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细胞保护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细胞保护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一、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细胞保护中的应用及其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胡达[1](2021)在《烟酸与烟酰胺单核苷酸减轻对乙酰氨基酚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乙酰氨基酚(N-acetyl-p-aminophenol,APAP)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过量服用会导致急性肝损伤。氧化应激是导致肝损伤的中心环节,因此临床上常用谷胱甘肽的前体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来治疗,但是治疗的窗口期较窄,需要寻找其他更有效的替代药物。实验室前期研究证实维生素B3家族之一的烟酰胺(Nicotinamide,NAM)可在一定程度保护小鼠免受APAP过量所致的肝损伤。多篇文献证实烟酸(Nicotinic acid,NA)与烟酰胺单核苷酸(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NMN)具有抗氧化应激的能力,并且NA和NAM同属于维生素B3家族,NAM可直接合成NMN。因此,NA与NMN是否如NAM一样,具有减轻APAP所致急性肝损伤的作用,这值得进一步研究。方法:实验采用雄性Balb/c小鼠,给药方式为腹腔注射。生存率实验中小鼠分为APAP(600 mg/kg)组和NA(100 mg/kg)+APAP组,总计观测24 h。其余实验小鼠分为4组:CON组,NA(100 mg/kg)组,APAP(400 mg/kg)组,NA+APAP预处理组。其中预处理组于APAP处理前24,12,1 h时间点分别予以100 mg/kg的NA。APAP处理后8 h取血及肝脏,计算肝指数(肝脏湿重/体重),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肝组织HE染色观察损伤程度。测定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肝脏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以评价氧化应激水平。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肝组织沉默调节蛋白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related factor-2,Nrf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c-Jun N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或磷酸化JNK(P-JNK),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1,NQO1)表达。NQO1抑制剂双香豆素(Dicoumarol)于每次NA预处理前半小时腹腔注射,随后与NA+APAP组以及APAP组比较血清转氨酶水平,探讨NQO1在NA发挥效应中的作用。在NMN保护效应实验中,NMN预处理剂量为400 mg/kg,其余实验方法与NA相同。结果:(1)预处理NA或NMN可改善APAP模型小鼠的生存率。(2)NA或NMN可降低模型小鼠的血清转氨酶水平。(3)NA可改善模型小鼠肝脏的出血肿胀,降低肝指数,减轻组织损伤。(4)NMN或NA可部分下调模型小鼠肝脏MDA水平,一定程度上恢复肝脏SOD,CAT的活性。(5)NA可部分恢复模型小鼠GSH的含量。(6)NA与NMN均可下调模型小鼠P-JNK的表达。(7)NA可上调Sirt1、Nrf2、NQO1的表达,同时下调Keap1的表达。(8)双香豆素可在一定程度上调NA预处理组的转氨酶水平,减弱NA对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论:实验证实了维生素B3家族中的NA与维生素B3的衍生物NMN在APAP所致急性肝损伤中的保护效应,其机制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来实现的。实验发现NA或NMN可上调抗氧化酶SOD、CAT的活性,NA还可恢复模型小鼠NQO1的表达,同时上调Sirt1、Nrf2,下调Keap1,且双香豆素处理后可部分抑制NA对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提示NA很可能是通过Sirt1/Nrf2/NQO1通路起到保护效应的。

陈蔚翔[2](2021)在《线粒体去极化在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一种非常常见和严重的疾病,其患病率约为120/100000,58%的患者在一年内死亡。三分之二的幸存者将面临中度甚至重度残疾。脑出血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是由占位效应所致原发性损伤和血红蛋白降解产物诱导的继发性损伤共同造成的。目前缺乏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外科手术策略,促使研究人员寻找治疗ICH后继发性损伤的可能干预靶点及手段。脑出血后继发性脑损伤包括神经元死亡、ROS爆发和DNA损伤。动物模型和人体样本的证据表明,脑出血后神经元死亡的主要类型是坏死并伴随着严重的炎症、水肿和组织损伤。细胞坏死既往被认为是一种伴随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非程序性细胞死亡。但是,随着2005年首次报道部分细胞坏死过程可以被调控,不同类型的调节性细胞坏死相继被发现,其中多种类型的细胞坏死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调节性坏死通过促进炎症和组织损伤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被认为是成熟中枢神经系统细胞死亡的主要执行者。动物模型和人类样本的证据表明脑出血后神经元死亡的主要类型是坏死。一些证据表明,铁可以直接引发导致神经元死亡,而其他研究表明铁的积累只是神经元死亡的诱发因素。总的来说,铁超载及其对神经元死亡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游离铁离子可引起不同类型细胞的脂质、蛋白质和DNA的氧化损伤。已有的研究发现,脑出血后患者和实验动物脑组织出现急性和严重的铁超载,铁超载与继发性脑损伤密切相关。动物研究表明,清除过量的铁可以改善脑出血的预后。目前,针对脑出血后铁超载引起损伤的治疗主要集中在铁螯合剂和抗氧化剂。然而,最近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铁螯合剂或抗氧化剂治疗没有显着改善ICH患者脑出血的预后。铁离子参与细胞的许多正常生理功能,包括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某些酶的活性维持、中枢系统中的突触形成等生理过程。活性氧也参了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如NOX(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参与的吞噬功能和一些细胞内信号传导。因此,铁螯合和ROS清除的一个挑战是在尽量少影响铁和ROS依赖性的生理功能情况下,减轻病理性铁和ROS过量积累引起的脑损伤。可见,目前迫切需要寻找特异且精准的铁超载相关神经细胞损伤靶点,以利于通过干预来减轻继发性神经损伤。在本研究中,我们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我们首先用小鼠自体血ICH模型确定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铁离子价态,再利用体外铁超载模型及RNA-sequencing寻找铁离子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靶点与主要损伤特征;2、确定脑出血后铁超载引起神经元损伤的具体分子机制;3、针对我们所确定的机制,探讨对实验性小鼠脑出血的治疗作用。第一部分:线粒体功能障碍是脑出血后神经元铁超载的主要损伤特征目的:发现并确认脑出血后铁超载导致的主要损伤靶点方法:为验证脑出血(ICH)后血肿周围的铁离子的价态,提取脑出血后血肿周围与皮层脑组织,采用一种新的铁离子检测方法分别测定Fe2+和Fe3+。从不同铁离子剂量处理的PC-12细胞中提取RNA,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探讨铁离子诱导神经元损伤的机制。其次,根据测序筛选结果应用线粒体功能检测试剂研究亚铁离子对线粒体复合体Ⅰ功能的影响,用能量代谢检测仪与ATP检测分析铁超载对氧耗率(OCR)和三磷酸腺苷(ATP)的影响。结果:(1)脑出血后24小时,二价铁(而非三价铁)浓度急剧升高,脑出血后28天皮层和内囊中的铁离子浓度仍显着高于正常浓度。(2)用50或250μM FeCl2处理PC-12细胞后,RNA测序检测到差异表达基因。与未处理的PC-12细胞相比,50μM FeCl2处理的细胞有110个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而250μM FeCl2处理的细胞有129个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此外,50和250μM FeCl2处理后细胞的线粒体相关基因占差异表达基因的比例分别为42%和19%。对线粒体相关基因的进一步分析显示,50μM和250μM FeCl2处理后细胞的线粒体呼吸复合物I相关基因的表达发生了显着变化。(3)Fe2+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细胞的氧耗率(OCR)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且铁超载显着降低了线粒体NAD+/NADH比值。利用四甲基罗丹明甲酯(TMRM)及活细胞工作站实时检测PC-1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发现,250μM亚铁处理PC-12细胞12h后TMRM的荧光强度降低。结论: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神经元亚铁超载的重要生物标志物,以NAD+/NADH比值下降、OCR与ATP含量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为其主要特点。第二部分:线粒体Fe2+内流/CypD乙酰化正反馈分子环路介导的线粒体去极化促进脑出血后神经元坏死目的:确认线粒体Fe2+内流/CypD乙酰化正反馈分子环路及其在脑出血后线粒体去极化依赖的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活细胞二价铁离子探针RPA(罗丹明B-[(1,10-菲咯啉-5-基)氨基羰基]苄基酯)检测线粒体游离Fe2+,免疫共沉淀检测线粒体分子CypD乙酰化水平,钙黄绿素释放试验原位评价mPTP开放,CRISPR-Cas9技术构建CypD敲除的细胞(CypD-KO-PC-12细胞系),RNAi方法敲低PC-12细胞的ABCB10。结果:(1)线粒体亚铁超载导致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降低。(2)线粒体亚铁超载导致CypD乙酰化增加,使神经元mPTP开放。(3)开放的mPTP增加(促进)神经元线粒体Fe2+超载。(4)CypD乙酰化抑制剂或CypD缺失可抑制铁超载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膜电位去极化引起的神经元死亡。结论:Fe2+超载可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增加CypD的乙酰化。CypD乙酰化的增加促使神经元细胞mPTP开放,进而促进亚铁(线粒体Fe2+内流)通过开放的mPTP进入线粒体基质,加速神经元死亡;而抑制CypD乙酰化或CypD缺失则可抑制Fe2+超载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神经元死亡。即,线粒体Fe2+内流/CypD乙酰化正反馈分子环路介导的线粒体去极化促进了脑出血后神经元坏死。第三部分:脑出血后抑制线粒体去极化的神经保护作用目的:探讨抑制线粒体去极化对脑出血后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方法:PI染色检测亚铁与兴奋性氨基酸情况下的原代神经元死亡。小鼠脑出血模型下,应用BMS、pole test和旷场实验评价小鼠脑出血后的神经功能。结果:(1)兴奋性氨基酸加重了Fe2+超载引起的神经元坏死。(2)环孢素A治疗或CypD缺失可在体内外抑制脑出血后的神经元坏死,改善神经功能。(3)线粒体活性氧清除剂MitoQ减轻脑出血导致的白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结论:线粒体Fe2+内流/CypD乙酰化正反馈分子环路是ICH的治疗靶点,CsA与MitoQ处理或CypD缺失能明显抑制脑出血后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神经功能缺损。

