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 USB 设备也可热插拔

非 USB 设备也可热插拔

一、非USB设备也热插拔(论文文献综述)

张耀先[1](2021)在《基于USB3.0的便携示波器接口模块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USB总线技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与外围设备的通信。则基于USB接口且以计算机为工控机的示波器成为测试测量类仪器发展方向之一。而针对测试测量类仪器与计算机间的数据传输,在USB协议基础上制定了USB488协议。通过USB488接口,计算机可通过应用软件下发SCPI(程控仪器标准指令集)指令实现对仪器的程控。本课题旨在设计一种基于USB的示波器接口模块,通过此模块,仪器能受计算机下发程控指令的控制。主要工作包含如下几方面:首先采取“FPGA+USB协议芯片”的总体设计方案。选用CYUSB3014作为本设计USB协议芯片。进行接口模块硬件电路设计与FPGA逻辑设计。设计接口模块电路原理图;设计FPGA逻辑代码,实现对CYUSB3014中GPIF II接口的读写时序控制,实现对自定义指令的解析。其次是USB协议芯片固件程序设计与USB488接口的实现。将USB协议芯片中GPIF II接口配置为从FIFO接口模式以接受FPGA的读写控制,芯片中设置手动DMA通道,用于缓存及处理计算机与仪器间通信数据。根据USBTMC协议基于USB协议芯片实现USB488接口。再次是设计适用于本型号示波器的SCPI指令集及指令解析程序。在USB协议芯片中采用二叉链表的方式分层级存储指令集。采用前序遍历方式匹配并访问指令结点,依据结点编码值调用指令处理函数实现特定操作。最后设计PC端应用软件。应用软件通过下发SCPI指令对仪器进行程控;接收并处理仪器上传的采样数据与仪器状态信息,并将采样数据转换成波形形式显示于软件界面。测试与验证结果表明,本课题的接口模块实现了计算机与仪器间的高速数据传输;通过USB488接口,计算机应用软件可向仪器下发SCPI程控指令;接口模块可对SCPI指令正确解析并调用函数执行操作;应用软件可正常接收与处理仪器上传数据。

王哲[2](2020)在《云平台虚拟桌面架构中SPICE协议的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云计算技术高速发展,作为现代云计算关键技术之一的虚拟化技术同样也发展迅速。虚拟化技术从早期的基于硬件的虚拟化发展到现在基于软件的虚拟化,这其中便诞生了桌面虚拟化的概念。虚拟桌面架构作为目前主流的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强调了将用户的桌面计算环境放置于数据中心,而用户只需要通过网络对远程虚拟桌面进行访问。这样的解决方案充分利用服务端的资源,解决了客户端资源过剩的问题。在服务端与客户端之间的数据全都通过网络进行传输,而这其中虚拟桌面协议是关键的技术之一。虚拟桌面协议的传输效率与处理方式直接决定了用户端的使用体验,目前应用在市场上较为主流的商业虚拟桌面协议有RDP、ICA和PCoIP等。在开源软件中,SPICE协议是为数不多可以与商业协议相提并论的虚拟桌面协议。SPICE协议作为一款出色的开源虚拟桌面协议,其功能基本完整,在大部分内网环境中都能很好的工作,但是在某些特定的云计算环境中依然存在许多的优化空间。本文在特定的云计算环境中对市场上主流的商业和开源虚拟桌面协议进行分析。发现了这些协议都多少存在一定使用限制,例如无法支持广域网环境中的高清视频播放、大型3D动画处理,数据传输占用过多带宽,对终端设备有一定的性能要求等等。在此大背景下,本文针对开源协议SPICE进行深入剖析,深入了解SPICE协议的设计核心与关键技术。然后针对在特定云计算环境中的不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本文首先基于SPICE协议的虚拟多通道技术提出了构建一个网络探测通道,对SPICE连接过程中的网络环境进行实时探测,对探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然后调整不同虚拟通道的传输优先级与图像处理的方式,以满足不同的网络环境。其次针对SPICE协议在视频数据处理不够优化的问题,本文采用更加高效的视频编码技术HEVC对原协议中的编码算法进行替换。在本文的设计中还针对了高交互等特殊场景提出了对应的优化方案。最后根据云平台中的实际需求如USB设备重定向、客户端国际化等,对SPICE进行功能上的完善。本文针对SPIEC协议优化的目的是解决在特定云计算环境、云平台中,现有虚拟桌面协议表现不佳的问题。在SPICE原有协议的基础上,本着高可用性和高拓展性对现有协议进行优化。最终优化后的协议在高交互场景中响应速度提升了快一倍。其次,在视频播放时占用的带宽量降为了原来的12%左右。

