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人才──来自对优质产品的呼唤

关键是人才──来自对优质产品的呼唤

一、关键是人才──由呼唤精品想到的(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欢[1](2020)在《从管理到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政策的演进逻辑研究》文中指出文艺政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我国的文艺政策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和完成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如何丰富和完善体现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文艺政策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任务。为此,本文依据现代治理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文艺政策的演进历史,发现其经历了定基调、微调整、再探索、促繁荣的不同发展阶段,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由管理逐步走向治理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在政策制定依据上由人治走向法治的以人民为中心;在政策利益主体上由单一的政府走向社会多元主体;在政策执行方式上由约束型的控制与命令走向激励型的协调与合作;在政策运行环境上由政府全面管控走向市场利益调节。当然,目前我国的文艺政策尚面临体系不完善、实施运行不顺畅、外部环境复杂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运用现代化治理理念,通过加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强化文艺政策的执行力度、构建文艺政策的公民评价机制、弘扬正确的文艺价值观等措施,才能保证我国文艺政策的正确性和文艺事业的繁荣昌盛。

张云瑶[2](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声阅读的变迁与发展 ——基于“场域理论”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声音传播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在基于全民阅读列入政府工作协议的政策支持下,当前有声阅读产业发展趋势良好,产业融合速度加快,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有声阅读产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有声阅读作为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其实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词语,它在各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上个世纪有声阅读主要是通过广播完成传播的,而在当前社会,主要是通过数字化形式为人所知。本研究将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研究的学术取向,将有声阅读放入场域理论领域,将有声阅读视为一个场域,并且有声阅读场域内的资本视为发展元素,认为作为场域的有声阅读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其场域内资本的发展与变化。因此,本文在了解当前有声阅读的现状之下,观照改革开放后有声阅读的发展和变迁路径,同时从布尔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分析其演化原因,以期更好的了解有声阅读的“前世今生”,为当前有声阅读的发展提出一点思考,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顺利展开。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理论基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相关信息,梳理了国内外有声阅读的研究现状,为本论文提供指导方法和指导性意见,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场域理论作为本论文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框架,以文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深入阐释有声阅读的发展历程。解释了阅读,有声阅读的概念,提出了场域理论,并且着重阐述了场域理论的三个概念工具——资本,惯习和实践。最后厘清了阅读与场域之间的关系。论文的第一章为本论文的内容梳理章节,在此章中详细介绍了改革开放后有声阅读的变迁和演化分期,将有声阅读分为1978-1989(中兴与繁荣时期),1990-2000(势弱与坚守时期),2001-2010(突破时期).2011-至今(媒体融合)5个不同时期,梳理了不同时期的有声阅读发展现状。包括不同时期广播长书的节目,经营体制,演播者,市场环境等,以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声阅读有一个总体的理解。论文的第二章是本论文的重点章节,此章节从场域理论的视角解释了有声阅读的变迁原因,通过列举实例将有声阅读的演化与变迁归因为场域自身的突出、遮蔽与区隔、弥合与回归以及场域内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象征资本的力量以及场域内惯习性情系统的变化。论文的第四章是基于场域内资本的视角对有声阅读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有声阅读的繁荣,应该以经济资本为推动力,政治资本为保障,文化资本为自出,促进象征资本的公平,通过增加场域内的四种资本,促进有声阅读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结论:促进有声阅读的发展需要不断增加有声阅读场域内的资本。

吴钇辰[3](2019)在《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数十年来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盛大繁荣局面,与潘絜兹先生以及他所带领的一大批工笔重彩画家的大力提倡和辛勤工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以研究潘絜兹先生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奠基人作用为主要论题,以发掘和论证潘絜兹先生在艺术创作、艺术理论和社会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为主要论述内容。潘絜兹先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的重要工笔重彩画家、美术理论家、敦煌学专家和编辑家,被公认为学者型画家和工笔重彩画界的领袖,他为发展中国工笔重彩艺术而投入毕生精力,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现当代中国工笔重彩事业的活跃与发展。潘絜兹先生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的开拓和引领作用,体现在他的创作、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主要是艺术编辑工作)三个方面:他在创作上能融合传统卷轴绘画和壁画的技巧,并吸收西画之长,有绚丽多彩、刚柔相济、明丽典雅的个人风格;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提出“大中国”观念,提倡在以工笔重彩为中心词,从宫廷和文人向民间扩展,从卷轴画向壁画扩展,坚持工写并举、彩墨同辉和汉唐风范,其提倡大俗大雅,曲高和众的审美理想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客观现实;他在以艺术家和编辑家身份参与的众多社会活动中,不辞劳苦,事事躬亲,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开辟专题讨论,不但对中国绘画史有着深入探索与思考,更以审时度势、洞彻古今的智者胸怀,栽培与提携了众多后辈艺术家。由此我们认识到,在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艺术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潘絜兹先生身上体现出先驱者和领袖级人物的巨大能量;他凭借自己的精湛艺术功力、深厚学术素养以及社会工作能力,在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绘画由衰败不堪转为繁荣昌盛的历史进程中,引领时潮,带动群体,让中华传统绘画在新时代中继续发扬光大;他提出的变革一个传统画种的艺术革新理念,不但有效地引发了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历史转型过程,也为今天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社会事业提供了先期表率,更为中国各门类古老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革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是从陈述潘絜兹先生的艺术生平入手,在考察史实的同时探讨潘絜兹艺术思想形成的历史轨迹和客观动因;第二部分(第二、三、四章)是从三个方面分析潘絜兹艺术成就尤其是对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引领作用:(1)从艺术创作实践层面总结潘絜兹先生的艺术创作经验。(2)从艺术理论研究层面分析潘絜兹先生的艺术思想。(3)从参与社会活动方面探讨潘絜兹艺术理论和编辑活动对现代中国工笔重彩艺术发展的直接影响和重要意义;第三个部分(第五章)是依据中国现当代工笔重彩画史高度发展的现实进行反思,阐明潘絜兹先生在这样宏大壮阔的历史场景中的个人作用和对未来的启示。

