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工会2002年工作再上新台阶

北京市西城区工会2002年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北京市西城区工会2002年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论文文献综述)

赵娜[1](202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工会是代表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现阶段会员总数已超3.0亿人,基层工会组织超280.9万个,成为中国最大的群团组织。2015年党中央召开群团工作会议以来,各级工会改革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党的十九大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使命和新要求,强调了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的职责定位。中国工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维护广大职工利益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广大职工,积极投身到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推动工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当前正处于“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加速演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应深刻体悟“人民”二字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地位。深化工会改革,把竭诚服务职工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增强改革实效,讲好中国工会故事。在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之中,群众性是工会组织的本质属性,因此建设服务型工会是这一本质属性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党中央对我国工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和战略定位。习近平在中国工会十五大上代表党中央的致辞中第一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工会的目标,由此打造服务型工会成为工会工作史上的重要课题;中国工会十六大进一步明确,要着眼于更好地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需求,努力构建服务职工工作体系的发展目标;2015年7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群团工作会议,在会上做出了群团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着眼新时代新任务,中国工会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坚持职工需求导向,健全服务职工体系,拓宽服务职工领域,让工会在职工需要时能看得见、找得到、信得过、靠得住。同时将中国工会的基本职责增写竭诚服务职工群众内容,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职能的第四次调整,即保留了“维护”这项基本职能,传承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工会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增加了“服务”这项基本职能,切实提升了职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化解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国工会的群众性不足问题。这一战略性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职工和工会干部的关怀重视,为今后工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指导新时代工运事业的重要文件。之后围绕服务型工会建设,提升改进工会建设工作,习近平发表多次重要讲话,强调工会要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团组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服务型工会既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工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会组织是党号召团结群众的重要平台,新时期能否发挥好党与群众的纽带作用,直接关系到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作用的发挥以及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因此,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有利于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理解和变革群团工作。现有关于服务型工会建设议题研究存在内在逻辑解释的碎片化、核心要素探究的模糊化、对策建议的笼统性等问题,且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基于这一研究背景的考量,本文试图在梳理服务型工会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核心要义,从而论证服务型工会建设是新时代彰显工会职能的必经之路,并探求服务职能如何在工会实践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本文以“服务型工会”为研究主题,聚焦于工会的“服务”职能,着眼于服务本身内涵与学理逻辑的梳理,从而将研究重点引向服务本身的深层机理。在具体章节的安排上,文章首先从工会职能与服务型工会等相关概念切入,通过辨析与演绎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内涵与特征,厘定本文的问题域。服务型工会职能的发挥是内在价值的外部表现,也是实践中改革建设可供遵循的机理线索,构成了透视服务内涵与工会服务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石。因此对相关概念的辨析能够加深对服务型工会相关理论的清晰认知,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历史与比较分析确定能够为本文提供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即通过提炼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会思想,加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工会思想和论述,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之相关的科学论断是工会组织做好群众工作,发挥服务职能的理论基石,也是本文研究的基本依据。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细致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以时间为序列整合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阐释工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从而在中国工会整体发展的视角下审视服务型工会作为重要职能的时代背景与战略价值,更成为深刻理解“服务”这一职能的必然趋势。中国工会围绕创新机制、完善制度、丰富形式、优化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呈现出纷繁复杂、丰富广泛的实践图景。基于此,本文论述了中国工会服务的三重蕴涵,不同的属性决定不同的工会服务客体,不同的服务客体要求工会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即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党政中心、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工会要服务基层、工会的社团性质决定工会要服务职工。最后,本文在反思服务型工会建设现状与新时代工会建设的内在规律与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相关思考,以期丰富相关理论体系与实践思路,诸如各级工会组织如何发挥服务职能、更好地为会员提供服务、建立服务机制、探索服务方法等问题。服务是维权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服务型工会建设是工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社会发展结构与职工队伍调整的应然举措。总体来看,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已取得丰硕成果,例如,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等。与此同时,服务型工会建设在实践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与瓶颈,唯有深入识别并有效化解,才能进一步提高工会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步伐,加快形成构建服务型工会的相关制度,为助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工会力量与智慧。

