海清真产业发展现状,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将掌握的数据资料呈现出来,增强文章说服力;通过SWOT分析方法分析“一带一路”战略下青海清真产业发展条件的改变。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青海清真产业发展历史悠久,前景可观,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契机。(2)青海清真产业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要以民族文化突出产业文化优势,在规避贸易金融风险的基础上以国际化发展战略为产业发展目标。(3)最终以民族渊源的民族交往带动文化交流,实现经济往来,以青藏高原生态特色建设发展独一无二的清真产业,借助互联网规避风险、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国际化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所得结论能为青海清真产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和依据,发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产业对拉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推动加快实现青海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李锐峰[4](2012)在《国内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饲料行业在中国来说是一个起步比较晚的行业,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和深入推行,饲料行业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这一时期是饲料行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从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饲料行业逐渐步入成熟期,成熟期的标志就是饲料生产技术基本完善,营养配方更加合理,饲料企业规模和数量理性增加。在我国加入WTO后,有着技术和资金优势的外资企业纷至沓来,给国内的饲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近5年来,随着配方原料价格的不断上涨,饲料企业的利润率更是逐渐降低。饲料企业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如何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些问题成为每个饲料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首先在理论层面对核心竞争力加以论述,重点介绍了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特点及获取途径,然后通过对饲料行业的竞争分析,得出了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最后以广泽韩一饲料公司(广泽集团旗下专业做奶牛饲料的全子公司)为例,分析了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出了“增加用户养殖效益和渠道成员的经济利益是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的结论。本文希望通过对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和探讨,能够对其他企业的发展有所启发。
金华东,张云平,张晓[5](2012)在《金泳三政权时代的规制缓和》文中提出1993年2月金泳三政权的建立也给规制缓和带来了巨大的转机。结束了朴大总统以来长达30年的军人出身大总统时代,揭开了平民出身的"文民政府"大总统时代的序幕。在执政前就有预测其将带给国政总体的极大变化,这也可谓无可厚非。在这种背景下上台的金泳三政权赋予规制缓和从未有过的
本刊杨挺秀遗稿编写组[6](2010)在《建设雨养生态农业遗稿——关于中国农业前景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在不到世界7%的国土上,基本解决了世界上23%以上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未来的中国,按照最理想的控制,将有人口15.7亿,在有限的资源上,不但要解决15亿多人的"吃饱"问题,而且要
刘源,张院萍,褚喆[7](2010)在《畜牧业的盛会 饲料业的机遇——中国畜牧业暨饲料工业展览会侧记》文中提出五月,姹紫嫣红的季节,热情似火的季节。而2010年的5月,注定与众不同,因为16~18日,中国畜牧业暨饲料工业展览会在北京九华国际会展中心的隆重举行,为这个季节增添了别样的激情和智慧。
李新[8](2010)在《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语有云“牧以畜为体,畜以饲为天”,饲料对于牲畜的重要作用正如食物之于人类,不可轻忽。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之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动物营养学正是一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总结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国驯养动物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积累了许多畜禽饲养方面的经验,其中不乏饲料选择与如何喂养的内容,这在古代农书中多有涉及。然而,那只是建筑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并非以科学试验为依据,所以还称不上动物营养科学。回顾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史,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如今已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到1949年的肇始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转折与蓬勃发展阶段。