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国际化进程

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国际化进程

一、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国际化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提出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田雪[2](2021)在《四川省网信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韦金孜[3](2021)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以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大批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但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海外招工问题尤为突出,当地技术工人水平偏低,文化认同感不强,而国内工人出国务工人力资源成本又高。因此,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成为高等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国际产能合作急需人才,“加强职业学校与境外中资企业合作,支持职业学校到国(境)外办学,培育一批‘鲁班工坊’,培养熟悉中华传统文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实需要,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有限公司于2015年8月在印尼建立生产基地,为加快培育符合公司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上汽通用五菱公司与柳州C学院共建中印SGMW汽车学院,招收印尼留学生来华学习。本论文以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对其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指出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借鉴国外在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策略和办法,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进策略。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研究的意义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主要是对本文研究的核心概念: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策略进行界定。并介绍了需求导向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能力素质模型,为人才培养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对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解读,以及对其人才培养情况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第四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通过分析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分析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五部分是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进策略。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四条改进策略:制定校本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最后是结论和展望。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分析柳州C学院中印SGMW在实施改进策略后取得的相应成效,对未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展望。希望本研究的改进策略能切实对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其他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闫盼盼[4](2021)在《海归背景董事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跨境并购不仅是我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加强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走出去”、“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与推进,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本土企业进行跨境并购,跨境并购交易的数量和金额持续增长。据Wind数据显示,我国企业跨境并购近十年的年度交易金额均在300亿美元以上,跨境并购活动保持活跃状态。然而,在如火如荼的跨境并购热情下,高溢价率和经营亏损引起了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利用跨境并购“走出去”的同时,如何提高跨境并购质量以实现“走得远、走得顺、立得住”,促进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成为跨境并购研究领域的实践焦点与理论热点。围绕着“如何提高跨境并购质量”这一议题,现有研究主要从国家层面、行业层面及企业层面三个角度进行解答。学者们更多关注宏观层面及微观层面的客观因素,虽然制度、政治关系、文化差异、地理距离、行业特征等因素会对企业跨境并购产生影响,但这些因素对企业来说都是“既定”的约束,企业更多地是被动接受,而微观层面因素的探讨则更有助于找出企业在面临相同并购环境时所呈现出差异化行为的症结所在。在微观企业层面,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因素众多,但企业管理层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管理者在企业跨境并购前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跨境并购决策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治理行为。而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和企业权利结构的重要实体,是企业并购战略的决策和实施控制部门,其特征和行为与企业跨境并购息息相关,其能否有效发挥职能将对企业跨境并购产生直接影响。而董事的个人特质和能力决定了其能否高效率地履行职责。我国各级政府在加速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陆续出台并提供了一系列引智引才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越来越多的具有海归背景的国际化人才进入董事会。海归背景人才的海外求学或工作经历往往使其拥有广泛的境外关系网络、合理的知识结构及丰富的跨国跨文化的管理技能等资源与能力优势,这些优势都已促使海归背景人才逐步成长为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力量。具体到微观层面,上述优势作为一项弥足珍贵的资源将会对企业的行为产生影响。现有研究已证实董事的海归背景能够促进董事会有效发挥职能,会对企业的绩效、创新、审计、战略等方面产生影响。而董事会作为企业跨境并购的决策和实施监督部门,海归背景董事的存在能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跨境并购,目前尚未有文献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海归背景董事这一视角对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问题进行探讨:在跨境并购交易的不同阶段,海归背景董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的跨境并购?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影响作用的强弱是否受制于具体的决策情境?尽管前期探讨海归背景董事与企业国际化决策关系的研究已经辨识了一系列情境因素(Laufs等,2016;李竞等,2017),但这些多是以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公司为研究对象,目前从中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治理实践出发,对何种情况下海归背景董事将对企业跨境并购产生较强、较弱乃至无影响进行的研究不足。此外,不同的海外经历及董事会职位赋予董事不同的“发声”能力和影响力,拥有直接经验和实质性话语权才有能力和动力做出更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那么,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是否因其海外经历的类型及职位的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呢?本文以2009-2017年发生并购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考察了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并购交易前的跨境并购发起、并购交易中的跨境并购溢价及跨境并购交易后取得的并购绩效的影响,明确了海归背景董事影响企业跨境并购的作用机理。本文研究发现:(1)海归背景董事的存在促使企业更倾向于发起跨境并购。海归背景董事可以凭借其自身积累的独特资源与能力优势,提升企业进行跨境并购的能力,降低企业与跨境并购相关的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帮助企业以较小的成本识别出不同国家或地区中所存在的并购机会,增强企业发起跨境并购获取潜在收益的动机。而且,海归背景董事还能够有效监督管理层,实质性地减少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的不利影响。从而当企业意图并购时,海归背景董事促使企业更倾向于发起跨境并购。(2)海归背景董事有助于降低企业跨境并购溢价。在企业跨境并购定价过程中,海归背景董事可以帮助主并企业更好地开展尽职调查,提高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准确性,降低跨境并购定价过程中的风险,优化跨境并购定价谈判策略,从而提高企业跨境并购定价效率,降低跨境并购溢价的支付。(3)海归背景董事可以促进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提升。海归背景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企业跨境并购整合提供额外信息渠道和解决问题新视角的同时,还能够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实质性地减少管理层在跨境并购整合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低效率行为,以此促进企业跨境并购完成后的整合,最终带来跨境并购绩效的提升。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提升效应存在部分的整合能力路径。(4)主并企业所处地域差异、市场竞争程度以及股权性质可以调节海归背景董事与企业跨境并购(跨境并购的发起、跨境并购溢价及跨境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不同决策情境的检验发现,沿海地区企业、面临激烈竞争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的促进作用更显着;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溢价的抑制效应在沿海地区企业、面临更大的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及国有企业中更明显;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提升的增量贡献在沿海地区企业、面临更大的国内市场竞争的企业及国有企业中更大。(5)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跨境并购发起、跨境并购溢价及跨境并购绩效)的影响因其海外经历类型及职位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海归背景董事的分类检验发现,相较于海外学习经历,海归背景董事的海外工作经历对企业跨境并购的影响更显着;相较于普通职位的海归背景董事,关键职位的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和跨境并购绩效的边际效用更大;相较于具有海归背景的执行董事,具有海归背景的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溢价的抑制效应更显着。综上分析,基于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为:首先,从宏观政策制定者角度,政策制定者应重视海归人才的社会资本积累;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政策体系的优化与实施;完善外派留学人员的现行培养体系建设;加强我国不同区域的制度建设;完善有关董事会的制度。其次,从企业角度,企业不仅应引入海归背景董事,加强对董事会的建设,健全现行董事会治理机制;还要加强风险评估和防范,进一步优化跨境并购。最后,针对资本市场中的投资者,其在考虑投资对象时可以将主并企业董事会中是否存在海归背景董事作为考量标准之一,以便做出更为合理的投资决策。

