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化育苗创造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

产业化育苗创造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

一、工厂化育秧创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黄国勤[1](2022)在《中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成就、问题及高质量发展对策》文中提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在增加粮食产量、养活中部人口、为国提供粮食、提高产品品质、优化粮食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和促进科技进步等10个方面。当前,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要求相比,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尚存在耕地锐减、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科技落后等诸多突出问题。为实现新时代中部地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必须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提高认识,强化担当;保护耕地,利用耕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等。

刘小瑜[2](2021)在《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机理与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转型升级,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服务规模经营的主要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谁来种粮”、“如何种粮”等关键问题。同时,农业生产托管通过为连片耕地提供科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服务、机械化作业,不仅解决了耕地非粮化问题,稳定了粮食生产,还把土地与资金、技术、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相结合,推动粮食生产迈向高效化、绿色化、优质化和品牌化,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的服务内容全面化、服务作物丰富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服务耕地连片化,农业生产托管不断发展,日益趋向成熟。随着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粮食高质量生产初见成效,粮食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趋向绿色化,粮食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粮食品牌建设成效初显。分工理论、交易成本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和范围经济理论以及农户组织理论为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方面,农户通过经营权细分,购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参与农业生产专业化分工,获得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托管带动农户组织化,能增强市场地位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迈向优质化生产,塑造品牌效应。农户参与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后,通过耕地集中连片实行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种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高土地、资本等要素的生产效率,促进粮食生产高效化;农业生产托管通过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和绿色投入品的采用,推动粮食生产的绿色化;农业生产托管通过农资统一采购、区域专业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粮食生产的优质化;农业生产托管组织依托自身优势,以优质的农产品为基础建设粮食品牌,充分发挥品牌经济效应,助推粮食生产品牌化。农业生产托管通过耕地的集中连片,改变了农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导入农业生产,利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通过规模化服务、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种植,推动粮食生产的高效化、绿色化、优质化和品牌化,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本文基于调研数据,运用熵权法构建粮食高质量生产综合指数,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在克服内生性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农业生产托管有助于推动粮食生产的高效化、绿色化、优质化和品牌化,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第二,不同托管类型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效果存在差异,全托管对农户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效果要显着优于半托管的效果。第三,农业生产托管对不同要素禀赋农户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效果存在差异,经营规模大、劳动力多、农机少的农户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效果更好。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生产托管带动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效应,一要激发农户参与农业生产托管的积极性,以托管为中介,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导入农户的农业生产,推动粮食生产的高效化、绿色化、优质化和品牌化;二要优化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机制,重视粮食品牌的培育,健全农业生产托管环节,提高全托管的覆盖范围和比例,为农户提供优质的全托管服务,推动粮食品牌建设,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三要重视不同农户的差异,完善异质性农户的服务机制,发展多种托管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异质性农户的粮食高质量生产水平。

