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过程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面向过程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一、一种面向过程的企业性能评价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王奥奇[1](2021)在《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大批量住宅,凭借着自身区位优势,居住率居高不下,然而这些住宅虽然尚未到使用年限,但其需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室内改造愈发普遍,数量日益增长。除了传统的住户自发改造外,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批量改造逐渐成为改造的热点,自“十一五”开始,我国就就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更新,试点改造工程、研究项目也不断推行,此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利益吸引下的商业改造也不断增加。随着改造的不断深入,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的数量不断上升。然而,由于室内改造是多专业协同工作,复杂程度较高,涉及大量墙体结构、管线设备等安全性相关的改造内容,专业性较强。由于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以及评估标准,而现有住宅规范标准也无法适用于既有改造住宅,因此导致改造标准不一,改造后效果良莠不齐。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借此提出适应于我国的、针对批量改造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以此引导住宅室内批量改造朝着高品质方向发展。首先,通过国内外成熟的建筑评估标准对比,通过分析其体系构成、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归纳总结出六条评价建立要点,包括评价建立的必要性、评价建立依据、指标项来源、指标分级、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相关的内容,提出改造后评价需从改造模式入手,结合改造对象特征来建立。故此,后文通过图纸规范调研、入户调研、案例调研,分别了解既有住区建筑的设计特征、居住需求以及改造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需求以及设计影响下的改造内容、改造部位,总结出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下主要的改造模式为(1)居住空间改扩建、(2)建筑设备更新改造、(3)物理环境提升、(4)无障碍改造四类,以此作为本文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在明确了评价建立原则和方法后,从评价内容出发,对国内外评估体系中室内相关的评价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频度统计,归纳总结出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的雏形。随后,将评价体系与改造模式进行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与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相关的评估项,并根据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最终确定以A功能空间、B墙体结构、C管线设备、D物理环境、E无障碍为一级指标,共3个层级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现有住宅规范、评估标准,结合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特征,确定指标评分细则。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值,并确定评分方法,随后基于Excel平台,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开发,建立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辅助工具,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试评价,论证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是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的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51638003)展开的科学研究。立足于批量改造下室内改造的后评估理论研究,研究一方面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评估理论,另一方面也为规范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行为以及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徐兰兰[2](2021)在《助力外骨骼性能评价指标和方法》文中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在动态制造业的工厂环境中、或者军队执行紧急救援任务时,要求具备一定的灵活性,需要观察周边环境,决定和采取适当的行动,因此完全自动化是不可行的。但是从事体力工作的工人、救援工作的军人和临床医生,都面临着高风险的肌肉坏死、腰间盘突出等职业病。助力外骨骼是一种可穿戴的、增强人体负重能力的外部机械结构,可以减少人在负荷作业下的身体损伤。性能评价对于指导助力外骨骼的技术进步有重要意义,对于助力外骨骼是否符合人们对穿戴设备安全、健康、舒适和满意的需求有一个量化标准。目前对于助力外骨骼系统的性能评价多采用单一的指标进行描述,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鉴于此,本文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通过深入分析可能影响助力外骨骼性能的各场景,建立一个可全面评价助力外骨骼性能的评价方法,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点:(1)构建性能评价方法体系。根据助力外骨骼系统增强人体负重性能的主要功能目的,依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采用基于任务的实验设计方法,建立一个可全面评价助力外骨骼性能的方法体系。综合考虑助力外骨骼的应用场景、作业工种等因素,分环境、任务的建立评价指标和规定评价标准,分别从舒适度、步态跟随性、自由度范围、助力效率和运动学方面进行助力外骨骼的性能评价。(2)构建根据设计周期的测试方法体系。根据外骨骼系统的设计周期,建立基于外骨骼各个设计阶段的性能测试,分别对单元模块阶段、集成阶段和系统阶段提出了相应的评估方法。目的是减少底层结构的结构、功能设计错误,减少系统研发阶段的周期,是测试能尽早地参与到系统地研发中去。(3)构建测试环境验证测试指标。实际应用助力外骨骼地性能评价方法,评估柔性助力外骨骼系统地性能。根据已建立的评价体系的指标参数,进行实验设计和场地搭建,采集的数据有:人穿戴外骨骼和不穿戴外骨骼做一些极限动作(侧弯腰、横劈叉、纵劈叉、抬腿、踢腿)时的距离、角度数据;人穿戴外骨骼和不穿戴外骨骼进行跨障碍、踩障碍和爬过障碍时的运动学数据;人穿戴外骨骼和不穿带外骨骼负重10kg和不负重在不同环境(石板、石子、草坪)中以5km/h速度行走10min的耗氧量、心率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柔性外骨骼系统的性能评价结果。

王立强[3](2020)在《基于信息感知的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民航强国建设背景下,S市机场近几年获得了飞速发展,安全运行是机场发展的重要保障,机场飞行区道面作为机场范围内体量最大且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机场运行保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提升机场飞行区道面评价管理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基于信息感知技术,结合技术管理理论和已有经验,突破传统的以性能为导向的被动管理思路,重点对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管理过程进行优化,规范评价体系,创新评价信息采集方法,提升评价管理水平。论文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在行业管理规范及技术管理理论基础上,分析了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现状和需求,探讨了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存在的问题,设计了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管理优化方案,并制定了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引入主动信息感知技术优化了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并进一步基于传统信息感知技术与主动信息感知技术融合应用,在S市机场飞行区开展了实证研究,验证了其可行性。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管理方案优化了该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的评价能力,进一步提升了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的评价管理水平,并有效支撑了该市机场飞行区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