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之际,晚清以来的衰颓局面未见好转,频繁的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民生凋敝,国家经济几近破产;就是在危机之中,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也由此备受重视。而较之中国传统的基于感性经验的畜牧饲养方式,西方利用科学试验得来的现代技术,对于增产增收效果更好,动物营养科学恰是近现代科学畜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这门科学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成长起来。虽然当时此方面的科研教育机构乃至学会组织等还大都蕴含在大畜牧之中,但无疑已作为大畜牧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及,甚至专门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系组从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于科学畜养风气的形成颇有助益,同时也为此后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管理经验,为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受国内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虽走了些弯路,但也有曲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终于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开始了蓬勃发展的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专业正式设立并发展完善,1980年成立了专业学会,1989年本专业学术刊物创刊发行,至此,一个学科独立的三个标志已经全部具备。30多年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使得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经过百年发展,终于取得了现在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使人们对动物营养科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希望。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常量到微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组织,从表观到内涵,从单因子对比到多因子互作的深入发展。由描述为主的科学向控制科学转变,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已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趋势,中国自不能例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物营养科学还是要根据国情,在继承传统,重视当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论文正是以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之后分别从组织机构、相关书刊、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中国动物营养学在20世纪前、后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刘建铭[9](2009)在《传统农区工业化进程中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传统农区由于长期被定位为国家粮食主产区,承担着全国粮食供给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农业这个第一性产业根深蒂固,而且由于传统生产方式的惯性作用,致使农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基本上被格式化,工业化因此步履维艰、难以突破。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工业化程度如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提升产业水平,逐步缩小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日益加大的区域差距,也理应成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但是,工业化不只是简单上几个工业类项目而已,作为以农业立身和见长的传统农区,工业化必须立足基本区情,根据区域内的资源、技术、劳动力、信息以及市场、交通等要素及外部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来推进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如何使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形成互动,并且在提升产业等级的同时,不对粮食生产及其安全造成过大冲击,更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既从理论的角度对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区畜牧业等有关范畴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进行定性分析,又从实证的角度对农区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以及农区畜牧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认为,“三农”问题是农区焦点问题,推进工业化必须立足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与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结合,通过现代工业的发展,使非工业生产方式转化为工业生产方式,将自给自足的农业“化”为现代市场农业,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只有“三农”受益并因此得到改善的工业化,才是传统农区真正有特色、有实效的工业化。