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作品”的词源和语义

“特殊作品”的词源和语义

一、“特勤”的语源和语义(论文文献综述)

米热古丽·黑力力[1](2021)在《古代维吾尔语的硬腭鼻音ń及其历史演变》文中认为本文根据文献资料,探讨古代维吾尔语硬腭鼻音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特点。在鄂尔浑—叶尼塞文中硬腭鼻音ń以字母来书写,但此后各种文字的文献中出现ny、n、y等形式。古代维吾尔语大部分词语中的ń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演变成y,但个别词语也会出现n、 yn和ym等形式。

杨海潮[2](2021)在《纳西语kha31“皇帝”的语源》文中指出严格按照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构拟出来的原始语,在历史语言学内部无法获知其时间深度。本文梳理了历史上曾经深度影响了纳西语的汉语、藏语、白语等语言的相关材料,认为纳西语kha31 "皇帝"并非来自这几种语言,而是在元代从蒙古语中借入的。这一结论得到纳西族、普米族的历史以及纳西语、普米语词汇"玉米"等材料的支撑,可以为我们推断有关纳西语原始语的时间深度等研究提供参照。

刘晓恒[3](2021)在《4至8世纪回纥部落历史研究 ——以突厥回鹘语碑铭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回纥部落整体的发展史可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回纥部落时期(744年漠北回纥汗国建立之前)、回纥汗国时期(744—840年)和包括了西州回鹘、甘州回鹘、沙洲回鹘等分散政权在内的西回鹘时期(840年之后)。本文则选取4至8世纪作为时间段,内容为研究这段时间回纥部落的发展历史,通过对磨延啜三碑的研究,将时间段划分为第二突厥汗国时期、土拉河鄂尔浑河时期和高车袁纥韦纥时期,由于越靠近744年,史料越丰富详尽,因此采用从后向前推进时间线的行文方法,并在每一章开头给出断代的理由和论证,每章节内以小标题的形势提出各个问题点并加以研究和解答。第一章重点研究突厥重返漠北时与回纥在漠北地区对抗的局势、回纥部落在第二突厥汗国时期的情况以及691年之后回纥部落在蒙古高原的迁移历史,同时对741年—744年突厥汗国陷入崩溃之后的漠北局势进行分析,并给出塔里亚特碑的新释读和考证。第二章主要解决这一时期回纥部落统治中心的变迁和回纥早期部落酋长传承脉络问题。第三章整合磨延啜三碑中有关回纥早期历史的部分,主要针对回纥部落在605年时健俟斤带领迁往色楞格河之前的历史情况展开研究,结合汉文史料与少数民族语言文献材料,将袁纥—韦纥—回纥部落的部落发展历史以及变迁的地理位置总结成图。第四章为全文的总结,将文中解决的问题重新整理并一一给出解答,最终形成回纥汗国前史的完整体系,解决744年之前回纥部落时期历史模糊不清的问题。

刘定慧[4](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指出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冯景运[5](2019)在《中古北族可敦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可敦”作为与北族最高统治者“可汗”,相配套的名(官)号系统、制度体系,经过鲜卑时代的酝酿,到柔然时期正式确立。中经突厥、回纥、蒙古时代的延续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又各有增损和变革。柔然时代是可敦制度的正式确立,以及初步发展时期。但在内迁中原建立起皇权统治体系,逐渐融入农耕文明的拓跋鲜卑与鲜卑化的高齐政权内部,“皇后—可敦”二元性身份逐渐统一,最终完成中原系统中的“皇后”称号对北族“可敦”号的替代。作为可汗的最尊崇配偶,在突厥时代——同一可汗多可敦同时在位——多可敦并立的现象增多;可敦号中甚至出现“大”字衔称,用以区分大、小可汗间可敦之地位。与此同时,在汗国属部及属国乃至互动的其他民族势力中,亦见“可敦”名号的行用,这种非可汗之妻而称“可敦”的现象可视为该名号的泛化或异化。到回纥时代,伴随着多可敦并立现象的普遍,出现了用于区分彼此身份的修饰性衔称,如“少可敦”,用以确定可敦间的嫡庶、尊卑等级关系,此可视为向蒙古国多可敦并立制度的转化。可敦制度的变化,即主要表现在此两个层面上。汗权体系下北族可敦有自身的发展脉络,其流变与胡汉多方政治形势的互动密切关联。汉人以传统观念、自身立场为基础,凭借固有知识与经验去理解“可敦”,无形中制约了其对北族可敦真实面相的认知。汉文文献中,多以“妻”代指可敦,对入蕃汉公主为可敦者,均以公主号称之,对其记载亦比出身北族方面者翔实,反观出身北族者其事迹却多隐而不闻。因之需将时人留下的记载,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语境中去重新认识与体会,以求恢复被遮蔽的部分史事。中古时期中原皇后与北族可敦制度存在本质差异,但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却为理解北族可敦制度提供新的视角。

