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脓毒症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一、脓毒症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陆江玉[1](2021)在《广西壮族人群TLR2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广西壮族健康人群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多态性,比较其与不同地区及种族的分布差异。同时,探讨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位点多态性与脓毒症发生的相关性,分析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位点多态性对脓毒症患者血浆可溶性Toll样受体2(Soluble toll like receptor 2,s TLR2)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选出脓毒症患者中TLR2基因的易感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从而为脓毒症患者的诊疗及疾病预后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对照组选择2018年06月至2019年07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健康者210例。脓毒症组选择同期来自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百色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以及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重症医学科217例住院患者。使用单碱基延伸PCR技术及DNA测序法,分别对对照组和脓毒症组的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进行检测和基因分型,分析其基因多态性,并与千人基因组计划数据库公布的美国西南部非洲裔(African Ancestry in Southwest US,ASW)、巴巴多斯的加勒比非洲裔(African Caribbean in Barbados,ACB)、尼日利亚伊巴丹的约鲁巴人(Yoruba in Ibadan,Nigeria,RI)、美国人(American,AMR)、日本东京的日本人(Japanese in Tokyo,Japan,JPT)、欧洲人(European,EUR)、南亚人(South Asian,SAS)、中国北京的汉族人(Han Chinese in Beijing,China,CHB)的基因型进行比较。同时对217例脓毒症患者(脓毒症组)的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的多态性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以明确TLR2基因SNPs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广西壮族正常人群和脓毒症患者中的分布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进一步检测两组血浆s TLR2浓度,分析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位点多态性对脓毒症患者血浆s TLR2表达的影响。结果: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壮族人群rs2289318C/G等位基因与南亚人(South Asian,S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基因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2289318C/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巴巴多斯的加勒比非洲裔(African Caribbean in Barbados,ACB)、美国西南部非洲裔(African Ancestry in Southwest US,ASW)、尼日利亚伊巴丹的约鲁巴人(Yoruba in Ibadan,Nigeria,YRI)、美国人(American,AMR)、日本东京的日本人(Japanese in Tokyo,Japan,JPT)、欧洲人(European,EUR)、中国北京的汉族人(Han Chinese in Beijing,China,C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s3804100C/T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ACB、ASW、YRI、AMR、EUR、SAS、CH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JPT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4696480A/T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与ACB、ASW、YRI、AMR、EUR、SA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s4696480A/T位点的基因型与J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等位基因与J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2基因rs2289318C/G位点脓毒症组存在CC、CG、GG三种基因型和C、G等位基因,其分布频率分别为5.99%、34.56%、59.45%、23.27%、76.73%,对照组分布频率分别为3.81%、37.62%、58.57%、22.62%、77.38%。rs2289318C/G位点的共显性模型、隐性模型、显性模型及等位基因的脓毒血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患脓毒症的风险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05;95%CI:0.606~1.352,P>0.05);rs3804100C/T位点脓毒症组存在CC、CT、TT三种基因型和C、T等位基因,其频率为7.37%、39.63%、53.00%、27.19%、72.81%,对照组为4.29%、38.10%、57.62%、23.33%、76.67%。TLR2基因rs3804100C/T位点的共显性模型、隐性模型、显性模型及等位基因的脓毒血症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患脓毒症的风险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31;95%CI:0.760~1.683,P>0.05);rs4696480A/T位点在脓毒症组存在AA、AT、TT三种基因型和A、T等位基因,其分布频率分别为44.24%、40.09%、15.67%、64.29%、35.71%,对照组分别为33.33%、51.43%、15.24%、59.05%、40.95%。TLR2基因rs4696480A/T位点携带AT基因型的脓毒血症患者较携带相同基因型的对照组患脓毒症的风险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587;95%CI:0.387~0.892,P<0.05)。rs4696480A/T位点显性模型AT+TT基因型的脓毒血症患者与AT+TT基因型的对照组相比较,其患脓毒症的风险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0.630;95%CI:0.426~0.933,P<0.05)。脓毒症组的血浆s TLR2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西壮族健康人群TLR2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rs4696480A/T多态性与不同地区和种族人群比较存在不同程度差异。(2)脓毒症患者外周血TLR2基因rs2289318C/G位点多为GG基因型或G等位基因;rs3804100C/T位点多为TT基因型或T等位基因;rs4696480A/T位点上多为AA基因型或A等位基因。(3)广西壮族人群TLR2基因rs4696480A/T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脓毒症发病风险低有关,而rs2289318C/G、rs3804100C/T位点多态性与脓毒症发病风险无关。

蔡敏杰,金莹莹,林荣海,徐颖鹤,陈琪,蒋永泼[2](2021)在《脓毒症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新进展》文中指出脓毒症(sepsis)是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是临床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研究表示脓毒症发病率每年以1.5%~9.0%的速度持续增长,其病死率也居高不下。随着对脓毒症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脓毒症的认识也有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基因水平层面。基因多态性和脓毒症之间的研究不断更新,通过寻找基因与脓毒症发展过程中有关蛋白的表达、炎症因子水平及其易感性等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索其在脓毒症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比如传统方式确认脓毒症感染源,复杂、费时,影响因素较多,而基因水平上的研究更加快速诊断,同时可发现新生物标志物,如髓样分化蛋白2(MD-2)、BTLA基因、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PCR)基因、16S rRNA基因等。而诊断是为了早期的治疗,迄今为止没有一项大数据报告在临床上实行真正基因水平上的治疗,更多的是通过对发病机制的研究,从而推断基因水平干预治疗方向。而较好的预后是持续治疗的前提,这对于大部分患者家庭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所以,治疗过程中能够提高预测精准性的水平尤为关键。这将是现今研究的热门方向,也是医学上渴望找到降低脓毒症死亡率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对脓毒症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复习及综述。

