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初探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初探

一、对于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的初步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吝静[1](2021)在《土地利用变化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塔里木河干流曾出现严重的水资源危机和生态退化。自200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缓解了部分水-经济-生态矛盾,塔里木河干流荒漠河岸植被重获生机,但随着气候变化加剧,上游来水不确定性增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塔里木河干流通过外来输水补充地下水维持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与此相关的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生态效应等问题成为区域前沿和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关系为研究主线,在现有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监测断面水、土、气、生综合监测的基础上,获取了点、线、面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利用多学科交叉方法,研究了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边界特征、水文地质单元、源汇项等水文地质特征,利用Visual MODFLOW软件,构建了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型,开展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拟以及与土地利用变化和河岸植被分布的协同关系研究,探索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生态效应,提出了不同水文年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维持塔里木河干流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控策略,为内陆河流域地表过程-格局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依据研究区水文地质特征和地下水流运动特点,构建了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期和验证期的地下水埋深模拟值与观测值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44 m、0.46 m,均小于0.50 m,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53 m、1.47m,水量均衡差分别为-0.241×108 m3、-0.015×108 m3,模型模拟效果良好。本研究构建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数值模型能够反映塔里木河干流地下水流动规律和特征,水文地质参数及模拟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地下水的运动特点和动态变化趋势,可利用模型及优化的水文地质参数对不同情景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进行数值模拟和预测。(2)研究表明1990年、2000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表现为负均衡,2005年、2010年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表现为正均衡;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灌溉入渗水量随之增加;河流渗漏补给、渠系渗漏补给与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同。近30年来塔里木河干流草地面积呈连续减少状态,荒漠和耕地面积呈连续增加状态;2005-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大,2010-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最为稳定。(3)不同水文条件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差异明显。丰水年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表现为正均衡,平水年和枯水年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均表现为负均衡。随着河道来水量的减少,地下水埋深不断下降,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逐渐由正均衡向负均衡转变,相应的流域河岸植被退化面积随之扩大。丰水年年均径流量增加,地下水水位抬升明显,有利于河岸植被的生长和生态环境的恢复,林地面积增加134.80 km2;枯水年年均径流量减少,地下水埋深下降,植被退化,荒漠向林草地扩张了3105.90 km2。(4)塔里木河干流两岸胡杨幼苗的密度、乔灌草的盖度和丰富度等生态学特征参数,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下游应急生态输水措施使塔里木河干流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减少-回升”的变化趋势,共增加了2.99亿元;水资源对于干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稳固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通径分析发现水体面积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内在联系最大,直接作用为0.610,间接作用为0.345。基于多年平均径流量计算草地、林地、耕地、荒漠、湿地面积占比分别为39.59%、10.03%、3.13%、45.23%、0.98%时,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结构最优,其对应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为524.36亿元。

张继[2](2021)在《叶尔羌河流域河道水量耗散过程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叶尔羌河作为塔里木河流域重要的源流之一,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流域的生存和发展,而在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区域间用水矛盾日益突出。开展叶尔羌河河道水量耗散分析,揭示河道水量耗散规律可为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解决区域间用水矛盾突出的问题及未来规划发展提供基础和参考。本文在对叶尔羌河流域近20a水土资源变化分析情况下,收集流域水文站点资料,对流域河道耗散过程进行初步分析,最后通过SWAT模型模拟叶尔羌河径流过程,对径流中水量耗散过程进行还原分离,并在此基础上,将1990~2015年间土地利用数据输入SWAT模型中,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叶尔羌河水量耗散情况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自上世纪末九十年代以来,干支流均进入到丰水年段。在源流区径流量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经济用水量不断增加,增加了地表水资源的引用量。据水资源评价分析表明,叶尔羌河流域多年平均自产水资源总量为76.7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75.5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98.4%;地表水与地下水不重复量为1.1亿m3。(2)据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表明,耕地面积持续增加消耗更多水资源,因此在上游山区来水增加的趋势下,下泄水量反而下降。研究区30a间耕地由1990年的5030.84 km2,增加到2018年的8487.57km2,增长68.7%,通过整体景观格局分析,叶尔羌河整体近30年里景观趋于破碎化,各景观类型之间的连通性增强,景观多样性继续增大,景观异质性越来越高。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表明叶尔羌河植被覆盖度呈整体改善,局部恶化趋势,其中2000~2010年增加趋势显着,而后一时段2010~2018年显着降低,人类活动较多的城镇附近及下游河道左岸出现明显降低。(3)通过水文站点分析,河道水量损失与来水呈现正相关关系,2001~2017年河道水量损失均值为27.46亿m3,河道水量损失率为33.11%。其中2009年河道水量损失水量最小,为17.6亿m3,2012年河段河道水量损失水量最大为41.78亿m3。而对比不同时段的河段来水、引水及河道水量损失水量可以看出,2012~2017年喀群渠首+江卡平均来水比2001~2011年偏多(来水平均增加9.93亿m3),引水量从61.72亿m3增加至73.35亿m3,河道水量损失及退水水量均出现减少,黑尼亚孜断面径流量出现增加(5.13亿m3)。(4)模拟结果表明叶尔羌河年均河道损耗量呈现沿水流路径减小的特点,这是由于径流出山后水量较大,河道内水面面积相对较大,加之水流流经渗漏强烈的山前冲洪积过渡带,河道水量渗漏大,随沿程灌溉引水,河道内径流逐渐减小,水面面积相对变小,河道损耗量随之减小。近20年卡群站和江卡站多年平均来水量为82.99亿m3,48团渡口多年平均下泄水量为19.84亿m3,卡群和江卡到48团渡口多年平均河段损失量为63.54亿m3,其中自然河道水量损失为15.86亿m3,占比为24.97%,国民经济耗水量为47.67亿m3,占比为75.03%。48团渡口到黑尼亚孜总河道水量损失中国民经济耗水量4.58亿m3,占比47.27%,自然河道水量损失5.11亿m3,占比52.73%。自然河道水量损失中河道渗漏1.78亿m3,占比34.83%,河道蒸发3.33亿m3,占比34.37%。

崔永想[3](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干旱区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干旱区生态环境与水资源密切相关,荒漠化是反映二者关系的重要变量。因此基于遥感监测荒漠化成为干旱区环境监测的热点。而随着遥感数据源的不断增加,基于深度学习的监测方法也得到快速发展。本文以塔里木河下游段(大西海子水库附近区域)(40°22′31″N~40°45′35″N,87°23′16″E~88°0′15″E)为研究区,以研究区5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Landsat中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为基础,基于ENVI 5.5遥感图像软件处理平台进行图像预处理,然后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对研究区5期近19年的地物进行荒漠、水体、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地物分类,获取到满足精度的分类结果;再者,综合运用单一土地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方法,统计分析该区域荒漠化的年际变化、以及荒漠与其他地物之间的相互转移情况。基于上述分类结果,提取荒漠区,获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进而获取该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结合植被覆盖度和荒漠化之间的定量关系,获取了该研究区不同年份的荒漠化等级分类结果,利用转移矩阵方法,分析研究区重度、中度和轻度荒漠化区域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结合自然因子(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年平均风速、年最大风速)和人文因子(生态输水、地表水体、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探讨荒漠化的驱动机制,并利用GM(1,1)对荒漠发展进行预测。最后对研究区荒漠化治理、生态恢复,提出若干有效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5期(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影像地物分类结果精度分析表明:影像总体分类精度均在85%以上,Kappa系数在0.83左右。2.荒漠为研究区主要地物,占据了研究区80%以上的面积;在近19年间不同时间段内荒漠面积总体不断减少,共减少106.27 km2;所占比例不断降低,年均增长率为-0.30%,荒漠化不断逆转。生态环境总体变好。3.近19年间,重度荒漠面积减少了334.71 km2;中度荒漠面积增加了182.92 km2;轻度荒漠面积增长48.05 km2。重度荒漠面积、中度荒漠面积、轻度荒漠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4%、2.24%、5.68%。非荒漠面积较小,予以忽略。未分类土地面积增加106.27 km2,年均增长率为2.52%。总体说明重度荒漠化不断逆转,中度、轻度荒漠和未分类土地面积则不断增长;生态环境有效改善。4.经过自然因子,人文因子与荒漠与重度荒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生态输水与荒漠、重度荒漠关联度最高,研究期内生态输水量的增多有助于植被的恢复和荒漠化的逆转。人文因子对荒漠化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尤其是生态输水量;它导致了地表水体面积的变化,为耕地的开垦提供了农作物所需的水分;为研究区植被的恢复提供了植被生长所需的水分;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水源。5.利用GM(1,1)模型对研究区荒漠及重度荒漠进行了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45年数值预测;预测期内荒漠和重度荒漠面积呈现递减趋势。该论文对荒漠化的动态监测以及荒漠化驱动机制的研究,可以及时掌握该地区的荒漠化变化情况,并为政府和人民科学有效防治荒漠化提供有益借鉴。