那么,什么样的产业可以发挥其中的关联和支撑作用?通过对传统农业大省河南省实地调查分析,本文认为,畜牧业及相关产业(饲料、兽药、食品加工等)作为农区的传统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并作为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来源和联接城乡市场的纽带,具有明显的产业化和工业化基础及环境,是传统农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有效载体,传统农区要把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真正作为一个独立产业重视起来,大力发展,由此寻求一条适合农区实际的工业化道路。主要发展措施包括积极改造传统农业,用工业理念发展畜牧业,以肉蛋奶等食品加工业为龙头,通过畜牧业的率先工业化促进传统农区的工业化;同时,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考虑,农区畜牧业还须注意饲料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建立中国特色的饲料工业。
申洪源[10](2008)在《新渴望公司新建年产30万吨饲料生产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文中指出饲料项目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和技术经济活动。近年来,由于农产品价格飞涨,国家大力鼓励畜牧业的发展,于是带动饲料行业的迅猛发展,但是,全国各地饲料行业分布不均,规模不大,不能形成规模经济,造成成本上升。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新建大型饲料生产线的可行性研究的观点,尝试构建了其理论与方法体系,并相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前两个部分从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入手,介绍了国际国内饲料行业的背景,发展状况,阐述了生产饲料的重要现实意义。论文吸取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先进思想和方法,结合中国饲料行业的现状,构筑了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重点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归纳出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的技术路线,并对可行性研究成果一一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格式和要求。本文第三部分以遂宁新渴望饲料有限公司新建年产30万吨饲料生产线工程项目这一具体的项目建设为典型案例,运用上述理论与方法,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展开深入研究。文章通过对市场分析与建设规模、场址选择、建设方案选择、投资规模和效益评价等方面的分析论证,得出了该项目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的结论,并最终形成了简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实现饲料工业的新飞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现饲料工业的新飞跃(论文提纲范文)
(1)ZD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国内外现状总结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工具和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工具 |
1.4.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分析 |
2.1 多元化战略的内涵、分类及优缺点 |
2.1.1 内涵 |
2.1.2 分类 |
2.1.3 优缺点 |
2.2 多元化战略的模式、动因和风险 |
2.2.1 模式 |
2.2.2 动因 |
2.2.3 风险 |
2.3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条件分析 |
2.3.1 前提条件 |
2.3.2 必备条件 |
2.3.3 企业内部条件 |
2.3.4 企业外部条件 |
2.4 多元化战略的发展方向与实施途径 |
2.4.1 多元化战略未来的发展方向 |
2.4.2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途径 |
第3章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历程分析及评价 |
3.1 ZD集团概况 |
3.2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历程 |
3.2.1 专业化战略原则与规划(1921 年-1948 年) |
3.2.2 相关多元化战略扩张阶段(1948 年-20 世纪 80 年代初) |
3.2.3 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扩张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初-90 年代末) |
3.2.4 多种多元化产业共同经营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末至今) |
