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创投催生网络神话——北京外资网络公司外借外债分析

海外创投催生网络神话——北京外资网络公司外借外债分析

一、海外风险投资诞生了网络神话——北京市外资网络公司借用外债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邓年生[1](2021)在《权力视域下我国短视频场域多元协同治理》文中研究说明

易旭明[2](2011)在《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文中提出产业理论认为提升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是提升生产要素、创立良好市场环境、扩大国内需求、致力制度创新,那么当下影响电视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制度创新。众多研究表明,制度变迁带来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体制改革带来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政策制度决定着包括电视产业在内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众多学界、业界人士从理论的角度、实践的角度作出过各种解释,提出了各种不乏价值的制度创新建议,但是政策与实务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以及从不同学科理论研究电视产业得出的结论之间巨大的缝隙还远未弥合。本文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详细考察我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中的系列重大制度创新步骤、分析当下的数字时代制度创新的收益成本,并深入分析了电视产业相关主体各种“需要”和“需求”,就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变迁的决定因素、作用机制、未来变迁方向等问题得出以下观点:一、中央党政机构、地方党政机构、电视台、广告商、投资者以及观众等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是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行动团体”,这些“行动团体”之间的博弈推动着中国电视制度变迁的过程。市场需求变动是影响制度创新“行动团体”行动收益的直接原因;国内外制度环境变化是影响制度变迁“行动团体”行动成本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同时影响着制度创新行动的收益与成本。根据电视产业制度创新对各个利益主体的调整关系,本文粗略地将创新分为“增量型”制度创新和“存量型”制度创新。“增量型”制度创新由于对原有相关者的既定利益基本不减少,其它相关者利益得到增加,所以制度创新行动相对顺利;“存量型”制度创新则是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此类制度创新则推进缓慢。大致来说,中国电视产业制度创新模型可以表示如下:二、市场需求持续扩张,将带来持续的潜在收益,这将成为电视产业利益相关者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的持续动力。“增量型”制度创新将持续、较快地进行,尤其是在新媒体相关业务领域,在意识形态较弱的节目制作领域及其他文化产品生产领域;“存量型”制度创新进展将相对艰难,尤其是在传统电视业态中,在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节目领域。但是在实力特别强和特别弱的地区,在市场需求紧缩的时机中,在善于降低风险、扩大收益的“制度创新企业家”出现的地方,“增量型”制度创新也能取得突破。制度环境的持续变革也将持续改变“行动团体”的行动成本和行动动力。随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合法性的来源中,在传统合法性资源基础上经济绩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的强化,随着文化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高,制度环境总体是有利于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的。但是制度环境变革的速度却充满着不确定性、甚至变革的方向也在短期内也存在不确定性,主要是我国党政机构对意识形态宣传的认知和需要、对舆论失控风险成本的评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利益相关者行动博弈结果的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存量型”制度创新短期内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从中长期来看加速产业制度创新趋势不可逆转。电视产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需求的满足,但是有购买力的需求并不等于观众的全面“需要”。我国目前满足观众更高需要的政治节目、公共节目供应不足,并且相关制度创新在“路径依赖”的格局中处于“无人行动”的窘境。本文论证上述观点的过程是这样的:导论部分介绍了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化价值相对混乱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问题,梳理了电视产业尤其是电视制度及的研究文献以及新制度次级行动团体配合制度创新行动电视需求变动制度环境变革预期纯收益变动初级行动团体采取制度创新行动经济学理论基础,阐述了核心概念等。第一章则考察了中国电视创建初期的制度——事业制度,通过详细介绍这种制度决策、执行的过程,并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征以及原因。不如此详尽、深入的地察中国电视制度的事业起源,就难以充分理解中国电视产业制度今天的本质。第二章考察了广告经营制度、“四级办”、有线电视制度等“增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经过,并介绍了这个过程中相应的人事、财务制度,以及上海、湖南、贵州制度创新的个案。这些制度创新的过程都是渐进的、边际突破的过程,是各个主体对创新行为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第三章考察了“治散治滥”、“集团化”、“制播分离”等“存量型”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分析了其中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权衡。第四章从生产能力、消费模式、规模经济等角度分析了数字技术的巨大产业潜能,分析了电视产业制度的瓶颈,论证技术革命对党政机构、电视台、投资商等主体的各种利益会带来改变,他们制度创新的成本收益从而行动动力会发生改变,“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决策、实施过程也充分说明了这种利益权衡的存在。第五章则更深入的分析了观众复杂的需要结构和以购买力来衡量的市场需求变动,分析了党政机构对政权合法性的深层需要,从而分析了党政机构制度创新行动的动力及其变迁。本文提出判断电视制度效率的最终标准,是否利于全面满足包括有购买力的市场需求和没有购买力的收视需要,并分析了电视产业化的效率及其边界。结语部分则集中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结论。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国家“赶超战略”实施、政权合法性巩固对宣传有着内在需要的高度论述我国电视宣传任务,这是认识我国电视政治宣传目标及其变动规律有效、有深度的观点创新;(二),在清晰界定外延的基础上,从制度创新的综合成本、收益权衡解释历史上的电视产业制度创新,相对于以往文献仅仅从市场利益的角度论述更有解释力,也有创新价值;(三),从社会原因、技术原因导致电视节目“私人产品”属性强化,从而解释我国电视产业化的原因,论述产业化的合理性及其边界,这是对我国传媒经济研究一个基本概念的理论创新。

毛良虎[3](2009)在《国际创业论》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现象,国际创业蓬勃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凸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预示了这一学术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探寻国际创业规律,对中国企业更加有的放矢地发展国际化经营所需的各项技能,整合国际资源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外在国际创业方面的研究还仅仅是一个开端,这一领域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在研究对象、分析层面、研究视角、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创造性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个部分:(1)国际创业的基本理论;(2)国际创业中的企业家精神;(3)国际创业与社会资本;(4)国际创业中的市场学习和知识获取;(5)国际创业的实证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国际创业(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是指在海外市场机会的识别基础上,创业者创造性的整合国际资源,主动、创造性的进行价值创新和变革,从而实现企业跳跃式发展。国际创业的基本特征在于:海外市场机会识别与开发是国际创业的契机;跳跃式发展是国际新创企业的重要特征;创造性地整合资源是国际创业的资源基础;价值创新与变革是国际创业的战略理念。企业家精神对新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导向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但对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化范围则没有明显的作用。这表明,不顾企业自身的实力和水平,仅仅靠企业家的开拓精神、盲目地去冒险开拓国际市场,并不能保证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社会资本可以通过信息功能、凝聚功能和交易费用节约这三个影响机制来促进企业积累、创造和利用国际运营经验和知识。从社会资本的各维度分析结果来看,仅有结构维度的社会资本对海外市场知识水平的正向作用得到了支持,实证结果不支持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的社会资本与新创企业海外知识获取的正向关系。研究表明,海外市场知识在新创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基于当地市场、管理实践与经营环境而积累起来的企业知识,有助于企业提高当地承诺、减少运作不确定性及增强企业经济效率。