王阳[3](2020)在《基于FPGA的USB主机通信控制器设计》文中指出在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PMT)的测试研究中,桌面数字化仪器(Desktop Tester,DT)由于全波形采样、便携性好、成本低等优点,成为首选的测试系统。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上位机的非实时性使得DT传输带宽的利用率偏低,导致其计数率实测最高只到4.2 k Hz.Event,而大面积20寸PMT的暗计数率普遍都在50 k Hz.Event左右,不能满足测试要求。另外在DT测试取数时,10分钟时间内将实时产生几个G的数据量,常规的测试连接方式会造成数据的丢失,导致测试结果的精确度不够。为了更大程度上挖掘DT的传输带宽,增强数据获取系统的实时性,并将DT的计数率提高到至少50 k Hz.Event,研究开发一套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的数据传输系统。整个系统分为三部分,本文主要对第一部分USB主机控制器的开发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对现有的USB设备控制器IP核进行评估测试。使用KC705 FPGA开发板、TUSB1310A扩展板、协议分析仪等搭建测试平台,详细评估选用的Daisho USB设备控制器,验证其具备的基本功能。第二,USB主机控制器的开发。根据USB协议手册和ULPI接口的要求,基于Verilog语言,在选用的IP核基础上进一步添加主机控制器的基本功能,完成FPGA作为USB主机与设备之间的上电检测、高速识别、枚举和帧信号的发送等功能。第三,验证主机控制器与DT连接可以正常工作。设计DT与USB主机的硬件连接方案,分析DT的USB数据格式,然后在USB主机控制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各种模块,实现DT寄存器的读写和波形获取。经过测试,USB主机控制器运行正常,系统成功读取到DT的波形数据,完成了功能上的要求。

蒋林轩[4](2019)在《Linux上基于事件驱动的生物特征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由于指纹、虹膜等生物特征设备在笔记本、平板、手机上的日趋普及,以及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其上的生物特征认证系统也就越发重要。然而当前的Linux类操作系统上的生物特征认证方案在用户体验、易用度上都与Windows等商用操作系统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构建Linux上成熟完善的生物特征认证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方案的设计,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事件驱动的生物特征认证系统。具体内容如下:1、研究商用操作系统生物特征认证的结构与设计与Linux下的多种授权认证技术。并对本文的生物特征认证系统进行概要设计,提出基于事件驱动的后端框架层和基于多种认证技术的前端系统认证层。2、分析在生物特征识别融入操作系统的过程中需要的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关系。对各种生物特征的处理行为进行归纳、抽象与统一,对用户行为进行抽象,对应用层级系统底层事件进行响应设计,实现了基于事件驱动的系统服务。3、分析Linux系统上通用的身份鉴别与权限提升方法及其基本流程。基于PAM和Policy Kit技术,设计了生物特征认证的PAM模块、Policy Kit代理、及相关系统级应用程序,实现了前端基于生物特征的系统认证。4、实现上述系统的各个层级与组件,对文系统的应用范围进行介绍。并与Windows、Android以及Linux下的libfprint方案进行对比,说明本方案系统的优越性。本文的主要难点在于设计一个支持所有生物特征类型的框架,抽象统一的交互逻辑、屏蔽底层硬件差异、向应用层提供持久并统一的系统服务,还需要对操作系统的认证技术和流程足够的研究,能够将生物特征识别贯穿于系统的各个认证场景中,通过用户的生物特征实现全系统使用过程中无密码化认证。

