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中英文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一、中英文广告语修辞例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杏[1](2018)在《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研究 ——主要以湘潭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图文结合是平面公益广告研究当中的一大趋势,语图关系的互补性和整合性使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的语义内容更为清晰明确。文章以湘潭市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作品为语料来源,以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述方法,具体分析了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的类型、特点及功能。首先,湘潭市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的类型可以划分为引用类和创作类。其中,引用类的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主要来源于典故格言和政治主张,且大都蕴含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内涵以及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另外,创作类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包括“大美湘潭”、“中国梦”等系列,其创作内容较为广泛并且更加具体实际,而其创作形式则较为多变并且富有新意。两种类型的平面公益广告语在内容和形式上相辅相成,完善了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的宣传体系,也增强了平面公益广告的宣传效果。其次,文章从韵律、词汇、句型、修辞以及风格这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的特点。其一,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当中韵脚和谐、平仄有序、节奏分明的韵律特点,产生了音乐美,突显了主题,同时强化了情感,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其二,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当中核心词高频复现、四字成语占比大的词汇特点,产生了均衡美与庄重美,促进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其三,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当中多用简单句和整句的句型特点,产生了形式美和语义美,同时富于变化的句子形式和多层次的语义内容能以其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理念;其四,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当中引用辞格、反复辞格以及对偶辞格的巧妙运用,产生了形式上的对称美和内容上的古典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五,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所体现的庄重、刚健和新奇的风格特点,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引起情感的共鸣,并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最后,文章从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的特点和语图关系出发,归纳了其中最为显着的的五种功能。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具有的示范、规范、劝导、启发及审美功能,都共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服务,并以此实现平面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

唐革亮[2](2018)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语篇主要涉及国家或政党的方针政策与态度立场,是政治话语的主要表现形式,政治语篇的对外翻译直接影响到对外政治话语的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我国,汉语政治语篇的翻译研究以中央重要政治文献的英译为主,资深译员、外宣工作者、翻译研究者围绕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体会、原则目标和策略方法等问题展开了多种层面和维度的探讨。但是,已有研究往往以宏观论述或个案分析为主,描述性和解释性不足,对汉英语言的结构差异关注较多,忽视了翻译中的选择对目标语语篇意义的建构作用。名词化具有重新识解经验的概念功能,能够将由动词识解的过程意义、形容词识解的属性意义等重新识解为事物,是主要的语法隐喻资源,在科技语篇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Halliday,1994;1998a)。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同样存在大量名词化表达,如“现代化”modernization、“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党的建设”Party building等。然而,学界对于此类语篇中名词化表达的翻译方法及语篇建构功能却鲜有系统研究,一些翻译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答,诸如如何翻译源语语篇中的名词化,如何翻译为目标语语篇中的名词化,以及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动因与功能等。鉴于此,研究政治语篇翻译中的名词化现象具有一定必要性,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名词化的使用情况和翻译方法,还可以揭示名词化对政治语篇及政治话语的建构作用。本研究主要在观察名词化分布的基础之上总结并概括政治语篇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发现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探究其背后的理据,阐释其在意义及社会层面的建构功能,从而为翻译实践及教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本研究针对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表达具有何种分布与特征?呈现何种翻译模式和规律?(2)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如何翻译?(3)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具有哪些特征及建构功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科学系统地探究,本研究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及系统功能翻译研究提出的“对等-转移”渐变体思想(Matthiessen,2014)为名词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建立了描写框架。此外,本研究还以“翻译再实例化”(de Souza,2010;Yang,2015)模型为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策略和方法选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阐释框架。对名词化翻译实例的观察,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方法,对名词化的分布及翻译策略进行量化与质化分析。本研究自建的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由47篇十八大以来的重要党政文献及其官方译文组成,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环境等多种话题,平行语料库总容量接近100万字词。本研究主要发现与结论如下:(1)名词化现象在汉语政治语篇及其英译文中大量分布。从频数来看,英语译文中名词化的使用高于汉语原文,但使用频率相当,说明目标语语篇与源语语篇的隐喻度在整体上基本保持一致,实现了文体风格的对等。此外,汉英不同名词化类型在语篇中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汉语以转类型名词化为主,英语则以派生型名词化居多,主要受汉英语言的类型因素影响。其中,政治语篇英译文中,派生词缀-tion/-sion、-ment、-ance/-ence、-ty、-ing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汉语原文中能产性较高的词缀为“-性”、“-率”、“-力”、“-化”、“-主义”,与英语的接触以及社会的发展是现代汉语派生名词化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汉语政治语篇中的高频转类词为“发展”、“建设”、“工作”、“改革”和“安全”,高频转类名词化结构为“NP+VP”结构,在没有形式标记的限制下,汉语存在大量兼类及活用的转类名词化。英语转类型名词化以单音节和双音节词居多,政治语篇英译文中出现的高频转类词为reform、work、support、use、control,这些词以名词性用法为主,表明其在共时层面的隐喻性有所削弱。短语层面的名词化结构“NP的VP”和“V-ing of”在整体上具有名词性,结构的组成成分具有一定临场性,且相对词汇层面的名词化保留了更多过程意义。(2)名词化翻译策略可概括为对等翻译和转移翻译两种,对等翻译还原了原文的名词化表达式,而转移翻译则改变了原文的识解方式,对目标语语篇意义进行重新建构。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将汉语名词化结构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是译者采取的主要翻译策略,比例达到47.7%,一方面说明了汉英名词化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共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译者在翻译政治语篇时倾向于保留原文中隐喻式表达,以实现语篇在意义识解方式上的对等。本研究发现名词化对等翻译包括“系统型”和“实例型”两种具体类型,前者为两种语言之间高度对应的名词化,如“重要性”importance、“全球化”globalization,后者为译者根据语境选择的临时性对等,如“环境治理”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但是,并非所有的汉语名词化表达都适宜翻译为对等的英语名词化,例如“化”字格和数式短语等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有时并不具备系统型对等项或不宜进行异化翻译,译者则需要采用转移翻译策略。基于名词化自身的概念功能,本研究认为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在对外政治话语建构中具有凝练中国概念、中国道路和核心价值表述的作用。(3)转移翻译策略还可进一步分为隐喻化转移和去隐喻化转移两种具体类型。隐喻化转移翻译将原文中的非名词化表达翻译为译文中的名词化,去隐喻化转移翻译则将原文中的名词化表达翻译为其他非隐喻化结构,两者可以通过与同级其他词组转换、升级为小句、降级为零对应的翻译方法实现。其中,隐喻化转移翻译在政治语篇翻译中更为常见,比例约为去隐喻化转移翻译的三倍,说明英语的名词化选择更加丰富,在政治语篇建构中发挥了更多积极作用。对具体译例的质化分析表明语言系统因素、语篇类型因素、情景语境因素和文化语境因素在政治语篇翻译中对译者的选择产生主要影响,译者通过识解方式的转换使目标语语篇符合目标语语言系统的表达规范,顺应目标语语境,从而被目标语读者接受,在政治语篇翻译中起到了重构原文信息和结构、简化译文表达、概括原文及译文上下文语义内容、释义原文复杂语义的功能,增加了目标语语篇的可读性,从而有助于对外政治话语能见度的提升。本研究在理论视角、研究方法和体裁选取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名词化翻译研究,发现了政治语篇名词化翻译的规律性特征,分析了其背后的内在与外在因素,并从更深的意义层面阐释了其翻译策略与方法的建构功能。本研究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能够提高译者的建构意识和主体意识,同时还从语言使用层面揭示了对外政治话语的表达方式与方法,为话语体系研究作以补充。

