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枝菌根在芦荟育苗中的应用

丛枝菌根在芦荟育苗中的应用

一、丛枝菌根在芦荟育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旭光[1](2017)在《盐碱胁迫下接种AMF对蒙古黄芪幼苗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单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扭形多样抱囊霉(Diversispora tortuosa,D.t)、混合接种摩西斗管囊霉与扭形多样孢囊霉(FD.mt)三种接种方式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并结合不同盐碱胁迫条件来研究AMF对蒙古黄芪幼苗生理生长及有效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为充分利用AMF资源提升蒙古黄芪的品质、改良盐碱地等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盐碱胁迫条件下,蒙古黄芪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而降低。25mmol/L盐碱浓度处理下蒙古黄芪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125mmol/L盐碱浓度处理下蒙古黄芪种子不发芽。较低的盐碱浓度处理促进了蒙古黄芪种子的萌发。2.盐碱胁迫条件下,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蒙古黄芪幼苗叶片的盐害指数增加,蒙古黄芪幼苗株高、根长、叶片数、叶面积、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率、叶绿素含量均下降。各盐碱浓度处理下,接种AMF组蒙古黄芪幼苗叶片盐害指数均低于CK组,接种AMF组蒙古黄芪幼苗的株高、根长、叶片数、生物量、叶片相对含水率、叶绿素含量均高于CK组。接种AMF明显的缓解了盐碱胁迫对蒙古黄芪生长的抑制。3.盐碱胁迫条件下,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蒙古黄芪幼苗脯氨酸含量上升,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各盐碱浓度处理下,接种AMF组蒙古黄芪幼苗脯氨酸含量均显着(P<0.05)低于CK组,接种AMF组蒙古黄芪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高于CK组,接种AMF组蒙古黄芪幼苗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P<0.05)高于CK组。接种AMF缓解了盐碱胁迫对蒙古黄芪幼苗渗透调节平衡的破坏。4.盐碱胁迫条件下,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蒙古黄芪幼苗MDA含量上升,S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POD活性和CAT活性均下降。除了 Ommol/L和25mmol/L,其他盐碱浓度处理下,接种AMF组蒙古黄芪幼苗MDA含量均显着(P<0.05)低于CK组。各盐碱浓度处理下,接种AMF组蒙古黄芪幼苗SOD、POD、CAT活性均明显高于CK组。接种AMF缓解了盐碱胁迫对蒙古黄芪幼苗叶片细胞膜的损伤。5.盐碱胁迫条件下,随着盐碱浓度的增加,蒙古黄芪幼苗总黄酮含量降低,多糖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各盐碱浓度处理下,接种AMF组蒙古黄芪幼苗总黄酮含量和多糖含量均明显高于CK组。接种AMF缓解了盐碱胁迫对蒙古黄芪幼苗有效药用成分积累的抑制。6.不同盐碱浓度下三个接种AMF组别的侵染率大小顺序为FD.mt>F.m>D.t。7.总体分析,混合接种FD.mt对于促进蒙古黄芪幼苗生长和有效药用成分积累的效果好于单接种F.m、D.t。

王蒙[2](2013)在《黄芩AM真菌优势种—网状球囊霉的培养》文中认为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为唇形科黄芩属草本植物,药用其根,具有清热解毒,燥湿泻火,止血安胎功效。AM真菌是生物界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类共生真菌,能够促进植物生根,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网状球囊霉(Glomus reticulatum)是黄芩根围生长的一种优势种,能与黄芩根系形成典型的丛枝结构。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培养基质、中间载体和孢子接种量等因素对网状球囊霉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选取最佳培养基质、孢子接种量栽植黄芩,研究黄芩生长状况。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宿主植物对网状球囊霉繁殖有显着影响。3种宿主植物均能与网状球囊霉形成良好共生关系。但不同宿主植物间,网状球囊霉的孢子密度、SDH活性、菌根定殖率及球囊霉素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以黑麦草为宿主的孢子密度、SDH活性、菌根侵染率显着高于其他两种宿主植物,说明繁殖网状球囊霉的最佳宿主是黑麦草;以三叶草为宿主的球囊霉素含量高于其他两个处理,说明三叶草更有利于AM真菌产生球囊霉素。2.培养基质对网状球囊霉孢子繁殖量、菌丝量、定殖率均有影响。3种基质中,以土壤、沙、草炭、陶粒比例为2:2:1:2的混合基质为培养基质时,宿主植物生物量及AM真菌相关指标均高于其他基质。说明网状球囊霉最佳培养基质是土壤、沙、草炭、陶粒比例为2:2:1:2。3.接种量不同对宿主植物及AM真菌均有影响。在接种10、30、50个孢子研究基础上,增加了40、70、100个孢子接种水平。随接种量增加,AM真菌孢子密度、定殖率、球囊霉素含量及植物生物量均提高,但接种量为70和100个孢子时,各项指标差异不显着。说明接种量达到一定水平,对AM真菌繁殖的影响趋于稳定。本试验中,繁殖网状球囊霉的最佳接种量为70个孢子/0.75g基质。4.AM真菌能与黄芩根部形成典型的丛枝结构,AM真菌能提高黄芩光合速率,从而提高黄芩生物量及药效。接种量不同对黄芩生长影响不同,随接种量增加,黄芩药用成分及生物量显着提高。当接种量为100个孢子时,黄芩AM真菌定殖率及孢子密度达到最大值,但与接种量为70个孢子的处理间无显着性差异;接种量为100个孢子的处理黄芩生物量、营养成分含量及光合速率显着高于接种量为40和70个孢子的处理。说明黄芩生长的最佳接种量为每盆100个孢子,黄芩苷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综合试验结果可知,安国黄芩AM真菌优势种-网状球囊霉扩繁的最佳宿主植物为黑麦草,最佳培养基质是沙、壤土、草炭、陶粒体积比为2:2:1:2的基质,最适接种量为70个孢子/0.75g基质。黄芩在以基质为0.75kg的情况下,每盆接种100个孢子为最佳接种量。