朱吉庆[4](2008)在《国际新创企业成长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种不同于传统跨国企业的新型国际组织形式——国际新创企业,产生和发展起来了。这类企业从一创始就走上了国际化之路,并能成功地在国际市场上与创立已久的成熟企业展开竞争,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快速成长,从而对传统国际商务理论提出了挑战。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企业组织形式,国际新创企业有着迥异于传统跨国企业的特征,也有着不同于传统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和成长模式。本文主要回答和解释国际新创企业相互关联而又层次递进的两大核心问题:(1)国际新创企业的存在机制,即新创企业何以能够在创始阶段就开展国际商务活动;(2)国际新创企业的发展机制,即国际新创企业是如何使国际化成为获取经营优势的重要手段。围绕上述两大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典型国际新创企业案例进行理论探讨,描述和分析新创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基本特征,鉴别和探索国际新创企业快速成长背后的内生驱动因素。进而,站在企业家精神、社会资本理论与企业知识观等研究领域与视角的交叉点上,构建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分析,国际市场机会认知与开发是国际新创企业创立与成长的起点与契机。创业的核心在于敏锐地感知海外市场机会并快速、有效地采取行动。具有较强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对于存在于国际市场中的机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且敢于通过冒险、创新和前瞻性行为来把握该机会。新创企业的国际商务活动镶嵌入于企业家或企业所构建的国际社会网络。在资源和能力限制的情况下,通过关系网络整合资源,是新创企业开发和利用海外市场机会、实现国际化成长的路径选择。国际社会网络通过资源获取机制、国际化风险与成本降低机制、信息与机会获取机制和海外渠道获取机制等作用于新创企业的国际化行为。基于企业知识观,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可以被视为知识积累和组织学习的过程。新创企业的每一次国际化行为都可能使企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并且面临各种新的问题,从而为企业提供了学习机会。与成熟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受较少惯例和传统约束的新创企业在国际新环境下具有学习优势。新创企业通过国际化行为获得新的知识,将这些知识进行整合并更新到知识存量中,从而构成企业持续成长的基础。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国际新创企业成长机理的研究模型,考察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对国际新创企业海外市场知识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海外市场知识对新创企业国际化及其对新创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对理论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促进国际新创企业成长作了符合理论逻辑的假设。然后,按照一定标准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92份有效问卷。分析方法以结构方程模型(SEM)为主,在问卷结构效度分析时采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方法。本文分析过程沿用了先分后总的步骤,即先结合相关假设,分析两两变量之间的关系,然后把本文涉及的所有变量合在一起,考虑多个变量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检验了海外市场知识和国际化变量在国际新创企业利用自身资源促进企业成长中的传导机制与实现路径。通过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创新与贡献:首先,深化了对国际新创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其成长机理的认识。虽然不少研究也指出了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但聚焦于“如何影响”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而立足于现实数据的实证研究更少。本文不仅探讨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驱动因素,还研究了这些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或机制转化为成长的结果的问题,具体而言,就是要对各驱动因素与新创企业国际化行为及其绩效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即国际新创企业成长决定因素的作用机理,是对新创企业成长决定因素理论的深化,也拓展了创业学的研究与应用范围。其次,丰富了国际商务理论的分析层面。在分析层面上,传统的国际化理论存在企业家缺位的问题,无论国际化理论的经济视角还是行为视角,大多从宏观、中观和企业层面探讨企业国际化的动因或影响因素,并没有考虑到人的因素,更没有探讨企业家在企业国际化战略决策中的作用。本文结合部分国际新创企业案例和调研,指出企业家及其创业团队的经历和背景对新创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具有重要影响,并探讨了企业家在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层次的细化丰富和拓展国际商务理论的研究范畴。第三,在理论模型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个的理论范式的局限。本文吸收创业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及企业知识观的有机营养,探讨国际新创企业创立与成长的驱动因素,构建综合性的理论模型来全面系统分析国际新创企业形成与成长的内在机理,比以往从单个理论视角出发构建的理论模型更丰富、全面,更具解释力。最后,本文选择中国的国际新创企业作为样本在转型经济环境下首次大规模验证了一些兴起于西方的国际新创企业理论和结果,对国际新创企业存在和成长理论的跨文化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洪少华[5](2008)在《中国企业红筹上市境外重组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优秀中国企业,这些企业有着非常优良的产品及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却因为无法获得必要的资金而阻滞了其实现更大的发展,在国内信用体系和资本市场尚不足以支撑和满足这些企业的资金需求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光投向了国际资本市场。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导致中国概念股在国际资本市场受到热烈欢迎。但是,由于特定的生存条件和法律环境,更多中国企业境外上市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海外重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企业境外上市就会面临许多困难甚至失败。如何通过对已经成功在境外上市的中国企业及未能成功上市的企业海外重组模式进行深入实证分析,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合法的海外重组经典模式,为众多中国优秀中小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提供有价值的借鉴意义,是本文的研究背景。本文作者在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及历年关于红筹上市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在赵健梅导师的倾心指导下,独立进行了中国企业红筹上市境外重组模式研究。作者从红筹上市的历史和现状入手,首先对红筹上市及境外重组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红筹上市境外重组的几种模式,并结合案例对红筹上市境外重组的要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对历年国家对红筹上市的政策、监管法规进行了梳理,与新近出台的法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创新性提出了新规则下中国企业红筹上市境外重组模式的新思路。

