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定小动物能量代谢的简单方法

一种测定小动物能量代谢的简单方法

一、小动物能量代谢测定的简易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史静超[1](2021)在《龟龄集的化学分析和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题依据龟龄集是我国传统中药名方,始于明清皇室,延用至今,其使用历史达四百多年之久。龟龄集组方庞大,属典型的中药大复方,制作技艺独特,功能主治多样,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龟龄集具有强身补脑、固肾补气、增进食欲之功效,可用于肾亏阳弱、记忆减退、夜梦精溢、腰酸腿软、气虚咳嗽、五更溏泻、食欲不振。然而,龟龄集的功能主治虽多,但临床定位不明确,研究工作严重滞后,影响了这一传统名优中成药的市场占有率和服务人民健康的需求,因此,开展龟龄集现代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龟龄集的多种功效源于其复杂的化学物质基础,但其化学物质组成研究仅停留在基于单味药材化学成分的推测上,实验性研究尚未见报道。其次,龟龄集是现存唯一采用“升炼”工艺制作的中药复方,“升炼”的科学内涵未知。第三,龟龄集组方庞大,制作技艺复杂,其产品质量一致性如何,目前尚未见相关评价。第四,龟龄集说明书明确表示其可用于“记忆减退”,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证明龟龄集可显着改善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那么龟龄集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否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何?本课题针对上述龟龄集研究存在的问题展开工作,为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这一名优中成药奠定研究基础。目的(1)从有机成分和无机元素两个层面探明龟龄集的化学物质组成。(2)从化学物质层面探讨龟龄集特有升炼工艺的科学内涵,并建立龟龄集有机成分和无机元素指纹图谱,评价现有产品质量一致性和生产工艺的稳定性,为临床用药提供保障。(3)明确龟龄集改善MCI的药效,并进一步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的方法,结合LC-MS和1H NMR技术,并通过诊断离子过滤、中性丢失过滤和数据库匹配的方法快速鉴定了龟龄集中有机成分。同时,还采用ICP-MS技术测定了龟龄集中无机元素。(2)采用LC-MS和ICP-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了龟龄集升炼前后的有机成分和无机元素差异,从化学物质基础上解释升炼的科学内涵。采用UPLC法建立龟龄集有机成分指纹图谱,采用ICP-MS法建立龟龄集无机元素指纹图谱,从有机和无机两个层面评价龟龄集产品质量一致性和生产工艺稳定性。(3)采用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50 mg/kg)合并半高脂饲料复制MCI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多奈哌齐、银杏叶片)组、龟龄集低剂量组(75 mg/kg)和高剂量组(150 mg/kg),连续给药30天。通过体重、外观、行为学(Morris水迷宫)、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脏器指数、胃蛋白酶、肝、肾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尿素氮)、海马组织病理等指标评价龟龄集对MCI的药效作用;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因子、胆碱能、细胞凋亡、神经营养等指标探究龟龄集改善MCI可能的分子药理机制;通过LC-MS血清和海马组织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了龟龄集对MCI大鼠代谢轮廓的的影响,从代谢物角度探讨龟龄集对MCI大鼠的改善作用。结果(1)共鉴定了龟龄集中166个有机成分,包括氨基酸、有机酸、酚酸和皂苷、香豆素、黄酮、三萜和三萜皂苷、脂肪酸、有机碱和糖类等。发现龟龄集中所含无机元素达70余种,涵盖了几乎所有主族元素、过渡金属元素以及镧系、锕系元素。还依据元素的相对含量和龟龄集功能主治筛选出14种人体必需微量和常量元素作为构建元素指纹图谱的代表元素。(2)采用LC-MS和ICP-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发现龟龄集经升炼后有机成分包括:紫罗兰酮、查尔酮类、酰胺、脂肪酸类化合物含量升高;黄酮、异黄酮、二氢黄酮、黄酮苷、香豆素类化合物含量降低;无机元素B、Si含量降低,Mg、K、Cr、Ni含量升高。建立了龟龄集U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9个共有峰,并计算了15批龟龄集产品的相似度,结果表明各批次样品相似度良好(>0.93)。采用ICP-MS法测定了14种代表元素(Na、Mg、K、Ca、Cr、Mn、Fe、Co、Ni、Cu、Zn、Se、Mo、Sn)的含量,并以元素类型为横坐标,相对含量为纵坐标建立了无机元素指纹图谱,计算了10批次产品的相似度,结果表明各批样品相似度良好(>0.97)。(3)药效作用:MCI大鼠呈现出衰老的特征,如毛色晦暗、皮肤松弛;Morris水迷宫结果显示MCI大鼠定位航行实验逃逸潜伏期显着延长;目标象限滞留时间显着缩短;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减少;MCI大鼠肝和脾脏指数显着降低,胃蛋白酶水平显着降低;血脂指标、肝功和肾功指标发生显着变化,出现高血脂、肝功肾功损伤;并出现海马组织病理损伤。给予龟龄集后,MCI大鼠体重无明显变化,学习记忆功能明显得到改善;肝、脾脏指数、胃蛋白酶水平接近空白对照组水平。龟龄集还能调节部分血脂和肝功相关指标,改善海马组织病理损伤,可回调指标较两阳性药银杏叶片和多奈哌齐多。分子药理机制:龟龄集可显着降低MCI大鼠血清MDA水平,提高SOD、GSH-Px活性,显着降低TNF-α、IL-6、IL-1β水平;可显着提高海马Ach水平、降低Ach E活性;显着提高Bcl-2水平、降低Bax水平;提高BDNF水平。龟龄集较两阳性药对MCI的调节更为全面,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胆碱能、细胞凋亡和神经营养改善MCI。代谢组学:血清代谢组学鉴定了25个与MCI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不饱和脂肪酸类如溶血卵磷脂、花生四烯酸、亚油酸、亚麻酸等;胆汁酸类如甘氨胆酸、脱氧胆酸等;鞘脂类。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CI涉及的主要代谢通路为亚油酸代谢、亚麻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海马代谢组学鉴定了19个与MCI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氨基酸类如缬氨酸、天门冬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焦谷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脂肪酸类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硬脂酸;有机酸类如乌头酸、柠檬酸;还有烟酰胺、嘌呤、腺苷等。涉及的主要代谢通路包括亚油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三羧酸循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上述结果提示MCI大鼠出现能量代谢和脂质代谢紊乱。龟龄集可显着调节血清中17个生物标志物,海马中15个生物标志物,并可调节上述各条代谢通路,较两阳性药对各差异代谢物和通路的调节能力更优。结论(1)龟龄集化学物质基础的阐明为其药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建立的分析方法亦可用于其他中药大复方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研究结果也为从化学物质组成方面阐明龟龄集“升炼”的科学性提供了研究基础。(2)龟龄集经升炼后,其有机成分和无机元素的含量变化一方面可改善药物的吸收作用,另一方面可改变复方作用于机体的药性——升炼使龟龄集燥性降低,药性由热转温、平。建立了龟龄集UPLC指纹图谱和无机元素指纹图谱,方法简便、稳定、结果可靠,可从有机和无机两个层面评价龟龄集生产工艺稳定性和的产品质量一致性,有利于龟龄集质量控制标准的全面提升。(3)龟龄集可通过改善MCI大鼠脾胃失和、肝肾亏虚之症,使气血化生、髓海充盈而减轻MCI相关症状;其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胆碱能、细胞凋亡和神经营养;影响机体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等发挥药效作用。

袁野[2](2021)在《荧光聚合物点的细胞内吞定量及活体内细胞追踪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纳米药物的问世以及人们对各类细胞性能逐步清晰的认知,基于细胞的治疗与药物传递体系逐渐被开发利用,由于其生物相容性高、半衰期长、靶向效果明显、毒副作用低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被视为是实现未来医学突破的重要手段,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的一些细胞体系甚至已经在某些临床试验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比如红细胞能够大幅度延长药物的循环寿命;淋巴细胞能够有效提高药物的靶向安全性;干细胞能够对受损组织进行再生修复等等。虽然这项技术有着美好的未来,但如何对被载药物进行实时地、精准地定量与调控,怎样能明确地获悉细胞在宿主体内完整的代谢过程都是阻碍其在临床上实现系统性应用的关键因素,这些问题都急需我们采用一些分子影像技术进行分析。生物荧光技术以其分辨率高、无电离辐射、操作简易、可多通路复用等优势在分子检测、细胞标记、活体成像等生物应用中优势明显,而这些性能的保证都紧紧依赖于荧光探针的选择和开发。在传统的荧光探针中,有机小分子染料吸收截面小、光稳定性差不利于长期监测,荧光蛋白又存在基因转染带来的潜在风险。而在新型的纳米荧光探针中,无机量子点的重金属毒性、上转换材料的低荧光量子效率以及碳点的弱组织穿透能力等问题都有待解决。聚合物点(Pdots)以其吸收截面大、荧光量子效率高、辐射跃迁速率快、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好以及表面易功能化等特性在生物传感、活体成像以及光治疗等方面应用广泛,是基于细胞的治疗与传递体系中完美的纳米药物及检测试剂。针对基于细胞的治疗与药物传递体系中被载药物的实时定量以及载体细胞在宿主体内的分布监测这两个问题,本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对细胞内吞的聚合物点实现了荧光定量并将定量结果用于生物成像及光动力治疗应用。我们通过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的量化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以荧光光谱、荧光显微镜以及流式细胞术中获取的荧光信号对细胞内的聚合物点进行定量也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即按照我们的标记手法,每个乳腺癌细胞(MCF-7)大致可以内吞1.3×106个直径约为20 nm的聚合物点,并通过亮度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获得任意特定细胞的内吞数量。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标记时间的长度对细胞内吞聚合物点的数量进行调控,并利用聚合物点的光动力特性,获取了在特定光能量密度下,光敏剂聚合物点PFBT@Pt对肿瘤细胞MCF-7的半抑制浓度(IC50)。(2)利用掺杂型近红外荧光聚合物点实现了对活体内细胞追踪的三维成像。我们通过将深红光激发聚合物和近红外荧光染料进行掺杂,利用二者之间的F(?)rster共振能量传递,制备出在670 nm处有强吸收、在775 nm处有强荧光,量子效率约为20%的适用于活体成像的近红外聚合物点NIR1,并通过细胞穿膜肽Tat的介导使聚合物点对细胞的标记效率提升了两个数量级。在后续的活体实验中,我们从二维成像和三维成像两种模式采集的图像中均观察到被移植细胞的荧光强度有明显地从肺部向肝部的迁移。(3)设计制备了混杂型近红外聚合物点并利用其观察干细胞与癌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差异。我们通过将深红光激发聚合物和近红外荧光聚合物进行掺杂,利用二者之间的F(?)rster共振能量传递,制备出在670 nm处有强吸收、在800 nm处有强荧光,量子效率约为22%的适用于活体成像的混杂型近红外聚合物点NIR2,较于聚合物点NIR1,聚合物点NIR2不仅光谱更红、量子效率更高,同时也避免了染料泄露和聚集的风险。在将细胞穿膜肽Tat介导标记的细胞尾静脉移植入小鼠体内后,我们明显观察到干细胞与癌细胞在活体内的分布差异,通过进一步内脏及冰冻切片的荧光检测,可以细致地分析出干细胞与癌细胞在活体内不同的代谢轨迹。

薛平菲[3](2021)在《大鼠体外心肺复苏疗效及对海马CA1区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指心脏的正常泵功能突然丧失,导致患者失去意识、呼吸及循环体征的急重症,若未迅速予以纠正,患者将在短时间内猝死。即使现如今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已广泛普及,CA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有所提高,但出院生存率极低,并常伴有严重的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ost-cardiac arrest syndrome,PCAS)。随着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技术的发展,为CA患者提供了新的救治方法,即体外心肺复苏(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已有临床研究提出,ECPR与常规CPR(convention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CPR)相比,有助于减少严重神经系统损伤并发症的发生,但其具体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明晰。因此,本实验旨在建立稳健的大鼠体外心肺复苏模型,对比大鼠ECPR及CCPR两种方法的支持疗效,并就ECPR对海马CA1区保护作用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研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常规心肺复苏(CCPR)组及体外心肺复苏(ECPR)组。三组均吸入七氟烷诱导麻醉,行气管切开术置入自制气管插管,经右股动脉监测血流动力学。Sham组仅行手术操作并结扎对应血管,CCPR组仅行常规心肺复苏治疗,ECPR组建立右颈静脉-尾动脉V-A ECMO环路,CA后行ECMO辅助下心肺复苏,大鼠复苏成功后继续观察60min。三组均持续监测呼吸、肛温及血流动力学,并于窒息前、观察/复苏后30min行血气分析,对比各组生命体征及内环境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取材并留存血样,制作石蜡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尼氏染色,观察三组大鼠脑部海马CA1区神经元及尼氏体的数量及形态变化;基于微透析技术进行大鼠脑部海马CA1区小分子代谢产物的分析,检测各组大鼠CA1区ATP及神经递质的代谢情况;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大鼠的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超敏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炎性因子,检测各组大鼠全身炎症反应的情况。研究结果:18只大鼠中17只建模成功:Sham组均顺利存活至实验终点,ECPR组均成功ROSC,血流动力学稳定,血气结果良好;CCPR组5只成功ROSC,1只抢救失败死亡,余循环稳定,CCPR组按照随机的原则增加1只大鼠。三组大鼠CA前的一般情况,如体重、肛温、心率、MAP、窒息法致CA时间、CA持续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CPR组大鼠的心肺复苏时间短于CCPR组(P<0.05)。与Sham组相比,ECPR及CCPR组复苏后30分钟心率、MAP、肛温、p H、PO2、PCO2及B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ECPR组与CCPR组相比,复苏后的MAP、心率、p H、BE、PO2、Hct及Hb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和尼氏染色中,ECPR及CCPR组与Sham组相比,均出现了明显的神经元细胞损伤,但ECPR组神经元及尼氏体数量优于CCPR组。小分子代谢产物检测结果示,与Sham组相比,CCPR组和ECPR组两组的Asp及Gly显着升高,CCPR组的ATP含量降低;与CCPR组相比,ECPR组的Asp及Gly均降低。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发现,ECPR组大鼠海马区抑制凋亡调节蛋白Bcl-2的表达及Bcl-2/Bax比值高于CCPR组(P<0.05)。炎性因子检测后发现,与Sham组相比,ECPR组大鼠的促炎因子TNF-α显着升高(P<0.001)及IL-6升高(P<0.05),CCPR组大鼠的促炎因子TNF-α升高(P<0.05)。研究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无血预充的大鼠ECPR模型且疗效优于常规CPR。ECPR治疗大鼠心脏骤停,对CA后海马CA1区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脑内能量代谢、减轻神经递质对脑组织的损伤及抑制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有关。

