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溢洪道坝区水流结构分析

三峡工程溢洪道坝区水流结构分析

一、三峡枢纽泄洪坝区水流结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陈林[1](2020)在《高水头平面闸门闭门失效与结构破坏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水工闸门是水利工程的“安全阀”,其安全运行关系整个水利枢纽的安全、可靠、有效。在实际工程中,有许多闸门在特殊水动力荷载作用下产生振动、闭门失效和结构破坏等。以往对高水头弧形工作闸门振动和运行可靠性问题,工程界很重视,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弧形工作闸门运行出现问题的事例较少。然而对高水头平面事故闸门的运行可靠性,工程界普遍重视不够,造成已建工程普遍存在高水头平面事故闸门闭门失效问题,严重危及工程安全。本文结合高水头平面闸门闭门失效与结构破坏的实际工程案例,开展理论分析、模型试验、数值计算、原型观测反馈分析研究,揭示了动水闭门失效机理、提出了闭门失效的防控措施,反演了闸门结构连续破坏过程、明确了闸门的破坏机理,提出了闸门失效孔口封堵方案。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提炼如下:(1)深入研究平面闸门动水闭门水力特性,建立了闸门爬振理论模型,揭示了动水闭门失效机理,提出了闭门失效的防控措施研究揭示了平面闸门在动水关闭过程中,上游水位、工作闸门开度对水流流态、面板及底主梁时均和脉动压强、闭门持住力的影响和变化规律。主横梁“开孔”会显着减小其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即减小了闭门持住力,闭门持住力随开孔率增大而减小,当开孔率超过30%,开孔作用效果不明显。通过非线性动力学的几何方法建立了平面闸门爬振的理论模型,阐明了闸门无法闭门并伴随有爬行振动这一工程问题的发生机制,并对影响爬振的因素进行了试验验证,表明,支承摩阻系数是影响闸门爬振的主要因素之一,滑块材质也会改变闸门振动特性。提出了从利于闸门落门的角度考虑,减小支承结构摩阻系数、降低上游水位和工作门开度、增加闸门配重。从减少闸门爬振角度考量,适当增加配重、调整运行工作参数、增加滚轮或滑块直径、选用摩擦系数小的支承结构、增加卷扬式启闭机钢丝绳伸长模量/采用液压式启闭机、保证止水良好、闸底流态优化等闭门失效防控措施。(2)建立了闸门单节以及整体结构连续破坏、溃决失效的数值反馈推演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明确了平面闸门主横梁主导与焊缝主导两种结构破坏形式。不考虑焊缝失效的情况下,通过研究不同开孔孔型主横梁在超载水压力与地震荷载情景下的弹塑性极限承载力及塑性区扩展过程,主横梁将发生跨中的弯曲极限破坏模式或边跨的剪切破坏模式,而不会发生整体失稳。闸门单节连续破坏过程为:边跨腰孔左下角产生塑性区→边跨腰孔右侧形成塑性区→边跨腰孔截面上、下侧出现塑性区→塑性区贯通→腹板断裂→可动机构→后翼缘断裂→焊缝撕裂→面板撕裂→Π形梁跨中断裂→边柱被拽出闸门槽。在考虑焊缝失效的情况下,闸门单节结构连续破坏、溃决过程如下:焊缝失效→主横梁前翼缘与面板脱开→面板瞬间撕裂→主横梁前翼缘断裂→Π型梁后翼缘断裂→主横梁腹板断裂→半跨扭断→边柱被拽出闸门槽→闸门溃决失效。通过某工程溃决失效闸门现场残骸对比分析,佐证了本文提出的数值反馈推演模型结构的合理性,判定该闸门事故的失效机制为焊点起裂、面板撕裂致梁系结构转变、自下而上分节失效的焊缝主导型结构破坏机制。通过追踪焊缝群的连续脱落,闸门整体灾变过程为:底节焊缝脱落→底节面板由一侧向中部撕开→底节主横梁跨中断裂→底节边柱扭转带动下中节左右侧主横梁跨中断裂→上中节右侧1/4处面板撕裂→上中节横梁断裂→顶节由于面板强大水压力的拉拽导致横梁扭曲变形→顶节脱出闸门槽。(3)闸门结构失效的其他影响因素反演分析通气孔异常过流及闸门节间缝隙射流引起的附加水动力荷载是造成闸门结构破坏的次因,主焊缝焊高不够、脱焊、焊接质量太差所造成的闸门面板与梁系脱开是连续溃决破坏的主因。(4)闸门失效孔口封堵方案研究相同水位下,拍门力由大到小排序为拍门(门中门)≈浮体门>米字梁球体门≈裹胶皮球体门>人字门。根据试验与现场实践,为了系统解决拍门撞击力过大的问题,可以采用人字形拍门或者利用比重小的复合材料制作拍门,对于不同水位,采用球壳或者箱型梁平板闸门,中间可以做成空腹的技术改造,新型浮箱式拍门封堵操作步骤为:拍门设计与模型试验→拍门入水→拍门到达指定位置→拍门注水排气并完成封堵→拍门封堵后止水密闭性检查→排气孔关闭→洞内损坏部位修补及永久堵块施工。

陈娉婷[2](2019)在《皂市水利枢纽大坝变形监控模型构建及指标拟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皂市水利枢纽是一座具有综合效益的大(一)型水利枢纽工程,是继“98大水”之后,国务院批准的长江近期重点防洪建设工程之一。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与江垭、宜冲桥(拟建)水库联合调度,可将澧水下游尾闾地区防洪标准由47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再配合三峡建库和松滋建闸,可提高到50年一遇洪水,可减轻西洞庭湖区防洪压力,防洪效益十分显着。保护皂市水利枢纽的安全运行,评估大坝安全状况,为确保大坝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持。为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坝长期变形特性数值分析及安全监控方法”(NO.51769017)开展了“皂市水利枢纽大坝变形监控模型构建及指标拟定”的研究,构建了皂市水利枢纽碾压混凝土坝段及常态混凝土坝段安全监控模型,基于典型小概率法拟定上述两种坝段的变形安全监控指标。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水压、时效、温度等分量对大坝变形的影响特性,探究了建立统计模型的原理和方法。分别构建了皂市水利枢纽常态混凝土坝段、碾压混凝土坝段的统计模型,并对统计模型效果进行分析。(2)综合考虑碾压混凝土坝的材料特性,基于有限元法探究水压分量确定性模型表达式,引入碾压混凝土软弱夹层分量,在构建温度和时效分量统计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皂市水利枢纽碾压混凝土坝段的变形安全监控模型。(3)分析混凝土重力坝的变形过程和转异特征的基础上,探究混凝土重力坝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方法,以皂市水利枢纽常态混凝土坝段以及碾压混凝土典型坝段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典型小概率法拟定皂市混凝土重力坝安全监控指标。

徐彭强[3](2019)在《分汊河段明渠导流保证施工及通航条件下分流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河面较宽的平原地区,利用明渠导流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导流方式,其具有施工便捷、高效、低成本等众多优点而被广泛运用。在导流明渠的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成本、进度、安全等因素,往往还需要同时考虑导流期间的施工安全和通航水流条件问题。本工程坝址处为典型的分汊河段,施工周期较长,在河心洲上修建导流明渠,不仅仅需要考虑上述因素,更需要考虑到支汊河流的分流比;导流明渠不仅需要承担泄流任务,更需要担任通航问题,明渠内部水流条件复杂,因此对导流明渠进行分流比和通航分析对工程的正常、安全施工至关重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数值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析了在分汊河道上修建导流明渠时的分流比及明渠内的通航水流条件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分汊河道上计算分流比是一个多因素问题耦合的过程,包括原始河床形式、高程、含沙量及降水等因素;在计算开挖导流明渠的分流时,需要考虑明渠的断面形式、倾角等。本文在根据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原始地形数据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坝址附近水文站的观测数据对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2)利用数值模型计算各期导流设计流量下的上下游水位,同时对不同工况下东、西大河的泄流能力及分流比等水流特性进行计算复核;根据计算结果确定航迹线落差、主流位置的变化规律及其纵横向流速、流态、通航水深,提出各施工阶段助航流速≤3.5m/s的最大通航流量,确定合理的通航河道范围和适于通航的水位和流量范围。验证导流明渠口门区是否出现如泡漩、乱流等不良流态等。(3)验证汛期围堰拆除至12.0m高程后的平台流速;一汛、三汛期间东、西大河原河道通航,测验闸室段流速及流态。确定合理的通航范围和适于通航的水位和流量范围。(4)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初选方案基本能够满足泄流要求,但两侧河道分流比较原始天然河道出入较大。选用改进“一字型”导流方案,在不同工况下既能保证基坑内安全施工,又能满足通航要求。在施工周期内,基本能够自航通航,在特殊工况如汛期围堰拆除至12m标高以及枯水期遇大流量洪水时需要采取相关的助航措施,以保证导流明渠内船只正常的通行。

