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指标在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中的选择与应用

疗效指标在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中的选择与应用

一、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结局指标的选择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石兆峰[1](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杜琬晴,贾敏,王敏,张昕洋,焦薇薇,陈倩,雷林,段佳钰,童晨光,申伟,梁晓,陈心智,伍大华,张允岭,廖星[2](2021)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近三年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分析》文中提出通过分析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近三年随机对照试验的结局指标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策略,为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提供佐助。该研究检索4个英文数据库,4个中文数据库和2个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按照预定标准筛选出2018年1月—2020年9月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评估偏倚风险,对结局指标进行分类和描述。初步检索出文献151 839篇,最终纳入44篇。结果表明,纳入研究总体偏倚风险较高,共涉及110种结局指标,分为7个指标域,即中医症状/证候、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生活质量、远期预后、经济学评估和安全性事件。其中,症状/体征类指标报告率最高,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72.73%)是报告最多的项目,颅内血肿体积(36.36%)是报告最多的理化检测指标。多数研究在治疗结束时测量结局指标,9项研究报告了3个月及以上的远期结局。结合国际临床试验结局指标报告情况分析表明,该领域部分结局指标应用较为合理,重视患者症状、生活质量及客观指标,但仍存在主、次要结局指标不明确,远期预后的关注不足,社会功能的关注不足,中医特色证候指标少,主观结局指标缺少测量盲法,使用不规范的复合指标等问题。建议研究者合理设计结局指标,开展中医药领域核心指标集的建立工作。

周唯[3](2021)在《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胃癌和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目前其治疗方法以放化疗为主。复方苦参注射液是常用的抗肿瘤类中药注射液,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之功效,临床上多用于胃癌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治疗。本研究在整合大数据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网状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方法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和食管癌的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希冀为科学评价其临床疗效和揭示其分子机制提供高质量证据。研究方法1网状Meta分析首先全面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复方苦参注射液等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治疗胃癌、食管癌的随机对照实验文献并依据纳入排除标准遴选文献,进而应用WinBugs1.4和Stata13.0软件对临床总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和不良反应改善等结局指标进行分析,并生成网状关系图、曲线下面积图和三维数据立方体图,从而解析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其他同类注射剂相比的治疗优势与特点。2整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本论文综合运用了网络药理学、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芯片Meta分析、分子对接、经典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整合分析了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食管癌的作用机制。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研究中,首先对GEO和TCGA数据库中的miRNA表达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并且对其进行靶基因预测,之后应用WGCNA对TCGA中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信息进行关键模块筛选,根据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靶点和以上胃癌关键信息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的ceRNA网络构建。同时,本研究运用芯片Meta分析对比了关键基因在胃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利用GO和KEGG富集分析以明确关键基因所涉及的生物调控途径;通过生存分析和免疫浸润分析进一步检测了关键基因对胃癌预后的意义。最后,采用分子对接验证关键基因和复方苦参注射液中相关成分的结合能力。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机制研究中,首先从GEO数据库中下载食管癌高通量测序芯片数据并进行整合差异分析;其次根据TCGA中的食管癌RNA测序数据进行关键模块构建筛选;最后根据DisgeNET数据进行食管癌疾病靶点的数据搜集。根据以上信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从而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作用机制。3分子生物学实验本研究首先采用MTT和CCK-8方法观察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增殖影响。之后分别应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及食管癌细胞中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本研究采用TMT方法系统研究了复方苦参注射液给药后胃癌细胞蛋白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临床评价研究本部分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68篇,涉及8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相关胃癌患者5525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仅用FOLFOX相比,联合使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免疫功能指标和生活质量以及减缓不良反应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多指标三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与同类注射液相比在临床疗效和缓解不良反应综合评价中亦有较好排序。2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此部分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文献52篇,涉及7种抗肿瘤类中药注射剂,相关食管癌患者3876名。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仅用化疗相比,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恶心呕吐方面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化疗使用成为最优干预措施的概率最大。相关结局指标聚类分析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多结局指标评价中亦有明显优势。