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泵式变频空调循环系统节流方式研究

热泵式变频空调循环系统节流方式研究

一、热泵型变频空调循环系统节流方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于天蝉,杨子旭,丁连锐,黄文宇,石文星[1](2021)在《房间空调器在线性能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探明房间空调器的实际运行性能对于优化其控制策略、降低运行能耗和运行费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系统地总结了空调器现场运行性能测量技术发展现状,指出压缩机能量平衡法(CEC法)能够满足现场性能测量非介入式、无干扰性且精度适宜的要求,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长期在线性能测试方法。针对压缩机CEC法必须解决传感器位置固定与制冷剂状态参数动态变化、压缩机性能衰减与长期较高精度测量的矛盾,分析了基于CEC法动态修正的"全工况制冷剂流量法"的实现方法;总结了国内外空调器在线性能测量标准,并重点介绍了国内在线性能测量仪表精度的标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给出空调器的在线性能测量结果,并分析其运行特征、能效现状和在线性能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王教领[2](2021)在《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节能试验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特色果蔬干燥是其储藏与后续加工的重要工序,但存在效率低、能耗大和品相差等问题,转轮干燥可以实现果蔬低温高效干燥,但再生耗能高、热风循环不合理等难题制约了产业化应用。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开展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技术研究,建立低湿驱动低温干燥模式,优化联合干燥系统,探究转轮与热泵除湿特性,探明临界除湿机理,解决分级冷凝节能再生技术,开展果蔬除湿干燥试验,建立优化干燥工艺,实现特色果蔬节能、高效与优质干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转轮除湿能耗高等问题,开展转轮热泵联合干燥系统参数匹配与流场均布研究。通过单次干燥产量与干燥时间确定热泵循环主要参数,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转轮主要参数,制定优化联合除湿干燥控制系统。开展箱体底板高度与缓坡角度对干燥介质分布、流速及压力影响,探明6°最优倾角;针对进口风道盲区,建立等分缓坡风道,各处风量约为0.8m/s,实现风量的均布。(2)为了进一步实现系统的高效匹配,同时为优化干燥工艺提供理论参考,分别建立热泵与转轮除湿预测模型并探明除湿特性。利用转轮吸附特性及COMSOL软件建立转轮除湿模型,探讨了除湿进风状态等对除湿量及出风温度的影响,明确最佳转速(12r/h)和进风速度(2.5m/s)。通过压缩机10系数,分析了基准频率下的制热量、制冷量与蒸发、冷凝温度的变化关系,根据“零频率”方法建立了变频压缩机模型,通过插值验证表明制冷剂流量误差小于0.9%,输入功率误差小于3%,可用于压缩机输出参数的预测。(3)围绕转轮热泵联合干燥对空气能及余热高效利用问题,开展了联合系统临界除湿机理研究,探明了新风与回风的适宜焓值转换方法。开展热泵与转轮联合除湿过程分析,探明干燥介质对除湿效率的影响机制。利用转轮除湿热效率、绝热干燥效率评价等指标,研究蒸发除湿状态与转轮除湿效果的关系,探明了临界转换机理。开展了杏鲍菇基于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试验,建立了除湿能耗比与转换点相对湿度等参数间的数学关系模型,探明了转换点相对湿度对除湿能耗比的影响机制,进一步验证了临界除湿的有效性。转换点相对湿度为44%时,干品杏鲍菇SPC 0.679k W·h/kg,与预测值的绝对误差小于3个百分点。(4)基于转轮再生能耗高问题,开展压缩机排气分级冷凝再生技术研究,实现能量的高效匹配。分析分级冷凝制冷剂循环过程,构建制冷剂与空气侧模型,探究影响再生效果的主要因素。开展纯电加热再生与分级冷凝再生能耗对比试验,表明分级冷凝模式节能29.5%。建立再生进风温度、风速及蒸发进风温度与再生加热温度、再生冷凝量等指标间的响应面试验,表明蒸发进风温度34℃,再生进风温度32℃,风量90%为最优工艺,在室温条件下提高蒸发温度与再生进风温度有利于提升分级冷凝再生效果。(5)为了进一步探究转轮热泵联合干燥优势,开展热泵、热泵冻融和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试验研究,建立优化干燥工艺。结果表明,香菇干燥,转轮热泵联合干燥速率最快(6h),且品质最优;针对澳洲坚果采用全程45℃以下的低温,可36h将澳洲坚果干燥到1.5%安全水分,过氧化值(0.001g/100g)与酸价值(0.37mg/g)远低于国家标准。

余萌[3](2021)在《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特性及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气源热泵在低温环境下由于室外蒸发器吸热不足会导致制热性能下降,严重影响其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相变蓄热技术可针对严寒地区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对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短周期蓄/放热,避免了系统在极低温环境下运行,是现阶段解决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应用问题最具潜力的途径之一。而目前针对基于相变蓄热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研究存在系统中相变蓄热装置蓄/放热性能不足、系统动态运行特性不明晰以及缺乏系统可行性分析等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工作:(1)通过制冷剂与相变材料直接换热的方式,设计了与空气源热泵系统相结合的高效相变蓄热装置—冷凝蓄热器。利用压焓图对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循环进行了热力学分析,指出了系统性能会随着蓄热时间的增加而衰减,为保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可通过设置过冷器控制冷凝蓄热器过冷度的方式来实现。对冷凝蓄热器内相变材料进行了选取,以R410A空气源热泵系统和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热末端为例,可选用相变温度为48℃的石蜡作为冷凝蓄热器内填充相变材料。对冷凝蓄热器结构进行了选型,优化改造了管翅式换热器,将管翅式换热器单程管设计成双程管,使制冷剂与循环水进行逆流换热;再将改造后的管翅式换热器进行封装并填充,构造出冷凝蓄热器单元结构雏形,通过设置多并联管式的制冷剂/循环水管道形式可进一步提高冷凝蓄热器的蓄/放热性能。(2)通过模拟与实验研究了系统动态运行特性,提出了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方法、高性能冷凝蓄热器优化设计方法以及系统应用制冷剂优选准则。利用Matlab对系统各部件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了系统在严寒地区连续运行条件下的动态特性规律,对冷凝蓄热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同时对系统应用不同制冷剂条件下的性能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环境温度为-20℃的工况下,该系统只需连续蓄放热运行6天即可稳定;系统中冷凝蓄热器连续蓄热14 h后,平均蓄热功率为7.2 k W,COP为2.0,蓄热量达到100.6 k W·h;冷凝蓄热器在放热过程中平均放热功率为10.1 k W,理论上可为164 m2的房间持续供暖10 h,实现了该系统在严寒地区的全天候连续供暖。