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南地区牦牛生产绩效评价

青南地区牦牛生产绩效评价

一、青南地区牦牛生产性能的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苟廷佳[1](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提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2](2021)在《农业农村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农业农村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中认为农质发[2021]10号青海省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青海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农业农村部各有关司局及单位: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我们编制了《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邓彩霞[3](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罗增海,李奇蒙,史炳玲,王廷艳[4](2020)在《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有机牦牛产品生产体系建设若干思考》文中认为本文结合三江源地区有机牦牛产品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今后建设与发展思路。

贾功雪,丁路明,徐尚荣,方有贵,付弘赟,杨其恩[5](2020)在《青藏高原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牦牛是青藏高原牧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特有家畜,对高原区域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作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牦牛对于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随着牦牛饲养数量增加,草地退化程度加剧,牦牛生产性能也在不断下降,青藏高原原有的土-草-畜循环和草畜平衡被打破,影响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牦牛品种资源划分仍未完全明晰,关于牦牛生产性能退化的原因与提纯复壮的方法途径仍然有待研究。综述了高原生态环境对牦牛分布区域与数量变化的影响,不同地理条件下的牦牛品种划分,我国牦牛品种退化的现状与品种改良的策略与成效,以及牦牛遗传资源的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由此提出了针对我国牦牛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对策与研究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科学评估放牧管理现状,建立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合理规划畜群结构并制定科学的生产管理措施,确定牦牛在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机制,兼顾草地资源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最终实现草畜平衡。这为今后的牦牛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秦晓凤[6](2020)在《数据挖掘技术在智慧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江源地区的畜牧业是该区域的支柱产业,牦牛养殖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与技术的发展,牦牛的养殖与研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成本高,收益差,决策不准确等问题。本文从青海地区的部分牧场采集相关数据,利用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等方法对养殖过程进行分析,主要围绕牦牛体重估算,等级划分与生长模型建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利用简单的体尺维度估算牦牛体重方面,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LR),支持向量机(SVMs)与随机森林(RF)的算法,以牦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作为输入变量,体重作为响应变量进行预测,得到LR算法的预测精度为0.997,RF算法预测精度为0.998,SVMs算法预测精度为0.820。RF与LR算法在牦牛数据集上体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并且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内(通常认为小于等于10%)。(2)针对牦牛品种选育优化等问题,对牦牛等级划分的研究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典型判别函数、多层感知器人工神经网络三种方法分别进行分类预测,以牦牛的生长体型属性、评分数据、人工等级标注数据为依据,进行等级划分。基于多层感知器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分类性能最好,预测精度达到97.7%,多项Logistic回归算法与判别函的预测精度分别为96.5%和95.1%。结果表明,多层感知器人的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能够对牦牛的等级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类。(3)为了对牦牛生长发育规律做出更好的描述,分别采用Compertz、Logistic、Von Bertalanffy与Brody生长模型,对牦牛的体尺与体重进行拟合分析发现:Von Bertalanffy模型对于牦牛体重的拟合效果最好,Logistic模型在牦牛管围的分析中拟合效果最好,而Brody模型在牦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的分析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拟合性能。通过回带检验模型,Von Bertalanffy模型对于体重的测定值与原均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8.801%,Logistic模型对于管围的测定平均误差为2.146%,Brody模型对于体高、体斜长、胸围的测定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280%、2.367%、0.175%。说明研究建立的模型能够对牦牛的生长发育规律做出很好的拟合。文章以上研究成果能够为决策人员在牦牛养殖的体重测定,等级划分,生长发育管理等环节中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对牦牛养殖工作的有重要意义。

