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认真写点东西

我想认真写点东西

一、我想认认真真地写一点东西(论文文献综述)

顾祎[1](2018)在《平凡人生 至美和谐 ——论汪曾祺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文中研究表明汪曾祺的小说,在学界一直备受关注。他的小说,既有温情的回忆,也不乏深刻的针砭。但是,总体来看,汪曾祺的小说以“和谐”着称,他一再强调,“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本文旨在对汪曾祺小说中“和谐”这一特征进行剖析,探究其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本文主要通过汪曾祺的生平经历、小说文本、文学思想等对汪曾祺八九十年代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完整系统的梳理。主要从三个部分对汪曾祺小说中的“和谐”进行分析,分别从于己、于人、于天三个层面探讨汪曾祺如何展现对自我的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对自然的和谐。于己和谐主要体现在小说人物人性本能的自然舒放、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以及在乱世中对自我追求和理想的坚守。于人和谐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守望相助,这些真情实感使得汪曾祺的小说构建了一个温暖、热乎乎的人情世界。于天和谐则主要表现在情与景、人与物的完美融合,以达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本文力图将汪曾祺的短篇小说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以还原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中对于“和谐”的追求和执着,使读者能够充分了解汪曾祺的文学理想,以及他对于人性、自然的独特思索。

梁士芹[2](2018)在《“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以曲阜一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一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尤其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来,全国各地范围内的中小学迅速响应新课改的大潮,从理论上与实践上积极探索有效的课改策略。由此,打造“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并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曲阜一中作为曲阜市重点中学,为贯彻课程改革的要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深入学习河北精英中学“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结合曲阜一中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将其运用到教学中来。“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关注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真正让课堂“活”了起来。本文在整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在曲阜一中实习,深入观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并发放21份教师问卷和430份学生问卷。对“高效6+1”教学模式在曲阜一中实施的现状做了初步了解,并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曲阜一中“高效6+1”教学模式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曲阜一中实施“高效6+1”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贡献一份力量。本论文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第二部分是对“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包括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进而论述了“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操作流程及其特点,并进一步阐述了“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及原则。第三部分通过对“高效6+1”教学模式在曲阜一中语文教学中的调查与访谈,针对学校“高效6+1”教学模式的开展情况,教师运用“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情况,学生对“高效6+1”教学模式的接受情况等方面做详细的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出该教学模式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根据曲阜一中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最后,笔者在总结实施问题与改进策略的基础上,以语文学科为例,展示笔者执教的《边城》的课堂实录,以验证该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在教学实践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张振伟[3](2016)在《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的发挥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专业领导力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赖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又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特级教师是教师群体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状态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着整个教师群体的质量。如何实现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的提升,进而对普通教师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实际上是特级教师在学校群体活动中的影响力。特级教师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专业性要素如专业知识、教学、教研能力、专业指导能力等和非专业性要素如特级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团队凝聚力等,形成的对其他教师、学校和区域教育以及整个专业领域的综合影响力。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更强调的是专业上的分享、合作、示范与引领等。教师专业领导力是充分发掘教师自身潜在资源、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笔者以江西省特级教师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人格感召力、教学引领力、教研引导力、团队凝聚力、专业指导力(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引)、学习成长力(自我提高力)六大方面对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发挥现状进行分析。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发展总体上较好,但是有部分特级教师的部分方面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其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有教育管理部门重评轻管,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发展缺乏政策引领;专业领导力的发挥缺乏支持性文化环境;特级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针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而提出了出台特级教师管理办法,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特级教师管理办法,予以政策的规范与引导;营造教师专业领导力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提高个人素质,鉴定信念、追求卓越等建议。