韩泽洲[3](2020)在《纳米银对SMMC-7721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纳米银(AgNPs)产品的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暴露到环境中的风险也在增加,目前关于AgNPs的生物安全性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论断。本文以SMMC-7721细胞为研究模型,以AgNO3做阳性对照,采用传统的毒理学方法研究AgNPs对细胞的生物毒性效应。进一步从代谢组学的角度研究AgNPs对细胞胞内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的扰动,分析其对细胞生物学活性和功能的影响,旨在揭示AgNPs生物毒性效应的潜在机制,这对于金属纳米材料的应用及其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透射电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纳米粒度分析仪对AgNPs的形态、粒径、稳定性、分散性及水合粒径进行表征。测得AgNPs粒径分布窄,平均粒径为22.49±4.73 nm,颗粒形态多呈球形,在DMEM培养基中能稳定分散。其次,采用MTT法结合细胞形态学观察检测了AgNPs、AgNO3对SMMC-7721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AgNPs、AgNO3会显着降低SMMC-7721细胞的存活率,且存在剂量依赖性。通过SPSS计算得AgNPs、AgNO3作用细胞24 h后,细胞IC50值分别为170.88±18.5 mg/L、30.43±4.33 mg/L。形态学观察发现AgNPs和AgNO3均能明显影响SMMC-7721细胞的生长形态,随着AgNPs浓度的增加,细胞由长梭形变为圆形,胞内物质浓缩,在高浓度下细胞表面及内部有黑色颗粒附着。而AgNO3作用下悬浮细胞明显增多,细胞肿胀变大,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此外,研究了AgNPs和AgNO3对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包括GSH、SOD、CAT,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测定结果显示,AgNPs和AgNO3暴露会诱导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导致胞内抗氧化酶及还原剂GSH含量下降。利用流式细胞仪通过PI染色法及Annexin V/PI双染色法检测了两种材料对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AgNPs、AgNO3暴露于SMMC-7721细胞后,均会引起细胞G2/M期阻滞、细胞出现早期凋亡,且存在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表明AgNPs和AgNO3对SMMC-7721细胞造成的毒性效应很相似,推测AgNPs的生物毒性可能与Ag+有关。最后,利用基于LC-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了暴露于AgNPs、AgNO3的SMMC-7721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进一步阐释AgNPs对细胞产生的生物效应。代谢组学数据表明,AgNPs、AgNO3均会导致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牛磺酸、磷脂酰胆碱、5-磷酸核糖代谢异常,此外,AgNPs会导致葡萄糖醛酸、N-乙酰基鞘氨醇、半乳糖硫酸神经酰胺代谢异常,AgNO3会特异性影响(R)-4’-磷酸-L-半胱酰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代谢通路分析发现AgNPs、AgNO3会影响牛磺酸和低牛磺酸代谢、烟酸与烟酰胺代谢、戊糖磷酸代谢途径,而这些通路大多参与了细胞内的能量代谢以及氧化应激反应。此外,AgNPs还会影响鞘脂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盐的相互转化代谢通路,AgNO3会影响泛酸与CoA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这可能与AgNO3、AgNPs所造成的细胞毒性差异有关。结合传统的细胞毒理学与代谢组学结果,可以推测AgNPs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氧化损伤及其相关通路产生的,而AgNPs颗粒解离出的Ag+可能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韦晓[4](2020)在《膳食辣椒素及代谢手术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最为常见并且最为严重。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慢性肾病,以及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在世界范围内和中国,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都在逐渐上升,是一项极大的社会负担。目前针对糖尿病肾病的主要治疗措施是严格控制血糖,以及辅助控制血压,改善生活方式等。严格控制血糖虽然能部分延缓白蛋白尿的发生,但是在长时间的观察随访中,并不能阻止或改善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在多年后肾小球滤过率依然大幅降低,甚至增加全因或者心血管原因的死亡率。使用胰岛素在1型或者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甚至增加低血糖事件发生的风险。因此,探索血糖控制或胰岛素方案之外的糖尿病肾病治疗措施十分必要。有报道发现食辣人群相比于不食辣人群在肾脏疾病发生和进展上有不同程度的减缓作用,但是尚无相关机制的研究。辣椒素通过激活体内一种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TRP)通道TRPV1发挥作用。TRP通道是一类可以透过多种阳离子,包括Ca2+,Mg2+等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参与调节与Ca2+相关的多种细胞行为。而肾脏中存在TRPs通道的表达,参与肾脏功能的调控。TRPV1可以被包括辣椒素在内的多种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激活,膳食辣椒素激活TRPV1后,增加细胞内的瞬时Ca2+内流,参与调控多种组织的生理功能。有报道TRPV1参与调控急性肾损伤,但是其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尚未有研究。有报道TRPV1在脂肪等组织中,可以激活AMPK。但是TRPV1在肾脏中是否能激活AMPK及其相关可能通路尚无报道。另外,近年来人们也关注到另外一种治疗方法,代谢手术,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代谢手术最初应用于肥胖的治疗,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世界范围内以及中国,近年来施行的代谢手术的主要目的已经从肥胖变为代谢相关疾病,包括糖尿病,施行的最主要术式也变为Roux-en-Y胃旁路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关于代谢手术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改善效应已经在部分回顾性研究中得到证实。在部分伴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进行手术后,糖尿病肾病得到显着改善,尿蛋白降低,肾小球滤过率恢复。而且在手术前肾功能已经严重损伤的患者,手术也具有显着的效果,而且十分安全。但是手术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尚无报道。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足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糖尿病状态下,足细胞的线粒体功能严重缺陷,能量生成不足。而线粒体的Ca2+稳态是线粒体功能维持的基础。线粒体发生Ca2+超载会导致线粒体功能的严重损伤。线粒体相关内质网膜(Mitochondria-associated ER membrane,MAM)是线粒体与内质网之间的连接通道,允许Ca2+从内质网进入线粒体,对调节线粒体的Ca2+稳态十分重要。在一些糖尿病靶器官中,MAM的形成参与线粒体Ca2+稳态的调节。但是MAM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尚未得到研究。有报道AMPK在心脏中可以调控MAM的形成,但是在肾脏中,AMPK对MAM的作用,尚未有报道。AMPK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可能作用被广泛报道。目前认为糖尿病状态下AMPK的活性被抑制。但是糖尿病状态下,线粒体功能缺陷,能量生成不足,AMPK应该被激活,但是大量研究报道AMPK活性被抑制,这其中的机制鲜有研究。探索AMPK活性被抑制的机制对于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肾病的治疗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目的在于:1,辣椒素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2,AMPK与MAM在辣椒素改善糖尿病肾病改善中的作用。3,代谢手术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4,研究AMPK在糖尿病状态下未激活的机制。材料方法:本研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db/db小鼠以及TRPV1敲除小鼠,探索TRPV1对糖尿病肾病的作用,以及AMPK和MAM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第二部分,在糖尿病大鼠和AMPKα2敲除小鼠中,进行RYGB手术干预,探索AMPK在糖尿病状态被抑制以及RYGB手术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具体内容如下:1.在db/db小鼠和TRPV1 KO糖尿病小鼠以及对照小鼠中,以膳食辣椒素干预16周,观察肾脏功能指标,尿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尿素氮。观察肾脏病理结构。2.检测WT和TRPV1 KO糖尿病小鼠的线粒体功能,数量的变化。检测线粒体和内质网的Ca2+稳态,在电镜中观察足细胞中MAM的形成。3.检测辣椒素干预后,对糖尿病小鼠肾小球和足细胞AMPK,nephrin,podocin,CaMKKβ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进一步通过转染Ca MKKβsi RNA,以及用CaMKKβ抑制剂干预足细胞,检测辣椒素激活AMPK的机制。