吴慧贞[3](2011)在《铜、锌不同施用方式和AM真菌与施磷量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文中认为丹参是我国的传统常用中药材,近年来,随着其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人工栽培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但由于栽培措施粗放和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土壤性质和环境变差,从而导致丹参产量和质量下降。本文研究微量元素铜、锌的不同施用方式及AM真菌与施磷量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以期为栽培丹参的科学施肥和充分利用AM真菌资源,提高丹参产量和品质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微量元素铜、锌的不同施用方式对丹参生长、生理特性及丹参脂溶性成分丹参酮类物质积累的影响,探讨栽培丹参施用铜、锌的最佳施用方式和施用时间;另外,本文还研究了不同施磷量和AM真菌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交互效应,并分析了AM真菌促进丹参酮积累的初步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单独或配合施用铜、锌均能促进丹参的生长和丹参酮类物质的累积,且铜、锌配合施用(无论基施、追施或叶面喷施)优于相应的铜、锌单独施用。基于单施铜组的三种施肥方式(基施、追施、叶面喷施)比较,叶面喷施铜的效果好于土壤基施及土壤追施;而基于单施锌组的三种施肥方式比较却是基施好于追施和叶面喷施。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土壤有效铜供应基本足够情况下(1mg/kg土),早期基施和中期追施对丹参生长及其某些生理指标影响不大,而在中期的叶面喷施却显现出较好效果;而当土壤有效锌处于较低水平时(0.4 mg/kg土),早期基施和追施锌明显好于中期喷施锌。因此,种植丹参药材施用铜、锌的最佳时间、施用方式和施用量的建议是:铜、锌施用的最佳时间是移苗后30天左右(返青后),在大田生产中则建议与氮磷钾基肥拌匀后作基肥施用;就施用方式而言,首选基施(尤当土壤铜、锌含量低时),其次亦可喷施(土壤有效铜、锌含量高于植物营养临界值1-2倍时);关于施用量,作基肥施用时,每公项可用CuSO4-5H2O5-10kg和每公项可用ZnSO4-7H2O 10-20 kg,若作叶面喷施时,可按每公项用CuSO4-5H2O 225-450g(喷施浓度为0.03-0.06%)、配液体积750kg,按每公项用ZnSO4-7H2O 450-900g(喷施浓度为0.06-0.12%)、配液体积750kg为宜。2.接种AM真菌的植株均有效地被感染,丹参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接种AM真菌后,菌根的形成扩大了丹参根系在土壤中的吸收范围,使丹参植株能吸收更多养分,促进丹参生物量的积累,并通过与植物共生而引起的次生代谢变化提高了丹参药用有效成分的积累。3.不同施磷量和接种AM真菌对丹参生长和药用有效成分的积累有显着影响。适量施磷水平下,接种AM真菌能增加丹参生物量,菌根侵染率、根系活力及根部POD、PPO的活性,有效提高了丹参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含量,对地下部三种丹参酮类物质的积累有明显促进作用,同时也促进了丹参对土壤N、K的吸收和利用,但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对土壤有效P的吸收利用无明显影响。适当施磷(80 mg P-kg-1)时,接种株菌根侵染率和PPO、POD活性最高,丹参的生物量和丹参酮成分的积累最显着;当土壤不施磷或低施磷时(0-80 mg P·kg-1),接种株的生长优势表现不明显;而高施磷(320 mg P-kg-1)处理时,接种株的丹参酮成分反而低于未接种株,在丹参酮积累方面表现出负效应。这表明,施磷量与AM真菌对丹参生长和3种丹参酮成分的积累具有交互效应。因此,应当适量施磷,以充分发挥菌根菌促进丹参生长的有益效应。本试验结果表明,AM真菌与施磷量对丹参生理特性和养分吸收具有交互效应,接种株较未接种株的生理特性和营养吸收显着改善。在施磷量为80 mg P-kg-1时,AM真菌的接种效应最为明显,说明AM真菌、施磷量和丹参生长三者之间存在着最佳组合关系,使用AM真菌能在提高丹参产量的同时,减少磷肥施用量,实现磷肥的高效利用。

孟静静[4](2011)在《不同水肥条件下AM真菌对丹参促生长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隶属于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直立草本,以根入药,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养心安神等功效。近年来,随着丹参药理作用日益广泛,丹参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野生丹参资源急剧衰竭,栽培丹参成为药材的主要来源,但由于生产栽培技术落后及管理粗放,造成丹参产量和品质下降,严重阻碍了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分和肥料(尤其是P肥)是影响丹参生长的主要因素。科学施肥,合理灌溉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寻求最佳水肥模式对丹参生长至关重要。AM真菌能与80%以上高等植物根系建立共生关系,促进宿主植物根系对水分和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改善体内生理生化代谢过程,增强宿主植物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与积累,提高宿主植物生物量和品质。近年来,将AM真菌作为菌剂使用已成为提高栽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稳定药效与药源的一个新途径。本试验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分和养分下接种AM真菌对丹参生长和品质的影响,取得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 AM真菌能与丹参形成良好共生关系。接种AM真菌能够显着提高丹参根系菌根侵染率。水分和肥料施用量均能影响AM真菌对根系的侵染程度。水分、AM真菌和P肥对丹参生长和品质表现出显着交互效应。2.不同水分条件下,接种AM真菌能够提高丹参叶片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从而增强光合速率,促进丹参生长,增加植株生物量。干旱胁迫时AM真菌显着降低叶片脯氨酸含量,重度胁迫时显着降低地上部和地下部总黄酮含量,改善其代谢,增强丹参抗旱性,促进丹参正常生长。接种AM真菌提高地下部全P、全N含量,降低地上部全N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善了根系N、P营养,有利于根系营养物质积累。AM真菌显着增加地下部丹参酮含量,轻度胁迫和正常水分显着增加地上部和地下部总黄酮含量,提高丹参品质。土壤含水量为50%时AM真菌接种效果最佳。3.不同水肥条件下AM真菌对丹参的接种效果不同。适宜的水肥条件,接种AM真菌能够提高丹参地上部和地下部丹参酮、总黄酮、总酚酸及地上部丹参素含量,增加了丹参药用成分含量,改善入药品质。接种AM真菌增加丹参地上部Cu、地上部和地下部Mn、地上部和地下部Fe、地上部和地下部Zn、地上部K、地上部和地下部Ca含量,从而改善植株微量元素营养,促进丹参生长;而对地下部Cu、地下部K、地上部和地下部Mg含量均没有显着影响。以70%水分,施P量为0.16gP/Kg土时AM真菌对丹参的接种效果最佳,丹参产量最高,品质最好。