冷凝蓄热器内翅片间距和管间距越小,蓄/放热性能越好;考虑到R290具有更低的GWP值以及一定的低温适应性,是该系统在严寒地区应用中可替换R410A的最佳制冷剂。研制了冷凝蓄热器,并搭建了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实验台,分析了系统动态运行特性,并结合实验数据对系统模型进行了验证,还研究了环境温度对系统蓄热性能的影响以及供水流量对系统放热性能的影响。为保证系统安全有效运行,应确保蓄热结束前冷凝蓄热器内仍有石蜡尚未完成相变熔化过程。此外,实验研究表明环境温度越低,系统所需蓄热时间越长、平均耗功越高、平均蓄热功率与平均COP越低;供水流量越大,系统有效放热时间越短、平均放热功率越高。(3)对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从能耗、环保及经济层面对比了该系统与其他供热系统间的性能差异,为其在严寒地区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方案。从一次能源消耗量、一次能源利用率、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初始投资成本、运行投资成本等角度对系统进行了技术经济性分析,重点比较了该系统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燃煤锅炉、燃气锅炉以及直接电加热在上海、北京、沈阳及哈尔滨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相较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在低温环境下一次能源消耗量更低,节能性更好;热泵供热系统将CO2、SO2以及NOX从建筑供热区转移到了发电厂,而发电厂可通过稀释,脱硫以及反硝化过程来减少这些污染物排放,因此热泵供热系统相较于传统供热系统更具环保性;该系统相较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在哈尔滨地区应用投资回收期约为10年;若将冷凝蓄热器折扣率设置为40%,则其投资回收期将减少至6年左右。综上,从能耗、环境以及经济角度看,该系统相较于准二级压缩空气源热泵系统具有更强的低温适应性,为其在严寒地区的大规模供热应用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黄世佩[4](2021)在《某型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集成式热管理系统构建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今纯电动汽车发展迅猛,热管理系统作为纯电动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使得电机、电池等关键零部件工作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保证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满足乘员舱制热、制冷、除霜、除雾等舒适性需求,此外尽可能减小热管理能量的消耗,使能量合理利用以提升续驶里程,保证节能性。纯电动汽车集成式热管理技术成为当前的节能应用趋势,结合热泵技术及电机余热利用成为提升低温续驶里程的研究热点。本文以课题组某纯电动热泵乘用车项目为依托,以减小高低温下整车热管理能耗,提升续驶里程为目标,从核心部件热特性、整车EV-Test试验、AMEsim整车模型搭建验证,以及高温热管理控制改进、低温热管理构型改进等方面展开研究。首先对原车热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功能分析,针对乘员舱、电机及电池核心部件阐述了热特性机理,搭建了相应的AMEsim仿真模块;为获得电池热模型参数设计了相关试验;根据原车热泵系统构型,详细阐述了热泵各个部件的机理,搭建了高温制冷和低温制热AMEsim热泵空调仿真系统,最后结合整车行驶模块及控制模块组成了整车热管理仿真模型。结合EV-Test试验数据,从高低温空调压力温度、电机电池回路温度及整车能量流方面验证搭建的AMEsim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定了电机余热利用的可行性;仿真分析了高低温下不同因素对空调系统的影响。为了减小高温热管理能耗,从构型方面,将原车热力膨胀阀改为电子膨胀阀,并分析过热度的影响;从控制方面,采用基于状态空间方程的模型预测控制(MPC)优化压缩机转速控制;MPC预测模型根据试验数据参数辨识得到表征热泵制冷系统的状态空间方程,通过AME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分析了MPC和PID控制3℃、6℃和10℃蒸发器出口风温下的性能表现,仿真结果表明压缩机MPC控制更加稳定节能。为了减少低温热管理能耗,从构型方面,本文以热泵结合电机余热构建了集成式热管理方案;通过AMEsim搭建乘员舱制热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电机单热源加热乘员舱COP值高,可达到1.7以上,电机空气双热源性能略优于空气单热源;与原车仿真模型相比,改进后的电机热源切换方案可节能14.79%;通过AMEsim搭建电池加热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电机单热源加热性能最好,电机空气双热源次之,电机循环直通加热效果最差,电机单热情形COP值可达到3以上,且电池温升速度与PTC快充加热速度相当;此外乘员舱制热MPC的控制效果要优于PID控制。

张丹丹[5](2021)在《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性能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电动汽车热泵系统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系统COP以减少对行驶里程数影响的问题,因此在传统热泵系统的基础上,课题组提出一种新型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将蒸发器侧和冷凝器侧设计成前后排分离形式,并在蒸发器前后排之间加入引射器形成梯级蒸发,通过回收膨胀功来提高热泵系统的性能。本文对该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进行了性能模拟及实验研究,这对提高系统性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建立了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各个部件的仿真模型,并采用MATLAB软件编写程序将各个部件模型进行耦合,并调用REFPROP计算物性参数,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蒸发温度、冷凝温度以及压缩机转速对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与传统热泵系统进行了对比研究。其次,改进了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并搭建了实验台,实验研究了引射热泵系统在不同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下的性能,并与传统系统进行了比较。通过模拟和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模拟结果表明:在制热工况下,随着蒸发温度的提高,系统总质量流量增加;在压缩机高转速工况下,蒸发温度每提高2℃,制热量、耗功及COP分别平均上升6.08%、1.59%和4.42%;冷凝温度每升高2℃,引射热泵系统的制热量及COP分别平均下降了1.18%、3.44%,耗功平均增加了2.36%,但系统总质量流量减少。而在制冷工况下,在压缩机高转速工况下,蒸发温度每提高2℃,制冷量、耗功和COP分别平均增加了10.25%、2.27%、7.61%;随着冷凝温度的提高,制冷量和COP分别平均减少了7.90%、8.50%,而耗功平均增加了3.22%。(2)模拟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不同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工况下,引射热泵系统的制热和制冷性能始终优于传统系统,说明加入引射器可以明显提高热泵系统的制热及制冷性能。(3)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系统总制冷量、耗功和COP均增加;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系统总制冷量和COP减小,但耗功增加。(4)与传统系统的对比分析表明,引射热泵系统的性能始终优于传统系统。在不同蒸发温度下,引射热泵系统的制冷量和COP分别比传统热泵系统高约12.88%~14.47%、14.9%~15.29%;在不同冷凝温度下,其制冷量和COP分别比传统热泵系统高约11.11%~14.98%、12.99%~16.63%。