4.检测辣椒素干预后,小鼠肾小球和足细胞Fundc1蛋白和MAM蛋白表达和复合体完整性。进一步在足细胞系过表达Func1,检测Fundc1蛋白对MAM蛋白表达和复合体完整性的影响。5.检测AMPK对Fundc1蛋白表达,Fundc1蛋白启动子区域与ZF5蛋白结合对Fundc1蛋白转录的影响。6.在SD大鼠以STZ诱导糖尿病,4周后对糖尿病大鼠进行RYGB手术,观察大鼠的肾脏功能指标,尿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尿素氮。观察肾脏病理结构。检测手术对大鼠线粒体功能,数量,AMPK,PGC1-α的表达的影响。7.为了检测AMPK在手术效果中的作用,分别在WT和AMPKα2敲除小鼠中,以STZ诱导糖尿病,然后进行手术干预,以及在手术后的糖尿病大鼠中,以微渗透泵给与AMPK抑制剂CC,观察肾功能指标变化。8.检测手术对大鼠肾皮质AMP/ATP的比例的影响。9.对糖尿病大鼠和手术后大鼠肾皮质进行microarray m RNA芯片检测,探索与AMPK相关的变化通路。10.检测糖尿病大鼠和手术后大鼠肾皮质NADPH含量变化,NADPH合成酶H6PD表达的变化。在细胞中验证NADPH对AMPK活性的影响。在大鼠注射H6PD的r AAV,在体验证NADPH含量对AMPK活性的影响,对肾脏功能的影响。结果:1.db/db小鼠和STZ诱导的糖尿病WT小鼠肾功能下降,膳食辣椒素干预的db/db和WT小鼠,肾功能改善,而TRPV1 KO小鼠肾功能没有改善。2.糖尿病小鼠足细胞线粒体钙超载,MAM形成显着增多,而辣椒素干预的小鼠,线粒体钙超载改善,MAM减少。3.激活TRPV1后,肾小球和足细胞系的AMPK磷酸化,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增加。给与CaMKKβ的siRNA或抑制剂后,AMPK磷酸化,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下调。4.激活TRPV1后,肾小球和足细胞系的Fundc1表达下调,Fundc1过表达后,MAM形成增多,线粒体钙超载。5.AMPK激活后显着抑制Fundc1表达以及启动子区域与ZF5蛋白的结合。6.在糖尿病大鼠,手术后可以显着改善肾功能和线粒体功能,并且肾小球AMPK磷酸化和PGC1-α表达上调。7.手术对糖尿病肾病的改善效应在AMPK抑制剂CC干预大鼠或AMPKα2基因敲除后显着减弱。8.糖尿病大鼠以及手术后大鼠肾皮质AMP/ATP比例升高。9.手术后大鼠NADPH合成酶H6PD表达下调,肾皮质NADPH含量减少。在足细胞系中,NADPH显着抑制AMPK活性。10.糖尿病大鼠在给与H6PD shRNA rAAV后,AMPK磷酸化上调,肾功能显着恢复。结论:1.辣椒素激活TRPV1可以显着改善足细胞线粒体功能及糖尿病肾病。2.辣椒素激活TRPV1,促进瞬时Ca2+内流,通过上调CaMKKβ表达激活AMPK,AMPK进一步抑制Fundc1表达从而抑制MAM的形成,改善线粒体Ca2+稳态。3.糖尿病大鼠肾皮质AMPK活性被抑制,代谢手术可改善肾小球线粒体功能及改善糖尿病肾病,其机制与代谢手术致H6PD表达下调,NADPH生成减少以及AMPK被激活有关。

文艺[5](2020)在《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由胰腺腺泡细胞内胰酶异常激活而导致胰腺实质自我消化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约20%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可演变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不同于具有自限性的MAP,SAP是以胰腺组织广泛的炎症反应和坏死为主要特征,具有复杂化和重症化的倾向,短时间内可由局部炎症迅速进展至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常可造成心、肺、肾和肠道等损伤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病死率高达15-30%。其中,SAP相关的心肌损伤(SAP-associated cardiac injury,SACI),又称为“胰心综合征”,是SAP重症化进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表现为心功能异常改变、中毒性心肌炎甚至心力衰竭。目前针对SACI预防和治疗尚无有效的手段,因此积极探索其发生机制以及寻找可靠的防治措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业已证实,在SAP病程中,机体炎症反应导致的氧化应激与SACI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SAP早期,胰腺腺泡细胞和激活的炎性细胞会释放大量心肌抑制因子(对心肌有毒性作用的一类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这些心肌抑制因子会促使心肌细胞释放大量氧自由基,当超过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时,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如脂质、蛋白质、DNA等)会迅速被氧化,造成心肌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伤,进而导致心室重构及心功能异常。有学者发现,膜渗透性氧自由基清除剂(tempol)能有效减轻AP大鼠心肌损伤,进一步证实了SACI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关系。综上可见,若能减轻SAP机体全身炎症反应及其伴随的氧化应激程度有望成为治疗SACI的有效手段。在SAP早期,机体全身炎症反应可导致腹腔内积聚程度不等的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ncreatitis associated ascitic fluid,PAAF),针对PAAF,我中心前期做了大量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了通过腹腔穿刺引流(abdominal paracentesis drainage,APD)将PAAF及时引流至体外是SAP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APD将富含多种炎症介质和有毒物质的PAAF及时清除,能够有效减轻机体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程度,延迟或避免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发挥对重要脏器的保护作用。此外,动物实验也证实APD能显着减轻SAP相关的肺和肠粘膜损伤。基于此,我们推测SAP早期实施APD有望对SACI起到明显的治疗作用。研究表明,氧化应激与氧化激酶功能的异常密切相关。据报道,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的过度激活不但是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升高的重要机制,同时也是病理状态下心血管系统活性氧(reactive oxide species,ROS)产生的主要来源,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鉴于SACI与氧化应激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多种炎症介质对NADPH氧化酶均有激活作用这一事实,NADPH氧化酶的活化有可能也参与了SAP引起的心肌氧化损伤。因此,我们推测APD有可能通过减轻NADPH氧化酶的活化,减少氧自由基产生进而对心肌组织起到保护作用。如果此推测成立,那么APD又是通过何种途径来减轻NADPH氧化酶激活造成的心肌氧化损伤呢?澄清这些问题将为APD治疗SAP的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是一种高度保守的核蛋白,生理状态下主要与核内染色体结合。研究发现,在急性胰腺炎时HMGB1可通过坏死胰腺组织的被动释放以及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主动分泌到细胞外,因此PAAF中常含有高浓度的HMGB1。而胞外HMGB1作为一种重要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可直接参与胰腺炎炎症级联放大反应及重症化,在胰腺及远位器官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业已证实,HMGB1能通过作用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受体激活NADPH氧化酶,引起细胞内ROS含量增加。而PAAF中高浓度的HMGB1,在被腹膜重吸收后会造成循环中HMGB1浓度的二次升高,进一步激活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因此,早期实施APD引流PAAF,是否可以通过减少HMGB1的重吸收降低其循环中的浓度,减轻HMGB1所介导的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活化进而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呢?尚需进一步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采用5%牛磺胆酸钠胰胆管逆行注射制备SAP大鼠心肌损伤模型,并对SAP大鼠实施APD,旨在进行下列研究:1、APD对SACI是否有保护作用;2、NADPH氧化酶激活在SACI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3、APD是否能够调控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表达,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此外,在成功建立轻型胰腺炎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将SAP大鼠的PAAF以及中和了HMGB1的PAAF注入轻型胰腺炎大鼠的腹腔内,旨在进一步验证PAAF中HMGB1在SAP病程中的作用,以及APD治疗SACI的相关机制。实验目的、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APD对SAP相关心肌损伤(SACI)的保护作用研究目的:观察APD对SAP大鼠治疗效果及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方法1.APD对SAP大鼠死亡率的影响采用SD雄性大鼠7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组(SAP+APD group),每组25只。通过细针穿刺胆胰管逆行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大鼠模型。在SAP造模成功后,于右下腹置入外接负压引流球的橡胶引流管,腹腔内留置约0.5厘米并于腹壁固定,常规消毒后关腹建立APD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开腹后翻动胰腺组织数次,并于腹腔内留置一根0.5厘米长橡胶引流管后关腹。术后24小时记录各组大鼠死亡率,收集腹水计量并统计。2.APD对SACI的保护作用采用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组(SAP+APD group),每组15只,造模方法同前。造模后8小时检测心电图,24小时检测心脏超声和动脉血压,完成后处死大鼠,搜集腹水、血清、心脏组织,检测: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并做病理评分,计算心肌组织干湿重比,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酶谱、TNF-α和IL-1β浓度,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造模后24小时,SAP组大鼠死亡率为40.0%,平均腹水量为9.5±1.7ml;SAP+APD组大鼠死亡率为16.0%,平均腹水量为6.5±1.4ml,显着低于SAP组。