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微生物污染检测及消毒效果分析

医院微生物污染检测及消毒效果分析

一、院内微生物污染检测及消毒效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亭,王小红,唐维兵,林云,万园园,夏晓娜,刘长伟[1](2021)在《HACCP应用于某儿童医院肠内营养配制管理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保证肠内营养制剂配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因地制宜,在我院肠内营养配制室建立HACCP管理体系。方法:依据HACCP原理对肠内营养制剂配制过程及环境进行危害分析(HA),确定关键控制点(CCP)及监管措施并记录存档。结果:经危害分析后确定6个关键控制点,分别为手卫生、配制用具洗刷消毒、巴氏杀菌、称重配制、冷藏和发放接收。对每一个CCP给出关键限值并加以监管。其中,配制用具采用远红外消毒法,温度达125℃,维持时间≥15 min,消毒后清洁柜保存时间不超过24 h。巴氏消毒温度为62.5℃,维持30 min,消毒后0~4℃冰箱冷藏保存,保存时间不超过24 h。发放与接收环节采用二维码溯源系统。采用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 15982-2012)进行效果验证,HACCP计划施行前微生物监测结果合格率为84.52%,施行后合格率为95.24%,施行前后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P<0.05)。结论:HACCP计划的实施,规范了我院肠内营养配制的工作流程,保证了肠内营养液配制、运送和储存过程的安全性。

王政[2](2021)在《医院室内微生物控制效果分析及普选医院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院室内空气中含有病原性和非病原性微生物,以微生物气溶胶的形式进入人体,可造成院内感染,因此,对医院空气进行净化消毒非常重要。目前传统的空气净化消毒方法均有一定局限性,有些不能在有人的条件下使用。而酶杀菌空气净化设备将酶杀菌技术与滤材相结合,以实现空气的动态净化消毒。医院空气微生物中含有的细菌真菌等种类丰富,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也不同,故深入分析装有净化设备医院房间的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水平可对净化设备的控制效果有整体了解。同时由于室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多样性,其组成和成分占比对控制医院微生物污染、预防疾病及避免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对三类气候区所属的4个医院中装有空气净化消毒设备的典型功能场所室内微生物控制效果采用沉降法结合实验室培养分析进行了测试评价,同时分析了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及PM2.5等。另外,对不同医院未装置空气净化设备的候诊室、门诊大厅室内微生物气溶胶采用撞击采样法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其浓度水平及粒径分布特征。特别对未应用空气净化设备的普选医院典型房间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室内微生物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净化环境下,不同医院Ⅱ类环境房间室内细菌浓度为(10~157)cfu/m3,室内真菌浓度为(10~209)cfu/m3;Ⅲ、Ⅳ类环境房间室内细菌浓度为(94~314)cfu/m3,真菌浓度为(126~424)cfu/m3,均满足医院规定的Ⅱ、Ⅲ、Ⅳ类环境标准限值。不同医院不同房间净化环境下的PM2.5浓度小于35μg/m3。(2)结合研究测试单一房间设置净化器的测试结果,根据空气净化器去除室内污染物平衡浓度计算方程,如果设置一个空气净化器的循环风量为200 m3/h,在对30 m3的房间内空气进行净化消毒1 h可使室内细菌浓度达到医院Ⅱ类环境标准,除菌率可达到92%以上;在对36 m3的房间内空气净化消毒1 h,除菌率可达到91%以上。(3)不同医院候诊室和门诊大厅的真菌气溶胶浓度高于细菌,细菌的浓度范围为(209±26)cfu/m3~(704±29)cfu/m3,真菌浓度范围为(343±44)cfu/m3~(838±10)cfu/m3,真菌的平均浓度高于细菌。(4)不同医院候诊室和门诊大厅细菌和真菌粒径分布具有差异性,主要分布在1.1~4.7μm之间,细菌中值直径范围为2.08~2.86μm,室外细菌中值直径大于室内,真菌中值直径范围在1.70~2.85μm。(5)秋季不同气候区城市室外微生物浓度城市B最大,城市C最小,细菌浓度范围为(231±26)cfu/m3~(674±30)cfu/m3,真菌浓度范围为(343±44)cfu/m3~(806±10)cfu/m3,细菌中值直径范围为2.64~3.19μm,真菌中值直径范围为2.37~2.47μm。(6)普选医院外科病房、口腔诊室及门诊大厅室内细菌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分别占比53.34%、23.99%和15.77%;在属水平上优势菌属分别为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罗伊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7)普选医院外科病房、口腔诊室及门诊大厅室内真菌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分别占比为71.81%和21.54%。在属水平上外科病房优势菌属为曲霉菌(Aspergillus),口腔诊室和门诊大厅的优势菌属为扇形裂褶菌(Schizophyllum)。