林冠群[6](2019)在《隋唐君主可汗号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经由历史语言学及音韵学方法,交叉比对中古与近现代时期的突厥文、维吾尔文、蒙古文、满文及土耳其文等语文,尝试从历史文献、碑铭与当代汉学史家专着里逐一检视"莫缘可汗"汗号的缘起及其实际意义。作者认为,该称谓系启民可汗称颂隋文帝,使其获得重生且生活无虞,进而身膺突厥大可汗之汗位,职是之故,"莫缘"应就是古突厥语"Bay"(富、富裕、富有)一词的汉语音译。然而,相较于"天可汗"此一超越突厥大可汗地位的汗号,"莫缘可汗"汗号显示仅与突厥小可汗汗号一般,既未超越突厥大可汗地位,亦未如突厥大可汗地位,如何能号令北亚游牧世界?有关于此,本文有深入的分析与说明。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7](2018)在《〈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域水道记》是清代着名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民俗的着作,是徐松(1781—1848)在嘉庆十六年(1811)遣戎新疆后,亲历新疆南北路,依据实地考察,并参考方略、正史、游记、地方志和地图等有关记载而写成的西域系列着作中最重要的一部。《西域水道记》共五卷,其中第一、第二卷“罗布卓尔所受水”上、下涉及地区非常广阔,东起我国青海--甘肃西部,西抵阿富汗东北和塔吉克斯坦西南的巴达赫尚,南达我国西藏北部、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一带,北至中亚霍罕、费尔干纳,为研究清代天山南路以及清朝版图的中亚历史地理、历史交通路线、地名的珍贵历史文献。《西域水道记》在注文中对回语(察合台语)、蒙古语(准噶尔语)、波斯语(即帕尔西语)地名原义、词源、语属作了词源学释义。虽然《西域水道记》自成书以后既有众多利用和研究,最新的成果是朱玉麒老师的整理本,但大多数研究者和利用者,并不熟悉其中涉及所谓“回语”的内容,并且这类内容分量不小。在明清时期的历史记载、官方文献和个人游记中,有关西域河流、山岭等地名,常常被划为回语或波斯语,这种语言归属说法,不仅过于笼统,而且说法众多。对所谓回语、蒙古语、波斯语地名进行原语复原、拉丁语转写、方位考证、词源释义,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此外,所谓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的词源的解释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的释义,文中同名异译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地名地理位置颠倒,时间错位。笔者对该问题关注多年,亦对不少地名有不同的认识,希望通过本研究,给今后的利用者提供帮助,从而使该书对了解清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后的新疆版图及该地民情、风俗、历史、地理等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将《西域水道记》第一卷、第二卷所见天山南路回语、蒙古语地名、人名、天山南路部落分布以及清代回部官号作为考察对象,以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地理学、实地考察法、历史文献学的方法对这些地名的地望、起源、地名、人名的语义进行探讨,希望这样的探讨有助于今后的利用和对南疆历史、地理、民族、职官等的理解。本文除前言外共分八章:第一章,是罗布淖尔所受水即源自帕米尔高原的喀什噶尔河、乌兰乌苏河以及所经地区的村庄、山岭、城邑的历史地理学考证。第二章,是雅雅尔河及其两岸的村庄、水道、山岭的记载。第三章,是对叶尔羌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本章主要考察的对象是泽喇普善河、听杂阿布河、于阗河流域的各个城邑、商道、卡伦、村庄。第四章,是有关塔里木河三大源流之一的和田河及其支流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沿岸区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五章,是对罗布淖尔所受水系的阿克苏河流域、克勒底雅河、额尔勾河流域的历史地理考证。第六章,是塔里木河流域的渭干河和罗布淖尔以南的主要的河流及山岭。第七章主要探讨的内容是塔里木河主要支流之一渭干河流经的库车和沙雅的各个地名考证,同时对清代库车的相关历史事件有关的回人伯克、历史地名的考察。第八章,是以海都河(今开都河)流域为主线对天山以南的主要河流之一海都河的各个支流大裕勒都斯河、小裕勒都斯河以及该河流所出山岭的的地理考证。

