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574例心脏直视手术临床观察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574例心脏直视手术临床观察

一、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574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林琦[1](2009)在《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对血小板和P选择素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测定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内P-选择素以及血小板在瓣膜置换术前、术中、术后的浓度,对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对血小板和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作出对比,探索更适于机体保护的心内直视手术方式。并了解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P-选择素表达的变化,帮助评估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后凝血功能变化和炎症反应程度,对今后防治心内直视术造成的出血风险和炎症反应提供诊断和治疗帮助。方法:选择我科08年6~9月期间入院、心功能Ⅱ~Ⅲ级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不停跳组20例(实验组)和停跳组20例(对照组)。术前两组患者心功能评价无显着性差异,三大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各病例均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诱导麻醉后行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常规开胸后建立体外循环,停跳组体外循环采用中体温(28±2)℃,灌注流量为2.4~3L·m-2·min-1,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0mmHg左右,不停跳组采用浅体温(32±2)℃,采用中高流量灌注,主动脉灌注压维持在50~70mmHg。待心内操作结束后,以(1.2~1.3):1比例予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于术前(T1)、转机后20min(T2)、转机后40min(T3)、转机终了(T4)、手术终了(T5)、术后12h(T6)、术后24h(T7)分别采集静脉血,经立即离心分离提取血清后置入-20℃冰箱保存,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中可溶性P-选择素的浓度。于以上同样时点抽取静脉血,以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观察血小板计数,因体外循环中血样受稀释影响,以术前Hct为标准进行矫正。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组间各时点比较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并分析心内直视术下血小板计数变化与P-选择素表达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2.1血小板计数变化心内直视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F=122.961,P<0.01);测定时点与心内直视术分组因素存在交互关系(F=5.181,P<0.01)。组间比较血小板计数随时间变化趋势(F=11.551,P<0.01),可认为两组血小板计数变化趋势有差异。2.2 P-选择素表达变化心内直视术前后P-选择素表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2.61,P<0.01);各测定时点与心内直视术分组因素存在交互关系(F=11.475,P<0.01)。组间比较P-选择素表达水平随测定时间变化趋势(F=79.632,P<0.01),可认为随时间推移,两组P-选择素表达水平变化趋势有差异。2.3经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心内直视术下血小板计数变化与P-选择素表达变化呈高度负相关(r=0.964,P<0.01)。结论: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的患者血小板受到激活,数量减少。术后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术前,随着时间推移血小板数量得到恢复,但术后24小时血小板计数仍未能恢复术前水平。P-选择素表达在体外循环开始后逐渐增强,体外循环后呈下降趋势,但直至术后12~24小时内仍保持较高水平。不停跳心内直视术下的P-选择素表达水平在术中显着低于停跳下心内直视术。此外,围手术期血小板计数变化与P-选择素表达变化呈高度负相关,提示血浆P-选择素的增高主要来源于活化血小板,可能是血小板膜P-选择素的脱落部分。

杜学奎[2](2009)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UMA/UCr变化》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尿微量白蛋白(urinary microalbuminuria albumin, UMA)/尿肌酐(urinary creatinine, UCr)的动态变化。方法30例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8小时、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术后第5天、第7天,取肘静脉血3ml、尿液10ml离心后检测UMA/UCr、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血清肌酐( serum creatinine, SCr)数值,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情况。结果①术后UMA / UCr、BUN、SCr数值较术前均升高,于术后第3天达高峰,后渐下降。②UMA/UCr值术后8小时、第1天、第3天、第5天较术前UMA/UC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第1天与第3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UMA/UCr值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SCr值手术后第3天、第5天同余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④BUN值手术后第3天同术前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UMA/UCr、BUN、SCr水平较术前升高,术后第3天达到高峰,于术后第7天渐回落至术前水平。②UMA/UCr与BUN、SCr比较,前者能较早地发现心瓣膜置换术后的肾功能改变,较好地反应肾功能受损的变化趋势;后两者对早期肾功能损害敏感性不高、反应滞后。UMA/UCr指标优于或至少不亚于BUN和SCr,在临床上为瓣膜置换术后早期肾功能受损的评估,进行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李军朋,王云,侯小东,顾继伟,赵金超[3](2008)在《体外循环阻断与不阻断冠脉循环瓣膜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阻断与不阻断冠脉循环瓣膜置换术临床效果。方法182例患者分为阻断冠脉循环组(83例)和不阻断冠脉循环组(99例)。术前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均衡。不阻断组采取不阻断升主动脉顺灌或阻断升主动脉从冠状静脉窦逆灌,保持心肌氧合血的持续灌注,在心脏停跳或不停跳下实施瓣膜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呼吸、循环相关指标及各种心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不阻断组术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西地兰用量,机械辅助呼吸时间均小于阻断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不阻断冠脉循环瓣膜置换术有更好的心、肺保护效果。

吴军[4](2008)在《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和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和中低温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方法分析56例3岁以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其中26例(组Ⅰ)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手术,30例(组Ⅱ)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不停跳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均较中低温停跳组短(P<0.01),并且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也较停跳组短(P<0.05);不停跳组患者术后的低心排发生率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停跳组低(P<0.05),并且术后住院时间也较停跳组短(P<0.05)。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肌保护、改善术后呼吸功能以及促进患者恢复方面均优于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技术。表明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矫治。

