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需要“硬骨头”

时代需要“硬骨头”

一、时代需要“硬骨头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陈伶浪[1](2020)在《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劳动模范(简称劳模)是党和政府授予在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取得显着成绩的劳动者的一种崇高荣誉称号。劳模精神是通过劳模行为体现的,并通过劳模表彰得到承认,是劳模在社会实践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念、道德风范、精神风貌、行为准则等。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瑞金就涌现了劳模表彰运动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劳模表彰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劳模表彰作为发动群众、联系群众、为了群众的制度固定下来。一部我国劳模运动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奋斗史、振兴史。一代又一代劳模以平凡的劳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积极倡导下,历经近90年的演化,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不断丰富完善、示范引领作用越来越凸显,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始终把其作为影响、带动和鼓舞亿万劳动群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而不懈努力的风向标和精神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劳模座谈、考察调研、劳模大会等不同场合多次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充分发挥劳模作用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对进一步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劳模精神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发扬光大劳模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劳模精神无疑是新时代最具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精神力量。因此,加强对劳模精神的研究,挖掘、阐释这一“精神富矿”的内涵功能、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对于充分焕发亿万职工群众的劳动热情、激发职工群众的创新活力、迸发职工群众的无穷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建功立业、展现风采、再铸辉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正是以劳模精神起源于何时?劳模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有何困境?新时代如何弘扬劳模精神?这4个问题为主线进行探析研究。首先追溯了劳模表彰运动的历史起源,以及劳模精神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所发挥的巨大精神引领作用,并创造性地将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嬗变历程划分为萌芽期(新中国成立以前)、雏形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形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完善期(新时代),同时针对每一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精神所展现的特色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比较详细解读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的深刻含义以及劳模精神所具有的激励教育、示范引领、文化影响等功能作用,而后得出我国劳模精神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从实践层面看得益于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以及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从理论层面看,其根本原因在于有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指导。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绘就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新时代仍然是一个奋斗的时代,需要有劳模精神的力量、劳模精神的作用、劳模精神的激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群众以脚踏实地的干劲、勇往直前的闯劲、攻坚克难的钻劲建功新时代。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劳模精神的弘扬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述了社会认识偏差、社会功利化、多元价值观、西方意识形态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分析了由于普通劳动者地位有所弱化、工人阶级归属感有所淡化、劳模管理服务仍存在薄弱环节、劳模精神宣传教育还不够到位等原因所造成的不利影响。面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本文阐明了全社会只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四最”劳动精神,坚持倡导正确的劳动观,就能提高认识、主动作为,自觉弘扬、传承、践行劳模精神,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要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等意见建议。

李清华[2](2020)在《强军需要“硬骨头精神”》文中认为陆军第74集团军某旅"硬骨头六连"坚持用强军思想强壮"硬骨头"、铁心跟党走,用实战实训锻造"硬骨头",用优良传统滋养"硬骨头"、守纪严如铁,用组织炉火淬炼"硬骨头"、堡垒作用强,着力锻造"三个过硬"连队,不愧为"新时代硬骨头钢铁连"。(简述"新时代硬骨头钢铁连",引出强军兴军话题)强军兴军,需要大力弘扬这种"硬骨头精神"。(提出中心论点)大力弘扬"硬骨头精神",就要铸就坚决听党指挥、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始终坚持党指挥枪,

李洋,周西娟[3](2020)在《“硬骨头六连”寻根之旅》文中研究说明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硬骨头六连"是一支传承红军血脉、敢打硬仗恶仗的英雄连队。9月22日,"硬骨头六连"应雄安新区邀请来考察交流,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会见应邀到访的"硬骨头六连"官兵代表。陈刚强调,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雄安新区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始终需要压倒困难的狠劲、百折不挠的韧劲、坚持到底的后劲,一定要认真传承和弘扬"硬骨头精神"革命传统。