本刊编辑部[2](2021)在《2021看首都工会——区总工会主席谈2021年工作设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建党一百周年,首都各级工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承担起新时代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新使命。新年伊始,首都各级工会在切实履行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基本职能基础上,自觉将工会工作放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中;将视角聚焦职工提升精准化服务水平,以满足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凝心聚力,在履职担当中展现新作为。

李华[3](2020)在《以改革促发展 以奋进谱新篇——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机构改革回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西城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人口密集,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下辖15个街道、259个社区,全区政务资源集中、"高精尖"经济结构凸显、文化底蕴深厚、公共服务资源优质均等。特殊的区位特点,决定了西城区的应急管理工作敏感性高、关注度大,也决定了西城区应急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李乾坤[4](2019)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文中认为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是将妇女群众的具体利益与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在一起,在社会领域持续推进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实践,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十年的历史进程中,妇联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指导,在党政部门支持下,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的社会治理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深化妇联组织改革、推动妇联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阶段,系统梳理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全面总结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经验,既是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深化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因此,对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研究,力争突破现有研究以现阶段的区域性实践和个案为主的局限,以史实为依据,运用相关理论,宏观与微观、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变化、妇联组织的沿革、妇女发展需求的变迁、社会力量的消长等多个层面展开。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先从探析妇联组织特性和社会治理理念着手,界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划定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范围和研究边界,然后梳理归纳与妇联参与社会治理最为密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治理理论的理论沿革和核心观点,阐释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联围绕新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治理中心任务,统合妇女群众与其他社会力量,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以及对妇女进行社会改造的社会治理实践。第三、四部分研究在政治经济形势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历程中,妇联在组织建设、提升妇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发动妇女参与各项社会建设、推动家务劳动社会化、为妇女提供劳动保护等方面的重要探索与过失。第五部分研究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妇联遵循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国家治理总体战略,按照“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治理原则,在建立纵横交错的妇联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各项组织制度和协调机制,打造“巾帼建功”、“双学双比”、“文明家庭创建”等多个专题活动品牌,建立确保活动持续开展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的丰富实践。第六部分研究新时代妇联在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布局中,在全面深化妇联组织改革的基础上,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催生的各种新资源、新技术,尤其是巾帼志愿者资源和互联网技术,联合社会力量在妇女源头维权和实事化维权、引领妇女群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动员妇女参与社会文明新风培育等方面的新探索。第七部分总结妇联在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中,在推动妇联组织创新发展,处理与党政部门、其他社会团体、妇女群众等各方社会力量关系,汇聚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联系、团结、服务、教育妇女群众等方面的历史逻辑和基本经验。总之,妇联作为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可信赖和依靠的重要群团组织,是沟通党和妇女群众、联合其他社会力量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七十年间,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主流是既推进了妇联组织的创新发展,满足了各个阶段妇女群众解放发展的需求,又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巾帼力量,基本上形成了多赢的良性循环;支流是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实践一度脱离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存在“四化”一类的历史遗留问题或体制机制问题。因此,在亟需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攻坚阶段,为了充分激发妇联和妇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的群团改革和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建构作出了重要部署和指示。历史经验表明,新时代妇联若要更好地承担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使命,还需遵循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挥妇联组织主动性相统一,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活动相统一,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等历史逻辑。

王洪星[5](2018)在《“互联网+”视角下的济南市市中区工会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全国工会正深入推进改革,其核心任务是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破解“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强化基层、促进发展,切实解决脱离职工群众的问题,互联网信息技术无疑为工会增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破解“顽疾”提供了工具性路径。然而,互联网+工会深度融合尚显不足,工会干部懂网、用网的能力有待增强,职工群众没有充分感受到“互联网+工会”带来的优势体验,“大数据”的价值尚未得到开发,打造网上网下有机融合的工会工作新格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树立互联网思维,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打造政府、企业和职工群众间的新型桥梁纽带,探索具有基层特色的“互联网+工会”工作机制,实现互联网+工会深度融合,已成为工会工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互联网、工会两个方向进行探讨,运用文献分析、实践观察、案例分析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分析当前济南市市中区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上海、太仓等地区互联网+工会工作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几点启示,结合市中区工会工作实际,提出了“健全正向激励机制,抓好“人”这个要素,解决能干事问题;优化互联网+工作环境,抓好“硬件”这个要素,解决工作载体问题;构筑新媒体矩阵建设,抓好“软件”这个要素,解决运行方式问题;加强各类资源整合,抓好“数据”这个要素,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加强线上线下结合,抓好“特色”这个要素,解决脱离实际问题”五个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推进互联网+工会深度融合,使工会组织更贴近群众需求,增强工会工作和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使工会组织更接地气,更好地服务职工群众。