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km/h电力机车转向架设计

200km/h电力机车转向架设计

一、200km/h电力机车转向架构架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孙晶晶[1](2021)在《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载荷谱建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载荷谱是可靠性设计的依据和结构疲劳试验的基础。国内外关于载荷谱编制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但关于转向架构架设计和疲劳试验的却较少。国内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种类繁多、运营工况复杂,安全问题时有发生。依据现行的国际标准,仅能在定性层次上分析转向架构架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可靠性,显然已不足以保障国内运营安全。编制能够正确反映运营条件下转向架构架损伤情况的载荷谱是将现有的结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试验评估从定性层次到定量层次的提升,也是保障国内铁路运输安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载荷进行正确解耦识别是编制可靠载荷谱的前提条件。由于一系悬挂(包括弹簧和减振器)的存在,构架承受的载荷和应变响应基本处于低频范围(小于10Hz),而构架弹性模态的第一阶固有频率通常在30Hz左右。在载荷识别的范畴中,构架的动载荷识别基本处于低频范围。本文对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的研究是基于现行国际标准,结合标定试验和线路实测,最终获得基于线路实测的随机载荷谱和动态应力谱,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用于台架试验复现道路损伤的试验载荷谱。主要的工作重点如下:(1)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的基本载荷系分析。构架基本载荷系的完备性是载荷识别、建立随机载荷谱的研究基础。以现行国际标准所介绍的基本载荷系为基础,对构架基本载荷平衡力系进行分析,提出了抗蛇行载荷系,并通过实测载荷预测动应力与实测动应力的比较,验证了抗蛇行载荷系存在的重要意义,对于其它客运车辆(如高铁和地铁)构架载荷系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使转向架构架的基本载荷系趋于完善,能够完整覆盖构架结构的变形特征和悬挂功能。(2)获得转向架构架在准静态下载荷-应力传递函数。在实验室内,通过构架标定试验台,对构架载荷系进行准静态标定试验,对识别方法进行多次试验以优化各载荷系解耦过程。针对构架载荷识别传递矩阵的病态特性,通过控制传递矩阵条件数,确保传递矩阵具备良好特性,进而有效控制载荷识别误差。(3)验证载荷解耦识别方法。在标定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线路实测,对各载荷系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将实测载荷预测的动应力和实测动应力进行对比,从实际应用中验证了构架载荷解耦识别方法的有效性。(4)编制试验载荷谱。通过试验载荷和试验动应力数据的统计分析,编制能够覆盖构架结构损伤情况的随机载荷谱是本文的研究核心。以随机载荷谱为基础,通过相关性研究,得到了各载荷系之间的相位关系,并提出了一种载荷系相位关系的编制方法,这是试验载荷谱编制的技术关键,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试验载荷谱。讨论了相位矩阵编制中各因素对于试验载荷谱正确反映构架实际运营工况下疲劳寿命的影响。

翟文强[2](2020)在《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私家车的不断普及,城市道路拥堵情况日益严重,城市地面交通的运输能力显得有些不足。因此快速、安全、准时以及大运载能力的地铁正在世界各地得到大力发展。地铁已经逐渐成为大中型城市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直线电机地铁车辆因其牵引力不依靠轮轨黏着,具有爬坡能力强、牵引能力优越、通过曲线半径小、轮缘磨耗少、噪声低、安全性能好等特点,以成为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的重要车型之一。其中直线电机车辆核心技术由转向架、牵引系统、制动系统及网络控制系统等组成,其中直线电机转向架起承载、牵引、缓冲、转向、制动等作用,在直线电机车辆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本论文的100km/h直线电机车辆转向架的设计与研究符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趋势,有较高的市场应用前景。本文对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的转向架部分进行了总体结构与各零部件结构的设计,对转向架的性能进行了静力学与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介绍了国内外地铁直线电机转向架与干线客车转向架的特点及其发展状况;第二,查阅资料并结合直线电机地铁车辆的工作特点,设计了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全部的机械结构;第三,主要进行了一系悬挂螺旋弹簧的设计与校核、悬挂装置的参数匹配与验算、几何曲线通过能力以及动力曲线通过性能的分析;第四,对转向架构架分别在超常载荷和模拟正常载荷运行工况下进行了载荷计算与分析,对建立的转向架构架三维仿真模型运用ANSYS软件对其静力学性能进行了有限元分析;第五,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Simpack对转向架的非线性临界速递、直线运行性能和曲线通过能力等均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具体工作情况,根据直线电机地铁车辆的相关技术要求,对转向架的机械部分进行了设计,并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各主要部件的结构特点、设计和验算过程。并借助有限元分析软件和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对所设计的转向架的静力学及动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此次所设计的转向架能满足各项技术要求。

李传龙[3](2019)在《4400马力交流传动货运内燃机车转向架设计》文中指出2005年以后,国内内燃机车成功搭建了以HXN3、HXN5型机车为代表的6000马力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技术平台,在世界范围内,4000马力等级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由于功率等级适中、编组灵活的特点,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为满足中国铁路货运内燃机车多样性需求,4400马力交流传动货运内燃机车的研制已被列为中国铁路总公司重点课题项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6000马力内燃机车转向架和大功率货运电力机车转向架技术平台,采用内燃、电力通用化设计思想,设计了一款4400马力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用转向架,实现了将转向架的关键部件驱动装置和车轮毛坯由电力机车应用到内燃机车,通过参数优化,确定转向架主要技术参数。(2)根据转向架构架的受力特点,建立转向架构架有限元分析模型,依据UIC615-4和TB/T 2368标准,对建立的转向架构架三维实体模型进行强度和模态分析,通过对电机吊座等部位的结构优化,最终构架静强度满足标准的要求。构架疲劳强度考核采用ERRI B12/RP 17提供的钢材疲劳极限图,构架疲劳强度能够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利用Block Lanczos法,消除构架刚体位移,得到构架前6阶模态频率,构架第1阶模态频率为24.54Hz,振型为构架扭转振动。(3)根据4400马力交流传动货运内燃机车及转向架的总体方案及参数选取,使用多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进行动力学仿真。建立了分析模型,依据TB/T2360、GB5599和UIC518等标准,研究了轮轨接触几何关系、非线性临界速度、垂向和横向平稳性以及动态曲线通过性能,优化了一系横向定位刚度和垂向刚度及各减振器阻尼。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机车的非线性临界速度可以达到200km/h,在一般线路上,机车前司机室的垂向平稳性指标3.0,横向平稳性指标3.0。通过对300m和600m半径的动态曲线通过性能分析,机车以70km/h速度通过300m半径曲线时,机车轮对最大横向力为90k N,最大脱轨系数0.59,最大轮重减载率0.64,均低于相应限制值,机车具有良好的曲线通过性能。