高韵梅[5](2009)在《菌根化苗木造林研究综述》文中指出随着林业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在菌根领域的应用,菌根在林业生产中也会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在速生丰产林建设、生态恢复、菌根性食用菌栽培、菌种库建设、菌剂生产和商品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具有诱人前景,因此,菌根技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开发潜力。

程俐陶,刘作易,郭巧生,朱国胜[6](2009)在《药用植物丛枝菌根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技发展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发现药用植物丛枝菌根(AM)真菌与其寄主植物有着紧密关系,表现在可促进寄主植物生长发育、提高抗性、影响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等方面,人们开始高度重视药用植物的作用,并开展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将AM真菌做成菌剂使用,是提高栽培药用植物产量及质量、稳定药效与药源的新方法之一。着重介绍国内外药用植物AM真菌种类多样性、形态解剖特点、AM真菌的效应及其机制等方面的进展。

曹栋贤[7](2008)在《安国白芷根际AM真菌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M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是自然界分布广泛的一类土壤微生物,目前已知的大约90%以上的高等植物可与AM真菌形成丛枝菌根。AM真菌与植物共生后,能够促进植物对矿质营养和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改善植物营养状况、增强植物抗逆性、促进植物生长、加快移栽苗成活速度、提高植物产量和效益。本文研究了河北安国市道地药材白芷根际AM真菌种类和生态分布,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与AM真菌侵染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3个AM真菌接种白芷,测定抗旱生理生化指标,揭示AM真菌对宿主植物抗旱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在安国白芷主产地,AM真菌资源丰富,已鉴定出11种,分布于3个属,即球囊霉属(Glomus)、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其中摩西球囊霉(G. mosseae)分布最广,孢子数量最多,为优势种。2.在自然条件下,AM真菌易侵染白芷根系,并与之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平均总定殖率为50.41%,侵染方式主要是泡囊和菌丝。3.AM真菌不同结构定殖率和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AM真菌不同结构定殖率在齐村最高,孢子密度在郭北庄最高,采样深度对孢子密度和定殖率有显着影响,在10-20cm或20-30cm土层出现最大孢子密度;AM真菌定殖率在0-10cm或20-30cm土层有最大值。总定殖率与土壤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孢子密度与土壤速效N呈显着正相关,土壤pH与泡囊定殖率呈显着负相关。菌根定殖率与孢子密度之间没有显着相关性。4.盆栽试验证明,在土壤灭菌条件下接种AM真菌后,促进了白芷生长。接种AM真菌能够明显促进白芷植株生长,植株生长量显着提高,尤其是根部生长量。5.接种AM真菌提高了植株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叶片超氧化物岐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从而提高了植株抗旱性。6.本项试验可为充分利用AM真菌资源进行白芷菌根化育苗和生产提供依据。

