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旅游圈空间结构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

华中旅游圈空间结构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

一、华中旅游圈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牛嘉仪[1](2020)在《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文中指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旅游业作为连接沿线国家、城市的重要纽带之一,在拉动经济增长、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沿线旅游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莎车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开发条件,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但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开发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附加值不足等困境。如何将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价值、将资发展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本县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莎车县旅游资源,明确莎车县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通过构建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莎车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本县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结构及开发顺序;通过对莎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就区位交通、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客源市场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外,针对县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广阔的地理空间,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最邻近点分析、核密度分析、连接度分析、通达度分析、可达性分析等,对旅游资源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和旅游交通网络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空间布局、市场开发、营销策略、产品开发方面对策建议,为莎车县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马红[2](2019)在《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文中指出旅游空间结构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通过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有助于有效开发旅游资源,精准营销客源市场,完善旅游网络交通,合理的组织旅游经济活动,促进区域旅游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辽西走廊旅游发展成果与厚重的资源禀赋尚不相匹配,旅游空间结构有待优化。本文以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等方法,选择2007、2012、2017年的相关数据对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辽西走廊区域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逐渐趋于均衡。辽西走廊区域A级旅游景区分布状况由2007年的凝聚状态到2012年的逐渐均匀,再到2017年趋于随机分布状态。随着各地A级旅游景区数量不断增加,A旅游景区空间分布逐渐趋于均衡性,景区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型”扩散特征。2.城市间旅游经济的往来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辽西走廊各城市的旅游经济总量不断发展扩增,在2007-2012年间,呈十倍甚至数十倍增长,2013-2017五年来增速减慢。从网络凝聚子群结果看,虽然11年里五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但其凝聚子群仍较小,说明城市间旅游经济的往来较少。3.旅游市场面仍然较窄亟需拓宽。在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演变方面,亚洲市场是其最大的国外客源市场,其次是欧洲市场、美洲市场,且欧洲和美洲市场份额不断加大。辽西走廊的国内客源市场方面以本区内和辽宁省周边城市旅游市场为主,辐射区域外省市的旅游市场结构,旅游市场面仍然较窄亟需拓宽。4.城市节点中心到各个景点的通达性还有待改善。辽西走廊五个城市在旅游交通方面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交通网络体系的完善,目前已形成了盘锦、葫芦岛、朝阳、阜新与锦州之间的“1小时城市群”。虽然城市节点之间的联系度较高,但城市节点中心到各个景点的通达性还有待改善,解决城市到景区“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在分析归纳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基础上,检视目前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并从自然地理条件、旅游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交通状况等方面探寻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提出整合区域资源,升级旅游景区;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整体营销树立形象,不断拓宽客源市场;优化交通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等优化结构的策略。

何婷[3](2019)在《H文旅公司“智慧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普及,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通信领域5G即将商用,将这些新技术、新媒介、新平台、新渠道、新模式与传统旅游业相结合,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智慧旅游”就是伴随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新科技的不断涌现,以及科技创新与文旅的结合而诞生的产物。智慧旅游改变了传统旅游方式,是站在游客的角度考虑问题,是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促进旅游体验和品质不断提升,游客在能够从中感受到由智慧旅游所带来的服务和体验。目前我国智慧旅游刚刚开始,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相对零散。论文对智慧旅游的理论框架加以探讨,以H文旅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智慧旅游发展模式加以分析。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对H文旅公司的旅游模式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其当前面临的问题及问题成因;进而利用战略管理PEST(E)方法,分析了H文旅公司在经营中面临的宏观战略环境;使用SWOT方法分析了其面临的优劣势、机会及威胁,最终为其找到战略方向,并指明了智慧旅游战略方向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从智慧旅游的服务战略、智慧旅游的管理战略和智慧旅游的营销战略三个方面,阐述了H文旅公司的智慧旅游战略实施架构;并基于该战略架构,提出H文旅公司应抢占智慧旅游先机,加大信息化建设;并针对性提出了H文旅公司发展智慧旅游的保障措施,包括:建立健全智慧旅游管理体制,制定H文旅公司的智慧旅游标准体系,建立实施控制体系并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