商楠[4](2019)在《时速160公里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转向架仿真研究》文中认为地域广袤的中国,尤其是西部高原地域和东北严寒地域,对于内燃机车仍有特定的需求。内燃机车面对环境、灾难等特殊状况的适应能力也体现了其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正因如此,本文用某公司研制的时速160km/h客运内燃机车转向架构架为对象,开展了如下研究:(1)结合时速160km/h客运内燃机车转向架构架的结构及特点,阐述了各组成部分的设计原则及布置方案。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该构架的结构特点及其运用性能,为后面的有限元建模、分析及动力学性能分析奠定了基础。(2)使用SIMPACK动力学分析软件,依据TB/T2360-93《铁道机车动力学性能试验鉴定方法及评定标准》、GB5599-85“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及UIC 518等相关标准,对机车及转向架动力学性能的稳定性进行分析。(3)对机车转向架构架进行有限元模型建模,进行边界条件施加,按照UIC615-4:2003标准对构架运营载荷工况进行模拟。采用有限元通用分析程序ANSYS进行分析,对超常载荷工况进行静强度分析,静强度结果依据第四强度理论进行评定。(4)对主要运营计算工况和特殊运营载荷组合计算工况下构架各部位进行疲劳强度计算分析,分析结果依据UIC615-4:2003提供的疲劳极限图进行评定。动力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转向架的车机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一、二系悬挂失效时,对机车的行驶安全性有较大影响,应限制机车速度;静强度计算结果表明:转向架构架结构能够满足UIC 615-4:2003标准的静强度要求;疲劳强度计算结果表明:满足UIC 615-4中采取Goodman曲线对疲劳强度评定的要求;此外,该转向架构架第1阶模态频率为24.210Hz,整体变形协调。

张一喆[5](2019)在《基于工况识别的高速动车组构架疲劳损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底,我国的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已接近2.8万km。“复兴号”动车组的大面积开行,使我国现役的动车组接近3000列。随着新线路、新车型的不断投入,以及运行速度和对乘坐舒适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对车辆运行的安全可靠性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而焊接构架则是动车组走行部的主体结构,是整车安全可靠运用的重要保障。近些年,国内外针对构架在牵引和制动等载荷系下的疲劳,以及通过长期应力试验得到构架关键部位的损伤规律等问题的研究已初见成效,但是对于不同线路条件和工况特点对构架承载和损伤状态影响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对高速铁路线路工况的分类以及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基于线路实测数据,计算各类运用工况与构架疲劳损伤之间的耦合关系,最终通过工况识别数据对构架损伤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从工况识别和损伤分析对传感器数据处理的实际要求出发,结合陀螺仪及电阻应变计的实际数据对基于傅里叶变换的经典滤波、小波变换和希尔伯特-黄变换的理论和应用进行研究。揭示了对加速度信号进行经验模态分解获得的各阶内部模态函数的本质特性,在基于曲率半径的工况识别问题中大幅提高识别正确率。2.对我国现有高速铁路中典型运用工况的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不同线路之间的规律性和差异性、以及工况分布的差异可能是造成不同线路运用时构架损伤存在不同的根本性原因。依据微机械陀螺仪的工作原理和测量精度,提出了基于曲率半径的曲线和道岔的识别方案。在对两者半径重合区的识别中,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的理论,采用了加速度内部模态函数的能量熵,对曲线和道岔做出了较准确的划分。3.根据气压变化的特性对两车交会和通过隧道两种工况进行识别,分析动车组设备舱大量气压试验数据后发现,舱内部分位置的气压值在上述工况下的规律性表达可作为识别的依据。对两车交会和通过隧道数据单独提取后,给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理论的阈值工况区分法。对该方案识别效果进行分析后,补充了GPS信号配合下的通过隧道识别方案,综合提升了识别准确率。总结各类工况的判定依据和流程,给出了基本的动车组工况识别方案。4.研究动应力测试数据分布规律,给出采用三参数威布尔分布的拟合方案,基于各类级数选择理论,对动应力数据统计分组数目进行了研究。根据材料的S-N曲线及Miner损伤法则推导出等效应力的计算方法,并采用构架的实测数据对所有分布参数和等效应力值的关系做了讨论。5.对大量同工况、同交路的动车组构架动应力测试数据进行了统计,发现动应力测试结果的离散性是普遍存在的。在考察动应力样本离群性方面,基于误差分析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针对小样本的四分位法修正算法。采用350km/h速度级动车组构架部分测点在大量运用交路上的数据进行分布检验,确定其分布规律。并对不同使用公里数、不同工况、交路和构架不同位置的测点等效应力分布差异性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等效应力分布参数和疲劳损伤程度之间的关联。给出了基于概率和等损伤思想的应力等效方法,使构架的疲劳损伤评估更加科学准确,有充足的理论依据。6.给出构架在直线、曲线、两车交会和通过隧道等各种单一工况下的等效应力状态,分析了不同工况与构架不同位置损伤间的关联。针对实际运行中多工况叠加问题,引入BP神经网络,通过输入大量单一工况和多工况下的工况状态和构架损伤响应输出,对网络进行训练,使其给出在工况叠加时较为准确的构架状态。最后对大量线路进行工况识别和划分,采用识别得到的数据给出构架的损伤状态,并与全交路测试的动应力数据进行比对,综合分析工况识别和损伤评估的效果。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进一步精细化载荷谱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参考车辆损伤规律的高速铁路线路设计给出了意见。同时对各类动车组在新线路上运用的应力状态给出了全新的预测方法,较好地估计了构架在不同交路上的动应力测试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