吴欣达[5](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世界各国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格局。中俄两国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为双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且辽宁省作为与俄罗斯合作具有地缘优势的省份之一,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做了重点的研究。通过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个维度的现状,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存在学生交流数量偏少、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普遍存在语言障碍、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境外办学合作匮乏、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教师国际交流方面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等问题。在科研合作中存在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如下: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等对策建议。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等对策。最后,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学研究合作需要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等对策进一步推进辽宁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的国际合作。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照。

魏靖[6](2021)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国家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其持续发展需着力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需要契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技术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与接壤国交流合作历史悠久,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发展的前沿地带。中职教育作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区域发展、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相关政策指引下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职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外,由于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处于西南边陲,经济社会发展与内陆发达城市相比较落后,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一方面要利用自身优势,抓住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要克服自身发展障碍,积极应对发展机遇背后的挑战,进一步推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M县唯一一所职业高级中学为个案,对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展开研究。论文分为五章撰写,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研究的背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第二章主要进行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阐述分析,在概念界定以及相关理论分析基础上衡量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维度,制定具体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主要通过问卷、访谈及实地所收集的资料对个案学校国际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按照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评价指标赋分统计了个案学校国际化的发展程度,绘制蛛网模型图,直观反映个案学校国际化发展现状,既肯定了该校在国际化发展中取得成效,也发现了个案学校该阶段在办学中存在着国际化发展层次与实际办学实力不足、组织结构不适应、师资队伍国际化不足等问题,同时在学生发展、课程体系设置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笔者主要从经济、社会、学校、学生四个层面进行原因分析,从经济层面分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地方经济落后,二是由于学校国际化发展经费有限。从社会层面分析,主要由于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低,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二是公众观念歧视;三是升学和就业歧视。从学校层面分析,首先是由于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意识不强,其次是由于学校多边合作格局尚未形成,最后是由于学校师资严重不足。从学生层面分析,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国际化发展欲望较低;第四章以个案学校存在的问题为基点,从国际化理念的树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化师资的培养、国际化发展思路的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成效的提高以及立足实际,将民族特色与国际化发展相结合六个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闫晓燕[7](2021)在《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及国际分工的驱动,次区域合作蓬勃兴起,次区域合作理论也成为地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交叉方向和研究热点。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强化次区域合作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战略选择。亚洲开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下简称“GMS合作”)机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近于资源分配的“帕累托最优”;从经济贸易、基建水平、能源保障、非传统安全、民族团结、科教文卫事业等领域合作看,与澜湄次区域主体需求错配,趋近于一种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次区域合作的层次、范围、规模和水平迫切需要实现提升。中国倡导建立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以下简称“澜湄合作”),可以看做是是次区域合作的提质升级版。自成立以来,澜湄合作进展良好,成效显着。作为一个崭新的合作机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行先试的典型引领方面,在中国塑造良好国际形象、着力促进周边外交方面,显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世界政治经济的热点地区,澜湄次区域不可避免地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影响和冲击。在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由于地缘重要性、民族宗教复杂、国家实力悬殊、民粹主义盛行、发展理念差异、深度贫困及大国博弈的影响等,导致次区域各国一边互动活动增多、程度增强,不断获取澜湄合作的利益;一边又出于各方面考量主动或被动地做出不同的决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次区域合作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中,除国家层面主导和助推之外,地方政府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云南省,地处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结合部,与流域内各国地缘区位临近、地域文化相通、边贸合作历史悠久、互联互通无缝衔接,具有先天地缘优势;而且作为次国家行为体,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云南主动融入、积极参与澜湄合作,致力于实现“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参与次区域合作的积极性较高、能动性较强。鉴于次国家行为体融入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对于促进此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和正外部性效应,通过次级政府府际合作和府际关系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国家主体的功能不足或机制不畅问题,还能够实现地方政府自身发展利益,激活内生动力,借助外部推力,坚持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对于拓展次级政府发展空间,推动次区域合作的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以澜湄合作为研究背景,围绕次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府际关系治理这一研究主题,以云南省参与澜湄合作的路径为实证内容,借助次区域合作理论、府际关系治理理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地缘经济外部性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等,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假设分析法、因子模型构建法、演化博弈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澜湄合作的外部环境(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大国战略博弈日趋激烈、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变革与发展、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次区域的现实情况(外交取向选边站驱稳、发展梯度倒逼合作力度驱强、经贸合作向多领域拓宽、制定主张地缘战略趋同),从微观机理、中观区域和宏观政策三个维度,对微观主体利益决策特征、博弈过程和驱动机理进行分析,厘清次区域主体利益诉求和决策特征,构建了一个次区域合作中府际关系治理驱动机制的微观机理分析框架—(APT—R)因子模型,并进行了多情境府际合作关系的模拟和验证,比较分析了三种策略扰动下的府际关系演化过程与机制运行效果,揭示府际合作实现的驱动机制与实现过程,从府际关系、策略扰动者利益承诺和策略随动者利益诉求三个方面揭示了驱动因素与驱动过程,表明了多主体、多领域、多层级的合作框架是澜湄机制的独特优势,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次区域合作研究的框架和方法论。