吕达[5](2019)在《具有USB重定向和智能分析功能的KVM系统研究》文中提出KVM(Keyboard Video Mouse)技术可以支持一个或多个用户同时对连接于KVM系统的多台远程被控计算机进行管理,实现用一套键盘、显示器、鼠标设备同时访问和操作多台被控机的功能。尽管市场上KVM产品种类繁多,但是对于一些特定化的应用场景,鲜有产品能够提供比较完善的功能以满足多种应用需求,其中比较关键的功能是对视频画面内容进行实时智能分析和对HID类及大容量存储类USB设备实现重定向。目前国内对于该类型的KVM系统的研究也相对欠缺。为此,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具有USB重定向和智能分析功能的KVM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包括:首先,对USB重定向方案和智能分析方法进行论证,提出嵌入式端编码板+PC端解码器系统架构以及FPGA+Hi3519嵌入式端编码板架构。其次,设计了嵌入式端编码板硬件平台。随后,建立训练和测试数据集对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分析算法的可行性进行验证,并获取最优效果下权重矩阵。之后,设计FPGA逻辑架构以及各功能模块,使其实现HDMI/DVI接收和发送器配置、视频接口时序适配、智能分析等功能,并对FPGA逻辑设计进行行为仿真和时序仿真。最后,基于海思mpp编程框架设计了音视频编码程序,基于KVM通信协议设计了服务器程序,基于STM32 USB驱动设计了USB重定向程序,运用数据结构管理和多线程同步技术实现音视频编码传输以及USB重定向。搭建测试平台对本文KVM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平均视频延时130ms、音频延时70ms,U盘重定向典型速率为42.4KByte/s,智能分析图像识别率为0.72。本文研究的KVM系统的智能分析功能能够大规模节约人力资源、提高突发状况处理效率;USB重定向功能改变了远程被控计算机与本地U盘设备之间不便进行数据交互的局面。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研制多功能KVM系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董攀[6](2019)在《一种用于USB设备自动热插拔的多通道检测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鉴于人工热插拔实验效率低下,难以评估USB设备的热插拔特性,设计了一种USB设备自动热插拔检测系统,用于评估不同应用场景下的USB热插拔特性。给出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流程。在实验室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高效地考核USB接口设备的热插拔性能。

胡国莉[7](2019)在《大规模硬盘组嵌入式能控软件及状态反馈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许多面向海量数据的大型应用纷纷涌现,这使得硬件存储容量的需求大幅增加,同时也带来了能源消耗过快的问题。本次设计针对大量数据存储与能源消耗之间的矛盾,设计了大规模硬盘组嵌入式能控软件及状态反馈系统的设计。本文设计的系统控制的是支持热插拔的硬盘,设计方案是在不切断硬盘数据线的基础上将硬盘电源线断开接在继电器的输出端,用继电器实现对硬盘电源线的控制。使用者对嵌入式控制器发送控制指令,然后应用系统对控制指令进行解析,之后控制嵌入式控制器实现对继电器的操作,从而实现对硬盘电源线的通断控制。通过发送的命令嵌入式控制器就可实现对硬盘的控制,打开需要的硬盘,断开当前不工作的硬盘,避免多余硬盘接入,从而节约能源。此次设计通过对嵌入式控制器进行编程控制,来完成指令的传输与控制实现。编程控制分为上位机与下位机编程,上位机主要实现指令打包、USB通信以及数据的发送与接收;下位机主要负责指令解析与控制实现以及数据的反馈处理,因为硬件加入了反馈设计,所以上位机得到的硬盘控制结果都是硬盘实际情况的真实数据反馈,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数据处理的准确性。本文主要介绍了增强系统可靠性的状态反馈设计、上位机与下位机USB通信的实现、下位机指令解析与控制实现以及数据反馈处理。在上位机与下位机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加入了CRC循环冗余校验,确保了数据传输与接收的准确性。

沈欣[8](2019)在《新型SPI NOR闪存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集成电路只有经过测试合格后,才能成为真正的产品进入市场。目前国内外常见的集成电路测试方式有:ATE(自动化测试设备)测试,优点是测试速度快、覆盖率高,探针卡测试,优点是可以节约封装成本,BIST电路测试,优点是对测试仪器依赖性小。但是这些测试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缺点:费用高昂,从而会提高研发成本。本着降低集成电路测试成本,推广测试仪器小型化的目的,推出了基于FPGA的测试系统。本文针对OCTA NOR Flash芯片设计了一套基于FPGA的芯片测试系统。该系统覆盖待测OCTA NOR Flash芯片的三种接口模式,分别是传统SPI模式(单口输入,单口输出),STR-OPI模式(Single Transfer Rate OPI,单沿8 I/O口传输),DTR-OPI模式(Double Transfer Rate OPI,双沿8 I/O口传输)。测试时钟频率达该芯片最高工作频率,104 MHz。比特率最高达1.664 Gbps(Bit Per Second)。本文针对以下几方面展开:1、讨论了NOR Flash在集成电路中地位重要、国内外测试Flash的方式、存储器基本测试原理,包含存储器各种分类、NOR Flash架构类型、非挥发性类别的存储单元结构、NOR Flash的基本操作方式、OCTA Flash芯片的结构以及访问命令。2、提出本测试系统的可行性结构,整体结构上包含上位机,USB2.0接口,FPGA以及待测芯片。上位机测试直观。USB2.0接口,传输速度快,支持热插拔。FPGA能给待测芯片激励,能实现多种算法。待测芯片直接与FPGA的引脚相连。设计了系统的硬件电路,对硬件电路的结构进行了介绍。硬件部分主要有电源、FPGA最小系统以及USB2.0控制电路。3、软件部分包含上位机和Verilog代码。上位机使用Lab VIEW设计。根据测试需求,Verilog代码划分为九个模块,分别是:USB读写模块、FIFO模块、OCTA Flash待测芯片指令模块、SPI接口模块、STR-OPI接口模块、DTR-OPI接口模块、计“1”个数模块、模式选择模块以及LED灯指示模块。4、最后,在系统上完成了对OCTA NOR Flash的功能和性能的测试工作。使用FPGA测试系统的优点有:节约与测试厂商沟通上的时间与测试成本;通用性强,易于维护,测试直观。