王华[4](2017)在《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交通与区域合作是近年来旅游经济管理和旅游地理研究的热点课题,但将二者系统化及交叉关系的研究还需要深化和落地,尤其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仅停留在口号式宣传呼吁,政府组织洽谈会或签定协议(合同)的活动,或两地建立铁路、公路、直飞航班等交通路线等层面,这是一种并不深入的泛合作活动,缺乏定量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紧密关系程度以及其与交通通达性的关系。本研究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第三章从交通与旅游的关系,交通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交通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旅游合作共时性分析,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等方面分析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总结出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第四章从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分析法对区域旅游合作度进行宏观、中观、微观多层次分析,并采用德菲尔法对每一个合作因子加权赋分,形成一个评价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的模型。第五章选择武陵山片区6个连通度不同的市(州、区)作为案例地,用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体系分两个层次定量测评它们之间旅游合作度的大小。第六章从武陵山片区交通与旅游的兴起、发展、演化历程始终交织在一起,相互推拉、共同发展过程,交通对武陵山片区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及影响类型等方面,进一步实证分析了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及弹性。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武陵山片区旅游开发与区域合作中,交通互连互通是关键性制约因素20世纪80年代初,湖南省政府出面帮助武陵源(当时分属三县的张家界林场、天子山、索峪溪)进行“三通”,张家界旅游业开始起步。1994年张家界飞机正式通航,特别是1995年底,张家界至长沙铁路连通,张家界旅游业迎来第一次腾飞。2003年张家界至吉首的二级公路开通,张家界与凤凰古城旅游合作日渐紧密。2005年张家界至长沙高速公路贯通,2007年吉首至长沙高速贯通,张家界-凤凰旅游通道游客流量激增。2009年武广高铁开通,2013年张家界至重庆、吉首至铜仁高速公路全线开通,珠三角、成渝、武汉城市群大量游客流向张家界-凤凰-梵净山旅游黄金线,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出现“井喷”。历时性分析长三角、中三角和湖南省旅游发展及合作,交通互连互通也是关键性制约因素。2.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构建了区域旅游合作度测评的指标体系从政府层面的政策相通、环境同治、责任协担,企业层面的资源共享、市场共拓、游客互送,协会和社区层面的氛围共营、分歧共商,落实到系统地分析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层次及因子指标,构建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的评价体系。首先,厘清区域旅游合作紧密程度(合作度)的目标和内涵。目标用于指导区域旅游合作实践,内涵涉及对象结构和合作活动要素。其次,从宏观层面的涉旅产业族群,中观层面的旅游业到微观层面的旅游企业的合作,分析其对象系统、管理过程系统、支持系统,确定合作指标体系构建准则和思路。再次,从众多的合作指标中筛选出实用的指标因子。最后对筛选出的指标归并出评价体系并请专家给予因子赋予权重。3.旅游地的外部通达度高,其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两个旅游地之间连通度高,那么旅游合作度高在广泛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武陵山片区的6市(州、区)为案例,运用本研究构建的评价体系检验两地之间的旅游合作度与交通关系,开展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定量测评和实证研究。一是把同处湖南西部的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大湘西),分别检验大湘西与贵州铜仁、重庆黔江、湖北恩施的旅游合作度,大湘西与铜仁的合作度最高,大湘西与恩施合作度最低(几乎没有合作),大湘西与黔江的合作度比大湘西与铜仁的合作度略低。研究发现,铜仁与大湘西共建共用铜仁·凤凰机场,铁路、高速公路与大湘西三个市(州)连通;黔江与大湘西国道、高速公路连通;恩施与大湘西截至2016年底还没有高等级公路连通。二是分别检验同处大湘西,市区地理位置呈等边三角形的张家界、吉首、怀化三者的两两旅游合作度,张家界与吉首的合作度最高,也有隶属渊源作用,吉首与怀化的合作度低,张家界与怀化的合作度更低。张家界与吉首有高等级旅游公路、高速公路、铁路相连;吉首与怀化有铁路相连,截至2012年,没有高等级公路相连;张家界与怀化之间没有直通道路,必须绕道湘西州(或常德桃源)才能连通。4.交通连通性与区域旅游业发展呈正相关性,促进区域旅游合作,龙头旅游地在合作中起引擎作用从武陵山片区的旅游倒逼交通建设,交通发展对旅游线路的旅游流量历时性影响,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类型等方面分析交通的互连互通如何影响区域旅游合作。首先,分析张家界旅游发展倒逼交通网络的改善,交通每一质的提升反过来促进其旅游业实现一次大跨越,同时促进其与周边市(州)旅游合作加强。其次,以历史性数据分析张家界和湘西州之间的旅游总人次和总收入与公路总里程(km)及高速公路(km)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及0.904和0.952及0.932,双尾数检验为0,均小于1%,则旅游的两个指标与交通的两个指标是显着性相关的。再次,以张家界-凤凰-梵净山为例分析旅游通道演化对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最后,分析交通对不同地市合作效率及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5种主要类型,发现张家界对片区旅游合作有引擎作用。本研究拟在以下几点进行创新:第一,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评区域旅游合作度。本研究抛开广义的没有实质内容的区域旅游泛合作,首选区域必须满足地缘相邻,资源互补或共享,道路连通等条件,而且旅游合作中必须有政策相同,资源共享,游客互送,市场共拓,形象共推等实质性活动,把具有以上特征的区域旅游合作界定为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为反映狭义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紧密程度,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度。对区域旅游合作度从宏观、中观、微观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以区域一体化为满分标准(赋值100%),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目标层、功能指标层、分析指标等逐层加权赋分,构建了定量测评区域旅游合作度的体系。评价体系中用分值反映区域合作度的大小,完全一体化则合作度值为100%,完全没有合作则合作度值为0;其分值范围在0~100%,分值越大则表示合作度越高。这一点有3个创新分点:①界定狭义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概念;②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概念;③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二,揭示了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从交通与旅游辩证关系,交通对长三角、湘鄂赣、湖南省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发现随着交通的发展,区域旅游合作愈来愈紧密;交通对国家、省区、大都市圈等不同空间尺度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发现交通连通性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关系紧密,交通连通性不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关系松散;都凸出了交通的互连互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影响因素。第三,揭示了区域外部通达度好,则区域旅游业发展好,区域内部连通度好,则区域旅游合作度就高;旅游龙头在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引擎作用也很关键。本研究选取山高谷深的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作为案例地,首先对其外部通达度和内部连通度进行分析,对武陵山片区分两个层次定量测度区域之间旅游合作度。第一层次,把大湘西作为一个整体,分别定量测评其与铜仁、黔江、恩施的旅游合作度,发现大湘西与铜仁道路连通度最好,旅游合作度也最高;恩施外部与重庆、武汉等通达度高,旅游业发展好,但是恩施与大湘西之间道路连通度很低,旅游合作度很低,几乎没有开展合作。第二层次,定量测评大湘西中的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之间旅游合作度,发现张家界与湘西州道路连通好,旅游合作度最高;张家界与怀化道路连通性差,合作度最低。张家界与湘西州和湘西州与怀化道路连通度几乎一样,但湘西州与怀化的合作度远低于张家界与湘西州的旅游合作度,发现大湘西旅游龙头在旅游合作中的引擎作用也很关键;另外张家界是从湘西州剥离出去的,行政隶属渊源对合作也有一定影响。

