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翅片管结构对锅炉省煤器性能影响的研究

螺旋翅片管结构对锅炉省煤器性能影响的研究

一、螺旋翅片管结构对锅炉省煤器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鹏,孙奉仲,韩志航[1](2021)在《螺旋翅片管翅片间气固两相流颗粒速度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考虑到电厂锅炉尾部烟道烟温低,飞灰颗粒硬度大,螺旋翅片管以其良好的换热效果和耐磨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上述烟气环境中。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螺旋翅片管的磨损明显受到固相颗粒速度分布特性的影响。通过搭建基于PDA测量技术的气固两相流测试实验台,对螺旋翅片管翅片间气固两相颗粒速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来流速度相同时,在相同翅片高度的条件下,翅片间入口处固相颗粒的速度随着翅片间距的减小而减小;而在相同的翅片间距条件下,靠近基管处固相颗粒的速度随着翅片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靳万龙,范高峰,王利民,邓磊,姜家豪,车得福[2](2021)在《整体型螺旋翅片管束流动换热特性数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整体型螺旋翅片管相比传统类型翅片管(高频焊螺旋翅片管和H型翅片管)具有显着优势,在锅炉低压省煤器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流动换热特性尚不明晰。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翅片高度、翅片节距、横向管距和纵向管距对整体型螺旋翅片管束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综合考虑流动性能、对流换热性能和固体导热性能,提出以η0j/f1/3表征翅片管综合性能。研究结果表明:Realizable k-ε模型的预测适用性最佳;横向管距减小,综合性能显着提升;翅片节距对综合性能影响不大;相对翅片高度hf/d0=0.32或相对纵向管距SL/d0=2.89时,综合性能最优。同时,拟合了错列整体型螺旋翅片管束(纵向4排)Eu和Nu的关联式,可为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侯钧川[3](2021)在《螺旋锯齿环翅管束通道中涡动力学特性及其与传热的关系》文中认为管翅式换热器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潜在效能的提升在近年来备受关注。螺旋锯齿环形翅片管作为管翅式换热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大型的工业锅炉及省煤器等工业设备中。螺旋锯齿环型翅片是由螺旋环形翅片发展而来,与连续型翅片相比,螺旋锯齿环型翅片管构成通道内的扰动剧烈,湍流状况较好,表现出了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传热能力。但是目前对螺旋锯齿环形翅片管涡动力学特性的数值研究较为少见,其涡动力学特性对于传热特性的影响更是鲜有人关注。为了探究螺旋锯齿环形翅片单管和管束构成通道内的涡动力学特性和传热特性,以及涡动力学特性与传热特性的关系,对螺旋锯齿环形翅片单管和管束构成的通道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三维螺旋锯齿环形翅片管进行了非稳态计算,选择了四种湍流模型和两种壁面函数对圆管圆形翅片管进行了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SST k-ω湍流模型的表现最好,可以在非稳态计算时准确捕捉到翅片管后的卡门涡,同时对传热和压降特性的预测也符合预期;在完成数值方法验证后,首先对螺旋锯齿环型翅片单管在不同结构参数下(翅片间距、翅片高度)的涡动力学特性和传热特性分别进行了模拟,研究了螺旋锯齿环形翅片单管在不同结构参数下的涡动力学特性和传热特性,并分析了其涡动力学特性与传热特性的关系。其次对螺旋锯齿环型翅片管束在不同纵向管间距下的涡动力学特性和传热特性分别进行了模拟,研究了螺旋锯齿环形翅片管束在不同纵向管间距下的涡动力学特性和传热特性,并分析了翅片管束的涡动力学特性与传热特性的关系。(1)Re一定时,螺旋锯齿环翅单管的f和St都表现为随翅片间距的增加而增加;随翅片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螺旋锯齿环型翅片管束的f随纵向管间距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Re<10000时,其St随着Re的增加而减小,随后随着Re的增加逐渐趋于平缓。(2)在本文所研究的参数距范围内(Sf/D0=0.11、0.16、0.21;hf/D0=0.34、0.40、0.46;ST/SL=1.09、1.00、0.92),Re一定时,螺旋锯齿环翅单管的(?)m随着翅片间距和翅片高度的增加而增加;(?)m和Cdm均随着翅片间距的增加而减小,随翅片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翅片高度增加对螺旋锯齿环翅换热能力的增强并不明显,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翅片高度增加带来的损耗。螺旋锯齿环型翅片管束的(?)m和(?)m随着纵向管间距的增加而减小。(3)对本文所考虑的螺旋锯齿环形翅片单管和螺旋锯齿环型翅片管束,翅片管的两侧均可以观察到卡门涡脱落;其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都以三角函数的方式呈周期性波动,且阻力系数的频率约是升力系数的两倍;螺旋锯齿环形翅片管束在每个涡脱落周期外,还存在一个大周期,在这个大周期内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的振幅,以先增大后减小的方式变化。(4)卡门涡对翅片的换热能力有着重要影响,翅片管上的温度及(?)local的分布与卡门涡有关。翅片间距增加时,卡门涡的产生对翅片管的对流换热是有益的,而翅片高度增加时,过高频率的卡门涡反而不利于翅片管的换热;当ST/SL<10000时,翅片卡门涡的产生对翅片管束换热能力的影响较小;当ST/SL>10000时,卡门涡对翅片管换热能力的影响随之增大。因此,对纵向管间距的选择应对翅片管束的涡动力学特征和传热特性进行综合考量。

楚玉杰,袁益超[4](2021)在《螺旋翅片管空冷器换热与阻力性能研究及优化》文中提出为了获得翅片螺距t、翅片高度h、横向管间距S1和纵向管间距S2对螺旋翅片管束换热与阻力性能的影响,并优化翅片结构,对12组螺旋翅片管束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模化试验验证。结果表明:t为2.3—2.6 mm时,增大翅片螺距,Nu与Eu都减小;h为9.5—15.5 mm时,增大翅片高度,Nu与Eu都增大;S1为62—72 mm时增大横向管间距,Nu变化幅度很小,但Eu明显减小;S2为53.69—63.69 mm时,增大纵向管间距,Nu与Eu减小的幅度很小;剪裁30°翅片对换热与阻力几乎无影响,但可以节省16.7%的翅片材料。提出了换热与阻力性能关联式,可为其他空冷器的优化提供依据。