郑立志[6](2019)在《米轨客车构架设计与强度分析》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铁路客车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甚至是首要选择。构架是铁路客车转向架的核心部件,构架的主要作用有三点:(1)将转向架上部承载的车体重量和震动传递到和轨面接触的轮对;(2)将轮对铁轨的作用力缓冲至车体;(3)转向架的牵引装置、轮对、轴箱装置、制动装置、中央悬挂装置及管路线路、其他附件都安装于构架上。因而,构架的性能决定了转向架大部分的性能,直接影响着车辆运行的舒适性、平稳性、曲线通过性及安全性。本文结合具体项目设计一款米轨客车转向架构架,并进行强度分析、结构优化和试验研究,以满足车辆运行要求,能够为米轨客车转向架研发提供分析方法和理论指导,对米轨客车转向架技术的探索也具有很大帮助。根据实际情况对米轨客车转向架进行功能分析和结构设计,构架为焊接结构,形状是经典的“H”形,主要结构包括侧梁部分、附加气室以及横梁部分,构架焊接设计执行EN 15085标准,焊后退火工序结束以后在进入加工工序,这样能够保证构架形位要求;构架结构设计完成,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基于TB/T 2637标准,结合车辆实际运行情况,先分析构架的静强度是否符合要求,再分析其疲劳强度。计算结果表明:(1)在11种超常载荷工况下,构架计算应力均小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满足静强度要求;(2)在37种模拟运营工况下,构架母材、焊缝和一系弹簧座疲劳强度均满足设计和运行要求。通过以上计算和分析,进一步表明本文所设计的构架结构合理、强度能够达到相应要求。基于强度计算结果,对构架原设计结构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对构架进行优化设计与改进,主要包括:侧梁的轻量化设计;制动装置安装导向结构和制动装置定位结构的优化与改进;T型和HY型焊缝的优化与改进。通过以上改进,构架结构更加合理可靠,加工和焊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能够有效提高构架产品质量,降低构架生产成本。

徐坤[7](2019)在《电机架悬式高速动车驱动系统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牵引电机是动车产生动力的部件,它的悬挂方式及悬挂参数决定着动车的簧下、簧间质量的分布,会改变电机相对轨道不平顺的隔振性能,进而对转向架的横向稳定性产生影响。动车的驱动系统是包含牵引电机在内的多自由度系统,其扭转振动属于自激振动,是车辆振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当动车轮轨间的黏着系数降低时,车轮可能发生空转,驱动系统有可能发生扭转自激振动。当电机采用架悬方式时,为了适应电机与轮对的相对运动,驱动系统部分结构需要采用弹性连接,故其驱动系统的扭转振动稳定性比电机轴悬要差。当驱动系统内部结构参数选择不合适时或者机械与电气控制不匹配时,容易导致驱动系统扭转振动失稳,这不仅会降低驱动系统零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影响车辆运行时的平稳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还会对车轮和钢轨产生周期性的磨耗和擦伤。高速动车上的大功率异步牵引电机在工作时,由于逆变器输出的电压和电流含有谐波,会引起电磁转矩的脉动,最终对动车系统产生动作用力,进而影响整车动力学性能。本文以牵引电机架悬式动车为研究对象,对其驱动系统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工作有:(1)针对国内现有的高速动车弹性架悬式牵引电机悬挂方式,提炼出具有3刚体简单横向振动模型,讨论了电机架悬参数对隔振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依次分析了在简谐激励、随机激励下架悬参数对隔振系统响应的影响。(2)建立了8自由度牵引电机弹性架悬转向架模型,利用延续算法得到不同架悬参数下的轮对蛇行运动极限环曲线,得到线性临界速度和非线性临界速度,进而研究牵引电机架悬参数对动车转向架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且利用根轨迹法和Hopf分岔范式理论对该规律进行了理论解释。(3)建立了考虑轮对弹性的3自由度简化驱动系统扭转振动动力学方程,不仅讨论了两车轮在具有相同轮轨黏着工况下的振动形式,还着重探讨了当两车轮具有不同轮轨黏着工况下的振动形式,并从能量观点加以解释;将非线性系统在原点(平衡位置)线性化,绘制了振动系统临界稳定曲线,讨论了关键参数对系统原点稳定性的影响。(4)建立了7自由度驱动系统动力学方程,研究了电机输出轴刚度对黏着性能的影响,并对非线性扭转系统进行线性化,研究了联轴节、齿轮箱吊挂参数分别在电机空心轴和实心轴下对相对扭转振动稳定性的影响。(5)研究了电机吊板长度、联轴节参数(扭转刚度、阻尼)和齿轮箱吊挂参数(刚度、阻尼)对动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6)计算了国内某型动车组上电机的基波转矩及前4次谐波转矩,把基波转矩和谐波转矩加入到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电机驱动转矩中进行运算求解,不仅分析了谐波转矩对动车动力学性能的影响,还重点研究了谐波转矩对齿轮箱、电机本身振动的影响。

钱艳[8](2019)在《铰接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动力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跨座式轨道交通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典型制式,具有线路占地少、爬坡能力强、振动噪声小、转弯半径小、造价低、安全性好、乘坐舒适等特点。现行的重庆市轨道交通车辆适用于大运量的城市使用,为了适应中小型城市的中小运量市场,所在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轴铰接式转向架的跨座式轨道交通车辆总体设计方案。本文围绕该方案中的铰接式单轨列车动力学性能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在研究重庆市跨座式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铰接式转向架结构特点的分析。2.分析目前已经存在的铰接式转向架的结构类型,研究不同结构的工作原理,分析该类铰接式转向架的优点和缺点,然后进行总结;结合跨座式轨道车辆独特的运行机理,分析不同结构的铰接式转向架运用到跨座式轨道车辆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结合跨座式轨道车辆在轨道梁上的耦合方式,设计一种适用的铰接结构,并分析其利弊。3.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单编组车辆进行了实测试验,并对该车辆进行建模以及动力学仿真,并比较两者振动频率,从而验证了利用动力学建模仿真进行动力学性能分析的可行性。进行了铰接式单轨列车的动力学建模。创建列车拓扑关系结构模型,分析列车建模和轨道建模,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MD ADAMS,建立了三车四转向架编组的列车动力学仿真模型。4.进行了铰接式单轨列车动力学分析。研究提出了铰接式单轨列车动力学评价指标,对铰接式单轨列车曲线通过性能、运行平稳性、运行稳定性等进行分析,为该结构单轨列车的实际运用奠定了基础。5.进行了铰接式单轨列车动力学参数设计研究。对影响列车曲线通过性能的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筛选出影响曲线通过的主要因子,并以走行轮垂向力及导向轮径向力为目标,以车辆倾覆系数和抗脱轨为约束条件,运用多体动力学软件与相关评价准则联合计算仿真法,对动力学参数进行设计,获得一组较优的动力学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铰接式单轨列车具有良好的曲线通过性能、运行平稳性和运行稳定性。

王雨舟[9](2019)在《200km/h高速货车内轴箱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铁路运输作为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比于其他传统交通运输方式,有着速度快、运量大、绿色环保等特点。随着世界经济的繁荣,运输货物种类日益繁多,不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货物需要大量且快速运输,为了满足这些运输要求,铁路货物运输朝着高速、重载、环保的方向发展。铁路运输性能提升的关键主要在于转向架技术的研究,要达到高速、低自重、低磨耗的要求,需要研发新型转向架。内轴箱转向架作为新型转向架的一种,具有低自重、低噪声、低磨耗、高运行性能的特点,国外已成功运用于城轨车辆、高速客车和货车车辆,而我国国内对内轴箱转向架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尤其是内轴箱货车转向架。本文在针对一种满足最高运行速度为200km/h的高速内轴箱货车转向架的设计过程中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归纳总结了国内外传统主型转向架、快速货车转向架以及内轴箱转向架的发展概况及其结构特点,借鉴其中典型的转向架技术,完成了200km/h高速货车内轴箱转向架的总体方案设计及部分零部件的详细设计。(2)根据该转向架的结构特点,提出对其动力学计算时的基本假设,分析了车辆系统的非线性因素,建立了该系统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同时介绍了我国国标GB 5599-85《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中对车辆动力学性能的评价指标。(3)采用单一变量的试验方法,讨论研究了转臂纵向刚度、转臂横向刚度、轮对交叉支撑刚度、转向架轴距、轴颈中心距、二系橡胶弹簧水平刚度、抗侧滚扭杆扭转刚度以及抗蛇行减振器阻尼与横向跨距对车辆动力学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参数优化,获得了一组较优的转向架悬挂参数。(4)对参数优化后的车辆进行动力学性能评定以及在某个抗蛇行减振器失效工况下的稳定性分析。