文章在研究结构上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介绍文章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运用的研究方法,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等;第二部分相关概念的厘定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互联网+、工会的相关概念的提出以及对其概念涵义进行厘定;第三部分济南市市中区工会工作现状、问题及成因,通过笔者切身工作实践,对济南市市中区工会工作成效以及互联网+工会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出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国内先进地区经验与借鉴,通过对国内上海、太仓等地区互联网+工会工作建设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些许启示;第五部分济南市市中区互联网+工会工作的建议与对策,提出五个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李海霞[6](2017)在《北京市A区工会组织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加强工会组织管理是我国工人阶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有利于加强党建带工建,最大限度地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有利于广大会员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改善工会组织在社会公众心中陈旧的形象,实现向“服务型工会”的转型。本文以工会组织理论、非营利组织理论和治理理论为研究基础,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现阶段A区工会组织管理困境进行研究,针对目前A区工会组织存在的工会干部管理、工会经费管理、办事效率和服务四方面的问题,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中的研究法、调查法和访谈法三种研究方式,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A区的经济水平及职工需求等情况,分析阻碍A区工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制约因素,从法律政策环境、工会组织体制、服务意识、工会组织地位和公众监督五个维度提出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管理、加快“福利型工会”向“服务型工会”转型和加大信息公开与公众监督力度四方面的有效解决方案,从而摆脱A区工会组织的管理困境,达到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的作用,更好地发挥A区工会组织的职能作用,不断扩大A区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凝聚力、提高吸引力,更好地实现工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张勇[7](2011)在《同构性与非平衡性: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每天我都能感触到社区发展的脉搏在跳动,每天都能聆听到社区建设的音符在飞舞,思绪也不得不随之而旋转,生活中感触到的点点滴滴促使我对其进行反思性研究,特别是从中办2000[23]号文件为标志以来的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全面铺开,全国社区建设如火如荼,而至今正好历经10年历程,在建设时间阶段上进入了“节点”转折时期,这更增加我对社区建设进行反思性研究的兴趣。这种反思性研究,一方面是对已有实践和历史的经验总结,是对社区建设本质与规律的追寻;一方面理论的反思为未来社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实践中推动社区建设进一步深入,服务我国战略发展需要。本研究首先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历程进行梳理与归纳,透视其宏观发展脉络与特点,进而主要利用2005年全国百城社区调查数据和近年相关调查数据,对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建设呈现“同构性”与“非平衡性”这一悖论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解构。在结合“纵”“横”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我国当前城市社区建设模式是一种外生型社区建设模式的基本结论,然后从社区建设目标、动力、主体、内容和路径等方面解构外生型社区建设的逻辑,同时寻求该社区建设模式的形成原因、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与实践困难,在反思性分析之后,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未来发展前景进行理论架构设想。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缘由、意义、基本概念、研究主题、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从“纵”的方面梳理和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背景、历程与脉络。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是在城市化、社会转型、人们文明水平和需求提高、联合国社区发展运动的宏观背景和我国“单位制”解体、人口流动、城市社会问题频发、基层民主发展的微观背景下开启的。经历了建国初期、“单位-街居制”时期、社区服务时期、探索时期、实验阶段、示范全面推进阶段、深化提升阶段七个时期。这一历程体现着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地位“从拾遗补缺到发展战略”、内容“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建设主体“从政府行动到社会参与”、建设主体关系从“垂直控制到横向协作”、建设重点“从社区设施到社区管理”,建设决策“从被动回应到主动筹划”、建设策略“从实验示范到全面推进”的基本发展脉络。第三部分根据有关调查数据,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呈现的同构性与非平衡性现象进行现状解剖、溯源。这里所言的“同构性”,指社区建设的外在或内在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或“一致性”,而不是“相同”或“同一”,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非平衡性”,指社区建设所具有的非平等性、相异性,或差别性,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也是一个比较性概念。本研究主要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公共服务与设施、社区组织人员配备、社区社会组织、社区经费保障、社区参与与民主自治”六个方面,在“全国四大区域、大中小城市、城市内不同区位以及不同收入的社区”等层面上进行对比分析同构性与非平衡性现象,然后从“社区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行为、社会行动、宏观制度环境”五个方面追寻同构性与非平衡性的产生原因。此部分对同构性与非平衡性的解构性分析和原因探寻是下一部分论述的基础。第四部分,在前述分析基础上,得山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是外生型社区建设模式。因为这一模式贯穿着如下逻辑:①国外环境与力量是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重要诱导与影响力量。②社区建设目标存在着“基层治理单元”与“生活共同体”的纠葛,在实践中前者置于更为重要地位,使目标具有“外在性”。③建设动力存在着政府需要与社区居民需求的交织,在实践中前者对于社区建设发挥着更为明显的效果,具有“外生型”的动力特征。④建设主体存在政府、市场、社会、社区成员的合作与错位,实践中政府扮演着主体性的角色,具有“外生型”的主体要素。⑤建设内容存在硬件设施与精神培育的失衡,实践中前者成为重点,产生“外生型”的结果。⑥建设路径存在国家建构与社会演进的张力,在实践中前者为主要路径,形成“外生型”建设路径。而我国当前外生型社区建设模式的存在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这种合理性来源于我国强国家-弱社会的传统背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制度环境、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社区建设资源的分配现实和城市社区建设的阶段性规律。当然,在这种社区建设模式下,存在着刚性社区管理消解国家政权建设目标实现,社区参与不足引发社区治理困难,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与方式单一导致供给不足与失衡,社区精神培育不足导致社区本质流失等实践困境。第五部分,在上述对外生型社区建设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未来的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应采取内生型的社区建设模式。内生型社区建设模式,是相对于外生型社区建设模式而言的,在建设力量来源上,主要依靠社区内部的社会力量;在建设目标上,将生活共同体作为主要目标,并以此来实现社区本质的回归;在建设动力来源上,社区居民需求是社区建设决策的主要依据;在建设主体上,各主体在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功能的回归与合作;在建设内容上,更注重社区精神的培育;在建设路径上,经过国家主导下社会行动的发展阶段,最终达到社区自治的理想状态。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在于其动力和力量来源的内部性和社会性,以及建设主体间关系的多元性与合作性,当然,内生型社区建设的结果必然是社区内涵式的发展,是社区本质的靠近与回归。这种内生型社区建设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合作主义,而要实现内生型社区建设模式,首先要实现社区建设主体功能的明确定位与回归: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行动、市场辅助和居民参与。然后在主体功能明确基础上,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行动”的互动合作行动机制,这种行动机制建立的前提是建设主体利益社区化的利益整合,在此基础上构建(促成)政府与社区间的平衡与协商关系、政府和社会组织间的伙伴与共赢关系、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治间的互补与互限的关系。这也是对未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宏观设想。