项秋银[4](2020)在《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识别及品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有所变化,人民的需求也从物质文化需求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表现在住宅领域,供不应求的量化需求时期已经结束,住宅建设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品质住宅逐渐成为现代人的居住倾向。但是,高速城镇化下的住宅建设长期处于快速增长的粗放生产模式,由此不仅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而且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质量问题。推进住宅的高质量建设、高品质发展成为了住宅产业的迫切需求,提供切实满足用户需求的品质住宅也成为了住宅市场的趋势。然而,在当前品质住居的需要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住宅品质需求研究不足,衡量住宅品质的标准也尚未出台,这不仅会给品质住宅的建设方向带来困难,甚至还会因住宅品质的供给不匹配而导致资源浪费等问题。鉴于此,从用户的品质需求识别出发,建立高品质住宅的品质评价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为了充分识别用户的品质需求,给开发商提供高品质住宅建设的方向,给用户提供真正符合需求的高品质住宅,给政府提供衡量住宅品质的参考标准,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KANO模型的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可拓云模型。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住宅市场实际,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其次,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访谈和实地调研,收集并提炼出用户对于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项及具体内容;然后运用KANO模型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处理,识别、分类、筛选用户品质需求项,结合重要度计算得出最终的品质需求分类结果及各类需求的重要度排序;最后,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基础上构建高品质住宅的品质复合评价层次模型,根据可拓云评价流程运用MATLAB程序算法完成住宅品质评价分级,并以大连市某住宅项目为例进行实例验证。研究表明,本研究提出的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方法,充分考虑居民的居住需求,研究结果既可为开发商建设高品质住宅提供指导,也可为高品质住宅的评价提供参考指标及权重。在此基础上建立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实例应用验证了本研究构建的住宅品质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且便于计算机编程实现,为住宅品质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

刘正超[5](2020)在《面向分布式制造的建材装备集团绿色生产调度研究》文中认为建材装备制造业是建材工业的重要支柱,是为建筑材料及其相关制品提供生产设备及技术支持的基础性产业。近些年,我国建材装备制造业面临着规模型企业占比小、制造资源集中度低、局部产能过剩以及企业间无序竞争等问题。因此,该产业正逐步通过集团式重组、合并等方式进行发展,由此形成了集团分布式制造模式。与此同时,随着温室效应、资源枯竭以及环境恶化成为全球性的难题,我国建材装备制造业作为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其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但是,由于该产业正处于集团式发展的初级阶段,集团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的功能分配不够完善、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理能力不足等缺陷,导致了集团内部制造任务与制造资源的匹配度偏低,以及集团下属企业的制造目标不统一、协同制造水平较差等问题的凸显,进一步增加了建材装备集团企业的绿色转型难度。因此,本文针对建材装备集团分布式制造模式的特点,主要从多主体制造任务分配、执行以及协同生产管理三个方面对建材装备集团的绿色生产调度问题展开研究与探索,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结合建材装备集团分布式制造模式的特征,对建材装备集团分布式生产调度过程的决策重点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建材装备集团的绿色生产调度关键问题进行提炼,建立了面向分布式制造的建材装备集团绿色生产调度体系,为下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针对建材装备集团总部在制造任务分配过程中的绿色制造需求和多目标组合分配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集成多目标优化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绿色制造任务分配优化方法,首先通过多目标优化获取大量包含决策者偏好特征的绿色制造任务分配仿真数据,随后设计相关的人工神经网络结构,并使用仿真数据对其训练,最后使用受训的人工神经网络对候选制造任务分配方案进行绿色优选,实现了建材装备集团制造任务分配过程的绿色优化。(3)针对建材装备集团下属企业在制造任务执行过程中的车间生产资源浪费问题,重点研究了考虑车间内部加工过程和运输过程综合能耗的绿色集成调度优化方法,构建了集成加工机器和运输设备调度的绿色优化模型,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带有绿色运输调度启发式策略的改进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实现了建材装备集团制造任务执行过程的绿色优化。(4)针对建材装备集团在绿色生产调度过程中发生的多主体协作冲突问题,建立了集成多目标优化和非合作博弈理论的冲突协调模型,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NSGA-和纳什均衡的冲突协调求解算法,通过调度优化、冲突检测、冲突协调三个过程为建材装备集团的绿色生产调度提供配套的冲突协调方案,实现了建材装备集团分布式制造的绿色协同生产管理。(5)根据论文中提出的优化理论与方法,以国内某建材装备集团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为基础,设计开发了面向分布式制造模式的建材装备集团绿色生产调度平台原型系统,重点研究了平台系统的软硬件架构及功能框架设计,并结合开发实例对平台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应用效果进行了相关的展示说明。

张庄[6](2020)在《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平台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如今,全球掀起了的新一轮工业变革——智能制造,而工业大数据作为制造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已成为了工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工业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关键环节,分析建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工业大数据分析的质量与效率。然而工业大数据分析发展至今,在数据采集和算法研究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数据完整性和处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相对而言,构建分析模型的能力较为滞后,数据难以转化为可直接进行决策的信息。因此,本文以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为研究对象,对其建模方法体系进行分析,并设计开发了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工业大数据中业务梳理、数据支持、分析建模和平台的内部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基于CRISP-DM模型形成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平台进行需求分析,并形成了平台的总体架构;(2)针对支持多计算模式的大数据计算框架问题,首先基于Lambda架构提出多模式大数据处理架构;随后筛选出批处理和流处理两种计算模式下典型、开源的大数据框架进行性能测评;最终形成面向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平台的Hadoop+Spark+Flink多模式集成的大数据计算框架;(3)针对大规模、强关联、多维度的工业大数据可视分析问题,提出了基于聚类挖掘算法的可视分析方法。通过将K-means算法与平行坐标法结合,解决工业大数据强关联、多维度的可视化问题,提高数据挖掘的准确度和易见性;随后基于Flink大数据处理框架完成K-means聚类算法的并行化改造,解决大规模工业大数据的计算问题,提高数据挖掘的效率;(4)基于Hadoop、Spark、Flink等开源大数据框架,利用Java Web相关开发技术,完成了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平台的开发。

