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皮环切术后月经过多怎么办?

包皮环切术后月经过多怎么办?

一、上环后经血过多怎么办?(论文文献综述)

贾方圆[1](2020)在《中药防治曼月乐放置后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针对放置曼月乐(LNG-IUS)后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利用养阴清热法防治阴虚湿热型出血,进行临床观察研究,总结分析银花泌炎灵片联合葆宫止血颗粒防治LNG-IUS放置后异常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放置LNG-IUS的符合阴虚湿热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放置曼月乐后服用葆宫止血颗粒;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花泌炎灵片,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止血时间、调经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临床综合疗效等,评定本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临床综合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77%,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止血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93%,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后试验组出血时间明显缩短,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调经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3%,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未发现与所选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银花泌炎灵片联合葆宫止血颗粒可有效防治曼月乐放置后阴虚湿热型的异常子宫出血,具有良好的调经及整体调节的功效,且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李媛[2](2020)在《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18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患者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左炔诺孕酮宫内释放系统)治疗的效果、不良反应、脱环率等,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普通妇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5年间经宫腔镜手术治疗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共计2194例;其中185例术中同时放置曼月乐节育环,电话随访至2019年6月,共随访138例,失访47例。分析整理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以40-49岁妇女居多(占60.0%),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规则子宫出血(占70.8%)和月经过多(占51.4%),多为轻度至中度贫血(占89.7%),约有一半(占51.3%)的女性彩超检查可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内膜增厚,且以子宫前位为主(占63.8%),宫腔长度以7-9cm为主(占77.6%),单病因多为子宫内膜息肉(占51.0%)和排卵障碍性子宫出血(占30.1%)。2.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术后主诉主要为乳房胀痛(占26.8%)及下腹和(或)盆腔坠胀不适(占29.7%)(考虑与围绝经期患者卵巢激素失调等相关)。3.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不同上环年限及不同病因上的分布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岁的患者较其他年龄的患者更易出现下腹和(或)盆腔坠胀不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在比较不同年限、不同年龄、不同孕产次、不同病因、有无痛经、不同子宫位置、不同宫腔长度方面脱环率有无差异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月经过多者曼月乐脱落率高于术前非月经过多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以术后闭经、经血减少、月经稀发为治疗有效,有效率达89.9%。58例痛经患者,术后痛经缓解者48例,痛经缓解率为82.8%。6.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上环后4-5年患者的闭经率达75.0%,但与上环不足4年的患者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不同病因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效果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术后痛经缓解率在不同上环年限及不同病因上的分布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仅有1例子宫内膜息肉样增生患者出现疾病复发,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复发率为0.72%。结论:1.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有效率高,痛经缓解率高,脱环率及疾病复发率低。2.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对不同病因所致异常子宫出血的疗效均显着,尤其适用于子宫内膜息肉及排卵障碍性子宫出血。3.宫腔镜术中即刻放置“曼月乐”,可校正宫腔内“曼月乐”位置,避免了再次宫腔操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

丁鹏媛[3](2020)在《清热止血汤治疗血热夹瘀型LNG-IUS置环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清热止血汤治疗血热夹瘀型LNG-IUS置环后阴道出血的临床效果,为LNG-IUS置环后阴道出血提供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山西省中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血热夹瘀型LNG-IUS置环后阴道出血患者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口服清热止血汤(免煎中药,颗粒药物水冲300ml,于入组第1日开始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口服20天,停药10天为1周期)治疗,对照组口服屈螺酮炔雌醇片(入组第1天开始服用,每日晨起口服1片,连续口服21天,停药一周以后开始口服下一盒,28天为1周期)治疗。用药3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止血时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子宫内膜厚度、血清VEGF水平变化情况,停药后异常出血复发率及疗效满意度,综合评定清热止血汤的疗效。结果:(1)基线数据评价:治疗前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孕次、上环原因、婚姻、文化、职业、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症状积分、病情程度、子宫内膜厚度及血清VEGF水平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具有均衡可比性。(2)综合临床疗效评价:试验组有效率为87.27%,对照组有效率为73.4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表明两组药物疗效相当。(3)中医证候评价: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两组药物均可改善中医证候;试验组治疗后为4.38±3.85,对照组为6.20±4.65,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4)止血时间评价:试验组止血时间为2.00±1.76,对照组为1.94±1.85,两组比较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表明两组药物在改善出血方面疗效相当。(5)单项症状疗效评价:两组患者各单项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两组药物均可改善患者症状;疗后出血颜色及质地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表明两组药物在改善出血颜色及质地方面疗效相当;发热及口干、喜冷饮、心烦、小便黄赤、便秘各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试验组在改善单项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6)子宫内膜厚度评价: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具有下降,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表明两组在改善子宫内膜厚度方面无明显疗效。(7)VEGF水平评价:两组患者VEGF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两组药物均可改善VEGF水平;试验组治疗后为57.81±14.12pg/ml,对照组为74.43±4.48pg/ml,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试验组在降低VEGF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8)异常出血复发率评价:两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试验组再次发生异常出血者为2人(复发率3.63%),对照组为8人(复发率16.33%),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试验组在降低出血复发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9)疗效满意度评价:试验组、对照组疗程结束后出血时间均得到纠正,试验组疗效满意度为89.09%,对照组为83.67%,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试验组在疗效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10)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在受试期间生命体征未见异常,未出现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受试结束后血尿便常规及肝肾功等均未见明显异常,表明两组药物安全性良好。结论:清热止血汤治疗血热夹瘀型LNG-IUS置环后阴道出血疗效显着,可缩短出血时间,降低VEGF水平及出血复发率,提高疗效满意度,对子宫内膜厚度影响较小,且安全性良好。