杜启含[6](2021)在《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耦合特征的复叠式制冷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复叠式制冷系统在冷冻冷藏领域的适用性,为满足制冷负荷发生改变时的稳定、高效率运行,开发了一种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提出了运行模式的切换策略,通过对机组测试,得出复叠式制冷系统的高、低温级频率的最佳耦合关系,在高、低温级频率最佳耦合特性下,进行了变工况测试,研究了高、低温级频率的耦合关系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诠释了带耦合特性的运行模式切换特点。首先,基于复叠式制冷系统的理论分析,结合实验室已有的研究成果,综合安全性、高效性、适用性和推广性等因素,确定了R410A为循环工质,研究了中间特性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有利于实验正确、快速的推进。其次,基于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的运行特性,分析了可调节参数(压缩机频率)对复叠式制冷系统的影响,蒸发温度-36℃,冷凝温度37℃、39℃、41℃、43℃,高温级频率180Hz,低温级频率150Hz~220Hz,固定工况下,高温级频率一定时,其制冷性能系数COP随低温级频率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即模式一(二)运行时均存在耦合该高温级频率的最佳低温级频率使其性能系数COP值最大;当前高温级频率使得COP值最大的对应的低温级频率分别为190Hz、180Hz、170Hz、160Hz,模式二在高温级180Hz时的COP值略高于运行模式一,为了减少实验的重复性,对于高温级频率的变化,耦合该高温级频率使其性能系数COP值最大的低温级频率与此高温级频率参照为线性关系,线性系数参照实验台测试工况和实际设备确定。第三,在高、低温级频率的最后耦合特性下(双变频),高、低温级频率耦合特性遵循COP值最大原则,高温级频率变化范围为80Hz~220Hz。在不同工况下,模式一(二)排气温度均处于安全温度120℃的限制,高温级压缩比最大为6.14、6.43,最小为4.86、4.81,低温级压缩比减小最小0.90、1.02,最大为1.01、1.73,模式一(二)性能系数COP值平均变化幅度分别为7.6%、5.6%。排气温度和高温级压比随着耦合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低温级压比随着耦合频率的增大而减小,性能系数COP值先增大,后缓慢减小,其增长速度大于减小速度。最后,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模式切换的变化规律,在工况为蒸发温度-36℃,冷凝温度37℃、39℃、41℃、43℃,高温级频率范围80Hz~220Hz下进行模式运行,其制冷量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增大,冷凝温度由37℃升高至43℃时,模式切换点的制冷量依次为4.6k W、4.24k W、4.10k W、4.05k W。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机组在运行时效率低的问题,在制冷量发生变化时,可进行模式切换提高制冷系统的效率以减少耗功。

黄成军[7](2021)在《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空气源热泵广泛应用于供暖领域,在寒冷地区,为稳定持续供热,低温供热的热泵机组多采用多级压缩循环,其中复叠循环具有结构简单,低温循环性能好等特点,具有良好的低温应用前景,但是在中高温环境中,复叠循环的性能优势下降,如何提高复叠热泵在多工况条件下的运行性能是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本课题首先通过筛选R410A作为循环的单一工质,通过热力学计算方法得出对于单一工质,在工况稳定时,存在一个最优中间压力,使得复叠循环的制热性能较好。以该中间压力为控制目标,高低温压缩机的排量为控制变量,基于已有的研究结果,对单级与复叠两种循环建立模型,以变低温级频率研究单级循环的性能,变高温级频率同时变低温级频率调节中间压力研究复叠循环性能,将模拟仿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对复叠热泵进行制热性能研究并与单级循环在排气温度、COP、制热量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实验中高低温级压缩机采用变容量压缩机,实验冷凝端采用液体载冷剂法测制热量,蒸发端采用热平衡法平衡制冷量,实验结论如下:(1)蒸发温度从-35℃增长至-5℃时,冷凝器两侧出口温差从10.19℃降至6.5℃。当蒸发温度为-35℃时,高温级压缩机频率从90Hz以15Hz的增幅增加至210Hz时,两侧温差从5.29℃逐渐增长至8.52℃,实验工况下,单级及复叠循环的最高排气温度分别为98.36℃和91.42℃,排气温度均未超过120℃安全值。(2)冷凝器进水温度35℃,蒸发温度-35℃,复叠制热最大达8.74 k W,-5℃时最大达19.34k W,进水温度增加至40℃时,复叠循环制热量平均减少1.10k W;单级循环平均减少1.63 k W,制热量平均下降幅度为16.2%,在35℃进水温度下,两种循环相同的工况下,复叠热泵的制热量分别高于单级循环3.55 k W,3.86 k W,3.89 k W。(3)复叠循环与单级循环均存在最佳COP值,蒸发温度越高,冷凝温度越低,最佳压缩机频率越低,进水温度为35℃时,-35℃蒸发温度下,复叠循环COP值最优达2.25,-5℃达3.47,单级循环COP在-15℃最大值为2.11,-5℃最优达2.48。综上所述,复叠与单级热泵均存在最优工作状态,通过调节压缩机的容量可以有效提高热泵系统的COP值和制热量,通过控制中间压力可以在变工况条件下优化复叠循环制热量、COP值,不仅使得复叠循环在低温环境能够高效稳定供热,而且在中高温环境中对比单级循环仍有一定优势,有效提高了复叠热泵的综合制热性能。

刘楠[8](2020)在《R134a热泵系统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利用方式,热泵的高效节能性已经在整个行业中达成了共识,当今对热泵系统的研究应用越来越深入。R134a热泵系统由于其高效环保的性能,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取暖、生活用水、汽车空调等方面。基于热力学分析方法,通过合理的简化假设,分别建立了R134a热泵节流阀系统和膨胀机系统的热效率和exergy损失模型,分别研究了排气压力、蒸发温度、冷凝温度、过热温度、压缩机等熵效率和膨胀机等熵效率对系统COP、换热量和系统耗功的影响。分析了排气压力、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对压缩机exergy损失、冷凝器exergy损失、节流阀exergy损失、膨胀机exergy损失以及蒸发器exergy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热泵机组运行工况的选择和系统性能的优化提供指导。基于R134a热泵系统,根据给定的面积,结合冬、夏季热泵和空调设计参数,计算相应的冷、热负荷,进而确定R134a热泵基本数据。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并结合具体算例,对R134a热泵系统进行了研究。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结果,确定R134a热泵系统评价因素中的不足,为R134a热泵系统性能优化及安全管理提供依据。对R134a热泵系统性能进行了测试,并对影响系统性能的排气压力、冷凝器出口温度、蒸发温度、冷却水流量和冷冻水流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了研究。误差分析表明,性能测试和理论分析满足误差要求,为合理选取热泵运行参数和优化热泵性能提供依据。图47幅;表19个;参43篇。