柯书杰[7](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制造服务供应链演化机理及其仿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趋向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而非单个环节、单个企业间的竞争。我国目前很多产业的产能过剩、分布不均、良莠不齐、共享效率低下,不仅造成制造资源和服务的极大浪费,还带来了企业间价格战和企业信用缺乏等不良现象。服务型制造模式强调“制造即服务”理念,通过构建制造服务交流平台、汇聚海量离散的制造资源和服务,实现优质制造服务的充分共享,形成优质高效的制造服务供应链,是我国制造模式创新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制造资源服务化以及制造服务网络化共享的基本思想,研究了基于制造服务云平台(以下简称“云平台”)的产品制造服务及其供应链的总体评价体系,提出了制造服务与制造任务的匹配方法,据此建立了传统模式和云平台模式下的供应链演化模型,最后通过仿真技术对两种演化模型进行了分析,验证了云平台调控下产品制造服务供应链的优化效果,为产品制造服务供应链的优化管理和调控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具体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论文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基于产品标准制造服务清单(BOSS—Bill of standard manufacturing service),分析提出了云平台模式下的制造服务供应链评价体系,分别对企业的交付信用和制造服务的性能进行评价。根据制造任务的属性表达模型,分别从平台运营商和制造服务需求方的角度研究并提出了服务匹配的目标优化函数及其约束条件,对候选服务集进行优选,最终得到与任务匹配的最优服务。其次,分析了产品制造服务供应链系统的组成结构,以及加盟企业间的合作形式,提出了供应链系统概念模型和影响供应链演化的7种机制;分别建立了在传统模式和云平台模式下的供应链演化模型,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了供应链仿真系统的总体架构及其数据库结构,开发了产品制造服务供应链演化过程仿真系统,并分别对传统模式和云平台调控模式下的供应链演化过程进行了仿真;进一步通过实验设计及其仿真运行,研究分析了典型参数对云平台模式下的制造服务供应链的调控作用,为制造服务供应链的优化管理和调控奠定了一定基础。最后,总结了全文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对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进行了展望。

俞宁[8](2019)在《面向生命周期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一,对汽车产品进行生态设计是实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向生命周期开展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不仅有利于选择或改进汽车产品生态设计方案,而且从源头上实现汽车产品的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我国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主要针对汽车产品使用阶段进行,而忽略了使用前和使用后的评价;既缺少兼顾产品性能与生态影响要求的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方法,更缺乏符合我国国情和汽车产品特征的定量分析技术及评价工具。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框架,并提出了产品生态价值的概念。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剖析汽车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理清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的研究思路,抽象与概括了整个评价过程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步骤,给出了综合评价框架模型。该模型包括了汽车产品生态成本评价模型、汽车产品性能定量评价模型以及汽车产品生态价值综合评价模型。同时,提出了“产品生态价值”概念以及评估方法。在进行汽车产品生态设计时,通过评价汽车产品生态价值,以兼顾产品性能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从而实现以更少的生态代价获得更优的产品性能的目的。(2)建立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基于“三阶段”模块化的汽车产品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技术,基于生态成本指数法的汽车产品影响评价技术,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质量功能屋(FAHP-FQFD)的汽车产品性能定量评价技术,基于汽车产品生态价值的综合评价技术等关键技术方法。(3)建立了面向生命周期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数学模型。首先,建立了汽车产品生命周期资源消耗指数计算数学模型以及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排放影响指数计算数学模型、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生态综合成本评价指数计算模型;然后,提出汽车产品性能评价量化方法;最后,建立了汽车产品的面向资源节约生态价值指数计算数学模型、面向环境友好生态价值指数计算数学模型以及生态价值综合指数计算数学模型。(4)开发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软件系统“V-EVA1.0”。建立了评价软件系统的基本架构,设计了基础数据库、后台评价计算引擎以及人机界面等功能模块。该软件系统为实证研究以及评价方法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5)以汽车前罩为实证研究对象,应用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方法,对乘用车铝合金前罩轻量化设计方案与传统钢制前罩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首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采集了汽车前罩生命周期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数据清单。其次,应用开发的综合评价软件系统“V-EVA1.0”对几种汽车前罩产品的生态价值指数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从分析结果发现,对于汽油车而言,轻量化设计的铝合金前罩产品生态价值指数高于传统设计的钢制前罩,说明汽油车用前罩通过轻量化设计实现了用较低的生态代价获得更优的产品性能的目的。但是对于电动车而言,铝合金制前罩的生态价值指数反而比钢制前罩的要小,说明电动车用铝合金前罩轻量化设计需要改进。最后,以提高电动汽车前罩生态价值为目标,从减少前罩生态成本和提高产品性能指数等方面着手,提出了电动汽车用铝合金前罩轻量化设计的改进建议。本文提出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方法,对促进汽车产品生态设计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缓解汽车产品性能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设计冲突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谢敏奇[9](2019)在《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数字化整合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外表皮作为文化公共建筑的表意界面、环境功能载体和建造实体,是具有多向功能相互关联的综合系统。在当下创作实践中,呈现不同面向的需求呼唤:多样化的内涵及创意表达需求、多面向的生态环境性能的集成需求、适应复杂和不断进步的建造技术的需求,这亟需建筑师提升技术手段及创作思维,在创作中对地域文化表达、环境性能响应、建造技术等设计因素进行综合把握和系统梳理,以回应需求,提升设计建成品质。与此同时,数字化技术给设计方法带来了新的视野。尤其在高需求、高复杂度的工业设计领域中,整合设计....的思维结合数字化技术的基础,成为关联设计要素并提升设计及制造品质的重要方法,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跨界启示。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分析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的设计需求、归纳系统的分类层级,指出其“分层复合,复杂联动”的设计特征;而后引入整合设计思维方法,在当前建筑领域已经广泛运用数字技术及方法的前提下,归纳界定整合设计的数字设计方法,建立包含“形式表意生成及调控”、“生态性能评价及优化”、“建造优化及控制”三个子领域的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数字化整合设计的方法模型,并在大量的实例论证以及自身实践的复盘研究中探索相关数字设计工具的运用方法以及相关策略,以尝试对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设计因素的梳理、功能系统的整合有所助益。论文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研究主体的界定及研究框架的建立(对应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由研究背景切入,引出研究主题,阐述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研究对象以及实现手段的梳理及解析(对应第二章、第三章)第二章旨在厘清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的多面向设计需求、归纳其主要层级关系,并对各个层级的设计要点进行了相关论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其设计特征,形成物质前提;第三章旨在结合整合设计思维、概念、技术特点对建筑设计领域中所运用的数字设计方法进行归纳及界定,并总结其实现整合设计的优势特点,为核心论述奠定技术手段基础。第三部分是核心论题的论述及方法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对应第四章、第五章)第四章是全文核心,从工业设计领域的整合路径分析中得到启示,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数字化整合设计路径及设计目标。而后沿此路径展开纵向研究,分别针对整合设计路径中的三个主要子领域:形式表意的生成及调控、生态性能的评价及优化、建造优化及控制,进行相关案例以及数字工具使用的方法路径、设计策略等内容的总结及整合,形成整体性的策略并最终建立完善的整合设计方法模型。第五章从自身实践的角度进行设计过程的复盘研究,在实践中形成对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数字化整合设计方法模型的有效性认知。最后为全文总结,对全文所形成的结论进行梳理,并未来的研究预期进行展望。