3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学相结合的方法,预测得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能参与调控的ceRNA网络以及复方苦参注射液直接干预胃癌的基因靶点。对胃癌基因表达谱芯片进行 Meta 分析后发现关键基因 AKR1B1,CTSK,MMP2,TLR4,ADRB2,PDE1C和PTGER3在胃癌组织中具有显着差异。生存分析亦显示AKR1B1,MMP2和PTGER3在影响胃癌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激活诸如PI3K-Akt和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来抑制癌细胞增殖并调节免疫力,从而治疗胃癌。4 基于整合高通量数据分析的食管癌关键基因研究此部分旨在确定与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相关的潜在关键基因。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与正常组织相比,癌症组织中共有134个上调和183个下调的差异表达基因并且据此构建蛋白互作网络。根据度值筛选出十个关键基因(AURKA,CDC20,BUB1,TOP2A,ASPM,DLGAP5,TPX2,CENPF,UBE2C和NEK2)。功能富集分析表明,多种细胞外相关条目和ECM-受体相互作用途径均与食管癌密切相关。5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首先应用WGCNA方法研究基因表达数据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进而结合芯片分析的差异基因、疾病数据库基因和复方苦参注射液成分对应的预测靶标进行网络药理分析。结果显示EGFR、ERBB2、CCND1和AURKA是与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相关的核心基因。此外,通过富集分析预测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还可以调控食管癌中的ERBB信号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等相关通路。6 基于蛋白组学分析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分子作用机制本研究采取TMT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来进行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后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分析。研究发现,共有差异蛋白794个,其中包括上调蛋白490个以及下调蛋白304个。此外,结果发现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通过影响如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遏制胃癌进展。7 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和食管癌细胞的增殖。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证实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抑制胃癌细胞中AKR1B1和MMP2的过表达,还可以上调胃癌细胞中的PTGER3;此外,复方苦参注射液也可以下调食管癌细胞中的EGFR和AURKA的异常高表达。研究结论本论文在整合大数据理念指导下,综合运用临床大数据与生物信息大数据研究方法开展复方苦参注射液临床评价与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食管癌疗效确切且与同类注射液对比有优势或特色,其核心机制与调控胃癌、食管癌关键基因密切相关。同时,本研究还探索实践了以网状Meta分析、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实验为主链的中医药整合大数据研究模式,为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特别是疗效与机制评价的有效联通提供了示范与路径。

易惺钱[4](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代欣玥[5](2021)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指标域构建研究》文中指出1 研究背景核心指标集(core outcome sets,COS)指的是特定健康或保健领域临床研究中应该测量及报告的最小的、共识的标准化指标集合。在临床研究设计之中,选择合适的结局指标进行评价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对中医药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分析,发现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存在选择差异大、缺乏规范性、合理性、实用性等问题,无法较好地体现中医药疗法的客观疗效和优势。由于中医理论及治法方药的独特性,国际上构建的核心指标集并不能完全适用于中医临床研究,因此构建中医药领域核心指标集具有其独特意义。本课题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案的循证评价及机制研究”(2019YFC1709300)。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见和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常见病因,属于中医中“筋疽”、“脱疽”的范畴。《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及《国际糖尿病足病预防与管理临床指南(2019版)》中均提出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优势。前期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发现结局指标亦存在选择差异大、缺乏规范性、维度不全面、缺乏中医特色指标等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该领域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及实用性。2 研究目的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指标域,为最终形成该指标集奠定基础,从而规范相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报告情况,为该类临床研究选择结局指标提供参考及借鉴,从而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及实用性。3 研究方法参考国际COMET工作组及国内核心指标集相关研究构建的方法与程序,运用文献研究、半结构化访谈、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流程及方法如下:(1)选题及确定核心指标集的适用范围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医药领域糖尿病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说明选择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这一主题的意义。同时明确拟制定的核心指标集的适用范围(具体包括:应用场景、疾病类型、目标人群及干预措施)。(2)明确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的必要性①确定是否有相似研究:检索COMET数据库和中国临床试验核心指标集数库,查询是否已有注册或发表的相关研究;②评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构建的价值:a.开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文献的系统评价;b.对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中糖尿病足中医临床研究进行检索分析。通过两部分研究综合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以说明构建其核心指标集的意义。(3)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条目池条目池中指标收集途径包括四个:①已发表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文献;②已注册的糖尿病足中医临床试验方案;③对患者及陪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获取患者及陪护维度指标;④对糖尿病足相关临床及科研专家深度访谈,获取医务人员维度指标。四部分指标共同形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原始条目池。