耨宇辰[9](2018)在《基于Linux的USB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人计算机应用和USB设备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但目前计算机应用和USB设备之间普遍未支持网络传输,也未能为计算机的外部设备提供一种有效的共享机制。为了满足用户工作共享性需求和提升设备时间和空间利用率,USB设备必须突破个人计算机空间限制,从而能够在不同计算机之间实现共享,同时在2015年,多个国家将“共享经济”评选为年度热词,可见共享模式已经在全球蔚然成风。此时研究开发USB共享系统就具有了较好的实际应用意义。本文研究并开发了一个基于Linux环境下的USB共享系统,用户在任何房间或任何城市都可以通过这种共享系统使用服务端上的 USB设备,就像使用接入在自己电脑上的USB。论文首先介绍了系统实现中涉及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如USB通信、Linux设备模型、Linux文件系统、用户空间设备管理等技术。然后从USB共享系统的功能、性能两个方面对整个系统进行了技术需求分析。根据该项目的实际情况,完成了 USB共享系统的总体结构的分层设计,包括数据传输层、网络服务层和系统应用层。其中,数据传输层通过USB子系统收集USB设备数据;网络服务层负责接收、处理和转发封装进IP包的USB数据;系统应用层包括服务端应用与客户端应用,为用户提供设备绑定、设备查询、设备映射等服务。同时,对每一层进行了功能模块的划分,重点阐述了系统主程序、USB子系统模块、数据解析与处理模块、系统应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方法。为了提高服务端对共享系统数据传输的并发处理能力,本文设计开发了基于Poll机制、具有高并发能力的数据通信服务端,并在服务端外围设计了 USBIPD监听守护进程,利用派生子进程进行并发请求处理,提高了服务端的通信效率。此外,针对实际情况中大量用户对共享设备的请求问题,设计实现了服务端集群结构通信模式和无线通信模式,并使用心跳、地址重定向等技术提高集群的业务服务和扩展能力。最后,根据系统用层设计出的相应功能指令,对系统进行功能性应用、吞吐量和传输速率的测试,通过实验得出本系统的功能应用测试结果和系统通信测试结果。本文基于实际项目,对USB共享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并且对USB设备的共享机备可以自动映射到用户所在的客户端;二是设计网络传输协议仿真USB总线通信;三是解决了手机设备共享端口无法识别的难题;四是采用无线通信组网模式,优化了服务端与客户端组网的网络环境。

胡琴[10](2017)在《Linux平台下硬件检测与驱动适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Linux在服务器、嵌入式系统、移动终端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桌面计算机领域,却由于Windows垄断等客观原因始终难以普及。对桌面计算机用户来说,Linux的一个严重不足就是硬件驱动支持太少,驱动的安装使用不方便。现有Linux操作系统中的硬件检测与驱动适配工具功能单一、界面简陋,无法满足普通用户要求。开源社区Linux发行版自带的硬件驱动管理工具Driver Manage,仅支持nvidia和ATI的闭源显卡驱动安装,目前为止还没有一款Linux发行版拥有真正意义的自动化驱动适配工具。本课题主要工作包括:针对Linux操作系统相关课题实施现状和应用热点,调研Linux下硬件检测机制、外设热插拔原理,设计适应本工具需要的硬件检测方法;对比调研Windows下硬件驱动管理工具的操作方式;深入研究Linux下驱动适配策略,设计硬件与驱动适配方案;最后在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硬件检测与驱动适配系统进行实现,功能包括本机/外设驱动检测、驱动安装、驱动更新、驱动备份、驱动还原和驱动卸载,力求为Linux终端用户解决设备驱动安装困难、升级困难、管理困难等实际问题。本课题实现的硬件检测与驱动适配系统替代原有的硬件驱动管理工具Driver Manage、填补了Linux下驱动这一块的短板,同时,在兼顾用户旧有的Windows操作习惯的基础上达到良好的用户体检,促进了Linux桌面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普及与推广。