邹智红[10](2019)在《反铲液压挖掘机挖掘性能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挖掘机是现代工程施工中的核心装备之一。其具有结构紧凑、操控灵活、作业能力强、工作效率高、功能复合性强、适用范围广等诸多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农田水利、交通运输、应急救援和勘探采掘等工程领域。然而,实际作业过程中常出现的挖掘能力不足、“挖不动”、排放高、关键结构件早期失效破坏等现象不仅降低了工程施工效率,也制约了挖掘机向高性能、低污染、长寿命方向发展。挖掘过程中铲斗所受负载具有不确定性多变特性,而现有的挖掘性能评价理论与方法和指导挖掘机工作装置机构、结构设计和操作方式、挖掘轨迹评估的准则不能反映这种不确定性是造成上述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不合理的操作方式或挖掘轨迹也是造成挖掘机潜在性能难以充分发挥、关键结构件损伤及挖掘过程耗能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研究液压挖掘机挖掘性能综合量化评估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挖掘机设计与轨迹规划中的应用,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及工业应用价值。本论文从探索铲斗—土壤互作用机理入手,建立了完整的挖掘过程动力学模型;并基于铲斗负载特性构建了挖掘性能综合评价体系,形成了一套指导液压挖掘机整机作业性能评价,工作装置机构、结构优化设计,操作方式评估和轨迹分析、规划的通用准则;最后研究了面向高性能挖掘机工作装置设计及高性能挖掘轨迹操作实现的理论与方法。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集成铲斗—土壤互作用机制的挖掘过程动力学模型。基于经典土壤力学原理,建立了全面囊括相关影响因素的铲斗—土壤互作用集总参数模型,导出了铲斗阻力空间切向挖掘阻力、法向挖掘阻力和阻力矩的统一解析表达式,揭示了挖掘阻力和阻力矩产生的内在机理;通过将切向挖掘阻力、法向挖掘阻力和阻力矩解析表达式与工作装置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集成,建立了完备的挖掘过程动力学模型,并将动力学仿真结果与合作企业的36t反铲液压挖掘机水平面自由挖掘过程的实验测试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部分研究为铲斗负载特性分析,静、动态挖掘能力计算,挖掘过程动力学轨迹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2)构建反铲液压挖掘机挖掘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铲斗阻力空间负载作用的不确定特性,得出了负载惯常作用区间。在综合考虑液压缸驱动力限制、整机稳定与附着限制以及负载惯常作用区间限制的前提下,建立了基于可行域构造法的挖掘能力计算模型,提出了惯常挖掘能力多边形和惯常挖掘能力多面体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了挖掘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对挖掘机挖掘能力、机构机械效率、机构与液压系统匹配程度、各限制因素对挖掘能力发挥影响程度等性能的量化表达,并且该体系囊括了适用于单一挖掘姿态和全工作域的性能指标,从而为挖掘机整机性能分析、工作装置设计、操作方式评估和挖掘轨迹分析与规划提供了通用准则。3)研究挖掘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高性能工作装置机构设计中创新应用的理论与方法。分别提出了以基于挖掘能力多边形定义的性能指标为设计准则和以基于惯常挖掘能力多面体定义的性能指标为设计准则的工作装置机构优化模型,模型的目标函数为最大化包括液压挖掘机的整机挖掘能力、主动工作液压缸驱动力充分发挥比例的性能指标以及包括工作装置力传动效率和机构与液压驱动力匹配特性的机构设计合理性指标。两个优化模型中,前者能够反映二维铲斗力全空间各向挖掘性能,适用于面向不确定性、非结构化环境及复杂作业工况的工作装置机构优化设计;后者则偏向于反映与负载惯常作用区间相匹配的三维铲斗力空间的挖掘性能,因此该模型适合于面向常态挖掘且主要施力空间性能提升的工作装置机构优化设计。两个优化实例的结果均表明优化后的工作装置机构具有更优越的综合挖掘性能。4)研究基于任务空间的最佳挖掘性能动力学轨迹规划理论与方法。基于可行域构造法,在考虑挖掘力和挖掘力矩做功限制条件下,提出了动态挖掘性能量化模型及指标;采用B样条曲线参数化任务空间轨迹,在任务空间至关节空间逆运动学模型中引入自运动参数,轨迹规划过程中通过对B样条控制点及自运动参数的调整,实现对任务空间及关节空间轨迹的联合调控,增强了任务导向功能;建立了面向最佳挖掘性能主动操作实现以及面向实际作业过程智能化实现的动力学轨迹规划模型,并分别实现了最大化理论挖掘效率和最短时间、最低能耗、最小机械损伤的动力学轨迹规划,得到了相应的最佳挖掘轨迹。5)提出基于极限理论挖掘能力模型的全参数化工作装置结构高强度轻量化设计方法。基于惯常挖掘能力多面体,提出了极限理论挖掘能力计算模型;建立了全参数化工作装置优化模型与系统;探寻了在国标GBT9141-88规定的四种典型工况下,工作装置动臂和斗杆结构最大应力随惯常挖掘能力多面体内极限理论挖掘力和挖掘力矩(或挖掘阻力系数和阻力矩系数)的变化关系;采用最大应力评价法和优化法分别确定了动臂和斗杆结构的危险工况和设计载荷;采用混合离散变量遗传算法展开工作装置结构优化,设计出了能够适应于不确定性多变负载条件的质轻高强的工作装置结构,解决了以传统设计载荷为依据得出的工作装置结构因强度不足而容易发生早期失效破坏的问题。

二、一种面向过程的企业性能评价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面向过程的企业性能评价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存量时代下既有住区建筑的现状
        1.1.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的品质提升需求及改造现状
        1.1.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发展趋势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住宅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2.1 国外典型评估体系概述
        2.1.1 国外典型住宅综合性能评估体系
        2.1.2 国外典型绿色评估体系
        2.1.3 国外典型使用后评估体系
    2.2 国内典型评估体系及理论研究
        2.2.1 相关评估标准
        2.2.2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2.3 比较分析与总结
        2.3.1 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2.3.2 评价内容比较分析
        2.3.3 评价过程比较分析
        2.3.4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2.4 启示与局限
    2.5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调研及改造模式总结
    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影响因素
        3.1.1 居住模式的转变
        3.1.2 设计建造影响
        3.1.3 使用过程影响
    3.2 既有住区建筑图纸规范调研
        3.2.1 住宅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3.2.2 既有住区建筑设计图纸调研分析
    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
        3.3.1 既有住区建筑居住现状调研
        3.3.2 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现状调研
        3.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总结
    3.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调研
        3.4.1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3.4.2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3.4.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总结
    3.5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3.5.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活动统计分析
        3.5.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3.6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建立原则与方法
        4.1.1 评价构建技术路线
        4.1.2 评价建立原则
        4.1.3 评价构建方法
    4.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筛选
        4.2.1 国内外评价内容对照分析
        4.2.2 指标项的分类和提取
        4.2.3 指标项的筛选
    4.3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适应性调整
        4.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征
        4.3.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整合
    4.4 评估体系细则及阐述
        4.4.1 功能空间
        4.4.2 墙体结构
        4.4.3 管线设备
        4.4.4 物理环境
        4.4.5 无障碍
    4.5 本章小结
5 指标权重确定及辅助评价工具
    5.1 指标权重确定
        5.1.1 权重确定方法
        5.1.2 确定指标权重
    5.2 综合评分计算
    5.3 辅助评价工具
        5.3.1 评价软件的程序设计
        5.3.2 评价软件的程序实现