(4)指标整理及确定指标域通过研究小组内部讨论及专家访谈,规范及整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确定结局指标的分类方式,并将指标依次归类整理,最终形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域。由于受到研究生阶段课题研究时间的限制,故本文的研究完成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域的构建内容,后续将继续开展德尔菲调查及专家共识会议等至最终形成该核心指标集。4 研究结果4.1 文献研究结果4.1.1基于Citespace软件的中医药领域糖尿病足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结果通过对中医药领域糖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1)表明中医药领域糖尿病足发文从1995年开始逐渐上升,在2004年开始上升幅度变大,在2019年达到最高值,提示研究者对该领域关注度逐年提升;(2)通过对关键词聚类及突现等分析,发现研究热点及前沿聚焦于①各种中医药干预措施的机制、临床疗效、安全性等研究;②该病的不同分期特点、辨证论治、疗效等研究;可以看到研究热点聚焦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疗效、安全性、机制等方面,而对这些评价而言,结局指标的选择尤为重要,故本研究选择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作为研究主题,同时制定该核心指标集的适用范围:适用于以中医药治疗为干预措施针对所有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研究及系统评价指标选择。4.1.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文献研究结果4.1.2.1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系统评价研究结果通过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系统评价:(1)共获取72个研究,包含204个结局指标。(2)通过对结局指标进行分析,归纳出以下问题:①指标选择差异性较大,组合使用随意性较大;②指标表达不规范,对一些非实验室检查的指标、非指南推荐或临床公认的指标以及部分自拟指标名称没有解释说明;③指标缺乏规范的测评标准;④指标测量时点差异大,对严重程度不同的糖尿病足患者没有进行测量时点的区分,对疗程较长的患者没有及时进行指标测量;⑤指标缺乏中医药特色。4.1.2.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注册研究方案分析通过对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和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网站中糖尿病足中医临床研究检索,进行信息提取及分析:(1)共获取12个注册方案,共包含47个结局指标。(2)通过对注册研究中结局指标进行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结局指标维度不够全面;②结局指标名称不一致,定义不清晰;③缺乏评价时点的描述;④缺乏体现中医药疗法客观疗效和优势的指标;⑤结局指标未描述测量方式及工具,可能导致异质性。4.1.3文献研究结果汇总:(1)共获取21 1个结局指标,形成了文献研究原始条目池;(2)总体分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存有指标选择差异大、组合随意、表达不规范、维度不全面、缺乏标准测量工具、方式及时点、缺乏中医药特色指标等问题,亟须对结局指标进行规范,以提高临床研究质量及科学性,说明了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必要性。4.2患者及陪护人员半结构化访谈结果(1)通过对15名患者及15名陪护人员的访谈,共获取15个结局指标,与文献研究结果比对后,最终补充的指标为:不再复发及改善情绪两个指标。(2)患者及陪护人员更重视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其中频率最高的为恢复正常行动、伤口愈合及不疼。从结局指标条目池指标不同来源分析,文献研究中指标更偏重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等客观指标,不同的利益群体对于结局指标的偏重有所不同,提示核心指标集的构建需要多维度,纳入不同利益群体。4.3专家深度访谈结果(1)通过对6名糖尿病足相关专家深度访谈补充5个结局指标:营养水平指标(红细胞计数、白蛋白)、伴随疾患指标(心功能、肺功能)及耐药菌/非耐药菌感染,同时将截趾/截肢率分为大截趾/截肢率及小截趾/截肢率。通过小组讨论后决定全部采纳。(2)通过小组讨论及专家访谈,确定符合糖尿病足中医临床研究特点的结局指标分类方式:分为全身水平、伴随疾患及局部指标三大类,每一大类又根据具体情况细分为不同小类(具体分类方式见图2-17)。4.4规范/合并指标,形成指标域通过研究小组内部讨论,确定规范/合并指标具体方式,并按确定的分类方式将指标逐一归类整理,得到以下结论:形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原始条目池,共包含127个结局指标,并按上述分类方式整理形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域。该指标域分为三个大的水平,分别为:全身水平、伴随疾患及局部指标,每一个水平之下又具体分类,全身水平又分为理化指标、社会心理学指标、经济学指标、中医指标及营养状态指标;而局部指标又根据糖尿病足本身的特点,分为了全病程共性指标及不同分期指标,具体分期分为已溃期和未溃期两类,而每一类别中又结合SINBAD及PEDIS分级方式分为溃疡、血液灌注、感觉、神经性病变、感染、中医指标等类别(具体见图2-18)。为后续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研究进一步的开展提供了参考及准备工作。5 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对患者及陪护人员半结构访谈及对糖足相关专家深度访谈,对该领域结局指标进行总结归纳。研究结果显示:(1)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现有研究结局指标存在差异大、不规范、维度不全面、缺乏体现中医特色疗法及优势等诸多问题。影响了相关研究的科学性及实用性,从而说明了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研究的必要性。(2)从结局指标条目池指标不同来源分析,不同利益群体对结局指标关注偏重不同,提示核心指标集的构建需要多维度,纳入不同利益群体。(3)初步形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原始条目池,共包含219个结局指标,并确定指标分类方式及规范/合并整理指标方法,最终形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域,共包含127个结局指标。(4)本研究基于文献研究、访谈研究等方法形成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指标域,目的在于最终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以期帮助研究者更为科学和规范的选择和应用结局指标。但具体应用中,如何应用结局指标最本质取决于研究本身的特性和需求,可依据具体情况确定主次指标或赋予相应的权重。

冯欣然[6](2021)在《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参照现有的核心指标集的技术规范,构建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的核心指标集,为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中医药治疗选择临床研究的结局指标提供借鉴,同时为构建中医药领域核心指标集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收集国内外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相关的结局指标,由研究小组初步整理形成备选结局指标条目池,确定相关利益群体后发放空白问卷,进一步整理形成最终结局指标条目池。根据国际公认的德尔菲法,经过两轮连续的德尔菲调查,评估每一个备选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最后专家组进行面对面圆桌会议,讨论并最终确定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的核心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参考,以促进中医药干预研究的高质量。结果:1.系统分析国内外有关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的临床研究,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97篇,对结局指标汇总整理,得到91项结局指标。2.将医生、患者空白问卷中的结局指标进行筛选整理,最终将109项指标纳入Delphi问卷,按照指标的功能属性,划分为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理化检查、生活质量、总疗效指标、安全性事件和卫生经济学评价、远期预后及满意度指标9类指标域。3.对第一轮Delphi调查涉及的所有指标评分均值、1-3分和7-9分的分布情况及变异系数(CV)分析,39个结局指标的评分均值在7分及7分以上,50%及以上的成员评分在7-9分,且低于15%的成员评分在1-3分共有68个指标,变异系数≥30%的共有19个指标。最终将符合标准的63项指标纳入,形成第二轮Delphi调查问卷。结论:1.通过本研究对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结局指标进行系统评价,发现指标种类繁多,涉及范围广,构建规范统一的核心指标集是中医药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2.建立标准化的、公认的、统一的核心指标集可以极大程度提高中医临床研究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有效提升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增加研究结果的公认度,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研究水平。