王德兵[3](2021)在《肥东县再生稻生产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阐述了肥东县再生稻生产现状,分析了再生稻生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再生稻的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范莉英[4](2020)在《长汀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水稻是非常重要的农作物,具有非常丰富的营养价值。福建省长汀县有着比较悠久的水稻栽培历史,生产出的水稻具有较高质量。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促进水稻产业进一步发展,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种粮收益不断增加,对长汀县水稻生产情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程思忍[5](2019)在《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对香稻香气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文中认为土壤耕作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农艺措施。为了探明免耕、少耕等保护性耕作对香稻香气2-乙酰-1-吡咯啉(2-AP)形成积累、产量和品质的作用,以及香稻草还田、机械育插秧、同步深施肥等栽培措施对香稻2-AP形成和产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协同提高香稻香气和产量的适宜耕种模式。本论文通过对比研究机插香稻育秧方法,采用最适宜的基质育秧进行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香气2-AP合成积累以及产量形成的研究;通过采集机插香稻关键生育期的籽粒、叶片、茎鞘和根部,分析其2-AP含量、关键物质和酶的变化以及产量构成,研究保护性耕作下香稻草还田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通过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施用腐秆剂的处理,分析香稻香气2-AP合成和产量形成;通过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的结合,研究不同耕种模式对香稻香气2-AP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专用基质软盘育秧(SSBM)处理下提高了香稻象牙香占成秧率,显着提高其秧苗素质,特别是秧苗地上部干物重,从而显着提高机插香稻叶面积指数、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加机插香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高产达到5.79 t·hm-2。(2)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机插香稻成熟期籽粒2-AP含量。免耕方式下象牙香占和美香占2号成熟期籽粒香气达最大值分别为58.16μg·kg-1,41.79μg·kg-1,主要是一方面保护性耕作机插香稻成熟期叶片和茎鞘的脯氨酸脱氢酶、吡咯啉-5-羧酸含量、鸟氨酸转氨酶活性,以及根部和叶片的脯氨酸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促使叶片香气2-AP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进而促进籽粒2-AP的积累;另一方面,成熟期籽粒较高的脯氨酸含量和吡咯啉-5-羧酸含量,以及较高的脯氨酸脱氢酶和鸟氨酸转氨酶活性进一步促进籽粒香气2-AP的积累。(3)保护性耕作有利于促进机插香稻产量的提高。少耕和免耕方式下,机插香稻无效分蘖减少,剑叶净光合速率和地上部干物质重提高,有效穗数显着提高,从而提高机插香稻产量,其中免耕方式显着提高象牙香占产量,增幅达8.58%。(4)香稻草还田可显着提高香稻香气2-AP含量和产量。在不同处理中,少耕方式香稻草还田增产显着,其两季晚造供试香稻产量均在该处理下产量达到最大值,平均增幅达15.79%。而供试香稻成熟期籽粒2-AP含量均在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处理下表现最大值,原因在于: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处理下有利于提高供试香稻成熟期籽粒脯氨酸含量,吡咯啉-5-羧酸含量、1-吡咯啉含量以及脯氨酸脱氢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有利于成熟期叶片脯氨酸含量、脯氨酸脱氢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维持较高水平,从而提高香稻成熟期籽粒2-AP含量,且在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处理下产量增幅达6.62%。(5)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撒施腐秆剂能够有效提高香稻产量,增产效果并于2017年晚季达到显着水平,而对稻米品质和成熟期籽粒2-AP含量无显着影响,但能够有利于香稻叶片和茎鞘的2-AP含量维持较高水平。(6)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配套同步深施肥机插秧模式(M5)下,供试香稻产量达较高水平,同时显着提高糙米率和精米率,改善香稻的碾磨品质。而且在M5模式下美香占2号成熟期籽粒香气2-AP含量达最大值55.05μg·kg-1,象牙香占香气2-AP含量为204.83μg·kg-1。M5模式下供试香稻品种成熟期籽粒脯氨酸脱氢酶活性、鸟氨酸转氨酶活性、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脯氨酸含量、1-吡咯啉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香稻籽粒2-AP含量的积累;同时该模式下有利于提高香稻成熟期叶片的2-AP含量、鸟氨酸转氨酶活性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综上,免耕方式下香稻草还田配套同步深施肥机插秧模式是能够协同香气2-AP和产量同时提高的耕种模式。

