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病清等在柞蚕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试验

普病清等在柞蚕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试验

一、脓病清等在柞蚕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曲明星[1](2020)在《木霉菌辅助生物合成纳米银对柞蚕空胴病和甜瓜枯萎病防控的研究》文中提出柞蚕肠球菌侵染柞蚕引起柞蚕空胴病严重影响了柞蚕产业的发展;尖孢镰刀菌侵染甜瓜引起甜瓜枯萎病造成甜瓜减产、品质下降,严重制约着甜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生产上多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这两种病害的发生,但频繁使用农药容易造成病原菌抗药性增强和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因此,新型生防制剂的研制是解决昆虫和植物病害绿色防控的急需措施。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由于其强杀菌性和不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特点,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本研究采用菌丝发酵液合成法(CL)和菌丝浸泡液合成法(CW),利用不同木霉菌(Trichoderma atroviride、T.crassum、T.longbranchiatum、T.spirale、T.virens、T.afroharzianum、T.koningiopsis、T.hamatum、T.citrinoviride和T.velutinum)发酵液与AgNO3生物合成AgNPs,分析和筛选出对柞蚕肠球菌(Enterococcus perny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具有不同抑菌作用的AgNPs并对其进行了表征分析,同时探讨了AgNPs对柞蚕和甜瓜生长发育及防病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10种木霉菌均可采用CL和CW法合成AgNPs,CL法合成的AgNPs在合成量和抑菌效果上均高于CW法,其中AgNPs-T.virens-CL的合成量最高(217.9 mg),其次为AgNPs-T.longbranchiatum-CL(155.2 mg);而AgNPs-T.longbranchiatum-CL柞蚕肠球菌和尖孢镰刀菌抑菌性最强。综合考虑,选取AgNPs-T.longbranchiatum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纳米银。2.选取对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强的AgNPs-T.longbranchiatum和相对较差的AgNPs-T.atroviride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AgNPs-T.longbranchiatum-CL具有表面官能团丰富,单分散性好,粒径较小和面心立方体结构的特点,解释了其抑菌效果较强的原因。3.AgNPs-T.longbranchiatum-CL对柞蚕生长发育和柞蚕空胴病防控研究表明,低浓度(25 mg·L-1、100 mg·L-1)AgNPs对柞蚕无致命毒性,并能够延长柞蚕幼虫进入三眠期的时间(25 mg·L-1时延长约10小时,100 mg·L-1时延长19小时),同时能够使三眠蚕体重增加。AgNPs处理后,柞蚕血淋巴中SOD、POD和CAT活力和肠液中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均能够显着增高。AgNPs能够显着增加柞蚕体重和提高感病柞蚕的存活率。4.AgNPs-T.longbranchiatum-CL对甜瓜种子萌发生长和甜瓜枯萎病防控研究表明,低质量浓度(25 mg·L-1)AgNPs能够促进甜瓜种子萌发及生长,而高质量浓度(>25 mg·L-1)表现出负面影响。AgNPs处理后,甜瓜体内CAT和POD活力先升高后降低而SOD先降低后升高。低浓度的AgNPs可降低甜瓜枯萎病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

谢璐[2](2020)在《柞蚕幼虫类胡萝卜素成分及其相关基因的鉴定》文中认为柞蚕(Antheraea pernyi)是有经济价值的模式昆虫之一,经过长期自然的选择和人工的选育,衍生了青黄色、黄色、蓝色和白色体色血统。实践生产中,幼虫体色一直是柞蚕育种的重要标记性状。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是昆虫色素的主要成分之一。本研究以代表性的柞蚕体色品种青6号(青黄色)、胶蓝(蓝色)、鲁红(红)(红色个体;红色)、鲁红(黄)(黄色个体;黄色)、小白蚕(白色)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响应面法确定了提取柞蚕幼虫总类胡萝卜素的最优工艺条件;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技术检测了不同体色柞蚕幼虫类胡萝卜素的成分及含量;克隆了柞蚕类胡萝卜素转运/结合相关基因,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了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本研究将为类胡萝卜素在柞蚕幼虫体色分化中的作用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柞蚕幼虫总类胡萝卜素的最优工艺条件包括:溶剂为丙酮:正己烷(v:v=3:5),柞蚕幼虫冻干粉颗粒度为40目,液料比为20 mL/g,温度为60℃,提取时间为40 min。5种体色柞蚕幼虫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具有较大差异,青6号(16.20±0.27μg/g)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其余依次是鲁红(红)(15.66±0.11μg/g)、胶蓝(15.33±0.18μg/g)、鲁红(黄)(12.93±0.22μg/g)和小白蚕(11.73±0.20μg/g),除鲁红(黄)外,其余品种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均与小白蚕有显着差异。