徐凡[4](2019)在《茅善玉:沪剧女儿 守“沪”一生》文中认为从年少成名到经历戏曲低潮期再到如今又遇上文艺发展的黄金期,从演员到团长再到院长,从舞台前到舞台后,用了近五十载的时光一直守护着江南梨园的那一抹秀色,并在沪剧流派的传承和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她就是上海沪剧院院长、被誉为"沪剧皇后"的沪剧表演艺术家茅善玉。从《邓世昌》到《敦煌女儿》,近年来,茅善玉带领上海沪剧院一改沪剧

于平[5](2019)在《从开放格局到开创新域——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舞剧》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舞剧,首个焦点出现在1979年"新古典舞派"舞剧一马当先,在讴歌民族和睦和畅想文化融通的同时,创新着民族舞剧的表意语言和表意方式,体现出民族舞剧"开放格局"的全新气象。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歌剧院舞剧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共襄"新古典舞派"舞剧盛举;中国芭蕾舞剧"告别样板",关注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着,聚焦"精神创伤""芭蕾民族化"和"心理描写",表现出一种更接近现代人的情愫;而"少数民族舞剧"运用各少数民族舞蹈语言,主要表现"民间传说",后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向两个方面深化,发挥了"舞蹈本体的优势";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舞剧的"新古典舞派"出现了"新新古典舞派"或"后新古典舞派",并且这类舞剧创作强化"地域色彩"和"交响构成"。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强化"地域色彩"的"在地化"追求和认同"交响构成"的"本体化"探索,成为中国舞剧创作题材选择和形态构建的总体趋向。跨入新世纪,中国芭蕾舞剧对题材"现实性"的开掘回到"反抗",而中国民族舞剧的"在地化"追求成为"新常态"。自2014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实施以来,中国当代舞剧更是实现了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中国舞剧发展格局正步入充满"新想象"的"新时代"。

贾振鑫[6](2016)在《中国曲艺发展论》文中研究说明曲艺,是一门世界性的民族性舞台综合表演艺术,在日本、朝鲜、蒙古等国都有自己的曲艺形式。中国曲艺,历史悠久,在活跃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文化艺术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今,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曲艺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成为了热爱民族艺术的专业人士及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研究曲艺的发展规律,为实践提供理论参考,便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重在解释曲艺发展的现象,寻求曲艺发展的系统理论,揭示曲艺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曲艺学、文化生态学、艺术文化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分析了曲艺发展及相关研究概况,说明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基本研究内容;第一章,研究了曲艺的发展定位,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曲艺的艺术本质、审美特征进行了深入性的研究;第二章,结合人类的进化发展,对曲艺的产生、发展的道路进行了探究;第三章,根据现代传播媒体的发展变化,剖析了曲艺表现形态由舞台曲艺,到广播曲艺、电视曲艺、新媒体曲艺的嬗变;第四章,研究了曲艺的发展主体,对构成曲艺艺术系统的曲艺文本、曲艺表演、曲艺观众、曲艺理论批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了它们在曲艺艺术系统的构成中,各自发挥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第五章,深入分析了曲艺的发展环境,研究了曲艺在艺术系统、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讨论了艺术系统中得姊妹艺术与曲艺的区别与联系,在文化系统中,曲艺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领域的哲学、道德、宗教、科学之间协调发展、和谐互动的关系;第六章,总结了曲艺艺术的发展规律,认为在曲艺艺术系统与发展环境之间,是通过改良与适应,来促使彼此之间的协调和谐发展,维系着曲艺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实现着曲艺的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