    5.4 评价使用流程
    5.5 评价体系及辅助工具应用
        5.5.1 案例介绍
        5.5.2 评价过程及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自发改造内容详述
附录B 批量改造内容详述
附录C 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助力外骨骼性能评价指标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助力外骨骼研究现状
        1.2.2 性能评价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助力外骨骼性能评价方法建立基础
    2.1 引言
    2.2 人体运动机理研究
        2.2.1 人体解刨学
        2.2.2 人体下肢肌肉骨骼运动原理
        2.2.3 人体关节限制
        2.2.4 下肢行走运动学和动力学
    2.3 人机系统
        2.3.1 人机系统定义
        2.3.2 人机系统分类
    2.4 人机系统评价方法
        2.4.1 人体运动参数化描述方法
        2.4.2 工作负荷测量
        2.4.3 绩效评价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助力外骨骼性能评价方法体系建立
    3.1 引言
    3.2 助力外骨骼应用环境描述
    3.3 助力外骨骼性能测试平台
        3.3.1 助力外骨骼性能评价任务
        3.3.2 助力外骨骼系统性能影响因素
        3.3.3 助力外骨骼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助力外骨骼阶段性评估
    4.1 引言
    4.2 助力外骨骼设计阶段
    4.3 阶段划分
        4.3.1 单元
        4.3.2 系统
    4.4 助力系统实验方案设计
        4.4.1 试验方案设计原则
        4.4.2 单元模块实验设计方法
        4.4.3 系统实验设计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助力外骨骼性能评价方法应用
    5.1 柔性助力外骨骼系统
    5.2 柔性外骨骼性能测试
        5.2.1 自由度
        5.2.2 步态仿生性
        5.2.3 助力效率
        5.2.4 主观评价
    5.3 柔性外骨骼系统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人体工作负荷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基于信息感知的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管理
        1.3.1.1 技术管理及其系统的研究
        1.3.1.2 机场飞行区道面管理系统
        1.3.2 机场飞行区道面信息感知技术研究
        1.3.2.1 机场飞行区道面传统感知技术
        1.3.2.2 机场飞行区道面主动感知技术
        1.3.3 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方法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方法及管理理论
    2.1 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信息感知方法
    2.2 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方法
        2.2.1 机场飞行区道面损坏状况评价
        2.2.2 机场飞行区道面结构性能评价
        2.2.3 机场飞行区道面平整度评价
        2.2.4 机场飞行区道面抗滑性能评价
        2.2.5 机场飞行区道面剩余寿命评价
    2.3 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管理理论
        2.3.1 技术管理与技术优化
        2.3.2 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管理分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信息感知的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管理
    3.1 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现状与需求分析
        3.1.1 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现状分析
        3.1.2 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需求分析
    3.2 基于信息感知的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管理方案
        3.2.1 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3.2.2 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管理优化
    3.3 面向信息感知的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标准化
        3.3.1 机场飞行区道面基础信息资料标准化
        3.3.2 机场飞行区道面损坏状况评价标准化
        3.3.3 机场飞行区道面平整度评价标准化
        3.3.4 机场飞行区道面结构状况评价标准化
        3.3.5 机场飞行区道面抗滑性能评价标准化
        3.3.6 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剩余寿命评价标准化
    3.4 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标准化的适应性分析
        3.4.1 现有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3.4.2 对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信息感知技术的适用性分析
    3.5 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信息检测方法及其信息化应用
        3.5.1 基于传统信息感知技术的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信息检测方法
        3.5.2 基于主动信息感知技术的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信息检测方法
        3.5.3 面向主动信息感知技术的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信息化
        3.5.3.1 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信息感知设备部署区域划分方法
        3.5.3.2 面向主动信息感知技术的信息化方法及策略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信息感知的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管理应用实证研究
    4.1 基于主动感知技术的道面性能信息感知平台
        4.1.1 面向主动感知技术的信息采集方案
        4.1.2 基于主动信息感知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信息实用性分析
    4.2 面向信息感知的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管理实证研究
        4.2.1 机场飞行区道面损坏状况评价实证研究
        4.2.2 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剩余寿命评价实证研究
    4.3 基于S市机场实证研究的适应性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4)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识别及品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研究
        1.3.1 住宅品质的研究现状
        1.3.2 住宅性能评价标准的发展动态研究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高品质住宅有关概述
        2.1.1 住宅品质的内涵
        2.1.2 高品质住宅的特征
        2.1.3 相关概念间的辨析
        2.1.4 住宅品质综合评价方法综述
    2.2 KANO模型
        2.2.1 基本概述
        2.2.2 应用方法
        2.2.3 应用优越性分析
    2.3 可拓云模型
        2.3.1 可拓理论
        2.3.2 云模型
        2.3.3 可拓云模型
        2.3.4 应用优越性分析
3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
    3.1 住宅品质需求识别及重要度分析的总体流程
    3.2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项的初步识别
        3.2.1 本研究住宅品质需求的范围界定
        3.2.2 住宅品质需求的特点
        3.2.3 住宅品质需求项的收集与选取
    3.3 基于KANO问卷的住宅品质需求修正
        3.3.1 问卷设计
        3.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3.3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层次模型的构建
    3.4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的重要度分析
        3.4.1 获取住宅品质需求项的初始重要度
        3.4.2 基于KANO模型的重要度调整