2.利用溶剂[(正己烷:丙酮:乙醇(v:v:v=2:1:1)):甲醇(含0.1%BHT,v:v=9:1)]提取柞蚕幼虫的类胡萝卜素,基于LC-MS/MS技术,从18种候选类胡萝卜素标样中鉴定出8种类胡萝卜素,分别为:叶黄素、玉米黄质、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花药黄质、紫黄质和新黄质;5种体色柞蚕幼虫中均含有这8种类胡萝卜素,但配比不同;5种体色柞蚕总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不同,青6号(16.445μg/g)含量最高,其次是鲁红(黄)(11.208μg/g),小白蚕(6.947μg/g),鲁红(红)(5.834μg/g)和胶蓝(3.802μg/g);柞蚕幼虫中含量最高的类胡萝卜素种类分别是叶黄素、β-胡萝卜素和玉米黄质。3.基于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并克隆了5个类胡萝卜素转运/结合相关基因,其中包括4个SR-B家族(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基因和1个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carotenoid binding protein,CBP)基因,分别为ApCameo1、ApCameo2、ApSCRB1、ApSCRB12和ApCBP基因。4.qRT-PCR分析结果表明,ApCameo1和ApCBP基因在除小白蚕血淋巴以外的所有受试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ApCameo2基因在5种体色柞蚕幼虫的所有受试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ApSCRB1和ApSCRB12在除血淋巴外的所有受试组织器官中均有表达;ApCameo1和ApSCRB12的相对表达量比ApCameo2、ApSCRB1和ApCBP低10多倍,推测ApCameo1和ApSCRB12与柞蚕体色分化不相关;ApCameo2和ApSCRB1在体壁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组织器官,且ApCameo2在胶蓝体壁中、ApSCRB1在鲁红(黄)体壁中的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品种;ApCBP基因在除小白蚕以外的血淋巴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组织器官,且在胶蓝血淋巴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柞蚕。因此推测ApCameo2和ApCBP可能与柞蚕幼虫的蓝体色相关,ApSCRB1可能与鲁红群体中的黄个体形成有关。

陈林[3](2020)在《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的影响》文中提出家蚕(Bombyx mori L.)作为鳞翅目昆虫的代表之一,在中国拥有5000多年的养殖历史,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然而在蚕业生产过程中,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蚕业经济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为了消毒防病,现在生产上广泛使用的消毒剂有硫磺、石灰、漂白粉、甲醛等,但是长期使用这些消毒药物对家蚕的生长发育有着严重的潜在危害,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养蚕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养蚕业中寻求副作用较小的新型消毒杀菌剂至关重要。纳米银作为一种环保型、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剂,对家蚕核多角病毒、质多角病毒以及青枯劳尔氏菌等都有杀灭作用,但如果作为蚕业生产的消毒药物,对家蚕的影响如何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使用不同浓度(20 mg/L、40 mg/L、60 mg/L、80 mg/L、100 mg/L)的纳米银浸消桑叶,饲喂家蚕直至上蔟。调查统计了家蚕幼虫期间的生长发育相关指标、茧期相关指标的变化;对不同浓度纳米银处理后的雌雄家蚕的肠道菌群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利用SDS-PAGE凝胶电泳和质谱分析,对不同纳米银处理之下的中肠组织蛋白质的变化进行了初探。得到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对家蚕食桑情况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食下量分别升高9.33%和10.58%,食下率分别升高5.58%和4.97%、消化量分别升高8.46%和1.3%,消化率分别升高4.2%和4.0%。10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食下量分别降低18.24%和14.59%,食下率分别降低4.37%和3.34%,消化量分别降低14.3%和8.5%,消化率分别降低4.79%和3.55%。比较分析5龄家蚕体重增长倍数结果表明,雌蚕20 mg/L纳米银处理组体重增长倍数最高,较对照组升高18.29%;纳米银处理组雄蚕体重增长倍数均低于对照组,100 mg/L处理组达到最低,较对照组降低42.38%。对家蚕发育时间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4龄起蚕至4龄眠期,发育时间差异不大;5龄起蚕至上蔟,100 mg/L纳米银处理下的雌雄家蚕发育时间最长,较对照组延长24.51%,且具有显着差异。对茧质统计分析可知,20 mg/L处理组雌雄家蚕全茧量、茧层量与茧层率较对照组分别升高24%和25%、4.2%和8.5%、4.5%和4.8%;100 mg/L处理组较对照组分别降低28%和33.3%、16.7%和14.6%、13.6%和14.3%。