戴勇[7](2015)在《《中华诗词》与新时期旧体诗词的传播及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杂志—文体——文学”的理论思路,考察《中华诗词》杂志与旧体诗词文体的互文关系。通过分析《中华诗词》杂志的传播机制,讨论以《中华诗词》为代表的旧体诗词传播媒介,对于推动新时期旧体诗词文体发展的意义与作用。本文的主体部分以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析民国以来旧体诗词传播媒介与旧体诗词创作的关系;《中华诗词》与中华诗词诗词学会创立的过程及宗旨;《中华诗词》杂志所刊载的不同类型旧体诗人诗作的创作特征;《中华诗词》杂志在新时期文学场中的传播机制以及民国《学衡》与岭南《当代诗词》对于《中华诗词》杂志运行发展的启示。具体而言,本文第一章从文体与媒介的关系,考察民国以来旧体诗词传播媒介与旧体诗词的命运关系。以新时期为界,民国初年至改革开放期间,旧体诗词传播主要以传统纸质媒介为主,其发展趋势是从遮蔽到疏离(1910-1920年代)、从复苏到初兴(1930-1940年代)、从压抑到抗争(1950-1970年代)。新时期以来随着电子媒介与传统媒介的互动,旧体诗词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开始由抗争走向复苏。第二章讲述《中华诗词》杂志的创办对旧体诗词地位重中的意义。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1994年《中华诗词》杂志创刊,中华诗词学会的成立促成了这一权威旧体诗词刊物的诞生。而《中华诗词》杂志的创办,又极大重中了旧体诗词的文体地位、社会地位及文学史地位。第三章研究以《中华诗词》杂志为中心的旧体诗人群体的旧体诗词创作。从《中华诗词》所刊载的诗人群体的年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诗坛耆老”、“吟坛百家”及“吟坛新人”三大类别。“诗坛耆老”诗人群的代表有夏承焘、唐玉虬、俞平伯等;“吟坛百家”诗人群的代表有叶嘉莹、林从龙、刘征、李汝伦等;“吟坛新人”诗人群的代表有尽心、熊东邀、程羽黑、王亚平等。这三大诗人群体基本上涵盖了20世纪旧体诗词诗人群的老、中、青三代。“诗坛耆老”旧体诗人群常常书写抗日救国相关的重大题材;“吟坛百家”诗人群亦以诗作记录历史的重大事件,及反映现实针砭时弊;而“吟坛新人”诗人群由于其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其诗作充满了新时代的气息及现代色彩。此外《中华诗词》杂志所载不乏“老干体”诗作,“老干体”诗作在内容上以反映时代主题为旨归,在艺术上有“官气化”、“口号化”之弊,种种弊端最终导致了诗歌意境的缺失。第四章透视《中华诗词》杂志的传播机制。《中华诗词》杂志在传播旧体诗词时,其运作方式有四。其一是政治化运作策略,具体表现是请名人做主编,利用名人的效应增加杂志的影响力度。其二是商业化运作策略,具体表现在举办各类旧体诗词大赛,开设各类中华诗词研修班,以发掘人才培养新人。开通中华诗词学会网,实现网络与纸媒的联姻。刊载广告,增加杂志收益。其三是社会化运作策略,具体表现是诗教走进校园,走向西部,走向大众。其四是文学化运作策略,具体表现在开辟专栏,培养新人。此外分析《中华诗词》杂志在传播旧体诗词时所形成的误区。第五章以纵向和横向的视角,分别以民国《学衡》与当代岭南《当代诗词》作为参照系,探讨这两本杂志对《中华诗词》杂志运营的启示。结语部分叙述旧体诗词暨《中华诗词》杂志在新时期的命运。由于国家权力部门的重视及民间文化保守思潮的兴起,旧体诗词在新时期复苏姿态不容置疑,与此同时,《中华诗词》也将迎来杂志蓬勃发展的新的契机。

梁光苇[8](2014)在《影视商业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电视剧批评研究(1984-2010)》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推进电视剧市场化改革,电视剧批评理论在变化与发展中渐渐显露出影视商业美学的批评视野,本文在历史研究取向中主要采取“论从史出”的方法,试图尝试系统全景式地从1984-2010以来,在影视商业美学视域下中国电视剧批评为研究对象。力求在归纳和总结影视商业美学视域下中国电视剧批评的核心,找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可行之路。同时,期望为中国电视剧批评研究提供一点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具有历史镜像与理论镜鉴意义的研究成果,更努力使该论文能成为一篇基础扎实、史料丰富、史观科学的中国电视剧类型批评的理论文章。本论文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概括:第一,对1984以来中国经济政策以及影视产业化相关政策进行梳理,以期在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和影视政策的背景下,掌握影视产业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更好的把握影视产业化进程。第二,对商业美学以及电影、电视商业美学概念进行界定,理清概念定义,以便更好的进行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研究。第三,将1984-2010有关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商品化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对中国电视剧产业化、商品化改革进程明确的把握。第四,在理清政策和影视商业美学概念的基础上,发现中国电视剧批评的特点与发展,不仅做到对历史了解而且也要做到对未来的方向的探索。

