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楼梦》的趣美

论《红楼梦》的趣美

一、试论《红楼梦》的趣味美(论文文献综述)

温霞[1](2021)在《中美高校美育在线课程内容比较研究》文中提出

郑铭鑫[2](2020)在《高中古诗文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高中古诗文教学与高中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任务。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总是把这两者分开来教,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学资源浪费。其实将课内古诗文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得以相互转化和促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来自教学一线,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拟从高中古诗文教学中汲取作文教学的营养为高中写作训练教学提供许多可操作的做法和建议,力图打通高中古诗文教学与写作训练之间的路径,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今后的高中写作教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内容设置如下。绪论,主要陈述本文的研究缘起,探究同类课题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创新点和不足等进行阐述。第一章为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提升高中语文写作能力可行性研究。本章主要分为四个小节,一是首先阐述高中语文写作能力构成;二是高中语文写作现状分析;三是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古诗文教学可成为提升写作能力的操手。四是高中古诗文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理论支撑。第二章为古诗文为高中写作训练提供借鉴。本章分为三小节,一是必修教材古诗文内容分析概述;二古诗文必修教材选材的特点;古诗文选材对写作方面的用意。第三章为通过高中古诗文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途径。本章分为五小节,一是学习古诗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二是学习古诗文的结构,引导学生进行高中写作训练的仿写;三是学习古诗文的手法,引导学生进行高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四古诗文的情感主旨引领写作主旨的提升;五古诗文教材整合,有序教学,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整体提升。第四章为古诗文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案例。第五章为古诗文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反思及建议。结论,总结本文研究的过程及最终结论,指出研究中的缺陷,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本文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高中的语文教学提供一个可行的教学方案,更是对古诗文的深层分析,也是从源头上,对写作的训练进行总结和归纳,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意义重大并且值得深究。相信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给广大教学一线的老师提供更多关于古诗文教学用于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经验。

陈曦[3](2020)在《《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元至治年间刊行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末明初罗贯中所着《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为《三国志演义》)为三国题材演化史中最为完整亦是最为成功的两部杰出的文艺作品。前者是后者成书的关键环节,由于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不同,两部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文化内涵、美学风格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值得全面细致地进行比较研究。本论文将在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整体全面、深入细致地比较研究,同时,重新审视和评价《三国志平话》,对《三国志演义》也会有新的进一步地认识。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探讨三国故事渊源与分合流变。三国故事的总源头乃是汉末、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其中特殊人物及重大事件被陈寿遴选入《三国志》,成为正史。后经裴松之补注,又大篇幅扩充,最后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整合,融裴注入正文,遂成为完整的公认的正史文本。其中,未入史传者,有的经过人们的口耳相传,遂成为了大众传说。此乃同源分流为史传与传说两大层面。在此过程中,裴注补入内容中已有大众传说的三国故事,此乃两个层面的第一次交流。《三国志》等正史成书后,其中的某些内容又被喜好三国故事的知史者作为结构框架,通过其想象、生发、演绎为新的三国故事。此乃两个层面的第二次交流。经过魏晋至宋元的漫长历史过程,文人创作与大众传说的三国故事源远流长,日渐丰富发展,至《三国志平话》的产生,成为大众传说三国故事的集大成者,也是以大众传说为主的两个层面的合流杰作。至《三国志演义》的横空出世,又回归史传,成为以史实为主兼收传说的更高层次的集大成的伟大作品。此乃两个层次的又一次螺旋式上升的交流与合流。第二章,故事情节溯源与异同比较。首先追溯了《三国志平话》的故事情节与《三国志》、裴注的源流关系,并列表加以细致地梳理,比较二者故事情节的前后继承关系,同时比较其许多着名故事的情节设计差异。接着又比较论述了《三国志平话》与史传的不同特征。最后,又以六大着名三国故事为例,个别中见一般地比较了《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在情节建构层面的同中之异。第三章,人物形象之比较。本章以蜀汉集团的刘、关、张、诸葛亮形象与曹魏集团的主角曹操形象、孙吴集团的主角周瑜形象为例证,管中窥豹,比较《三国志平话》和《三国志演义》在人物形象方面的异同。此前,学界对二者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多立足于《三国志演义》,将其吸纳《三国志平话》中有关人物的内容拿来进行比较,绝大多数观点是褒扬《三国志演义》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丰满,而贬低《三国志平话》中的人物形象为简单粗陋。笔者则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进一步研究两部作品中均有的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同中之异,同时,也将其相关内容与《三国志》加以比较,重新评价相同人物形象在不同文本中的思想性格特征及艺术得失,以期对《三国志平话》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做出新的合理的评价。第四章,比较论述了《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文化意蕴的异同。从民与国关系的层面论之,二者都在弘扬爱国爱民思想。其同中之异在于:《三国志平话》是“爱民第一”,即把爱民置于安国及一切社会内容的前面;《三国志演义》则是报国第一,安民第二。从作品开头管窥二者的文化意蕴:《三国志平话》是以因果报应开篇,表达了一种批判暴君、赞扬明君、惩恶扬善的道德理想;《三国志演义》是以“天人感应”思想为主导,以天意来警戒人世开头,引出黄巾起义,追溯乱世缘由;毛本则是以历史循环论起始,用以解释社会分与合的现象与规律。从作品结尾探讨作品的文化意蕴:《三国志平话》改变了史实,以刘渊兴汉作结,表达了一种复仇的快感与变相兴复汉室的理想愿望;《三国志演义》则遵循史实,通过司马氏一统天下,寄寓了向往统一、君明臣良的理想愿望。第五章,比较论述《三国志平话》与《三国志演义》的美学特征。从美学色彩论之,《三国志平话》以喜剧美为主,是喜中有悲;《三国志演义》是悲剧美为主,悲中有喜。二者都追求以奇为美,其同中之异在于:《三国志演义》是奇中寓真,在情节奇特美的追求中又以真实性与合理性约束之;《三国志平话》是奇上加奇,追求超人之美,神化之美,求奇不已,在奇美中获得快感。从美的性质来说,《三国志平话》占主导地位的是朴质之美,但粗中有细,俗中有雅;《三国志演义》占主导地位的是文雅之美;但亦细中有粗,雅中寓俗。