谭雪霏[4](2019)在《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峡出平湖”,三峡工程是20世纪中国建设的最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期间,从四川江津到湖北宜昌的19个县市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陆续受淹,112所集镇完成搬迁,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三峡特殊的峡江环境和故土的群体凝聚氛围是三峡文化产生、发展的基础,三峡工程的建设改变了三峡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影响着三峡传统文化的传承。本文以三峡工程建设为时间节点,在新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困境的前提下,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通过梳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彰显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独立品格与鲜明特性、探讨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这对于社会现代转型期间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采用历史文献研究、系统研究、实证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从“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历时性展开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探讨该类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的路径。第一章绪论首先阐明了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通过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文化生态学的发展与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并结合三峡文化资源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界定了“三峡宜昌库区文化”“文化资源”等研究中的相关概念,为开展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研究厘清了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具体分析了“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它是“前三峡时代”文化资源生成和发展所需要的环境因素的综合、是文化系统与自然系统耦合,具体而言主要从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人文环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随着生产水平的发展,这三方面对于文化变迁的影响力也是逐层加强。第三章主要归纳了在“前三峡时代”文化生态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研究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坚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逻辑起点、确立以“获取文化资源的途径”为基本的分类标准。将“前三峡时代”的区域文化资源分为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三大类,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第四章则主要阐述了“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及文化资源保护实践。分析“三峡工程时代”文化生态的主要变化在于:工程建设对外部环境的改变,移民搬迁对文化传承的冲击以及中西价值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重塑,并对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资源的变化进行了阐述。“三峡工程时代”也是三峡文化资源抢救保护的重要时期。在工程建设与资源抢救的时间赛跑中,国家、政府做出了积极思考与尝试:开展了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原生态到新生态的衍生重建,单一文化事项的到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通过上述实证研究,解释了文化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文化生态系统是一个时刻进行着信息交换的非平衡系统第五章在分析了环境与文化互动的基础上,归纳了“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并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实践进行了反思。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是“后三峡时代”文化生态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就每一种文化资源各自的特性而言,由于其文化内涵特征的不同,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和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分别存在着景观化、静止化、大众化倾向;同时当整体文化生态系统受到超过“生态阀值”外来冲击时,各级结构则出现缺损和变化,存在着碎片化、同质化,功利性倾向。第六章正是在对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历时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文化资源保护路径的策略研究。在追根溯源分析文化资源保护的纲领性文件精神和学习国际先进保护经验的基础上,以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为例,提出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保护的基本路径和策略。延续文化生态学思维,从文化资源本体和其所在文化生态系统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保护策略。通过保护,文化资源与其所处生态系统达到协调,最终实现文化的多样性保持和可持续性发展。

陈建波[5](2017)在《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描绘了 2016—202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要实现“十三五”时期的规划目标,就必须破解难题,深挖潜力,扬长避短,再创新优势,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认真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实践之后,深切感到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成果正是践行这五大发展理念的成功范例。本文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特别是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文化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长江流域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最新指示要求,借助于国内外服务科学、水利学、电力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有关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理论框架。