陈发虎,吴绍洪,崔鹏,蔡运龙,张镱锂,尹云鹤,刘国彬,欧阳竹,马巍,杨林生,吴铎,雷加强,张国友,邹学勇,陈晓清,谈明洪,王训明,包安明,程维新,党小虎,韦炳干,王国梁,王五一,张兴权,刘晓晨,李生宇[4](2020)在《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基础研究见长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学家根据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样取得显着成效,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规划,宏观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保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总结了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与自然区划、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和风险防控、荒漠化过程与防治、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冻土区工程建设、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和地方病防治、自然地理要素定位观测、地理空间分异性识别和地理探测器等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指出了未来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王芳[5](2020)在《基于遥感的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与农业用水研究 ——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作物是一种特殊的人为种植植被类型,自人类学会种植开始,农业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人们通过农业种植维持自身生存发展。而农作物种植结构是指农业生产中,地表种植的各种作物所形成的特有的数量、种类以及空间分布的结构特征,是对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最直接反映,除了能真切的展示其的种类、数量及其分布特征,还能作为相关部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以及计算农业用水状况的重要数据支撑。因此,了解农作物种植结构相关特征尤其重要,而其研究前提是准确掌握所研究区域内主要农作物种植情况,特别是其种植类型和相应种植面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不断研究探索的发现,在农业研究中,遥感技术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利用遥感影像和相应技术手段对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农作物估产等方面的处理,实现了快速、精确的飞跃,也是当前研究农作物信息的重要信息手段。塔里木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地区极干旱区域,流域内虽然水系较多,但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导致该区域水资源非常匮乏,并且伴随着流域内绿洲农业的大力发展,致使农业用水逐渐增大,导致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更加紧张。相关管理部门在进行水资源配置过程中,时常存在灌区耕地面积不清的问题,使得水资源配置规划与实施产生困难,无法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鉴于此,本文选取塔里木河下游为研究区,采用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充分分析研究区农业发展状况,并进行实地调查采样,利用农作物物候信息,综合选取NDVI和EVI植被指数,采用多时相植被指数法、时间窗口阈值法和决策树分类法,对塔里木河下游2016年农作物种植结构信息进行遥感提取,并详细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影响因素。再以遥感提取耕地种植结构信息作为统计农作物种植面积,基于实地调查农户农作物年实际用水情况,采用定额法计算塔里木河下游2016年实际农业用水量,分析研究区各县团实际农业用水情况。主要研究结论有:(1)采用Landsat 8 OLI影像对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分类精度较高,结合NDVI、EVI指数能有效提高分类精度,采用多时相NDVI、EVI指数的塔里木河下游农作物种植结构决策树分类,分类精度为92.29%,Kappa系数0.9143。(2)塔里木河下游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恰拉水库与大西海子水库之间,且均位于河流东北部,大西海子水库以下范围内基本无农作物种植。塔里木河下游耕地种植面积为283.5平方千米,其中棉花种植面积达165.4平方千米,占总耕地面积的近70%,香梨和红枣的种植面积分别为26.2平方千米和46.9平方千米,两种作物共同占总耕地面积的30%左右。棉花作物主要集中在三十一团,香梨作物主要分布于大西海子水库上游水资源相对丰富区域,而红枣作物则主要位于大西海子水库附近的三十四团和三十五团。(3)塔里木河下游各作物实际耗水指标与农业用水灌溉定额相差较大。其中棉花平均实际耗水指标达473.24立方米/亩,远远超过规定用水灌溉定额指标,其实际耗水指标分别比单一常规灌溉和仅用微灌方式下规定的用水定额超出33.24立方米/亩和163.24立方米/亩,而香梨和红枣均较规定用水定额少。

朱妮娜[6](2020)在《基于GLDAS和GRACE数据的塔里木河流域干旱综合评估》文中认为干旱是全球范围内最为普遍,发生较为频繁的自然现象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干旱现象变得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或地区所面临的一项基本问题和重要挑战。在我国,尤其是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塔里木河流域,其地位极其重要,但是由于干旱的频发,给该流域的发展带来极大困扰。有学者指出,我国西北地区正在向暖湿方向发展,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给出相反的观点。那么,在“中国西北地区逐渐向暖湿方向发展”这一具有争议的大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的干旱变化是怎样的呢,其不同类型干旱灾害风险的空间格局又有何差异,以上问题的研究对认识该流域的干旱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塔里木河流域中“四源一干”(四源:阿克苏河流域、开孔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一干:塔里木河干流流域)为具体研究对象,并将四个源流区划分为山区和平原区,将干流划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分别从不同类型的干旱视角——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并结合站点实测数据和地球产品数据探讨该流域在1961-2010年期间的干旱变化。首先,采用趋势分析、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法(EOF)和重标极差分析法(R/S分析法)对其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了该流域在近50年中的干湿变化;其次,运用滞后相关分析和交叉小波方法探讨了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时空响应;最后,以区域灾害系统理论为基础,认为区域灾害系统主要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防灾减灾能力构成,对研究区域的气象干旱灾害风险、水文干旱灾害风险以及气象-水文干旱综合灾害风险进行评估,识别重点干旱灾害区。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从时间上来看,“四源一干”的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在研究时段内总体上都呈减弱趋势,并且气象干旱指数和水文干旱指数存在多时间尺度振荡周期。近50年中,干旱的变化趋势方面,“四源”的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变化一致,都呈现减弱趋势,其中,气象干旱在夏季减弱趋势最明显,水文干旱在冬季减弱趋势最明显。“一干”上游的气象干旱呈现增强趋势,水文干旱呈现减弱趋势,而中、下游的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变化一致,都呈现减弱趋势。然而,“四源一干”的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变化趋势在不同年代存在差异,其中,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是二者增强的阶段。在平均干旱历时和烈度方面,“四源一干”的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历时都呈变短趋势,干旱烈度都呈减弱趋势,其中,水文干旱的平均干旱历时比气象干旱的平均干旱历时长。叶尔羌河和和田河流域的平均干旱历时变短趋势和平均干旱烈度减弱趋势都不明显,并且二者的整体变化过程较为相似。而阿克苏河流域、开孔河流域和干流流域的平均干旱历时和烈度都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平均干旱强度方面,“四源一干”的气象和水文干旱强度都没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变化过程比较平稳,呈现轻微的减弱趋势。“四源一干”的气象干旱指数和水文干旱指数都具有月尺度、年际尺度和年代际尺度的周期,其中,月尺度的周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四源一干”之间以及各自内部山区和平原区(或者上游、中游和下游)之间的气象干旱指数和水文干旱指数的周期在短时间尺度上比较接近,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周期的差异性也在增大。(2)从空间上来看,在研究时段内,“四源一干”之间以及各自内部之间的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空间格局存在差异。其中,“四源一干”的气象干旱都呈现全流域减弱趋势,而水文干旱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有增强趋势,在人类活动稀少的区域呈减弱趋势。