高蓉[6](2007)在《风险投资预警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风险投资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兴起,经历了九十年代的大起大落,如何在二十一世纪理性地发展,对促进新经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研究了风险投资各个阶段的预警管理,运用风险理论、预警理论、结合实物期权等理论,对中国风险投资预警管理提出了自己的方法,构思了“风险投资预警管理软件”的功能模块;最后通过对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走访和调查,检验了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1、风险投资及其风险。分析了风险投资的特征,风险投资的风险,阐述了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的互动。2、风险投资预警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证了风险投资预警管理的基本原理,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预警方法。3、风险投资筹资中的风险预警。比较分析了国内外风险投资的筹资途径和过程;提出了国内风险投资的筹资途径优化建议;建立并分析了筹资的风险指标体系,提出了筹资预警和预控的方法。4、风险投资中的投资风险预警。绘制了风险投资的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图;运用实物期权的理论和方法对风险投资各阶段的风险进行预警:提出风险投资的投资风险预控方法。5、风险投资中的退出风险预警。概述了风险投资四种主要退出方式的风险,以及退出风险的征兆识别。建立了风险投资退出阶段的预警管理体系,提出了风险投资退出时的风险控制方法。6、风险投资预警管理计算机实现及其实证分析。根据风险投资不同阶段,设定预警指标及指标分析量化方法,通过与企业常用的办公软件接合,设计了风险投资预警管理软件模型。通过对一家风险投资公司的实证调查,提出将风险投资预警系统软件整合到其现有的软件中的建议。7、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创新点,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詹恂[7](2005)在《我国网络传媒的文化产业经营研究》文中认为2004年7月2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27.9%,上网计算机达到3630万台。目前中国国内上网人数仅位居美国之后,排名全球第二,2004年比1997年增长了128倍。预计到2006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多互联网用户的国家,人数将达1.46亿人,届时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在网络传媒的服务业务方面:搜索引擎、网络教育、网上银行、在线交易、网络广告、网络新闻、网上视频服务、收费邮件服务、短信服务、网上招聘、网络资讯服务、网络游戏等服务业务快速发展,并被更多用户信赖、接受和使用。 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互联网经济从第一个发展顶峰跌入低谷,经历了严酷的泡沫挤压和市场淘汰。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网络传媒的发展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是抓住机遇,加快了发展步伐,大大缩小了与国际的差距。在全世界范围看来,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今天,笔者几乎可以肯定地认为,随着中国网络人口的不断扩大,网络传媒的作用和影响会进一步显现出来。而目前国内对网络传媒的研究刚刚起步,对网络传媒领域专门的经营研究就更少了,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对网络传媒的文化产业经营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网络传媒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态,在中国自出现到现在还不到20年时间,但是,其发展之快是以往所有的研究没有预料到的。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成为庞大人群每天必须使用的工具,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在传播形式上,它是从单媒体走向多媒体,无论是动态、静态的信息,还是文字、声音、图像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从传播范围看,互联网跨国

戴志敏[8](2004)在《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风险投资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一批高技术企业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脱颖而出,不少高技术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国内或海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风险资本正悄然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他们已经成为引进外资中的一种独特而新出现的投资行为,其发展势头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后几年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继续蓬勃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年份,经历了波折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将会以全新的投资环境、人才市场、项目质量来迎接更多的资金。网络股的降温使得国际风险投资家变得理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退缩。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都必然看好这个市场并大施手脚。 对于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理论界和实际界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但鉴于国际风险资本的特殊性,国内目前对于这种有别于一般合资模式的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行业、运作方式以及对我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国际风险资本疑虑重重。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指出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特征、原因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所存在的退出障碍,在评价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退出渠道后,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制度设计,并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的运作特征作总体描述(第1-3章)。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和运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论文指出了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总体规模、投资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特征、投资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了国际风险资本选择项目的依据及评价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论文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也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第4章)。 国际风险资本既然已进入中国,那么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作用与影

