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用真菌多糖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食药用真菌多糖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一、食药用真菌多糖的研究及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苗晶囡,王勇,杨柳,黄敏,张娉,林瑞,邱军强,张华[1](2021)在《食药用真菌多糖调节肠道菌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作为机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正常生理活动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紊乱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食药用真菌作为一种独特的天然资源,其主要活性物质多糖类成分,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多糖发挥各类生物活性与其调节肠道菌群之间的联系逐渐被揭示。本文对近年来食药用真菌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各类生物活性进行综述,旨在为食药用真菌多糖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徐顺高[2](2021)在《乙酰化树舌灵芝子实体多糖抗氧化和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树舌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属珍稀药用菌,富含多糖、蛋白质、矿质元素等活性物质,其中树舌灵芝多糖(G.applanatum polysaccharides,GAP)是其主要成分,具有降低血脂、抵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但目前乙酰化树舌灵芝多糖(Acetylated G.applanatum,A-GAP)尚未见报道。而2型糖尿病是一类伴随多种并发症的慢性疾病,其治疗药物多以降低血糖为目标,且包含多种副作用,本课题就A-GAP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作用而展开。本课题对提取的树舌灵芝多糖进行乙酰化修饰得到A-GAP,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凝胶色谱等方法分析A-GAP的结构特征,检测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结合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肝脏和结肠病理切片、小鼠肝脏中LPS和IRS浓度,分析A-GAP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水提醇沉GAP得率为0.40%。采用乙酸酐10%、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h的条件进行乙酰化修饰,羟胺比色法检测得到取代度为0.365。(2)高效液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结果显示,A-GAP由11种单糖组成,包括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N-乙酰-氨基葡萄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摩尔比为33.56:2.79:0.46:1.94:0.26:0.37:31.79:20.97:0.71:0.98:6.20。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得A-GAP分子量为1.22×104Da。红外光谱检测表明A-GAP具有多糖特殊吸收峰,为吡喃糖,且乙酰化修饰成功。(3)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A-GAP对1,1-二苯肼-2-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5.35±0.16%和45.16±0.06%,分别比GAP高26.36%和44.04%;A-GAP的还原力为0.31±0.01,比GAP高32.26%,说明A-GAP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4)A-GAP可以显着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具体表现为:(1)A-GAP可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和肝脏脂肪含量。(2)A-GAP可改善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的水平;具有降低机体血脂的功效;A-GAP可降低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的活性,能够改善肝脏功能,缓解肝脏损伤;A-GAP可降低肌酐(Creatinine,CERA)浓度,具有修复肾功能,增加肾小球滤过性。(3)A-GAP能够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具有增强机体抵抗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氧化的作用。(4)肝脏病理切片发现A-GAP具有修复肝脏损伤的作用。(5)结肠部位病理切片可以看出A-GAP可增加绒毛长度、致密性,缓解炎性细胞浸润,修复肠道屏障。(6)A-GAP可使结肠组织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浓度下降,恢复肠道环境的作用。(7)A-GAP可增加胰岛素受体底物(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IRS1、IRS2)浓度,改善胰岛素抵抗。综上所述,A-GAP具有抗氧化和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为辅助治疗糖尿病、增加机体抗氧化的天然药物筛选提供一定参考。

向巧[3](2021)在《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文中指出高等真菌是抗生素以及农药的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它里面含有的化合物具有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等特点。滑菇(Pholiota nameko),属于担子菌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鳞伞属,又名光帽黄伞、滑子菇。滑菇具有材料来源广、菌种可以被分离培养等优点。本文以高等真菌滑菇(Pholiota nameko)为研究对象。文献报道滑菇浸膏、多糖、蛋白等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通过本课题组其他成员前期对滑菇的研究发现滑菇属于敏感类真菌即改变它的发酵条件则可诱导其产生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并且滑菇发酵液中含有不同化学结构类型且活性显着的化学成分。为了充分发掘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潜力,探索其产生次级代谢产物所发的机制,我们从化学成分、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三方面对滑菇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深入挖掘,以期从中获得大量结构新颖、活性显着的次级代谢产物。(1)通过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不同发酵条件下得到的滑菇乙酸乙酯层浸膏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1)发酵条件:每升灭菌水含去皮土豆200 g,葡萄糖20 g,Mg SO4 1.5 g,KH2PO43g,VB1 10 mg,蛋白胨1.0g,用柠檬酸调p H至6.0~6.5。培养条件:24℃恒温,转速150 r/min,暗培养发酵25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27g,并从中分离鉴定出了一个新化合物:1-hydroxy-6-bromo-2,2,5,7-tetramethylindan。(2)发酵条件:大米和水(1:1.4),培养条件:室温静置,发酵45天。得到的滑菇发酵液的乙酸乙酯层浸膏62.1g,从中分离并鉴定出了5个化合物,它们分别是:(22E,24R)-Ergosta-7,22-dien-3β-ol(1)、(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2)、β-Sitosterin(3)、(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4)、22E,24R)-Ergosta-4,6,8(14),22-tetraen-3-one(5)。(3)发酵条件:每升超纯水中加入葡萄糖5.00%、酵母粉0.50%、蛋白胨0.15%、Mg SO4和KH2PO40.05%,培养条件:24℃、150 r/min,摇床暗培养25-30天。得到乙酸乙酯层浸膏36g,从中分离鉴定出了4个已知化合物,它们分别为:Donacinol B(6)、Donacinol C(7)、Trichapargins A(8)、Trichapargins B(9)。(4)对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出的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初步的胰岛素的敏感性和降血糖活性研究。通过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8在10μM浓度下单独作用24小时后表现有一定活性;化合物7、化合物6、化合物9在10μM浓度下单作用24小时后表现无活性。(2)由于实验室的培养条件以及分离纯化手段的局限性,就使得我们想要从滑菇发酵液中分离得到那些本身含量就不多但化学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增加了困难。