刘盼盼[9](2020)在《基于经济器优化设计的准二级压缩热泵空调系统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代步工具的发展,加速了能源危机的急剧扩大,寻找新型能源是必经之路。纯电动汽车通过电池组直接驱动电动机运转,进而推动汽车行驶。在电动汽车辅助设备中汽车空调耗能最大,所以设计开发出一套稳定、节能、高效的热泵空调系统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带经济器的准二级压缩热泵空调系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基于此对准二级压缩热泵空调系统及中间换热器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针对实验用制冷剂R410A,利用p-h图对普通热泵型空调系统与准二级压缩热泵型空调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相关软件确定所需的状态参数并借助相关公式,对补气热泵型空调系统进行理论定量计算分析。通过改变补气方式、相对补气量、蒸发温度及冷凝温度等参数,研究其对系统制热量、压缩机耗功量及制热能效比COP的影响,对后期补气型热泵空调系统的研究奠定基础。研究发现:制热量和压缩机耗功量随蒸发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相同的蒸发温度下,补气时的COP比不补气时的COP要高;随着相对补气量的增加系统COP先增大后减小,在相对补气量为0.25时,系统COP达到最大,最大值为4.248;降低蒸发温度或升高冷凝温度,系统的制热量均会增加,且蒸发温度的变化对系统制热量的影响要大于冷凝温度变化对系统制热量的影响,仅升高蒸发温度和仅降低冷凝温度对系统COP的影响基本相同。基于上述的理论分析对实验中用的中间经济器进行模拟,选取波纹深度、波纹倾角、波纹间距三个重要的结构参数进行研究,设计正交方案,结合模拟结果和目标函数进行分析,找到了这三个主要结构参数对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的影响及影响的主次关系,并设计出了最优的结构组合为以后的设计制造奠定基础。研究发现:对换热性能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波纹间距P,其次是波纹倾角β,最后是波纹深度h;最优的结构参数组合为波纹深度h为4 mm,波纹倾角β为60°,波纹间距P为10mm。

孟祥瑞[10](2019)在《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电动汽车运行特点和跨临界CO2制冷循环特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对CO2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进行研究,对系统性能进行测试和优化,对系统性能变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旨在为后续CO2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性能的研究和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基于热力学方法,对跨临界CO2经典循环系统(TCRS)、带中间换热器的跨临界CO2循环系统(TCRSI)、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2循环系统(TCRSE)及带中间换热器和喷射器的跨临界CO2循环系统(TCRSIE)进行理论分析,研究压缩机排气压力、气冷器出口温度以及蒸发温度对四种系统和系统中喷射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TCRS相比,TCRSI、TCRSE及TCRSIE在最优排气压力下的性能均提升,在制冷工况下最优COP分别提高3.3%、25.1%和22.7%,在制热工况下最优COPh分别提高1.2%、16.9%和13.5%。虽然TCRSE性能提升最明显但是不稳定。喷射器的引射比与升压比呈现出近似反比关系,但是两者的提高均有利于系统性能的提升。基于理论分析结果,设计搭建并调试CO2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实验系统。名义工况试验结果表明四种系统中TCRSE和TCRSIE工程应用性较强。研究车外侧入口风温和车外侧迎面风速对系统以及系统中喷射器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进行的实验工况下,TCRSIE性能始终优于TCRSI且稳定性较好,制冷量平均提高9.04%,COP平均提高11.97%,制热量平均提高10.11%,COPh平均提高6.59%。中间换热器可以使节流前温度降低,压缩机吸气温度升高,也可以使系统最优排气压力降低。喷射器可以使压缩机吸气压力提高,压缩机效率提高。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研究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是实验研究结果与理论分析相比,COP在数值上有所降低。从工程应用角度考虑,建议在电动汽车上采用带中间换热器和喷射器的CO2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

二、热泵型变频空调循环系统节流方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泵型变频空调循环系统节流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房间空调器在线性能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测量原理与方法
    2.1 室内侧空气焓差法
    2.2 室外侧空气焓差法
    2.3 制冷剂焓差法
3 全工况制冷剂流量法
    3.1 关键问题
    3.2 实现方法
4 在线性能测量标准
5 性能测量仪表与应用
    5.1 空调器性能测量仪表
    5.2 在线性能测量技术的应用
6 展望

(2)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节能试验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果蔬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1.1.1 特色果蔬概述
        1.1.2 真空干燥
        1.1.3 红外干燥
        1.1.4 微波干燥
        1.1.5 热风热泵干燥
        1.1.6 不同干燥方法对比研究
    1.2 空气除湿方式
    1.3 转轮除湿技术进展
        1.3.1 除湿干燥剂研究进展
        1.3.2 转轮再生与除湿循环模式
        1.3.2.1 转轮再生模式
        1.3.2.2 转轮除湿循环模式
        1.3.3 转轮除湿模型研究
        1.3.4 转轮除湿干燥工艺与系统优化研究
        1.3.4.1 转轮除湿干燥工艺研究
        1.3.4.2 转轮除湿系统优化
        1.3.5 总结与展望
    1.4 热泵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1.4.1 热泵干燥控制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发展与研究趋势
    1.5 转轮与热泵除湿干燥发展趋势
    1.6 主要研究内容
    1.7 技术路线图
    1.8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关键技术
    1.9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转轮热泵联合干燥系统优化研究
    2.1 总体方案设计原则
    2.2 整机工作原理
    2.3 关键部件设计
        2.3.1 临界除湿机构设计
        2.3.2 分级冷凝再生机构设计
    2.4 转轮除湿系统设计与参数确定
        2.4.1 设计条件的确定
        2.4.2 物料干燥设计条件
        2.4.3 除湿过程设计条件
        2.4.4 热量与除湿负荷计算
    2.5 主要部件计算选择