近50年中,干旱的变化趋势方面,“四源一干”的气象干旱在空间上总体都呈现显着减弱趋势,水文干旱在空间上总体也呈现减弱趋势,但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有增强趋势。干旱发生次数方面,阿克苏河流域、叶尔羌河流域、和田河流域和干流流域的气象干旱发生次数总体上比开孔河流域气象干旱发生次数多,大都处于37-45次之间,而开孔河流域则处于25-32次之间。水文干旱的发生次数在流域内的差异较大,而在流域间的差异较小,大都在29-45次之间。干旱历时方面,叶尔羌河流域和和田河流域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相对高值区都分布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干流流域的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历时高值区都主要分布在下游,而阿克苏河流域和开孔河流域的气象干旱历时在空间上分布比较均匀,水文干旱历时中,阿克苏河流域的相对高值区在山区,开孔河流域的相对高值区在山区和流域尾闾区。干旱强度方面,“四源一干”的气象干旱强度分布的都比较均匀,总体上处于中旱状态,而其水文干旱强度山区的略微高于平原区,总体上处于轻旱状态。阿克苏河流域和叶尔羌河流域的气象干旱场和水文干旱场都存在全流域一致型和山区-平原区反相型两种空间分布模态,这两种模态分别对应着全流域干旱少雨、湿润多雨、山区湿润平原区干旱、山区干旱平原区湿润四种干旱表现形式,叶尔羌河流域的水文干旱场还存在西南-东北交错型的空间分布模态,对应着从西南到东北依次湿润-干旱-湿润-干旱和干旱-湿润-干旱-湿润的表现形式;和田河流域的气象干旱场存在全流域一致型和西南-东北交错型两种空间分布模态,而水文干旱场存在全流域一致型和山区-平原区反相型两种空间分布模态;开孔河流域的气象干旱场存在全流域一致型、山区-平原反相型和人类活动稀疏区-人类活动密集区反相型三种空间分布模态,而水文干旱场存在东南-西北反相型和东南-西北交错型的空间分布模态;干流流域的气象干旱场和水文干旱场都存在全流域一致型和中上游-中下游反相型两种空间分布模态,此外,水文干旱场还存在上-中-下游交错型空间分布模态,即对应着上游和下游湿润中游干旱、上游和下游干旱中游湿润的两种干旱表现形式。(3)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存在多时间尺度响应。从时间上来看,在短时间尺度上,水文干旱和气象干旱之间的共振性变化频繁且复杂,而在长时间尺度上,水文干旱和气象干旱之间的共振性变化比较稳定。从空间上来看,在月尺度和年际尺度上,“四源一干”中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基本呈显着的正相关性,并且,平原区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相关性总体上强于山区。在年代际尺度上,“四源”的平原区有大面积未利用地的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之间呈现负相关性,但大都不显着,而干流流域中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之间仍呈现出显着正相关性。水文干旱一般滞后于气象干旱一段时间发生,并且山区的滞后时间长于平原区。整个干流流域以及四源流平原区的平均滞后时间大都分布在7天之内,而阿克苏河流域和开孔河流域山区的滞后时间主要分布在151-365天之内,叶尔羌河流域和和田河流域山区的滞后时间高达一年甚至更久。(4)气象干旱灾害、水文干旱灾害和综合干旱灾害的高风险区都分布在人类密集的区域。气象干旱致灾因子、水文干旱致灾因子和气象-水文综合干旱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四源一干”的气象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在空间上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而水文干旱致灾因子和气象-水文综合干旱致灾因子的危险性都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区域比较高,在人类活动少的区域危险性比较低。此外,在人类活动密集的地区,干旱孕灾环境的敏感性和承灾体的暴露性比较高,干旱防灾减灾能力比较强,在人类活动少的地区,干旱孕灾环境的敏感性和承灾体的暴露性比较低,干旱防灾减灾能力比较弱。在干旱灾害风险方面,气象干旱灾害风险,水文干旱灾害风险和气象-水文干旱综合灾害风险,其空间格局却都表现出极高的相似性,即高风险区大都分布在平原区,也即在人口密集、耕地面积广阔和社会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而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山区或者人口稀少的未利用地地区。

韩春辉[7](2020)在《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其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必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协调关系。从全球各个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经济社会发展空间越来越集中化,生态环境空间差异愈发明显,特别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人类对生态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水资源的空间制约作用愈发明显,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陷入困局。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已然成为全球各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甚至于成为国家间用水利益冲突的爆发点。然而,从已有研究进展来看,围绕“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方法研究上都较为薄弱,导致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实际应用成果较少,从而使得水资源空间均衡管控缺乏依据,无法科学合理地指导水资源空间均衡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开展水资源空间均衡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本文通过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团队前期研究基础,在理论方面,提出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揭示水资源空间均衡的原理,提出并构建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在方法方面,对比分析已有相关空间均衡分析方法,提出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方法;在应用方面,将提出的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和量化方法在“一带一路”及其典型代表流域塔里木河流域开展实例应用,为区域水资源空间均衡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与框架体系。在对空间均衡相关概念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揭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以“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具体应用”为主线构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结果表明,水资源空间均衡是指在空间上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为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系统,理论基础为系统论、水循环原理等,研究方法包括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空间均衡调控方法等,应用实践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开展;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应遵循一定的应用规则。(2)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方法研究。通过对比已有空间均衡相关分析方法,梳理可供借鉴的观点,提出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针对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问题,从判别准则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并量化;最后为解决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结果表明,所提空间均衡五要素、空间均衡系数和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空间均衡系数(度)等值线及重心绘制方法能够定量刻画空间均衡问题;构建的水资源空间均衡判别准则指标体系能够综合表征水资源空间均衡状况;所提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可用于优化水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3)“一带一路”研究区范围及特征分析。在“一带一路”主体路线绘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两层面和多尺度研究思路,并进行了分区。基于“一带一路”主体国家区层面,概述了自然地理及经济社会状况,并从水文气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方面开展了“一带一路”单要素特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主体路线分为海上和陆上主体路线,总长度68998.02km,途径50个国家;“一带一路”研究思路分为主体水资源区和主体国家区研究,研究尺度分为大、中、小三个尺度,对应分区个数分别为11、50、1110(1391);沿线50个国家自然地理丰富多样、经济社会差异显着;水文气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各具特色。(4)“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方法应用研究。以“一带一路”主体国家区为对象,从水文气象和经济社会用水两个方面选取代表性指标开展所提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方法的大尺度应用研究,并基于综合结果分析提出空间均衡调控策略。结果表明:“一带一路”主体国家区降水、温度、蒸散发、径流空间均衡度分别为:0.66(较均衡)、0.57(接近不均衡)、0.61(较均衡)、0.50(接近不均衡);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农业用水空间均衡度分别为:0.22(较不均衡)、0.37(较不均衡)和0.16(基本不均衡),整体空间均衡程度不高,为此针对性的提出了8条“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建议。(5)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应用研究。以“一带一路”典型代表流域“塔里木河流域”为例,开展所提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的小尺度应用研究。基于塔里木河流域概况,计算2004-2017年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度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所提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方法对2017年塔里木河流域进行调控,辨识了关键因子,进行了方案优选,并提出了保障建议及对策。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空间均衡度为0.62;2017年塔里木河水资源空间均衡度为0.60,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度为0.62,调控后,空间均衡度上升至0.71、和谐度上升至0.70。