3.2.5 ZD 集团在华多元化战略发展历程 |
3.3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历史评价 |
3.3.1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经验 |
3.3.2 ZD 集团多元化发展的教训 |
3.3.3 ZD集团发展过程中多元化战略的作用 |
3.3.4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实施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ZD集团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多元化战略定位 |
4.1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1 PEST分析 |
4.1.2 行业环境分析 |
4.1.3 内部环境分析 |
4.2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4.2.1 内部环境的优势 |
4.2.2 内部环境的劣势 |
4.2.3 外部环境的机遇 |
4.2.4 外部环境的挑战 |
4.3 ZD集团多元化战略发展的综合评价 |
第5章 ZD集团多元化战略优化设计与实施 |
5.1 ZD集团多元化战略的模式选择 |
5.2 ZD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制定 |
5.3 ZD集团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
5.4 ZD集团多元化战略优化的对策及建议 |
5.4.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多元化产业适当扩张的发展战略 |
5.4.2 优化集团组织结构,建立健全相关管理体系 |
5.4.3 加强研发创新能力,提升各产业核心竞争力 |
5.4.4 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增强各产业板块关联度 |
5.4.5 强化核心事业建设,加快各产业板块战略调整 |
5.4.6 维护同中泰双方的友好关系,促进多方共同发展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真菌发酵海带渣工艺优化及其生产刺参饵料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固体废弃物海带渣的国内外处理方式 |
1.2.1 饲料添加剂 |
1.2.2 油污吸附剂和降解剂 |
1.2.3 农业生产有机肥 |
1.3 食药用真菌多糖研究现状 |
1.3.1 抗氧化活性研究 |
1.3.2 免疫增强活性的研究 |
1.3.3 抗肿瘤活性研究 |
1.3.4 其他生物活性研究 |
1.3.5 多糖提取与分离 |
1.4 以废弃物为基质培养食药用真菌和微生物固体发酵现状 |
1.4.1 工业废弃物作为真菌培养基 |
1.4.2 农业废弃物作为真菌培养基 |
1.4.3 生活废弃物作为真菌培养基 |
1.4.4 微生物的固体发酵生产现状 |
1.5 刺参饲养概况 |
1.5.1 刺参的摄食消化与营养需求 |
1.5.2 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
1.5.3 多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5.4 刺参饲料研究进展及问题 |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
1.6.2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 |
1.6.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多糖的提取和测定 |
2.3 培养基的配制与真菌培养 |
2.3.1 培养基的配制 |
2.3.2 固体平板培养 |
2.3.3 海带渣培养基及固体发酵 |
2.3.4 固体发酵条件单因素培养 |
2.3.5 固体发酵条件响应面优化方法 |
2.4 固体发酵产物的生物活性分析 |
2.4.1 抗氧化活性分析 |
2.4.2 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
2.4.3 巨噬细胞诱导活性分析 |
2.5 刺参养殖体系的建立和水环境控制 |
2.5.1 刺参养殖设备 |
2.5.2 刺参苗处理 |
2.5.3 刺参养殖水环境控制 |
2.6 海带渣发酵产物作为刺参饵料的配方选择方法 |
2.7 养殖结果计算方法 |
⑴特定生长率计算方法 |
⑵饵料系数计算方法 |
⑶摄食率和排粪率计算方法 |
⑷消化酶活性测定方法 |
⑸消化道比重测定方法 |
⑹存活率测定方法 |
⑺吞噬活性测定方法 |
⑻免疫相关酶活性测定方法 |
⑼刺参饵料和刺参营养成分测定方法 |
2.8 刺参饵料安全评价 |
第3章 海带渣刺参饵料的可行性及发酵菌种选择 |
3.1 海带渣刺参饵料的可行性分析 |
3.1.1 海带渣发酵产物作为刺参饵料的预实验 |
3.1.2 海带渣发酵产物作为刺参饵料的投饵量实验 |
3.2 发酵菌种选择 |
3.2.1 食药用真菌在海带渣上发酵生长速率 |
3.2.2 海带渣真菌发酵产物多糖产率 |
3.2.3 海带渣真菌发酵产物的抗羟基活性 |
3.2.4 海带渣真菌发酵产物的抗超氧阴离子活性 |
3.2.5 海带渣真菌发酵产物的总抗氧化活性 |
3.2.6 海带渣真菌发酵产物的免疫增强活性 |
3.2.7 海带渣真菌发酵产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带渣发酵条件优化及刺参饵料配方选择 |
4.1 优良菌株R24的海带渣发酵条件优化 |
4.1.1 真菌R24模型建立 |
4.1.2 发酵条件对R24生长率的影响 |
4.1.3 真菌R24的固体发酵条件响应面优化分析 |
4.1.4 真菌R24生长率最佳优化 |
4.1.5 真菌R24最优固体发酵条件的实验验证 |
4.2 真菌A47的海带渣发酵条件优化 |
4.2.1 真菌A47模型建立 |
4.2.2 发酵条件对A47生长率的影响 |
4.2.3 真菌A47的固体发酵条件响应面优化分析 |
4.2.4 真菌A47生长率最佳优化 |
4.2.5 真菌A47最优固体发酵条件的实验验证 |
4.3 优良菌株优化发酵条件下的多糖产率与生物活性 |
4.3.1 真菌R24和A47发酵优化后的多糖产率 |
4.3.2 真菌R24和A47发酵优化后的多糖抗羟基自由基活性 |