王霞[9](2014)在《“蓝”谋天下—浙江卫视中国蓝的品牌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电视,作为一种典型大众文化,具有一定的物质消费性,也就是说,电视频道可以走品牌化的道路。产品会被复制,而且也容易落后过时;但品牌却与之不同,它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成功的品牌能经久不衰。近些年,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伴随着中国电视业的发展壮大也越来越激烈。各家电视台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纷纷使出了浑身解数,试图在电视市场上占得一席之地。无论是从中央电视台还是到地方各级电视台,无不探索着品牌经营的道路。因为实践证明,省级卫视只有建立起自己的强势品牌,才能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的电视市场中脱颖而出。2008年8月,浙江卫视对频道实行了全新的改版战略,通过对品牌的差异化定位、频道的个性化包装、主持人品牌与栏目品牌的精品化打造和一系列的市场化策略的实施,成功打响了“中国蓝”这一强势品牌。依据CMS48城市网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浙江卫视全天收视率排第三名。本文通过对电视品牌理论和当前我国省级卫视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梳理和分析,重点来研究浙江卫视“中国蓝”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品牌策略塑造品牌和发展品牌文化的,最后借鉴浙江卫视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其他省级卫视、地方电视台及其他电视媒体的品牌建设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邱雪玫[10](2011)在《现代汉语话题语—说明语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话题问题”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课题,多种理论背景的参与使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对“话-说结构”研究的溯源沿流,在甲柏连孜(1881)的“心理主语-心理谓语”学说和马林诺夫斯基(1920)的话语行为功能-语义学理论之间,找到了基点——回归话语功能范畴和语义句法范畴分析。基于对话-说结构研究沿革的首次梳理,参照前修时贤的研究成果,探讨了话题语-说明语的本质属性,重新界定了“话题语-说明语”、“话-说结构”和“话-说结构句”。沿着鉴别→定性→定量的技术路线,对汉语话说结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探索。参照以往句子类型的研究成果,逐一鉴别了汉语句类、句型、句式与话说结构句的关系。基于成批量句子的分析,抽象出话题语-说明语的功能范畴体系以及匹配框架系统。研制了汉语话说结构信息库,基于语篇的范畴标注,统计分析了四种体裁的话说结构句用例的出现率及其语篇分布特征。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作为话语表达层面的两种基本结构,主谓结构句是施事-动作结构,话说结构句是意图-关注结构。凡反映存有类、性状类、数量类、时地类、供使类、协作类、遭致类、感受类、论断类、应对类、评估类含义的陈述句都是话说结构句。2.汉语话说结构范畴系统,一级话题语范畴30个,二级15个;一级说明语范畴26个,二级23个。话说结构范畴匹配框架系统,一级框架34个,二级37个,实际框架63个。3.评估范畴的功能之一就是将句子后段说明化,由此导致主谓结构转变为话说结构。4.基于四种体裁的语篇(16000字)范畴标注数据,话说结构句用例的出现率是:日常会话(55.6%)<记叙文(61.6%)<议论文(68%)<说明文(70%);话说结构句分布在事物描述、事理阐述、感受抒发、属性评判的表达中,而主谓结构句分布在动作行为叙事的表达中。本研究在理论层面,建构了话说结构的研究理论,阐述了与“动词中心论”不同的“名词牵头说”,即句首NP的语义性质决定了其后语义句法结构的走向,以及整个句子表达功能的展开。在方法论层面,提出并实践了“话语功能范畴+语义句法范畴”双重分析法。依据话题语-说明语的观照理念以及“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途径,通过范畴化方法,建立了话说结构功能范畴体系;通过统计分析法,揭示了话说句用例的出现率倾向和语篇分布特征。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拓宽了话说结构研究的视野,为话说结构凸显型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对建立新的语言结构类型学有所启发。话说结构功能范畴体系及其匹配框架,为句子分析、语篇分析提供了操作工具。本研究成果可为编撰语法教材提供体现汉语特色的新框架,可为语言教学提供贴近汉语语感的新思路,可为汉语信息处理提供句法功能成分形式化的新工具。

二、关键是人才──由呼唤精品想到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键是人才──由呼唤精品想到的(论文提纲范文)