        3.4.3 确定住宅品质需求项的重要度排序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可拓云的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模型
    4.1 构建高品质住宅品质复合评价指标体系
    4.2 确定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指标的权重
        4.2.1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取
        4.2.2 基于C-OWA算子赋权法的权重确定
    4.3 构建高品质住宅品质综合评价可拓云模型
        4.3.1 确定待评物元
        4.3.2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等级标准云
        4.3.3 确定住宅品质综合评价矩阵
        4.3.4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等级
        4.3.5 识别待提升品质项
    4.4 可拓云综合评价云模型的MATLAB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案例应用
    5.1 项目概述
    5.2 基于可拓云模型的项目住宅品质评价
        5.2.1 确定待评物元
        5.2.2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指标权重
        5.2.3 确定住宅品质评价等级
    5.3 项目住宅品质评价结果分析
    5.4 超熵值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 B 高品质住宅品质需求重要度调查问卷
附录 C 高品质住宅品质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 D 可拓云综合评价云模型的MATLAB程序代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面向分布式制造的建材装备集团绿色生产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材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
        1.1.2 建材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式发展面临的挑战
    1.2 课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分布式制造模式概述
        1.4.2 分布式生产调度理论研究现状
        1.4.3 绿色生产调度优化理论研究现状
        1.4.4 生产调度冲突协调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存在的局限与不足
    1.6 课题项目支撑
    1.7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面向分布式制造的建材装备集团绿色生产调度体系
    2.1 概述
    2.2 建材装备集团分布式制造模式分析
        2.2.1 建材装备集团分布式制造模式特点
        2.2.2 建材装备集团制造任务特征
        2.2.3 面向分布式制造的建材装备集团生产调度决策重点
    2.3 面向分布式制造的建材装备集团绿色生产调度体系设计
        2.3.1 建材装备集团绿色生产调度关键问题分析
        2.3.2 面向分布式制造的建材装备集团绿色生产调度体系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分布式制造的集团总部绿色制造任务分配优化方法
    3.1 概述
    3.2 绿色制造任务分配优化方法
        3.2.1 问题描述
        3.2.2 优化方法总体流程
        3.2.3 多目标优化执行过程
        3.2.4 人工神经网络执行过程
    3.3 相关执行算法设计
        3.3.1 人工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3.3.2 动态步长萤火虫群优化算法设计
    3.4 实例分析
        3.4.1 实例数据
        3.4.2 神经网络训练集构建
        3.4.3 人工神经网络训练
        3.4.4 人工神经网络应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分布式制造的集团下属企业绿色车间集成调度优化方法
    4.1 概述
    4.2 绿色车间集成调度优化模型
        4.2.1 问题描述
        4.2.2 车间集成调度环境影响分析
        4.2.3 车间集成调度综合能耗优化模型
        4.2.4 基于混合整数规划的绿色车间集成调度优化模型
    4.3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4.3.1 算法总体结构设计
        4.3.2 编码方式
        4.3.3 绿色运输调度启发式策略设计
        4.3.4 遗传算法设计
        4.3.5 萤火虫群优化算法设计
    4.4 实例分析
        4.4.1 实例数据
        4.4.2 性能对比实验
        4.4.3 能耗对比实验
        4.4.4 综合对比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分布式制造的集团绿色生产调度冲突协调方法
    5.1 概述
    5.2 绿色生产调度冲突协调模型
        5.2.1 问题描述
        5.2.2 模型假设
        5.2.3 多目标集团生产调度优化模型
        5.2.4 多主体协作冲突检测模型
        5.2.5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冲突协调模型
    5.3 基于NSGA-和纳什均衡的求解算法
        5.3.1 多导向NSGA-算法
        5.3.2 冲突协调算法求解过程
    5.4 实例分析
        5.4.1 实例数据
        5.4.2 多目标优化性能分析
        5.4.3 非合作博弈分析
        5.4.4 冲突协调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分布式制造的集团绿色生产调度平台开发与应用
    6.1 概述
    6.2 平台开发背景与运行环境
        6.2.1 平台开发背景
        6.2.2 平台开发相关软硬件工具
        6.2.3 平台开发环境与架构分析
    6.3 平台开发设计与实现
        6.3.1 平台功能框架设计
        6.3.2 集团分布式绿色生产调度功能设计
        6.3.3 集团绿色生产调度冲突协调功能设计
    6.4 平台应用实例
        6.4.1 集团制造任务信息构建
        6.4.2 集团总部级绿色制造任务分配
        6.4.3 下属企业级绿色车间集成调度
        6.4.4 集团绿色生产调度冲突协调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附录 C:项目验收报告
附录 D:论文相关符号定义

(6)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平台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业大数据平台研究现状
        1.2.2 分析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2.3 大数据计算框架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二章 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方法体系与平台架构
    2.1 引言
    2.2 分析建模方法体系
        2.2.1 业务梳理
        2.2.2 数据支持
        2.2.3 分析建模
    2.3 分析建模平台架构
        2.3.1 平台需求分析
        2.3.2 平台总体架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计算框架方案
    3.1 引言
    3.2 基于Lambda的多框架集成架构
        3.2.1 Lambda架构理论
        3.2.2 基于Lambda的多模式大数据处理架构
    3.3 大数据处理框架概述
    3.4 大数据计算框架性能评价
        3.4.1 批处理计算框架性能评价
        3.4.2 流式实时计算框架性能评价
    3.5 分析建模的多模式大数据计算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大数据挖掘的可视分析方法
    4.1 引言
    4.2 K-means聚类算法
        4.2.1 K-means算法基本思想
        4.2.2 K-means算法步骤流程
    4.3 基于平行坐标法的K-means算法可视分析
        4.3.1 K-means聚类算法的改进策略
        4.3.2 基于平行坐标的可视化方法
        4.3.3 基于平行坐标的K-Means算法可视化挖掘
        4.3.4 实例分析
    4.4 基于Flink的聚类算法并行化
        4.4.1 Flink运行机制
        4.4.2 K-means算法并行化
        4.4.3 实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平台的实现
    5.1 引言
    5.2 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5.3 平台开发基础
        5.3.1 平台开发工具
        5.3.2 平台运行环境
    5.4 平台开发关键技术
        5.4.1 基于Web的可视化技术
        5.4.2 Flink和Yarn的融合
    5.5 平台应用实例与功能界面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云平台的制造服务供应链演化机理及其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说明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制造服务云平台研究现状
