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极性单体聚合的二价钐催化体系

用于极性单体聚合的二价钐催化体系

一、应用于极性单体聚合的二价钐催化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素瑜[1](2021)在《星形丁二烯类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及其氢化》文中研究说明星形支化聚合物因其特殊的结构与性质而被广泛应用,因此基于星形支化结构的丁二烯聚合物的合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首先结合活性阴离子聚合方法和偶联改性技术,选取四氢呋喃(THF)、乙基四氢糠基醚(ETE)及双四氢糠丙烷(DTHFP)为调节剂,二乙烯基苯(DVB)为偶联剂,成功设计并合成两种星形支化结构的丁二烯类聚合物,即高1,2-结构星形支化聚丁二烯(S-g-PB)及以聚苯乙烯为规整支链的星形支化结构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g-SBS)共聚物。后续采用对甲苯磺酰肼(TSH)/三正丙胺(TPA)体系对两种聚合产物中PB链段中的不饱和双键进行加氢生成对应的氢化产物星形支化氢化聚丁二烯(S-g-H-PB)及星形支化SEBS(S-g-SEBS),利用氢核磁共振(1H-NMR)、红外光谱(FTI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手段对氢化前后聚合物进行化学结构、分子量及分布表征,并测定氢化产物的氢化度,使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及热重分析仪(TGA)对两者进行热力学性能表征,并探究氢化产物在成品油改性剂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S-g-PB分子量可控,且1,2-结构可达70%以上。S-g-SBS中聚丁二烯链段1,2-结构在30%~70%间可控。S-g-SB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与熔体黏度均随结合苯乙烯含量及PB链段中1,2-结构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与相似分子结构参数的线形SBS相比,S-g-SBS的熔体黏度明显更低。TSH/TPA体系可对星形支化丁二烯聚合物进行高效加氢,S-g-H-PB氢化度可达95%以上,S-g-SEBS氢化度可达98%以上。氢化反应可明显改善聚合物的热稳定性,且氢化产物在成品油改性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曹瀚[2](2021)在《铝卟啉低聚物催化下二氧化碳共聚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同时也是无毒无害、储量丰富、廉价易得的碳氧资源。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聚碳酸酯、聚氨酯等大宗高分子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既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高值化利用,又可以缓解合成高分子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更是高分子领域践行国家碳中和战略的前沿热点。设计高活性催化剂一直是二氧化碳共聚反应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然而无论是制备高分子量CO2基塑料,还是低分子量CO2基多元醇,代表前沿最高水平的催化剂均使用了毒性较大的重金属元素如钴、铬、锌等作为中心金属。发展中心金属环境友好型的催化剂甚至是无金属有机催化剂是该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其中铝系催化剂最有发展潜力,但目前其催化性能仍低于钴系催化剂一个数量级。当前CO2/环氧化物共聚反应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催化剂活性和目标聚合物选择性,其解决方案在于如何增强催化剂中活性中心间的协同催化作用。本研究以实现分子内多金属协同催化为出发点,提出了金属配合物低聚化的催化剂设计策略(MCO strategy),并以环境友好型的铝卟啉配合物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多中心低聚物催化剂的体系构筑、结构优化、机理分析和催化剂应用,发展了一系列具有高活性的铝卟啉低聚物催化剂,实现了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PO)的高效共聚反应,本文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总结如下。1.系列金属低聚物催化剂(oligoAl)的设计合成和催化CO2共聚反应的研究:基于铝卟啉配合物制备了系列金属低聚物催化剂(oligoAl),不仅实现了 CO2与PO共聚物的高活性、高选择性制备,而且突破了之前单核铝卟啉催化剂面临的温度、浓度、助催化剂等诸多反应条件限制。在不添加助催化剂的条件下,oligoAl的转化频率(TOF)值是单核铝卟啉催化剂的30倍;在季铵盐助催化剂存在下,oligoAl催化剂则显示出如下优点:1)季铵盐用量可降低50-75%;2)高温下(90℃)聚合物选择性可达到99%以上;3)解决了铝卟啉催化剂的低浓度失活问题,在极低浓度下([PO]/[Al]为100,000/1)的转化数(TON)超过40,000,且产物的数均分子量超过200 kg/mol。2.oligoAl的结构优化和机理分析:通过对不同条件下引发速率的测定,得到了 oligoAl-6催化下生成聚碳酸酯的速率方程,r=k[PO]1[CO2]0[oligoAl-6]1,其各物质反应级数的对应关系表明低聚物催化剂具有分子内协同催化的动力学特征。对比了单分子催化剂和低聚物催化剂在链引发、链增长过程的差别,提出了“受限-转移”链增长的催化机理。通过控制金属配合物的种类、数量以及低聚物的主链和键链基团这四个基本构成要素,综合调控溶解性、协同效应、聚合反应空间等元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合成了高活性催化剂oligoAl-6。oligoAl-6在催化PO/CO2共聚时70℃下的TOF值可达到13,470 h-1;通过降低温度和延长反应时间,可制备出数均分子量高达383.7kg/mol的聚碳酸酯-醚,分子量分布为1.19,同时聚合物选择性在99%以上。3.oligoAl催化剂实现了高活性高选择性合成二氧化碳基多元醇(CO2-polyol),在环境友好型催化体系、产物专一性、CO2-polyol结构精准调控等方面显示出明确的先进性。研究了 oligoAl催化PO与CO2的调聚反应,其TOF值最高可达17,600 h-1,催化效率最高达到8.6kg/g(oligoAl+PPNCl),催化效率与目前的双金属催化剂(DMC)相当,但CO2-polyol选择性超过99%,远优于DMC催化剂。此外,oligoAl-6具有突出的活泼氢耐受性,起始剂承载量高、普适性广,如对醇、酚、水、二元羧酸、多元羧酸等多种起始剂活性、选择性差别较小,并显示出极佳的产物结构可调性;籍此合成了多种新结构的CO2-polyols,包括低粘度超低分子量CO2-polyol(Mn<1000 g/mol)、双键功能化CO2-polyol等。