2.SAP组大鼠心电图出现明显异常,而APD组大鼠心电图偶见异常。此外,与Sham组相比,SAP大鼠心功能明显受损,动脉血压也明显降低。而SAP+APD组与SAP组相比,大鼠心功能的受损情况有明显改善。3.与Sham组相比,SAP组大鼠血清心肌酶谱、淀粉酶活性、TNF-α和IL-1β浓度显着升高;SAP+APD组大鼠上述指标较SAP组明显降低。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评分:与Sham组相比,SAP组大鼠可见心肌细胞浊肿,伴部分溶解变性,局部区域可见单核细胞浸润,符合早期心肌炎改变,且病理评分和干湿重比值明显增高。SAP+APD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改变较SAP组明显减轻,病理评分和干湿比值明显降低。4.SAP组大鼠心肌组织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Bax和Cleaved-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Bcl-2表达明显降低。而SAP+APD组大鼠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明显减少,促凋亡蛋白与抗凋亡蛋白的失衡明显改善。结论:通过牛磺胆酸钠逆行注射胰胆管的方法能较好的制备SAP大鼠心肌损伤模型。其次,通过实施APD能明显降低SAP大鼠死亡率,减轻心肌组织的病理损伤,改善心脏功能的异常。第二部分:NADPH氧化酶在APD保护SAP相关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明确NADPH氧化酶在SACI中的作用,证实APD通过调控NADPH氧化酶表达减轻心肌氧化损伤。1.NADPH氧化酶在SACI中的作用研究研究方法(1)体内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夹竹桃麻素(apocynin)组(SAP-APO group)和apocynin对照组(APO-CON group),每组15只。SAP-APO组和APO-CON组在造模前30分钟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射用10%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溶解的apocynin(20 mg/kg),而Sham组和SAP组大鼠注射相同体积的DMSO,其余造模方法同前。造模后24小时检测心脏超声,完成后处死大鼠,搜集血清、胰腺和心脏组织,检测: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蛋白表达,光度法检测NADPH氧化酶活性,比色法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D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ROS含量,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和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并做病理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酶谱、血清炎症因子和淀粉酶活性,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和MAPK信号通路(ERK1/2、JNK、p38)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2)体外模拟实验,首先用含5%和10%正常大鼠血清或SAP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H9C2心肌细胞,采用CCK-8法于干预后3、6、12、24小时检测细胞活力,确定血清的最佳干预浓度和干预时间。接着,将H9C2心肌细胞分为正常大鼠血清组(normal rat serum group,NS)、SAP大鼠血清组(SAP rat serum group,SS)、SAP大鼠血清加apocynin组(SAP rat serum plus apocynin group,SA)和正常大鼠血清加apocynin组(normal rat serum plus apocynin group,NA)。检测:DHE染色检测心肌细胞ROS含量,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ERK1/2、JNK、p38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2.APD对SAP大鼠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表达的影响采用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组(SAP+APD group),每组10只,各造模方法同前。造模24小时后搜集心脏组织,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蛋白表达,光度法检测NADPH氧化酶活性,DHE染色心肌组织检测ROS含量,比色法检测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结果:1.首先与Sham组相比,SAP大鼠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蛋白表达和活性均明显增高。与SAP组比较,SAP-APO组大鼠心功能异常明显减轻,血清心肌酶谱浓度、心肌组织病理评分、ROS含量和氧化应激相关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心肌细胞凋亡也明显减少。同时SAP-APO组大鼠与SAP组相比,心肌组织促凋亡蛋白表达明显减少,抗凋亡蛋白表达明显增加,MAPK信号通路ERK1/2、JNK、p38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也明显降低。而SAP-APO组大鼠胰腺组织病理评分与SAP组相比无显着差异,但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有一定程度降低。另外,Sham组与APO-CON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在体外模拟实验中,确定用含10%SAP大鼠血清的培养基培养12小时为最佳干预条件。与NS组相比,SS组心肌细胞ROS含量明显升高,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增加,ERK1/2、JNK、p38的蛋白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也明显升高。SA组与SS组相比,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SS组与NA组之间无显着差异。3.SAP+APD组大鼠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蛋白表达和活性较SAP组明显降低,ROS含量明显减少,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上述实验结果表明NADPH氧化酶过度激活在SACI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实施APD能抑制SAP大鼠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异常激活,减轻心肌组织的氧化损伤。第三部分:HMGB1在APD保护SAP相关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目的:明确APD通过调控HMGB1降低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表达研究方法1.采用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group)、重症急性胰腺炎腹腔穿刺引流组(SAP+APD group),每组10只,各造模方法同前。造模24小时后搜集血清、腹水和胰腺组织,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胰酶活性以及血清和腹水中HMGB1浓度,HE染色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变化并做病理评分。2.采用SD雄性大鼠36只,通过腹腔连续注射雨蛙素的方法建立轻型胰腺炎大鼠模型,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1)轻型胰腺炎对照组(control group,CN);(2)PAAF注射组(PAAF injection group,PI);(3)PAAF+抗HMGB1中和抗体50ug组(PAAF plus anti-HMGB1 neutralizing antibody 50μg injection group,PIH 50);(4)PAAF+中和抗体100ug组(PIH 100 group);(5)PAAF+中和抗体200ug组(PIH 200 group);(6)PAAF+对照lgY蛋白200ug组(PAAF plus control lgY injection group,PIC)。注射后8小时搜集血清和心脏组织,检测: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浓度,RT-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其蛋白表达。结果:1.与SAP组相比,APD治疗能显着减轻胰腺组织损伤,减少炎性细胞浸润,降低血清胰酶活性和HMGB1浓度。另外,在SAP组大鼠腹水中检测出高浓度HMGB1。2.通过对MAP大鼠腹腔注射PAAF后发现PI组血清HMGB1水平较CN组明显升高,伴Nox-2的m RNA和蛋白表达增高,Nox-4的mRNA表达增高。随着抗HMGB1中和抗体剂量逐渐增加,当中和抗体剂量达到200ug时大鼠血清HMGB1浓度明显降低,Nox-2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Nox-4的m RNA表达也明显减少。另外,PIC组与PI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早期实施APD能显着改善SAP大鼠胰腺的病理损伤,有效减少HMGB1的释放以及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抑制HMGB1介导的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表达。全文总结1.在SAP病程中,早期实施APD对SACI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具体表现在降低机体血清心肌酶谱浓度,减轻心肌组织损伤程度,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改善心功能的异常。2.NAPDH氧化酶的过度激活导致心肌组织产生过量ROS是SACI发生的重要机制。大量ROS的产生和堆积会引起心肌细胞凋亡以及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造成心功能损害,而抑制NADPH氧化酶的活性能显着减轻SAP导致的心肌损伤程度。3.SAP时,PAAF中高浓度的HMGB1可以通过腹膜重吸收等途径进入机体的血液循环,上调心肌组织NADPH氧化酶的表达。在SAP早期实施APD,通过减少HMGB1释放以及重吸收降低其在循环中的浓度,进而可有效抑制HMGB1介导的NADPH氧化酶信号通路的激活,减轻心肌的氧化损伤,发挥对心肌保护作用(图1)。

