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滤塔处理低浓度H_2S和NH_3的混合气体

生物滤塔处理低浓度H_2S和NH_3的混合气体

一、生物滤塔处理低浓度H_2S和NH_3混合气体(论文文献综述)

寿宗奇[1](2020)在《磷酸盐缓冲溶液耦合Mg2+强化污泥堆肥效能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堆肥是常用的污泥稳定化处理技术之一,具有投资少,堆肥产品可用于土地利用等优点。然而,传统污泥堆肥普遍存在有机物降解速度慢,氮素大量损失等问题,影响了污泥堆肥技术的推广。本论文以“促进污泥腐熟”和“减少氮素损失”为主要目标,考察了磷酸盐缓冲溶液(K2HPO4-KH2PO4)对污泥堆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在投加磷酸化缓冲溶液的基础上额外投加Mg2+对污泥堆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研究了堆肥过程中各种形态的氮素、碳源、微生物种群结构以及氨同化酶活性的变化,明确了磷酸盐缓冲溶液-Mg2+促进污泥腐熟和减少氮素损失的相关机理;设计了日处理量为1吨(以含水率80%计)的污泥堆肥中试工程,验证了磷酸盐缓冲溶液-Mg2+在污泥堆肥中试规模上的有效性。主要结论如下:(1)磷酸盐缓冲溶液对污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磷酸盐缓冲溶液的投加可以加速污泥堆肥腐熟进程和减少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损失。在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量为0.6 mmol·g-1DS(以P元素计)时,与对照组相比,堆肥34 d后,有机物去除率提高了25.7%,NH3-N逸出量减少了45.4%,总氮损失率降低了41.5%。在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量为0.6 mmol·g-1DS时,不同的投加时间对污泥堆肥腐熟促进效果不显着,但对氮素损失的影响显着。堆肥34 d后,与对照组相比,在堆肥第4 d投加磷酸盐缓冲溶液的实验组NH3-N逸出量减少了51.9%,总氮损失率降低了48.3%。(2)磷酸盐缓冲溶液-Mg2+对污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不同类型的镁化合物对污泥堆肥腐熟进程和总氮损失的影响各不相同。投加硫酸镁的实验组每降解1%的有机物造成的氮素损失(Nloss/OML)最低,比对照组降低了68.9%。MgSO4的投加量对污泥堆肥腐熟促进作用不明显,但可以进一步降低堆肥过程中NH3-N的逸出。与对照组相比,当磷酸盐缓冲溶液和MgSO4投加量分别为0.6和0.4 mmol·g-1DS时,堆肥34 d后,有机物去除率提高了26.1%,NH3-N逸出量减少了73.1%,总氮损失率降低了73.4%。(3)磷酸盐缓冲溶液-硫酸镁投加工艺参数的优化采用响应曲面法进一步优化了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量、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时间及MgSO4投加量等工艺参数。根据构建的响应曲面模型确定最佳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量为0.582 mmol·g-1DS、最佳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时间为2.85 d,最佳MgSO4投加量为0.428 mmol·g-1DS。在该工艺参数下,污泥堆肥34 d后,有机物去除率为31.6%,总氮损失率为11.7%。(4)磷酸盐缓冲溶液-硫酸镁促进污泥腐熟和减少氮素损失的机理研究基于污泥堆肥过程中胞外聚合物(EPS)和可溶性有机物(DOM)含量变化探讨了磷酸盐缓冲溶液-硫酸镁提高堆体中DOM含量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磷酸盐缓冲溶液促进了EPS的分泌,而松散型胞外聚合物(LB-EPS)中的多糖类可与K+结合转移至可溶性有机物中,与对照组相比,在整个堆肥过程中,投加磷酸盐缓冲溶液的堆体中可溶性多糖的平均含量提高了68%以上,而MgSO4对促进EPS分泌的作用不明显。从氮素平衡、氨同化酶活性及堆肥微生物种群变化探讨了投加磷酸盐缓冲溶液-硫酸镁减少污泥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的机理。结果表明,磷酸盐缓冲溶液的投加明显提高了堆体中α-酮戊二酸的含量,增强了氨同化酶活性,促进具有氨同化功能的放线菌、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等菌属的增长。额外投加MgSO4使堆体中发生了鸟粪石结晶反应,降低了堆体中可溶性NH4+-N的含量,进一步减少由NH3-N的逸出造成的氮素损失。(5)污泥堆肥中试运行效果分析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内设计了日处理量为1吨(以含水率80%计)的污泥堆肥中试工程,验证了磷酸盐缓冲溶液-硫酸镁在污泥堆肥中试规模上的有效性。在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量为0.582 mmol·g-1DS、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时间为2.85 d,MgSO4投加量0.428 mmol·g-1DS的工艺参数下进行中试堆肥试验,与对照组相比,堆肥34 d后,有机物去除率提高了28.6%,堆肥产品中的有机氮的含量提高了55.5%,NH3-N逸出量减少了76.8%,总氮损失率减少了68.4%。投加磷酸盐缓冲溶-硫酸镁后,堆肥产品总养分(N+P2O5+K2O)的质量分数为8.95%,高于有机肥标准中的限值(≥5%),而对照组中总养分质量为3.82%,未达到有机肥的标准。