文章沿着三峡工程建设前后的时间脉络,从长江经济带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的历史渊源出发,着眼于长江经济带在行政性分割格局下探索产业互补、资源共享、交通相连,谋划在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主导下,深刻领悟总书记发展区域经济的强烈愿望,分析三峡工程兴建创造的巨大综合效益对长江经济带的重大服务和贡献,阐述了宏伟工程在该区域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对该地区区域融合发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观察和研究,进一步探索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整合与发展的对策。论文分七个部分,由引言和六章组成。本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创新点:一是按照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回顾总结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历史与实践基础之上,对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进行了效应分析,提出三峡工程建设及其服务长江经济带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实例和杰作。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和梯度转移理论及空间均衡理论,论证了长江经济带经济统筹开发的全局意义和三峡工程建设及库区移民社会经济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的服务作用。通过对区域经济中城市和城市群功能的比照解析,阐明了长江经济带内部分大中城市在三峡工程兴建前后自身进步、发展壮大的内在机理和变革,论证了由于三峡工程经济效益对长江经济带上游电站的开发建设,在上游有产生副中心城市和一级城市群的基础和可能。三是在运用数理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三峡水电开发对经济发展的促进,通过阐明长江经济带资源比较优势和现实竞争优势之间的关系,依据大量数据进行了差异关联分析,构建了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灰色模式,提出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部分大中型城市的城市化历史进程和空间发展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长江经济带沿线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提升迅速,针对工程对上中下游各城市服务功能侧重的不同,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立体交通为纽带的城市体系,以组团式的核心区带动广大经济腹地的发展。四是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既要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和谐的双重重大历史任务,提出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长江经济带与三峡工程和谐、持续和绿色发展,在不断发展中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良性循环双轮驱动,在加强生态保护中推进区域经济向前发展。

郑晓光[6](2017)在《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进行了历史考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水电事业,注重延揽、重用民国时期有留美背景的水电科技精英群体,派遣优秀青年赴苏联学习水电工程科技,同时注重自行培养人才,为水电科技精英从事水电开发创造了一系列良好的条件。从而激励起水电科技精英群体为国为民奉献、掀起水电建设新高潮的热情和干劲,新中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迅速迎来高潮,取得卓越的成就。本文着重探讨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科技实践分布、群体特征、科研创新活动及成果,评述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开发中的历史作用。力图以水电科技精英群体的实践活动为主线,从一个新的视域展示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事业发展的脉络,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培养的水电人才为新中国水电开发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础;新中国的前27年水电科技精英在水电开发体制的创立、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水电科技精英在河流泥沙、高速水流、高含沙水流等水电基础科研方面,成果卓越,部分科技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水电科技精英在岩溶等复杂地质环境下,主持建造多种坝型的高坝,使中国坝工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在水电科技精英的艰苦创业、不懈努力下,中国自行建造的大中型水电站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为改革开放后水电开发更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史岩[7](2017)在《如美电站左岸坝肩岩体结构特征分析及岩体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拟建的如美水电站最大坝高达315m,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坝之一。如美水电站位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的澜沧江上游河段,谷坡陡峻,河谷为高陡“V”形峡谷地形。坝区结构面非常发育,岩体结构非常复杂。因此需要查清坝肩岩体的结构特征,建立如美坝区岩体结构面分级体系,岩体结构分类体系,弄清坝肩岩体不同类型结构面的方位、形态发育特征,合理划分岩体质量等级,正确提取岩体和结构面的物理力学参数,从而为大坝建基面选择及高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地质依据。本文在阐明如美水电站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建立起如美坝区岩体风化卸荷带划分的量化指标。在对岩体风化特征量化分析时,提出了结构面风化回弹指数RHI这一新的指标来对岩体风化特征来进行分带。基于现场调查,提出了左岸中坝址坝肩岩体卸荷模式有5类:倾外断层及陡缓裂的滑移-拉裂型、长缓裂控制的滑移拉裂型、陡倾裂隙控制倾倒-拉裂型、平缓裂隙控制的滑移-拉裂型和压致拉裂型。根据岩体的风化卸荷特征,将岩体主要分为强卸荷、弱卸荷、弱上风化、弱下风化、微新岩体等五个分带。根据现场调查及搜集的资料对左岸Ⅲ级和Ⅳ级结构面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左岸多发育横河向的断层或长大裂隙,其中的L72规模最大,属Ⅲ级结构面,为左岸中坝址区的控制性断层。基于平硐调查成果,对坝址区Ⅴ级结构面发育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采用RBI(岩体块度指数)和RSI(岩体结构指数)等指标对平硐岩体结构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和对比,发现RSI指标能够更好地体现如美坝区岩体结构的特征。在大量室内和现场原位大剪试验的基础上,对不同性状结构面和各风化卸荷岩体的抗剪强度参数进行了取值研究,建立起与各类结构面和岩体配套的力学参数指标。并结合现场对试验段的岩体结构和回弹测试结果,建立起岩体结构特征参数与力学参数的对应关系。运用现场定性分级、BQ分级、RMR分级、Q分级等方法对岩体质量进行评价,并根据如美现场工作情况,对分级方法进行了改进,综合分级后发现坝基岩体质量等级以Ⅲ、Ⅳ级岩体为主,其中BQ分级结果结果最为乐观,RMR分级结果次之,Q分级结果最为保守;Ⅳ级岩体主要位于强卸荷带、弱卸荷上带、裂隙密集发育带及挤压错动带,Ⅲ级岩体主要位于弱下风化—未卸荷带、弱上—未卸荷以及微新岩体中,并结合室内和现场试验结果给出各级岩体的力学参数建议值。作为科研项目“澜沧江如美水电站复杂地质环境岩体工程特性与应用研究子课题四—坝基岩体工程特性及应用研究”的一部分,本论文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结合高土石坝对坝基岩体的要求,进行坝基岩体可利用性评判,提出中坝址左岸侧建基面的选择建议。