尹海全[3](2020)在《医疗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疗建筑作为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病原体较多的公共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不可忽视。为明晰冬季期间不同类型医疗建筑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水平、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等,本研究在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基础上,于2019年冬季对北京地区不同类型医疗建筑包括医院、社区卫生医疗站、高校校医院和诊所内空气中微生物细菌和真菌的浓度通过Andersen型六级撞击式采样器进行了测试分析,同时对室内空气流速、CO2浓度进行了测试并记录了通风、人员和测试现场等情况。然后分析了医疗建筑不同场所内细菌和真菌气溶胶的浓度水平、粒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等。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医疗建筑冬季室内细菌气溶胶浓度水平呈现出小型诊所>中型医疗机构>大型医院,其分别为853.481898.74cfu/m3、384.841543.77cfu/m3和340.03691.01cfu/m3;真菌气溶胶浓度水平在三类医疗建筑中无显着规律性。2)大型医院内96%测试区域的细菌气溶胶浓度大于真菌,细菌污染源强度高于真菌,且医院的走廊和挂号大厅内细菌气溶胶浓度普遍高于其他区域。3)细菌气溶胶在大型医院挂号大厅、急诊大厅和走廊内各级粒径所占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大小规律,真菌气溶胶在大中型医疗建筑不同测试区域内各级粒径所占百分比具有相同的大小规律;医院内细菌气溶胶主要分布在>1.1μm的粒径范围,真菌气溶胶主要分布在1.14.7μm的粒径范围;中小型医疗机构内细菌和真菌气溶胶粒径分布范围较广泛。4)医疗建筑冬季室内细菌气溶胶中值直径的规律为大型医院>中型医疗机构>小型诊所,其分别为3.285.10μm、3.063.46μm和2.422.95μm;真菌气溶胶中值直径分布无明显规律。5)医疗建筑所测区域达到清洁水平规定的细菌气溶胶浓度限值1000cfu/m3、真菌500cfu/m3和微生物总数3000cfu/m3的总体比例为大型医院84%、中型医疗机构77%和小型诊所72%;微生物气溶胶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各部位的百分比为支气管69.77%,鼻腔和上呼吸道25.20%,肺泡5.03%。6)大中小三类医疗建筑内空气流速分别为:0.0890.182m/s、0.060.18m/s和0.0480.060m/s,CO2浓度为:10171162ppm、528958ppm和9371899ppm。其中大型医院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与空气流速呈较显着的负相关,与CO2浓度呈现较显着的正相关,中小型医疗机构内无显着相关性。7)对所测场所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医院中,单位面积人数较多的功能区微生物气溶胶浓度也相对较高;人员活动量的增大会使得微生物气溶胶的浓度水平升高。

赖文娇[4](2020)在《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病原微生物通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并传播,从而导致区域内空气受到污染,当人们不断的吸入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空气作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空气中的病原体不仅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同时也可通过污染其它医疗设备间接引起医院感染,因此院内空气质量与院内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种类型危重患者救治中心,拥有众多急救设备,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角色。ICU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也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是造成抢救最后失败和医药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气净化是ICU内阻止病原微生物传播、控制院内感染、保证危重患者健康极为重要的有效举措之一。传统的室内空气净化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法、臭氧消毒法、甲醛熏蒸法等,但上述方法均在静态状况下开展,躲避开了工作高峰期,只能暂时杀菌而不能持续有效抑菌,同时容易产生空气的二次污染等,常常没法真正的凸显出工作时间段正常人员活动ICU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因此,监测ICU内正常活动情况下的空气消毒效果,探索适合于ICU的空气消毒以及净化效果的评估极其关键,对提高ICU空气消毒水平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动静态条件下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ICU空气净化的方法,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ICU面积约为24m2的负压病房和总面积为250m2、单间面积约为24m2的层流病房为实验场所,分三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在ICU内对病人进行诊疗及产生气溶胶操作前后,运用浮游菌采样法在室内对角线三个采样地点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进行培养及菌落计数,分析该ICU在相对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空气微生物含量及分布。第二部分:根据ICU内有无空气净化器、层流系统,分别在诊疗操作前、诊疗操作时、操作后30min、操作后60min运用第一部分方法检测ICU空气微生物,了解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在ICU的现场消毒效果。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采集到的空气微生物菌落进行检测并鉴定、分析,与患者明确的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空气微生物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1.负压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160.22±93.83)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92.67±34.47)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29.11±19.86)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4.67±5.04)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负压及层流ICU在动态、30min、60min时间点使用净化器后的平均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未使用净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压及层流ICU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1);层流ICU在相对静态、动态、30min、60min的空气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负压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未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5)。3.ICU空气中的细菌约占总微生物构成比的67.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约76.6%,革兰阴性杆菌约6.4%,真菌约32.3%(霉菌为主)。4.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结论1.在相对静态的负压及层流ICU内空气微生物浓度合格。2.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明显增加ICU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而空气净化器和层流系统可有效降低动态(产生气溶胶操作)情况下的微生物浓度,在负压及层流ICU行诊疗操作时建议使用并延长空气净化器的时间。3.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