杨洋[4](2019)在《LNG-IUS联合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2018年该院收治的子宫大小小于孕12周的子宫腺肌病患者48例,按随机原则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采用GnRH-a治疗3个疗程后放置LNG-IUS,对照组在月经经量明显减少或孕激素撤退出血量明显减少时直接放置LNG-IUS。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的子宫大小、痛经评分、血红蛋白值、CA125值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子宫大小、血红蛋白值、CA125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尤其是LNG-IUS联合GnRH-a治疗后并发症更少,两组痛经改善相似(P>0. 05)。结论与单纯放置LNG-IUS相比,GnRH-a联合LNG-IUS更能有效地治疗子宫腺肌病,减少并发症。

张滢丹[5](2019)在《《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对近30年发表的关于《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临床运用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和系统评价,了解其文献发表现状,探讨各方剂临床使用情况,总结药物使用规律,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质量水平,发现傅氏治崩方剂临床疗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文献学基础。方法利用电子检索搜集近30年(1989年——2018年)发表的关于《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临床运用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读秀知识库。根据文献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出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提取文献中信息,建立数据库,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利用Excel分析文献计量学特征,统计分析各方剂的临床使用情况、各方剂药物使用规律和加减变化情况,以率的形式表现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利用Weka3.8软件进行关联规则的分析;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文献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1.文献计量学分析:下载文献234篇,通过精读全文,按照排除标准对所下载的文献进行剔除,剩余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116篇,其中临床试验76篇,临证经验40篇;期刊论文106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会议论文4篇,报纸1篇;期刊论文共涉及64种期刊,核心期刊20种,文献39篇,非核心期刊44种,文献67篇。2篇文献得到基金支持。文献发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文献作者单位以省市级医院和区县级医院为主,作者单位共涉及28个地区,文献发表数量最多的是广东省。2.方剂临床使用情况:纳入文献116篇,傅氏治崩方剂共使用139次,其中:固本止崩汤71篇文献,使用89次;逐瘀止血汤17篇文献,使用18次;加减当归补血汤9篇文献,使用16次;引精止血汤9篇文献,使用9次;清海丸6篇文献,使用8次;固气汤5篇文献,使用6次;平肝开郁止血汤3篇文献,使用3次。文献中,固本止崩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肾气虚型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加减当归补血汤主要用于治疗脾肾气虚血瘀型崩漏;固气汤主要用于治疗气虚型崩漏、胎漏胎动不安;引精止血汤主要用于治疗脾气虚型交感出血、男性性交后出血;平肝开郁止血汤主要用于治疗肝郁型崩漏;逐瘀止血汤用于治疗血瘀型崩漏、宫内节育器致月经异常;清海丸用于治疗阴虚型崩漏。各方剂治疗疾病及证型与傅山原文相符,又有所创新。各方剂治疗不同疾病总有效率达90%以上,但其产生疗效的机理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方剂使用方法以单纯口服中药汤剂为主,部分使用其他方法联合治疗。3.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方剂使用均以原方药物为主,并根据辨证论治进行一定的增删,新增药多为对证用药和辅助止血用药,炮制药物多为炭药。固气汤、平肝开郁止血汤、清海丸使用次数少,用药分析结果意义不大,研究存在较大空缺。4.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共24篇随机对照试验参与质量评价,整体研究水平较低,主要问题有:缺乏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缺乏预试验和样本量估计,缺乏伦理学思维,随机化水平低,盲法缺失,干预措施标准化水平不高,缺少合并用药规定,治疗时长不统一,结局指标测量方法不统一,缺乏安全性考虑,随访记录较少。在组间均衡性比较、疗效评价内容、统计学方法记录等方面较为完善。试验的理论依据呈现两极分化;在对照组的选择上具有多样性。5.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较高;固本止崩汤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结论《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现状表现为:1.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较少,核心期刊文献较少;缺乏大样本的研究和科研基金支持;临床报道的方剂集中在固本止崩汤,其他方剂的相关研究偏少。2.傅氏治崩方剂在临床广泛运用于各种妇科血证,表现出良好的疗效,现代临床使用既传承了傅山治崩思想,同时有一定的创新。3.各方剂在临床主要为原方使用,并根据辨证论治原则有一定的药物加减,炮制药物多为炭药,以加强止血作用。4.临床研究质量整体偏低;meta分析文献偏倚风险高,异质性大,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发表,为临床使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5.在固本止崩汤的治疗机理、逐瘀止血汤治疗宫内节育器所致月经异常等多个方面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马丹[6](2019)在《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月经不调作为最常见的妇科病,近年来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极大地威胁着女性的身心健康,如若迁延治疗,或失治误治,可致闭经、崩漏、贫血、不孕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医家和学者从自身的诊疗经验出发,对月经不调某一类证候的辨治及见解较丰富,但尚缺乏系统的梳理。且近年来专家与学者发现对于月经不调疾病的治疗,中医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疗效显着。故本文针对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与演变进行深入研究,构建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框架,为指导月经不调的理论研究与临床诊治,提供帮助。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明确文献资料的选择原则与方法,选取先秦两汉至清末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病理论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包括四大经典、官修医籍、历代妇产科专着,以及综合性医书,确定入选古籍书目59部。