对家蚕茧期生理指标的统计分析发现,当纳米银浓度为20 mg/L时,雌雄家蚕的结茧率分别升高1.2%、0.9%,死笼率分别降低32.8%、15.2%。当纳米银浓度为100 mg/L时,雌雄家蚕结茧率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8.6%和19.7%,死笼率分别升高232%和276%。以上结果表明20 mg/L处理组家蚕食桑情况良好,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和体质没有不良影响;而100 mg/L处理组家蚕食桑受到影响,生长发育则受到抑制。2.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2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都有所增加;10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雄家蚕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都受到显着影响。在不同的分类水平上,纳米银对家蚕肠道菌群的组成具有显着的影响。在门水平上,20 mg/L纳米银处理组雌雄家蚕厚壁菌门的丰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8.6%和33.5%,但在100 mg/L浓度下,厚壁菌门的丰度分别降低6.0%和10.8%;纲水平上的杆菌在20 mg/L浓度下丰度较对照组分别增加12.8%和37.8%,但是在100 mg/L浓度下丰度分别减少30.0%和1.4%;属水平上的肠球菌的丰度在20 mg/L浓度处理下较对照组分别增加40.6%和51.2%,在100 mg/L浓度处理下分别减少50.6%和8.4%。在属水平上,100 mg/L浓度的纳米银能够完全消灭Campylobacter、Glutamicibacter以及Stenotrophomonas等细菌;此浓度下,新增了雌蚕肠道中的Terrisporobacter等细菌。另外,Dialister以及Helicobacter只能在被纳米银处理的家蚕肠道中出现。总的来说,纳米银的处理会使家蚕肠道细菌类群发生显着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家蚕的体质和生长发育。3.SDS-PAGE和质谱分析结果显示,家蚕中肠组织蛋白质在约30 k D蛋白处,雌雄家蚕对照组、雌雄家蚕20 mg/L纳米银处理组、雌雄家蚕100 mg/L纳米银处理组分别鉴定得到178、140、117、111、113、135种蛋白。与对照组相比,2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蚕增加了30K-17蛋白、肽基辅氨酰异构酶、CI-8等18种蛋白,减少的部分大多数为未命名蛋白质;雄蚕增加了solute carrier family 12、cystathionine gamma-lyase等10种蛋白,减少了细胞质型苹果酸脱氢酶等7种蛋白。100 mg/L纳米银浓度处理下的雌蚕中肠蛋白质种类增加了精氨酸激酶、Jafrac1以及副肌动蛋白等8种蛋白,减少了apolipoprotein D homolog、apolipophorinⅢ等7种蛋白;雄蚕中肠蛋白质种类增加了蛋白酶分解抑制剂、蛋白酶体、核糖核酸酶、Cytoskeleton-regulatory complex protein PAN1和actin-binding protein等7种蛋白,减少了Myosin 1 light chain,Tropomyosin 1,Profilin,Serpin-2和Glutathione peroxidase等14种蛋白。以上中肠组织蛋白的变化及对家蚕生理活动和生长发育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探讨。

张耀亭,朱绪伟[4](2020)在《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2019年工作进展及成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郑州综合试验站下设南召、鲁山、方城、内乡、淅川等5个基地县,团队成员5人,均为高级农艺师;另有基地县技术骨干1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11人。在体系首席专家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和有关试验站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围绕年度体系重点任务、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以及自主开展的研发工作,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全力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地开展。2019年郑州综合试验站共开展体系重点任务

张桂莉[5](2019)在《环境因子对周氏啮小蜂扩繁中柞蚕蛹腐烂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是防治世界重大检疫性害虫美国白蛾的一种主要的天敌,在美国白蛾防治中被广泛使用。以柞蚕蛹为替代寄主进行大规模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生产过程中,寄主柞蚕蛹腐烂坏死问题一直是困扰繁蜂生产者的首要问题,腐烂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繁蜂的质量和生产成本。本次研究以张家口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心提供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种蜂和替代寄主柞蚕蛹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探索了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生产过程中寄主的腐烂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研究结果将对繁蜂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柞蚕蛹的坏死特征将腐烂坏死划分为三种类型:未寄生腐烂、寄生腐烂和僵死。