韦凌云[3](2020)在《广西地区孤儿核受体Nur77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的关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广西健康人群中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四个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s)分布特点,分析比较其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同一种族不同性别间以及其在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区人群间的差异分布特征。研究孤儿核受体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位点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检测脓毒症组和对照组人群血清样本中Nur77的含量水平,比较两组Nur77基因位点多态性分布规律,探讨其与脓毒症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10例广西健康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Na Pshot SNP分型技术对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 SNPs分型进行检测,并将广西健康人群的研究结果与美洲人群(American)、南亚洲人群(South Asian)、欧洲人群(European)、非洲人群(African)、东亚洲人群(East Asian)等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1000 Genomes Project)数据库中公布的SNPs数据进行比较,揭示六个不同种族及地区人群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特点。亦采用SNa 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207例脓毒症患者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四个位点的基因型,并探讨其与健康人群的分布差异。将脓毒症组分为脓毒症非休克组及脓毒性休克组进行分组分析,探讨Nur77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健康体检组及脓毒症组血清样本中Nur77的含量水平,比较这两组Nur77分布规律,探讨Nur77与脓毒症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1)广西健康人群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等位基因和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广西健康人群rs10876228存在CC、CT和TT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8.6%、52.4%和29.0%,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4.8%和55.2%。rs10876228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美洲人群、南亚洲人群、欧洲人群及非洲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然而与东亚洲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广西健康人群rs11169989存在AA、AC和CC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3.3%、16.2%和0.5%,A、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1.4%和8.6%。与相关报告中的美洲人群相比,研究人群rs11169989在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与南亚洲人群和欧洲人群比较,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s11169989基因型与非洲人群和东亚洲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rs11169989等位基因与非洲人群和东亚洲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广西健康人群rs1283155存在AA、GA和GG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3.8%、40.5%和45.7%,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34.0%和66.0%。rs1283155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美洲人群、南亚洲人群、欧洲人群、非洲人群及东亚洲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5)广西健康人群rs2242107存在AA、GA和GG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8.1%、46.2%和35.7%,A、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1.2%和58.8%。rs2242107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南亚洲人群、欧洲人群、非洲人群及东亚洲人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与美洲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rs10876228在对照组和脓毒症组中均存在CC、CT和TT三种基因型,各基因型频率在各种遗传模型下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7)rs11169989在对照组存在AA、AC、CC三种基因型,在脓毒症组中存在AA、AC基因型,各基因型频率在各种遗传模型下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8)rs1283155在对照组和脓毒症组中均存在AA、GA和GG三种基因型,各基因型频率在各种遗传模型下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9)rs2242107在对照组和脓毒症组中均存在AA、GA和GG三种基因型,各基因型频率在各种遗传模型下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10)脓毒症组与对照组Nur77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脓毒症组Nur77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1)脓毒症非休克组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及rs2242107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2)脓毒性休克组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及rs2242107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3)脓毒症非休克组及脓毒性休克组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及rs2242107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4)脓毒症组患者血清Nur77含量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非休克组与脓毒性休克组患者的血清Nur77含量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西健康人群中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和rs2242107均存在多态性,且无显着性别差异。(2)广西健康人群与美洲、南亚、东亚、欧洲及非洲人群在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和rs2242107位点上存在遗传显着差异,这可能导致该人群在某些疾病的发病率和临床表现等方面与其他种族或人群产生显着差异。(3)脓毒症组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和rs2242107存在基因多态性,但未能在脓毒症易感性中发挥作用。(4)Nur77或许可以作为脓毒症的诊断标志物,但无法区分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

陆红祥[4](2020)在《创伤后脓毒症预警指标与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脓毒症是严重创伤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创伤患者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创伤后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是临床救治的关键。然而,创伤患者在伤后常处于“无菌性炎症”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因创伤后脓毒症发生率和致死率高,对脓毒症高危患者的早期识别并给予个体化治疗是降低创伤患者中脓毒症发病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发现有效的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指标,并构建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模型是非常必要的。本研究拟从遗传背景、临床变量和转录组水平三个层面筛选可能与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和发生相关的预警指标,构建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模型。材料和方法1.脓毒症易患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筛选:一方面采用“Sepsis”和“Polymorphism”作为关键词,在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和HuGe数据库中检索筛选脓毒症易患性遗传关联研究文献,对研究人群数≥3的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Meta分析,而对研究人群<3的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系统评价,筛选出对脓毒症易患性具有预警作用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另一方面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候选基因遗传关联策略,通过临床多中心关联研究、蛋白质免疫印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凝胶电泳迁移实验等对核受体PPARG基因rs10865710C/G在创伤后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2.