王智博[4](2021)在《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气虚血瘀证是中医证候核心理论之一,由病久气虚,血瘀内停引起。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指由任何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损伤或功能紊乱,引发心脏供血和供氧能力下降的综合征,久之则演化为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气虚血瘀证是临床慢性心力衰竭最常见的证候之一。近年来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促进了蛋白分子层面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发现,虽然分析方法较多,但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仍旧缓慢,因此仍需进行方法学的优化和研究。另外关于慢性睡眠剥夺复合冠状动脉结扎诱导的大鼠CHF气虚血瘀证以及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干预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首先进行了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为探究蛋白分子生物标志物提供技术支撑,其次结合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建立符合临床中医证候和疾病的动物模型,并对模型和药效学进行初步评价,最后通过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初步探索CHF气虚血瘀证的蛋白质组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复方人参补气颗粒的蛋白调控机制进行初步研究。目的:比较研究血液样本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建立和优化适用于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学分析的流程,结合本实验室工作基础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动物模型,完成模型评价和复方人参补气颗粒药效学评价,并采用优化的血样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在蛋白层面对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的病理机制和复方人参补气颗粒的治疗机制展开初步研究。方法:1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采用Q-Exactive Plus质谱仪,对比分析血浆、血清和去除高丰度蛋白血清前处理方法制备的大鼠血样蛋白质组构成;比较血清样本的常规酶切、45℃孵育、热辅助酶切、二次热辅助酶切、尿素辅助酶切和变温酶切的效率;比较DDA、DIA和PRM质谱数据采集的定性定量特征;最后采用优化的方法进行大鼠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分析,为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2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药效学评价采用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复合水平台慢性睡眠剥夺建立大鼠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模型,给药组进行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干预,阳性药对照组进行缬沙坦灌胃给药。通过证候指标(一般状态,体重,抓力值,舌象R、G、B值,脉搏幅度)和疾病指标(心功能指标和心室重构指标、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测定)进行模型评价和药效学评价,为蛋白质组学研究奠定基础。3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通过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完成大鼠血清蛋白质组的质谱分析,采用优化的血清去除高丰度蛋白、热辅助变温酶切、数据依赖性采集模式获得质谱数据,采用Proteome Discover和Maxquant软件完成RAW文件的定性定量,通过OR值(Odds ratio)对差异蛋白和相关通路进行富集初步从蛋白层面揭示病证相关的生理病理机制。结果1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血清样本去除高丰度蛋白后蛋白鉴定数更高、定量重复性更好;热辅助酶切和变温酶切血清样品的蛋白和肽段鉴定数以及质谱谱图匹配率相对较高,蛋白酶切效率和定性定量重复性较好;DDA操作简便,DIA重复性高,PRM定量精确;血清样本去除高丰度蛋白,采用热辅助结合变温酶切和DDA数据采集模式,三次重复试验分别鉴定到490、490、504个蛋白,鉴定总蛋白数590个,共有蛋白占比69.8%。2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评价和药效学的初步探索2.1证候指标空白对照组大鼠毛色顺滑有光泽,反应灵敏且精神良好,大便呈黄褐色,条状;模型组大鼠毛色萎黄竖立且杂乱,眯眼且疲倦嗜睡,反应迟缓,应激反应弱。和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降低(P<0.01),抓力值下降,脉搏幅度显着下降(P<0.01),舌面暗红,R、B值显着升高(P<0.01或P<0.05),G值升高;和模型组相比,给药组体质量升高,抓力值和脉搏幅度上升,舌面R、G、B值下降(P<0.05),阳性药对照组体质量升高,大鼠抓力值和脉搏幅度上升(P<0.05或P<0.01),舌面R、G、B值下降。2.2疾病指标与同时期空白对照组比较,正常给药组大鼠HR降低,模型组大鼠SV,EF,FS,CO均降低(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的SV,EF,FS,CO均升高,阳性药对照组SV,CO均升高,各组LV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IDs,LVEVs,LVEVd均升高(P<0.05或P<0.01),LVIDd升高,而LVAWs,LVAWd,LVPWs均下降(P<0.05或P<0.01),LVPWd下降;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的LVIDs,LVIDd,LVEVs,LVEVd均下降,而LVAWs,LVAWd均上升,阳性药对照组LVIDs,LVIDd,LVEVs,LVEVd,LVAWs,LVAWd均升高,LVPWs,LVPWd均下降,给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显示,空白对照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整齐、有序、致密,心肌细胞未见变性、坏死,间质未见炎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模型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紊乱、无序,心肌肌束间隔增宽,心肌细胞变性肿胀,可见散在坏死,间质片状炎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将心肌纤维分割成岛状;给药组大鼠心肌纤维排列疏松、无序,心肌细胞轻度变性,肿胀不明显,偶见坏死,间质血管扩张、充血、出血,炎细胞灶状浸润,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减轻;阳性药对照组:心肌纤维排列疏松、无序,心肌细胞肿胀较明显,偶见坏死,间质血管扩张、充血、出血,炎细胞灶状浸润,纤维组织轻度增生。取材后观察模型组肉眼可见心脏结扎部位白色水样坏死,且梗死区凹陷,部分新增肉芽组织。3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初步研究通过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获得5组的3个生物重复共15个生物样本可信度较高的526个蛋白的定量数据。设置蛋白表达差异大于两倍进行样本间差异表达蛋白(DEPs)的筛选,共发现DEPs共675个,分为422个上调蛋白和253个下调蛋白,其中56个蛋白为复方人参补气颗粒通过该蛋白调控病证相关通路,与模型相关蛋白为43个,与复方人参补气颗粒相关蛋白为20个,45个蛋白在模型状态下更易对复方人参补气颗粒产生响应,57个蛋白受药物调控也受造模调控,63个蛋白被认为参与到阳性药调控疾病的蛋白通路中,47个蛋白在给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中发生共调。通过GO(Geno Ontology)对差异蛋白涉及的通路进行富集,共有228个差异蛋白被富集在41条生物学途径上;模型相关的生物学通路包括囊泡介导的运输,蛋白相互作用,细胞自噬,信号转导,应激反应,神经系统发育,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级联,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RNA代谢,信号转导等;造模后表达变化,经复方人参补气颗粒治疗后回调的蛋白通路均集中在免疫系统;在模型情况下对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响应值较好的蛋白主要涉及血浆脂蛋白的组装、重塑和清除等;造模后表达变化,经阳性药治疗后回调的蛋白通路均集中在Rapl信号和整合素信号转导、MAPK通路的激活等;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和阳性药共调节的蛋白均聚焦在免疫相关通路上。结论1比较血样蛋白质组分析方法发现,血清样本去除高丰度蛋白后,经热辅助结合变温酶切法消化,采用DDA质谱分析技术,可获得较高的鉴定蛋白覆盖率和重复性较好的定性定量结果,利用DIA和PRM技术还可对定量结果进行后续验证。基于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分析方法的比较,建立了优化的制备和分析流程,为进一步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创造了条件。2大鼠一般状态,体质量,抓力值,脉搏幅度和舌面R、G、B值共同提示模型组大鼠为气虚血瘀证的证型;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心脏形态、心功能指标和心室重构指标共同提示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慢性心力衰竭状态,经复方人参补气颗粒药物干预后,各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回调。3本实验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给药组和阳性药对照组差异表达蛋白,并设计正常给药组作为参照,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别富集到可能只与大鼠CHF气虚血瘀证相关蛋白,只与复方人参补气颗粒药物相关的蛋白,在CHF气虚血瘀证情况下对复方人参补气颗粒药物干预产生响应的蛋白,复方人参补气颗粒调控病证的关键蛋白和阳性药调控疾病的关键蛋白以及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和阳性药共调控的差异蛋白。CHF气虚血瘀证富集到较多信号通路,伴随着细胞选择性自噬、血小板活化和钙离子激活、信号转导和小分子运输、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囊泡介导的运输和细胞的应激反应、蛋白代谢和翻译后修饰、基因表达和转录等生物过程;本研宄中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干预CHF气虚血瘀证后多数疾病和证候指标发生回调但结果无显着性差异,但己明显富集到几个复方人参补气颗粒调控CHF气虚血瘀证的免疫相关通路和蛋白,包括参与细胞凋亡的Rapl信号通路和CD22介导的BCR调节,以及4个具有Ig结构域的免疫球蛋白,YWHAB基因编码的14-3-3蛋白家族和Raplb,复方人参补气颗粒可能通过这些蛋白和通路对CHF气虚血瘀证进行调控,如果延长药物干预时间,有望出现更显着的证候和疾病状态,以及相应的蛋白质组映射,为临床治疗和中医药研究提供支持。

胡欢[5](2021)在《Adropin在高血压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高血压心肌重构主要的特征表现为左心室肥厚和间质纤维化,是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高血压心肌重构进程中,压力负荷、神经体液及细胞因子等各种刺激因素引起心肌组织中氧化应激增强和炎症反应的激活,进一步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心肌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合成。因此,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是减轻高血压心肌重构的重要途径之一。Adropin是由能量稳态相关基因(Enho)编码的一种肽类激素,早期研究发现其在维持能量代谢平衡和改善胰岛素抵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Adropin同样可以通过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然而其在高血压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团队前期研究发现Adropin可能在肥胖青少年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中发挥保护作用。基于Adropin在抗氧化应激、抗炎、维持能量代谢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团队推测Adropin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心肌重构进程。本研究从临床、动物及细胞水平探究了Adropin在高血压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第一部分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Adrop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Adrop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本研究纳入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86例以及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体检科就诊的健康对照者12例,收集入组人群一般资料、临床指标结果、心脏彩超数据等。采用ELISA法检测入组人群血清Adropin水平,分析其在高血压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中的变化,进一步探究Adropin在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和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对照人群血清中的变化,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Adropin与左室肥厚标志物左室质量指数的关系,采用ROC曲线分析检测Adropin在高血压LVH中可能的诊断价值。结果:1.与健康对照人群相比,高血压患者血清Adropin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健康对照组Adropin水平:9.06±2.80 pg/mL;高血压组Adropin水平:4.64±0.64 pg/mL。2.与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对照人群相比,高血压伴左室肥厚人群年龄更高,Adropin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其中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对照组Adropin水平:4.79±0.65 pg/mL;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组:4.15±0.21 pg/mL。