何成宁[4](2020)在《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爱国主义始终都是最重要的精神武器。抗战时期,毛泽东始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在其以往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中华民族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潮流之中,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在其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所体现,伴随毛泽东的一生。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在此背景下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集中迸发,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同时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引领了整个抗日战争,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有了新的内容指向。毫无疑问,在任何时期爱国主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都需要大力弘扬。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宝库,对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着重大的意义。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是在毛泽东以往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在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关键时刻的历史背景下得以迸发和进一步发展的。其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理论,它是无产阶级爱国主义思想的源泉。其二是中国爱国主义传统及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与抗争精神都是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其三是世界反法西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是各个国家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尊严源源不竭的动力。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成为凝聚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反对投降主义和卖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需要。抗战时期,毛泽东以我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爱国理论以及反法西斯国际主义为来源,结合抗战的具体实践升华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思想,对爱国主义进行了全新的表达。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抗日救国、实现民族复兴;爱国主义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团结抗战的强大凝聚力。这个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构成了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一,抗日救国、实现民族复兴。在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使得抗战救国、实现民族复兴成为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勇担历史使命,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救国就要坚决抗战、持久抗战,在这一过程中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同时,抗战胜利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毛泽东将抗战胜利和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相结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第二,爱国主义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是关键,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就需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主体作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凝聚人民力量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途径,开展多种形式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在抗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第三,爱国主义是团结抗战的强大凝聚力。首先,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各阶级、党派的共同选择。其次,用爱国主义团结中华各民族共同抗战。最后,用爱国主义调动全民共同抗战。不断发展壮大抗日救国力量,批驳卖国主义和汉奸言论,推动抗战不断取得胜利。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在抗战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促进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爱国主义理论。其二,启迪和滋养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理论。其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抗战时期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第一,高举新时代爱国主义旗帜,挖掘新时代爱国主义内涵。第二,发扬爱国奋斗精神、努力追逐中国梦。第三,始终重视爱国主义在民族复兴中的精神动力作用。第四,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第五,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总之,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杨晓凡[5](2019)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研究》文中提出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于建党一百周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紧迫而严峻的实践课题。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这一课题,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上,从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蓬勃实践出发,根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风云多变的国际形势的新特点,针对现实中诸多重大而艰巨的实践问题和思想困惑,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观点和方略。这些观点和方略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其核心内容着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建成”,重点在于“全面”,基本在于“民生”;同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牢牢扭住中国共产党这一核心、步子要一致、把握新形势、发力精准等基本要求。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具有马克思主义共同的理论品格,也有着更加鲜明更加独特的新时代的精神特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在此思想指导下制定和实施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已卓见成效。

