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中学数学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

关于改革中学数学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

一、对中学数学教案改革的几点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华[1](2020)在《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初中数学新教师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有力后备军,而新老教师更替,推陈出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使新教师逐渐成长为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关系到新老交替的有序更新,关系到学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本文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发现问题,提出切实改进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帮助新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促使其尽快成长,希望为推动呼市地区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呼和浩特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比较发达的先进地区,各学校对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工作的开展更是关注的重点,总结其优秀的做法,更好地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呼和浩特三所水平不同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学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培训现状、培训效果以及新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该地区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工作的建议。调查结果表明,三所学校都很重视新教师培训工作,均制定了各种培训措施来促进新教师成长,取得较好的培训效果,并且各校数学新教师培训工作有自己的特色:1.金山学校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实践,注重名师引领;2.二附中采取的岗前培训与职后培养相结合的形式,培训过后进行的跟踪考核及对培训资源的充分挖掘值得借鉴;3.启秀中学特色之处在于“新教师”认定特色,稳定的师徒关系以及特色“磨课活动”等。但三所学校对初中数学新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忽视了新教师的培训需求,“师徒帮带”实现困难;对培训方案的部分内容落实不足。2.二附中针对数学教材、数学本身知识和教师专业发展知识培训不足;师德师风内容培训形式单一等。3.启秀中学相较于其他两所学校,校外培训资源利用少;数学文化、数学史内容培训不足;对新教师专业发展关注程度不足。基于调查结果分析,提出以下5条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1.深入了解初中数学新教师的培训需求,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2.校际之间互相借鉴优秀培训形式;3.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4.以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发展;5.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豆敏[2](2020)在《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参变化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是近代中国社会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各个层面都迎来了新的变化,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完善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在继承清末原有历史教参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变化,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和原因。在数量上,1912年到1949年间,中学历史教参的数量大致保持着稳步攀升态势,在30到40年代之间达到增加的顶峰,随之发展出了一批“应试型”历史教参,大大丰富了教参种类和数量。同时,各阶段历史教参内容结构也发生着诸多变化,在依据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从民初到后期,插图、表格等课文辅助系统在历史教参中从无到有,文献参考等备注系统也在变化中渐走向规范化,应试型教参紧紧把握当时考试复习的需要,在变化中走向体系化。到了30年代后期,完成了质的提升。历史教参的变化与当时社会多方面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变动频繁的教育制度和较为宽松的教参书审定制度为历史教参变化提供了大环境上的可能性,而学校实际教学和考试制度又为历史教参顺时发展提供了必要性,教育思想和历史教学观念的更新也成为历史教参不断变化更新的推动力。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参的变化,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对于历史教参书编写使用的深刻影响,变化中的历史教参书又在学校的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观察民国中学历史教学面貌的一个切入点,进而对今天的中学历史教参编写使用起到借鉴作用。

贾路[3](2019)在《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必修1为例》文中提出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2003年,我国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此背景下,我国高中数学教科书出现了多种版本,当然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有了多种版本。由于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版本不同,所以它们之间必然有不同之处。只有能帮助教师理解教材设计意图、指导教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教学用书才是一本好的教师教学用书。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必修1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根据“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必修1的编写特点及相关的研究成果,构建出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分析框架。