赵江姗[4](2020)在《西方唯美主义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交汇 ——以周作人和邵洵美的创作实践为例》文中提出唯美主义是19世纪后期发生在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以及日本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在生活态度方面,它主张用艺术的精神对待生活;在艺术理念方面,它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同时它也是一种艺术批评的方向,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中国对唯美主义的接受始于20世纪初期,在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个高峰,各类文学团体对西方唯美作家的介绍与模仿都大量出现,但是实际上,中国并没有像欧洲或日本一样形成大规模的唯美主义运动。究其原因,既往一般认为中国当时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不适宜唯美主义的传播,本文则试图从文学传统的角度,探讨背后的多重原因。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尽管受到了西方思想的影响,对旧文学也大多持否定态度,但是文学传统在许多方面仍然发挥着作用。从接受者的角度看,唯美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者往往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许多传统的文学理念与文学语言在他们的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些文学传统构成了他们的接受背景,影响了他们对唯美主义思想的理解与表达。周作人和邵洵美是中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周作人的“美文”是唯美主义与晚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邵洵美诗歌中的感官描绘既是对欧洲唯美主义作品的模仿,也受到中国传统的艳情文学的影响。这是他们之所以与西方的唯美思想相似但又经常被认为不属于唯美主义流派的原因之一。

黄玉[5](2020)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教育是培养人的主导力量。由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小说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部分。独创的艺术形式,语言、结构、选材独具匠心;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符合时代特点的典型的具有个性和共性的人物;虚构的内容情节,以生活为原型创造超越生活的情节,这些都是小说本身富含创造力的表现。但是在当下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却往往忽略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论文立足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探讨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期望在具体的实践中具有一点借鉴作用。本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与文献综述,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等进行阐释并分析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相关文献以了解前人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是关于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首先对小说、思维、创造性思维进行概念界定,其次从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创新发展、知识学习、智能开发三方面论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最后从教师、学生、教育三方面论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了解当下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探究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根据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详细提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提升教师创新意识,增强教学能力;改变课堂传统模式,遵循有效路径;利用小说文体特点,培养创造思维;巧用小说教学方法,提高创造能力。第五部分根据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分析并设计《狼》和《变色龙》的创新案例再进行教学反思。

