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鲁盆地鲁西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油气评价

开鲁盆地鲁西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油气评价

一、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学和油气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谈顺佳,于常青,聂逢君,陈振岩,严兆彬,里宏亮[1](2021)在《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构造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探讨》文中提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指赋存于沉积盆地砂岩中的后生型铀矿床,分布范围较广,并且此类铀矿资源在世界铀资源所占份额越来越大,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工业铀矿化类型。松辽盆地是我国北方六大中新生代盆地之一,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潜质好。一直以来是诸多铀矿地质研究者所关注的盆地,其中以开鲁盆地最为典型,特别是钱家店凹陷,其含铀层位的地球物理特征明显,与油伴生,成矿远景好。本文主要对与钱家店凹陷毗邻的松辽盆地西南部的开鲁盆地哲中凹陷中的龙湾筒凹陷进行地球物理资料深入分析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对含铀目的层地震属性特征的处理分析,对研究区的构造形态、目的层物性变化及铀成矿前景进行初步预测,圈定了有利铀成矿潜力区域,为后续铀矿勘探和研究提供参考。

陈彦武[2](2021)在《松辽盆地西南部泉头组-嫩江组沉积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松辽盆地西南部是盆地的一级构造单元区,也是重要的油气成藏和砂岩型铀矿富集成矿区。由于铀矿床主要在沉积砂体中富集,因此对研究区有利砂体和沉积体系的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首先在综合钻井、地震、测井及其他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借助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地层进行精细对比划分,建立研究区各层地层格架。然后,在结合地质构造演化特征、古地貌特征、物源变化特征及实验分析测试数据,综合分析研究区砂岩型铀矿富集形成的构造环境、砂体特征及沉积体系展布特征与演化规律,进一步预测了铀矿有利区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泉头组-姚家组沉积时期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四种沉积相类型。K2q和K2y时期,西南部边缘地带沉积体系受物源控制明显,物缘供给区发育冲积扇-辫状河体系,砂体主要分布于扇中亚相和辫状河河道微相中,岩性主要以砾岩、砂砾岩、粗、中、细砂岩为主,夹有薄层的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K2qn和K2n时期,均以湖泊相沉积为主。K2qn时期,研究区以湖泊相为主,有部分地区发育三角洲相沉积,缺乏大规模砂体沉积,厚度不大,此时砂体主要存在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河口坝微相,岩性主要以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和粉砂质泥岩互层为主;K2n砂体发育主要在薄层小型的砂滩或砂质浅湖微相中,岩性主要发育厚层的灰色、黑灰色泥岩,泥岩隔水层厚度稳定。松辽盆地西南部泉头组-嫩江组时期,预测的铀矿有利区域分布为:纵向上,主要含矿层为K2q和K2y;横向上,泉头组主要分布在八仙筒附近、以及章古台-协尔苏-金宝屯-双辽一片区域;姚家组分布在伊胡塔-通辽-钱家店-中会古田一带、伽玛吐向南一直到盆地边缘、以及金宝屯-双辽一带。

郭睿波[3](2020)在《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九佛堂组上段页岩含油性评价与可动性预测》文中指出陆东凹陷位于内蒙古开鲁盆地次级负向构造单元陆家堡坳陷中,发育了交力格和三十方地两个主要的生油洼陷。九佛堂组上段(九上段)页岩分布面积广、有效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在以往的研究中,九佛堂组主要被视作纯粹的生油岩而进行研究,而将其作为页岩油层段所开展的针对性工作几乎为零。论文建立了陆东凹陷九上段页岩油聚集模式,预测了页岩油资源与可动油资源,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揭示了交力格洼陷与三十方地洼陷九上段古环境差异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交力格洼陷页岩有机质来源为藻类,沉积时期处于贫氧—还原的半咸水环境,古生产力、水体环境、沉积速率共同控制了有机质的富集。三十方地洼陷页岩有机质为藻类与高等植物混合来源,整体处于氧化—贫氧的淡水—微咸水环境,洼陷中心水体偏咸,沉积速率、水体环境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较差,较高的古生产力控制了有机质的富集。提出了交力格洼陷与三十方地洼陷页岩双洼差异生烃演化机制。三十方地洼陷页岩生烃演化特征遵循Tissot干酪根生烃模型。交力格洼陷页岩存在藻类及生物类脂物在低熟阶段生油与生油窗内热降解生油两个阶段。两个洼陷间的有机质差异演化特征受生源与古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含油性主控因素,构建了页岩含油性评价体系。