LC与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MS/MS相结合,可对复杂样品进行实时分析,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能够准确定性定量。代谢组学分析主要目的是从生物样本中检测并筛选出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学显着差异的代谢物,并以此为基础阐明生物体的代谢过程和变化机制。运用LC-MS/MS技术对滑菇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发酵液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混合的样品中总共检测出七种类型的次级代谢产物,总共为342种代谢物。其中与我们比较感兴趣的的类型有:萜类(9种)、香豆素(15种)、其他类(64种)。对每组样品分别进行两两比对,筛选出它们两组间的不同差异代谢物,它们各组间依次筛选出的不同差异代谢物数目分别:231、211、230、199、133、211。通过对各组间筛选得出的差别性代谢物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以发现土豆配养基3中的代谢物含量最丰富,GP培养基的含量最差。并对它们两个间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了代谢通路分析。通过KEGG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差异代谢物富集用于63条通路途径,其中与我们研究相关的通路途径有两条,它们为: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它们富集的差异代谢物的数目最多,分别为80、35个。(3)运用转录组测序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发酵液菌丝体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滑菇在不同发酵条件下产生不同次级代谢产物的发生机制,为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滑菇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不同培养条件下滑菇菌丝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初步筛选出与次级代谢产物相关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将15480条Unigene序列通过Blast软件与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从中获得注释的Unigene有10900个。对各组间的差异基因的进行了筛选,发现GP培养基vs大米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多为:2450个,GP培养基vs土豆培养基筛选出的差异基因数最少为:1020个。通过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可以明确滑菇发酵液菌丝体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和分子功能三大分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最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确定了差异表达基因的显着富集通路,同时找出了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的滑菇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途径,并在KEGG数据库中找到了与次级代谢产物有关通路所富集的基因数以及基因名。

彭娟娟,李向敏,王涓,谢意珍,吴清平[4](2021)在《食药用真菌多糖对肿瘤免疫逃逸调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食药用真菌多糖是食药用真菌的主要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可以从多层次、多靶点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被认为是一种天然免疫调节剂。此前食药用真菌多糖抗肿瘤机制研究集中在提升机体的免疫力达到抑制肿瘤的目的,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它可以调节肿瘤微环境,恢复机体对肿瘤以及肿瘤微环境的监视能力,提升机体对肿瘤微环境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能力,进而达到充分发挥其抑制和杀伤肿瘤的功能。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也发现食药用菌多糖可以正向调节肿瘤小鼠外周血免疫细胞数量,促进免疫细胞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帮助机体识别及杀伤肿瘤细胞,改善肿瘤微环境免疫状态。本文在我们团队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食药用真菌多糖作为免疫调节剂在抑制肿瘤免疫逃逸中的生物活性,结合肿瘤微环境探讨其与肿瘤免疫的关系、作用机制和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以期为食药用真菌多糖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

王晓岩[5](2020)在《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采自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白丽蘑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包括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测定,并且对蒙古白丽蘑不同成分(总多糖、总蛋白、小分子类化合物、总甾醇类化合物及两种甾醇类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内、体外肿瘤抑制实验,探讨其作用机理,对效果最好的组分进行高通量血液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并探讨蒙古白丽蘑的总多糖、甾醇类化合物及水提液进行降血糖实验研究。通过凯氏定氮法、氨基酸自动分析法、索氏抽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及灼烧法等方法对蒙古白丽蘑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如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灰分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总蛋白质含量为总蛋白含量为43.56%,总多糖含量为35.58%,总灰分含量为9.2%,粗纤维含量为1.09%;氨基酸含量与金针菇、杏鲍菇及滑子蘑等9种常见食用菌相对比,人体所需必需氨基酸含量在蒙古白丽蘑中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几种;蒙古白丽蘑重金属含量低,符合国家+++标准,为一级食用产品,食用安全。应用GC-MS及LS-MS等方法,对蒙古白丽蘑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1种匹配度高于85%化学成分,所有检测出的化合物均以极性较小的易挥发性脂肪族化合物为主;经LS-MS分析,得到化合物共50种,其中检测出酚类化合物9种、脂肪酸类化合物12种、核苷酸类化合物3种、醌类化合物8种、糖类成分6种及甾体类成分4种几个化合物类群,另外还有其他类化合物8种。应用正向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方法对蒙古白丽蘑甾醇类化合物进行分离提取,其几种甾体类化合物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麦角甾醇、(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等9种化合物。本研究对蒙古白丽蘑化学物质基础特点有了整体性了解,为其活性研究提供基础。由于蒙古白丽蘑的不合理的人为采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使蒙古白丽蘑栖息地收到破坏,该物种濒临灭绝。应用深层发酵方式量产其发酵菌丝体,尝试在应用上替代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为有助于保护该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前期基础上,对其高密度发酵罐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配方为黄豆粉16.55g/L,玉米浆粉33g/L,蔗糖在初始条件下为33g/L,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逐渐增至9%;发酵条件为10L发酵罐条件优化下,在25℃条件下,初始p H调整为为6.5,发酵罐机械转子转速150 rpm,初始接种量12.5%,为发酵罐最佳培养条件,以此条件在50L及100L发酵罐进行放大培养,最终结果:50L发酵罐在216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17.84g/L;100L发酵罐在192h时生物量达到19.64g/L。随着发酵罐体的放大,可以明显的缩减发酵周期,为蒙古白丽蘑液体发酵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其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发酵菌丝体分析得到的化合物共31个,分别为酚类成分、糖类成分、醌类成分、核苷酸、脂肪酸、甾醇类及其他成分,其中大部分化合物与子实体共有。