田维平[2](2020)在《蚯蚓粪净化H2S废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经济与城市快速发展带来日益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如有毒有气味的污染物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的过量排放,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因此,严格控制和减少硫化氢恶臭气体的排放对提高空气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物处理技术已被证明是一种低能耗、低成本的环境友好型的处理废气污染的控制技术。生物处理技术中微生物活性、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协同作用决定了其去除能力和运行性能。填料是微生物的载体,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因此,选择合适的填料对于提高生物处理技术的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蚯蚓粪具有高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富含有机碳素和矿物质营养素,含有大量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够通过自身代谢作用将恶臭物质生物降解。目前国内外对蚯蚓粪的农业应用研究较多,而以蚯蚓粪为填料吸附降解硫化氢恶臭气体机理及蚯蚓粪中微生物分析鲜有报道。因此,本论文以污泥基蚯蚓粪有机填料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硫化氢废气的净化性能相关研究。对比蚯蚓粪与灭菌蚯蚓粪处理H2S的性能,进行蚯蚓粪去除H2S性能的初探;探究湿度对蚯蚓粪净化H2S性能的影响及其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并构建了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考察运行条件对H2S的去除影响,重点分析卧式生物反应器去除H2S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其在氧化H2S过程中的作用,并建立生物降解宏观动力学模型。具体研究结论如下:蚯蚓粪净化H2S废气主要是蚯蚓粪的物化吸附和生物转化协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灭菌与未灭菌蚯蚓粪去除H2S的实验对比结果,表明蚯蚓粪中微生物的降解对H2S的净化起着关键作用。以不同浓度的硫化氢为蚯蚓粪中的微生物生长能源,且运行过程中不添加其他营养进行试验。当进气浓度分别为50、100、200、400、800、1600 ppm,每组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在第1次注入H2S后,均有1d的迟滞期,且随后的重新注入过程中,迟滞期消失,蚯蚓粪净化H2S性能良好。蚯蚓粪处理不同浓度H2S后,蚓粪的pH由初始的7.1下降到6.88,对H2S去除效果影响不明显。填料的湿度是影响生物处理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不同湿度的蚯蚓粪去除H2S性能,发现当湿度为50%~60%时,蚯蚓粪对H2S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蚯蚓粪内的微生物种群的生理情况良好,较快适应有H2S废气存在的环境,硫氧化细菌活性最大,吸附降解H2S能力较强。通过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5组不同湿度的蚯蚓粪去除硫化氢后的样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湿度的蚯蚓粪处理硫化氢后,蚯蚓粪中细菌群落组成与结构比较复杂,且呈现显着变化。当蚯蚓粪的湿度为60%,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最少,硫氧化细菌活性较大,具有硫氧化能力的微生物的优势度大。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占比29~40.3%),其次为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丰度占比12.7~35.6%);其中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naodanobacter,丰度占比5.8~15.3%)、中慢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丰度占比1~3.9%)为优势菌属。在利用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处理H2S的实验研究中,进气流量分别为0.25、0.35、0.45、0.55 m3·h-1,进气浓度为100~500 mg·m-3条件下,蚯蚓粪生物反应器稳定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气浓度小于350mg·m-3,气体流量为0.25~0.35 m3·h-1时,H2S去除率接近100%。随着进气流量的增大,H2S去除率显着下降,在四个阶段末系统的去除率分别为91.2%,86.8%,72.6%和60.1%。表明进气流量影响蚯蚓粪的去除性能,改变了蚯蚓粪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确保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高效去除H2S的最低气体停留时间为76 s。本系统的最大去除负荷可达20.2 g·m-3·h-1,具有较强的抗负荷冲击能力。蚯蚓粪代谢H2S的主要产物为不同形式的硫酸盐和单质硫。处理H2S后,不同空间层次的蚯蚓粪中水溶态硫和吸附态硫显着增加,盐酸可提取态无机硫含量较低且变化不大。反应器运行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蚯蚓粪表面附着部分黄白色物质,经测定该物质为单质硫。本实验研究中处理硫化氢后的蚯蚓粪中氮、磷、钾及硫素含量丰富,可作为提高作物生长的有机肥、土壤修复基质等。通过对卧式生物反应器不同空间层次的蚯蚓粪中细菌群落高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蚯蚓生物反应器处理硫化氢后不同空间层次的微生物组成显着不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占比为82.1~96.6%。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和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为优势菌纲;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anobacter,6.1%~62.5%)、盐生硫杆菌属(Halothiobacillus,2.8%~5.2%)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0.7%~6.9%)优势菌属。此外,以Michaelis-Menien方程为基础,建立宏观动力学模型,Vm为1428.6 g·m-3·d-1,Ks为417.1 mg·m-3,所得的Vm结果较高,相关性好,可为工业规模系统设计提供指导。

孙聪聪[3](2020)在《微氧生物滤塔同步脱氮脱硫及液相中玉米芯碳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硫(SO2)是引起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物,工业锅炉烟气排放是主要来源,烟气脱氮脱硫是控制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微生物法烟气脱氮脱硫技术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微氧嗜热条件下微生物同步去除NO和SO2的方法,研究了生物滤塔对NO和SO2的去除效率、降解途径和单质硫转化效率,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反应阶段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及功能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基于经济性和安全性考虑,探究玉米芯作为微生物同步脱氮脱硫外加碳源的可行性。研究了玉米芯、酸预处理玉米芯和碱预处理玉米芯的静态释放性能,玉米芯为碳源时微生物脱氮脱硫效率,为烟气微生物脱氮脱硫技术的工业化提供理论基础。(1)研究了微氧(体积分数3%)嗜热(48±2℃)条件下生物滤塔同步去除NO和SO2的效率。启动阶段(第0~14 d)后,稳定运行期包括三个阶段。SO2入口浓度始终为500 mg/m3,NO入口浓度分别为300 mg/m3(第15~40 d),500 mg/m3(第41~70 d)和700 mg/m3(第71~100 d)。稳定运行的每个阶段后期,NO和SO2的去除效率均超过90%,NO和SO2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98.08%和99.61%。SO2的最终产物主要是单质硫(S0)。硝酸盐还原菌(NRB)与硫酸盐还原菌(SRB)存在竞争关系,NRB对SRB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微氧条件可减轻这一抑制作用。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NRB的相对丰度与NO去除效率呈正相关,SRB的相对丰度可能与S0的转化率有关。(2)以农业废弃物玉米芯为研究对象,探究微氧条件下(0.1~0.2 mg/L DO)玉米芯为外加碳源微生物同步脱氮脱硫的可行性。分别用质量分数1%H2SO4、2%H2SO4、4%H2SO4、1%Na OH、2%Na OH、4%Na OH溶液预处理玉米芯,以未处理玉米芯作为对照,进行玉米芯静态释放实验。对比未处理玉米芯,酸处理和碱处理玉米芯的COD释放速率较高且释碳释氮量较多。分别以葡萄糖、未处理玉米芯、1%酸处理玉米芯、2%碱处理玉米芯作为外加碳源进行微氧条件下的同步脱氮脱硫实验,4组反应器脱氮脱硫性能良好。对比3组不同处理玉米芯实验组,发现微氧条件下玉米芯可作为微生物同步脱氮脱硫的外加碳源,2%碱预处理玉米芯不仅长期稳定释碳能力更强,且脱氮脱硫性能最佳。