兰朝晃[6](2018)在《武平县优质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指出文章通过分析福建省武平县优质稻产业的发展优势与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促进武平县优质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周明旭[7](2014)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今后我们要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基础上,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并进一步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村土地制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金融制度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构建、完善和创新作出了具体的部署和指导,并重点强调了我们需要通过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建立,来解决我国目前粮食安全保障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所存在的尖锐矛盾。作为农业大省的黑龙江,即是全国重要粮食基地,同时也肩负着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重任。近些年黑龙江的农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水稻,在种植面积、生产总量以及商品量方面均居于我国首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黑龙江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由于对农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粗放简单的农业生产方式,给全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本文以“中央一号文件”重要精神为指导,通过对农业可持续理论和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的应用,结合工作实践,对我省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的方法和途径作出了初步探索和研究。文中第一部分对“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并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阐述,为本文针对水稻可持续生产的写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对国内外水稻可持续生产的成功经验作出了分析。第二部分,对黑龙江省水稻的生产现状从种植情况、科研能力、基础设施以及产业状况进行基础性的总结和描述,为文章的写作做好直观的铺垫。第三部分,采用SWOT分析模式对黑龙江水稻可持续生产中所存在的促进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目前黑龙江水稻的可持续生产既存在自然资源优良、水稻种植面积扩展潜力大和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因素,又存在化学农药施用不合理、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生产水平不均衡以及稻谷加工产能不足的劣势因素;即有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亟待解决、各级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以及优质粳米消费需求增加为黑龙江省水稻可持续生产带来的机遇,同时也存在耕地环境恶化和土壤肥力下降,以及黑龙江稻米市场地位面临挑战等因素对全省水稻可持续生产构成的威胁。最后则是为黑龙江省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其中主要包括中低产田改良和标准化水田建设、科技体系创新、发展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设施建设、水稻适度规模化生产、生产资源平衡和整合、现代植保模式推广、水田科学施肥方式研究和应用。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8](2014)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2014年-2017年)的通知》文中认为宁政办发〔2014〕95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全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2014年—2017年)》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4年6月11日全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2014年—2017年)为加快推动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提速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现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龚金龙[9](2014)在《籼、粳超级稻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文中提出追求高产更高产是稻作研究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当前水稻种植面积因土地资源的贫乏和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基本达到不可再增加的顶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水稻总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和科研工作者提出了种种设想与途径,如“高产创建”、“粮丰工程”、“超级稻”等。通过行政、科研、推广等相关单位的齐心协作,中国超级稻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至2013年我国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已达101个之多。其中,籼型超级稻以杂交稻为主,粳型超级稻全部为常规稻,因此开展高产栽培条件下常规粳型超级稻与超级杂交籼稻群体综合生产力与产量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的系统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生产实践价值。本研究于2011-2012年在苏中地区,在稻麦(油)两熟籼、粳同季兼作条件下,选用能安全齐穗成熟和充分利用当地温光资源的偏迟熟高产当家籼、粳超级稻品种(中熟中籼和早熟晚粳)为试验材料,并配套高产栽培管理措施,以充分发挥其产量水平。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两种类型品种产量形成机制与生态生理特征的差异,阐明粳稻的生育优势和高产机理,以期为超级稻品种的合理利用以及增产潜力的挖掘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粳稻产量、穗数、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库容量、总充实量、茎蘖成穗率、着粒密度、一二次枝梗数比值、一二次枝梗总粒数比值、每穗一次枝梗数、一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一次枝梗总粒数、一次枝梗结实率、二次枝梗结实率、米粒终极生长量、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活跃灌浆期和有效灌浆时间均高于籼稻,而籼稻每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单穗粒重、每穗二次枝梗数、二次枝梗单枝梗着粒数、每穗二次枝梗总粒数、起始生长势、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则高于粳稻,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米粒重占米粒终极生长量的百分率则表现趋势不明显。籼、粳超级稻均为异步灌浆型,但籼稻两段灌浆现象更为明显,且籼稻灌浆启动快、充实快、持续时间短、呈速起速降的态势。粳稻弱势粒灌浆前、中、后期的灌浆充实量较籼稻分别高0.73%、2.59%、3.43%,随着籽粒灌浆的持续,粳稻灌浆优势不断加大。群体茎蘖稳升稳降、有效成穗数多、穗部构成合理、结实率高、灌浆速度稳定且持续时间长以及灌浆后期弱势粒较高的灌浆质量是粳稻扩库、促充实、稳产高产的关键。2、粳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上三叶叶长、叶基角、叶开角、披垂度和叶面积衰减率、收获指数均小于籼稻,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颖花/叶、实粒/叶、粒重/叶)、最大叶面积指数、总充实量、实收产量、生物产量、茎鞘最大输出量和表观输出量及比率均大于籼稻,差异显着或极显着。