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方法初探

中学德育方法初探

一、中学德育方法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田雨[1](2021)在《初中德育管理调查研究 ——以瑞昌市S初级中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密切,文化多元与价值多元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现实。在多元背景的冲击下,我国中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学校德育管理如何把握德育发展方向?如何强化德育价值,提高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如何优化德育功能,为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又该如何提高德育效率,提升德育队伍综合素养,使道德教育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如此种种的问题是新时代学校德育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初中德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总体而言,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是提升初中德育管理能力,发挥初中德育工作最大效益的关键。本文聚焦初中德育管理的现状与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我们认为:德育计划、德育方法、德育组织、德育文化、德育活动、德育课程、德育评价等是影响德育管理实践的关键维度。因此,为了解初中德育管理的现状成因,本研究以文献为基础,采用了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文选取了瑞昌市S初级中学的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针对特定教师进行了访谈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当前,初中德育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学校对德育计划作用认知不足,德育计划制定缺乏科学性;德育方法呆板单一,方法使用缺乏情怀与温度;德育组织不健全,组织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德育文化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途径缺乏创新;德育活动设计缺乏民主性,德育活动形式制度化,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德育课程忽视隐性教育意义,课程模式单调乏味;德育评价以分数为主要依据,评价主体单一。根据教师访谈结果发现,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有四点: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影响德育组织发展及计划制定;固定思维模式阻碍德育课程改革及文化传播;德育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不高限制德育活动及方法创新;教师品德结构认知不足导致德育评价功能缺失。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七个方面着手改善瑞昌市S初级中学德育管理现状问题:更新德育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优化德育管理组织;遵循教育规律,以教育总方针为根基,制定科学德育计划;提高师资门槛,以专业化培训为辅助,使用走心德育方法;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良性竞争,德育文化多渠道创新;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展丰富德育活动;坚持隐、显性德育相结合,构建课程双主体互动模式;建立科学德育评价体系,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丁晓雪[2](2021)在《德育视域下防范中学校园暴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校园暴力是当前中学校园安全的主要威胁,校园暴力的发生不仅对中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对学习造成阻碍,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增加难度,必须进行有效的防范。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是思想道德的扭曲和道德行为的越界。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主要从学校德育的视角对中学校园暴力进行探究,通过对中学校园暴力现状的分析,探究中学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有效防范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德育对策,为减少和防范校园暴力提供有益的途径和方法,使中学生真正远离校园暴力,健康成长。正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德育的内涵、内容及作用,对校园暴力的概念、类型进行界定,并阐述了德育视域下防范中学校园暴力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总结了当前中学校园暴力呈现出施暴主体低龄化、施暴成员群体化、女生暴力行为增多、受害者向施暴者角色转化的特点,并阐述了中学校园暴力给被害者、加害者以及学校带来的危害。第三部分主要从学校、教师和中学生自身三方面来论述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学校过于强调用成绩来评价学生,德育内容开发不足,德育方法运用欠缺;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平等的关爱,对学生特殊个体关注不够,矛盾排查处理不当;中学生自身法律与道德意识淡薄,抗压能力差都是造成校园暴力行为发生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通过深化学校防暴力的德育工作,提升教师的防暴力的手段,加强中学生自身道德修养这三个方面来防范中学校园暴力的发生,给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健康的成长。

陈剑玲[3](2021)在《肇庆市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完成好当前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教育部于2014年启动了“立德树人”工程,并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些新的变化要求教师打破以往“教师为中心”“高分即优生”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素养,使学生最终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在社会教育大背景下,教育的方法指向于应试教育更多地培养的是顺从型的人格,独立、自主、创造型的公民人格并没有像社会所预期的那样彰显在当今的教育生活中。在当今的教育中,教育者似乎很容易忽视了学生也是社会公民,忘记了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要通过让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感、社会责任感等。实际上,教育者应该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我国教育工作者为了摸索出适应我国国情现状的学校德育模式的新道路,进行了长期的理论的探索和不断地实践。事实上,在过去这些年里,各类德育模式对学校的德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促进了学生的道德发展。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以及人们的思想逐渐多元化和个性化,我国现有的德育模式也早已显露出某些方面的缺欠与瑕疵。社会环境越来越错综复杂,这就需要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必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改革创新,开设适宜本区域、本学校学生的,并且是符合实际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德育创新模式。