基于氯仿沥青“A”与热解游离烃(S1)两种恢复模型,定量评估九上段页岩滞留油量为0.05%~0.91%(氯仿沥青“A”)和1.02~14.26mg/g(Si),Si轻、重烃恢复模型计算得到的滞留油量偏大。TOC、成熟度、岩相、排烃效率、孔隙度为页岩含油性影响因素。纹层状页岩相含油性较好,层状粉砂质页岩相含油性受页岩发育位置影响存在分异性。建立了陆东凹陷双洼分异型页岩油聚集模式,预测了页岩油可动资源。富有机质岩相、成熟度及含油性是陆东凹陷页岩油聚集的主控因素。两个洼陷深部均发育了赋存于纹层状页岩相的富游离烃基质型页岩油,交力格洼陷浅部发育了赋存于块状粉砂质泥岩相的低熟富吸附烃基质型页岩油,三十方地洼陷浅部发育了赋存于层状粉砂质页岩相的富吸附烃基质型页岩油。从陡坡带到洼陷中心,游离态页岩油赋存机制由裂缝控烃向基质储烃转变。页岩总可动油率为12.815%~17.137%,可动油量为0.704~2.693×10-3t/m2。运用体积法预测九上段页岩油资源量约为1.4459×108t,页岩油可动资源量约为0.18×108 t。论文分析了九上段页岩含油性、聚集模式与页岩油资源量,丰富了陆相页岩油基础地质理论研究,对我国中小型陆相盆地页岩油勘探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王硕[4](2020)在《陆西凹陷包14块九上段Ⅰ组沉积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14块位于陆西凹陷中部,本文以包14块九佛堂组九上段I组为研究对象,利用物探、测井等多种手段对目的层段进行沉积特征等相关研究,分析储层含油性分布规律和储层非均质性,为该地区进一步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地质基础。通过层序界面的识别,将陆西凹陷的九佛堂组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九上段I组位于高水位体系域。本文采用井震结合将九上段I组划分为5个超短期旋回。通过地层对比发现I组各层单砂体较薄,I组从下至上砂体整体呈中间厚,上下较薄的趋势。根据岩心、地震相和测井相对沉积相和沉积微相进行研究,认为九上段I组是水下扇,发育有扇中和扇端亚相。研究区域内发育有多个辫状水道,在I3、I4层水下扇规模较大。I组纵向上表现为以退积的地层堆积样式为主。通过岩心等资料对I组含油性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发现目的层段含砾砂岩含油性最好。研究区域内辫状水道含砾砂岩发育。含油性较好的区域为发育有辫状水道的中部构造高位区域,含油性较差区域位于研究区域边部。通过对岩心和测井解释资料进行统计,I组各层渗透率为低渗,渗透率受裂缝影响大,特别是人工压裂造成的人工裂缝。I组储层非均质性既受沉积相带控制,同时也受人工压裂和深度调驱作用影响。

张佩雅[5](2019)在《陆西凹陷九佛堂组下段沉积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陆西凹陷九佛堂组下段的构造油气藏已经基本探明,岩性及岩性-构造油气藏是下一步的勘探重点。但由于对沉积相空间展布的认识上存在局限性,制约了接下来的勘探进程。本文针对陆西凹陷九下段沉积特征,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和沉积岩石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充分运用现有的钻井、测井、录井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观察岩心、鉴定薄片等多种研究手段,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岩石学特征、沉积相类型及沉积相展布特征的详细研究,总结了沉积相演化规律,建立了沉积相模式,对陆西凹陷九下段优势相进行了分析和描述。本文将九佛堂组地层划分为一个三级旋回层序,九下段与九上段由最大湖泛面相隔,目的层九下段包含了低位和湖侵两个体系域。低位体系域包含三个准层序组,湖侵体系域包含四个准层序组,整个九下段为水体相对变深的过程。设计的七条连井剖面覆盖工区大部分地区,建立了陆西凹陷九佛堂组下段地层的等时层序地层格架。九下段共识别出湖泊、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四种相类型及其相应的亚相和微相,并对其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单井沉积相分析及全区沉积相连井剖面对比,认为研究区五十家子庙洼陷主要以湖泊相为主,深湖和浅湖相均有发育;东部陡坡带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马家堡高垒带发育典型扇三角洲;马北斜坡带发育有辫状河三角洲。并且分析了九下段各层序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通过沉积相的分类研究及岩石物性的分析对比,认为东部陡坡带的近岸水下扇及马家堡高垒带的扇三角洲的水下河道微相和水下低隆地带的粒屑滩微相,为优势储集相带,储层物性及厚度分布较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方向。