廖媛[5](2019)在《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微生物菌落生长模型构建及干预措施评价》文中指出目的:依据AER临床使用过程中被微生物污染的现状,建立AER微生物菌落生长的模型,并评估本研究干预措施对生长模型的处理效果。以保障AER设备的有效再处理,进一步预防内镜二次污染的发生,避免诊疗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减少由AER污染导致的院内感染的爆发,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同时为今后相关指南的制定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方法:1.实验方法: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国内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镜中心A、B品牌的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各2台。其中两台AER为A厂家品牌,结构设计完全相同;另外两台AER来自B厂家品牌,台盆和台盖结构设计与A厂家品牌不同。同样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抽取内镜4条。采用铜绿假单胞菌菌悬液对AER台盆和台盖进行统一染菌量的涂抹,在间隔1小时、4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和144小时的条件下,对台盆和台盖分别进行微生物采样和培养,观察不同间隔时间内对AER台盆微生物菌落生长的影响,建立AER微生物菌落生长的模型;并针对AER台盆和台盖采取干预措施,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2.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Modified Compertz方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Pearson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检验水准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建立两种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的微生物菌落生长的模型。2.两种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的菌落生长情况中,A设计类型AER与B设计类型AER的菌落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菌落计数明显少于A设计类型AER。3.两种设计类型AER再处理后内镜活检腔道的采样结果中,A设计类型AER与B设计类型AER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水气腔道的结果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就干预措施而言,本研究干预组与对照组菌落计数结果经Pearson x2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干预措施能够显着去除AER台盆和台盖中残留的细菌。结论:1.本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很好的预测台盆和台盖的菌落总数随间隔时间变化而变化的生长动态。2.AER台盆和台盖的设计结构缺陷是导致细菌检出的重要因素。两种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之间的菌落计数存在差异,相同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之间菌落计数的比较不存在差异。3.B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的菌落计数明显少于A设计类型AER。故AER生产厂家应重视AER自身设计问题,不断优化AER的结构和功能,使台盆内部尽可能浸泡于消毒液中,台盖内外表面尽可能光滑,以期获得更加安全、快捷和有效的AER,减少由AER导致的院内感染的发生。4.A设计类型AER对再处理后的内镜活检腔道细菌检出与B设计类型AER存在较大差异性,进一步证实设计结构的缺陷问题。活检腔道的采样结果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AER对内镜再处理的效果。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应加强再处理后的内镜活检腔道的微生物培养,以保证患者的诊疗安全。5.干预措施能够显着去除AER台盆和台盖中残留的细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应在每次清洗消毒工作完成后,对AER台盆和台盖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干燥;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对AER中消毒液不能浸泡到的部位进行本研究干预措施,阻断AER台盆和台盖上残留的微生物对内镜的污染,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以保证内镜再处理的安全性。