刘丹[5](2021)在《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结构优化设计及性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齿型螺旋翅片结构是在传统连续型螺旋翅片结构上发展而来,其换热效果得到明显提升且更易生产。为了进一步提高齿型螺旋翅片管束性能,提出对开齿部分做扭转和倾倒处理,目前关于开齿部分处理后的齿型螺旋翅片管的研究较少,本文采用自主设计搭建的一套大型齿型螺旋翅片管束性能测试系统对其性能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并通过三维数值模拟方法对其结构优化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为研究不同开齿结构齿型螺旋翅片管束性能,在高温烟道中对相同结构的折齿和平齿螺旋翅片管束进行实验研究,获得了Re=6000-11000范围内折齿与平齿性能特点及比较结果,实验还研究了烟气含水量对折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文研究范围内折齿的综合性能优于平齿,且适当提高烟气中水蒸气含量,有利于提高换热管束性能,这为工程应用选择合适齿型和操作条件提供了理论依据。随后对高温烟道进行改造并研究了高管间流速下一种新齿处理结构——倒齿的换热及阻力性能特点,主要研究了相同结构倒齿与平齿性能比较以及不同烟气流速,烟气入口温度和冷却水流速对倒齿换热管束性能特点的影响。实验结果指出在本文研究的高管间流速范围内(vg=8-16 m/s),控制实验条件相同,倒齿的总传热速率、烟气侧换热系数及压降相对于同结构平齿均有所提高。倒齿的换热因子和摩擦因子分别比同结构平齿提高7.0-16.6%和7.9-23.3%,小翅片间距的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有利于促进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综合性能的提升。入口烟气温度升高使得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总换热量显着提高,当换热管束入口烟气温度从250℃升高到350℃时,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总换热量提高了64%左右。但升温对倒齿的总换热系数、Nu数和流动阻力影响不大。在管间流速为8-16 m/s范围内,烟气流速增大促进了Nu数和流动阻力的增大。冷却水流速增大有利于换热的强化,当冷却水流速从0.5 m/s增大到0.6 m/s时,管束总换热量、总传热系数和Nu数分别增大了2.9%、3.7%和1.7%,但是冷却水流速改变对于管束的阻力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扩展研究了不同齿结构及翅片参数对倒齿螺旋翅片管特性的影响。本文共对9个翅片管束模块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其中变量包括开齿部分倾倒方向和角度,开齿部分是否扭转,翅片厚度(0.8-1.2 mm)和翅片间距(4.23-8.47 mm)。通过对9个模拟对象数值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对开齿部分做倾倒、倾倒并扭转均可以强化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的换热性能,对齿同时做扭转和倾倒处理强化换热效果会强于只做倾倒处理的齿型翅片管,开齿部分倾倒角度及扭转处理对其换热特性的影响强于齿倾倒方向的影响。翅片间距减少有利于强化换热,但是阻力效果更差,对j/f分析发现翅片间距小的综合性能更好,但工程应用选择时还需考虑换热器重量,工作环境的因素。保证其他结构不变时,翅片厚度增大能够强化换热,但同时阻力也会有所增加,翅片厚度对齿的综合性能影响不明显。此外本文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对齿型螺旋翅片管进行减料处理(即切除尾迹部分翅片达到减少翅片耗材)对其性能的影响。尾迹翅片切除后对总换热量以及烟气流动均影响很小,其对综合换热性能的影响也很小,因此后续螺旋翅片管束设计时可以考虑适当切除翅片管束尾迹流动区域的翅片来减轻翅片管束的重量,节约生产成本。

杨翔[6](2020)在《三维肋扁管换热器流动及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发展工业余热回收技术,对提高工业能源利用率,落实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具有重要意义。三维肋扁管兼具三维肋管和扁管的优点,是一种性能优越的强化换热元件,十分符合高效紧凑式换热器的设计需求。本文以三维肋扁管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田口法进行了正交数值实验,研究了肋结构参数对三维肋扁管阻力及换热特性的影响,获得了不同肋结构参数对流动换热的影响规律,为三维肋扁管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指导,同时基于综合强化换热性能进行了肋结构参数组合的优化,获得了研究范围内具有最佳综合强化换热性能的肋片结构参数组合;然后,基于优化所得的三维肋扁管,进行了不同管束排布方式和管间距下三维肋扁管管束的流动换热特性的研究,获得了横纵向间距对叉排三维肋扁管管束和顺排三维肋扁管管束流动换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为三维肋扁管换热器的管排结构选型提供了依据;最后,借助多孔介质模型,通过引入分布阻力和分布热源,构建了三维肋扁管管束流动换热的数值模型,并取得了良好的计算效果。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结合田口法研究了多种肋结构参数下的三维肋扁管的流动换热性能。结果表明:肋高和轴向肋间距对三维肋扁管的换热和阻力特性起主要影响作用,肋厚次之,肋宽和周向肋间距的影响较小。通过多元线性拟合得到了空气横掠三维肋扁管管外换热及流动阻力性能的预测关联式。三维肋扁管的综合换热性能达光扁管的2倍以上,肋高和轴向肋间距对三维肋扁管的综合强化换热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具有最佳综合换热性能的肋片结构参数组合为肋高5 mm,肋厚0.4mm,肋宽4 mm,轴向肋间距1 mm,周向肋间距1 mm。(2)研究了不同管束排布方式和管间距下空气横掠三维肋扁管管束的流动换热性能。结果表明:三维肋扁管管束比相同管排结构下的光扁管管束具有更强的换热能力,但其阻力损失也更大。横向管间距对叉排三维肋扁管管束流动换热性能有显着影响,随横向管间距的增加,叉排三维肋扁管管束的换热性能下降、但流阻性能得以改善,具体下降和改善的程度分别可达32%~41%和73%~78%;纵向管间距对叉排三维肋扁管管束换热和流阻性能的影响有限,不同纵向管间距下的差别分别在3.5%和3%以内;横向管间距较大的叉排三维肋扁管管束在Re较小时综合换热性能较差,随Re增大,横向管间距较小的管束表现出更好的综合换热性能;纵向管间距对叉排三维肋扁管综合性能的影响较小。