贾慧琳[6](2020)在《“赤子之心”的现代性流变及其美育内涵研究》文中指出对作为中华美育精神重要范畴的“赤子之心”的现代性流变及其美育内涵进行深入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回声与延续,更对完成新时代“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历史的维度来看,中国现代美学和美育话语的原初建构者,对“赤子之心”的现代性美育意涵阐发,具有一种改造国民性的历史使命感。时代发展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物欲横流、感性泛滥,“人”似乎离美育所理想的状态越来越远,也似乎被我们自己创造的新文明和新经济秩序困累着。此外,全球化和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原初就没有深刻挖掘传统并牢固复建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在国民思想建设层面并未发挥其本该有的强大力量。因此,在此新的历史语境下,重视中华美育精神的当代发展,对其重要范畴之一的“赤子之心”的传统道德意涵和现代性美育意涵进行研究,用自己的文化解决自己的问题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本项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谈“赤子之心”的传统道德意涵。该部分通过“婴儿”与“常德”,“赤子之心”与“良知”,“赤子之心”与“天地之心”三部分进行阐述,历史发展脉络隐含其中。从老庄的“常德”,到孟子及儒家关于“心”的扩充内容以及大量涉及涵养心性的功夫论论述都成为本章的主体内容。第二部分以晚明、梁启超对“赤子之心”的现代性转折为重点。心学泰州派在资本主义萌芽中发展,李贽、汤显祖作品中个性解放、肯定私欲等现代性思想,是与宋明心性之学传统有明显区别的阐释。脉承心学传统的梁启超,处于新旧更替的特殊时期,他的《惟心》是对本土心学传统的不断淬沥,也构成该部分的重要内容。第三部分则是本文的重点,即为“赤子之心”的现代美育内涵,以王国维的天才论、朱光潜的游戏说、周作人的儿童本位思想、丰子恺的艺术生活思想为主,立足中西思想进行立体系统的阐发。这种由道德内涵到美育内涵的发展变迁,使“赤子之心”最终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现代性美育内涵的命题,对当代社会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祝志满[7](2019)在《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美育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启蒙民思、重构精神、振兴中华成为了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目的。在春秋时期,已有通过“诗”、“乐”教化天下、安邦治民的美育思想。西方美育思想始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先哲。西方近代美育思想伴随着德国古典美学达到高峰,以康德、席勒等为代表。随着西学东渐与西方侵略势力的入侵,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同现代中国与近现代世界的社会历史、民众的思想启蒙与精神重建、近现代德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存有密切关联。在近现代时期,整个西方世界历经了“科学、工业、政治”革命,近现代的全球时局整体上处于风云变幻的动荡期,尤其是各欧洲强国欲以霸权姿态登上世界舞台。整个世界版图大规模重整,导致了全球历史发生了大变革。近现代德国思想家们不愿以流血与抗争的形式来抵挡时代的洪流,他们以和缓的思想方式深思社会发展道路,因而在其哲学美学思想中存有一种乌托邦幻象。西方列强以枪炮和文化入侵亚非各国,久被压迫的民族逐渐觉醒,踏上了民族振兴之路。现代中国在变革的时代中寻求着拯救国运与民生的道路,“向西方学习”成为了现代中国的思想主潮,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选取了以康德、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为代表的美学思想作为社会发展变革的指路明灯。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西方先进思想传播至现代中国,尤其是近现代德国美学在现代中国迅速传播,以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通过翻译与评述近现代德国思想,进一步推动了近现代德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传播进程中形成了“康德热”与“尼采热”,席勒和叔本华的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虽然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传播较之其他哲人思想的传播稍显缓慢,却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获得迅捷且广泛的传播。思想家们传播近现代德国美学时,积极地对其加以承继与转化,意在探寻出一条融通中西思想之路。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在近现代德国美学和现代中国现实境遇的影响下,既吸纳与转化近现代德国美学,又承继本民族的传统思想,在中西思想的融汇中凸显民族本位,形成了多样化的建构路径。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思想与“审美自由”思想、席勒的“人性自由”说与“审美游戏”说、叔本华与尼采的生命悲剧理论等成为了影响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重要元素。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面对时代的巨变、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域外文明所表现出的现实无力感时,激切地吸纳近现代德国美学,并在美学思想的移植中注入新的内涵。思想家们并未直接照搬域外的美学概念与范畴,他们基于民族危亡与国民精神颓靡的现实境遇,对美学概念与范畴予以延伸与拓展。他们以“无中生有”式的范畴新提、“有中生变”式的范畴新变以及“有中类同”式的范畴重整等方式生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美育理论。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承转近现代德国美学时,坚守着厚重与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比较视域下,时刻探寻着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适用性。思想家们进一步扩展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在中国本土文化场域中建构出具有本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质的美育理论。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受近现代德国美学的影响,表现出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启蒙精神、美育思想中的实践品格、异质文化间的相适性这三大特质。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是在近现代德国美学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现代历史文化语境的交叠中产生,既具有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逻辑思辨和概念范畴,同时又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质,体现出世界最新思想的发展动态与本民族的文化立场。近现代德国美学是具有哲学理性思辨的理论,同中国传统思想寻求一种言不尽意、意韵深远的含蓄存有差异。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正是在域外文明的影响之下,在中国本有文化的浸润中,以及基于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从而具备了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启蒙精神。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深知近现代德国美学产生于德国这一特定的地域,因而将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置于中国现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将美育指向于思想启蒙、精神重构、振兴中华的目的,美育理论也就具有了实践品格。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之中可知,正是将近现代德国美学中的概念范畴、逻辑策略等予以引介,同时融汇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时期的变革大潮中,从而形成相适性特征。通过再度思考影响研究视域下的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可以探知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在建构中存有“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概念间的模糊不清,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互相缠结相伴,以及美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如何有效对接这三大理论问题。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在建构进程中存有自身理论的辨识问题,尤其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同“艺术教育”边界的模糊不清、概念的阐释未明的理论问题。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在审美教育中大多寄寓着审美与启蒙的双重动因,试图在审美人生与政治目的间探寻平衡的支点。受到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在西方引起广泛论争的影响,在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言说中存有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缠结相伴的现象。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对于当下理论界,如何建构起既有世界学术思想动态,又有民族特征的美育理论具有方法论价值。正是在建构中拥有开放包容的学术襟怀,持有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以实践的方式直面现实命题,将美育理论与实践活动予以有效对接,才能建构起具有本土特征的美育理论。