虽然粳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干物重均不及籼稻,但群体数量优势保证粳稻具有较高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且随着生长发育的持续,群体光合物质生产优势不断加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于抽穗后25d前后超过籼稻。粳稻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而灌浆初期(抽穗至乳熟期)茎鞘贮存物质合理输出,有效保障了高效光合层的安全支撑及高积累产量库的流畅充实。高生物学产量的稳定形成和叶面积“稳升缓降”态势以及拔节至成熟期较强的高效光合物质生产,是粳稻光合系统高效持续产出、灌浆充实多及高产形成的重要特征和原因。3、粳稻大田生长阶段生育进程迟于籼稻,成熟期粳稻较籼稻迟16.2d,其中抽穗至成熟期粳稻生育阶段天数较籼稻长25.82%,差异极显着。粳稻对低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利于适当推迟抽穗结实,延长灌浆结实期与全生育期,增加对秋末温光资源的利用。粳稻经济产量、生物产量、日产量,全生育期天数、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以及主要生育阶段天数、有效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抽穗至成熟期温度生产效率,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光能利用率均高于籼稻;而灌浆速率,全生育期温度生产效率以及播种至抽穗期温度生产效率,播种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光能利用率均低于籼稻,差异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实收产量与全生育期天数、日产量和灌浆结实期天数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灌浆速率呈极显着的负相关;生物产量与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均呈极显着的正相关,而与全生育期温度生产效率呈弱的负相关。因此,在稳定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日产量和灌浆速率的基础上,通过延长生育期,尤其是灌浆结实期,来提高有效积温和光合有效辐射,进而提高干物质阶段积累量及生物学产量,是粳稻高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与特征之一4、籼、粳超级稻主要品质性状年度间、类型间、品种间及其二因子间、三因子间的互作效应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差异。粳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最终黏度和峰值黏度时间均高(长)于籼稻,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长宽比、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崩解值和起始糊化温度均低(小)于籼稻,而消减值表现趋势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对稻米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具有负向作用,对稻米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具有正向作用,而日平均温差和日平均日照时数在米质性状的形成过程中作用不显着。因此,稳定形成高出米率、低垩白、低蛋白稻米、高黏度淀粉以及蒸煮出可口米饭是粳稻重要的品质特征之一。5、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方面:(1)粳稻平均实收产量、氮素吸收总量和百公斤籽粒吸氮量分别达10.89t/hm2、224.50kg/hm2、2.79kg,分别较籼稻高13.21%、32.74%、17.45%,差异极显着。粳稻不仅氮素积累量大,而且有效高效氮素吸收优势明显。(2)粳稻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各器官以及整个生育期整株的含氮率均高于籼稻,差异显着或极显着。(3)粳稻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高于籼稻,但差异不显着;而粳稻氮素生理利用率、籽粒生产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低于籼稻,除氮素生理利用率外其他指标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4)成熟期,粳稻叶、茎、鞘含氮量所占比例均极显着地高于籼稻,而粳稻穗中含氮量所占比例则极显着低于籼稻,籼稻氮素收获指数极显着高于粳稻。(5)抽穗至成熟期,粳稻叶、茎、鞘氮素转运量、表观转运率和转运贡献率均小于籼稻,除鞘的氮素转运贡献率外其他指标均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6)籼稻高氮籽粒主要依靠抽穗前源器官中贮积的氮素的输出与转运,粳稻较高的氮素吸收总量则主要依靠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氮素的高速吸收。因此,在稳定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期)氮素吸收的基础上,大幅提高生育中期和后期(拔节至成熟期)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积累量,是稳定形成较高的氮素吸收总量及粳稻高产形成的关键。6、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方面:(1)整个生育期,粳稻的根冠比、每条根长、发根数、发根体积、发根干重及颖花根流量、穗数、群体颖花量、结实率和实收产量均高于籼稻,而根直径、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低于籼稻,其中根冠比、每条根长、颖花根流量、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实收产量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2)粳稻抽穗前(含抽穗期)单茎根干重、总根长、根数、根体积和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及根密度均低于籼稻,但差异不显着,而成熟期这6个指标粳稻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籼稻;(3)粳稻拔节前单茎活跃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比均小于籼稻,而拔节后(含拔节期)两者差异趋势与之相反,差异显着或极显着;(4)除拔节期群体根干重、拔节期和抽穗期群体根数外,其他群体形态生理特征指标粳稻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籼稻;(5)无论是单茎还是群体,粳稻抽穗后0-35d根系伤流量均显着或极显着高于籼稻;(6)粳稻0-10cm土层根系干重所占比例极显着低于籼稻,10cm以下土层根系干重占根系总干重的比例极显着高于籼稻,粳稻扎根更深,进一步强化了植株抗倒防早衰能力。与超级杂交籼稻相比,常规粳型超级稻抽穗后根系生长优势不断加大,特别是群体生长优势,成熟期粳稻所有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指标均优于籼稻,是粳稻高产形成的重要原因和保障。7、抗倒支撑特征方面:(1)粳稻实收产量较籼稻高11.79%,差异极显着;基部0-20cm节间抗折力极显着高于籼稻、倒伏指数极显着低于籼稻,没有出现明显倒伏现象,而籼稻扬两优6号和两优培九田间表观倒伏率分别达12.35%、13.05%;(2)粳稻基部四个节间弯曲力矩均极显着小于籼稻、抗折力均极显着大于籼稻,最终粳稻基部第1至第4节间的倒伏指数均极显着低于籼稻;(3)粳稻各节间长度和株高以及基部节间外径、秆型指数、重心高和相对重心高度均小于籼稻,差异显着或极显着,而穗下节间长/秆长粳稻极显着大于籼稻;(4)粳稻六个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和茎壁厚度均小于籼稻,其中基部第1至第4伸长节间的茎秆粗度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5)粳稻各节间茎秆干重均小于籼稻,两优培九各节间叶鞘干重极显着高于其他3个品种,且粳稻基部第2节间单位节间茎秆干重略高于籼稻,而基部第1、3、4、5、6节间粳稻单位节间茎秆干重均低于籼稻;(6)粳稻单穴固持力和抗弯阻力均显着或极显着大于籼稻,而按压恢复度显着或极显着小于籼稻。可见粳稻固持抗倒能力较强、籼稻抗倒恢复能力较强,且粳稻能协调达到高产与抗倒,这可能与其弯曲力矩小、抗折力大、株高矮、节间配置合理、重心低以及基部节间物质充实足等有关。这些可为江苏稻区以及同类生态稻区乃至整个南方适粳区实施新一轮的“籼改粳”提供参考。但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还应切合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坚持“宜粳则粳、宜籼则籼”。此外,“籼改粳”还存在品种耐热性不强、农资投入大、环境污染重、抗病虫性差、储备技术不足、生产习惯不符、部分地区生产设施落后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攻关。