本文作者在搜索和阅读相关体验式德育模式的文献过程中发现:其中有大量关于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是关于情感体验,缺乏实践。而且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少,运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分析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研究成果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激发了本文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和信心。该论文以广东省肇庆市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调查问卷以及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代表的深度访谈,了解该校体验式德育模式的概况,在肯定该校体验式德育模式建设中的成绩的同时,发现该校在体验式德育模式建设中的不足,从而提出解决方案。根据资料收集以及问卷调查得来的结果,首先,从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目标、实施主体、内容、途径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归纳总结了H中学德育模式实行的现状以及它的积极影响;然后,从德育内容、德育形式以及相关实施主体的参与度三个方面阐述H中学德育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场域理论,提出有效实施体验式德育模式的建议。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发现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带来的积极影响并提出有效实施的措施。

樊洁[4](2020)在《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中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立德树人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价值观导向多元化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的德育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风云变幻的教育环境变化。目前,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途径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德育功能挖掘不充分的问题。本文对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发挥现状及原因进行剖析,从而探索中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实现路径,对于丰富德育和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提高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挖掘和建设能力具有较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研究背景和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相关概念的含义并论述其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说明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现状,指出中学校园文化在增强中学生主体地位、扩大德育教育范围、创新教育环境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探究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欠缺。第四部分探讨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是德育氛围薄弱、校园文化环境缺乏和校园活动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研讨了产生问题的原因,这些原因包括学校重视程度不足、国外多元文化冲击、德育工作者能力有待提升等。第五部分提出了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针对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提出要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包括确立重要思想认识、把握德育教育主线、加强德育宣传管理;针对缺乏德育氛围的问题提出要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创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环境;针对活动流于形式的问题提出完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通过开展社团活动、组织问题活动、丰富学术活动和鼓励社会实践活动等路径。

崔正阳[5](2020)在《“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历史课的德育研究》文中指出德育是一个古老且永恒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标志着德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在中学历史课中搞好德育工作,引发了教育者更深的思考。从“立德树人”概念的提出到贯彻落实我国已经有了好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在这个大目标下首先探讨“立德”和“树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等原因导致历史课在完成德育这一任务上显得力不从心,进而提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策略以及努力的目标。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立德树人”的概念以及“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首先“立德树人”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它经历了重建、改革、整合和发展四个阶段,其次探讨了“立德树人”的内涵,最后分析了“立德树人”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第二部分对目前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德育存在的困境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在传统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当前中学历史课的德育还存在诸多困境制约了历史在德育功能方面的作用。比如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历史学科地位的不突出导致历史课不被重视,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陈旧削弱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和他们对历史认识的有限也成为当下历史课无法完全承载起历史课德育功能的原因之一。第三部分针对上述困境主要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落实德育的策略。从政策层面来说,应该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提高历史学科地位,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从教师层面来说,不仅要加强教师自身知识体系和人文素养的改善,同时也应与时俱进吸取新思想新方法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水平;从学生层面来说,应该多阅读相关书籍提升对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一地位的认知,进而能积极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以及课后的相关学习中。同时在应用以上策略时也要遵循适度性等原则。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学历史课德育的三个努力目标。