二、非USB设备也热插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USB设备也热插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USB3.0的便携示波器接口模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1.2.1 便携式示波器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1.2.2 USB协议研究现状与发展态势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接口模块硬件设计
    2.1 总体方案设计
        2.1.1 总体需求分析
        2.1.2 接口模块方案设计
    2.2 硬件电路设计
        2.2.1 USB控制器外设接口电路设计
        2.2.2 USB控制器电源电路设计
    2.3 逻辑功能设计
        2.3.1 接口控制逻辑设计
        2.3.2 指令解析功能设计
        2.3.3 时钟与复位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口固件程序设计
    3.1 固件方案总体设计
    3.2 固件程序的开发
        3.2.1 从设备FIFO接口设计
        3.2.2 DMA通道设计
    3.3 USBTMC协议实现
        3.3.1 USB描述符
        3.3.2 USB设备枚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块的仪器控制软件设计
    4.1 SCPI指令集分析
    4.2 专用SCPI指令集设计
        4.2.1 通道指令子系统
        4.2.2 测量指令子系统
        4.2.3 采样指令子系统
        4.2.4 触发指令子系统
    4.3 SCPI指令存储与解析方案设计
        4.3.1 SCPI指令存储方案设计
        4.3.2 SCPI指令解析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位机应用软件设计
    5.1 软件方案设计
        5.1.1 软件设计选用平台及工具
        5.1.2 软件功能分析与工作流程设计
    5.2 软件用户界面设计
    5.3 关键功能模块设计
        5.3.1 数据收发模块设计
        5.3.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验证与测试
    6.1 硬件平台功能验证
    6.2 USBTMC平台识别与功能测试
    6.3 专用SCPI指令系统测试
    6.4 上位机应用软件测试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后期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云平台虚拟桌面架构中SPICE协议的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虚拟桌面架构
    2.2 虚拟桌面协议
        2.2.1 RDP协议
        2.2.2 ICA协议
        2.2.3 RFB协议
    2.3 SPICE基础框架
        2.3.1 客户端架构
        2.3.2 服务端架构
        2.3.3 SPICE协议指令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PICE协议优化与设计
    3.1 SPICE协议框架优化需求分析
        3.1.1 优化背景
        3.1.2 功能需求
        3.1.3 性能需求
    3.2 SPICE优化的关键技术点分析
        3.2.1 虚拟多通道
        3.2.2 图像数据的处理与传输
        3.2.3 图像压缩技术
    3.3 优化方案与设计架构
        3.3.1 总体设计
        3.3.2 网络探测评估模块设计
        3.3.3 图像处理优化设计
        3.3.4 USB自动重定向模块设计
        3.3.5 客户端国际化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PICE协议优化的实现
    4.1 网络探测评估模块实现
        4.1.1 SPICE客户端中的实现
        4.1.2 SPICE服务端中的实现
    4.2 图像处理优化实现
        4.2.1 SPICE协议中的实现
        4.2.2 SPICE服务端中的实现
        4.2.3 SPICE客户端中的实现
    4.3 USB自动重定向模块实现
        4.3.1 SPICE客户端中的实现
        4.3.2 SPICE服务端中的实现
    4.4 客户端国际化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功能测试
        5.2.1 网络探测功能测试
        5.2.2 文字编辑测试
        5.2.3 视频播放测试
        5.2.4 USB设备自动重定向测试
        5.2.5 客户端国际化测试
    5.3 性能测试
        5.3.1 性能测试指标
        5.3.2 性能测试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FPGA的USB主机通信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微子及中微子实验
        1.1.2 光电倍增管(PMT)
        1.1.3 基于DT的PMT测试系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测试系统现状
        1.3.2 数据传输现状
    1.4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5 创新点说明
第二章 FPGA测试平台软硬件设计
    2.1 测试平台的搭建
    2.2 硬件设计
        2.2.1 KC705 FPGA开发板
        2.2.2 TUSB1310A板卡
        2.2.3 DT5751简介
    2.3 软件平台设计
        2.3.1 ISE Design Suite
        2.3.2 开源工具链
        2.3.3 LabVIEW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SB设备硬件协议栈的评估
    3.1 USB2.0结构
    3.2 USB通讯连接过程
    3.3 USB设备控制器的评估
        3.3.1 USB控制器研究
        3.3.2 USB电源配置
        3.3.3 USB设备控制器的连接设计及固件开发
        3.3.4 USB驱动程序安装和上位机编译
        3.3.5 USB设备控制器的验证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SB主机硬件协议栈的实现
    4.1 USB主机功能研究
    4.2 验证系统设计
    4.3 固件实现流程
    4.4 USB主机功能的实现
        4.4.1 上电检测
        4.4.2 高速握手协议
        4.4.3 枚举
        4.4.4 帧信号的发送
        4.4.5 Setup、In和 Out的动作触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SB主机通信控制器应用层传输设计
    5.1 DT寄存器的配置方法设计与评估
        5.1.1 转发器方案
        5.1.2 纯FPGA实现方案