杨媛丽[7](2020)在《不同育肥时间对牦牛肉品质及肌肉代谢物的影响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试验以传统放牧、育肥3个月(短期育肥)与育肥6个月(中长期育肥)三种不同条件各6头成年健康公牦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其不同部位牦牛肉的营养品质、食用品质、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和肌肉代谢组差异,明确育肥时间对牦牛肉品质及肌肉代谢组的影响,旨在为牦牛育肥生产的精准营养调控提供数据支撑,牦牛肉精细加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育肥时间的不同对牦牛肉的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影响明显。(1)剪切力:短期和中长期育肥均显着降低了背最长肌、腰大肌和半腱肌的剪切力(P<0.05);(2)蒸煮损失:短期和中长期育肥显着降低了臂三头肌的蒸煮损失(P<0.05)。(3)蛋白质:短期和中长期育肥均显着提高了臂三头肌的蛋白质含量(P<0.05),中长期育肥可显着提高股二头肌的蛋白质含量(P<0.05)。(4)脂肪:短期和中长期育肥均显着提高了背最长肌、半腱肌和股二头肌的脂肪含量(P<0.05);中长期育肥显着提高了臂三头肌和腰大肌的脂肪含量(P<0.05);(5)氨基酸:短期育肥显着降低了股二头肌、半腱肌和背最长肌的丝氨酸含量(P<0.05),显着提高了臂三头肌的丝氨酸含量(P<0.05)。(6)脂肪酸:短期和中长期育肥使背最长肌、腰大肌、半腱肌和股二头肌的n-3PUFA和n-6PUFA的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臂三头肌和腰大肌的PUFA的含量随育肥时间延长而呈现降低趋势。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半腱肌的n-6/n-3比值随育肥时间的延长呈现显着上升趋势(P<0.05)。由天然放牧状态下的2.55、2.64和2.52上升至短期育肥状态下的3.63、3.93和3.64及中长期育肥状态下的5.97、5.20和5.54。2.采用SPME-GC-MS的方法对2种饲养时间下的牦牛背最长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发现:放牧组共检出26种物质;短期育肥组共检出31种物质;中长期育肥组共检出30种物质。检测到的物质分别为酮类、醛类、酸类、酯类、醇类、烯类以及芳香类共7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放牧,短期育肥与中长期育肥使牦牛背最长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发生明显变化,通过PCA分析可将三者加以区分。3.采用UPLC-Q-TOF(LC-MS/MS)非靶向代谢组学对传统放牧和育肥牦牛背最长肌样品代谢谱进行研究,对数据进行PCA、PLS-DA和OPLS-DA分析后,中长期育肥与放牧相比一共筛选出了104个显着差异代谢物。参与主要富集的代谢通路的显着差异代谢物共有23种。上调的共有14种,分别是硬脂酸、GMP、IMP、AMP、ADP、UMP、胞苷、尿嘧啶、棕榈油酸、甜菜碱、谷胱甘肽、乙醇酸、吡哆醛和D-核糖-5-磷酸;下调差异代谢物共有9种,分别为3-磷酸甘油、丙酮酸、L-异亮氨酸、甘氨酸、3-磷酸-D-甘油、二十碳五烯酸、亚油酸、辛酸和十二酸。

李莉[8](2020)在《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即进一步推动我国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全面发展。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应达到60%、45%,两者之间的差距要缩小2个百分点,实现农业人口转移数量应达到1亿人。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平衡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城镇化发展进程当中,需要重点做好生态宜居、城乡统筹、产城互动以及和谐发展等核心工作。青海的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生态环境脆弱及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农牧区没有大城市,城镇数量也不多,且多数为规模不大的小城镇。青海省是一个经济落后省份,但却是一个能源大省,青海农牧区地矿资源、清洁能源丰富,产业结构从最初的能源开采等重工业逐步向轻工业转变和新兴产业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农牧民人口转移三者和谐共生,是解决农牧区的城镇化发展问题的关键,这是青海省政府在“十四五”面临的重大任务。本文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这个理念,将人口迁移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和社会不公平理论运用于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的研究中,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描述青海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分析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通过指标数据研究,结合自然生态、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等情况研究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条件,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