王森[8](2008)在《药用植物丛枝菌根真菌资源及对麦冬的接种效应》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调查了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内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 var. amurensis (Rupr.) Pringle)、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et Zucc.)、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Pilg.) Rehd. var. mairei Cheng et L. K. Fu)和领春木(Eupetlea pleiospermum Hook.f.et Thoms.) 4种珍稀药用植物根际丛枝菌根真菌资源;并将分离于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根际的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接种于麦冬,采用盆栽试验探索了接种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麦冬生长量、叶绿素、可溶性蛋白、总多糖、总黄酮、大黄酚等化学成分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得出以下结果:1.在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暴马丁香、连香树、南方红豆杉、领春木4种珍稀药用植物根际土壤中共分离出27种AM真菌:球囊霉属(Glomus) 21种(1个待定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 3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2种;多孢囊霉属(Diversispora)和原囊霉属(Archaeospora)各1种,其中Glomus为优势属。暴马丁香菌根类型为中间型(I-型),连香树和领春木为重楼型(P-型),南方红豆杉为疆南星型(A-型)。2.相关分析表明,pH与暴马丁香和领春木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呈正相关,与连香树和南方红豆杉呈负相关;速效磷与暴马丁香、南方红豆杉和领春木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呈正相关,与连香树呈负相关;碱解氮、有机质与暴马丁香、连香树和领春木的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呈正相关,与南方红豆杉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4种药用植物的菌根侵染率主要受其根际土壤碱解氮的影响,而根际AM真菌孢子密度主要受根际土壤pH制约。3.接种AM真菌和施钾对麦冬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接种AM真菌能够与麦冬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接种处理均被AM真菌侵染,侵染率为84.7 %~96 %。土壤中钾含量直接影响到菌根的形成,在钾浓度0~0.18 g·kg-1时,促进麦冬菌根的形成,在钾浓度0.12 g·kg-1时侵染率最高,为96 %;钾浓度大于0.24 g·kg-1时侵染率显着降低(P<0.05),说明过高的钾不利于菌根的生长。接种AM真菌:(1)改善了植株营养元素的代谢,促进麦冬块根对土壤中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吸收,氮、磷、钾分别增加3.4 %~19.7 %、2.8 %~24.5 %、2.3 %~22.4 %,且在钾浓度为0.12~0.3 g·kg-1时效果较好;(2)促进麦冬叶长、根长及地上部分和根部干物质的积累,分别增加10.8 %~43.9 %、6.7 %~52.3 %、35 %~179.2 %、76.5 %~266.7 %,且在钾浓度为0.06~0.18 g·kg-1时,接种AM真菌对麦冬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效果较好;(3)增强植株光合作用,改善植株代谢活动,麦冬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可溶性蛋白、PAL活性分别增加12.7 %~29 %、1.3 %~6.8 %、37.7 %~146.8 %,叶绿素相对含量、可溶性蛋白的最适钾浓度为0.12~0.3 g·kg-1,而PAL的最适钾浓度为0.06~0.18 g·kg-1;(4)增加药用成分含量,总多糖和总黄酮含量分别提高13.5 %~37.7 %和7.6 %~39.9 %,且在钾浓度为0.18 g·kg-1~0.3 g·kg-1时,接种AM真菌对麦冬药用成分积累的效果较好。4.通过HPLC-UV法对接种AM真菌的麦冬和不接种的麦冬化学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接种和不接种(对照)麦冬各化学成分含量有明显的差异。13号峰成分是接种麦冬的最主要化学成分,3号峰成分是对照麦冬的最主要化学成分,表明接种AM真菌使麦冬的最主要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接种AM真菌的麦冬除1号峰和3号峰成分含量分别比对照麦冬低24.5 %、57.4 %外,其余成分的含量均高于对照;接种麦冬的大黄酚含量比对照高237.9 %,主要化学成分(7、11、13、16和17号峰)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35 %、143.4 %、191.3 %、160.8 %、165.4 %,说明接种AM真菌对麦冬化学成分含量有很大影响,使大部分化学成分含量升高。

刘瑛颖[9](2008)在《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诱导及菌核发生过程中生理学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猪苓[Polyporus umbellatus(Pers.)Pil(?)t]菌核入药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具有利水渗湿之功效,从猪苓菌核中分离的多糖证明其对动物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由猪苓菌丝培养菌核尚未获得成功,这阻碍了菌核的生产效率及规模。所以由猪苓菌丝培养出菌核,以及阐明猪苓菌核的发生机理是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不同营养条件对猪苓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以葡萄糖完全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单因素的实验方法研究15种碳源、10种氮源、8种无机元素、8种维生素和7种植物激素对于猪苓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发现,碳源是决定猪苓菌丝生长和菌核的最关键的因素,其中果糖、麦芽糖和葡萄糖是最适合的三种碳源:但仅在果糖完全培养基上培养的后期猪苓菌丝可形成菌核。在葡萄糖完全培养基上,所试的氮源条件中,猪苓较易利用复合有机氮源是蛋白胨和酵母膏。对于猪苓菌丝生长最适的无机元素、维生素分别为:Ca2+和Vb1;植物激素对猪苓菌丝生长有显着正向作用。优化的适合猪苓菌核产生的最适果糖浓度、氮源及浓度为:50g/L果糖和4.0g/L蛋白胨。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影响的正交试验表明:果糖、蛋白胨及其交互作用为果糖>果糖与蛋白胨组合>蛋白胨;无机盐为:1.0g/L的K2HPO4、0.5g/L的KH2PO4和0.5g/L的MgSO4。实验室水平缩短猪苓菌核的产生时间和提高菌核产量的最佳组合为:果糖和蛋白胨混合湿热灭菌的培养基,其中蛋白胨中的主要因子是1g/L精氨酸。放大栽培水平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最佳栽培基质为:稻糠适合猪苓菌丝的生长,但玉米芯能显着诱导菌丝形成菌核。研究了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过程中各个碳源代谢途径上的特征酶活性发现:在果糖培养基和葡萄糖培养基上生长的猪苓菌丝内磷酸果糖激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都表现出了活性,但是磷酸果糖激酶的活性显着高于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的活性;三羧酸循环的特异酶——柠檬酸合酶表现出了活性,而乙醛酸循环的特异酶——苹果酸脱氢酶只在培养前期阶段表现出较低的活性,培养后期则无活性;在果糖培养基上生长的猪苓菌丝中的磷酸果糖激酶、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和柠檬酸合酶,均显着高于在葡萄糖培养基。上述结果说明两种碳源条件下生长的猪苓,在糖酵解阶段的代谢的途径基本相同,都是以HMP途径为主,EMP途径为次。在糖酵解途径完成后,主要通过三羧酸循环进一步分解碳源,但猪苓对果糖的利用显着高于葡萄糖;通过含量测定也进一步证明在菌核产生时,猪苓对果糖的利用效率显着提高。研究了抗坏血酸(Vc)、Ve和草酸三种抗氧化剂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影响,发现了与果糖和精氨酸混合灭菌相似的作用,且低浓度抗氧化剂能显着提高菌核产量。推测果糖与精氨酸混合灭菌后诱导猪苓菌核产生的其实也是一种类似抗氧化剂的作用,因为果糖与精氨酸高温发生“美拉德反应”后会产生大量的类黑素,类黑素也是一种强抗氧化剂。进一步从果糖与精氨酸混合灭菌的产物中提取类黑素,将其以5.0mg/L、10.0mg/L和20.0mg/L三种浓度加入到果糖和蛋白胨分开灭菌的果糖完全培养基中,发现与抗氧化剂对猪苓生长的作用相同,5.0mg/L类黑素能显着提高猪苓菌核产量。通过自由氧的TMB显色法发现不同营养条件和生长阶段的猪苓菌丝内的活性氧量存在着显着差异;进一步对胞内活性氧量的测定,发现以果糖为碳源培养的猪苓菌丝胞内活性氧量高于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的猪苓菌丝,但在菌核形成前的猪苓菌丝中活性氧量随着果糖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在菌核形成后菌丝内的活性氧量迅速降低。这些结果说明了猪苓菌核的产生与其菌丝内产生的活性氧有密切的关系,或者说活性氧调控着猪苓菌核的产生。研究了几种钙信号抑制剂对猪苓菌丝内活性氧的作用,发现钙离子螯合剂、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和钙调蛋白抑制剂均能降低猪苓菌丝内的活性氧量。通过在果糖培养基中加入不同的信号传导途径的抑制剂或者激活剂蜂毒肽(mastoparan)、IBMX、星孢菌素(staurosporine)、海绵酸(okadaic acid)、硝苯地平(nifedipine)、A23187、PD98059、GDP-βs,初步确定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这一形态转变过程所采用的信号传导途径。发现其中与钙信号传导相关的硝苯地平和A23187能显着抑制猪苓菌核的产生,初步说明钙信号可能参与了猪苓的菌核形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试了多个与钙信号相关的钙离子螯合剂EGTA和BAPTA,钙离子通道阻断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三七总皂甙,钙调蛋白抑制剂FK506、W-7、氯丙嗪,钙离子载体A23187。其中,钙离子螯合剂:EGTA、BAPTA对猪苓的菌核形成表现出了显着抑制甚至完全抑制的效果;BAPTA作为一种特异性更强的钙离子螯合剂在所试的3个浓度(10μM、100μM、1mM)均能完全抑制猪苓菌核的产生。本研究中的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和钙离子载体在所试的浓度下能显着降低猪苓菌核的产量,但是不能完全抑制其产生,其原因可能是猪苓细胞膜上存在着多条钙离子通道,所试的通道抑制剂不能完全抑制外钙的流入。钙调蛋白抑制剂FK506完全抑制猪苓菌丝的生长,另外两种抑制剂:W-7和氯丙嗪完全抑制猪苓菌核的产生,说明钙调蛋白也参与了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形态转变。选取快速生长期的猪苓菌丝细胞,通过低温孵育法在经过研磨预处理的猪苓菌丝细胞内装载了钙离子特异性荧光指示剂Fluo-3/AM。通过指示剂Fluo-3/AM直接观测了所试的钙离子螯合剂、钙离子载体和通道阻断剂、钙调蛋白抑制剂对猪苓菌丝内的游离钙离子浓度的降低效果,同时发现随着快速生长期的猪苓菌丝内的游离钙离子信号传导强度高,在猪苓的菌核菌丝内几乎无法观察到游离钙离子的存在。抗氧化剂的抗坏血酸和草酸均能将猪苓菌丝胞内的钙信号降到最低,其抑制程度超过了所试的几种钙信号抑制剂。以上的现象都说明Ca2+/CaM信号传导系统参与了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过程,而且猪苓菌丝中的钙信号传导途径和活性氧的产生是相互影响作用的。