本刊编辑部[8](2011)在《迎接新挑战 建功“十二五”》文中研究说明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北京市工会事业蓬勃发展的一年,也是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务实工作、开拓创新的一年。各级工会围绕"1+6"文件,积极推进"两个普遍",致力于推动解决广大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促进了工会工作在创新工作中健康发展,在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及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大维[9](2010)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视角,试图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否形成,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如何?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怎样,主要经验和实践意义何在?论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遵循“发生逻辑(为什么)——理论体系是什么——实践成效怎么样”的分析思路,采用“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实践”的研究框架。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且已整合成架构合理、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此可见,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两大主题。新中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10年、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创建5年,农村社区建设从试点走向铺开,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巨大,对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新理论与新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学术界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却也出现了一些明显不足:从西方研究范式出发,来阐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较多,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化道路,并从学理上分析总结我们党城市社区建设新理论和新实践的较少;等等。本文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转换研究范式,从实际问题出发梳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四个主题,也即党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的四条主线: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明。本论文阐释围绕着这四条主线展开,使其贯穿于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始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发生逻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所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的。总体来看,我国巨大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新情况引发新问题,与之相关联,我国的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民稳问题,即单位制解体与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失及管理真空问题;民生问题,即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短缺问题;民主问题,即公民的选择权、自由权、差异性增强与自治渠道、自治制度、自治机制不完善问题;文化问题,即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逐步形成了通过社区来整合社会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并指导着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城市社区建设道路以后,逐步展开了理论探索并通过实践试错来完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各次全会的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论述、中央政府报告的概括、中央政策法规的阐述,政界学界理论的成果,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总体来讲,业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建设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内含的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等各要素的意义价值、宗旨目标、内涵外延、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网络体系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其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逻辑起点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三是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等四大支柱理论。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轴心体系。其中,逻辑起点理论是方法论,中轴核心理论是价值观,外围结构理论是保护带。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由其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传统旧式社区建设阶段、过渡转型社区建设阶段、现代新型社区建设阶段、和谐社区建设与城乡社区统筹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本文侧重于呈现过渡转型社区建设及其以后阶段的实践发展。在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概括起来便是“五个建立、五个格局”:一是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二是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格局:三是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四是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格局;五是社区文明氛围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文明祥和格局。实践的巨大成效实际上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创造了理论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从时间和内容范畴上看,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内含的“一个正确分析、五个紧紧抓住”等具体实践经验,既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为最终实现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本刊记者[10](2009)在《贯彻落实折子工程 扎实推动工会工作》文中提出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市总工会专门印发了《北京市总工会重点工作折子工程》,对下一阶段的各项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北京市总工会重点工作折子工程》将市总工会重点工作分解为实现工会组织全覆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构建服务型工会、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构建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以及积极做好建国60周年庆典游行、游园活动等几个大项,并在此基础上细化为17小项,确定了牵头领导和主要责任单位。目前,各级工会在贯彻《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的基础上,对落实折子工程进行了部署,各项推进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