(1)从管理到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政策的演进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分析框架:从管理到治理
    2.1 管理与治理
        2.1.1 管理的含义
        2.1.2 治理的含义
        2.1.3 管理与治理的区别
    2.2 管理到治理的必然趋势
    2.3 文艺政策从管理到治理的重构
第3章 改革开放后我国文艺政策走向治理的演变历程
    3.1 定基调: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0年)
    3.2 微调整:改革推进时期(1990—2002年)
    3.3 再探索:改革发展时期(2002—2012年)
    3.4 促繁荣:改革深化时期(2012年至今)
第4章 我国文艺政策演进的逻辑分析
    4.1 政策制定依据:由人治走向法治的以人民为中心
    4.2 政策利益主体:由单一的政府走向社会多元主体
    4.3 政策执行方式:由约束型的命令走向协调与合作
    4.4 政策运行环境:由政府全面管控走向市场利益调节
第5章 文艺政策从管理到治理的完善路径
    5.1 加快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5.2 强化文艺政策的执行力度
    5.3 构建文艺政策的公民评价机制
    5.4 弘扬正确的文艺价值观
第6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声阅读的变迁与发展 ——基于“场域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有声阅读的研究现状
        (二)场域理论的研究现状
        (三)有声阅读与场域的关系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从广播长书到有声阅读: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声阅读变迁
    一、长书的中兴与繁荣(1978-1990)
        (一)《小说连播》的崛起
        (二)广播、磁带、收音机:越来越多的收听工具
    二、有声阅读的势弱与坚守(1991-2000)
        (一)电视节目成为主要的娱乐首选
        (二)坚守阵地:广播长书披沙拣金
    三、有声阅读的开拓与创新(2001-2010)
        (一)广播专业化和类型化改革下的故事广播
        (二)“听书网”开创网络听书新时代
    四、有声阅读的融合发展(2011-至今)
        (一)移动音频应用开启阅读新时代
        (二)融合发展:广播积极进行融媒体合作
第二章 “场域”中的有声阅读变迁——导致有声阅读变迁的原因
    一、有声阅读场域的时代变迁特征
        (一)有声阅读场域的突出
        (二)有声阅读场域的遮蔽与区隔
        (三)有声阅读场域的弥合与回归
        (四)有声阅读场域的互动与僭越
    二、有声阅读的变迁:“资本”的力量
        (一)经济资本:有声阅读变迁的根本要素
        (二)政治资本:有声阅读变迁的主要因素
        (三)文化资本:有声阅读变迁的重要因素
        (四)象征资本:有声阅读变迁的影响因素
    三、有声阅读场内不断被“形塑”的惯习
        (一)有声阅读发展策略的演变
        (二)不同时期有声阅读收听方式
第三章 有声阅读的未来发展取向
    一、经济资本为动力
        (一)完善商业运营模式
        (二)扩大投资,注重版权
    二、文化资本为基础
        (一)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
        (二)鼓励学术研究
    三、政治资本为依托
        (一)政府层面
        (二)市场主体层面
    四、促进象征资本的公平
        (一)提高品牌影响力
        (二)重视马太效应,促进公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问题与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第一章 潘絜兹的艺术生平
    第一节 :早期学习经历(1946 年之前)
        一、小学:安稳与动荡
        二、中学:结缘中国画
        三、北平:对艺术家身份的选择
        四、战场与敦煌的选择
    第二节 :潘絜兹的职业生涯(1946-2002)
        一、职业画家的最初三年
        二、潘絜兹与建国后美术发展
第二章 潘絜兹的工笔重彩艺术创作
    第一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期
        一、前期——学习和临摹为主
        二、中期——书写敦煌艺术
        三、后期——思想开放与艺术自觉
    第二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分类
        一、敦煌题材
        二、现实生活
        三、诗意绘画
    第三节 :潘絜兹工笔重彩作品的美学特征
        一、骨法用笔——线条美
        二、雅俗共赏——色彩美
第三章 潘絜兹的中国工笔重彩艺术理论
    第一节 :反思传统——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史观
        一、认识传统
        二、创新传统
    第二节 :兼并包容——潘絜兹工笔重彩理论的“大中国画观”
        一、古今相融
        二、“大中国画”观
    第三节 :中国精神——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的美学内核
        一、传统美学概念及内涵
        二、现代工笔重彩艺术美学
第四章 潘絜兹推进工笔重彩复兴的艺术活动
    第一节 :举办个人展览与联展
        一、个人展览
        二、筹备艺术展
    第二节 :参与刊物编辑、出版
        一、潘絜兹与《国画通讯》杂志
        二、潘絜兹与《中国画》杂志
    第三节 :组织成立工笔重彩社团
        一、中国工笔重彩画会的成立
        二、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的艺术活动
        三、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与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
第五章 潘絜兹与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之发展
    第一节 :带动中国工笔重彩绘画的发展
        一、当代工笔重彩绘画与社会同步成长
        二、坚守传统与突出文化自信
    第二节 :潘絜兹对中国当代工笔重彩事业的影响
        一、打造中国当代工笔重彩艺术新高度
        二、创立艺术团体与培养艺术人才
        三、潘絜兹的艺术思想遗产及可商榷处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潘絜兹年表
附件二 潘絜兹——绘画作品年表
附件三 潘絜兹——着作与文章年表
附件四 潘絜兹——纪念活动年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从开放格局到开创新域——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舞剧(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中国舞剧“改革开放”的历史基点
一、“新古典舞派”舞剧为“改革开放”开局
二、舞剧“开放格局”的“实质性开放”
三、两大舞团共襄“新古典舞派”盛举
四、“精神创伤”“芭蕾民族化”与“心理描写”趋向
五、从“悲鸣”到“觅光”的三个“三部曲”舞剧
六、从祥林嫂到玉卿嫂的“中国寡妇”
七、“少数民族舞剧”全方位“发挥舞蹈本体的优势”
八、“新古典舞派”的新老更替与“交响舞剧”
九、少数民族舞剧的在地化、本体化和“剧诗化”
十、舒巧的意义在于拓展了“民族舞剧”的“非限定性形态”
十一、用“红色”去象征和点染的“革命历史题材”舞剧
十二、门文元咬定舞剧“不放松”而“攀高峰”
十三、跨世纪中国芭蕾题材“现实性”的开掘
十四、民族舞剧的“在地化”追求成为新世纪的“新常态”
十五、“军旅编导”在舞剧创造中的重要担当
十六、“非限定性形态”舞剧的“现实性”和“前卫性”
十七、不应忽略的院团“掌门”和编导“新秀”
十八、步入“新时代”中国舞剧发展格局的新想象