蒙古白丽蘑不同组分抗肿瘤研究方面,通过脏器指数及抑瘤率计算、ELISA酶联免疫法、H&E病理切片、TUNEL、免疫组化荧光分析法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对蒙古白丽蘑总蛋白(TPLM)、总多糖(LMP)、甲酸(ELM)提取的小分子类化合物、总甾醇类(SLM)化合物及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进行体内抗肿瘤实验,同时对两种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上蒙古白丽蘑组分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抑制情况均有明显的抑制表现活性,其中以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及总多糖(LMP)活性最佳。并对SLM进行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SLM治疗后的H22荷瘤小鼠,与模型组相比,经肿瘤微环境影响机体代谢发生紊乱所产生强烈扰动的化合物在色氨酸代谢途径、5-羟色胺能突触途径、蛋白质消化吸收途径、亚油酸代谢途径、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几个代谢通路中发生明显的回调状态,具有肿瘤抑制作用的表现。肠道微生物变化作用,SLM给药组中,普雷沃菌属及相关菌属为优势菌属(Prevotella),隶属该属多种细菌被证实具有促进脂质代谢、治疗代谢综合征、癌症等多种疾病。除此之外,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与拟杆菌属(Bacteroides)在SLM组中也大量富集,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多种重要作用,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蒙古白丽蘑降血糖作用研究,对蒙古白丽蘑总多糖(LMP)、水提液(WLM)及肿瘤抑制实验最好组总甾醇组(SLM)应用测量空腹血糖、ELISA法、糖耐量检测法、Western Blot法进行降血糖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总多糖(LMP)及水提液(WLM)均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治疗4周可以显着改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以及胰岛素抵抗作用。而SLM组降血糖作用并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活性物质基础是总多糖(LMP)与水提液(WLM),可以用作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研发利用。

梁雪[6](2020)在《桦剥管菌多糖的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恶性肿瘤是一类危及人类身体、心理健康的疾病,亦称癌症,人体内正常的细胞会在各种各样的致癌物影响下发生变化,将其转变为癌细胞。目前,合成的抗氧化、抗肿瘤药物在治疗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开发天然的抗肿瘤、抗氧化类药物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真菌多糖存在于真菌中,人体内的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补体系统能被真菌多糖所激活,真菌多糖对宿主的免疫调节系统具有增强的功能,使其抗氧化、抗肿瘤功能得以实现。目前研究得比较深入的真菌多糖有猴头菇、灵芝、香菇、银耳等。本研究以食药用真菌中的桦剥管菌为对象,桦剥管菌经热水煮提后,获得桦剥管菌粗多糖(PEP)经乙醇分级沉淀、初步分离纯化后,获得PEP1多糖,此多糖具有均一性,同时,测定PEP、PEP1的分子量分布及单糖组成情况,研究其最优提取工艺,同时进行抗氧化及免疫活性的研究,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桦剥管菌多糖,为医药、科研、食品等领域提供科学的实验理论参数。本研究主要结果:1.桦剥管菌多糖得率6.48%,桦剥管菌总糖含量为65%,蛋白质含量为12.26%,糖醛酸含量为0.24%,灰分含量为1.32%,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51.86%)和半乳糖(32.75%),分子量分布不均一。2.初步分离纯化出均一性多糖PEP1,其数均分子量为253652 Da,峰型对称;其由D-Man、D-Glc和D-Gal组成,其含量百分比分别为:2.23%:81.97%:15.80%。3.响应面法超声辅助优化桦剥管菌多糖的提取条件:超声时间20 min,超声温度70℃,超声功率80.24 W,水浴温度69.16℃,水浴时间1 h,液料比是30:1,提取3次,利用此工艺多糖得率为10.228%。4.桦剥管菌多糖不能直接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也不能直接地诱导肿瘤细胞的的凋亡和坏死。5.PEP和PEP1在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其中,PEP1清除力大于PEP清除力。6.PEP和PEP1在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方面,均有较好的表现,其中,PEP清除力大于PEP1清除力。7.PEP和PEP1均具有较好的缓解和抑制丙烯酰胺诱导的A549和293T细胞的氧化损伤的作用,即桦剥管菌多糖具有抗氧化活性,PEP和PEP1的抗氧化作用均较好,其中,PEP1比PEP的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稍强。

孙珊珊[7](2020)在《茯苓和琉球曲霉活性物质结构与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真菌广泛的分布在自然界中,其种属繁多,是自然界中的第二大生物类群。真菌可以产生大量结构新颖、生物活性多样的代谢产物,是活性物质的宝库资源。本论文开展了食药用大型真菌和特殊生境丝状真菌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功能评价研究。论文工作的第一部分以我国着名食药用真菌茯苓(Wolfiporia cocos)为研究对象,对茯苓菌核水不溶性多糖(WIP)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构表征和药效评价。分离获得一种分子量为4.486×106 Da的β-D-葡聚糖。(1)首先利用ob/ob小鼠模型对WIP改善代谢综合症的药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WIP多糖可以很好的改善ob/ob小鼠的高血糖、高血脂和非酒精性脂肪肝。进一步采用高通量测序,研究了 WIP对小鼠肠道细菌菌群的影响,并阐明了 WIP降糖降脂多重药效的作用机制。口服WIP多糖显着改变了ob/ob小鼠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在属水平,显着增加了丁酸产生Lachnospiracea,Clostridium XIVa 和 Clostridium Ⅳ的丰度。与肠道菌群变化相对应,WIP组小鼠粪便中丁酸含量显着增加。同时肠道上皮ppar-γ的表达增加、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和粘膜蛋白(muc-5)的表达增加,血浆中LPS和炎症的水平降低。以上研究表明,口服WIP多糖显着富集了丁酸产生菌,增加了肠壁的完整性;通过丁酸介导的肠道上皮ppar-γ信号降低氧分压,抑制条件致病细菌。粪菌移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肠道菌群在WIP改善代谢综合征中发挥关键作用。(2)利用酒精液体饲料诱导的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小鼠评价了 WIP对酒精肝的作用,结果表明WIP显着改善了酒精导致的肝脏炎症和脂质堆积。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WIP通过逆转酒精导致的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降低,特别是增加丁酸产生菌丰度来维持肠道厌氧环境,从而抑制肠道LPS产生细菌和真菌的扩增。此外,在实验中通过ITS测序和体外培养获得了一株在酒精喂养条件下大量富集的真菌M guilliermondii。通过动物实验证实M.guilliermondii及其产生生理功能分子前列腺素E2促进了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是酒精肝相关的潜在肠道致病真菌。综上所述,茯苓水不溶性多糖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益生元,本研究为茯苓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为阐明中药茯苓健脾作用的机制提供新的思路。论文工作的第二部分以一株来源于酒曲的琉球曲霉(Aspergillus luchuensis)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化的色谱和光谱研究手段对其产生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系统的化学研究,共分离得到了 11个化合物,包括4个新的二酮哌嗪衍生物(1-4)、1 个新的 methyl 4-(3-acetyl-2,6-dihydroxyphenyl)-2-methoxybutanoate(5)和 6 个已经化合物 asperazine(6),campyrone A-C(7-9),pyranonigrin A(10)和pyranonigrin S(11)。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评价,化合物10展现了中等强度的DPPH清除活力,化合物1-4和10-11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还原能力(EC50:8.7-176.39μM),化合物1-11在200μM的浓度下对A549(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K562(人白血病细胞),ASPC(人胰腺癌细胞)和H460(人大细胞肺癌细胞)细胞均没有毒性。上述结果表明:酒曲来源的琉球曲霉产生抗氧化活性产物,不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安全性高,是良好的发酵菌株。本论文的研究揭示了中药茯苓多糖调节肠道菌群治疗代谢综合征和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理,为中药科学化、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持,拓展了中药茯苓应用范围。挖掘了酒曲琉球曲霉新结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丰富了真菌天然产物库。