禹亚楠[8](2018)在《嗜好·新民·信仰 ——近代美育三大家比较论析》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特别是在西方学术思想涌入和儒家士大夫“内圣外王”理想破灭的语境下,中国走上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之路,知识分子也经历了身份转型,完成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与此同时,外国的思想、文化伴随其器物、制度、技术进入国人视野,中西文化发生碰撞,在磨合碰撞间美育受到近代知识分子青睐,以期用美育照亮中国的黑暗现实之路。正是这样的希冀,中国近代美育思想得以产生。王国维、梁启超、蔡元培是近代美育思想在中国最早的理论阐释者和实践者,他们依托中国现实历史语境,各自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设想。近代美育思想作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产物,自产生起便被赋予“启蒙”和“救亡”的使命,尤其是在回顾百年美育思想的今天,重新阐释近代美育思想以及三位奠基性人物的理论和方法显得很有必要。本文拟分五个章节来进行探讨:第一章,返回到最初文化历史语境,以近代美育思想的发生为切入点,结合现代知识分子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国民性反思的纳入,将其置于20世纪初的西学大文化语境下寻求美育思想得以产生的根源;第二章,主要探讨王国维的美育思想,从他对中国人人生问题的关注、寻求解脱之法、对传统美育的吸收和调整以及从美育的视角重新阐释“境界”说三个方面来论述;第三章,着力探讨梁启超的美育思想,具体从社会达尔文下的国家问题、“趣味化”的新民、对儒家美育独立人格的继承以及新民与小说的关系来阐释;第四章,阐释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探讨他转向国民教育的缘由和美育实践的方法、对传统礼乐文化的认识以及为何要用美育来代宗教;第五章,主要是探讨近代三位美育家的共性和合力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寻绎其贡献和价值。