张卫东,袁艳,丁卫东,吴支行[10](2013)在《芜湖市粮棉油高产创建成效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芜湖地处皖中沿江平原,耕地面积262.65万亩,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雨水充沛,自古便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之称。芜湖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曾位居全国四大米市之首,是安徽省主要水稻产销集散地,也是国家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良种选繁基地。按照农业部和省农委的战略部

二、工厂化育秧创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厂化育秧创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成就、问题及高质量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成就
    (一)增加粮食产量
    (二)养活中部人口
    (三)为国提供粮食
    (四)提高产品品质
    (五)优化粮食结构
    (六)拓展生产功能
    (七)促进农民增收
    (八)带动产业发展
    (九)改善生产条件
    (十)促进科技进步
三、问题
    (一)耕地锐减
    (二)生态破坏
    (三)资源浪费
    (四)环境污染
    (五)基础脆弱
    (六)灾害频繁
    (七)效益降低
    (八)科技落后
四、对策
    (一)提高认识,强化担当
    (二)保护耕地,利用耕地
    (三)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四)休耕轮作,用养结合
    (五)节本降耗,提高效益
    (六)节能降碳,绿色发展
    (七)改善条件,夯实基础
    (八)产业融合,高效发展
    (九)应用高科技,实现高效率

(2)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机理与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农业生产托管的研究综述
        1.2.2 粮食高质量生产的研究综述
        1.2.3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研究综述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农业生产托管与粮食高质量生产的相关研究
    2.1 农业生产托管与粮食高质量生产的相关概念
        2.1.1 农业生产托管的相关概念
        2.1.2 粮食高质量生产的相关概念
    2.2 农业生产托管与粮食高质量生产的现实表征
        2.2.1 农业生产托管的现实表征
        2.2.2 粮食高质量生产的现实表征
    2.3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理论基础
        2.3.1 分工理论
        2.3.2 交易成本理论
        2.3.3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
        2.3.4 农户组织化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机理
    3.1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生产高效化的机理
        3.1.1 耕地连片化
        3.1.2 作业机械化
        3.1.3 种植标准化
        3.1.4 科技先进化
    3.2 农业生产托管推动粮食生产绿色化的机理
        3.2.1 绿色投入品
        3.2.2 绿色生产技术
    3.3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生产优质化的机理
        3.3.1 粮食品种优质化
        3.3.2 区域种植专业化
        3.3.3 生产管理标准化
        3.3.4 产品供给绿色化
    3.4 农业生产托管助推粮食品牌化建设的机理
        3.4.1 优质粮食产品
        3.4.2 托管组织优势
        3.4.3 品牌经济效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水平测度
    4.1 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指数构建
        4.1.1 数据来源
        4.1.2 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指标体系
        4.1.3 粮食高质量生产水平测度指数
    4.2 粮食高质量生产水平评价
        4.2.1 粮食生产高效化水平评价
        4.2.2 粮食生产绿色化水平评价
        4.2.3 粮食生产优质化水平评价
        4.2.4 粮食生产品牌化水平评价
        4.2.5 粮食高质量生产总体水平评价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效果
    5.1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模型构建
        5.1.1 计量模型
        5.1.2 变量设置与描述性统计
        5.1.3 样本农户分析
    5.2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实证结果
        5.2.1 农户参与农业生产托管的决策分析
        5.2.2 共同支撑域与平衡性检验
        5.2.3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总体效果
        5.2.4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组间效果差异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完善农户参与机制
        6.2.2 健全托管服务环节
        6.2.3 优化异质性农户服务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调研问卷
致谢