石蕾[10](2007)在《黄芪丛枝菌根生态生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e,简称AM)真菌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能与绝大多数农作物、园艺作物、蔬菜作物和牧草共生,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矿质元素和水分的吸收,调节植株代谢活动,提高植物抗逆性;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同时AM真菌对植物的有益作用受生态条件影响很大,其中土壤P的有效性是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要充分发挥AM真菌的增产作用,就必须了解AM真菌生态分布和菌根发挥最大效应的适宜条件。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是豆科黄芪属,以根部入药,具有补气、固表、托毒、生肌、养血、助阳、利尿、消肿、补中益气和健脾养胃等多种功能,对高血压、中风、糖尿病和疮疡等病症均有疗效。在国际市场上一直畅销不衰。本试验以蒙古黄芪为供试植物,在对安国市辖区自然条件下黄芪根围AM真菌资源和生态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AM真菌与施P量对黄芪生长和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期望为利用菌根生物技术提高黄芪产量和品质提供依据。通过试验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果:1.安国地区黄芪根围土壤AM真菌资源丰富,共分离鉴定出AM真菌3属14种,其中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4种,球囊霉属(Glomus)9种,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 1种。摩西球囊霉(G.mosseae)和缩球囊霉(G.constrictum)是优势种。AM真菌总定殖率在55%左右。说明自然条件下,AM真菌能与黄芪根系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2.AM真菌定殖和分布与样地密切相关。流霜1样地分离出11种AM真菌,东山样地7种,东王奇和流霜2样地各有6种。8月份总定殖率在东王奇样地最高,10月份总定殖率在流霜2样地最高。孢子密度都是在流霜2样地最高。AM真菌不同结构的定殖率次序为:菌丝定殖率>泡囊定殖率>丛枝定殖率,并且菌丝和泡囊定殖率显着高于丛枝定殖率。泡囊定殖率在10月份显着大于8月份。3.黄芪根围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在不同土层间差异各不相同,尤其在10月差异显着,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趋势不一。4个样地黄芪AM真菌最大定殖率和孢子密度出现在0-20cm土层。菌丝、丛枝和泡囊定殖率随样地和时间不同,最大值出现的土层各不相同。4.AM真菌空间分布和定殖与土壤因子关系密切,泡囊定殖率与土壤pH值和土壤速效P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丛枝定殖率与土壤pH值和土壤速效P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总定殖率与土壤速效P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孢子密度与泡囊定殖率呈显着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显着负相关。5.盆栽试验证明,接种AM真菌能够增加黄芪生长量,尤其是根部生长量。但是适量施P有助于AM真菌发挥作用,在112~224 mgP/kg土水平下侵染率最大。低P和高P都会抑制AM真菌的侵染。6.接种AM真菌提高了植株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但对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着影响。接种AM真菌增加了植株体内矿质元素含量,尤其在低P水平下效果更好。本试验结果不同的是,接种AM真菌在施P条件下提高了黄芪根全P含量,不施P肥时,对黄芪根全P含量没有促进作用,反而有抑制趋势。7.AM真菌与P肥施用量之间存在最佳组合关系,在施P量为56~112 mgP/kg土时,接种AM真菌对黄芪生长和代谢活动的作用效果更好。这为进一步利用菌根共生体提高黄芪产量和品质提供了依据。