张楠[9](2015)在《从论辩语言感受林黛玉的魅力》文中研究指明《红楼梦》中林黛玉能言善辩,她的论辩语言体现了自身的人格特色与魅力。林黛玉在论辩中直抓本质,善用比喻、反问等修辞,显现了雅趣、奇趣、风趣的趣味美,体现了尚智、尚新、尚真的慧者型人格。

李弢,付娟[10](2015)在《味·趣味·品味——对一种美感的系谱学考察兼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及其他》文中提出本文尝试以"味"为引线对中西美学史来作一管窥豹式的比较研究,并注目于中国现代美学上的源发性思想家的论说,借此回应当下中国审美文化的若干问题。即主要针对趣味美感拟作一种系谱学的考察,着重关注中西语境下"味"之美学问题的相关性与独特性,同时进入美学理论的以往历史形态,以期探求当下审美实践的未来可生发性路径。

二、试论《红楼梦》的趣味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红楼梦》的趣味美(论文提纲范文)

(2)高中古诗文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的现状
        (一) 与高考作文有关的应用研究
        (二) 古诗文与写作教材整合研究
        (三) 古诗词和古文割裂开来研究
        (四) 古诗文与写作结合重心研究
    四、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时代意义
        (三) 实践意义
    五、研究的方法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下提高高中语文写作能力可行性
    第一节 高中语文写作能力构成
        一、材料审题能力
        二、思维拓展能力
        三、构思技巧能力
        四、言语表达能力
    第二节 高中语文写作现状分析
        一、学生写作现状
        二、教师教学现状
    第三节 古诗文教学可为提升写作能力的操手
        一、古诗文提供写作范例
        二、古诗文启迪教学思路
        三、古诗文助推写作能力
    第四节 高中古诗文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理论支撑
        一、符合语文核心素养
        二、符合学习迁移理论
        三、符合范例教学理论
第二章 古诗文为高中写作训练提供借鉴
    第一节 必修教材古诗文内容概述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选材的特点
        一、语言美
        二、内容美
        三、艺术美
        四、思想美
    第三节 古诗文教材对写作方面的用意
        一、古诗文学习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古诗文学习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
        三、古诗文学习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第三章 通过古诗文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途径
    第一节 积累写作训练的素材
    第二节 学习古诗文的结构
    第三节 学习古诗文的写作手法
        一、借鉴修辞手法,添加语言文采
        二、借鉴表达方式,提高情感表达
        三、借鉴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节 注重学习和归纳
        一、拓展阅读范围以扩充写作素材
        二、善于归纳总结以提高写作能力
        三、坚持仿写训练以充实写作训练
        四、体味情感主旨以达到主题升华
        五、通过有序教学以提升写作能力
第四章 古诗文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案例
    第一节 品味古诗文语句培养写作发散思维
    第二节 学习古诗文结构进行议论文片段仿写
    第三节 借鉴古诗文手法,进行景物描写训练
第五章 古诗文教学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反思
    第一节 古诗文对于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意义
        一、实践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时代意义
    第二节 古诗文提升写作能力的建议
        一、转变教育观念
        二、教学要有梯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的研究现状
        (一)明清研究状况
        (二)现代成果评述
        (三)当代研究现状
    二、选题依据
    三、论文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创新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三国故事渊源与分合流变
    一、史传与传说的同源分流
        (一)“三国”史实经史家遴选写成史传
        (二)“三国”史实未入史传者变为传说
        (三)由正史记载而衍生的“三国”故事
    二、传说故事的涓涓细流
        (一)两晋南北朝的三国故事钩沉
        (二)隋唐三国故事的发展与丰富
        (三)宋元三国故事的繁荣与汇聚
        (四)《三国志平话》:传说之集大成者
    三、《三国志演义》:三国题材之集大成者