4.二氧化碳的按需定量转化:在CO2催化反应中,CO2总是过量的,其转化率也难以在分子层面上进行准确研究。不同于经常采用的高压CO2反应,也不同于对绝对常压条件的追求,在第四章中本研究利用CO2与PO的调聚反应实现了一种“物尽其用”的按需转化模式。在oligoAl-6催化下,包括CO2在内的所有反应物均实现了近当量转化,同时CO2全部固定于CO2-polyol中,无任何副产物生成。独特的定量转化模式为CO2-polyol的结构组成提供了精准调控的平台,实现了 CO2-polyol(碳酸酯含量为6.9%~36.8%)与CO2/PO起始投料比(0.070.39)的一一对应,拟合曲线的R2值达到0.997。反应历程监控实验显示,在亚化学计量的CO2用量下,oligoAl-6发生“先共聚-后均聚-无反咬”的反应路径,从而将CO2专一、定量地固定在CO2-polyol内。值得指出的是,单核铝(Ⅲ)卟啉和钴(Ⅲ)salen均发生了“先共聚-后解聚-难均聚”的反应历程,在高CO2转化率下生成了大量的副产物。上述反应历程与利用艾林方程得到的各反应路径的过渡态活化参数相互验证,从而明确了多中心催化下CO2定量聚合的热力学。总而言之,本研究对二氧化碳共聚反应催化剂的设计上具有一定启示作用,即催化剂构筑方式可由单中心催化向多中心协同催化进一步发展。

高翔[3](2021)在《含大位阻酚氧配体钒配合物催化联烯聚合研究》文中提出联烯是一种带有累积双键的1,2-丙二烯类衍生物,由于其结构独特,其两个双键上的三个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不同,因此具有多种反应活性与选择性。将联烯独特的化学结构与廉价易得乙烯相结合,获得具有功能化的聚烯烃,具有诱人的发展前景。基于本课题组关于聚烯烃方面的研究基础,本工作设计合成了六种具有不同电子效应的取代基和空间结构的高过渡态钒配合物(V),以设计合成的钒配合物作为主催化剂,选择不同的烷基铝作为助催化剂,分别进行联烯衍生物、降冰片烯、乙烯的均聚以及联烯和乙烯的共聚研究。首先以典型的苯基联烯作为研究对象,筛选不同聚合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并以不同类型的联烯衍生物单体合成一系列联烯均聚物,以了解钒配合物与联烯双键之间的反应性,并辅以1H NMR、13C NMR、GPC、FT-IR、DSC、TGA等手段进行测试表征。分析发现聚苯基联烯具有非常好的2,3-区域选择性(>99%),并且在单体高浓度的聚合条件下,能分离出高分子量的PPA(Mn=740 k Da)。本工作的第二部分,研究钒配合物对降冰片烯和乙烯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对于降冰片烯的催化效果比较低,但是钒配合物C4对NBE的ROMP具有很高的反式选择性(≥95%),而已知报道的钒配合物在NBE的ROMP上,得到的绝大部分是顺式和反式的混合物。另外在乙烯的聚合上,此类钒配合物表现出极高的催化活性,达到1.01×106 g-PE/mol-V·h。此外,乙烯与联烯单体进行共聚反应也能顺利进行得到相应的共聚物。

田保政[4](2020)在《配位聚合制备新型聚乙烯-聚硅氧烷接枝共聚物及其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烯烃作为用量最大的通用塑料,具有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机械性能优良等特点,在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和国防军事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传统聚烯烃缺乏功能基团的缺点愈发明显,难以满足日益精细且多样的要求。聚硅氧烷链段柔软,并且表面张力极低、化学稳定性好、耐高低温性能优良、生物相容性好,因此聚硅氧烷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其力学性能不佳,价格相对较高,与碳基材料相容性差,这成为了亟需改善的问题。因此,将聚硅氧烷与聚烯烃结合,扬长避短,获得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具有光明的前景。受限于聚硅氧烷的极性,其与乙烯的直接配位共聚面临着聚合活性与单体插入率低的缺陷,实现聚乙烯-g-聚硅氧烷共聚物的高效制备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以此为出发点,本论文首先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聚硅氧烷大单体。其次选用钒系催化剂催化乙烯与聚硅氧烷大单体的直接共聚成功制备了一系列聚乙烯-g-聚硅氧烷接枝共聚物,包括聚乙烯-g-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PE-g-PDMS),聚乙烯-g-聚甲基三氟丙基硅氧烷共聚物(PE-g-PMTFPS)和聚乙烯-g-聚甲基苯基硅氧烷共聚物(PE-g-PMPS),研究了其结构与性能并评价了聚乙烯-g-聚硅氧烷接枝共聚物作为高密度聚乙烯(HDPE)流动改性剂的表现。第三,探讨了聚合条件与共聚产物链结构的关系。第四,研究了降冰片烯基聚硅氧烷大单体与乙烯的配位共聚,考察了引入聚硅氧烷对共聚产物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乙烯与烷氧基硅烷功能化降冰片烯的直接共聚合成了新型可交联有机硅功能化聚烯烃共聚物。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正丁基锂引发硅氧烷环体的阴离子开环聚合,选用功能性氯硅烷进行封端,成功制备了一系列新型聚硅氧烷大单体。聚合产物结构明确、分子量可控(聚合度分别为3、6、9和18)且具有窄分子量分布(1.03-1.22)。(2)在钒系催化剂的催化下,乙烯与辛烯基PDMS大单体直接配位共聚制备得到PE-g-PDMS共聚物。共聚反应表现出优异的聚合活性,最高可达1.43×107 g/(mol·h),大单体插入率为1.3-3.9mol%。考察了共聚产物的链结构与结晶行为,建立了大单体加入量-大单体插入率-聚合物熔融温度三者之间清晰的线性关系。之后将三氟丙基与苯基结构引入聚硅氧烷大单体中,与PDMS大单体相比,PMTFPS与PMPS大单体与乙烯的共聚表现出更高的聚合活性(1.78×107 g/(mol·h)),大单体插入率最高为5.1 mol%。聚硅氧烷的引入改善了聚乙烯的热稳定性,效果最显着的PE-g-PMPS共聚物在空气气氛中的Td5为368.0℃,与聚乙烯相比提高了 83.8℃。(3)探索了 PE-g-PMTFPS接枝共聚物的微观结构与聚合反应条件(PMTFPS大单体的加入量、PMTFPS大单体的分子量和聚合温度)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单体的加入量可以控制共聚产物中的聚硅氧烷支链密度;聚硅氧烷支链长度则由大单体的分子量决定;聚合温度的改变是调节聚乙烯主链长度的有效工具,共聚产物分子量最高可达415 kg/mol。(4)研究了新型降冰片烯基聚硅氧烷大单体与乙烯的配位共聚,发现其聚合活性可高达2.90×107g/(mol·h)。随着大单体加入量的增加,共聚产物中的大单体插入率从2.8 mol%升高到8.6 mol%,重均分子量从59.6 kg/mol降低至46.9 kg/mol,分子量分布稳定在2.3左右。通过调控共聚产物的链结构可以使得这种聚乙烯-聚硅氧烷杂化材料的力学性能表现从塑性体逐渐转变为弹性体,大单体插入率为5.7%、重均分子量为314kg/mol的共聚物具有较佳的弹性恢复性能,断裂伸长率可达748%。(5)研究了聚乙烯-g-聚硅氧烷共聚物作为HDPE流动改性剂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2 wt%的低加入量能够显着提高HDPE的熔体流动性能,与此同时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有所提高,弹性模量和拉伸强度略有降低。