李皓[8](2020)在《六种食药用菌菌油特征化学成分分析与DPPH抗氧化功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药用真菌因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及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成分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行业,但关于食药用菌菌油的研究和相关产品还极为少见。由于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用菌除了含有普通食用菌的脂肪酸成分之外,还可能含有其它生物活性化学成分,因此研究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用菌菌油将更有利于具有特定功效菌油的开发。本文以六种从野外采集的食药用真菌(松木层孔菌、炭球菌、白秃马勃、紫革耳、毛蜂窝菌和红贝俄氏孔菌)为研究对象,通过乙醚从子实体提取菌油,运用硅胶柱色谱进行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菌油的特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利用体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菌油的抗氧化功效,从而揭示出菌油抗氧化活性与其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揭示了白秃马勃和紫革耳粗脂肪的其它化学成分,旨在为开发具有抗氧化功效的食药用菌菌油新产品奠定基础。首先,利用乙醚连续回流渗漉提取六种食药用真菌子实体得到粗脂肪,粗脂肪经硅胶短柱进一步纯化,用正己烷-乙酸乙酯(90:10,v/v)混合溶剂洗脱得到纯化菌油。菌油得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炭球菌(0.97%)、红贝俄氏孔菌(0.70%)、紫革耳(0.32%)、白秃马勃(0.28%)、毛蜂窝菌(0.26%)和松木层孔菌(0.11%)。实验结果表明,菌油在六种食药用菌子实体中占比较低,有机溶剂提取法有利于从子实体中制取菌油。粗脂肪中的菌油含量较少,说明还含有其它化学成分。其次,运用GC-MS对菌油的特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从松木层孔菌菌油鉴定出49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占总菌油的88.414%,其主要化学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有3种,相对含量为30.579%,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有6种,相对含量为49.714%;从炭球菌菌油鉴定出34种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为菌油的76.51%,其主要化学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有3种,相对含量为28.287%,4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相对含量为41.099%。从白秃马勃菌油鉴定出49种化合物,相对含量为菌油的73.562%,其主要化学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有4种,相对含量为51.06%,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有2种,相对含量为12.55%;从紫革耳菌油鉴定出了59种化学成分,占总菌油的86.626%,其主要化学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2种,相对含量为48.765%,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2种,相对含量为24.986%;从毛蜂窝菌菌油鉴定出了44种化合物,相对含量占总菌油的45.067%,其主要化学组分中有6种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相对含量为20.549%,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只有1种,相对含量为1.531%;从红贝俄氏孔菌菌油共鉴定出了65种化合物,占总菌油的88.07%,其主要化合物中有4种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和4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它们的相对含量分别为42.762%和22.585%。结果表明,不同菌油均以高级脂肪酸及其酯类成分为主,尤其是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及其酯类最为丰富,但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同时还含有其它特征化学成分。再次,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评价菌油抗氧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六种食药用菌菌油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并且抗氧化活性呈现浓度依赖关系。它们对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浓度(EC50)由大到小分别为红贝俄氏孔菌菌油(89.77±3.77 mg/mL)、白秃马勃菌油(26.14±0.64mg/mL)、松木层孔菌菌油(20.88±0.08 mg/mL)、炭球菌菌油(9.94±0.23 mg/mL)、紫革耳菌油(5.71±0.52 mg/mL)、毛蜂窝菌菌油(4.35±0.12 mg/mL)。菌油抗氧化活性与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菌油抗氧化活性与其特征化学成分有关,菌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其酯类和其它具有强抗氧化活性油溶性成分协同作用是菌油具有抗氧化活性的主要原因。其中毛蜂窝菌菌油中脂肪酸及其酯类成分含量最少,仅为27.039%,但因含有较高含量的其它类油溶性化学成分,比如角鲨烯,故其抗氧化活性最强,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最后,白秃马勃和紫革耳粗脂肪用正己烷-乙酸乙酯(90:10,v/v)洗脱菌油后,继续用乙酸乙酯洗脱,乙酸乙酯洗脱组分再次通过硅胶柱色谱分离纯化,用正己烷-乙酸乙酯梯度洗脱,分离得到3个单体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技术对分离出的3个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秃马勃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MB1和MB2,分别鉴定为乙酰基过氧化麦角甾醇(acetyl ergoterol5,8-endoperoxide)和过氧化麦角甾醇[(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从紫革耳分离得到1个化合物ZG,鉴定为麦角甾-7,22-二烯-3β-醇(ergosta-7,22-dien-3β-ol)。

李赟[9](2019)在《菌核侧耳高产多糖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结构表征》文中提出菌核侧耳(Pleurotustuber-regium(Fr.)Sing)是一种传统的食药两用真菌,具有较高的营养学价值和药用学价值。菌核侧耳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人工栽培获得菌丝和菌核需要良好的培养基质和适宜的培养条件。本文首先以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对菌核侧耳液态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再以菌丝多糖为指标对菌核侧耳固态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考察了菌丝形成菌核的过程;提取菌丝多糖、菌核多糖并对其结构进行初步表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菌核侧耳菌丝体生物量作为指标,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菌核侧耳液态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培养基组成成分为:果糖5.2%,酵母粉0.55%,MgSO4·7H2O 0.049%,KH2PO4 0.1%,VB1 0.01%。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核侧耳液态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6℃,接种量9%,装液量80 mL/250 mL,转速150 r/min,pH值7,发酵时间6 d;发酵得到菌核侧耳菌丝体生物量达到12.19 g/L。(2)利用竹粉和桑叶为固态基质探索菌核侧耳固态培养,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固态培养基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培养基组成成分为:竹粉与桑叶按质量分数为2:1,葡萄糖用量1%,酵母粉用量0.25%,Zn2+用量0.05%。用此培养基在菌悬液接种量10%,培养基初始含水率60%,28℃恒温培养20 d,测得每瓶培养料中菌丝生物量(干重)可达155 mg,菌丝多糖含量达13.8 mg/g。(3)通过采用HPLC、GPC和FTIR技术方法对固态培养获得的菌丝多糖和菌核多糖的结构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发现,菌丝多糖和菌核多糖均为吡喃糖,菌丝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w为4.751×104 g/mol,菌核多糖的重均分子量Mw为2.827×106g/mol,两者均为中等分布的聚合物。菌丝多糖和菌核多糖均含有甘露糖、核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和岩藻糖。比较菌丝多糖和菌核多糖的结构,发现二者主要结构较为相似,为日后采用固态培养方法制备菌丝多糖替代菌核多糖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工作基础。