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遗传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在中国创伤患者中对上述筛选出的64个脓毒症易患性基因多态性位点采用SNPscan方法进行分型,通过随机森林法筛选出平均下降准确度(MDA)≥1.0的基因多态性位点,根据各位点对创伤后脓毒症的贡献程度,构建创伤后脓毒症的权重遗传风险评分(wGRS)。然后,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对wGRS的早期预警能力进行评价,进一步采用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来评估遗传风险评分对创伤后脓毒症的再分类能力。3.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早期预警分析:收集严重创伤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和套索回归(LASSO)技术来筛选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相关的指标,并构建创伤后脓毒症评分(TSS)。然后,采用曲线下面积(AUC)对TSS的早期预警能力进行评价,同时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来评估TSS的校正能力。4.创伤后脓毒症相关转录组指标的筛选:一方面采用lncRNA转录组芯片技术检测LPS诱导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lncRNAs表达变化,对差异表达的lncRNAs进行GO和KEGG分析,并构建lncRNAs-mRNAs共表达网络,筛选可能用于脓毒症发生相关的关键lncRNAs。另一方面对创伤人群外周血的转录组公共数据库进行挖掘,鉴定在创伤后表达显着变化的基因,并在创伤患者中对其表达变化进行验证,然后在严重创伤人群中对其在创伤后脓毒症早期预警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共筛选出349篇脓毒症易患性遗传关联研究文献,涉及405个基因多态性位点。对研究人群≥3的76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了204个Meta分析,及根据年龄、种族划分进行的185个亚组Meta分析,发现29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脓毒症的发生相关;而对其余研究人群<3的329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了系统评价,发现63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与脓毒症的发生风险有潜在的关联性。同时,通过重庆和贵州地区两个临床中心关联研究发现核受体PPARG rs10865710C/G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显着相关,且蛋白质免疫印迹、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凝胶电泳迁移实验证实rs10865710C/G是通过影响PPARG基因增强子活性和与转录因子CREB2的结合能力,进而影响PPARγ表达,从而影响创伤后脓毒症的易患性。2.在883例创伤患者中成功分型了64个脓毒症易患性潜在基因多态性位点,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17个基因多态性位点MDA≥1.0,基于该17个位点构建了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的遗传风险评分(wGRS)。关联分析显示遗传风险评分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显着相关(OR=2.19(1.53-3.15),P=2.01×10-5),对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的预警作用的AUC为0.619(0.586-0.651)。当在临床预警模型中加入遗传风险评分后,预警模型的AUC达到0.768(0.739-0.796),增加了3.40%(P=8.00í10-4),且NRI增加了25.18%(17.84%-32.51%)(P=6.00í10-5)。3.684例创伤患者纳入本部分研究,其中411例(60%)创伤患者划为训练人群,273例创伤患者划为验证人群。在训练人群中,通过Logistic和LASSO分析,从50个临床指标中共筛选出7个脓毒症早期预警临床变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体温(T)、心率(HR)、血浆白蛋白(ALB)、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和C反应蛋白(CRP),构建了创伤后脓毒症评分(TSS)。分析结果表明,在训练人群和验证人群中,创伤后脓毒症的发生率随着TSS的增加而增加(Ptrend=7.44×10-21和Ptrend=1.16×10-13),TSS对创伤后脓毒症预警作用的AUC为0.799(0.757-0.837)和0.790(0.736-0.836),且TSS的预警能力优于SOFA评分(P<0.001)。同时,H-L检验发现TSS具有良好的校正能力(P=0.386和P=0.082)。4.对lncRNA转录组数据的差异表达分析发现,PBMCs在LPS诱导后有890个lncRNAs和1635个mRNAs差异表达(FC≥2,FDR<0.05)。根据GO和KEGG分析,差异表达lncRNAs的功能主要集中在NF-KB、NLR、TLR和TNF等信号通路中,这些研究结果为脓毒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lncRNAs靶标。同时,对公共数据库的分析发现VNN1在严重创伤后显着增加,且VNN1可能参与创伤脓毒症的发生和发展。在包含283例和121例患者的两个创伤人群中,血浆vanin-1与创伤后脓毒症发生密切相关(OR=3.92(2.68-5.72),P=1.67í10-12)和OR=4.26(2.22-8.17),P=1.28í10-5)),且血浆vanin-1对创伤后脓毒症的早期预警能力(AUC=(0.82(0.77-0.87)和0.83(0.75-0.89))显着优于CRP、PCT和APACHE II(P<0.05)。结论本研究首先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筛选了系列可能与脓毒症易患性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的遗传风险评分。其次,基于创伤患者入院后的临床数据,筛选和构建了包含7个临床变量的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早期预警评分。最后,借助组学技术筛选到一些可能作为脓毒症研究新靶点的差异表达lncRNAs,并发现血浆VNN1可能是预测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的新的生物标志物。

徐静媛[5](2019)在《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ARDS分型和预后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不同临床亚型ARDS患者的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差异性分析目的:根据严重程度、肺内外源性、是否合并脓毒症和休克将ARDS患者分为不同临床亚型,明确不同临床亚型的ARDS患者其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差异。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观察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成人ARDS患者(符合ARDS柏林标准)。患者入组后记录主要诊断、ARDS病因、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Murray肺损伤评分等临床信息,同时留取外周血标本。根据患者的肺损伤严重程度、肺内外源性、入组时是否合并脓毒症和休克等临床特征,将患者分为不同临床亚型。应用Illumina二代测序平台对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与参考基因组UCSC hg19对比,进行外显子单核苷酸突变/插入缺失(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Insertion-deletion,SNV/In Del)的检测、分类和注释,应用plink软件实施关联分析寻找不同临床亚型的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SNP的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研究期间共108例ARDS患者符合入组条件,3例患者因血液标本质量控制不合格而被排除,最终纳入105例ARDS患者,其APACHE II评分为23(17-27)分,SOFA评分为9(6-12)分,肺损伤Murray评分为2.7(2.1-3.3)分。根据患者的肺损伤严重程度,将其分为重度ARDS和轻中度ARDS,重度ARDS患者为52例,轻中度ARDS患者为53例。根据致病因素的肺内外源性,将其分为肺内源性ARDS患者,为91例,肺外源性ARDS患者为14例。根据入组时是否合并脓毒症,将患者分为ARDS合并脓毒症,为89例,不合并脓毒症的ARDS患者为16例。根据入组时是否合并休克将患者分为ARDS合并休克,为66例,ARDS不合并休克的患者为39例。2.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SNV/In Del的数量:对ARDS患者外周血的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SNV/In Del的数量为471131个。其中,外显子区域的SNV/In Del数量为120830个。非同义的SNV数量为64452个,移码插入的In Del数量为436个,移码缺失的In Del数量为897个。对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的SNV/In Del位点进行分类和注释,GO分析找到与ARDS相关的SNV/In Del位点的52个功能(p<0.01)。KEGG分析显示,与ARDS相关的SNV/In Del位点主要富集在c GMP-PKG signaling pathway、Platelet activation等10条通路(p<0.05)。