程银行[6](2019)在《松辽盆地晚白垩世以来沉积充填及构造演化研究》文中指出松辽盆地晚白垩世(K2)以来的火山—沉积建造保存相对较为完整,全面记录了盆的构造演化过程。论文针对松辽盆地大规模构造反转时限和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不确定性,以及构造反转与盆地内部砂岩型铀成矿是否相关等两个科学问题开展工作。对盆地南部不同构造单元内的26个油田钻孔采集了126件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主要分布于地堑、地垒,样品深度在1500-4000 m,获得107件有效测年结果,显示出,松辽盆地在晚白垩世以来存在2个构造演化阶段。第一阶段是晚白垩世—古新世(70-50Ma)整体构造隆升。主要表现为(1)沉积相由湖相变为河流相。上白垩统四方台组、明水组开始沉积成岩期,碎屑物粒度开展逐渐变粗,到了古新世盆地未接受沉积,缺失了白垩纪末期至古近纪地层,表明该时期始终处于抬升剥蚀阶段。(2)基性岩浆活动相对强烈。自88-50Ma断断续续持续活动,表明持续伸展构造背景。(3)裂变径迹成果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的构造隆升事件在整个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均有发生,具有普遍性。第二阶段是渐新世—中新世(40-10Ma)构造反转。主要表现为(1)该阶段在松辽盆地内部分沉积物较少,部分地区仅零星沉积了中新统大安组和泰康组。(2)基性岩浆活动较弱。(3)褶皱构造、逆冲断裂构造强烈发育。这一阶段最明显的构造特征是大规模北东向褶皱和逆冲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在盆地内部形成一系列北东向褶皱隆起和坳陷,被大安组、泰康组角度不整合覆盖。盆地南缘15.6±0.7Ma左行逆冲走滑断裂,标志着这一时期挤压构造背景。(4)锆石、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成果资料显示,这一时期不同构造单元的隆升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盆地南部隆升时间较早,盆地西北部较晚,典型北东向断层上盘经历的构造隆升事件主要有80–50Ma和40-10Ma两个阶段构造隆升,而断层下盘并未记录40-10Ma的事件,表明断层两盘在在后一构造阶段的隆升速度不同,造成了松辽盆地由早期的正断层转变后逆断层。同时裂陷区和断垄区也明显不同,前者经历了前述两期构造事件,而后者仅经历了早期的构造事件,表明松辽盆地在后一构造事件期间并非同时经历。2个阶段太平洋板块活动明显不同。第一阶段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为北北西向,俯冲角度较大,第二阶段板块俯冲方向由北北西向转变为北西西向,这种转变过程始于50±0.9Ma,持续到41.5±0.3Ma,与裂变径迹测年资料在50-40M构造热事件间歇相吻合。鉴于松辽盆地渐新世—中新世构造反转与松辽盆地内地浸砂岩型铀成矿年龄吻合,首次提出了末次隆升构造制约了盆地内地浸砂岩型铀矿形成的认识。

吴兆剑,韩效忠,胡航[7](2018)在《开鲁盆地陆家堡凹陷绍根地区早白垩世裂陷期后沉积构造演化与铀矿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北方主要产煤铀盆地之一,松辽盆地西南缘开鲁盆地一直是铀矿找矿工作的重点区域。基于开鲁盆地陆西凹陷绍根地区煤田勘探过程中发现的大量伽马异常信息,对该区展开煤田资料的铀矿二次开发,并钻探发现了铀矿化显示。在此背景下,对绍根地区早白垩世裂陷期晚期至今沉积地层展开地层精细对比划分、沉积环境和构造演化分析、铀成矿类型和赋矿规律探讨。综合分析认为:1)绍根地区自早白垩世阜新期以来发育阜新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和泰康组,泉头—青山口组、明水组缺失。2)绍根地区阜新期为断陷期末期深湖—湖沼相沉积,发育多层煤;之后受燕山运动影响,阜新期末发生构造反转,泉头—姚家期早期处于构造隆升的欠补偿时期,阜新组顶部遭受剥蚀,泉头—姚家早期未接受沉积;姚家晚期—嫩江期为热沉降坳陷阶段,发育冲积扇相和滨浅湖—半深湖相沉积;四方台期为挤压反转期,地层快速隆升,发育冲洪积扇沉积。3)嫩江组和四方台组为绍根地区主要赋矿层,其中嫩江组发育泥岩型铀矿体,四方台组发育砂岩型铀矿体。4)泥岩型铀矿体顺层呈中心向下凹的薄板状发育,为典型的同生沉积成岩成矿;砂岩型铀矿体呈板状,主要赋存于四方台组底部红褐色与灰绿色交界部位的灰绿色砂砾岩中,其成矿类型可能为潜水氧化型。上述成果认识与钱家店等邻区有较大差异,对绍根地区下一步的铀矿找矿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方园[8](2017)在《陆西凹陷九佛堂组有效储层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陆西凹陷是辽河外围盆地勘探程度最高、勘探效果最好的凹陷,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勘探难度越来越大,构造油气藏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几乎都已经被发现,目前该区勘探开发的重点主要是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或岩性油气藏,五十家子庙洼陷及周边地区勘探程度相对较低,而且是典型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在近几年勘探中也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在进一步研究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首先是九佛堂组上段单层砂体薄,多为2~12m,依托地震资料为主的常规波阻抗反演识别薄储层难度很大;另外这一地区九佛堂组下段普遍发育凝灰质砂岩、局部地区还发育火山碎屑岩等特殊岩性,使之识别有利岩性及开展裂缝预测难度很大。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次研究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对该地区进行了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利用测井曲线的处理和重构,针对不同类型的特殊储层开展叠后和叠前联合反演以及多属性分析等研究工作。针对九佛堂组上段(简称九上段)薄层砂体,由于目的层砂体在纵向上与上下泥岩层阻抗非常接近,利用常规声波时差开展薄储层反演精度很低而且很难分辨,通过测井曲线敏感参数交汇分析,发现在本地区深侧向电阻曲线对薄层砂体响应更为敏感,利用拟声波曲线重构技术进行波阻抗反演,实现提高分辨薄层能力,并精确雕刻出多个砂体;对于九佛堂组下段(简称九下段)火山碎屑岩储层,采用叠前、叠后联合反演、多属性分析等技术,刻画火山碎屑岩分布范围,并根据储层特点选择合理的方法预测裂缝发育区。