其次,运用该框架来分析和统计所选定的教师教学用书,然后比较两版本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各个类目,进而得到它们编写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最后综合上述结论,概括出两个版本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的相似之处、各自特点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建议。通过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两个版本的相似之处:都认为教师教学用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离不开一线教师,对其自身的定位一样;强调学生的学习、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倡在课堂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目标和教科书内容分析的认知一样,对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相同的认识。两个版本各自的特点:北师大版整体采用总-分-总的框架形式,人教A版整体则是采用总-分的框架形式;两个版本教科书内容分析编写的角度不一样;人教A版的教学设计案例和测试题更加注重对教师的启示,而北师大版更多的是给予教师参考;人教A版的教学建议更加细化,北师大版的教学建议更加注重教师;北师大版中对课标的解读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是人教A版所没有涉及的。两个版本不足之处:两个版本提供的教学目标、教科书内容分析和参考答案存在不足之处。此外,人教A版的教学设计案例参考性不够,没有具体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对章节复习不够重视等;北师大版则是对重、难点分析不到位,教学建议不够完善。

牟正焰[4](2019)在《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数学应用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在不断变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素质成为当代社会的迫切需求,而数学建模正是提高学生数学综合应用素质的重要方法。新课标提倡让数学建模走进中学数学课堂,如何将数学建模思想更好地融入中学数学教学,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进行研究。首先,了解国内外数学建模思想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调查,了解到当前高中数学的授课方式总体上以传统讲授式为主,师生对数学建模的了解程度较低。根据2017版普通高中新课标数学建模三水平的划分标准,大部分学生能达到数学建模水平一和水平二,较少学生能达到数学建模水平三;再从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方面分析在高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影响因素,比如:学生高考升学压力、教师缺乏中学数学建模专业素养,以及缺少合适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资料等。并结合数学建模基本步骤,介绍高中阶段三角函数模型、指数函数模型和线性规划模型等教学案例,为开展数学建模实践教学提供教学案例参考。最后,根据理论基础和实践调查,结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对数学建模思想如何更好地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提出几点策略建议:(1)把握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2)把握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选题范围;(3)做好初高中的过渡性衔接教学;(4)创设和构建中学数学建模的交流环境等。

杨丽波[5](2018)在《师范生教学机智的初步培养研究 ——基于A高师院校的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教学机智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熟悉的概念,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以及素质教育普及的今天,它的涵义正在逐步发生着变化。而且许多学者对教学机智的理解不同,本研究在充分剖析教学机智历史发展脉络及国内相关学者的论述上充分肯定,教学机智是在一定情境下瞬间做出具有教育意义的创造性行动。那么,针对这样一种教学机智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呢,又从何开始培养呢?笔者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选择上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认为师范生(准教师)作为教师教育的“源泉”应该有其“本体”上的作用,即对日后优秀的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就作为新教师而言,本研究的意义也十分重大。为了促进教师,特别是新手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好地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的教师,了解教学机智的是如何体现的以及是如何培养的,就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本研究就试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探讨。第一部分引言。这一部分主要提出研究的缘起,对教学机智核心概念的论述,以及国外研究综述、国内研究综述。从而提出研究的相关问题并结合具体的背景说明研究的意义;继而通过对于问题的逐步解析提出了相关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的总体思路;通过对研究的整体把握下述诸研究预计形成的成果、创新及研究重点,最后所要陈述的就是本研究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第二部分为研究的理论依据。这部分主要分为两方面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即:舍恩的反思性实践者范式以及实践导向课程模式理论。其中舍恩的反思性实践者范式是现如今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可阻挡的洪流。而以实践为导向作为其理论上的一种支撑更加能体现出教学机智从根本上就是作为一种教学实践。第三部分是对A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机智的现状分析。分析从A高师院校的培养方案着手,逐步到具体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特别是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问题分析,来展现该校对于师范生教学机智的培养状况。分析了在其对教学机智的认识,然后具体到师范生本身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教学机智的具体表现情况。第四部分主要对于师范生教学机智现状原因的具体分析,分析包括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使教师教育主体的缺失、教师教育理念滞后、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不当、师范生教学实践落实不到位以及师范生缺乏对问题的反思五个方面进行成因分析。第五部分主要提出为促进准教师教学机智养成的途径与优化策略:整合培养目标从而体现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主体、以实践导向的课程理念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反思实践的教师教育理念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机智、改革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方式、将教学机智纳入职前教师的课程评价之中、保证教学实践的充裕性和管理性,培养师范生对教学情境的适应性以及注重开阔师范生教学反思的内容。