(3)肥东县再生稻生产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肥东县再生稻生产现状
    1.1 再生稻生产技术模式
    1.2 再生稻生产情况
    1.3 再生稻生产效益
2 肥东县再生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受制于自然条件
    2.2 受制于生产技术
        2.2.1 适宜本地种植的水稻品种缺乏。
        2.2.2 适宜收割的农机具不健全。
        2.2.3 田间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2.3 受制于产业发展
        2.3.1 产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3.2 市场体系不健全。
        2.3.3 产业化发展滞后。
        2.3.4 品牌建设动力不足。
3 肥东县再生稻生产对策
    3.1 政策引导再生稻生产发展
    3.2 产业促进再生稻生产发展
    3.3 技术助力再生稻生产发展

(4)长汀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汀县水稻生产情况
    1.1 生产概况
    1.2 主导品种和主推配套技术
    1.3 完善基础设施
    1.4 规模经营不断发展
    1.5 推广栽培机械化
    1.6 高产高效栽培应用广泛
2 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水稻种植效益低下
    2.2 规模经营面积较小
    2.3 需要进一步提高机械耕作水平
    2.4 自然灾害抵抗能力较弱
    2.5 需要提高农户高效栽培技术
    2.6 品种种植较杂
3 水稻生产发展趋势
    3.1 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3.2 实现规模经营
    3.3 有效推广农机
    3.4 预测灾害,防治病虫害
    3.5 实施社会化服务
4 结语

(5)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对香稻香气和产量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香稻香气特征物质及其形成积累
    1.3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1.4 保护性耕作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5 秸秆还田处理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1.6 研究内容和目的意义
    1.7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机插香稻育秧基质的选择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品种
        2.2.2 试验设计
        2.2.3 发芽率和成秧率的测定
        2.2.4 秧苗地上部干物重的测定
        2.2.5 产量及构成因素
        2.2.6 香稻地上部干物质重
        2.2.7 叶面积指数
        2.2.8 剑叶净光合速率
        2.2.9 叶片SPAD值
        2.2.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2.3 结果
        2.3.1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香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2.3.2 不同育秧方式对机插香稻地上部干物质量的影响
        2.3.3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3.4 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插香稻净光合速率和SPAD值的影响
        2.3.5 不同育秧基质对香稻象牙香占发芽率和成秧率的影响
        2.3.6 不同育秧基质对香稻象牙香占秧苗地上部干物重的影响
        2.3.7 相关性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及供试材料
        3.2.2 试验设计
        3.2.3 茎蘖动态调查
        3.2.4 叶面积指数测定
        3.2.5 剑叶净光合速率测定
        3.2.6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3.2.7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3.2.8 稻米品质的测定
        3.2.9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3.2.9.1 样品采集及储存
        3.2.9.2 香气2-AP含量测定
        3.2.9.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3.2.9.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3.3 结果
        3.3.1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各部位香气2-AP含量的影响
        3.3.2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3.3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吡咯啉-5-羧酸含量的影响
        3.3.4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3.3.5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鸟氨酸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3.3.6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7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3.3.8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3.3.9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3.3.10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11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3.3.12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3.13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剑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14 保护性耕作对机插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保护性耕作下香稻草还田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品种
        4.2.2 试验设计
        4.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4.2.4 SPAD值的测定
        4.2.5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4.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4.2.7 稻米品质的测定
        4.2.8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4.2.8.1 样品采集及储存
        4.2.8.2 香气2-AP含量测定
        4.2.8.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4.2.8.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4.3 结果
        4.3.1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2-AP的影响
        4.3.2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3.3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吡咯啉-5-羧酸含量的影响
        4.3.4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4.3.5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脯氨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4.3.6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香稻鸟氨酸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4.3.7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活性的影响
        4.3.8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GS活性的影响
        4.3.9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NR活性的影响
        4.3.10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4.3.11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3.12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LAI的影响
        4.3.13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叶片SPAD值的影响
        4.3.14 香稻草还田处理对机插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品种
        5.2.2 试验设计
        5.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5.2.4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5.2.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5.2.6 稻米品质的测定
        5.2.7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5.2.7.1 样品采集及储存
        5.2.7.2 香气2-AP含量测定
        5.2.7.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5.2.7.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5.3 结果
        5.3.1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香气2-AP含量的影响
        5.3.2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3.3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P5C含量的影响
        5.3.4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PDH活性的影响
        5.3.5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OAT活性的影响
        5.3.6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P5CS活性的影响
        5.3.7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5.3.8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GS活性的影响
        5.3.9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NR活性的影响
        5.3.10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3.11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5.3.12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5.3.13 免耕方式下撒施腐秆剂对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香气产量形成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品种
        6.2.2 试验设计
        6.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6.2.4 SPAD值测定
        6.2.5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测定
        6.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6.2.7 稻米品质的测定
        6.2.8 香气2-AP及其相关生理特性指标的测定
        6.2.8.1 样品采集及储存
        6.2.8.2 香气2-AP含量测定
        6.2.8.3 香气2-AP合成相关生理特性的测定
        6.2.8.4 氮素同化酶活性的测定
    6.3 结果
        6.3.1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2-AP含量的影响
        6.3.2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6.3.3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P5C含量的影响
        6.3.4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1-吡咯啉含量的影响
        6.3.5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PDH活性的影响
        6.3.6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OAT活性的影响
        6.3.7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P5CS活性的影响
        6.3.8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NR活性的影响
        6.3.9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GS活性的影响
        6.3.10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6.3.11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6.3.12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6.3.13 保护性耕作栽培模式对香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6.4 小结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不同耕种管理模式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7.1.1.1 保护性耕作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7.1.1.2 栽培措施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7.1.1.3 秸秆还田对香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7.1.2 耕种管理模式对香气2-AP形成及相关生理基础的影响
        7.1.2.1 耕种管理模式对香气2-AP形成的影响
        7.1.2.2 耕种管理模式对香气2-AP形成相关生理基础的影响
        7.1.3 协同提高香稻香气2-AP与产量的耕种管理模式
    7.2 结论
    7.3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主要论文