闫超[5](2020)在《基于稀土催化剂的乙烯基吡啶可控聚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极性单体聚合物中含有大量的极性基团,所以该类聚合物拥有一些优异性能(如着色性、耐高温性等)。近年来,关于极性单体聚合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已有的研究表明,由乙烯基吡啶类单体生成的聚合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乙烯基吡陡聚合的方法,包括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受阻路易斯酸碱对(FLP)聚合和配位聚合。然而已报道的乙烯基吡啶聚合,往往无法兼顾引发效率(Ⅰ)、聚合度、立体化学控制等诸多因素。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配位聚合方法,借助中性稀土金属配合物实现乙烯基吡啶的活性聚合、立体特异性聚合,最终制备出结构精准可控的乙烯基吡啶聚合物,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酚醚类双齿配体的新型稀土金属配合物,并以该系列配合物为催化剂研究了 2-乙烯基吡啶(2-VP)的聚合。对得到的聚2-乙烯基吡啶[P(2-VP)]进行13CNMR、凝胶渗透色谱(GPC)等一系列表征,发现金属离子半径、配体的大小及其类型均会影响聚合结果。(2)合成了一系列三价稀土金属的四氢呋喃烷基配合物,并以该系列配合物与2-VP的原位反应产物为催化剂聚合2-VP。探究了离子半径对聚合结果的影响,发现金属中心为镥时,得到P(2-VP)的等规度最高(mm=95%),分子量分布(D)为1.29,聚合反应的引发效率为100%,TOF值高达12000 h-1;通过表征、测试结果可知,该聚合反应符合活性聚合标准:聚合物分子量可控,单体转化率与分子量呈线性关系,活性物种在单体完全转化后的一段时间内可以维持活性。探索了路易斯碱(LB)对聚合物立构规整度的影响规律,合成了三价镥的吡啶烷基配合物,并以之为催化剂,B(C6F5)3为助催化剂,首次制备出几乎完美的等规P(2-VP)(mmmm>99%),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结果显示,该聚合物的熔融温度高达217℃。基于LB对聚合物规整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一种合成等规-无规-等规型立构嵌段P(2-VP)的方法。最后对聚合反应的机理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种可能的聚合机理,并通过DFT计算验证其合理性。(3)以三价稀土金属(钪、钇、镝、钬、镥)的四氢呋喃烷基配合物为催化剂,首次实现了 2,5-二乙烯基吡啶(2,5-DVP)的区域选择性聚合。单体中的2-位双键参与聚合反应,而5-位双键被选择性地保留下来。以三价镥的烷基配合物为催化剂,通过添加/去除LB的方法,同样可以得到不同等规度的聚2,5-二乙烯基吡啶[P(2,5-DVP)],最大mmmm值超过99%。最后以2-VP、2,5-DVP为单体,成功制备出等规度可控、分子量可控、侧链乙烯基分布可控的多嵌段聚合物,并且通过交联、Click反应等手段对所得聚合物进行了功能化。

王东方[6](2020)在《基于月桂烯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月桂烯作为一种生物基链状单萜烯,具有和异戊二烯、丁二烯相似的化学结构,通过阴离子聚合将月桂烯引入到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中,可开发功能性的弹性体,进一步提高月桂烯的应用价值;此外,对含月桂烯这种长侧链结构的聚合物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弹性体材料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首先,在无调节剂的条件下设计合成不同月桂烯含量的苯乙烯-异戊二烯/月桂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SIMS)。结果表明:月桂烯的含量由0增加到19.8%,3,4-PM结构由7.5%降低至5.6%,3,4-PI结构约为10%;DSC结果表明:SIMS玻璃化转变温度稳定在-66℃;随月桂烯的增加,SIMS损耗因子会出现先增高后减小的趋势,当月桂烯含量为11.3%时,达到最大值1.15;SIMS拉伸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其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邵氏硬度逐渐降低。对SIMS采用镍系催化加氢得到了 HSIMS。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催化条件下,随月桂烯含量增加,HSIMS的加氢度逐渐降低,但总体加氢度均在96.7%以上;微观结构变化规律与SIMS一致;HSI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增高,且均比未加氢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HSIMS的损耗因子峰值会出现先增高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月桂烯含量为7.6%时,损耗因子峰值达到最大值1.45;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HSIMS的拉伸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邵氏硬度逐渐降低。设计合成了苯乙烯-月桂烯/丁二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SBMS)并对其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BMS中1,2-PB结构含量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先从11.2%降低至9%,之后基本稳定;月桂烯含量从0增加到70%,S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97.3℃增加到-67.4℃。少量月桂烯的加入使得SBMS的断裂伸长率大幅增加,但随月桂烯的含量进一步增加,SBMS的拉伸强度先增加后降低,断裂伸长率逐渐降低,邵氏硬度亦逐渐降低。采用镍系催化体系对SBMS加氢制备了 HSBMS。研究结果表明:月桂烯含量从9.1%增加至39.3%,HSBMS的总体加氢度在94.5%以上,其中丁二烯加氢度在97%以上,而月桂烯的加氢度从98.3%降至83.4%。加氢后玻璃化转变温度从-66.6℃增加至-36.6℃。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HSBMS损耗因子峰值变化不明显,拉伸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增加不明显,邵氏硬度变化不明显。最后,采用茂钛催化体系对SBMS加氢制备了部分氢化产物PHSBMS。结果表明:月桂烯含量从10%增加至52.2%,总加氢度从93.7%降至68%,其中丁二烯加氢度维持在95%左右,月桂烯的加氢度从84.3%降至11.6%。加氢后玻璃化转变温度从-70.5℃增加至-40.2℃。随月桂烯含量的增加,PHBMS损耗因子峰值逐渐增加,拉伸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逐渐增加,邵氏硬度逐渐降低。