赵东辰[6](2017)在《魏庚人数学教育贡献研究》文中指出魏庚人(1901-1991),是中国着名的数学教育家,中国现代数学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在中学数学教材教法领域的研究。魏庚人教育生涯的主要成就是编写了大量的中学数学教学用书、积极倡导中学数学教材改革、开展促进数学教师发展的培训等,为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研究系统地总结了魏庚人的数学教育贡献,一方面,在研读魏庚人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数学教育思想;另一方面,通过对魏庚人数学教育的研究,既可以展示当时我国中学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发展情况,也为当今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章魏庚人生平及学术贡献。详细介绍了魏庚人的生平经历,整理了魏庚人的数学着作、数学学术及数学教育论文。第三章魏庚人参编教科书分析。对魏庚人参编的《初中算术教科书》、《高中立体几何学教科书》以及自编的《代数补充讲义》做了详细的分析,阐述魏庚人为我国中学数学自编教科书发展所做的贡献。第四章魏庚人数学教育组织工作。对魏庚人自编的科普读物《数学游戏》及组织编写的八本一套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书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其对当时中学数学教科书所起的辅助作用,同时也从侧面了解当时我国的中学数学教科书水平。第五章魏庚人主编的《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是魏庚人晚年主编的着作,在数学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为数学教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资料。本文从成书背景、内容概要及贡献影响三个方面对这部史学书籍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黄真金[7](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曹春艳[8](2016)在《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杜威说过:“历史承载着过去,而过去就是现在的历史”。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实施中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曾有在历次课程改革中出现,而对数学课程理论的研究不深,对数学课程发展历史研究的不足导致我们对新课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识不清,容易陷入循环当中。因此,研究民国时期的数学课程发展,认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时期的数学家、教育家、教育研究者及一线教师为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各种想法及这些想法之所以无法拥有璀璨未来的缘由,可以史为鉴,为解决制约新课程改革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分析思路。本研究的论题是“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该论题又被分解为两个子问题的研究:一是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是怎样的?二是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如何及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有怎样的启示?对于两个子问题的回答则为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本研究以民国时期颁布的学制、课程标准、教科书作为线索,把这一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系统地梳理了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案例和文献研究剖析了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情况,具体如下:第一阶段(1912-1922),中学实行四年学制,也称为“四年中学时期”。这一时期修正了清末学制并改造了清末课程,编写了适应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需要的数学教科书,但尚未出现正式关于数学课程内容规定的文件,数学教学跟着教科书走,教学方法最初以注入法为主。第二个阶段(1923-1928),中学实行六年学制,颁布了比较完整的学科课程纲要,也称为“课程纲要时期”。这一时期,受欧美,尤其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初中数学流行混合教学,编写混合数学教科书;高中模仿美国综合中学制度,设置文、理分科,文科必修数学或自然科学中的一种,理科数学为必修。在教学上,各种西方教学法相继传入我国,尤其是道尔顿制教学法在中学影响较大。第三个阶段(1929-1949),中学仍然实行六年学制,但颁布了正式课程标准,也称为“课程标准时期”。这一阶段,中学数学课程日臻完善,课程标准也经历了制定、修订及完善的过程。因此,又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1)暂行课程标准时期(1929-1931)。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初、高级中学“暂行课程标准”,取消了中等教育文、理分科,规定普通中学由原来升学与就业兼顾的培养目标,改为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目的,中学数学课程也相应作了一定的调整。(2)正式课程标准时期(1932-1935)。1932年,教育部组织的中小学课程及设备标准编订委员会汇集各方意见,对1929年颁布的“暂行课程标准”进行修订,颁布了初、高级中学“正式课程标准”,取消了学分制,高中取消了选修科目,加重了语文、算学、史地等科目的分量。(3)修正课程标准时期(1936-1940)。1936年,教育部根据各地反映“教学总时数之过多”、“高中算学课程繁重殆”,对1932年课程标准进行了修正。其中决定,高中从二年级开始,数学分为甲、乙两组,甲组课程内容与原课程标准相同,乙组较原标准降低。(4)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1941-1949)。1941年,教育部根据第三次全国会议提出的“适应抗战建国之需要”,对各科课程标准进行了重行修正,减少教学时数,调整内容,初中取消了数学混合教学。