张茜[4](2016)在《“天地之间”:农村统与分经营体制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 ——以河南省刘庄村与浙江省曹埭村为个案》文中认为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先后经历了以合作化为表现形式的统一经营阶段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制度设计的分散经营阶段。本文试图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上述两种制度安排最初产生与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究竟在于何处。为此,笔者分别选取了河南省的“人民公社第一村”与浙江省的“包产到户第一村”为展开研究的案例,从挖掘两个村庄的“村庄底色”即社会基础开始,探寻两种制度设计得以形成的社会土壤和原初动力。由于本文分别对两个个案村进行研究,因此如果从时间先后顺序上来看,本文的第一部分是指文章的第一章与第四章,两章分别就两个个案村庄的社会基础进行研究分析,时间聚焦在1949年以前,这是进行后续研究的基础;第二部分是指文章的第二章与第五章,这两个章节主要关注的是统一经营制度与分散经营制度分别在两个个案村发芽生根的过程,时间聚焦在1950年至1958年前后,统一经营制度最终得以确立与曹埭的分散经营尝试均发生在这一时间段;第三部分是指文章的第三章与第六章,这两个章节的任务是集合前两个部分的研究,并在其基础上分别对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在两个个案村产生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进行深入剖析,是全文的高潮与核心理论分析部分;第四部分为第七章,其内容是对全文分析逻辑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并回答文章开始提出的:我国农村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究竟“潜藏”何处。本文所遵循的理论逻辑与基本结论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着,在传统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截然迥异的自然地理环境下,每一个特定的村庄都很可能专注于不同的生产经营内容,遵循着特定的劳动生产习惯,形成了差异巨大的精神文化氛围与信仰指向,遵守着特定的生产生活的秩序和规则等等。它们是使一个村庄区别于其他村庄的“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深刻解读一个村庄底蕴所必须加以了解的社会基础,更是影响一个村庄发展走向的、不可忽视的决定性因素。当某种特定的国家制度安排加诸于某个村庄之上时,或许与该村原有的村庄底色相契合,从而起到推动村庄发展的作用:当与该村原有的村庄底色不相契合时,则可能引起制约村庄发展的后果。如刘庄之所以对统一经营“情有独钟”,就是因为原生的村庄共同体与次生的建构型共同体相契合,而曹埭之所以选择分散经营,则是因为村庄社会基础中的种种因素均指向于分散。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应充分尊重特定区域的特定社会基础与发展习惯,力求国家——社会间的良性互动,避免出现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现象。

王雪[5](2015)在《多元解读视角下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主题的模糊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因其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心理认知、理解能力等的不同对同一文本的解读也会不同。但是在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和学生还是习惯于认定教参中的一元解读,或是抛开文本和作者进行盲目解读,甚至歪曲了文本意义。所以,本研究试图从分析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入手,基于多元解读的视角探究相应的对策。为了调查多元解读视角下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并且把调查的对象选在了兰州市榆中县的X中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资料。分析了多元解读视角下X中学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对策及建议,以期能为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借鉴。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对文体认识模糊,盲目建构作品新意义;习惯于标准答案,缺少个性化思考。在教师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文体意识不强,教学无针对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依照教参多,多元解读少;忽视适时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评价失当,导致学生个性化解读走向误区。针对上述的问题,本研究从学生方面提出了以下建议:增强现代散文阅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从教师方面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结合文本把握解读空间,选择多种方法教学;关注学情,重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个性化解读;多元有度的解读现代散文;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解读现代散文;正确评价,激发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现代散文。

王保忠[6](2014)在《爱情行为》文中研究指明1我17岁那年,一直自以为在恋爱,陷入了情网。最初,我的意中人或者说让我着迷的那个女孩,叫菲。那时候我们还没升上师范二年级,班上男女间的界线依然泾渭分明,女生见了男生如临大敌,男生也绝不多跟女生说半句话,初萌的情欲使得大家的行为显得十分可笑。曾一度,我为与菲同桌感到羞涩,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有一天,我跑到我们的班主任心理学老师陈大凯的办公室,恳求他给我调换一下座位。陈大凯不解地看着我,说:"你呀,怎么还这么不安分?那说说理由吧,你只要说出一条非调不可的理由,我马上给你调。"我嘴动

段崇轩[7](2014)在《从乡村“文青”到历史学家——我所知道的常金仓先生》文中指出荒诞岁月中的"文学梦"常常想写一写故人旧事,回眸往昔,寄托情思,但总觉得无从入手。常金仓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是我的同乡、文友、兄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沉重、荒芜的岁月中,我们在共同的"文学梦"下聚集一起,刻苦读书,尝试创作,探索社会人生,度过了一段艰难、美好、难忘的人生。正因有了十几年的乡村生活、苦熬打拼,才有了我们后来别样的人生道路和事业上的收获。我进入了文学界,从事文学编辑和评论;他踏入了史学界,辗转三所高校,一边当教授、一边做学问,成为着