汪勇[8](2020)在《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与地下水位调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对内陆河干旱区生态水文大规模的研究始于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1996-2000)。经过多年研究,对西北内陆河干旱区水文循环与生态格局的结构关系与演变机理有了明确认识。山区降雨产流,平原区径流消耗,出山口径流形成地下水潜流场,形成并支撑平原区绿洲-过渡带-荒漠共生体系,即由水分驱动的干旱区平原生态圈层结构。水资源开发利用改变了地下水位的空间分布,生态圈层结构也随之改变。因此生态系统的安全取决于地下水潜流场的稳定性,关键在于保持绿洲荒漠之间一定规模的过渡带,阻止荒漠扩张,使绿洲与荒漠保持安全距离。根据生态圈层结构理论,这需要过渡带保持一定的地下水埋深。绿洲安全是内陆河干旱区生态保护的核心。灌溉是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常见形式,这是水分向绿洲集中的过程,对绿洲生态安全会造成重大影响。一方面,由于水资源向绿洲集中,潜流场外缘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绿洲荒漠交错过渡带植被退化消亡,过渡带面积减少,荒漠向绿洲进逼。另一方面,灌溉排水不畅,导致绿洲内部地下水位剧烈上升,产生次生盐碱化。例如,地处河西走廊的黑河流域1970年代至1990年代,天然绿洲萎缩,过渡带面积减少了 6972km2,荒漠扩大了 14281km2。1990年代至2016年,人工绿洲面积又增加了 732km2,而过渡带进一步减少4127 km2,荒漠面积持续扩大。与此同时,次生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累积达到722.22km2,初步估算因盐渍化而蒸发损耗与被咸化的水量合计约6.92~8.22亿m3/年。这种由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导致荒漠化与盐碱化并存的生态问题,内外夹击,严重威胁着绿洲生态安全。本文旨在研究探索一种系统解决内陆河干旱平原绿洲生态安全问题的综合技术方法途径,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考察,对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形成演变机理及其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人工干扰局部地下水位,协同消除次生盐渍化、恢复过渡带以遏制荒漠化扩张。基于干旱区内陆河平原生态圈层结构原理,论述绿洲-过渡带-荒漠共生体系与地下水埋深变化机理联系,建立绿洲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内陆河出山口以下平原为径流耗散区,潜水蒸发是其主要形式,以潜水影响层概念描述毛管上升水分布规律,建立地下水位(埋深)与地表生态单元补排关系,从机理上揭示荒漠化与盐渍化的地下水埋深条件。对绿洲生态安全的关键绿洲荒漠交错过渡带进行深入研究,开展过渡带野外调查,包括群落构成、群落演替、地下水埋深等,界定过渡带合理范围,以阻止荒漠化扩张。通过潜水影响层与过渡带植被根系作用层关系定义控制荒漠化边界的临界地下水埋深,以潜水影响层与地表面关系定义产生次生盐碱化的地下水临界埋深,并提出相应的定量计算方法与结果。基于支撑生态圈层结构的地下水连续潜流场概念,提出协同解决灌区内部次生盐碱化和过渡带荒漠化的地下水位调控思想及技术方法。本文以黑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为例,并选择罗城灌区(绿洲)深入剖析,通过大量的野外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开展内陆河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应用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主要研究成果。(1)建立了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的理论基础。根据干旱区内陆河平原生态圈层结构原理,通过揭示绿洲-过渡带-荒漠共生体系与地下水埋深变化机理联系,表明过渡带对于遏制荒漠化扩张、保障绿洲生态安全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保护并恢复过渡带是绿洲整体生态安全的关键。由于以灌溉为主的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是水资源向绿洲集中的过程,必然导致地下水位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一是潜水蒸发最薄弱的过渡带地下水位下降,结果是过渡带退化,荒漠化随之扩张,导致绿洲直接面对荒漠;二是灌区排水不畅使地下水位超乎寻常地上升,导致绿洲内部出现大量盐碱地,直接威胁绿洲自身安全。显然,水资源利用不可避免地同时引发过渡带退化荒漠扩张与次生盐渍化。潜流场的连续性使得二者既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又具有互补性,为协调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了干旱平原潜水蒸发概念性模型,从机理上揭示荒漠化与盐渍化的地下水埋深条件。内陆河出山口以下平原为径流耗散区,潜水蒸发是其主要形式。由于毛管吸引力驱动,依附于潜水面形成潜水影响层,地下水通过潜水影响层与地表生态产生联系。地表植被通过根系作用层从潜水影响层吸收水分,对于过渡带,当地下水位下降,潜水影响层与过渡带植被根系作用层脱离接触,由于失去水分补给,导致过渡带植被消亡,形成荒漠入侵。当地下水位上升,潜水影响层接触到地表,携带土壤中的盐分不断输送到地表析出结晶,形成次生盐碱化。潜水影响层概念描述了潜水面毛管水的分布规律,将毛管水最大上升高度定义为潜水影响层厚度用以概括土壤毛管上升水活动范围,以土壤水垂直分布描述潜水影响层内土壤水分布结构。利用自主推导研发的土壤毛管当量孔径推理计算公式,通过分析参数取值方法,探讨了液体表面张力在不同生态问题中取值问题,深化了潜水影响层厚度的计算方法。利用经验公式拟合曲线,同时尝试从理论推导了潜水影响层土壤水分布结构。(3)对影响绿洲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绿洲荒漠交错过渡带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大量野外调查与研究分析,确定了黑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合理荒漠边界。在黑河流域平原区开展过渡带野外调查和研究分析,包括植被演替、群落构成、根系作用层范围、地下水埋深等,共计235个野外植被取样点,8个河岸典型断面植被与地下水关系调查,68个地下水观测点。确定了黑河流域平原区过渡带植被主要群落类型为骆驼刺、梭梭、白刺、沙拐枣、柽柳,主要分布规律为多呈单一物种、中低盖度形式。得到了水分改变条件下植被演替的规律,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变,过渡带灌木半灌木过渡型植被群落逐渐向荒漠地带性植被演替甚至消亡。根据野外调查的不同植被群落的根系作用层厚度及地下水埋深资料,分析了过渡带获得地下水补给的埋深条件,确定了黑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过渡带合理保护范围,通过界定过渡带-荒漠边界阻止荒漠化扩张。(4)根据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产生机理,定义对应的地下水临界埋深并实施计算,作为治理和管控的重要依据。当潜水影响层与过渡带植被群落根系作用层发生接触才开始吸收水分,二者有交叉地下水才能够对过渡带植被形成稳定补给,因此将潜水影响层厚度与过渡带植被根须作用层厚度之和定义为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在潜水蒸发作用下土壤盐分被溶解并随着水分运动,当潜水影响层与地表发生接触后,携带的盐分将在地表析出结晶,因此将潜水影响层厚度直接定义为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通过罗城灌区实施计算,并进行大量野外实证分析,获得罗城灌区外围过渡带梭梭+白刺+沙拐枣、柽柳、骆驼刺+芦苇+沙蓬3种植被群落的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分别为8.26m、11.26m和13.26m,绿洲灌区内部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为1.29m。(5)基于支撑生态圈层结构的地下水连续潜流场概念,提出了协同解决过渡带荒漠化和灌区内部次生盐碱化的地下水位调控思想及技术方法。过渡带荒漠化是绿洲外围潜流场收缩,地下水埋深过深,导致过渡带植被缺水而消亡;绿洲内部次生盐碱化是地下水埋深过浅,水量过剩。显然二者从水量上高度互补。基于地下水流场的连续性,可以对地下水进行局部人工干预,调控地下水位,协同解决过渡带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调控:抽取盐碱地咸水,将地下水位调降到盐渍化临界埋深之下以消除盐渍化;将抽出的咸水输送到过渡带调升地下水位至荒漠化临界埋深之上以恢复过渡带,阻止荒漠扩张。本文以罗城灌区为地下水位调控示范进行分析研究,并对黑河流域进行了潜力估算。得到:①罗城灌区盐碱化区域被矿化水量为1.76×106~4.70×106 m3,另有自盐碱地蒸发耗用水量为1.99×107m3,通过调控,预计可恢复宽度约为0.85~2.37km、面积约为23~212km2的过渡带范围。②黑河流域平原区次生盐碱化被矿化的水资源量约为0.43~1.73亿m3,盐碱地蒸发耗用水量约为6.49亿m3,如果实现协同调控,预计可恢复过渡带面积约258~2110km2。

姚亚玲[9](2019)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文中认为塔里木河流域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和深度贫困区,脆弱与贫困相互交织耦合,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对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的资源合理配置、“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协同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可分为7个章节:第一、二章主要是通过梳理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文献,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思想、职责,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中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间的辩证关系,并对相关生态安全理论进行分析和充分应用;第三、四章在了解塔里木河流域近几年来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该流域生态环境发生演变的时空因素以及驱动力因素(自然驱动力、人为驱动力)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建设对该流域生态安全的影响;第五章通过构建符合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选择生态较为脆弱的南疆五地州,运用DPSIR模型对其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第六章为了进一步剖析塔里木河流域上、中、下游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稳定性,特选择上游阿拉尔市、中游轮台县和下游若羌县作为典型县域,运用生态网络分析法(ENA)对其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测度和分析;第七章在总结上文所得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塔里木河流域在今后“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进生态安全的调控举措,为协调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提供依据,也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序推行奠定坚实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1)在全面了解“一带一路”建设基本情况,辨析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安全间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该流域在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中资源环境明显好转,在沙漠化治理、盐碱地治理、水资源治理及水土流失治理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生态系统自身的脆弱性致使其承载能力和弹性力仍然较低,对人口增长及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支撑能力较弱。