3.不同严重程度的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SNP的差异:根据ARDS肺损伤的不同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重度ARDS和轻中度ARDS。为了对不同肺损伤严重程度的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的SNV/In Del位点进行分类和注释,GO分析找到与不同肺损伤严重程度的ARDS相关的SNV/In Del位点的25个功能(p<0.01)。KEGG分析显示,与不同肺损伤严重程度ARDS相关的SNV/In Del位点主要富集在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ECM-receptor interaction等4条通路(p<0.05)。4.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SNP的差异:根据致病原因将患者分为肺内源性ARDS和肺外源性ARDS。对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的SNV/In Del位点进行分类和注释,GO分析找到与肺内外源性ARDS相关的SNV/In Del位点的19个功能(p<0.01)。KEGG分析显示,与肺内外源性ARDS相关的SNV/In Del位点主要富集在ECM-receptor interaction等8条通路(p<0.05)。5.是否合并脓毒症的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SNP的差异:根据ARDS患者入组时是否合并脓毒症,将患者分为ARDS合并脓毒症和ARDS不合并脓毒症。对是否合并脓毒症的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的SNV/In Del位点进行分类和注释,GO分析找到与脓毒症相关的SNV/In Del位点的24个功能(p<0.01)。KEGG分析显示,与脓毒症相关的SNV/In Del位点主要富集在ECM-receptor interaction、Focal adhesion等3条通路(p<0.05)。6.是否合并休克的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SNP的差异:根据ARDS患者入组时是否合并休克,将患者分为ARDS合并休克和ARDS不合并休克。对是否合并休克的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的SNV/In Del位点进行分类和注释,GO分析找到与休克相关的SNV/In Del位点的46个功能(p<0.01)。KEGG分析显示,与休克相关的SNV/In Del位点主要富集在c AMP signaling pathway,ECM-receptor interaction等10条通路(p<0.05)。结论:传统临床亚型的ARDS患者,其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富集的通路不同,传统临床亚型患者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难以聚类。第二部分ARDS潜类别临床表型的建立与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临床表型的预测价值目的:通过潜类别分析建模,获得ARDS的不同临床表型,明确其临床特征、预后及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差异。方法:1.本研究首先通过前瞻多中心观察性临床研究,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入住11家重症医学科的成人ARDS患者(符合ARDS柏林标准)。患者入组后记录临床资料、24小时内的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预后。应用潜类别分析建模,将患者分为不同临床表型,评估不同临床表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是否不同。2.为了明确不同临床表型的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SNP的差异,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单中心、前瞻观察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成人ARDS患者(符合柏林标准)。患者于入组24小时内留取外周血标本,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与参考基因组UCSC hg19对比,进行外显子单核苷酸突变/插入缺失(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Insertion-deletion,SNV/In Del)的检测、分类和注释,应用plink软件实施关联分析寻找不同临床表型的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SNP的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期间共1453例患者入住参研中心重症医学科,其中437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84例患者符合排除标准被排除,最终纳入ARDS患者353例。住院期间,253例患者存活,100例患者死亡。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中以下指标有统计学差异:年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评分、基础是否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和肿瘤、ARDS病因是否为肺炎。2.潜类别分析建模并分型:将患者的临床特征作为外显变量进行探索性潜类别分析并建模,比较适配度后找到最佳模型,将ARDS患者分为两个临床表型,即临床表型1和临床表型2。与临床表型2比较,临床表型1表现为高炎症(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显着升高)和低灌注(高去甲肾上腺素剂量、高血乳酸水平和低血碳酸氢根水平)。3.不同临床表型的ARDS患者的治疗和预后:与临床表型2比较,临床表型1的ARDS患者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比例显着增高;潮气量较低,呼气末正压和平台压水平均显着升高;应用俯卧位通气、肌松药物和体外膜肺氧合的比例较高;住院病死率显着增高。4.不同临床表型的ARDS患者的外显子SNP差异:对不同临床表型的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的SNV/In Del位点进行分类和注释,GO分析找到与不同临床表型的ARDS相关的SNV/In Del位点的544个功能(p<0.01)。KEGG分析显示,与不同临床表型的ARDS相关的SNV/In Del位点主要富集在Vascular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Endocytosis、ECM-receptor interaction等16条通路(p<0.05)。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临床表型的ARDS患者外周血外显子的SNV/In Del内部相关性较好,空间分布相对均一,可以聚类。结论:基于潜类别分型得到不同临床表型的ARDS患者预后不同;不同临床表型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存在差异,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可以聚类。第三部分肺损伤突变负荷对ARDS患者临床亚型、临床表型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评估肺损伤突变负荷(Lung-injury mutation burden,LIMB)对ARDS患者临床亚型、临床表型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观察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入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成人ARDS患者(符合柏林标准)。记录患者的主要诊断、ARDS病因、氧合指数等,同时留取外周血标本。对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与参考基因组UCSC hg19对比,进行单核苷酸突变/插入缺失的检测和分类。应用外显子编码区每兆碱基中发生置换的非同义突变的总数定义LIMB,通过以下公式计算:LIMB=外显子非同义突变数量/(所测序基因的全外显子区域的总长/1000000)。根据患者的肺损伤严重程度、ARDS病因的肺内外源性、入组时是否合并脓毒症和休克等临床特征将患者分为不同临床亚型(详见第一部分),以及潜类别建模将患者分成不同临床表型(详见第二部分),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评估LIMB对ARDS患者临床亚型、临床表型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一般情况:研究期间共108例ARDS患者符合入组条件,3例患者因血液标本质量控制不合格而被排除,最终纳入105例ARDS患者。根据患者的肺损伤严重程度,将其分为重度ARDS和轻中度ARDS,重度ARDS患者为52例,轻中度ARDS患者为53例。根据ARDS病因的肺内外源性,将其分为肺内源性ARDS患者,为91例,肺外源性ARDS患者为14例。根据入组时是否合并脓毒症,将患者分为ARDS合并脓毒症,为89例,不合并脓毒症的ARDS患者为16例。根据入组时是否合并休克将患者分为ARDS合并休克,为66例,不合并休克的ARDS患者为39例。根据潜类别建模将患者分为临床表型1的ARDS患者,为68例,临床表型2的ARDS患者为37例。住院期间最终存活70人,死亡35人。2.LIMB对ARDS患者不同临床亚型和临床表型的预测价值:根据ARDS患者的肺损伤严重程度、ARDS病因的肺内外源性、入组时是否合并脓毒症和休克等临床特征将患者分为不同临床亚型。与轻中度ARDS患者比较,重度ARDS患者的LIMB显着降低,LIMB对不同肺损伤严重程度的ARDS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7(p<0.0001)。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的LIMB无统计学差异。与不合并脓毒症的ARDS患者比较,合并脓毒症的ARDS患者的LIMB显着降低,LIMB对ARDS是否合并脓毒症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03(p=0.0084)。与不合并休克的ARDS患者比较,合并休克的ARDS患者的LIMB显着降低,LIMB对ARDS是否合并休克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15(p=0.0008)。