余威[8](2014)在《论史铁生作品中的主体困境与建构》文中提出史铁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残疾作家,身残志坚的他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残疾所打倒,而是将自己引入了对人的思考。残疾后的史铁生一切都无处追寻,自我主体失落,从而使他对“人之为人”进行了一生的思考,他不停地追问人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这些思考就是史铁生思考的核心和主线,本论文通过这一思考的主线,研究其在作品中体现出对人的主体困境的思考与建构,以及史铁生本人通过写作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主体的建构。本论文分为绪论、主体、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论述关于史铁生的研究现状,选题的原因、研究意义及思路,对“主体”下定义。主体部分为三章:第一章,从史铁生作品中看其主体困境,这些困境表现为“残疾困境”、“生死困境”、“命运困境”、“人类困境”。身体的“残疾”引发了史铁生对人的主体困境的思考,“残疾”、“生死”、“命运”都是史铁生最容易想到的,也是人生无可逃避的。最后,史铁生从自身“残疾”走向了人类的残疾,即人类的局限,人对自身局限的无可奈何就是人类的困境。第二章,从史铁生作品中看其对主体困境的突围,史铁生通过对生活的“目的”、“过程”的寻找、“宗教精神”的拯救、“苦难意义”的追寻来对主体困境进行超越。人存活在世上,必须要有一个目标、方向的指引,才能走下去;生与死是生命的两端,是不会改变的,人唯一能掌握的就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还得有自救的精神,才能面对人生的苦难,人也必须去追寻“苦难的意义”,才能理解人生的苦难。第三章,看史铁生本人对自我主体的建构,“写作”正是史铁生本人对自我主体建构的方式。通过“写作”来宣泄残疾之痛,通过“写作”来表达人生之思,通过“写作”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就是史铁生本人通过写作的方式来对自我主体的建构。结语部分总结全文,重申主要观点并指出史铁生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刘绪才[9](2013)在《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媒介。对于新文学而言,民初中学的国文教育是新文学知识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场域与途径。清末民初教育制度在“一波三折”的沿革中对白话新文学产生了知识诉求,变动的教育宗旨则体现出了与新文学相似的启蒙意识,并且为新文学由文学文本到国文教材的知识身份转换提供了制度预设。胡适等人瞩目于教育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作用,驱使国语运动与新文学运动实现了合流,新文化、新教育与新文学三者之间形成了深层次互动。在教育实践上,新文学通过国文教材选文进入了国文教育领域,并在1927年之前完成了知识身份的转变,具备了法定知识身份,占领了权威的知识生产空间,继而开始了自身的知识生产及传播。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围绕着技能性教育和思想性教育的国文教育目标,新文学的知识体系通过教材选文、课堂讲授、作文写作这一知识生产系统逐渐固定下来。新文学的一部分作品在这个生产场域中获得了经典性。但是,在不同阶段,受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国文教育中新文学的选目、存在空间以及知识结构、知识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1927年之前与1927年之后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在知识生产上面临着不一样的文化语境,前者与五四新文化关联紧密,后者则与国民党的文化统治息息相关,二者深刻影响着两个时期中学国文教育中新文学的知识生产。在知识生产的具体环节上,教材选文与课堂讲授是新文学知识生产的重要渠道,中学国文课堂的作文写作则解构并深化了新文学作品的深层结构,涵养了学生的新文学意识,发展了中学生的新文学想象,更为新文学培养了潜在的新生力量。此外,中学的课外国文阅读与出版机构的新文学出版作为社会助力在中学课堂之外促进了新文学的传播以及新文学意识、新文学力量的养成。作为新文学知识身份转换与生产媒介环境的中学国文教育围绕新文学、新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具有了文学公共领域的特征。在这个公共领域内,新文学、新文化、新教育三者之间的关联互动,体现了新文学身份转换与知识生产的内在理路。

赵智敏[10](2012)在《微时代记者角色之再审视——访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生活报社社长包临轩》文中研究表明缘起:建立在主体性认知基础上的记者角色分析一直是一个重要话题。媒体角色的定位既源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也受制于一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的认知水平。新闻媒体的角色与为之服务的记者角色息息相通。对于中国来说,不同发展时期媒体的角色定位并不完全相同。60多年

二、我想认认真真地写一点东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想认认真真地写一点东西(论文提纲范文)