王蕊[6](2020)在《书院制中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兴义市阳光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学时代是人的一生中树立正确三观、培养个人修养、培育道德情操、塑造健康心理品质的关键时期。中学德育承载着培育有道德的中学生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双重使命。但是,中学德育中的诸多原因造成中学德育无视中学生已有的品质、心理发展潜能和成长愿望,相反却对他们身上存在的德育问题过度关注,因此,多采用批评、指责、惩罚等教育方式对待中学生,试图消灭中学生们存在的问题、不良品质。根据当代中学生的认知现状、类比其他书院中学的德育情况,结合当前就职地区书院制中学德育实践,改变和改进一些传统中学德育教育方法,意在能为提高书院制中学德育质量做一些贡献。本文的写作思路依次是发现并提出问题,紧接着分析和解决问题。全文包括以下部分:绪论部分、明确书院制中学德育的内涵和特征、论述书院制中学德育的现状和分析书院制中学德育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以及应对书院制中学德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任安琦[7](2020)在《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对新高考的应对 ——以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为例》文中提出2014年,国务院正式出台了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推出了文理不分科及自主选科、“走班制”教学、“两参考一依据”、外语一年两考、多元录取等改革措施,旨在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现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引发的高级中学德育问题(学生教育与管理)尤为引人注目。该研究从高考新政(也称为新高考)背景出发,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高考改革的系列举措以及2014年高考新政的主要内容,借助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以及韩国、新加坡、日本、印度等亚太地区国家在中学德育(提法不一样但本质相近)方面的经验,提出了新时代高级中学的德育工作必须强化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中观德育观点,并从中观德育出发,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武汉市部分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施现状。研究发现: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武汉市大部分高级中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育人政策的引领下,在生涯规划课程设置、心理健康课程设置、成长导师设置、活动载体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是由于软硬件条件的限制,它们在师资力量、德育场所、成才观念、德育保障措施等方面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通过分析武汉市高级中学德育困境的原因,提出了以下建议:在生涯规划教育方面,要帮助高中生尽早树立基于生涯规划做好学业规划的意识,让他们认识自我,提早规划,做最好的自己,并通过打造生涯规划导师队伍提升学校生涯教育水平,通过开展学科渗透教育(课程生涯教育),解决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借助“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和借鉴先行先试地区和榜样学校先进的生涯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认同和理解,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因新高考引起的系列情绪压力与其他相关心理问题,通过提升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和水平、开展新高考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心理咨询中心(室)职能等来解决学生的情绪状态问题。我国新时代的高中德育迫切需要家长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开展育德育心,才能形成资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的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与生涯发展,实现全面素质教育。与此同时,中学德育工作只有在制度的保障下,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和方式,才能真正行稳致远。

刘国强[8](2019)在《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和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以互联网和互联网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浪潮正逐步影响整个社会及其发展进程。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技术、5G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等各种高新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互联网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深度融合,共同创造,加速改变着社会发展进程和形态。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必然受到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影响,打上互联网社会化进程的深刻烙印。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教育兴起,网络课堂、慕课(MOOC)教育、在线培训等新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业态必将对学校教育管理特别是学校德育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中学教育管理是学校教育管理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而处于该阶段的中学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黄金阶段。在互联网时代视域下,中学教育管理特别是中学德育管理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为此,针对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问题原因和症结所在,然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办法,不断提高中学德育管理工作实效性,为中学德育管理者提供有效参考,推动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工作良性健康发展,为完成学校立德树人的任务提供理论支撑。中学德育管理在中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具有核心引领和统筹作用。中学德育管理是中学德育管理者通过管理手段对德育各要素优化配置和整合,实现德育功能效能,实现德育管理目标的教育管理过程。在德育要素配置和资源整合过程中,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双重属性决定互联网对中学德育管理产生双重影响。中学德育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要发挥好互联网对中学德育产生的正面影响,消除其负面影响,确保中学德育管理在中学教育管理功能作用发挥。因此,通过对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及教育实践工作的观察总结,了解和掌握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的现状,找到和厘清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的主客观原因。