郭华雄[4](2020)在《生物净化装置流场数值模拟及入口流道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异味污染物的生物净化设备以其净化效果较好、环保无二次污染、安装维护简单等特点,成为了目前环保领域异味污染控制设备的主力军。目前,生物净化设备大多都存在着净化模块利用率不高、生物吸附剂得不到合理利用、吸附效率没有完全发挥等问题。因此,本文从生物净化设备净化原理出发,提出了在生物净化设备中加装多孔板作为均流元件,并对多孔板的阻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基于以上分析选择出合适的均流孔板结构,利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不同组合形式的孔板及不同的净化模块分布位置的流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选择出了适合本净化装置的结构;设计了一种入口气流均布装置,并且通过对原始设备和装有入口均布装置的设备进行性能对比分析,验证优化设计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本文的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结合生物净化传质理论,从入口风速、生物制剂喷淋流量、生物制剂浓度三个方面考察了生物净化的净化特性并进行了显着性分析,结果表明:入口风速对净化效率影响显着,生物净化模块的喷淋流量、制剂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净化效果有着影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净化设备工作场所的变化需要不同的通风量,在不同通风量的情况下让净化设备仍处于最优净化效果极为重要,因此选择了对流道以及生物净化模块内部气流的均匀分布的研究。2)对生物净化装置流道采用多孔板作为气流均布元件,利用Fluent软件对开孔率为0.07~0.48、开孔数286~3185、相对厚度0.17~0.75的均流孔板做了阻力特性的研究分析,并对孔的不同排布方式的孔板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了阻力特性与均流孔板相关参数的关系,得出在入口风速2~8 m·s-1的工况下,孔板厚度为2mm,开孔孔径为8mm,开孔率β>0.2的范围内孔板的阻力系数变化较小,为作为气流均布孔板的理想参数。3)建立了入口气流均布装置的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不同开孔率、不同层数孔板分布以及不同净化模块分布位置下流道的流场分布和迎风面的气流均匀度情况。综合孔板所产生的阻力和气流均匀性,研究得出在布置双层孔板,并且孔板一和孔板二的开孔率分别为0.4和0.3时,迎风面的气流均布性最好,速度均方根RSM值平均达到0.17。4)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分析,根据仿真优化结果,设计了相关孔板、流道结构及入口均布装置,并对装有入口均布装置优化的净化设备和现有的原始设备进行了对比分析,以停留时间分布曲线(RTD曲线)来表征气体在腔体内的停留时间,在不同的进气速度下对生物净化设备整体进行了单相流场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入口气速下,装有入口均布装置的净化设备较原始设备,腔体内部气体停留时间提高了 47.5%,生物净化模块迎风面的平均气速平均下降了 40.8%。综上所述,本文所设计的入口气流均布装置在气流均布上满足生物净化模块迎风面的气流均匀性要求,在满足气流均匀性的条件下,孔板所产生的压降较低,并且在生物净化装置整体设备中能有效提升腔体气流停留时间,延缓迎风面气速。该装置可为生物净化设备的结构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陈思茹[5](2019)在《生物炭填料净化恶臭气体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恶臭气体的来源较为广泛,主要源于工农畜牧业生产、环境治理工程、人类日常生活等。其嗅觉阈值很低,因此低浓度的恶臭气体也会对人精神状态造成干扰。目前恶臭气体治理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以及生物除臭法。生物除臭是一种环境友好型除臭技术,研发低成本、高效的除臭填料是提升该技术的关键方法之一。近年出现的新型填料生物炭,可取自市政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及农、林废物等作为原材料,采用干馏碳化技术制成;具有制作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当前关于生物炭在废气污染物净化的中试及工程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生物炭作为生物滴滤塔填料,进行中试实验;从实验中总结出研究成果,为生物炭在废气处理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为污泥干馏产物(生物炭)的去向也提供了建议。基于此,本文以某企业生产的生物炭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中试实验。实验分别采用生物炭与竹炭作为填料,对比生物除臭不同阶段两种填料对VOCs(在此以CH3SH作为表征物)及H2S、NH3的去除效率。然后通过中试实验的数据确定设备前期调试时间(含微生物挂膜所需时间)、废气在生物滴滤塔内的停留时间等相关设计参数来完成某印染纺织企业污水处理站废气工程设计。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比研究不同阶段生物炭与竹炭两种填料对VOCs及H2S、NH3的去除效率:(1)生物除臭装置启动阶段:竹炭与生物炭对H2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及88%,对NH3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9%及87%。竹炭填料对VOCs的去除率比生物炭略高、达到65%,生物炭填料的去除率为57%。(2)生物除臭装置调试运行阶段:两种填料对H2S去除率均在95%以上,对NH3去除率均在94%以上,且两者都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两种填料对于VOCs的去除可分为两个步骤:实验前期污染物负荷较小时,以吸附为主,生物降解为辅,去除效果较好,可达到80%;实验后期污染物负荷增大,以生物降解为主、吸附作用为辅,去除急剧下降、最低降至15%。(3)稳定运行阶段:生物炭填料对H2S的去除效果比竹炭填料好,二者之间的去除效率之差为0%-31.7%。随着停留时间的增加,生物炭填料对VOCs的去除效果要优于竹炭填料,去除效率之差最大为2.4%。两种填料对不同浓度的NH3的去除效果相近,二者之间的去除效率之差为0.5%-2.4%。2.开展生物滴滤塔中试实验,确定设计参数:(1)生物滴滤塔内填料微生物挂膜的挂膜时间为8天以上,调试时间为15天以上。(2)对于大部分组分都易溶于水的废气,可设置洗涤加湿的预处理工序,以减少在生物滴滤塔内的停留时间。(3)通过单位成本核算,生物炭填料去除污染物的单位成本比竹炭填料低。3.选用生物炭-竹炭混合作为填料,对印染企业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恶臭气体(H2S、NH3、VOCs)均有一定的降解效果:其中H2S的去除率约97.1%-98.9%,NH3约90.4%-93.5%,VOCs约59.9%-68.0%,VOCs中CH3SH的去除率约98.3%-99.3%。选取NH3、H2S、CH3SH三种污染物作为比较,本示范工程的去除率高于两个同类工程案例(其中NH3去除效果与复合除臭工程案例相近)、与两个同类实验研究相近。因此生物炭作为生物除臭系统的新型填料,用于净化NH3、H2S、CH3SH、VOCs废气具有可行性。

彭爱龙[6](2019)在《生物除臭滴滤塔快速启动及H2S去除效果》文中提出当今社会经济的不断繁荣,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其中恶臭是典型的环境污染之一。H2S是较为常见的恶臭气体,其具有无色、有毒、可燃等特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都有着巨大的危害。生物除臭法是控制恶臭污染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生物滴滤法具有反应器体积小、净化效率高、方便操作、压降小、反应条件易于控制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恶臭气体的去除。为了有效控制H2S的排放,本文采用自制生物除臭滴滤塔反应器,研究了硫化细菌的快速驯化富集、反应器的快速挂膜启动,以及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条件。试验结果表明:1、快速富集硫化细菌,对有效处理含有H2S的恶臭气体及生物滴滤塔的快速启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在比较分析多种硫化细菌培养液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快速驯化富集硫化细菌的培养液:Na2S2O3 5H20,1.0%;K2HPO4,0.3%;NH4C1,0.2%;MgC12,0.05%;CaCl26H2O,0.02%;升华硫粉,0.2%。利用该培养液,在最适起始pH 6.0左右、溶解氧DO≥5mg/l、平均室温25℃条件下,以传代培养的方式驯化硫化细菌,到第3代(历经7d)时,即可富集大量硫化细菌。2、滴滤塔的初次启动。将驯化富集的硫化细菌作为菌种,比较不同挂膜接种方式对反应器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塔内填料挂膜接种法更有利于滴滤塔的启动,25℃条件下启动至第6天容积负荷为11 g/(m3·h)时,H2S去除率达到100%并保持稳定。本实验设计的塔内填料挂膜接种及气液相逆向循环挂膜启动法可实现滴滤塔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共计9天即可完成填料挂膜至反应器的启动。3、滴滤塔的再次启动。在进气负荷10.4g/(m3·h)、8~15℃低温条件下对闲置40天的滴滤塔进行重新启动。结果发现,本滴滤塔反应器具有较高水平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及快速重新启动机能,重新启动第6天去除率达到99%,之后稳定保持100%。4、滴滤塔反应器稳定运行,研究了各工艺条件对H2S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本滴滤塔反应器具有高效稳定去除H2S气体的能力,H2S进气浓度45~135mg/m3、进气量0.4~1.6m3/h的范围内,最短空床停留时间10.8s、最大容积负荷45g/(m3·h)条件下,H2S去除率稳定达到98%及以上。(2)本实验中以陶粒和木炭为填料的滴滤塔反应器的最佳进气量和循环液量之比即气液比为167。(3)本滴滤塔反应器对低pH值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循环液pH值由3.1下降至1.26历经21天的时间,反应器H2S去除率始终保持98.6%以上。(4)本滴滤塔反应器容积负荷为28g/(m3·h)时,在26~34℃温度范围内,H2S去除率可达99.2%以上;当温度低于10℃时,滴滤塔去除效率快速下降至90.9%以下。5、滴滤塔反应器对NH3具有高效去除能力,NH3进气浓度在10mg/m3~121mg/m3的范围内,滴滤塔稳定达到98.7%及以上的去除率,出气浓度最高0.6mg/m3,可稳定达到一级厂界排放标准。