当三维肋扁管管束是顺排布置时,横纵向管间距对管束的流动换热都有明显影响;随横向管间距增加,换热能力弱化但流阻性能改善,变化程度分别可达49%~55%和84%~87%;随纵向管间距的增加,顺排三维肋扁管管束的流动阻力增加,但换热能力增强;顺排三维肋扁管管束的综合换热能力随横向管间距的增加而下降,随纵向管间距的增加而增强,但在较大管间距时变化的程度不明显。(3)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借助三维肋扁管管束流动换热的预测关联式,进行了分布阻力和分布热源的设置,构建了基于多孔介质方法的三维肋扁管管束换热器数值模型,在大幅度减少计算量的前提下,获得了较好的计算结果。利用多孔介质方法对叉排管束计算所得的流体出口温度与整体模型计算下的出口温度的相对偏差小于1.5%,而压降的相对偏差小于15%,压降平均相对偏差为5%;而两种方法对顺排管束计算所得的流体出口温度相对偏差小于1.2%,压降的最大相对偏差和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11.5%和5.1%。

王艳红[7](2019)在《宽负荷脱硝下给水温度对超临界机组性能影响及评价》文中指出宽负荷脱硝技术是大型超临界调峰机组灵活性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通过提高SCR进口烟气温度,满足低负荷下机组的NOx排放达标。提高给水温度被作为一项提升机组SCR进口烟气温度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在国内部分超临界机组得到了应用。为有效掌握给水温度变化对超临界机组SCR运行性能和机组经济性能的影响机理和影响规律,以利于指导其环保经济运行,本文对超临界机组给水温度变化对其SCR运行性能影响及机组经济性进行了研究。给水温度变化首先引起省煤器传热特性的变化,进而导致SCR进口烟气温度的变化。首先,针对超临界压力下物性参数随温度和压力变化较大的情况,构建了考虑物性参数随传热过程变化的省煤器过程热力学分析方法,并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采用该方法研究了省煤器在逆流和顺流两种布置方式下省煤器的传热特性。给出了各个传热性能参数随冷热介质在传热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得到了省煤器传热过程中(?)损失和(?)效率沿省煤器受热面的分布特性。其次,在构建省煤器过程热力学方法基础上,基于机组定功率运行模式,借助微分理论、炉膛热平衡理论构建了设置0号高压加热器提高给水温度对超临界机组性能影响的定量分析模型。采用该模型分析了宽负荷下提高给水温度对SCR进口烟气温度、锅炉排烟温度、锅炉热效率、汽轮机热耗率、发电煤耗及其他锅炉侧运行参数的定量影响。揭示了给水温度和超临界机组SCR进口烟气温度、运行参数之间的定量影响机制,给出了不同负荷下SCR正常投运时给水温度所需提高的最小温度值。然后,为进一步分析超临界机组IPT定值运行模式给水温度变化对机组SCR性能及经济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运行参数闭合循环影响机制理论。在此理论基础上,基于机组定给水流量,进一步建立了 IPT定值运行模式下给水温度变化对机组NOx生成、SCR进口烟温及SCR脱硝效率的定量影响模型,同时构建了对机组经济性能影响的评价模型。分别研究了宽负荷下切除高加降低给水温度和增设高加提高给水温度对SCR运行性能及机组经济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在此运行模式给水温度对机组SCR性能、运行参数和经济指标的定量影响规律,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最后,为协同解决超临界机组在低负荷下污染物排放不达标及经济性偏低的问题,对IPT定值运行模式下的分析评价模型进一步完善,补充了碳排放模型、二氧化硫排放模型、粉尘排放模型及锅炉尾部受热面低温腐蚀和磨损等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临界机组IPT调节运行模式。分析了该模式宽负荷下提高给水温度对机组NOx生成、脱除特性、SCR进口烟温及SCR脱硝效率的定量影响,同时研究了对机组经济性、其他污染物排放特性的影响。此外,对比了不同运行模式机组主要经济指标和运行参数随给水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其运行特性。得到了宽负荷IPT调节运行模式下给水温度和SCR运行特性及机组各运行参数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研究,建立了超临界机组在宽负荷下给水温度对机组SCR性能及经济性能定量影响的评价方法,揭示了给水温度和SCR性能及机组运行参数之间的影响机制,获得了给水温度变化对SCR系统及机组运行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为超临界机组在宽负荷脱硝下相关性能的设计、评估、优化及运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赵偲妍[8](2019)在《三维肋管换热器流动及强化换热特性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余热回收技术是近年来我国提倡节能减排、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技术之一。作为产能和用能的关键环节,低品位余热(80200℃)的回收对我国能源的高效利用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低温余热的能量低、能量转化理论与技术研究薄弱,余热回收装备技术的发展存在较多技术瓶颈,而且现有大规模应用的光管换热器已经不能满足现实余热回收率的要求,因此发展高效余热回收技术已经迫在眉睫。三维肋强化换热管因为其特殊的粗糙表面使流体在近壁面处产生横、纵向流动而破坏流动边界层和传热恶化的温度边界层,从而增强流体扰动与对流换热,因此备受学者们的关注。椭圆管等异型换热管由于其特殊的流线型结构有助于流体导流,从而有较小的流动阻力。因此将三维离散肋应用于椭圆管上,结合三维肋圆管开发出高效换热、低流阻的三维肋管换热器,对提升我国余热转化率和实现工业节能减排战略目标有重要意义。三维肋管开发至今,对其管外对流传热机理、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特性研究甚少,基于异型管的三维肋管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因此本文以三维肋管为研究对象,建立了空气横掠三维肋圆管和三维肋椭圆管的流动传热数值计算模型,首先采用田口方法考察了肋参数耦和作用下单个肋参数对流动传热性能的影响规律及占比,并得到了最优三维肋管;然后,基于最优三维肋管,研究管束排列方式、肋高、横纵向管间距对三维肋管管束的速度场及流动阻力特性和温度场及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维肋圆管与三维肋椭圆管组合的叉排三维肋管管束换热器,探究了空气横掠组合式三维肋管管束的综合传热性能和场协同性能,为获得高效换热、低流阻的三维肋管换热器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通过以上的研究工作,本文获得了主要结论如下:(1)针对肋参数对三维肋管流动传热特性影响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表明:肋高对三维肋管流动传热性能影响最大(影响占比约65%),肋周向间距影响占比最小(约1.57%),得到了基于综合换热性能下的最佳肋参数组合;拟合了具有较高精度的多参数耦合作用下的流动阻力及换热性能预测关联式;得到三维肋管的换热性能是光管的1.72.96倍,三维肋椭圆管的流动阻力比三维肋圆管降低了16.7%44.2%。