邱靖娜[3](2018)在《《孙子兵法》英译文功能语境重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功能语境理论为视角,对索耶尔、闵福德、林戊荪和黄氏四个《孙子兵法》英译本的语境重构进行研究,并对造成英译本语境重构异同的文化动因进行阐释,以期为《孙子兵法》英译研究和其他典籍的对外译介带来新的启示。功能语境理论将语境区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认为情景语境包含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要素,但对于文化语境的论述较为笼统。翻译领域的语境重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依据的研究在语境重构的层次和内容等方面有待深入。为了更好地对所选英译本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确立适用于《孙子兵法》英译文的功能语境重构分析模式。认为首先要关注意识形态对译者文化态度的定性功能,要从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军事文化和语言文化四个层面,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向度,对英译文的文化语境重构进行考察。要从语场重构、语旨重构和语式重构三个方面对英译文的情景语境重构进行研究。通过对译本文本进行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归纳不同译本的翻译特色和微观语言层面的特点,以推动《孙子兵法》英译发展,为其他典籍翻译提供借鉴。研究发现四种英译文的文化语境重构和情景语境重构各有特色和侧重。在文化语境重构方面,四种英译文的文化态度、共历时文化语境重构及对源语和译入语的倾向各有不同。索耶尔译文对中国文化较为认可,以源语文化语境为主要取向,采取归化、异化结合的翻译策略,较好地实现了文化语境重构,对军事文化和语言文化层面的语境重构较为恰当。闵福德译文充斥着“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存在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扭曲;但能够以西释中,匹配译入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和阅读习惯。林戊荪译本内容传译较为充分,译文充满异域色彩,但是对文化因素的阐释和补充不足。黄氏译本共时文化语境重构较为充分,对语言文化的重构最为详实。在情景语境重构方面,索耶尔译文语场重构较为客观,语旨和语式重构与原文贴近,偶有调整。闵福德译文语旨和语式重构体现了较强的读者意识,对原文文体的调整较为出彩,但部分译文的语场重构出现偏误。林戊荪译文情景语境重构较为妥帖,通过降低语言复杂度、显化逻辑关系等途径提高译文可读性。黄氏译文与文化相关的参与者定位较为准确,但是由于名物化的大量使用,部分译文的逻辑处理、衔接等出现偏误。从语境重构视角,本研究认为索耶尔译本适合有一定文化基础、进行初步学术研究的读者阅读;闵福德译本除去文化误读,适合普通读者进行普及性和赏析性阅读;林戊荪译本适合国内英语学习者、海外华人及部分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的外国读者阅读;黄氏译本适合对《孙子兵法》和中国语言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研究发现译文的语境重构受译者所处语境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意识形态、哲学观和宗教观、语言和思维等文化要素的影响和制约。本研究对翻译研究和实践具有启示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典籍翻译要意识到语境及语境重构的重要性,对源语文化语境和原文情景语境进行重构,以最大限度地忠实传译中国文化;其次,从语境和文化的双重角度,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向度,关照和研究中国典籍翻译,对于拓展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有推动作用,有助于提高典籍翻译研究的理论层次。另外,本论文对国内外四个重要译本进行研究,并将黄氏译本首次纳入研究视野,可以为读者选择译本提供一定的依据。最终成果对新时期中国典籍的对外译介具有借鉴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师海歌[4](2016)在《基于语义场的英汉幽默机理对比例析》文中认为提高幽默技术对每一个教师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本文从语义场视角举例分析了英汉共同的幽默机理:义场改变、夸张、词义双关、反语和仿拟,同时指出了英汉幽默在内容、文化和形式方面的不同,以期对有意提高幽默水平的人士有所启发。

瓦莲金娜[5](2014)在《论新时期广告语辞彩美的言语生成手段》文中认为广告是现代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特有的语言方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广告创作者采用不同的技术与修辞手段来增强广告的情感冲击力,使之更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加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因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实现辞彩美已成为广告语的追求。论文以新时期的中国商业广告语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形态和表现内容两方面分析广告文本的辞彩美。在行文过程中,笔者尝试分析各种修辞手段,并从美学、语言学、修辞学等多个角度讨论广告文本的辞彩美,以促使我们的跨学科研究走向更加全面。