二、丛枝菌根在芦荟育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丛枝菌根在芦荟育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盐碱胁迫下接种AMF对蒙古黄芪幼苗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引言
    1.1 盐碱地概况
    1.2 蒙古黄芪研究进展
    1.3 植物对盐碱胁迫的响应及其缓解机制
    1.4 丛枝菌根真菌及其功能
        1.4.1 丛枝菌根真菌简介
        1.4.2 AMF对土壤的影响
        1.4.3 AMF对植物生理生长的影响
        1.4.4 AMF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二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主要测试指标与方法
        2.3.1 种子萌发指标的测定
        2.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2.3.3 渗透平衡调节物质的测定
        2.3.4 膜系统保护及抗氧化相关的几种酶的活性测定
        2.3.5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2.3.6 多糖含量的测定
        2.3.7 AMF侵染率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三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盐碱浓度处理对蒙古黄芪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3.2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生长的影响
        3.2.1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盐害指数的影响
        3.2.2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株高和根长的影响
        3.2.3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叶片数和叶面积的影响
        3.2.4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叶片相对含水率的影响
        3.2.5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3.3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
        3.3.1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叶绿素a的影响
        3.3.2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叶绿素b的影响
        3.3.3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总叶绿素的影响
    3.4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渗透平衡的影响
        3.4.1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4.2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4.3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5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膜系统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5.1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5.2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SOD活性的影响
        3.5.3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POD活性的影响
        3.5.4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CAT活性的影响
    3.6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3.6.1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6.2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多糖含量的影响
    3.7 盐碱胁迫对菌根侵染率的影响
四 讨论
    4.1 不同盐碱浓度处理对蒙古黄芪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
    4.2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生长、光合效率的影响
    4.3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渗透平衡调节、膜系统保护的作用
    4.4 AMF对蒙古黄芪幼苗有效成分的影响
    4.5 接种AM真菌减缓盐碱对黄芪幼苗的危害作用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黄芩AM真菌优势种—网状球囊霉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1.1 黄芩简介
        1.1.2 AM 真菌及其在中药材中的应用
    1.2 AM 真菌培养方法研究进展
        1.2.1 培养基质对 AM 真菌繁殖
        1.2.2 宿主植物对 AM 真菌繁殖的影响
        1.2.3 接种量不同对 AM 真菌繁殖的影响
    1.3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黄芩 AM 真菌优势种网状球囊霉的培养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处理对孢子密度的影响
        2.2.2 不同处理对菌丝内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的影响
        2.2.3 不同处理对 AM 真菌定殖率的影响
        2.2.4 不同处理对球囊霉素含量的影响
        2.2.5 宿主植物生长状况
        2.2.6 AM 真菌与宿主植物生长指标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接种量不同对网状球囊霉繁殖及黄芩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网状球囊霉孢子和菌根形态特征
        3.2.2 接种量对 AM 真菌繁殖的影响
        3.2.3 接种量对黑麦草生长的影响
        3.2.4 接种量对黄芩生长的影响
        3.2.5 黄芩光合特性的变化
        3.2.6 相关性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3)铜、锌不同施用方式和AM真菌与施磷量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丹参概述
    3 丹参的栽培学研究现状
    4 微量元素对中药植物品质的影响
        4.1 微量元素与药材质量和品质的关系
        4.2 微量元素的不同施用方式
    5 丛枝根菌及其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
第二章 铜、锌不同施用方式对栽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1 引言
    2 供试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3.2 丹参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的测定
        2.3.3 丹参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4 丹参根根系活力的测定
        2.3.5 丹参根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3.6 丹参根的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含量的测定
        2.3.7 土壤中速效铜、锌含量的测定
        2.3.8 丹参体内铜、锌的含量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方式施用铜、锌对丹参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的影响
        3.2 不同方式施用铜、锌对丹参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方式施用铜、锌对丹参根系活力的影响
        3.4 不同方式施用铜、锌对丹参根中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5 不同方式施用铜、锌对丹参根中丹参酮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3.6 土壤中有效态铜、锌含量的比较分析
        3.7 不同方式施用铜、锌对丹参体内不同部位铜含量的影响
        3.8 不同方式施用铜、锌对丹参体内不同部位锌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AM真菌对丹参生长、生理特性和丹参酮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1 引言
    2 供试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3.1 供试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2 丹参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的测定
        2.3.3 菌根侵染率的测定
        2.3.4 可溶性糖测定
        2.3.5 可溶性蛋白测定
        2.3.6 丹参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7 丹参根系活力的测定
        2.3.8 丹参根中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2.3.9 丹参根的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含量的测定
        2.3.10 丹参植株N、P、K含量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AM真菌对丹参根系的侵染率及其对丹参生物量的影响
        3.1.1 丹参根系侵染率动态变化
        3.1.2 丹参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3.2 AM真菌对丹参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丹参生长期内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
        3.2.2 丹参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动态的变化
        3.2.3 丹参叶片和根部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动态变化
        3.3 AM真菌对丹参根中丹参酮类物质的影响
        3.4 AM真菌对丹参地上、地下部N、P、K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四章 AM真菌与施磷量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交互效应
    1 引言
    2 供试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及分析
        3.1 AM真菌和施P量对丹参根系侵染率及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3.1.1 对丹参根系侵染率的影响
        3.1.2 对丹参地上、地下部生物量的影响
        3.2 AM真菌和施P量对丹参生长前期叶片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3.2.1 对丹参生长期叶绿素含量影响
        3.2.2 AM真菌对丹参生长前期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AM真菌和施P量对丹参生长中期叶片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3.3.1 对丹参生长中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2 对丹参生长中期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4 真菌和施P量对丹参生长后期叶片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3.4.1 对丹参生长后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2 对丹参生长后期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 AM真菌和施P量对丹参根部生理特性的影响
        3.5.1 对丹参根系活力的影响
        3.5.2 对丹参根中PPO和POD酶活性的影响
        3.5.3 对丹参根中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3.6 AM真菌和施P量对丹参中丹参酮类物质的影响
        3.7 丹参根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3种丹参酮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3.8 AM真菌和施P量对丹参地上、地下部N、P、K含量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1 全文结论
    2 本文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及投稿的论文