利用该研究结果进行了生产上井位部署和钻井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建立一套适合该地区特点的有效储层预测技术方法,同时对辽河外围其它凹陷及地质特征相类似地区的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腾飞[9](2016)在《彰武盆地早白垩世沉积体系与构造控制》文中研究指明松南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群是潜力较大的勘探新区,彰武盆地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滚动开发已经展开。钻井与试油结果表明,彰武盆地满盆含油,但只有X2和X8两个井区达到工业油流标准,并稳定投产,而在盆地其他部位,仅见油气显示,但并未发现成规模的油气藏。彰武盆地油气产区位于盆地X2-X8一线NNW走向的斜向低隆之上。研究盆内低隆如何产生,盆内沉积体系如何展布,以及盆地如何演化成为研究彰武盆地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为盆地内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对其周缘断陷盆地的勘探开发同样具有借鉴价值。本文以整个彰武盆地为研究区,以下白垩统九佛堂组、沙海组为目的层,开展沉积体系与构造控制研究。根据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确定盆地断裂和地层发育状况,研究盆地构造样式,并运用平衡剖面原理,绘制盆地构造发育史剖面,恢复盆地充填过程和构造演化,同时对盆地发育机制进行探讨。基于测井曲线、录井岩性、岩心等资料通过标准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和分级控制的方法进行全盆砂组划分对比,建立层序地层格架,总结层序发育模式。确定沉积体系的平面展布,建立沉积相模式。从地层发育、沉积体系、成藏作用三个方面研究构造-火山作用对于盆地的控制作用。一、盆地构造特征和演化彰武盆地整体为东断西超的箕状盆地,东部为陡坡,西部为缓坡。断裂F1为控盆断裂,为犁式正断层,顶部较陡向下变缓。断裂F2、F3在伸展同时,伴随扭动作用,属调节断层。九佛堂组和沙海组时期,盆地经历了伸展阶段和扭转阶段两个阶段。伸展阶段包括拉张伸展期(相当于九佛堂组下段沉积期)、转换伸展期(相当于九佛堂组上段沉积期)、构造反转期(九佛堂组沉积期末)。扭转阶段包括转换伸展期(相当于沙海组下段沉积期)、萎缩反转期(相当于沙海组上段沉积期)。盆内最重要的低凸起即X2-X8凸起是由于盆地右旋扭动产生的挤压应力场造成的,这一凸起带是整个盆地的油气有利区。二、层序地层格架确定地层发育完整的井作为标准井。依据测井标准曲线和综合录井,对标准井含油层系进行砂组划分。在标准井砂组划分后,优选标准层段,建立典型剖面,开展标准井统层。建立过标准井的骨干剖面网,从标准井出发,采取邻井对比,井点辐射,逐步蔓延,统一闭合,划分全区的地层。识别层序界面,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九佛堂组和沙海组共划分了13个三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超层序)相当于九佛堂组下段、九佛堂组上段、沙海组下段和沙海组上段。13个三级层序分别相当于九7-九1砂组的7个层序,沙5、沙4-沙3、沙2的3个层序,沙1-1、沙1-2、沙1-3的3个层序。据此建立盆地层序模式共5种8型。包括受正拉张伸展构造控制的“粗-细-粗对称”和受斜张走滑控制的“细-粗-细偏对称”的陡坡型;受正拉张伸展构造控制的“粗-细非对称”和受斜张走滑控制的“细-粗-细对称”的缓坡型;受正或斜拉张构造控制的“细夹粗”的深水型;受正拉张伸展构造控制的“细-粗-细”的深槽型;受斜张走滑构造控制的“细-粗-细”的台滩型。三、物源-沉积体系识别出彰武盆地的岩石类型,四类、十五亚类、二十次亚类和47类基本类型。4大类包括陆源碎屑岩大类、火山熔岩大类、火山碎屑岩大类和侵入岩(脉岩)大类。十五亚类包括砾岩、砂岩、灰岩等,二十次亚类包括安山玄武岩、玄武岩等,47类基本类型包括复成分砾岩、砂砾岩等。识别出彰武盆地的沉积相(相、亚相和微相)类型,四相、十亚相、二十微相。四相分别是湖泊相、扇三角洲相、三角洲相和火山岩相,十亚相包括浅湖、半深湖、水下扇等,二十微相包括浊流、静水泥、水下河道等。沉积体系包括东部沉积体系、西部沉积体系、西南沉积体系、东北沉积体系等。其中,主要沉积体系为东部沉积体系和西部沉积体系。东部为火山物源-扇三角洲物源-沉积体系,西部为火山-风化物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四、构造控制伸展扭动构造机制下的构造沉降导致相对湖平面变化,并由此控制层序发育,特别表现在水进期盆地中部有大规模沉积物进积。随构造活动伴生的火山作用既提供了大量的沉积物,并使得盆地东部物源和西部物源产生差异。同期发育的同生凸起和两侧深凹陷提供了深湖的油页岩和沼泽的煤层两种烃源岩。构造作用产生的X2—X8低凸起与两侧生油凹陷一起,构成了近源组合,利于油气藏的形成,使得X2—X8一带成为成藏有利区。

杨俊斌[10](2016)在《陆西凹陷构造及演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凹陷,大型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隆起和坳陷内进一步划分出的次一级负向构造单元;与其对应的正向构造单元是凸起。构造,是指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的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构造体系演化,是指从时间的角度探讨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过程和变化规律。本文在搭建陆西凹陷层序格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进行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特征开展了研究,陆西凹陷发育一级断裂-西绍根断裂,控制了整个凹陷的形成和演化;2条二级断裂(包括包日温都断裂、包24井南断裂)控制了凹陷的断裂展布,依次将凹陷划分为5个二级构造带。利用平衡剖面技术把陆西凹陷演化过程分为初始断陷、张裂深陷、稳定下沉和回返萎缩4个期次,陆西凹陷历经4个期次演化,最终形成现今构造格局。通过分析陆西凹陷钻井及油藏形成规律,可以看出凹陷的构造及演化对油藏的形成起着重要控制作用。