卢小军[6](2013)在《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国发生的一切已经并正在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和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国的对外传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误解和偏见仍然存在,对我国的片面、不实甚至歪曲报道、对我国政策意图的误读现象依然严重。这种障碍的产生,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和矛盾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大多数西方人不熟悉中国的语言、文化,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不能正确解读中国的政策和主张等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向世界说明中国、介绍中国,是一项长期、艰巨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翻译特别是外宣翻译工作,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和合作,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为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外宣翻译是一种门面工作,其中的错误与缺陷会被放大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外宣翻译是一个国家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具体体现。翻译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反映在外宣翻译的效果上。1我国各级各类对外宣传材料(如政府工作报告、白皮书等政府文件,地方对外宣传报道、对外宣传画册、会展资料和公共场所告示标牌等等)的翻译中,错误或不规范的外文随处可见,翻译质量令人堪忧。不合格或是错误的译文不仅达不到对外宣传、告知的目的,还极易造成混乱和误导,直接影响我国的对外形象,不利于对外传播与交流,甚至可能产生影响深远、难以弥补的负面影响。本论文探讨了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并在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的视角下提出了若干外宣翻译策略。作者首先厘定了外宣及外宣翻译的相关概念,明确了外宣翻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其与文学翻译的区别性特征。为了对我国外宣翻译的历史和现状有个整体的认识,作者在仔细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可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领域。论文对我国外宣翻译中常见的误译类型进行了分类,简要剖析了造成各类误译的原因。本论文的重点是在国家形象视阈下探讨我国的外宣翻译策略。为了廓清研究思路,夯实论文的理论根基,作者对国家形象理论进行了阐述。从“形象”一词的历史来源和内涵入手,探讨了国家形象的定义和内涵,列举了相关学者对国家形象的界定和理解,较全面地把握了国家形象的本质和内涵。作者紧接着概述了国家形象的特点,阐释了我国意欲构建的“和平、民主、文明、进步、富强、正义、负责、合作”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家形象及其我国的国家形象战略。国家形象和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和外宣翻译究竟有着怎样的关联?这看似很显然的问题,成了本论文亟需论证的两个核心问题。为此,作者专辟章节,分别以国家形象和对外传播,国家形象和外宣翻译为题,较为深入和系统地探讨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本文指出,国际传播生态环境依旧是西强我弱,我国的对外传播实力和影响力与我国日益发展的政治和经济大国地位极不相称。西方传媒大国主宰着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对中国的各种偏见、误解,对中国的妖魔化严重地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着我国的国家形象。此外,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和传播的严重逆差,不但不利于我国向世界说明和介绍中国,而且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国家文化形象的塑造。处境尴尬却重任在肩的对外传媒该如何摆脱如此现状呢?作者提出了更新传播观念、调整传播战略(具体包括调整外传播宣传内容、改进对外传播模式、改进对外传播技巧与艺术),提升对外媒体公信力,加强公共外交,打造对外传媒的“航母”,主动设置中国议题,建立应急处理机制,自觉进行对外文化传播、打好“中国牌”等七条建议。对外传播之于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的重要性亦凸显了外宣翻译的重要性。在“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一节中,作者指出,外宣翻译的文本内容、翻译策略、译文质量、传播效果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我国在国际传媒中的国家形象。具体来说,外宣翻译策略、译文质量、传播效果(受众认知)与国家形象之间存在如下这种关系:翻译策略→译文质量→传播效果(受众认知)→国家形象{维护、提升、破坏}本论文认为,外宣翻译是否讲究准确性、是否讲究可读性,是否讲究政治性,将会影响翻译质量、受众认知、传播效果和国家形象。为了佐证这一论断,作者从准确性与国家形象、可读性与国家形象、政治性与国家形象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外宣翻译策略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作者强调指出,采取或不采取(适当的)外宣翻译策略以及采取怎样的外宣翻译策略,不仅会直接影响译文质量,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也会产生维护、提升和破坏等三种效果。外宣翻译策略的探究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在探讨外宣翻译策略之前,作者从制约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文本内和文本外的诸多因素中,选取了意识形态、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意识四个主要影响因素,介绍了其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并阐述了上述因素与外宣翻译策略的关系。此举主要出于两个目的:一方面,避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变成一种理性的、自觉的行为。另一方面,旨在使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在外宣翻译策略与国家形象之间搭建联系的纽带。在做好这番理论铺垫之后,本文提出了五种外宣翻译策略,即编译策略,语用等效翻译策略、平行文本比较分析策略、译释并举策略和语义结构起伏性策略等。论文从策略理据、表现形式、实例分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这五种外宣翻译策略。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了选题背景、(主要的)研究问题、(主要)创新之处、研究方法、论文构成及研究意义等等。第二章: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及现状。首先概述了外宣翻译的定义、(主要)特点、原则、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挑战等等,继而对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我国外宣翻译研究存在的五点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作者紧接着概述了我国外宣翻译常见的误译类型,并剖析了造成这些误译的原因。第三章: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作者厘定了国家形象的相关术语,明确了国家形象的概念、内涵和主要特点,说明了我国国家形象的现时定位及其国家形象战略。为了阐明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的关系,以利于从国家形象的视角下探究外宣翻译策略,论文从两个层面展开了论证:其一、对外传播与国家形象;其二、外宣翻译与国家形象。通过这一环接一环的论证,外宣翻译和国家形象之间的关联得以廓清。借助于具体外宣翻译实例文章指出,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可能会造成维护、提升和破坏国家形象等三种效果。第四章: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本章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第一节论述了国家形象视阈下影响译者选择外宣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如意识形态、翻译目的、文本类型、读者意识等等。第二节提出了为维护和提升国家形象可资采用的五种外宣翻译策略,即编译策略,语用等效翻译策略、译释并举策略、平行文本比较分析策略和语义结构起伏性策略。第五章:结语。简要回顾和总结了研究内容和主要观点,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对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并作了展望。本论文主要采用了文献阅读和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注重理论阐述与翻译实践的结合,以定性研究为主,同时辅以适量的数据统计的定量研究,两者互为补充;既有宏观的理论视角,也有微观的翻译策略,力求从不同角度,使用恰当的研究方法,系统、客观地反映我国外宣翻译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加有效地进行对外传播,如何更好地做好外宣翻译工作,是提高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构建和传播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的必需途径。可以说,我国各种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都在某种程度上向世界说明着中国,展示着中国立体的、全方位的形象。在这层意义上,外宣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错译、漏译、胡译现象就绝不仅仅是语言转换和译者疏忽诸方面的问题,而是说明中国,传播中国,展示中国形象,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外宣翻译也绝不是一种个体行为,而是肩负着塑造、构建、传播国家形象的伟大使命。从国家形象构建和传播的视角切入研究外宣翻译及其翻译策略,毕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希望本文提出的五种翻译策略能为我国各级各类外宣文本的翻译提供指导,减少和规避各种误译,更好地服务于说明中国,展示中国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的时代使命。从这层意义上看,外宣翻译策略的探究凸显了实践层面的应用价值和指导价值。