(2)影响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有自然驱动力、人为驱动力和政策文化驱动力。其中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匮乏以及土地利用和生产方式粗放、灌溉方式不合理导致绿洲土地盐渍化,均使得流域生态系统压力较大。值得关注的是,流域生态系统、经济社会系统若不能协调良性发展,南疆贫困地区将难以摆脱“贫困—生态环境破坏—贫困”的恶性循环。应把治理生态环境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将“两山理论”充分应用到流域生态脆弱区,避免脆弱的资源环境吞噬经济发展带来的成绩,致使本就未脱贫的人口再次陷入贫困境地。(3)通过运用DPSIR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南疆五地州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得出:2012~2016年南疆五地州生态安全状况呈现明显波动,安全等级由重度预警向中、轻度预警转变,2016年再次演变为中度预警。随着驱动力(D)、压力(P)的不断增强,国内外市场的开放和联通,使得农副产品、纺织品等需求量增加,驱动力(D)、压力(P)带来的影响(I)综合指数提升,五大子系统间相互影响和制约。对此,协调各子系统间的作用关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考虑环境保护的同时兼顾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对守护“绿水青山”、发展“金山银山”具有重要意义。(4)对塔里木河流域上游阿拉尔市、中游轮台县及下游若羌县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发现: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阿拉尔市、轮台县、若羌县生态系统形成了良好的信道容量C,在面对自身脆弱性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时可以进行基本的转化和消耗,但对于高强度的经济开发活动的转化、消耗能力不足;2012~2016年三个县(市)的生态系统聚合度A和系统冗余度E均不高,生态系统内物质信息交换能力不足、流动路径单一,结构稳定性差;三个县(市)的生态系统使用率(A/C)较高,空闲率(E/C)较低,生态系统间物质信息的代谢路径集中,网络发育较缓慢。对此,要着重提升响应R”对“压力P”的缓解能力,优化响应措施的实施绩效,加强流域自然环境的修复力度,重视“影响I”对“响应R”的拉动能力,完善流域自然灾害应急响应措施。为保证“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兼顾生态安全,需要规划制定该流域两山理论的发展路线;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依据流域区域特征,加快南疆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唐尚书[10](2019)在《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文中认为罗布泊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在我国历史上“汉唐气象”的文化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和能动性意义。然而罗布泊地区地处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环境变迁对该地社会文明发展影响巨大。本研究将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如动植物群落、自然气候、河湖水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城市聚落、道路交通、生业形态以及绿洲社会秩序等社会环境要素为主要考察对象,按照历史时间顺序分别对两汉、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等不同时期的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展开论述,并通过“生态环境-社会文明”互动视角重新审视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演变的路径及特点。论文将环境史纳入到罗布泊地区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之中,强调生态环境与社会文明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整体性,不仅丰富了西北史地研究的内容,也可以为内陆河流域环境变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具有良好的学术价值与现实观照意义。研究的材料来源除了传世文献中关于罗布泊及其相关地区的记录,还参考并借鉴了新疆等地出土文献如楼兰尼雅汉简、佉卢文、粟特古信札等文书以及墓葬、城市遗址等考古实体资料。研究中将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环境考古学、生态学、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并借助遥感以及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用以罗布泊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与总结。同时研究中还参考与借鉴了历史长时段理论、历史社会心理学、竺可桢气候变迁学说以及生态韧性等作为理论指导。研究结论认为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主要通过罗布泊河湖水系、交通道路、城市聚落以及生业形态等景观内容的变化加以呈现。汉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具有周期性变化特点,社会文明的沉浮与生态环境的兴衰具有很大程度的正相关性。当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并恶化时,当地社会文明处于衰弱甚至废弃的边缘状态;而一旦环境有所好转,此时社会又开始逐渐恢复并走向复兴。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本身具有生态韧性,能够抵抗一定程度的外来干扰并进行自我修复。从整体来看,汉唐时期影响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本身的变化,而人类活动则只是对生态修复的时间与过程产生了促进或延缓的能动性影响。

二、对于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的初步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于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的初步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土地利用变化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流域尺度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1.2.2 水文过程驱动下的生态效应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形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文地质特征
        2.1.4 土壤、植被状况
        2.1.5 社会经济概况
        2.1.6 水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2.2 数据采集与处理
        2.2.1 气象数据
        2.2.2 水文数据
        2.2.3 土地利用变化数据
        2.2.4 植物样方调查数据
        2.2.5 水文地质数据
        2.2.6 社会经济数据
    2.3 研究方法
        2.3.1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概念模型构建
        2.3.2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数值模型求解
        2.3.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第三章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数值模拟
    3.1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1 计算范围与目的层
        3.1.2 目的层水力学特征概化
        3.1.3 边界条件概化
        3.1.4 源汇项的处理
    3.2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数值模型求解
        3.2.1 数学模型
        3.2.2 空间离散
        3.2.3 时间离散
        3.2.4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3.2.5 源汇项计算
    3.3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3.3.1 模型的识别
        3.3.2 模型的验证
    3.4 地下水均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地利用变化对塔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影响
    4.1 近30年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
        4.1.1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时间变化特征
        4.1.2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特征
    4.2 不同土地利用变化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均衡分析
        4.2.1 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均衡分析
        4.2.2 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水量均衡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水文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模拟
    5.1 不同水文年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径流量变化
    5.2 丰水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
    5.3 平水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
    5.4 枯水年土地利用变化与地表水-地下水转化的关系
    5.5 不同水文年塔里木河干流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塔里木河干流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的生态效应
    6.1 近30年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6.1.1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间变化特征
        6.1.2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变化特征
        6.1.3 塔里木河干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因素分析
    6.2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对河岸植被的影响
        6.2.1 塔里木河干流河道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6.2.2 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对河岸植被的影响