任杰[6](2019)在《从图像到图腾 ——毛泽东时代的鲁迅图像研究(1942-1976)》文中提出在现代中国的文学、思想、学术等领域,鲁迅绝对是一个难以绕开的巨大存在。由于其异常丰富而深刻的文学表达和思想内涵,以及围绕他产生的诸多在文化史上具有突出意义的争议,他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而且这种影响无疑还会继续下去。鲁迅去世的几十年以来,各种话语权力出于各自目的,对鲁迅反复进行言说,进而改造、利用鲁迅,在此一过程中也形成了鲁迅的诸多形象。一般的认识里,鲁迅在现代中国进程中的形象基本是通过他的文学生成和建立,进而为人所熟知的。但是,观念中的形象与落实为图像的形象毕竟有着相当的差异,对鲁迅的形象生成史进行细致、全面的考察,就会发现,鲁迅形象的构建离不开直接诉诸视觉的鲁迅图像。在毛泽东时代,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普遍而言,图像能够让观者更为直观、迅速和简便地接受讯息,也更有利于思想的宣传和观念的传播。在社会大众识字率普遍较低的毛泽东时代,图像的作用更加无可替代。彼时不断强调和利用了图像在意识形态建构方面的优势,而鲁迅图像正是相当重要的视觉建构的媒介物。左翼战线的导师、知识分子改造的典范、文坛的领袖、革命的先行者、阶级斗争的猛士……这诸种不同的鲁迅形象都在图像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塑造和描画,配合着其时的话语权力指向,图像中的鲁迅被不断抽空、虚化,也越发光明、伟大、革命、权威,成为了一个漂浮在平面上的圣像。在“文革”爆发前后,鲁迅图像的绘制已经渐趋程式化,成为了一种“鲁迅范式”。整体而言,毛泽东时代的鲁迅在渐趋狂热而极端的政治环境中甚至幻化成了高悬的图腾,鲁迅图像就是“鲁迅图腾”的直观视觉呈现。第一章主要探析了鲁迅形象视觉化的动机和创作实践,认为鲁迅图像与毛泽东时代的话语建构有着紧密的联系。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影响力相当之大,能够起到统合民众思想的作用;二是因为图像本身具有“魅惑性”,能以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达到宣教目的。而且毛泽东时代的鲁迅图像创作往往呼应、配合着彼时的诸多政治运动。在对鲁迅空前的渲染和宣扬下,鲁迅图像几乎成为了一种“圣像”。很大程度上,鲁迅图像在毛泽东时代成为了政治的工具。第二章以鲁迅图像本体为研究主体,探究鲁迅图像的表意逻辑。毛泽东时代的鲁迅图像主要展现了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和“党外布尔什维克”导师的鲁迅形象。美术家们通过运用诸种艺术修辞方式,强化了鲁迅的神圣性、权威性,在鲁迅图像的艺术形式上形成了“鲁迅范式”。实际上,鲁迅图像在图、文关系方面,有时存在着文图相离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文胜于图”。第三章通过鲁迅图像探究了鲁迅被再造的过程。鲁迅图像通常以观念上的“写实”为创作原则,重现“正确”的历史,达到验证意识形态合法性的目的。而在图像中,鲁迅往往被塑造成为权威的形象,这也使鲁迅图像的“重现”更为可信。以毛泽东的鲁迅论述为基础,在持续不断的视觉再现中,彼一时代的鲁迅已然溢出图像,成为了图腾一般的存在。