(2)针对管束排列方式、肋高、横纵向管间距对三维肋管管束管外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圆管管束,肋片对椭圆管管束的流动阻力影响更大;得到叉排三维肋管管束的流动阻力和换热性能约为顺排三维肋管管束的2.5倍和1.2倍;增大肋高、减小横纵向管间距有助于提升三维肋管管束换热器的综合性能;三维肋椭圆管管束的流动阻力比三维肋圆管管束平均小35%左右。(3)针对组合式三维肋管叉排管束换热器的流动传热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相同结构参数和入口条件下,组合式三维肋管管束的换热性能与三维肋圆管管束相差无异,但平均流动阻力比三维肋圆管管束下降了22%左右;综合性能分析发现三维肋圆管布置在最后一排,组合式管束表现出更好的综合换热性能,其比三维肋圆管管束最大增加了8%,比三维肋椭圆管管束最大增加了29.5%,且场协同性能分析结果与此结果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三维肋管换热器在高效换热、降低流动阻力方面有明显的性能提升,有助于余热回收技术的发展。

李文杰,刘彬武,林正春,戴炜,黄斐斐,程稚[9](2018)在《分布式能源余热锅炉省煤器管内流程型式分析》文中提出为进一步提高分布式能源余热锅炉省煤器受热面的吸热能力,在目前管外均采用螺旋开齿翅片管的情况下,分析省煤器受热面内部流程对优化传热性能的影响。依托某LM6000燃机余热锅炉项目,对单管屏省煤器的单流程、双流程及三流程型式进行分析对比,计算了管内流程变化引起的流速变化对高压和低压省煤器受热面积及传热性能的影响。同时,在供热机组低压省煤器一体化设计时,计算出低压省煤器在不同流量情况下,单管屏的三种流程型式汽水流通阻力的详细数据和变化趋势。得出了单管屏不同流程型式在分布式能源余热锅炉计算数据,为该结构的省煤器设计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宋杰[10](2016)在《电站锅炉低温省煤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及低温腐蚀研究》文中认为现役的大型燃煤电站锅炉的排烟温度一般在120到140℃之间,排烟损失占据了锅炉总损失的一半以上。采用余热回收设备将余热回收到机组热力系统中,可以减少煤炭消耗,提高火电厂的热经济性。目前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很多,低温省煤器是将电站锅炉排烟余热回收至热力系统的最为安全有效的设备之一,低温省煤器的使用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排烟余热,还可以增加火力发电的经济收益。低温腐蚀对余热利用系统正常稳定运行影响较大,评价其指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烟气酸露点。本文归纳分析国内外酸露点估算式并对多种酸露点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酸露点估算式得到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同时根据酸露点仪的现场实测数据分析表明,酸露点公式估算结果平均高于酸露点仪测量结果约30℃,酸露点公式估算结果偏于保守。同时本文根据低温腐蚀机理以及逸度方程对烟气凝结酸液的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碳钢而言,硫酸浓度在60~90%的区间内,硫酸溶液对金属的腐蚀性不大,当管壁温度高于82℃,在受热面的低温段不会产生酸液腐蚀的情况。低温省煤器的布置方式及翅片结构对传热特性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数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针对螺旋翅片管在不同翅片高度、不同翅片间距、不同翅片管节距下的传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螺旋翅片高度h/d=0.289、螺旋翅片间距P=8mm、横向节距S1/d=2.37、纵向节距S2/d=2.63,螺旋翅片管综合传热性能达到最优。本文根据螺旋翅片管的优化模型和酸露点的分析,针对1000MW超超临界燃煤锅炉机组进行低温省煤器的结构设计,得到低温省煤器的烟道长度为10.29m,烟道宽度为11.62m,烟道高度为3.352m,换热面积为34136m2(单台),换热量为31743kW(单台),烟气侧总阻力为790.37 Pa,在保证低温省煤器低温模块不受低温腐蚀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增大换热温差,提高低温省煤器的换热效率。

二、螺旋翅片管结构对锅炉省煤器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翅片管结构对锅炉省煤器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螺旋翅片管翅片间气固两相流颗粒速度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系统及方法
    1.1 实验系统
    1.3 实验设备
    1.4 实验方法与步骤
2 实验数据分析
    2.1 颗粒速度特性的基本规律
    2.2 翅片间距对固体颗粒速度特性的影响
    2.3 翅片高度对固体颗粒速度特性的影响
3结论

(2)整体型螺旋翅片管束流动换热特性数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模型描述与数值方法
    1.1 控制方程
    1.2 物理模型
    1.3 网格划分
    1.4 边界条件与数值解法
    1.5 数据处理
        1.5.1 流动和换热性能评价指标
        1.5.2 综合性能评价指标
2 算例验证及湍流模型选择
3 结果分析
    3.1 翅片高度的影响
    3.2 翅片节距的影响
    3.3 横向管距的影响
    3.4 纵向管距的影响
    3.5 传热和阻力关联式
4 结论

(3)螺旋锯齿环翅管束通道中涡动力学特性及其与传热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圆柱绕流的研究现状
        1.2.2 圆管圆形翅片管的研究现状