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综合运用文献学、术语学和框架研究等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其次,确定核心概念、各家专论的选择原则,明确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第二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研究。以时间维度为主轴,纵向梳理历代医籍中有关月经不调的理论。以疾病为主线,横向研究月经不调总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名、因机证治等发展概况。第三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以国家973项目确定的研究方法为依托,系统梳理并确定月经不调总论及各病的病名、因机证治等核心概念,共计179个,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深化对月经不调理论体系内在结构的认识和表述,按照概念之间的层级关系,梳理出月经不调因机证治诊疗理论层次清楚的核心概念体系。第四部分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选取历代医家具有代表性、原创性的月经不调专论,深入挖掘其中内涵,阐释其学术渊源及价值。第五部分对历代月经不调及各病诊疗理论的既有框架进行研究整理,完成以病机为中心,因、机、证、治齐备的月经不调及其各病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的搭建。综合以上研究总述如下:1.月经不调病名的演变“月经不调”的病名始见于《备急千金要方》,此时已经认识到月经不调包括月经周期的异常和经量的异常。宋金元时期出现了“月水不调”“月候不调”“经候不调”等相关病名,但并不规范。明清时期基本沿用前代病名,较少出现新的名称。究其原因,主要是宋金元时期的医家们逐渐将月经不调的各病作为独立的疾病进行阐述,提出单独的病名,对各病的命名贡献极大。“月经先期”之名首见于《校注妇人良方》。此外还有“经行先期”“经水不及期”“经早”等名称。“月经后期”之名始见于《女科秘要》。医家多称之为“过期”与“后期”。《圣济总录》最早将其称为“月水过期”“后期而至”。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有“或前或后”“经乱”“愆期”“经水先后无定期”等不同。孙思邈最早使用“月水或前或后”之名来描述月经先后无定期。此后医家大多沿袭“或前或后”之说。“经乱”之名最早见于《景岳全书》。“经水先后无定期”最早见于《傅青主女科》。“愆期”之名,最早见于《产育宝庆集》,在《女科百问》《妇人大全良方》《女科证治准绳》《医宗金鉴》等着作中均有“愆期”之称,却并非专指月经先后无定期。宋以前“愆期”之名,多指月经后期。《济阴纲目》将“愆期”之名作为月经先期与月经后期两病的统称。《医宗金鉴》明确指出经行或前或后,无定期之证为“愆期”。后世多沿用“愆期”指月经先后无定期。故“愆期”之名应予明确区分。“月经过多”之名最早见于《圣济总录》,但只是作为一类证候。至刘完素最早将月经过多作为独立的疾病,首次提出“经水过多”之病名。月经过少的病名出现较早,《脉经》中最早提出“经水少”。后世也均以“少、涩少、微少”指代月经过少。2.月经不调的病因先秦两汉时期,主张人体经脉与天地相应,外感寒暑之邪可致月经不调。晋唐时期开始注重外感、内伤合而致病。《诸病源候论》最早明确提出月经不调的病因在于劳伤气血兼外感风冷之邪。宋金元时期大多沿袭此说。《圣济总录》则补充了情志致病的因素,指出月经不调可因心气抑滞,情志不畅,血气郁结而致。明代以后,对月经不调病因的认识有了极大的突破。《女科撮要》首次从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失节、起居失常四方面论述了月经不调的病因。《景岳全书》将月经不调的病因归结为情志、劳倦、冲任不守、外感、误治、先天禀弱、纵情亏损等七个方面,且以情志致病为首。《医宗金鉴》以三因致病说为基础,认为外因经病多因于寒、热、风邪所致,内因经病主要在于七情所伤,不内外因经病则包括脾胃损伤、房劳损伤和产子过多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因独立成为专病较晚,因此病因的认识以明清为主,基本与月经不调总的病因认识相近,各病略有侧重。3.月经不调的病机有关月经不调病机的论述,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书中首次提出因虚、寒、结气所伤,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的观点。《圣济总录》最早提出妇人“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的理论,认为月经不调总的病机在于气血失调,损伤冲任。《普济本事方》认为阴阳的偏胜偏衰是导致月经不调的重要原因。两种观点均被后世广泛遵循。朱震亨从体质方面强调病机在于痰湿。薛己最早提出“心脾平和,经候如常”的观点。此观点被后世医家所认可,并广泛沿用。万全将病机概括为脾虚、冲任损伤、脂痰凝塞三个方面,全面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月经不调的病机认识。对于月经不调各病的病机认识,总体来说明清时期更加准确而丰富。有关月经先期的病机认识,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热、气血俱热而致月经先期,后世医家多沿袭“先期属血热”之说。《万氏女科》提出血热又分血盛有热和血虚有热。《苍生司命》又补充了气虚病机。至《景岳全书》则全面概括月经先期病机在于血热和气虚,血热又分虚热和实热,气虚又分心脾气虚、脾肾气虚。明清时期,由于受到命门学说的影响,一些医家开始从肾论治。如《古今医统大全》认为月经先期为肾阴虚,不能镇守。《傅青主女科》指出病机在于肾中水火太旺,或肾中火旺水亏而致。对于月经后期的病机认识,亦始于朱丹溪。他提出血虚、血热、痰湿和气血虚均可致病。《苍生司命》又提出病机为气寒、血少和气逆。《景岳全书》提出血寒又有外感寒邪和阳虚内寒之分。《傅青主女科》根据月经量多少来辨别实寒、虚寒。指出月经后期而至量少者,为血寒而不足;月经后期而至量多者,为血寒而有余。总体来说,对月经后期病机的认识可以概括为血虚、气血虚、阳虚、血寒、血热、气滞和痰湿。对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机认识较晚,大致可以概括为血虚、肾虚、脾虚和肝郁。《万氏女科》提出月经先后无定期因虚所致。《景岳全书》认为病机可分血虚和肾虚,肾虚又有肾阳虚、肾阴虚之分。《傅青主女科》有创见性地提出病机在于肝肾之郁。《叶氏女科证治》《竹林寺女科证治》等书认为病机在于脾胃虚弱。《顾松园医镜》认为病机在于气乱。对月经过多病机的认识,可概括为血热、虚热、气虚、血虚和痰多。《丹溪心法》指出痰多壅滞,血不循经而致经水过多。《万氏女科》提出血热之病机。《医学纲目》提出病机在于虚热和气虚。《傅青主女科》提出血虚而不归经致月经过多。对于月经过少的病机认识较早,《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月事衰少”,指出其病机为气竭肝伤。《脉经》指出月经过少由“亡其津液”而致。此后医家大多以血虚、痰凝和寒滞为其病机。总体上分为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包含肾水不足、血虚、中气虚、气血虚、阴虚和阳虚,实者包含痰凝、气郁肝伤、气滞血瘀、火烁津液和血寒壅滞。4.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对于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分为气血辨治和脏腑辨治两方面。历代医家多重视“养血调气”,并以此发展出多种治则治法。如《普济本事方》指出调其气血,以平为福。《济生方》指出气血同治,但调气重于调血。《济阴纲目》指出调经当抑气。《孕育玄机》指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女科经纶》概括前人医论,提出“调经养血,莫先以顺气为主”“调经莫先于养血,养血莫先于调气”。脏腑辨治方面,分为心脾辨治、从肾辨治和从肝辨治。《万氏女科》指出“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医宗粹言》强调调经不可独耗其气,应养心实脾的观点。《女科经纶》指出调经以补养脾胃为大法。张介宾言“调经之要,贵在补脾胃以资血之源;养肾气以安血之室”。赵献可提出“调经必须滋水为主”“滋水更当养火”,发展了以补肾来论治月经不调的理论。明确从肝辨治月经不调,则见于《傅青主女科》。5.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对月经不调因、机、证、治共性诊疗理论框架结构进行梳理,形成以“热扰冲任”“冲任不固”“血海空虚”“冲任阻滞”“封藏疏泄失司”“血海蓄溢失常”“冲任紊乱”为核心病机,以“血热证”“血寒证”“气滞血瘀证”“痰阻证”“阴虚证”“阳虚证”“脾虚证”“肾虚证”“肝郁证”为核心病证,以“清热凉血”“温经养血”“活血化瘀”“健脾祛湿”“滋阴清热”“补脾益肾”“疏肝解郁”为核心治法的月经不调共性诊疗理论框架。本研究对月经不调的系统梳理,理清了月经不调中医诊疗理论的源流、核心概念与核心专论与共性诊疗理论,对于现代月经不调疾病的诊治具有临床指导价值。