潜类别建模获得ARDS患者的不同临床表型,即临床表型1和临床表型2。与临床表型2的ARDS患者比较,临床表型1患者的LIMB显着降低,LIMB对ARDS的不同临床表型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59(p=0.0138)。3.常用预测指标对ARDS预后的预测价值:氧合指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和Murray肺损伤评分为临床判断ARDS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ARDS患者的预后。研究者对ARDS患者入组内24小时的氧合指数、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和Murray肺损伤评分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其预测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68(p=0.3124)、0.6763(p=0.0053)、0.6204(p=0.1002)、0.6614(p=0.0581)。4.LIMB对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ARDS患者的LIMB为1979.96突变/兆碱基。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的LIMB显着降低。LIMB对不同预后的ARDS患者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03(p=0.0807)。联合LIMB和APACHE II评分后评估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发现LIMB联合APACHE II评分对ARDS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为0.712(p=0.001)。结论:联合LIMB和APACHE II评分对ARDS预后的评估价值优于单独应用单一指标,LIMB对ARDS的临床亚型和临床表型的预测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董伟[6](2019)在《大黄调控mTOR/HIF-1a/VEGF信号通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探讨大黄治疗内毒素急性肺损伤的机制。方法:(1)建立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模型,观察大黄对模型肺组织病理形态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含量的影响。(2)建立内毒素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研究大黄对TNF-α、IL-1β、IL-6含量和mTOR/HIF-1α/VEGF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体内实验结果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模型组肺组织内可见局部肺出血,肺血管内白细胞数显着增多,肺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大黄低剂量组和大黄高剂量组的肺组织病理改变均有减轻。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TNF-α、IL-1β和IL-6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黄低剂量组中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1),大黄高剂量组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2)体外实验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NF-α、IL-6、IL-1β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组(200 ug/ml)中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大黄组(800 ug/ml)中IL-6、IL-1β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HIF-1a m RNA、e IF4E m RNA、p70S6K1 m RNA表达显着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组(200ug/ml)HIF-1a m RNA、p70S6K1 m RNA、e IF4E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大黄组(400ug/ml)HIF-1a m RNA、p70S6K1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大黄组(800ug/ml)HIF-1a m RNA、p70S6K1 m RNA、e IF4E 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HIF-1a、VEGF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大黄组(200ug/ml)VEG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大黄组(400ug/ml)VEG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大黄组(800ug/ml)HIF-1a、VEGF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1)内毒素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可能与TNF-α、IL-1β和IL-6水平升高有关;(2)大黄减轻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病理损伤,同时降低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TNF-α、IL-6表达水平。大黄可以保护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的肺组织,其机理可能与大黄能够降低内毒素急性肺损伤大鼠TNF-α、IL-6的含量有关;(3)大黄下调内毒素诱导细胞RAW264.7炎性模型的炎性因子TNF-α、IL-6、IL-1β的表达水平;且能下调HIF-1α、e IF4E、p70S6K1 m RNA以及HIF-1α、VEGF蛋白表达;大黄下调内毒素诱导鼠RAW264.7细胞模型炎性因子的机制,可能与其下调HIF-1α、e IF4E、p70S6K1 m RNA以及HIF-1α、VEGF蛋白表达有关。

豆欣蔓[7](2018)在《CVC置管者CRBSI的细菌生物学特性及其与ACE毒力基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临床治疗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可引起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极易继发脓毒症(Sepsis)或脓毒性休克(SS)。Sepsis及SS是机体对CVC导管留置相关的病原菌入侵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严重的系统性反应,致死率极高。本研究通过对留置CVC导管者大样本进行系统的回顾性分析,研究CRBS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致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病原菌毒力基因与致感染的相关性,为CRBSI的防治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1.采用医院信息系统(HIS)、检验信息系统(LIS)与生物学研究方法,对本中心连续4年16,841例CVC置管者临床病例的CRBSI流行病学特征及细菌生物学特性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CRBSI的发生率、病原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及影响因素。2.将ICU留置CVC导管者(实验组)100例与未留置CVC导管者(对照组)100例的外周静脉血进行对比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分析最为主要的6类致感染病原菌的毒力基因表达的差异性。采用Graphpad prism6.0进行统计学分析。3.将ICU留置CVC导管发生了CRBSI的SS患者(实验组)238例与正常体检者(对照组)242例的外周静脉血进行对比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毒力基因ACE的基因活性及rs4291和rs4646994分子标记的多态性;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ACE基因不同位点多态性与SS患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运用单变量与多变量研究方法对SS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841例CVC置管者CRBSI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细菌生物学特性如下:(1)CVC置管的总数量逐年增加,但CRBSI发生率逐年降低,分别为7.9/千导管日、7.6/千导管日、6.9/千导管日、6.4/千导管日。(2)CRBSI的相关影响因素及所占比例为,患者合并多种并发症为88%,导管维护者感控依从性不良,置管前评估不佳为4.2%,患者自我管理不良为2.1%,其他因素为0.3%。(3)CRBSI的病原菌类型:16,507例为单一病原菌感染,331例为双重感染,3例为三重感染。总分离出病原菌16,905株,革兰氏阳性菌(G+菌)8,709株(51.4%),革兰氏阴性菌(G-菌)7,875株(46.7%),真菌321株(1.9%)。(4)综合分析结果显示,CVC置管者CRBSI的致感染病原菌主要有6类,即肠球菌(16.5%)、鲍曼不动杆菌(15.4%)、肺炎克雷伯杆菌(11.2%)、铜绿假单胞菌(10.5%)、大肠埃希菌(9.6%)、表皮葡萄球菌(3.0%)。2.6类致感染病原菌的感染毒力基因实验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肠球菌的感染相关基因esP、gelE、cylA、ACE,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相关基因baP、ompA、csuA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的感染相关基因iroN、htrA,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相关基因exoS、exoT、exoU、exoY,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相关基因eaeA,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相关基因icaA、U43366等毒力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水平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肠球菌感染患者的ACE基因表达量明显升高。