钮新强[8](2016)在《三峡工程水工建筑物关键技术》文中认为三峡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工程规模和综合效益巨大,工程技术复杂,设计难度超出了世界已建水利水电工程,在工程设计研究过程中提出并运用了一系列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攻克了多层大孔口泄水重力坝、巨型机组水电站、高水头大型连续多级船闸等重要水工建筑物的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郭毅[9](2016)在《山区河流中低水头坝下局部冲刷深度公式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拦河闸坝工程的日益增多,由修建水电工程所引起的安全问题也越发得到关注。据统计,水毁是威胁水工建筑物安全的主要原因,而坝下局部冲刷是引起水毁的重要因素。在中低水头的水电枢纽中,上下游水位存在一定的水位差,致使下泄水流往往具有很大的流速,并且携带了较大的能量。如果这些巨大的能量得不到消散,就会对下游河床、河岸进行冲刷,而下游河段的覆盖层大多也是冲积形成,抗冲能力较差,河床容易冲刷成坑,当这些冲刷坑的位置距离水工建筑物较近,且坑深较大时,就可能会对闸坝工程产生破坏作用,严重影响水工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设计单位在进行水电枢纽工程的设计时,准确的预知坝下局部冲刷的深度,合理布置水工建筑物的结构与埋深,将大大减小枢纽运行后水毁的风险。现如今计算坝下局部冲刷深度的公式往往针对某一特定的枢纽工程进行推导,或是仅考虑一两个主要因素,可有效预测冲刷深度的公式较少,特别是针对采用底流消能的中低水头的坝下冲刷研究更少。因此,为了保障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有必要开展山区河流中低水头坝下局部冲刷深度的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针对坝下局部冲刷,采用理论分析与物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以下成果:(1)通过参考前人对坝下局部冲刷问题的研究,确定中低水头坝下局部冲刷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因次分析的方法建立坝下局部冲刷深度的新公式。同时收集大量的模型试验冲刷资料,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合最小二乘法,对冲刷资料进行拟合,确定新推导公式各影响因子的物理量。(2)通过多个模型试验的冲刷资料对新推导公式进行验证,同时利用沙塔克利公式、水闸设计规范公式、毛昶熙公式、岗恰罗夫-罗欣斯基与推导公式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表明新推导公式相比一些现有公式可靠性更高。(3)根据潼南枢纽与利泽枢纽优化后的方案,进行坝下局部动床冲刷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4)将验证后推导公式与现有常用的冲刷深度公式同时应用于计算潼南枢纽与利泽枢纽的坝下局部冲刷深度,并利用模型试验成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新的推导公式精度相对较高,并且结构比较简单,可为实际工程中坝下局部冲刷深度的估算提供参考依据。

张文皎[10](2016)在《高坝泄洪诱发低频声波原型观测与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高水头、大流量、窄河谷、泄洪功率大”是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主要特征,而高坝泄洪消能设计、安全运行问题一直是近年来水利工程界所关心的热点问题。高坝泄洪造成的下游冲刷、空蚀破坏、结构振动及雾化等工程灾害已被人们熟知和广泛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技术成果,但是目前我国对高坝泄洪消能诱发低频声波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状态。近年来,在向家坝、锦屏一级、溪洛渡、黄金坪等水电站现场发现泄洪诱发低频声波产生的若干环境危害问题,如下游城镇商店卷帘门和居民住宅门窗的持续振动。为了揭示高坝泄洪消能诱发低频声波的形成机理和关键影响因素,本文结合流体动力声学理论分析、低频声波原型观测分析、气-液二相紊流数值模拟、声学数值模拟计算等研究方法,对高坝泄洪消能的涡旋发声机理、泄洪诱发低频声波现场分布及传播规律、高坝泄洪底流消能诱发低频声波机理及预测以及高坝挑跌流泄洪消能诱发低频声波的多振源发声机制开展了系统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高坝泄洪消能的涡声理论及涡旋发声机理研究。高坝泄洪诱发低频声波是流体动力声学的研究范畴,本文从流体动力声学出发,将涡声理论首次应用在高坝泄洪诱发低频声波的机理研究中,通过Green函数法、匹配渐进展开法对涡声方程进行了求解及理论分析,得出紊动流体辐射噪声与涡量的大小、变化和运动情况直接相关,涡量随时间变化的区域是有效声源区。并以涡声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高坝泄洪消能的涡旋发声机理。(二)高坝泄洪消能诱发低频声波原型观测及传播规律研究。分析了高坝泄洪底流消能和挑跌流消能现场原型观测低频声波的沿程分布规律及时频域特性,研究了低频声波与泄洪流量流态的相关关系,比较了不同泄洪消能方式下低频声波特性的异同,利用大气吸收机制研究了低频声波的传播及衰减规律,并从水力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原型观测和水力学模型试验中边壁脉动压力与低频声波的相关关系。(三)高坝泄洪底流消能诱发低频声波机理及预测模型研究。对向家坝水电站原型泄洪工况进行紊流数值模拟,分析了高坝泄洪底流消能区的流场特性,并利用Q准则实现流场中涡结构可视化,研究了涡量脉动特性与底流消能的涡旋发声机理,结合涡声理论、紊流模型、原型观测结果建立高坝底流消能诱发低频声波强度的数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底流消能区主流水舌与旋滚区交界处的强剪切层是涡量脉动最剧烈的区域,此区域涡量脉动特性与现场低频声波特性高度相关,是诱发低频声波的主要声源区。建立的高坝底流消能诱发低频声波强度的数学预测模型与原型观测结果吻合较好。(四)高坝挑跌流泄洪消能诱发低频声波多振源发声机制研究。溢流水膜振动诱发低频声波的机理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高坝挑跌流工程。根据锦屏一级水电站低频声波原型观测结果,提出从水垫塘淹没射流和挑流水舌-空腔耦合振动两个角度出发研究高坝挑跌流泄洪消能诱发低频声波的多振源发声机制。结合紊流数值模拟与涡声理论研究水垫塘淹没射流诱发低频声波机理,利用声学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挑流水舌-空腔耦合振动诱发低频声波机理,并根据原型观测结果开展了高坝挑跌流泄洪消能诱发低频声波的多振源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振源发声机制确实存在,水垫塘淹没射流和挑流水舌-空腔耦合振动这两种发声机制对现场低频声波的影响程度相当,挑流水舌-空腔耦合振动可诱发较宽频域能量分布的低频声波。总而言之,无论高坝泄洪挑跌流消能还是底流消能,水流强紊动剪切作用区是涡旋产生及聚集的地方,是诱发低频声波的主要声源区。在高坝挑跌流泄洪工程中还须注意挑流水舌-空腔耦合振动诱发低频声波这一工程问题。本文的研究为高坝泄洪工程诱发低频声波这一环境危害提供了理论依据、评估方法和预测手段。

二、三峡枢纽泄洪坝区水流结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枢纽泄洪坝区水流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水头平面闸门闭门失效与结构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闸门事故发生原因及破坏型式
        1.2.2 闸门水力特性研究进展
        1.2.3 平面闸门振动特性研究进展
        1.2.4 闸门结构承载特性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第2章 平面闸门运行失效典型案例分析
    2.1 平面闸门动水闭门失效
        2.1.1 水电站进水口事故闸门闭门失效
        2.1.2 泄洪平面事故闸门闭门失效与爬行振动
    2.2 某工程平面闸门结构失效