1948年,教育部为了适应抗战胜利后社会之需要,对课程标准又一次进行修订,但由于新中国解放在即,没来得及实施,因此也将其归入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探索本土化的数学课程,对前一时期模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不断总结经验。在课程实施中,关注标准教育测验对教和学的诊断功能,提倡国家课程校本化,一些学校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校级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在对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从数学课程目标、数学课程设置、数学课程内容、数学课程实施四个方面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特点如下:(1)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经过30多年的修订和完善,基本形成了“学段目标”和“科目目标”相结合的中观目标结构体系;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内容的描述也逐渐丰富化,由一开始仅关注数学课程的单一功能,到逐步重视数学课程对其他科目学学习的工具性作用、以及数学课程对学生理想、态度、习惯养成的重要功能;数学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经历了从“社会本位”为主向“知识本位+学生本位”为主的转变。(2)自1922年以来,中国数学课程设置中初中数学课程所占的比重经历了下降→增加→下降的历程,高中数学课程所占的比重经历了增加→下降→增加→下降的过程;课程设置中的内容及安排逐步稳定化,课程设置中课时及比例仍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3)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知识领域范围不断扩大,知识单元数量也由少增多;选择性在课程标准层面经历了“按性别选修”→“分科选修”→“无选修”→“分层选修”→“分科选修”→“无选修”的变化,在教科书层面经历了“无纲多本”到“一纲多本”的过程;编排方式在宏观上经历了“分科”→“混合”+“分科”→“分科”的变化,在微观上经历了编写方式及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4)中学数学课程实施关注“知识目标”的同时,也重视“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的培养;教学法经历了从单一向多元转变的过程;数学课程实施中重视国家课程校本化,一些地区根据实际对数学教材组织和课程设置作出调整;教学评价方式也在尝试中改进,尤其是标准教育测验的兴起,曾一度促进了评价方式的发展,对诊断教师教和学生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以上研究,纵观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对我国当代数学课程改革有以下几点启示:(1)中学数学课程目标方面,目标的含义仍需厘清,不宜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目标”相混淆;目标的表述宜兼顾宏观与微观,不宜太笼统或太抽象;目标的密度应适中,不宜太多或太少;目标的制定应适当设置弹性。(2)中学数学课程设置方面,内容的调整需要有依据,各科目的变化宜在实践中调整修正,不宜增加或删减太快;结构的调整应把握好单一化与多样化的关系,适度增加课程设置的弹性。(3)中学数学课程内容方面,“核心知识”的发展应随数学和时代变化而发展;选择性应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提倡教材编写风格的个性化与选择权的自主化。(4)中学数学课程实施方面,应关注学生认知发展、教学实验及师资水平等因素;应有借鉴地吸收优秀教学法经验,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应注重标准教育测验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诊断功能,以促进科学性教育评价的形成。基于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历程及特点研究的基础上,纵观当代中学数学课程发展,得出以下经验和反思:应处理好中学数学课程发展中国际化与本土化、统一性与选择性、稳定与发展、综合化与分科化等几对重要关系;应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应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应逐步践行基于学生发展的数学课程评价方式。

卢建川[9](2016)在《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复数教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的重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数不仅在数学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对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在现代科技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复数章节的教学是“容易教”的难点课.一方面教材内容代数形式化的叙述,使学生对复数概念及其运算可以较轻松地获得机械的识记和应用,这就是复数内容表面上相对易教的原因;另一方面,正是教科书以复数产生的历史结果为出发点,以代数形式表示复数及形式化定义复数运算,它们掩盖了复数概念及复数运算产生的本原性问题,不利于复数及其运算的数学本质和思想方法的揭示.本研究基于问题驱动的数学教学理念,审视了高中复数教学的基本现状:首先,剖析了现行中学数学教科书中有关虚数引入、数系扩充和复数运算等知识点的叙述脉络,分析了教材编写中的存在问题;比较了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和我国有关中学复数知识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差异,指出我国高中复数教学要求的差距.其次,为了掌握中学复数教学的实际现状,通过听课观摩、教学研讨,对复数章节的教学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和寻找高中复数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研究了中学一线教师有关复数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献,考察数学教师对复数教学问题的相关认识.论文进一步介绍了复数产生和发展的脉络,阐述推动复数理论发展的深刻的物理背景,探讨了复数及其运算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并从数学思想性角度审视了高中复数内容的教学问题,提出高中复数教学内容重构的建议.最后,本研究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重构和编写了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复数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准确把握复数产生与发展的本原性问题,希望能够深度挖掘在复数认识中起统帅作用的、触及与揭示复数本质的问题,并贯穿于问题驱动的复数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重构.重构方案进行了教学试验和评价.新教学内容摒弃了代数视角,确立了几何与物理视角介绍复数,它能够很好地回答:为什么要提出和引入虚数概念?如何适当地定义复数概念和复数运算?这些概念和运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复数的重大意义和科学价值体现在哪里?