二、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学和油气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学和油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构造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地质与地球物理概况
2 构造特征分析
3 铀矿前景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2)松辽盆地西南部泉头组-嫩江组沉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来源
        1.1.2 研究区概况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积相及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1.2.2 松辽盆地西南部沉积相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建立松辽盆地西南部泉头组-嫩江组的等时地层格架
        1.4.2 松辽盆地西南部泉头组-嫩江组沉积体系分布特征
        1.4.3 砂体厚度及沉积微相展布特征
    1.5 特色和创新点
    1.6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特征
    2.2 研究区概况
    2.3 构造演化特征
        2.3.1 研究区沉积充填特征
        2.3.2 断陷期构造特征
        2.3.3 坳陷期构造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标志
        3.1.1 泉头组底部砾岩
        3.1.2 青山口组泥岩段
        3.1.3 嫩江组泥岩段
    3.2 地层剖面对比特征
        3.2.1 泉头组地层剖面对比
        3.2.2 青山口组地层剖面对比
        3.2.3 姚家组地层剖面对比
        3.2.4 嫩江组地层剖面对比
    3.3 地层厚度平面分布特征
        3.3.1 泉头组地层厚度平面分布
        3.3.2 青山口组地层厚度平面分布
        3.3.3 姚家组地层厚度平面分布
        3.3.4 嫩江组地层厚度平面分布
    3.4 地层底面埋深特征
        3.4.1 泉头组底面埋深特征
        3.4.2 青山口组底面埋深特征
        3.4.3 姚家组底面埋深特征
        3.4.4 嫩江组底面埋深特征
第四章 沉积体系研究
    4.1 物源分析
        4.1.1 物源体系及水系分布
        4.1.2 重矿物分析
        4.1.3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 沉积相标志
        4.2.1 岩相标志
        4.2.2 沉积构造
        4.2.3 古生物
        4.2.4 粒度特征
        4.2.5 测井相
    4.3 沉积相类型
        4.3.1 冲积扇
        4.3.2 河流相
        4.3.3 三角洲相
        4.3.4 湖泊相
    4.4 单井相分析
        4.4.1 B13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4.2 QC33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4.3 B10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4.4 QC181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4.5 B11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4.6 QC150 井单井沉积相分析
    4.5 连井相分析
        4.5.1 LC17-LC21-QC152-QC154 连井剖面
        4.5.2 QC152-QC150-QC149-QC181 连井剖面
        4.5.3 B4-B7-LC21-QC33-QC128 连井剖面
        4.5.4 B2-B3-B11-B13 连井剖面
    4.6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4.6.1 砂体分布特征
        4.6.2 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
第五章 沉积模式及有利区预测
    5.1 沉积模式
    5.2 有利区预测
        5.2.1 沉积体系特征
        5.2.2 铀矿有利区分布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九佛堂组上段页岩含油性评价与可动性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1 实物工作量