3.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dropin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呈负相关性。当调整年龄、性别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混杂因素后,血清Adropin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LVMI下降7.31个单位:β(95%CI)=-7.31(-13.95,-0.67),P=0.034。进一步将Adropin水平按三分位处理,与T1组(<4.36pg/mL)人群相比,T2(4.36 to<4.61 pg/mL)组和T3(≥4.61 pg/mL)组人群中的LVMI水平均显着降低[T2:β(95%CI)=-18.82(-28.21,-9.42),P<0.001;T3:β(95%CI)=-20.76(-30.36,-11.15),P<0.001]。进一步调整年龄、性别、BMI、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血糖、谷草转氨酶及谷丙转氨酶混杂因素后,血清Adropin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LVMI下降7.52个单位:β(95%CI)=-7.52(-14.32,-0.71),P=0.034。进一步将Adropin水平按三分位处理,与T1组(<4.36 pg/mL)人群相比,T2(4.36 to<4.61 pg/mL)组和T3(≥4.61 pg/mL)组人群中的LVMI水平均显着降低[T2:β(95%CI)=-17.59(-27.53,-7.65),P=0.001;T3:β(95%CI)=-20.72(-30.41,-11.04),P<0.001]。4.ROC曲线分析Adropin水平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中的诊断价值:血清Adropin的曲线下面积为0.936,在4.265 pg/mL临界点处,特异性为89.5%,敏感性为91%,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患者血清Adropin水平低于健康对照者,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血清Adropin低于高血压不伴左室肥厚对照者,Adropin与LVMI呈负相关,且其具有作为诊断高血压左室肥厚标志物的可能性。第二部分重组Adropin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重构的影响目的:探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Adropin水平的变化并观察重组Adropin治疗12周后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重构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纳入6只16周龄的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Rat)为实验组即高血压组(SHR),6只同周龄的雄性Wistar-Kyoto大鼠为对照组即正常血压组(WKY)。使用无创血压仪测量大鼠血压,超声心动仪检测心脏功能指标,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WGA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大小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水平,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肥厚标志物ANP、BNP、β-MHC及纤维化标志物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TGF的mRNA表达水平,验证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重构模型。通过ELISA法,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组织中Adropin的表达变化。2.我们构建并合成具有Adropin蛋白生物学活性的重组Adropin34-76多肽,纳入12只4周龄的雄性SHR及6只雄性WKY作为对照组。进一步将SHR分为2组:SHR组(n=6)和SHR接受Adropin处理组(n=6)。Adropin处理组腹腔注射Adropin(2.1μg/kg/d),SHR组注射同等剂量的赋形剂。处理过程中每两周检测一次血压,处理12周后完成各项反映心肌重构的指标检测。通过ELISA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中炎症因子IL-6及TNF-α的表达水平。通过DHE染色、组织MDA和SOD含量检测法进一步探究大鼠心肌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水平。结果:1.相比16周WKY组,16周SHR组大鼠SBP,DBP,心率及心脏重量及心指数(HW/BW)显着增高。彩超分析发现,相比WKY组,SHR组大鼠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显着增加,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d)显着降低,而二者左心室射血分数(EF)和缩短分数(FS)无明显差异。组织病理染色发现,相比WKY组,HE染色提示SHR组大鼠心肌组织出现排列紊乱甚至断裂现象,WGA染色提示SHR组大鼠心肌细胞相对面积更大,Masson染色提示SHR组大鼠心肌组织纤维化水平显着增加,RT-PCR法提示SHR组大鼠心肌组织ANP、BNP、β-MHC、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TGF的mRNA表达水平更高。ELIS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检测提示SHR大鼠血清及心脏组织中Adropin表达水平显着降低。2.4周龄的大鼠分为三组:WKY组;SHR组;SHR+Adropin组。Adropin处理过程中,相比WKY组,SHR组大鼠的SBP和DBP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显着升高,而Adropin持续处理12周能显着延缓SHR的SBP和DBP的水平增加进展。彩超分析发现,三组在4周龄基线水平时的IVS;d、LVPW;d、LVID;d、EF及FS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Adropin处理12周后的16周龄时,相比WKY组,SHR组的IVS;d,LVPW;d水平显着增高,LVID;d水平显着下降,而SHR+Adropin组的IVS;d,LVPW;d水平较SHR组显着降低,LVID;d水平显着增高。三组的EF和FS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HE、WGA及Masson染色发现,相比WKY组,SHR组心肌细胞相对面积显着增大,心肌组织纤维化水平显着增高,而Adropin干预能显着降低SHR组大鼠心肌肥大和纤维化水平。RT-PCR法提示,相比WKY组,SHR组心肌组织ANP、BNP、β-MHC、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TGF的mRNA表达水平更高,而Adropin干预能显着降低其水平。进一步通过ELISA和Western Blot分析发现,相比WKY组,SHR组血清及心肌组织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显着增高,而Adropin干预能显着降低二者的表达水平。心肌组织DHE染色、MDA和SOD含量检测提示,相比WKY组,SHR组大鼠心肌组织活性氧水平显着增加,MDA水平显着增高,SOD水平显着下降,而Adropin处理能显着降低心肌组织活性氧水平,降低MDA含量,提高SOD的表达水平。结论:16周龄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伴有心肌重构,Adropin表达水平的下降。重组Adropin治疗12周后显着减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心肌重构水平,降低心脏组织炎症水平及改善氧化应激。第三部分Adropin在小鼠病理性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目的:探究高血压心肌重构常见刺激因素压力负荷增加和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小鼠病理性心肌重构过程中Adropin水平的变化,观察重组Adropin腹腔注射对病理性心肌重构的作用,观察Adropin敲除对病理性心肌重构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纳入28只8周龄的C57BL/6小鼠行主动脉弓缩窄(Transverse Aortic Constriction)手术及皮下埋植入式胶囊渗透压泵持续灌注血管紧张素Ⅱ构建小鼠病理性心肌重构模型。小鼠分为4组:假手术Sham组(n=8),TAC组(n=8);胶囊渗透压泵持续灌注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组(n=6),胶囊渗透压泵持续灌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组(n=6)。超声心动仪检测心脏功能指标,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WGA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大小变化,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纤维化水平,验证小鼠病理性心肌重构模型。通过ELISA法,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病理性心肌重构中Adropin的表达变化。2.构建并合成具有Adropin蛋白生物学活性的重组Adropin34-76多肽,纳入48只8周龄的C57BL/6小鼠。进一步将小鼠分为8组:假手术Sham给予赋形剂Vehicle处理组(Vehicle+Sham,n=6),假手术Sham给予Adropin处理组(Vehicle+Adropin,n=6),TAC给予赋形剂处理组(Vehicle+TAC,n=6),TAC给予Adropin处理组(Adropin+TAC,n=6);含生理盐水(NS)泵植入术给予赋形剂Vehicle处理组(Vehicle+NS,n=6),含生理盐水(NS)泵植入术给予Adropin处理组(Adropin+NS,n=6),含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泵植入术给予赋形剂Vehicle处理组(Vehicle+Ang Ⅱ,n=6),含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泵植入术给予Adropin处理组(Adropin+Ang Ⅱ,n=6)。Adropin处理组腹腔注射Adropin(450 nmol/kg/d)2周,Vechile组注射同等剂量的赋形剂。Ang Ⅱ组皮下灌注Ang Ⅱ(1500 ng/kg/d)2周,NS组皮下灌注等剂量的正常生理盐水。处理2周后完成各项反映心肌重构的指标检测,通过DHE染色、组织MDA含量和SOD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法探究小鼠心肌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并进一步研究Adropin治疗对Ang Ⅱ刺激引起的病理性心肌重构过程中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3.构建Adropin基因敲除小鼠,在血管紧张素Ⅱ模型中进一步进行功能缺失性研究。纳入10只8-10周龄Adropin基因敲除小鼠和10只8-10周龄同窝出生的野生型小鼠。小鼠分为4组:含生理盐水(NS)泵植入野生型小鼠组(WT+NS,n=5),含生理盐水(NS)泵植入Adropin基因敲除小鼠组(Adropin-/-+NS,n=5),含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泵植入野生型小鼠组(WT+Ang Ⅱ,n=5),含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泵植入Adropin基因敲除小鼠组(Adropin-/-+Ang Ⅱ,n=5)。处理2周后完成各项反映心肌重构的指标检测,通过DHE染色、组织MDA含量和SOD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法探究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并进一步研究Adropin敲除对Ang Ⅱ刺激引起的病理性心肌重构过程中Nrf2表达水平的影响。4.构建腺相关病毒AAV9-Nrf2-GFP及空载对照病毒(Vector),经尾静脉注射特异性上调小鼠心肌组织Nrf2的表达,在Adropin基因缺失加重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引起的心肌重构实验中进一步进行功能回复性研究。纳入10只8-10周龄Adropin基因敲除小鼠,小鼠分为2组:尾静脉注射Vector的4周后皮下植入含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微量泵组(Vector+Ang Ⅱ,n=5);尾静脉注射AAV9-Nrf2-GFP的4周后皮下植入含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微量泵组(AAV9.Nrf2+Ang Ⅱ,n=5)。Ang Ⅱ处理2周后完成完成各项反映心肌重构的指标检测。通过DHE染色、组织MDA含量和SOD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法探究小鼠心肌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并进一步研究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彩超结果发现,相比Sham组,TAC组的IVS;d和LVPW;d水平显着增高,LVID;d水平下降,而EF及FS二者无明显差异;相比NS组,Ang Ⅱ组的IVS;d、LVPW;d、EF及FS水平显着增高,LVID;d水平下降。组织病理染色发现,相比Sham组,HE染色提示TAC组小鼠心肌组织出现排列明星紊乱以及断裂现象,WGA染色提示TAC组小鼠心肌细胞相对面积更大,Masson染色提示TAC组小鼠心肌组织纤维化水平显着增加。相比NS组,Ang Ⅱ组小鼠心脏出现相似的组织病理学改变。ELISA,RT-PCR及West检测提示TAC小鼠血清及心脏组织中Adropin表达水平较Sham组显着降低,而Ang Ⅱ小鼠血清及心脏组织中Adropin表达水平较NS组显着降低。2.在TAC模型实验中,彩超结果结果,相比Vehicle+Sham组,Vehicle+TAC组小鼠的IVS;d和LVPW;d水平显着增高,LVID;d水平下降,而Adropin+TAC组小鼠的IVS;d和LVPW;d水平较Vehicle+TAC显着下降,LVID;d水平明显上升。HE、WGA及Masson染色发现,相比Vehicle+Sham组,Vehicle+TAC组心肌细胞相对面积显着增大,心肌组织纤维化水平显着增高,而Adropin干预能显着降低TAC组小鼠心肌肥大和纤维化水平。Western Blot法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Vehicle+Sham组,Vehicle+TAC组小鼠心肌组织肥厚标志物ANP及纤维化标志物Collagen Ⅰ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Adropin治疗能显着降低二者水平。心肌组织DHE染色、MDA含量和SOD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提示,相比Vehicle+Sham组,Vehicle+TAC组大鼠心肌组织活性氧水平显着增加,MDA水平显着增高,SOD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Adropin干预能显着降低心肌组织活性氧水平,降低MDA含量,提高SOD的表达水平。在Ang Ⅱ模型实验中,可以发现类似的Adropin治疗逆转病理性心肌重构,改善氧化应激的现象。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研究Adropin治疗对Ang Ⅱ刺激引起的病理性心肌重构过程中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发现,相比Vehicle+NS组,Vehicle+Ang Ⅱ组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胞核Nrf2和HO-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总NQO-1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Adropin治疗组即Adropin+Ang Ⅱ小鼠心肌组织中的胞核Nrf2和HO-1的表达水平相比Vehicle+Ang Ⅱ组进一步升高,胞浆NQO-1的表达水平上升。Adropin干预同样能减轻Ang Ⅱ刺激引起的心肌组织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3.