覃慧,陈元凤,李杏芬[7](2018)在《上环后月经不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上环后月经不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及其疗效。方法 138例上环后月经不调患者,依照中西医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9例。对照组患者行西医单独常见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方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100.00%(6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41%(61/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月经正常周期恢复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月经周期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环后月经不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确切,且对患者的月经状况改善效果明显,值得大力推广。

宋汝丹,程玲慧,李莹莹,崔欠欠[8](2017)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临床疗效》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D)用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后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复发情况。方法选取72例进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性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于术后第1次月经来潮予以放置LNG-IUD,另36例术后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中成药或未采取任何措施,于术后第3、6、12月观察其卵巢大小、卵巢功能、内膜厚度、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以及其痛经等情况的变化。结果 LNG-IUD可有效的预防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的术后复发,同时可以缓解痛经、减少月经量、降低CA125水平,且对卵巢功能无影响。结论 LNG-IUD适用于预防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且患者依从性好。

仲英华[9](2016)在《中医二步疗法治疗子宫切口憩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三种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中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子宫切口憩室所致经期延长提供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资料和方法:研究对象自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从余杭区中医院门诊收集PCSD患者105例。使用随机对照设计方法,治疗分3组,组1(40例)用中药二步疗法治疗,组2(39例)给予口服优思明,组3(26例)服用消炎止血药。患者均接受至少半年的随访,依据经期天数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三组疗效分别在治疗的第一个周期、第三个周期、第六个周期进行两两比较,第一周期,三组间均有差异,总有效率:避孕药组(84.6%)>中药组(40.0%)>消炎止血组(15.4%)。第三周期,避孕药组(80.0%)与中药组(62.5%)无统计学差异,但两组总有效率均优于消炎止血组(13.0%),避孕药组有4例因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而停药,消炎止血组有3例因治疗效果不佳而放弃继续治疗。第六周期,三组间总有效率均有差异:中药组(55.0%》避孕药组(31.4%)>消炎止血组(8.7%),复发率:避孕药组(60.7%)>消炎止血组(33.3%)>中药组(12.0%)。结论:第一,中医二步疗法对治疗子宫切口憩室所致经期延长起效较慢,但疗效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日益明显,停药后不易反复,用药后无药物不良反应,使用安全,使用服药天数短。第二,优思明服药期间效果显着,但停药后复发率高,且存在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第三,消炎止血药服药时间最短,使用方便,但疗效不理想。第四,比较三种药物治疗方法,中医二步疗法(经期化瘀、经后止漏)是临床治疗子宫切口憩室引起经期延长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苏竞梅[10](2013)在《女性避孕应谨慎放置节育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避孕的方式有许多种,最常见的就是避孕套、口服避孕药、上环等。未婚未育女性发生性行为一般都会采用避孕套和口服避孕药,而已生育女性则多选择上环。但若是选择上环,对于未婚未育女性来说,也并不是最好的方式。专科医生也不会建议未育或者新婚女性放置节育环来采取避孕的方法。这是为什么呢?