王欣[7](2020)在《α-重氮羰基化合物与羧酸的O-H插入反应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α-重氮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其独特的反应活性,他们可以在过渡金属催化剂催化下发生各种有机反应。α-重氮羰基化合物还被用作单体制备各种高分子,其中通过链式聚合反应可以制备聚亚甲基聚合物,通过逐步聚合反应制备聚醚酮等。O-H插入反应是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一个独特反应,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高。本论文探索了α-重氮羰基化合物同羧酸的O-H插入反应在聚酯和聚酯酰胺合成中的应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我们设计并合成了脂肪族或芳香取代的双(α-重氮乙酰酯类)化合物,在Rh2(OAc)4催化下实现了与不同结构二元羧酸的缩聚,建立了一种反应条件温和、高效、产物结构丰富的交替结构聚酯合成的新方法,所得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为6000~18400 g mol-1,反应收率为73%~94%,玻璃化温度为-24~73℃。由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适用于含乙烯基、芳基、炔基、酰胺等官能化聚酯的合成。二、设计并合成了脂肪族或芳香族双(α-重氮乙酰乙酰胺类)化合物,通过Rh2(OAc)4催的化双(α-重氮乙酰乙酰胺类)化合物与脂肪族或芳香族二元羧酸的逐步聚合反应,制备了结构丰富的交替结构聚酯酰胺,其数均分子量为4600~17900 gmol-1,反应收率为62%~91%,聚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为48~226℃。我们进一步证明了α-重氮羰基化合物和羧酸的OH插入反应在聚合反应中的普适性,大大拓展了底物的适用范围。

赵雅男[8](2020)在《钪和钇金属配合物催化极性单体聚合的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金属配合物在催化极性单体聚合反应中表现出了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然而,由于现有实验手段难以分离和检测相关反应中间体,对稀土金属催化剂的作用机理了解甚少。因此,本论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手段,从分子层面系统地探讨了催化剂配体结构、Lewis碱、单体的取代基类型对稀土金属钪和钇配合物催化极性单体聚合反应的影响,这些理论信息将有助于设计开发高性能稀土金属聚合催化剂。论文研究了阳离子型稀土金属配合物[(C5Me5)Ln(o-NMe2CH2C6H4)]+(Ln=Sc,Y)和[(Py-CH2-Flu)Y-(CH2SiMe3)(THF)]+催化对位甲氧基苯乙烯(pMOS)、间位甲氧基苯乙烯(mMOS)、邻位甲氧基苯乙烯(oMOS)、对位二甲氨基苯乙烯(pMNS)和对位硫甲基苯乙烯(pMTS)聚合的反应。发现较小的取代基位阻和插入过渡态结构中四中心原子的电荷分布均匀化都有利于发生逐步聚合反应;如果官能团的取代位点与功能化苯乙烯上的乙烯基双键较近,则因较大位阻,导致逐步聚合反应难以发生;催化剂如果带有吡啶基侧臂,则因吡啶自身的供电子效应和立体位阻抑制极性单体发生逐步聚合。针对阳离子型半夹心钪金属配合物(C5Me4SiMe3)Sc(CH2SiMe3)(THF)+或(C5Me4SiMe3)Sc(CH2C6H4NMe2-o)+催化邻位(o-)、间位(m-)、对位(p-)氯代苯乙烯(ClSt)聚合反应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聚合过程中与催化剂配位的THF倾向于不解离,而可能与金属中心保持配位状态。THF与单体的芳环之间存在C-H…π非共价作用,且这种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强度可通过不同卤素取代基个数和取代位点调变,进而调控聚合物的立构规整度。结合DFT计算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手段探究了 2-甲氧乙基氨双酚钇配合物[(ONOO)RY(CH2SiMe3)(THF)]的配体对2-乙烯基吡啶聚合产物立构规整度的影响。发现催化剂配体的立体位阻效应是影响等规度高低的关键因素。所构建的定量构效关系表明,靠近金属中心的两个取代基的最小内半径差异越大,得到聚合产物的等规度就越高。针对阳离子型钪金属配合物(C5Me4SiMe3)-Sc(CH2C6H4NMe2-o)+催化4-苯基硫-1,6-庚二烯(S-2)和4-苄基氧-1,6-庚二烯(O-1)环聚进行了 DFT计算。发现单体上的杂原子与金属中心配位,辅助双烯烃的第一个双键以si面配位插入,而S-2上连接硫原子的前手性碳倾向于R构型存在,O-1上连接氧原子的前手性碳倾向于S构型存在。第一个双键插入后,连接杂原子的手性碳构型固定,进而直接影响第二个双键以不同面进行插入。这种α,ω双烯环聚的立体选择性具有明显的杂原子依赖性,不同杂原子的配位导致与杂原子相连手性碳原子的构型不同,从而使双键插入环化的有利方式不同,最终表现出不同的立体选择性。

安泽胜,陈昶乐,何军坡,洪春雁,李志波,李子臣,刘超,吕小兵,秦安军,曲程科,唐本忠,陶友华,宛新华,王国伟,王佳,郑轲,邹文凯[9](2019)在《中国高分子合成化学的研究与发展动态》文中认为高分子合成化学是主要研究高分子量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和改性等内容的科学,它为人类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及国家安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学者为推动此领域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设计合成新单体和聚合物、研发高效且环境友好新型催化剂、发展新的聚合反应、探索新的聚合方法、优化合成路径、开发聚合新工艺、发现新的结构与性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本文总结和评述了中国高分子合成化学的研究与动态,并展望了不同聚合反应、高分子拓扑结构控制以及生物质来源单体的设计、合成与聚合等的未来发展.