        2.2.1 工程概况
        2.2.2 事故节点
        2.2.3 断口及残骸
        2.2.4 冲坑形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面闸门动水闭门失效及爬振机理研究
    3.1 闸门动水闭门水力特性模型试验研究
        3.1.1 脉动压强和闭门持住力分析
        3.1.2 主横梁开孔减载的水力特性改善效果研究
    3.2 平面闸门动水闭门爬振机制研究
        3.2.1 闸门闭门爬振理论模型
        3.2.2 闸门闭门爬振过程反演
    3.3 闸门闭门爬振防控措施研究
        3.3.1 闸门爬振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3.3.2 闸门爬振防控工程措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面闸门结构破坏机制与反馈推演分析研究
    4.1 平面闸门主横梁主导型破坏机制研究
        4.1.1 主横梁开孔的强度弱化效应
        4.1.2 主横梁超载破坏
        4.1.3 主横梁屈曲破坏
        4.1.4 小结
    4.2 平面闸门焊缝主导型破坏机制研究
        4.2.1 平面闸门焊缝应力分布特性
        4.2.2 单节溃决失效准静态数值模拟
        4.2.3 整体溃决失效推演模型
        4.2.4 小结
    4.3 基于闸门残骸的破坏全过程反演分析
        4.3.1 残骸拼接
        4.3.2 连续溃决过程
        4.3.3 溃决过程关键节点判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闸门结构失效的其他影响因子反演分析
    5.1 通气孔射流动水压力
        5.1.1 物理模型试验
        5.1.2 模型试验结果
    5.2 节间焊缝射流动水压力
        5.2.1 物理模型试验
        5.2.2 闸门动响应评估
        5.2.3 节间射流数值模拟分析
    5.3 脉压荷载影响分析
    5.4 基于廊道冲坑形态的破坏过程反演分析
        5.4.1 冲坑形成机制的物模试验
        5.4.2 基于冲坑的闸门破坏模式判定
        5.4.3 冲坑对坝体结构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闸门失效孔口封堵方案研究
    6.1 孔口拍门撞击力研究
    6.2 孔口封堵拍门方案物理模型试验
        6.2.1 物模模型试验设计
        6.2.2 不同拍门形式下拍门力特性
    6.3 拍门方案的实施
        6.3.1 浮箱式拍门及其实施过程
        6.3.2 其他类型拍门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2)皂市水利枢纽大坝变形监控模型构建及指标拟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大坝安全监控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拟定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皂市水利枢纽大坝统计模型构建
    2.1 工程及地质概况
    2.2 监测布置
    2.3 大坝的监测环境量与效应量
        2.3.1 环境量
        2.3.2 降雨量
        2.3.3 效应量
    2.4 皂市水利枢纽统计模型构建
        2.4.1 皂市水利枢纽统计模型因子选择
    2.5 逐步回归分析法
    2.6 模型效果检验
    2.7 皂市水利枢纽第6#坝段统计模型构建
        2.7.1 统计模型逐步回归参数估计
        2.7.2 统计模型构建分析
    2.8 皂市水利枢纽第9#坝段统计模型构建
        2.8.1 统计模型逐步回归参数估计
        2.8.2 统计模型构建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皂市水利枢纽大坝混合模型构建
    3.1 常态混凝土重力坝安全监控混合模型各分量构成
        3.1.1 常态混凝土分量表达式
        3.1.2 常态混凝土重力坝安全监控混合模型表达式
    3.2 皂市水利枢纽第9#坝段常态混凝土重力坝混合模型构建
        3.2.1 混合模型表达式
        3.2.2 混合模型逐步回归参数估计
        3.2.3 混合模型效果分析
    3.3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安全监控混合模型
        3.3.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变形监控混合模型表达式
    3.4 皂市水利枢纽第6#坝段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混合模型构建
        3.4.1 混合模型表达式
        3.4.2 混合模型逐步回归参数估计
        3.4.3 混合模型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皂市水利枢纽安全监控指标拟定
    4.1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变形过程及转异特征
    4.2 安全监控指标拟定准则
    4.3 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方法概述
    4.4 皂市水利枢纽典型坝段监控指标拟定
        4.4.1 第6#坝段典型小概率法指标拟定
        4.4.2 第9#坝段典型小概率法指标拟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分汊河段明渠导流保证施工及通航条件下分流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明渠导流研究现状
        1.2.2 分汊河流分流比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施工导流方案初选
    2.1 工程概况
    2.2 枢纽布置
    2.3 工程水文地质
    2.4 施工导流方案初选
        2.4.1 施工导流标准
        2.4.2 施工导流要求及方案初选
        2.4.3 施工导流建筑物初步设计
第3章 初选方案保证施工安全水流特性计算分析
    3.1 引言
    3.2 平面二维数值模型
        3.2.1 基本方程
        3.2.2 数值解法
        3.2.3 定解条件
        3.2.4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3.3 软件模块
    3.4 模型率定
    3.5 初选方案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3.5.1 一枯时段分流比数值模拟分析
        3.5.2 三枯时段分流比数值模拟分析
    3.6 结果分析
第4章 改进方案保证通航条件数值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导流明渠改进方案
    4.3 改进方案泄流能力校核
    4.4 改进方案通航条件计算分析
        4.4.1 一枯时段通航水流条件
        4.4.2 一汛时段通航水流条件
        4.4.3 三枯时段通航水流条件
        4.4.4 三汛时段通航水流条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汊河段明渠导流物理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工况
        5.2.1 一期导流试验工况
        5.2.2 二期导流试验工况
    5.3 施工导流模型试验研究
        5.3.1 一期导流试验
        5.3.2 二期导流试验
    5.4 试验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4)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重难点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重难点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三峡人文文化、三峡宜昌库区文化
        二、前三峡时代、三峡工程时代、后三峡时代
        三、文化遗产、文化资源
第二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山高林密的地形地貌