二、上环后经血过多怎么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环后经血过多怎么办?(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防治曼月乐放置后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病例选择标准
        1. 病历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试验终止标准
        6. 病例脱落及处理
        6.1 脱落的定义
        6.2 脱落病例的处理
    二、研究方法
        1. 治疗分组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原则
        2.2 药物选择
        2.3 服药方法
        3. 临床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观察
        3.2 安全性观察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止血疗效判断标准
        4.2 临床综合疗效
        4.3 调经疗效判断标准
        4.4 中医证候疗效判断标准
        4.5 安全性评价
        5. 统计学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 疗效性比较
        2.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 发病机理
        1.2 西医治疗
    2.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3. 立论依据
        3.1 女子与冲任二脉的关系
        3.2 女子与血的关系
        3.3 阴虚湿热对月经的影响
    4. 方药分析
        4.1 组方及方解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依据
    5. 临床疗效分析
        5.1 中医学病机探讨
        5.2 西医学机制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放置曼月乐后的患者发生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及对其进行中西医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论着

(2)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18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异常子宫出血的分类
    1.2 异常子宫出血9类病因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1.2.1 AUB-P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1.2.2 AUB-A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1.2.3 AUB-L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1.2.4 AUB-M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1.2.5 AUB-C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1.2.6 AUB-O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1.2.7 AUB-E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1.2.8 AUB-I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1.2.9 AUB-N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1.3 宫腔镜手术联合“曼月乐”(LNG-IUS)治疗异常子宫出血
        1.3.1 宫腔镜手术诊治异常子宫出血临床进展
        1.3.2 曼月乐(LNG-IUS)临床应用进展
        1.3.3 宫腔镜手术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临床研究进展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2194 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
        3.1.1 年龄分布特点
        3.1.2 病因分布
        3.1.3 临床表现
        3.1.4 患者贫血程度
        3.1.5 患者子宫内膜厚度
    3.2 185 例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临床特点
        3.2.1 185例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的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一般资料
        3.2.2 术后随访
第4章 讨论
    4.1 异常子宫出血的发病年龄及病因分布情况
    4.2 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术后不良反应
    4.3 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患者术后曼月乐下移及脱落情况分析
    4.4 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优势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清热止血汤治疗血热夹瘀型LNG-IUS置环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纳入标准
    1.5 病例排除标准
    1.6 病例剔除标准
    1.7 病例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实验室指标检测
    2.4 子宫内膜厚度检测
    2.5 观测指标
    2.6 各项指标评分标准
    2.7 疗效判定标准
    2.8 数据处理
3.研究结果
    3.1 病例分布
    3.2 治疗前基线数据比较
    3.3 治疗后两组间疗效观察比较
    3.4 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满意度比较
    3.5 安全指标比较
4.讨论
    4.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4.1.1 西医病因
        4.1.2 选用屈螺酮炔雌醇片作对照组的依据
        4.1.3 血清VEGF水平分析
    4.2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4.2.1 中医病因病机
        4.2.2 血热夹瘀证
        4.2.3 清热止血汤的确立及组方特点
        4.2.4 清热止血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5.清热止血汤疗效分析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综述 LNG-IUS置环后阴道出血的中西医病因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缩略词表
附录3 硕士研究生科研和发表论文情况登记表
致谢