王秋璨[10](2019)在《新型[N,P]二齿Ti系非茂金属催化剂高效合成乙烯/α-烯烃/极性烯烃多元共聚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聚烯烃产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巨大需求量和商业利润不断刺激聚烯烃行业发展。目前国内针对简单烯烃均聚的中低端专用料的产品工业化技术已成熟,因此加快烯烃类弹性体、极性功能化聚烯烃等高端聚烯烃用料的产业化将成为国内聚烯烃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该趋势能否实现则取决于催化剂的研发。本论文基于催化剂基础结构创新、绿色生态发展、原子经济性、低成本的理念,设计合成了新型[N,P]二齿Ti系非茂金属催化剂Cat.A-Ti,以及[N,Si,N,P]型Ti系非茂金属催化剂Cat.L1-Ti、Cat.L2-Ti,探究配体结构、聚合温度以及Al/Ti 比对催化剂催化乙烯均聚的影响可发现Cat.A-Ti在Al/Ti 比为550、聚合温度为60℃时催化性能最佳,Cat.L1-Ti、Cat.L2-Ti在Al/Ti比为450、聚合温度为60℃时催化性能最佳。对比三种催化剂,Cat.A-Ti催化乙烯均聚活性最高,乙烯通入压强为0.05MPa、聚合温度为60℃时,活性高达3.35× 105 g Polymer·(mol·Ti·h)-1,聚乙烯分子量超过1.4×106g/mol,催化剂合成简单、产率高、原料成本低,当聚合温度升至95℃时仍能有效催化乙烯均聚,聚合活性达6.4×104g Polymer·(mol·Ti·h)-1,聚乙烯分子量可达 38.7×104 g/mol。同时,Cat.A-Ti可高效催化乙烯与1-己烯、1-辛烯以及1-十二烯二元共聚以及高效催化乙烯/1-辛烯/9-癸烯-1-醇三元共聚。乙烯压力为0.05MPa、聚合温度为60℃时,Cat.A-Ti催化二元共聚合活性高于2.5×105g Polymer·(mol·Ti·h)-1,其中1-己烯单体在共聚物分子链中的插入率可达6.5mol%;Cat.A-Ti催化三元共聚合活性高达1.04×105 g Polymer·(mol·Ti·h)-1,共聚物分子量高达1.12×106g/mol,调节共聚体系各单体浓度可得9-癸烯1-醇插入率为1.91mol%、1-辛烯插入率为5.01mol%的功能化聚烯烃以及1-辛烯插入率为7.16mol%、9-癸烯-1-醇插入率为1.34mol%的功能化聚烯烃。此外,乙烯/1-辛烯/9-癸烯-1-醇三元共聚物的亲水性、阻尼减震性能优于乙烯/1-辛烯二元共聚物。

二、应用于极性单体聚合的二价钐催化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于极性单体聚合的二价钐催化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星形丁二烯类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及其氢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二烯烃类聚合物氢化方法
        1.1.1 溶液加氢法
        1.1.2 乳液加氢法
        1.1.3 氢化物母体法
    1.2 活性阴离子聚合
        1.2.1 活性阴离子聚合概述
        1.2.2 丁二烯的活性阴离子聚合
    1.3 星形聚合物
        1.3.1 星形聚合物概述
        1.3.2 星形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3.3 星形聚合物的性能与应用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2 星形支化氢化聚丁二烯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精制
        2.2.2 实验方法
        2.2.3 分析与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星形支化聚丁二烯的设计与合成
        2.3.2 星形支化氢化聚丁二烯的制备与表征
        2.3.3 成品油减阻剂的应用探索
    2.4 本章小结
3 星形支化SEBS的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精制
        3.2.2 实验方法
        3.2.3 分析与测试
    3.3 结果讨论
        3.3.1 苯乙烯大分子单体的设计与合成
        3.3.2 星形支化SBS的设计与合成
        3.3.3 星形支化SEBS的制备与表征
        3.3.4 化妆品油凝胶应用探索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铝卟啉低聚物催化下二氧化碳共聚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反应
        1.1.1 基本化学问题
        1.1.2 均相催化与非均相催化
        1.1.3 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反应中的协同催化机理
    1.2 二氧化碳共聚催化体系综述
        1.2.1 单金属催化体系
        1.2.2 多金属催化体系
        1.2.3 有机催化体系
    1.3 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调聚反应
        1.3.1 活性聚合与不死聚合
        1.3.2 CO_2-polyol的合成
        1.3.3 CO_2基聚氨酯
    1.4 选题依据及论文构思
第2章 铝卟琳低聚物催化体系构筑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与测试条件
        2.2.3 催化剂合成
        2.2.4 聚合实验
        2.2.5 CO_2与环氧化物共聚反应的~1H-NMR图谱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合成
        2.3.2 oligoAl催化PO均聚
        2.3.3 oligoAl催化PO/CO_2共聚
        2.3.4 oligoAl的多中心协同催化机理分析
        2.3.5 oligoAl催化剂结构优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二氧化碳基多元醇的高效、可控合成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测试条件
        3.2.3 聚合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oligoAl催化PO与CO_2的调聚反应
        3.3.2 活泼氢耐受性的考察和ULMW CO_2-polyol的制备
        3.3.3 功能化二氧化碳基多元醇制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按需固定二氧化碳的共聚反应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测试条件
        4.2.3 聚合实验
        4.2.4 动力学、热力学相关实验的原始数据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O_2按需固定的初步尝试
        4.3.2 oligoAl-6催化CO_2的按需转化实验
        4.3.3 反应历程监控
        4.3.4 反应机理阐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创新点总结
        5.1.1 "Blurring catalyst"的催化剂设计
        5.1.2 高效、综合的CO_2-polyol制备体系
        5.1.3 按需固定的二氧化碳化学转化新模式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含大位阻酚氧配体钒配合物催化联烯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功能化聚烯烃
    1.2 烯烃聚合催化剂
        1.2.1 Ziegler-Natta催化剂
        1.2.2 茂金属催化剂
        1.2.3 后过渡非茂金属催化剂
        1.2.4 前过渡非茂金属催化剂
    1.3 联烯化合物
        1.3.1 联烯化合物的简介和合成
        1.3.2 联烯化合物的聚合研究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含大位阻酚氧配体钒配合物催化联烯聚合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含大位阻酚氧配体钒配合物的合成
        2.2.3 联烯的合成