(6)武平县优质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武平县优质稻产业发展优势
    1.1 优质稻生产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1.2 优质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成效显着
    1.3 优质稻加工初具规模
    1.4 国家持续加大粮食生产项目的投入
2 武平县优质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中低产稻田面积大导致优质稻生产后劲不足
    2.2 中高档优质稻骨干品种植种面积小无法满足优质大米加工需求
    2.3 优质稻种植规模化基地化水平低影响生产效益
    2.4 优质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影响生产效率
    2.5 留守农民文化素质低造成优质稻“五新”技术推广难
    2.6 种粮效益低下影响种植优质稻的积极性
3 优质稻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搞好基本农田建设, 提高优质稻综合生产能力
    3.2 推广良种良法配套, 不断提高优质稻种植品质
    3.3 多举措扶持农户, 提高优质稻规模化、基地化生产水平
    3.4 抓好粮食作物重大项目, 逐步提高优质稻机械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3.5 加大对粮食加工企业政策的扶持力度, 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7)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可持续发展
        2.1.2 农业可持续发展
        2.1.3 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3.1 国外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经验
        3.1.1 日本:完善水稻生态种植,发展免耕直播栽培方式
        3.1.2 韩国:政府发挥职能作用,发展水稻有机生产
        3.1.3 泰国:加强化学农药管理,培育抗病虫水稻品种
        3.1.4 美国:充分应用高科技手段;强化农药使用
    3.2 国内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经验
        3.2.1 江苏:加大超级稻培育力度,推广生态栽培技术
        3.2.2 湖南:完善生态稻作模式,开展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
        3.2.3 辽宁:推广综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3.3 国内外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经验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第四章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现状
    4.1 水稻种植情况
    4.2 水稻科研情况
    4.3 水稻基础设施情况
    4.4 水稻加工基本情况
第五章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 SWOT 分析
    5.1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5.1.1 优良的自然资源,是天然“绿色稻米”生产优势因素
        5.1.2 水稻种植面积扩展潜力大,实现环境生态化发展
        5.1.3 科研实力雄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5.2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5.2.1 稻区病虫害频发,加大了化学农药的使用
        5.2.2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土壤环境弱化
        5.2.3 水稻生产水平分布不均衡,造成资源浪费
        5.2.4 加工企业产能低下,影响循环深加工的持续发展
    5.3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机遇
        5.3.1 我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得到持续解决
        5.3.2 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黑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
        5.3.3 优质粳米消费需求增加,带动黑龙江绿色稻米产业发展
    5.4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5.4.1 利润空间下降,影响种植户水稻生产积极性
        5.4.2 化肥不合理使用导致耕地环境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5.4.3 稻米市场竞争力加大,对黑龙江稻米市场地位产生威胁
    5.5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5.5.1 S-O 策略:抓住机遇,发挥地域优势
        5.5.2 S-T 策略:发挥自身优势,客观应对威胁
第六章 黑龙江省实现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中低产田改良力度,合理挖掘水田扩展潜力
    6.2 推动科技体系创新,实现水稻生态化生产
    6.3 整合力量和资金,大力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及节水控灌设施建设
    6.4 发展多元化主体经营,适度发展水稻规模化生产
    6.5 整合生产资源,实现水稻生产和循环产业全面发展
    6.6 推广现代植保模式,发展病虫害生态防治
    6.7 着力科学施肥方式研究,实现高产增效和生态环境改善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籼、粳超级稻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超级稻的发展
        2.2 “籼改粳”的发展
        2.3 籼、粳超级稻的差异
    3 研究选题的提出
    4 研究思路、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内容
        4.3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籼、粳超级稻产量构成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产量形成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产量的差异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籼、粳超级稻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群体叶面积动态特征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生产积累特征的差异
        2.3 籼、粳超级稻生育前、中期光合物质生产与冠层结构的差异