(6)中国曲艺发展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曲艺发展论研究概况
    第二节 曲艺发展论的理论基础、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曲艺的本质
    第一节 什么是曲艺
    第二节 曲艺的审美特征
第二章 追根溯源说发展
    第一节 曲艺的源头
    第二节 曲艺的发展道路
第三章 表现形态的嬗变
    第一节 舞台曲艺
    第二节 曲艺表现形态的衍生
第四章 曲艺艺术系统
    第一节 曲艺文本创作
    第二节 曲艺表演
    第三节 曲艺观众
    第四节 曲艺理论批评
第五章 曲艺的发展环境
    第一节 艺术系统中的曲艺
    第二节 文化系统中的曲艺
第六章 改良与适应
    第一节 改良与适应的理论内涵
    第二节 改良与适应的必要与发挥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7)《中华诗词》与新时期旧体诗词的传播及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体与媒介的互动共荣
    二、新时期以来旧体诗词研究的历史回眸
    三、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民国以降旧体诗词媒介传播与旧体诗词文体的命运
    第一节 从遮蔽到疏离:“五四”时期旧体诗词媒介传播与旧体诗词文体的命运
    第二节 从复苏到初兴:三、四十年代旧体诗词媒介与旧体诗词的命运
    第三节 从压抑到抗争:五十至七十年代旧体诗词媒介与旧体诗词的命运
    第四节 从抗争到复苏:新时期旧体诗词媒介与旧体诗词的命运
第二章 《中华诗词》杂志的创办与旧体诗词地位的重申
    第一节 中华诗词学会的创立与《中华诗词》杂志的诞生
    第二节 《中华诗词》的诗论与新时期旧体诗词文体地位的重申
    第三节 《中华诗词》的诗论与新时期旧体诗词文学史地位的重塑
    第四节 《中华诗词》的诗论与新时期旧体诗词社会文化地位的重建
第三章 以《中华诗词》杂志为中心的旧体诗人群体的旧体诗词创作
    第一节 “耆旧遗音”与诗坛耆老的旧体诗词创作特征
        一、《耆旧遗音》栏目所载诗人年龄层次透视
        二、《耆旧遗音》栏目所载诗人职业身份管窥
        三、以《耆旧遗音》栏目为中心的诗坛遗老旧体诗作的精神特征
    第二节 “吟坛百家”与实力派诗人群体的创作特征
        一、《吟坛百家》栏目所载诗人年龄层次透视
        二、《吟坛百家》栏目所载诗人职业类别透视
        三、以《吟坛百家》为中心的实力派旧体诗人群创作的精神特征
    第三节 “吟坛新人”与中青年诗人群体的创作特征
        一、《吟坛新人》栏目所推出的诗坛新秀年龄层次及身份背景
        二、《吟坛新人》栏目所推出诗坛新秀诗歌创作的类型特质
    第四节 “红色”诗词与“老干体”诗人群体的创作特征
        一、“老干体”与“红色”诗词的概念及关联辨析
        二、以《中华诗词》为平台的“老干体”诗人群体的创作特征
第四章 《中华诗词》杂志与新时期旧体诗词的传播机制透视
    第一节 《中华诗词》杂志权威传播地位的形成及表现
        一、新时期文学场与旧体诗词媒介传播的形成及表现
        二、《中华诗词》杂志的官方色彩与权力话语
        三、《中华诗词》杂志的民间色彩与权力合谋
    第二节 以《中华诗词》为中心的旧体诗词传播策略
        一、政治化运作策略
        二、商业化运作策略
        三、社会化运作策略
        四、文学化运作策略
    第三节 《中华诗词》杂志的旧体诗词传播误区
        一、传播权力影响下的传播策略的失误
        二、市场化环境中传播方式的商业化
        三、杂志定位的模糊与缺失
第五章 比较视域中的《中华诗词》杂志暨旧体诗词的发展前景
    第一节 民国《学衡》对《中华诗词》杂志的启示
        一、《学衡》杂志对旧体诗词文体复兴的伦理诉求
        二、《学衡》杂志对新时期《中华诗词》运行的启示
    第二节 岭南《当代诗词》对《中华诗词》杂志的启示
        一、岭南《当代诗词》的创刊宗旨及特色
        二、岭南《当代诗词》对《中华诗词》的启示
    第三节 网络诗词及媒介对《中华诗词》杂志的启示
        一、网络诗词的概念及创作现状与特点
        二、网络诗词及媒介对《中华诗词》办刊暨纸媒旧体诗词发展的启示
结语 旧体诗词在新时期的复苏
参考文献
附录:《中华诗词》大事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影视商业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电视剧批评研究(1984-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商品属性萌芽时期中国电视剧批评商品意识兴起
    (一) 商品观念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 电视剧美学理论与“商品”潜意识初探
        1. 为观众“着想”
        2. 追求质量,催生“竞争”意识
二、 市场化探索时期我国电视剧批评的美学理论延展与市场化理论初探
    (一) 电视事业向市场化转轨的历史背景
    (二) 电视剧美学意识的扩展
        1. 有关电视剧接受美学理论初探
        2. 电视连续剧“新观念”的兴起
    (三) 电视剧批评理论视野的拓展
        1. 电视文化与商业性批评前瞻
        2. 电视剧市场理念初探
三、 理论自觉时期电视剧批评市场化与艺术化的双向扩展
    (一) 文化格局的变迁与电视管理体制的变革
        1. 文化格局的变迁
        2. 电视体制的变革
        3. 有关电视制片人制度的批评
    (二) 围观通俗电视剧的百家“争鸣”
        1. 通俗电视剧批评兴起
        2. 对通俗电视剧的批判
        3. 对通俗电视剧的辩护
        4. 通俗电视剧艺术本体理论的探讨
    (三) 对电视剧“精品”意识的批评
        1. 电视剧精品意识的提出与认知
        2. 电视剧精品意识的学术理论思考
四、 产业化改革时期电视剧批评的系统化与多元化发展
    (一) 电视产业化变革的历史背景
        1. “制播分离”批评的兴起
        2. 对制播分离的质疑
    (二) 电视剧收视率批评日趋成熟
        1. 对电视剧收视率的理性认识
        2. 绿色收视率的提出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电视剧批评
        1. 大众文化思潮下电视剧创作的“世纪论争”
        2. 电视剧消费文化批评
    (四) 中国电视剧创意资源学理认知升级
        1. 电视剧创作批评的多样化扩展
        2. 新世纪中国电视剧批评的商业美学追求
    (五) 电视剧类型批评的兴起
        1. 国产青春偶像电视剧研究的深入思考
        2. 有关国产谍战剧的批评
五、 影视商业美学视域下中国电视剧批评的不足
    (一) 批评理论较为零散不成体系
    (二) 批评理论研究不深入,创新意识薄弱
参考文献
后记