宋立超[7](2021)在《中医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构建中医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核心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的选择提供借鉴;为构建中医药领域核心指标集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系统的文献分析,收集国内外近五年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儿童CAP相关的结局指标,同时发放医生、患者空白问卷,收集相关利益群体关注的儿童CAP相关的结局指标。通过对文献及空白问卷整理,获得备选结局指标条目池。再依据国际公认的德尔菲法,进行连续两轮进阶式调查,从而获得备选结局指标重要性的初步共识。接下来由核心利益相关成员构成的专家组进行面对面专家共识会议,经专家讨论从而最终确定中医药治疗儿童CAP的核心指标集。结果:1.通过系统的分析国内外近5年有关中医药治疗儿童CAP的结局指标,最终筛选符合标准的文献135篇,对其中包含的结局指标进行归纳整合,共获得145个结局指标。2.通过医生空白、患者空白问卷,各获得44个指标,最终通过文献分析、空白问卷共获得157个指标。将所获指标划分为9个指标域,分别为症状/体征、中医相关指标、理化指标、生活质量、总疗效指标、远期预后、安全性事件、卫生经济学评估、治疗满意度,将其全部纳入第一轮德尔菲问卷。3.专家参加了第一轮德尔菲调查,并通过对各结局指标分值的平均值、1-3分及7-9分分数分布情况和变异系数(CV)的分析,最终将85项结局指标纳入第二轮德尔菲调查。并且根据各位专家提出的建议,并将并根据研究小组讨论,补充5个结局指标,并将胃肠反应发生情况、交叉感染情况归属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最终89个结局指标纳入第二轮德尔菲问卷,并形成第二轮德尔菲调查问卷的初稿。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儿童CAP临床研究结局指标进行文献系统评价,发现结局指标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且种类繁多,因此构建规范统一的核心指标集是中医药临床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2.德尔菲调查结果显示本研究存在不足:不同的利益相关群体,可能会因为其利益侧重点、教育背景、所属地域等不同而产生一定的选择偏倚。

杨鸣[8](2021)在《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造成巨大疾病负担。尽管现有治疗手段取得了一定疗效,但仍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一系列加强辅助用药管理和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的通知出台。由于药品说明书对临床定位不清,循证证据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市场份额迅速下降,亟需精准的循证证据支撑中药注射剂在临床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在中西医并重的政策下,中西药联合应用是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最普遍的现状,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药联合应用以“增效减毒”。然而对于“增效减毒”的本质仍需要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目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较少,可能与欠缺方法学指导有关,亟待对相关方法学要点和框架进行探索研究。目的明确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定位,以艾迪注射液为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全面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证据。在掌握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基础上,初步建立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框架和要点,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在深入了解辅助用药、医保目录调整等政策背景的基础上,检索国家药监局网站、药智网、米内网等数据库,梳理历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调研用于恶性肿瘤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以201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抗肿瘤/辅助治疗肿瘤的10种中药注射剂为研究对象,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以上各类中药注射剂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检索时间2020年12月。排除题目摘要明显不符合的研究后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中国知网的检索题录为资料,通过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呈现;归纳受试人群病种、分期、中医证候、联合用药、对照和结局,以证据图谱展示,明确治疗或辅助治疗作用。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系统检索截至2020年12月发表的中药艾迪注射液治疗或辅助治疗恶性肿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研究人员两两一组独立筛选并提取资料,根据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2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声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完整性。归纳纳入研究基本特征,对生存率和肿瘤缓解、生活质量、恶性积液、放化疗副作用、免疫功能等结局进行分类综合。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本研究通过概括性评价,系统收集了近10年PubMed收录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评价方法,提炼其方法学要点,参考各国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指南和相关指导原则、国际临床试验质量与报告规范,结合当前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实际现状,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框架和方法要点,提出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规范建议清单。结果研究一: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共发现30种曾经或当前应用于恶性肿瘤治疗或辅助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其中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包含10个品种。