毛羽婷[5](2017)在《辽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休假制度的转变,使得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了人们休闲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很多城市居民为了排遣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开始选择前往乡村区域,利用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来缓解心理压力。本文先探讨了辽西乡村旅游资源的发展现状,结合综合探讨了辽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

喻发美[6](2017)在《基于点—轴理论的伊朗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文中认为空间结构是区域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更是旅游学研究的主题之一。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对区域经济起促进或阻碍作用;对旅游空间结构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旅游空间作为旅游活动的载体,旅游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将直接促进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构建一个合理的旅游空间结构对旅游开发、规划提供方向,对制定区域内旅游发展战略提供指导。2013年9月,我国主席习近平相继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伊朗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中轴国家,而旅游业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推进的重要内容,伊朗也将旅游业作为后伊核危机时代振兴国内经济的重要领域。目前,伊朗国内旅游资源相当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居世界第五位,历史文化遗迹旅游资源排名第十位,具有强大的旅游发展潜力,但是国内旅游业收入在全球仅排50名左右,占世界旅游份额不到0.5%,这与旅游资源大国地位不相称。因此,旅游业要成为伊朗复苏经济的强大引擎,应优化旅游产业布局,提升旅游竞争力,实现旅游空间结构的创新。点-轴理论作为区域开发的基础性理论,对旅游开发以及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作用。本文以伊朗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深入梳理、分析和归纳前人在旅游空间结构、点-轴理论运用到旅游中以及伊朗旅游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界定和论述,重点阐述了点-轴理论运用到旅游空间结构的意义。其次,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伊朗旅游空间结构的背景与现状,指出伊朗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相得益彰,无论从旅游资源数量、质量以及类型上都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且国内旅游发展已初见点-轴开发格局,但也存在旅游热点过于集中,交通可进入性差等问题。再次,进行构建伊朗旅游空间结构的基础要素选取,提出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来界定“点”和“轴”。在旅游节点的选取上,使用因子分析和旅游资源丰度模型两种方法,先收集伊朗易获取的数据,构建30个省的区域中心度的指标体系,利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建立相关函数,得到各省的区域中心度;再运用旅游资源丰度模型,计算出伊朗30个省会城市的旅游资源丰度指数,综合两者的结果,确定出三个等级的旅游发展节点;并根据旅游节点的选取结果和重要发展轴线的选择依据,确定出三个等级的旅游发展轴线。最后,根据选取的旅游节点和旅游发展轴线,结合旅游区的划分原则,划分出六大旅游区,并提出了伊朗的旅游空间结构为:一个核心(德黑兰)五大旅游中心(伊斯法罕、设拉子、马什哈德、亚兹德、大不里士)、三大旅游发展轴(马什哈德-德黑兰-大不里士发展轴线、德黑兰-库姆-阿瓦士发展轴线、德黑兰-亚兹德-克尔曼-阿巴斯港发展轴线)和六大旅游区(德黑兰特种旅游区、里海生态旅游区、西北部医疗旅游区、中部人文景观旅游区、波斯湾古文化旅游区、东南部宗教圣地旅游区),即“一核五心,三主轴,六大区”,为伊朗构建了“点-线-面”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在此基础上,详细的分析了各旅游区的精品旅游资源整合,提出各区内发展建议与措施,以促进伊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进一步研究伊朗,实现中伊旅游合作以及推进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帮助。

李朝军[7](2017)在《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整合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黔桂边民族地区的发展环境、民族本底和区位特点为民族文化旅游带整合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整合发展应遵循渐进式发展路径。依据点轴和单核辐射等理论,提出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发展的战略模式,构建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增长极点培育矩阵图,形成以交通沿线绿色景观廊道为本底的1轴3组团7区的产业带格局,畅想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不同发展阶段的依附、联动、多级和网络发展演变路径。