为次区域合作中的府际治理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提供理论支撑。本文聚焦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实践热点问题,以次区域经济地域分工新趋势和不同阶段主体利益诉求变化为线索,通过分析阐述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澜湄合作成效与利益契合度;云南融入澜湄合作机制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提出了如下观点:一是逆全球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湄公河流域国家发展诉求由外向型经济向多领域合作共赢转变;二是澜湄合作机制契合了这一府际合作需求变化,强调多边网络化合作、多领域共建共享和命运共同体等合作理念与机制,是次区域合作的更高版本;三是中国作为大国,推进澜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地缘博弈阻力,而云南在区位、文化、基础方面具有消除合作阻力的先天优势,因此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的结论,也为强化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在实际运用层面,对“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案例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实施“黄金四角”府际合作,有助于将府际关系“问题区”向府际合作“试验区”转型。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强化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功能,提出了路径设计与对策建议,对于云南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助推国家推进澜湄合作的进程具有一定的参考性。论文在理论分析框架、研究视角拓展、模型机制构建等方面的创新如下。一是将云南融入澜湄合作这一实践问题纳入框架进行分析,并建立次区域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和澜湄合作机制两种情境下的演化博弈过程与合作驱动机制,模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和云南融入澜湄合作三种情境的演化过程,从驱动机制、情景模拟的微观层面论证得出“畅澜湄机制必先强云南功能”、“次区域府际治理需要的多主体磋商、多利益导向、多层级合作”的结论。二是将府际关系治理纳入次区域合作的研究中,是次区域合作研究的视角拓展。构建次区域府际关系治理的分析框架,丰富并拓展了传统国家内部次级政府合作研究。梳理了云南参与湄公河流域区域合作的历史进程、作用瓶颈和强化辐射功能的对策,验证次区域府际关系研究框架的可行性和云南开展次级政府府际合作的路径,为拓展云南参与的路径,强化云南辐射功能提供对策建议与科学机制支撑。三是构建APT—R因子模型。通过分析演化,强化“云南功能”在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对云南辐射功能的强化赋权、拓展路径、参与领域进行了政策框架构建,针对服务国家推进“命运共同体”需求和云南功能短板的供需矛盾,提出拓展云南参与路径的5大领域和增强云南功能的5点建议,充分发挥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功能,服务“一带一路”和澜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使云南省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朱简妮[8](2021)在《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推动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跨境电商崛起以及在企业自身寻求进步的驱动之下,对于品牌出海的提出与探究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必然。本文在中国品牌出海现状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品牌实力与企业实力不匹配这一核心问题,并以此问题为原点,探究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方式。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2020年《Brand 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中的15个电子品类品牌上。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对“出海”的研究集中在“企业”而非“品牌”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品牌为什么出海、出海现状与困境、如何解决以及带来的启示。从电子品类品牌出发,深入探究品牌的出海问题是本文的创新点,能够在学术研究方面进行一定的整理、深化以及补充。但也由于本文难以穷尽研究文本和对象以及研读的欠缺带来了研究视野和对象分析的局限,无法更全面地反映所有出海品类品牌的现状、问题和品牌建设的历时性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品牌出海相比企业出海有更高的要求,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寻求进一步自我提升的途径,同样也是顺应目前宏观国际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必由之路。在经过了产品出海阶段、品牌觉醒阶段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出海品牌呈现出整体稳定增长,品类发展动荡,欧洲市场发展稳定,重点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特点。中国的品牌出海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企业国际化程度低,中国制造刻板印象以及品牌自身文化不自信的问题。通过对电子品类品牌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发现,这些品牌必须强化品牌基础,抵抗出海风险;培养国际基础,布局海外市场,管理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实力;加强品牌底蕴,促进文化认同。品牌出海应是以品质为船,以沟通为帆,向世界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以多元文化共同繁荣为核心,坚守中国的底线,促进海外国家对中国文化与品牌文化的认同,促进品牌忠诚;用全球视野进行本土化执行,让更多的中国品牌出海,让更多的出海品牌成功上岸;通过在全球市场展现出属于中国品牌的声名,让中国品牌成为中国的最佳名片,助力中国国家形象建设;而中国国家形象同样也会反哺中国品牌形象,促成中国品牌出海。

周红芳[9](2021)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文中提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发展。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开放性和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大国竞合博弈愈演愈烈,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逆全球化从经贸领域蔓延至科技领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科研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微观层面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制约,全球科技在开放与保护的较量中艰难前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跨国公司的逐利行为和数字产业的技术革新都会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科学从本质上讲是无国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随着全球化研发和生产的发展以及跨国学术研究网络的出现,科学的发展愈发是一个全球合作的过程。从我国国内创新情况看,开放水平不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彰显了高层次创新和高水平开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但是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广泛吸收耗散结构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制度经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理论知识,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纵贯式结构,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对策建议。在全文中,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②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系目标、运行环境是怎样?作为最鲜明的特征,开放度该如何衡量?③如何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在梳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建立原则、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等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论文根据马克思对创新形式的划分,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分析框架:生产力层面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创新。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中,三大创新活动表现为: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在体系中,科学创新是基石,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根据以上分析框架,论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活动进行定性分析,对创新开放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新冠疫情下逆全球化形势对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等主要国家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开放是经济增长的外在环境。开放式创新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相对于企业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并不充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既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第二,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建立起来的全面而开放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公共与私有机构之间相互作用,对内要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对外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体系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系统性和安全性等特征,有内向型开放和外向型开放两种模式。