二、北京市西城区工会2002年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市西城区工会2002年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述评
        1.2.2 国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之处
第2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理论基础及理论创新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概念界定
        2.1.1 工会
        2.1.2 工会服务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
        2.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工会建设思想
        2.2.2 列宁、斯大林的工会建设思想
        2.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工会建设思想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创新发展
        2.3.1 党的理论创新为工会理论创新提供根本遵循
        2.3.2 中国工运时代主题创新发展
        2.3.3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持续推进
        2.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深化拓展
第3章 中国工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职能的演变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工会及其重要职能
        3.1.1 中国工会诞生背景
        3.1.2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诞生
        3.1.3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会的特点及其主要职能
    3.2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3.2.1 工人阶级成为领导阶级
        3.2.2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特点
        3.2.3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工会的职能
    3.3 新时期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3.3.1 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中国工会
        3.3.2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特点
        3.3.3 新时期中国工会的职能
    3.4 新时代的中国工会及其主要职能
        3.4.1 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群团工作会议
        3.4.2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特点
        3.4.3 新时代中国工会的职能
第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三重蕴涵
    4.1 服务中心——工会的政治属性决定
        4.1.1 思想政治引领: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4.1.2 文化价值引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3 先进典型引领:弘扬劳模精神培养大国工匠
        4.1.4 职工利益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
        4.1.5 健全机制引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
    4.2 服务基层——工会的社会属性决定
        4.2.1 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
        4.2.2 促进企业和谐,注重载体建设
        4.2.3 促进企业和职工共成长,培育先进企业文化
    4.3 服务职工——工会的职能属性决定
        4.3.1 精准服务
        4.3.2 普惠服务
        4.3.3 专业化服务
        4.3.4 特色服务
        4.3.5 维权服务
第5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现状
    5.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5.1.1 工会组织网络体系不断健全、服务阵地规范化
        5.1.2 工会服务项目体系不断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化
        5.1.3 工会智慧平台体系不断成熟、服务流程信息化
        5.1.4 工会服务队伍体系不断壮大、服务能力综合化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服务覆盖范围与职工用工形式多样化的矛盾
        5.2.2 服务项目配置与职工群众需求个性化的矛盾
        5.2.3 服务载体更新与信息化发展的矛盾
        5.2.4 服务机制建设与人员队伍素质的矛盾
    5.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探析
        5.3.1 观念层面因素:群众意识的淡化
        5.3.2 体制层面因素:行政化运行的困境
        5.3.3 机制层面因素:制度供给的不足
        5.3.4 人员层面因素:结构不合理的局限
第6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的主要对策与思考
    6.1 牢记职责使命,着力凝聚服务职工的思想共识
        6.1.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6.1.2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6.1.3 坚持以效果为导向
    6.2 着眼扩面覆盖,推进完善服务职工的组织体系
        6.2.1 巩固企事业单位已有的工会服务阵地建设
        6.2.2 扩大工会组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人群的覆盖面
    6.3 强化科技引领,打造创新服务职工的载体平台
        6.3.1 推进工会会员信息平台建设
        6.3.2 推进工会网上工作平台建设
        6.3.3 推进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App移动客户端建设
    6.4 聚焦共享理念,积极构建服务职工的普惠模式
        6.4.1 找好服务角度,实现服务领域全方位
        6.4.2 拓宽服务广度,实现服务内容广覆盖
        6.4.3 强化服务深度,实现服务方式多样性
        6.4.4 加大服务力度,实现服务受众多元化
    6.5 展现改革成果,建立高效服务职工的队伍
        6.5.1 人员结构的专业性、合理性
        6.5.2 人员培训的常态化、经常化
        6.5.3 绩效考核的规范性、激励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2021看首都工会——区总工会主席谈2021年工作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用“崇文争先”理念助力“五个东城”建设
努力服务首都功能核心区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进“三新”领域职工入会
新起点高标准共建和谐首都
为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凝聚职工力量建好首都城市西大门
以“1335”为抓手描绘工会工作新蓝图
发挥工会组织作用助推房山高质量发展
当好主人翁建功“十四五”
突破重点行业全面推进非公企业组建工会
团结广大职工谱写美丽大兴新篇章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作为开创新局面
凝心聚力推动平谷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在履职尽责中展现新作为
集中破解建会重点难点问题
围绕中心强措施突出重点抓落实
新阶段新发展新格局新作为

(3)以改革促发展 以奋进谱新篇——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机构改革回眸(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人和”为先手,“心合”为基础,促“物理整合”“化学融合”
“力合”为标准,强化机制建设为改革打基础
    (一)建章立制,强化规范化管理机制
    (二)主动作为,畅通工作沟通运行机制
    (三)层级管理,健全立体式精细化管理机制
    (四)政策落地,提升工作效能
“事合”为中心,机构改革成效初显现
    (一)全力以赴做好国庆重大活动服务保障任务
    (二)开展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夯实安全生产基本盘
    (三)科技引领完善隐患排查与事前管控双重预防机制
小结

(4)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依据