西峰山[10](2015)在《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主要利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教学论和课程论,把教学活动分成“教”和“学”两个维度,从每个维度的各个环节(即前期准备、内容分析、方法的选择、遵循的原则、计划与实施、评价与反思)对《数学通报》中的有关平面几何教学的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揭示我国建国初期15年间的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具体研究的过程中,首先,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数学通报》中文章的体现将该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即1951—1957,学习苏联时期;1958—1960,教育改革时期;1961—1966,自我完善时期。其次,对每一阶段从背景的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和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等三个层次对其进行统计分析。背景概述主要对该阶段的数学教育政策和当时的教学大纲两个方面进行概述;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对该阶段发表的平面几何文章在总体文章中所占比重和对它的变化趋势进行统计分析;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先从教学的六个环节对这些文章进行进一步分块统计,再对每一块(环节)所包含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先对每环节进行类化,再深入探究)。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建国初期平面几何教学的如下特点:1.教学准备:备学生方面,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并注意个体差异;备教材方面,选材注重数学在历史上的贡献;教师能力方面,主要是注重教育实习。当时为了提高备课质量,还注意到了集体备课方面的问题。2.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苏联时期受到苏联的影响,教材的选择和编排非常重视系统性和严密性;教学改革时期更注重与实际的结合;自我完善时期,意识到改革的极端性,教学内容方面在不损坏内容系统性的和适当联系实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核心对教材进行筛选和精简。3.教学方法选择:当时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直观教学演示法、练习法、讲授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因材施教等。练习法中有案例分析法和复习法;而案例分析法可分为定理的证明方法、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法等三种。4.教学原则:当时遵循的教学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顺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启发式原则等。培养学生能力时初级阶段遵循直观性原则,有一定知识储备能力时再以启发式原则为主,并且教学过程中注意对这些知识与方法的即时巩固与练习,因此要用巩固性原则。5.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的目的从“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相结合的理念。1963年第一次通过大纲提出“三大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编排方面:学习苏联时期主要侧重知识间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教育改革时期主要根据生产实际的需要;自我完善时期主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进行编排。6.教学评价与反思:当时数学教育者们已经开始关注教学评价与反思,并组织发表了一些很有参考价值的文章。通过分析《通报》上的文章可以了解到:当时已经关注到了教学的每个环节,即教前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有教学过程的反思(方法、设计、原则)等。

二、对中学数学教案改革的几点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学数学教案改革的几点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评述及创新之处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呼市地区中学教育发展简史
    2.2 呼市地区数学新教师的选拔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新教师
        2.3.2 校本培训
    2.4 新教师的特征
    2.5 新教师的职前培养现状
    2.6 新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2.6.1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2.6.2 教师职业专业化理论
        2.6.3 终身教育理论
    2.7 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2.7.1 专业知识
        2.7.2 专业精神
        2.7.3 专业能力
    2.8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第3章 金山学校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的调查
    3.1 学校介绍
        3.1.1 基本概况
        3.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3.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3.2 调查结果
        3.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3.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3.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3.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3.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3.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内蒙古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调查
    4.1 学校介绍
        4.1.1 基本概况
        4.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4.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4.2 调查结果
        4.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4.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4.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4.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4.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4.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章 启秀中学调查
    5.1 学校介绍
        5.1.1 基本概况
        5.1.2 办学理念及教学管理
        5.1.3 初中数学组教师介绍
    5.2 调查结果
        5.2.1 培训现状调查结果
        5.2.2 培训效果调查结果
        5.2.3 培训需求调查结果
    5.3 数学新教师培训的特色与问题所在
        5.3.1 数学新教师培训活动的特色之处
        5.3.2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6章 完善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的建议
    6.1 了解初中数学新教师培训需求,提高培训内容针对性
    6.2 校际之间互相借鉴优秀培训形式
    6.3 充分挖掘校内外培训资源
    6.4 以课题研究促进新教师职业发展
    6.5 对新教师采取岗前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参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概念辨析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民国时期历史教参变化概述
    第一节 民国历史教参种类与内容
        一、民国历史教参的种类
        二、民国历史教参的内容
    第二节 不同阶段的历史教参
        一、民国初年的中学历史教参(1912—1928)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学历史教参(1928—1949)
    第三节 中学历史教参的量变与质变
        一、数量上的变化
        二、质量上的变化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参变化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不同时段同类型教参对比
        一、《本国史参考书》注重解释历史概念
        二、《初中本国史指导书》注重教学内容完整
    第二节 不同类型教参日益丰富
        一、《本国史》历史学名家参与编写
        二、应试类历史教参特点突出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参变化的原因
    第一节 频繁变动的教育制度
        一、时代背景下的中学课程标准
        二、较为宽松的教材审定制度