吴盼[10](2019)在《液体发酵桦褐孔菌产生具有抑酶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食药用桦褐孔菌是一种大型珍稀担子菌门多孔菌科纤孔菌属真菌,主要生长在俄罗斯、中国东北、欧洲及北美等北纬40°-50°地区,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以及尚未有副作用报道,被认为可用于医疗保健领域,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桦褐孔菌生物活性成分十分丰富,主要有多糖、多酚和三萜等。然而,桦褐孔菌野外资源获取困难,自然条件下生长极其缓慢,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桦褐孔菌的研究及开发利用。而液体深层发酵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在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中添加木质纤维素一方面提高此类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增加发酵液中桦褐孔菌代谢物的合成。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产生的代谢物多糖、多酚因其拥有良好的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等活性而被广泛的关注。本论文采用液体发酵法研究了培养基中添加麦秆和甘蔗渣对桦褐孔菌发酵产生多糖、多酚的动态影响,生物活性指导下筛选出具备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双重活性的物质,并利用UPLC-MS对该物质的成分进行了初步探究。研究结果如下:(1)动态发酵:采用液体发酵法分别在培养基中添加麦秆、甘蔗渣对桦褐孔菌产生多糖、多酚的动态影响,两者产量变化规律均是先快速增长,进入增长缓慢期,到达最大值,进入衰减期,且两者的最大值(胞外多糖产量1.35±0.39g/L、胞外多酚产量102.61±3.69 mgGAE/L)时间相同。因此,本研究将最佳发酵时间定为产物最大值时间,都为第9天。(2)酶抑制活性组分筛选:分别从胞外多糖和胞外多酚各层萃取物,进行抑制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以阿卡波糖最为阳性对照。其中,多酚萃取物中水层多酚能有效抑制α-淀粉酶(IC50=40.31±1.43 mg/mL),而正丁醇层多酚能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IC50=12.77±0.47mg/mL),阿卡波糖对两种酶的抑制活性 IC50分别为 6.82±0.03 mg/mL,2.13±0.02 mg/mL。D101 大孔树脂吸附色谱将水层和正丁醇层分别梯度洗脱,各分为5段。分别对两者分段物的抑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层在分段后对α-淀粉酶抑制活性无显着提高;而正丁醇层分段后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增强显着,最佳为正丁醇层第4段(IC50=5.39±0.10mg/mL),较未分段正丁醇层IC50值降低了 57.8%,表明了酶抑制活性依赖于特定的化合物成分,桦褐孔菌多酚正丁醇层第4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3)抗氧化活性评估:在酶抑制筛选基础上进一步对多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出的最佳正丁醇层第4段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估。结果表明,三种评估方法DDPP,ABTS,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的IC50分别为多糖(2.82±0.01 mg/mL,6.40±0.50 mg/mL 和 0.82±0.04 mg/mL),多酚正丁醇层第 4 段(0.29±0.001 mg/mL,0.35±0.003 mg/mL 和 0.32±0.001 mg/mL)。两者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4)物质成分分析:在酶抑制活性筛选与抗氧化活性评估后,利用薄层、HPLC、UPLC-MS分析多酚正丁醇层第4段物质成分。紫外吸收光谱、分子结构和在该质谱模式下的断裂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物质由两种木脂素类化合物组成(C23H30O3 与 C23H32O2)。总之,液体深层发酵桦褐孔菌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生长速率,简化活性成分提取操作。添加甘蔗渣为底物的液体深层发酵桦褐孔菌产生多酚正丁醇层第4段物质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双重活性,且对其构效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为解决桦褐孔菌人工发酵提取药效成分奠定了基础。

二、食药用真菌多糖的研究及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药用真菌多糖的研究及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食药用真菌多糖调节肠道菌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食药用真菌多糖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1.1 对在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1.2 对离体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2 食药用真菌多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改善机体病理状态的作用
    2.1 食药用真菌多糖对代谢疾病的影响
        2.1.1 抗肥胖作用
        2.1.2 抗糖尿病作用
        2.1.3 抗高脂血症作用
    2.2 抗结肠炎作用
    2.3 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
    2.4 抗胃肠道肿瘤作用
3 结束语

(2)乙酰化树舌灵芝子实体多糖抗氧化和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树舌灵芝
        1.1.1 形态特征
        1.1.2 树舌灵芝的生长条件
        1.1.3 营养和药用价值
    1.2 食药用真菌多糖
        1.2.1 多糖提取方法
        1.2.2 多糖分离纯化
        1.2.2.1 组分分离
        1.2.2.2 去蛋白
        1.2.2.3 去色素
        1.2.2.4 脱盐
    1.3 食药用真菌多糖结构修饰
        1.3.1 乙酰化
        1.3.2 硫酸酯化
        1.3.3 羧甲基化
        1.3.4 磷酸化
    1.4 食药用真菌多糖结构
        1.4.1 分子量和单糖组成
        1.4.2 多糖结构
    1.5 食药用真菌多糖生物活性
        1.5.1 体外抗氧化活性
        1.5.2 降血脂
        1.5.3 抗肿瘤
        1.5.4 抗病毒
        1.5.5 抵抗糖尿病
        1.5.6 器官保护作用
        1.5.7 调节免疫力
    1.6 糖尿病
        1.6.1 发病机制
        1.6.2 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6.3 食药用真菌多糖辅助治疗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1 研究意义
        1.7.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剂
    2.3 仪器
    2.4 试验方法
        2.4.1 树舌灵芝子实体多糖的提取
        2.4.2 分离纯化
        2.4.2.1 去蛋白
        2.4.2.2 去色素
        2.4.2.3 透析
        2.4.3 树舌灵芝多糖乙酰化修饰
        2.4.4 多糖含量测定
        2.4.5 结构分析
        2.4.5.1 单糖组成
        2.4.5.2 A-GAP分子量测定
        2.4.5.3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2.4.5.4 核磁共振分析
        2.4.6 体外抗氧化活性
        2.4.6.1 还原力
        2.4.6.2 清除羟基自由基
        2.4.6.3 清除DPPH自由基
    2.5 动物试验
        2.5.1 分组及建模
        2.5.2 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
        2.5.3 石蜡切片
        2.5.4 生化指标活性检测
        2.5.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树舌灵芝多糖提取、乙酰化修饰和总多糖测定
        3.1.1 多糖提取和乙酰化修饰
        3.1.2 总多糖含量
    3.2 A-GAP结构解析
        3.2.1 单糖组成
        3.2.2 A-GAP和GAP的分子量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2.4 核磁共振光谱