        1.3.2 制造服务及制造企业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3 企业演化理论研究现状
        1.3.4 供应链演化理论研究现状
        1.3.5 课题组相关研究基础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云平台模式下的制造服务评价及匹配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云平台模式下的制造服务建模方法概述
    2.3 云平台模式下的供应链评价体系
        2.3.1 供应链评价体系框架
        2.3.2 企业交付信用评价方法
        2.3.3 制造服务性能评价方法
    2.4 制造任务-制造服务匹配方法研究
        2.4.1 任务-服务匹配模式
        2.4.2 候选服务集的生成
        2.4.3 最优服务的选取
    2.5 本章小结
3 制造服务供应链演化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供应链系统概况
    3.3 供应链演化机理研究
    3.4 供应链演化模型
        3.4.1 演化模型背景及假设
        3.4.2 传统模式下的供应链演化过程分析建模
        3.4.3 云平台模式下的供应链演化过程分析建模
        3.4.4 两种模型的参数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制造服务供应链演化仿真系统开发与实验分析
    4.1 引言
    4.2 课题组云平台原型系统介绍
    4.3 制造服务供应链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3.1 总体设计
        4.3.2 数据库设计
        4.3.3 仿真系统开发实现
    4.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4.1 仿真实验设计
        4.4.2 供应链演化模型有效性验证
        4.4.3 传统模式和云平台模式的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5 云平台调控策略及影响效应仿真分析
        4.5.1 市场机制失灵及平台调控策略
        4.5.2 调控策略影响效应的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清单
参加的科研项目以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面向生命周期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1.2 汽车数量剧增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1.3 开展生态设计是实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述
        1.3.2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3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方法研究
        1.3.4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软件及数据库研究
        1.3.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目标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6.1 主要内容
        1.6.2 论文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框架及关键技术
    2.1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框架
        2.1.1 框架模型的构建
        2.1.2 框架模型的组成
    2.2 关键技术
        2.2.1 基于“三阶段”模块化的汽车产品清单分析技术
        2.2.2 基于生态成本指数法的汽车产品影响评价技术
        2.2.3 基于FAHP-FQFD的汽车产品性能定量评价技术
        2.2.4 基于汽车产品生态价值的综合评价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3.1 汽车产品资源耗竭成本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3.1.1 可再生资源消耗量计算
        3.1.2 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计算
        3.1.3 资源耗竭成本评价指数计算
    3.2 汽车产品环境排放影响成本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3.2.1 环境排放量计算
        3.2.2 环境排放影响成本指数计算
    3.3 汽车产品生态综合成本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3.3.1 基于模糊熵权法的权重确定
        3.3.2 生态综合成本指数计算
    3.4 汽车产品性能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3.4.1 基于FAHP的产品性能权重确定
        3.4.2 基于语义分析—概率综合系数法的权重修正
        3.4.3 基于模糊质量功能展开的产品性能指数计算
    3.5 基于生态价值的汽车产品生态综合评价计算数学模型
        3.5.1 面向资源节约的汽车产品生态价值指数计算
        3.5.2 面向环境友好的汽车产品生态价值指数计算
        3.5.3 汽车产品生态价值综合指数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软件系统
    4.1 评价软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1.1 用户基本功能
        4.1.2 数据录入功能
        4.1.3 数据计算和保存功能
        4.1.4 显示功能
        4.1.5 其他辅助功能
    4.2 评价软件系统的结构与流程图
        4.2.1 系统的结构
        4.2.2 软件系统流程图
    4.3 评价软件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4.3.1 评价计算引擎模块
        4.3.2 清单数据及基础数据库模块
        4.3.3 人机界面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前罩轻量化设计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5.1 研究对象分析
        5.1.1 汽车前罩的结构组成
        5.1.2 汽车前罩的轻量化
    5.2 评价目标与范围
        5.2.1 评价目标
        5.2.2 评价范围
    5.3 汽车前罩清单分析
        5.3.1 材料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数据
        5.3.2 能源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数据
        5.3.3 直接环境排放量数据
    5.4 汽车前罩生态成本指数计算
        5.4.1 汽车前罩资源消耗量计算
        5.4.2 汽车前罩环境排放量计算
        5.4.3 生态成本指数计算
    5.5 汽车前罩性能指数计算
        5.5.1 建立汽车前罩性能需求层次结构模型
        5.5.2 确定顾客需求权重
        5.5.3 基于模糊质量屋的产品性能指数计算
    5.6 汽车产品前罩生态价值评价
        5.6.1 面向资源节约的产品生态价值指数
        5.6.2 面向环境友好的生态价值指数
        5.6.3 生态价值综合指数
    5.7 敏感性分析
        5.7.1 主要材料质量变化敏感性分析
        5.7.2 回收率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5.8 对汽车前罩生态设计改进建议
        5.8.1 减少资源耗竭成本指数的技术改进方法
        5.8.2 减少环境排放影响成本指数的技术改进方法
        5.8.3 提高产品性能指数的技术改进方法
    5.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附录B 综合评价软件系统计算模块MATLAB程序
致谢

(9)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数字化整合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设计的问题定位
        1.1.2 数字化整合设计的优势及契机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范畴的界定
        1.3.1 文化公共建筑的定义及研究范围界定
        1.3.2 建筑外表皮系统的定义及研究范围界定
        1.3.3 数字化整合设计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建筑外表皮系统研究综述
        1.4.2 数字化设计研究综述
        1.4.3 建筑外表皮系统数字化整合设计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分析
    2.1 建筑外表皮系统发展简述——从建筑要素到独立系统的发展
        2.1.1 原始及古典阶段——复合结构,形成界面
        2.1.2 工业时代阶段——分离结构,表皮独立
        2.1.3 信息时代阶段——需求多样化,表皮系统化
    2.2 文化公共建筑及其外表皮系统设计特性
        2.2.1 文化公共建筑的设计特性
        2.2.2 外表皮系统设计对设计特性的应答
    2.3 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的设计需求
        2.3.1 形式及表意需求——文化特征表达和人文信息表意
        2.3.2 生态响应需求——创造环境生态界限,保证空间品质
        2.3.3 建造表达需求——整合材料特性,实现建造实体