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各类中药注射剂品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系统评价自2000年后发表数量显着增加,发表高峰在2014-2016年。各品种纳入研究的关键词中均包含“化疗”,VOSviewer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图谱显示中药注射剂常与化疗联合应用,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原发性肝癌、结直肠癌等病种,以及恶性积液、癌痛、癌性疲乏等肿瘤相关症状体征,文献报告具有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效应。证据图谱共纳入366项RCT和48项系统评价,217项(59.3%)RCT的干预措施包含复方苦参、参芪扶正和艾迪注射液,118项(32.2%)RCT的研究疾病为肺癌(118,32.2%),其次是结直肠癌(39,10.7%)和胃癌(39,10.7%)。355 项(97.0%)RCT 和所有系统评价都评价的是中药注射剂的加载作用。结局证据图谱显示RCT使用较多的结局包括肿瘤近期疗效指标、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仅艾迪和华蟾素注射液分别有2项RCT在生存期相关的结局中报告了一致的获益。与医保规定相比,证据明显不足的有华蟾素注射液治疗吞咽困难、猪苓多糖注射液辅助治疗恶性肿瘤;与药品说明书相比,缺少相应证型临床证据的是参芪扶正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和注射用黄芪多糖。研究二: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本研究共纳入了 52项艾迪注射液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肺癌(20,38.5%)、肝癌(10,19.2%)和结直肠癌(7,13.5%)是研究最多的肿瘤类型。14项(26.9%)纳入的RCT受试者为中晚期肿瘤患者。除1项研究之外,其余纳入的系统评价均使用艾迪注射液作为放化疗的加载疗法应用,对比单纯标准治疗(放化疗),显示出对生存率、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的明显获益。此外,联合疗法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然而,仅2项(3.8%)系统评价采用AMSTAR2工具评价的结果为低质量证据,其余为极低质量证据,没有研究完整报告了全部27项条目,9项(17.3%)英文发表的系统评价研究报告了 25-26项。研究三: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在概括性评价中纳入了近10年发表的20项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的研究分别为平行组随机对照试验(3,15%)、交叉试验(6,30%)、单臂试验(8,40%)等,涉及心血管疾病(7,35%)、传染性疾病(2,10%)和恶性肿瘤(2,10%)等。研究的草药包括多种草药来源(6,30%)和单一草药提取物(14,70%),联合应用药物为药物代谢酶底物、鸡尾酒药物或在临床实践中与草药干预同时使用的药物。许多研究选择药代动力学结局作为测量终点,而其他研究则使用药效学结局。研究中使用了不同的提高依从性的策略。其他方法学要点包括:草药质量控制(9,45%),受试者体格检查(16,80%),受试者服用的药物、饮食摄入以及饮酒和吸烟习惯限制(18,90%)等。目前未发现中药注射剂-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研究,借鉴现有研究证据、指南和质量评价与报告规范,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了 4点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建议,比较了不同研究设计应用于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优缺点,细化了研究人群特征和样本量计算方法,分别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与指示药物、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提供结局指标选择与测量的建议。最终初步形成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评价相关研究的质量评价建议和报告规范建议。结论用于恶性肿瘤治疗的中药注射剂品种繁多,中药注射剂多与化疗联合应用,在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病种研究较多,对近期疗效指标、免疫功能和骨髓抑制有较一致的改善作用。《医保目录》中的各品种循证证据、说明书适应症和医保规定之间存在一定证据缺口。艾迪注射液可能对肺癌和肝癌生存期有获益,对大部分肿瘤生活质量和放化疗副作用有改善作用。但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限制了对艾迪注射液证据的解释和基于证据的应用。需要针对更有临床价值的原发性肝癌和肺癌进行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补充系统评价的原始研究证据。单臂前后对照研究和随机交叉试验是最常使用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在未来的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增加对方法学细节的描述。本研究初步梳理完成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的方法学要点,提出了中药注射剂与化疗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报告建议清单和质量评价建议清单,为未来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方法学支持。

万颖[9](2021)在《慢性腰痛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腰痛影响60%-80%的世界人口,其中20%的人发展为慢性腰痛(Chronic Back Pain,CBP)。我国腰痛患病率达42.7%-72.0%,CBP患病率约30%,是造成中国人群伤残负担的主要原因,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CBP临床研究中存在测量与报告指标、选择测量工具、疗效判效标准不一致等问题。核心结局指标集(Core Outcomes Sets,COS)是指特定健康领域的临床研究中应当报告的最小指标集合,即业界公认的临床结局、结局指标及其测量方法和测量时间点等的最小集合。COS是解决以上结局指标、测量工具等不统一问题的关键。针对CBP临床研究中结局指标、测量工具异质性的问题,我国尚未建立体现中医诊疗特点的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Core Outcome Sets of Chronic Back Pain,COS-CBP)及核心结局指标测量工具集(Core Measures Sets of Chronic Back Pain,CMS-CBP);而且国外构建的(COS-CBP及CMS-CBP存在不一致等问题,加之文化适应性等问题,不能直接引入国内CBP研究。目的构建具有循证证据支持的中医临床研究的核心结局指标集(COS-CBP)及核心结局指标测量工具集(CMS-CBP)。方法首先,建立CBP中医临床研究结局指标及其测量工具的清单。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系统评价近5年CBP中医临床研究,整理总结CBP临床研究相关的结局指标,形成CBP临床研究结局指标清单的主体部分;第二,通过对临床医生及慢性腰痛患者的访谈,补充其认为重要的结局指标;第三,通过数据库检索国外已有的相关COS-CBP和CMS-CBP,补充CBP结局指标清单。据此,建立CBP结局指标清单,并将其归类于 COMET(Core Outcome Measures in Effectiveness Trials)网站提供的结局指标框架。然后,采用德尔菲法对慢性腰背痛相关领域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骨科、疼痛、针灸、推拿、康复等科室的专家及方法学专家、循证护理专家、杂志编辑、厂家代表、政府代表共40人,选出多方利益代表均认为重要的结局指标。每轮问卷的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价均采用9分Likert评分系统,规定1-3分代表结局指标“不重要”,4-6分代表“重要”,7-9分代表“非常重要”。结局指标重要性判断标准:参与德尔菲调查的多方利益代表≥85%判定“非常重要”,且<15%判定“不重要”的条目,将被保留进入专家共识会议,定义为A类结局指标(非常重要的结局指标);参与德尔菲调查的多方利益代表≥85%判定“不重要”,且<15%判定“非常重要”的条目,将被排除,定义为C类结局指标(不重要的结局指标);其他结局指标将被保留进入专家共识会议,定义为B类结局指标(一般重要的结局指标)。最后,采用名义群体法进行专家共识会议。