余韵[6](2020)在《IDH2的SUMO修饰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蛋白质SUMO(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化修饰是一种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其对大量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蛋白进行修饰后发挥调控作用,但SUMO修饰在线粒体中的调控作用研究甚少。异柠檬酸脱氢酶2(Isocitrate Dehydrogenase 2,IDH2)定位于线粒体中,催化三羧酸循环中异柠檬酸向α-酮戊二酸(α-KG)的转变,同时生成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后者可以维持线粒体内的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比值。IDH2的酶活性受蛋白质乙酰化修饰和琥珀酰化修饰调控,两者均抑制IDH2的酶活性。而SUMO修饰是否能调控IDH2的酶活性,目前尚无研究报道。在本文中,我们发现IDH2可以发生SUMO1修饰,并且SUMO1修饰可以增加IDH2的酶活性,进一步增加线粒体中NADPH及GSH/GSSG的含量。在氧化应激中,IDH2的SUMO1修饰有助于细胞形态的维持,增加细胞活力,减少细胞凋亡。其机制为氧化应激增强IDH2的SUMO1修饰,可能是由于氧化剂处理下去SUMO修饰酶SENP1的活性降低导致。因此,IDH2的SUMO1化修饰是一种细胞在氧化应激中的保护性调控方式。

钱柯[7](2020)在《还原型辅酶Ⅱ在心力衰竭中的强心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我们之前的研究证明了外源性给予还原型辅酶Ⅱ(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本研究中,我们研究了外源性补充NADPH对心肌肥厚及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检测正常人及临床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内源性NADPH水平。采用离体蛙心灌流模型、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心力衰竭模型和主动脉弓缩窄(TAC)导的心力衰竭模型。在离体蛙心灌流模型中检测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和心率。检测心重指数和左室指数,HE染色计算心肌细胞面积,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和短轴收缩率。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合成有关的AKT和ERK蛋白。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和线粒体损伤。试剂盒检测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过氧化氢(H2O2)等氧化应激指标和ATP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3,SIRT1,AcSOD表达,检测心脏全组织蛋白的乙酰化程度,检测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和肝脏激酶B1(LKB1)的磷酸化水平,免疫共沉淀检测SIRT3下游底物LKB1,琥珀酸脱氢酶A(SDHA)和ATP合酶F1亚基(ATP5A1)的乙酰化水平。结果:临床心力衰竭病人相较于同龄正常人血清内源性NADPH水平降低,在正常任氏液蛙心灌流中,NADPH、NAD和ATP都有强心作用,提高心肌收缩力。ATP受体拮抗剂Suramin部分取消NADPH强心作用,NAD抑制剂3-AP无法取消NADPH强心作用。在ISO模型中,NADPH降低心重指数和左室指数,同等摩尔剂量下NAD对心重指数的改善不及NADPH。外源性给予NADPH提高了心脏中NADPH含量。在TAC模型中,NADPH降低心重指数和左室指数,改善心脏构型,下调蛋白合成相关蛋白AKT、ERK的磷酸化。NADPH改善氧化应激指标,提高ATP产量。透射电镜下NADPH改善线粒体损伤率,减小线粒体面积。NADPH提高SIRT3蛋白表达,NADPH去LKB1乙酰化,激活LKB1-AMPK信号通路;NADPH下调SOD乙酰化水平,激活SOD对抗氧化应激;NADPH去乙酰化ATP5A1和SDHA,保障线粒体功能。结论:外源性给予NADPH可能通过激活SIRT3,改善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产生强心作用,从而对心力衰竭心脏发挥保护作用。

滑晓莉[8](2020)在《基于AMPK/PGC-1α通路探讨亚甲蓝对脓毒症脑能量代谢调控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在观察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epsis-associated Encephalopathy,SAE)线粒体损伤的基础上,探讨亚甲蓝(Methylene Blue,MB)通过AMPK/PGC-1α通路对SAE脑能量代谢的调控作用。主要研究包括:1)制备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细胞实验模型,观察线粒体损伤,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细胞凋亡等;2)探讨MB在SAE细胞模型中对AMPK/PGC-1α通路的激活以及能量调控;3)建立Wistar大鼠脓毒症模型,探讨亚甲蓝在SAE动物模型中对SAE Wistar大鼠的AMPK/PGC-1α通路的激活以及能量调控。方法:1)应用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分离纯化Wistar大鼠乳鼠(出生3天以内)的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进行纯度鉴定后,以不同浓度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和20 ng/mL的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联合孵育,依照孵育时间(6h,12h,24h,48h)以及脂多糖的浓度(50 ng/mL,100 ng/mL,200 ng/mL)制备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细胞实验模型,通过对比细胞活力,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的改变,确认模型成功制备。通过观察细胞凋亡比、线粒体网格形态、线粒体膜电位观察SAE细胞模型下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损伤。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观察线粒体生物发生以及线粒体动力学相关指标的变化,包括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1α,PGC-1α)、线粒体转录因子A(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核呼吸因子-1(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1,NRF1)、视神经萎缩l基因蛋白(optic atrophy l gene protein,OPA1)、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DRP1),测定能量指标ATP,观察细胞凋亡;2)在第一部分研究基础之上,以100ng/mL的LPS联合20 ng/mL的IFN-γ分别孵育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6h和48h,模拟SAE细胞模型的早期和晚期SAE疾病环境。对上述SAE细胞模型均分别给予MB(0.01 nmol/mL)和MB(0.01nmol/mL)+Compound C(10nmol/mL)6h干预。分别探讨MB在SAE细胞模型的早期和晚期对AMPK/PGC-1α通路激活的分子机制,以及在细胞研究水平上观察MB对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指标,包括PGC-1α,TFAM,NRF1,能量指标ATP、细胞凋亡、ROS的影响;3)选用成年雌性,体重180-200g左右的Wistar大鼠,行盲肠结扎穿孔(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术制备脓毒症动物实验模型。CLP术后24h后根据脑电图出现广泛而较为持久的θ波以及神经行为学评分确认为SAE模型。对SAE组动物随机给予亚甲蓝(0.15mg/100g)腹腔注射,6h后处理各组动物,采集血清,提取大鼠大脑皮质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实验观察SAE大鼠大脑皮质组织的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水平,凋亡指标,ATP的变化;探讨亚甲蓝腹腔注射对SAE大鼠的大脑皮质组织AMPK/PGC-1α通路的调控、对大脑皮质组织ATP含量及凋亡的影响。结果:1)用LPS和IFN-γ联合孵育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制备SAE的体外实验模型,和control对比,SAE细胞活力下降,IL-6、TNF-α、ROS和NO增高,SAE模型的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变大,突起变粗,确认成功制备模型;2)观察SAE细胞实验模型,发现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水平(PGC-1α,TFAM,NRF1),线粒体融合及分裂相关蛋白水平(OPA1和DRP1)在LPS和IFN-γ联合孵育6h,随着LPS浓度的增加,表达逐渐上升,联合孵育12h,上述指标随着LPS浓度的增加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在联合孵育24h及48h,上述指标随着LPS的浓度的增加,表现下降趋势,细胞内ATP含量呈现较为接近的变化趋势;3)在SAE细胞实验模型里,和对照组对比,MB在6h及48h组都增加了p-AMPK表达,增强了细胞线粒体生物发生,增加了细胞内ATP含量,在6h组,凋亡比下降,在48h组,未见凋亡比下降;4)在SAE动物实验模型,发现CLP术后24h,和sham组及CLP组对比,SAE组和SAE+MB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下降,血清S100β、GFAP、NSE升高,MB增加了SAE大鼠大脑皮质组织p-AMPK表达,增强了线粒体生物发生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内ATP含量,改善凋亡。结论:原代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线粒体生物发生以及细胞ATP水平在SAE体外实验模型早期增强,晚期减弱;在细胞水平和组织水平的研究,均发现MB可以通过激活AMPK/PGC-1α通路增强线粒体生物发生,改善SAE细胞能量水平及细胞凋亡。