        1.2.3 锯齿形翅片管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数值研究理论基础
    2.1 物理模型
        2.1.1 螺旋锯齿环形翅片管结构及参数
        2.1.2 螺旋锯齿环形翅片单管构成通道计算域选取
        2.1.3 螺旋锯齿环形翅片管束构成通道计算域选取
    2.2 数学模型
        2.2.1 控制方程
        2.2.2 边界条件
        2.2.3 参数定义
    2.3 湍流模型
        2.3.1 标准k-ε湍流模型
        2.3.2 RNG k-ε湍流模型
        2.3.3 SST k-ω湍流模型
        2.3.4 Generalized k-ω(GEKO)湍流模型
        2.3.5 近壁面处理方式
        2.3.6 湍流模型的选择
    2.4 螺旋锯齿环形翅片管构成通道的网格划分
        2.4.1 螺旋锯齿环形翅片单管构成通道的网格划分
        2.4.2 螺旋锯齿环形翅片管束构成通道的网格划分
    2.5 网格无关性验证
    2.6 数值准确性验证
3 螺旋锯齿环翅单管构成通道内的涡动力学特性
    3.1 雷诺数Re对螺旋锯齿环翅单管构成通道内流场的影响
        3.1.1 涡脱落分析
        3.1.2 升阻力情况分析
    3.2 不同翅片间距下螺旋锯齿环翅单管构成通道内的涡动力学特性
        3.2.1 涡脱落分析
        3.2.2 升阻力情况分析
    3.3 不同翅片高度下螺旋锯齿环翅单管构成通道内的涡动力学特性
        3.3.1 涡脱落分析
        3.3.2 升阻力情况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螺旋锯齿环翅单管构成通道内的涡动力学特性与传热特性的关系
    4.1 不同翅片间距下螺旋锯齿环翅单管构成通道内的传热特性
        4.1.1 不同翅片间距下的传热特性分析
        4.1.2 不同翅片间距下的涡动力学特性与传热特性的关系分析
    4.2 不同翅片高度下螺旋锯齿环翅单管构成通道内的传热特性
        4.2.1 不同翅片高度下的传热特性分析
        4.2.2 不同翅片高度下的涡动力学特性与传热特性的关系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螺旋锯齿环翅管束构成通道内的涡动力学特性与传热特性的关系
    5.1 螺旋锯齿环形翅片管束构成通道内的涡动力学特性
        5.1.1 雷诺数Re对螺旋锯齿环形翅片管束构成通道内流场的影响
        5.1.2 纵向管间距对螺旋锯齿环形翅片管束构成通道内流场的影响
    5.2 不同纵向管间距下螺旋锯齿环翅管束构成通道内的传热特性分析
        5.2.1 不同纵向管间距下的涡动力学特性与传热特性的关系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主要符号表

(4)螺旋翅片管空冷器换热与阻力性能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值模拟
    1.1 物理模型与结构参数
    1.2 计算模型及计算方法
    1.3 边界条件
    1.4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1.5 数据处理方法
2 试验验证
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1 翅片螺距t对螺旋翅片管束换热与阻力性能的影响
    3.2 翅片高度h对螺旋翅片管束换热与阻力性能的影响
    3.3 横向管间距S1对螺旋翅片管束换热与阻力性能的影响
    3.4 纵向管间距S2对螺旋翅片管束换热与阻力性能的影响
4 螺旋翅片管束综合性能优化
5 结论

(5)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结构优化设计及性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翅片管换热强化传热研究现状
        1.2.1 翅片管强化传热原理
        1.2.2 结构参数对不同翅片结构的翅片管换热器特性影响
        1.2.3 操作条件对换热器特性影响
        1.2.4 齿型翅片管换热器特性关联式
        1.2.5 齿型翅片管翅片效率计算与换热器特性综合评价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折齿型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及阻力特性强化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系统及研究对象
        2.2.1 实验系统组成
        2.2.2 数据测量采集系统
        2.2.3 研究对象
    2.3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
        2.3.1 实验方法
        2.3.2 数据处理方法
    2.4 实验结果分析
        2.4.1 换热平衡
        2.4.2 平齿与折齿换热性能的比较
        2.4.3 平齿与折齿阻力性能的比较
        2.4.4 平齿与折齿阻力综合性能比较及相关关联式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烟气含水量对折齿换热特性和阻力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换热平衡
        3.3.2 含水量对折齿型螺旋翅片管束换热特性的影响
        3.3.3 含水量对折齿型螺旋翅片管束阻力特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倒齿螺旋翅片管束热力性能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系统及研究对象
        4.2.1 实验系统组成
        4.2.2 研究对象
    4.3 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4.3.1 实验方法
        4.3.2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操作条件对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及阻力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装置和测量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入口烟气温度对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
        5.3.2 烟气流速对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