孙惠新[9](2005)在《风险投资制度创新论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文中提出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瓶颈,是风险投资市场体系不健全,表现为体制上的缺陷、制度落后、法律法规政策缺位等,如政府角色定位不当;风险投资行业没有相关的法律;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论文通过对风险投资的特点和运作原理的分析、对风险投资支持体系的国际比较,提出了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关键在于风险投资的制度创新。在此基础上,论文就如何构建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进行了有益探讨并表述了一些具体观点,对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樊五勇[10](2001)在《风险资本市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资本市场是资本市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一种创新的制度安排,其运行遵循特殊规律。论文应用马克思资本理论、现代经济学中的制度经济学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风险资本市场的发育、地位和作用、运行机制、治理结构和制度安排等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全面总结国内外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目标模式及对策。论文强调:建立风险资本市场体系,并不是一个简单筹集资金的过程,而是建立一种适合资金有效配置的机制和制度安排。论文的结论是: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效率的风险资本市场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内外部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就内部环境而言,就是要有一条通畅的资金来源渠道,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一个健康的风险资本中介组织;就外部环境而言,则是指要有一个高效的风险资本退出市场和一个积极扶持风险资本的政府。

二、海外风险投资诞生了网络神话——北京市外资网络公司借用外债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外风险投资诞生了网络神话——北京市外资网络公司借用外债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背景扫描:令人“纠结”的中国电视
    二 研究对象:中国电视产业制度
    三 问题提出:制度变迁的因素、趋势
    四 选题意义:实践探索理论探讨
    五 文献综述:成果众多矛盾突出
    六 研究方法:历史、文本及制度理论
    七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及其适用性评述
    八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电视事业制度起源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电视概况
        一 中国电视诞生
        二 曲折发展之路
        三 电视任务与内容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第二节 “文革”时期电视军管制度
        一 制度环境剧变
        二 极“左”的电视任务、内容
        三 电视建设进展
        四 电视工作者与观众
        五 个案透视电视制度
    第三节 “两年徘徊”时期电视制度
        一 制度环境变革
        二 电视任务、内容
        三 观众需求扩张
    第四节 电视事业制度均衡分析
        一 制度环境基础
        二 早期电视制度特征
        三 需求均衡评析
第二章 “增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广告经营制度创新
        一 电视需求的扩张与转型
        二 广告产生过程
        三 持续争议、持续创新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二节“四级办”的扩张之路
        一 需求扩张加速
        二 “初级行动团体”制度决策
        三 “次级行动团体”制度实施
        四 政策与对策
        五 制度博弈非均衡
    第三节 有线电视的兴建与“收编”
        一 市场需求升级
        二 有线电视兴建
        三 有线电视政策变迁
        四 制度均衡分析
    第四节 产业增长中的制度均衡
        一 财政、人事制度变迁
        二 聚焦制度创新个案
        三 制度均衡分析
        四 “增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三章 “存量型”制度创新
    第一节 “治散治滥”、“集团化”
        一 电视节目需求背景
        二 “治散治滥”的决策与实施
        三 “集团化”的决策与实施
    第二节 “制播分离”制度创新
        一 制播分离决策“走走停停”
        二 制播分离实施“因地制宜”
    第三节 产业整合中的制度均衡
        一 制度环境变更
        二 制度均衡分析
        三 “存量型”制度创新主导因素
第四章 新技术下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数字电视的产业潜能
        一 生产能力提升
        二 消费模式拓展
        三 规模经济、范围经济
        四 世界数字电视产业发展
    第二节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及政策
        一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
        二 传统电视产业进入蜕变期
        三 中国数字电视制度瓶颈
        四 制度瓶颈的产业症状
    第三节 “三网融合”制度创新的博弈
        一 “三网融合”的提出、纷争、停滞
        二 “三网融合”的缓慢演进
        三 国家强力推动三网融合
        四 “三网融合”中的利益权衡
    第四节 数字时代中国电视制度成本收益权衡
        一 党政机构制度成本收益变动分析
        二 国有电视台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三 投资商执行制度成本收益比较
        四 潜在收益与行动团体
第五章 “需要”、“需求”的历史变迁
    第一节 观众为什么需要电视?
        一 理论中的观众需要
        二 生理型收视需要
        三 社会型收视需要
        四 发展型收视需要
        五 收视需要的结构
        六 收视需要的变化
    第二节 计划经济下社会需要
        一 电视的功能与效果
        二 观众收视需要结构
        三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
        四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中“需要”与“需求”
        一 观众需要与需求变动
        二 党政机构宣传需要变革
        三 电视台利益与需要
        四 社会投资机构需要
    第四节 “产业化”:满足需要的效率与边界
        一 制度效率取决于产品属性
        二 电视事业制度效率评价
        三 产业制度提升效率原因
        四 产业化及其社会边界
        五 观众需要满足了吗?
结语 制度窘境——如何走出“路径依赖”?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国际创业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际创业的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2.1.2 新创企业(New Venture)
        2.1.3 国际新创企业(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
        2.1.4 国际创业(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2.2 国际创业的基本特征
        2.2.1 海外市场机会识别与开发是国际创业的契机
        2.2.2 跳跃式发展是国际新创企业的重要特征
        2.2.3 创造性地整合资源是国际创业的资源基础
        2.2.4 价值创新与变革是国际创业的战略理念
    2.3 国际新创企业成长驱动因素
        2.3.1 新创企业国际化成长的外部推力
        2.3.2 新创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目标动机
        2.3.3 新创企业国际化的障碍与路径选择
    2.4 国际创业中的企业家特定能力
        2.4.1 国际创业中企业家的能力结构
        2.4.2 国际创业中企业家的任务结构
第三章 国际创业中的企业家精神
    3.1 国际创业中的企业家精神的导入
        3.1.1 传统国际商务研究中企业家精神的缺失
        3.1.2 企业家精神主体、行为与创业机会的三维整合
    3.2 海外创业机会的来源与类型
        3.2.1 海外创业机会的来源
        3.2.2 海外创业机会的类型
    3.3 国际市场机会认知与开发的过程
        3.3.1 国际市场机会的发现
        3.3.2 国际市场机会的开发过程
    3.4 海外市场机会认知与开发的影响因素
        3.4.1 企业家或管理团队的国际视野
        3.4.2 国际社会网络嵌入
        3.4.3 以往知识与信息特异性
        3.4.4 企业家警觉性
第四章 国际创业与社会资本