4.3.3 真菌R24和A47固体发酵优化产物多糖的免疫增强活性 |
4.3.4 真菌R24和A47固体发酵优化产物多糖的体外肿瘤抑制活性 |
4.4 海带渣固体发酵产物为主要成分的刺参饵料配方的选择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带渣发酵产物作为刺参饵料的功能评价 |
5.1 刺参饵料对应刺参生长特性和消化指数分析 |
5.1.1 特定生长率 |
5.1.2 饵料系数 |
5.1.3 摄食率、排粪率和排粪速率 |
5.1.4 消化酶活性 |
5.1.5 消化道比重 |
5.1.6 刺参饵料对刺参体成分的影响 |
5.2 刺参饵料对刺参抗病力的影响分析 |
5.2.1 极端环境下刺参存活率 |
5.2.2 体腔细胞吞噬活性 |
5.2.3 溶菌酶活性 |
5.2.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5.2.5 酸性磷酸酶活性 |
5.2.6 一氧化氮合酶活性 |
5.3 刺参饵料中的多糖对刺参生长及抗病力的影响 |
5.3.1 刺参饵料HN5-4中多糖产物对刺参的影响 |
5.3.2 刺参饵料HN15-7中多糖产物对刺参的影响 |
5.4 刺参饵料安全性评价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一带一路”视域下青海清真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相关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二章 青海清真产业发展历史沿革及现状 |
第一节 青海清真产业发展历史沿革 |
第二节 青海清真产业发展概况 |
第三章“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清真产业发展SWOT分析 |
第一节 优势 |
第二节 劣势 |
第三节 机遇 |
第四节 挑战 |
第四章 国内外清真产业发展启示 |
第一节 宁夏清真产业发展启示 |
第二节 马来西亚清真产业发展启示 |
第五章“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清真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
第一节 青海清真产业发展思路和战略步骤 |
第二节 青海清真产业发展战略布局及战略重点 |
第六章“一带一路”背景下青海清真产业发展路径 |
第一节 以民族纽带深化文化认同 |
第二节 以高原生态强化产业特色 |
第三节 以“互联网+清真产业”提升产业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国内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篇章结构及整体思路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
第二章 核心竞争力理论基础 |
2.1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特征及作用 |
2.1.1 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
2.1.2 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
2.1.3 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
2.2 核心竞争力的获取 |
2.2.1 通过知识联盟获得核心竞争力 |
2.2.2 企业自主创新获得核心竞争力 |
2.2.3 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获得核心竞争力 |
第三章 饲料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
3.1 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 |
3.1.1 产量产值分析 |
3.1.2 产业链结构分析 |
3.1.3 现阶段饲料工业的特点 |
3.1.4 发展趋势 |
3.2 饲料企业价值链分析 |
3.3 饲料行业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
3.3.1 饲料行业机会分析 |
3.3.2 饲料产业面临的威胁 |
3.4 饲料企业外部评价矩阵 |
第四章 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 |
4.1 市场开发能力 |
4.1.1 发现客户需求能力的建设 |
4.1.2 影响客户需求能力的建设 |
4.1.3 实现客户需求能力建设 |
4.1.4 销售队伍建设 |
4.2 创新能力 |
4.2.1 技术创新 |
4.2.2 管理创新 |
4.3 生产运作能力 |
4.3.1 生产组织的柔性管理及节能降耗 |
4.3.2 设备的维护和保养能力 |
4.4 整合能力 |
4.4.1 提升信息共享能力 |
4.4.2 提升组织协调能力 |
4.4.3 建立学习型组织 |
第五章 案例分析——广泽韩一饲料公司核心竞争力 |
5.1 广泽饲料公司发展历程和现状 |
5.2 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5.2.1 生产运作能力—产品产量、质量的保障 |
5.2.2 创新能力—公司发展的灵魂 |
5.2.3 市场开发能力—公司品牌塑造的基础 |
5.2.4 整合能力分析—公司发展的源泉 |
5.3 公司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金泳三政权时代的规制缓和(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经济5年计划”与规制缓和 |
1. 金泳三政权执政时的韩国经济状况 |
2.“新经济100日计划”与规制缓和 |
(1) “新经济100日计划”的作成及其意义 |
(2) “100日计划”中的规制缓和策略 |
3.“新经济5年计划”中的规制缓和 |
(1) “新经济5年计划”中规制缓和的定位 |
(2) 各领域规制缓和的方向 |
1) 准入规制及工场设立关联规制的改革 |
a.准入规制的改革 |
b.工场的设立和布局关联规制的改革 |
2) 生产、流通、进出口关联规制的改革 |
a.生产及产品管理领域 |
b.流通业关联领域 |
c.进出口关联领域 |
3) 价格规制的改革 |
a.工业制品价格的规制缓和 |
b.对公共服务费用的规制缓和 |
c.个人服务费用的规制缓和 |
4) 与环境、产业安全、保健医疗相关规制的合理化 |