(1)平凡人生 至美和谐 ——论汪曾祺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和谐于己——顺应本心的自在与执着
    第一节 人性本能的自然舒放
    第二节 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
    第三节 理想与本心的坚守
第二章 和谐于人——乱世中的温暖人情
    第一节 原始质朴的道德观
    第二节 “义”以为上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节 相扶相守的真情实感
第三章 和谐于天——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第一节 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二节 物我相融的情境
    第三节 天人合一与宗教回归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2)“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以曲阜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高效课堂
        二、教学模式
        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四、“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
    第二节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
        一、适应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第三节 “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原则
        一、因材施教原则
        二、教学民主原则
        三、竞争与合作并存原则
第二章 曲阜一中“高效6+1”语文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曲阜一中“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情况
        一、教师培训、交流会
        二、优秀教师公开示范课
        三、推行校领导“不定时”听课制度
        四、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教师运用“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的情况
        一、教师对于“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认识不深刻
        二、教师备课“形式化”,了解学生不到位
        三、教师主导作用受限,课堂组织能力薄弱
        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化,语文味难寻
    第三节 学生对“高效6+1”教学模式的接受情况
        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部分学生欠缺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三、小组合作缺乏层次性
        四、课堂展示演变成优生的“表演秀”
第三章 “高效6+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完善策略
    第一节 “高效6+1”教学模式中学校的改进措施
        一、建设有效的教研队伍
        二、创建多样化的奖励评价制度
    第二节 “高效6+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改进措施
        一、转变教师观念,强化学习
        二、了解学生学情,精心备课
        三、发挥主导作用,掌控课堂全局
        四、活用模式,展现“三味”课堂
    第三节 “高效6+1”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改进措施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二、增强自主学习意识,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三、分工合作,分层讨论
        四、全员参与,激情展示
    第四节 我的一节“高效6+1”语文课堂教学
        一、《边城》课堂实录
        二、“高效6+1”模式的教学总结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的发挥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学校内部领导机制改革需要专业领导力
        1.1.2 提升和发挥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是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1.1.3 教师专业领导力受到世界研究者的关注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外特级教师研究现状
        1.3.2 国内外教师领导力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2 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特级教师
        2.1.2 领导力
        2.1.3 教师领导力
    2.2 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的概念与内涵
        2.2.1 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
        2.2.2 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的特点
        2.2.3 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的构成要素
3 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的调查分析
    3.1 调查对象
    3.2 抽样访谈对象的概况
    3.3 问卷、访谈设计
    3.4 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发挥现状的调查结果
        3.4.1 人格感召力
        3.4.1.1 特级教师在学校拥有较高地位
        3.4.1.2 特级教师能够模范遵守学校的规章
        3.4.1.3 大部分特级教师乐意分享专业之外的日常生活
        3.4.1.4 特级教师与普通教师相处融洽
        3.4.2 教学引领力
        3.4.2.1 通过教师培训分享自己的教改经验
        3.4.2.2 设计和开发校本课程
        3.4.2.3 推广自己的教学方法
        3.4.3 教研引领力
        3.4.3.1 教研意识很强
        3.4.3.2 经常应邀听课和评课活动
        3.4.3.3 大都表现出较强的教研能力
        3.4.4 团队凝聚力
        3.4.4.1 多数特级教师拥有团队
        3.4.4.2 团队氛围融洽
        3.4.4.3 团队示范引领凸显成效
        3.4.5 专业指导力
        3.4.5.1 乐于“传、帮、带”年轻教师
        3.4.5.2 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指导青年教师成长
        3.4.5.3 指导青年教师参赛获奖
        3.4.6 学习成长力
        3.4.6.1 乐于日常自主学习
        3.4.6.2 通过培训研修为自己“充电”
        3.4.6.3 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目标
    3.5 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发挥不足的表现