        2.2.4 含大位阻酚氧配体钒配合物催化联烯聚合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钒配合物催化苯基联烯的研究
        2.3.2 钒配合物结构对联烯单体M1、M2的聚合影响
        2.3.3 钒配合物催化不同联烯单体聚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大位阻酚氧配体钒配合物催化降冰片烯、乙烯均聚以及共聚合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含大位阻酚氧配体钒配合物催化降冰片烯聚合
        3.2.3 含大位阻酚氧配体钒配合物催化乙烯均聚合
        3.2.4 含酚氧结构钒配合物催化乙烯/联烯共聚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降冰片烯聚合的研究
        3.3.2 不同反应条件下乙烯聚合的研究
        3.3.3 乙烯与其他烯烃单体共聚反应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未来展望
附录:论文补充数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配位聚合制备新型聚乙烯-聚硅氧烷接枝共聚物及其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聚烯烃功能化
        2.1.1 端基功能化聚烯烃
        2.1.2 侧基功能化聚烯烃
        2.1.3 功能化聚烯烃嵌段共聚物
        2.1.4 功能化聚烯烃接枝共聚物
    2.2 有机硅功能化聚烯烃
        2.2.1 有机硅端基功能化聚烯烃
        2.2.2 有机硅侧基功能化聚烯烃
        2.2.3 聚烯烃-g-聚硅氧烷接枝共聚物
        2.2.4 聚烯烃-b-聚硅氧烷嵌段共聚物
    2.3 论文研究思路
第三章 聚硅氧烷大单体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硅氢加成制备功能化封端剂
        3.2.3 聚硅氧烷大单体的制备
        3.2.4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功能化封端剂的制备
        3.3.2 乙烯基末端功能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3.3.3 辛烯基末端功能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3.3.4 辛烯基“T型”功能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3.4 总结
第四章 聚乙烯-g-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聚乙烯-g-聚硅氧烷共聚物的制备
        4.2.3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聚硅氧烷大单体与乙烯的共聚表现
        4.3.2 聚乙烯-g-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4.3.3 聚乙烯-g-聚二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性能表征
        4.3.4 聚乙烯-g--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4.3.5 聚乙烯-g-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性能表征
        4.3.6 聚乙烯-g-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4.3.7 聚乙烯-g-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性能表征
        4.3.8 聚乙烯-g-聚硅氧烷共聚物作为HDPE流动改性剂的表现
    4.4 总结
第五章 聚乙烯-g-聚硅氧烷共聚物的结构-性能调控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与试剂
        5.2.2 不同微观结构的聚乙烯-g-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的制备
        5.2.3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大单体分子量的影响
        5.3.2 大单体加入量的影响
        5.3.3 聚合温度的影响
    5.4 总结
第六章 聚硅氧烷功能化环烯烃共聚物的制备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与试剂
        6.2.2 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功能化降冰片烯大单体的制备
        6.2.3 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功能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的制备
        6.2.4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功能化降冰片烯大单体的制备
        6.3.2 ENC-SiF共聚物的制备
        6.3.3 ENC-SiF共聚物的性能表征
    6.4 总结
第七章 聚硅氧烷功能化环烯烃共聚物的结构-性能调控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原料与试剂
        7.2.2 聚硅氧烷功能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的制备
        7.2.3 测试仪器与表征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聚三氟丙基甲基硅氧烷功能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
        7.3.2 聚苯基甲基硅氧烷功能化乙烯-降冰片烯共聚物
    7.4 总结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5)基于稀土催化剂的乙烯基吡啶可控聚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聚烯烃简介
        1.1.1 聚非极性烯烃
        1.1.2 聚极性烯烃
    1.2 立体特异性聚合与活性聚合
        1.2.1 立体特异性聚合
        1.2.2 活性聚合
    1.3 极性烯烃聚合的主要方式
        1.3.1 Lewis酸碱对催化聚合
        1.3.2 稀土金属催化剂配位聚合
    1.4 2-VP的聚合
        1.4.1 阴离子法、自由基法聚合2-VP
        1.4.2 稀土金属配位法聚合2-VP
    1.5 极性单体的区域选择性聚合
        1.5.1 含氧极性单体的区域选择性聚合
        1.5.2 含氮极性单体区域选择性聚合研究现状
    1.6 选题依据及课题设计思路
2 双齿酚氧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2-VP的催化聚合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试剂的预处理
        2.2.3 仪器设备
        2.2.4 配体的合成
        2.2.5 配合物1~10的合成
        2.2.6 2-VP的聚合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配合物结构的表征
        2.3.2 聚合结果分析及聚合物微观结构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3 稀土金属烷基配合物对2-VP的催化聚合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试剂与单体的预处理
        3.2.3 仪器设备
        3.2.4 稀土金属烷基配合物的合成
        3.2.5 稀土烷基配合物催化2-VP聚合
        3.2.6 不同投料比的聚合反应
        3.2.7 聚合过程中分子量与单体转化率的关系
        3.2.8 分批加入单体的聚合反应
        3.2.9 加入不同量LB的聚合反应
        3.2.10 聚合体系中LB的完全去除
        3.2.11 通过添加/除去体系中的LB制备嵌段P(2-VP)
        3.2.12 聚合物链末端分析及单体配位插入方式研究