王立[8](2018)在《《诸史夷语音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诸史夷语音义》是明代学者陈士元自撰的一部对“诸史”中的少数民族语言词汇进行标音和释义的工具书。其本是为了方便当时的孩子们阅读史籍中的汉译民语内容而编写的,但到清代,由於当时朝廷大兴“夷政”,越来越多的民族问题开始被认识和研究。为了顺应这种学术趋势,该书也在对部分内容进行了删减後,被重新翻刻成了新的“节选本”,并被更名为《诸史夷语解义》。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两部不同的书,但《解义》在内容上除了有所删减之外,完全“继承”了《音义》的内容而没有进行任何更改。因此,这两部书应该被视为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同胞们和汉族一起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历史文化同样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而该书正是一部可以用来打开民族文化及历史大门钥匙的着作。该书虽然是对诸史中与“夷语”有关内容的摘抄辑录,而且在抄录的过程中也有不少讹误,但其在文献学、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以及语言学、历史语言学等诸多领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该书所具有的诸多研究价值使该书成为了开展相关研究所必须的一部重要的工具书,然而该书民语词汇进行的介绍和分析都太过简略,甚至还有不少讹误;同时,由於该书是私人着述,难免出现审校不精的情况,这些都对当今的研究者使用这部“宝贵的”工具书造成了障碍,这就使得对该书进行一次全面而细致的校注研究颇有必要。而校注研究除了对其中的错误进行订正,也需要对其分析阐释不到位的地方进行补充和再研究,从而为学界提供一个可资参考使用的优质校本。

李树辉[9](2017)在《西域南北向链状排列墓葬种属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认为西域地区南北(或东北—西南)向链状排列的竖穴木椁墓,是战国末期以迄唐代乌古斯部族及其先民始终保持的墓葬形制。墓葬排列方式是对其历史记忆的反映,昭示着该族群自北向南或自东北向西南的迁徙历程。中天山南北地区是乌古斯部族的发源地,作为该部族标志的狼图腾文化是公元前2世纪上半叶在中天山地区形成的。岩画和壁画中的狼及相关制品等都出自乌古斯人之手。乌孙与塞种同属于蒙古人种,操用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语言,但分属不同的群落,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所谓乌孙、姑师、突厥等"古代民族"仅是同一群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称名,只不过统治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不同部落间发生了转移。

李树辉[10](2017)在《新疆地名文化:语源、语义和文化特点》文中研究说明新疆至晚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便是操用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和汉藏语系语言的居民生活、聚居地区。新疆地名亦出自这三大语系语言,记录了各地民众的生存状态和活动轨迹,折射着历史的变迁、种群、族群的迁徙和时势的变革,反映了各地不同的自然环境、生态特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不同语系居民共同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和历代中央政府治理新疆的历史见证。

二、“特勤”的语源和语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特勤”的语源和语义(论文提纲范文)