        1.4.2 研究分析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2 地质背景及样品来源
    2.1 陆东凹陷研究区概况
        2.1.1 基础地质背景
        2.1.2 地层发育情况
        2.1.3 沉积与构造演化
    2.2 样品信息
3 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古环境分析
    3.1 页岩矿物组成
    3.2 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3.2.1 主量元素
        3.2.2 微量元素
        3.2.3 稀土元素
    3.3 页岩古沉积环境判别
        3.3.1 水体氧化还原性质
        3.3.2 古气侯
        3.3.3 古盐度
        3.3.4 有机质富集影响因素
4 陆东凹陷页岩生烃条件及演化模式
    4.1 页岩有机地球化学
        4.1.1 有机质类型
        4.1.2 有机质丰度
        4.1.3 有机质成熟度
        4.1.4 页岩生烃潜力评价
    4.2 页岩抽提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4.2.1 页岩抽提物族组分
        4.2.2 饱和烃组成与分布
        4.2.3 芳香烃组成与分布
    4.3 页岩生烃演化模式
        4.3.1 实验仪器与过程
        4.3.2 生烃过程模拟及其参数变化
        4.3.3 热模拟实验结果可靠性分析
        4.3.4 液态烃族组成
        4.3.5 页岩生烃演化模式
5 页岩含油性评价
    5.1 页岩含油性评价
        5.1.1 页岩含油性定性评价与分级标准建立
        5.1.2 页岩含油性定量评价
    5.2 页岩含油性影响因素
        5.2.1 页岩岩相
        5.2.2 总有机碳(TOC)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2.4 排烃作用
        5.2.5 孔隙度
        5.2.6 脆性矿物
6 页岩油聚集模式与可动性
    6.1 陆东凹陷页岩油聚集模式
    6.2 页岩油可动性与可动资源量
        6.2.1 页岩油可动性
        6.2.2 页岩油可动资源预测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4)陆西凹陷包14块九上段Ⅰ组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陆相沉积研究的现状
        1.2.2 陆西凹陷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非均质性研究的现状
        1.2.4 当前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3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工区基本情况
    2.1 工区位置
        2.1.1 自然地理位置
        2.1.2 构造位置
    2.2 地层构造背景
        2.2.1 地层层序及地质时期背景
        2.2.2 区域构造演化简史
    2.3 生储盖组合
    2.4 流体性质
        2.4.1 原油性质
        2.4.2 地层水性质
    2.5 储层敏感性特征
    2.6 区块开发简史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层序地层格架
    3.2 小层的划分
        3.2.1 地震层位追踪对比
        3.2.2 建立标准剖面
        3.2.3 全区具体划分模式
        3.2.4 划分结果
    3.3 小层精细对比
        3.3.1 小层精细对比方法
        3.3.2 砂地比展布情况
        3.3.3 小层间隔层的展布特征
第四章 储层沉积特征
    4.1 沉积类型
        4.1.1 岩石学标志
        4.1.2 测井曲线标志
    4.2 沉积微相
        4.2.1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4.2.2 单井相分析
        4.2.3 连井相分析
        4.2.4 平面相分析
        4.2.5 沉积演化规律
第五章 物性和含油性特征
    5.1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5.2 储层渗透率特征
    5.3 储层含油性特征
        5.3.1 各种岩样的含油性
        5.3.2 区域内的含油性分布状况
第六章 储层非均质性
    6.1 层内非均质性
    6.2 平面非均质性
    6.3 层间非均质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5)陆西凹陷九佛堂组下段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层序地层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1.2.2 沉积相国内外研究概况
        1.2.3 工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论文技术路线
        1.3.1 论文的理论依据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与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工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2.2 区域地层概况