崔杨[10](2017)在《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机车转向架设计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机车制造业不断提升自已的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并逐渐打开了国际市场。我国机车制造业自主设计制造的机车已出口到世界上许多个国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治、历史、经济、国情、技术、地理条件等等原因,世界上各个国家使用的铁路轨距一直存在着较大差异,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铁路轨距大致可分成三种:分别是标准轨、宽轨及窄轨。而我国使用的铁路轨距为标准轨,因此如果想向轨距不同的国家出口机车,就需要根据出口国的轨距情况制造出与其相匹配的转向架。本文主要针对轨距为1520mm乌兹别克斯坦宽轨电力机车转向架进行设计和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该转向架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特点,该机车转向架是以HXD3、HXD3C型电力机车转向架成熟的技术为平台,适应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铁路的运用要求而进行设计研发的。本文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对国内、外宽轨电力机车转向架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了解,并阐述了研究乌兹别克斯坦宽轨大功率电力机车转向架的意义。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机车转向架方案设计的要求及难点,以及组成部分,包括构架、轮对驱动系统、悬挂系统、牵引装置、基础制动装置等。根据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机车及其转向架结构,使用SIMPACK动力学仿真软件对机车的动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

二、200km/h电力机车转向架构架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km/h电力机车转向架构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载荷谱建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动载荷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1.2.1 动载荷识别技术
        1.2.2 动载荷识别技术在轨道车辆领域的应用
    1.3 载荷谱研究现状
        1.3.1 国外载荷谱研究现状
        1.3.2 国内载荷谱研究现状
        1.3.3 国内铁路领域载荷谱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基本载荷系构建
    2.1 现有标准中转向架构架结构载荷描述
        2.1.1 欧洲标准中转向架构架设计和试验工况
        2.1.2 日本标准中转向架构架加载工况
    2.2 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基本载荷
        2.2.1 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结构形式和载荷描述
        2.2.2 构架结构准静态基本载荷系
    2.3 本章小结
3 结构准静态解耦载荷识别方法
    3.1 基本原理
        3.1.1 准静态法
        3.1.2 解耦识别原理
        3.1.3 条件数和传递矩阵病态特性
        3.1.4 应变片的特性
        3.1.5 电桥原理与载荷识别应用
    3.2 构架结构载荷识别方案的确定
        3.2.1 国际标准中载荷计算
        3.2.2 转向架构架有限元分析
        3.2.3 构架识别测点的选择
    3.3 转向架构架标定试验
        3.3.1 载荷系识别标定试验
        3.3.2 动应力测点标定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结构载荷识别方法试验验证
    4.1 基本理论
        4.1.1 相关分析
        4.1.2 等效应力
    4.2 线路试验
        4.2.1 试验线路
        4.2.2 数据处理方法
    4.3 209P转向架构架修正载荷系
        4.3.1 载荷系与其平衡反力
        4.3.2 摇头和抗蛇行载荷系
        4.3.3 载荷系修正
    4.4 预测精度评估
    4.5 各载荷系对构架疲劳损伤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载荷谱编制方法研究
    5.1 随机载荷谱的编制
        5.1.1 随机数据平稳性检验
        5.1.2 随机数据门槛值
        5.1.3 数据载荷循环统计方法
        5.1.4 总体分布估计及检验
        5.1.5 载荷谱的编制
    5.2 疲劳试验载荷谱
        5.2.1 现行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
        5.2.2 基于相关性的试验载荷谱编制方法
    5.3 本章小节
6 疲劳试验载荷谱的编制
    6.1 相位矩阵排列顺序的影响
    6.2 相关性简化的影响
        6.2.1 不相关和正相关
        6.2.2 瞬时相关性分析
        6.2.3 全局相关性分析
        6.2.4 相关性关系构建相位关系
    6.3 基准载荷系的影响
        6.3.1 试验载荷谱的等效
        6.3.2 以浮沉载荷系为等效基准载荷系
        6.3.3 以侧滚载荷系为等效基准载荷系
    6.4 本章小节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地铁在世界范围的发展
    1.2 干线客车转向架的发展现状
        1.2.1 国内客车转向架发展现状
        1.2.2 国外客车转向架的发展
    1.3 直线电机车辆转向架的发展及特点
        1.3.1 国内外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发展现状
        1.3.2 直线电机转向架的特点
    1.4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2 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总体设计
    2.1 总体设计思想
    2.2 直线电机转向架的总体设计方案
        2.2.1 转向架的任务
        2.2.2 转向架的主要技术要求
        2.2.3 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主要技术参数
    2.3 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总体结构设计
        2.3.1 转向架构架
        2.3.2 直线电机
        2.3.3 直线电机悬挂架
        2.3.4 轴箱
        2.3.5 悬挂装置