3.比较两组之间ACE基因多态性结果显示:ACErs4291和rs4646994的等位基因(Allele)和基因型频率(GF)均有显着差别(P<0.05),实验组rs4291的TT基因型频率和rs4646994的DD基因型频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E基因的细胞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较,AT和TT基因型(TT>AT)比AA基因型明显升高,而DD基因型则相对于DI和II基因型(DI>II)有明显下降;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结果显示:携带TT或DD基因型的SS患者比非携带者具有更高的7 d-30 d内致死率;SS危险因素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低序贯性器官衰竭(SOFA)评分、r291、血清ACE及r646994等因素是SS患者具有更高危险及不良预后的预警指标。结论CVC置管者CRBSI的致感染病原菌以肠球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等6类为主。病原菌的毒力基因分析结果表明,留置CVC导管者的病原菌致感染相关毒力基因的高表达水平可能与其感染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呈现高表达的16个毒力基因中,ACE基因与脓毒性休克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结果表明,ACE毒力基因有可能成为重要的临床预测指标。

张娅杰[8](2018)在《TLR4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TLR4基因3′-非编码区rs11536889G/C多态性与儿童脓毒症的相关性,为脓毒症易感儿童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遗传学证据及治疗新途径。方法:脓毒症组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入住我院儿科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儿96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45例,年龄0.113.4岁,平均(3.9±2.7)岁;其中将病例组患儿依据病情严重程度病情分为脓毒症组(48例)、严重脓毒症组(32例)和脓毒性休克组(16例);对照组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儿童80例,包括男性42例、女性38例,年龄0.113.8岁,平均(4.4±2.7)岁,并收集临床基本资料。病例组及实验组儿童均于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2ml,于-80℃冰箱保存备用。按试剂盒操作说明提取DNA,于-20℃低温保存,设计引物、PCR扩增目的基因、基因水平检测TLR4-rs11536889基因多态性。比较病例组、对照组之间及不同严重程度的脓毒症患儿之间TLR4基因多态性有无差异,分析TLR4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脓毒症易感性及脓毒症严重程度的关系,同时将收集的临床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变量间采用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计算等位基因频率的OR值及95%置信区间,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来验证样本的群体代表性,P>0.05样本的代表性良好。结果:1.病例组及对照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两组间性别组成比、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三组间年龄进行两两比较: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组年龄比较,P<0.05;严重脓毒症组与脓毒性休克组年龄比较,P<0.05;年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减小,脓毒症的程度越来越严重;三组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LR4-rs11536889基因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以此来评估调查群体具有可靠性。4.病例组及对照组患儿TLR4-rs11536889G/C基因多态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38),TLR4-rs11536889位点C等位基因携带者脓毒症易感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1.474倍(95%CI:1.0102.513)。5.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脓毒性休克组三组间TLR4-rs11536889基因多态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1)TLR4-rs11536889G/C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儿童脓毒症的易感性有关,C等位基因可能为脓毒症的易感基因,携带C基因可能会增加儿童脓毒症的患病风险。(2)TLR4-rs11536889G/C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

黄雨晴,廖品琥[9](2018)在《IL-18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脓毒症是重症监护室常见的危重症,其病死率高,预后差,诊疗困难。白细胞介素18(IL-18)是一种多效促炎性细胞因子,在脓毒症患者中呈高表达,并可通过炎症级联反应,参与脓毒症的发生发展。该文就IL-18的结构、生物学特性、基因多态性和其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梁燕冰[10](2017)在《EPCR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EPCR)基因rs2069948C/T、rs867186A/G位点多态性与脓毒症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其与脓毒症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s EPCR)水平和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期筛选脓毒症患者中EPCR基因的风险基因型及等位基因,为脓毒症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DNA测序和单碱基延伸PCR技术检测113例广西健康体检人群和64例脓毒症患者EPCR基因rs2069948C/T(2532C/T)、rs867186A/G(6936A/G)共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的多态性分布情况,以明确EPCR基因SNPs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在正常体检人群和脓毒症患者中的分布差异;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全部受试对象血浆s EPCR的浓度,以探讨EPCR基因与血浆s EPCR水平以及脓毒症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脓毒症组和对照组全部受试对象的性别和年龄构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广西健康体检人群EPCR rs2069948 C/T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欧洲人、日本人、非洲人相比,存在差异(P<0.05),而与中国北京人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rs867186 A/G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中国北京人相比,存在差异(P<0.05),而与日本人、非洲人、欧洲人相比,差异无显着性(P>0.05)。脓毒症组EPCR基因rs2069948C/T、rs867186A/G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男女组间存在差异(P<0.05)。携带rs2069948 CT基因型、T等位基因的女性及携带rs867186 A等位基因的男性患脓毒症风险较高(OR=2.740,95%CI:1.0657.050,P=0.034;OR=2.790,95%CI:1.3585.730,P=0.005;OR=1.735,95%CI:1.0632.833,P=0.027)。脓毒症的病情严重程度与EPCR rs2069948C/T、rs867186A/G位点基因多态性无关(P>0.05)。脓毒症组s EPCR血浆蛋白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但尚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与EPCR基因多态性无关。结论:广西健康人群EPC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频率与不同地区种族人群存在差异;EPC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脓毒症易感性相关,并呈性别相关性,携带rs2069948C/T基因型、T等位基因的女性和rs867186 A等位基因的男性患脓毒症风险较高,但与脓毒症患者血浆s EPCR水平无关。

二、脓毒症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脓毒症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壮族人群TLR2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广西壮族健康人群TLR2 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 rs4696480A/T的多态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对象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受试者基线资料