谢珊珊[7](2019)在《低湿度生物滤池去除NH3及H2S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氨气(NH3)和硫化氢(H2S)是国家环保部规定的八大恶臭污染物之一,是两种典型的恶臭气体,严重影响人体健康,危害生态环境。生物除臭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表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生物滤池大多是在填料湿度较高的条件下运行,存在填料易腐蚀、处理效率降低、填料更换成本较高等缺陷,制约了其发展。为了在低湿度条件下有效去除NH3和H2S,本文在实验室研发的一种适合低湿度的复合菌剂——BFEM-2基础上,将BFEM-2接种到生物滤池反应器中,研究了该反应器的启动特性、高效稳定运行条件,以及对NH3和H2S混合气体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对生物滤池初次启动。结果发现,在25℃,填料湿度51%条件下启动第8天就可对进气50mg/m3、容积负荷0.09kg/(m3 d)的NH3去除率稳定达到100%,可实现快速启动。2、在NH3进气50mg/m3、容积负荷0.69kg/(m3·d)条件下对完全闲置一个月的生物滤池直接进气进行重新启动。结果发现,重新启动后10h去除率就可稳定达到100%,该生物滤池重新启动速度较快,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而且闲置一个月期间填料湿度仅降9.3%,填料保湿性较强。3、研究了生物滤池中填料湿度动态变化以及湿度对NH3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该生物滤池中填料保湿性好,湿度由51.2%降到25.6%历经17天,可对进气50 mg/m3、容积负荷0.09 kg/(m3 d)的NH3去除稳定保持在100%,当湿度降到24%时去除率仍在99%以上。低湿度(25%~30%)条件下该反应器仍能正常运行。4、在低湿度(25%~30%)条件下,研究了各工艺条件对NH3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a)该生物滤池具有高效稳定去除NH3的能力,最短空床停留时间为12.6s时,可对低于96.2 mg/m3的NH3保持99.4%以上的去除率;b)该反应器处理能力较高,能够对负荷1.2 kg/(m3·d)的NH3去除100%;c)该反应器适宜温度范围为11~33℃,负荷0.69 kg/(m3·d)时,NH3去除率可达100%,5~10℃下去除率稳定在92%左右,5℃以下去除效果快速下降。5、在低湿度(25%~30%)条件下,研究了该反应器对H2S及NH3与H2S混合气体的去除效果。结果发现:a)该反应器对低浓度H2S处理效果较好,可对进气15.7 mg/m3、负荷 0.11 kg/(m3·d)的 H2S 去除 98.1%;b)对 100 mg/m3 的 NH3 去除率在 99.9%以上,50 mg/m3的H2S去除率在75%以上;c)NH3进气稳定(100 mg/m3)时,混合进气中H2S大于55 mg/m3时,NH3去除率变得不稳定,而H2S进气浓度稳定时,NH3浓度的提高有利于H2S的去除。综上所述,BFEM-2菌剂能够对除臭生物滤池进行快速启动,且该生物滤池在低湿度条件下能高效稳定的去除NH3和H2S,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李佳徽[8](2019)在《生活垃圾异味气体原位微生物降解及功能覆盖层削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垃圾填埋场处理垃圾量的日渐增多,由垃圾有机物厌氧分解产生的异味气体导致了“邻避效应”的发生,阻碍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的正常建设与运营。垃圾填埋场异味气体作为一种典型的面源大气污染物,受制于垃圾组分、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其产生和释放规律难以界定,导致传统的针对特定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其已不再适用。基于此,本研究在前期识别了生活垃圾异味气体主要组分的基础上,探讨了一种异味气体削减的同源微生物强化方法,并结合垃圾填埋场覆盖层特性,构建了一种基于微生物强化作用的功能覆盖系统,旨在对垃圾填埋场多组分异味气体进行原位脱除。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典型易得的固体废弃物矿化垃圾、污泥炭等作为垃圾填埋场改性覆盖材料,考察在不同材料质量比、含水率和吸附时间的影响下其对异味气体NH3、H2S和甲苯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矿化垃圾与污泥炭质量比1:4,含水率20%,吸附时间24 h时NH3的绝对去除量最大,为1.39×10-5 mg/g;矿化垃圾与污泥炭质量比1:4,含水率0,吸附时间12 h时H2S的绝对去除量最大,为6.33×10-6 mg/g;在矿化垃圾与污泥炭质量比1:1,含水率0,吸附时间12 h时甲苯的绝对去除量最大,为4.88×10-6 mg/g。在矿化垃圾与污泥炭质量比1:1,含水率20%,吸附时间24 h的条件下进行混合气体吸附实验,发现覆盖材料对NH3、H2S和甲苯的最大绝对去除量分别为1.42×10-5、8.08×10-6和4.42×10-6 mg/g。混合异味气体各组分间在物理化学吸附中不存在明显的协同抑制效应。(2)以经过了长期自然驯化的矿化垃圾(AR)、污泥炭(SC)、堆肥(CP)与厌氧池泥(AS)作为筛选和培养微生物的来源,培养出的四种混合菌液均可对NH3、H2S和甲苯实现有效降解,其各自对理论臭气浓度的去除率分别为70%、40%、24%和58%。其中,MC-AR的降解效果最好,对混合异味气体中NH3、H2S和甲苯的绝对生物降解量分别达到了4.84×10-5、3.72×10-5和8.00×10-6 mg/mL。采用具有最佳降解效果的MC-AR分别对各单一气体组分进行降解实验,发现其对NH3、H2S和甲苯的最大绝对生物降解量分别提高到了8.32×10-5、6.38×10-5和2.00×10-5 mg/mL。混合异味气体各组分间在生物降解中存在明显的竞争抑制效应。(3)通过对MC-AR中代谢产物的分析,提出了三种气体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能的转化路径,即NH3被转化为NH4+和NO3-;H2S被降解为S和SO42-;甲苯最终以CO2的形式被降解。通过对MC-AR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析,发现气体降解前假单胞菌(Pseudomonas)数量占优,其相对含量为42.35%;气体降解24 h后伯克氏菌(Burkholderia)成为优势菌种,相对含量为34.43%。(4)将改性覆盖材料与混合菌液以4:1的质量比混合制得功能覆盖土进行垃圾填埋场覆盖层异味降解模拟实验,探究进气浓度、覆盖层厚度和模拟堆体温度对NH3、H2S和甲苯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气体去除率分别与进气浓度和堆体温度负相关,与覆盖层厚度正相关;其中,NH3、H2S和甲苯在覆盖层厚度60 cm,模拟堆体温度40℃时去除率均最大,其值分别为96.48%、87.60%和91.57%,此时各气体进气浓度为25、10和0.10 mg/m3。(5)垃圾填埋场覆盖层模拟柱运行前后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引入异味气体使覆盖土内微生物多样性显着提高。覆盖土内优势菌种分别为硫杆菌(Thiobacillus)、酸杆菌(Acidobacteria)、芽孢杆菌(Bacillus)和假单胞菌(Pseudomonas)等,其中硫杆菌相对含量由运行前的11.90%增加至运行后的26.77%。