(4)不同水肥条件下AM真菌对丹参促生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丹参研究现状
        1.1.1 丹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1.2 水肥对丹参生长的影响
    1.2 AM 真菌简介
        1.2.1 影响AM 形成的因素
        1.2.2 药用植物AM 真菌研究进展
    1.3 本试验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2章 干旱胁迫下AM 真菌对丹参生长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丹参植株生长量变化
        2.2.2 丹参营养成分变化
        2.2.3 丹参叶片生理学特性变化
    2.3 讨论
        2.3.1 AM 真菌和干旱胁迫对丹参产量及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2.3.2 AM 真菌和干旱胁迫对丹参药用成分的影响
第3章 不同水肥条件下AM 真菌对丹参幼苗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丹参植株生长量变化
        3.2.2 丹参微量元素含量变化
        3.2.3 丹参药用成分含量变化
    3.3 讨论
        3.3.1 不同水肥条件下AM 真菌对丹参产量的影响
        3.3.2 不同水肥条件下AM 真菌对丹参微量元素的影响
        3.3.3 不同水肥条件下AM 真菌对丹参药用成分的影响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5)菌根化苗木造林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菌根真菌与林木的相互作用
2 外生菌根菌与林木生长
3 内生菌根菌与林木生长
4 菌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
5 菌根在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与重建中的作用
6 菌根真菌在林业中的应用

(7)安国白芷根际AM真菌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AM真菌概述
    1.2 丛枝菌根结构
        1.2.1 泡囊
        1.2.2 丛枝
        1.2.3 内生菌丝
        1.2.4 外生菌丝
        1.2.5 孢子及孢子果
    1.3 AM真菌的分类
    1.4 非生物因子对AM真菌分布的影响
    1.5 药用植物AM真菌资源研究现状
    1.6 白芷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安国白芷根际AM真菌生态学研究
        2.1.1 样品采集地
        2.1.2 样品采集方法
        2.1.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1.4 丛枝菌根定殖率测定
        2.1.5 试验数据处理
    2.2 安国白芷根际AM真菌种质资源调查
        2.2.1 AM真菌分离和检测
        2.2.2 AM真菌的鉴定
    2.3 AM真菌的盆栽诱集培养
        2.3.1 材料
        2.3.2 方法
    2.4 AM真菌对白芷生长和抗旱性的影响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4.3 白芷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4.4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AM真菌种质资源
        3.1.1 AM真菌种类
        3.1.2 已确定的11种AM真菌形态特征
    3.2 AM真菌在白芷中的定殖
        3.2.1 白芷根际丛枝菌根的形成
        3.2.2 白芷根际丛枝菌根生长发育状况
        3.2.3 菌根结构类型
    3.3 AM真菌定殖与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
        3.3.1 不同月份AM真菌定殖与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
        3.3.2 AM真菌定殖与土壤因子总体空间分布
    3.4 白芷根际AM真菌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3.5 AM真菌对白芷生长和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3.5.1 不同AM真菌对白芷根系的侵染情况
        3.5.2 不同AM真菌对白芷生长的影响
        3.5.3 不同AM真菌对白芷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3.5.4 不同AM真菌对白芷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5.5 不同AM真菌对白芷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5.6 接种AM真菌对水分胁迫下白芷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5.7 接种AM真菌对水分胁迫下白芷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5.8 接种AM真菌对水分胁迫下白芷叶片膜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AM真菌的定殖率
        4.1.2 AM真菌的种类和分布
        4.1.3 孢子密度和AM真菌的定殖率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
        4.1.4 人工接种条件下AM真菌的侵染
        4.1.5 AM真菌对白芷生理特性的影响
        4.1.6 AM真菌对白芷抗旱性的影响
        4.1.7 小结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8)药用植物丛枝菌根真菌资源及对麦冬的接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AM 真菌的系统分类与分布
        1.1.1 AM 真菌的系统分类
        1.1.2 AM 真菌的资源与分布
    1.2 影响AM 真菌生长发育的因素
        1.2.1 AM 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1.2.2 AM 真菌的生长促进物质
    1.3 AM 真菌对植物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1.3.1 AM 真菌对植物的N、P、K 营养
        1.3.2 AM 真菌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
        1.3.3 AM 真菌与植物的次生代谢
    1.4 AM 真菌在药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
第二章 前言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研究地概况
        3.1.2 样品采集
    3.2 研究方法
        3.2.1 AM 真菌资源调查
        3.2.2 土壤样品速效磷、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和pH 值的测定
        3.2.3 接种AM 真菌和施钾对麦冬生长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3.2.4 接种AM 真菌和施钾对麦冬品质的影响
        3.2.5 HPLC- UV 法分析比较对照和接种麦冬品质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珍稀药用植物AM 真菌资源与分布
        4.1.1 珍稀药用植物根际AM 真菌种类及分布
        4.1.2 珍稀药用植物根际AM 真菌菌根结构类型
        4.1.3 土壤理化性质与孢子密度和侵染率的关系
    4.2 接种AM 真菌和施钾对麦冬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4.2.1 施钾对麦冬根系菌根形成的影响
        4.2.2 接种AM 真菌和施钾对麦冬生长的影响
        4.2.3 接种AM 真菌和施钾对麦冬生理指标的影响
        4.2.4 接种AM 真菌和施钾对麦冬块根主要营养元素的影响
        4.2.5 接种AM 真菌和施钾对麦冬块根主要药用成分的影响
        4.2.6 HPLC- UV 法分析比较对照和接种麦冬品质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与讨论
        5.1.1 AM 真菌的资源与分布
        5.1.2 接种AM 真菌和施钾对麦冬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5.2 研究特色与创新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版I
图版Ⅱ
图版Ⅲ
致谢
作者简介