    4.1 社会资本:概念、结构与功效
        4.1.1 社会资本的概念
        4.1.2 社会资本的结构与功效
    4.2 社会资本作用于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机制
        4.2.1 资源获取机制
        4.2.2 信息与机会机制
        4.2.3 风险与成本降低机制
        4.2.4 海外渠道获取机制
    4.3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社会资本的形态与演化
        4.3.1 创业期:企业家层面的社会资本及其特征
        4.3.2 企业家层面的社会资本的主要特征
        4.3.3 企业家社会资本向企业社会资本的转化
        4.3.4 成长期:企业层面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特征
    4.4 基于社会资本的新创企业国际化模式
        4.4.1 社会资本与新创企业国际化进程
        4.4.2 社会资本与新创企业国际市场选择
        4.4.3 社会资本与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
第五章 国际创业中的市场学习与知识获取
    5.1 从优势开发到优势探索
        5.1.1 新创企业国际化的工具性本质
        5.1.2 知识与学习对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战略意义
    5.2 国际创业海外市场知识活动的微观机理
        5.2.1 海外市场知识与国际化:传统国际化理论的解释及其局限
        5.2.2 国际新创企业海外市场知识获取与整合
    5.3 国际创业的组织学习方式及其平衡与转化
        5.3.1 国际新创企业组织学习方式:开发式学习与探索式学习
        5.3.2 国际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开发与探索的平衡与动态转换
第六章 国际创业的实证研究
    6.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6.1.1 模型构建
        6.1.2 相关假设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调查对象的标准界定与抽样
        6.2.2 变量测量
        6.2.3 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6.2.4 效度和信度检验
        6.2.5 相关性分析
    6.3 假设检验
        6.3.1 验证性因子分析
        6.3.2 变量之间的统计结果分析
        6.3.3 综合模型
第七章 全文总结、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国际新创企业成长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国际新创企业的诞生与发展
        1.1.1 国外的研究发现
        1.1.2 中国的实例
    1.2 理论背景:国际商务研究的新兴领域
        1.2.1 国际新创企业理论的兴起
        1.2.2 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问题与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方法
        1.3.4 篇章结构
        1.3.5 研究创新与贡献
    1.4 主要概念界定
        1.4.1 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1.4.2 新创企业(New Venture)
        1.4.3 国际新创企业(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
        1.4.4 国际创业(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传统国际商务理论的适用性与解释力检视
        2.1.1 行为学派的国际化理论
        2.1.2 经济学派的国际化理论
    2.2 国际新创企业研究的理论脉络
        2.2.1 新创企业国际化的动因
        2.2.2 新创企业国际化的战略模式及其发展过程
        2.2.3 国际化对新创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2.3 国内研究现状
    2.4 现有研究的评价
        2.4.1 国际新创企业研究的理论贡献
        2.4.2 现有研究的不足
    2.5 本研究的切入点及相应的理论视角
第三章 国际新创企业的基本特征与成长驱动力
    3.1 国际新创企业的基本特征
        3.1.1 国际新创企业的典型案例
        3.1.2 国际新创企业的基本特征
    3.2 国际新创企业成长驱动因素
        3.2.1 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外部推力
        3.2.2 新创企业国际化成长的目标动机
        3.2.3 新创企业国际化的障碍与路径选择
        3.2.4 新创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企业家特定能力
第四章 国际新创企业创立与成长的起点:海外市场机会认知与开发
    4.1 企业家精神的导入
        4.1.1 传统国际商务研究中企业家精神的缺失
        4.1.2 企业家精神主体、行为与创业机会的三维整合
    4.2 海外市场机会的识别与开发
        4.2.1 海外创业机会的来源与类型
        4.2.2 国际市场机会认知与开发的过程
        4.2.3 海外市场机会认知与开发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新创企业国际化成长的路径实现机制:社会资本的作用及其构建
    5.1 社会资本的结构与功效
        5.1.1 社会资本的内涵界定
        5.1.2 社会资本的结构与功效
    5.2 社会资本作用于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机制
        5.2.1 资源获取机制
        5.2.2 信息与机会机制
        5.2.3 风险与成本降低机制
        5.2.4 海外渠道获取机制
    5.3 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社会资本的形态与演化
        5.3.1 创业期:企业家层面的社会资本及其特征
        5.3.2 企业家社会资本向企业社会资本的转化
        5.3.3 成长期:企业层面社会资本及其主要特征
    5.4 基于社会资本的新创企业国际化模式
        5.4.1 社会资本与新创企业国际化进程
        5.4.2 社会资本与新创企业国际市场选择
        5.4.3 社会资本与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
第六章 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能力提升机制:海外市场知识获取与学习
    6.1 从优势开发到优势探索
        6.1.1 新创企业国际化的工具性本质
        6.1.2 知识与学习对国际新创企业成长的战略意义
    6.2 国际新创企业海外市场知识活动的微观机理
        6.2.1 海外市场知识与国际化:传统国际化理论的解释及其局限
        6.2.2 国际新创企业海外市场知识获取与整合
    6.3 国际新创企业的组织学习方式及其平衡与转化
        6.3.1 国际新创企业组织学习方式:开发式学习与探索式学习
        6.3.2 国际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开发与探索的平衡与动态转换
第七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7.1 研究模型构建及其理论逻辑
    7.2 国际新创企业成长机理研究模型的细化
    7.3 相关假设
        7.3.1 企业家精神与海外市场知识水平
        7.3.2 社会资本与海外市场知识
        7.3.3 海外市场知识与新创企业国际化活动
        7.3.4 海外市场知识与国际新创企业绩效
        7.3.5 国际化与企业绩效
        7.3.6 海外市场知识的中介效应
        7.3.7 海外市场知识、国际化与绩效
第八章 实证研究设计
    8.1 调查对象的标准界定与抽样
        8.1.1 调研对象的选择标准
        8.1.2 问卷的设计、调研过程及问卷回收情况
    8.2 变量测量
    8.3 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8.4 效度和信度检验
        8.4.1 效度检验
        8.4.2 信度检验
    8.5 相关性分析
    8.6 多重共线性检验
第九章 假设检验
    9.1 验证性因子分析
    9.2 仅考虑两个变量之间的统计结果
        9.2.1 企业家精神与海外市场知识
        9.2.2 社会资本与海外市场知识
        9.2.3 海外市场知识与新创企业国际化
        9.2.4 海外市场知识与企业绩效
        9.2.5 新创企业国际化与企业绩效
    9.3 综合模型
    9.4 中介效应检验
        9.4.1 海外市场知识的中介效应
        9.4.2 国际化的中介效应检验
    9.5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第十章 结论与启示
    10.1 本文的研究过程