裴明星[9](2016)在《生活垃圾渗滤液生物滴滤除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本论文基于北京首钢生物质能源项目,就对渗沥液恶臭气体通过生物净化处理工程进行应用研究与工程设计。本项目处理渗沥液恶臭气体,以硫化氢和氨气为主要目标污染物,采用EM菌种群和污水处理二沉池活性污泥为出发菌源。根据微生物菌种特定营养需求,现场气-液联合驯化法筛选菌种,以及对项目工程设计建造的生物滴滤塔进行营养液喷淋法挂膜。该项工程是建立在当前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项目管理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工程设计、建造和运行质量,气体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设计中,主要对若干因素和参数进行了论述和选取。滤料需要大的比表面积;有较好的表面性质,适合微生物的生长,有一定的孔隙率;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和防腐能力,火山岩(沸石)比改性PE填料更易于挂膜,更符合运行要求。多种微生物群处理效果较单种一微生物群处理效果要高效很大的数量级,硝化菌的除臭效果不如EM菌种群和活性污泥培养出的菌群的除臭效果高;气液两相接触方式对生物除臭系统的影响程度,是通过该系统气液两相为顺流接触方式,其处理效果与类似工程气液两相为逆向接触方式的生物除臭设备的处理效果影响不大,但是可以减少除雾环节,节省设备的投资和运行成本。通过该工艺运行表明,待处理气体浓度低于35mg/m3时,多种工艺串联提高了工程造价,但显示不出优越性,但处理高浓度气体时多种工艺串联对生物除臭的积极作用。同时,其它工艺参数,如整塔材料规格、管路系统材质等温度、停机时间间隔等对生物除臭系统除臭效果和长时间的运行有重要的影响。工程实践表明:气-液联合驯化法、一次性排泥及营养液挂膜法和顺流式生物滴滤塔得出反应器启动时间为14天(两个星期)。生物滴滤设备基本在14天内完成启动。在运行中,空塔停留时间40s,营养液量15 m3/h,当混合进气中硫化氢浓度在27 mg/m3、20mg/m3、10mg/m3时,对应硫化氢的去除率均为99%,其中氨气浓度在36 mg/m3、27mg/m3、13mg/m3时,对应氨气的去除率为90%和93%,95%。因此,硫化氢在浓度30 mg/m3以下时,去除率保持较高水平;而氨气的去除率随着进气浓度减少而增加。当进气硫化氢浓度20mg/m3、氨气浓度35mg/m3,营养液量15 m3/h,选择停留时间40s、60s和80s,去除率随着停留时间延长而增加,当停留时间延长两倍,去除率增加5%。这说明在该污染物浓度时,40s能够达到去除要求。当停留时间40s,进气硫化氢浓度20mg/m3、氨气浓度35mg/m3时,营养液量15 m3/h时,去除率95%。营养液过量,会使得菌液富营养状态,菌膜生长过厚,反冲洗频繁,不经济;喷淋量过于减少,短时间内去除率保持不变,但长时间会使得菌液贫营养状态,营养液物质被消耗,微生物代谢物等有害物质或死菌的累积影响微生物去除能力。因此,为了保证生物除臭塔的最佳状态,最佳营养液量是15 m3/h,营养液更换周期为每星期更换1/3总量。该工程不但在选取对生物过滤除臭效率影响较大的工艺参数进行设计和论述,如通过进气浓度、停留时间、营养液量等研究滴滤塔脱臭性能,还在设备构造、材质等方面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方面进行了优化。就选定的相关量进行设计和建造,总结生物过滤除臭装置建造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提供实际应用经验,为工程的推广和研究提供参考。

田凤蓉,张彬彬,杨志林,王开春,胡聪,王克云,袁丽娟[10](2014)在《酸性洗涤塔-生物滤塔-生物曝气池组合工艺处理恶臭气体NH3和H2S》文中提出采用酸性洗涤塔、生物滤塔和生物曝气池的组合工艺处理NH3、H2S恶臭混合气体,研究表明,该组合工艺对NH3和H2S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在进气流量为35 L/min,喷淋量45 L/h时,NH3进气浓度50.15525.4 mg/m3,H2S进气浓度10.23110.36 mg/m3时,NH3单一进气去除率稳定在99%以上,H2S单一进气去除率90%以上。混合进气后,NH3去除率几乎为100%,H2S的去除率提高至98%以上。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NH3和H2S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两者的去除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而且起到了相互促进降解的作用。同时,进气流量和填料层高度都会影响NH3、H2S的去除率。系统对进气容积负荷变化的缓冲能力强,在偶尔超负荷条件下运行并不能使系统崩溃,并且微生物对高负荷逐渐表现出适应性。大部分溶于水的氨由生物曝气池去除,去除率达到96.9%。

二、生物滤塔处理低浓度H_2S和NH_3混合气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滤塔处理低浓度H_2S和NH_3混合气体(论文提纲范文)