    二、研究现状和目标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妇联组织
        (二)社会治理
        (三)妇联参与社会治理
    二、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二)社会性别理论
        (三)社会治理理论
第二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良好开端(1949-1956)
    一、妇联的全面组建与女界的初步统合
        (一)妇联组织体系的初创
        (二)妇联的组织统合
    二、妇联参与创建社会新秩序的行动
        (一)发动妇女构建群防群治的社会治安格局
        (二)参与创建男女平等的新生产秩序
        (三)参与确立新型的婚姻家庭关系
    三、妇联参与改造妇女的初步实践
        (一)劳动光荣理念下对妓女身份的重塑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对妇女爱国观的培育
        (三)识字学习运动中对妇女的文化政治教育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曲折探索(1956-1966)
    一、妇联组织的曲折发展
        (一)妇联组织名称的统一
        (二)妇联组织制度的改进
        (三)妇联团体会员的收缩与发展
        (四)妇联基层组织的整顿波折
    二、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
        (一)动员妇女参加社会劳动
        (二)大规模开展妇女扫盲运动
        (三)培育妇女群众集体观
    三、妇联初步纠正“左倾冒进”错误的举措
        (一)加强对妇女的劳动保护
        (二)参与整顿托幼组织
        (三)参与整治婚姻乱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中断与初步恢复(1966-1976)
    一、妇联组织的全面解体与初步恢复
        (一)妇联组织的逐步解体
        (二)妇联组织的初步恢复
    二、妇联对社会治理的有限参与
        (一)参与推进男女同工同酬
        (二)发动妇女参与“农业学大寨”
        (三)协助托幼组织的恢复整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发展(1977-2012)
    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妇联组织的迅速发展
        (一)妇联组织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妇联团体会员的迅速扩展
        (三)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的持续推进
    二、新时期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一)多层次推动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
        (二)全方位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三)多方面推进对妇女的综合教育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深化转型(2012-2018)
    一、新时代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机遇
        (一)习近平的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布局
        (二)群团改革背景下妇联组织发展的新需求
        (三)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与中国妇情新样态
    二、新时代妇联组织的深化改革
        (一)妇联组织各项制度的全面整建
        (二)妇联组织体系的系统化改革
    三、新时代妇联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新实践
        (一)引领妇女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新作为
        (三)动员妇女参与培树社会文明新风尚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主体性相统一
    二、坚持理论自信与兼容并蓄地推进理论创新相统一
    三、坚持以妇女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四、坚持做好经常性工作与开展专题性活动相统一
    五、不断提升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协作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互联网+”视角下的济南市市中区工会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互联网+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1.3.2 中国工会问题研究现状
        1.3.3. 国内互联网+工会建设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厘定与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厘定
        2.1.1. 县(区)级地方工会的概念
        2.1.2. 互联网+工会的基本概念
    2.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济南市市中区工会工作现状、问题及成因
    3.1. 济南市市中区工会工作现状
        3.1.1. 济南市市中区总工会基本情况
        3.1.2. 济南市市中区工会工作成效
        3.1.3. 济南市市中区互联网+工会工作现状
    3.2. 济南市市中区工会工作存在问题及成因
        3.2.1. 济南市市中区工会工作存在问题
        3.2.2. 济南市市中区工会工作问题成因
第四章 国内先进地区经验与借鉴
    4.1. 上海市工会互联网+工会建设情况
    4.2. 太仓市总工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4.3. 几点启示
第五章 济南市市中区互联网+工会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5.1. 健全正向激励机制,解决能干事问题
        5.1.1. 建立推进互联网+工会工作的考核制度
        5.1.2. 提高工会干部懂网学网用网意识
        5.1.3. 完善合理的奖惩机制
    5.2. 优化互联网+工作环境,解决工作载体问题
        5.2.1. 配置硬件基础设施
        5.2.2.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5.3. 构筑新媒体矩阵建设,解决运行方式问题
        5.3.1. 打造系列化的主流工会门户网站
        5.3.2. 构筑集“两微一端”的新媒体矩阵
    5.4. 加强各类资源整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5.4.1. 整合各类社会资源
        5.4.2. 建立起统一标准体系的一体多专数据库
    5.5. 加强线上线下结合,解决脱离实际问题
        5.5.1. 搭建网上实用型服务职工平台
        5.5.2. 盯着职工需求做服务
        5.5.3. 注重线上线下的相互结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北京市A区工会组织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综述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1.4.2 研究方案的分析、选择
        1.4.3 实施研究方案所需的条件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与研究相关的理论
        2.1.1 非营利组织理论
        2.1.2 治理理论
    2.2 工会组织理论
        2.2.1 工会组织性质
        2.2.2 工会组织地位
        2.2.3 工会组织职能
第3章 A区工会组织管理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3.1 A区工会组织的现状
        3.1.1 A区工会组织基本情况
        3.1.2 A区工会组织管理现状
    3.2 A区工会组织管理困境
        3.2.1 工会干部管理无序
        3.2.2 工会经费管理不规范
        3.2.3 工会组织办事效率低
        3.2.4 工会组织服务不到位
    3.3 A区工会组织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3.3.1 法律政策支撑不足
        3.3.2 工会组织体制不健全
        3.3.3 服务意识不强
        3.3.4 工会组织地位尴尬
        3.3.5 公众监督乏力
第4章 加强A区工会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
    4.1 国外工会组织管理的借鉴
        4.1.1 中外工会组织比较
        4.1.2 外国工会组织管理经验的借鉴
    4.2 A区工会组织管理的对策建议
        4.2.1 健全规章制度
        4.2.2 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
        4.2.3 加强信息化管理
        4.2.4 加快“福利型工会”向“服务型工会”转型
        4.2.5 加大信息公开与公众监督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区工会组织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7)同构性与非平衡性: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1. 研究缘由