        2.2 广西壮族人群TLR2 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 rs4696480A/T的基因分型结果
        2.3 广西壮族健康人群TLR2 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 rs4696480A/T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广西壮族TLR2 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对象
        1.3 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受试者基线资料
        2.2 TLR2 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 rs4696480A/T基因型分型结果
        2.3 广西脓毒症人群TLR2 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 rs4696480A/T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2.4 广西壮族人群TLR2 基因rs2289318C/G、rs3804100C/T和 rs4696480A/T多态性与脓毒症患者易感性分析
        2.5 比较脓毒症组和对照组的血浆s TLR2 浓度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TLR2 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2)脓毒症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因层面的脓毒症早期诊断
    1.1 16S rRNA基因
    1.2 髓样分化蛋白2、BTLA基因多态性
    1.3 CD40 rs1883832、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基因、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基因Leu125Val、LBP基因多态性
2 基因层面的脓毒症治疗
    2.1 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
    2.2 甲酰基缩氨酸受体2-脂蛋白受体、肿瘤坏死因子-α(-308G/A、+489G/A)多态性
    2.3 DEFA1/DEFA3基因
3 基因层面的脓毒症预判
    3.1 CD14C-159T多态性
    3.2 PC基因、Protein C(PROC)基因多态性
    3.3 PPARγ、ADAM10、ATG5(autophagy-related 5)基因多态性
4 结 论

(3)广西地区孤儿核受体Nur77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的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孤儿核受体Nur77基因多态性在广西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特点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3 tag SNPs位点选择
    1.4 主要仪器
    1.5 主要试剂
    1.6 实验方法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2.2 广西健康人群Nur77 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 位点基因分型情况
    2.3 广西健康人群Nur77 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 多态性位点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在不同性别间的比较
    2.4 广西健康人群Nur77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多态性位点与其他不同种族和不同地区人群比较
3 讨论 第二部分 孤儿核受体Nur77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遗传易感性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1.3 主要仪器
    1.4 主要试剂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脓毒症组和对照组的临床基本临床特征
    2.2 脓毒症组 Nur77 基因 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 和 rs2242107 基因分型特征
    2.3 Nur77 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 位点多态性在脓毒症组不同性别间的比较
    2.4 Nur77 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 位点多态性在脓毒症非休克组及脓毒性休克组不同性别间的比较
    2.5 Nur77 基因rs10876228、rs11169989、rs1283155、rs2242107 位点多态性在脓毒症非休克组及脓毒性休克组组间的比较
    2.6 Nur77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的关联分析
    2.7 各SNPs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
    2.8 Nur77 基因 rs1283155 和 rs2242107 位点的单倍型分析
    2.9 脓毒症组及对照组血清 Nur77 含量水平检测结果比较
    2.10 脓毒症非休克组及脓毒性休克组血清 Nur77 含量水平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孤儿核受体Nur77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4)创伤后脓毒症预警指标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创伤后脓毒症遗传易患性研究
    2.1 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基因多态性位点的筛选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
        2.1.3 讨论
    2.2 创伤后脓毒症易患性遗传风险评分模型的建立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2.3 讨论
第三章 创伤后脓毒症发生风险早期预警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创伤后脓毒症转录组学层面新的预警生物标志物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遗传风险评分在复杂疾病预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脓毒症预警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ARDS分型和预后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主要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第一部分
    1.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2 统计学方法
    1.3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1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3.1 研究对象及方法
    3.2 统计学方法
    3.3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已发表论文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致谢

(6)大黄调控mTOR/HIF-1a/VEGF信号通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仪器
        1.1.2 试剂与试药
        1.1.3 方法
    1.2 实验步骤
    1.3 实验结果
        1.3.1 分离条件的确定
        1.3.2 大黄的图谱
    1.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体内实验
    2.1 体内实验路线
    2.2 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3 试剂和药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模型建立以及分组
        2.3.2 麻醉取材
        2.3.3 ELISA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的测定
        2.3.4 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
        2.3.5 统计学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动物模型各组肺组织病理情况
        2.4.2 肺组织干湿重测定
        2.4.3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性因子比较
    2.5 结果分析与讨论
3.体外实验
    3.1 体外实验技术路线
    3.2 细胞系的培养
        3.2.1 细胞系
        3.2.2 主要试剂和设备
        3.2.3 细胞培养
    3.3 主要溶液的配制
    3.4 MTS细胞毒性测定
        3.4.1 主要试剂,设备
        3.4.2 方法与步骤
    3.5 Western blot测 mTOR、HIF-1a、VEGF蛋白的表达
        3.5.1 主要试剂
        3.5.2 主要溶液的配制
        3.5.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5.4 Western Blot的细胞总蛋白提取
        3.5.5 BCA法测定细胞蛋白浓度
        3.5.6 SDS-PAGE凝胶配制,电泳,转膜,抗体孵育及显影