邵玲[6](2019)在《基于环境卫生指标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评价医院环境微生态方法的建立和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解医院病房环境质量对医疗过程可能产生的特殊影响以及对各评估指标进行优化,我们综合了PM2.5、PM10、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ATP生物荧光检测和微生物培养等方法,对医院病房复杂环境进行评估。同时,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病房环境微生物进行鉴定,评估病房菌落组成,对医院病房微生物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并与临床细菌感染进行分析,评估环境因素与细菌易感性的关系,为改善医院环境和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及科学依据。方法:1.对辽宁省人民医院的两栋住院楼(1号楼和9号楼)的病房进行PM10检测,并从1号楼选取PM10浓度最高的3个科室及PM10浓度最低的2个科室,从9号楼选取PM10浓度最高的2个科室及PM10浓度最低的2个科室,从这9个科室分别选取2个病房(共18个病房)进行PM2.5检测。同时,对选取的18个病房,分别进行自然沉降法培养细菌及粉尘样本采集,对于粉尘样本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其中细菌和真菌含量进行检测,利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仪检测病房的生物荧光含量,同时,以东北大学2个学生宿舍作为自然环境参考,分别在同时期进行以上环境指标检测。通过对以上各指标进行分析,建立综合评价病房环境质量的方法,并筛选出优化指标。2.对于自然沉降法培养的细菌,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菌落进行鉴定,评价病房环境微生物生态是否存在失衡。3.对于微生物实验室检出的三种常见革兰阴性菌和四种常见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患者所在的病房进行PM2.5检测,分析病房环境PM2.5与常见细菌易感性的关系。4.对近一年该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进行检测,分析生物膜与耐药情况的关系。以住院患者为对象,调查常见的7种抗菌药物在该院使用量和常见的7种致病菌的耐药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耐药宽度与抗菌药物使用量及用药频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除PM2.5指标之外,不同卫生指标之间相对独立,但是PM2.5与PM10、自然沉降法细菌计数、实时定量PCR检测的细菌与真菌检测值及ATP检测值均相关(p<0.05)。2.医院病房空气中的微生物组成与学生宿舍环境微生物组成有所差异,医院病房环境的主导菌属依次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棒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库克菌属(Kocuria)、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莫拉菌属(Morax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呼吸三科与其他科室的微生态环境也有所不同。学生宿舍的主导菌属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球菌属(Micr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及莫拉菌属(Moraxella)。另外,医院未鉴定出的菌属占11.1%,学生宿舍未鉴定出的菌属占27.3%。在ICU在床头桌物体表面采样样本中分离到了5株铜绿假单胞菌。3.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易感性在不同浓度PM2.5的环境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易感性在不同浓度PM2.5的环境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对庆大霉素、哌拉西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妥布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生成能力高于非耐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生成能力与其耐药宽度成正相关(P<0.001)。三种革兰阴性菌感染者中,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及亚胺培南三种抗菌药物,细菌耐药宽度明显增加(p<0.05)。使用左氧氟沙星可以引起鲍曼不动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的耐药宽度增加,使用替加环素、莫西沙星、美洛培南及头孢噻利钠使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宽度明显增加(p<0.05),哌他西林他唑巴坦导致会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宽度(p<0.05),头孢地嗪会增加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宽度(p<0.01),然而,头孢地嗪同时会降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宽度(p<0.01);阿米卡星及万古霉素的使用会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宽度增加(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与亚胺培南的用量成正相关(p<0.05),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的用量成负相关(p<0.01)。肺炎克雷伯菌对于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美洛培南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与亚胺培南的用量成正相关(p<0.0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的用量成正相关,对美洛培南的耐药率与左氧氟沙星的用量成负相关(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与哌他西林/他唑巴坦的用量成正相关(P<0.05),与阿米卡星的用量成负相关(p<0.05),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与阿米卡星的用量成负相关(p<0.05)。结论:1.综合PM2.5、PM10、实时定量PCR、ATP生物荧光检测和微生物培养的方法,发现不同指标相对独立,因此评估医院普通病房环境质量应该采用多项指标综合分析。同时还发现,PM2.5与其他大多数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因此,PM2.5可以间接的反映病房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情况,并且可以作为综合评价病房环境质量的简易高效的检测指标。2.医院病房细菌多样性趋向于减少,可能存在微生物环境失衡情况,可能与院内感染关系密切。在ICU可能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或者定植。3.在医院病房中,患者在不同浓度的PM2.5暴露下,对革兰阴性菌的易感性不同,PM2.5浓度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易感性增加,鲍曼不动杆菌易感性降低,未发现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易感性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4.抗生素的使用构成影响细菌耐药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抗生素对不同细菌的影响和机制不同。

陈学斌,杨学来,高敏,李天庆[7](2018)在《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的可行性分析》文中认为呼吸机致病微生物污染是导致院内感染暴发的重要原因,其使用后的消毒管理极为重要。呼吸机使用后消毒管理主要关注呼吸机外置管路的消毒,对与患者呼吸回路直接相通的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的消毒研究涉及较少。呼吸机的气路位置特殊且包含有多种精密电磁元器件,常规消毒方法无法完成彻底消毒。对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的消毒既要考虑消毒效果的有效性,又要兼顾消毒过程对电磁元器件性能稳定性的影响。针对目前临床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的现状,探讨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比较目前临床常用的消毒模式,提出利用过氧化氢蒸汽和臭氧作为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剂的可行性,建立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有效和安全的消毒模式,加强对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效果以及消毒过程对电磁元器件性能稳定性影响的检测。