        (一)《演义》集三国史传之大成
        (二)《演义》集三国故事传说之大成
        (三)《演义》集三国题材诗词曲之大成
        (四)《演义》集三国题材戏剧之大成
第二章 故事情节溯源与异同比较
    一、《平话》对史传的吸纳及异同关系比较
        (一)《平话》与史传之关系溯源
        (二)《平话》与史传的不同特征
    二、《演义》与《平话》的故事情节比较举隅
        (一)桃园结义
        (二)怒鞭督邮
        (三)千里独行
        (四)三顾茅庐
        (五)草船借箭
        (六)华容放曹
第三章 主要人物形象之比较
    一、刘备形象比较论
        (一)《平话》与《演义》中刘备形象“义”的比较
        (二)《平话》与《演义》中刘备形象“仁”的比较
        (三)从《平话》的人物复杂性到《演义》的纯粹化
    二、诸葛亮形象比较论
        (一)史传诸葛亮原型
        (二)神仙与奇人形象
        (三)庄农与隐士形象
    三、关羽形象比较论
        (一)关羽出场之比较
        (二)关羽形象的平民化
        (三)关羽形象的完美化
    四、张飞形象比较论
        (一)《平话》多有智慧与《演义》勇于担当
        (二)《平话》慷慨任性与《演义》仁爱礼让
        (三)平民英雄气质的有意强化与相对弱化
    五、曹操形象比较论
        (一)《平话》勇敢的智者与《演义》机智的勇者
        (二)“唯才是举”的同中之异
        (三)毒辣诡诈的同中之异
    六、周瑜形象比较论
        (一)周瑜的历史原型
        (二)赤壁大战中周瑜形象之比较
        (三)“三气”中周瑜形象之比较
第四章 文化意蕴比较
    一、救民安国与报国安民
        (一)开宗明义,爱民心切
        (二)桃园结义,爱民第一
        (三)刘备治国,百姓安乐
        (四)君明臣良,国泰民安
    二、因果报应、天人感应与历史循环论
        (一)《平话》因果报应开头的文化意蕴
        (二)《演义》天人感应开头的文化意蕴
        (三)毛评本历史循环论开头的文化意蕴
    三、刘渊兴汉与司马一统
        (一)《平话》刘渊兴汉结尾的文化意蕴
        (二)《演义》司马一统天下的文化内涵
        (三)世袭皇权更迭的非正统性文化意味
    四、文化意蕴歧异举隅
        (一)王允“连环计”文化意蕴的差异
        (二)关羽“约三事”文化意蕴的不同
第五章 美学特征比较
    一、喜剧美与悲剧美
        (一)天下大乱悲剧氛围与惨象淡化苦中求乐
        (二)英雄结局悲剧意味与悲剧淡化乐在其中
        (三)三国覆亡悲剧结局与因果报应喜剧美感
    二、奇中寓真与奇上加奇
        (一)奇美合理与求奇不已
        (二)超人之美与奇人之美
        (三)神化其事与神化其人
    三、朴质之美与文雅之美
        (一)《平话》朴质美与《演义》文雅美探源
        (二)听觉艺术美感与文字阅读快感比较
        (三)俗中见雅与雅中有俗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西方唯美主义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交汇 ——以周作人和邵洵美的创作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唯美主义”术语辨析及思想内涵
    二、唯美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相关研究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晚清文学中的“唯美”迹象
    第一节 晚清小说中的末世隐忧
    第二节 “死去的公安派精神的苏醒”
    第三节 晚清小说对“声色”描绘的尝试
    第四节 王国维的审美独立思想与“眩惑”概念
第二章 “美文”的唯美风格与晚明余韵
    第一节 “美文”的含义与主要特征
        一、“美文”概念的用法
        二、“美文”之美
    第二节 个性之美:“独抒性灵”与“瞬间体验”的融合
        一、“美文”的“个性”与“性灵”
        二、“美文”的“个性”与“瞬间体验”
    第三节 趣味之美:自然之“趣”与艺术之“趣”的互补
        一、“美文”的“趣味”与晚明文人的自然之“趣”
        二、“美文”的“趣味”与唯美主义者的艺术之“趣”
        三、自然与人工的合力:周作人的“地方趣味”
    第四节 生活之美:理性节制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一、晚明文人与唯美主义者的生活艺术化
        二、周作人“苦中作乐”的生活态度
第三章 感官书写的唯美倾向与艳情传统
    第一节 邵洵美诗歌中的感官书写
        一、邵洵美感官书写的两种类型
        二、对邵洵美诗歌中感官书写的评价
    第二节 “花一般的罪恶”:一朵移栽的“恶之花”
        一、波德莱尔和他的《恶之花》
        二、《花一般的罪恶》与《恶之花》的比较
    第三节 传统艳情文学对邵洵美诗歌的影响
        一、邵洵美诗歌中对艳情传统的表现
        二、传统艳情文学与唯美主义的契合
    第四节 对感官书写的评价与艳情传统
        一、传统艳情文学的社会影响
        二、传统艳情文学的艺术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标
第一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小说
        二、思维