(1)磷酸盐缓冲溶液耦合Mg2+强化污泥堆肥效能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污泥的生物稳定化技术概述
        1.2.1 厌氧消化处理技术
        1.2.2 好氧消化处理技术
        1.2.3 堆肥处理技术
    1.3 污泥堆肥的影响因素及腐熟度评价指标
        1.3.1 污泥堆肥的影响因素
        1.3.2 堆肥腐熟度评价指标
    1.4 堆肥过程中氮素的损失
        1.4.1 堆肥过程中氮代谢过程
        1.4.2 氮素损失的影响因素
        1.4.3 氮损失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试验装置及运行条件
    2.3 制堆方法与采样
    2.4 主要分析项目及方法
        2.4.1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2.4.2 非常规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2.5 数据处理
    2.6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磷酸盐缓冲溶液对污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3.1 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量对污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3.1.1 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量对污泥腐熟的影响
        3.1.2 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量对氮素转化及损失的影响
        3.1.3 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量的确定
    3.2 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时间对污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3.2.1 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时间对污泥腐熟的影响
        3.2.2 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时间对氮素转化及损失的影响
        3.2.3 磷酸盐缓冲溶液投加时间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酸盐缓冲溶液-Mg~(2+)对污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4.1 不同类型镁化合物对污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4.1.1 不同类型镁化合物对污泥腐熟的影响
        4.1.2 不同类型镁化合物对氮素的损失的影响
        4.1.3 最佳镁化合物类型的确定
    4.2 硫酸镁投加量对污泥腐熟及氮素损失的影响
        4.2.1 硫酸镁投加量对污泥腐熟的影响
        4.2.2 硫酸镁投加量对氮素损失的影响
        4.2.3 硫酸镁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4.3 响应曲面法优化化学药剂投加工艺参数
        4.3.1 响应曲面实验方案设计及结果
        4.3.2 响应曲面模型的建立及显着性检验
        4.3.3 响应曲面图形分析
        4.3.4 模型验证及工艺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磷酸盐缓冲溶液-硫酸镁促进污泥腐熟并减少氮素损失的机理研究
    5.1 实验方案设计
    5.2 磷酸盐缓冲溶液-硫酸镁促进污泥腐熟的机理分析
        5.2.1 有机物去除率的变化
        5.2.2 胞外聚合物和可溶性有机物含量的变化
        5.2.3 多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5.3 磷酸盐缓冲溶液-硫酸镁减少污泥堆肥氮素损失机理分析
        5.3.1 磷酸盐缓冲溶液-硫酸镁对氮素转化的影响
        5.3.2 磷酸盐缓冲溶液对氨同化作用的影响
        5.3.3 硫酸镁投加下鸟粪石形成过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泥堆肥中试工艺设计及运行效果分析
    6.1 中试工程的设计与启动
        6.1.1 中试工艺流程的比选
        6.1.2 系统设计
        6.1.3 中试场地平面布置图
        6.1.4 中试试验的启动
    6.2 中试运行效果分析
        6.2.1 堆肥过程中常规理化性质的变化
        6.2.2 堆肥过程中氮素形态的变化及氮平衡
        6.2.3 堆肥物料平衡分析
        6.2.4 堆肥产品腐熟度及肥效分析
        6.2.5 除臭效果分析
        6.2.6 堆肥经济效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 英文缩写与中文名称对照
附录二 OML、N_(loss)及N_(loss)/OML的响应曲面及二维等值线图