通过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德育管理观念僵化、德育管理制度缺位、德育管理内容不够丰富、德育管理方式手段过于单一和德育管理者素质缺失。根据研究结论推导得出,更新德育管理观念、健全德育管理制度、丰富德育管理内容、创新德育管理手段、提高德育管理者素质和优化德育管理环境等是提高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王东君[9](2019)在《扬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学体验式德育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中国正在面临飞速发展的新时代,社会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高需求,面对新时代下成长的中学生,简单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形式都不足以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结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提出的文化自信理论,地方文化作为本地德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日益受到重视。扬州作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本地中学德育活动都离不开地方文化的传统内涵和地方文明的现代成就。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实施,检索扬州地方文化中可开发的德育资源和德育平台,主动挖掘扬州本土文化优势,去伪存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德育课程设计,结合体验式活动,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参与,建构属于自己的特色德育课程。基于扬州地方文化的体验式德育研究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本文站在德育受教育者、德育教育者以及德育内容的角度探究了体验式德育应行的原因,肯定了体验式德育的价值,梳理了体验式德育的实施依据,旨在提供合理的、强大的理论支持。同时,本文围绕扬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学体验式德育的“简化困境”、“选择困境”、“创新困境”及“长效困境”,分析了扬州市地方文化发展现状,为说明融入地方文化的价值提供现实依据。笔者采用实地调研、分类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发现扬州市各中学对地方文化和体验式德育各有侧重,但二者相结合却依然存在理论体系不全面、活动形式太单一的情况。针对这些情况,笔者提出扬州地方文化融入体验式德育要注重发展与开放性,开发扬州地方文化资源;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强调社会平台的重要性,建立融入扬州地方文化的长效德育基地;强调文化自信,利用体验反思促进学生发展的四个具体实施路径。本文旨在把握地方文化和中学体验式德育活动的内涵、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探究地方文化和中学体验式德育结合的路径,并对扬州市地方文化与中学体验式德育结合已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提出地方文化与中学体验式德育结合的原则、思路及形式。

安立魁[10](2019)在《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学校在德育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是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主要实施者。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推动,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一体的智慧校园成为学校的信息化新样式。智慧校园不仅改变了校园的呈现方式,也改变了教育的组织方式。在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的场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新场域中学校不再占据统治地位,中学德育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再适切和高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德育信息化亟待研究和实践。本研究基于《中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学德育工作指南实施手册》、《中学生守则》以及《智慧校园总体框架》在场域理论和价值澄清理论的指导下编制了《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问卷》。首先通过对江西省不同学制、办学主体和学段的初三和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的真实现状,获取一手数据。其次通过SPSS22.0和EXCEL进行数据分析,对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空间沉浸及使用情况以及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情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源于信息空间带来的中学德育空白区,中学德育的场域发生变化,然而智慧校园背景下的智慧德育模式尚未完全形成;不同学制、办学主体和学段下中学德育现状有显着差异;中学生不同性别、家庭所在地和在中学就读期间的住宿情况对中学德育实效性也有较大影响。最终研究得出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以下问题,指导思想在信息空间中的符合程度偏低,中学德育基本原则贯彻不足,中学德育不同层次目标实现程度不同,德育内容有效性不足,德育途径多样性不足。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德育工作者对智慧校园认识运用不到位;智慧校园建设对德育关注不足;教师智慧校园利用能力不强;德育督导体系不完善;德育保障措施不完备等。本研究针对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的三大路向:基于智慧校园,再认识再利用德育规律,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依托智慧校园,网联家-校-社,实现共管共育;借助智慧校园,构建信息时代中学德育体系。同时提出在智慧校园背景下可践行以下德育策略:培养学生智慧校园背景下自主行为能力和数字素养;培养德育工作者智慧校园背景下德育工作思维和能力;调动各方力量构建智慧校园德育应用生态系统;完善督导评估指标,加强德育保障措施。

二、中学德育方法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德育方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德育管理调查研究 ——以瑞昌市S初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德育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2.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建设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
        3.提高初中德育管理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当务之急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德育管理内涵及作用研究
        2.关于德育管理的实践研究
        3.关于德育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4.关于已有研究的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1.德育
        2.德育管理
        3.学校德育管理
    (五)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
        2.难点
        3.创新点
二、理论基础
    (一)期望理论
    (二)目标理论
三、瑞昌市S初级中学德育管理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的选取
        2.研究工具的设计