    10.2 研究结论与讨论
        10.2.1 企业家精神、海外知识获取与国际化
        10.2.2 社会资本、海外市场知识与国际化
        10.2.3 海外知识获取与新创企业国际化
        10.2.4 海外市场知识水平与新创企业成长
        10.2.5 国际化与新创企业成长
        10.2.6 本文的其它发现
    10.3 本研究的创新与理论贡献
    10.4 对实践启迪与借鉴
        10.4.1 重视发挥企业家精神,主动寻求国际商机
        10.4.2 重视海外联系,构建国际商业网络
        10.4.3 培育跨国经营型企业家,构建国际化的高层管理团队
        10.4.4 注重国际市场学习,提高企业核心能力
    10.5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10.5.1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10.5.2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研问卷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国企业红筹上市境外重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结构
2 中国企业红筹上市发展状况
    2.1 红筹上市概念
        2.1.1 红筹股
        2.1.2 红筹上市及相关概念
    2.2 红筹上市的场所
    2.3 中国企业红筹上市发展历程
    2.4 红筹上市的利弊分析
        2.4.1 红筹上市模式优点
        2.4.2 红筹上市弊端
3 中国企业红筹上市境外重组模式介绍
    3.1 红筹上市的构架设计
        3.1.1 红筹上市的基本构架
        3.1.2 内资企业红筹上市构架
    3.2 红筹上市境外重组环节
    3.3 中国企业红筹上市境外重组模式介绍
        3.3.1 股权并购模式
        3.3.2 资产并购模式
    3.4 各重组模式的特点分析
        3.4.1 区别与联系
        3.4.2 特点与应用
4 中国企业红筹上市境外重组模式选择研究
    4.1 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的应用选择
    4.2 红筹上市境外重组的并购支付研究
        4.2.1 注资换股
        4.2.2 融资收购-现金支付
        4.2.3 融资收购-综合债券支付
    4.3 红筹上市境外重组相关法律研究
        4.3.1 中国企业红筹上市境外重组相关法规演变
        4.3.2 新旧法规关于企业海外上市监管异同比较
        4.3.3 新法规对企业红筹上市影响分析
        4.3.4 新规则下中国企业红筹上市海外重组模式选择
5 中国企业红筹上市重组模式案例研究
    5.1 盛大网络通过资产并购重组避开产业政策限制
        5.1.1 盛大网络基本情况
        5.1.2 网游产业受政策限制
        5.1.3 资产并购规避政策限制
    5.2 无锡尚德通过股权并购实现国有股退出
        5.2.1 无锡尚德基本情况
        5.2.2 通过股权并购退出国有股权
        5.2.3 换股打造上市主体“尚德控股”
        5.2.4 无锡尚德上市意义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风险投资预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内外关于风险投资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关于预警管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风险投资及其风险
    2.1 风险投资的概念及特征
        2.1.1 风险投资的概念
        2.1.2 风险投资的特征
    2.2 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的互动
        2.2.1 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资金支持
        2.2.2 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影响力支持
        2.2.3 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管理支持
        2.2.4 风险投资公司对风险企业的退出安排
        2.2.5 风险投资公司与风险企业的互动
    2.3 风险投资的风险
        2.3.1 限时的风险:花匠的迷思
        2.3.2 风险投资筹资阶段的风险
        2.3.3 风险投资投资阶段的风险
        2.3.4 风险投资退出阶段的风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险投资预警管理的原理与方法
    3.1 风险投资的预警管理的内涵与目的
        3.1.1 风险投资预警的内涵
        3.1.2 风险投资预警的目的
    3.2 风险投资预警管理的体系
        3.2.1 风险投资预警的主体
        3.2.2 风险投资预警的对象
        3.2.3 风险投资预警的系统
        3.2.4 风险投资预警的组织
        3.2.5 风险投资预警的职责
    3.3 风险投资预警管理的流程
    3.4 风险投资预警管理的方法
        3.4.1 人工预警
        3.4.2 计算机预警
        3.4.3 统计预警
        3.4.4 单方预警
        3.4.5 多方预警
        3.4.6 联合预警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风险投资中筹资风险预警
    4.1 风险投资筹资的过程
        4.1.1 国外风险投资的筹资途径和过程
        4.1.2 国内风险投资中的筹资途径和过程
        4.1.3 国内风险投资的筹资途径优化
    4.2 风险投资中的筹资风险
        4.2.1 风险投资筹资的主体风险
        4.2.2 风险投资筹资的客体风险
    4.3 风险投资筹资的风险预警
        4.3.1 风险投资筹资预警指标体系和量化方法
        4.3.2 风险投资筹资的预警对策
    4.4 风险投资筹资风险的预控
        4.4.1 以“非优思想”构建筹资风险预警系统
        4.4.2 建立筹资风险预控制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风险投资中的投资风险预警
    5.1 风险投资的投资过程
        5.1.1 风险投资的项目筛选
        5.1.2 风险投资中的项目投资
    5.2 风险投资中的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5.2.1 风险投资的风险因素
        5.2.2 风险投资的风险图
    5.3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风险投资分段预警管理
        5.3.1 实物期权原理
        5.3.2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风险投资分段预警管理思路
        5.3.3 基于实物期权理论的风险投资分段预警管理模型
    5.4 风险投资中的风险预控
        5.4.1 风险控制的因素
        5.4.2 风险控制的概率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风险投资退出的风险预警
    6.1 风险投资退出的过程
    6.2 风险投资退出的风险
        6.2.1 风险投资退出的主体风险
        6.2.2 风险投资退出的客体风险
    6.3 风险投资中退出风险的预警原理
        6.3.1 退出风险预警
        6.3.2 退出征兆
        6.3.3 判断准则(临界指标)
    6.4 风险投资中退出风险预控
        6.4.1 IPO
        6.4.2 MBO
        6.4.3 M&A
        6.4.4 清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实证分析:风险投资预警管理的计算机实现
    7.1 设计思路
    7.2 软件模块与功能
    7.3 案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及发表的论文情况

(7)我国网络传媒的文化产业经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综述
导论
    第一节 网络传媒的概念和类型
    第二节 研究网络传媒经营的意义
第一章 数字化时代推动了网络传媒的经营
    第一节 传播格局的数字化倾向
        一、数字化对传媒的普遍影响
        二、传播格局和传媒自身也发生了变化
    第二节 传媒研究理论和方法有了新发展
        一、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再认识
        二、国内外传媒理论研究机构的改进
    第三节 网络传媒经营的规律和内容
        一、特征变化
        二、运营规律
        三、内容分析
第二章 我国网络传媒经营的现状透析
    第一节 我国网络传媒经营已体现出产业化特点
        一、我国的网络传媒是呈阶梯式发展
        二、商机变得越来越大
    第二节 我国的网络传媒经营现状分析
        一、普遍采用三种运营模式
        二、最常见的八种赢利模式
        三、赢利空间正不断成长和突破
        四、中国特色已经初现