        2.5.1 压缩机
        2.5.2 蒸发器计算
        2.5.3 冷凝器计算
        2.5.4 风机
        2.5.5 节流装置的设计
        2.5.6 其它辅助设备
    2.6 转轮除湿系统设计
        2.6.1 转轮的组成
        2.6.2 除湿剂的选择
        2.6.3 转轮计算与选型
    2.7 控制系统设计
    2.8 流场分析与整机试制
        2.8.1 导流板结构分析
        2.8.2 结果分析
        2.8.3 整机试制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轮除湿与热泵干燥特性及仿真研究
    3.1 除湿转轮物理特性
    3.2 转轮除湿数学模型
    3.3 除湿通道模拟分析
        3.3.1 转轮除湿方程
        3.3.1.1 质量守恒方程
        3.3.1.2 动量守恒方程
        3.3.1.3 能量守恒方程
        3.3.1.4 辅助方程
        3.3.2 转轮除湿方程求解与分析
    3.4 热泵干燥的工作原理
    3.5 热泵干燥系统的制冷循环
    3.6 热泵干燥系统的热风循环
    3.7 热泵干燥系统主要性能评价指标
    3.8 压缩机建模与特性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临界除湿机理与节能试验研究
    4.1 热泵干燥系统的空气循环过程
    4.2 温湿度在线测控方法与仪器
    4.3 联合干燥系统除湿特性分析
        4.3.1 蒸发出风饱和阶段联合除湿特性分析
        4.3.2 蒸发出风部分饱和联合除湿特性分析
        4.3.3 蒸发出风零饱和联合除湿特性分析
        4.3.4 临界除湿控制方法
    4.4 临界除湿试验
        4.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4.2 成分测定
        4.4.3 试验设计
        4.4.4 试验结果分析
        4.4.5 试验结果分析
        4.4.6 试验优化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分级冷凝再生过程与节能试验研究
    5.1 分级冷凝再生分析与制冷剂选择
    5.2 再生冷凝过程建模与仿真分析
    5.3 分级冷凝节能再生试验
        5.3.1 试验目的
        5.3.2 试验材料与仪器
        5.3.3 实验设计
        5.3.3.1 纯电加热再生与分级冷凝再生能耗对比试验
        5.3.3.2 分级冷凝再生优化工艺试验
        5.3.3.3 测试指标
        5.3.4 试验结果分析
        5.3.4.1 纯电加热再生与分级冷凝再生能耗对比试验
        5.3.4.2 单因素试验
        5.3.4.3 分级冷凝再生优化工艺试验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试验与分析
    6.1 香菇转轮除湿干燥试验
        6.1.1 材料与方法
        6.1.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6.1.1.2 成分测定
        6.1.2 试验设计
        6.1.2.1 单因素试验及香菇干燥特性
        6.1.2.2 响应面优化试验
        6.1.3 结果与分析
        6.1.3.1 单因素试验分析
        6.1.3.2 响应面模型及显着性检验
        6.1.3.3 因素响应分析
        6.1.4 试验优化与验证
        6.1.5 结论
    6.2 香菇热泵与冻融干燥试验
        6.2.1 对照试验目的
        6.2.2 干燥设备
        6.2.3 材料及方法
        6.2.3.1 试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6.2.3.2 试验方法
        6.2.3.3 测定指标及方法
        6.2.3.4 数据处理
        6.2.4 结果与分析
    6.3 品质对比分析
        6.3.1 复水性
        6.3.2 色差
        6.3.3 质构特性
        6.3.4 干燥能耗
    6.4 三种干燥方式速率对比分析
    6.5 澳洲坚果低温干燥试验
    6.6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特性及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能源与环境现状
        1.1.2 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1.1.3 空气源热泵技术
    1.2 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1.2.1 新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循环设计
        1.2.2 非共沸混合工质应用
        1.2.3 除霜技术
        1.2.4 相变蓄热技术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2.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理论分析
    2.1 系统构建及运行原理
    2.2 系统理论分析
    2.3 理论分析结果
        2.3.1 蒸发/冷凝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3.2 过冷/过热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3.3 蓄热时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 系统内关键部件—冷凝蓄热器设计
        2.4.1 相变材料选取
        2.4.2 装置结构选型
    2.5 本章小结
3.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数值计算研究
    3.1 系统内各部件数值模型建立
        3.1.1 压缩机模型
        3.1.2 冷凝蓄热器模型
        3.1.3 过冷器模型
        3.1.4 蒸发器模型
        3.1.5 制冷剂充注量模型
        3.1.6 求解方法
    3.2 系统严寒地区连续运行条件下动态特性分析
    3.3 冷凝蓄热器结构参数影响分析
        3.3.1 翅片间距
        3.3.2 管间距
    3.4 不同制冷剂条件下系统动态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实验研究
    4.1 实验原理及方法
        4.1.1 实验设备
        4.1.2 测量系统及误差
        4.1.3 实验方法
        4.1.4 性能评价指标
    4.2 实验结果分析
    4.3 数值模型验证
    4.4 蓄/放热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4.1 环境温度对系统蓄热性能影响
        4.4.2 供水流量对系统放热性能影响
    4.5 本章小结
5.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
    5.1 应用地点选取及相应建筑热负荷设计
    5.2 系统技术经济性分析模型建立
        5.2.1 能耗分析模型
        5.2.2 环境分析模型
        5.2.3 经济分析模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能耗分析结果
        5.3.2 环境分析结果