    第二节 与时俱进的历史教育思想
        一、历史教学法的更替
        二、史学观念的变化
    第三节 学校教学实际中的需求
        一、解决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二、应对考试升学压力的需求
第四章 对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参变化的评价
    第一节 民国中学历史教参变化中的利与弊
        一、历史教参变动中的进步性
        二、历史教参变化中的局限性
    第二节 对现今中学历史教参编写使用的影响
        一、基于教学需要,丰富教参内容
        二、基于时代发展,更新编写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必修1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课程改革
        1.1.2 教师用书的地位
        1.1.3 教师用书的作用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2.1 文献综述
        2.1.1 教师教学用书功能与作用
        2.1.2 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文本研究
        2.1.3 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比较研究
    2.2 研究设计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思路
        2.2.3 研究方法
        2.2.4 研究对象
        2.2.5 教师教学用书分析框架构建
        2.2.5.1 横向分析
        2.2.5.2 纵向分析
第三章 人教A版与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横向对比
    3.1 两个版本教师教学用书背景比较
        3.1.1 更新速度
        3.1.2 编写队伍
        3.1.3 附带光盘
    3.2 两个版本教师教学用书体例结构比较
        3.2.1 编排顺序
        3.2.2 栏目设置
        3.2.2.1 栏目设置的相同点
        3.2.2.2 栏目设置的不同点
    3.3 两个版本教师教学用书版面设计比较
第四章 人教A版与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纵向对比
    4.1 两个版本教师教学用书分析教材的比较
        4.1.1 教学目标
        4.1.1.1 教学目标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1.1.2 以《集合》为例分析
        4.1.2 教科书内容分析
        4.1.2.1 教科书内容分析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1.2.2 以《函数的应用》为例分析
    4.2 两个版本教师教学用书教学指导的比较
        4.2.1 教学建议
        4.2.1.1 教学建议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2.1.2 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为例分析
        4.2.2 教学设计
    4.3 两个版本教师教学用书补充资料的比较
        4.3.1 测试题
        4.3.1.1 测试题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3.1.2 以《集合》为例分析
        4.3.2 数学文化
        4.3.2.1 数学文化编码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3.2.2 以《函数的应用》为例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启示
    5.1 研究结论
        5.1.1 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相同或相似之处
        5.1.2 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各自编写特点
        5.1.3 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的不足之处
    5.2 研究启示
        5.2.1 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建议的思考
        5.2.1.1 整体结构的编写建议
        5.2.1.2 教学目标的编写建议
        5.2.1.3 教科书内容分析的编写建议
        5.2.1.4 教学建议的编写建议
        5.2.1.5 教学设计案例的编写建议
        5.2.1.6 测试题的编写建议
        5.2.1.7 数学文化的编写建议
        5.2.1.8 参考答案的编写建议
        5.2.1.9 光盘中的内容
        5.2.2 对我国数学教师教学用书编写原则的思考
        5.2.2.1 层次性
        5.2.2.2 权威性
        5.2.2.3 参考性
        5.2.2.4 时代性
        5.2.2.5 可操作性
    5.3 研究的创新点
    5.4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集合》的教学目标
    附录3 :《函数的应用》的教科书内容分析
    附录4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建议
    附录5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设计案例
    附录6 :《集合》的测试题
    附录7 :《函数的应用》的数学文化
致谢

(4)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数学模型概念
        二、数学建模的方法和过程
        三、中学数学建模思想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元认知主义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四、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理论
    第三节 数学建模素养水平划分
第三章 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研究过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和方法
        四、调查问卷的编写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讨论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讨论
        二、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及讨论
    第三节 调查结果现状分析
        一、主要结论
        二、影响数学建模活动的因素
第四章 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二次函数模型
    第二节 三角函数模型
    第三节 指数函数模型
    第四节 线性规划模型
第五章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方法
    第二节 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选题范围
        一、教师从课本中改编形成数学建模题目
        二、教师从教学活动中提炼形成数学建模题目
        三、学生通过生活实际提出数学建模题目
    第三节 教师把握好初高中的过渡性衔接教学
    第四节 创设和构建中学数学建模交流环境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反思
    第三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问卷
    附录3 :测量课题报告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5)师范生教学机智的初步培养研究 ——基于A高师院校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引言
        1.1.1 课程改革的需求
        1.1.2 准教师教学机智潜力巨大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教学机智
        1.2.2 教学机诈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有关教育教学机智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已有研究的总体趋势
        1.3.2.1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
        1.3.2.2 从研究的对象看
        1.3.2.3 从研究的方法看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及本研究的切入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2.1 理论意义
        1.4.2.2 现实意义
    1.5 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方法
        1.5.3.1 文献研究法
        1.5.3.2 问卷调查法
        1.5.3.3 访谈法
        1.5.3.4 个案研究法
第2章 师范生教学机智培养的依据
    2.1 师范生教学机智培养的理论依据
        2.1.1 实践导向的课程理论
        2.1.2 反思实践的教师教育理论
    2.2 师范生教学机智培养的政策依据
    2.3 师范生教学机智培养的现实依据
第3章 师范生教学机智的现状分析
    3.1 师范生教学机智培养的现状分析
        3.1.1 A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方案文本分析
        3.1.1.1 培养目标与师范生教学机智培养的关系
        3.1.1.2 课程设置与师范生教学机智培养的关系
        3.1.2 师范生对于教学机智的认识
        3.1.2.1 师范生对教学机智含义的理解