杨静[7](2012)在《中英化妆品广告语“时间取向”及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化妆品已经成为新型消费热点,化妆品广告语在人类生中承担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化妆品广告语的研究分门别类,但从文化层面以“时间取向”这一深层文化内涵为视角专门对中英文化妆品广告语进行对比研究却为数不多。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时间取向”这一体现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论,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分别对中英两种语言的化妆品广告语实例做对比分析,展示两者在时间取向上的种种差异,并探究造成时间取向差异的文化根源。时间作为文化深层次的一个重要部分,承载了人们深层意识的文化内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时间取向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的研究理论来源于霍尔的《无声的语言》和克拉克洪及斯多特贝克的《价值取向》中构建的四个对比框架理论:线性和环形时间取向,将来与过去时间取向,单向和多向时间取向,瞬时和持续时间取向。基于这四个对比框架理论,本文选取了中英文化妆品广告语中的104篇,通过对选取的中英文化妆品广告语的对比分析发现中英文化有着不同的时间取向差异:中国人倾向于环形、过去、多向、持续的时间取向。以美国作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倾向于线形、未来、单向、瞬时的时间取向。而不同的思维模式、宗教信仰、哲学观念、审美情趣、社会制度、语言习惯等六方面的差异又是形成并影响中西文化的重要因素,这也成了中英文化妆品广告语的区别特征。本文以定性分析为主,语料分析为辅,综合演绎与归纳、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时间取向”这一深层文化内涵的相关理论,立足英汉双语语料,通过对中英文化妆品广告语实例的对比分析,来探讨不同时间取向带给中英文化妆品广告语的影响,加深对不同文化、不同时间取向以及中英文化妆品广告语特点的认识,加深对化妆品广告语和文化关系的认识,促进跨文化商业活动的开展和跨文化语言交流的进行,促进文化语言学研究与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严明[8](2012)在《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文中认为全国有600多所院校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或在英语专业中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截至2012年,教育部已正式批准62所高校设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效度研究对于保证专业教学的有效性,改进专业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由于起步较晚,国内商务英语专业测试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系统完善的商务英语能力考核体系。商务英语测试开发的首要问题是,定义所要测量的语言能力,这是测试开发的理论基础。为了使测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英语教学,测试开发者必须保证所开发测试的效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选择商务英语测试开发这一课题,重点探讨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的构念界定和测试开发。本论文主要有三个目的:一、通过对语言教学与测试理论的梳理,提出“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二、围绕拟测构念“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开发和设计标准化学业测试——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BEM-8)。三、提出社会认知视域中的整体效验模式,对所开发的测试进行效度研究。根据以上研究目的,本论文围绕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和设计研究以下内容:第一,测试构念的界定。本论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话语共同体与实践共同体出发,构建商务英语话语研究的框架,并在该框架的指导下详细研究了商务英语专业的体裁谱系及各个体裁的特征。基于各种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界定“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从文本知识、语用知识、体裁知识、话题知识、情境组织能力五个方面具体化。“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是指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熟练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思维、宽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国际商务话语能力,能够在专业培养的学术英语及职业英语领域内,即在特定商务英语话语研究及国际商务活动领域内,参照应用语言学研究共同体及国际商务实践的规则与惯例,结合特定交际任务的语境因素,运用情境组织能力及文本、体裁和语用知识,结合自身素质,通过专业体裁的建构、解释和使用,进行意义协商,有效完成书面和口头交际任务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第二,测试开发和设计。为了保证所开发测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论文参考与借鉴美国教育考试服务(ETS)和英国剑桥大学ESOL考试中心等着名语言能力评估机构的研究成果,提出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开发的设计原则和开发流程。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设计目标是,能够科学地反映考生”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以保障专业教学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考试开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明确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范围;确保测试任务的真实性和代表性;确保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确保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正向反拨作用。第三,测试的效度验证。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而考试效度的检验和提高则是保证考试有效性的重要问题。本论文提出社会认知视域中的整体效验模式,基于效度整体观(Messick,1989)和社会认知效验模式(Weir,2005),结合考试流程,从考试构念、考试内容、效标关联、评分结果和考试后效这五个方面收集证据,检验TBEM-8是否能够有效地测量所界定的目标构念。构念效度研究的对象是五所大学参加TBEM-8范型试卷考试的341名考生。分数数据分析包括测试内部一致性分析和测试构念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作文文本分析重点考察考生作文的语篇特征;定性研究通过口述报告揭示考生的写作过程。研究结果发现:就题目的测量学属性而言,TBEM-8各分测试与总分之间有较强的相关,表明测试题目具有同质性;而分测试之间的相关程度中等,表明它们分别测量了构念的不同方面。测试的维度方面,因子分析能够提取三个公共因子,即听力能力、阅读能力和体裁能力。这说明TBEM-8与测试构念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口述报告的分析显示,高分组考生在写作过程中体现了测试开发者所预期的行为,其写作行为与写作测试所要考核的技能基本吻合。这些证据总体上说明,TBEM-8能够检测构念相关能力,具有比较好的构念效度。内容效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六位专家对于TBEM-8测试内容合适性和代表性的评定意见,接着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内容效度指数和测试任务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TBEM-8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测试题目能够合理地反映考试大纲规定的测量内容范围。效标关联效度研究选取学生的专业课平均成绩、任课教师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排序和剑桥商务英语考试(高级)成绩作为TBEM-8的效标,研究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2008级的163名学生。研究结果发现:TBEM-8成绩能够反映学生真实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考试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评分效度研究重点考察翻译和写作测试评分结果的可靠性。参加实验的对象为担任TBEM-8翻译和写作评分任务的八名评分员。统计结果表明,评分员间的相关系数在0.80以上,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不同评分员的评分结果无显着差异。由此可以得出结论:TBEM-8翻译和写作测试具有较高的评分效度,评分结果是可靠有效的。后效效度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分析TBEM-8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和学习的反拨作用。341名学生参加了TBEM-8范型试卷考试并填写了“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18份。访谈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的15名在职教师。问卷和访谈结果表明:学生和教师认为,TBEM-8将对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与学习具有良好的反拨作用,考试的实施能够强化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试结果可以为教学与学习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本论文由八章构成。第一章是引言,主要对所研究问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进行介绍。本章概述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和测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指出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效度研究具有现实的必要性。需要对商务英语测试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能够客观准确地测量教与学的实际水平,对教学起到正向反拨作用。第二章是文献综述部分,目的是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本章对语言能力有关理论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评述;对效度、构念、构念效度、效度验证等概念进行了讨论;对国内外语言测试实践进行了简要回顾,探讨这些测试的成功经验对商务英语测试开发和设计的启示。第三章介绍了研究的设计和采用的分析方法,具体包括本研究的整体设计思路、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流程和考试效度验证的研究框架。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研究设计与实施的理论基础。第四章对商务英语话语共同体、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研究和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专业话语实践展开深入讨论。在此基础上,第五章提出“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框架。第六章介绍了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详细描述了从测试设计、操作到实施这三个阶段的各主要环节。第七章描述了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效度验证过程。效验研究基于效度整体观,以构念效度为核心,从内容效度、构念效度、效标关联效度、评分效度和后效效度五个方面收集和分析效度证据。第八章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研究所得到的发现及获得的结论,对使用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进行了评述。本章还指出了本研究对于商务英语测试的贡献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与本研究相联系的未来研究方向和思路。

李晓梅[9](2012)在《从语用学角度解析中英文广告双关语》文中认为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广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研究。本文主要运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对双关语在广告中频繁出现的现象进行探讨,本文的出发点在于:双关之所以受到广告商的亲睐,主要源于它独特的认知特性。基于本出发点,利用关联理论对广告中最频繁使用的双关手段,本文分析了若干个典型的广告双关语。本文介绍了写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回顾了国内外前人从符号学及语言学角度对广告语言所做的研究。广告双关语是本文研究的对象,本文也分析了双关的特点。正文部分结合理论分析了在广告这种单边交际中,双关语被用作明示刺激实现最佳关联的过程,文章得出两个结论,第一,对于广告商而言,频繁地选择双关语作为明示刺激是因为双关语利用一语多个层面的含义可以吸引广告受众的眼球,以及它经济,幽默诙谐的“笑”果。第二,对于广告受众而言,正是由于双关语的歧义和多义的特点而被激发出解读兴趣,在解读过程中,借助语境以及自己的认知能力成功解读双关语,从而体会到双关语的美妙之处,感受到语言的巨大魅力和广告商的机智诙谐,对广告产生深刻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广告受众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但是在解读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双关语的美妙,对自己的付出感到值得。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双关语的语用功能,即双关语一词多义能传递给广告受众更多信息,让广告受众记忆更加深刻;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说服广告受众购买相关产品还能让广告受众展开丰富和积极的联想。由此,文章得出结论,双关语在广告中的运用可以使广告商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最佳关联引起广告受众兴趣,保持注意力并增强广告信息的记忆度。