        5.1.3 基于PC配合的方案
    5.2 基于PC联调方案的实现
        5.2.1 优选方案说明
        5.2.2 第三种方案可行性验证
    5.3 USB命令格式
        5.3.1 普通寄存器命令格式的分析与验证
        5.3.2 数据寄存器命令格式的分析
    5.4 基于FPGA的数据获取程序构建
        5.4.1 FPGA获取程序的模块结构
        5.4.2 USB读写寄存器模块开发
        5.4.3 库模块开发
        5.4.4 数据获取模块开发
    5.5 测试验证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Linux上基于事件驱动的生物特征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授权认证系统的相关研究
    2.1 Windows的生物特征认证系统
    2.2 Android的生物特征认证系统
    2.3 传统Linux上的生物特征认证系统
    2.4 Linux上通用的授权认证技术
        2.4.1 PAM
        2.4.2 PolicyKit
第三章 生物特征认证系统概要设计
    3.1 总体设计
    3.2 后端框架服务设计
    3.3 前端认证应用设计
第四章 基于事件驱动的生物特征识别后端框架服务
    4.1 基于多生物特征的核心库
        4.1.1 实体关系的设计与简化
        4.1.2 存储模块
        4.1.3 驱动及设备抽象与结构设计
        4.1.4 特征处理的行为抽象与接口设计
        4.1.5 配置管理
    4.2 基于事件驱动的系统服务
        4.2.1 面向应用层的事件接口设计
        4.2.2 系统服务对事件的响应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PAM和PolicyKit技术的前端系统认证
    5.1 字符环境下基于PAM技术的生物特征认证模块
    5.2 图形环境下基于PolicyKit技术的生物特征认证代理
    5.3 系统级工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现与评估
    6.1 实现与规模
    6.2 评估
        6.2.1 与Windows、Android的比较评估
        6.2.2 与libfprint方案的评估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具有USB重定向和智能分析功能的KVM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KVM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KVM存在的不足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KVM系统架构设计
    2.1 KVM系统需求分析
    2.2 KVM系统方案论证
        2.2.1 USB重定向方案论证
        2.2.2 智能分析方法论证
        2.2.3 KVM系统架构论证
    2.3 本文KVM系统架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KVM编码板硬件平台设计
    3.1 KVM编码板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3.2 KVM编码板各组件详述
        3.2.1 电源复位组件设计
        3.2.2 HDMI/DVI接收和发送组件设计
        3.2.3 FPGA组件设计
        3.2.4 Hi3519 组件设计
        3.2.5 USB重定向组件设计
    3.3 视频转接板PCB设计
        3.3.1 规则与约束设置
        3.3.2 布局与布线
        3.3.3 实物展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分析算法验证
    4.1 智能分析算法验证流程
    4.2 图像预处理
        4.2.1 色彩空间变换
        4.2.2 中值滤波
        4.2.3 边缘检测
        4.2.4 腐蚀与膨胀
    4.3 神经网络
        4.3.1 网络结构
        4.3.2 信号传播
        4.3.3 误差反向传播
        4.3.4 权重更新
        4.3.5 本文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4.4 算法验证程序设计
        4.4.1 算法验证程序整体流程
        4.4.2 BMP文件解析与生成程序
        4.4.3 正态分布随机数生成程序
        4.4.4 神经网络训练与预测程序
    4.5 参数优化与效率评估
        4.5.1 隐含层神经元数目优化
        4.5.2 学习率和世代数优化
        4.5.3 导出权重矩阵
        4.5.4 程序执行效率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KVM编码板FPGA逻辑设计
    5.1 FPGA总体逻辑架构设计
    5.2 部分模块设计
        5.2.1 跨时钟域同步模块
        5.2.2 多通道FIFO存储控制器
        5.2.3 色彩空间变换模块
        5.2.4 边缘检测模块
        5.2.5 神经网络预测模块
    5.3 行为仿真
    5.4 时序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KVM编码板应用程序设计
    6.1 KVM编码板应用程序总体设计
        6.1.1 客户端数据结构
        6.1.2 多线程同步机制
        6.1.3 KVM编码板应用程序结构
    6.2 Hi3519V101 平台编码程序
        6.2.1 H.265 编码标准
        6.2.2 海思mpp编程框架
        6.2.3 编码相关数据结构与MPI
        6.2.4 编码程序流程详解
    6.3 Hi3519V101 平台服务器程序
        6.3.1 KVM通信协议
        6.3.2 linux网络编程
        6.3.3 服务器程序流程详解
    6.4 STM32 平台USB重定向程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KVM系统测试
    7.1 KVM系统测试环境
    7.2 KVM系统性能测试
        7.2.1 音视频延时测试
        7.2.2 USB重定向测试
        7.2.3 网络带宽测试
    7.3 智能分析功能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一种用于USB设备自动热插拔的多通道检测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USB自动热插拔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1.1 USB热插拔场景分析
    1.2 USB热插拔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1.2.1 单通道控制模块
        1.2.2 MCU控制模块
        1.2.3 可编程电源模块
    1.3 USB热插拔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1.3.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1.3.2 系统软件流程
2 系统验证与结果分析
3 结束语