        2. 研究意义
    (二) 基本概念与研究主题
        1. 基本概念
        2. 研究主题
    (三) 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1. 研究历史与现状
        2. 简要述评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与框架
        2. 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
        1. 创新之处
        2. 主要限度
二、历史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历程与脉络
    (一)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背景
        1.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宏观背景
        2.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微观背景
    (二)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历程
        1. 建国初期(1949-1953)的城市社区建设
        2. "单位-街居制"时期(1953-1976)的城市社区建设
        3. 社区服务时期(1977-1991)的城市社区建设
        4. 探索初期(1991-1998)的城市社区建设
        5. 实验阶段(1998-2001)的城市社区建设
        6. 示范全面推进阶段(2001—2009)的城市社区建设
        7. 深化提升阶段(2010-至今)的城市社区建设
    (三)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脉络
        1. 地位提高:从拾遗补缺到发展战略
        2. 内容完善:从社区服务到社区建设
        3. 主体多元:从政府行动到社会参与
        4. 关系理顺:从"垂直控制"到"横向协作"
        5. 重点转换:从社区设施到社区管理
        6. 决策自觉:从被动回应到主动筹划
        7. 建设策略:从实验示范到全面推进
三、悖论解构: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同构性与非平衡性
    (一) 概念内涵及引入
        1. 同构性概念内涵及引入
        2. 非平衡性概念内涵及引入
    (二) 同构性与非平衡性体现
        1.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
        2. 社区公共服务与设施
        3. 社区组织人员配备
        4. 社区社会组织
        5. 社区经费保障
        6. 社区参与与民主自治
    (三) 悖论解析与溯源
        1. 悖论与社区禀赋
        2. 悖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3. 悖论与政府行为
        4. 悖论与社会行动
        5. 悖论与宏观制度环境
四、模式反思: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逻辑与现实
    (一) 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内涵
        1. 模式与社区建设模式
        2. 外生型社区建设模式
    (二) 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逻辑
        1. 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逻辑起点:秩序
        2. 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目标:基层治理单元与生活共同体的纠葛
        3. 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动力:政府需要与居民需求的交织
        4. 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主体:政府、市场、社会、居民的合作与错位
        5. 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内容:"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失衡
        6. 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路径:国家建构与社会演进的博弈
    (三) 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现实合理性
        1. 强国家-弱社会的传统与宏观背景
        2. 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制度环境
        3. 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
        4. 社区建设资源的分配现实
        5. 城市社区建设的阶段性规律
    (四) 外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实践困境
        1. 刚性社区管理消解政权建设目标实现
        2. 社区参与不足引发社区治理困难
        3. 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与方式单一导致供给不足与失衡
        4. 社区精神培育不足导致社区本质流失
五、未来展望:内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理论架构
    (一) 模式选择与内涵:内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未来选择
        1. 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2. 内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内涵
    (二) 合作主义:内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理论基础
        1. 合作主义的内涵
        2. 合作主义的选择与适用
    (三) 主体界定:功能分化理论与内生型城市社区建设主体
        1. 功能分化理论
        2. 内生型城市社区建设主体界定
    (四) 功能回归:内生型城市社区建设主体的功能与定位
        1. 党的领导
        2. 政府主导
        3. 社会行动
        4. 市场辅助
        5. 居民参与
    (五) 合作互动:内生型城市社区建设模式的主体行动机制
        1. 利益整合:合作互动机制的基础
        2. 平衡与协商:政府与社区
        3. 伙伴与共赢:政府与社会组织
        4. 互补与互限: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治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迎接新挑战 建功“十二五”(论文提纲范文)

东城区总工会主席张晓林:
    “切实发挥工会作为, 着力践行三个理念”
西城区总工会主席杨广宏:
    “围绕中心工作, 在3个‘三’上做文章”
海淀区总工会主席惠远霖:
    “强化五种意识, 提升五种能力”
朝阳区总工会主席尹秀峰: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维护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
丰台区总工会主席王建斌:
    “创新工作模式, 在推进五方面工作上下功夫”
顺义区总工会主席刘永发:
    『围绕五项工作, 实现重点突破』
通州区总工会主席林殿彪:
    “抓住五项工作, 做到五个提高”
怀柔区总工会主席付宝兰:
    “围绕中心工作, 提升职工素质”
昌平区总工会主席郝和:
    “加强服务型工会建设, 打造职工认可的‘家’”
石景山区总工会主席李桂珍:
    “推进‘两个普遍’, 助力工会工作”
大兴区总工会主席郑怀志:
    “加强创先争优, 落实工会重点工作”
门头沟区总工会主席任继明:
    “以服务促发展, 开创工会工作的新局面”
平谷区总工会主席郭有才:
    “提高服务水平, 履行维护职能”
房山区总工会主席李忠:
    推进集体合同工作, 助推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密云县总工会主席李永军:
    “为和谐企业建设发挥工会的作用”
延庆县总工会主席郭维峰:
    “强化服务意识, 创新工作机制”
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主席张东明:
    “围绕量化指标, 夯实工会工作”
卫生局工会主席白宏:
    “发挥自身优势, 履行工会职能, 服务发展大局”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 (集团) 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刘润芳:
    “拓展服务模式, 实现四个目标”
北京金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臧峰:
    “发挥工会优势, 创新工作机制, 实现工作突破”
北京京城机电控股公司工会主席赵莹:
    『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二五』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工会主席徐荣明:
    “围绕五年规划, 开展劳动竞赛, 增强工会活力”
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宋春来:
    “以经济发展为主线, 全面提升工会工作质量”
北京联通公司工会主席姜培华:
    “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开展三项活动、加大四个力度”