        三、创造性思维
    第二节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一、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创新发展
        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知识学习
        三、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智能开发
    第三节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
        一、小说文本具有丰富的创造性
        二、教师具有基础的创新素养
        三、初中生创造性思维逐渐发展
        四、时代呼唤创造教育
第二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初中小说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第二节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原因
        一、考试功利语境异化,小说教学目标偏移
        二、传统教学模式固化,小说课堂难以创新
        三、小说文本特点淹没,入普通记叙文大流
        四、小说教学方法单一,注重传授缺乏引导
第三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提升教师创新素质,增强教学能力
        一、树立小说教学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思维理论修养
        二、明确小说阅读教学目标,勇敢践行小说创新教学
    第二节 改变课堂传统模式,遵循有效路径
        一、灵活转变小说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二、有效问题引导贯穿小说阅读教学
        三、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
    第三节 利用小说文体特点,培养创造思维
        一、挖掘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培养发散思维
        二、探究人物形象的独创性,培养形象思维
        三、利用故事情节的虚拟性,培养想象思维
    第四节 巧用小说教学方法,提高创造能力
        一、小说评点感悟法
        二、读写有机结合法
        三、比较鉴赏分析法
第四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案例分析
    第一节 《狼》创新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第二节 《变色龙》创新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赤子之心”的现代性流变及其美育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文献综述
        1.历史文献综述
        2.前人研究综述
第一章 赤子之心的传统道德内涵
    第一节 “婴儿”与“常德”
    第二节 “赤子之心”与“良知”
    第三节 从“赤子之心”到“天地之心”
第二章 赤子之心的本土现代性萌芽
    第一节 “赤子之心”与“童心”
    第二节 “至情”与真情的价值
    第三节 涵养“赤子之心”的新方法
第三章 赤子之心的现代美育内涵
    第一节 “赤子之心”与天才论
    第二节 “赤子之心”与游戏说
    第三节 “赤子之心”与儿童本位
    第四节 “赤子之心”与艺术生活
结语:童年的消逝与赤子的弥散——赤子之心的当代美育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7)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研究现状综述
    3 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1章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发生语境
    1.1 社会历史的跌宕与传统文化的没落
        1.1.1 世界霸权的争夺与科学文化的发展
        1.1.2 民族的觉醒与视野的拓展
    1.2 时代变革下的思想启蒙与精神重建
        1.2.1 启蒙民思与重构精神成为美育的目标
        1.2.2 以美育的实践方式完成思想启蒙与精神重构
    1.3 近现代德国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1.3.1 在现代中国形成了康德和尼采思想传播的热潮
        1.3.2 席勒和叔本华思想的广泛传播·黑格尔思想的传播由慢趋快
第2章 近现代德国美学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路径
    2.1 吸纳借鉴与改造转化
        2.1.1 美学思想的移植与重新阐释
        2.1.2 延伸与拓展美学概念与范畴的边界
    2.2 在中西思想的融通中凸显民族本位
        2.2.1 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中坚守中国传统思想
        2.2.2 中西思想文化间的融通与共契
        2.2.3 在讲求理性与逻辑中扩展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第3章 近现代德国美学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特质