(2)蚯蚓粪净化H2S废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创新性
2 文献综述
    2.1 硫化氢
        2.1.1 H_2S的来源
        2.1.2 H_2S的危害及排放标准
    2.2 H_2S治理方法的研究进展
        2.2.1 物理法
        2.2.2 化学法
        2.2.3 生物法处理H_2S
    2.3 蚯蚓粪的性质及应用现状
        2.3.1 蚯蚓粪的性质
        2.3.2 蚯蚓粪的应用现状
    2.4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2.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4.2 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2.4.3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2.4.4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2.4.5 高通量测序技术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 主要仪器设备
    3.3 分析方法
        3.3.1 蚯蚓粪相关指标分析
        3.3.2 H_2S浓度
        3.3.3 微生物分析
4 浓度对蚯蚓粪净化H_2S效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试验方法
        4.2.1 蚯蚓粪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灭菌蚯蚓粪与未灭菌蚯蚓粪去除效果
        4.3.2 浓度对蚯蚓粪去除H_2S效果的影响
        4.3.3 不同H_2S浓度条件下蚯蚓粪中pH的变化
        4.3.4 不同H_2S浓度条件下蚯蚓粪中代谢产物变化
        4.3.5 不同H_2S浓度条件下蚯蚓粪中氮营养含量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填料湿度对蚯蚓粪净化H_2S气体的影响及微生物菌群分析
    5.1 引言
    5.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蚓粪湿度对去除H_2S的影响
        5.3.2 不同湿度的蚯蚓粪去除H_2S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及组成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卧式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净化含H_2S废气
    6.1 引言
    6.2 试验方法
        6.2.1 试验装置
        6.2.2 运行条件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卧式蚯蚓粪生物滤池的启动
        6.3.2 卧式蚯蚓粪生物滤池稳定运行
        6.3.3 不同进气负荷对H_2S去除率的影响
        6.3.4 不同停留时间对H_2S去除效果影响
        6.3.5 填料厚度对硫化氢去除率的影响
        6.3.6 蚯蚓粪pH值的变化
        6.3.7 蚯蚓粪中代谢产物的变化
        6.3.8 蚯蚓粪中营养元素的变化
        6.3.9 生物反应器重新启动后去除能力的研究
    6.4 本章小结
7 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分析及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7.1 引言
    7.2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蚯蚓粪生物反应器的细菌群落结构及变化
        7.3.2 蚯蚓粪生物反应器动力学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展望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DNA提取试剂盒操作说明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微氧生物滤塔同步脱氮脱硫及液相中玉米芯碳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烟气NO去除技术
    1.3 烟气SO_2去除技术
    1.4 烟气同步去除NO和SO_2技术
    1.5 微生物法同步去除NO和SO_2技术
    1.6 外加碳源的研究进展
        1.6.1 外加碳源种类及研究进展
        1.6.2 农业废弃物作为微生物外加碳源研究进展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7.1 本课题前期研究成果概况
        1.7.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3 研究内容
        1.7.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菌种来源及驯化方法
        2.3.1 菌种来源
        2.3.2 驯化培养基
        2.3.3 驯化方法
    2.4 分析指标及方法
第三章 微氧嗜热条件生物滤塔同步去除NO和SO_2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反应器和运行条件
        3.2.2 分析方法
        3.2.3 使用高通量测序进行微生物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O和SO_2的同步去除效率
        3.3.2 NO和SO_2的转化途径和产物
        3.3.3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
        3.3.4 微生物种群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预处理玉米芯静态释放实验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1 碳源材料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方法
        4.2.4 分析指标及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预处理玉米芯的COD释放速率
        4.3.2 不同预处理玉米芯静态累积释碳量
        4.3.3 不同预处理玉米芯静态累积释氮量
        4.3.4 玉米芯静态释放碳氮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处理玉米芯为碳源同步脱氮脱硫实验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1 碳源材料
        5.2.2 实验菌种及用水
        5.2.3 实验装置
        5.2.4 实验方法
        5.2.5 分析指标及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外加碳源反应器出水COD浓度
        5.3.2 不同外加碳源反应器硝酸根去除效能
        5.3.3 硝酸根去除过程中其他形式氮浓度
        5.3.4 不同外加碳源反应器硫酸根去除效能
        5.3.5 硫酸根去除过程中其他形式硫浓度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生物净化装置流场数值模拟及入口流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生物净化技术与原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异味污染生物净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净化装置流场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多孔板阻力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生物净化异味污染物的净化特性分析
    2.1 目标污染物的确定
    2.2 微生物除氨的净化机理
        2.2.1 生物净化传质机理
        2.2.2 氨气传质降解机理
    2.3 试验装置及材料
        2.3.1 试验材料及药品
        2.3.2 试验系统及流程
    2.4 试验分析方法
    2.5 生物制剂净化规律单因素分析
        2.5.1 入口风速对氨气去除效率的影响
        2.5.2 生物制剂喷淋流量对氨气去除效率的影响
        2.5.3 生物制剂配比浓度对氨气去除效率的影响
    2.6 生物制剂净化规律正交试验分析
        2.6.1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2.6.2 各因素对净化效率的影响规律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均流孔板阻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3.1 模型的建立
        3.1.1 基本控制方程
        3.1.2 相关参数的定义
        3.1.3 孔板流体流动原理
        3.1.4 计算域及网格划分
    3.2 不同工况对孔板阻力特性的影响
    3.3 孔板相对厚度对孔板阻力特性的影响
    3.4 孔板开孔率对孔板阻力特性的影响
    3.5 孔板布置形式对孔板阻力特性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净化装置入口流场均布数值模拟研究
    4.1 净化装置入门数学模型的建立
        4.1.1 多孔介质模型
        4.1.2 多孔阶跃模型
        4.1.3 物理模型及计算域
        4.1.4 气流均匀性评价方法
    4.2 孔板布置形式对入口气流均匀性的影响
    4.3 孔板开孔率对气流均匀性的影响
    4.4 净化模块位置对迎风面气流均匀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净化设备入口均布装置设计及整体数值模拟
    5.1 入门气流均布装置结构
        5.1.1 均流孔板的结构
        5.1.2 入口均布装置整体结构
    5.2 净化设备整体数值模拟
        5.2.1 物理模型
        5.2.2 分析方法及原理
        5.2.3 网格及时间步长独立性验证
        5.2.4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生物炭填料净化恶臭气体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恶臭气体污染概述
    1.2 恶臭气体污染的特点
    1.3 恶臭气体常用治理方法
        1.3.1 物化法治理技术
        1.3.2 生物法治理技术
    1.4 国内外生物除臭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4.1 研究现状
        1.4.2 存在问题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创新点
第二章 生物滴滤塔去除恶臭气体的中试研究
    2.1 引言
    2.2 中试研究对象、装置及方法
        2.2.1 中试研究实验对象及废气组分
        2.2.2 中试研究装置
        2.2.3 生物滴滤塔填料
        2.2.4 中试研究分析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生物除臭装置启动阶段
        2.3.2 .设备调试运行阶段
        2.3.3 稳定运行阶段
    2.4 填料单位成本经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染废气处理示范工程
    3.1 工程概况
        3.1.1 项目基本情况
        3.1.2 废气特征
        3.1.3 设计依据
        3.1.4 设计原则
        3.1.5 处理要求
        3.1.6 排放标准
    3.2 废气处理工艺
        3.2.1 处理工艺选择
        3.2.2 处理工艺流程
        3.2.3 处理单元设计
        3.2.4 工艺特点
    3.3 废气处理效果
        3.3.1 常规监督监测
        3.3.2 企业日常监测
    3.4 经济分析
    3.5 同类工程或实验对比
        3.5.1 同类工程案例
        3.5.2 同类实验研究
        3.5.3 小结
    3.6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措施
    3.7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生物除臭滴滤塔快速启动及H2S去除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恶臭污染及H_2S气体概述
        1.1.1 恶臭的来源及危害
        1.1.2 H_2S的来源及危害
    1.2 含硫恶臭物质的主要处理方法
        1.2.1 物理除臭法
        1.2.2 化学除臭法
        1.2.3 生物除臭法
    1.3 生物法除臭、脱硫机理
        1.3.1 生物法除臭机理
        1.3.2 生物法脱硫机理
    1.4 生物滴滤法除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1 除臭菌种
        1.4.2 填料
        1.4.3 生物滴滤塔运行条件
        1.4.4 生物滴滤法的发展趋势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实验设计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设计
        2.1.1 填料的选择
        2.1.2 除臭工艺的确定
        2.1.3 实验装置与流程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菌源
        2.2.2 实验主要试剂
        2.2.3 实验主要仪器
    2.3 主要检测项目与测定方法
第三章 生物滴滤塔的快速启动
    3.1 硫化细菌的驯化富集
        3.1.1 培养液的筛选
        3.1.2 培养起始pH的确定
        3.1.3 硫化细菌的驯化富集
    3.2 不同挂膜接种方式对生物滴滤塔启动的影响
        3.2.1 菌源及接种方式
        3.2.2 反应器的启动
        3.2.3 滴滤塔的重新启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滴滤塔去除H_2S运行条件研究
    4.1 气液比对H_2S去除效果的影响
    4.2 不同pH条件下H_2S去除效果
    4.3 进气量、进气浓度对H2S去除效果的影响
    4.4 停留时间对H_2S去除效果的影响
    4.5 容积负荷对H_2S去除效果的影响
    4.6 温度对H_2S去除效果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滴滤塔反应器对NH_3去除效果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低湿度生物滤池去除NH3及H2S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恶臭污染概述
        1.1.1 恶臭污染来源及恶臭物质分类
        1.1.2 恶臭的污染特征及危害
        1.1.3 恶臭污染物的相关控制标准
    1.2 NH_3和H_2S污染概述
        1.2.1 NH_3和H_2S的性质及来源
        1.2.2 NH_3和H_2S的危害
        1.2.3 NH_3和H_2S的去除原理
    1.3 恶臭的处理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生物滤池法研究进展
        1.4.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2 生物除臭机理研究
        1.4.3 影响因素
        1.4.4 研究方向
    1.5 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1.5.1 研究背景
        1.5.2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3 研究路线
第二章 试验装置及方法
    2.1 生物滤池装置及工艺流程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源
        2.2.2 填料
    2.3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3.1 主要实验试剂
        2.3.2 主要分析仪器
    2.4 主要分析指标及测定方法
第三章 生物滤池反应器启动特性研究
    3.1 初次启动
    3.2 重新启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滤池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工艺条件研究
    4.1 BFEM-2对NH_3去除效果
    4.2 填料湿度对NH_3去除率的影响
    4.3 进气量及停留时间对NH_3去除率的影响
    4.4 容积负荷对NH_3去除率的影响
    4.5 温度对NH_3去除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反应器对NH_3和H_2S混合气体的去除效果
    5.1 对单一气体H_2S的去除效果
    5.2 对NH_3和H_2S混合气体的去除效果
        5.2.1 H_2S进气浓度变化对NH_3去除率的影响
        5.2.2 NH_3进气浓度变化对H_2S去除率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生活垃圾异味气体原位微生物降解及功能覆盖层削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垃圾填埋场释放恶臭的现状
        1.1.1 垃圾填埋场恶臭来源及组分
        1.1.2 垃圾填埋场恶臭的特征
    1.2 垃圾填埋场恶臭控制方法
        1.2.1 过程恶臭控制方法
        1.2.2 末端恶臭处理方法
    1.3 恶臭微生物控制技术
        1.3.1 生物法处理恶臭的研究进展
        1.3.2 生物法处理垃圾填埋场恶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功能覆盖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异味气体的吸附研究
        2.2.2 混合菌液对异味气体的生物降解研究
        2.2.3 异味气体在功能覆盖层中的原位降解研究
    2.3 测试方法
        2.3.1 气体测试方法
        2.3.2 微生物分析方法
        2.3.3 其余指标测试方法
第三章 功能覆盖材料的制备及其对异味气体的吸附研究
    3.1 稻草秸秆氧化氨解增肥的效果研究
        3.1.1 单因素实验
        3.1.2 正交实验与机理探讨
    3.2 功能覆盖材料对异味气体的吸附研究
        3.2.1 功能覆盖材料对NH3 的吸附研究
        3.2.2 功能覆盖材料对H2S的吸附研究
        3.2.3 功能覆盖材料对甲苯的吸附研究
        3.2.4 功能覆盖材料对多组分气体的吸附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菌液对异味气体的生物降解研究
    4.1 不同混合菌液的微生物组成分析
    4.2 不同混合菌液对异味气体的降解效果
    4.3 MC-AR对单组分异味气体的降解性能研究
    4.4 MC-AR降解气体前后的代谢产物分析
    4.5 MC-AR降解气体前后的微生物变化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异味气体在功能覆盖层中的原位降解研究
    5.1 功能覆盖土模拟柱的启动研究
    5.2 进气浓度对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5.3 覆盖层厚度对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5.4 模拟堆体温度对气体去除率的影响
    5.5 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生活垃圾渗滤液生物滴滤除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1.1 前述
        1.1.2 工程概况
    1.2 臭气来源与成分
        1.2.1 臭气来源
        1.2.2 主要臭气成分
    1.3 恶臭气体的处理方法
        1.3.1 吸收法
        1.3.2 吸附法
        1.3.3 催化型活性炭法
        1.3.4 氧化法
        1.3.5 燃烧法
        1.3.6 掩蔽法
        1.3.7 高能离子脱臭法
        1.3.8 高效光解净化法
        1.3.9 稀释法
        1.3.10 生物除臭法
        1.3.11 常用除臭设备技术的对比
    1.4 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1.4.1 工程工艺流程
        1.4.2 各分项设备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早期文献归纳
        2.1.1 生物法脱臭技术概述
        2.1.2 生物法净化原理的解析
        2.1.3 有关于生物除臭领域的研究及贡献
    2.2 生物除臭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2.3 本论文所解决的问题和主要贡献
        2.3.1 拟解决的问题
        2.3.2 主要贡献
第3章 可行性分析
    3.1 工程设计的技术可行性
        3.1.1 生物滴滤简介
        3.1.2 生物技术除臭原理
        3.1.3 化学洗涤(碱洗/氧化)吸收原理
        3.1.4 工程设计所采用的有关工艺技术
    3.2 工程的经济可行性
        3.2.1 编制依据
        3.2.2 经济可行性的内容与评价方法
        3.2.3 工程投资与运营费用
        3.2.4 同类工程不同工艺投资与运营费用比较
    3.3 工程的使用可行性及其实践论证
第4章 概要设计
    4.1 工程的设计目标
        4.1.1 恶臭气体处理量及主要成分浓度
        4.1.2 生物滴滤除臭设备技术要求
    4.2 工程设备组成及功能介绍
    4.3 工程设计所采用的有关标准
    4.4 生物除臭塔结构设计
        4.4.1 生物除臭塔结构形式与选择
        4.4.2 洗涤辅助除臭结构形式
        4.4.3 生物滴滤塔整体结构形式
第5章 系统详细设计
    5.1 系统总体设计
        5.1.1 系统布置与总体初设
        5.1.2 生物滴滤塔工艺路线
    5.2 设备的主要结构及参数
        5.2.1 碱洗预处理装置
        5.2.2 生物滴滤床装置
        5.2.3 填料的选取
        5.2.4 其它设备部件的设计与选型
        5.2.5 电气控制方案
        5.2.6 菌种驯化方法的选择
    5.3 工程设备一览表
第6章 工程建造与运行
    6.1 工程进度计划
    6.2 工程进展情况
    6.3 项目试运行调试
    6.4 工程运行测试
        6.4.1 工程试运行检测记录
        6.4.2 生物挂膜检测记录
        6.4.3 系统正常运行检测记录
        6.4.4 系统运行参数调节与处理效果记录
        6.4.5 系统运行故障及整改措施
第7章 工程评估与建议
    7.1 工程建造与运行评估
    7.2 工程技术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附录B 合格证
    附录C 生物滴滤除臭设备安装工程竣工验收资料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10)酸性洗涤塔-生物滤塔-生物曝气池组合工艺处理恶臭气体NH3和H2S(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装置
    1.2 废气来源
    1.3 微生物的驯化和挂膜
    1.4 除臭效果影响因素实验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生物滤塔组合工艺的启动
    2.2 气体浓度对除臭效果的影响
    2.3 气体流量对除臭效果的影响
    2.4 喷淋量对除臭效果的影响
    2.5 生物滤塔高度对除臭效果的影响
    2.6 酸性洗涤塔-生物滤塔-生物曝气池除臭系统冲击实验
    2.7 生物曝气池脱氮能力研究
3 结论