    2.3 区域构造特征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概述
    3.2 层序和体系域界面识别
        3.2.1 层序界面识别
        3.2.2 体系域界面识别
        3.2.3 层序与体系域划分
    3.3 体系域与准层序组特征识别
        3.3.1 低位体系域及其准层序组
        3.3.2 湖侵体系域及其准层序组
    3.4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3.5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第4章 沉积相分析
    4.1 沉积相标志
        4.1.1 岩石相标志特征
        4.1.2 沉积岩石类型
        4.1.3 沉积构造特征
        4.1.4 测井相标志
    4.2 沉积相类型
        4.2.1 扇三角洲相
        4.2.2 近岸水下扇相
        4.2.3 辫状河三角洲相
        4.2.4 湖泊相
    4.3 单井沉积相分析
    4.4 连井剖面相分析
    4.5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4.6 沉积相模式
第5章 有利沉积相带预测
    5.1 岩性物性分析
    5.2 有利相带分析
第6章 论文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6)松辽盆地晚白垩世以来沉积充填及构造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研究现状背景及支撑项目
        1.3.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地层
        2.2.1 前古生界
        2.2.2 古生界
        2.2.3 中生界
        2.2.4 新生界
        2.2.5 第四系
    2.3 构造
        2.3.1 构造位置
        2.3.2 松辽盆地构造单元划分、主要断裂及构造层划分
    2.4 岩浆岩
        2.4.1 区域岩浆岩活动规律。
        2.4.2 松辽盆地火山活动
    2.5 矿产地质
3 沉积特征对构造事件的响应
    3.1 松辽盆地内部碎屑沉积充填特征
        3.1.1 火石岭期—营城期(J—K1)
        3.1.2 登楼库期—泉头期(K1—K2)
        3.1.3 青山口期—嫩江期(K2)
        3.1.4 四方台—明水期(K2)
    3.2 盆地充填、继承与迁移特征
        3.2.1 松辽盆地不同阶段岩性岩相分布特征
        3.2.2 松辽盆地迁移变化规律
    3.3 沉积环境与气候变迁
        3.3.1 三期红色沉积建造
        3.3.2 生物化石
        3.3.3 气候周期性变化
    3.4 碎屑锆石对盆缘构造隆升的响应
        3.4.1 哲参3 岩心碎屑锆石对盆缘构造隆升的响应
        3.4.2 钱2和D1 岩心碎屑锆石对盆缘构造隆升的响应
        3.4.3 盆地缘构造隆升转换
        3.4.4 盆缘构造隆升历史
        3.4.5 碎屑岩物源区相似度
4 松辽盆地构造岩浆事件
    4.1 概述
    4.2 侏罗纪火石岭期岩浆事件
    4.3 早白垩世营城期岩浆事件
    4.4 晚白垩世岩浆活动
    4.5 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
5 松辽盆地构造特征
    5.1 松辽盆地基底构造
    5.2 断裂构造
    5.3 褶皱构造
    5.4 松辽盆地构造层划分
6 松辽盆地构造热年代学及砂岩型铀矿
    6.1 裂变径迹概念及原理
    6.2 裂变径迹样品采集及分析流程
    6.3 裂变径迹分析结果
    6.4 侏罗纪—早白垩世构造演化
    6.5 晚白垩世早期构造演化
    6.6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以来构造热演化
    6.7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历史
    6.8 末次隆升构造与地浸砂岩型铀成矿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开鲁盆地陆家堡凹陷绍根地区早白垩世裂陷期后沉积构造演化与铀矿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质背景
2 地层格架
    2.1 地层对比与划分
    2.2 岩性特征
3 沉积构造演化
    3.1 阜新拉张断陷晚期
    3.2 泉头—姚家早期隆升剥蚀期
    3.3 姚家晚期—嫩江期热沉降坳陷期
    3.4 四方台反转期冲积扇相沉积
4 铀矿化特征
    4.1 成矿层位
    4.2 成矿类型与赋矿规律
5 结论

(8)陆西凹陷九佛堂组有效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成果
第2章 地层特征及层序划分
    2.1 地质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层序地层划分
第3章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3.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3.2 精细构造解释
    3.3 断裂特征
    3.4 构造特征
    3.5 构造演化
第4章 储层预测
    4.1 储层特征
    4.2 九佛堂组上段薄储集层预测