彭博[8](2016)在《武汉市蔡甸区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形势严峻的今天,人们不断感受与日俱增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幸福感越来越来之不易,体验幸福的途径正不断减少。旅游,曾经一度是人们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保护健康的良好选择,但一方面旅游热门景点在节假日呈现饱和,给游客在食住行各方面带来负面感受,反而倍添旅游劳顿,一方面传统的走马观花型旅游已不能达到令旅游者释放压力、洗涤心灵的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旅游方式变得备受青睐,既让游客寄情于山水田园、闲情野趣之中,又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起到保护自然生态景观的正面作用,往往还能与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令游客放松之余更有收获。目前,在国内,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旅游开发较早、开发较为成熟的地区主要有香格里拉、西双版纳、长白山、新疆哈纳斯等地区。中国着名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山岳生态区、湖泊生态区、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海洋生态区、观鸟生态区、冰雪生态区、漂流生态区和徒步探险生态区等。蔡甸在整个华中旅游圈中,虽名声不显,仅仅在武汉市内有“城市后花园”、“生态绿地”之称,但凭借其卓越的生态环境、优渥的旅游资源、四通八达的地理环境以及深厚的“知音文化”底蕴,拥有着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前景。近年来,蔡甸生态旅游正在大力宣传开发,较好的开发了一批独有的旅游目的地和产品,以周边地区、中青年市场为主体,拓展了大片旅游市场,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本论文以蔡甸区生态旅游深度开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查阅,对蔡甸区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及旅游产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蔡甸区生态旅游文化主体明确、宣传口号鲜明、有一定的资源底蕴和旅游市场,但在资源开发、养生旅游市场开拓及养生旅游产品策划设计等方面还存在着:缺乏总体规划;高级旅游项目整合不够;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乡村休闲游产品项目单一,开发深度不够;旅游产品市场营销、促销滞后等不足。同时,阐述生态旅游、旅游规划及营销等基础理论,客观陈述蔡甸生态旅游开发现状,旅游项目规划情况、旅游市场分析情况、旅游产品设计情况,从而对蔡甸区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提出建议。以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知音文化内涵、整合规划区内各大生态旅游项目形成体系、打造生态旅游拳头产品为开发思路:以准确选择目标市场、重点开发中青年健康户外运动的生态旅游市场、积极打造老年生态文化旅游修禅问道专项市场、生态景观与高端设施配套的高端旅游市场的开发为目标客源市场定位;以“知音故里,莲花水乡”为生态旅游宣传口号与形象定位;深度开发重点集中在东部湖泊湿地生态旅游圈、中部“一河两山”生态休闲旅游圈、西部湿地与板块式田园旅游圈的规划布局以及东部知音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中部禅道乡村文化、西部湿地景观的产业布局上。以整合全区生态旅游资源力量、加大形象宣传力度、优化产品结构组合等为市场推广策略。蔡甸区生态旅游的开发研究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发展实践的过程,只有不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才能将蔡甸建设成一个“生态+文化+农商业+宜居”复合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开拓出以旅游业、渔业、农业、手工品制造业等相结合并体现“知音文化”的主题产业链,拉动全区乃至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张少杰[9](2015)在《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大西安旅游圈游客时空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游客时空行为研究一直是旅游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但在游客时空行为决策、旅行轨迹模式和旅游流网络结构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显欠缺,特别是在游客路径轨迹方面。传统方式所获取的数据很难全面、准确的记录游客到访的时空变化和旅行轨迹。地理信息系统与网络共享平台的发展,为追踪和采集游客旅行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数码相机已成为人们外出旅行的常备电子产品,用以记录沿途风景,在利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的同时,拍摄时间和经纬度等信息同时被记录下来。Flickr与Panoramio等照片网络共享平台的出现,可以将用户分享的旅行照片显示在地图上。这些由公众自主提供的旅行数据为研究游客时空行为提供了大量宝贵的信息。本研究首先确定研究范围为大西安旅游圈,并在基于交通条件、旅行距离、地形、景区分布状况等考虑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研究,对大西安旅游圈的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利用相关技术,爬取了来自Flickr与Panoramio的范围大于研究区域的地理标记照片数据,并在保证照片信息所反映的游客旅行轨迹完整性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划定最终数据范围。本研究采用空间热点分析、追踪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核密度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大西安旅游圈地理标记照片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与全方位分析,以揭示游客时空分布和路径轨迹特征,为旅游流检测与控制、危机事件预防、旅游营销、交通建设、线路设计、区域整合等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大西安旅游圈旅游流在季节、普通周、日内变化的统计分析得出大西安旅游圈旅游流表现出一定的季节集中性,7月、8月、10月为旅游旺季,2月、3月、11月、12月为旅游淡季,1月、4月、5月、6月、9月为旅游平季;旅游流整体上在普通周内呈“扣勺”型,其中西安市区呈“一”字型;东线、西线旅游区游客量呈倒“N”字型;秦岭旅游区呈“M”型分布;整体旅游流在6:00-11:00为迅速增长阶段,12:00到达最高峰,12:00-13:00为午餐高峰期,13:00-17:00为旅游流稳定阶段,17:00-19:00为游客撤离阶段,20:00-21:00之间为夜生活小高峰,但四大重点旅游区域在日内变化表现出不同特征;西安市区受季节、五天工作制度、日内变化的影响最小。(2)通过对大西安旅游圈游客空间分布分析,发现游客的分布和景区的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并且出现扩张趋势;旅游流从春季到夏季呈扩张趋势,秋季开始回缩,冬季主要分布在西安市区;由于距离原因,秦岭北麓较晚达到日内高峰期,游客夜生活主要集中在西安市区知名景点,大部分游客选择在西安市区过夜,且在骊山风景名胜区和华山风景区附近形成住宿聚集点。(3)大西安旅游圈存在三种旅游路径轨迹方式:单节点路径轨迹,区域内部路径轨迹和区域间路径轨迹。单节点轨迹集中于西安市区,区域内节点轨迹分布倾向于山岳型景区,以秦岭北麓、西安市区最为密集,而区域间路径轨迹主要集中于文物古迹密集、知名度高的景区。(4)对区域间路径轨迹数据构建空间网络结构,分析发现各区县聚集旅游流的能力与扩散旅游流能力较均衡,旅游流集聚中心往往是旅游流扩散中心,并将各区县划分为旅游流集聚和扩散中心、旅游流集聚中心、一般区域和孤立区域;长安区、碑林区、华阴市、户县对大西安旅游流的扩散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碑林区、莲湖区、长安区、雁塔区、灞桥区、新城区、华阴市、临潼区则更不容易受其他区域的控制;大西安旅游圈形成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灞桥区、碑林区、新城区、未央区、莲湖区、临潼区、雁塔区位于核心区域;蓝田县、咸阳市市辖区、华阴市、长安区位于次核心位置;其他区域属于边缘区;跨区域旅游流形成了11条主要的旅游路径。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三点:(1)对大西安旅游圈的界定中参照了地理标记照片路径轨迹,尽可能的保留游客在研究范围内完整的旅行轨迹;(2)采用地理标记照片这一较新的数据方式追踪游客时空行为;(3)利用ArcGIS呈现游客旅行轨迹,并采用空间热点分析、追踪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核密度分析等多种较新颖的理论方法揭示旅游流时空分布和转移。