        5.3.3 冷却水流速对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6 倒齿结构参数对倒齿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及阻力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6.1 引言
    6.2 数值模型及计算方法
        6.2.1 物理模型
        6.2.2 控制方程及求解方法
        6.2.3 边界条件设置
        6.2.4 网格划分及网格独立性验证
        6.2.5 数值模拟结果数据处理方法
    6.3 模拟结果可靠性验证
        6.3.1 数值模拟换热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6.3.2 数值模拟阻力结果与实验结果的比较
    6.4 模拟结果分析及讨论
        6.4.1 齿型结构的影响
        6.4.2 翅片间距的影响
        6.4.3 翅片厚度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 翅片尾迹切除对齿型螺旋翅片管束换热及阻力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7.1 引言
    7.2 模拟对象
    7.3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7.3.1 翅片尾迹切除对换热的影响
        7.3.2 翅片尾迹切除对阻力的影响
        7.3.3 翅片尾迹切除对综合性能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本文主要的创新点
    8.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教育经历
    项目经历
    获奖经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三维肋扁管换热器流动及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强化换热技术简介
        1.2.2 翅片换热管的研究
        1.2.3 异形换热管的研究
        1.2.4 三维肋管的研究
    1.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
2 强化管换热器内流动传热数值模拟基本方法
    2.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2.2 强化管换热器内流动及传热基本控制方程
    2.3 强化管换热器内流动及传热常用数值方法
        2.3.1 离散方法
        2.3.2 压力速度耦合的SIMPLE算法
    2.4 湍流模型及近壁面处理
        2.4.1 湍流模型及模拟方法
        2.4.2 近壁面处理
    2.5 CFD数值模拟基本步骤及Fluent软件
    2.6 本章小结
3 肋结构参数对空气横掠三维肋扁管流动换热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3.1 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3.1.1 物理模型
        3.1.2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3.1.3 参数定义
    3.2 网格划分及模型验证
        3.2.1 网格划分和无关性验证
        3.2.2 模型验证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三维肋扁管的Nu和f参数化分析
        3.3.2 三维肋扁管Nu和f经验关联式
        3.3.3 三维肋扁管的PEC参数化分析及优化结果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空气横掠三维肋扁管管束流动换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4.1 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
        4.1.1 物理模型
        4.1.2 控制方程及边界条件
        4.1.3 参数定义
    4.2 网格划分及模型验证
    4.3 叉排三维肋扁管管束数值模拟
        4.3.1 三维肋扁管管束与光扁管管束性能对比
        4.3.2 横向管间距的影响
        4.3.3 纵向管间距的影响
    4.4 顺排三维肋扁管管束数值模拟
        4.4.1 三维肋扁管管束与光扁管管束性能对比
        4.4.2 横向管间距的影响
        4.4.3 纵向管间距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孔介质方法的三维肋扁管管束换热器模型构建及流动换热特性数值研究
    5.1 多孔介质的数学模型
    5.2 多孔介质模型相关参数的设定
        5.2.1 多孔介质阻力系数的确定
        5.2.2 热源强度的确定
    5.3 多孔介质方法计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研的科研项目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宽负荷脱硝下给水温度对超临界机组性能影响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给水温度对省煤器传热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1.3 超临界机组宽负荷脱硝性能研究现状
        1.3.1 机组提高给水温度宽负荷脱硝性能研究现状
        1.3.2 超临界机组宽负荷性能分析及优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2章 超临界直流锅炉省煤器传热特性分析
    2.1 省煤器传统热力学方法
    2.2 省煤器传热模型构建
        2.2.1 省煤器物理模型
        2.2.2 模型简化和假设
        2.2.3 逆流传热模型
        2.2.4 顺流传热模型
        2.2.5 省煤器传热系数模型
        2.2.6 省煤器传热(?)分析模型
    2.3 省煤器传热模型验证
    2.4 省煤器传热特性计算结果分析
        2.4.1 省煤器水温变化特性
        2.4.2 省煤器烟气温度变化特性
        2.4.3 省煤器辐射热流密度变化特性
        2.4.4 省煤器受热面灰污层温度变化特性
        2.4.5 省煤器传热温差变化特性
        2.4.6 省煤器换热系数变化特性
        2.4.7 省煤器受热面传热量变化特性
        2.4.8 省煤器单位水温升换热面积变化特性