张心亮[7](2018)在《塑造新时代“硬骨头”精神》文中指出"硬骨头"精神是对革命时期共产党人革命风貌的高度概括。做好中国的事业关键在党,在广大党员。面对发展改革稳定任务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我们党应该塑造和发扬新时代"硬骨头"精神,克难攻坚,矢志不渝,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梦而英勇奋进。

姚丹[8](2017)在《鲁迅研究的"现世性"光辉——读钱理群《鲁迅与当代中国》》文中研究指明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区分了"两个中国":"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要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一个是"地上的",由官方和主流知识分子为主导,"做着宰相状元的文章","因此充满了自欺欺人的诓骗的"中国;另一个则是"有着中国

王静静[9](2017)在《“十七年”鲁迅形象的建构》文中认为鲁迅以及如何认识鲁迅,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是一个值得不断被探究的问题。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对鲁迅及其作品的评价也一并开始。在二三十年代,相关研究者从社会、思想、文学审美等多个层面阐释定义鲁迅,八十年代则侧重从思想精神和艺术形式方面来解释鲁迅。但五六十年代这一阶段的鲁迅及其作品,却很少有人涉及,即便在一些鲁迅研究史中,也只作为知识性的内容简略介绍,并未在整体上对其做一个历史的、连续的把握。这一阶段的鲁迅形象其实经历了由思想解放层面上的民族“战士”逐渐演化成政治文化意义上的“新文化的方向”以及“文化革命先驱”的一个过程。鲁迅之死是这一转折的发端,从一般民众到左翼作家以及论敌,总体上都是以思想上的民族“战士”这一称谓来概括鲁迅,在此基础上,中共为建设抗日统一联合战线,开始将鲁迅视作带有特定属性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战士。直到四十年代,鲁迅的方向成为中共建设新文化的方向。但是,在同时期的国统区与解放区,文艺的方向还相继出现作为抗战旗帜的郭沫若和赵树理的方向,不过由于两者各自地域的限制和自身创作的不稳定,逐渐失去其文艺方向的定位。同时,鲁迅所代表的“新文化的方向”也只是四十年代延安文艺对新文化设想的一种,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鲁迅的方向也明显有一个新的转变。具体而言,在鲁迅同中外文学的关系上,更着眼于苏联文学对其思想和作品的影响。并重新出版《鲁迅全集》,全集的出版权不仅由私人收回国有,全集内容的编排更注重对带有实际社会批判效用的杂文的收录,注释的编写也注重刻画鲁迅革命的一面。在对作品人物的定位中,阿Q也由国民性弱点的集合体被演绎成具有新时代革命精神的农民形象。如所周知,五六十年代形塑鲁迅方向的主体,追求的是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为保证革命文艺队伍的纯粹,五十年代中期文艺整风运动再次兴起。运动中,左翼文学力量因内部矛盾而分裂,其对鲁迅的评价也被推翻,加之赵树理的方向在六十年代中后期在引导文艺方向上的失效,鲁迅由此完全转变成为无产阶级的“文化革命先驱”。从“战士”到“文化革命先驱”,一方面是自三十年代以来鲁迅称谓的转变,但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一时期文学所着力构造的是以彻底革命的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人”。