王妍妍[9](2020)在《七氟烷后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海马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七氟烷后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海马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健康的体重300-350g的成年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n=30),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失血性休克复苏组(Shock组),七氟烷后处理组(Sevo组)。通过先在30 min内经右侧颈总动脉抽出大鼠总血容量的40%,观察1 h后将所有抽出的自体血在30 min内以抽血相同速率通过左侧颈静脉回输的方法制备大鼠失血性休克复苏模型。Sevo组经失血性休克后于血液回输即刻吸入2.4%七氟烷,Sham组和Shock组在相应时间点吸入95%O2-5%CO2混合气体。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是每10 min记录一次,并选取几个特定时间,分别为抽血即刻(Baseline,T0)、抽血结束即刻(假手术组置管后30min,T1)、回输血液即刻(假手术组置管后90min,T2)和回输血液结束即刻(假手术组置管120min,T3)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析的结果包括碱剩余(buffuer excess,BE)、p H值和乳酸(lactic acid,Lac)浓度。血液回输结束后24h,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提取海马线粒体,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 PTP)以及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II、III、IV的活性,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水平;Western blot测定海马组织中沉默信息调节因1(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ion 1,SIR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1α,PGC-1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相比,Shock组ROS和MDA含量增加,线粒体SOD活性降低,呼吸链复合物I、II、III、IV活性降低,MMP水平降低,m PTP活性降低,海马组织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Shock组相比,Sevo组ROS和MDA含量减少,线粒体SOD活性增加,呼吸链复合物I、II、III、IV活性增加,MMP水平增高,m PTP活性增加,海马组织SIRT1和PGC-1α蛋白表达上调(P<0.05)。结论七氟烷后处理可以改善失血性休克与复苏造成的大鼠海马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SIRT1和PGC-1α的表达有关。

潘效红[10](2019)在《基于光学探针研究还原胁迫诱导肝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肝癌发病重灾区,病例占全球肝癌病例的50%以上,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亚洲乃至全球之首位,且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肝癌属于实体恶性肿瘤,低/缺氧是实体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之一。缺氧可通过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血管生成,在肝癌的发生、发展和化疗后肝癌的复发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肝癌的治疗方法主要集中在手术、消融、肝移植、动脉介入治疗、化疗及联合治疗。由于肝癌前期症状较隐蔽,早期诊断困难,临床明确诊断时多数患者已处于中晚期。对于中晚期的肝癌患者,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肿瘤的低/缺氧微环境会使肿瘤对化疗的敏感性降低,产生耐药性。因此,研究还原性抗肿瘤药物在低/缺氧条件下的抗肿瘤机制,可为探索能够提高低/缺氧性肿瘤化疗效果的方法、寻找能够利用肿瘤低氧微环境的药物提供借鉴,这是目前低/缺氧性肿瘤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硒具有还原性且具有抗癌作用,但硒的抗癌机理尚未研究清楚,尤其是在肿瘤低氧微环境中的作用机制尚无研究报道。硒化氢(H2Se)是膳食硒类化合物的共同中间代谢产物,是一种高还原性硒化物,具有很高的挥发性和反应性,很难直接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检测到,以往由于缺乏检测方法,其作用尚未被阐明。本研究借助能够特异性检测H2Se的荧光探针揭示硒的一种新的抗肝癌机制。在模拟肿瘤微环境(低氧)的条件下,药理浓度的亚硒酸钠作用于肝癌细胞后,细胞内H2Se水平明显升高,而且H2Se水平的升高发生在细胞死亡之前。H2Se水平升高的同时也伴随着还原胁迫标志性分子NAD(P)H和GSH的升高。活性氧检测结果显示,在此过程中H2O2含量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因此,低氧条件下,H2Se在细胞内的积累引起了还原性胁迫而非氧化胁迫。然而,在常氧条件下,药理浓度的亚硒酸钠作用于肝癌细胞后,细胞内H2Se水平并没有升高,而是出现了H2O2含量升高的现象,产生了氧化胁迫。进一步研究发现,低氧条件下,亚硒酸钠作用于肝癌细胞后代谢产生的H2Se能够打断HMGB1蛋白内的二硫键使HMGB1蛋白处于还原状态,还原型的HMGB1分泌到细胞外发挥信号分子作用,诱导细胞发生自噬。清除H2Se后自噬明显减弱。在此,自噬发挥了双重作用:轻度的自噬能够抑制细胞凋亡,而过度的自噬最终导致细胞发生自噬相关性死亡。不同的是,常氧条件下,亚硒酸钠代谢产生的H2Se迅速被氧化生成活性氧,进而引起氧化胁迫;氧化型HMGB1蛋白分泌到细胞外,诱导细胞发生凋亡。这些结果表明,H2Se在亚硒酸钠诱导的肝癌细胞死亡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在不同的氧气浓度下H2Se发挥不同的作用,可将H2Se作为硒治疗癌症的研究靶点,探索提高硒治疗低/缺氧性肿瘤效果的新方法。天然抗氧化剂(如白藜芦醇、姜黄素、雷公藤红素等)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为抵抗环境理、化因子和自身代谢产生的活性氧而生成的自我保护性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白藜芦醇、姜黄素和雷公藤红素除了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外,还具有抗肿瘤作用,但其抗肿瘤机制并不明确,研究结果存在较大争议。本论文借助能够特异性检测还原胁迫标志性分子NAD(P)H的小分子荧光探针发现,在模拟肿瘤微环境(低氧)的条件下,药理剂量的白藜芦醇、姜黄素或雷公藤红素诱导肝癌细胞死亡之前均出现了NAD(P)H升高的现象,而活性氧含量无明显变化。NAD(P)H的增多导致了还原性胁迫而非氧化胁迫;然而,在常氧条件下,白藜芦醇、姜黄素和雷公藤红素诱导细胞死亡过程中NAD(P)H含量并没有明显变化。推测,在肿瘤缺氧微环境下,天然抗氧化剂可能通过还原性胁迫诱导肿瘤细胞死亡。为了进一步研究还原胁迫的作用,我们选取白藜芦醇为例借助转录组学研究手段分析了低氧条件下天然抗氧化剂的抗肝癌机制。氧化还原相关基因分析显示,低氧条件下白藜芦醇作用肝癌细胞后氧化还原相关基因表达上调的比例占94.2%。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参与了氧化还原过程、细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调控和发挥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功能。对氧化还原酶活性功能进一步分析发现,低氧条件下白藜芦醇作用细胞后,氧化还原酶可催化NAD(P)+生成NAD(P)H,而常氧条件下氧化还原酶则催化NAD(P)H生成NAD(P)+。这与用NAD(P)H荧光探针检测的结果(低氧下白藜芦醇作用后NAD(P)H水平升高,而常氧下无明显变化)是一致的。抗氧化酶基因分析结果表明,低氧条件下白藜芦醇作用细胞后,具有显着差异的抗氧化基因表达全部上调。以上结果提示,低氧下白藜芦醇作用于肝癌细胞后没有引起氧化胁迫而是产生了还原性胁迫。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表明,低氧条件下白藜芦醇作用肝癌细胞后主要激活了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和自噬相关信号通路。分析还发现,白藜芦醇作用肝癌细胞后,出现了一些低氧条件下表达上调而常氧条件下表达下调的基因或低氧条件下表达下调而常氧条件下表达上调的基因。这些在不同氧气条件下表达相反的基因可作为还原胁迫研究的靶点。总之,本论文研究结果揭示了硒和天然抗氧化剂治疗低/缺氧性肿瘤的新机制,明确了还原胁迫在低/缺氧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为硒和天然抗氧化剂类药物治疗低/缺氧肿瘤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并提出还原剂类/抗氧化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应该在相应的肿瘤低氧条件下进行,因为不同的氧气条件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这可能也是导致许多理论研究结果与临床测试不符的原因之一。

二、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细胞保护中的应用及其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细胞保护中的应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烟酸与烟酰胺单核苷酸减轻对乙酰氨基酚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烟酸减轻对乙酰氨基酚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效应及其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烟酰胺单核苷酸减轻对乙酰氨基酚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效应及机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NAD及其前体在肝脏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线粒体去极化在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脑出血后神经元铁超载的主要损伤特征
    2.1 Fe~(2+)诱导PC-12神经元样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2.2 线粒体Fe~(2+)超载导致线粒体氧化呼吸异常与线粒体去极化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线粒体Fe~(2+)内流/CypD乙酰化正反馈分子环路介导线粒体去极化
    3.1 线粒体Fe~(2+)超载导致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
    3.2 CypD乙酰化介导线粒体亚铁超载导致的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
    3.3 CypD乙酰化介导的mPTP开放促进线粒体Fe~(2+)内流
    3.4 CypD乙酰化介导亚铁超载引起的线粒体功能障碍
    3.5 CypD乙酰化介导亚铁超载引起的神经元死亡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抑制线粒体去极化的脑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
    4.1 抑制CypD乙酰化可减少FeCl_2导致的神经元氧化应激而不影响细胞铁代谢
    4.2 环孢素A治疗或CypD缺失可抑制脑出血后线粒体损伤和神经元调节性坏死
    4.3 环孢素A治疗或CypD缺失可改善脑出血后神经功能
    4.4 MitoQ减少脑出血后铁超载导致的OPC膜电位去极化及白质损伤
    4.5 讨论
    4.6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脑出血后线粒体损伤与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学习期间所发表论文
致谢

(3)纳米银对SMMC-7721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AgNPs概述
    1.2 AgNPs毒性效应的研究现状
        1.2.1 AgNPs体内毒性效应研究
        1.2.2 AgNPs体外毒性效应研究
    1.3 基于代谢组学的NMs毒性研究