通过目的抽样确定参加共识会议的专家,选择不同利益群体代表,其中以临床专家、临床研究者为主,还包括政策制定者、患者代表、医药代表、医学杂志编辑等,共18人。通过专家共识会议,对结局指标及其测量该工具的重要性进行投票和讨论,建立具有循证证据支持的COS-CBP及CMS-CBP的专家共识。结果系统评价共检索出37899篇文献,经查重和筛选排除不相关文献后最终纳入临床研究3028篇。结合专家推荐与患者访谈及国外相关COS-CBP,共有57个结局指标及348个结局指标测量工具进入结局指标池。经过两轮德尔菲调查,共有10个结局指标进入专家共识会议,这10个结局指标分别是有效率、肌肉相关结局、疼痛或不适、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腰部功能障碍、疾病病程、疾病发作频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安全性指标。经过最终的专家共识会议,构建的COS-CBP是:疼痛或不适、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腰部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安全性指标。其对应的CMS-CBP为:疼痛或不适用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Pain,NRS-P)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Pain,VAS-P)量表测量;运动功能用功能评分指数(Functional Rating Index,FRI)测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测量;腰部功能障碍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用健康调查36条目简表(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测量;安全性指标无对应的测量工具。其对应的测量时间点是治疗前;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2周、4周和8周。结论对于CBP临床研究,专家及患者均认为重要且必须报告的结局指标(COS-CBP)是:疼痛或不适、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腰部功能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和安全性指标。其对应的CMS-CBP为:疼痛或不适用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Pain,NRS-P)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Pain,VAS-P)量表测量;运动功能用功能评分指数(Functional Rating Index,FRI)测量;日常生活活动能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测量;腰部功能障碍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用健康调查36条目简表(36-Item Short Form Survey,SF-36)测量;安全性指标无对应的测量工具。其对应的测量时间点是治疗前(除外安全性结局);治疗后即刻;治疗后1周、2周、4周和8周。

姜云宁[10](2021)在《中药复方治疗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中药复方治疗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分别对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进行全面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10月,检索完成后按照制定好的纳入、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改良Jadad量表),根据不同结局指标使用Review Manager 5.0进行Meta分析,结局指标包括肺功能、mMRC分级、CAT评分、SGRQ评分、6MWD、BODE评分、中医症状评分,结果以均数差(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及其95%的可信区间表示,异质性通过I2统计量评估,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出7766篇文献,最终纳入29篇,包括2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2066例患者。在改善肺功能方面,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FEV1%:MD=3.18,95%CI(1.80,4.56),Z=3.16,P=0.02<0.05,FEV1/FVC:MD=1.44,95%CI(0.04,2.83),Z=2.02,P=0.04<0.05。在降低 mMRC 分级方面,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MD=-0.57,95%CI(-0.66,-0.49),Z=13.16,P<0.00001。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相较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也能够更好地降低CAT评分,MD=-1.81,95%CI(-2.89,-0.82),Z=3.25,P=0.001<0.05。在改善 SGRQ评分方面,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呼吸症状评分:MD=-6.98,95%CI(-10.76,-3.19),Z=3.61,P=0.0003,活动能力评分:MD=-6.41,95%CI(-8.43,-4.39),Z=6.23,P<0.00001,疾病影响评分:MD=-5.48,95%CI(-7.19,-3.77),Z=6.29,P<0.00001,SGRQ 总分:MD=-6.29,95%CI(-7.95,-4.63),Z=7.41,P<0.00001。在提升6MWD方面,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MD=37.69,95%CI(14.56,60.82),Z=3.19,P=0.001<0.05。在优化 BODE 评分方面,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比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效果更好,MD=-0.39,95%CI(-0.69,-0.08),Z=2.49,P=0.01<0.05。在改善中医症状评分的咳嗽、咳痰、气短、喘息方面,中药复方单用或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优于安慰剂或单纯西医常规治疗,咳嗽:SMD=-0.99,95%CI(-1.87,-0.10),Z=2.19,P=0.03<0.05,咳痰:SMD=-1.53,95%CI(-2.85,-0.22),Z=2.28,P=0.02<0.05,气短:SMD=-0.56,95%CI(-0.81,-0.31),Z=4.37,P<0.00001,喘息:SMD=-0.34.95%CI(-0.56,-0.12),Z=3.07,P=0.002<0.05;在减轻乏力症状方面,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无差异,SMD=-0.58,95%CI(-1.69,-0.54),Z=1.02,P=0.31>0.05。安全性评价:12篇文献未进行安全性评价报告,10篇文献报告未发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7篇文献中报告了口干、头痛、心悸或胃肠道症状等不良反应,均未构成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在改善气虚型COPD患者肺功能和mMRC、CAT、SGRQ、6MWD、BODE五项评估量表的结果以及中医症状评分方面优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更好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有较好的安全性。

二、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结局指标的选择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结局指标的选择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2.1 资料与方法
        2.2 研究结果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3.1 资料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4.1 资料与方法
        4.2 研究结果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5.1 资料与方法
        5.2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2 系统设计方法