董晓民[10](2012)在《中英文广告标题修辞的比较及互译》文中研究说明中英文广告标都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广告语言的说服性,但文化背景不同,中英文广告标题在修辞上有许多不同点,互译时必须结合语言文化特征,以达到修辞效果。

二、中英文广告语修辞例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英文广告语修辞例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研究 ——主要以湘潭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公益广告语言的修辞研究现状
        0.2.2 公益广告语言的语用研究现状
        0.2.3 公益广告图文结合的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分析法
        0.3.2 案例分析法
    0.4 语料来源
第1章 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的语图关系
    1.1 互补性的语图关系
        1.1.1 表达关系
        1.1.2 衬托关系
    1.2 整合性的语图关系
        1.2.1 组合关系
        1.2.2 聚合关系
第2章 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的类型
    2.1 引用类
        2.1.1 典故格言
        2.1.2 政治主张
        2.1.3 其他
    2.2 创作类
        2.2.1 “大美湘潭”系列
        2.2.2 “中国梦”系列
        2.2.3 其他
第3章 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的特点
    3.1 韵律特点
        3.1.1 韵脚和谐
        3.1.2 平仄有序
        3.1.3 节奏分明
    3.2 词汇特点
        3.2.1 核心词高频复现
        3.2.2 四字成语占比大
    3.3 句型特点
        3.3.1 多用简单句
        3.3.2 多用整句
    3.4 修辞特点
        3.4.1 引用辞格的使用
        3.4.2 反复辞格的巧用
        3.4.3 对偶辞格的妙用
    3.5 风格特点
        3.5.1 庄重
        3.5.2 刚健
        3.5.3 新奇
第4章 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的功能
    4.1 示范功能
        4.1.1 行为上的示范
        4.1.2 思想上的示范
    4.2 规范功能
        4.2.1 正面的规范
        4.2.2 侧面的规范
    4.3 劝导功能
        4.3.1 说服式的劝导
        4.3.2 导向式的劝导
    4.4 启发功能
        4.4.1 态度上的启发
        4.4.2 情绪上的启发
    4.5 审美功能
        4.5.1 对实体的审美
        4.5.2 对观念的审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语料系列
附录B 语料编号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意义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名词化研究回顾
    2.1.1 名词化的本体研究
    2.1.2 名词化的应用及实用研究
2.2 政治语篇翻译研究回顾
    2.2.1 政治语篇翻译的经验与批评
    2.2.2 政治语篇翻译的原则与目标
    2.2.3 政治语篇翻译的策略与方法
2.3 功能语言学视角的翻译研究回顾
    2.3.1 功能语言学对翻译核心问题的阐释
    2.3.2 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功能语言学的意义观
    3.1.1 功能观
    3.1.2 建构观
    3.1.3 进化观
    3.1.4 社会符号观
3.2 功能视角下名词化的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3.2.1 名词化对经验的重新识解
    3.2.2 种族发生视角下翻译过程的再实例化模型
    3.2.3 翻译对等与转移的语法隐喻理据
    3.2.4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研究思路
    4.1.1 分析模式与步骤
    4.1.2 名词化的界定与识别
4.2 政治语篇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建设
    4.2.1 平行语料库的发展与应用
    4.2.2 语料库的构成
    4.2.3 语料的预处理
    4.2.4 语料的检索与抽样
4.3 本研究使用的参照语料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语篇及其翻译中汉英名词化的分布与类型
5.1 汉英名词化及其翻译策略分布
    5.1.1 汉英名词化的分布特征
    5.1.2 名词化对等与转移翻译策略的分布特征
5.2 汉英派生型名词化
    5.2.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派生名词化
    5.2.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派生名词化
5.3 汉英转类型名词化
    5.3.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转类名词化
    5.3.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转类名词化
5.4 汉英短语型名词化
    5.4.1 源语语篇中的汉语“NP的VP”结构
    5.4.2 目标语语篇中的英语“V-ingof”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
6.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的类型
    6.1.1 系统型对等
    6.1.2 实例型对等
6.2 政治语篇特色名词化表达的翻译
    6.2.1 汉语“化”字格的翻译
    6.2.2 汉语数式短语的翻译
6.3 名词化对等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6.3.1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概念表述
    6.3.2 名词化所凝练的中国道路表述
    6.3.3 名词化所凝练的核心价值表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
7.1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类型
    7.1.1 隐喻化转移
    7.1.2 去隐喻化转移
7.2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影响因素
    7.2.1 语言系统因素
    7.2.2 语篇类型因素
    7.2.3 情景语境因素
    7.2.4 文化语境因素
7.3 政治语篇翻译中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的功能
    7.3.1 重构功能
    7.3.2 简化功能
    7.3.3 概括功能
    7.3.4 释义功能
7.4 名词化转移翻译策略与对外政治话语的建构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8.1 主要发现
8.2 贡献及创新点
8.3 研究启示
8.4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孙子兵法》英译文功能语境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问题及论文结构
        1.2.1 研究问题
        1.2.2 论文结构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孙子兵法》英译及英译研究
        2.2.1 《孙子兵法》英译
        2.2.2 《孙子兵法》英译研究
    2.3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语境研究
        2.3.1 功能语境理论
        2.3.1.1 理论渊源
        2.3.1.2 初步形成和发展
        2.3.1.3 理论分化与修补
        2.3.2 功能语境视角的翻译研究
        2.3.2.1 情景语境视角的翻译研究
        2.3.2.2 文化语境视角的翻译研究
    2.4 语境重构研究
        2.4.1 语言学视角的语境重构
        2.4.2 翻译研究中的语境重构
    2.5 小结
3 典籍英译文功能语境重构研究模式
    3.1 引言
    3.2 功能语境重构的理据
    3.3 文化语境重构
        3.3.1 意识形态的定性功能
        3.3.2 文化语境重构的内容
        3.3.2.1 社会文化
        3.3.2.2 精神文化
        3.3.2.3 军事文化
        3.3.2.4 语言文化
        3.3.3 文化语境重构的向度
        3.3.3.1 共时语境
        3.3.3.2 历时语境
        3.3.4 文化语境重构的三维调试
        3.3.4.1 以源语语境为取向的异化翻译
        3.3.4.2 顺应译入语语境的归化翻译
        3.3.4.3 调和两种语境的合和翻译
    3.4 情景语境重构
        3.4.1 语场重构
        3.4.1.1 及物性系统
        3.4.1.2 逻辑语义
        3.4.2 语旨重构
        3.4.2.1 语气系统
        3.4.2.2 情态系统
        3.4.2.3 人称系统
        3.4.3 语式重构
        3.4.3.1 主位结构
        3.4.3.2 衔接
    3.5 小结
4 《孙子兵法》英译文文化语境重构
    4.1 引言
    4.2 四译本文化态度
        4.2.1 文化尊重下的客观求索
        4.2.2 强势文化下的“蓄意”抵制
        4.2.3 文化自信下的积极融入
        4.2.4 文化认可下的探本求源
    4.3 四译本的文化语境重构
        4.3.1 社会文化层面
        4.3.1.1 典故的翻译
        4.3.1.2 历史名称的翻译
        4.3.1.3 社会风俗的翻译
        4.3.1.4 计量单位的翻译
        4.3.2 精神文化层面
        4.3.2.1 “道”等哲学概念的传译
        4.3.2.2 “天”等宗教文化的传译
        4.3.3 军事文化层面
        4.3.3.1 军事术语的翻译
        4.3.3.2 军事概念的传译
        4.3.3.3 “全胜”思想的传译
        4.3.4 语言文化层面
        4.3.4.1 词义变化的调整
        4.3.4.2 文化规约的适应
        4.3.4.3 数字文化的传译
    4.4 四译本的共历时语境重构
        4.4.1 索耶尔译本的军事阐释
        4.4.2 闵福德译本的中西合璧
        4.4.3 林戊荪译本的他者色彩
        4.4.4 黄氏译本的考古气息
    4.5 四译本文化语境重构的三维调试
        4.5.1 索耶尔译本的客观导向
        4.5.2 闵福德译本的强势贴近
        4.5.3 林戊荪译本的主动协调
        4.5.4 黄氏译本的客观还原
    4.6 小结
5 《孙子兵法》英译文情景语境重构
    5.1 引言
    5.2 四个译本的语场重构
        5.2.1 英译文及物性系统重构
        5.2.2 逻辑语义系统重构
        5.2.2.1 对原文小句的处理
        5.2.2.2 对逻辑关系的调整
        5.2.3 四个译本语场重构的特点
        5.2.3.1 索耶尔译本的摹写与诠释
        5.2.3.2 闵福德译本的语场简化
        5.2.3.3 林戊荪译本的嵌入性阐释
        5.2.3.4 黄氏译本的名物化凸显
    5.3 四个译本的语旨重构
        5.3.1 语气的选择
        5.3.2 情态系统的调试
        5.3.3 人称代词的调整
    5.4 四个译本的语式重构
        5.4.1 主位结构的选择
        5.4.2 衔接方式的调整
    5.5 小结
6 《孙子兵法》英译文语境重构的文化阐释
    6.1 引言
    6.2 自然地理与历史
        6.2.1 物质文化的传译
        6.2.2 社会文化的传译
        6.2.3 比喻修辞的传译
    6.3 意识形态
    6.4 哲学观和宗教观
    6.5 语言和思维模式
        6.5.1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
        6.5.2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6.5.3 主体思维与客体思维
    6.6 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回顾
    7.2 局限性与不足
    7.3 研究前景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语义场的英汉幽默机理对比例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语义场理论
二英汉共同的幽默机理例析
    (一)义场改变(change of semantic field)
    (二)夸张(Exaggeration)
    (三)词义双关(semantic pun)
    (四)反语(Irony)
    (五)仿拟(Parody)
三英汉不同的幽默机理例析
    (一)幽默的内容不同
    (二)幽默的形式不同
    (三)幽默的文化内涵不同
四结语