构建Adropin基因敲除小鼠,验证Adropin缺失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引起的心肌重构模型的影响。Western Blot研究发现,相比野生型小鼠,Adropin基因(Enho)敲除小鼠心肌组织中无Adropin蛋白的表达,证明Adropin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成功构建。彩超分析发现,相比WT+NS组,WT+Ang Ⅱ组小鼠的IVS;d和LVPW;d水平显着增高,LVID;d水平下降,而Adropin-/-+Ang Ⅱ组小鼠的IVS;d和LVPW;d水平相比WT+Ang Ⅱ组进一步升高,LVID;d水平进一步下降,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HE、WGA及Masson染色发现,相比WT+NS组,WT+Ang Ⅱ组心肌细胞相对面积显着增大,心肌组织纤维化水平显着增高,而Adropin敲除能进一步增加Ang Ⅱ组小鼠心肌肥大和纤维化水平。Western Blot法进一步分析发现,相比WT+NS组,WT+Ang Ⅱ组小鼠心肌组织肥厚标志物ANP及纤维化标志物Collagen I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Adropin敲除能进一步升高二者水平,且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心肌组织DHE染色、MDA含量和SOD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提示,相比WT+NS组,WT+Ang Ⅱ组大鼠心肌组织活性氧水平显着增加,MDA水平显着增高,SOD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而Adropin敲除能进一步增加心肌组织活性氧水平,增加MDA含量,降低SOD的蛋白表达水平。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析发现,相比WT+Ang Ⅱ,Adropin-/-+Ang Ⅱ组小鼠心肌组织中Nrf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进一步提示Adropin可能通过Nrf2信号通路参与Ang Ⅱ刺激引起的病理性心肌重构。4.构建腺相关病毒AAV9-Nrf2-GFP,验证心肌组织Nrf2过表达在Adropin基因缺失加重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引起的心肌重构中的回复性作用。冰冻切片荧光显像、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发现,相比尾静脉注射NS组,尾静脉注射AAV9-Nrf2-GFP及Vectord的Adropin敲除小鼠心脏组织出现荧光蛋白表达。相比尾静脉注射Vectro组,尾静脉注射AAV9-Nrf2-GFP组小鼠心肌组织Nrf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证明了AAV9-Nrf2-GFP具有上调Adropin-/-小鼠心肌组织中Nrf2表达水平的能力。心脏彩超分析发现,相比Vector+Ang Ⅱ组,AAV9.Nrf2+Ang Ⅱ组小鼠的IVS;d和LVPW;d水平显着下降,LVID;d水平升高,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HE、WGA及Masson染色发现,相比Vector+Ang Ⅱ组,AAV9.Nrf2+Ang Ⅱ组心肌细胞相对面积显着下降,心肌组织纤维化水平显着降低。RT-PCR分析发现,相比Vector+Ang Ⅱ组,AAV9.Nrf2+Ang Ⅱ组心肌组织肥厚标志物ANP、BNP、β-MHC及纤维化标志物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TGF的mRNA水平显着降低。心肌组织DHE染色、MDA含量和SOD蛋白表达水平检测提示,相比Vector+Ang Ⅱ组,AAV9.Nrf2+Ang Ⅱ组心肌组织ROS水平和MDA含量明显降低,而SOD水平明显升高。Nrf2过表达干预同样能减轻Ang Ⅱ刺激Adropin基因敲除小鼠引起的心肌组织凋亡相关分子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Adropin处理可以延缓压力负荷及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小鼠心肌病理性重构,Adropin敲除可以加重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小鼠心肌病理性重构,Nrf2/HO-1信号通路可能在其中发挥作用。第四部分Adropin在Ang Ⅱ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目的:细胞水平探究Adropin是否参与了Ang 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合成及相关机制。方法:1.探究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处理心肌成纤维细胞对Adropin表达水平的影响,分为四组:Control组,Ang Ⅱ 0.1μM组,Ang Ⅱ 1μM组和Ang Ⅱ 2μM组,处理时间为24小时。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drop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外源添加重组Adropin及WB的方法观察其对Ang Ⅱ刺激CFs细胞Adropin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2.采用外源添加重组Adropin的方法,在Ang 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中进行功能型实验,分为四组:Vehicle组,Adropin组,Vehicle+Ang Ⅱ组及Adropin+Ang Ⅱ组。其中,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纤维化标志分子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及CTGF指标的表达。3.探究Adropin对Ang Ⅱ诱导的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进程中的氧化应激指标ROS、MDA及SOD水平的影响,Western Blot法研究外源添加重组Adropin对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Nrf2的DNA结合活性实验分析Adropin处理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心肌成纤维细胞过程中细胞内Nrf2的DNA结合活性的影响。结果:1.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提示,Adropin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随着Ang Ⅱ浓度增高下降,外源添加重组Adropin处理能提高处于Ang Ⅱ刺激下的纤维细胞中的Adropin水平。2.MTT检测发现,相比对照Vehicle组,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可引起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水平的增加,而Adropin处理能显着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引起的增殖水平增加。Western Blot分析提示,相比Vehicle组,血管紧张素Ⅱ刺激引起心肌成纤维细胞中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和CTGF蛋白表达水平增高,而Adropin处理能显着降低三者的水平。3.细胞氧化应激水平检测发现,相比Vehicle组,Ang 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内活性水平和MDA水显着增高,而Ang Ⅱ+Adropin组活性氧及MDA水平较Ang Ⅱ组显着下降。相比Vehicle组,Ang 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中SOD水平显着降低,而Ang Ⅱ+Adropin组SOD水平较Ang Ⅱ组显着上升。进一步分析Adropin干预对心肌成纤维细胞在Ang Ⅱ刺激下的Nrf2/HO-1信号通路的影响发现,相比Vehicle组,Ang 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胞核Nrf2和HO-1蛋白表达水平显着增高,Adropin处理进一步增加了胞核Nrf2和HO-1的蛋白表达。相比Vehicle组,Ang Ⅱ组心肌成纤维细胞胞总的Nrf2蛋白表达水平增高,NQO-1表达水平下降,而Adropin处理后进一步提高总的Nrf2和NQO-1蛋白的表达。此外,Nrf2的DNA结合活性实验分析发现,相比vehicle组,Ang Ⅱ刺激引起Nrf2的转录活性增加,Adropin处理能进一步显着增加Nrf2的转录活性。结论:Adropin处理可能通过增强Nrf2/HO-1信号通路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减轻细胞活性氧水平从而抑制心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

王昊[6](2021)在《艾灸干预APP/PS1小鼠NLRP3炎症小体的炎症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类型,具有发病率高、危害大的特点,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或预防的方法。小胶质细胞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在引发AD中起关键作用,被认为是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之外的第三病理特征。在Aβ斑块的刺激下,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激活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慢性神经炎症参与了 AD的发病机制。AD的症状在中医里可归属“呆证”、“善忘”、“文痴”等病症的范畴,其病机以脏腑虚衰为本,痰瘀致病为标。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艾灸可改善脑内氧化应激状态,下调细胞凋亡通路,延缓衰老,且艾灸已被证明可以调节免疫系统表现出良好的抗炎效果,这提示艾灸可能对AD脑内神经炎症也具有调控作用。因此,基于前期研究提出假说:艾灸可通过影响NLRP3炎症小体介导的小胶质细胞极化以调控阿尔茨海默病脑组织神经炎症反应,从而起到抗神经炎症抗AD的作用。目的观察艾灸干预对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淀粉样蛋白沉积、小胶质细胞极化表现以及NLRP3炎症小体的影响,从神经炎症角度探讨艾灸防治AD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6月龄APP/PS1双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艾灸组,将12只野生型C57BL/6小鼠作为空白组。模型组和空白组小鼠:每天抓取,固定于小鼠固定器中,暴露于室内空气中;艾灸组小鼠每日抓取固定于小鼠固定器中,使用艾条对准小鼠关元穴处施灸。所有干预均为每日20 min,1周6次,共计8周。于第9周开始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Y迷宫实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和旷场实验。在行为学实验结束后,经深度麻醉后,处死小鼠取出大脑皮层、海马组织,采用刚果红染色法检测海马淀粉样蛋白沉积斑块;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小胶质细胞表面蛋白CD11b、细胞极化标志物iNOS和Arg-1;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胶质细胞M1型和M2型的标志物iNOS、IL-1β、Arg-1、CD206转录表达;使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技术观察各组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上下游通路相关蛋白TLR4、NLRP3、ASC、Caspase-1、IL-1β、c-fos的相对表达情况。此外,设置24只6月龄APP/PS1小鼠随机分为艾烟组和香烟组,每日抓取固定小鼠,使用5~15mg/m3浓度的艾烟或香烟烟雾干预20min,1周6次,共计8周;使用刚果红染色、Western blot、免疫组化、ELISA等检测方法,对比艾烟和香烟干预对APP/PS1模型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及血清TNF-α等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1.各组小鼠行为学实验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模型组小鼠相比于同龄空白组小鼠记忆能力大幅下降,空间探索实验中表现为活动轨迹杂乱,缺少有目的性的在目标象限和平台所在区域探索,在平台区域游泳的路程和时间均显着低于其他2组小鼠表现(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小鼠逃避潜伏期、穿越平台区域次数、平台区域游泳时间等表现均显着优于模型组小鼠(P<0.05)。Y迷宫实验:小鼠连续进入3条臂的次数和自发交替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空白组>艾灸组>模型组,空白组和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热图显示空白组小鼠在3条臂探索时间较为均衡,艾灸组小鼠停留在开放臂时间较多,而模型组则在3臂交汇中间区域和新异臂探索时间较多。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模型组小鼠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情绪,其探索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均与空白组相比显着减少(P<0.05),在开放臂中的活动速度却比其他2组高(P<0.05)。艾灸组小鼠在本实验中表现优于模型组,活动轨迹和热图显示,空白组和艾灸组的小鼠仍有较多探索开放臂的活动,而模型组小鼠更倾向于在闭合臂内活动,较少活动至开放臂进行探索,通过开放臂时速度加快。旷场实验:模型组小鼠总活动距离最多(P<0.05),穿越中央区次数和在中央区停留的时间均比其他2组低(P<0.05),从活动轨迹和行动热图来看,空白组和艾灸组小鼠活动范围遍布观察箱,模型组小鼠活动量偏多,活动范围多在箱壁和角落附近,较少活动至中央区探索。2.各组小鼠刚果红染色、小胶质细胞极化结果:刚果红染色结果:模型组小鼠海马组织出现较多染成橘红色的Aβ沉淀颗粒,细胞排列散乱不规则,可见较多空隙,细胞凋亡坏死较严重。而艾灸组小鼠病理较模型组减轻,海马组织可见散在Aβ沉积颗粒,细胞排列较整齐,偶见神经元缺失造成的空隙。空白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细胞轮廓清晰,形态正常,细胞排列整齐,有较少的橘红色Aβ沉淀颗粒。小胶质细胞极化结果:①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小鼠CD11b与iNOS、Arg-1免疫荧光的表达情况,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NOS表达量增多;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iNOS荧光表达降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Arg-1荧光表达有所增加;艾灸组与其余2组相比,Arg-1荧光表达显着增加。②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iNOS和IL-1β的mRNA相对表达量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iNOS和IL-1β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Arg-1的mRNA含量显着增多(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Arg-1的mRNA表达显着增高;与空白组相比,艾灸组小鼠CD206的mRNA含量显着增多(P<0.05)。3.