(4)LNG-IUS联合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大小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痛经评分比较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值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125值比较
    2.5 两组患者上环后环下移、脱落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5)《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名词说明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1.5 文献筛选与整理
    1.6 建立数据库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1.8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计量学分析
    2.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
    2.3 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
    2.4 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2.5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3 讨论
    3.1 文献计量学分析结果讨论
    3.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结果讨论
    3.3 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结果讨论
    3.4 傅氏治崩方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结果讨论
    3.5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讨论
    3.6 存在问题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月经不调文献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2 古籍书目选择结果
    3 核心概念的确定与概念体系的建立
        3.1 核心概念收集与确定的方法
        3.2 核心概念体系的建立方法
    4 核心专论的选择与撰写
        4.1 核心专论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4.2 核心专论的撰写要求与方法
第二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历史发展
    1 历代医籍有关月经不调理论的梳理
        1.1 先秦两汉
        1.1.1《黄帝内经》
        1.1.2《金匮要略》
        1.2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
        1.2.1《脉经》
        1.2.2《褚氏遗书》
        1.2.3《诸病源候论》
        1.2.4《备急千金要方》
        1.3 宋金元时期
        1.3.1《太平圣惠方》
        1.3.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3《圣济总录》
        1.3.4《普济本事方》
        1.3.5《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1.3.6《女科百问》
        1.3.7《仁斋直指方论》
        1.3.8《妇人大全良方》
        1.3.9《济生方》
        1.3.10《格致余论》
        1.3.11《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
        1.4 明清时期
        1.4.1《奇效良方》
        1.4.2《苍生司命》
        1.4.3《校注妇人良方》
        1.4.4《丹溪心法附余》
        1.4.5《女科撮要》
        1.4.6《万氏女科》
        1.4.7《古今医统大全》
        1.4.8《医学纲目》
        1.4.9《医学入门》
        1.4.10《古今医鉴》
        1.4.11《万病回春》《寿世保元》《内府秘传经验女科》
        1.4.12《女科证治准绳》
        1.4.13《医宗粹言》
        1.4.14《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1.4.15《济阴纲目》
        1.4.16《景岳全书·妇人规》
        1.4.17《邯郸遗稿》
        1.4.18《薛氏济阴万金书》
        1.4.19《陈素庵妇科补解》
        1.4.20《女科经纶》
        1.4.21《傅青主女科》
        1.4.22《顾松园医镜》
        1.4.23《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1.4.24《叶氏女科证治》
        1.4.25《沈氏女科辑要》
        1.4.26《女科切要》
        1.4.27《妇科玉尺》
        1.4.28《竹林寺女科》
        1.4.29《古今医彻》
        1.4.30《女科要旨》
        1.4.31《医法圆通》
    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演变
        2.1 月经不调
        2.1.1 月经不调的病名演变
        2.1.2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的发展
        2.2 月经先期
        2.2.1 月经先期的病名演变
        2.2.2 月经先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3 月经后期
        2.3.1 月经后期的病名演变
        2.3.2 月经后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4 月经先后无定期
        2.4.1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名演变
        2.4.2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的发展
        2.5 月经过多
        2.5.1 月经过多的病名演变
        2.5.2 月经过多诊疗理论的发展
        2.6 月经过少
        2.6.1 月经过少的病名演变
        2.6.2 月经过少诊疗理论的发展
第三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概念研究
    1 月经不调
        1.1 病名
        1.1.1 月经先期
        1.1.2 月经后期
        1.1.3 经水先后无定期
        1.1.4 月经过多
        1.1.5 月经过少
        1.2 病因
        1.2.1 六淫
        1.2.1.1 火
        1.2.1.2 风寒
        1.2.1.3 寒热
        1.2.2 七情
        1.2.2.1 性急多怒
        1.2.2.2 忧愁思虑
        1.2.2.3 情志抑郁
        1.2.3 劳伤
        1.2.3.1 房劳过度
        1.2.3.2 劳力损伤
        1.2.4 体质
        1.2.4.1 形瘦体虚
        1.2.4.2 形肥多痰
        1.3 病机
        1.3.1 气血失调
        1.3.1.1 血热
        1.3.1.2 血寒
        1.3.1.3 血虚
        1.3.1.4 血瘀
        1.3.1.5 气虚
        1.3.1.6 气血虚
        1.3.1.7 气滞血瘀
        1.3.2 津液失常
        1.3.2.1 痰阻血海
        1.3.3 脏腑病机
        1.3.3.1 肾气虚
        1.3.3.2 肾精不足
        1.3.3.3 肾阴虚
        1.3.3.4 脾胃虚弱
        1.3.3.5 肝气郁结
        1.3.3.6 脾肾两虚
        1.3.4 冲任不调
        1.4 证候
        1.4.1 血热证
        1.4.2 血寒证
        1.4.3 血虚证
        1.4.4 血瘀证
        1.4.5 痰湿证
        1.4.6 气虚证
        1.4.7 脾肾气虚证
        1.4.8 阴虚内热证
        1.4.9 肝气郁结证
        1.5 治法
        1.5.1 清热凉血
        1.5.2 温经养血
        1.5.3 养血调经
        1.5.4 活血化瘀
        1.5.5 健脾祛湿痰
        1.5.6 补气摄血
        1.5.7 补益脾肾
        1.5.8 滋阴清热
        1.5.9 疏肝解郁
    2 月经先期
        2.1 病名
        2.1.1 血热月经先期
        2.2 病因
        2.2.1 六淫
        2.2.1.1 火
        2.2.2 七情
        2.2.2.1 性急多怒
        2.2.2.2 情志抑郁
        2.2.2.3 思虑过度
        2.2.3 劳伤
        2.2.3.1 劳役动火
        2.2.4 体质
        2.2.4.1 形瘦多疾
        2.2.4.2 多痰多郁
        2.2.5 失治误治
        2.2.5.1 误服辛热药
        2.3 病机
        2.3.1 实热
        2.3.1.1 血热
        2.3.1.2 气血俱热
        2.3.2 虚热
        2.3.2.1 血虚有热
        2.3.2.2 阴虚火旺
        2.3.2.3 气虚血热
        2.3.3 气虚
        2.3.3.1 心脾气虚
        2.3.3.2 脾肾气虚
        2.3.3.3 气血俱虚
        2.4 证候
        2.4.1 阳盛血热证
        2.4.2 阴虚血热证
        2.4.3 脾气虚证
        2.4.4 肾气不固证
        2.4.5 肝郁血热证
        2.5 治法
        2.5.1 清法
        2.5.1.1 清热凉血
        2.5.1.2 滋阴清热
        2.5.1.3 补血清热
        2.5.2 补法
        2.5.2.1 补气摄血
        2.5.2.2 补益脾肾
    3 月经后期