    2.4 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层级解析
        2.4.1 形式表意层
        2.4.2 生态界面层
        2.4.3 结构及连接承载层
    2.5 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的特征总结
        2.5.1 分层复合的发展趋势
        2.5.2 复杂联动的设计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合设计中的数字化设计方法分析
    3.1 数字化设计的发展简述
        3.1.1 理论基础以及技术基础的建立
        3.1.2 复杂性科学结合建筑设计领域
        3.1.3 建筑设计的数字化转变
    3.2 数字化设计方法的语义辨析
        3.2.1 狭义的数字化设计——从要素到结果的操作方法
        3.2.2 广义的数字化设计——从表达到建造的控制手段
    3.3 整合设计中数字化设计方法的界定及归纳
        3.3.1 整合思维以及整合设计
        3.3.2 整合设计需要技术手段及方法予实现
        3.3.3 整合设计中数字化设计方法的界定及归纳
    3.4 应用数字化设计方法进行整合设计的优势及特点
        3.4.1 多类型信息的转译及整合优势
        3.4.2 多类型参量的协同调控优势
        3.4.3 逻辑流程控制下成果双向互动
        3.4.4 “数字链”中成果的数据化整合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的数字化整合设计
    4.1 数字化整合设计的路径组织
        4.1.1 来自工业设计领域的数字化整合路径及相关启示
        4.1.2 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的数字化整合设计路径建立
    4.2 形式表意的生成及调控
        4.2.1 表意生成方法及相关工具
        4.2.2 整合环境参量的形态生成
        4.2.3 整合意象形态的形式演绎
        4.2.4 整合文化信息的表皮转译
    4.3 生态性能评价及优化
        4.3.1 总体流程及相关工具
        4.3.2 形式表意层融合生态性能逻辑
        4.3.3 生态界面层关联生态性能逻辑
        4.3.4 动态关联生态性能逻辑的可变外表皮系统
    4.4 建造优化及控制
        4.4.1 总体流程及相关工具
        4.4.2 形态及构件的几何优化
        4.4.3 结构及连接的数字生成
        4.4.4 建造语言的适宜表达
    4.5 整合方法模型及相关策略总结
        4.5.1 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数字化整合设计方法模型
        4.5.2 整合的思维策略——连贯,多角度切入思维
        4.5.3 整合的原则策略——技艺协同及系统联动
        4.5.4 整合的工具策略——数字链的实现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相关项目实践及复盘研究——以广州白云图书馆外表皮系统设计为例
    5.1 设计条件及建筑设计概况
        5.1.1 项目背景及启动条件
        5.1.2 概念立意策略
        5.1.3 建筑设计概况
    5.2 复盘研究——形式表意的生成及调控
        5.2.1 概念立意——“云山珠水,曲水流觞”的图像信息表达
        5.2.2 信息数字化转译的外表皮尝试
        5.2.3 参数框架的建立及信息转译的深化控制
    5.3 复盘研究——生态性能的评价及优化
        5.3.1 生态要素的切入点及目标——采光及照度条件控制
        5.3.2 性能评估及层级的控制优化
        5.3.3 反馈寻优及结果呈现
    5.4 复盘研究——建造优化及控制
        5.4.1 横向连续格栅构件的细分优化及控制
        5.4.2 结构连接的生成
        5.4.3 建造语言的表达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反铲液压挖掘机挖掘性能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液压挖掘机动力学模型研究现状
    1.3 液压挖掘机铲斗—土壤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1.4 液压挖掘机挖掘性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5 液压挖掘机挖掘轨迹特性分析及规划研究现状
    1.6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
    1.7 课题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及基本架构
        1.7.1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7.2 研究目标
        1.7.3 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结构
    1.8 本章小结
2 考虑铲斗—土壤相互作用机制的挖掘过程动力学建模研究
    2.1 引言
    2.2 铲斗—土壤相互作用模型
    2.3 挖掘机工作装置动力学模型
        2.3.1 工作装置运动学方程
        2.3.2 工作装置动力学方程
    2.4 挖掘过程动力学仿真与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液压挖掘机挖掘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引言
    3.2 挖掘能力计算理论模型
        3.2.1 挖掘能力限制因素及负载惯常作用区间
        3.2.2 挖掘能力计算的基础理论与方法
        3.2.3 基于可行域构造法的挖掘能力计算模型
    3.3 挖掘性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3.1 单一姿态下挖掘性能指标
        3.3.2 全工作空间挖掘性能指标
    3.4 挖掘性能综合评价示例
        3.4.1 沿轨迹挖掘性能评价
        3.4.2 全工作空间挖掘性能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具有最佳挖掘性能的挖掘机工作装置机构优化设计研究
    4.1 引言
    4.2 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机构优化设计模型
        4.2.1 工作空间分析
        4.2.2 设计变量及其约束
        4.2.3 挖掘性能与优化目标
    4.3 优化实例及结果分析
        4.3.1 基于挖掘能力多边形性能指标的优化实例
        4.3.2 基于惯常挖掘能力多面体性能指标的优化实例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任务空间的液压挖掘机最佳挖掘性能动力学轨迹规划
    5.1 引言
    5.2 基于任务空间的最佳挖掘性能轨迹规划系统
    5.3 轨迹参数化表达及工作装置正逆运动学
        5.3.1 任务空间轨迹参数化
        5.3.2 关节空间与任务空间正逆运动学
        5.3.3 驱动机构正逆运动学
    5.4 面向最佳理论挖掘性能主动操作实现的轨迹规划
        5.4.1 动态理论挖掘性能量化模型
        5.4.2 最大化理论挖掘性能轨迹规划
    5.5 面向实际作业过程智能化实现的轨迹规划
        5.5.1 轨迹规划问题描述
        5.5.2 典型作业工况下轨迹规划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极限理论挖掘能力模型的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结构优化设计
    6.1 引言
    6.2 全参数化工作装置结构分析与优化系统
    6.3 极限理论挖掘能力模型
    6.4 参数化建模及结构应力分析与对比
        6.4.1 参数化建模
        6.4.2 结构应力分析与对比
    6.5 危险工况及设计载荷确定
    6.6 工作装置结构高强度轻量化设计
    6.7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已授权或申请的发明专利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一种面向过程的企业性能评价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王奥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助力外骨骼性能评价指标和方法[D]. 徐兰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信息感知的S市机场飞行区道面性能状态评价研究[D]. 王立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4]高品质住宅的品质需求识别及品质评价研究[D]. 项秋银.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面向分布式制造的建材装备集团绿色生产调度研究[D]. 刘正超.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6]工业大数据分析建模平台研究与实现[D]. 张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基于云平台的制造服务供应链演化机理及其仿真研究[D]. 柯书杰. 浙江大学, 2020
  • [8]面向生命周期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研究[D]. 俞宁. 湖南大学, 2019
  • [9]文化公共建筑外表皮系统数字化整合设计研究[D]. 谢敏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反铲液压挖掘机挖掘性能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 邹智红.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面向过程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