刘希茹[8](2017)在《医院超声检查相关微生物污染与控制方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医院体外超声探头、阴道超声探头及医用超声耦合剂的微生物污染情况;研究消毒型医用超声耦合剂的消毒效果;为预防医用超声设备可能引起的院内感染及交叉感染提供防控措施。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电子邮件与现场考察的方式,依托“全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项目”,对全国15个省市的73家医院进行体外超声及阴道超声卫生情况调查。2.超声探头微生物污染:对北京市5家医院超声科清洁消毒后的体外超声探头和阴道超声探头进行采样。样品4h内送实验室进行活菌计数和微生物种类鉴定,同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为目标菌,测其检出率。3.耦合剂卫生状况(1)普通型耦合剂:从北京市5家医院采集开封及未开封的耦合剂,记录医院及科室名称、耦合剂生产批号、有效日期及已开封样品的开封时间。参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微生物鉴定试验。(2)消毒型耦合剂:购买市售的16种消毒型耦合剂,参照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GB27951-2011《皮肤消毒剂卫生要求》、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并结合产品说明书,研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作用1min、3min和5min的消毒效果;同时研究其自身含菌量和微生物种类。(3)无菌型耦合剂:从北京市5家医院采集3种无菌型耦合剂,参考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的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鉴定试验进行细菌及真菌的定量、定性检测。结果1.本研究共调查国内15个省市73家医院,47.95% (35/73)的医院无明确的超声清洁、消毒指南;医院采用的超声探头清洁、消毒方式多样,无统一标准;51.56% (33/64)的医院未区分耦合剂的使用场所,体外超声检查和阴道超声检查皆使用普通型耦合剂。2.在北京5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采集体外超声探头173份,菌落总数超标率为90.17%,其中8份体外超声探头上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1份探头上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未检出;在北京市4家医院采集阴道超声样品63份,菌落总数超标率为98.41%,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3.在北京市5家医院共采集规格为250 mL的瓶装未开封普通型耦合剂22份,菌落总数超标率为68.18%;已开封使用中耦合剂52份,菌落总数超标率为67.31%,其中1份耦合剂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未开封与使用中耦合剂菌落总数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种消毒型耦合剂中15种不能达到消毒合格要求,其中2种消毒型耦合剂细菌污染严重。3种无菌型耦合剂中1种不能达到无菌水平。结论医院存在各种超声设备清洁、消毒方式,但大部分清洁和消毒方式不适用于医院超声设备的日常消毒,也很难达到超声设备的卫生要求;医院超声检查使用的体外超声探头及阴道超声探头细菌污染严重,卫生状况堪忧,存在院内感染风险,亟待寻求合适的消毒方式;超声检查中介媒质普通型耦合剂细菌污染严重,多种品牌的消毒型医用超声耦合剂消毒效果不达标,需规范耦合剂使用场所及生产质量。