杨义[10](2015)在《鲁迅给我们留下什么(下)》文中研究指明三、鲁迅骨头元人杨景贤《西游记杂剧》第三本形容孙悟空"铜筋铁骨,火眼金睛,石屁眼,摆锡鸡巴",瑔瑡因而孙悟空是骨头够硬,眼睛够明的。但鲁迅并没有欣赏孙悟空的骨头,反而戏弄起孙悟空的尾巴,他说:"孙行者神通广大,不单会变鸟兽虫鱼,也会变庙宇,眼睛变窗户,嘴巴变庙门,只有尾巴没处安放,就变了一枝旗竿,竖在庙后面。但那有只竖一枝旗竿的庙宇的呢?它的被二郎神看出来的破绽就在此。"瑔瑢如此冷峻的鲁迅,却有天真

二、时代需要“硬骨头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时代需要“硬骨头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创新之处
    1.6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及经验启示
    2.1 我国劳模精神内涵的演化过程
        2.1.1 新中国成立前——劳模精神内涵的萌芽期
        2.1.2 新中国成立初期——劳模精神内涵的雏形期
        2.1.3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发展期
        2.1.4 改革开放新时期——劳模精神内涵的成形期
        2.1.5 新时代——劳模精神内涵的完善期
    2.2 劳模精神发展历程的经验启示
        2.2.1 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2.2.2 主流媒体的大力宣传
        2.2.3 人民群众的广泛尊崇
        2.2.4 工会组织的积极作为
        2.2.5 劳模群体的自我弘扬
第3章 劳模精神的内涵功能及弘扬意义
    3.1 劳模精神的主要内涵
        3.1.1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
        3.1.2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3.1.3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3.2 劳模精神的功能作用
        3.2.1 劳模精神的激励教育功能
        3.2.2 劳模精神的示范引领功能
        3.2.3 劳模精神的文化影响功能
    3.3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的现实意义
        3.3.1 弘扬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3.3.2 弘扬劳模精神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有力保证
        3.3.3 弘扬劳模精神是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第4章 劳模精神的理论诠释
    4.1 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是劳模精神成因的理论基石
        4.1.1 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
        4.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4.1.3 劳动创造价值
        4.1.4 劳动理应得到社会尊重
    4.2 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是劳模精神产生的理论支撑
        4.2.1 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强大阶级力量
        4.2.2 工人阶级是我国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
        4.2.3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实和最可靠的阶级基础
        4.2.4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
    4.3 习近平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是劳模精神发扬光大的理论指导
        4.3.1 劳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4.3.2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丰富发展
        4.3.3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第5章 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遇到的困境及其原因
    5.1 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偏差
        5.1.1 劳模精神缺乏时代性
        5.1.2 劳模精神缺乏民本性
        5.1.3 劳模精神缺乏普遍适用性
    5.2 影响劳模精神弘扬的主要因素
        5.2.1 弘扬劳模精神受功利化的负面影响
        5.2.2 弘扬劳模精神受多元价值观的负面影响
        5.2.3 弘扬劳模精神受西方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5.3 弘扬劳模精神遇到困境的原因分析
        5.3.1 普通劳动者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5.3.2 工人阶级的归属感有所淡化
        5.3.3 劳模的管理服务还存在薄弱环节
        5.3.4 劳模精神的宣传教育工作不够到位
第6章 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弘扬劳模精神的社会认识
        6.1.1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
        6.1.2 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6.1.3 坚持弘扬“四最”劳动精神
    6.2 创新弘扬劳模精神的方式方法
        6.2.1 注重发挥传统媒体的主渠道作用
        6.2.2 注重提高新媒体的宣传效能
        6.2.3 注重加强劳模纪念场所建设
        6.2.4 注重创作劳模影视作品
    6.3 完善弘扬劳模精神的制度保障
        6.3.1 着力加强党对弘扬劳模精神工作的领导
        6.3.2 着力深化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6.3.3 着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6.3.4 着力提升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
        6.3.5 着力发挥工会组织作用
    6.4 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良好社会氛围
        6.4.1 聚焦科学选树劳模
        6.4.2 聚焦加强劳模培养教育
        6.4.3 聚焦切实关心爱护劳模
        6.4.4 聚焦营造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环境和条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及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
    五、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一章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一、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争
        二、“甲午战争”与爱国救亡意识的觉醒
        三、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与五四爱国运动
        四、九一八事变和抗日爱国运动的兴起
        五、卢沟桥事变与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理论
        二、中国爱国主义传统及近代以来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世界反法西斯国际主义
    第三节 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毛泽东早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
        二、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升华
第二章 爱国主义是抗日救国、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第一节 抗日救国、实现民族复兴成为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一、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二、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二节 坚决抗战、持久抗战是抗日救国的集中体现
        一、坚决抗战、挽救民族危亡
        二、持久抗战、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
        三、爱国主义是抗日救国的动力源泉
    第三节 民族复兴是爱国主义的目标
        一、抗战奠定民族复兴的基础
        二、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第三章 爱国主义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节 激发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信
        一、唤醒人民的爱国热情
        二、牢固树立民族意识、国家意识
        三、牢固树立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
        四、共产党人是践行爱国主义的先锋和表率
    第二节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二、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抗战中的主体作用
    第三节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伟大民族精神
        一、抗战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抗战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三、抗战时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
        四、爱国主义教育在抗战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第四章 爱国主义是团结抗战的强大凝聚力
    第一节 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一、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各阶级的共同选择
        三、国共合作是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四、爱国主义是建立爱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用爱国主义团结中华各民族共同抗战
        一、团结中华各民族共同抗日救亡
        二、抗战时期的民族政策
    第三节 用爱国主义调动全民共同抗战
        一、发展壮大抗日救国力量
        二、批驳卖国主义和汉奸言论
        三、推动抗战不断取得胜利
第五章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促进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爱国主义理论
        二、启迪和滋养了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理论
        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实现中国梦
        二、爱国主义始终是凝聚全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三、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抗战时期与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相关着作
致谢
发表论文清单