各组小鼠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blot结果:各组小鼠海马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模型组>艾灸组>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相较于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艾灸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蛋白量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TLR4显着升高(P<0.05),艾灸组与模型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各组小鼠海马IL-1β、c-fos含量,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蛋白量显着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对各组小鼠NLRP3、ASC、Caspase-1、TLR4、IL-1β、c-fos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OD)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模型组>空白组>艾灸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OD值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经过8周艾灸干预后,艾灸组IOD值显着降低(P<0.05)。4.艾烟与香烟干预对APP/PS1小鼠影响的对比:①各组小鼠海马刚果红染色显示,模型组与香烟组可见大量橘红色Aβ沉淀颗粒,香烟组细胞排列散乱不规则,可见较多空隙,细胞凋亡坏死严重;艾烟组可见散在Aβ沉积颗粒,细胞排列较整齐,偶见神经元缺失造成的空隙。②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香烟组>模型组>艾烟组>空白组,与模型组相比,香烟组NLRP3、TLR4显着升高(P<0.05),Caspase-1、IL-1β差异不显着(P>0.05);艾烟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和香烟组NLRP3、Caspase-1、TLR4、IL-1β均显着降低(P<0.05)。③免疫组化IOD值进行比较,由高到低依次是香烟组>模型组>艾烟组>空白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香烟组NLRP3、Caspase-1、TLR4、IL-1β均显着升高(P<0.05);艾烟组小鼠相较于模型组和香烟组IOD值均显着降低(P<0.05)。④ELISA法测各组小鼠血清结果显示,模型组、香烟组较空白组TNF-α、IL-8、CRP显着升高(P<0.05),艾烟组与香烟组相比,TNF-α、IL-8、CRP均显着下降(P<0.05)。结论1.艾灸可有效改善A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情绪异常,减少Aβ沉积,使小胶质细胞活化得到抑制,促进具有抗炎保护神经作用的M2型小胶质细胞极化,提示艾灸可能具有抑制AD脑内神经炎症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的作用。2.艾灸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调控上游炎症因子,抑制了炎症级联反应,控制慢性神经炎症,从而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3.与香烟烟雾对比,艾烟干预不会加剧AD病理变化,可以减轻APP/PS1小鼠海马Aβ沉积病理,抑制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了血清炎症标志物TNF-α、IL-8、CRP的表达水平。

赵鹏飞[7](2021)在《紫草素/双硫仑仿生递药系统的构建及脑胶质瘤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肿瘤代谢与微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影响脑胶质瘤进程的重要因素。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TIME)中包含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等多种成分,且处于有利于肿瘤发展的免疫抑制状态。肿瘤细胞主要通过糖酵解的代谢模式供能,伴随免疫抑制代谢物(如:乳酸等)的产生,进一步有利于免疫抑制环境的形成,加速肿瘤的生长。许多化疗药物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mmunogenic cell death,ICD),产生特异性的肿瘤新抗原,激活局部免疫,从而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实现免疫治疗。因此,通过调控肿瘤细胞代谢和诱导ICD重编程TIME是解除免疫耐受的重要策略,对于研究新型的脑肿瘤疗法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研究通过乳化-高压均质法制备了一种基于白蛋白和乳铁蛋白的仿生嵌合纳米给药系统用于共递送双硫仑和紫草素,实现脑胶质瘤靶向和治疗。紫草素是来源于中药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它是糖酵解的关键酶——丙酮酸激酶同工酶2(Pyruvate kinase isozyme type M2,PKM2)的抑制剂,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糖酵解及乳酸产生,还能够诱导肿瘤细胞ICD引起肿瘤局部免疫反应。双硫仑是一种不可逆的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抑制剂,本课题发现双硫仑可以有效地抑制ALDH1蛋白家族L1(ALDH1L1),从而抑制肿瘤细胞能量供应的替代途径。同时,双硫仑具有FROUNT抑制作用,能够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TAMs)。因此,联合应用双硫仑和紫草素可通过抑制葡萄糖-糖酵解/叶酸-NADH-ATP代谢轴,激活肿瘤免疫反应,重编程TIME来治疗脑胶质瘤。为了实现脑部药物递送,设计了基于白蛋白/乳铁蛋白嵌合纳米共递药系统(BSA/LF NP)。研究结果表明,仿生白蛋白/乳铁蛋白嵌合纳米共递药系统通过多受体介导(SPARC和LRP-1)高效地穿透血脑屏障并蓄积于肿瘤部位。基于共递送策略,双硫仑和紫草素能以协同比例蓄积于脑胶质瘤部位,BSA/LFNP表现出最佳的脑胶质瘤靶向效果,其肿瘤药物蓄积较游离药物组提高了 10倍以上,较BSANP组提高了 1.6倍。机制研究表明,联合治疗能有效地抑制葡萄糖-糖酵解/叶酸-NADH-ATP代谢轴,耗竭肿瘤细胞内ATP并减少乳酸产生,同时紫草素诱导ICD效应能有效激活T细胞免疫,抑制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以及双硫仑介导的TAMs调控,从而发挥免疫治疗的作用。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白蛋白和乳铁蛋白嵌合共递药系统,通过多受体介导实现高效脑胶质瘤药物递送,并通过肿瘤代谢(葡萄糖-糖酵解/叶酸-NADH-ATP代谢轴)和免疫(SHK诱导的ICD激活免疫应答和DSF介导的巨噬细胞调控)的调控作用来治疗脑胶质瘤,为脑部肿瘤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递药及治疗策略。

王登峰[8](2021)在《FXa通过GOSR1/ROS/bcl-2信号轴调控胃癌失巢凋亡抵抗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现阶段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特点主要以复发概率高、侵袭速率快和扩散转移性强等方面,且在临床治疗中完全治愈的概率较低。而我国是该病最高发之一,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进展期或晚期,无论从诊断、治疗及干预措施等方面较为有限,患者生存周期较短。既往较多研究表明失巢凋亡抵抗现象在肿瘤浸润转移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否经由凝血因子调控此表型并无相关报道。其中凝血因子Xa(FXa)是凝血过程中的关键酶,然而我们探索其在胃癌中是否参与、调控失巢凋亡抵抗表型过程中,惊喜的发现其与失巢凋亡抵抗密切相关,其具体调控机制在下文详细表述。目的探索FXa在胃癌进程中介导失巢凋亡抵抗的现象及机制,为防治胃癌浸润转移提供新的策略。方法1.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FXa与胃癌的关系,免疫组化染色检测FXa在胃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2.通过q PCR和WB研究FXa在胃癌细胞系中相对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使用polyhema胶构建悬浮细胞模型;使用慢病毒载体构建FXa的胃癌稳转细胞株,并通过WB技术验证FXa调控胃癌细胞凋亡及浸润转移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FXa调控胃癌细胞失巢凋亡表型;使用Transwell实验、划痕实验、CCK8实验验证FXa调控胃癌细胞的浸润、增殖、转移表型;借助于WB和Elisa方法研究FXa在能量代谢途径中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K)、活性氧(ROS)以及乳酸脱氢酶(LDH)表达情况。3.通过TMT蛋白质谱测序得出FXa下游靶点GOSR1蛋白,通过Co-IP验证与FXa的相关作用关系,通过敲减GOSR1来验证其在细胞内的表型;借助于WB及Elisa技术手段论证FXa在糖酵解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不同信号通路中的乳酸脱氢酶(LDH)、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K)、活性氧(ROS)表达情况。4.体内构建胃癌细胞皮下成瘤模型验证FXa及GOSR1在胃癌中的调控作用。结果1.利用TCGA肿瘤数据库分析375例肿瘤样本和32例正常样本,得出与胃癌相关的62个凝血相关基因证实FXa m RNA表达与胃癌进展相关。并且通过在线网站及TCGA数据分析表明癌旁相较癌组织表达高,且与胃癌不良预后呈负相关;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UICC分期(Ⅲ,Ⅳ)、巨噬细胞、FXa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HR=1.350,95%CI=0.956-1.543,P=0.02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FXa与胃癌患者预后相关也与预后显着相关(HR=1.050,95%CI=0.905-1.217,P=0.004),GEO数据库(GSE22237)验证FXa与胃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与TCGA数据结果一致,这些提示较其他因素,FXa可以作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子。并且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显示74例高低分化胃癌标本中,FXa在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相较于癌组织高,FXa的表达与瘤径大小(P=0.049)、TNM分期(P=0.001)有关。2.采用q RT-PCR和WB检测FXa m RNA和蛋白在GES-1及不同分化程度胃癌细胞系SNU216、NCI-N87、MKN45、HGC27和AGS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相比,FXa在HGC27细胞株中的表达呈明显增高(P<0.001),在MKN45、N87和SNU216等三株细胞中表达均降低。然后证实FXa是否在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中发挥作用,我们将MKN45和NCI-N87细胞进行悬浮24小时处理。分别检测MKN45和NCI-N87细胞在贴壁、悬浮状态下的FXa表达量,结果表明:两株细胞MKN45和NCI-N87在悬浮24h后FXa表达量均减低。转染FXa过表达病毒,与贴壁细胞相比,悬浮24后,MKN45和NCI-N87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透过小室的细胞明显减少,过表达FXa细胞的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01),迁移间距在24h明显减小(P<0.001),细胞的增值能力下降(P<0.05)。在MKN45细胞中,与对照组细胞相比,FXa过表达且悬浮24h后凋亡蛋白caspase-7和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P<0.001),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则明显减低(P<0.001);同样,在人胃癌细胞株NCI-N87中,与未过表达FXa相比,过表达FXa的细胞且悬浮24h后凋亡蛋白caspase-7和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也与MKN45结果一致,但是,不同的是,在贴壁和悬浮状态下,bcl-2的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3.通过ELISA方法检测了FXa过表达后胃癌细胞LDH活性,在MKN45细胞中,与对照组细胞相比,FXa过表达且悬浮24h后LDH活性明显增加(P<0.001);同样,在人胃癌细胞株NCI-N87与上述结果一致(P<0.001)。同样的方法检测胃癌细胞中ROS活性,在MKN45细胞中,与对照组细胞相比,FXa过表达且悬浮24h后ROS活性明显降低(P<0.001);同样,在人胃癌细胞株NCI-N87中,过表达FXa且悬浮24h后ROS活性明显下降(P<0.001)。与对照组细胞相比,过表达FXa且悬浮24h后PDK1和PDK4的相对表达量在MKN45和NCI-N87细胞中均升高明显(P<0.001),而PDK2和PDK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4.蛋白质谱结果提示过表达FXa且悬浮后,GOSR1的表达上调。且通过Co-IP证实FXa在细胞内与GOSR1有相互作用关系。5.采用WB检测GOSR1蛋白在GES-1及不同胃癌细胞系SNU216、AGS、NCI-N87、MKN45和HGC27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正常胃上皮细胞GES-1相比,GOSR1蛋白在NCI-N87、MKN45细胞株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在AGS和HGC27细胞中表达均降低(P<0.05),在SNU216细胞中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对MKN45和NCI-N87细胞进行了悬浮处理表明,悬浮24h后GOSR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增加(P<0.001),而在48h后GOSR1表达量较24h表达降低(P<0.05),但仍明显高于贴壁状态。6.质粒转染敲低GOSR1,流式方法检测了过表达FXa组、敲减GOSR1对照组、敲减GOSR1组以及过表达FXa+敲减GOSR1组后悬浮24h状态下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敲减GOSR1后悬浮24h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P<0.05)。与未敲减GOSR1的MKN45细胞迁移间距相比,敲减GOSR1组以及过表达FXa+敲减GOSR1后细胞的迁移间距在24h明显减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FXa未表达组相比,过表达FXa且悬浮24h后bcl-2的表达量减少(P<0.05),与未敲减GOSR1组相比,敲减GOSR1且悬浮24h后bcl-2的表达量减少(P<0.05),同时过表达FXa且敲减GOSR1组bcl-2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前两组(P<0.01)。与FXa未表达组相比,过表达FXa且悬浮24h后ROS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01),与未敲减GOSR1组相比,敲减GOSR1且悬浮24h后ROS的表达量明显减少(P<0.001),同时过表达FXa且敲减GOSR1组ROS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前两组(P<0.01)。7.构建OE-NC-FXa、OE-FXa和sh-NC-GOSR1、sh-GOSR1小鼠背部皮下MKN 45细胞成瘤模型。结果显示:过表达FXa组肿瘤成长缓慢,瘤体生长速度明显小于未过表达组;而与未敲减GOSR1组相比,在敲减GOSR1胃癌细胞株中,趋势同前FXa过表达组。在MKN45细胞中,与NC组细胞相比,OE-FXa组及sh-GOSR1组抗凋亡蛋白bcl-2及ROS的表达量均降低(P<0.05)。结论1.本研究证实FXa在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株上阳性表达。FXa在胃癌组织上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癌旁组织,胃癌组织上FXa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存在显着相关性;2.FXa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增殖、迁移能力;3.FXa通过GOSR1/ROS/bcl-2信号轴来调控肿瘤细胞的失巢凋亡抵抗,从而影响胃癌的浸润、转移。