    3.3 体外抗氧化活性
    3.4 A-GAP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血糖影响
        3.4.1 体重和肝指数
        3.4.2 葡萄糖耐受试验以及血糖变化
    3.5 A-GAP对2型糖尿病小鼠血脂、肝、肾功能的影响
        3.5.1 血脂水平
        3.5.2 肝功能水平
        3.5.3 肾功能水平
    3.6 肝脏病理切片
    3.7 A-GAP对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7.1 SOD、CAT和GSH-Px活性
        3.7.2 丙二醛含量
    3.8 糖尿病小鼠结肠组织切片
    3.9 A-GAP对小鼠LPS和IRS浓度的影响
        3.9.1 对2型糖尿病小鼠结肠LPS浓度的影响
        3.9.2 对2型糖尿病小鼠肝脏IRS的影响
4 讨论
    4.1 提取优化
    4.2 多糖乙酰化修饰
    4.3 多糖的结构测定
    4.4 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
    4.5 多糖缓解2型糖尿病症状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现状
        1.1.1 食药用真菌有效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1.1.2 食药用菌的发展现状
    1.2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及应用
        1.2.1 食药用真菌的发酵历史
        1.2.2 食药用真菌深层发酵的应用
    1.3 LC-MS/MS联用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1.3.1 LC-MS/MS的发展
        1.3.2 LC-MS/MS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滑菇发酵液化学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种子液的制备
        2.3.2 培养基的配制
        2.3.3 接种与培养
        2.3.4 萃取
    2.4 滑菇乙酸乙酯层的分离与纯化
        2.4.1 滑菇浸膏的分离与纯化
        2.4.2 部分化合物分离纯化示意图
    2.5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2.5.1 实验结果
        2.5.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及波普数据
    2.6 滑菇中部分单体化合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2.6.1 前言
        2.6.2 实验方法
        2.6.3 .判断依据
        2.6.4 .初筛结果
        2.6.5 结论
    2.7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发酵条件滑菇发酵液LC-MS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培养基的制备
        3.3.2 接种与培养
        3.3.3 发酵液的处理
    3.4 LC-MS法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发酵代谢产物
        3.4.1 样品前处理
        3.4.2 色谱质谱采集条件
        3.4.3 代谢物定性定量分析
        3.4.4 差异代谢物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培养条件滑菇发酵液菌丝体转录组分析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种子液的制备
        4.3.2 四种发酵条件
        4.3.3 接种与培养
        4.3.4 发酵液的处理
    4.4 四种滑菇发酵液转录组测序分析
        4.4.1 样品采集和制备
        4.4.2 序列组装
        4.4.3 Unigene的获得及其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5.1 测序信息统计
        4.5.2 转录组测序数据组装
        4.5.3 Unigene功能注释
        4.5.4 Unigene的NR注释
        4.5.5 差异表达分析
        4.5.6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富集
        4.5.7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化合物10的谱图
附录Ⅱ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食药用真菌多糖对肿瘤免疫逃逸调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肿瘤免疫逃逸治疗机制研究
    1.1 肿瘤免疫逃逸发生机制
    1.2 免疫逃逸治疗现状
2 食药用真菌多糖对肿瘤微环境细胞表面受体调节作用
    2.1 食药用真菌多糖对免疫检查点的调节作用
    2.2 食药用真菌多糖促进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类分子表达
    2.3 食药用真菌多糖对肿瘤细胞表面跨膜受体Fas因子的调节作用
3 食药用真菌多糖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
    3.1 食药用真菌多糖对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3.2 食药用真菌多糖对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分泌免疫抑制因子的调节作用
4 讨论

(5)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蒙古白丽蘑药理活性的研究
    1.2 蒙古白丽蘑化学成分研究
    1.3 蒙古白丽蘑生物学性质
    1.4 蒙古白丽蘑发酵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与发酵菌丝体化学成分分析
    2.1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并与其他9种食用菌营养成分对比研究
    2.2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化学成分分析
    2.3 蒙古白丽蘑菌丝体高密度深层发酵条件优化
    2.4 发酵菌丝体生物学鉴定
    2.5 蒙古白丽蘑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营养成分及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不同组分抗肿瘤活性相关机理研究
    3.1 蒙古白丽蘑总多糖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3.2 蒙古白丽蘑总蛋白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3.3 蒙古白丽蘑化学提取物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3.4 实验结果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蒙古白丽蘑甾醇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相关机理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4.3 蒙古白丽蘑ET与ED两种单体化合物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蒙古白丽蘑治疗肿瘤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
    5.1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蒙古白丽蘑治疗肿瘤高通量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的研究
    6.1 实验部分
    6.2 实验结果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蒙古白丽蘑降血糖作用研究
    7.1 蒙古白丽蘑总多糖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7.2 蒙古白丽蘑水提液(WLM)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7.3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7.4 实验结果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略缩语表
附录 A 蒙古白丽蘑宏观形态
附录 B 市场常见蘑菇
附录 C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GC-MS离子流图
附录 D(1)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LC-MS离子流图
附录 D(2) 蒙古白丽蘑菌丝体LC-MS离子流图
附录 E H22荷瘤小鼠
附录 F H22荷瘤小鼠脏腑器官及肿瘤
附录 G(1) 糖尿病模型鼠
附录 G(2) 糖尿病模型鼠
附录 H 深层发酵用菌种及生物反应器类型
作者简介
致谢

(6)桦剥管菌多糖的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桦剥管菌的介绍
    1.2 真菌多糖的研究概况
        1.2.1 真菌多糖的分布
        1.2.2 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2.3 真菌多糖的构效关系