        3.2.13 活性物种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筛选
        3.3.2 2-VP的活性聚合
        3.3.3 2-VP的等规度可控聚合
        3.3.4 高等规度P(2-VP)的制备
        3.3.5 立构嵌段P(2-VP)的制备
        3.3.6 聚合机理的研究
        3.3.7 聚合过程的模拟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2,5-DVP的聚合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试剂与单体的预处理
        4.2.3 仪器设备
        4.2.4 2,5-DVP的合成及聚合方法
        4.2.5 加入不同量LB的聚合反应
        4.2.6 聚合体系中LB的完全去除
        4.2.7 2,5-DVP与2-VP的竞聚率
        4.2.8 2,5-DVP与2-VP的两嵌段聚合
        4.2.9 2,5-DVP与2-VP的三嵌段聚合
        4.2.10 P(2,5-DVP)的交联反应
        4.2.11 嵌段聚合物的Click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2,5-DVP的区域选择性聚合
        4.3.2 2,5-DVP的等规度可控聚合
        4.3.3 高等规度P(2,5-DVP)的制备
        4.3.4 2-VP与2,5-DVP的嵌段聚合
        4.3.5 聚乙烯基吡啶的功能化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缩写词
附录B 配体及配合物的核磁谱图
附录C 聚合物的核磁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月桂烯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负离子聚合
        1.1.1 负离子聚合及其进展
        1.1.2 二烯烃衍生物阴离子聚合进展
    1.2 SBS、SEBS热塑性弹性体概述
        1.2.1 SB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1.2.2 SEB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1.3 SIS、SEPS热塑性弹性体概述
        1.3.1 SI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1.3.2 SEPS热塑性弹性体简介及研究进展
    1.4 月桂烯的聚合及应用
        1.4.1 月桂烯的来源与性质
        1.4.2 基于月桂烯的弹性体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立论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原料试剂
        2.1.1 原料的参数及规格
        2.1.2 试剂的纯化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装置预处理
        2.2.2 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
        2.2.3 热塑性弹性体的催化加氢
    2.3 聚合物表征
        2.3.1 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
        2.3.2 微观结构表征
        2.3.3 DSC热性能分析
        2.3.4 熔融指数
    2.4 热塑性弹性体的性能测试
        2.4.1 标准样的制备
        2.4.2 动态力学测试
        2.4.3 力学性能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苯乙烯-月桂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MS)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3.1.1 SIMS的合成与表征
        3.1.2 SI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1.3 动态力学性能
        3.1.4 力学性能
        3.1.5 小结
    3.2 氢化苯乙烯-月桂烯/异戊二烯-苯乙烯(HSIMS)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3.2.1 HSIMS的合成与表征
        3.2.2 HSISM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2.3 动态力学性能
        3.2.4 力学性能
        3.2.5 小结
    3.3 苯乙烯-月桂烯/丁二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SBMS)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3.3.1 SBMS的合成与表征
        3.3.2 S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3.3 动态力学性能
        3.3.4 力学性能
        3.3.5 小结
    3.4 氢化苯乙烯-丁二烯/月桂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HSBMS)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3.4.1 HSBMS合成与表征
        3.4.2 HS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4.3 动态力学性能
        3.4.4 力学性能
        3.4.5 小结
    3.5 部分氢苯乙烯-丁二烯/月桂烯-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PHSBMS)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
        3.5.1 PHSBMS的合成与表征
        3.5.2 PHSBMS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3.5.3 动态力学性能
        3.5.4 力学性能
        3.5.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7)α-重氮羰基化合物与羧酸的O-H插入反应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研究背景
    1.1 引言
    1.2 α-重氮羰基化合物
        1.2.1 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简介
        1.2.2 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合成
        1.2.3 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经典有机反应
    1.3 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O-H插入反应
        1.3.1 与醇反应
        1.3.2 与酚反应
        1.3.3 与羧酸反应
        1.3.4 分子内O-H插入
        1.3.5 与水反应
        1.3.6 与过氧化物反应
        1.3.7 与醇和亲电试剂的三组分反应
    1.4 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聚合反应
        1.4.1 C1聚合和C2聚合的区别
        1.4.2 非过渡金属催化剂引发聚合反应
        1.4.3 Rh催化体系引发的聚合反应
        1.4.4 Pd催化体系引发的聚合反应
        1.4.5 C1聚合机理的总结
    1.5 卡宾的缩聚反应
        1.5.1 双(重氮羰基)化合物的卡宾缩聚反应
        1.5.2 非重氮化合物的卡宾缩聚反应
    1.6 课题提出
    参考文献
第2章 卡宾O-H插入聚合制备聚酯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
        2.2.2 测试仪器和设备
        2.2.3 单体合成
        2.2.4 模型化合物的合成
        2.2.5 聚酯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体的结构设计