        2.3.6 轮对
        2.3.7 机械制动单元
3 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力学性能计算与分析
    3.1 一系悬挂螺旋弹簧的设计与计算
        3.1.1 弹簧许用切应力的校核
        3.1.2 弹簧簧条的直径校核
        3.1.3 弹簧有效圈数
        3.1.4 弹簧变形量的校核
        3.1.5 弹簧的其余尺寸参数
        3.1.6 弹簧稳定性的验算
        3.1.7 弹簧疲劳强度的验算
    3.2 一系悬挂的参数校核
        3.2.1 一系悬挂系统的结构与参数
        3.2.2 一系悬挂动力学系统模型的建立
        3.2.3 激扰作用力对一系悬挂系统的影响
    3.3 转向架通过线路曲线性能的校核
        3.3.1 转向架转心位置与转心距
        3.3.2 转向架位于最大偏斜位置时的主要参数计算
        3.3.3 转向架为于最大外移位时主要参数的计算
        3.3.4 车辆所能通过最小曲线校验
        3.3.5 车辆过曲线时的建筑限界校验
    3.4 过线路曲线时各临界速度的校验
        3.4.1 车辆通过最小曲线半径时的最高速度
        3.4.2 车辆在曲线上不发生倾覆的临界速度
        3.4.3 车辆不爬越钢轨的临界速度
4 基于ANSYS转向架构架各工况下的静强度分析
    4.1 构架的结构及主要参数
    4.2 转向架构架的静强度分析
        4.2.1 构架强度分析方法
        4.2.2 基于UIC615-4标准的构架静强度评估方法
    4.3 转向架构架在各工况下的载荷分析
        4.3.1 超常运营工况下的载荷分析
        4.3.2 模拟正常运营工况下的载荷分析
    4.4 转向架构架在各工况下的载荷计算
        4.4.1 超常载荷工况时各力的计算
        4.4.2 正常运行工况时各力的计算
    4.5 有限元法概述
        4.5.1 有限元法的基本思路
        4.5.2 ANSYS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4.6 基于ANSYS的构架有限元分析
        4.6.1 构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6.2 约束条件的添加
        4.6.3 构架静强度的分析结果
        4.6.4 构架的模态分析
5 基于Simpack软件的转向架动力学性能分析
    5.1 多体动力学系统的简介
    5.2 车辆动力学软件Simpack
    5.3 转向架动力学性能的分析与研究
        5.3.1 车辆系统模型的建立
        5.3.2 车辆转向架非线性临界速度
        5.3.3 车辆转向架直线运行性能
        5.3.4 车辆转向架的曲线通过性能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4400马力交流传动货运内燃机车转向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
    2.1 转向架功能要求及难点
        2.1.1 转向架功能要求
        2.1.2 转向架设计难点
    2.2 转向架方案设计
        2.2.1 构架
        2.2.1.1 构架设计原则
        2.2.1.2 构架形式选择
        2.2.1.3 构架组成
        2.2.2 轮轴驱动系统
        2.2.2.1 轮轴驱动系统的设计原则
        2.2.2.2 轮轴驱动系统悬挂方式选择
        2.2.2.3 轮轴驱动系统方案
        2.2.3 悬挂系统
        2.2.3.1 一系悬挂装置
        2.2.3.2 二系悬挂装置
        2.2.4 牵引装置
        2.2.4.1 牵引装置方案选择
        2.2.4.2 牵引装置布置方案
        2.2.5 基础制动装置
        2.2.5.1 基础制动装置选择
        2.2.5.2 基础制动装置布置方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向架关键部件性能仿真分析
    3.1 结构性能仿真基本理论
        3.1.1 结构静强度分析方法
        3.1.2 结构疲劳强度分析方法
        3.1.3 结构模态分析方法
    3.2 构架主要参数及有限元模型
        3.2.1 基本计算参数
        3.2.2 构架有限元计算模型
        3.2.3 构架基本计算载荷
        3.2.3.1 超常载荷
        3.2.3.2 主要运营载荷
        3.2.3.3 特殊运营载荷
        3.2.4 构架位移边界条件
    3.3 构架结构静强度有限元分析
        3.3.1 静强度评定标准
        3.3.2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构改进
    3.4 构架疲劳强度评估
        3.4.1 疲劳强度评定标准
        3.4.2 计算结果分析及结构改进
    3.5 构架结构模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刚体整车系统动力学分析
    4.1 机车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及评价标准
    4.2 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
    4.3 机车的轮轨接触几何关系
    4.4 机车的非线性临界速度分析
        4.4.1 机车的非线性临界速度
        4.4.2 一系横向刚度的影响
        4.4.3 二系抗蛇行减振器的的影响
    4.5 机车的垂向及横向平稳性分析
        4.5.1 机车的垂向平稳性计算
        4.5.2 机车的横向平稳性计算
    4.6 有关悬挂参数的优化
        4.6.1 一系横向定位刚度的影响
        4.6.2 一系垂向刚度的影响
        4.6.3 一系垂向阻尼的影响
        4.6.4 二系横向阻尼的影响
        4.6.5 二系纵向阻尼的影响
    4.7 机车的动态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4.7.1 半径300m曲线通过性能
        4.7.2 半径600m曲线通过性能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时速160公里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转向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机车转向架的发展及现状
        1.2.1 我国客车内燃机车发展及现状
        1.2.2 国外内燃机车的发展及现状
        1.2.3 机车构架疲劳仿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机车转向架结构设计说明
    2.1 机车转向架结构设计方案
        2.1.1 转向架设计原则
        2.1.2 转向架主要设计参数
        2.1.3 转向架主要设计特点
    2.2 机车转向架构架设计
    2.3 弹性悬挂元件设计
        2.3.1 设计原则
        2.3.2 一系悬挂样式
        2.3.3 二系悬挂样式
        2.3.4 轴箱设计方案
    2.4 驱动、制动系统设计
        2.4.1 制动装置
        2.4.2 驱动装置
        2.4.3 轮对装配设计
    2.5 其他结构设计
        2.5.1 电机悬挂布置
        2.5.2 牵引装置
        2.5.3 轮缘润滑装置
        2.5.4 整体起吊、撒沙等装置
    2.6 本章小结
3 机车动力学性能分析
    3.1 车辆动力学仿真及建模
        3.1.1 车辆动力学仿真
        3.1.2 动力学建模
    3.2 机车非线性临界速度分析
    3.3 机车平稳性分析
        3.3.1 较好线路条件下动力学性能
        3.3.2 一般线路条件下动力学性能
    3.4 曲线通过性能
        3.4.1 半径600m曲线通过性能