        5.3.3 经济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6.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4)某型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集成式热管理系统构建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热泵空调技术
        1.2.2 电池组热管理技术
        1.2.3 集成式整车热管理技术
    1.3 课题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对象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纯电动汽车热特性分析及仿真建模
    2.1 原车热管理系统分析
        2.1.1 原车热泵制冷工况
        2.1.2 原车热泵制热工况
        2.1.3 原车热泵除霜模式
    2.2 乘员舱热负荷机理分析及仿真建模
        2.2.1 乘员舱热负荷机理分析
        2.2.2 乘员舱仿真建模
    2.3 纯电动汽车电机热特性及仿真建模
        2.3.1 电机及电机控制器生热机理
        2.3.2 电机、电机控制器及其液路循环仿真建模
    2.4 纯电动汽车电池热特性及仿真建模
        2.4.1 锂离子电池生热机理及传热计算
        2.4.2 锂离子电池内阻及热物性试验
        2.4.3 电池组及其液路循环仿真建模
    2.5 热泵空调系统搭建及整车热管理模型
        2.5.1 热泵空调仿真建模
        2.5.2 整车热管理仿真模型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整车热管理仿真模型验证与分析
    3.1 试验传感器布置及热泵空调部件对标
        3.1.1 循环试验传感器布置
        3.1.2 空调部件仿真模块对标
    3.2 空调高温制冷仿真与试验对比验证
        3.2.1 高温试验工况及试验条件
        3.2.2 高温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
    3.3 低温空调低温制热仿真与试验对比验证
        3.3.1 低温试验工况及试验条件
        3.3.2 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
    3.4 电机、电池仿真与试验对比验证
        3.4.1 电机回路仿真模型验证
        3.4.2 电池回路仿真模型验证
    3.5 整车能量流验证及电机余热利用分析
        3.5.1 整车能量流仿真与试验对比验证
        3.5.2 电机余热利用分析
    3.6 原车空调高温及低温影响因素仿真分析
        3.6.1 高温制冷影响因素分析
        3.6.2 低温制热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泵系统高温制冷控制方法研究
    4.1 高温制冷膨胀阀及过热度分析
        4.1.1 电子膨胀阀替换热力膨胀阀
        4.1.2 过热度控制仿真分析
    4.2 MPC模型预测控制原理
    4.3 热泵制冷循环状态空间建模
        4.3.1 状态量、输入量选取
        4.3.2 状态矩阵参数辨识
    4.4 压缩机转速MPC控制器设计及Simulink验证
        4.4.1 目标函数选取与约束条件设置
        4.4.2 基于Simulink空调系统模型的MPC仿真验证
    4.5 压缩机转速MPC控制AMEsim与 Simulink联合仿真
        4.5.1 AMEsim与 Simulink联合仿真设置
        4.5.2 不同目标温度的MPC控制
        4.5.3 MPC控制与PID控制对比
    本章小结
第5章 集成式热泵系统低温制热仿真分析与研究
    5.1 低温集成式整车热管理改进方案
        5.1.1 核心部件热管理需求分析
        5.1.2 电机余热直通加热方案
        5.1.3 电机余热热泵加热方案
    5.2 低温电机余热加热乘员舱仿真分析
        5.2.1 单热源热泵乘员舱加热影响因素分析
        5.2.2 双热源热泵乘员舱加热影响因素分析
        5.2.3 热泵加热乘员舱改进方案仿真分析
    5.3 低温电机余热加热电池仿真分析
        5.3.1 电机单热源加热电池
        5.3.2 空气单热源加热电池
        5.3.3 电机空气双热源加热电池
        5.3.4 电机循环串联电池加热
        5.3.5 电池低温加热分析对比
    5.4 低温热泵乘员舱制热MPC控制
        5.4.1 热泵低温乘员舱加热模型辨识
        5.4.2 热泵低温乘员舱加热联合仿真
    本章总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性能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热泵系统研究现状
        1.2.1 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
        1.2.2 二次回路热泵系统
        1.2.3 除湿热泵系统
        1.2.4 除霜热泵系统
        1.2.5 双热源热泵系统
    1.3 本课题研究工作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模拟
    2.1 引射热泵系统循环原理
    2.2 引射热泵系统理论循环分析
    2.3 引射热泵系统模型建立
        2.3.1 压缩机模型
        2.3.2 冷凝器模型
        2.3.3 蒸发器模型
        2.3.4 引射器模型
        2.3.5 电子膨胀阀模型
    2.4 引射热泵系统模拟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模拟结果及分析
    3.1 制热工况下系统的性能
        3.1.1 不同蒸发温度下系统的性能
        3.1.2 不同冷凝温度下系统的性能
    3.2 制冷工况下系统的性能
        3.2.1 不同蒸发温度下系统的性能
        3.2.2 不同冷凝温度下系统的性能
    3.3 引射热泵系统与传统热泵系统的比较
        3.3.1 不同蒸发温度下的性能对比
        3.3.2 不同冷凝温度下的性能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4.1 电动汽车引射热泵实验系统
        4.1.1 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主要部件
        4.1.2 焓差法空调性能实验室
        4.1.3 实验台参数测量及控制系统
    4.2 实验工况
    4.3 实验步骤
        4.3.1 实验前准备工作
        4.3.2 实验具体步骤
    4.4 实验数据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5.1 不同蒸发温度下系统的性能
    5.2 不同冷凝温度下系统的性能
    5.3 实验与模拟对比分析
        5.3.1 不同蒸发温度下的对比
        5.3.2 不同冷凝温度下的对比
    5.4 与传统系统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复叠制冷系统面临的问题
        1.1.2 冷冻冷藏冷库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复叠循环配置和流程的研究
        1.2.2 系统变工况及中间工况性能的研究
        1.2.3 级间容量比和压缩机频率的研究
        1.2.4 循环工质种类及充注量的研究
        1.2.5 系统部件的研究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畴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问题
        1.3.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循环模式与理论分析