李乔林[9](2020)在《多功能纳米探针IR820@PEG-SPIO在微小肝癌诊断及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2018年我国肝癌占世界新发、死亡病例的近50%,同期肝癌新增确诊病例37万人次,同期死亡病例32.6万人次。因此,肝癌是严重危害我国乃至世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肝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是早期肝癌的诊断率低,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对改善预后尤为重要。直径小于20mm的肝癌称为微小肝癌,超声、CT、MRI等传统的影像学检查对10mm以下的肝癌病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低。新型光学成像技术光声成像具有无创、灵敏度高及空间分辨率高的优点,其结合主动或被动靶向分子探针可有效检测出直径10mm以下肿瘤病灶。然而,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探针来源于一些无机材料,包括过渡金属纳米材料、碳纳米材料、贵重金属材料等,这些材料生物相容性差,具有潜在的毒性,限制了它们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而且既往的光热治疗研究由于光穿透深度的限制及皮肤对光的衰减作用,大部分局限于对皮下瘤的研究,对于原位肝癌的介入光热治疗研究较少。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以新吲哚菁绿IR820和PEG化的超顺磁氧化铁(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为基础合成了 一种多模态分子探针IR820@PEG-SPIO,IR820是和ICG一类的花菁染料,其体内半衰期达35小时,比ICG更为稳定和不易淬灭,溶于水,无生物毒性,且具有良好的光热转换效率,是很有希望取代ICG的一类小分子染料。合成的IR820@PEG-SPIO具有出色的磁共振T2加权、荧光、光声多模态成像能力及光热效果。另外,我们创造性地尝试使用小动物腹腔镜辅助光热消融治疗裸鼠原位肝癌,为临床有效微创精准介入治疗肝癌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研究目的通过合成多模态分子探针IR820@PEG-SPIO,利用荧光、光声及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实现早期微小肝癌的术前检测。同时探讨腹腔镜辅助光热消融治疗原位肝癌的可行性、精准性和有效性。研究方法首先,通过热分解法将乙酰丙酮铁、油酸、油胺混合在一起加热合成SPIO纳米粒子,为使SPIO溶于水,将疏水性的SPIO纳米粒子通过双溶剂交换法用DSPE-PEG 2000修饰,修饰后的PEG-SPIO再与IR820混合过夜,双亲性的IR820通过偶联吸附于PEG-SPIO的脂质双分子层上,用此方法制备了IR820@PEG-SPIO探针。通过体外实验,研究探针的粒径大小、形貌、电位、吸收峰、体外多模态信号、体外光热效果,进一步在裸鼠原位肝癌模型上验证探针的多模态成像效果及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效果,并与对照组、开腹手术(沿着肿瘤边缘切)组及索拉菲尼治疗组比较。研究结果本研究合成的新型分子探针IR820@PEG-SPIO粒径大小约14.3nm,呈圆球型,吸收峰在近红外区833nm处,生物相容性良好,且具有高光热转换效率及高灵敏光声、荧光、磁共振信号。活体成像实验揭示其静脉注射裸鼠体内后,24小时在肿瘤部位聚集达到峰值,有效检测出直径2mm的肝癌。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原位肝癌组裸鼠中位生存时间为54.5天,显着高于PBS对照组(29天)、开腹手术组(34天)及索拉菲尼组(40天),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组体重减轻程度最低,且肿瘤缩小最为明显。病理证实腹腔镜光热组肿瘤广泛坏死,手术组可见肿瘤复发而腹腔镜光热治疗组未见肿瘤复发。研究结论IR820@PEG-SPIO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出色的多模态成像能力,能有效检测出直径为2mm以下的早期微小肝癌。此外,利用这种分子探针进行腹腔镜辅助微创光热治疗原位肝癌,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显示出这种探针和利用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肝癌这种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

吴跃斌[10](2020)在《“阈下剂量”钙拮抗剂调控MIF表达拮抗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是指心肌经过一段时间的缺血后血流重新恢复正常,而组织的损伤程度和器官功能却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和恶化的现象。钙超载是造成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钙拮抗剂可以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减轻钙超载,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而钙拮抗剂除了通过阻断L-型电压依赖性钙离子通道(L-type voltage dependent calcium channel,L-VDCC)起到抗心肌I/R损伤的作用之外,可能还存在非L-VDCC依赖保护的机制。我们前期研究表明,钙拮抗剂硝苯地平(Nifedipine,Nif),维拉帕米(Verapamil,Ver),地尔硫(艹卓)(Diltiazem,Dil)以及我们实验室新型钙拮抗剂碘化N-正丁基氟哌啶醇(N-n-butyl haloperidol iodide,F2)可通过非钙通道依赖途径拮抗小鼠心肌I/R和心肌细胞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在心肌I/R损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参与炎症反应、能量代谢、细胞凋亡和坏死以及氧化应激。我们早期通过全基因表达谱芯片发现,在螯合细胞培养基钙离子条件下,H/R可显着提高H9c2细胞中MIF的表达水平,而F2可抑制MIF高表达,表明F2可能以非钙通道依赖的形式参与调控MIF的表达。我们前期工作表明,给予小鼠钙拮抗剂剂量是不通过阻断L-VDCC而影响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剂量(故称为“阈下剂量”),依然能起到拮抗小鼠心肌I/R损伤的作用。因此,本论文探讨钙拮抗剂上述非钙通道依赖的心肌保护作用与调控MIF表达的重要关系。方法:1.Western blot检测蛋白:MIF、Cleaved caspase-3、Bcl-2、Bax、p-AMPK、AMPK、GLUT4。2.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检测小鼠心功能。3.Tunel检测心肌组织凋亡。4.ELISA试剂盒检测炎症因子TNF-a、IL-6、IL-1β和酶学因子LDH、CK、CK-MB。5.TTC/Evans blue检测小鼠心肌梗死面积。6.免疫荧光检测心肌组织炎症细胞。7.D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ROS的漏出。结果:第一部分:心肌缺血实验中,I45min时MIF在心肌中的表达最高;心肌I/R实验中,I45min/R0.5h开始心肌中MIF的表达相对于Sham组呈现渐阶上调的趋势,于I45min/R2h达到最高峰,I45min/R3h开始呈现渐阶下调的趋势,于I45min/R4h、I45min/R5h MIF的表达低于Sham组,确定I45min/R0.5h为小鼠短时程心肌I/R的时间点,I45min/R4h为小鼠长时程心肌I/R的时间点。第二部分:敲除MIF基因的小鼠减轻短时程心肌I/R损伤;MIF抑制剂ISO-1加重小鼠长时程心肌I/R损伤,AMPK激动剂AICAR改善小鼠长时程心肌I/R损伤。第三部分:造模前20min给予阈下剂量钙拮抗剂能抑制短时程心肌I/R MIF的高表达,减轻小鼠心肌损伤;造模前20min给予阈下剂量钙拮抗剂能上调长时程心肌I/R MIF的低表达,减轻小鼠心肌损伤;阈下剂量钙拮抗剂于I45min/R3h时给药,对MIF的表达没影响,对小鼠心肌损伤不起作用。结论:阈下剂量钙拮抗剂F2、Ver、Nif和Dil可以通过调节MIF的表达从而拮抗小鼠心肌I/R的损伤,这可能是钙拮抗剂通过非钙通道依赖途径保护心肌I/R损伤的机制之一。

二、小动物能量代谢测定的简易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动物能量代谢测定的简易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龟龄集的化学分析和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龟龄集研究概述
        1.1 龟龄集方剂组成及方解
        1.2 龟龄集特有“升炼”工艺的历史沿革
        1.3 龟龄集组方药味与炮制
        1.4 龟龄集质量研究现状
        1.5 龟龄集临床及药理研究进展
        1.5.1 龟龄集临床研究进展
        1.5.2 龟龄集药理研究进展
    2 中药大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现状
        2.1 中药大复方化学物质基础研究的意义
        2.2 中药大复方化学物质基础研究的方法
        2.2.1 LC-HRMS技术
        2.2.2 GC-MS技术
        2.2.3 NMR技术
    3 中药复方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研究进展
        3.1 MCI概述
        3.1.1 MCI的分型与转归
        3.1.2 MCI的诊断标准
        3.1.3 MCI的西药治疗研究现状
        3.2 中药复方治疗MCI研究现状
        3.2.1 MCI中医证候分析
        3.2.2 中药复方治疗MCI的临床药效研究
        3.2.3 中药复方治疗MCI的药理学研究
        3.3 中药复方治疗MCI前景展望
    4 课题设计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思路
        4.3 技术路线
        4.4 研究内容
        4.5 创新点
第二章 龟龄集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第一节 基于UPLC-MS龟龄集化学成分鉴定和表征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样品溶液制备
        3.2 色谱条件
        3.3 质谱条件
        3.4 数据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建立内部化合物库
        4.2 裂解规律分析
        4.3 UHPLC-QE HRMS分析和鉴定龟龄集中化学成分
        4.4 龟龄集各提取部位鉴定化合物比较分析
        5 讨论和小结
        5.1 讨论
        5.2 小结
    第二节 基于~1H NMR龟龄集化学成分表征与鉴定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样品溶液制备
        3.2 核磁测试条件
        4 实验结果
        4.1 龟龄集氯仿相化学成分鉴定
        4.2 龟龄集甲醇/水相化学成分鉴定
    第三节 基于ICP-MS龟龄集无机元素组成分析
第三章 基于化学物质组成的龟龄集升炼科学性和产品一致性评价研究
    第一节 基于化学物质组成的升炼工艺科学性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药品和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供试品溶液制备
        3.2 测试条件
        3.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方法评价
        4.1.1 龟龄集提取条件选择
        4.1.2 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MS仪器系统稳定性评价
        4.2 龟龄集升炼前后色差分析
        4.3 龟龄集升炼前后有机成分分析
        4.4 龟龄集升炼前后无机成分分析
        5 讨论与小结
        5.1 讨论
        5.1.1 有机成分变化对药性的影响
        5.1.2 有机成分变化对药物组分理化性质的影响
        5.1.3 无机成分变化对药性的影响
        5.2 小结
    第二节 龟龄集UPLC指纹图谱构建及产品一致性评价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样品溶液的制备
        3.2 UPLC测试条件
        4 实验结果
        4.1 实验条件优化
        4.2 方法学考察
        4.3 龟龄集UPLC指纹图谱的建立及相似度评价
        5 讨论与小结
    第三节 龟龄集元素指纹图谱构建及产品一致性评价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药品与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龟龄集ICP-MS元素分析
        3.2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 实验结果
        4.1 龟龄集中14种元素含量测定结果
        4.2 无机元素指纹图谱的建立与相似度评价
        4.3 无机元素主成分分析
        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龟龄集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研究
    第一节 龟龄集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药效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动物
        2.2 材料
        2.3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3.2 Morris水迷宫实验
        3.3 组织病理学测定
        3.4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3.5 数据统计
        4 实验结果
        4.1 外观及体重
        4.2 Morris水迷宫测试
        4.3 脏器指数
        4.4 胃蛋白酶指标
        4.5 血清生化指标
        4.6 海马组织形态观察
        5 讨论与小结
        5.1 讨论
        5.1.1 建立的MCI模型与其他衰老模型对比
        5.1.2 龟龄集对MCI大鼠的改善作用
        5.2 小结
    第二节 龟龄集改善MCI大鼠的分子药理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样本制备
        3.2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4.1 血清生化指标
        4.2 海马组织生化指标
        5 讨论与小结
        5.1 讨论
        5.2 小结
    第三节 基于代谢组学的龟龄集改善MCI作用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仪器
        2.1 试剂
        2.2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样本制备
        3.2 LC-MS测试条件
        3.3 数据处理
        3.4 统计分析
        3.5 代谢物鉴定
        4 实验结果
        4.1 血清LC-MS代谢组学分析
        4.1.1 仪器稳定性监测
        4.1.2 龟龄集对MCI大鼠血清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
        4.1.3 龟龄集对MCI大鼠血清代谢通路的调节
        4.2 海马组织LC-MS代谢组学分析
        4.2.1 仪器稳定性评价
        4.2.2 龟龄集对MCI大鼠海马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
        4.2.3 龟龄集对MCI大鼠海马代谢通路的调节
        5 龟龄集对MCI大鼠血清和海马差异代谢物及差异代谢通路比较分析
        6 讨论和小结
        6.1 讨论
        6.1.1 龟龄集对MCI大鼠血清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6.1.2 龟龄集对MCI大鼠海马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分析