        3.4.2 半径300m曲线通过性能
    3.5 本章小结
4 机车转向架构架强度及模态分析
    4.1 有限元理论介绍
    4.2 转向架的强度评价标准简介
    4.3 转向架有限元模型建模
    4.4 机车转向架构架载荷组合工况说明
        4.4.1 模拟超常载荷工况说明
        4.4.2 模拟主要运营载荷说明
        4.4.3 特殊运营载荷说明
    4.5 构架静强度评定
        4.5.1 静强度评定依据
        4.5.2 静强度边界条件
        4.5.3 静强度计算结果
    4.6 构架模态分析
        4.6.1 模态基本原理
        4.6.2 模态分析基本流程
        4.6.3 模态分析结果
    4.7 基于静强度、模态评定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机车构架疲劳强度分析
    5.1 构架疲劳强度分析
    5.2 基于Goodman曲线的疲劳强度分析
        5.2.1 利用Goodman疲劳极限图疲劳预测
        5.2.2 不同工况下的有限元分析
        5.2.3 疲劳计算工况说明及焊缝位置选取
        5.2.4 疲劳工况计算结果
    5.3 构架整体静强度及疲劳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工况识别的高速动车组构架疲劳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工程意义
    1.2 信号分析和工况识别的研究现状
        1.2.1 数字信号分析理论的研究现状
        1.2.2 机械领域工况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1.2.3 高速动车组运用工况的识别方案研究进展
    1.3 转向架构架疲劳损伤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结构疲劳研究的发展历程
        1.3.2 疲劳强度评估和抗疲劳设计的研究
        1.3.3 转向架构架疲劳损伤评估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运用工况分类和基于MEMS陀螺仪的工况识别
    2.1 引言
    2.2 运用工况的分类
        2.2.1 动车段内的典型运用工况列举
        2.2.2 正线上的典型运用工况列举
    2.3 MEMS陀螺仪及其数据处理
        2.3.1 MEMS陀螺仪原理及其在曲线识别中的应用
        2.3.2 低通滤波去噪效果分析
        2.3.3 陀螺仪信号的小波去噪方法
    2.4 基于曲率半径的工况特征提取和识别
        2.4.1 工况特征提取实例
        2.4.2 曲线和道岔工况判别及参数确定
        2.4.3 仅基于曲率半径判定的识别正确率讨论
    2.5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及能量熵的道岔识别
        2.5.1 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及其应用
        2.5.2 不同工况下固有模态函数(IMF)的能量熵
        2.5.3 道岔和曲线的IMF能量熵差异性研究
        2.5.4 基于能量熵差异的道岔识别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压力传感器的交会和隧道等工况识别
    3.1 引言
    3.2 设备舱气动载荷与工况识别试验设计
        3.2.1 研究背景和试验目的
        3.2.2 试验设计简述
    3.3 设备舱气压试验结果分析
        3.3.1 速度和测试车首尾不同时测点的气压-时间历程
        3.3.2 两车交会时测点的气压-时间历程
        3.3.3 通过隧道时测点的气压-时间历程
    3.4 基于气压变化的两车交会工况识别研究
        3.4.1 交会工况判定方案及参数确定
        3.4.2 交会工况的识别效果和误差分析
    3.5 基于气压变化的隧道通过工况识别研究
        3.5.1 隧道通过工况判定方案和参数确定
        3.5.2 正确率分析与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补充
    3.6 本章小结
4 构架动应力分布特性及等效应力
    4.1 引言
    4.2 构架动应力试验设计和数据前处理
        4.2.1 动应力测试试验设计
        4.2.2 测试数据前处理
    4.3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动应力数据去噪
        4.3.1 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4.3.2 动应力信号的频谱分析
        4.3.3 动应力数据的滤波算法
        4.3.4 不同滤波算法对比
    4.4 构架的动应力分布拟合
        4.4.1 动应力分布函数的确定
        4.4.2 样本级数研究
    4.5 焊接构架的S-N曲线与等效应力幅值
        4.5.1 S-N曲线理论
        4.5.2 恒幅等效应力理论
    4.6 应力谱参数对等效幅值的影响
        4.6.1 小应力循环对等效应力的影响
        4.6.2 应力谱级数对等效应力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等效应力样本分布及损伤评估方法优化
    5.1 引言
    5.2 动车组结构的疲劳损伤及其离散性现象
        5.2.1 动车组结构的疲劳损伤现象
        5.2.2 构架在直线工况下的等效应力幅值
        5.2.3 构架在曲线工况下的等效应力幅值
    5.3 同工况下等效应力的误差分析
        5.3.1 误差类型和离群值
        5.3.2 基于格鲁布斯方法的等效应力离群值分析
        5.3.3 四分位法及其针对小样本的修正
        5.3.4 等效应力离群值的处理
    5.4 考虑离散性的构架等效应力幅值计算
        5.4.1 基于概率的等效应力计算
        5.4.2 等效应力分布的正态性验证
        5.4.3 运用里程对等效应力的影响
    5.5 构架的等效应力分布差异性研究
        5.5.1 基于t理论中值估计的样本量
        5.5.2 不同交路的等效应力差异性
        5.5.3 单一直线工况等效应力差异性
    5.6 等效应力的分布参数与构架疲劳损伤
        5.6.1 不同位置等效应力的分布差异性
        5.6.2 分布参数与构架疲劳损伤的关系
        5.6.3 疲劳损伤评估方案对比
    5.7 本章小结
6 运用工况与构架疲劳损伤耦合研究
    6.1 引言
    6.2 构架在单一工况下的损伤程度
        6.2.1 正线直线工况
        6.2.2 正线曲线工况
        6.2.3 道岔工况
        6.2.4 交会、隧道及桥梁工况
        6.2.5 小结
    6.3 变速通过曲线时构架的应力状态举例
    6.4 基于神经网络的构架多工况耦合损伤研究
        6.4.1 BP神经网络算法的基本思想
        6.4.2 BP神经网络初始化问题研究
        6.4.3 工况与等效应力耦合关系计算
    6.5 基于路况识别的构架应力响应估计
        6.5.1 工况识别效果分析
        6.5.2 多工况交路应力等效方法举例
        6.5.3 不同交路下构架等效应力预测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米轨客车构架设计与强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外客车转向架研究概况
    1.4 国内客车转向架研究概况
    1.5 转向架构架设计与研究简介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构架研究与结构设计
    2.1 米轨客车转向架运行条件与技术参数
    2.2 转向架设计
    2.3 构架功能分析与设计原则
    2.4 构架结构设计
    2.5 米轨客车构架的结构特点
    2.6 构架制造工艺设计与注意项点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架静强度与疲劳强度分析