        3.研究过程的实施
    (二)初中德育管理调查结果分析
        1.初中德育管理总体情况分析
        2.不同变量下初中德育管理的差异性分析
四、初中德育管理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关于德育管理各维度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计划作用认知不足,德育计划制定缺乏科学性
        2.德育方法呆板单一,方法使用缺乏情怀与温度
        3.德育组织不健全,组织综合能力有待提升
        4.德育文化传播方式单一,传播途径缺乏创新
        5.德育活动设计缺乏民主性,德育活动形式制度化,忽视受教育者主体性
        6.德育课程忽视隐性教育意义,课程模式单调乏味
        7.德育评价以分数为主要依据,评价主体单一
    (二)德育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1.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影响德育组织发展及计划制定
        2.固定思维模式阻碍德育课程改革及文化传播
        3.学校德育教师队伍职业素养不高限制德育活动及方法创新
        4.教师品德结构认知不足导致德育评价功能缺失
五、初中德育管理的提升策略
    (一)更新德育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优化德育管理组织
    (二)遵循教育规律,以教育总方针为根基,制定科学德育计划
    (三)提高师资门槛,以专业化培训为辅助,使用走心德育方法
    (四)建立教师激励机制,鼓励良性竞争,德育文化多渠道创新
    (五)寓教于乐以情施教,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展丰富德育活动
    (六)坚持隐、显性德育相结合,构建课程双主体互动模式
    (七)建立科学德育评价体系,鼓励全员德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六、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中德育管理问卷
    附录2 初中德育管理访谈提纲
致谢

(2)德育视域下防范中学校园暴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德育视域下防范中学校园暴力相关概述
    (一)德育的内涵、内容及作用
        1.德育的内涵
        2.德育的内容
        3.德育的作用
    (二)校园暴力的概念、类型
        1.校园暴力的概念
        2.校园暴力的类型
    (三)德育视域下防范中学校园暴力的必要性
        1.有利于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2.有利于建立友好健康的同学关系
        3.有利于提升中学生的道德素质
        4.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
二、中学校园暴力的现状
    (一)中学校园暴力的特点
        1.施暴主体低龄化
        2.施暴成员群体化
        3.女生暴力行为增多
        4.受害者向施暴者角色转化
    (二)中学校园暴力的现实危害
        1.对被害者的身心形成伤害
        2.对被害者的学习造成阻碍
        3.给被害者的家庭带来困扰
        4.给学校的教育管理增加难度
        5.使加害者的人格产生分裂
三、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德育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1.过于强调用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
        2.防暴力的德育内容开发不足
        3.防暴力的德育方法运用欠缺
    (二)教师因素
        1.部分教师对学生缺乏平等的关爱
        2.对学生特殊个体欠缺必要的关注与沟通
        3.对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矛盾排查处理不当
    (三)中学生自身因素
        1.抗挫折能力差
        2.法律意识淡薄
        3.缺少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
四、德育视域下防范中学校园暴力的对策
    (一)深化学校防暴力的德育工作
        1.改进防暴力学生评价方式
        2.丰富学校防暴力的德育内容
        3.完善学校防暴力的德育方法
    (二)增强教师防暴力手段
        1.平等地关爱每一位学生
        2.加强与特别学生的关注与沟通
        3.及时解决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矛盾
    (三)加强中学生自身道德修养
        1.提升自控能力
        2.提升法治意识
        3.提升道德修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肇庆市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推进立德树人工程的需要
        2.对德育工作效果的反思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相关概念界定
        1.德育
        2.德育模式
        3.场域
        4.惯习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肇庆市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的构建依据及要素解析
    (一)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构建的依据
        1.理论依据
        2.国内外德育模式的实践借鉴
    (二)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的构成要素
        1.体验式德育模式的目标
        2.体验式德育模式的实施主体
        3.体验式德育模式的内容
        4.体验式德育模式的实施途径
        5.体验式德育模式的评价体系
三、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与效果
    (一)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的实施过程
        1.成立实践课程开发小组
        2.培训相关实施主体
        3.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推进实践课程
        4.对实践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二)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的效果
        1.促进了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
        2.教师的道德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3.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四、肇庆市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实施中遇到的困惑
        1.学生平均德育活动参与时间较短
        2.德育内容及形式缺乏创新性
        3.相关主体参与度不高
    (二)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1.部分学校德育主体重成绩轻德育
        2.德育活动开展的支持经费不足
        3.学校与家庭、社会合作机制不完善
五、肇庆市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转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观念
    (二)开拓多种渠道,争取更多支持
    (三)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为体验式德育模式的实施营造适切的场域
        1.制定激励制度,激发家、校、社三者合作的内在动力
        2.优化学校德育场域
        3.优化家庭教育场域
        4.优化社会德育场域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中学校园文化