        二、丰富多样的河流水系
        三、复杂立体的气候差异
    第二节 生产方式
        一、山地畲耕、谷底农耕的原始农业
        二、沿江而行,更迭频繁的过境贸易
        三、血缘聚落、地缘社会的集体劳作
    第三节 人文环境
        一、信巫重祀的民间信仰
        二、开放交融的航运精神
        三、不畏艰险的峡江特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前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第一节 物质实证性文化资源
        一、古代建筑
        二、古代遗址及古墓葬、石刻
        三、近现代重要史迹
    第二节 行为传递性文化资源
        一、表演艺术
        二、民间文学
        三、传统知识技艺
        四、社会实践、仪式与民俗
    第三节 文字影像记载性文化资源
        一、文献资源
        二、影像文化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与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第一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的变化
        一、三峡工程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移民搬迁对社会文化的冲击
        三、理念差异下媒体环境的构建
        四、新三峡文化资源的形成
    第二节 “三峡工程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实践
        一、迁建复建的集中保护
        二、政府引导的活态衍化
        三、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和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第一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生态新趋势
        一、搬迁复建背景下的城镇建设
        二、文化经济背景下的价值取向
        三、依法保护背景下的政策保障
    第二节 “后三峡时代”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反思
        一、对基于资源特性保护的反思
        二、对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府引导下的资源型区域文化资源保护
    第一节 国际文化资源保护制度与经验借鉴
        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二、欧洲文化遗产保护
        三、亚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二节 基于文化本体特征的文化资源本体保护
        一、基于文化特征的分类管理
        二、基于文化过程的分层保护
        三、基于文化逻辑的空间构建
    第三节 基于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资源保护
        一、基于经济发展的环境保护
        二、基于体制机制的体系保障
        三、基于文化自觉的价值引导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峡宜昌库区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及以上)
附录2 三峡宜昌库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省级及以上)
附录3 秭归县端午节文化活动访谈实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0 研究问题的背景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论文创新点
        1.2.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础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基础理论
        2.1.1 区域经济理论
        2.1.2 创新理论
        2.1.3 灰色系统理论
        2.1.4 复杂科学与管理理论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长江经济带研究
        2.2.2 三峡工程研究
    2.3 国外文献综述
第3章 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概述
    3.1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概况
        3.1.1 三峡工程基本概述
        3.1.2 长江经济带基本概述
    3.2 三峡工程与长江经济带关系
第4章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4.1 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地区洪涝灾害情况
        4.1.1 洪涝灾害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影响
        4.1.2 三峡工程建设前洪灾防治情况
    4.2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基本情况
        4.2.1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建设情况
        4.2.2 三峡工程防洪作用情况
    4.3 三峡工程防洪系统经济效益分析
    4.4 三峡工程补水和引水新效益对长江经济带效用分析
第5章 三峡工程水电行业服务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
    5.1 工程建设和资金管理创新
        5.1.1 工程建设创新
        5.1.2 资金管理创新
    5.2 水电行业的科技和质量安全管理创新
        5.2.1 科技创新使三峡工程独占世界水电行业鳌头
        5.2.2 安全质量管理创新保证实现三峡工程精品杰作
        5.2.3 三峡工程引领重大装备自主创新
        5.2.4 三峡输变电工程科技创新超前提升我国电网建设水平
    5.3 长江经济带架起绿色发展之路
        5.3.1 三峡工程引发的“羊群效应”
        5.3.2 三峡水电引领水电开发史革命性变革
        5.3.3 青山绿水与“金山银山”
    5.4 水电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分析
        5.4.1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灰色关联模型的建立
        5.4.2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色关联度计算
        5.4.3 水电产业与经济发展相关行业的灰关联分析
第6章 三峡工程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协调发展
    6.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6.1.1 城市与区域的内涵
        6.1.2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6.2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与城市群
        6.2.1 城市经济区的划分
        6.2.2 城市群概念
    6.3 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城市发展研析
        6.3.1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概况
        6.3.2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部分主要中心城市简析
    6.4 区域要素流动与三峡移民
        6.4.1 生产要素流动理论要义
        6.4.2 三峡工程移民概况与经济发展
    6.5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性测度分析