(3)4至8世纪回纥部落历史研究 ——以突厥回鹘语碑铭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突厥回鹘语碑铭与回纥前史研究
    史料及研究成果
    写作思路
第一章 第二突厥汗国时期(685 年—744 年)
    第一节 希内乌苏碑中突厥可汗统治的“整整五十年”时间段判定
    第二节 骨咄禄时期的漠北局势
        一、骨咄禄重返漠北时间考释
        二、突厥统治回纥部落时间小考
    第三节 691 年—741 年“整整五十年”间的漠北回纥部落
        一、突厥碑铭中715—718 年的突厥与乌古斯之战
        二、汉文史料中727 年甘、凉回纥叛乱
        三、第二突厥汗国统治下的乌古斯(铁勒)—回纥小结
    第四节 第二突厥汗国灭亡后的漠北地区
        一、回纥可汗“第二次登位”的准确时间
        二、磨延啜三碑中的回纥部落(741 年—744 年)
        三、铁兹碑中“真假可汗”新考
第二章 土拉河、鄂尔浑河时期(626 年—685 年)
    第一节 土拉河、鄂尔浑河时期(626 年—685 年)的推断由来
    第二节 回纥部落统治核心地区的历史变迁
        一、回纥部落统治中心的第一次变迁——薛延陀汗国灭亡(土拉河→鄂尔浑河)
        二、回纥部落统治中心的第二次变迁——唐平漠北之战(鄂尔浑河→土拉河)
    第三节 希内乌苏碑北面第三行的释读与吐迷度称汗时间考察
第三章 高车袁纥—韦纥时期(390 年—626 年)
    第一节 回纥早期部落的迁移历史(6 世纪)
        一、605 年的铁勒叛乱
        二、汉文史料中6 世纪之前的回纥部落
        三、西方视角下5—6 世纪的回纥部落
        四、六世纪的早期回纥部落与“祖先统治八十年”的两种解读
    第二节 回纥早期部落的迁移历史(4—5 世纪)
        一、“(?)(回鹘可汗)”“(?)(满足的统治了七十年)”两处辨析
        二、西部高车与“bozoq”部落的迁徙
    第三节 高车袁纥—韦纥时期的部落迁徙史
第四章 回纥部落时期历史研究总结
    第一节 回纥历史分段研究小结
        一、突厥汗国时期
        二、土拉河、鄂尔浑河时期
        三、高车袁纥—韦纥时期
    第二节 回纥前史总结
附录
    附录一:回纥部落全史(汉文史料线、突厥史料线)
    附录二:回纥大事纪年表
    附录三:回纥部落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分期
参考文献
致谢

(4)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0 选题缘起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方法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1.6.1 语言接触研究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3.2.3 特殊匹配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3.3.1 汉俄语音差异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4.2.3 音译形式独立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4.3.1 音义相兼
        4.3.2 词义变化
        4.3.3 语用意义变化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5.2.1 活力程度
        5.2.2 活力特征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中古北族可敦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与问题说明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北族官号研究
        (二)北族可敦研究
    四、研究思路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古北族可敦制度之确立
    第一节 柔然时代可敦制度之确立
        一、可敦制度之确立
        二、三方可敦内涵比较
    第二节 中古时期北族可敦身份定位问题
        一、中原汉人对北族可敦的认知
        二、可敦身份之定位
第二章 中古北族可敦制度之变化
    第一节 毗伽可汗两可敦发覆
    第二节 突厥可敦制度考论
        一、第一突厥汗国至第二突厥汗国时期(552—745)
        二、西突厥汗国至后西突厥受唐羁縻时期(603—742)
        三、契苾—薛延陀汗国时期(605—612)
        四、吐蕃王朝所见可敦名号
        五、小结
第三章 中古北族可敦制度之转型
第四章 中古北族可敦制度之特征
    第一节 柔然、突厥、回纥可敦制度演化
    第二节 中古北族可敦、中原皇后制度比较
    第三节 多可敦并立与多皇后并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6)隋唐君主可汗号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突回民族可汗号形制之解析
三、学界对“莫缘”语源的见解
四、“莫缘”的语源与语义
五、“莫缘可汗”与“天可汗”汗号的意义
六、结论