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可以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科学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活动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实现,国家应注重对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加大对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和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研发国际化,根据马克思全球化理论,要注意区分研发国际化的双重影响,趋利避害。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通过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要在全球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还会受到国际规则的影响。中国应该增强国内外规则的协调性,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提升国际治理的能力。第四,从知识开放、技术开放、资本开放、人才开放和制度开放五个要素分析,中国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水平十分有限,创新要素跨国流动水平不高,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借鉴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应从科学创新开放、技术创新开放、制度创新开放以及三大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创新开放度,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第五,从新中国时期的巴统协议,冷战时期的瓦森纳协定,到中美贸易战,再到疫情期间中美科技领域部分脱钩,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从未停止。新形势下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下,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科技合作,探索更加柔性,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主动引领全球治理良性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刘杰[10](2020)在《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已日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城乡市场、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对外投资合作是中国宏观经济对外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倡议等对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也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力量。现阶段,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国际化有利于民营企业更好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开展对外投资与国际经贸合作,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深度变革,国际市场面临新的发展际遇,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具备更广阔的国际视野,需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提高经营绩效。为提升民营企业的生存能力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国际化成为不可或缺的选择,其允许企业进入更广阔的市场,提升企业形象,提高生产能力,并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效益。如今,国际化已成为民营企业良好运营及拓展美好未来前景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国际化与绩效都是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二者之间的关系、影响机理和调节效应也是学术界重点思考和关注的问题。民营企业如何提升国际化绩效,坚持创新发展,保持良好的国际化节奏,引领国际合作的价值链,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位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制度背景、理论研究、问卷调研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对新时代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民营企业如何更好的推进国际化作了深入探究,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演进模式与驱动因素,在理论研究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对其绩效的影响,并从宏观层面的“一带一路”倡议到微观层面的民营企业高管海外经历、民营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共三个方面分析其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影响,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从政策层面及企业层面对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提出意见与建议,旨在为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选题具有创新意义。本文以近年来国际化发展较快中国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聚焦于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在选题上具有创新性。二是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意义。本文写作过程中,对在国际化发展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营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同时对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集中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实地调研走访,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作为本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基础,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意义。三是研究结论具有创新意义。本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大规模问卷调查的结论为基础,以2005年至2019年15年间从事海外经营的多家中国民营控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开展实证分析,所得结论对提升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绩效,加快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价值。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章)导论与理论研究。这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选择国际化的主要原因,即有助于企业建立新的收入来源、获得竞争优势、促进业务增长、访问全球人才库、寻找新的全球客户以及利用东道国政府优惠政策获得外国投资机会。明确了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部分,对企业国际化、企业经营绩效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从企业国际化理论、企业经营绩效理论、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关系三个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度梳理,主要包括:梳理企业国际化的理论及其发展,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内部化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和“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等企业国际化理论;从会计指标体系、市场指标体系、综合指标体系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经营绩效;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企业国际化与其绩效的关系主要呈现正相关、负相关、U型、倒U型、S型及N型等。第二部分(第3章)介绍了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演进模式与驱动因素。企业国际化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产品国际化、经营国际化和品牌国际化。产品国际化是指企业在本土研发和生产,向国际市场销售产品;经营国际化是指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逐步国际化;品牌国际化是指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完全国际化,企业自身逐步转化为品牌管理者和持有人。本文从三次层次分析了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演进模式。从外源和内源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同时,本文通过发放调研问卷的方法向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运营的我国民营境外投资企业发放调查问卷900份,共回收727份有效问卷(问卷内容详见文末附件)。旨在从企业基本信息及国际化经营业绩、企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企业对母国及东道国政府的政策诉求及建议三个方面探究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关系。调研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民营企业具有强烈的国际化意愿,民营企业对海外经营绩效的满意度较高,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情逐步高涨,但企业管理层国际化水平普遍不高,且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在财务金融风险防控方面面临较大压力,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信息、金融、法律等支持平台有待完善。第三部分(第4章)是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本部分结合中国民营企业调研问卷的结果,从理论角度分析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并以问卷调研与访谈的结果为基础,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企业高管海外经历及内部风险控制对企业国际化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本文共提出4个假设,即假设1在国际化的低水平和高水平下,企业经营绩效随着国际化程度提升而提升,而在国际化的中等水平上,绩效则随着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升而下降。假设2、3、4是从宏观及微观层面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企业高管海外经历和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对国际化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即假设2“一带一路”倡议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3高管海外经历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4内部风险控制能力对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第四部分(第5-6章)分别对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和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进行实证分析。