    2.1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的提出
    2.2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的运行模式
    2.3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的循环工质选择
    2.4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的仿真模型
        2.4.1 压缩机的数学模型
        2.4.2 冷凝器的数学模型
        2.4.3 节流机构的数学模型
        2.4.4 蒸发器的数学模型
        2.4.5 蒸发冷凝器的数学模型
        2.4.6 制冷剂的数学模型
        2.4.7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数学模型
        2.4.8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仿真模型算法
    2.5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的模拟分析
第三章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实验台设计与搭建
    3.1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实验台构成
        3.1.1 复叠式耦合制冷实验台
        3.1.2 实验台测点布置
    3.2 实验设备选型
        3.2.1 室外机组选型
        3.2.2 压缩机选型
        3.2.3 电子膨胀阀选型
        3.2.4 蒸发器
        3.2.5 蒸发冷凝器
        3.2.6 辅助设备选型
第四章 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4.1 实验台测试工况描述与结果分析
        4.1.1 实验台测试工况及方法
        4.1.2 实验台测试结果分析
    4.2 实验验证工况描述与结果分析
        4.2.1 实验验证工况及方法
        4.2.2 实验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复叠式热泵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复叠式热泵工质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热力计算及分析
    2.1 复叠循环的理论计算
    2.2 低温循环工质筛选
    2.3 高温循环工质筛选
    2.4 高低温循环流量比对复叠热泵影响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
    3.1 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的提出
    3.2 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的设备设计选型
        3.2.1 压缩机选型
        3.2.2 翅片管式蒸发器的设计计算
        3.2.3 冷凝器选型
        3.2.4 蒸发冷凝器选型
        3.2.5 节流装置选型
        3.2.6 其他系统部件的选型
    3.3 系统电器元件选型
        3.3.1 变频器选型
        3.3.2 多功能表选型
        3.3.3 传感器选择
        3.3.4 其他电器元件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叠式空气源热泵数学模型建立及分析
    4.1 复叠热泵各部件数学模型的建立
        4.1.1 压缩机模型
        4.1.2 冷凝器模型
        4.1.3 蒸发器换热模型
        4.1.4 节流阀模型
        4.1.5 蒸发冷凝器模型
    4.2 复叠循环及单级循环计算流程
    4.3 热泵模拟结果分析
        4.3.1 复叠循环仿真结果分析
        4.3.2 单级循环仿真结果分析
        4.3.3 复叠循环与单级循环的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案设计
        5.1.1 实验系统运行设计
        5.1.2 实验准备步骤
        5.1.3 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
        5.1.4 实验内容
    5.2 实验结果分析
        5.2.1 复叠循环实验结果分析
        5.2.2 单级循环的实验研究结果
        5.2.3 单级与复叠实验结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8)R134a热泵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R134a热泵系统研究现状
        1.2.1 R134a热泵系统国内研究现状
        1.2.2 R134a热泵系统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2章 R134a热泵系统理论分析
    2.1 R134a热泵系统组成及热力学分析
        2.1.1 R134a热泵系统组成
        2.1.2 R134a热泵系统性能COP
        2.1.3 R134a热泵系统exergy损失
    2.2 R134a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2.2.1 蒸发温度对R134a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2.2.2 排气压力对R134a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2.2.3 冷凝温度对R134a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2.2.4 压缩机等熵效率对R134a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2.2.5 过热温度对R134a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2.2.6 膨胀机等熵效率对R134a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2.2.7 exergy损失对R134a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R134a热泵系统负荷计算
    3.1 气象条件
    3.2 需求预测
    3.3 冷、热负荷计算
        3.3.1 热负荷计算
        3.3.2 冷负荷计算
    3.4 R134a热泵型空调系统
        3.4.1 制冷工况
        3.4.2 制热工况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R134a热泵系统模糊评判
    4.1 模糊理论基础
        4.1.1 模糊集
        4.1.2 模糊矩阵
        4.1.3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4.1.4 因素集和等级集的确定
        4.1.5 因素和子因素权重系数的确定
        4.1.6 模糊统计试验
        4.1.7 模糊综合评判
        4.1.8 综合评价结果
    4.2 MATLAB简介
    4.3 R134a热泵系统经济性模糊评判
    4.4 R134a热泵系统安全运行模糊评判
    4.5 R134a热泵系统性能模糊评判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R134a热泵系统性能测试
    5.1 R134a热泵系统
        5.1.1 系统组成
        5.1.2 系统设备
    5.2 试验研究目的、内容与步骤
        5.2.1 研究目的和内容
        5.2.2 试验步骤