(9)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诱导及菌核发生过程中生理学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菌根真菌育种方法和应用的研究进展
    第一节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菌根真菌的育种方法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菌根真菌的应用方法,应用原理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菌根真菌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人工培养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营养条件研究
    第一节 琼脂半合成培养基的营养条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产菌核的果糖完全培养基的营养条件优化
        参考文献
    第三节 栽培培养基上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节 果糖与蛋白胨的相互作用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节 果糖与单氨基酸的相互作用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猪苓在不同碳源培养基上的生理生化研究
    第一节 猪苓对两种碳源的利用情况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猪苓糖酵解途径的特征酶活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猪苓三羧酸循环的特征酶活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活性氧在猪苓菌丝形成菌核中的作用
    第一节 抗氧化剂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活性氧在猪苓菌丝细胞中的染色显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猪苓菌丝形成菌核过程中的活性氧测量
        参考文献
    第四节 钙信号传导参与猪苓菌丝内活性氧的产生
        参考文献
    第五节 类黑素的提取及其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过程中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
    第一节 信号传导途径初探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猪苓菌丝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显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钙离子螯合剂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及菌丝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节 钙离子通道阻断剂、钙离子载体对猪苓形成菌核及菌丝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五节 钙调蛋白抑制剂对猪苓菌丝形成菌核及菌丝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节 抗氧化剂对猪苓菌丝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猪苓菌丝原生质体的制备与再生条件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主要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10)黄芪丛枝菌根生态生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AM真菌的研究概述
        1.1.1 AM真菌的分类
        1.1.2 AM真菌的功能
        1.1.3 AM真菌的应用
    1.2 丛枝菌根的结构
        1.2.1 泡囊
        1.2.2 丛枝
        1.2.3 内生菌丝
        1.2.4 外生菌丝
        1.2.5 孢子及孢子果
    1.3 AM真菌的分离培养
    1.4 AM真菌的鉴定
        1.4.1 形态学依据
        1.4.2 组织化学依据
        1.4.3 生态学依据
        1.4.4 分子生物学依据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河北安国市黄芪根围川真菌生态学研究
        2.1.1 采集地点和方法
        2.1.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1.3 丛枝菌根定殖率测定
        2.1.4 孢子分离与鉴定
        2.1.5 数据处理
    2.2 AM真菌的盆栽诱集培养
    2.3 AM真菌与施P量对黄芪生长的影响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3.3 黄芪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2.3.4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黄芪根围AM真菌资源
        3.1.1 黄芪根围AM真菌种类
        3.1.2 14种AM真菌形态特征
    3.2 AM真菌在黄芪中的定殖
        3.2.1 黄芪根围丛枝菌根的形成
        3.2.2 黄芪根围丛枝菌根生长发育状况
    3.3 黄芪根围AM真菌和土壤因子的空间分布
        3.3.1 土壤因子空间分布
        3.3.2 黄芪根围AM真菌的空间分布
    3.4 不同样地黄芪根围AM真菌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3.5 AM真菌与施P量对黄芪生长和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3.5.1 AM真菌与施P量对黄芪的接种效应
        3.5.2 AM真菌与施P量对黄芪生理特性的影响
        3.5.3 AM真菌与施P量对黄芪化学成分的影响
        3.5.4 AM真菌与施P量对黄芪矿质元素的影响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安国黄芪根围AM真菌资源
        4.1.2 黄芪根围AM真菌生态学研究
        4.1.3 AM真菌和施P量对黄芪生理特性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四、丛枝菌根在芦荟育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盐碱胁迫下接种AMF对蒙古黄芪幼苗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D]. 刘旭光. 内蒙古大学, 2017(01)
  • [2]黄芩AM真菌优势种—网状球囊霉的培养[D]. 王蒙. 河北大学, 2013(S2)
  • [3]铜、锌不同施用方式和AM真菌与施磷量对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D]. 吴慧贞.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4]不同水肥条件下AM真菌对丹参促生长效应研究[D]. 孟静静. 河北大学, 2011(11)
  • [5]菌根化苗木造林研究综述[J]. 高韵梅.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5)
  • [6]药用植物丛枝菌根研究进展[J]. 程俐陶,刘作易,郭巧生,朱国胜. 中草药, 2009(01)
  • [7]安国白芷根际AM真菌生态学研究[D]. 曹栋贤. 河北大学, 2008(S1)
  • [8]药用植物丛枝菌根真菌资源及对麦冬的接种效应[D]. 王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9]猪苓菌丝形成菌核的诱导及菌核发生过程中生理学特性的研究[D]. 刘瑛颖.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12)
  • [10]黄芪丛枝菌根生态生理学研究[D]. 石蕾. 河北大学, 2007(S1)

标签:;  ;  ;  ;  ;  

丛枝菌根在芦荟育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