    3.1 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启蒙精神
        3.1.1 理性拂照下的启蒙与抗争
        3.1.2 审美救赎作为拯救民众的一种路径
    3.2 美育思想中的实践品格
        3.2.1 美育思想对民众精神的重构与生活的指导
        3.2.2 美育学科的初步创建与艺术观念的现实效用
    3.3 异质文化间的相适性
        3.3.1 以包容的学术胸襟接纳古今中外思想
        3.3.2 在反思中择选式承继中西思想
第4章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再思考
    4.1 “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概念间的关系问题
        4.1.1 “审美教育”包含“情感教育”中的情感要素
        4.1.2 “艺术教育”是践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路径
    4.2 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的缠结相伴
        4.2.1 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在西方引起广泛论争
        4.2.2 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在现代中国表现为缠结的状态
    4.3 美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
        4.3.1 融通中西理论与守护本国历史文化
        4.3.2 美育理论践行的中国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8)嗜好·新民·信仰 ——近代美育三大家比较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重返近代美育发生现场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论文思路
第一章 近代美育思想的发生
    1.1 经世致用的文化期待
    1.2 国民性反思的纳入
    1.3 新式美育的应运而生
        1.3.1 德国美学思想的日本中介
        1.3.2 严复初构美育理论蓝图
        1.3.3 “因缘”与“疗救”:美育思想的勃兴
第二章 王国维:“嗜好”与国民人生问题
    2.1 中国人的人生问题
    2.2 解脱的两种方法:审美艺术与健康人格
    2.3 对古典美育的吸收和调整
    2.4 美育视野下的“境界”说新解
第三章 梁启超:美育新民与国家问题观察
    3.1 社会达尔文下的国家问题
    3.2 “趣味”化的新民
    3.3 对儒家独立人格的化用和新造
    3.4 小说为何是新民之具?
第四章 蔡元培:美育实践与信仰重构
    4.1 由保守转向国民教育改革
    4.2 “真善美”的美育实践
    4.3 对礼乐相济的延续和融合
    4.4 为何要用美育代宗教?
第五章 近代美育三大家的合力与贡献
    5.1 共性与合力并存
    5.2 对人性的关注和生存状态的体认
    5.3 开启中国现代美育学科化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从论辩语言感受林黛玉的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论辩方法与技巧:直抓本质, 善用修辞
    1.1 善用喻
    1.2 善反问
    1.3 善用活事活景
2 论辩的风格:趣味美
    2.1 人之雅趣
    2.2 思之奇趣
    2.3 语之风趣
3 辩者的人格:不惑的慧者
    3.1 以智为柢
    3.2 慧者尚新、独特
    3.3 慧者尚真、尚情
4 结语

四、试论《红楼梦》的趣味美(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高校美育在线课程内容比较研究[D]. 温霞. 西南大学, 2021
  • [2]高中古诗文教学提升写作能力的实践研究[D]. 郑铭鑫. 扬州大学, 2020(05)
  • [3]《三国志演义》与《三国志平话》比较研究[D]. 陈曦.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4)
  • [4]西方唯美主义与中国古典文学的交汇 ——以周作人和邵洵美的创作实践为例[D]. 赵江姗. 青岛大学, 2020(02)
  • [5]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析[D]. 黄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赤子之心”的现代性流变及其美育内涵研究[D]. 贾慧琳.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D]. 祝志满. 辽宁大学, 2019(09)
  • [8]嗜好·新民·信仰 ——近代美育三大家比较论析[D]. 禹亚楠. 山西大学, 2018(04)
  • [9]从论辩语言感受林黛玉的魅力[J]. 张楠.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3)
  • [10]味·趣味·品味——对一种美感的系谱学考察兼论梁启超的趣味主义美学及其他[J]. 李弢,付娟. 中国美学研究, 2015(01)

标签:;  ;  ;  ;  ;  

论《红楼梦》的趣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