        2.4 籼、粳超级稻生育后期光合物质生产与输出特征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生物学产量及其阶段形成特征的差异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
        3.3 关于籼、粳超级稻光合生产特征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籼、粳超级稻生育期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生育期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有效积温及其利用特征的差异
        2.3 籼、粳超级稻光合有效辐射及其利用特征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生育期的差异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温光资源利用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籼、粳超级稻主要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主要品质性状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淀粉RVA谱特征的差异
        2.3 稻米主要品质性状和淀粉RVA谱特征值与灌浆结实期温光因子的关系
    3 讨论
        3.1 关于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品质特征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籼、粳超级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主要生育期群体干物重、植株含氮率和氮素积累量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氮素阶段吸收量和阶段吸收速率的差异
        2.3 籼、粳超级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
        2.4 籼、粳超级稻氮素转移特征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氮素阶段吸收积累特性的差异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氮素转运特征的差异
        3.3 关于籼、粳超级稻氮素利用特征的差异
        3.4 关于籼、粳超级稻高产栽培的精确施氮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籼、粳超级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计算方法与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根系干物质积累及分布特征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根系主要形态性状指标的差异
        2.3 籼、粳超级稻根系主要生理性状指标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差异
        3.3 关于籼、粳超级稻个体与群体根系形态生理特征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支撑特征的差异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和栽培管理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籼、粳超级稻茎秆抗倒特性的差异
        2.2 籼、粳超级稻茎秆物理特征的差异
        2.3 籼、粳超级稻茎秆充实性状的差异
        2.4 籼、粳超级稻茎秆力学特性的差异
    3 讨论
        3.1 关于籼、粳超级稻生产力与抗倒伏能力的关系
        3.2 关于籼、粳超级稻茎秆形态和充实特征的差异
        3.3 关于籼、粳超级稻茎秆力学指标的差异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超级粳稻的生育优势与高产特征
        1.2 超级籼稻的生育特性与高产关键
        1.3 籼、粳超级稻高产栽培途径
        1.4 籼、粳超级稻高产生育动态指标
        1.5 因地制宜地实施“籼改粳”
    2 讨论
        2.1 “籼改粳”的相对优势及发展对策
        2.2 “籼改粳”推广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3 创新点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芜湖市粮棉油高产创建成效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创建成效
    1.1 增产增收效果显着
    1.2 技术集成应用率提高
    1.3 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2 具体做法
    2.1 领导重视, 行政推动
    2.2 项目整合, 资金牵动
    2.3技术集成, 服务促动
    2.4 深化培训, 宣传发动
    2.5 机制创新, 企业带动
    2.6 验收考核, 激励引动
    2.7 努力探索创新领动
3 建议与启示
    3.1 完善体系建设, 加大政策扶持
    3.2 强化部门协作, 深化技术研究
    3.3 培育创建主体, 融合农机农艺
    3.4 强化科技培训, 加速成果推广

四、工厂化育秧创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成就、问题及高质量发展对策[J]. 黄国勤.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
  • [2]农业生产托管促进粮食高质量生产的机理与效果研究[D]. 刘小瑜.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3]肥东县再生稻生产现状及对策[J]. 王德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21(04)
  • [4]长汀水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浅析[J]. 范莉英. 南方农业, 2020(23)
  • [5]保护性耕作与栽培措施对香稻香气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 程思忍.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6]武平县优质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 兰朝晃. 基层农技推广, 2018(11)
  • [7]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D]. 周明旭. 吉林大学, 2014(03)
  • [8]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实施方案(2014年-2017年)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14(18)
  • [9]籼、粳超级稻生产力及其形成的生态生理特征[D]. 龚金龙. 扬州大学, 2014(01)
  • [10]芜湖市粮棉油高产创建成效与启示[J]. 张卫东,袁艳,丁卫东,吴支行. 中国农技推广, 2013(09)

标签:;  ;  ;  ;  ;  

产业化育苗创造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