    3.6 ELISA对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的测定
        3.6.1 主要试剂和材料
        3.6.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6.3 方法与步骤
    3.7 PCR
        3.7.1 RNA抽提
        3.7.2 RT-PCR
    3.8 实验结果
        3.8.1 MTT细胞毒性结果
        3.8.2 ELISA测定TNF-α、IL-1β 、IL-6 的含量比较结果
        3.8.3 PCR测定HIF-1a、p70S6K1、4E-BP1、e IF4E表达结果
        3.8.4 Western Blot测定结果
    3.9 结果分析与讨论
4 讨论
    4.1 从肠论治急性肺损伤
        4.1.1 肺病治肠的理论基础
        4.1.2 大黄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
    4.2 现代医学对急性肺损伤的认识
        4.2.1 急性肺损伤的病因与病理生理
        4.2.2 ALI的发病机制
    4.3 mTOR/HIF-1a/VEGF与 ALI的相关性研究
        4.3.1 mTOR与急性肺损伤
        4.3.2 HIF-1a与急性肺损伤
        4.3.3 VEGF与急性肺损伤
    4.4 大黄防治内毒素ALI作用机制
        4.4.1 大黄对内毒素ALI模型大鼠的肺组织病理观察
        4.4.2 大黄对TNF-α、IL-1β、IL-6 含量的影响
        4.4.3 大黄对LPS诱导细胞模型mTOR、HIF-1a、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4.4.4 大黄对LPS诱导细胞模型HIF-1a、e IF4E以及p70S6K1 mRNA表达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脓毒症肺损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及中医辨证的思考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7)CVC置管者CRBSI的细菌生物学特性及其与ACE毒力基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CVC置管者CRBSI的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试剂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CVC置管概况及CRBSI发生率
    2.2 CVC置管者CRBSI的相关影响因素
    2.3 CVC置管者CRBSI的单因素分析
    2.4 不同材质导管与 CRBSI 发生率的相关性分析
    2.5 CVC置管者CRBSI发生的局部与全身的致病因素分析
    2.6 CVC置管者CRBSI致感染病原菌特点分析
    2.7 CVC置管者CRBSI致感染病原菌分型及耐药性鉴定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CVC置管者与未置管者主要致感染病原菌毒力基因的检测与分析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2 实验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2.2 六类病原菌毒力基因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CVC置管者ACE基因与脓毒性休克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1.2 研究方法
    1.3 主要仪器及试剂
2 实验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2.2 ACErs4291/rs4646994标记的基因分型
    2.3 HWE分析结果
    2.4 ACE基因标记位点rs4291/rs4646994分型结果
    2.5 ACE基因多态性与ACE活性相关性分析
    2.6 ACE基因多态性与SS患者存活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7 ACE基因标记rs4646994和rs4291单倍型分析
    2.8 SS患者7d-30d死亡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2.9 SS患者死亡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10 ACE不同基因型SS患者的预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CVC置管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致病菌的毒力基因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三 脓毒性休克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获奖和研究成果 致谢

(8)TLR4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基本资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技术路线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
        1.1 病例组、对照组儿童年龄、性别分布
        1.2 脓毒症、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儿童年龄、性别分布
        1.3 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性休克组三组间临床血检分析
    2.实验室检测结果
        2.1 DNA产物验证
        2.2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2.3 病例组及对照组TLR4-rs11536889基因多态性比较
        2.4 病例组及对照组TLR4-rs11536889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相关性比较
        2.5 不同程度脓毒症之间TLR4-rs11536889基因多态性比较
讨论
    1.儿童脓毒症
    2.TLR4与TLR4信号转导
    3.TLR4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
    4.TLR4-rs11536889G/C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
    5.TLR4信号转导通路与脓毒症的治疗
    6.本研究的不足及局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IL-18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IL-18结构及功能
    1.1 IL-18的分子结构
    1.2 IL-18受体及天然拮抗物
    1.3 IL-18的生物学功能
2 IL-18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关系
3 IL-18与脓毒症
    3.1 IL-18与脓毒症炎性反应
    3.2 IL-18与脓毒症免疫功能紊乱
    3.3 IL-18与脓毒症凝血系统紊乱
4 结语

(10)EPCR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对象
    1.3 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基因分型
    2.3 广西健康人群 EPCR 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2.4 广西脓毒症人群 EPCR 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
    2.5 EPCR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的分析
    2.6 血浆sEPCR浓度的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脓毒症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壮族人群TLR2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D]. 陆江玉.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2]脓毒症基因多态性的研究新进展[J]. 蔡敏杰,金莹莹,林荣海,徐颖鹤,陈琪,蒋永泼. 中华全科医学, 2021(03)
  • [3]广西地区孤儿核受体Nur77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的关联研究[D]. 韦凌云.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4]创伤后脓毒症预警指标与方法研究[D]. 陆红祥.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外显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对ARDS分型和预后预测价值的临床研究[D]. 徐静媛. 东南大学, 2019(05)
  • [6]大黄调控mTOR/HIF-1a/VEGF信号通路治疗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D]. 董伟.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CVC置管者CRBSI的细菌生物学特性及其与ACE毒力基因的相关性研究[D]. 豆欣蔓. 兰州大学, 2018(02)
  • [8]TLR4基因多态性与儿童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D]. 张娅杰. 石河子大学, 2018(12)
  • [9]IL-18与脓毒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 黄雨晴,廖品琥.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05)
  • [10]EPCR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的相关性研究[D]. 梁燕冰.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17(01)

标签:;  ;  ;  ;  ;  

脓毒症基因多态性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