第三章 我国网络传媒经营的拓展研究
    第一节 加强对我国传媒政策的研究
        一、政策面的传媒体制改革
        二、传媒业的积极应对
        三、规范经营活动
    第二节 从内容入手来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重提“内容为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内容改善的几个方面
        三、网页设计的十个注意
        四、内容服务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第三节 与传统传媒的竞争与合作
        一、竞争位势分析
        二、竞争与挑战
        三、渗透与合作
        四、未来的震荡
        五、跨媒体经营的可行性
        六、竞合关系总结
    第四节 网络营销的技巧分析和品牌管理
        一、增加网络传媒竞争调研的透明度
        二、网络传媒的市场拓展和销售
        三、网络传媒的公共关系和顾客服务
        四、网上广告
        五、降低产品支持费用
        六、增强品牌形象
第四章 经济资本的策略和运用
    第一节 风险投资钟情我国网络传媒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和特征
        二、国际风险投资更加理性
        三、我国网络传媒刚刚复苏
        四、风险投资热衷追逐我国网络传媒中的几个新领域
    第二节 我国网络传媒掀起第二次上市热潮
        一、海外上市近期表现不俗
        二、网络传媒与传统传媒在国内合并上市
        三、最佳上市时期还没有到来
    第三节 推动传媒的并购和重组
        一、全球化的媒体并购还远没有结束
        二、推动我国媒介产业资本化过程的加快
        三、推动我国传媒业的股权发生变化
    第四节 正确把握网络传媒业的资本往来
        一、资本往来带来的必然走势
        二、资本运营更受重视
        三、未来更多资本还会注入
第五章 网络文化资本的经营价值
    第一节 网络文化的生存态势
        一、网络文化的含义
        二、网络文化的主要特征
        三、网络文化的四大悖论
    第二节 网络文化产业与文化资本的关系
        一、网络文化资本的全球性特征
        二、我国网络文化资本运营现状
        三、警惕负面因素的破坏作用
    第三节 充分挖掘网络文化资本的价值
        一、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产业
        二、网络经济文化力的挖掘、开发与建构
        三、把文化资本创值作为发展战略
        四、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是保证
        五、制定自己的游戏规则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8)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基本内容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
2.风险投资的理论与研究综述
    2.1 关于风险投资及其作用研究
    2.2 风险投资中的信息经济学与委托-代理理论
    2.3 关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研究
    2.4 关于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行为研究
    2.5 关于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6 关于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定量化方法分析
    2.7 关于风险投资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
3.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运作特征分析
    3.1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概况
    3.2 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的行业与阶段特征
    3.3 国际风险资本投资的区域特征
    3.4 国际风险资本的项目选择特征
    3.5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
    3.6 近年来国际风险资本的动向
4.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
    4.1 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
    4.2 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成因
    4.3 双重整合优势互动投资模型
5.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退出问题分析
    5.1 风险投资退出的作用
    5.2 风险资本退出方式决策的理论模型
    5.3 国际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选择
    5.4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退出障碍
6.国际风险资本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
    6.1 风险投资的退出特征决定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6.2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理论分析—基于分工理论的研究
    6.3 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风险资本退出
    6.4 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国际风险资本退出的制度安排
7.国际风险资本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环境的完善
    7.1 从制度上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
    7.2 正确引导国际风险资本的行为,加强监管与风险控制。
    7.3 完善国际风险资本退出的法律体系
8.结论
附录
    附录1 表3.1进入中国的部分国际风险资本一览表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发表的论着
参考文献
后记

(9)风险投资制度创新论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章 风险投资概述
    1.1 如何定义风险投资
    1.2 风险投资的特点
    1.3 风险投资的作用
    1.4 风险投资的六要素
    1.5 风险资本的四种形式
    1.6 风险投资机构分类
    1.7 风险投资与新经济
第二章 风险投资如何运作?
    2.1 风险资本的三位一体
    2.2 风险投资的内在机制
    2.3 风险投资运作程序
    2.4 项目尽职调查
    2.5 项目企业的价值评估
    2.6 VC选美标准
    2.7 创业者如何更好地利用风险投资
第三章 风险投资支持体系的国际比较
    3.1 美国的风险投资业
    3.2 日本的风险投资
    3.3 韩国的风险投资
    3.4 台湾的风险投资
    3.5 英国的风险投资
    3.6 以色列的风险投资
    3.7 风险投资支持体系的借鉴
第四章 制度创新: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
    4.1 风险投资制度的形成及其创新意义
    4.2 风险投资有效运行的制度环境
    4.3 我国风险投资发展面临的问题
    4.4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
第五章 制度创新研究之一:风险投资主体的确立
    5.1 风险资本的来源
    5.2 政府不宜作风险投资的主体
    5.3 风险投资主体的构成
    5.4 风险投资公司与投资基金
    5.5 天使投资
    5.6 企业孵化器
第六章 制度创新研究之二:政府角色的定位
    6.1 风险投资离不开政府的作用
    6.2 风险资本市场上,政府功能的错位
    6.3 政府角色如何定位
    6.4 可借鉴的政府资本投入方式
    6.5 政府资金如何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6.6 政府角色的一次尝试:中关村设立跟投基金
    6.7 政府国有风险投资机构必须甘当“守门员”
第七章 制度创新研究之三:风险资本的退出路径
    7.1 风险资本的特征
    7.2 风险资本实现有效退出的重要意义
    7.3 风险资本退出路径研究
    7.4 风险资本退出案例
参考文献
后记

(10)风险资本市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详细摘要
1 风险资本市场概况
    1.1 风险资本市场的内涵及特征
        1.1.1 风险资本市场的内涵
        1.1.2 风险资本市场的特征
    1.2 风险资本市场发展背景
    1.3 风险资本市场理论综述
        1.3.1 风险资本市场理论:国外的研究
        1.3.2 风险资本市场理论:国内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本文研究的工具和方法
2 风险资本市场在我国的实践