四、生物滤塔处理低浓度H_2S和NH_3混合气体(论文参考文献)

  • [1]磷酸盐缓冲溶液耦合Mg2+强化污泥堆肥效能及作用机理研究[D]. 寿宗奇.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蚯蚓粪净化H2S废气研究[D]. 田维平. 兰州交通大学, 2020
  • [3]微氧生物滤塔同步脱氮脱硫及液相中玉米芯碳源的研究[D]. 孙聪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生物净化装置流场数值模拟及入口流道优化研究[D]. 郭华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5]生物炭填料净化恶臭气体的应用研究[D]. 陈思茹.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生物除臭滴滤塔快速启动及H2S去除效果[D]. 彭爱龙. 扬州大学, 2019(02)
  • [7]低湿度生物滤池去除NH3及H2S的实验研究[D]. 谢珊珊. 扬州大学, 2019(02)
  • [8]生活垃圾异味气体原位微生物降解及功能覆盖层削减研究[D]. 李佳徽.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生活垃圾渗滤液生物滴滤除臭的研究与应用[D]. 裴明星. 北京工业大学, 2016(03)
  • [10]酸性洗涤塔-生物滤塔-生物曝气池组合工艺处理恶臭气体NH3和H2S[J]. 田凤蓉,张彬彬,杨志林,王开春,胡聪,王克云,袁丽娟. 环境工程学报, 2014(09)

标签:;  ;  ;  

生物滤塔处理低浓度H_2S和NH_3的混合气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