(7)〈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出发点及研究意义
    二、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三、相关前期研究成果评书
    四、史料依据
    五、篇章内容简介
    六、本文所用字体及拉丁字母转写说明
第一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第一节 新疆、西藏界
    第二节 喀什噶尔河流域
    第三节 乌兰乌苏河流域
第二章 雅雅尔河流域
    第一节 雅雅尔河
    第二节 葱岭北河
    第三节 葱岭南河
第三章 叶尔羌河流域
    第一节 叶尔羌河
    第二节 泽普勒善河
    第三节 听杂阿布河
第四章 和田河流域
    第一节 和田河
    第二节 哈喇哈什河
    第三节 玉陇哈什河
    第四节 于阗河
第五章 罗布淖尔所受水(下)
    第一节 阿克苏河流域
    第二节 克勒底雅河
    第三节 额尔勾河
第六章 塔里木河流域(一)
    第一节 沙雅尔城南
    第二节 罗布淖尔以南诸河流
第七章 塔里木河流域(二)
    第一节 塔里木河
    第二节 渭干河
第八章 海都河流域
    第一节 库尔勒庄南
    第二节 海都河
    第三节 注罗淖尔水域
附录(一): “我的麻札”还是“神圣的麻札”?—论以-m、-ata (m)结尾的新疆麻札、佛教圣地名称
附录(二): 乌鲁木齐((?)r(?)mqi) 一名语义、语源考
附录(三): “喀喇沙尔”(Qarashahr) 一名语义考
参考文献

(8)《诸史夷语音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第二节 学术综述
    第三节 《诸史夷语音义》及《诸史夷语解义》版本研究
    第四节 写作体例
第二章 《诸史夷语音义》第一卷研究
    诸史夷语音义叙
    诸史夷语音义序
    诸史夷语音义目録
    诸史夷语音义卷之一
        史记
        汉书
        後汉书
        三国志
        晋书
        载记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南史
第三章 《诸史夷语音义》第二卷研究
    诸史夷语音义卷之二
        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北史
        唐书
        新五代史
        四夷附录
第四章 《诸史夷语音义》第三卷研究
    诸史夷语音义卷之三
        宋史
        辽史
第五章 《诸史夷语音义》第四卷研究
    诸史夷语音义卷之四
        金史
        元史
    诸史夷语音义後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新疆地名文化:语源、语义和文化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疆地名出自三大语系语言
    (一) 出自印欧语系语言的地名
    (二) 出自阿尔泰语系语言的地名
        1. 突厥语地名
        2. 蒙古语地名
        3. 满语—锡伯语地名
    (三) 出自汉藏语系语言的地名
    (四) 出自阿尔泰语系语言和印欧语系语言的双语合璧地名
二、地名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态特点
    (一) 与“水”相关的地名
    (二) 与山体、荒漠、戈壁、沙漠相关的地名
    (三) 与动植物相关的地名
    (四) 与矿产相关的地名
三、行政建制名和地名反映了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和不同语系居民开发、建设新疆的历史
    (一) 行政建制名称反映了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治理
    (二) 地名反映了古代交通
    (三) 地名反映了不同语系居民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历史
    (四) 地名反映了居民的迁徙
    (五) 地名寄托了居民的美好愿望
    (六) 地名所指地域的扩大与缩小
四、地名的贷词现象反映了多种文化交流
五、地名的构成
六、结语

四、“特勤”的语源和语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古代维吾尔语的硬腭鼻音ń及其历史演变[J]. 米热古丽·黑力力. 民族语文, 2021(06)
  • [2]纳西语kha31“皇帝”的语源[J]. 杨海潮.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4至8世纪回纥部落历史研究 ——以突厥回鹘语碑铭为中心[D]. 刘晓恒. 兰州大学, 2021(02)
  • [4]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5]中古北族可敦制度研究[D]. 冯景运. 西北大学, 2019(01)
  • [6]隋唐君主可汗号比较研究[J]. 林冠群.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3)
  • [7]〈西域水道记〉天山南路回语地名考注与研究[D].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 南京大学, 2018(09)
  • [8]《诸史夷语音义》研究[D]. 王立.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2)
  • [9]西域南北向链状排列墓葬种属及相关问题研究[J]. 李树辉. 暨南史学, 2017(02)
  • [10]新疆地名文化:语源、语义和文化特点[J]. 李树辉.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标签:;  ;  ;  ;  ;  

“特殊作品”的词源和语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