    3.1 软件简介
    3.2 构架基本参数
    3.3 建立构架有限元模型与强度分析标准
        3.3.1 超常载荷
        3.3.2 模拟运营载荷
        3.3.3 载荷工况
    3.4 计算载荷及约束位置示意图
    3.5 评价方法与结果与结论
    3.6 构架疲劳强度计算结果与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架的优化设计与改进
    4.1 构架优化与改进的目的与改进方案
    4.2 轻量化(减重)设计
    4.3 局部结构优化与改进
    4.4 焊接设计改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构架静强度与疲劳强度试验
    5.1 试验依据和标准
    5.2 转向架参数
    5.3 试验内容
    5.4 试验评价准则
    5.5 构架静强度试验
    5.6 构架疲劳试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电机架悬式高速动车驱动系统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牵引电机悬挂方式分类
        1.2.1 轴悬式
        1.2.2 架悬式
        1.2.3 体悬式
    1.3 车辆驱动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
        1.3.1 牵引电机悬挂方式及参数研究
        1.3.2 驱动系统扭转自激振动研究
        1.3.3 驱动系统结构参数研究
        1.3.4 牵引电机谐波转矩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2章 动车电机架悬隔振系统特性研究
    2.1 电机架悬横向隔振系统模型
    2.2 电机悬挂参数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
    2.3 简谐激励下系统响应分析
    2.4 随机激励下系统响应分析
        2.4.1 随机过程的描述函数
        2.4.2 随机响应的谱密度函数
        2.4.3 电机悬挂参数对系统随机隔振性能的影响
    2.5 结论
第3章 电机架悬式转向架非线性稳定性研究
    3.1 电机弹性架悬动力吸振原理
    3.2 电机弹性架悬转向架横向模型及求解
        3.2.1 电机弹性架悬转向架横向模型
        3.2.2 延续算法
    3.3 Hopf分岔特性
    3.4 电机架悬参数对临界速度的影响
        3.4.1 电机横移频率和阻尼比对临界速度的影响
        3.4.2 电机悬挂频率和电机质量比对临界速度的影响
    3.5 计算结果的解释
        3.5.1 对线性临界速度的解释
        3.5.2 对非线性临界速度的解释
    3.6 结论
第4章 动车驱动系统自激振动机理研究
    4.1 驱动系统扭转振动动力学方程
        4.1.1 驱动系统扭转振动简化模型
        4.1.2 轮轨黏着非线性
        4.1.3 非线性阻力矩
    4.2 不同工况下系统振动分析
        4.2.1 左右车轮具有相同的轮轨黏着特性
        4.2.2 左右车轮具有不同的轮轨黏着特性
        4.2.3 计算结果分析
    4.3 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4.3.1 一次近似判稳法则
        4.3.2 模型在平衡点的线性化
        4.3.3 稳定性分析
    4.4 结论
第5章 动车驱动系统扭转振动参数影响研究
    5.1 驱动系统扭转振动动力学模型
    5.2 不同驱动力矩下系统的响应
    5.3 驱动系统扭转振动频率分布
        5.3.1 系统线性化
        5.3.2 驱动系统频率分布
    5.4 电机输出轴刚度对黏着性能的影响
    5.5 驱动系统参数对相对扭转振动的影响
        5.5.1 联轴节刚度、阻尼对相对扭转振动的影响
        5.5.2 齿轮箱吊挂刚度、阻尼对相对扭转振动的影响
        5.5.3 联轴节结构阻尼、齿轮箱吊挂阻尼对相对扭转振动的影响
    5.6 结论
第6章 驱动系统参数对动车动力学性能影响研究
    6.1 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6.1.1 运动稳定性
        6.1.2 运行平稳性
        6.1.3 运行安全性
    6.2 电机吊板长度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6.3 联轴节结构参数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6.4 齿轮箱吊挂参数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6.5 电机谐波转矩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6.5.1 异步牵引电机谐波转矩分析与计算
        6.5.2 国内某型动车组电机输出转矩的计算
        6.5.3 牵引电机谐波转矩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6.5.4 谐波转矩抑制措施
    6.6 结论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铰接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铰接式转向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铰接式城轨车辆结构分析
    2.1 转向架结构分析
        2.1.1 带摇枕的铰接式转向架
        2.1.2 无摇枕的铰接式转向架
    2.2 车体铰接结构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铰接式跨座式单轨车辆方案设计
    3.1 铰接式单轨车辆总体方案设计
    3.2 铰接式单轨车辆车体方案设计
    3.3 铰接式单轨车辆转向架方案设计
    3.4 铰接式单轨车辆载荷传递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铰接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研究
    4.1 双轴转向架单轨车辆动力学模型建模及试验验证
        4.1.1 双轴转向架单轨车辆动力学建模
        4.1.2 双轴转向架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4.1.3 双轴转向架单轨车辆动力学建模方法试验验证
    4.2 铰接式单轨车辆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
        4.2.1 铰接式单轨车辆系统运动学关系分析
        4.2.2 铰接式单轨车辆空间动力学模型及计算参数
        4.2.3 线路模型的建立
        4.2.4 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建立
第五章 铰接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与评价研究
    5.1 轨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标准
        5.1.1 车辆运行安全性评价标准
        5.1.2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价标准
    5.2 铰接式单轨车辆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5.2.1 铰接式单轨车辆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5.2.2 铰接式单轨车辆运行平稳性分析
        5.2.3 铰接式单轨车辆运行稳定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9)200km/h高速货车内轴箱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主型传统货车转向架的发展概况
        1.2.1 三大件式转向架发展概况