        3.1 病名
        3.1.1 月经后期
        3.1.1.1 血寒经迟
        3.1.1.2 血热经迟
        3.1.1.3 肥人过期
        3.1.1.4 形瘦过期
        3.2 病因
        3.2.1 六淫
        3.2.1.1 寒
        3.2.2 七情
        3.2.2.1 忧愁思虑
        3.2.2.2 性躁多怒
        3.2.3 劳伤
        3.2.3.1 素多劳倦
        3.2.4 体质
        3.2.4.1 形瘦食少
        3.2.4.2 形肥食多
        3.3 病机
        3.3.1 血虚
        3.3.1.1 脾经血虚
        3.3.1.2 肝经血少
        3.3.1.3 血虚有热
        3.3.1.4 血虚挟痰
        3.3.1.5 气血虚
        3.3.2 血热
        3.3.3 血寒
        3.3.3.1 血寒而不足
        3.3.3.2 血寒而有余
        3.3.4 气滞血瘀
        3.3.4.1 血虚气滞
        3.3.4.2 气滞
        3.3.5 痰湿
        3.3.5.1 脂痰凝塞
        3.3.5.2 痰多血少
        3.3.5.3 气虚挟痰
        3.3.5.4 湿滞
        3.4 证候
        3.4.1 血虚证
        3.4.2 阴虚证
        3.4.3 血寒证
        3.4.4 气滞血瘀证
        3.4.5 痰阻证
        3.5 治法
        3.5.1 温法
        3.5.1.1 温经养血
        3.5.2 清法
        3.5.2.1 滋阴清热
        3.5.2.2 生血清热
        3.5.3 补法
        3.5.3.1 补脾胃
        3.5.4 攻补兼施
        3.5.4.1 补血行气
        3.5.4.2 调经顺气
        3.5.4.3 活血通经
        3.5.4.4 补血豁痰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 病名
        4.1.1 经水先后无定期
        4.1.1.1 血虚经乱
        4.1.1.2 肾虚经乱
        4.1.1.3 月经愆期
        4.2 病因
        4.2.1 六淫
        4.2.1.1 寒热
        4.2.2 七情
        4.2.2.1 情志抑郁
        4.2.3 劳伤
        4.2.3.1 劳伤
        4.2.3.2 产伤动血气
        4.2.3.3 房劳过度
        4.3 病机
        4.3.1 虚
        4.3.1.1 血虚
        4.3.1.2 肾虚
        4.3.1.3 脾胃虚弱
        4.3.2 实
        4.3.2.1 肝气郁结
        4.4 证候
        4.4.1 血虚证
        4.4.2 肾虚证
        4.4.3 肝郁证
        4.5 治法
        4.5.1 养血调经
        4.5.2 补肾调经
        4.5.3 开郁行气
    5 月经过多
        5.1 病因
        5.1.1 七情
        5.1.1.1 思虑过度
        5.1.1.2 心火炽甚
        5.1.2 劳伤
        5.2 病机
        5.2.1 血热
        5.2.2 虚热
        5.2.3 气虚
        5.2.4 血瘀
        5.2.5 痰多
        5.3 证候
        5.3.1 血热证
        5.3.2 虚热证
        5.3.3 气虚证
        5.3.4 血瘀证
        5.3.5 痰湿证
        5.4 治法
        5.4.1 清热凉血
        5.4.2 滋阴清火
        5.4.3 补气摄血
        5.4.4 行气活血
        5.4.5 健脾养血
    6 月经过少
        6.1 病名
        6.1.1 月经过少
        6.1.1.1 形肥经少
        6.1.1.2 形瘦经少
        6.2 病因
        6.2.1 六淫
        6.2.1.1 风冷
        6.2.2 七情
        6.2.2.1 忧愁思虑
        6.2.2.2 气郁
        6.2.3 劳伤
        6.2.3.1 劳伤阳气
        6.2.4 它病损及
        6.2.4.1 下利汗出亡津液
        6.2.4.2 脱血
        6.3 病机
        6.3.1 虚
        6.3.1.1 肾阴虚
        6.3.1.2 肾阳虚
        6.3.1.3 脾胃虚弱
        6.3.1.4 血虚
        6.3.1.5 气血虚
        6.3.1.6 阴虚血热
        6.3.2 实
        6.3.2.1 气郁肝伤
        6.3.2.2 气滞血瘀
        6.3.2.3 血寒壅滞
        6.3.2.4 痰凝经隧
        6.4 证候
        6.4.1 血虚证
        6.4.2 肾虚证
        6.4.3 血寒证
        6.4.4 气滞血瘀证
        6.4.5 血瘀证
        6.4.6 痰湿证
        6.5 治法
        6.5.1 养血调经
        6.5.2 养血益阴
        6.5.3 温经养血
        6.5.4 活血化瘀
        6.5.5 健脾祛湿
第四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核心专论研究
    1 月经不调
        1.1《素问》:论女子生长发育生殖与衰老
        1.2《素问》:经脉应于天地论
        1.3《金匮要略》:论因虚、积冷、结气致病
        1.4《褚氏遗书》:精血论
        1.5《诸病源候论》:月经不调体虚风冷论
        1.6《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别有方论
        1.7《圣济总录》:血气统论
        1.8《圣济总录》:论月经不调的概念及病机
        1.9《妇人大全良方》:总论妇人月经病的立科与辨治
        1.10《济生方》:妇人病血气论治
        1.11《格致余论》:经水或紫或黑论
        1.12《苍生司命》:寒湿客于经脉论
        1.13《丹溪心法附余》:经病辨治论
        1.14《丹溪心法附余》:月经病开郁行气论
        1.15《女科撮要》:论月经不调的因机证治
        1.16《医学原理》:论调经之法
        1.17《万氏女科》:论立科与调治大法
        1.18《万氏女科》:济阴通元赋
        1.19《万氏女科》:月经不调病机三论
        1.20《古今医统大全》:辨四物汤论
        1.21《古今医鉴》论调经之法
        1.22《医宗粹言》:调经养心实脾论
        1.23《济阴纲目》月经不调病机论
        1.24《孕育玄机》:调经顺气养血为先论
        1.25《景岳全书》:论经脉之本
        1.26《景岳全书》:论妇科病的分类与难易
        1.27《景岳全书》:经脉诸脏病因
        1.28《景岳全书》:情志劳倦外感病因论
        1.29《景岳全书》:调经补脾养肾论
        1.30《景岳全书》:经色论
        1.31《邯郸遗稿》:调经总论
        1.32《邯郸遗稿》:调经以滋水为主论
        1.33《邯郸遗稿》:调经滋水更当养火论
        1.34《陈素庵妇科补解》:妇人诸疾由于经水不调论
        1.35《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宜和气论
        1.36《医宗金鉴》:论经病病因
        1.37《医宗金鉴》:经色经质气味论
        1.38《女科经纶》:调经宜补养脾胃为先论
        1.39《医原》:论妇科病辨治
    2 月经先期
        2.1《万氏女科》:论月经先期病机
        2.2《孕育玄机》:论月经先期辨治
        2.3《景岳全书》:血热经早论
        2.4《景岳全书》:先期补脾补肾论
        2.5《邯郸遗稿》:月经先期从热从虚论
        2.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先期方论
        2.7《傅青主女科》:月经先期肾中水火论
        2.8《顾松园医镜》:先期情志所伤论
        2.9《女科切要》:血热气伤血海论
        2.10《医法圆通》:月经先期温固元气论
    3 月经后期
        3.1《丹溪心法》:后期血少血热湿痰论治
        3.2《万氏女科》:论月经后期病因病机
        3.3《万病回春》:后期血虚气郁痰凝论
        3.4《景岳全书》:后期寒热论
        3.5《邯郸遗稿》:后期血虚血寒血滞血热论
        3.6《陈素庵妇科补解》:经水后期方论
        3.7《傅青主女科》:后期血寒论
        3.8《顾松园医镜》:后期情志所伤及湿痰壅滞论
        3.9《医宗金鉴》:过期虚实论
        3.10《女科切要》:后期血虚血寒湿滞论
        3.11《竹林女科证治》:后期气血虚论
        3.12《医法圆通》:月经后期病因论
    4 月经先后无定期
        4.1《普济本事方》:阴阳相胜论
        4.2《妇人大全良方》:阴阳盛衰论
        4.3《景岳全书》:经乱论
        4.4《傅青主女科》;肝肾之郁论
        4.5《医宗金鉴》:愆期前后多少论
        4.6《叶氏女科证治》:脾胃虚弱经乱论
    5 月经过多
        5.1《傅青主女科》:经水过多血虚论
        5.2《古今医彻》:月水过多病因论
        5.3《医法圆通》:经水来多而色紫成块论
    6 月经过少
        6.1《脉经》:经水少论
        6.2《诸病源候论》:虚损汗多论
        6.3《女科百问》:虚劳风冷论
        6.4《女科证治准绳》:虚则补之,涩则濡之论
        6.5《医法圆通》:经少阳衰论
第五部分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1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2 月经后期(月经过少)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3 月经先后无定期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4 月经不调诊疗理论框架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查新报告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上环后月经不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月经基础情况比较
3 讨论