选择2005年至2019年间开展企业国际化的20614个民营企业作为样本数据,对所提假设进行实证检验。选用OFDI和出口两个指标从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衡量国际化程度,采用非线性模型、双门槛门模型、线性模型分别对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验证假设1成立。同时,对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假设2、3、4均成立。第五部分(第7章)为结论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受内外两种力量共同驱动;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其经营绩效呈现波动型关联关系;“一带一路”倡议显着的提升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沿线国家开展国际化的经营绩效;高管海外经历促进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绩效提升;较好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能够提升中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绩效。基于研究结论对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提出的主要建议包括:在政府层面,完善投资保护协定等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制度规范和服务体系;全面构建法律、税收等支撑体系;提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形象,降低舆情风险;尽快形成定位科学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品牌形象策略,减少“走出去”的舆情主客观风险。在企业层面,多方合作,降低投资风险;储备人才,建设更加国际化的高管团队;科学管控,建立财务风险评估体系;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择不同国际化策略。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国际化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国际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主要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3.1.1 宏观政治因素
        3.1.2 贸易发展因素
        3.1.3 投资发展因素
        3.1.4 绿色金融因素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4.2.1 政府管理指标
        4.2.2 经济投资指标
        4.2.3 金融发展指标
        4.2.4 贸易水平指标
        4.2.5 营商开放指标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4.3.1 线性SVM模型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3)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以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国际化办学是职业院校应对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2.招工难、用工荒是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瓶颈问题
        3.国际化人才培养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挑战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文献综述述评
    (三)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3.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界定
        1.高等职业教育
        2.国际化人才
        3.人才培养
        4.策略
    (二)理论依据
        1.需求导向理论
        2.人力资本理论
        3.能力素质模型
三、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及调查结果
    (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对象的分析
        2.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3.人才培养规格分析
        4.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5.课程设置分析
        6.课程学分与学时统计
    (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实施情况调查
        1.调查目的及调查方法
        2.调查的基本框架
        3.调查实施情况
        4.调查结果
        5.调查分析
四、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缺少层次性
        2.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职业能力衔接不够密切
        3.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
        4.人才培养过程未考虑学生适应性,影响学生学习效果
        5.第二课堂协同育人功效发挥不足
        6.人才培养缺乏特色,高质量发展乏力
        7.评价体系不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
    (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不够科学
        2.教学条件不能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
        3.激励机制吸引力不强
        4.我国尚未健全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五、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改进策略
    (一)制定校本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1.科学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2.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人才
    (二)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
        1.加大教师国际化能力的培训
        2.优化课程体系与开发国际化教材
        3.开展多元化课堂教学
        4.丰富第二课堂活动
    (三)优化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
        1.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
        2.完善创建国际化人才管理机制
        3.打造个性化的培养制度
    (四)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内部保障体系
        1.制定科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全面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系统
        3.强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政策的执行力度
        4.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
六、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健全“政校企双边三方”跨境协同育人机制
        2.构建校企跨境协同的“三养成三结构三阶段”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海归背景董事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海归背景董事相关文献回顾
    2.3 跨境并购相关文献回顾
    2.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高阶理论
    3.2 资源依赖理论
    3.3 委托代理理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发起的影响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6 进一步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溢价的影响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3 研究设计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进一步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归背景董事对企业跨境并购绩效的影响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研究设计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进一步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创新点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访谈法
第二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二、推拉理论
    三、知识流理论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一、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一)扩大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留学规模
        (二)扩大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规模
        (三)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
        (四)推进联合培养项目
        (五)推进境外办学
        (六)优化汉语国际传播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二)选派教师出国交流
    三、加强科学研究合作
        (一)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二)联合推进科学研究项目
        (三)成立中俄高校联盟
        (四)鼓励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第四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现状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概述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概述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校际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一)调查的目的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三)调查的设计
        (四)调查的实施