未寄生腐烂根据腐烂的程度不同可划分为三个等级:一是轻度腐烂,柞蚕蛹颅板为白色,外观与正常的柞蚕蛹没有差异,但已经死亡,解剖后内含物腐烂程度不高,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二是中度腐烂,柞蚕蛹颅板为黑色,柞蚕蛹壳轻微变软,解剖后内含物变质,有黑褐色汁液流出;三是重度腐烂,柞蚕蛹颅板为淡粉色,柞蚕蛹壳用手一触即破,内含物变质成为黄色液体,并伴有酸臭味或臭鸡蛋味。寄生腐烂根据蛹内寄生蜂的发育情况以及内含物的腐烂程度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少量寄生腐烂,此种类型表现为柞蚕蛹颅板为红褐色,蛹腹部非常软,解剖后有周氏啮小蜂寄生,但寄生数量不多,发育不完全,蛹体内组织全部解体,成黄色的粘稠液体,有酸臭味;另外一种是大量寄生腐烂,此种类型是柞蚕蛹颅板颜色为红褐色,蛹腹部比较软没有弹性,蛹内寄生蜂数量较多,寄生蜂发育与正常寄生蜂发育相似,可以看到部分活的寄生蜂幼虫,蛹体内部分组织降解形成黄色汁液。僵死是被白僵菌污染,蚕蛹体表着生白僵菌,蛹体僵硬,切开后内含物呈固体状。(2)在繁蜂过程中繁蜂室内的湿度会影响柞蚕蛹的腐烂,RH30%腐烂率最低,平均腐烂率为3.92%,RH90%的平均腐烂率高达为45.49%,腐烂率随着繁蜂室内温湿度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湿度对腐烂的影响程度较高。(3)在繁蜂过程中繁蜂室内的温度会影响柞蚕蛹的腐烂,温度在25℃腐烂率最低,平均腐烂率为3.92%,温度28℃的平均腐烂率为8.24%。(4)在接蜂盒内的健康蛹中间放入一枚未寄生腐烂蛹或一枚寄生腐烂蛹的情况下,未寄生腐烂率和寄生腐烂率均在24%26.67%;在健康蛹的旁边离开一定距离放入一枚腐烂蛹的情况下,健康蛹会被轻度污染,未寄生腐烂率和寄生腐烂率均在4%-10.67%;僵死柞蚕蛹与健康蛹混合的情况下僵死率为5.33%。(5)接蜂时,种蜂与柞蚕蛹比例不同,寄生率和腐烂率存在很大差异,蜂蛹比4050:1的寄生率低腐烂率高,寄生率在72%左右,腐烂率在20%左右;蜂蛹比90100:1与140150:1的寄生率较高,均在寄生率在91%以上,腐烂率分别为2.22%和5.56%,因此蜂蛹比100:1较适用于大规模生产中。(6)不同湿度条件下,接蜂盒内寄主数量对腐烂率也存在一定影响,每盒85头柞蚕蛹在RH30%的繁蜂室内进行培养,腐烂率为1.57%,低于同湿度繁蜂室内每盒110头和每盒60头柞蚕蛹的腐烂率,相同数量的柞蚕蛹随着繁蜂室的湿度增加腐烂率呈上升趋势。(7)采用不同消毒剂消毒重复利用的接蜂盒均能起到消毒效果,75%酒精、84消毒液、苯扎溴铵溶液消毒重复利用的接蜂盒,三种消毒剂均起到消毒效果,与对照新接蜂盒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与未消毒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使用84消毒液和苯扎溴铵溶液消毒,平均腐烂率降低到2.35%但未寄生率高达13.33%。而使用75%酒精消毒,平均腐烂率为0.79%,未寄生率为2.35%,既提高了寄生率又降低了腐烂率,为消毒剂的最佳选择。(8)柞蚕蛹削开处理后进行低温贮藏,不同的贮藏天数会对繁蜂过程中发生的腐烂产生影响。相同湿度条件下,贮藏30d的柞蚕蛹繁蜂腐烂率与对照之间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贮藏60d和贮藏90d的柞蚕蛹与对照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贮藏90d比贮藏60d的柞蚕蛹腐烂率高,相同贮藏天数的柞蚕蛹随着繁蜂室内湿度的增加腐烂率呈上升趋势。(9)不同发育时期的啮小蜂低温贮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出蜂率降低和腐烂率上升,白蛾周氏啮小蜂蛹后期在4℃条件下,低温贮藏20d,出蜂率最高达89%左右,腐烂率3.97%,幼虫3龄、幼虫4龄在4℃条件下,低温贮藏40d、出蜂率在61%以上,腐烂率14%左右,白蛾周氏啮小蜂成品蜂进行低温贮藏时使用接蜂管贮藏腐烂率比纸箱和培育筐贮藏腐烂率低。(10)腐烂预防措施:(1)在繁蜂过程中精选柞蚕蛹,确保柞蚕蛹的质量,挑选大小适中,蛹体饱满,颅顶板为白青色的健康蛹;(2)柞蚕蛹削开后贮藏时间不适宜过长,在4℃的冷库中贮藏时间不得超过30d为宜;(3)繁蜂室内的温湿度控制在25℃、RH30%;(4)接蜂比例以柞蚕蛹与种蜂的比例为90100:1为宜;(5)每个接蜂盒内柞蚕蛹的数量要适中;(6)接蜂盒避免重复利用,确需重复利用的要用75%酒精进行消毒处理;(7)在成品蜂贮藏过程中,贮藏温度控制在4℃左右,贮藏虫态以4龄幼虫为宜,贮藏时间以不超过40d为宜。

朱绪伟[6](2018)在《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文中提出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郑州综合试验站下设南召、鲁山、方城、内乡、淅川等5个基地县,团队成员5人,均为高级农艺师;另有基地县技术骨干1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11人。在体系首席专家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功能研究室岗位专家和有关试验站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围绕年度体系重点任务、功能研究室重点任务以及自主开展的研发工作,团队成员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克服困难,全力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2018年郑州综合试验站共开展体系重点任务

吕银,程明,柯皓天,刘玲,陈祥平,范小敏[7](2018)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主要防治技术概述》文中提出柞蚕(Antheraea pernyi)属昆虫纲、鳞翅目、大蚕蛾科、柞蚕属的吐丝昆虫,我国柞蚕、柞树资源丰富,柞蚕鲜茧产量约占全世界总产量的90%以上,经济价值大。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又称柞蚕脓病,是柞蚕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由于各地发病时期和症状不尽相同,也称嫩起子、水眠子、半蜕皮、老虎蚕、黄烂皮、油烂茧以及里倒山等。该病发生广泛,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四川等柞蚕产区及国外饲养柞蚕区都有发生,一般年份的发病在10%