        2.1 整体设计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2.3 系统搭建工具
        2.4 运行环境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结果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小结
    参考文献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近三年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5 偏倚风险评价
    1.6 国际临床试验的结局指标检索
    1.7 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2.4 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报告
        2.4.1 结局指标的分类
        2.4.2 结局指标的报告频次及报告率
        2.4.3 结局指标的测量时点
        2.4.4 国际临床试验结局指标的对比分析
3 讨论
    3.1 结局指标的合理性
    3.2 结局指标的局限性
        3.2.1 主要、次要结局指标不明确
        3.2.2 远期预后的关注不足
        3.2.3 社会功能的关注不足
        3.2.4 中医特色证候指标少
        3.2.5 主观结局指标缺少测量盲法
        3.2.6 使用不规范的复合指标
4 结论

(3)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
    综述二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基于整合高通量数据分析的食管癌关键基因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食管癌作用机制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相关作用机制实验研究
    第一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胃癌细胞实验研究
        1 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节 基于蛋白组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1 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节 复方苦参注射液干预食管癌细胞实验研究
        1 仪器与器材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研究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纳排标准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3.讨论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3.3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1.2 Hp的治疗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3.讨论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1.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4 质量评价
        2.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3.讨论
临床验证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1.研究资料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数据录入
        2.2 数据规范
        2.3 数据统计分析
        3.结果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4.讨论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排标准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1.4 分组方法
        1.5 结局评价
        2.统计分析
        3.结果
        3.1 病例基本情况
        3.2 治疗结局
        4.讨论
结语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3.本研究的不足
    4.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5)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指标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列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药临床研究结局指标现状分析及思考
    1 中医药研究结局指标研究现状
    2 中医药研究结局指标存在问题分析
    3 思考及建议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方法
    3 研究注册
    4 伦理审查
    5 成立研究小组
    6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
    一、文献研究
        研究一 基于Citespace软件的中医药领域糖尿病足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研究二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结局指标文献研究
    二、患者及陪护人员半结构化访谈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三、深度访谈
        1 方法
        2 结果
        3 结论
    四、规范/合并指标,形成指标域
        1 规范/合并指标
        2 归类结局指标,形成指标域
    五、结语
        5.1 文献研究
        5.2 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半结构化访谈研究
        5.3 专家深度访谈研究
        5.4 规范/合并指标,形成指标域
        5.5 整体小结
    六、后续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附件4

(6)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 儿童流感的研究现状及核心指标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中医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综述 中医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研究进展及核心指标集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药注射剂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1.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和发展
        2. 监管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3. 循证研究助力科学决策
        4. 具有较强科技竞争力的肿瘤用药中药注射剂品种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国内外进展
        1. 前言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
        3. 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方法
        4. 有望应用于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的新方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
    研究一 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循证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艾迪注射液治疗/辅助治疗恶性肿瘤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证据综合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草药(中药)-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