        1.2.2 整体构架式转向架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快速货车转向架的发展概况
        1.3.1 国外快速货车转向架发展概况
        1.3.2 国内快速货车转向架发展概况
    1.4 内轴箱转向架的发展概况
        1.4.1 B5000、TR400与FLEXX Eco转向架
        1.4.2 SF7000 转向架
        1.4.3 LEILA转向架
        1.4.4 Syntegra转向架
        1.4.5 其他内轴箱转向架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
    2.1 转向架零部件结构设计
        2.1.1 转向架的主要技术特点
        2.1.2 轮对
        2.1.3 轴箱悬挂装置
        2.1.4 轮对交叉支撑装置
        2.1.5 构架
        2.1.6 二系悬挂
        2.1.7 基础制动装置
        2.1.8 转向架的总体结构
    2.2 转向架的主要技术参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转向架动力学模型建立及评定指标
    3.1 车辆动力学模型
        3.1.1 基本假设
        3.1.2 车辆系统非线性因素的考虑
        3.1.3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3.2 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评定指标
        3.2.1 车辆运行稳定性评定指标
        3.2.2 车辆运行平稳性评定指标
        3.2.3 车辆运行安全性及评定指标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转向架关键悬挂参数优化研究
    4.1 转向架的优化参数及优化指标
    4.2 一系悬挂的参数优化
        4.2.1 轴箱转臂横向定位刚度的优化
        4.2.2 轴箱转臂纵向定位刚度的优化
        4.2.3 轮对交叉支撑装置刚度的优化
        4.2.4 转向架轴距的优化
        4.2.5 转向架轴颈中心距的优化
    4.3 二系悬挂的参数优化
        4.3.1 二系橡胶弹簧水平刚度的优化
        4.3.2 抗侧滚扭杆扭转刚度的优化
        4.3.3 抗蛇行减振器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辆动力学预测和分析
    5.1 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预测
        5.1.1 车辆运行临界速度计算
        5.1.2 车辆运行平稳性计算
        5.1.3 车辆运行安全性计算
    5.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10)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机车转向架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机车转向架概述
        1.2.1 机车转向架的组成
        1.2.2 机车转向架的作用
        1.2.3 机车转向架的分类
        1.2.4 机车转向架的主要技术要求
    1.3 宽轨机车转向架简介
        1.3.1 轨距简介
        1.3.2 宽轨机车的使用情况及发展介绍
        1.3.3 国、内外宽轨电力机车转向架发展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机车转向架设计方案分析及构架优化设计
    2.1 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机车转向架方案设计
        2.1.1 转向架设计要求
        2.1.2 转向架设计难点
        2.1.3 转向架方案
        2.1.4 转向架结构组成
    2.2 构架
        2.2.1 构架的组成及设计要求
        2.2.2 构架优化设计及刚度强度设计分析
        2.2.3 构架基本计算载荷
        2.2.4 静强度评定条件
        2.2.5 构架结构的设计改进
        2.2.6 静强度计算分析结果
    2.3 轮对装配系统
        2.3.1 轮对装配系统的组成
        2.3.2 轮对装配系统的方案选择
    2.4 驱动装置
        2.4.1 驱动装置的组成
        2.4.2 驱动装置的方案选择
    2.5 电机悬挂装置
        2.5.1 电机悬挂装置的组成
        2.5.2 电机悬挂装置的方案选择
    2.6 悬挂系统
        2.6.1 悬挂系统的组成
        2.6.2 一、二系悬挂系统的方案选择
        2.6.3 轴箱装配的组成及方案选择
    2.7 牵引装置
        2.7.1 牵引装置的组成
        2.7.2 牵引装置的方案选择
    2.8 基础制动装置
        2.8.1 基础制动装置的组成
        2.8.2 基础制动装置的方案选择
    2.9 轴温报警装置
    2.10 其它附件装置
        2.10.1 转向架配管装配
        2.10.2 撒砂装置
        2.10.3 轮缘润滑装置
        2.10.4 止挡装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力学评价
    3.1 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机车动力学评价及结构参数
    3.2 机车仿真模型
    3.3 轮轨匹配关系
    3.4 轨道不平顺与轨道谱
    3.5 机车的平稳性分析
        3.5.1 机车垂向平稳性分析
        3.5.2 机车横向平稳性分析
    3.6 机车的曲线运行性能分析
        3.6.1 轮轴横向力
        3.6.2 轮重减载率
        3.6.3 脱轨系数
        3.6.4 模拟300m半径曲线通过
        3.6.5 机车的稳态曲线通过性能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200km/h电力机车转向架构架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提速客车转向架构架载荷谱建立方法研究[D]. 孙晶晶.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100km/h直线电机地铁车辆转向架的设计与研究[D]. 翟文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3]4400马力交流传动货运内燃机车转向架设计[D]. 李传龙.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6)
  • [4]时速160公里交流传动内燃机车转向架仿真研究[D]. 商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5]基于工况识别的高速动车组构架疲劳损伤研究[D]. 张一喆.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6]米轨客车构架设计与强度分析[D]. 郑立志. 青岛大学, 2019(02)
  • [7]电机架悬式高速动车驱动系统动力学研究[D]. 徐坤.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8]铰接式单轨车辆转向架动力学分析[D]. 钱艳.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200km/h高速货车内轴箱转向架总体方案设计及动力学性能研究[D]. 王雨舟.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10]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机车转向架设计与分析[D]. 崔杨. 大连交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200km/h电力机车转向架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