刘晓明,万于华,刘季春,喻本桐,吴起才,刘升,万力,陈干[5](2008)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胸骨正中切口,按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对手术不涉及主动脉瓣的患者,采取不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保持心肌有氧灌注,在并行循环或心室颤动下进行心内手术操作。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 ̄2007年10月,76例应用此法手术的心脏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全组男48例,28女例,平均年龄(35.65±1.34)岁,平均体重(40.61±3.72)kg。病种包括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6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5例,房间隔缺损36例,法洛三联征2例,肺动脉瓣狭窄7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全组均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无脑气栓发生,全组无死亡。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用于心脏病治疗,心肌保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黄维佳[6](2008)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55例先天性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在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胸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间手术治疗的55例先天性主动脉窦瘤破裂的患者,分为浅低温不停跳组和低温停跳组,对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心功能构成比、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失血量、术中最低温度,术后多巴胺使用剂量、呼吸机支持时间、CCU停留时间和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组间比较t检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心功能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C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转机时间、术中最低温度、多巴胺使用剂量、呼吸机支持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停跳组优于停跳组。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适合应用于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刘晓明,刘季春,万于华,喻本桐,吴起才,刘升,陈干[7](2007)在《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小儿心内直视术6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小儿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均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转机时间最长为58 min,最短为29 min,平均转机(36.86±21.14)min。全组无1例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均手术后23 h清醒、术后310 h撤离呼吸机,全组无脑气栓和传导束损伤发生。患者1 d后拔出引流管可以自由活动,术后住院36 d出院时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心肌保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李军朋,王云[8](2007)在《体外循环阻断与不阻断冠脉循环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分析体外循环阻断与不阻断冠脉循环瓣膜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82例患者分为阻断冠脉循环组(83例)和不阻断冠脉循环组(99例)。术前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均衡。不阻断组采取不阻断升主动脉顺灌或阻断升主动脉从冠状静脉窦逆灌,保持心肌氧合血的持续灌注,在心脏停跳或不停跳下实施瓣膜置换术。术后比较两组呼吸、循环相关指标及各心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不阻断组术后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西地兰用量及机械辅助呼吸时间均小于阻断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不阻断冠脉循环瓣膜置换术有更好的心、肺保护效果。

郭德和,韩育宁[9](2007)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1528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1528例患者应用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其中心脏跳动下手术1055例,停跳下手术473例。结果手术并发症:低心排27例、呼吸衰竭5例、肾功能衰竭5例。无脑气栓发生。全组死亡18例(1.2%)。术后随访4个月3年,其余1510例恢复良好。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在浅、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心肌保护安全有效。

何进喜,郭德和[10](2006)在《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自 2000年3月-2005年3月应用此法的56例手术病人临床资料。全组男18例,女38例;年龄(39.48±11.95) 岁;二尖瓣关闭不全(MI)15例,二尖瓣狭窄(MS)19例及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或二尖瓣关闭不全合并狭窄 (MI+S)22例。保留全瓣膜和瓣下结构1例,保留部分瓣膜和瓣下结构55例。结果术后55例病情较稳定, 心功能恢复较快,恢复顺利出院;并发症:低心排3例,心律紊乱6例,2次止血1例;1例因术后肾功能衰竭死亡;随访1个月至3年,1例术后3年死于感染性心内膜炎。结论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替换手术有明显的心肌保护效果,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和左室功能的维持。

二、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574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574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对血小板和P选择素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
一、论文部分
    1、中文摘要
    2、英文摘要
    3、前言
    4、资料与方法
    5、统计结果
    6、讨论
    7、结论
    8、参考文献
二、综述部分
    9、正文
    10、参考文献
三、致谢
四、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UMA/UCr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历

(3)体外循环阻断与不阻断冠脉循环瓣膜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CPB方法
        1.2.1 不阻断组
        1.2.2 阻断组
    1.3 手术方法
        1.3.1 不阻断组 MVR
        1.3.2 阻断组
    1.4 研究指标与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血流动力学指标
    2.2 两组术后的Inotrope score Inotrope score=dopamine (×1) +dobutamine (×1) +amrinone (×1) +milrinone (×15) +epinephrine (×100) +norepinephrine (×100) +isoprenaline (×100) , 阻断组术后3、5、7、9、12
    2.3 其他临床指标
3 讨论

(4)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和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和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对比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前言
    4. 临床资料与方法
    5. 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二、综述: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现状与进展
    1. 综述内容
    2. 参考文献
三、致谢

(6)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二、综述
    综述正文
    参考文献
三、致谢

(9)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1528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手术方法
结果
讨论

四、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574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对血小板和P选择素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D]. 林琦.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2]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术期UMA/UCr变化[D]. 杜学奎. 宁夏医科大学, 2009(S2)
  • [3]体外循环阻断与不阻断冠脉循环瓣膜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比较[J]. 李军朋,王云,侯小东,顾继伟,赵金超. 心脏杂志, 2008(04)
  • [4]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和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对比[D]. 吴军.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5]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J]. 刘晓明,万于华,刘季春,喻本桐,吴起才,刘升,万力,陈干. 江西医药, 2008(01)
  • [6]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分析[D]. 黄维佳.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7]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小儿心内直视术60例临床分析[J]. 刘晓明,刘季春,万于华,喻本桐,吴起才,刘升,陈干. 实用临床医学, 2007(07)
  • [8]体外循环阻断与不阻断冠脉循环瓣膜置换术的临床对比研究[J]. 李军朋,王云.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7(07)
  • [9]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直视术1528例临床分析[J]. 郭德和,韩育宁. 江苏医药, 2007(03)
  • [10]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保留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术[J]. 何进喜,郭德和. 宁夏医学院学报, 2006(02)

标签:;  ;  ;  ;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574例心脏直视手术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