周如玉[9](2017)在《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活菌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和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外文献报道了一些全身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或缺陷的患者因为暴露于微生物污染的口腔科用水而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病例。然而国内尚未对口腔医师诊治病人的基本设备口腔综合治疗台(Dental chair unit,DCU)的水质用水制定标准,对于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Dental unit waterlines,DUWLs)中细菌微生物群落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尚不足。本研究拟将PMA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来深入探究DUWLs中的活菌微生物群落构成及多样性,这有助于规避可能出现的相关感染风险以及更好的采用相应的消毒设备处理和保护DUWLs。本研究从下述二个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PMA-PCR检测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活菌方法的建立目的:利用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染料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相结合建立DUWLs活菌检测方法。方法:PMA前处理水样,使PMA与样本中死菌和游离的DNA发生共价交联后可抑制其DNA分子进行PCR扩增。经细菌通用引物对提取的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以确定PMA最适处理浓度。结果:对于热处死组水样,随着PMA浓度的增加,条带逐渐变暗,直至PMA终浓度为20μM时,条带完全消失。说明PMA能够与样本中死菌DNA发生反应并抑制其进行PCR扩增。对于未进行热处死处理的常规水样样本,随着PMA浓度的增加,条带未见明显变暗或消失。说明对于常规水样样本,即使增加PMA浓度至30μM也不会影响正常活菌的PCR扩增。结论:当样本中PMA终浓度为20μM时,对水样活菌DNA的PCR扩增无影响,并可抑制水样中全部死菌及游离DNA进行扩增。经PMA处理后的水样后继可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其活菌群落构成进行检测。2.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活菌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和多样性研究目的:采用PMA前处理方法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DUWLs中活菌微生物群落,以综合评估DUWLs中的污染情况及了解活菌群落构成及多样性。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和牙周科共33台口腔综合治疗台(Dental chair units,DCU)作为研究对象。在医院开诊前收集三用枪水样200mL,PMA前处理水样后提取活菌总DNA,经细菌通用引物PCR扩增后构建宏基因组文库,用于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33个样本成功构建宏基因组文库,经高通量测序,共得到978054条高质量序列。检测到12128个OTU,归属于18个门,100个属;其中属包括52个菌属,23个暂定种以及25个未被分类或是尚未被培养出的菌属。稀释性曲线、香农-威纳曲线表明测序数据量合理,能够覆盖样本99%的物种,表明测序结果能够代表这些样本的真实情况。PCoA结果显示,两个科室样本组内分布类似呈聚集趋势,组间呈分离趋势;说明科室间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存在一定的差异。由Venn图可见两组共有和特有OTU数量,表明两个科室DUWLs中存在共同核心微生物。其中栖热菌属(Thermu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军团菌属(Legionella)、厌氧芽孢杆菌属(Anoxybacillus)、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Reyranella菌属是所有样本主要的共同核心菌属。两个科室样本比较,军团菌属(Legionella)、Methyloversatilis、Obscuribacterales—norank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测出4种条件致病菌属:军团菌属(Legionella)、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肠球菌属(Enter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检出率为100%。结论:本研究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出的DUWLs活菌多样性的信息要远远丰富于以往培养和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的检测结果。栖热菌属(Thermu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军团菌属(Legionella)、厌氧芽孢杆菌属(Anoxybacillus)、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Reyranella可能是DUWLs的核心菌群。四种条件致病菌的检出说明潜在传染性风险的存在,临床上监测DUWLs细菌污染水平及更好地管理DUWLs水质尤为重要。

陈学斌,高敏,安峥,高海鹏[10](2016)在《呼吸机外表面消毒模式与院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证据显示呼吸机外表面的致病微生物污染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分析呼吸机外表面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及生存情况的基础上,比较不同消毒模式对呼吸机外表面不同致病微生物的消毒效果,针对有效进行呼吸机外表面消毒阐述呼吸机外表面消毒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二、院内微生物污染检测及消毒效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院内微生物污染检测及消毒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HACCP应用于某儿童医院肠内营养配制管理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HACCP方法。
        1.2.2 统计学方法。
        1.2.3 危害分析。
        1.2.4 关键点控制。
2 HACCP的工作成效
    2.1 优化物品管理和肠内营养配制室室内布局
    2.2 优化配制流程
    2.3 优化消毒管理流程
    2.4 HACCP工作成效分析
3 讨论