赵娜[10](2014)在《基于蜀道文化遗产线路的秦岭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发展与布局研究 ——以留坝县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进入休闲时代,兼具多元化和个性化,体现大自然对人类恩赐的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将会是旅游发展的关键,满足当前阶段我国的旅游发展需求,陕西地区秦岭山地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在休闲时代的这一大背景下,秦岭旅游业的发展应是开展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秦岭地区县域之间协调配合、重视区域规划对接,以建设生态度假旅游区,促进秦岭山地旅游业的发展。本文借鉴国内外文化遗产线路开发的基础理论、山地生态度假基础理论及旅游空间结构理论,将文化遗产线路融入生态度假旅游,通过发挥优势,包装文化遗产旅游项目,提升生态旅游景区和产品品位,利用文化遗产的带动效应,积极引导生态度假旅游的发展,优化旅游发展空间结构。在分析秦岭山地生态度假旅游现状的基础上,选取留坝县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以秦岭蜀道文化遗产旅游为基础的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发展,并从旅游空间结构建构这个视角来阐述秦岭山区留坝县生态度假旅游的发展。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回顾了文化遗产线路和旅游空间结构的国内外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对本文有关关概念进行界定,阐释了支撑本文研究的指导理论,通过分析秦岭地区的旅游发展,提出了秦岭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存在的问题和开发条件,探索秦岭山区生态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及空间结构。基于秦岭蜀道文化遗产旅游的统领,提出如何构建统一、协调的区域性山地生态旅游度假区。以留坝县褒斜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介绍褒斜道和留坝县案例区的基本概况,结合旅游空间布局思想,阐释了留坝县旅游目的地作为蜀道旅游线路节点的空间结构,对留坝县生态度假旅游进行空间结构布局规划,提出褒斜道线路旅游的开发路径及线路设计。通过创新旅游度假产品依托,优化度假旅游空间格局,将留坝县打造成为蜀道文化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以蜀道文化遗产为基础辐射带动秦岭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发展。

二、华中旅游圈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中旅游圈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旅游资源
        2.1.1 概念演变
        2.1.2 分类基础
    2.2 旅游资源评价
        2.2.1 评价方法
        2.2.2 研究领域
    2.3 旅游资源开发
        2.3.1 开发模式
        2.3.2 开发路径
        2.3.3 现实存在问题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旅游区位论
        2.4.2 增长极理论
        2.4.3 网络化理论
3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3.1.1 旅游资源调查
        3.1.2 旅游资源分类
        3.1.3 主要旅游资源情况
    3.2 评价指标遴选
        3.2.1 指标遴选思路
        3.2.2 成熟指标模型借鉴
        3.2.3 初选指标池构建
    3.3 指标筛选及确定
        3.3.1 指标筛选过程
        3.3.2 指标及体系确定
    3.4 指标权重
        3.4.1 评价体系各层次权重确定
        3.4.2 权重结果分析
    3.5 指标评价及资源分级标准
        3.5.1 指标评价标准
        3.5.2 资源分级标准
4 莎车县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4.1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
        4.1.1 定性分析
        4.1.2 定量评价
        4.1.3 评价小结
    4.2 莎车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4.2.1 区位交通支持条件分析
        4.2.2 社会经济支持条件分析
        4.2.3 政策环境分析
        4.2.4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4.2.5 客源市场条件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GIS的莎车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5.1 基础数据处理
        5.1.1 旅游资源点位选取
        5.1.2 数据资料来源及处理
    5.2 莎车县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结构
        5.2.1 空间分布类型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基于水系的缓冲区分析
    5.3 连接度分析
        5.3.1 α指数分析
        5.3.2 β指数分析
        5.3.3 γ指数分析
    5.4 通达度分析
        5.4.1 通达度指数
        5.4.2 紧密度指数
    5.5 可达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莎车县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1 开发思路
    6.2 空间分区策略
    6.3 市场开发策略
        6.3.1 形象定位
        6.3.2 目标市场
        6.3.3 营销策略
    6.4 产品开发策略
        6.4.1 旅游产品开发
        6.4.2 旅游线路开发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调查表
附录二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致谢