        6.1.3 龟龄集对不同衰老模型血清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综合分析
        6.2 小结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荧光聚合物点的细胞内吞定量及活体内细胞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荧光探针
        1.2.1 有机小分子染料
        1.2.2 荧光蛋白
        1.2.3 荧光纳米粒子
    1.3 聚合物点
        1.3.1 共轭聚合物
        1.3.2 共轭聚合物的发光机理
        1.3.3 聚合物点的制备方法
        1.3.4 聚合物点的特性表征
        1.3.5 聚合物点的表面功能化
        1.3.6 荧光聚合物点的生物应用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细胞内吞聚合物点的荧光定量及其生物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聚合物点的制备及纯化
        2.2.3 聚合物点的荧光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测试
        2.2.4 聚合物点的细胞穿膜肽修饰及其细胞标记
        2.2.5 细胞内吞聚合物点的荧光光谱定量
        2.2.6 细胞内吞聚合物点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定量
        2.2.7 细胞内吞聚合物点的共聚焦显微镜定量和流式细胞术定量
        2.2.8 聚合物点光敏剂对肿瘤细胞半抑制浓度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点PFBT与 PFBT@Pt的制备与表征
        2.3.2 细胞内吞聚合物点的荧光光谱定量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定量
        2.3.3 细胞内吞聚合物点的共聚焦显微镜定量与流式细胞术定量
        2.3.4 聚合物点PFBT@Pt对于肿瘤细胞MCF-7 的半抑制浓度测定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掺杂型近红外荧光聚合物点应用于活体内细胞追踪三维成像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动物
        3.2.3 聚合物点的制备及纯化
        3.2.4 聚合物点生物相容性测试
        3.2.5 聚合物点的细胞穿膜肽修饰及其细胞标记
        3.2.6 细胞体内追踪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点的制备与表征
        3.3.2 细胞穿膜肽介导的聚合物点高效标记
        3.3.3 细胞体内追踪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混杂型近红外荧光聚合物点的制备及其活体内多种细胞的追踪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动物
        4.2.3 聚合物点的制备及纯化
        4.2.4 聚合物点生物相容性测试及对肿瘤细胞的标记
        4.2.5 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提取
        4.2.6 聚合物点生物相容性测试及对干细胞的标记
        4.2.7 肿瘤细胞与干细胞体内动态追踪
        4.2.8 组织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深红光激发、近红外发射聚合物点的制备与表征
        4.3.2 聚合物点的细胞标记与生物相容性测试
        4.3.3 体内肿瘤细胞与干细胞的动态追踪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大鼠体外心肺复苏疗效及对海马CA1区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实验设备、耗材及试剂
        1.1 主要实验设备
        1.2 主要实验耗材及试剂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 预埋微透析导管
        2.3 建立无血预充大鼠体外心肺复苏模型
        2.4 大鼠窒息法致心脏骤停模型的建立
        2.5 假手术组大鼠的制备
        2.6 大鼠脑部海马CA1区微透析液样本代谢产物浓度测定
        2.7 苏木精-伊红染色
        2.8 神经元尼氏染色
        2.9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
        2.10 超敏电化学发光法对炎性因子的检测
        2.11 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1.三组大鼠模型建立的基本情况
    2.三组大鼠血流动力学及血气分析结果
    3.三组大鼠脑部海马CA1区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
    4.三组大鼠脑部海马CA1区尼氏染色结果
    5.三组大鼠脑部海马CA1区微透析样本代谢产物测定结果
    6.三组大鼠脑部海马CA1区凋亡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7.三组大鼠血浆炎性因子TNF-α、IL-6及IL-10检测结果
讨论
    1 ECPR模型的建立
    2 ECPR及CCPR两种治疗模式的疗效评价
    3 ECPR对海马CA1区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初步探索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鼠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模型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4)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综述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医证侯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
    1 中医证候实质性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2 蛋白质组学技术的应用前景
    3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3.1 同病异证蛋白组学研究
        3.2 同证异病蛋白质组学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图
实验一 血液样本蛋白质组分析方法的比较研究
    1 材料
        1.1 动物
        1.2 试剂
        1.3 仪器与耗材
    2 方法
        2.1 血样前处理
        2.2 胰蛋白酶酶切
        2.3 质谱数据采集
        2.4 血清蛋白组分析流程优化
    3 结果
        3.1 血样前处理方法比较
        3.2 酶切方法比较
        3.3 DDA和DIA数据采集模式结果比较
        3.4 DIA和PRM数据采集模式结果比较
        3.5 血样蛋白质组学流程优化
    4 讨论
        4.1 样本前处理结果比较
        4.2 酶切方法比较
        4.3 DDA与DIA比较
        4.4 DIA与PRM比较
        4.5 流程优化
    5 小结
实验二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和药效学评价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物和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大鼠CHF气虚血瘀证模型制备
        2.3 配药
        2.4 证候指标测定
        2.5 疾病指标测定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证候指标测定结果
        3.2 疾病指标测定结果
    4 讨论 疾病指标和证候指标提示大鼠为CHF气虚血瘀证
    5 小结
实验三 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
    1 材料
        1.1 仪器
        1.2 试剂
    2 方法
        2.1 样本制备
        2.2 LC-MS/MS分析
        2.3 蛋白定性及数据库检索
        2.4 数据相关性分析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
        3.1 质谱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3.2 定量差异蛋白分析
        3.3 差异蛋白本体分析
        3.4 差异蛋白的代谢通路富集
        3.5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PPI)
        3.6 候选差异蛋白验证
    4 讨论
        4.1 选择性自噬
        4.2 血小板活化和钙离子激活
        4.3 信号转导
        4.4 小分子运输
        4.5 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
        4.6 囊泡介导的运输和细胞的应激反应
        4.7 蛋白代谢和翻译后修饰
        4.8 免疫相关通路
        4.9 基因表达与转录通路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5)Adropin在高血压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外周血Adropin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Adropin在高血压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变化
        3.2 高血压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3.3 Adropin水平与左室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3.4 Adropin水平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重组Adropin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重构的影响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SHR大鼠心肌重构的发生及Adropin表达水平的下降
        3.2 Adropin处理延缓高血压大鼠心肌重构的进展
        3.3 Adropin处理抑制SHR大鼠心肌组织炎症水平的影响
        3.4 Adropin处理降低SHR大鼠心肌组织氧化应激水平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Adropin在小鼠病理性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小鼠病理性心肌重构的形成及Adropin表达水平的下降
        3.2 Adropin处理延缓TAC诱导的小鼠病理性心肌重构
        3.3 Adropin处理延缓Ang Ⅱ诱导的小鼠病理性心肌重构
        3.4 Adropin敲除增加Ang Ⅱ诱导的小鼠病理性心肌重构
        3.5 Nrf2 过表达减轻Adropin缺失加重Ang Ⅱ模型小鼠病理性心肌重构的程度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Adropin在 Ang Ⅱ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主要仪器、设备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Ang Ⅱ对 CFs细胞Adropin表达的影响
        3.2 Adropin处理对Ang Ⅱ刺激CFs细胞Adropin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
        3.3 Adropin处理对Ang Ⅱ刺激CFs细胞增殖的影响
        3.4 Adropin处理对Ang Ⅱ刺激CFs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
        3.5 Adropin处理对Ang Ⅱ刺激CFs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3.6 Adropin处理对Ang Ⅱ刺激CFs细胞引起Nrf2/HO-1 信号通路变化的影响
        3.7 Adropin增强Ang Ⅱ刺激CFs细胞中的Nrf2 转录活性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Adropin:一种新的心脏疾病生物标记物
    参考文献

(6)艾灸干预APP/PS1小鼠NLRP3炎症小体的炎症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胶质细胞和NLRP3炎症小体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
        1.神经炎症在AD发病机制中的核心地位
        2.小胶质细胞与AD神经炎症
        3.NLRP3炎症小体与AD神经炎症
        4.思考与展望
    综述二 针灸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研究进展
        1.中医学对AD的认识
        2.针灸治疗AD的机制研究
        3.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艾灸对APP/PS1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情绪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实验动物
        2.材料
        3.方法
        4.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Morris水迷宫实验
        2.Y迷宫
        3.高架十字迷宫
        4.旷场实验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1.Morris水迷宫
        2.Y迷宫
        3.高架十字迷宫
        4.旷场实验
        5.动物模型
第二章 艾灸对APP/PS1小鼠海马区淀粉样斑块及小胶质细胞M1、M2表型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实验动物
        2.材料
        3.方法
        4.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体重与脑器官系数
        2.小鼠脑淀粉样斑块病理
        3.小胶质细胞极化及表型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艾灸对APP/PS1小鼠海马NLRP3炎症小体及其通路的影响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实验动物
        2.材料
        3.方法
        4.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Western blot结果
        2.免疫组化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1.艾灸与NLRP3炎症小体
        2.艾灸关元穴治疗“痴呆”的中医学探讨
第四章 艾烟、香烟对APP/PS1小鼠海马及血清炎症影响的对比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实验部分
        1.实验动物
        2.材料
        3.方法
        4.数据统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1.刚果红染色结果
        2.Western blot结果
        3.免疫组化结果
        4.ELISA结果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紫草素/双硫仑仿生递药系统的构建及脑胶质瘤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脑胶质瘤的研究现状
    1.2 脑胶质瘤免疫疗法研究进展