(2)医院室内微生物控制效果分析及普选医院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医院空气微生物的来源与危害
        1.2.2 医院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
        1.2.3 空气净化消毒技术
        1.2.4 微生物分析检测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2.1 测试对象信息
    2.2 实验仪器及药品
    2.3 空气净化设备介绍
    2.4 实验及研究方法
        2.4.1 测试和卫生标准
        2.4.2 采样方法比选
        2.4.3 采样点设置及测试方法
        2.4.4 培养计数方法
    2.5 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特征研究
        2.5.1 微生物样本采集
        2.5.2 DNA提取与PCR扩增
        2.5.3 数据处理统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医院建筑室内微生物控制效果
    3.1 医院装有空气净化设备典型房间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测试分析
        3.1.1 医院A典型房间净化环境下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
        3.1.2 医院B典型房间净化环境下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
        3.1.3 医院C典型房间净化环境下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
        3.1.4 医院D典型房间净化环境下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
    3.2 空气净化器的除菌效果理论分析
        3.2.1 空气净化器的性能参数
        3.2.2 空气净化器去除室内污染物质量平衡模型
        3.2.3 模型理论计算与测试结果对比
        3.2.4 空气净化器不同作用时间下的除菌效果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医院候诊室和门诊大厅微生物气溶胶分布特征
    4.1 医院候诊室和门诊大厅细菌气溶胶分布特征
        4.1.1 细菌气溶胶浓度水平
        4.1.2 细菌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4.1.3 细菌中值直径
    4.2 医院候诊室和门诊大厅真菌气溶胶的分布特征
        4.2.1 真菌气溶胶浓度水平
        4.2.2 真菌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4.2.3 真菌中值直径
    4.3 装有净化设备功能房间与未装净化设备场所微生物浓度的对比
    4.4 不同气候区城市微生物气溶胶分布特征
        4.4.1 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
        4.4.2 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4.4.3 细菌和真菌中值直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普选医院典型房间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5.1 不同房间细菌样本Tags分布
    5.2 不同房间样点细菌OTU分析
    5.3 不同房间样点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5.3.1 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特征
        5.3.2 细菌群落在属水平上的特征
        5.3.3 不同样点物种分布热图
    5.4 不同房间样点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
    5.5 不同房间样点细菌Beta多样性分析
    5.6 不同房间样点真菌群落结构特征
        5.6.1 真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特征
        5.6.2 真菌群落在属水平上的特征
        5.6.3 不同房间样点物种分布热图
    5.7 不同房间样点真菌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
    5.8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医疗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室内空气微生物的主要来源
        1.2.2 医疗建筑内空气微生物的浓度水平
        1.2.3 室内空气微生物的影响因素
    1.3 空气微生物污染的评价标准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方法
        2.2.1 仪器和药品
        2.2.2 测试方法
        2.2.3 样品培养
        2.2.4 质量保证
    2.3 统计分析方法
        2.3.1 差异性分析
        2.3.2 相关性分析
        2.3.3 拟合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类型医疗建筑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及评价
    3.1 大型医院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及评价等级
        3.1.1 医院1
        3.1.2 医院2
        3.1.3 医院3
        3.1.4 医院4
        3.1.5 医院5
        3.1.6 医院空气微生物评价等级
    3.2 中型医疗机构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及评价等级
        3.2.1 社区卫生医疗站
        3.2.2 高校校医院
        3.2.3 中型医疗机构空气微生物评价等级
    3.3 小型诊所室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及评价等级
        3.3.1 诊所内微生物气溶胶浓度水平
        3.3.2 诊所空气微生物评价等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
    4.1 大型医院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4.1.1 细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4.1.2 真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4.2 中型医疗机构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4.2.1 细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4.2.2 真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4.3 小型诊所微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4.3.1 细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4.3.2 真菌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生物气溶胶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空气流速及与气溶胶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5.2 二氧化碳及与气溶胶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5.3 人员因素及对气溶胶浓度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静态和动态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现场净化效果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鉴定与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微生物菌落生长模型构建及干预措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目前国内外关于AER自身设计缺陷的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规范指南尚未明确指出对AER台盆和台盖处理的要求
        1.2.3 国内部分医疗机构AER使用和维护保养情况调查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实验器材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实验器材
        2.4.1 实验菌株
        2.4.2 仪器与设备
        2.4.3 实验材料与试剂
    2.5 方法
        2.5.1 AER微生物菌落生长模型的构建
        2.5.2 AER台盆和台盖微生物菌落的干预措施与评价
    2.6 评价方法
        2.6.1 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查方法
        2.6.2 内镜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2.7 质量监测
        2.7.1 设计阶段
        2.7.2 实施阶段
    2.8 资料收集和分析
    2.9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两种设计类型AER微生物菌落生长模型的构建
        3.1.1 涂抹部位定植1 小时后的初始菌落计数结果
        3.1.2 A设计类型AER台盆微生物菌落生长的模型
        3.1.3 A设计类型AER台盖微生物菌落生长的模型
        3.1.4 B设计类型AER台盆微生物菌落生长的模型
        3.1.5 B设计类型AER台盖微生物菌落生长的模型
    3.2 两种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的菌落生长情况
        3.2.1 A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的菌落生长情况
        3.2.2 B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的菌落生长情况
        3.2.3 A和 B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的菌落生长相互比较情况
    3.3 内镜活检腔道和水气腔道的采样结果
        3.3.1 两种设计类型AER再处理后内镜活检腔道的采样结果
        3.3.2 两种设计类型AER再处理后内镜水气腔道的采样结果
    3.4 干预措施对两种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的结果
        3.4.1 干预措施对A设计类型AER台盆的菌落计数影响
        3.4.2 干预措施对A设计类型AER台盖的菌落计数影响
        3.4.3 干预措施对B设计类型AER台盆的菌落计数影响
        3.4.4 干预措施对B设计类型AER台盖的菌落计数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两种设计类型AER微生物菌落生长模型的建立
    4.2 两种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的菌落计数结果分析
        4.2.1 AER台盆和台盖的设计结构缺陷是导致细菌检出的重要因素
        4.2.2 AER生产厂家应重视AER自身设计问题,不断优化AER结构和功能
    4.3 内镜活检腔道和水气腔道的采样结果分析
    4.4 干预措施对两种设计类型AER台盆和台盖的结果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展望
    5.2 创新点
    5.3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6)基于环境卫生指标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评价医院环境微生态方法的建立和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PM2.5、实时定量PCR、ATP和微生物培养对医院病房空气环境复杂性分析以及评估指标优化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地点
        2.材料
        2.1 试剂
        2.2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PM2.5及PM10 检测
        3.2 细菌培养及粉尘样本采集
        3.3 实时定量PCR
        3.4 ATP生物荧光检测
        3.5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各环境指标检测结果
        2.实时定量PCR
        3.实时定量PCR的方法对细菌及真菌生物量估计
        4.各环境指标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Real-time PCR及 MALDI-TOF MS的方法对医院环境微生态评估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研究地点
        2.材料
        2.1 试剂
        2.2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MALDI-TOF MS鉴定细菌
        3.2 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查方法
        3.3 计算公式
        3.4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空气微生物浓度
        2.真菌生物量评估
        3.微生态比例评估
        4.细菌分类鉴定
        5.主导菌分析
        6.不同菌属及菌种的比较
        7.ICU环境评估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三章 环境PM2.5与常见细菌感染易感性的关系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2.材料
        2.1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PM2.5 检测
        3.2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样本基本情况
        2.PM2.5 与三种常见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关系
        3.PM2.5 与四种常见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关系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第四章 抗生素用量与细菌耐药宽度及耐药率的关系
    (一)材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1.1 样本来源
        2.材料
        2.1 试剂
        2.2 仪器
        3.实验方法
        3.1 菌株鉴定方法
        3.2 药物敏感试验
        3.3 细菌生物膜形成
        3.4 患者的耐药宽度的计算
        3.5 各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的计算
        3.6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样本基本情况
        2.生物膜形成能力与耐药情况分析
        3.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与耐药宽度的相关性
        4.细菌耐药宽度与所用抗生素的关系
        5.革兰阴性菌耐药率与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相关性分析
    (三)讨论
    (四)小结
    (五)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工作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医院呼吸机消毒现状
2 呼吸机内部消毒的必要性
3 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所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3.1 致病微生物的类型及分布
    3.2 消毒方法的选择
    3.3 消毒效果的检测
4 呼吸机内部气路消毒的可行性
    4.1 常见的消毒模式
    4.2 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方法
5 结语