叶建美,郭有玲,刘贵堂[8](2017)在《新蚕药“养蚕丰”在柞蚕上的应用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蚕药"养蚕丰"在柞蚕上应用试验表明:从三龄期开始使用,在五龄期与蛹期能减少发病率21.88%,作用效果显着。

孙影[9](2016)在《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侵染后柞蚕蛋白质组及柞蚕免疫Toll通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柞蚕(Antheraea pernyi)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昆虫之一,在食品、服装纺织、化妆品、医疗保健等行业具有广泛的用途。我国柞蚕茧年产量在8x104t以上,约占全球总产量的90%,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柞蚕产业已成为蚕区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同时,柞蚕作为典型的鳞翅目昆虫,整个幼虫期均在野外生长发育,其生物学规律及病理过程与农林业的鳞翅目害虫相似性较高,可作为模式昆虫进行研究,为害虫防控提供参考。柞蚕空胴病(Empty-gut disease)是影响柞蚕茧产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全国柞蚕产区均有分布且危害严重。然而,当下柞蚕空胴病的研究基础仍十分薄弱,有必要进行数据积累及系统研究。因此,开展柞蚕空胴病病原菌、病原与宿主互作关系及宿主免疫防御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对于了解柞蚕空胴病的致病机理及开发针对性防控技术等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保障柞蚕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柞蚕空胴病病原菌进行了基因组测序及分析;采用iTRAQ技术对添食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后柞蚕与健康柞蚕血淋巴进行了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通过RACE及RT-PCR技术鉴定了柞蚕Toll通路关键内源配体蛋白Spatzle基因,构建柞蚕Spatzle蛋白的原核表达载体,并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研究了柞蚕先天免疫Toll通路中关键基因的时空表达谱,并通过添食不同种类外源微生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Toll通路关键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本文研究内容将极大程度的丰富柞蚕空胴病病原菌的核苷酸数据,为从基因组层面明确其分类学地位及挖掘致病因子等功能基因奠定了基础;通过查明柞蚕空胴病病原菌侵染后柞蚕体内蛋白质变化情况,为从蛋白质层面揭示病原与宿主之间的互作奠定了基础;探讨Toll通路在柞蚕免疫过程中的作用,为阐明柞蚕先天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在柞蚕空胴病发病机理的揭示、抗病品种的选育及柞蚕空胴病防控技术的开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如下:1.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大小约3.09 Mb, GC含量为38.35%,含有3 153个编码基因,平均长度为854 bp,有2916个基因被注释到NR数据库,1537个基因被注释到COG数据库,1577个基因被注释到GO数据库,1487个基因被注释到KEGG数据库,1242个基因被注释到Swiss-Prot数据库,2812个基因被注释到TrEMBL数据库,且有21个、39个和1个基因分别注释到PHI、VFDB及ARDB数据库,有2929个基因被注释到至少1个数据库,仅有224个基因(7.1%)未被注释到任何数据库,有130个分泌蛋白;共鉴定97个非编码RNA,包括65个tRNAs、19个rRNAs及13个small RNAs (sRNAs);含有108个散在重复序列(Interspered Repeat)和223个串联重复序列(Tandem Repeat);同时,基因组中含有9个基因岛(GIs)、平均长度为14058 bp,3个前噬菌体、平均长度为37 430 bp,没有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RISPR);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已提交至NCBI,登录号:LPVT00000000;基于基因组层面构建的进化树表明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属于肠球菌,为柞蚕肠球菌Enterococcus pernyt。2.利用iTRAQ技术进行健康柞蚕及柞蚕肠球菌侵染后柞蚕的血淋巴蛋白质组学研究,共鉴定2206个柞蚕蛋白质及33个柞蚕肠球菌蛋白质。柞蚕肠球菌蛋白质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共有129个蛋白质被注释到3个GO本体中24个条目;在GO生物学过程本体中,共有49个蛋白质被注释10个GO条目;在GO细胞组分本体中,共有43个蛋白质被注释9个GO条目;在GO分子功能本体中,共有37个蛋白质被注释5个GO条目,其中,注释为结合(binding)功能的蛋白质数量最多,有17个,占45.95%;其次,为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有14个,占37.84%。此外,共有35个蛋白质被注到15个COG功能分类中,28个蛋白质注释到43条代谢通路中。