        6.5.1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指标选取
        6.5.2 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新发展理念综述
    7.2 破解发展瓶颈
        7.2.1 三峡工程服务长江经济带存有差距
        7.2.2 长江经济带自身发展的制约因素
    7.3 论文研究局限性
        7.3.1 创新成本和风险研究解析欠充分
        7.3.2 水电的“羊群负效应”研析短缺
        7.3.3 三峡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探究不深
    7.4 未来展望
        7.4.1 三峡集团必将成国际级清洁能源的航母
        7.4.2 长江经济带发展必将成为创新绿色协调发展的典范
        7.4.3 三峡工程必将不断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新服务新贡献
参考文献
在职期间研究成果
后记

(6)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三、本论题研究方法和主要依据的资料
    四、本论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新中国水电开发事业肇始的人才基础
    第一节 民国时期水电科技精英的学术养成、工程实践
    第二节 国民政府与美国合作培养水电人才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培养水电人才的发端
第二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起步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新中国水电事业的始创
    第二节 培养新中国的水电人才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的探索
    第四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水电科技创新
第三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一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水主火辅”政策的出台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大跃进”及调整时期的水电科技创新
第四章 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第一次水电建设高潮的余波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初期水电科技精英群像
    第二节 水电科技精英参与三线建设中的水电开发
    第三节 水电科技精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水电建设中的成就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如美电站左岸坝肩岩体结构特征分析及岩体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岩体结构特征研究
        1.3.2 岩体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1.3.3 水电站建基面选择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地理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4.1 区域地质特征概述
        2.4.2 坝区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条件
    2.6 地震
第3章 岩体风化卸荷特征研究
    3.1 岩体风化特征研究
        3.1.1 岩体风化特征调查
        3.1.2 坝区岩体风化带划分
    3.2 岩体卸荷特征研究
        3.2.1 坝区岩体卸荷特征调查
        3.2.2 坝区岩体卸荷分带划分
    3.3 坝区风化卸荷综合分带
        3.3.1 风化卸荷定量分析的综合指标
        3.3.2 坝区风化卸荷空间变化特征及规律综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左岸坝肩岩体结构特征分析
    4.1 岩体结构面工程分级及岩体结构分类
        4.1.1 岩体结构面工程分级
        4.1.2 岩体结构类型及其划分
    4.2 Ⅲ级和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4.2.1 左岸Ⅲ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4.2.2 左岸Ⅳ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4.3 Ⅴ级结构面发育特征
        4.3.1 缓裂发育特征
        4.3.2 陡倾结构面发育特征
    4.4 岩体结构类型量化分析
        4.4.1 根据RBI指标量化分析中坝址岩体结构特征
        4.4.2 岩体结构指数(RSI)提出及岩体结构量化研究
        4.4.3 RSI与 RBI、RQD指标相关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分析
    5.1 室内试验成果分析
        5.1.1 试验方案
        5.1.2 室内试验结果分析
    5.2 基于原位试验成果的综合分析
        5.2.1 岩体结构面力学参数的取值研究
        5.2.2 岩体强度参数的取值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岩体质量分级
    6.1 岩体质量现场定性分级
    6.2 岩体质量的定量分级
        6.2.1 分级方法的介绍
        6.2.2 具体分级结果及评价
    6.3 各方法分级结果的评价
    6.4 岩体质量综合分级
    6.5 岩体力学参数综合取值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如美电站左岸侧建基面选择研究
    7.1 土石坝建基面选择原则及依据
    7.2 坝基岩体可利用性评判
    7.3 建基面选择综合分析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8)三峡工程水工建筑物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Introduction
2. Key technology of gravity dam design
    2.1. Flood discharge and energy dissipation technology with high water head and super-large discharge
    2.2. Design method of large orifice structure
3. Key technology of powerhouse design
    3.1. Structure design technology of shallowly buried reinforced concrete penstock with steel lining in powerhouse at dam toe
    3.2. Design technology of tailrace tunnel with sloping ceiling for underground powerhouse
    3.3. Stable arch design method for the surrounding rock of shallowly buried super-large underground caverns
4. Key technology of five-step ship lock design
    4.1. Water-conveyance technology with high water head and large water flow
    4.2. Design theory of the fully lined ship lock
5. Conclusions
1.前言
2.重力坝设计关键技术
    2.1.高水头超大泄量泄洪消能技术
    2.2.大孔口结构设计方法
3.电站设计关键技术
    3.1.坝后电站浅埋钢衬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道结构设计技术
    3.2.地下电站变顶高尾水洞设计技术
    3.3.浅埋超大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拱设计方法