        1.2.4 复合食药用真菌多糖的生物活性
    1.3 桦剥管菌多糖的研究概况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桦剥管菌多糖的提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药品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提取分离方法
        2.2.2 一般方法
        2.2.3 研究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桦剥管菌多糖的提取
        2.3.2 桦剥管菌的总糖含量
        2.3.3 桦剥管菌的蛋白质含量
        2.3.4 桦剥管菌的糖醛酸含量
        2.3.5 桦剥管菌的灰分含量
        2.3.6 桦剥管菌多糖PEP和PEP1 的单糖组成
        2.3.7 桦剥管菌多糖PEP和 PEP1 的分子量分布
    2.4 讨论与小结
第3章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提取桦剥管菌多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药品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建立
        3.2.2 提取桦剥管菌多糖的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3.2.3 响应面实验设计优化提取参数
    3.3 讨论与小结
第4章 桦剥管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细胞毒活性研究
        4.1.1 实验用品
        4.1.2 实验结果
    4.2 桦剥管菌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4.2.1 实验用品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桦剥管菌多糖细胞水平抗氧化活性研究
        4.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4 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7)茯苓和琉球曲霉活性物质结构与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食药用真菌来源的多糖的研究进展
        1.1.1 食药用真菌多糖结构与活性
        1.1.2 食药用真菌多糖调节肠道菌群作用
    1.2 曲霉属真菌的生物活性小分子的研究进展
        1.2.1 生物碱
        1.2.2 脑苷脂类似物
        1.2.3 萜类
        1.2.4 聚酮类
        1.2.5 萘醌类
        1.2.6 其他类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2章 茯苓水不溶性多糖改善代谢综合症
    2.1 概述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常用实验仪器与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茯苓水不溶性多糖(WIP)提取及结构表征
        2.3.1 茯苓水不溶多糖(WIP)提取
        2.3.2 结构表征
    2.4 茯苓水不溶性多糖改善代谢综合征
        2.4.1 WIP对高血糖的改善作用
        2.4.2 WIP对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
        2.4.3 WIP对体重及进食量作用
        2.4.4 WIP对血脂的改善作用
        2.4.5 WIP对脂肪肝改善作用
        2.4.6 WIP对组织切片的影响
        2.4.7 WIP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2.4.8 WIP增加肠道丁酸产生,保持肠道完整性
        2.4.9 WIP粪菌移植改善高血糖和高血脂
    2.5 小结与讨论
第3章 茯苓水不溶性多糖改善酒精性脂肪肝
    3.1 概述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常用实验仪器与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茯苓水不溶性多糖改善慢性酒精性脂肪肝
        3.3.1 WIP改善肝损伤
        3.3.2 WIP改善酒精导致的肝脏脂质堆积
        3.3.3 WIP改善酒精导致的肝脏炎症
        3.3.4 WIP对肠道细菌组成的影响
        3.3.5. WIP对肠壁完整性的影响
        3.3.6 体外培养结合高通量测序揭示酒精性脂肪肝中关键菌株
        3.3.7 体内验证Meyerozyma guilliermondii对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3.3.8 M.guilliermondii产生的PGE2对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3.3.9 肠道细菌在真菌扩增中的作用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琉球曲霉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4.1 概述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常用实验仪器与材料
        4.2.2 波谱数据测定仪器及方法
        4.2.3 ECD计算方法
        4.2.4 体外活性测试方法
    4.3 琉球曲霉的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4.3.1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2 新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4.4 单体化合物生物活性评价
    4.5 实验部分
        4.5.1 菌株信息
        4.5.2 菌株发酵
        4.5.3 提取分离
        4.5.4 新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及谱学性质
    4.6 小结与讨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六种食药用菌菌油特征化学成分分析与DPPH抗氧化功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药用真菌
    1.2 食药用真菌的综合利用及研究现状
        1.2.1 食药用真菌的营养价值
        1.2.2 食药用真菌的药用价值
    1.3 食药用真菌菌油
        1.3.1 菌油概述
        1.3.2 菌油的提取方法
    1.4 食药用真菌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1.5 菌油特征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1.6 本研究六种食药用菌的研究现状
        1.6.1 松木层孔菌
        1.6.2 炭球菌
        1.6.3 白秃马勃
        1.6.4 紫革耳
        1.6.5 毛蜂窝菌
        1.6.6 红贝俄氏孔菌
    1.7 研究目的和创新性
第二章 六种食药用真菌粗脂肪和菌油的制备
    2.1 材料与方法
        2.1.1 野生食药用真菌
        2.1.2 仪器与试剂
        2.1.3 野生菌粗脂肪和菌油的制备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六种食药用真菌菌油的特征化学成分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菌油GC-MS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松木层孔菌
        3.2.2 炭球菌
        3.2.3 白秃马勃
        3.2.4 紫革耳
        3.2.5 毛蜂窝菌
        3.2.6 红贝俄氏孔菌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六种食药用真菌菌油DPPH抗氧化活性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菌油DPPH抗氧化活性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松木层孔菌
        4.2.2 炭球菌
        4.2.3 白秃马勃
        4.2.4 紫革耳
        4.2.5 毛蜂窝菌
        4.2.6 红贝俄氏孔菌
    4.3 讨论
        4.3.1 菌油DPPH抗氧化活性
        4.3.2 菌油DPPH抗氧化活性与其特征化学成分的关系
    4.4 小结
第五章 白秃马勃和紫革耳粗脂肪化学成分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仪器与试剂
        5.1.2 化合物分离纯化
    5.2 结果与分析
        5.2.1 MB1 的结构鉴定
        5.2.2 MB2 的结构鉴定
        5.2.3 ZG的结构鉴定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附图
    第五章附图
    论文中的缩略词表
    本论文中鉴定的其它化合物结构式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9)菌核侧耳高产多糖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食药两用真菌
    1.2 食药用菌的液态培养
    1.3 食药用菌的固态培养
    1.4 真菌多糖
        1.4.1 真菌多糖的提取工艺
        1.4.2 真菌多糖的结构