柞蚕蛋白质功能注释结果表明,共有7495个蛋白质被注释到3个GO本体中51个条目;在GO生物学过程本体中,共有3495个蛋白质被注释22个GO条目;在GO细胞组分本体中,共有2438个蛋白质被注释15个GO条目;在GO分子功能本体中,共有1562个蛋白质被注释14个GO条目,其中,注释为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功能的蛋白质数量最多,有692个,占44.30%;其次为结合(binding)功能,有611个,占39.12%。此外,共有1445个蛋白质被注到24个COG功能分类中,1783个蛋白质注释到295条代谢通路中。蛋白质定量分析表明,柞蚕肠球菌侵染后柞蚕与健康柞蚕血淋巴蛋白质相比,差异表达蛋白质有305个,其中上调蛋白104个、下调蛋白201个;GO富集分析表明,有67个差异蛋白富集到细胞组分本体的76个GO条目,其中,显着富集于胞外区、胞外间隙及胞外组分等9个GO条目(P-Value≤0.05);119个差异蛋白富集到分子功能本体100个GO条目,其中,25个GO条目的富集结果具有显着性(P-Value≤0.05),主要具有各种酶活性调节功能,包括肽酶、内肽酶、水解酶、糖苷酶、单加氧酶、单酚单加氧酶、羧肽酶、氧化还原酶等,此外,还富集于糖胺聚糖结合、肽聚糖结合、细胞表面结合和细菌细胞表面结合等结合功能;103个差异蛋白富集到生物过程本体352个GO条目,其中,27个GO条目的富集结果具有显着性(P-Value≤0.05),主要参与宿主防御、先天免疫、免疫系统、黑色素合成及应激等相关生物学过程,此外,还富集于氨基聚糖分解、酪氨酸代谢、有机羟基化合物生物合成与代谢、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与代谢、白三烯代谢与合成、肽聚糖代谢与降解等生物学过程;Pathway富集分析表明,共有213个差异表达蛋白质富集于175个代谢通路,差异蛋白显着富集于阿米巴病、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细胞粘附分子、胞外基质与受体互作、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上皮细胞信号转导、粘多糖降解、利什曼病、白细胞跨内皮迁移、溶酶体、疟疾、吞噬体、蛋白质消化与吸收等23个代谢通路(P-value≤0.05)。3.克隆到的柞蚕Spatzle基因(ApSPZ)全长1065 bp,开放阅读框(ORF)为777bp,编码258个aa,等电点(PI)为8.53,分子质量(Mw)为29.71 KDa。该蛋白为核蛋白,且属于分泌蛋白,在第22 aa和第23 aa位置之间存在信号肽位点。柞蚕Spatzle蛋白与烟草天蛾Spatzle蛋白相似性最高,达到40%,与家蚕Spatzle、果蝇Spatzle相似性分别为33.15%和13.58%。柞蚕Spatzle蛋白是Spatzle家族中SPZl类群的一员。成功构建柞蚕Spatzle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pET30a-ApSPZ,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与预测理论分子量相当,大小约29 kD,融合蛋白大多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中。以柞蚕重组Spatzle蛋白为抗原,制备兔多克隆抗体,抗血清效价大于121 K,纯度较好,浓度为0.2 mg·ml-1,特异性较好,灵敏度较高,稀释1 000倍下仍可检测出16 ng的柞蛋Spatzle蛋白。4.在柞蚕4个发育时期中,Toll通路6个基因在卵期仅有Spatzle和MyD88有表达;在幼虫期除Toll基因未被检测到外,其他5个基因均有表达;而在蛹期均有表达,且表达量普遍较高;在成虫期,Spatzle、Cactus及dorsalA有表达。说明先天免疫Toll通路主要在柞蚕蛹期及幼虫期发挥作用,同时,Spatzle基因在所有时期均表达,说明Spatzle在柞蚕生活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不同组织中,Toll通路所有基因在马氏管和脂肪体中均有表达,且相对表达量均较高,说明这些基因在柞蚕先天免疫系统发挥重要的作用;仅MyD88基因在中肠中有表达,其他基因在中肠中均未见表达,说明Toll通路不是柞蚕中肠内主要的免疫机制。柞蚕Toll通路基因在柞蚕肠球菌及柞蚕微孢子虫诱导情况下表达量均发生了显着”性上调,且对柞蚕微孢子虫相对于柞蚕肠球菌存在明显的滞后,而在大肠杆菌诱导下未发生显着性变化。柞蚕Toll通路主要是针对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的先天免疫通路,而革兰氏阴性菌不能激活Toll通路。

李喜升[10](2016)在《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柞蚕中肠转录组及免疫相关基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柞蚕(Anthera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1855)属大蚕蛾科柞蚕属的泌丝昆虫,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同时也是重要的模式昆虫。柞蚕幼虫全龄在野外柞园中饲养,其幼虫生长发育极易受到野外环境条件包括柞树叶质、气候环境因素以及多种病原微生物等影响,导致柞蚕病害的发生。研究表明,因柞蚕因病害造成的减产在20%-30%,柞蚕病害已成为制约柞蚕产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其中,柞蚕脓病是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病原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 ApNPV),该病在世界养蚕业国家常有爆发,传染性极强,不易控制,在生产上危害最为严重,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ApNPV感染既取决于自身的表型差异,又与宿主本身生理状况有关,是病原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过程。ApNPV入侵宿主体内后,利用宿主体内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完成自身的复制、增殖并释放。