    1.3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肿瘤上的独特优势
    1.4 双硫仑概述
    1.5 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替代途径
    1.6 基于营养转运蛋白的仿生脑靶向策略
        1.6.1 基于白蛋白的仿生递药
        1.6.2 基于乳铁蛋白的仿生递药
第二章 目标代谢酶基因表达的生信分析与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化
    2.1 材料和仪器
        2.1.1 仪器及试剂
        2.1.2 细胞系
        2.1.3 实验动物
    2.2 研究方法
        2.2.1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2.2.2 基因表达与生存状态相关性分析
        2.2.3 胶质瘤细胞系和正常脑细胞系基因表达差异
        2.2.4 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蛋白表达差异验证
        2.2.5 DSF和SHK的酶抑制活性
        2.2.6 联合治疗最佳比例确定
        2.2.7 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基因表达差异及其与生存状态相关性分析
        2.3.2 表达差异在小鼠胶质瘤组织上的验证
        2.3.3 肿瘤细胞系上验证DSF和SHK的代谢酶抑制活性
        2.3.4 最佳联合用药比例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生递药策略设计及白蛋白/乳铁蛋白嵌合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
    3.1 仪器与材料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
        3.1.3 细胞系
        3.1.4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Cy5-BSA与Cy5-LF合成与纯化
        3.2.2 纳米粒(未载药)制备
        3.2.3 纳米载体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3.2.4 纳米载体的体内靶向性研究
        3.2.5 体外药物分析方法的确立
        3.2.6 白蛋白/乳铁蛋白嵌合纳米粒的制备
        3.2.7 纳米粒的表征
        3.2.8 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仿生递药策略设计
        3.3.2 药物的体外分析方法
        3.3.3 纳米粒的影响因素
        3.3.4 BOX-Behnken试验优化纳米粒处方
        3.3.5 纳米粒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白蛋白/乳铁蛋白嵌合纳米粒的体外抗肿瘤研究
    4.1 材料和仪器
        4.1.1 材料和试剂
        4.1.2 仪器
        4.1.3 细胞系
        4.1.4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摄取实验
        4.2.2 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4.2.3 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4.2.4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刺激树突状细胞成熟
        4.2.5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激活T细胞免疫
        4.2.6 乳酸抑制DC细胞成熟和T细胞免疫激活
        4.2.7 嵌合纳米粒调控M2型巨噬细胞
        4.2.8 纳米粒调控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
        4.2.9 统计分析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细胞摄取
        4.3.2 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
        4.3.3 药物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4.3.4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刺激树突状细胞成熟
        4.3.5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激活T细胞免疫
        4.3.6 乳酸抑制DC成熟和T细胞免疫
        4.3.7 纳米粒调控M2型巨噬细胞
        4.3.8 纳米粒调控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白蛋白/乳铁蛋白嵌合纳米粒的体内药效学研究
    5.1 材料和仪器
        5.1.1 材料和试剂
        5.1.2 仪器
        5.1.3 细胞系
        5.1.4 实验动物
    5.2 实验方法
        5.2.1 BSA/LFNP体内分布
        5.2.2 肿瘤组织内纳米粒与营养转运蛋白共定位
        5.2.3 药物组织内分布
        5.2.4 体内药效学研究
        5.2.5 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亚群检测
        5.2.6 肿瘤组织中乳酸和ATP检测
        5.2.7 肿瘤代谢和免疫互动调控验证
        5.2.8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5.3.1 体内分布
        5.3.2 脑组织中纳米粒与营养转运蛋白的共定位
        5.3.3 药物在肿瘤组织内分布
        5.3.4 体内药效学研究
        5.3.5 肿瘤组织中的免疫细胞分析
        5.3.6 肿瘤组织中的ATP水平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仿生白蛋白递药系统治疗耐药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
    6.1 材料和仪器
        6.1.1 试剂与材料
        6.1.2 仪器
        6.1.3 细胞系
        6.1.4 实验动物
    6.2 实验方法
        6.2.1 联合治疗方案的优化
        6.2.2 纳米粒制备与表征
        6.2.3 体外细胞实验
        6.2.4 纳米粒的体内分布
        6.2.5 纳米粒的体内药效及抗肿瘤机制研究
        6.2.6 巨噬细胞介导的抗耐药疗法
        6.2.7 统计分析
    6.3 实验结果及讨论
        6.3.1 耐药性验证级最佳联用比例的确定
        6.3.2 纳米粒的表征
        6.3.3 细胞摄取研究
        6.3.4 体外抗肿瘤活性
        6.3.5 药物对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的调控
        6.3.6 体内分布
        6.3.7 肿瘤组织内纳米粒与营养转运蛋白共定位
        6.3.8 皮下瘤模型体内药效学及抗肿瘤机制研究
        6.3.9 脑转移瘤模型的药效学及抗肿瘤机制研究
        6.3.10 安全性初步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创新性分析
    7.1. 全文讨论
    7.2. 创新性分析
    7.3.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符号/缩略词说明
    附录二 研究涉及的溶液/试剂配方
    附录三 Western blot及定磷法具体步骤
    附录四 药物组织分布方法学研究
    附录五 脑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ALDH1L1及PKM2表达数据
    附录六 脑胶质瘤患者ALDH1L1表达及生存期数据
    附录七 脑胶质瘤患者PKM2表达及生存期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FXa通过GOSR1/ROS/bcl-2信号轴调控胃癌失巢凋亡抵抗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FX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预后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3.1 通过TCGA数据库得出FXa作为与肿瘤预后相关的凝血基因
        2.3.2 生信分析得出 FXa 在胃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结果
        2.3.3 FX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预后分析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FXa对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3.1 贴壁状态下FXa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3.3.2 验证胃癌细胞 MKN45 和 NCI-N87 悬浮状态下的表达情况
        3.3.3 慢病毒转染以及过表达情况
        3.3.4 FXa 在过表达细胞系悬浮后蛋白表达水平
        3.3.5 FXa 对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3.3.6 FXa 调控胃癌细胞浸润表型
        3.3.7 FXa 调控胃癌细胞迁移表型
        3.3.8 FXa 调控胃癌细胞增殖表型
        3.3.9 FXa 在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中 bcl-2、caspase-3、caspase-7 蛋白的变化
        3.3.10 FXa 通过 LDH 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3.3.11 FXa 通过 ROS 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3.3.12 FXa 通过 PDK 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3.4 讨论
    3.5 结论
第四章 FXa 通过 GOSR1 调控胃癌浸润转移机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3.1 FXa 调控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蛋白质谱结果
        4.3.2 贴壁状态下 GOSR1 在胃细胞系中的表达
        4.3.3 GOSR1在MKN45和NCI-N87 细胞不同悬浮状态下的表达情况
        4.3.4 质粒转染以及 GOSR1 表达情况
        4.3.5 GOSR1 对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4.3.6 GOSR1 对胃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3.7 GOSR1 对胃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3.8 GOSR1 在胃癌细胞失巢凋亡抵抗中抗凋亡关蛋白 bcl-2 蛋白的变化
        4.3.9 GOSR1 通过ROS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4.3.10 GOSR1 通过LDH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4.3.11 GOSR1 通过PDK调控胃癌细胞的失巢凋亡
        4.3.12 GOSR1 与 FXa 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调控关系
    4.4 讨论
    4.5 结论
第五章 体内验证 FXa 在胃癌中的调控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3 结果
        5.3.1 构建FXa及 GOSR1 调控体内胃癌细胞MKN45 皮下成瘤模型
        5.3.2 体内验证 FXa 及 GOSR1 调控 bcl-2 的表达量
        5.3.3 检测荷瘤组织中 ROS 的表达量
    5.4 讨论
    5.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癌症与凝血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多功能纳米探针IR820@PEG-SPIO在微小肝癌诊断及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癌演进过程中关键时间节点的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功能纳米探针IR820@PEG-SPIO的制备及表征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多功能纳米探针IR820@PEG-SPIO的效能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多功能纳米探针IR820@PEG-SPIO在微小原位肝癌诊断及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的应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不足与展望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阈下剂量”钙拮抗剂调控MIF表达拮抗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小鼠心肌I/R MIF的时效表达
    3.2 MIF的变化与小鼠心肌I/R损伤的关系
    3.3 钙拮抗剂通过调节MIF的表达拮抗小鼠心肌I/R损伤
第四章 讨论
    4.1 “阈下剂量”的选择
    4.2 MIF与心肌I/R损伤的关系
    4.3 MIF表达的“先高后低”
    4.4 实验局限性相关探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论文综述 MIF参与心肌I/R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小动物能量代谢测定的简易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龟龄集的化学分析和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研究[D]. 史静超. 山西大学, 2021
  • [2]荧光聚合物点的细胞内吞定量及活体内细胞追踪研究[D]. 袁野. 吉林大学, 2021(01)
  • [3]大鼠体外心肺复苏疗效及对海马CA1区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研究[D]. 薛平菲. 青岛大学, 2021
  • [4]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研究[D]. 王智博.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5]Adropin在高血压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胡欢. 南昌大学, 2021(01)
  • [6]艾灸干预APP/PS1小鼠NLRP3炎症小体的炎症机制研究[D]. 王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紫草素/双硫仑仿生递药系统的构建及脑胶质瘤治疗的研究[D]. 赵鹏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FXa通过GOSR1/ROS/bcl-2信号轴调控胃癌失巢凋亡抵抗的相关研究[D]. 王登峰. 兰州大学, 2021(09)
  • [9]多功能纳米探针IR820@PEG-SPIO在微小肝癌诊断及腹腔镜辅助光热治疗的研究[D]. 李乔林.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10]“阈下剂量”钙拮抗剂调控MIF表达拮抗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D]. 吴跃斌. 汕头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一种测定小动物能量代谢的简单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