(2)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数理统计法
        (四)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法
    五、研究综述
        (一)国外的研究进展及评述
        (二)国内的研究进展及评述
    六、创新之处
        (一)丰富了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
        (二)改进了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旅游空间结构
        (二)辽西走廊
    二、理论基础
        (一)地域分异理论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三)区域旅游合作理论
        (四)社会网络分析理论
第三章 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一、辽西走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一)辽西走廊A级旅游景区分布类型
        (二)辽西走廊A级旅游景区均衡性分析
        (三)辽西走廊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化分析
        (四)辽西走廊A级旅游景区空间密度分析
    二、辽西走廊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一)旅游经济联系网络构建
        (二)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心性和中心势分析
        (三)旅游经济网络凝聚子群分析
    三、辽西走廊旅游客源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一)旅游客源空间结构演化概述
        (二)入境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三)国内旅游市场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四、辽西走廊旅游交通空间结构分析
        (一)连接度分析
        (二)通达度分析
    五、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特征与问题
        (一)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二)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问题
第四章 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一、自然地理条件
        (一)辽西走廊自然地理条件与发展旅游业
        (二)各市自然地理条件对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
    二、旅游资源禀赋
        (一)旅游资源概况
        (二)旅游资源分布对旅游空间格局演化的影响
    三、社会经济水平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收入的影响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四、旅游交通条件
        (一)旅游交通概况
        (二)交通网络的变化对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五、小结
第五章 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一、整合区域资源,升级旅游景区
        (一)联合开发旅游资源,为景区升级打下基础
        (二)突出区域特色,创建5A景区
    二、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加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
        (一)政府统筹协调,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二)加强区域合作,发展核心城市带动边缘城市
    三、整体营销树立形象,不断拓宽客源市场
    四、优化交通及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质量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H文旅公司“智慧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综合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1.1 战略与战略管理
        2.1.2 企业战略管理
        2.1.3 战略管理的过程
    2.2 智慧旅游基本理论
        2.2.1 智慧旅游内涵
        2.2.2 智慧旅游与旅游信息化的关系
        2.2.3 发展智慧旅游的意义
3 H文旅公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H文旅公司概况
    3.2 H文旅公司发展现状
    3.3 H文旅公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面临的问题
        3.3.2 问题的成因分析
4 H文旅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4.1 H文旅公司宏观环境PEST分析
        4.1.1 政治环境及影响
        4.1.2 经济环境及影响(E)
        4.1.3 社会文化环境及影响(S)
        4.1.4 技术环境及影响(T)
    4.2 H文旅公司智慧旅游发展SWOT分析
        4.2.1 优势
        4.2.2 劣势
        4.2.3 机会
        4.2.4 威胁
    4.3 H文旅公司的战略选择
        4.3.1 H文旅战略指导思想
        4.3.2 H文旅战略目标
        4.3.3 H文旅战略选择依据
5 H文旅公司智慧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5.1 H文旅公司发展智慧旅游的总体思想
    5.2 H文旅公司的智慧服务
    5.3 H文旅公司的智慧管理
    5.4 H文旅公司的智慧营销
    5.5 H文旅公司智慧旅游战略实施
        5.5.1 抢占智慧旅游发展先机,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
        5.5.2 业务单元协同发展,发挥整体效应
        5.5.3 开展智慧营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6 H文旅公司智慧旅游的保障措施
    6.1 H文旅公司智慧旅游的组织保障
    6.2 H文旅公司智慧旅游的人才保障
    6.3 H文旅公司的制度保障
        6.3.1 建立智慧旅游建设考核指标体系
        6.3.2 智慧旅游标准体系
        6.3.3 开展智慧旅游示范工程
        6.3.4 建立战略实施控制体系
    6.4 H文旅公司智慧旅游的技术保障
    6.5 H文旅公司智慧旅游的资金保障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H文旅公司员工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H文旅公司游客的调查问卷

(4)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3.3 样本选取
        1.3.4 数据来源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评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交通与区域交通网络
        2.1.2 旅游与旅游业
        2.1.3 区域旅游合作
        2.1.4 交通通达性
        2.1.5 交通对旅游的影响
        2.1.6 区域旅游合作度
    2.2 理论基础
        2.2.1 交通区位理论与点轴理论
        2.2.2 空间相互作用与旅游O-D理论
        2.2.3 区域旅游辐射理论与发展梯度理论
        2.2.4 区域旅游一体化与旅游圈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评述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章 交通运输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理论构架
    3.1 交通与旅游的辩证关系
        3.1.1 交通与旅游密不可分
        3.1.2 旅游者对交通的要求
    3.2 交通网络对3个典型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历时性分析
        3.2.1 长三角旅游合作
        3.2.2 湘鄂赣旅游合作
        3.2.3 湖南省域旅游合作
    3.3 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共时性分析
        3.3.1 不同国家层面旅游合作
        3.3.2 不同省区层面旅游合作
        3.3.3 大都市圈旅游合作
    3.4 区域旅游合作模式归纳
        3.4.1 政府主导或推动型
        3.4.2 企业主导或行业引导型
        3.4.3 空间引致合作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4.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目标和内涵
        4.1.1 评估的目标
        4.1.2 评估的内涵
        4.1.3 影响区域旅游合作行为的要素
    4.2 合作指标体系构建的准则和思路
        4.2.1 区域旅游合作度评估的整体性设计
        4.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4.2.3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3 指标的设计与筛选
        4.3.1 预选指标集的建立(初选)
        4.3.2 指标的筛选
        4.3.3 指标的确立和归并
    4.4 指标测度方法选择
        4.4.1 常见评价方法比较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4.4.3 评价指标的计量
        4.4.4 区域旅游合作度的评价模型
        4.4.5 指标筛选过程
        4.4.6 指标取舍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度的实证分析
    5.1 武陵山片区景区及其可达性
        5.1.1 武陵山片区地市交通的可达性
        5.1.2 片区景点可达性评价方法
        5.1.3 旅游景点分布和可达性分析
    5.2 交通网络对武陵山片区旅游发展的影响
        5.2.1 数据来源
        5.2.2 研究区域
    5.3 武陵山片区各城市旅游交通的通达性分析
        5.3.1 公路通达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公路通达性的测度
        5.3.3 铁路交通和航空通达性分析
        5.3.4 片区交通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分析
    5.4 测算大湘西与周边各地市的旅游合作度
        5.4.1 武陵山片区旅游合作状况分析
        5.4.2 合作度测算依据
        5.4.3 筛选测算对象及测算
        5.4.4 测算结果及分析
    5.5 大湘西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分析
        5.5.1 大湘西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历程
        5.5.2 三市州间旅游合作完整度
        5.5.3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组织度
        5.5.4 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直观度
        5.5.5 测算三市州之间旅游合作度
        5.5.6 测算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交通的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及弹性分析
    6.1 旅游倒逼交通发展
        6.1.1 武陵山片区旅游龙头呈现
        6.1.2 武陵山片区第一个旅游地的形成
        6.1.3 旅游地的发展倒逼交通改善
    6.2 武陵山区交通网络化建设
        6.2.1 大湘西互连互通的交通基础建设
        6.2.2 大湘西交通网络推动旅游合作
        6.2.3 交通发展与旅游合作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6.3 交通发展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历时性影响
        6.3.1 旅游运输通道类型及演化机制
        6.3.2 数据来源及分析
        6.3.3 旅游运输通道演化对区域旅游空间合作的影响
    6.4 交通网络对不同市州区旅游合作效率的影响
        6.4.1 交通网络密度对合作效率影响
        6.4.2 交通网络优势度对旅游合作效率影响
    6.5 武陵山片区旅游交通通达性计算
        6.5.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6.5.2 研究方法
        6.5.3 旅游节点交通通达性评价
        6.5.4 通达性与旅游合作的关系
    6.6 交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影响的类型
        6.6.1 旅游资源禀赋的牵引
        6.6.2 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的优势
        6.6.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助推
        6.6.4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6.6.5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交通规划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辽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乡村休闲旅游概述
    (一)乡村休闲旅游的定义
    (二)乡村休闲旅游的理论基础
二、辽西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现状
    (二)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分析
三、辽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与规划
    (二)辽西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单一
    (三)旅游营销方式落后
    (四)辽西乡村休闲旅游生态保护严重缺失
四、辽西乡村休闲旅游的改善策略
    (一)加强旅游管理强度
    (二)研发多元化旅游产品
    (三)积极利用现代营销手段
    (四)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平衡
五、结束语