        2.4.9 省煤器(?)效率变化特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设置0号高加对超临界机组性能的影响分析
    3.1 模型描述
        3.1.1 600MW超临界机组模型
        3.1.2 0号高加数学模型简化和假设
        3.1.3 炉膛热平衡模型
        3.1.4 热风温度计算模型
        3.1.5 省煤器出口水温计算模型
        3.1.6 排烟温度计算模型
        3.1.7 锅炉热效率计算模型
        3.1.8 汽轮机热耗率及煤耗率计算模型
        3.1.9 蒸汽温度计算模型
    3.2 0号高加模型求解及验证
        3.2.1 0号高加模型求解
        3.2.2 0号高加模型验证
    3.3 设置0号高加计算结果分析
        3.3.1 给水温度对锅炉排烟温度影响
        3.3.2 给水温度对锅炉热效率影响
        3.3.3 给水温度对热风温度影响
        3.3.4 给水温度对省煤器出口水温影响
        3.3.5 给水温度对汽轮机热耗率影响
        3.3.6 给水温度对发电标准煤耗率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IPT定值模式下机组性能评价
    4.1 模型构建
        4.1.1 660MW超临界机组物理模型
        4.1.2 闭合循环影响机制
        4.1.3 IPT定值数学模型的简化和假设
        4.1.4 锅炉模型
        4.1.5 汽轮发电机组模型
        4.1.6 机组总体指标模型
        4.1.7 汽温模型
    4.2 IPT定值模式模型求解和验证
        4.2.1 IPT定值模式模型求解
        4.2.2 IPT定值模式模型验证
    4.3 IPT定值模式模拟结果分析
        4.3.1 中间点温度(IPT)变化特性
        4.3.2 IPT定值模式煤水比的变化特性
        4.3.3 IPT定值模式炉侧运行参数变化特性
        4.3.4 IPT定值模式SCR运行特性
        4.3.5 IPT定值模式锅炉尾部受热面性能变化
        4.3.6 IPT定值模式机组经济指标的变化规律
        4.3.7 IPT定值模式蒸汽温度的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IPT调节模式下机组性能评价
    5.1 运行策略介绍及物理模型
        5.1.1 运行策略介绍
        5.1.2 模型描述
    5.2 数学模型
        5.2.1 二氧化碳排放量模型
        5.2.2 二氧化硫排放浓度模型
        5.2.3 粉尘排放浓度模型
        5.2.4 氨逃逸率及喷氨量模型
        5.2.5 经济指标模型
        5.2.6 尾部受热面低温腐蚀模型
    5.3 模型算法
    5.4 IPT调节模式模拟结果分析
        5.4.1 IPT调节模式机组运行参数变化特性
        5.4.2 IPT调节模式锅炉尾部受热面运行特性
        5.4.3 IPT调节模式SCR运行特性
        5.4.4 IPT调节模式机组经济指标变化特性
    5.5 不同运行模式其他污染物排放特性
        5.5.1 SO_2排放浓度的变化特性
        5.5.2 SO_2粉尘排放浓度的变化特性
        5.5.3 CO_2排放量的变化特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三维肋管换热器流动及强化换热特性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圆管的强化流动传热研究
        1.2.2 基于异型管的强化流动传热研究
        1.2.3 三维肋管的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换热器流动传热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2.1 传热概述
        2.1.1 传热基本方式
        2.1.2 三维肋管强化传热机理
    2.2 换热器热力计算
        2.2.1 传热计算
        2.2.2 流阻计算
        2.2.3 评价指标
    2.3 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2.3.1 基本控制方程
        2.3.2 湍流模型及近壁面处理
        2.3.3 基本假设
        2.3.4 数值方法
    2.4 数值模拟概述
        2.4.1 计算流体力学概念
        2.4.2 计算流体力学软件介绍
        2.4.3 计算流体力学的工作步骤
3 三维肋管单管流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
    3.1 数值计算模型
        3.1.1 几何模型
        3.1.2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3.1.3 边界条件及模型验证
    3.2 三维肋管单管的流动换热特性
        3.2.1 流动阻力特性
        3.2.2 换热特性
        3.2.3 流动换热关联式拟合
    3.3 肋结构参数优化分析
        3.3.1 肋结构参数优化分析方法
        3.3.2 肋参数对流动换热的影响规律分析
        3.3.3 最优肋参数组合分析
        3.3.4 最优肋参数三维肋管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三维肋管管束流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
    4.1 数值计算模型
        4.1.1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4.1.2 边界条件及验证
    4.2 三维肋管管束与光管管束对比
        4.2.1 速度场对比
        4.2.2 温度场对比
        4.2.3 结果对比
    4.3 管束排列方式的影响
        4.3.1 速度场分析
        4.3.2 温度场分析
        4.3.3 传热与流阻分析
    4.4 肋高的影响
        4.4.1 速度场分析
        4.4.2 温度场分析
        4.4.3 传热与流阻分析
    4.5 横向管间距的影响
        4.5.1 速度场分析
        4.5.2 温度场分析
        4.5.3 传热流阻分析
    4.6 纵向管间距的影响
        4.6.1 速度场分析
        4.6.2 温度场分析