        3.5.1 人格感召方面
        3.5.2 教学引领方面
        3.5.3 教研引导方面
        3.5.4 团队凝聚方面
        3.5.5 专业指导方面
        3.5.6 学习发展方面
4 影响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发挥的因素分析
    4.1 教育管理部门重评轻管,发展缺乏政策引领
        4.1.1 缺乏政策管理机制
        4.1.2 经费支持不足
        4.1.3 提供研修与讲学的机会较少
    4.2 专业领导力的发挥缺乏支持性文化环境
        4.2.1 行政部门不够重视
        4.2.2 缺少对教师专业领导力的培育
        4.2.3 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增大,无力顾及专业领导力
    4.3 特级教师的个人因素
5 提升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的建议
    5.1 出台特级教师管理办法,予以政策的规范与引导
        5.1.1 制定特级教师管理的相关教育政策
        5.1.2 提高特级教师待遇
        5.1.3 加强高端培训与搭建平台讲学
    5.2 营造教师专业领导力发展的良好文化环境
        5.2.1 重视特级教师并加强宣传力度
        5.2.2 加强特级教师的专业领导力培训
        5.2.3 减少非专业事务干扰,强化学校文化的凝聚作用
    5.3 坚定信念,追求卓越
        5.3.1 坚持终身学习,发挥引领作用
        5.3.2 寻找更高目标,继续前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天地之间”:农村统与分经营体制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 ——以河南省刘庄村与浙江省曹埭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已是山花烂漫时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本文思路与创新之处
        1. 选题缘起
        2. 本文思路与创新之处
    二、研究现状
        1. 对农业合作化与“包产到户”的研究
        2. 关于共同体理论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若干概念及案例村庄的简要说明
        1. 研究方法
        2. 若干概念说明
第一章 统一经营的村庄底色——“地·刘庄”
    一、经济底色
        1. 自然资源禀赋稀缺
        2. 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3. 阶层分化结构趋平
    二、社会底色
        1. 宗族势力未曾萌生
        2. 自发互助历久弥新
        3. 动荡催生权威人物
    三、文化底色
        1. 家俗规约尊孝重悌
        2. 农耕文明安贫乐道
        3. 游牧遗风骁勇尚武
    小结
第二章 国家导向下的统一经营的形成——“天·统一
    一、互助组到初级社——统一经营优势初现
    二、初级社到高级社——坚持以“大队”为生产经营单位
    三、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依旧坚守“大队”,维护统一经营
    小结
第三章 统一经营产生与确立的内在机理——“天地相合”
    一、较为显着的外部条件
        1. 特殊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战略构想
        2. 特定地域范围内特有的政治环境
        3. 特殊的集体权威与特有的人格魅力
    二、村庄社会基础中的隐性动因
        1. 经济底色是促成统一经营的外部动因
        2. 社会底色是形成统一经营的内在基础
        3. 文化底色是维护统一经营的隐性规约
        4. 强村庄共同体的村落形态有利于统一经营的存续
    小结
第四章 分散经营的村庄底色——“地·曹埭”
    一、经济底色
        1. 自然资源禀赋丰裕
        2.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3. 阶层分化结构立体
    二、社会底色
        1. 宗族根脉发育迟缓
        2. 民风崇尚个性独立
        3. 分散经营精耕细作
    三、文化底色
        1. 民风素好攀比奢靡
        2. 山海文化唯实唯先
        3. 事功传统经世致用
    小结
第五章 自下而上的分散经营的出现——“天·分散”
    一、互助组到初级社——高征购激起生产力暴动与合作化引发消极怠工
    二、初级社到高级社——被“饿肚子”逼出来的“生产责任制”
    三、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包产到户“且纠且蔓延”
    小结
第六章 分散经营产生与形成的内在机理——“天高听地”
    一、较为显着的外部条件
        1 原有的实行生产责任制的经验积累
        2. 地方执政者强烈的政治责任感
        3. 特定地域内特有的政治场域
    二、村庄底色中的隐性动因
        1. 经济底色是呼唤分散经营的外部动因
        2. 社会底色是孕育分散经营的内源基础
        3. 文化底色是指向分散经营的隐性规约
        4. 弱村庄共同体的原生村落形态趋向于分散经营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一、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无所不能”
    二、“天地”之间可能相合也可能相悖
    三、统与分究竟“宜”在何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多元解读视角下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X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1.对话理论
        2.接受美学
        3.阐释学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现代散文
    (二)阅读教学
    (三)多元解读
三、相关文献综述
    (一)散文阅读教学研究综述
    (二)多元解读相关文献综述
四、X中学在多元解读视角下的现代散文阅读教学
    (一)X中学在多元解读视角下的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
        1.学生问卷调查
        2.教师访谈
        3.课堂观察
    (二)X中学在多元解读视角下的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方面
        2.教师方面
五、多元解读视角下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增强现代散文阅读实践,培养学习兴趣
        2.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二)教师方面
        1.结合文本把握解读空间,选择多种方法教学
        2.关注学情,重视学生对现代散文的个性化解读
        3.多元有度的解读现代散文
        4.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解读现代散文
        5.正确评价,激发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现代散文
六、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多元解读视角下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 2: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7)从乡村“文青”到历史学家——我所知道的常金仓先生(论文提纲范文)