        1.4.3 真菌多糖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1.4.4 真菌多糖的生理活性
    1.5 菌核侧耳
        1.5.1 菌核侧耳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地理分布
        1.5.2 菌核侧耳的液态培养
        1.5.3 菌核侧耳的固态培养
        1.5.4 菌核侧耳产菌核情况以及菌核的化学成分分析
    1.6 立题意义
    1.7 本课题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目标
2 菌核侧耳液态培养优化研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种
        2.1.2 培养基
        2.1.3 试剂
        2.1.4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核侧耳液态发酵的方法
        2.2.2 菌核侧耳发酵培养基优化试验
        2.2.3 菌核侧耳发酵培养条件优化试验设计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液态发酵培养基优化
        2.3.2 液态发酵条件优化
    2.4 讨论与小结
3 菌核侧耳固态培养产多糖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和处理方法
        3.1.2 试剂与仪器
        3.1.3 供试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液态种子培养
        3.2.2 菌核侧耳固态发酵单因素研究
        3.2.3 菌核侧耳固态发酵正交试验研究
        3.2.4 菌核侧耳生物量的测定
        3.2.5 多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2.6 菌核侧耳菌丝粗多糖含量测定
        3.2.7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菌核侧耳固态发酵单因素研究
        3.3.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3.3.3 正交实验研究结果
        3.3.4 菌核侧耳产菌质多糖的验证
    3.4 讨论与小结
4 菌核侧耳多糖的结构表征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菌核侧耳菌丝多糖的提取
        4.2.2 菌核侧耳菌核多糖的提取
        4.2.3 傅里叶红外检测多糖
        4.2.4 GPC测相对分子质量
        4.2.5 菌核侧耳多糖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核侧耳多糖红外光谱分析
        4.3.2 菌核侧耳多糖的分子量
        4.3.3 菌核侧耳多糖中单糖组成分析
    4.4 讨论与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液体发酵桦褐孔菌产生具有抑酶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药用真菌的研究现状
        1.1.1 食药用真菌简介
        1.1.2 食药用真菌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方法
        1.1.3 食药用真菌生物活性研究
    1.2 血糖降解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
        1.2.1 酶抑制剂简介
        1.2.2 α-淀粉酶抑制剂
        1.2.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3 抗氧化活性物质的研究现状
        1.3.1 抗氧化活性物质简介
        1.3.2 食药用真菌抗氧化简介
    1.4 桦褐孔菌
        1.4.1 桦褐孔菌简介
        1.4.2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研究
        1.4.3 桦褐孔菌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
        1.4.4 桦褐孔菌多酚组成、生物活性
        1.4.5 桦褐孔菌多糖化学性质、生物活性
    1.5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及多糖、多酚的产生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菌种
        2.2.4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桦褐孔菌液体菌种制备
        2.3.2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
        2.3.3 发酵液物质的分离
        2.3.3.1 多糖的制备
        2.3.3.2 多酚的制备
        2.3.4 多糖含量测定
        2.3.5 多酚含量测定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液多糖产量
        2.4.2 桦褐孔菌液体深层发酵液多酚产量
    2.5 小结
第三章 桦褐孔菌多酚、多糖的抑酶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α-淀粉酶抑制活性分析
        3.3.2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分析
        3.3.3 抑酶活性指导下的活性成分分离
        3.3.3.1 纯化后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测定
        3.3.3.2 纯化后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
        3.3.4 IC_(50)值的计算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桦褐孔菌多酚、多糖的α-淀粉酶抑制活性
        3.4.2 桦褐孔菌多酚、多糖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3.5 小结
第四章 桦褐孔菌多酚、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DPPH自由基清除
        4.3.2 ABTS自由基清除
        4.3.3 羟基自由基清除
        4.3.4 IC_(50)值的计算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桦褐孔菌发酵液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4.4.2 桦褐孔菌发酵液正丁醇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4.5 小结
第五章 液体深层发酵桦褐孔菌活性成分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试剂
    5.3 实验方法
        5.3.1 样品制备
        5.3.2 薄层分离
        5.3.3 HPLC-DAD
        5.3.4 UPLC-MS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正丁醇层第4段薄层分析
        5.4.2 正丁醇层第4段HPLC-DAD分析
        5.4.3 正丁醇层第4段UPLC-MS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食药用真菌多糖的研究及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食药用真菌多糖调节肠道菌群研究进展[J]. 苗晶囡,王勇,杨柳,黄敏,张娉,林瑞,邱军强,张华.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13)
  • [2]乙酰化树舌灵芝子实体多糖抗氧化和缓解2型糖尿病小鼠损伤的作用[D]. 徐顺高.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滑菇次级代谢产物的挖掘[D]. 向巧.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4]食药用真菌多糖对肿瘤免疫逃逸调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彭娟娟,李向敏,王涓,谢意珍,吴清平. 微生物学报, 2021
  • [5]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王晓岩.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6]桦剥管菌多糖的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梁雪.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7]茯苓和琉球曲霉活性物质结构与功能研究[D]. 孙珊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8]六种食药用菌菌油特征化学成分分析与DPPH抗氧化功效[D]. 李皓.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2)
  • [9]菌核侧耳高产多糖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多糖结构表征[D]. 李赟.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10]液体发酵桦褐孔菌产生具有抑酶活性物质的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吴盼.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食药用真菌多糖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