    6.3 生态输水对尾闾台特玛湖的影响
    6.4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生态恢复措施
        6.4.1 塔里木河干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转化关系
        6.4.2 塔里木河干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叶尔羌河流域河道水量耗散过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区水循环及水量耗散研究
        1.2.2 干旱区分布式水文模拟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
        2.1.2 社会经济
        2.1.3 水资源条件
        2.1.4 河道情况及河道划分
    2.2 数据来源
        2.2.1 河道径流数据来源
        2.2.2 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数据来源
        2.2.3 植被覆盖度数据来源
        2.2.4 SWAT模型输入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2.3.2 景观格局指数变化
        2.3.3 植被盖度值计算
        2.3.4 水量平衡公式
        2.3.5 SWAT模型
第三章 叶尔羌河土地覆被及植被盖度变化趋势分析
    3.1 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分析
        3.1.1 土地利用变化
        3.1.2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3.2 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3.2.1 景观类型分析
        3.2.2 叶尔羌河流域整体景观分析
    3.3 植被盖度变化与下泄水量关系分析
        3.3.1 近20a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
        3.3.2 下泄水量与植被覆盖度变化耦合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叶尔羌河河道水量平衡及耗散过程分析
    4.1 河道水量损失特点分析
    4.2 河道水量损失组成分析
    4.3 河道水量损失与断面来水及耗水关系分析
    4.4 小节
第五章 基于SWAT模型的叶尔羌河河道径流及河道耗散过程模拟分析
    5.1 SWAT模型的构建
        5.1.1 子流域划分
        5.1.2 土壤数据
        5.1.3 土地利用数据
        5.1.4 水文响应单元划分
        5.1.5 气象数据
    5.2 SWAT模型参数校准及模拟结果分析
        5.2.1 调参及验证方法
        5.2.2 年尺度径流过程模拟
        5.2.3 月尺度径流过程模拟
    5.3 河道水量损耗过程分析
        5.3.1 叶尓羌河流域中下游河道水面宽度提取与测量
        5.3.2 河道断面自然损耗
        5.3.3 河道自然损耗沿程变化分析
    5.4 土地利用变化对叶尓羌河河道水量耗散影响
        5.4.1 叶尓羌河流域中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对国民经济耗水量的影响
        5.4.2 叶尓羌河流域中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对自然河道水量损失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基于深度学习的干旱区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数据准备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荒漠化时空变化分析
    3.1 模型训练分类及结果精度分析
    3.2 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地物分类分析
    3.3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荒漠等级划分
    3.4 荒漠化时空变化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荒漠化驱动机制研究
    4.1 灰色关联度的驱动机制分析
    4.2 GM(1,1)模型预测
    4.3 荒漠化治理对策和建议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自然地理学实践与应用研究进展
    2.1 综合自然区划服务国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
        2.1.1 经典综合自然区划服务国家农业生产
        2.1.2 生态地理区划服务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1.3 综合区划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1.4 未来风险区划服务全球变化应对
    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服务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2.2.1 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撑
        2.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及其生态效应
    2.3 自然灾害过程和风险评估研究服务国家减灾救灾需求
        2.3.1 初步形成泥石流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减灾技术在国内外减灾中产生良好成效
        2.3.2 灾害风险研究逐步从单灾种向多灾种综合风险转变
        2.3.3 综合气候变化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逐步形成
        2.3.4 灾害风险评估支撑了国家防灾减灾管理
    2.4 荒漠化过程研究与防治技术研发促进国家荒漠化治理科学化
        2.4.1 石漠化过程与防治研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4.2 沙漠化和土壤风蚀研究直接服务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防治
        2.4.3 水土保持研究为东部季风区农业和生态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4.4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调控与生态屏障建设
    2.5 地理综合研究推动黄淮海平原风沙盐碱地中低产田改造取得良好效果
        2.5.1 盐碱地改良技术应用
        2.5.2 风沙地改良技术应用
    2.6 冻土工程研究为中国冻土工程与寒区大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2.6.1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工程
        2.6.2 青藏公路冻土路基工程
        2.6.3 哈尔滨—大连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冻土路基工程
    2.7 化学元素异常地理分布和机理研究服务国家地方病防治
        2.7.1 发现低硒带,确定环境病因,为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防治提供有效途径
        2.7.2 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系统揭示中国地方病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7.3 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鼠疫与环境图集》,系统揭示了鼠疫流行的时空流行规律,阐明了鼠疫疫源地的类型、分布及其长期赋存机制
        2.7.4 建立了环境砷氟暴露与地方性砷氟中毒的剂量与效应关系,为地方性砷氟中毒防治和国家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
    2.8 空间定位观测与监测保障自然地理过程的创新研究
        2.8.1 自然地理定位观测站建设推动地理学过程的定量化研究
        2.8.2 定位观测和监测系统科技成果有力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2.9 空间分异的度量与统计归因地理探测器
3 展望

(5)基于遥感的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与农业用水研究 ——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研究进展
        1.2.2 基于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研究进展
        1.2.3 塔里木河流域农作物遥感调查与水资源研究现状
        1.2.4 研究评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流程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自然条件
        2.1.3 农业生产
    2.2 数据准备及处理
        2.2.1 遥感数据及其处理
        2.2.2 数据预处理
        2.2.3 其他数据及处理
    2.3 主要研究方法
        2.3.1 物候差
        2.3.2 多时相植被指数法
        2.3.3 决策树分类法
第三章 基于多时相植被指数的农作物种植结构遥感提取
    3.1 植被指数及其时间序列曲线
        3.1.1 植被指数选取与计算
        3.1.2 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曲线
    3.2 决策树构建及分类提取
        3.2.1 时间窗口与判断阈值确定
        3.2.2 决策树提取规则与模型
        3.2.3 决策树分类与分类后处理
    3.3 精度评价
第四章 基于GIS的农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1 种植结构空间分布
        4.1.1 塔里木河下游农作物空间分布特征
        4.1.2 棉花作物种植空间分布情况
        4.1.3 香梨作物种植空间分布情况
        4.1.4 红枣作物种植空间分布情况
    4.2 种植结构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 塔里木河下游农业用水计算与优化分析
    5.1 塔里木河下游水资源利用现状
        5.1.1 水资源利用现状
        5.1.2 农业水利分布状况
    5.2 农业用水计算与分析
        5.2.1 基于样本调查的农业用水计算
        5.2.2 塔里木河下游农业用水状况分析
    5.3 塔里木河下游农业用水优化建议分析
        5.3.1 水资源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5.3.2 优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基于GLDAS和GRACE数据的塔里木河流域干旱综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科学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研究进展
    1.2.2 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研究进展
    1.2.3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特色和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自然环境特征
    2.1.3 社会经济特征
2.2 数据来源
    2.2.1 气象数据
    2.2.2 径流数据
    2.2.3 陆地水储量变化量数据
    2.2.4 陆地水储量数据 第三章 基本概念辨识与干旱响应机制