(6)基于点—轴理论的伊朗旅游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伊朗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中轴国家
        1.1.2 旅游业已成为后伊核危机时代伊朗经济复苏的强大引擎
        1.1.3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是现阶段促进伊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1.1 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1.2 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2.2 点-轴理论在旅游中应用的研究综述
        2.2.1 点-轴理论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研究
        2.2.2 点-轴理论在旅游空间结构中研究
        2.2.3 点-轴理论在大区域旅游规划中研究
    2.3 伊朗旅游的研究现状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旅游空间结构基础概念
        3.1.1 空间结构
        3.1.2 旅游空间结构
        3.1.3 旅游中心城市
    3.2 研究基本理论
        3.2.1 区位论
        3.2.2 增长极论
        3.2.3 中心地理论
        3.2.4 核心-边缘理论
        3.2.5 点-轴理论
第4章 构建伊朗旅游空间结构的背景分析
    4.1 研究区概况
        4.1.1 区域位置
        4.1.2 自然环境
        4.1.3 人文环境
    4.2 伊朗旅游资源分布特征
        4.2.1 伊朗旅游资源特色
        4.2.2 伊朗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4.3 伊朗旅游交通空间结构状况
        4.3.1 公路
        4.3.2 铁路
        4.3.3 航空
        4.3.4 水运
    4.4 伊朗旅游空间布局现状
        4.4.1 旅游空间布局现状
        4.4.2 旅游空间布局上存在的问题
    4.5 小结
第5章 伊朗旅游空间结构的点、轴界定
    5.1 重要旅游节点的界定
        5.1.1 数据来源
        5.1.2 界定方法
        5.1.3 指标体系构建
        5.1.4 数据的处理
        5.1.5 旅游节点的确定
    5.2 主要旅游发展轴线的选取
        5.2.1 旅游发展轴线选取依据
        5.2.2 各级旅游发展轴线的确立
    5.3 小结
第6章 基于点-轴理论的伊朗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6.1 一核五心
    6.2 三大旅游发展轴
    6.3 六大旅游区
        6.3.1 德黑兰特种旅游区
        6.3.2 里海生态旅游区
        6.3.3 西北部医疗旅游区
        6.3.4 中部人文景观旅游区
        6.3.5 波斯湾古文化旅游区
        6.3.6 东南部宗教圣地旅游区
第7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文章及荣誉

(7)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整合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1.1 概念界定
    1.2 文献综述
2 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概况
    2.1 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2.2 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3 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发展要件
4 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整合发展路径
    4.1 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发展战略模式
    4.2 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发展战略路径