(7)大规模硬盘组嵌入式能控软件及状态反馈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2 系统可靠性研究
    1.3 主要工作及贡献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工作
    2.1 已有硬件设计与不足
        2.1.1 已有硬件概述
        2.1.2 已有硬件设计不足
    2.2 能源控制研究
第3章 硬件反馈设计
    3.1 硬件修改
    3.2 反馈模块设计
    3.3 电路板设计与调试
第4章 通信传输实现
    4.1 通信方式选择
    4.2 USB通信
        4.2.1 USB通信方式选择
        4.2.2 USB通信实现
第5章 指令控制实现
    5.1单片机控制CH372
        5.1.1 CH375INC.H分析
        5.1.2 CH372控制编程
    5.2 单片机指令格式规则
        5.2.1 指令标志位与数据位
        5.2.2 CRC校验
    5.3 指令编程实现
        5.3.1 上位机编程
        5.3.2 下位机编程
第6章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6.1 实验准备
    6.2 数据分析
    6.3 节能分析
    6.4 硬件控制测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新型SPI NOR闪存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3 本论文主要任务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存储芯片基本测试原理
    2.1 存储器的分类
    2.2 NOR Flash的架构类型
    2.3 非挥发性存储单元结构
    2.4 NOR Flash的基本操作
        2.4.1 读取操作
        2.4.2 编程操作
        2.4.3 擦除操作
    2.5 OCTA Flash芯片介绍
        2.5.1 OCTA Flash芯片结构
        2.5.2 OCTA Flash的访问命令
    2.6 存储器故障模型
        2.6.1 地址译码器故障
        2.6.2 存储单元阵列故障
        2.6.3 读写逻辑故障
    2.7 FPGA原理与开发流程简介
    2.8 虚拟仪器介绍
        2.8.1 虚拟仪器概念
        2.8.2 虚拟仪器特点
    2.9 LabVIEW平台
        2.9.1 LabVIEW介绍
        2.9.2 LabVIEW程序开发步骤
    2.10 FPGA开发工具Vivado
        2.10.1 Vivado介绍
        2.10.2 Vivado特点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及分析
    3.1 系统的总体架构
    3.2 FPGA最小系统设计
        3.2.1 FPGA芯片介绍
        3.2.2 FPGA供电电路
        3.2.3 FPGA复位电路
        3.2.4 FPGA的晶振电路
        3.2.5 JTAG电路
    3.3 USB2.0 接口及USB2.0 控制芯片
    3.4 待测芯片介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上位机软件设计
        4.1.1 配置USB2.0 底层驱动
        4.1.2 USB上位机
    4.2 Vivado开发流程
    4.3 Verilog代码设计
        4.3.1 USB读写模块实现
        4.3.2 FIFO模块
        4.3.3 模式选择模块与LED灯指示模块
        4.3.4 OCTA Flash待测芯片指令模块
        4.3.5 四种模式接口传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系统的验证
    5.1 硬件搭建
    5.2 软件测试内容
    5.3 测试过程
    5.4 系统测试演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SPI接口模块部分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基于Linux的USB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1.4 论文创新点简介
    1.5 本章小结
2 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USB通信
    2.2 Linux设备模型
    2.3 Linux文件系统
    2.4 本章小结
3 USB共享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1.1 系统功能性需求
        3.1.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1.3 系统性能需求
    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2.1 系统总体设计原理
        3.2.2 系统分层结构设计
        3.2.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3.2.4 服务端工作流程设计
        3.2.5 客户端工作流程设计
    3.3 USB子系统模块
        3.3.1 USB设备管理机制
        3.3.2 USB设备接入识别
        3.3.3 USB设备枚举实现
    3.4 数据传输与解析模块
        3.4.1 URB数据包
        3.4.2 事务
        3.4.3 传输类型
        3.4.4 数据解析
    3.5 服务端主程序模块
        3.5.1 服务端主程序模块设计
        3.5.2 服务端主程序模块实现
    3.6 客户端主程序模块
        3.6.1 客户端主程序模块设计
        3.6.2 客户端主程序模块实现
    3.7 系统应用模块
        3.7.1 绑定模块设计
        3.7.2 绑定模块实现
        3.7.3 探测模块设计
        3.7.4 探测模块实现
        3.7.5 映射模块设计
        3.7.6 映射模块实现
    3.8 本章小结
4 网络通信模式设计与实现
    4.1 Server-Client通信模式总体设计
        4.1.1 通信模式结构设计
        4.1.2 通信协议设计
        4.1.3 通信流程设计
    4.2 Server-Client通信模式具体实现
        4.2.1 USBIPD守护进程
        4.2.2 通信连接
        4.2.3 通信核心方法
    4.3 Server-AP通信模式设计
        4.3.1 通信模式结构设计
        4.3.2 通信模式实现
    4.4 服务端集群通信模式方案设计
        4.4.1 集群结构设计
        4.4.2 分隔探测设计
        4.4.3 地址重定向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系统开发环境与测试
    5.1 软硬件开发环境
        5.1.1 硬件环境
        5.1.2 软件环境
    5.2 测试命令介绍
    5.3 系统功能测试
    5.4 网络通信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相关成果