    4.3 波阻抗反演预测九下段凝灰质砂岩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9)彰武盆地早白垩世沉积体系与构造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工作量
    1.7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盆地地理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东北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2.2.2 周缘深大断裂
        2.2.4 辽西盆地群中生代构造演化
    2.3 盆地地层特征
    2.4 油气地质概况
        2.4.1 烃源岩条件
        2.4.2 储集层特征
        2.4.3 盖层条件
        2.4.4 生储盖组合
        2.4.5 成藏条件分析
第3章 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
    3.1 盆地构造样式
    3.2 盆地构造演化
    3.3 盆地构造机制
    3.4 盆地对地层叠置样式的控制
第4章 层序地层格架
    4.1 地层划分与对比
    4.2 层序地层结构
        4.2.1 层序地层界面
        4.2.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4.2.3 层序地层发育与层序结构
        4.2.4 连井层序格架
        4.2.5 层序类型与层序模式
第5章 物源沉积体系
    5.1 沉积相与物源-沉积体系类型
        5.1.1 岩石类型
        5.1.2 沉积相类型
    5.2 物源-沉积体系
        5.2.1 九佛堂组
        5.2.2 沙海组
    5.3 物源沉积体系分布
第6章 构造控制作用
    6.1 盆内低凸起的形成
    6.2 构造与地层发育
    6.3 构造对沉积体系发育的影响
    6.4 构造对成藏的影响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陆西凹陷构造及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1.1 区域构造背景
    1.2 外部主要构造带
    1.3 内部主要构造带
第二章 层序地层特征
    2.1 层序地层分析思路与方法
        2.1.1 层序界面类型及特征
        2.1.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2.2 层序地层格架及层序内部沉积体系
        2.2.1 地层岩性组合特征
        2.2.2 层序格架建立及体系域划分
        2.2.3 体系域沉积体系研究
第三章 构造特征研究
    3.1 断裂体系类型及构造样式
        3.1.1 断裂类型
        3.1.2 构造样式
    3.2 断层分级
    3.3 断裂形成与分布规律
    3.4 构造单元及特征
        3.4.1 构造单元划分
        3.4.2 各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第四章 构造演化分析
    4.1 构造运动的分期特征
        4.1.l 初始断陷期(义县组-九下段沉积时期)
        4.1.2 张裂深陷期(九上段沉积时期)
        4.1.3 稳定下沉期(沙海沉积期)
        4.1.4 回返萎缩期(阜新沉积期)
    4.2 构造迁移的特征
第五章 构造对沉积体系及油藏的控制作用
    5.1 构造演化与沉积体系
        5.1.1 沉积体系特征
        5.1.2 沉积相展布特征
        5.1.3 构造演化与沉积体系
    5.2 构造演化与油藏分布规律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学和油气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开鲁盆地龙湾筒凹陷构造特征及砂岩型铀矿找矿前景探讨[J]. 谈顺佳,于常青,聂逢君,陈振岩,严兆彬,里宏亮. 地球学报, 2021
  • [2]松辽盆地西南部泉头组-嫩江组沉积体系研究[D]. 陈彦武. 西北大学, 2021(12)
  • [3]开鲁盆地陆东凹陷九佛堂组上段页岩含油性评价与可动性预测[D]. 郭睿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4]陆西凹陷包14块九上段Ⅰ组沉积特征研究[D]. 王硕.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陆西凹陷九佛堂组下段沉积相研究[D]. 张佩雅.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6]松辽盆地晚白垩世以来沉积充填及构造演化研究[D]. 程银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7]开鲁盆地陆家堡凹陷绍根地区早白垩世裂陷期后沉积构造演化与铀矿化特征[J]. 吴兆剑,韩效忠,胡航. 沉积学报, 2018(01)
  • [8]陆西凹陷九佛堂组有效储层预测[D]. 方园. 长江大学, 2017(02)
  • [9]彰武盆地早白垩世沉积体系与构造控制[D]. 王腾飞. 吉林大学, 2016(08)
  • [10]陆西凹陷构造及演化特征研究[D]. 杨俊斌.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标签:;  ;  ;  ;  

开鲁盆地鲁西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及油气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