a.环境规制 |
b.产业安全、保健关联规制 |
c.保健医疗关联规制 |
5) 行政手续的重新研究及行政规制改革的制度化 |
a.行政手续的重新研究 |
b.规制缓和实效性的确保 |
c.行政规制改革的制度化 |
6) 吸引外国人投资的规制缓和 |
4.“100日计划”和“新经济计划”中的规制缓和的界限 |
二、规制缓和的组织、法制 |
1. 经济行政规制缓和委员会 |
(1) 设立背景 |
(2) 主要功能 |
(3) 委员会构成 |
(4) 活动及实绩 |
2. 行政革新委员会 |
(1) 设置及功能 |
(2) 活动实绩 |
(3) 作用评价及局限性 |
3.《关于企业活动规制缓和的特别措施法》和企业活动规制审议委员会 |
(1) 《关于企业活动规制缓和的特别措施法》的成立及其意义 |
(2) 企业活动规制审议委员会 |
4.《与行政规制及民愿事务相关的基本法》和行政规制共同审议会 |
(1) 规制法定主义的宣言及对新设规制事前审查的制度化 |
(2) 行政规制共同审议会议 |
5. 国民意见处理委员会 |
(1) 性质及与规制缓和的关系 |
(2) 意见处理委的活动实绩 |
6. 国家竞争力强化计划团 |
7. 世界化推进委员会 |
8. 经济行政规制缓和点检团 |
(1) 活动背景 |
(2) 成果 |
三、规制缓和作业的反省和新探讨 |
1. 规制缓和的成果和反省 |
2. 经济规制改革委员会和其活动 |
(1) 构成及重点规制改革领域的选定 |
(2) “复合规制”的解决 |
Ⅰ.规制现况及问题 |
Ⅱ.改善对策 |
Ⅲ.期待效果 |
3. 规制总数调查及不合理规制的重新研究[33] |
四、《行政规制基本法》的成立:构建更稳定的规制改革系统 |
1. 法律制定的背景 |
2.《行政规制基本法》的主要内容 |
(1) 行政规制的基本原则 |
(2) 行政规制法定主义 |
(3) 行政规制的范围 |
(4) 规制的登记和公布 |
(5) 对新设、强化规制的审查 |
1) 意见听取 |
2) 规制影响分析 |
3) 规制的审查 (该法第7~16条) |
(6) 既存规制的重新研究 (该法第17~22条) |
(7) 规制改革委员会 (该法第23~36条) |
(8) 《企业活动规制缓和法》及与企业活动规制审议委员会的关系 |
(9) 地方自治体的规制改革 |
(10) 公开听证会中提出的主要意见及立法过程中的争论焦点 |
(11) 日美的立法案例 |
五、规制缓和事例:流通产业[39] |
1. 流通业中规制现状 |
2. 流通业规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
3. 相关准入规制的缓和 |
(1) 废除大规模店铺的业态、设施标准、直营比率等的规制 |
1) 规制现况及问题 |
2) 改善方向及期待效果 |
(2) 大规模店铺开设时的各种许可、申告、登记等手续简化 |
1) 规制现况及问题 |
2) 改善方向及期待效果 |
4. 土地利用相关规制的缓和 |
(1) 自然绿地地区内的大型折扣店开设相关规制的缓和 |
1) 规制现况及问题 |
2) 改善方向及期待效果 |
(2) 一般居住地区内设置可能的销售设施面积的增加 |
1) 规制现况及问题 |
2) 改善方向及期待效果 |
5. 营业活动相关规制的缓和 |
(1) 大规模店铺开设者的业务规定的缓和 |
1) 规制现况及问题 |
2) 改善方向及期待效果 |
(2) 商品券委托销售的许可 |
1) 规制现况及问题 |
2) 改善方向及期待效果 |
附文三规制的各种 |
一、外国勋章的佩戴需政府许可 |
二、公共浴室内的理发店、美容院也要准备洗脸用具 |
三、《家庭礼仪相关法律》 |
四、司法考试 (4轮出局制) |
五、应试资格的限制 |
六、围绕电视节目中的广告许可方针的议论 |
(6)建设雨养生态农业遗稿——关于中国农业前景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序言 |
第一章创建雨养生态农业的三大前提 |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
(一) 人口爆炸 |
(二) 人口压力 |
(三) 零增长 |
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
(一) 历史的总结 |
(二) 资源的特点 |
(三) 开发与保护 |
(四) 标志和措施 |
三、改善生态环境 |
(一) 潜伏着的生态危机 |
(二) 治国之本在治山 |
(三) 保护中华民族的血液 |
第二章农业现代化的总趋向 |
一、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
(一) 本质是科学化 |
(二) 特点是商品化 |
(三) 标志是社会化 |
(四) 基础是集约化 |
(五) 关键是知识化 |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
(一) 基本国情 |
(二) 基本国策 |
(三) 发展战略 |
(四) 技术政策 |
三、怎样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
(一) 靠政策法规 |
(二) 靠科技进步 |
(三) 靠增加投入 |
(四) 制订总体规划 |
(五) 发展乡镇企业 |
(六) 搞好基础设施 |
第三章建设雨养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石 |
一、生态农业的孕育 |
(二) 食品污染 |
(三) 环境污染 |
二、生态农业的主要特征 |
(一) 良性循环农业 |
(二) 立体化农业 |
(三) 高效益农业 |
(四) 科学化农业 |
(五) 安全化农业 |
三、生态农业的优越性 |
(一) 绿色植被大 |
(二) 生物产量高 |
(三) 光合产物利用合理 |
(四) 经济效益好 |
(五) 动态平衡佳 |
四、生态农业致富途径 |
(一) “小康水平”的标志 |
(二) 走向富裕的途径 |
(三) 广大农民致富的制约因素 |
(四) 根本出路在于建设生态农业 |
(五) 如何建设雨养生态农业 |
(7)畜牧业的盛会 饲料业的机遇——中国畜牧业暨饲料工业展览会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看现场 (一) ——活动:丰富多彩成果丰硕 |
一、首届中国草业大会 |
二、全球肉鸡产业论坛暨第二届白羽肉鸡产业发展大会 |
三、2010中国鸭业发展论坛 |
四、2010年饲料原料发展高层论坛 |
五、中国饲料行业宣传暨《中国饲料》创刊20周年论坛 |
(二) ——展台:匠心独运精美至臻 |
(三) ——影响:客似云来共襄盛举 |
新发现 (一) ——畜牧市场吹响“低碳”号角 |
(二) ——我国畜牧业迎来电子商务时代 |
启示录——从展览会看中国畜牧市场的风向标 |