(5)论新时期广告语辞彩美的言语生成手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广告语及辞彩理论
    2.1 广告语概述
    2.2 相关“辞彩”理论
第三章 新时期广告语形式美的言语生成手段
    3.1 以音节、词汇手段达成声韵美
    3.2 以句型、句式手段达成结构美
第四章 新时期广告语神韵美的言语生成手段
    4.1 以多种比喻手段达成的形象美
    4.2 以排比和夸张等达成气势美
    4.3 以反语、双关和婉曲达成含蓄美
    4.4 以夸张、反复达成豪放美
    4.5 以对照、排比达成简练美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6)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主要研究的问题、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1.2.1 主要研究的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2.3 主要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构成 第二章 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的历史及现状
2.1 外宣翻译概述
    2.1.1 外宣翻译的界定
    2.1.2 外宣翻译的区别性特征
    
2.1.2.1 注重传播效果
    
2.1.2.2 受众内外有别
    2.1.3 “外宣翻译”的英译
2.2 我国外宣翻译研究综述
2.3 我国外宣翻译常见的误译类型
    2.3.1 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
    2.3.2 译名不统一
    2.3.3 中式英语
    
2.3.3.1 对号入座和想当然套译
    
2.3.3.2 语言习惯的差异
    
    2.3.3.2.1 多余强化语
    
    2.3.3.2.2 语言夸张华丽
    
2.3.3.3 文化习俗的差异
    2.3.4 政治性误译
    2.3.5 语用失误
    
2.3.5.1 语用失误的概念
    
2.3.5.2 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
    
    2.3.5.2.1 语用语言失误
    
    2.3.5.2.2 社交语用失误
2.4 外宣误译产生的主要原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
3.1 国家形象:内涵及其他
    3.1.1 国家形象的定义
    3.1.2 国家形象的特点
    3.1.3 中国国家形象的时代定位
    3.1.4 国家形象战略
3.2 国家形象与对外传播
    3.2.1 中国对外传播的现状:尴尬的窘境
    
3.2.1.1 西强我弱的国际传媒格局
    
3.2.1.2 妖魔化中国
    
3.2.1.3 跨文化传播生态严重失衡
    3.2.2 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3.2.2.1 更新传播观念、调整传播战略
    
    3.2.2.1.1 调整对外传播宣传内容
    
    3.2.2.1.2 改进对外传播模式
    
    3.2.2.1.3 改进对外传播技巧与艺术
    
    
3.2.2.1.3.1 讲求灵活的传播手法和策略
    
    
3.2.2.1.3.2 讲究写作方法,增强可读性
    
    
3.2.2.1.3.3 对外传播渠道多样化
    
    
3.2.2.1.3.4 增强对外报道的时效性
    
3.2.2.2 提升对外媒体的公信力
    
3.2.2.3 加强公众外交
    
3.2.2.4 打造对外传媒的“航母 ”
    