而柞蚕体内存在的免疫屏障面对病毒的入侵,会开启防御机制,通过细胞内的特异性变化来抵御病毒的增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基因水平上,因此研究ApNPV感染后宿主基因的表达差异,可以从分子水平了解ApNPV侵染后宿主生理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于阐明柞蚕被ApNPV感染后体内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及调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利用柞蚕免疫相关基因资源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辅助抗病育种等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柞蚕感染ApNPV后中肠转录组分析结果采用4.05×106多角体/mL的ApNPV对柞蚕3龄幼虫经口添食,提取经显微镜下确认ApNPV感染柞蚕幼虫中肠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建立了ApNPV感染柞蚕的转录组数据库,为分析ApNPV感染后柞蚕基因表达规律提供了基础数据库。总共在ApNPV感染的柞蚕中肠中得到5,172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183个上调基因和2,989个下调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筛选到参与柞蚕免疫反应的差异基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与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热激蛋白、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丝氨酸蛋白酶和细胞色素P450。对这些基因的分析为进一步探究宿主应对病毒感染的免疫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2.柞蚕免疫相关基因—鸟苷三磷酸酶基因(ApGTPase)的克隆与表达在柞蚕感染ApNPV的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到了表达量上调的柞蚕鸟苷三磷酸酶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结构分析以及功能预测,半定量PCR技术检测了鸟苷三磷酸酶基因在柞蚕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通过对柞蚕4龄幼虫分别经口添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柞蚕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nyi)3种病原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外源物刺激作用下,鸟苷三磷酸酶基因在不同时间段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柞蚕鸟苷三磷酸酶基因(ApGTPase)开放阅读框ORF长度1194 bp,编码397个氨基酸,推测其蛋白的等电点(pI)6.64,蛋白分子量(Mw)为44.6 kDa。与家蚕(Bombyx mori)、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的鸟苷三磷酸酶氨基酸序列相似度分别为95%,93%,93%,78%,表明该基因与同样来自鳞翅目昆虫的家蚕、棉铃虫和柑橘凤蝶的同源相似度较高,而与双翅目的黑腹果蝇相似度较低。在不同病原物诱导后的柞蚕中肠组织中鸟苷三磷酸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并普遍高于对照组(无菌水处理组)的相对表达水平,表明鸟苷三磷酸酶可能参与了柞蚕的免疫防御反应,可以作为柞蚕免疫基因资源利用。3.柞蚕免疫相关基因—脂肪酶基因(Aplipase)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根据柞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的转录组数据库,设计特异引物,克隆得到柞蚕脂肪酶基因(Aplipase),对该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结构分析以及功能预测,半定量PCR技术构建了脂肪酶基因在柞蚕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谱;通过对柞蚕4龄幼虫分别经口添食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柞蚕微孢子虫、柞蚕链球菌3种病原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外源物刺激作用下,柞蚕脂肪酶基因在不同时间段的相对表达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克隆得到柞蚕脂肪酶基因(Aplipase)的cDNA序列,已知其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527bp,编码508个氨基酸。BLASTp比对可知,柞蚕脂肪酶基因与鳞翅目昆虫家蚕、大红斑蝶(Danaus plexippus)、柑橘凤蝶的脂肪酶基因同源序列相似度为79%左右。半定量PCR结果显示,脂肪酶基因在柞蚕5龄幼虫的脂肪体组织的表达水平较高;不同病原物经口添食柞蚕4龄幼虫,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添毒后72 h内脂肪体中脂肪酶转录水平变化,柞蚕脂肪酶基因在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和白僵菌诱导条件下,转录水平变化趋势最显着,说明柞蚕脂肪酶基因在外源病原物的诱导下高表达,推测该基因产物与柞蚕的免疫防御有光,可以利用该基因或基因产物进行柞蚕免疫方面的研究。以上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ApNPV感染柞蚕后分子水平所发生的变化,揭示柞蚕-ApNPV之间的互作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对于更进一步研究柞蚕对不同病原物的免疫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参考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可为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指导。