        3.1.2.2 师范生对于教学机智重要性的认识
    3.2 师范生在教学情境中教学机智表现情况
        3.2.1 师范生被动教学机智的表现状况
        3.2.1.1 大部分师范生在教学中有遭遇突发情况的经历
        3.2.1.2 师范生在教学中对遭遇突发情况的处理
        3.2.1.3 实习指导教师对实习生表现被动教学机智的评价
        3.2.2 师范生主动教学机智的表现状况
        3.2.2.1 绝大部分师范生在教学中没有发生主动教学机智的表现
        3.2.2.2 实习指导教师对师范生发生主动教学机智的评价
第4章 师范生教学机智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培养目标多元化 教师教育主体缺失
    4.2 教师教育理念滞后
    4.3 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方式不当
    4.4 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落实不到位
        4.4.1 教学实践的时间不足
        4.4.2 教学实践的管理缺失
    4.5 师范生缺乏对于问题的反思
第5章 A高师院校师范生教学机智培养的优化对策
    5.1 整合培养目标 体现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主体
    5.2 用先进的教师教育理念指导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
        5.2.1 以实践导向的课程理念指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5.2.2 以反思实践的教师教育理念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机智
    5.3 改革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方式 提高职前教师整体素养
        5.3.1 改革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方式
        5.3.2 将教学机智纳入职前教师的课程评价之中
    5.4 保证教学实践的充裕性和管理性 培养师范生对教学情境的适应性
    5.5 注重开阔师范生教学反思的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师范生教学机智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教师教育者访谈提纲
附录C 师范生实习指导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D 师范生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6)魏庚人数学教育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魏庚人生平及学术贡献简介
    2.1 生平简介
    2.2 学术贡献简介
第3章 魏庚人相关数学教科书分析
    3.1 《初级算术教科书》
        3.1.1 《初级算术教科书》编写背景
        3.1.2 《初级算术教科书》系统分析
    3.2 《高中立体几何学》教科书
        3.2.1 《高中立体几何学》教科书成书背景
        3.2.2 《高中立体几何学》教科书系统分析
    3.3 魏庚人编写的《代数补充讲义》
        3.3.1 《代数补充讲义》成书原因
        3.3.2 《代数补充讲义》内容概要
    3.4 小结
第4章 魏庚人组织编写的数学教学书籍
    4.1 数学科普读物《数学游戏》简介
        4.1.1 《数学游戏》内容分析
        4.1.2 《数学游戏》教育意义
    4.2 魏庚人组织编写的数学教学参考书
        4.2.1 数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背景
        4.2.2 各本数学教学参考书内容概要
    4.3 小结
第5章 魏庚人主编的数学教育史着作——《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
    5.1 《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成书背景
    5.2 《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内容概要
    5.3 《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影响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小结
    6.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7)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8)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为完善数学教育学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 为当前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实践依据
        3. 为教材编写提供史料参考
        4. 为数学课程文化传承提供研究支持
    (二) 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1. 民国时期
        2. 中学
        3. 课程
    (三) 研究问题的表述
二、文献述评
    (一) 文献搜集的基本思路
    (二) 收集到的文献及述评
        1. 民国官方的教育政策
        2. 民国官方的课程文件
        3. 中学数学教科书
        4. 课程研究的文献
    (三)文献述评小结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 历史研究法
        2. 文献研究法
        3. 比较研究法
        4. 内容分析法
    (二) 研究过程
    (三) 论文结构
四、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历程
    (一)民国初期中学数学课程的因袭与改造(1912-1922)
        1. 民国初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的修正
        2. 民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 民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 民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 民国初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二)民国中期中学数学课程的借鉴与模仿(1923-1928)
        1. 民国中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的重建
        2. 民国中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 民国中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 民国中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 民国中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三)民国后期中学数学课程的探索与改良(1929-1949)
        1. 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1929-1931)
        (1)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修订
        (2)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暂行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2. 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1932-1935)
        (1)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的完善
        (2)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正式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正式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正式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3. 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1936-1940)
        (1)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学制的修正
        (2)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4. 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1941-1949)
        (1)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社会背景及六年一贯学制的试验
        (2)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目标
        (3)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设置
        (4)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内容
        (5)重行修正课程标准时期的中学数学课程实施
五、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从课程目标看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1. 中学数学课程目标体系的发展变化特点
        2. 中学数学课程目标内容的发展变化特点
        3. 中学数学课程目标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二)从课程设置看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1. 中学数学课程设置中内容及安排的发展变化特点