(9)“蓝”谋天下—浙江卫视中国蓝的品牌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意之处
第二章 电视品牌理论综述
    第一节 品牌与传媒品牌
        一、 品牌的定义
        二、 媒体品牌的含义及特性
    第二节 电视品牌的内涵
        一、 电视品牌的概念
        二、 电视品牌的构成元素
    第三节 电视品牌战略分析
        一、 电视品牌的生命周期
        二、 电视品牌战略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 当前我国省级卫视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我国省级卫视发展现状
    第二节 省级卫视的竞争环境
        一、 新政驱动下的卫视新变局
        二、 央视、城市台等及境外媒体的上下夹攻
        三、 新媒体时代省级卫视面临的危机
    第三节 打造品牌:省级卫视唯一突围路
    第四节 浙江卫视在全国市场中的竞争分析
        一、 浙江卫视发展概况
        二、 浙江卫视精品栏目竞争情况
        三、 浙江卫视收视率竞争综合分析
第四章 浙江卫视“中国蓝”品牌塑造策略分析
    第一节 “中国蓝”品牌塑造中的品牌定位
        一、 “顶层设计”引领新目标
        二、 积极实施精品节目大片战略
        三、 做有气质的电视台,弘扬主流价值观
    第二节 “中国蓝”品牌塑造中的形象包装
        一、 频道理念识别
        二、 频道行为识别
        三、 频道视听识别
    第三节 “中国蓝”品牌塑造中的主持人品牌打造
        一、 大胆启用和培养年轻主持人
        二、 对主持人和栏目进行准确定位,让其相互融合
        三、 对主持人进行艺人化管理,开拓其发展空间
    第四节 “中国蓝”品牌塑造中精品栏目体系构建
        一、 以新闻立台,打造全新新闻格局
        二、 以娱乐强台,打造“中国第一梦想频道”
        三、 以文化美台,打造绿色收视
    第五节 “中国蓝”品牌塑造中的市场策略
        一、 策划活动,提升品牌的知名度
        二、 积极创新,新栏目层出不穷
        三、 台网联动,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四、 坚守理念,将“公益”元素进行到底
第五章 对“中国蓝”品牌崛起的思考
    第一节 个性化定位,品牌构建第一步
    第二节 坚持精品路线,打造精品栏目
    第三节 牵手新媒体,实现台网融合
    第四节 不断创新,保持品牌活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现代汉语话题语—说明语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0.1 话说结构研究的溯源沿流
        0.1.1 欧洲先驱的话说结构研究
        0.1.2 欧洲功能学派的话说结构研究
        0.1.3 中国早期学者的汉语话题论述
        0.1.4 美国结构主义的话说结构研究
        0.1.5 印尼刘宏谟的引-申框架研究
        0.1.6 美国功能主义的汉语话题研究
        0.1.7 结构+功能式的汉语话题研究
    0.2 汉语话题地位的众说纷纭
        0.2.1 汉语句法结构的话-说论
        0.2.2 汉语句法结构的主-谓论
        0.2.3 汉语话题语用平面成分论
        0.2.4 汉语句法层面主、话并存论
    0.3 汉语话说结构的研究思路
        0.3.1 研究旨趣和基本理论
        0.3.2 研究路线和主要方法
    附:技术路线图
第一章 文献梳理和理论建构
    1.1 关于话题语的特征及性质研究
        1.1.1 基于功能立场的话题特征
        1.1.2 基于形式句法的话题结构
        1.1.3 基于结构句法的话题标志
        1.1.4 基于语用平面的话题性质
        1.1.5 基于信息结构的话题性质
        1.1.6 基于典型范畴的话题特征
        1.1.7 基于综合立场的话题性质
    1.2. 关于话题语-说明语的本质属性
        1.2.1 关于句法话题和语用话题
        1.2.2 两种话语行为的话题层次
        1.2.3 话题语定义的梳理和剖析
        1.2.4 话题语和说明语的新界定
    1.3 关于主谓结构与话说结构的思考
        1.3.1 西洋式主谓结构与汉语式主谓框架
        1.3.2 西洋式三个平面与汉语式三个平面
        1.3.3 汉语主谓结构与话说结构的异同说
    1.4 关于话题语的不同分类研究
        1.4.1 依据话题形成和承担成分的分类
        1.4.2 依据话题数目和层级关系的分类
        1.4.3 依据语用角度和语义关系的分类
        1.4.4 基于三个平面的三种话题类型
        1.4.5 基于结构形式的话题句句型
    1.5 话说结构研究的语言观和方法论
        1.5.1 汉语话说结构研究的语言观
        1.5.2 汉语话说结构研究的方法论
    附:话语结构的形成图示
第二章 汉语单句中的话说结构句鉴别
    2.1 《句子类型》的汉语单句系统
    2.2 传统句类中的话说结构句鉴别
        2.2.1 传统句类的内部结构分析
        2.2.2 传统句类的话说结构辨析
        附一:传统句类与话说句型关系图示
    2.3 传统句型中的话说结构句鉴别
        2.3.1 传统单部句的鉴别
        2.3.2 传统动谓句的鉴别
        2.3.3 传统复杂动谓句的鉴别
        2.3.4 传统形谓句和名谓句的鉴别
        附二:传统句型与话说句型关系图示
    2.4 传统句式中的话说结构句鉴别
        2.4.1 传统存现句的鉴别
        2.4.2 传统受事句的鉴别
        2.4.3 传统使字句的鉴别
        2.4.4 传统比字句的鉴别
        2.4.5 传统是字句的鉴别
        2.4.6 传统有字句的鉴别
        2.4.7 传统把字句的鉴别
        2.4.8 传统双主句的鉴别
    2.5 被动句与被字句的结构辨析
        2.5.1 句首受事句的语义句型辨析
        2.5.2 被字后的介引或隐含成分辨析
        2.5.3 非被字句句首成分的角色辨析
        附三:传统句式与话说句型关系图示
    2.6 汉语的四种主谓结构句
        2.6.1 施动类主谓结构句
        2.6.2 施任类主谓结构句
        2.6.3 施感类主谓结构句
        2.6.4 施言类主谓结构句
第三章 基于事物描绘图式的话说结构范畴化
    3.1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化的任务
        3.1.1 话说结构成分的分析层面
        3.1.2 话说结构范畴的研究路线
    3.2 汉语的存有类话说结构句
        3.2.1 所存句:域事-所存结构