4.五级船闸设计关键技术
    4.1.高水头大流量船闸输水技术
    4.2.全衬砌船闸设计理论
5.结语

(9)山区河流中低水头坝下局部冲刷深度公式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理论公式
        1.2.2 物理模型
        1.2.3 数学模型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坝下局部冲刷深度理论公式
    2.1 概述
    2.2 推导方法
        2.2.1 因次分析原理
        2.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原理
    2.3 公式推导
        2.3.1 影响因素
        2.3.2 公式推导
        2.3.3 物理量的确定
    2.4 验证与比较
        2.4.1 公式验证与比较
        2.4.2 验证成果对比及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坝下局部动床冲刷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潼南航电枢纽坝下局部动床冲刷试验研究
        3.2.1 工程简介
        3.2.2 模型设计与相似性验证
        3.2.3 坝下局部动床冲刷试验
        3.2.4 成果分析
    3.3 利泽航运枢纽坝下局部动床冲刷试验研究
        3.3.1 工程简介
        3.3.2 模型设计与相似性验证
        3.3.3 坝下局部动床冲刷试验
        3.3.4 成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公式应用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概述
    4.2 应用
        4.2.1 计算工况
        4.2.2 与各家公式比较
        4.2.3 与模型试验成果的对比
        4.2.4 计算结果误差分析
    4.3 影响因素分析
        4.3.1 单因素影响分析
        4.3.2 多因素综合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10)高坝泄洪诱发低频声波原型观测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泄洪诱发低频声波研究
        1.2.2 流体动力声学理论发展
        1.2.3 泄水工程紊流数值模拟
        1.2.4 流致噪声数值模拟及应用
        1.2.5 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坝泄洪诱发低频声波流体动力声学理论基础
    2.1 紊动射流理论
        2.1.1 壁面射流
        2.1.2 冲击射流
        2.1.3 水平淹没射流
    2.2 流场中的声源分类及其特性
    2.3 流体动力声学基本方程
        2.3.1 Lighthill声类比方程
        2.3.2 Curle方程
        2.3.3 FW-H方程
        2.3.4 广义Lighthill方程
    2.4 高坝泄洪的涡声理论及涡旋发声机理
        2.4.1 涡声理论
        2.4.2 涡声方程求解
        2.4.3 涡旋发声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坝泄洪诱发低频声波原型观测与分析
    3.1 原型观测系统
    3.2 高坝泄洪底流消能诱发低频声波原型观测分析
        3.2.1 观测工况及测点布置
        3.2.2 低频声波分布规律
        3.2.3 低频声波时频域特性
    3.3 高坝挑跌流泄洪消能诱发低频声波原型观测分析
        3.3.1 观测工况及测点布置
        3.3.2 低频声波数据分析
    3.4 不同泄洪消能方式低频声波特性比较
    3.5 高坝泄洪诱发低频声波传播及衰减特性
        3.5.1 声吸收理论
        3.5.2 泄洪现场低频声波传播及衰减
    3.6 边壁脉动压力与低频声波相关分析
        3.6.1 原型观测数据分析
        3.6.2 水力学模型试验数据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坝泄洪底流消能诱发低频声波机理及预测
    4.1 紊流数学模型的选择
        4.1.1 RNG k-ε紊流模型
        4.1.2 水气两相流VOF模型
        4.1.3 离散插值格式
        4.1.4 PISO压力校正算法
    4.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4.2.1 几何模型
        4.2.2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4.2.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4.3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4.4 高坝泄洪底流消能数值模拟计算结果
        4.4.1 流速分布
        4.4.2 紊动能分布
    4.5 高坝泄洪底流消能涡结构识别
        4.5.1 涡结构识别方法
        4.5.2 涡结构识别结果
    4.6 高坝泄洪底流消能涡量脉动特性及声源分析
        4.6.1 涡量脉动特性分析
        4.6.2 涡量脉动与低频声波相关性分析及声源识别
    4.7 高坝泄洪底流消能诱发低频声波预测模型与原型观测验证
        4.7.1 低频声波数学预测模型
        4.7.2 低频声波预测结果对比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坝挑跌流泄洪消能诱发低频声波机理研究
    5.1 溢流水膜振动诱发低频声波机理研究分析
        5.1.1 低频声波特性分析
        5.1.2 水膜后空腔固有频率计算
        5.1.3 低频声波机理及控制措施
        5.1.4 小结
    5.2 水垫塘淹没射流诱发低频声波机理分析
        5.2.1 紊流数值模型
        5.2.2 流场计算结果
        5.2.3 涡结构识别
        5.2.4 涡量脉动特性及声源分析
    5.3 挑流水舌-空腔耦合振动诱发低频声波机理分析
        5.3.1 声学数值计算方法
        5.3.2 挑流水舌后空腔声学模态计算分析
        5.3.3 挑流水舌-空腔耦合振动声响应分析
        5.3.4 小结
    5.4 高坝挑跌流泄洪消能诱发低频声波的多振源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三峡枢纽泄洪坝区水流结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水头平面闸门闭门失效与结构破坏机理研究[D]. 陈林. 天津大学, 2020(01)
  • [2]皂市水利枢纽大坝变形监控模型构建及指标拟定[D]. 陈娉婷. 南昌工程学院, 2019(07)
  • [3]分汊河段明渠导流保证施工及通航条件下分流比研究[D]. 徐彭强. 天津大学, 2019(01)
  • [4]文化生态视域下的三峡宜昌库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D]. 谭雪霏.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5]区域经济视角下三峡工程系统服务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研究[D]. 陈建波. 武汉大学, 2017(01)
  • [6]水电科技精英与新中国水电开发研究(1949-1976)[D]. 郑晓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7]如美电站左岸坝肩岩体结构特征分析及岩体质量评价研究[D]. 史岩.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8]三峡工程水工建筑物关键技术[J]. 钮新强. Engineering, 2016(03)
  • [9]山区河流中低水头坝下局部冲刷深度公式及应用[D]. 郭毅. 重庆交通大学, 2016(04)
  • [10]高坝泄洪诱发低频声波原型观测与机理研究[D]. 张文皎. 天津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三峡工程溢洪道坝区水流结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