        2.3.2 聚合反应条件的优化
        2.3.3 结构表征
        2.3.4 热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O-H插入聚合制备聚酯酰胺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
        3.2.2 测试仪器和设备
        3.2.3 单体合成
        3.2.4 模型化合物的合成
        3.2.5 聚酯酰胺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体的结构设计
        3.3.2 聚合反应条件的优化
        3.3.3 结构表征
        3.3.4 热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附录A 第2章附录
附录B 第3章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钪和钇金属配合物催化极性单体聚合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稀土金属配合物在极性单体聚合中的应用
        1.1.1 稀土金属配合物催化功能化苯乙烯聚合
        1.1.2 稀土金属配合物催化乙烯基吡啶类单体聚合
        1.1.3 稀土金属配合物催化非共轭双烯聚合
    1.2 计算化学在极性单体聚合研究中的应用
        1.2.1 功能化苯乙烯聚合的理论研究进展
        1.2.2 烯基吡啶类单体聚合的理论研究进展
        1.2.3 极性双烯烃聚合的理论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采用的计算方法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思路
2 钪和钇金属配合物催化功能化苯乙烯聚合的机理与影响逐步聚合的因素分析
    2.1 引言
    2.2 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取代基对C-H活化和C=C插入反应的影响
        2.3.2 不同取代位点对C-H活化和C=C插入反应的影响
        2.3.3 不同催化剂配体对C-H活化和C=C插入反应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C-H…π”非共价作用调控卤代苯乙烯聚合立体选择性的理论研究
    3.1 引言
    3.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对位氯代苯乙烯聚合的立构规整度理论分析
        3.3.2 邻位氯代苯乙烯聚合的立构规整度理论分析
        3.3.3 间位氯代苯乙烯聚合的立构规整度理论分析
        3.3.4 其他卤代苯乙烯聚合的立构规整度理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多元定量分析催化剂配体取代基对2-乙烯基吡啶聚合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2-乙烯基吡啶聚合的链引发过程
        4.3.2 2-乙烯基吡啶聚合链增长过程
        4.3.3 催化剂配体设计及描述符选择
        4.3.4 单参数相关性分析
        4.3.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钪金属配合物催化功能化α,ω-二烯烃区域和立体选择性环聚合的理论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4-苯基硫-1,6-庚二烯聚合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分析
        5.3.2 4-苄基氧-1,6-庚二烯聚合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新型[N,P]二齿Ti系非茂金属催化剂高效合成乙烯/α-烯烃/极性烯烃多元共聚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聚烯烃催化剂的发展
        1.2.1 Ziegler-Natta催化剂
        1.2.2 茂金属催化剂
        1.2.3 非茂金属催化剂
    1.3 功能化聚烯烃的制备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配合物的分析表征方法
    2.3 [N,Si,N,P]型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
        2.3.1 中间体A(苯胺基二苯基氯化膦)的合成
        2.3.2 中间体B1(苯胺基二甲基一氯硅烷)的合成
        2.3.3 中间体B2(二氟苯胺基二甲基一氯硅烷)的合成
        2.3.4 配体L1(A+B1)的合成
        2.3.5 配体L2(A+B2)的合成
        2.3.6 [N,Si,N,P]型催化剂Cat.L1-Ti的合成
        2.3.7 [N,Si,N,P]型催化剂Cat.L2-Ti的合成
    2.4 新型[N,P]二齿非茂金属催化剂的合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苯胺基二苯基氯化膦A的表征
        2.5.2 配体L1(A+B1)的表征
        2.5.3 配体L2(A+B2)的表征
        2.5.4 催化剂的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茂金属催化剂合成乙烯/α-烯烃/极性烯烃多元共聚物
    3.1 实验原料
    3.2 试剂预处理
    3.3 聚合物的分析表征方法
    3.4 乙烯常压聚合
    3.5 乙烯/α-烯烃二元共聚
    3.6 乙烯/1-辛烯/9-癸烯-1-醇三元共聚
    3.7 聚合结果的表征与分析
        3.7.1 配体种类对乙烯均聚的影响
        3.7.2 Al/Ti摩尔比对乙烯均聚的影响
        3.7.3 温度对乙烯均聚的影响
        3.7.4 乙烯/α-烯烃二元共聚合结果分析
        3.7.5 乙烯/1-辛烯/9-癸烯-1-醇三元共聚合结果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4.1 论文主要成果及结论
    4.2 论文创新点
    4.3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四、应用于极性单体聚合的二价钐催化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星形丁二烯类聚合物的分子结构设计及其氢化[D]. 张素瑜.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铝卟啉低聚物催化下二氧化碳共聚反应的研究[D]. 曹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含大位阻酚氧配体钒配合物催化联烯聚合研究[D]. 高翔.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4]配位聚合制备新型聚乙烯-聚硅氧烷接枝共聚物及其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D]. 田保政. 浙江大学, 2020(05)
  • [5]基于稀土催化剂的乙烯基吡啶可控聚合研究[D]. 闫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月桂烯的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合成与结构性能研究[D]. 王东方.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α-重氮羰基化合物与羧酸的O-H插入反应在高分子合成中的应用[D]. 王欣.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钪和钇金属配合物催化极性单体聚合的理论研究[D]. 赵雅男.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9]中国高分子合成化学的研究与发展动态[J]. 安泽胜,陈昶乐,何军坡,洪春雁,李志波,李子臣,刘超,吕小兵,秦安军,曲程科,唐本忠,陶友华,宛新华,王国伟,王佳,郑轲,邹文凯. 高分子学报, 2019(10)
  • [10]新型[N,P]二齿Ti系非茂金属催化剂高效合成乙烯/α-烯烃/极性烯烃多元共聚物的研究[D]. 王秋璨.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标签:;  ;  ;  

用于极性单体聚合的二价钐催化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