        3.2.2 所隶句:领有-所隶结构
        3.2.3 所归句:归事-所归结构
    3.3 汉语的性状类话说结构句
        3.3.1 性质句:当事-性质结构
        3.3.2 状态句:当事-状态结构
        3.3.3 自事句:自事-动状结构
    3.4 汉语的数量类话说结构句
        3.4.1 计数句:量事-计数结构
        3.4.2 估算句:量事-估算结构
        3.4.3 计价句:量事-计价结构
        3.4.4 计时句:量事-计时结构
        3.4.5 计用句:量事-计用结构
        3.4.6 换算句:量事-换算结构
    3.5 汉语的地时类话说结构句
        3.5.1 说地句:说地-所为结构
        3.5.2 说时句:说时-所为结构
第四章 基于事件记录图式的话说结构范畴化
    4.1 汉语的使用类话说结构句
        4.1.1 工具句:工具-所用结构
        4.1.2 材料句:材料-所用结构
        4.1.3 用处句:用处-所用结构
        4.1.4 用位句:用位-所用结构
    4.2 汉语的协作类话说结构句
        4.2.1 受事句:受事-处置结构
        4.2.2 成事句:成事-制作结构
        4.2.3 与事句:与事-给予结构
        4.2.4 共事句:共事-互动结构
    4.3 汉语的遭致类话说结构句
        4.3.1 遭事句:遭事-结果结构
        4.3.2 致事句:致事-结果结构
        4.3.3 所使句:所使-致使结构
        4.3.4 所变句:所变-致变结构
第五章 基于现象评判图式的话说结构范畴化
    5.1 汉语的感受类话说结构句
        5.1.1 感者句:感者—所感结构
        5.1.2 感位句:感位—所感结构
        5.1.3 感时句:感时—所感结构
        5.1.4 所比句:比事—所比结构
    5.2 汉语的论断类话说结构句
        5.2.1 所断句:断事—所断结构
        5.2.2 所喻句:喻事—所喻结构
    5.3 汉语的应对类话说结构句
        5.3.1 关涉句:涉者—应对结构
        5.3.2 针对句:对者-应对结构
    5.4 汉语的评估类话说结构句
        5.4.1 能力句:评事-能力结构
        5.4.2 可能句:评事-可能结构
        5.4.3 揣测句:评事-揣测结构
        5.4.4 情理句:评事-情理结构
        5.4.5 所评句:评事-所评结构
第六章 汉语话说句的统计分析与分布特点(上)
    6.1 汉语话说句的定量研究思路
        6.1.1 定量研究价值
        6.1.2 语料选取原则
        6.1.3 语料标注体例
        6.1.4 话说句的判定
    6.2 记叙文中的话说句统计分析与分布特点
        6.2.1 所选语篇说明
        6.2.2 疑难解析举例
        6.2.3 标注统计分析
        6.2.4 分布特点讨论
    6.3 说明文中的话说句统计分析与分布特点
        6.3.1 所选语篇说明
        6.3.2 疑难解析举例
        6.3.3 标注统计分析
        6.3.4 分布特点讨论
第七章 汉语话说句的统计分析与分布特点(下)
    7.1 议论文中的话说句统计分析与分布特点
        7.1.1 所选语篇说明
        7.1.2 疑难解析举例
        7.1.3 标注统计分析
        7.1.4 分布特点讨论
    7.2 日常会话中的话说句统计分析与分布特点
        7.2.1 所选语篇说明
        7.2.2 疑难解析举例
        7.2.3 评价成分辨析
        7.2.4 标注统计结果
        7.2.5 分布特点讨论
    7.3 不同体裁中的话语句分布特点
        7.3.1 各自体裁中的话说句出现率均值
        7.3.2 不同体裁中的话说句出现率比值
        7.3.3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总体分布特征
第八章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体系及其研究价值
    8.1 话说结构的功能范畴体系
    8.2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的理论价值
        8.2.1 话说结构研究与名词牵头说
        8.2.2 话说结构研究与语序类型学
    8.3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的析句价值
        8.3.1 汉语式话题句的简约分析
        8.3.2 汉语式话题句的精细分析
    8.4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的其他价值
        8.4.1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与语篇分析
        8.4.2 话说结构功能范畴与信息处理
结语
附录一:语义句法范畴系统
附录二:语料标注样本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关键是人才──由呼唤精品想到的(论文参考文献)

  • [1]从管理到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政策的演进逻辑研究[D]. 李晓欢. 南昌大学, 2020(01)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声阅读的变迁与发展 ——基于“场域理论”的视角[D]. 张云瑶. 西南大学, 2020(01)
  • [3]引领时潮—潘絜兹工笔重彩艺术研究[D]. 吴钇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4]茅善玉:沪剧女儿 守“沪”一生[J]. 徐凡. 文化月刊, 2019(05)
  • [5]从开放格局到开创新域——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中国舞剧[J]. 于平. 民族艺术研究, 2019(01)
  • [6]中国曲艺发展论[D]. 贾振鑫. 聊城大学, 2016(03)
  • [7]《中华诗词》与新时期旧体诗词的传播及创作研究[D]. 戴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 [8]影视商业美学视域下的中国电视剧批评研究(1984-2010)[D]. 梁光苇.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2)
  • [9]“蓝”谋天下—浙江卫视中国蓝的品牌战略研究[D]. 王霞. 曲阜师范大学, 2014(02)
  • [10]现代汉语话题语—说明语结构研究[D]. 邱雪玫.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关键是人才──来自对优质产品的呼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