        4.6.3 传热与流阻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组合式三维肋管管束换热器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5.1 数值计算模型
        5.1.1 几何模型
        5.1.2 网格无关性验证
    5.2 流场及流动特性分析
    5.3 温度场及换热特性分析
    5.4 综合性能分析
    5.5 场协同强化传热分析
        5.5.1 对流传热的场协同理论
        5.5.2 场协同角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撰写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分布式能源余热锅炉省煤器管内流程型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联合循环余热锅炉省煤器流程类型选择
2 不同流程结构性能参数分析
    2.1 不同流程受热面传热计算分析
    2.2 不同流程汽水阻力分析比较
        2.2.1 纯凝机组低压省煤器
        2.2.2 供热机组低压省煤器
    2.3 多流程结构设计注意事项
3 结论

(10)电站锅炉低温省煤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及低温腐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低温省煤器研究概况
        1.2.2 低温腐蚀和酸露点研究概况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低温腐蚀与酸露点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低温腐蚀机理
    2.3 低温腐蚀影响因素
        2.3.1 受热面壁温的影响
        2.3.2 烟气中SO_2、SO_3含量的影响
        2.3.3 烟气含氧量的影响
        2.3.4 烟气含钙量的影响
        2.3.5 烟气流速的影响
        2.3.6 管束布置的影响
    2.4 烟气酸露点温度的计算方法
        2.4.1 按燃料成分等计算的公式
        2.4.2 按烟气中SO_3和H_2O含量计算的公式
        2.4.3 酸露点计算软件介绍
        2.4.4 不同酸露点公式算法的对比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酸露点测量与烟气腐蚀环境的预测
    3.1 引言
    3.2 烟气酸露点计算与分析
    3.3 烟气酸露点仪测定方法
    3.4 工程酸露点
        3.4.1 工程酸露点介绍
        3.4.2 工程酸露点与热力学酸露点的比较
    3.5 低温省煤器低温段冷凝酸液浓度计算理论模型
        3.5.1 理论模型
        3.5.2 理论模型的计算
        3.5.3 预测结果分析
        3.5.4 酸液腐蚀温度区间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低温省煤器螺旋翅片管结构优化
    4.1 引言
    4.2 数值计算模型
        4.2.1 基本控制方程
        4.2.2 湍流模型的选择
        4.2.3 物理模型和网格划分
        4.2.4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4.2.5 控制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4.2.6 物性参数的确定
    4.3 数值计算处理与分析
        4.3.1 螺旋翅片管结构参数
        4.3.2 网格粗细对结果的影响
        4.3.3 数据处理
        4.3.4 计算模型考核
    4.4 螺旋翅片管结构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4.4.1 螺旋翅片高度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4.4.2 螺旋翅片间距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4.4.3 螺旋翅片管横向节距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4.4.4 螺旋翅片管纵向节距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温省煤器优化设计
    5.1 引言
    5.2 设备概况
        5.2.1 锅炉技术参数
        5.2.2 汽轮机系统技术参数
    5.3 低温省煤器的传热设计
        5.3.1 烟气侧换热计算
        5.3.2 水侧换热计算
    5.4 低温省煤器的结构设计
    5.5 低温省煤器阻力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的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四、螺旋翅片管结构对锅炉省煤器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螺旋翅片管翅片间气固两相流颗粒速度特性的实验研究[J]. 郑鹏,孙奉仲,韩志航. 电站系统工程, 2021(04)
  • [2]整体型螺旋翅片管束流动换热特性数值研究[J]. 靳万龙,范高峰,王利民,邓磊,姜家豪,车得福. 热力发电, 2021(07)
  • [3]螺旋锯齿环翅管束通道中涡动力学特性及其与传热的关系[D]. 侯钧川.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4]螺旋翅片管空冷器换热与阻力性能研究及优化[J]. 楚玉杰,袁益超. 化学工程, 2021(04)
  • [5]齿型螺旋翅片管束结构优化设计及性能特性研究[D]. 刘丹. 浙江大学, 2021(01)
  • [6]三维肋扁管换热器流动及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 杨翔. 重庆大学, 2020
  • [7]宽负荷脱硝下给水温度对超临界机组性能影响及评价[D]. 王艳红. 东北电力大学, 2019(01)
  • [8]三维肋管换热器流动及强化换热特性数值模拟[D]. 赵偲妍. 重庆大学, 2019
  • [9]分布式能源余热锅炉省煤器管内流程型式分析[J]. 李文杰,刘彬武,林正春,戴炜,黄斐斐,程稚. 节能技术, 2018(01)
  • [10]电站锅炉低温省煤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及低温腐蚀研究[D]. 宋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标签:;  ;  ;  ;  ;  

螺旋翅片管结构对锅炉省煤器性能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