(8)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四、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
第一节 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概况与家畜饲养管理经验 |
一、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
二、中国古代在家畜饲喂方面的主要技术 |
三、中国古代家畜饲喂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
第二节 近代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传统畜牧业面临的危机 |
一、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影响了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
二、国外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被引介到中国 |
三、中国传统饲养方式的延续与面临的危机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
二、中国现代畜牧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
三、动物营养学日益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力量 |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
一、相关科研机构的建立 |
二、相关教育机构的建立 |
三、相关学会组织的建立 |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相关学术着作与刊物 |
一、相关刊物的刊行 |
二、相关书籍的出版 |
第三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先驱人物及其贡献 |
一、陈宰均先生—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 |
二、王栋先生—通研植物动物生产的畜牧大家 |
三、许振英先生—为祖国工作六十年的动物营养科学先驱 |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内容和成果 |
一、动物营养及营养生理研究 |
二、科学饲养方式与传统习惯饲养方式效果比较研究 |
三、国内各种常见廉价饲料的畜禽肥育效果研究 |
四、不同饲料饲用效能比较及替代试验研究 |
五、中外不同品种家畜比较饲养试验研究 |
第三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
一、1978年以前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学会组织 |
二、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学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的独立设置 |
三、畜牧教育资源的调整重组和动物营养专业的设置 |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重要书刊的出版和刊行 |
一、动物营养学重要书籍的出版 |
二、动物营养学相关刊物的刊行 |
第三节 动物营养学人才队伍 |
一、成名于此时的几位主要动物营养学大家 |
二、几支重要的动物营养学研究队伍 |
第四节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 |
一、1949~1978年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
二、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
三、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
第四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分析及社会影响 |
第一节 中国落后的畜牧业亟待改进 |
一、中国畜牧业落后情形日显 |
二、国外先进动物营养科技的直接影响 |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动物营养学发展 |
一、国家政策因素的重要影响 |
二、科技投入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发展空间拓展 |
一、粮食有余和畜牧业的大发展 |
二、饲料工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急需动物营养学的跟进 |
第四节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对我国畜牧业和饲料业的影响 |
一、动物营养科学改变着中国传统的养殖观念和养殖方式 |
二、动物营养科学直接影响着饲料工业的发展 |
第五节 动物营养科学在改善人民膳食的同时影响着农业结构 |
一、动物营养科学为提高人民的膳食水平做出了贡献 |
二、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对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
第六节 动物营养科学与畜牧业污染 |
一、现代化畜牧业的污染问题 |
二、动物营养在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上的作用 |
第五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和未来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历史进程及经验总结 |
一、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
二、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 |
第二节 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动物营养相关问题及需求 |
一、缓解饲料资源紧缺需要动物营养学发挥作用 |