        2.1.2 德育
        2.1.3 德育功能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2.2 人文素质教育理论
        2.2.3 习近平青少年教育观
3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现状
    3.1 调查设计
        3.1.1 调查目的
        3.1.2 样本选择与方法
        3.1.3 问卷设计
    3.2 调查结果分析
        3.2.1 问卷信度检验
        3.2.2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现状调查
        3.2.3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积极影响
        3.2.4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过程中的欠缺
4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
        4.1.1 中学校园德育氛围薄弱
        4.1.2 中学校园文化环境缺乏
        4.1.3 中学校园活动流于形式
    4.2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学校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4.2.2 国外多元文化的冲击
        4.2.3 德育工作者能力有待提升
        4.2.4 “垃圾”信息监管存在空缺
5 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5.1 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环境
        5.1.1 确立重要思想认识
        5.1.2 把握德育教育主线
        5.1.3 加强德育宣传管理
    5.2 创设优质的校园文化环境
        5.2.1 优化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5.2.2 创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
        5.2.3 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环境
    5.3 完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5.3.1 开展社团活动
        5.3.2 组织文体活动
        5.3.3 丰富学术活动
        5.3.4 鼓励社会实践活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5)“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历史课的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立德树人”概念提出
    (一)提出背景
    (二)“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关系
    (三)“立德树人”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二、目前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德育存在的困境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历史学科地位的不突出
    (二)教师知识结构滞后
    (三)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与对历史的认识有限
三、中学历史课教学中落实德育的策略与原则
    (一)完善高考制度,提高历史学科地位
    (二)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围绕课堂教学落实德育
    (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应用策略时遵循的原则
四、“立德树人”前提下中学历史课德育的努力目标
    (一)明大德
    (二)守公德
    (三)严私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书院制中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兴义市阳光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及评价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框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五、书院制中学德育研究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二)实践依据
第一章 书院制中学德育的内涵和特征
    一、书院制中学德育的涵义
        (一)书院制中学涵义界定
        (二)中学德育的涵义界定
        (三)书院制中学德育涵义
    二、书院制中学德育的特征
        (一)书院制中学德育更具积极性
        (二)书院制中学德育更重体验感
        (三)书院制中学德育更重转变率
        (四)书院制中学德育更重内化效果
第二章 书院制中学德育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书院制中学德育的成效
        (一)书院制中学的德育课程设置和书院活动
        (二)书院制中学德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三)书院制中学德育的管理
    二、书院制中学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书院制中学重视书院德育课程忽视学生个体性
        (二)书院制家校联盟缺乏客观条件
        (三)书院制中学德育拓展活动缺乏深层性
        (四)书院制中学德育注重考核忽视实效性
        (五)书院制中学德育互助缺乏规范性
第三章 书院制中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书院制中学德育课程的德育能力不足
    二、书院制中学德育家校联盟组织混乱
    三、书院制中学德育拓展活动管理呆板
    四、书院制中学德育考核缺乏人文性
    五、书院制中学德育互助管理能力偏低
    六、书院制中学德育的自我评价
第四章 书院制中学德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深化书院制中学德育课程
        (一)明确书院制中学德育课程的目标
        (二)优化书院制中学德育课堂内的内容
        (三)注重书院制中学德育课程的反馈
        (四)规范书院制中学德育课程的管理
    二、规范和扩大书院制中学家校联盟内容
        (一)明确书院制中学德育家校合作目标
        (二)规范书院制中学德育家校联盟的角色与职责
        (三)积极反馈书院制中学德育家委会的意见
    三、优化书院制中学德育管理、丰富书院制中学德育形式
        (一)注重中学生体验性的同时弱化考评标准
        (二)增加中学生的互助培训与优化互助效果反馈
        (三)倡导书院制中学德育拓展活动考评以正面教育为主
    四、书院制中学德育研究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对新高考的应对 ——以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考新政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概述及其理论依据
    2.1 高考新政概述
        2.1.1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高考改革的回顾
        2.1.2 2014 年以来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2.2 新高考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的新内涵
        2.2.1 生涯规划教育
        2.2.2 心理健康教育
        2.2.3 上述两者的内在逻辑
    2.3 理论依据
        2.3.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2.3.2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第三章 武汉市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现状调查结果和问题剖析