3.2.2.5 主动设置中国议题
    
3.2.2.6 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3.2.2.7 自觉进行对外文化传播,打好“中国牌”
3.3 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
    3.3.1 外宣翻译在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中的战略地位
    3.3.2 外宣翻译策略与国家形 象
    
3.3.2.1 准确性与国家形象
    
    3.3.2.1.1 报道事实准确无误
    
    3.3.2.1.2 语言翻译准确
    
    3.3.2.1.3 文化翻译准确
    
3.3.2.2 可读性与国家形象
    
    3.3.2.2.1 添加背景说明
    
    3.3.2.2.2 慎用政治术语
    
    3.3.2.2.3 避免华丽辞藻
    
3.3.2.3 政治性与国家形象
    3.3.3 传播效果与国家形象
    
3.3.3.1 维护国家形象
    
3.3.3.2 破坏国家形象
    
3.3.3.3 提升国家形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
4.1 影响外宣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
    4.1.1 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
    
4.1.1.1 意识形态的定义及内涵
    
4.1.1.2 意识形态与翻译策略
    
4.1.1.3 意识形态与外宣翻译策略
    4.1.2 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
    
4.1.2.1 功能派翻译理论
    
4.1.2.2 翻译目的与外宣翻译策 略
    4.1.3 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
    
4.1.3.1 赖斯的文本类型论和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
    
4.1.3.2 文本类型与外宣翻译策略
    4.1.4 读者意识与翻译策略
    
4.1.4.1 翻译中的读者意识
    
4.1.4.2 读者意识与外宣翻译策略
4.2 国家形象视阈下的外宣翻译策略
    4.2.1 编译策略
    
4.2.1.1 编译的概念及其他
    
4.2.1.2 编译策略的常用方法
    4.2.2 语用等效翻译策略
    
4.2.2.1 语用翻译:概念及其他
    
4.2.2.2 语用等效翻译策略的常用方法
    4.2.3 平行文本比较分析策略
    
4.2.3.1 平行文本:概念及其他
    
4.2.3.2 平行文本比较分析策略:个案分析
    
    4.2.3.2.1 语料
    
    4.2.3.2.2 Werlich文本语法与平行文本比较模式
    
    4.2.3.2.3 文本内部构成的对比与分析
    
    4.2.3.2.4 平行文本对企业概况外宣英译的启示
    4.2.4 “译+释” 并举翻译策略
    
4.2.4.1 需作“译+释”并举的常见情形
    
4.2.4.2 “译+释” 并举策略的常用形式
    4.2.5 语义结构起伏性策略
    
4.2.5.1 “竹竿”结构和“大树”结构
    
4.2.5.2 起伏性常用的八种结构
    
4.2.5.3 实现语义结构起伏性的三个步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内容总结
5.2 本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5.3 建议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7)中英化妆品广告语“时间取向”及文化差异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和内容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化妆品广告语、广告文化和时间取向
    第一节 化妆品广告语
        一、化妆品广告语定义
        二、化妆品广告分类及功能
        三、化妆品广告语研究概说
    第二节 广告文化
        一、广告文化研究范围
        二、化妆品广告语与文化研究
        三、化妆品广告语和广告文化
    第三节 时间取向
        一、时间取向概念
        二、时间取向研究概说
        三、时间取向与文化
        四、化妆品广告语和时间取向
第二章 中英文化妆品广告语及“时间取向”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环形时间取向和线形时间取向
        一、环形时间取向和线形时间取向的区别
        二、中文化妆品广告语实例和环形时间取向
        三、英文化妆品广告语实例和线性时间取向
    第二节 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
        一、过去时间取向和未来时间取向的区别
        二、中文化妆品广告语实例和过去时间取向
        三、英文化妆品广告语实例和未来时间取向
    第三节 多向时间取向和单向时间取向
        一、多向时间取向和单项时间取向的区别
        二、中文化妆品广告语实例和多向时间取向
        三、英文化妆品广告语实例和单项时间取向
    第四节 持续时间取向和瞬时时间取向
        一、持续时间取向和瞬时时间取向的区别
        二、中文化妆品广告语实例和持续时间取向
        三、英文化妆品广告语实例和瞬时时间取向
第三章 中英文化妆品广告语不同“时间取向”的文化根源
    第一节 思维模式差异
        一、中文化妆品广告语和归纳思维模式
        二、英文化妆品广告语和演绎思维模式
    第二节 宗教信仰差异
        一、中国信仰“儒释道”
        二、西方信仰“基督教”
    第三节 哲学观念差异
        一、“万物合一”和“一分为二”
        二、“静止”和“运动”
    第四节 审美情趣差异
    第五节 社会制度差异
    第六节 语言习惯差异
        一、被动和主动
        二、高语境和低语境
        三、词语选用差异
        四、翻译用语差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概述
        1.1.2 商务英语测试概述
        1.1.3 问题与挑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语言能力研究
        2.1.1 “技能+元素”模式
        2.1.2 整体能力假说
        2.1.3 认知语言能力/人际沟通技巧
        2.1.4 Chomsky 关于语言能力的观点
        2.1.5 交际能力研究
        2.1.6 特殊目的语言能力
        2.1.7 职业话语能力
        2.1.8 跨文化交际能力
    2.2 语言能力标准研究
        2.2.1 跨部门语言圆桌量表(ILR)
        2.2.2 美国外语教学委员会(ACTFL)的语言能力分级标准
        2.2.3 加拿大语言量表(CLB)
        2.2.4 欧洲语言测试者协会的能力描述(ALTE)
        2.2.5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的能力描述
        2.2.6 澳大利亚第二语言能力量表(ASLPR)
    2.3 语言测试的效度研究
        2.3.1 构念效度
        2.3.2 效度验证理论
        2.3.3 构念效度的证据
        2.3.4 效验的数据分析方法
    2.4 特殊目的英语测试研究
        2.4.1 ESP 测试的性质
        2.4.2 ESP 测试的专业针对性
        2.4.3 ESP 测试的真实性
        2.4.4 ESP 测试设计和开发
    2.5 语言测试实践
        2.5.1 国内外英语考试
        2.5.2 国际商务英语测试
        2.5.3 对商务英语测试开发的启示
    2.6 语境研究
        2.6.1 社会文化语境研究
        2.6.2 认知语境研究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的总体构思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整体设计
    3.2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开发的设计思路
        3.2.1 TBEM-8 目的和性质
        3.2.2 TBEM-8 设计原则
        3.2.3 TBEM-8 开发流程
    3.3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效验的设计思路
        3.3.1 效验研究目的
        3.3.2 效验研究内容
        3.3.3 效验研究模式
第4章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研究
    4.1 商务英语话语共同体
        4.1.1 话语共同体
        4.1.2 实践共同体
        4.1.3 商务英语话语观与商务英语专业教育
        4.1.4 应用语言学研究者共同体和国际商务话语实践者共同体
    4.2 体裁研究
        4.2.1 体裁界定
        4.2.2 体裁能力
        4.2.3 Bhatia 体裁研究
    4.3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专业话语实践
        4.3.1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研究框架
        4.3.2 商务英语专业体裁谱系
        4.3.3 商务英语专业体裁特征研究
第5章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
    5.1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的界定
    5.2 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构念的构成
        5.2.1 文本知识
        5.2.2 语用知识
        5.2.3 体裁知识
        5.2.4 话题知识
        5.2.5 情境组织能力
第6章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开发和设计
    6.1 TBEM-8 任务情境和真实性模型
        6.1.1 TBEM-8 任务情境模型
        6.1.2 TBEM-8 任务真实性模型
    6.2 测试任务特征框架
        6.2.1 情境特征
        6.2.2 测试目的
        6.2.3 指导语
        6.2.4 输入信息
        6.2.5 期待应答
        6.2.6 输入与应答的互动
        6.2.7 评价
    6.3 TBEM-8 测试构念
        6.3.1 听力能力构念
        6.3.2 阅读能力构念
        6.3.3 翻译能力构念
        6.3.4 写作能力构念
    6.4 TBEM-8 测试任务
        6.4.1 话语体裁
        6.4.2 考试题型
    6.5 TBEM-8 评分方案
        6.5.1 评分质量控制
        6.5.2 翻译评分方法
        6.5.3 写作评分方法
    6.6 TBEM-8 考试大纲
        6.6.1 考试概述
        6.6.2 试卷结构
        6.6.3 考核能力
        6.6.4 翻译评分方案
        6.6.5 写作评分方案
    6.7 TBEM-8 试测
        6.7.1 实验设计
        6.7.2 结果和讨论
第7章 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的效度验证
    7.1 目的与思路
    7.2 构念效度研究
        7.2.1 研究问题
        7.2.2 研究方法
        7.2.3 定量研究结果
        7.2.4 定性研究结果
        7.2.5 主要结论
    7.3 内容效度研究
        7.3.1 研究问题
        7.3.2 研究方法
        7.3.3 结果与讨论
        7.3.4 主要结论
    7.4 效标关联效度研究
        7.4.1 研究问题
        7.4.2 研究方法
        7.4.3 结果与讨论
        7.4.4 主要结论
    7.5 评分效度研究
        7.5.1 研究问题
        7.5.2 研究方法
        7.5.3 结果与讨论
        7.5.4 主要结论
    7.6 后效效度研究
        7.6.1 研究问题
        7.6.2 研究方法
        7.6.3 结果与讨论
        7.6.4 主要结论
    7.7 效验研究结果
    7.8 对商务英语专业测试和教学的启示
第8章 结论
    8.1 研究成果
    8.2 研究的局限性
    8.3 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语言能力量表等级描述
    附录 2:国际商务英语测试对比
    附录 3:商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
    附录 4: TBEM-8 试卷
    附录 5: TBEM-8 调查问卷
    附录 6: TBEM-8 试测数据
    附录 7:写作过程观察记录表
    附录 8:方差分析数据
    附录 9:写作过程描述
    附录 10: TBEM-8 内容评价问卷
    附录 11: TBEM-8 内容评价问卷统计结果
    附录 12: BEC 高级试卷
    附录 13: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 14:考试后效学生调查问卷统计结果