    5.3 测试结果分析
        5.3.1 排气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2 冷凝器出口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3 蒸发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4 冷却水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3.5 冷冻水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5.4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9)基于经济器优化设计的准二级压缩热泵空调系统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准二级压缩热泵系统研究现状
        1.2.2 中间经济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方法
        1.3.1 理论分析
        1.3.2 实验研究
        1.3.3 数值模拟计算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2. 准二级压缩热泵空调系统的理论分析
    2.1 普通热泵空调系统理论分析
    2.2 准二级压缩热泵空调系统理论分析
    2.3 理论分析合理性验证
    2.4 系统理论分析结果
        2.4.1 补气方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2 相对补气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4.3 冷凝/蒸发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中间经济器的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
    3.1 中间经济器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3.1.1 物理模型建立
        3.1.2 控制方程
    3.2 数据处理
    3.3 边界条件的设置
    3.4 网格无关性验证
    3.5 波纹板式换热器实验研究
        3.5.1 实验研究
        3.5.2 数据处理
    3.6 误差分析
    3.7 本章小结
4.波纹板式换热器优化设计
    4.1 正交方案设计及结果分析
    4.2 极差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字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跨临界CO_2汽车空调系统的发展历史
        1.2.2 CO_2热泵型汽车空调系统研究现状
        1.2.3 CO_2热泵型汽车空调系统部件研究现状
        1.2.4 带喷射器的CO_2热泵型汽车空调系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O_2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理论模拟研究
    2.1 跨临界CO_2经典循环系统理论模拟研究
        2.1.1 TCRS的理论模型
        2.1.2 TCRS的性能指标
    2.2 带中间换热器的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理论模拟研究
        2.2.1 TCRSI的理论模型
        2.2.2 TCRSI的性能指标
    2.3 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理论模拟研究
        2.3.1 TCRSE的理论模型
        2.3.2 TCRSE的性能指标
    2.4 带中间换热器和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理论模拟研究
        2.4.1 TCRSIE的理论模型
        2.4.2 TCRSIE的性能指标
    2.5 不同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性能模拟对比
        2.5.1 制冷工况
        2.5.2 制热工况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_2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实验系统
    3.1 实验介绍
        3.1.1 实验系统
        3.1.2 部件选型
        3.1.3 测量及数据采集装置
        3.1.4 实验系统搭建
    3.2 测试原理与方法
        3.2.1 测试原理
        3.2.2 测试方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O_2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实验研究
    4.1 名义工况下的系统性能
    4.2 带中间换热器系统的实验研究
        4.2.1 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2 迎面风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3 中间换热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 带中间换热器和喷射器系统的实验研究
        4.3.1 环境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2 迎面风速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3 喷射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文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热泵型变频空调循环系统节流方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房间空调器在线性能测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于天蝉,杨子旭,丁连锐,黄文宇,石文星. 家电科技, 2021(06)
  • [2]特色果蔬转轮热泵联合干燥节能试验与优化[D]. 王教领.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直接相变蓄热型空气源热泵特性及在严寒地区的应用研究[D]. 余萌. 浙江大学, 2021
  • [4]某型纯电动汽车热泵空调集成式热管理系统构建及研究[D]. 黄世佩. 吉林大学, 2021(01)
  • [5]电动汽车引射热泵系统性能模拟与实验研究[D]. 张丹丹.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6]复叠式耦合制冷系统性能的研究[D]. 杜启含.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7]复叠式空气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研究[D]. 黄成军. 天津商业大学, 2021(12)
  • [8]R134a热泵系统性能研究[D]. 刘楠.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经济器优化设计的准二级压缩热泵空调系统理论研究[D]. 刘盼盼.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10]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型电动汽车空调系统研究[D]. 孟祥瑞. 天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热泵式变频空调循环系统节流方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