        2. 中学数学课程设置中结构及比例的发展变化特点
        3. 中学数学课程设置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三)从课程内容看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1.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编排方式的发展变化特点
        2.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知识量的发展变化特点
        3.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选择性的发展变化特点
        4.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四)从课程实施看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特点
        1. 从教学看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特点
        2. 从教学法研究看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特点
        3. 从学生学习看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特点
        4. 从评价方式看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特点
        5. 中学数学课程实施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六、经验与反思
    (一) 应处理好影响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的几对重要关系
        1. 中学数学课程国际化与本土化关系
        2. 中学数学课程统一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3.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4.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综合化与分科化的关系
    (二) 应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与教学意识
        1. 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意识
        2. 树立以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意识
    (三) 应落实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1. 在课程标准的设计层面,需要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
        2. 在课程标准的实施层面,需要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
    (四) 应逐步践行基于学生发展的数学课程评价方式
        1. 应建构科学的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制度与评价机制
        2. 应完善评价制度,落实多元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复数教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
    1.1 研究的因由
    1.2 研究的思路与基本方法
    1.3 复数教学内容的解读与分析
    1.4 复数教学要求的解读与分析
第二章 复数教学现状与教学研究综述
    2.1 复数课堂教学实际状况调查与分析
    2.2 复数教研中思考和讨论的基本情况
第三章 复数产生发展的基本历史
    3.1 虚数概念的萌芽
    3.2 来自物理学应用的复数
    3.3 复数应用例举
第四章 高中复数内容编写设计的比较与建议
    4.1 三种基本叙述形式的结构特点分析
    4.2 高中复数教学内容重构设计的建议
第五章 基于问题驱动的复数内容重构方案
    5.1 复数教学内容重构的理论依据与分析
    5.2 第一课时:平面旋转运动与复数的产生
    5.3 第二课时:复数四则运算的定义
第六章 基于问题驱动的复数内容重构的教学试验
    6.1 重构方案的教学试验与同课异构的评价
        6.1.1 教学设计之一《平面旋转运动与复数的产生》
        6.1.2 教学设计之二《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6.1.3 教学设计之三《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概念》
        6.1.4 同课异构教学试验的专家评价与分析
    6.2 问题驱动的复数教学的分析
第七章 结语
    7.1 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7.2 研究总结及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新世纪前后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课标复数内容要求
附录二:美欧俄澳等六国课程标准/大纲关于复数内容的要求
附录三:某地A、B两类学校高中数学复数内容课堂教学实录
附录四:《统一的现代数学》高中复数内容
附录五:《A Course of Pure Mathematics》中的复数教学内容
附录六:读博士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历史研究法
        1.4.3 比较研究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平面几何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2.1 关于“教”的理论基础
        2.1.1 教的准备
        2.1.2 教的内容分析
        2.1.3 教学方法选择
        2.1.4 教学原则
        2.1.5 教学设计与实施
        2.1.6 教的评价与反思
    2.2 关于“学”的理论基础
        2.2.1 学的准备
        2.2.2 训练内容分析
        2.2.3 学习方法选择
        2.2.4 学习策略
        2.2.5 学习计划与实施
        2.2.6 学习评价与反思
    2.3 平面几何教学概述
        2.3.1 平面几何教学基本概念
        2.3.2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
第3章 学习苏联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3.1 背景的概述
    3.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3.3 平面几何教学的特点及发展脉络
        3.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3.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4章 教育改革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4.1 背景概述
    4.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4.3 平面几何教学发展脉络及特点
        4.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4.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5章 自我完善时期《数学通报》中关于平面几何教学研究
    5.1 背景概述
    5.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的总体特点及趋势
    5.3 平面几何教学特点及发展脉络
        5.3.1 平面几何教学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
        5.3.2 平面几何教学的发展脉络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历史背景
        6.1.2 平面几何教学文章
    6.2 教学启示
    6.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对中学数学教案改革的几点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数学新教师校本培训调查研究 ——基于呼和浩特市三所中学的实践[D]. 王春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参变化研究[D]. 豆敏. 苏州大学, 2020(03)
  • [3]高中数学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必修1为例[D]. 贾路.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4]数学建模思想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研究[D]. 牟正焰.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5]师范生教学机智的初步培养研究 ——基于A高师院校的调查[D]. 杨丽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6]魏庚人数学教育贡献研究[D]. 赵东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6)
  • [7]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8]民国时期中学数学课程发展研究[D]. 曹春艳.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1)
  • [9]基于问题驱动的高中复数教学研究与教学内容的重构[D]. 卢建川. 广州大学, 2016(01)
  • [10]平面几何教学研究之研究 ——以《数学通报》(1951~1966)为例[D]. 西峰山.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关于改革中学数学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