3.1 基本概念辨识
    3.1.1 干旱的基本概念
    3.1.2 气象干旱和水文干旱的区别与联系
3.2 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响应机理 第四章 气象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
4.1 气象干旱指数选取
    4.1.1 气象干旱指数选取
    4.1.2 数据评价和处理
4.2 气象干旱的时间变化特征
    4.2.1 干旱的趋势变化
    4.2.2 干旱历时、烈度和强度
    4.2.3 干旱的多时间尺度振荡
    4.2.4 干旱的分形特征
4.3 气象干旱的空间变化特征
    4.3.1 干旱的趋势变化
    4.3.2 干旱次数、历时和强度分布
    4.3.3 干旱的空间格局变化
    4.3.4 干旱的空间分形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水文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
5.1 水文干旱指数选取
5.2 水文干旱的时间变化特征
    5.2.1 干旱的趋势变化
    5.2.2 干旱历时、烈度和强度
    5.2.3 干旱的多时间尺度振荡
    5.2.4 干旱的分形特征
5.3 水文干旱的空间变化特征
    5.3.1 干旱的趋势变化
    5.3.2 干旱次数、历时和强度分布
    5.3.3 干旱的空间格局变化
    5.3.4 干旱的空间分形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时空响应
6.1 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时间响应
    6.1.1 简单相关性
    6.1.2 多时间尺度相关性
6.2 水文干旱对气象干旱的空间响应
    6.2.1 时滞互相关性
    6.2.2 多时间尺度空间响应
6.3 小结 第七章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
7.1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思路
    7.1.1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的内涵
    7.1.2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7.1.3 干旱灾害风险的指标体系构建
7.2 干旱灾害风险评价
    7.2.1 干旱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价
    7.2.2 干旱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价
    7.2.3 干旱承灾体暴露性评价
    7.2.4 干旱防灾减灾能力评价
    7.2.5 干旱灾害风险评价
7.3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团队前期研究基础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与框架体系
    2.1 水资源空间均衡基本概念
        2.1.1 均衡的概念
        2.1.2 空间的概念
        2.1.3 空间均衡的概念
        2.1.4 水资源空间均衡的概念
    2.2 水资源空间均衡原理
    2.3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体系框架
        2.3.1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基本理念
        2.3.2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关键内容
        2.3.3 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的应用规则
3 水资源空间均衡量化方法研究
    3.1 空间均衡已有相关分析方法对比
        3.1.1 基于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2 基于数列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3 基于不平衡指数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4 基于位序-规模法则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5 基于ROXY指数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6 基于平衡线模型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7 基于和谐平衡理论的空间均衡分析方法
        3.1.8 可供借鉴的观点
    3.2 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
        3.2.1 空间均衡五要素描述
        3.2.2 空间均衡系数计算方法
        3.2.3 空间均衡度计算方法
        3.2.4 空间均衡系数(度)等值线及重心绘制方法
    3.3 水资源空间均衡判别准则量化
    3.4 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方法
        3.4.1 水资源空间均衡一般调控方法
        3.4.2 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方法
4 “一带一路”研究区范围及特征分析
    4.1 “一带一路”主体路线
    4.2 “一带一路”两层面和多尺度研究思路及分区
        4.2.1 “一带一路”两层面研究思路
        4.2.2 “一带一路”多尺度研究思路及分区
    4.3 “一带一路”概况
        4.3.1 自然地理
        4.3.2 经济社会
    4.4 “一带一路”单要素特征指标分析
        4.4.1 水文气象
        4.4.2 水利工程
        4.4.3 生态环境
5 “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方法应用研究
    5.1 水文气象要素空间均衡分析
        5.1.1 降水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1.2 温度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1.3 蒸散发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1.4 径流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2 经济社会用水空间均衡分析
        5.2.1 工业用水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2.2 生活用水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2.3 农业用水空间均衡计算结果与分析
    5.3 “一带一路”水资源空间均衡综合分析与调控策略
6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调控应用研究
    6.1 塔里木河流域概况
        6.1.1 自然地理
        6.1.2 水文气象
        6.1.3 经济社会
        6.1.4 水利工程
        6.1.5 生态环境
    6.2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计算与分析
        6.2.1 水资源空间均衡度计算及等级划分
        6.2.2 水资源空间均衡度时空变化分析
    6.3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计算结果及分析
        6.3.1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关键因子辨识
        6.3.2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和谐调控方案优选
        6.3.3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空间均衡保障建议及对策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主要成果图表
    图片
    表格
附录B:个人简历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1 个人简历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编书籍
    4 参与研究课题
    5 软着及专利
    6 参加学术会议
    7 获得的荣誉奖励
致谢

(8)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与地下水位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造性成果评价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干旱区生态水文概况
        1.2.2 绿洲生态安全要素
        1.2.3 潜水蒸发与生态圈层结构稳定研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内陆河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机理
    2.1 内陆河干旱区生态水文原理
        2.1.1 水文循环特征
        2.1.2 生态圈层结构
    2.2 绿洲生态安全机理分析
        2.2.1 人工作用下地下水潜流场变化
        2.2.2 水文原理
        2.2.3 绿洲安全与地下水位调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绿洲生态安全的潜水埋深
    3.1 潜水蒸发原理
    3.2 潜水蒸发概念性模型
        3.2.1 毛管水运动与潜水影响层
        3.2.2 概念性模型
    3.3 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
        3.3.1 地下水补给植被概述
        3.3.2 荒漠化临界地下水埋深计算方法
    3.4 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
        3.4.1 潜水蒸发形成次生盐碱化概述
        3.4.2 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计算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分析
    4.1 黑河流域生态水文特点
        4.1.1 降雨分布及径流规律
        4.1.2 地下水运移转化规律
        4.1.3 水文循环转化过程与特点
    4.2 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水文情势变化
        4.2.1 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4.2.2 灌溉与地下水潜流场的变化
        4.2.3 生态圈层结构的变化
    4.3 黑河流域平原区植被格局
        4.3.1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概况
        4.3.2 黑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区植被调查
        4.3.3 典型河岸断面植被调查
        4.3.4 黑河流域平原区植被组成和分布规律
        4.3.5 过渡带群落构成与演替
    4.4 盐渍化调查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黑河流域示范区生态地下水位临界埋深分析计算
    5.1 示范区基本概况
        5.1.1 植被分布与土壤类型
        5.1.2 水利工程及灌区用水分析
        5.1.3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5.2 过渡带与荒漠边界分析
        5.2.1 边界植被与地下水位调查
        5.2.2 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计算
    5.3 防止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
        5.3.1 盐碱化情况