        (五)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问题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一)学生交流数量偏少,人数增长不稳定
        (二)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三)学生交流普遍存在语言障碍
        (四)中俄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
        (五)境外办学合作匮乏
        (六)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一)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
        (二)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
        (三)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四)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问题
        (一)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二)两国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
        (三)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第六章 优化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对策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
        (二)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三)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
        (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
        (五)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
        (六)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
        (二)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
        (三)打破以文学学科为主的教师选派,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
        (四)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对策
        (一)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
        (二)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三)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三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访谈提纲
附录四
个人简历
致谢

(6)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导向
        二、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要性
        三、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
        (一)年载文量分析
        (二)核心作者分析
        (三)团队-机构分析
        (四)研究热点与主题分析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
        (三)案例研究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中等职业教育
        二、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
        三、边境民族地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全球化理论
        (一)全球化
        (二)教育全球化
        二、合作与竞争理论
        三、蛛网模型理论
    第三节 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内容
        一、衡量职业院校国际化维度
        二、中等职业院校国际化程度评价指标分析
        (一)教育观念的国际化
        (二)组织机构的国际化
        (三)课程体系设置的国际化
        (四)师生队伍的国际化
        (五)校园教育与文化的国际氛围
        (六)中外办学与合作培训项目
第三章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现状调查
    第一节 个案选取的缘由
        一、个案选取的依据
        二、M县高级职业中学的发展概况
        (一)基本情况
        (二)特色发展
    第二节 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
        一、研究设计及实施
        (一)问卷及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问卷及访谈的实施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问卷及访谈结果分析
        (二)M 县职业高级中学国际化发展程度分析
        三、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取得成效
        (一)具备国际化办学理念
        (二)组织结构具备一定国际化水准
        (三)留学生数量多,就业质量好
        (四)特色专业国际化明显
        (五)学校教育及文化具备一定的国际化氛围
第四章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化办学实力不足
        二、国际化发展层次不高
        三、国际化师资队伍欠缺
        四、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有待提高
        五、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国际化
    第二节 M县职业高级中学教育国际化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层面
        (一)地方经济落后
        (二)学校国际化发展经费有限
        二、社会层面
        (一)社会认可度低
        (二)M县职业高级中学留学生招生资质不明确
        三、学校层面
        (一)没有用好已经成熟的国际化发展条件
        (二)学校多边合作格局尚未形成
        (三)学校国际化师资不足
        四、学生层面
        (一)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有待加强
        (二)学生国际化发展欲望较低
第五章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
    一、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
        (一)整体提高学校国际化发展的意识
        (二)创新中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
    二、适应国际化发展需求,培养国际化人才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二)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拓宽学生实训锻炼渠道
        (三)打破校企合作地域限制,搭建国际化平台
    三、提高师资素质,建设国际化队伍
        (一)培养教师国际意识,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二)聘请优质外籍教师,打造师资培训基地
        (三)坚持教师队伍“引进来、走出去”并举
    四、拓宽中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思路
        (一)提高国际化办学主动性
        (二)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
    五、提高中职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成效
        (一)积极与国外开展联合培训项目
        (二)发挥“一带一路”东南亚职教联盟优势
    六、坚持国际化与边境民族特色相结合
        (一)契合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二)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坚持民族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硕博学位论文
    三、期刊
    四、其他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一、学术论文
    二、科研项目
致谢

(7)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3.2 府际治理研究进展
        1.3.3 云南参与次区域合作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次区域合作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合作特征
    2.2 府际治理
        2.2.1 理念演进
        2.2.2 次区域府际治理实践路径
    2.3 地域分工理论
        2.3.1 中心—外围理论
        2.3.2 地缘区位论
        2.3.3 劳动地域分工和协作理论
        2.3.4 经典博弈理论
第3章 次区域府际合作的驱动机制
    3.1 府际关系的APT—R因子模型
        3.1.1 发展引力(Attraction)
        3.1.2 梯度压力(Pressure)
        3.1.3 战略推力(Thrust)
        3.1.4 博弈阻力(Resistance)
    3.2 基于主体异质性的府际博弈分析
        3.2.1 有限理性概念
        3.2.2 群体策略选择
        3.2.3 演化稳定策略
        3.2.4 合作博弈机制
        3.2.5 群体选择与直接互惠
第4章 云南参与澜湄次区域合作进程
    4.1 澜湄合作机制演变
        4.1.1 合作成效
        4.1.2 存在问题
    4.2 阶段特征
        4.2.1 前期积累准备阶段(1950-1991 年)
        4.2.2 构建合作框架阶段(1992-2002 年)
        4.2.3 积极参与实践阶段(2003-2014 年)
        4.2.4 融入澜湄合作阶段(2015 年—今)
    4.3 重点合作区域
        4.3.1 中越河口—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
        4.3.2 中缅瑞丽—木姐跨境经济合作区
        4.3.3 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
        4.3.4 临沧边境经济合作区
        4.3.5 境外合作区
    4.4 主要合作领域
        4.4.1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4.4.2 产能合作成效显着
        4.4.3 贸易畅通方兴未艾
        4.4.4 资金融通格局初现
        4.4.5 民心相通深入人心
    4.5 问题与瓶颈
        4.5.1 支持沿边地区开放的机制与功能不完善
        4.5.2 边境贸易互补性不高
        4.5.3 交通瓶颈
        4.5.4 产能合作示范效应不显着
        4.5.5 非公共安全隐患较大
第5章 基于APT—R因子的府际合作机制研究
    5.1 次区域主体利益分析
        5.1.1 泰国利益诉求
        5.1.2 缅甸利益诉求
        5.1.3 越南利益诉求
        5.1.4 柬埔寨利益诉求
        5.1.5 老挝利益诉求
        5.1.6 中国及中国云南利益诉求
    5.2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动力机制
        5.2.1 合作发展引力(A)