(8)武汉市蔡甸区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述评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生态旅游学理论
        (二) 旅游规划理论
        (三) 旅游营销理论
    四、研究的方法
        (一) 文献综合分析法
        (二) 实地调查与访谈法
        (三) 比较分析法
    五、研究内容概要
    六、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蔡甸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蔡甸区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二、蔡甸区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调查
        (一) 调查的方法与基本情况
        (二) 蔡甸区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三) 蔡甸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四) 蔡甸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三、调查分析结论
        (一) 蔡甸区生态旅游开发的升级空间与潜力
        (二) 蔡甸区生态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蔡甸区生态旅游深度开发方案的策划与设计
    一、蔡甸区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的目标及战略选择
        (一) 蔡甸区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的目标确定
        (二) 蔡甸区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的战略选择
    二、蔡甸区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与宣传口号
        (一) 蔡甸区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
        (二) 蔡甸区生态旅游的宣传口号
    三、蔡甸区生态旅游的目标市场的细分与目标市场的选定
        (一) 目标市场的细分
        (二) 目标市场的选定
    四、蔡甸区生态旅游产品优化设计
        (一) 蔡甸区生态旅游产品内涵的深度挖掘
        (二) 蔡甸区专项文化旅游产品的优化设计
        (三) 蔡甸区生态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
        (四) 蔡甸区生态旅游产品的组合优化
第4章 蔡甸区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的措施与建议
    一、打造标志性旅游景区
    二、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
    三、镇景一体化发展
    四、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基金
    五、办好地方旅游节庆
    六、旅游交通建设
    七、产业关联发展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大西安旅游圈游客时空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0 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1.1.1 西安在国内旅游扮演重要角色
        1.1.2 游客时空行为研究依然是旅游研究的核心问题
        1.1.3 新地理信息时代的到来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大西安旅游圈
        2.1.2 地理标记照片
        2.1.3 游客时空行为分布
        2.1.4 游客路径轨迹
    2.2 理论基础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2 圈层结构理论
        2.2.3 核心-边缘理论
        2.2.4 点-轴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城市旅游圈研究
        2.3.2 游客时间行为分布研究
        2.3.3 游客空间行为分布研究
        2.3.4 游客路径轨迹研究
第3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区域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基本状况
    3.3 地理标记照片数据的优势与劣势
    3.4 数据预处理
第4章 游客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4.1 年际数量变化
    4.2 季节性时间分布
        4.2.1 游客四季时间分布特征
        4.2.2 重点旅游区游客四季时间分布特征
    4.3 周内时间分布
        4.3.1 游客周内时间分布
        4.3.2 重点旅游区游客周内时间分布特征
    4.4 日内时间分布
        4.4.1 游客周内时间分布
        4.4.2 重点旅游区游客日内时间分布特征
第5章 游客空间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
    5.1 历时性空间分布及旅游圈空间扩张
        5.1.1 2000年前游客空间分布
        5.1.2 2000-2004年游客空间分布
        5.1.3 2005-2009年游客空间分布
        5.1.4 2010-2014年游客空间分布
        5.1.5 旅游圈空间扩张
    5.2 游客四季空间分布及成因分析
        5.2.1 春季游客分布特征
        5.2.2 夏季游客分布特征
        5.2.3 秋季游客分布特征
        5.2.4 冬季游客分布特征
        5.2.5 游客季节分布差异成因分析
    5.3 日内空间分布
        5.3.1 上午游客分布特征
        5.3.2 下午游客分布特征
        5.3.3 前半夜游客分布特征
        5.3.4 后半夜游客分布特征
第6章 游客路径轨迹模式分析
    6.1 游客路径轨迹模式划分
        6.1.1 单节点路径轨迹模式分析
        6.1.2 区域内路径轨迹模式分析
        6.1.3 区域间路径轨迹模式分析
    6.2 旅游流跨区域空间网络结构分析
        6.2.1 网络节点功能性评价
        6.2.2 核心-边缘区域划分
        6.2.3 跨区域旅游流路径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点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基于蜀道文化遗产线路的秦岭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发展与布局研究 ——以留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径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文化线路
        2.1.2 文化遗产线路
        2.1.3 度假旅游
        2.1.4 生态旅游
        2.1.5 山地生态度假旅游
        2.1.6 旅游空间结构
    2.2 国内外文化遗产线路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发展相关研究
        2.3.1 国外研究进展
        2.3.2 国内研究进展
    2.4 旅游空间结构
        2.4.1 国外研究进展
        2.4.2 国内研究进展
第三章 基于蜀道文化遗产的生态度假旅游发展的理论
    3.1 文化遗产线路的相关理论
        3.1.1 无形文化线路理论
        3.1.2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理论
    3.2 生态度假旅游相关理论
        3.2.1 生态度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3.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3.3 旅游空间结构基础理论
        3.3.1 旅游空间结构模型及构成要素
        3.3.2 “点—轴”理论
        3.3.3 “核心-边缘”理论
第四章 秦岭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开发现状
    4.1 秦岭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发展条件
        4.1.1 自然地理条件
        4.1.2 社会环境条件
        4.1.3 旅游资源条件
    4.2 秦岭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发展研究
        4.2.1 存在的问题
        4.2.2 开发体系与开发模式
    4.3 秦岭古蜀道文化遗产线路旅游(褒斜古道)
        4.3.1 褒斜古道概述
        4.3.2 褒斜古道文化线路旅游资源
        4.3.3 褒斜古道的旅游开发意义
    4.4 案例区选择
第五章 实证研究——以留坝县褒斜道为例
    5.1 留坝县基于蜀道文化遗产的生态度假旅游发展现状及空间模式
        5.1.1 留坝县基于蜀道文化遗产的生态度假旅游发展条件分析
        5.1.2 留坝县基于蜀道文化遗产的生态度假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5.1.3 留坝县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5.2 留坝县基于蜀道文化遗产的生态度假旅游开发建议
        5.2.1 对留坝生态度假旅游目的地科学规划,加强区域合作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5.2.2 将蜀道的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5.2.3 保护蜀道文化线路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5.2.4 正确处理蜀道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5.2.5 突出秦岭山地品牌,提升“留坝生态旅游度假区”形象
    5.3 留坝县基于蜀道文化遗产的生态度假旅游开发途径及空间结构模式
        5.3.1 提高留坝县蜀道文化遗产线路开发的一般途径
        5.3.2 留坝县生态度假旅游开发空间结构模式
        5.3.3 留坝基于蜀道文化遗产生态度假旅游保护性开发研究
    5.4 褒斜古道线路旅游开发
        5.4.1 开发路径
        5.5.2 旅游线路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2.1 创新之处
        6.2.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四、华中旅游圈的空间结构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 牛嘉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演化研究[D]. 马红. 沈阳师范大学, 2019(09)
  • [3]H文旅公司“智慧旅游”发展战略研究[D]. 何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交通互连互通对区域旅游合作度的影响研究 ——以武陵山片区6市(州、区)为例[D]. 王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5]辽西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研究[J]. 毛羽婷. 知识经济, 2017(10)
  • [6]基于点—轴理论的伊朗旅游空间结构研究[D]. 喻发美. 西南大学, 2017(02)
  • [7]黔桂边民族文化旅游带整合发展路径研究[J]. 李朝军.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01)
  • [8]武汉市蔡甸区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 彭博.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9]基于地理标记照片的大西安旅游圈游客时空行为研究[D]. 张少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3)
  • [10]基于蜀道文化遗产线路的秦岭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发展与布局研究 ——以留坝县为例[D]. 赵娜. 西安外国语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华中旅游圈空间结构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