    2.1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2.2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2.3 中关村与硅谷的比较
3 风险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
    3.1 私人风险资本市场的运作机制
    3.2 风险资本的运作机制
        3.2.1 风险资本的内涵与市场构成
        3.2.2 风险资本的运作特征
        3.2.3 风险资本的运作模式
        3.2.4 风险资本相关概念辨析
        3.2.5 风险资本的基本要素
        3.2.6 风险资本投资:目的、期限、方式、对象与分布
    3.3 风险资本市场运作体系比较
4 风险资本市场的退出机制
    4.1 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含义与作用
        4.1.1 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含义
        4.1.2 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作用
    4.2 退出方式比较分析
        4.2.1 方式之一:分享红利
        4.2.2 方式之二:公开上市
        4.2.3 方式之三:股份转让
        4.2.4 方式之四:清理公司
    4.3 第二板市场的制度安排
        4.3.1 第二板市场运作标准
        4.3.2 第二板市场的运作模式
        4.3.3 第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比较
        4.3.4 第二板市场的一般特点
        4.3.5 国外第二板市场发展的启示
    4.4 退出机制: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制度性障碍
5 风险资本市场的治理结构
    5.1 有限合伙制的治理结构
        5.1.1 有限合伙制的涵义与特点
        5.1.2 有限合伙制的组织结构
        5.1.3 有限合伙制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5.1.4 有限合伙制的委托代理关系
        5.1.5 我国风险资本治理结构:缺陷与对策
    5.2 风险企业的代理问题
        5.2.1 风险企业代理关系与代理问题
        5.2.2 风险企业代理问题(VC-E)静态分析模型
        5.2.3 风险企业代理问题(VC-E)动态分析模型
        5.2.4 风险企业代理问题(VC-E)控制机制
    5.3 第二板市场的治理结构
        5.3.1 第二板市场的监管理念
        5.3.2 第二板市场的组织与监管
        5.3.3 第二板市场法律体系
        5.3.4 第二板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
    5.4 我国二板市场公司治理思路
        5.4.1 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和内容
        5.4.2 主板A股市场国有公司治理:问题与启示
        5.4.3 我国二板市场公司治理思路
6 风险资本市场与高新技术产业
    6.1 高新技术产业风险特征分析
    6.2 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系统分析
    6.3 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与风险
        6.3.1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潜在收益
        6.3.2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风险成本与期望收益
        6.3.3 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与风险的相互关系
        6.3.4 风险、效益的分解与承担主体的对应关系
        6.3.5 高技术产业化风险决策模型
    6.4 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的启示
7 风险资本市场:政府或企业
    7.1 制度创新与新经济发展
    7.2 风险资本市场:政府制度安排的国际实践与比较
        7.2.1 政府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
        7.2.2 完善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法律体系及制度
        7.2.3 风险资本来源:多元化、股权化和证券化
        7.2.4 风险资本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合理角色
    7.3 政府:风险资本市场重要的制度供给者
    7.4 企业:风险资本市场的主体
    7.5 政府在发展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中的政策
8 构建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体系
    8.1 我国风险资本市场发展的目标模式
    8.2 开辟多渠道的风险资本来源
    8.3 建立和发展风险投资公司
    8.4 创立风险投资基金
    8.5 加大风险投资人才培养力度
    8.6 建立多样化的中介服务机构
    8.7 将风险资本市场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结论与见解
注释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附表与插图
    表3-1 美国风险资本来源结构
    表3-2 各国或地区风险资本来源构成
    表3-3 可转换证券与普通股权和债券比较
    表3-4 美国私人权益资本市场投资者
    表3-5 风险资本投资与银行贷款的区别
    表3-6 美国风险资本投资概况
    表3-7 欧洲和美国风险资本投资领域
    表3-8 美国不同时期风险资本投资产业比例
    表3-9 美国2001年第一季度与2000年第四季度互联网风险资本投资方向比较
    表3-10 欧美风险资本投资阶段分布
    表4-1 不同退出方式的平均收益率
    表4-2 美国风险资本退出方式的分布情况
    表4-3 风险资本投资回报
    表4-4 风险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情况
    表4-5 香港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的区别
    表4-6 AMEX、NASDAQ和NYSE的收入来源
    表4-7 Nasdaq指数与全球科技龙头股表现
    表4-8 Nasdaq指数与全球科技龙头股表现
    表5-1 风险资本组织形式比较
    表5-2 风险资本家与企业家的合同连接方式
    表6-1 生物工程公司资本来源的抽样调查
    表6-2 英特尔公司经营状况
    表8-1 我国部分上市公司参与风险资本投资的基本情况
    图1-1 资本市场的结构
    图1-2 风险资本市场的结构
    图3-1 风险资本的投资模式
    图3-2 一般发达的风险资本市场运作体系
    图3-3 正在建立中的我国风险资本市场运作框架
    图4-1 风险资本运作机理框架
    图4-2 风险资本投资结果分布图
    图5-1 风险企业家报酬影响因素
    图6-1 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
    图6-2 高新技术产业风险系统构成图
    图6-3 等期望收益曲线图
    图6-4 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分担与承担主体
    图7-1 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图7-2 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海外风险投资诞生了网络神话——北京市外资网络公司借用外债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权力视域下我国短视频场域多元协同治理[D]. 邓年生. 南昌大学, 2021
  • [2]中国电视产业的制度变迁与需求均衡[D]. 易旭明. 上海大学, 2011(11)
  • [3]国际创业论[D]. 毛良虎. 天津大学, 2009(12)
  • [4]国际新创企业成长机理研究[D]. 朱吉庆. 复旦大学, 2008(03)
  • [5]中国企业红筹上市境外重组模式研究[D]. 洪少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6]风险投资预警管理研究[D]. 高蓉.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7)
  • [7]我国网络传媒的文化产业经营研究[D]. 詹恂. 四川大学, 2005(04)
  • [8]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 戴志敏. 浙江大学, 2004(07)
  • [9]风险投资制度创新论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构建[D]. 孙惠新. 东北财经大学, 2005(04)
  • [10]风险资本市场研究[D]. 樊五勇. 暨南大学, 2001(01)

标签:;  ;  ;  ;  ;  

海外创投催生网络神话——北京外资网络公司外借外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