(8)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痛经程度
        1.3.2 影像学指标
        1.3.3 血清学指标
    1.4 复发定义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卵巢大小
    2.3 血红蛋白(Hb)及子宫内膜厚度
    2.4 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和痛经评分
    2.5 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E2)
3 讨论
    3.1 内异症复发影响因素
    3.2 LNG-IUD作用机制
    3.3 LNG-IUD对内异症生化指标影响
    3.4 LNG-IUD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9)中医二步疗法治疗子宫切口憩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资料情况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观察
        3.2 疗效指标
        3.3 疗效判定
    4. 随访周期
    5.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分析
    1. 中医对子宫切口憩室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机
        1.3 治疗
    2. 西医对子宫切口憩室的研究
        2.1 子宫切口憩室发生机制的认识
        2.2 子宫切口憩室引起经期延长的发病机制
        2.3 子宫切口憩室的诊断
        2.4 子宫切口憩室的治疗现状
    3. 中医二步疗法的组方遣药特点
    4. 本临床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四、上环后经血过多怎么办?(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防治曼月乐放置后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D]. 贾方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宫腔镜术中联合曼月乐治疗异常子宫出血185例临床分析[D]. 李媛. 吉林大学, 2020(08)
  • [3]清热止血汤治疗血热夹瘀型LNG-IUS置环后阴道出血的临床研究[D]. 丁鹏媛. 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2020(08)
  • [4]LNG-IUS联合GnRH-a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杨洋. 中国妇幼保健, 2019(23)
  • [5]《傅青主女科·血崩篇》方剂现代临床运用的文献研究[D]. 张滢丹.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基于中医古籍的月经不调核心概念与诊疗理论研究[D]. 马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上环后月经不调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J]. 覃慧,陈元凤,李杏芬.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10)
  • [8]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预防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临床疗效[J]. 宋汝丹,程玲慧,李莹莹,崔欠欠.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7(02)
  • [9]中医二步疗法治疗子宫切口憩室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仲英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16(12)
  • [10]女性避孕应谨慎放置节育环[J]. 苏竞梅. 人人健康, 2013(07)

标签:;  ;  ;  ;  ;  

包皮环切术后月经过多怎么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