(10)Linux平台下硬件检测与驱动适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驱动管理工具调研
        1.2.2 各款工具比较分析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关键技术研究
    2.1 Linux内核驱动分析
        2.1.1 Linux内核概述
        2.1.2 Linux内核目录分析
        2.1.3 Linux内核驱动分析
    2.2 硬件检测技术
        2.2.1 lspci/lsusb
        2.2.2 hwinfo
    2.3 驱动适配技术
        2.3.1 USB设备驱动匹配过程调研
        2.3.2 PCI设备驱动匹配过程调研
    2.4 热插拔技术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3.1 硬件检测与驱动适配系统需求分析
        3.1.1 客户端功能需求
        3.1.2 服务端功能需求
        3.1.3 性能需求
    3.2 硬件检测与驱动适配系统整体设计
        3.2.1 用户角色和业务分析
        3.2.2 系统架构设计
        3.2.3 系统整体工作流程
        3.2.4 系统数据库设计
    3.3 小结
第四章 详细设计和实现
    4.1 客户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4.1.1 客户端框架设计
        4.1.2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4.2 服务端详细设计与实现
        4.2.1 服务端框架设计
        4.2.2 服务端后台功能设计
        4.2.3 服务端与客户端交互设计
        4.2.4 APT驱动源搭建
    4.3 小结
第五章 实际应用与效果展示
    5.1 系统实际应用环境
    5.2 系统主要应用效果展示
        5.2.1 系统安装
        5.2.2 系统启动
        5.2.3 系统使用
    5.3 系统功能测试
    5.4 系统性能测试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非USB设备也热插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USB3.0的便携示波器接口模块设计与实现[D]. 张耀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云平台虚拟桌面架构中SPICE协议的研究与优化[D]. 王哲.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基于FPGA的USB主机通信控制器设计[D]. 王阳.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4]Linux上基于事件驱动的生物特征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蒋林轩.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5]具有USB重定向和智能分析功能的KVM系统研究[D]. 吕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03)
  • [6]一种用于USB设备自动热插拔的多通道检测系统设计[J]. 董攀. 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2019(05)
  • [7]大规模硬盘组嵌入式能控软件及状态反馈系统的设计[D]. 胡国莉. 天津大学, 2019(06)
  • [8]新型SPI NOR闪存芯片测试系统的设计[D]. 沈欣.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基于Linux的USB共享系统设计与实现[D]. 耨宇辰.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1)
  • [10]Linux平台下硬件检测与驱动适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胡琴.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2017(04)

标签:;  ;  ;  ;  ;  

非 USB 设备也可热插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