    3.1 调查对象与方法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样本的选取
        3.1.3 调查工具
        3.1.4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3.2 新高考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的积极成效
        3.2.1 以政策为依托,凸显素质教育理念
        3.2.2 以课程为手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3.2.3 以成长导师制为引领,发展德育良性循环互动
        3.2.4 以活动为载体,营造文明祥和校园风
    3.3 新高考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3.3.1 相关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3.3.2 人才选拔时唯“分数论”导向仍然严重
        3.3.3 新的德育措施难以贯彻执行
        3.3.4 学校德育机制不健全,德育实施场所缺失
    3.4 新高考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德育工作顶层设计乏力
        3.4.2 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升学择业缺乏规划
        3.4.3 教师生涯规划教育观念及技能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
        3.4.4 教育主体相对单一且缺乏良好互动
第四章 普通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对高考综合改革的适应及调整
    4.1 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德育工作全过程
        4.1.1 促进学生自我探索早做规划,做最好的自己
        4.1.2 培养生涯规划师资,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
        4.1.3 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开展学科生涯渗透
        4.1.4 建立生涯教育联盟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
    4.2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4.2.1 加强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认同和理解
        4.2.2 提升德育专兼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4.2.3 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服务
    4.3 搭建家庭、社会德育整合机制,有效形成资源合力
        4.3.1 以家庭德育为起点,父母引导并陪伴学生成长
        4.3.2 以社会德育为保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4.4 以制度为依托,促进德育工作行稳致远
        4.4.1 利用“互联网+”德育模式,促进德育管理手段创新
        4.4.2 完善教师育人考评体系,增加学生评教维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A:关于高考新政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现状的调查
附件B:高考新政背景下高级中学德育工作现状访谈提纲

(8)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互联网及互联网时代
        1.2.2 德育和中学德育
        1.2.3 中学德育管理
        1.2.4 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互联网时代对中学德育管理产生的主要影响
    2.1 互联网对中学德育管理的正面影响
        2.1.1 为中学德育管理提供新的内容
        2.1.2 为中学德育管理提供新的手段
        2.1.3 为中学德育管理提供新的评价方式
    2.2 互联网对中学德育管理的负面影响
        2.2.1 影响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2.2.2 弱化中学生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2.3 淡化中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2.2.4 阻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3章 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
    3.1 调查问卷设计和实施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样本对象的选择
        3.1.3 调查问卷的实施
        3.1.4 调查问卷的统计
    3.2 访谈提纲设计与实施
    3.3 调查结果与现状
        3.3.1 互联网对中学生德育管理影响力增强
        3.3.2 符合主体性德育管理内容更受欢迎
        3.3.3 在德育管理形式选择上较均衡
        3.3.4 德育管理者是完成德育目标的主导力量
    3.4 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3.4.1 德育管理认识不到位
        3.4.2 德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3.4.3 德育管理内容脱离实际
        3.4.4 德育管理方式方法简单
        3.4.5 德育管理队伍素质不高
第4章 互联网时代提升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的对策
    4.1 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网络德育管理观
        4.1.1 解放思想,将适度开放和有效管控结合起来
        4.1.2 转变观念,将正面引导和自主选择结合起来
    4.2 加强规范,完善中学互联网德育管理制度
    4.3 挖掘资源,拓展中学德育管理内容
        4.3.1 利用好互联网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互联网德育工作
        4.3.2 挖掘好互联网文化资源,不断巩固德育管理成果
        4.3.3 发挥好互联网在学生心理咨询中的作用
    4.4 另辟蹊径,创新中学互联网德育管理手段
        4.4.1 加强互联网德育活动开展
        4.4.2 加强互联网德育阵地和平台建设
        4.4.3 不断丰富互联网德育管理形式
    4.5 增强内功,提高中学德育管理者素质
        4.5.1 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和培训
        4.5.2 提高互联网德育管理能力和水平
    4.6 润物无声,优化中学的德育管理环境
        4.6.1 积极净化互联网生态环境
        4.6.2 主动构建健康互联网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B 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9)扬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学体验式德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实验方案
        (一) 研究方法
        (二) 实验方案
    四、创新及不足
        (一) 本题目的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体验式德育的内涵、价值及可行性
    一、体验式德育的内涵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二)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
        (三) 杜威的经验主义理论
        (四)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二、体验式德育的价值
        (一) 主体性价值