        5.2.2 发展梯度压力(P)
        5.2.3 战略协同推力(T)
        5.2.4 地缘博弈阻力(R)
第6章 基于APT—R模型的府际关系情景模拟
    6.1 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情景分析
        6.1.1 实施前稳态
        6.1.2 策略扰动者
        6.1.3 实现路径
        6.1.4 模型设计
        6.1.5 策略模拟
        6.1.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2 澜湄合作机制情景分析
        6.2.1 实施前稳态
        6.2.2 策略扰动者
        6.2.3 实现路径
        6.2.4 模型改进
        6.2.5 策略模拟
        6.2.6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3 强化云南辐射功能的情景分析
        6.3.1 辐射中心策略
        6.3.2 策略模拟
        6.3.3 府际合作驱动分析
    6.4 案例:中缅泰老“黄金四角”府际治理研究
        6.4.1 府际关系情境分析
        6.4.2 府际合作领域
        6.4.3 府际治理政策设计
第7章 云南参与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路径与建议
    7.1 府际合作路径
        7.1.1 促进互联互通
        7.1.2 促进跨境产能合作
        7.1.3 支持次级政府府际合作
        7.1.4 促进跨境旅游合作
        7.1.5 促进贸易畅通
    7.2 府际治理保障措施
        7.2.1 要素流动保障
        7.2.2 企业主导保障
        7.2.3 政府推动保障
        7.2.4 辐射功能保障
        7.2.5 改革赋权保障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致谢

(8)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产业发展之必然
        1.1.1 改革开放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1.1.2 中国出口额整体呈上升趋势
        1.1.3 众多中国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1.1.4 “一带一路”助推品牌国际化
    1.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1.2.1 品牌
        1.2.2 品牌出海
        1.2.3 品牌出海与企业出海
        1.2.4 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1.2.5 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品牌出海驱动因素的历史探究
    2.1 宏观背景
        2.1.1 经济全球化引发“出海”意识
        2.1.2 “走出去”战略开拓“出海”道路
        2.1.3 逆全球化反推“出海”高质量
        2.1.4 “一带一路”搭建“出海”新平台
        2.1.5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2.2 土洋之争
        2.2.1 以广告树立在华品牌形象
        2.2.2 以创新传播打造在华时尚范式
        2.2.3 土洋之争导致中国品牌之殇
        2.2.4 缩小中外品牌差距
    2.3 微观背景
        2.3.1 顺应“走出去”趋势
        2.3.2 寻求未饱和市场
        2.3.3 丰富品牌资产
        2.3.4 提升品牌全球形象
        2.3.5 弘扬中国特色文化
第3章 品牌出海的现状与挑战
    3.1 品牌出海的发展历程
        3.1.1 产品出口阶段
        3.1.2 品牌觉醒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2 品牌出海的现状
        3.2.1 品牌力持续增长但电子品类品牌力回落
        3.2.2 品类动荡但强势品类始终占据半壁江山
        3.2.3 出海品牌马太效应显着
        3.2.4 出海品牌品牌力在欧洲市场增长乐观
        3.2.5 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是品牌出海的重要沟通点
    3.3 品牌出海的挑战
        3.3.1 外部环境多变导致出海风险增大
        3.3.2 中外品牌国际化程度差距明显
        3.3.3 制造大国与品牌小国
        3.3.4 去中国化容易失去品牌的国别性
第4章 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4.1 夯实品牌基础抵抗出海风险
        4.1.1 注册商标维护品牌权益
        4.1.2 建设海外根据地强化本土优势
        4.1.3 借力电商平台跨境出海
        4.1.4 并购海外品牌整合优势资源
    4.2 布局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化程度
        4.2.1 吸纳与保留全方面国际人才
        4.2.2 获取国际组织认证背书品牌实力
        4.2.3 投标海外项目提高品牌好感度
        4.2.4 海外上市提升全球知名度
    4.3 管理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实力
        4.3.1 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4.3.2 合作推广实现品牌优势互补
        4.3.3 国际展会展示品牌实力
        4.3.4 赞助节事扩张品牌影响力
        4.3.5 明星代言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4.3.6 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可持续发展
    4.4 强化品牌底蕴促进文化认同
        4.4.1 文化自信打造跨文化传播的基础
        4.4.2 创新理念转换跨文化传播的思路
        4.4.3 转换策略培养跨文化传播的认同
        4.4.4 拓展路径突破跨文化传播的局限
    4.5 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4.5.1 “文化和融合”实现共同繁荣
        4.5.2 “品质和信誉”颠覆刻板印象
        4.5.3 “全球视野和本土运营”真正触达受众
        4.5.4 “技术和互动”建立情感连接
        4.5.5 “媒体和热点”引发全球关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我国研究现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分析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1.4.2 具体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2.1 思想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2.1.2 西方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2.1.3 简要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2.2 开放式创新理论
3 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依据
    3.1 理论依据
    3.2 历史依据
    3.3 现实依据
4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
    4.1 基本概念
        4.1.1 国家创新体系
        4.1.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4.1.3 相关概念辨析
    4.2 构成要素
        4.2.1 行为主体因素
        4.2.2 投入和产出因素
        4.2.3 环境因素
    4.3 主要特点
        4.3.1 开放性
        4.3.2 系统性
        4.3.3 流动性
        4.3.4 安全性
    4.4 建立原则
        4.4.1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4.4.2 坚持两种创新资源和两个市场相结合原则
        4.4.3 坚持体现本国国情与符合国际规范相结合原则
        4.4.4 坚持开放合作与为我所用相结合原则
    4.5 目标体系
        4.5.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4.5.2 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4.5.3 提升本国在全球创新网络竞争力
    4.6 创新活动
        4.6.1 科学创新
        4.6.2 技术创新
        4.6.3 制度创新
        4.6.4 三大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4.7 体系运行
        4.7.1 运行模式
        4.7.2 运行机制
        4.7.3 运行环境
        4.7.4 演化路径
    4.8 开放水平的测度
        4.8.1 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因子
        4.8.2 创新开放度衡量指标体系
5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一: 科学创新
    5.1 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
        5.1.1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主体
        5.1.2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人员的聚集地
        5.1.3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地
    5.2 创新形式:科学研究国际化
        5.2.1 人才培养国际化
        5.2.2 科研活动国际化
        5.2.3 科研成果国际化
    5.3 基于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国际化
        5.3.1 国际大科学研究
        5.3.2 “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
6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二: 技术创新
    6.1 创新主体:企业
        6.1.1 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
        6.1.2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6.1.3 企业是技术发明的主体
    6.2 创新形式:研发国际化
        6.2.1 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6.2.2 实施跨国并购
        6.2.3 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6.3 研发国际化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双重影响
        6.3.1 有利影响
        6.3.2 不利影响
7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三: 制度创新
    7.1 创新主体:政府
        7.1.1 政府是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者
        7.1.2 政府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导者
        7.1.3 政府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者