荒诞岁月中的“文学梦”
底层社会与人生资源
史学界“翻盘子”的人
地域性格和命运轨迹

(8)论史铁生作品中的主体困境与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关于史铁生的研究现状
    1.2 选题的原因、研究意义及思路
    1.3 对“主体”的定义
2 史铁生作品中主体困境的表现
    2.1 残疾的困境
    2.2 生死的困境
    2.3 命运的困境
    2.4 人类困境
3 史铁生作品中主体困境的突围
    3.1 生活“目的”的指引
    3.2 生命的存在:过程
    3.3 “宗教精神”的拯救
    3.4 “苦难意义”的追寻
4 史铁生对自我主体的建构
    4.1 自我主体的失落
    4.2 写作——构建自我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9)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价值和意义
    二、研究历史、现状
    三、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国文教育转型与新文学法定知识身份的预设
    第一节 “晚清尽头是民国”:民初中学国文教育转型的知识谱系
        1.1.1 学制与教育宗旨变迁:新文学法定知识身份形成的制度演变
        1.1.2 教育变革对新文学知识身份转换的影响
    第二节 双潮合一:新文学法定知识身份的初构
        1.2.1 “语”与“文”为中心的“双潮合一”
        1.2.2 “双潮合一”中的利益共谋
第二章 身份转换的教育实践及新文学的经典化倾向
    第一节 身份转换的教育实践:民16年前的中学国文教材与新文学
        2.1.1 国文教材中的新文学选目
        2.1.2 选目变化与身份转换背后的知识更迭
    第二节 民十六年至民二十六年国文教材中的新文学
        2.2.1 中学国文教科书中的新文学选目变化
        2.2.2 中学国文教材中新文学的存在空间
    第三节 文学文本到教材选文——周氏兄弟作品的身份转换
        2.3.1 周作人作品知识身份转换及经典性涵养
        2.3.2 鲁迅作品知识身份转换与经典性孕育
    第四节 教材选目与新文学的经典化倾向
        2.4.1 教材选目对新文学经典化的影响
        2.4.2 新文学选目中的自我经典化
第三章 国文课堂的新文学知识生产
    第一节 新文学的课堂讲授与经典养成
        3.1.1 鲁迅小说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课堂讲授
        3.1.2 朱自清散文为代表的现代散文的课堂讲授
        3.1.3 胡适、刘大白诗歌为代表的新诗课堂讲授
    第二节 国文课堂的新文学写作与新文学意识的涵养
        3.2.1 语体文作法对教材面貌的制约
        3.2.2 作文教学对新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
        3.2.3 写作与新文学意识的养成
第四章 课外阅读与出版:新文学知识生产的社会助力
    第一节 课外阅读与新文学知识生产
    第二节 作为知识生产媒介的开明书店的新文学出版
第五章 文学公共领域与新文学知识生产的内在理路
    第一节 媒介环境:中学国文教育与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
    第二节 新文学知识生产的内在理路
        5.2.1 新文学与新文化的互动:语言工具观与思想革命观的同构
        5.2.2 新文学:民初中学国文教育的新文化诉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我想认认真真地写一点东西(论文参考文献)

  • [1]平凡人生 至美和谐 ——论汪曾祺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 顾祎. 南昌大学, 2018(12)
  • [2]“高效6+1”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 ——以曲阜一中为例[D]. 梁士芹.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3]特级教师专业领导力的发挥现状调查研究[D]. 张振伟. 江西师范大学, 2016(03)
  • [4]“天地之间”:农村统与分经营体制形成的社会基础与内在机理 ——以河南省刘庄村与浙江省曹埭村为个案[D]. 张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3)
  • [5]多元解读视角下高中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X中学为例[D]. 王雪. 西北师范大学, 2015(06)
  • [6]爱情行为[J]. 王保忠. 清明, 2014(06)
  • [7]从乡村“文青”到历史学家——我所知道的常金仓先生[J]. 段崇轩. 山西文学, 2014(09)
  • [8]论史铁生作品中的主体困境与建构[D]. 余威.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 [9]1920-1937:中学国文教育中的新文学[D]. 刘绪才. 南开大学, 2013(06)
  • [10]微时代记者角色之再审视——访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生活报社社长包临轩[J]. 赵智敏. 新闻爱好者, 2012(22)

标签:;  ;  ;  ;  ;  

我想认真写点东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