        研究3-1 草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评价方法:对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概括性评价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研究3-2 中药注射剂与化疗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初探
        1.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慢性腰痛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研究进展
    1.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起源
    2.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研究内容
    3.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方法
        3.1 确定COS的适用范围
        3.2 初步建立结局指标清单
        3.3 深度访谈患者
        3.4 德尔菲问卷调查
        3.5 共识会议法
    4. 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现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慢性腰痛核心结局指标集国内外研究进展
    1. 慢性腰痛流行病学与诊疗现况
    2. 慢性腰痛中医临床研究的困境
    3. 慢性腰痛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研究现况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方法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注册和伦理批准
        1.2 成立利益相关群体COS小组
    2. 构建慢性腰痛核心结局指标集(COS-CBP)
        2.1 明确COS-CBP的适用范围
        2.2 初步建立CBP结局指标清单
        2.3 国内德尔菲调查
        2.4 COS-CBP患者共识会议
        2.5 COS-CBP专家共识会议
    3. 构建慢性腰背痛核心结局指标测量工具集(CMS-CBP)
        3.1 全面获得COS-CBP相关的结局指标测量工具
        3.2 CMS-CBP专家共识会议
研究结果
    1. 利益相关群体基本情况
    2. 系统评价结局指标筛选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4 结局指标的报告情况
        2.5 结局指标测量工具的报告情况
        2.6 中医相关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3. 国外相关的COS-CBP
    4. 多方利益代表德尔菲调查结果
        4.1 专家的积极系数
        4.2 专家的权威系数
        4.3 专家的协调系数
        4.4 第一轮德尔菲问卷重要性评价结果
        4.5 第二轮德尔菲问卷重要性评价结果
        4.6 中医相关结局指标德尔菲问卷调查结果
    5. 共识会议结果
        5.1 COS共识会议结果
        5.2 CMS共识会议结果
    6. 小结
讨论
    1. COS-CBP及CMS-CBP的内容
    2. COS-CBP及CMS-CBP的适用范围
    3. 结局指标总集合的构建
    4. 结局指标框架的选择
    5. 中医相关结局指标与COS的关系
    6. 医患共识异同的分析
    7. 疾病分类方法的选择
    8.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中药复方治疗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COPD相关危险因素
        1.1 环境因素
        1.2 遗传因素
        1.3 其他因素
        2 COPD的发病机制
        2.1 炎症机制
        2.2 氧化应激机制
        2.3 线粒体功能异常
        2.4 细胞衰老
        3 COPD的评估方式
        3.1 肺功能检查
        3.2 mMRC问卷
        3.3 CAT
        3.4 SGRQ
        3.5 BODE评分
        3.6 6MWD
        3.7 其他评估内容
        4 COPD稳定期的药物治疗
        4.1 支气管扩张剂
        4.2 抗炎药物
        4.3 抗氧化剂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COPD稳定期的中医认识及中药复方研究概况
        1 COPD稳定期的病机阐述
        1.1 脏腑虚损为病机之本
        1.2 内外实邪为病机之标
        1.3 气虚对COPD稳定期的影响
        2 中药复方在COPD稳定期的应用
        2.1 中药汤剂
        2.2 中药膏方
        2.3 中成药
        2.4 中药注射剂
        2.5 中药外治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案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文献检索
    2.4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2.5 文献质量评价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文献质量评价
    3.3 纳入文献信息
    3.4 Meta分析结果
    3.5 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中药复方治疗气虚型COPD稳定期的有效性分析
    4.2 中药复方用药分析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4.4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中结局指标的选择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近三年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的现状分析[J]. 杜琬晴,贾敏,王敏,张昕洋,焦薇薇,陈倩,雷林,段佳钰,童晨光,申伟,梁晓,陈心智,伍大华,张允岭,廖星.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3]基于整合大数据的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胃癌与食管癌上市后评价研究[D]. 周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足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指标域构建研究[D]. 代欣玥.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6]中医药治疗儿童流行性感冒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D]. 冯欣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中医药治疗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的构建[D]. 宋立超.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中药注射剂干预恶性肿瘤循证评价及与化疗药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D]. 杨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慢性腰痛中医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D]. 万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中药复方治疗气虚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系统评价[D]. 姜云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疗效指标在中药临床疗效评价中的选择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