    7.2 创新形式: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7.2.1 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7.2.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7.2.3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7.3 国际规则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7.3.1 影响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国际规则
        7.3.2 相关国际规则变化趋势
        7.3.3 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启示
8 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8.1 发展历程
        8.1.1 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
        8.1.2 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8.1.3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11年)
        8.1.4.深度融合阶段(2012年至今)
    8.2 创新活动
        8.2.1 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
        8.2.2 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8.2.3 以政府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8.3 开放水平测度
        8.3.1 国际比较
        8.3.2 总体评价
    8.4 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8.4.1 逆全球化下的挑战
        8.4.2 开放合作是大势
        8.4.3 中国优势
        8.4.4 应对策略
9 国际经验和重要启示
    9.1 国际经验
        9.1.1 美国经验
        9.1.2 日本经验
        9.1.3 德国经验
        9.1.4 以色列经验
    9.2 重要启示
        9.2.1 正确认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关系
        9.2.2 正确认识自主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关系
        9.2.3 正确认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
        9.2.4 正确认识局部开放和全面开放的关系
        9.2.5 正确认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9.2.6 正确认识制造业开放和服务业开放的关系
        9.2.7 正确认识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的关系
        9.2.8 正确认识完善国内创新环境与进—步扩大创新开放的关系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研究目标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企业国际化的界定
        2.1.2 企业经营绩效的界定
    2.2 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2.1 企业国际化理论
        2.2.2 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度广度及综合测量指标体系
        2.2.3 企业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2.4 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的相关关系
        2.2.5 企业国际化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演进模式与驱动因素
    3.1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演进模式
        3.1.1 “产品国际化”发展模式
        3.1.2 “产品国际化”加速发展
        3.1.3 “产品国际化”模式与“经营国际化”模式共同发展
        3.1.4 “经营国际化”加速发展
        3.1.5 “品牌国际化”模式逐步兴起
    3.2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驱动因素
        3.2.1 外源性驱动因素
        3.2.2 内源性驱动因素
    3.3 对超过700 家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与访谈调研
        3.3.1 问卷调查及调研访谈工作基本情况
        3.3.2 问卷调查及调研访谈主要结论
    3.4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阻力的进一步探析
        3.4.1 投资保护协定等顶层设计需进一步完善
        3.4.2 资本、技术、管理等方面需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3.4.3 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需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3.4.4 文化差异导致民营企业国际化管理和东道国社区融合方面存在困难
        3.4.5 金融、法律等国际化服务支持平台建设有待完善
4 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 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1.1 企业国际化影响绩效的理论分析
        4.1.2 企业国际化程度与绩效关系的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 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绩效影响的调节效应
        4.2.1 “一带一路”倡议的调节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2 高管海外经历的调节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2.3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的调节效应: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5 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5.1 模型构建
        5.1.1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N型关系的模型构建
        5.1.2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关系的双门槛模型构建
        5.1.3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度)与绩效关系的模型构建
    5.2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5.3 实证结果
        5.3.1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N型关系的实证结果
        5.3.2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关系双门槛模型实证结果
        5.3.3 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深度)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结果
6 民营企业国际化对经营绩效影响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一带一路”倡议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6.1.1 “一带一路”倡议调节效应的模型构建
        6.1.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1.3 “一带一路”倡议调节效应的实证结果
    6.2 高管海外经历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6.2.1 高管海外经历调节效应的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2.3 高管海外经历调节效应的实证结果
    6.3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6.3.1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调节效应的模型构建
        6.3.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6.3.3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调节效应的实证结果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受内外两种力量共同驱动
        7.1.2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仍面临风险与挑战
        7.1.3 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程度(广度)与绩效呈N型相关关系
        7.1.4 “一带一路”倡议显着提升了中国民营企业在沿线国家进行国际化的经营绩效
        7.1.5 高管海外经历促进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绩效提升
        7.1.6 内部风险控制能力能够促进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绩效提升
    7.2 对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建议
        7.2.1 对政府有关部们的建议
        7.2.2 对企业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实地调研受访者名单
附录 B:调查问卷样本
附录 C:调研访谈提纲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快国际化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四川省网信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 田雪.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以柳州C学院中印SGMW汽车学院为例[D]. 韦金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海归背景董事对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影响的研究[D]. 闫盼盼. 吉林大学, 2021(01)
  • [5]“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D]. 吴欣达.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6]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个案研究[D]. 魏靖.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7]澜湄合作的府际治理和云南参与路径研究[D]. 闫晓燕.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8]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D]. 朱简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D]. 周红芳. 四川大学, 2021
  • [10]中国民营企业国际化与绩效研究[D]. 刘杰.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标签:;  ;  ;  ;  ;  

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国际化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