二、解决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动物营养学方法加以调控 |
三、改善畜产品品质依赖动物营养新技术新产品 |
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动物营养研究改变传统观念 |
第三节 未来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趋势 |
一、研究领域和视野的扩展与目标思路的调整转变 |
二、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发展趋势 |
三、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与实践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传统农区工业化进程中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1.3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2.1 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
2.2 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 |
2.3 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及调整 |
第三章 传统农区工业化路径选择 |
3.1 传统农区产业结构现状与调整方向 |
3.2 工业化内涵辨析 |
3.3 农区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区别与联系 |
3.4 传统农区工业化路径选择 |
第四章 传统农区工业化进程中关联产业的衡量标准及选择 |
4.1 产业间的联系及产业链 |
4.2 传统农区优势关联产业的选择 |
第五章 传统农区畜牧业及相关产业的关联效应及带动作用 |
5.1 农区畜牧业产业链及产业关联度 |
5.2 农区畜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就业 |
5.3 农区畜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贡献 |
5.4 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 |
第六章 传统农区工业化进程中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对策 |
6.1 以食品工业为龙头,实施品牌畜牧业战略 |
6.2 加大对农区畜牧业的政策引导,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
6.3 改造传统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标准化畜牧业 |
6.4 用工业理念改革生产经营模式,逐步发展设施畜牧业 |
6.5 强化农民培训,加快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
6.6 加强饲料资源建设,维护粮食安全 |
6.7 拓展农户养殖业的饲料市场,建立中国特色的饲料工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新渴望公司新建年产30万吨饲料生产线工程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实践意义 |
1.2 国内外可行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概论 |
2.1 可行性研究概述 |
2.2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一般要求 |
第3章 饲料行业的竞争分析 |
3.1 行业分析和市场预测 |
3.2 企业之间的竞争分析 |
3.3 竞争方式分析 |
第4章 项目可行性分析 |
4.1 新渴望饲料建设有限公司项目概况 |
4.2 本项目产品目标市场 |
4.3 公司SWOT分析 |
4.4 产品营销、建设规模与产品标准 |
4.5 生产组织、环境管理与项目进度 |
4.6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4.7 项目风险及其防范 |
第5章 结论 |
5.1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 |
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实现饲料工业的新飞跃(论文参考文献)
- [1]ZD集团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研究[D]. 杨晶.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2]真菌发酵海带渣工艺优化及其生产刺参饵料的技术研究[D]. 庄园.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3]“一带一路”视域下青海清真产业发展研究[D]. 吴茜茜. 青海民族大学, 2016(02)
- [4]国内饲料企业核心竞争力应用研究[D]. 李锐峰. 吉林大学, 2012(03)
- [5]金泳三政权时代的规制缓和[J]. 金华东,张云平,张晓. 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 2012(03)
- [6]建设雨养生态农业遗稿——关于中国农业前景的思考[J]. 本刊杨挺秀遗稿编写组. 当代生态农业, 2010(Z1)
- [7]畜牧业的盛会 饲料业的机遇——中国畜牧业暨饲料工业展览会侧记[J]. 刘源,张院萍,褚喆. 中国牧业通讯, 2010(11)
- [8]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D]. 李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9]传统农区工业化进程中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研究[D]. 刘建铭. 西北大学, 2009(08)
- [10]新渴望公司新建年产30万吨饲料生产线工程可行性研究[D]. 申洪源.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