北京环卫集团工会主席王伟节: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打造‘六个一工程’”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游兴佺:
    『在建﹁六型地铁﹂中发挥好工会作用』

(9)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1.研究经历与选题由来
        2.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1.现有研究情况与总体把握
        2.现有研究视角与理论范式
        3.现有研究内容与分析范式
        4.简要分析与述评展望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概念
        1.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
        2.基本概念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资料来源
    (五) 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
        1.创新之处
        2.主要限度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生逻辑
    (一) 社会转型:党领导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社会分层
        2.社会流动
        3.社会组织
        4.社会分工
    (二) 社会失范:党领导社会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1.民主问题:公民权生长与自治制度不完善
        2.民稳问题:单位制度解体与管理主体缺失
        3.民生问题: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
        4.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
    (三) 社区建设:党领导社会建设作出的新选择
        1.顶层设计: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制度安排:中央政策规章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阐述
        3.变迁轨迹:党对社区建设道路的认识过程与理论趋向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
    (一) 轴心体系:统领的社区建设理论
        1.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总体性探索
        2.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概念性图式
    (二) 中轴核心: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
        1.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探索
        2.党的各次全会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精神
        3.中央政策规章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阐述
    (三) 外围结构:链接的四大支柱理论
        1.居民自治:社区民主与社区党建理论
        2.管理有序:社区体制与社区治理理论
        3.服务完善:社区民生与服务均等理论
        4.文明祥和:社区文明与和谐文化理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效
    (一)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
        1.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其脉络
        2.学术界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阶段的概括
        3.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和发展阶段的再判断
    (二) 发展基层民主:居民自治理念下的社区民主建设实践
        1.稳步推进:党领导的居民自治发展总态势
        2.民主选举:内生人民民主思想的社区实践
        3.民主决策:渗透协商参与理念的社区探索
        4.民主管理:实现自我治理目标的社区实验
        5.民主监督:颠覆传统官民位序的社区创造
        6.其它各地社区民主与居民自治的实践发展
    (三) 维护社会稳定:管理有序理念下的社区管理建设实践
        1.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
        2.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
        3.总体性模式、街道办模式和工作站模式
        4.其它各地社区治理与管理体制创新实践
    (四) 实现民生民本:服务完善理念下的社区服务建设实践
        1.社区服务实践:变迁过程与总体发展状况
        2.社区服务设施:拥有量和覆盖面不断增加
        3.社区服务队伍: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
        4.社区服务机制:多主体参与和多方式供给
        5.社区服务投入:各级财政支撑与分类指导
        6.各地发展社区服务的典型案例与创新实践
    (五) 建设精神文明:文明祥和理念下的社区文明建设实践
        1.创建文明祥和社区实践的总体发展
        2.各地建设文明祥和社区的实践探索
五、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创造的核心价值
    (一)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已形成且是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基础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经验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10)贯彻落实折子工程 扎实推动工会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实现工会组织全覆盖
    朝阳区总工会:创新建会和发展会员方式
    崇文区总工会:不断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
    宣武区总工会:继续大力推进工会组建工作今年, 宣武区总工会将继续加强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外资企业建会, 加强大型民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建会工作, 大力推进联合会和特殊领域的工会组建工作, 同时, 在以下三个方面创新工作机制: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顺义区总工会:促进和谐稳定是工作重点
    海淀区总工会:完善协调劳动关系制度
    房山区总工会:“抓建会、保平安、创和谐”
    开发区总工会: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兴区总工会:在提高职工素质上下工夫
    昌平区总工会:为职工成才搭建平台
    密云县总工会:创新职工培训载体
构建服务型工会
    西城区总工会: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
    石景山区总工会:发挥服务体系作用
    怀柔区总工会:整合资源构建工会服务体系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
    通州区总工会:加强工会基层组织建设
    平谷区总工会: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
构建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丰台区总工会:发挥群团组织优势
    延庆县总工会:着力抓好“三加强”

四、北京市西城区工会2002年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型工会建设研究[D]. 赵娜. 吉林大学, 2021
  • [2]2021看首都工会——区总工会主席谈2021年工作设想[J]. 本刊编辑部. 工会博览, 2021(02)
  • [3]以改革促发展 以奋进谱新篇——2019年北京市西城区机构改革回眸[J]. 李华. 城市与减灾, 2020(01)
  • [4]妇联参与社会治理的历史进程及经验研究[D]. 李乾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5]“互联网+”视角下的济南市市中区工会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 王洪星. 山东大学, 2018(12)
  • [6]北京市A区工会组织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D]. 李海霞.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7]同构性与非平衡性: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模式反思[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1(05)
  • [8]迎接新挑战 建功“十二五”[J]. 本刊编辑部. 工会博览, 2011(02)
  • [9]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2)
  • [10]贯彻落实折子工程 扎实推动工会工作[J]. 本刊记者. 工会博览, 2009(05)

标签:;  ;  ;  ;  ;  

北京市西城区工会2002年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