赵满[9](2020)在《青南藏区生态保护和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完成,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然而,经济的快速扩张带来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危及到生态环境的问题,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GDP至上”理论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开始探索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在中国,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进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挑战。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总体布局中的战略位置,开启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时代。青南藏区地处三江源头,生态环境脆弱且难以恢复,同时又是中国的生态功能区,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保护价值。另一方面,青南藏区经济发展缓慢,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很大差距,是中国典型的贫困地区,青南藏区正承担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因此,怎样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托自身特色优势发展生产,深度挖掘其潜在价值,实现经济实力的飞跃,是青南藏区面临的最大难题。本文在生态与经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青南藏区的生态保护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现状两个方面对青南藏区的生态及环境状况进行分析,然后对青南藏区的特色经济发展现状进行集中分析,研究各种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协调的表现,并找出成因,最后对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杜子银,蔡延江,王小丹,张斌[10](2019)在《放牧牦牛行为及其对高寒草地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放牧牦牛是对高寒天然草地的一种重要的利用方式,牦牛通过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排泄粪尿等行为可能对草地生态系统产生不容忽视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通过归纳分析放牧牦牛行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有关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牦牛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排泄粪尿3种主要行为的表现特性及其对草地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阐明了高寒草地土壤碳氮养分、植被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等对牦牛践踏和粪尿排泄物返还的响应特征及差异性。指出牦牛采食、践踏和粪尿排泄是影响草地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重要环节。未被消化利用的牧草养分通过粪尿排泄返还到草地土壤中,被认为是对养分匮缺的天然草地的一种重要的施肥措施,也是维持土壤养分平衡和植被生产力的重要保障。而畜蹄践踏相对于采食和排泄行为而言具有作用时间长、直接作用的草地组分多且效果持久的特点。因此,系统阐释牦牛采食特征、践踏过程和粪尿返还对土壤物理结构、主要养分动态和植被生长的影响效应,能够为加深关于放牧牦牛行为对高寒草地土壤-植被系统养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过程和影响机制的认知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进而可为优化牦牛放牧模式、维持脆弱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加强青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提供有益参考。

二、青南地区牦牛生产性能的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南地区牦牛生产性能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2)农业农村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农业农村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原则
        (三)主要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突出生态优先,着力打造基础稳固的绿色发展支撑体系
        1. 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提升。
        2. 推进农牧业生态化转型。
        3. 推进产地环境清洁化。
        4.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5. 建设重点产业生产基地。
        (二)加快提档升级,着力打造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发展体系
        1. 强化优良品种培育。
        2. 提升农畜产品品质。
        3. 做强特色优势品牌。
        4. 推动全程标准化生产。
        5. 强化质量安全监管。
        (三)强化科技引领,着力打造智慧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1. 促进科技创新。
        2. 发展智慧农业。
        3. 加强农技服务。
        4. 培育人才队伍。
        (四)强化主体培育,着力打造带动力强的新型农牧业经营体系
        1. 做强重点龙头企业。
        2. 培育新型合作组织。
        (五)突出延链强链,着力打造提质增效的现代农畜产品加工体系
        1. 拓展产地加工。
        2. 强化精深加工。
        3. 提升综合加工。
        4. 推动融合发展。
        (六)强化平台支撑,着力打造高效快捷的物流输出体系
        1.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2. 提高数字化交易水平。
        3. 打造物流专业服务平台。
        (七)推动“青货出海”,着力打造开放协同的市场营销体系
        1. 大力拓展产品市场。
        2. 完善市场服务手段。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二)强化责任落实。
        (三)强化政策支持。
        (四)强化宣传引导。
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及成员组成
    一、主要职责
    二、组成人员
    三、工作机构

(3)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4)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有机牦牛产品生产体系建设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
2 存在问题
    2.1 产地环境还需优化
        2.1.1 饲草相对不足
        2.1.2 生长环境较为恶劣
        2.1.3 监控体系尚未建立
    2.2 良种化率整体较低
        2.2.1 良种牦牛覆盖度较低
        2.2.2 牦牛出栏周期长
        2.2.3 牦牛改良进程缓慢
        2.2.4 良种选育及示范推广体系不健全
    2.3 标准化生产困难较多
        2.3.1 尚未制定生产标准
        2.3.2 标准落实进展较慢
        2.3.3 标准化生产缺乏抓手
    2.4 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2.4.1 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应用转化较少
        2.4.2 有机饲料还待配制生产
        2.4.3 疫病有机防控体系还待健全
    2.5 政府重视程度有限
        2.5.1 扶持资金相对不足
        2.5.2 社会服务体系相对不完善
    2.6 监管机制还需完善
        2.6.1 监管能力相对较弱
        2.6.2 监管机制尚未理顺
3 发展对策
    3.1 优化产地环境
        3.1.1 强化饲草料供给
        3.1.2 搭建畜群暖棚
        3.1.3 组建监控体系
    3.2 培育牦牛良种
        3.2.1 做好牦牛保种育种工作
        3.2.2 优化畜群结构
        3.2.3 增强牦牛改良进程
        3.2.4 组建科教推一体化体系
    3.3 完善生产标准
        3.3.1 制定生产标准
        3.3.2 强化标准宣贯
    3.4 强化科技支撑
        3.4.1 做好科学技术的应用转换工作
        3.4.2 加快有机饲料的配制工作
        3.4.3 做好疫病防控工作
        3.4.4 做好病死畜及粪污无害化处理
    3.5 优化政府服务
        3.5.1 强化资金扶持力度
        3.5.2 完善社会化服务能力
    3.6 健全监管体系
        3.6.1 增强监管能力
        3.6.2 理顺监管机制