        1.3.1 代谢组学常用方法比较
        1.3.2 代谢组学常用技术平台比较
        1.3.3 代谢组学在NMs毒性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目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AgNPs材料表征
    2.1 材料与主要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AgNPs粒径及形貌鉴定
        2.2.2 AgNPs特征峰检测
        2.2.3 AgNPs水合粒径及稳定性测定
    2.3 实验结果
        2.3.1 AgNPs形貌及粒径表征
        2.3.2 AgNPs的紫外吸收峰
        2.3.3 AgNPs在培养基中的稳定性
    2.4 小结
第三章 AgNPs对 SMMC-7721 细胞的毒性效应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细胞培养
        3.2.1 细胞复苏
        3.2.2 细胞传代
        3.2.3 细胞冻存
    3.3 实验方法
        3.3.1 AgNPs对 SMMC-7721 的活性检测
        3.3.2 AgNPs对 SMMC-7721 的形态观察
        3.3.3 AgNPs对 SMMC-7721 的氧化损伤检测
        3.3.4 AgNPs对 SMMC-7721 的周期检测
        3.3.5 AgNPs对 SMMC-7721 的凋亡检测
        3.3.6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AgNPs对 SMMC-7721 细胞活性的影响
        3.4.2 AgNPs对 SMMC-7721 细胞形态的影响
        3.4.3 AgNPs对 SMMC-7721 细胞的氧化损伤
        3.4.4 AgNPs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3.4.5 AgNPs对细胞凋亡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AgNPs对 SMMC-7721 细胞毒性的代谢组学研究
    4.1 材料与主要仪器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染毒
        4.2.2 细胞代谢物提取
        4.2.3 LC-MS分析
        4.2.4 质量控制
        4.2.5 代谢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仪器稳定性评价
        4.3.2 PCA统计分析
        4.3.3 OPLS-DA统计分析
        4.3.4 差异代谢物筛选
        4.3.5 代谢通路分析
        4.3.6 生物学意义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膳食辣椒素及代谢手术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膳食辣椒素改善糖尿病肾病机制的研究
    前言
    2.1 材料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代谢手术改善糖尿病肾病机制的研究
    前言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糖尿病肾病治疗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APD对 SAP相关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2.1 材料和实验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NADPH氧化酶在APD保护SAP相关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3.1 材料和实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HMGB1在APD保护SAP相关心肌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4.1 材料和实验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NADPH氧化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6)IDH2的SUMO修饰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异柠檬酸脱氢酶
        1.1.1 异柠檬酸脱氢酶2 的结构
        1.1.2 异柠檬酸脱氢酶2 的功能
        1.1.3 异柠檬酸脱氢酶2 的受调机制
    1.2 蛋白质的SUMO修饰
        1.2.1 SUMO蛋白分类
        1.2.2 蛋白SUMO修饰的生物学过程
        1.2.3 蛋白SUMO修饰的作用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
        2.1.2 试剂
        2.1.3 耗材
        2.1.4 抗体
        2.1.5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点突变质粒构建
        2.2.3 细菌转化
        2.2.4 PEI细胞转染
        2.2.5 构建稳定干扰内源性IDH2 表达的LN229 细胞系
        2.2.6 构建稳定干扰内源性IDH2 表达后回补IDH2 WT or K45R的 LN229 细胞系
        2.2.7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2.8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
        2.2.9 IDH2 酶活性测定实验
        2.2.10 CCK-8 细胞计数实验
        2.2.11 线粒体中NADPH含量测定
        2.2.12 线粒体中GSH/GSSG含量测定
        2.2.13 数据统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IDH2 能发生SUMO化修饰
        3.1.1 筛选线粒体中能发生SUMO修饰的蛋白
        3.1.2 过表达体系验证IDH2 能发生SUMO1 修饰
        3.1.3 IDH2的SUMO1 修饰位点在K45位
    3.2 SUMO化修饰增加IDH2 酶的活性
        3.2.1 IDH2 的缺失导致下游产物含量减少
        3.2.2 SUMO修饰提高IDH2 酶的活性
        3.2.3 IDH2的SUMO化修饰维持线粒体中NADPH的含量
        3.2.4 IDH2的SUMO化修饰维持线粒体中GSH的含量
    3.3 IDH2的SUMO化修饰利于细胞对抗氧化压力
        3.3.1 IDH2的SUMO化修饰维持氧化压力下的细胞活力
        3.3.2 IDH2的SUMO化修饰减少氧化压力下的细胞凋亡
    3.4 氧化压力增强IDH2的SUMO化修饰
        3.4.1 氧化剂刺激增加IDH2的SUMO化修饰
        3.4.2 SENP1 可以去除IDH2的SUMO化修饰
    3.5 结论
第四章 讨论
    4.1 调控IDH2 酶活性的新修饰
    4.2 SUMO修饰调控细胞氧化还原平衡的新靶点
    4.3 调控IDH2 SUMO1 修饰的机制
第五章 结束语
    5.1 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缩略词语表
致谢

(7)还原型辅酶Ⅱ在心力衰竭中的强心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1.4 试剂配制
    2.2 实验流程与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造模方法
        2.2.3 临床病人血清NADPH测定
        2.2.5 心功能检测
        2.2.6 心脏指数测定
        2.2.7 ATP含量测量
        2.2.8 MDA含量测量
        2.2.9 GSH含量测量
        2.2.10 NAD和NADPH含量测量
        2.2.11 Western Blot
        2.2.12 免疫共沉淀
        2.2.13 HE染色
        2.2.14 心肌细胞面积定量
        2.2.15 电镜
        2.2.16 线粒体损伤与线粒体面积统计
第三章 结果
    3.1 血清中NADPH的含量在不同心力衰竭模型中显着下降
    3.2 NADPH的强心作用可能不依赖于NAD和GSH,而依赖于ATP
    3.3 外源性给予NADPH提高心脏中NADPH含量
    3.4 外源性给予NADPH可缓解主动脉弓缩窄所致的心力衰竭
    3.5 外源性给予NADPH减轻主动脉弓缩窄所致的线粒体损伤
    3.6 在TAC模型中外源性给予NADPH改善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
    3.7 NADPH的强心抗心力衰竭作用可能依赖于SIRT3
    3.8 SIRT3激活LKB1-AMPK通路
    3.9 SIRT3去乙酰化SOD、ATP5A1和SDHA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ADPH的生物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AMPK/PGC-1α通路探讨亚甲蓝对脓毒症脑能量代谢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细胞模型的制备以及对线粒体损伤的观察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内容与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亚甲蓝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细胞模型的AMPK/PGC-1α通路的调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内容与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亚甲蓝通过调控AMPK/PGC-1α通路影响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的脑能量代谢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1.3 内容与方法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1.6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9)七氟烷后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海马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PI3K/Akt信号通路在七氟烷后处理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0)基于光学探针研究还原胁迫诱导肝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及其缺氧微环境
        1.1.1 肝癌现状
        1.1.2 肝癌的治疗方法
        1.1.2.1 手术切除
        1.1.2.2 肿瘤消融
        1.1.2.3 经动脉治疗
        1.1.2.4 化疗
        1.1.3 肿瘤缺氧微环境
        1.1.3.1 实体恶性肿瘤缺氧的病理生理学
        1.1.3.2 HCC缺氧相关机制
        1.1.3.2.1 HIF-1α在 HCC中的作用