        5.3.2 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
    5.4 野外实证
        5.4.1 荒漠化地下水临界埋深野外实证分析
        5.4.2 盐碱化地下水临界埋深野外实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绿洲安全的地下水位调控
    6.1 调控原理分析
    6.2 调控关键技术方法
        6.2.1 确定合理荒漠边界
        6.2.2 互补潜力估算方法
        6.2.3 调控工程关键计算
    6.3 应用案例分析
        6.3.1 罗城灌区互补潜力分析
        6.3.2 黑河流域平原区互补潜力分析
    6.4 干旱区地下水位管理建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9)“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生态安全的研究进展
        1.2.2 生态安全评价及其方法的研究进展
        1.2.3 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研究
        1.2.4 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研究
        1.2.5 述评
    1.3 研究框架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思路
        1.3.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生态安全评价的相关理论分析
    2.1 “一带一路”建设的内涵与生态系统安全间的辩证关系
        2.1.1 “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2.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思想
        2.1.3 “一带一路”建设在推进绿色发展过程中的职责
        2.1.4 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安全的辩证关系
    2.2 “一带一路”建设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分析
        2.2.1 两山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生态恢复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塔里木河流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建设基本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土壤和植被
        3.1.3 气候特征
        3.1.4 水系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3.1.5 地形地貌特征
        3.1.6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2 经济社会概况
    3.3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情况
        3.3.1 沙漠化治理
        3.3.2 盐碱地治理
        3.3.3 水资源治理
        3.3.4 水土流失治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力分析
    4.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分析
        4.1.1 水域面积变化情况
        4.1.2 土地资源变化情况
        4.1.3 植被变化情况
        4.1.4 气候变化情况
    4.2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力分析
        4.2.1 自然驱动力分析
        4.2.2 社会经济活动驱动力分析
        4.2.3 政策文化驱动力分析
    4.3 “一带一路”建设对塔里木河流域资源环境的影响
        4.3.1 进出口贸易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影响
        4.3.2 “一带一路”建设对生态重建与修复的影响
        4.3.3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政策沟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评价
    5.1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区介绍
        5.1.1 自然环境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2 生态安全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DPSIR模型的介绍与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3 指标权重及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的介绍
        5.3.1 熵权法的概念
        5.3.2 熵权法的应用
    5.4 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的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分析
    6.1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基本概况
        6.1.1 自然环境概况
        6.1.2 社会经济概况
    6.2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6.2.1 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及因果关系假设
        6.2.2 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与模型检验
        6.2.3 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
    6.3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3.1 生态网络研究的基本假设
        6.3.2 生态网络的物质与信息传递方程
        6.3.3 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标及其计算
        6.3.4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调控
        7.2.1 依据“两山理论”制定塔里木河流域保护与发展路线
        7.2.2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7.2.3 结合塔里木河流域区域特征,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
        7.2.4 推进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罗布泊地区概况
    二、环境概念界定与使用
第三节 研究方法、材料与意义
第四节 学术史回顾与总结
    一、罗布泊地区探险与科学考察史
    二、罗布泊地区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三、罗布泊地区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四、罗布泊地区生态环境研究成果可视化分析 第二章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秦汉时期人们对罗布泊地区的环境认知
第二节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第三节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一、动植物种类
    二、自然气候
    三、河湖水系
第四节 两汉时期罗布泊地区环境的变迁
    一、区域环境变化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环境变迁对社会生业方式的影响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第二节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一、动植物种类
    二、自然气候
    三、河湖水系
第三节 魏晋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
    一、区域环境变迁对城乡聚落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环境变迁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第二节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条件
    一、自然气候
    二、河湖水系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
    一、区域环境变迁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环境变迁对社会商业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社会环境发展
第二节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
    一、自然气候
    二、河湖水系
第三节 隋唐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环境变迁
    一、区域环境变迁对城市聚落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环境变迁对交通道路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南北朝时期(415-548)自然灾害事件统计表
附录二 隋唐时期(581-630)旱涝自然灾害事件统计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对于塔里木河流域治理的初步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利用变化下塔里木河干流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D]. 吝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叶尔羌河流域河道水量耗散过程分析研究[D]. 张继.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基于深度学习的干旱区荒漠化遥感动态监测及驱动机制研究[D]. 崔永想. 石河子大学, 2020(01)
  • [4]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J]. 陈发虎,吴绍洪,崔鹏,蔡运龙,张镱锂,尹云鹤,刘国彬,欧阳竹,马巍,杨林生,吴铎,雷加强,张国友,邹学勇,陈晓清,谈明洪,王训明,包安明,程维新,党小虎,韦炳干,王国梁,王五一,张兴权,刘晓晨,李生宇. 地理学报, 2020(09)
  • [5]基于遥感的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结构提取与农业用水研究 ——以塔里木河下游为例[D]. 王芳.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基于GLDAS和GRACE数据的塔里木河流域干旱综合评估[D]. 朱妮娜.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水资源空间均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韩春辉. 郑州大学, 2020(02)
  • [8]干旱区绿洲生态安全与地下水位调控研究[D]. 汪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04)
  • [9]“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评价[D]. 姚亚玲. 塔里木大学, 2019(04)
  • [10]汉唐间罗布泊地区的环境演变研究[D]. 唐尚书. 兰州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