(5)青藏高原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牦牛的分布区域与数量变化
    1.1 野牦牛的分布区域与数量变化
    1.2 家牦牛的分布区域与数量变化
2 牦牛的品种分类
3 牦牛的品种退化与品种改良
    3.1 牦牛的品种退化
    3.2 牦牛的品种改良
4 牦牛基因组研究进展
5 问题对策与展望

(6)数据挖掘技术在智慧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区域概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牦牛体重估算
    2.1 牦牛体重估测研究意义
    2.2 数据采集与数据集描述
    2.3 数据预处理
    2.4 统计分析
        2.4.1 描述性分析
        2.4.2 相关性分析
    2.5 机器学习方法估算牦牛体重
        2.5.1 多元线性回归估算牦牛体重
        2.5.2 支持向量机估算牦牛体重
        2.5.3 随机森林估算牦牛体重
        2.5.4 结果分析与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牦牛等级预测划分
    3.1 数据集概述
    3.2 描述性分析
    3.3 关联分析
    3.4 基于Logistic多项回归的牦牛等级划分
    3.5 基于判别函数分析的牦牛等级划分
    3.6 基于多层感知器的神经网络预测牦牛等级
    3.7 结果分析与对比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牦牛生长发育模型的拟合研究
    4.1 牦牛生长发育建模研究意义
    4.2 Compertz模型
    4.3 Logistic模型
    4.4 Von Bertalanffy模型
    4.5 Brody模型
    4.6 模型对比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7)不同育肥时间对牦牛肉品质及肌肉代谢物的影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基金资助
第一章 绪论
    1.1 牦牛概况
    1.2 牦牛的生产现状
    1.3 牦牛育肥研究进展
    1.4 牦牛肉品质研究现状
        1.4.1 营养品质研究
        1.4.2 食用品质研究
    1.5 代谢组学
        1.5.1 代谢组学的定义
        1.5.2 代谢组学的研究过程
        1.5.3 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方法
    1.6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育肥时间对牦牛肉品质的影响比较研究
    前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材料的采集
        2.1.3 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2.1.4 试验方法
        2.1.5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剪切力的测定结果
        2.2.2 pH的测定结果
        2.2.3 肉色的测定结果
        2.2.4 失水率的测定结果
        2.2.5 蒸煮损失的测定结果
        2.2.6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
        2.2.7 脂肪含量的测定结果
        2.2.8 水分的测定结果
        2.2.9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2.2.10 氨基酸评分
        2.2.11 脂肪酸含量的测定结果
        2.2.12 脂肪酸含量的变化趋势
    2.3 讨论
        2.3.1 不同育肥时间下不同部位牦牛肉的食用品质分析
        2.3.2 不同育肥时间下不同部位牦牛肉的营养品质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育肥时间对牦牛背最长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前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材料的采集
        3.1.3 仪器设备与试剂
        3.1.4 试验方法
        3.1.5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长期育肥对牦牛背最长肌肌肉代谢组的影响
    前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材料的采集
        4.1.3 仪器设备与试剂
        4.1.4 试验方法
        4.1.5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养殖方式对牦牛背最长肌代谢产物组成的影响
        4.2.2 不同养殖方式下牦牛背最长肌样品代谢产物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4.2.3 不同养殖方式下牦牛背最长肌样本差异代谢物中单变量统计分析结果
        4.2.4 不同养殖方式下牦牛背最长肌样本差异代谢物中显着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
        4.2.5 不同养殖方式下牦牛背最肌样本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农牧区城镇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三、研究方法及可能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城镇化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
        一、城镇化
        二、城乡一体化
        三、工业化与城镇化
        四、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人口迁移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三、社会公平理论
第二章 青海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与条件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背景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
        三、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要性
    第二节 青海省农牧区基本概况
        一、青海省农牧区自然交通概况
        二、青海省农牧区人口概况
        三、青海省农牧区经济概况
    第三节 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环境条件
        一、城市发展规划政策
        二、生态资源环境
        三、经济产业发展环境
        四、社会人文环境
第三章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第一节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概况
        一、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历程
        二、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
    第二节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二、农牧区人口市民化现状
        三、农牧区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现状
        四、农牧区城镇基本设施发展现状
        五、农牧区生态与民族文化发展
第四章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产业发展水平低
        二、城镇布局规划不合理
        三、城镇人口吸引力有限
        四、城乡公共服务落后
        五、农牧民的适应性问题
    第二节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自然环境的制约
        二、交通的制约
        三、人口的制约
        四、经济产业的制约
第五章 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
    第一节 推进农牧区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提高农牧区城镇人口聚集度
        二、实行有效人口政策
    第二节 推进农牧区产业与城镇化发展
        一、推动海西加快转型发展
        二、推动柴达木重点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
        三、连接周边城市群
    第三节 推进农牧区生态与城镇化发展
        一、生态保护
        二、生态移民
    第四节 推进农牧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强化社区建设
        二、发展多样化教育
        三、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四、完善小城镇功能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青南藏区生态保护和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青南藏区
        二、生态保护
        三、生态经济
        四、特色经济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生态承载力理论
        三、绿色经济理论
        四、产业生态化理论与生态产业化理论
第二章 青南藏区生态保护现状分析
    第一节 青南藏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一、地域广阔、地势高峻
        二、人口稀少,生存环境恶劣
        三、水能、太阳能丰富
        四、动植物资源丰富
        五、矿产资源丰富
    第二节 青南藏区生态环境总体评价
第三章 青南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青南藏区经济总量发展概况
    第二节 青南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一、青南藏区人口发展状况
        二、青南藏区居民人均收入、支出状况
        三、青南三州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五、公共财政预算收支状况
        六、教育及医疗卫生发展状况
第四章 青南藏区特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一、黄南州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二、果洛州特色生态农牧业的发展状况
        三、玉树州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
        四、特色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高原特色农林渔业的发展
        一、黄南州特色农林渔业的发展状况
        二、果洛州特色农林业的发展状况
        三、玉树州特色农林渔业的发展状况
        四、特色农林渔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 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热贡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及宗教文化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节 高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一、黄南州特色旅游业发展状况
        二、果洛州特色旅游业发展状况
        三、玉树州特色旅游业发展状况
        四、特色旅游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特色藏药产业的发展
        一、藏药产业的发展
        二、藏药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经济和特色经济本身效益不佳
        二、内生发展动力不足
        三、“季节性”问题明显
        四、专业性人才不足
        五、缺乏销售渠道和品牌影响力
        六、产业结构不合理
        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突出
    第二节 青南藏区生态保护与特色经济不协调的成因分析
        一、高原生态的自身脆弱性
        二、青南藏区人口稀少
        三、生态环境破坏因果累积影响
        四、发展中过度依赖于政府帮扶
        五、科技创新不足
        六、相关制度建设不足
第六章 促进青南藏区生态与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法律、制度层面
        一、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支持
        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三、建立生态保护奖惩机制
    第二节 经济层面
        一、立足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
        二、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
    第三节 文化、教育层面
        一、加大生态保护观念传播力度
        二、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科技创新层面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读研期间参与项目