        (二) 心理机制形成价值
    三、体验式德育的可行性
        (一) 德育教育者将理论结合实际生活的运用不足
        (二) 德育受教育者将理论映射到实际生活的把握不足
        (三) 德育内容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不足
第二章 扬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学体验式德育现状分析
    一、扬州地方文化特色
        (一) 开放包容的扬州运河精神文化
        (二) 独具特色的扬州物质遗产文化
        (三) 爱国惜史的扬州红色革命文化
    二、扬州市中学体验式德育与地方文化结合已有成就
        (一) 依托扬州地方文化的德育基地建立
        (二) 践行扬州地方文化精神的德育实践实施
        (三) 重视中学生在扬州地方文化中主动获得情感体验
    三、扬州市各中学德育与地方文化结合发展的现存问题
        (一) 中学德育模式“选择”困境——良莠不齐的地方文化现状
        (二) 中学德育模式“简化”困境——复杂深厚的地方文化根基
        (三) 中学德育模式“创新”困境——地方文化现代解读虚无化
        (四) 中学德育模式“长效性”困境——体验式活动结合地方文化缺失
第三章 扬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学体验式德育实施探索
    一、实施形式
        (一) 用问卷调查提高受教育者对扬州文化的了解
        (二) 用生活体验加强受教育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用情景模拟强化受教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四) 用体力劳动让受教育者参与德育实施过程
    二、实施环节
        (一) 教师确定
        (二) 师生共定活动设计的方案
        (三) 学生主导信息收集和处理
        (四) 学生参与课程结果的评价
    三、实施路径
        (一) 以强调文化自信为核心目标,利用体验反思促进学生发展
        (二) 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是核心
        (三) 注重发展与开放性,扬州地方文化创新解读是关键
        (四) 强调社会平台的重要性,建立扬州地方文化长效德育基地
第四章 《国家利益至上》一课的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信息空间——现行中学德育的空白区
        (二)智慧校园改变了中学德育场域
        (三)教育信息化发展对创新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旨意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智慧校园研究现状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智慧校园
        (二)中学德育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数理统计法
第二章 理论阐释与研究过程
    一、理论基础
        (一)场域理论
        (二)价值澄清理论
    二、政策文件
    三、研究过程
        (一)发现问题
        (二)提出假设
        (三)编制工具
        (四)进行试测
        (五)正式施测
        (六)数据分析
        (七)得出结论
        (八)提出建议
第三章 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空间沉浸及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空间沉浸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空间使用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不同学段中学德育情况的差异分析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不同学制中学德育情况的差异分析
        (四)智慧校园背景下不同办学性质中学德育情况的差异分析
        (五)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情况的影响分析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调查结论
第四章 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审视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指导思想在信息空间中符合程度偏低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基本原则在信息空间中贯彻不足
        (三)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目标实现程度不一
        (四)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五)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途径存在的问题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一)对智慧校园认识运用不到位
        (二)智慧校园建设对德育关注不足
        (三)教师智慧校园利用能力不强
        (四)德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不完善
        (五)德育保障措施不完备
第五章 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改进路向与策略
    一、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改进路向
        (一)基于智慧校园,再认识再利用德育规律,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依托智慧校园,网联家-校-社,实现共管共育
        (三)借助智慧校园,构建信息时代中学德育体系
    二、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改进策略
        (一)培养学生智慧校园背景下自主行为能力和数字素养
        (二)培养德育工作者智慧校园背景下德育工作思维和能力
        (三)调动各方力量构建智慧校园德育应用生态系统
        (四)完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德育保障措施
结语
后记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中学德育方法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德育管理调查研究 ——以瑞昌市S初级中学为例[D]. 田雨. 天津师范大学, 2021(11)
  • [2]德育视域下防范中学校园暴力研究[D]. 丁晓雪.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肇庆市H中学体验式德育模式研究[D]. 陈剑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学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路径研究[D]. 樊洁.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历史课的德育研究[D]. 崔正阳. 延安大学, 2020(12)
  • [6]书院制中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兴义市阳光书院为例[D]. 王蕊. 西南大学, 2020(01)
  • [7]高级中学德育工作对新高考的应对 ——以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教育为例[D]. 任安琦.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8]互联网时代中学德育管理实效性研究[D]. 刘国强. 湖南大学, 2019(02)
  • [9]扬州地方文化资源融入中学体验式德育的研究[D]. 王东君. 扬州大学, 2019(02)
  • [10]智慧校园背景下中学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安立魁.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中学德育方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