(9)从语用学角度解析中英文广告双关语(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Advertising Puns
    1.2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1.4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Definition of Pun
    2.2 Related Studies on Advertising Puns
        2.2.1 Rhetoric Approach
        2.2.2 Semiotic Approach
        2.2.3 Pragmatic Approach
        2.2.3.1 The Researches on Advertising Puns in the Framework of Relevance Theory
        2.2.3.2 The Researches on Advertising Puns in the Framework of Speech Act Theory
        2.2.4 Cognitive Approach
    2.3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Brief Introduction on Relevance Theory
    3.2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3.3 A Choice of Context
    3.4 Optimal Relevance
Chapter Four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tising Puns
    4.1 Ambiguity
    4.2 The Double Context
    4.3 Economy
    4.4 Indirectness
    4.5 Multi-classified
        4.5.1 Antanaclasis
        4.5.2 Homophonic Puns
        4.5.3 Syllepsis
        4.5.4 Semantic Puns
        4.5.5 Brand Name Puns
        4.5.6 Idiomatic Puns
        4.5.7 Puns Taking Advantage of Popular Culture
Chapter Five Pragmatic Analysis of Advertising Puns from Relevance Theory
    5.1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 in Advertising Puns
    5.2 Contexts in Advertising Puns
    5.3 Optimal Relevance in Advertising Puns
    5.4 Case Analysis: Relevance Theory and Advertising Puns
        5.4.1 Puns with One Intended Interactions
        5.4.2 Puns with More Intended Interactions
        5.4.3 Interpretation on Idiomatic Puns
        5.4.4 Interpretation of Puns Taking Advantages of Popular Culture
Chapter Six Pragmatic Functions of Advertising Puns
    6.1 Conveying Much More Information
    6.2 Leaving the Audience a Deep Impression to Strengthen Memory
    6.3 Carrying Forward National Spirit and Culture
    6.4 Persuading the Potential Customers to Purchase the Products or the Service
    6.5 Making Positive Associations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References
Paper Published in Two Years’ Study

(10)中英文广告标题修辞的比较及互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明喻
二、暗喻
三、拟人
四、双关
五、对偶、排比

四、中英文广告语修辞例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图文结合式平面公益广告语研究 ——主要以湘潭市为例[D]. 李杏. 湘潭大学, 2018(03)
  • [2]系统功能语言学视域下政治语篇中名词化翻译策略研究[D]. 唐革亮.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3]《孙子兵法》英译文功能语境重构研究[D]. 邱靖娜. 北京科技大学, 2018(02)
  • [4]基于语义场的英汉幽默机理对比例析[J]. 师海歌. 教育现代化, 2016(20)
  • [5]论新时期广告语辞彩美的言语生成手段[D]. 瓦莲金娜. 长春理工大学, 2014(08)
  • [6]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 卢小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7]中英化妆品广告语“时间取向”及文化差异对比研究[D]. 杨静. 扬州大学, 2012(08)
  • [8]基于体裁的商务英语话语能力研究:构念界定与测试开发[D]. 严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01)
  • [9]从语用学角度解析中英文广告双关语[D]. 李晓梅. 中南民族大学, 2012(03)
  • [10]中英文广告标题修辞的比较及互译[J]. 董晓民.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标签:;  ;  ;  ;  ;  

中英文广告语的修辞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