(10)放牧牦牛行为及其对高寒草地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牦牛种群数量及其分布特征
2 放牧牦牛行为特性
    2.1 采食行为
    2.2 践踏行为
    2.3 排泄行为
3 放牧牦牛行为对草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3.1 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 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3 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4 结论与展望

四、青南地区牦牛生产性能的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2]农业农村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农业农村部 青海省人民政府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1(10)
  • [3]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4]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有机牦牛产品生产体系建设若干思考[J]. 罗增海,李奇蒙,史炳玲,王廷艳.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0(06)
  • [5]青藏高原牦牛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与展望[J]. 贾功雪,丁路明,徐尚荣,方有贵,付弘赟,杨其恩. 生态学报, 2020(18)
  • [6]数据挖掘技术在智慧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D]. 秦晓凤. 青海大学, 2020(02)
  • [7]不同育肥时间对牦牛肉品质及肌肉代谢物的影响比较研究[D]. 杨媛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8]青海省农牧区新型城镇化研究[D]. 李莉.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9]青南藏区生态保护和特色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赵满.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10]放牧牦牛行为及其对高寒草地土壤特性的影响研究进展[J]. 杜子银,蔡延江,王小丹,张斌. 草业学报, 2019(07)

标签:;  ;  ;  ;  ;  

青南地区牦牛生产绩效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