(8)医院超声检查相关微生物污染与控制方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前言
    1.1 引言
    1.2 医用超声探头分类
    1.3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4 国内研究现况及进展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图
    1.8 质量控制
第一部分 国内医院体外超声及阴道超声卫生情况调查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第二部分 体外超声探头及阴道超声探头微生物污染现况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方法
    3.4 结果
    3.5 讨论
第三部分 医用超声耦合剂质量与卫生现况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方法
    4.4 试验结果
    4.5 讨论
结论
    5.1 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与建议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附件1
个人简历
致谢

(9)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活菌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PMA-PCR检测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活菌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活菌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和多样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PMA用于活菌检测的机理及在口腔相关微生物群落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10)呼吸机外表面消毒模式与院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呼吸机外表面常见致病微生物及其临床表现
    1.1 常见致病微生物
    1.2 呼吸机外表面微生物导致的院内感染
2 呼吸机外表面的消毒模式及其有效性
    2.1 消毒现状及相关消毒标准和规范
    2.2 常用消毒模式比较
    2.3 消毒模式对不同微生物种群的消毒有效性
    2.4 针对呼吸机外表面的消毒方法
3 呼吸机外表面消毒与院内感染的关系
4 展望

四、院内微生物污染检测及消毒效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HACCP应用于某儿童医院肠内营养配制管理的探讨[J]. 朱亭,王小红,唐维兵,林云,万园园,夏晓娜,刘长伟.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21(11)
  • [2]医院室内微生物控制效果分析及普选医院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D]. 王政.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医疗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水平及分布特征研究[D]. 尹海全.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1)
  • [4]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D]. 赖文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微生物菌落生长模型构建及干预措施评价[D]. 廖媛. 南昌大学, 2019(01)
  • [6]基于环境卫生指标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评价医院环境微生态方法的建立和临床意义[D]. 邵玲.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7]呼吸机内部气路系统消毒的可行性分析[J]. 陈学斌,杨学来,高敏,李天庆. 中国医学装备, 2018(01)
  • [8]医院超声检查相关微生物污染与控制方法现状调查研究[D]. 刘希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02)
  • [9]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活菌微生物群落的构成和多样性研究[D]. 周如玉.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10]呼吸机外表面消毒模式与院内感染的相关性分析[J]. 陈学斌,高敏,安峥,高海鹏. 中国医学装备, 2016(07)

标签:;  ;  ;  ;  ;  

医院微生物污染检测及消毒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