(5)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特色与创新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
    2.1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基础
        2.1.1 小康社会思想的由来
        2.1.2 邓小平赋予“小康”新含义
        2.1.3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演进
    2.2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历史起点
    2.3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现实根据
        2.3.1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
        2.3.2 脱贫攻坚,改善民生,依然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硬仗
        2.3.3 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任务艰巨
        2.3.4 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不可预测因素增多
第3章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
        3.1.1 关键在于“建成”
        3.1.2 重点在于“全面”
        3.1.3 基本在于“民生”
        3.1.4 有差异的全面小康
    3.2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3.2.1 扭住核心,坚持党领导一切
        3.2.2 把握发展形势,抓住战略机遇
        3.2.3 步子一致,发力精准
        3.2.4 坚持新发展理念
    3.3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地位
        3.3.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指引
        3.3.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
        3.3.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第4章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鲜明的精神特质和重大意义
    4.1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具有鲜明的精神特质
        4.1.1 时间上的紧迫感
        4.1.2 补齐短板,精准发力的实效追求
        4.1.3 敢于啃硬骨头的攻坚精神
        4.1.4 防范风险的底线思维
    4.2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重要意义
        4.2.1 是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最新理论成果
        4.2.2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指南
        4.2.3 对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5章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的践行路径
    5.1 以人民为中心,建成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
    5.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5.3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5.4 坚持“四化同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从图像到图腾 ——毛泽东时代的鲁迅图像研究(1942-197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总体论述
        1.1 问题源起
        1.2 相关概念界定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意义及思路
第一章 召出圣像:鲁迅形象视觉化的动机与实践
    第一节 视觉的魅惑:鲁迅图像与新话语建构
    第二节 圣像的前奏:毛泽东时代前的鲁迅图像
    第三节 政治的诉求:鲁迅图像与政治运动
第二章 生成范式:鲁迅图像的表意逻辑
    第一节 战士和导师:鲁迅的基本视觉形象
    第二节 形式的张力:鲁迅图像的修辞方式
    第三节 同构与相离:鲁迅图像中的文图关系
第三章 再造鲁迅:图像符号化与鲁迅图腾的生成
    第一节 历史的写实:意识形态的图像表达
    第二节 权威的形塑:鲁迅图像的符号化
    第三节 重塑与升华:作为图腾的鲁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7)塑造新时代“硬骨头”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一、“硬骨头”精神产生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二、“硬骨头”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
三、发扬新时代“硬骨头”精神
四、结语

(8)鲁迅研究的"现世性"光辉——读钱理群《鲁迅与当代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独异反抗”的“个人”到“成己成人”的“共同体”鲁迅
二、“现世性”的三大精神特点
三、“相濡以沫”——让生命更有意义

(9)“十七年”鲁迅形象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鲁迅研究中的几种观点
    二、“十七年”时期的鲁迅研究
    三、历史的方法
第一章 文学方向的最初选择
    第一节 鲁迅之死
    第二节 “文化战线上的又一面旗帜”
    第三节 赵树理的方向与质疑
第二章 鲁迅作品规范的建立
    第一节 苏俄文学影响下的鲁迅作品
    第二节 《鲁迅全集》的再版
    第三节 新时代农民——阿Q形象的转变
第三章 左翼分裂与鲁迅的工具化
    第一节 整风运动的开展
    第二节 “小品文的新危机”
    第三节 两条路线的对立
    第四节 批判周扬
第四章 “文化革命先驱”——鲁迅方向的确立
    第一节 后期的赵树理
    第二节 要求与表态: 《纪要》的修改及影响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胜利及新文化先驱
结语
参考文献

(10)鲁迅给我们留下什么(下)(论文提纲范文)

三、鲁迅骨头
四、鲁迅情怀

四、时代需要“硬骨头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研究[D]. 陈伶浪. 吉林大学, 2020(03)
  • [2]强军需要“硬骨头精神”[J]. 李清华. 高中生, 2020(19)
  • [3]“硬骨头六连”寻根之旅[J]. 李洋,周西娟. 河北画报, 2020(10)
  • [4]抗战时期毛泽东爱国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何成宁. 新疆大学, 2020(06)
  • [5]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研究[D]. 杨晓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7)
  • [6]从图像到图腾 ——毛泽东时代的鲁迅图像研究(1942-1976)[D]. 任杰.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7]塑造新时代“硬骨头”精神[J]. 张心亮.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06)
  • [8]鲁迅研究的"现世性"光辉——读钱理群《鲁迅与当代中国》[J]. 姚丹. 文艺争鸣, 2017(10)
  • [9]“十七年”鲁迅形象的建构[D]. 王静静. 南京大学, 2017(01)
  • [10]鲁迅给我们留下什么(下)[J]. 杨义. 鲁迅研究月刊, 2015(02)

标签:;  ;  ;  ;  ;  

时代需要“硬骨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