        1.1.3.2.2 HIF-2α在 HCC中的作用
        1.1.3.2.3 HMGB1在HCC中的作用
        1.1.3.2.4 Beclin1在HCC中的作用
        1.1.3.3 缺氧对抗肿瘤药物的影响
        1.1.3.4 靶向低氧治疗肿瘤
    1.2 氧化还原平衡紊乱对肿瘤发展的影响
        1.2.1 氧化胁迫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1.2.1.1 氧化胁迫
        1.2.1.2 ROS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2.1.3 清除活性氧作为抗癌疗法
        1.2.1.4 增加活性氧作为抗癌疗法
        1.2.2 还原胁迫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1.2.2.1 还原胁迫
        1.2.2.2 还原胁迫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1.3 肿瘤细胞凋亡与自噬
        1.3.1 肿瘤细胞凋亡及其机制
        1.3.2 肿瘤细胞自噬及其机制
        1.3.3 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关系
        1.3.3.1 自噬抑制凋亡
        1.3.3.2 自噬激活凋亡
        1.3.3.3 自噬与凋亡一样促进细胞死亡
    1.4 分子荧光探针在肿瘤氧化还原研究中的应用
        1.4.1 用于活性氧检测的探针及其应用
        1.4.1.1 检测O_2~(·-)的探针
        1.4.1.2 检测H_2O_2 的探针
        1.4.2 用于还原胁迫标志性分子检测的探针及其应用
        1.4.2.1 检测NAD(P)H的探针
        1.4.2.2 检测GSH的探针
    1.5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借助硒化氢荧光探针研究低氧条件下亚硒酸钠诱导肝癌细胞产生还原胁迫的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细胞培养
        2.2.3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2.2.4 LDH释放法检测细胞毒性
        2.2.5 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率
        2.2.6 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2.2.7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epG2 细胞内H2O2或H2Se的含量
        2.2.8 移植瘤小鼠模型制作
        2.2.9 小鼠活体成像观察实体瘤内H2O2或H2Se的含量
        2.2.10 Western-blot检测肿瘤组织内抗氧化酶的表达
        2.2.11 小鼠肿瘤组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检测
        2.2.12 小鼠肿瘤组织内过氧化氢酶活性检测
        2.2.13 小鼠肿瘤组织内NADPH/NADPt的测定
        2.2.14 小鼠肿瘤组织内GSH/GSHt的测定
        2.2.15 小鼠实体肿瘤大小的测定
        2.2.16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亚硒酸钠在不同的氧气条件下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研究
        2.3.1.1 MTT法检测Na_2SeO_3 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对HepG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3.1.2 LDH释放法检测Na_2SeO_3对HepG2 细胞的毒性
        2.3.1.3 Na_2SeO_3 在常氧和低氧条件下对HepG2 细胞形态的影响
        2.3.2 亚硒酸钠在治疗肝癌过程中氧化胁迫的检测
        2.3.2.1 低氧条件下,Na_2SeO_3对HepG2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2.3.2.2 Na_2SeO_3 对小鼠实体肿瘤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2.3.2.3 Na_2SeO_3 对小鼠实体瘤组织内抗氧化酶表达水平和活性的影响
        2.3.3 亚硒酸钠治疗肝癌过程中还原胁迫的检测
        2.3.3.1 低氧条件下,Na_2SeO_3 诱导HepG2 细胞死亡过程中H2Se含量变化检测.
        2.3.3.2 Na_2SeO_3 治疗小鼠实体肿瘤过程中肿瘤内H2Se含量变化检测
        2.3.3.3 Na_2SeO_3 对小鼠实体瘤组织内NAD(P)H和 GSH表达量的影响
        2.3.3.4 Na_2SeO_3 对小鼠实体瘤大小的影响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硒化氢靶向HMGB1 蛋白诱导肝癌细胞发生自噬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细胞培养
        3.2.3 ELISA检测分泌到细胞外的HMGB1
        3.2.4 Western-blot检测蛋白表达
        3.2.5 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自噬
        3.2.6 H2Se的制备
        3.2.7 非变性凝胶电泳检测HMGB1 氧化还原性
        3.2.8 质谱法检测溶菌酶的氧化还原性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2Se作用靶点探寻
        3.3.2 HMGB1 蛋白氧化还原型分析
        3.3.3 H2Se还原HMGB1 蛋白检测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硒化氢引起的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关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细胞培养
        4.2.3 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4.2.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epG2 细胞内的H2Se含量
        4.2.5 Caspase3和Caspase9 活性检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H2Se与细胞自噬关系研究
        4.3.2 H2Se介导的细胞自噬与凋亡关系研究
        4.3.3 H2Se介导的细胞自噬信号通路检测
    4.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借助NAD(P)H荧光探针探究天然抗氧化剂诱导肝癌细胞产生还原胁迫的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细胞培养
        5.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epG2 细胞内NAD(P)H或 H2O2 的含量
        5.2.4 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率
        5.2.5 移植瘤小鼠模型制作
        5.2.6 小鼠活体成像观察实体瘤内NAD(P)H或 H2O2 的含量
        5.2.7 小鼠肿瘤大小的测量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低氧条件下,三种天然抗氧化剂诱导Hep G2 细胞死亡过程中NAD(P)H含量变化检测
        5.3.2 低氧条件下,三种天然抗氧化剂对HepG2 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5.3.3 三种天然抗氧化剂治疗肝癌小鼠后,小鼠肿瘤内NAD(P)H含量变化检测
    5.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借助转录组学研究低氧条件下白藜芦醇的抗肝癌作用机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细胞培养
        6.2.3 实验分组
        6.2.4 总RNA提取
        6.2.5 测序实验流程
        6.2.6 信息分析流程
        6.2.7 数据统计学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样本表达量分析
        6.3.2 白藜芦醇处理组和对照组间表达量差异基因分析
        6.3.3 氧化还原相关基因分析
        6.3.4 低氧和常氧下白藜芦醇作用后表达上调和下调相反的基因分析
    6.4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致谢

四、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细胞保护中的应用及其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烟酸与烟酰胺单核苷酸减轻对乙酰氨基酚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效应及机制研究[D]. 胡达.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线粒体去极化在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陈蔚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3]纳米银对SMMC-7721细胞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初探[D]. 韩泽洲. 中北大学, 2020(12)
  • [4]膳食辣椒素及代谢手术改善糖尿病肾病的机制[D]. 韦晓.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文艺.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
  • [6]IDH2的SUMO修饰在氧化应激中的作用[D]. 余韵.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还原型辅酶Ⅱ在心力衰竭中的强心作用及机制研究[D]. 钱柯. 苏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AMPK/PGC-1α通路探讨亚甲蓝对脓毒症脑能量代谢调控作用[D]. 滑晓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七氟烷后处理对失血性休克复苏大鼠海马氧化应激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D]. 王妍妍.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基于光学探针研究还原胁迫诱导肝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作用机制[D]. 潘效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在细胞保护中的应用及作用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