二、脓病清等在柞蚕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脓病清等在柞蚕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木霉菌辅助生物合成纳米银对柞蚕空胴病和甜瓜枯萎病防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柞蚕空胴病
        1.1.1 柞蚕空胴病发生现状
        1.1.2 柞蚕空胴病的防治
        1.1.2.1 选育良种
        1.1.2.2 加强管理
        1.1.2.3 药剂防治
    1.2 甜瓜枯萎病
        1.2.1 甜瓜枯萎病发生现状
        1.2.2 甜瓜枯萎病的防治
        1.2.2.1 抗病育种
        1.2.2.2 嫁接
        1.2.2.3 轮作
        1.2.2.4 化学药剂
        1.2.2.5 生物防治
    1.3 金属纳米粒子在农业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1.3.1 金属纳米粒子对昆虫及植物病害的防控
        1.3.1.1 金属纳米粒子对昆虫病害的防控
        1.3.1.2 金属纳米粒子对植物病害的防控
        1.3.2 金属纳米粒子对昆虫及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1 金属纳米粒子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2 金属纳米粒子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4 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
        1.4.1 物理法
        1.4.2 化学法
        1.4.3 生物法
    1.5 纳米银(AgNPs)抗菌作用影响因素的分析
        1.5.1 AgNPs尺寸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1.5.2 AgNPs形状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1.5.3 AgNPs表面状态对抗菌效果的影响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木霉菌辅助合成AgNPs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
        2.1.1.1 供试微生物
        2.1.1.2 供试培养基
        2.1.1.3 试剂
        2.1.2 试验方法
        2.1.2.1 AgNPs的生物合成
        2.1.2.2 AgNPs对柞蚕肠球菌的抑制作用
        2.1.2.3 AgNPs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2.2 结果与分析
        2.2.1 AgNPs的生物合成
        2.2.2 AgNPs对肠球菌抑制作用
        2.2.3 AgNPs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作用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gNPs的表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1.1 供试微生物
        3.1.1.2 供试培养基
        3.1.1.3 试剂
        3.1.2 试验方法
        3.1.2.1 AgNPs的生物合成
        3.1.2.2 AgNPs的物理化学表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紫外可见光全波长扫描分析
        3.2.2 X射线衍射分析
        3.2.3 傅里叶红外衍射分析
        3.2.4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gNPs对柞蚕生长发育及柞蚕空胴病防控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AgNPs对柞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4.1.2.2 柞蚕中肠消化酶活力和血淋巴保护酶活力的测定
        4.1.2.3 AgNPs对柞蚕抗病性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AgNPs对柞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4.2.2 AgNPs处理对柞蚕血淋巴保护酶活力和肠道消化酶酶活力的影响
        4.2.3 AgNPs对柞蚕空胴病抗病性影响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gNPs对甜瓜种子萌发及甜瓜枯萎病防治的探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2.1 AgNPs对甜瓜种子萌发的影响
        5.1.2.2 AgNPs对甜瓜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5.2 结果与分析
        5.2.1 AgNPs对甜瓜种子萌发及生长的影响
        5.2.2 AgNPs对甜瓜保护酶活力的影响
        5.2.3 AgNPs对甜瓜枯萎病防效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木霉菌辅助合成AgNPs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6.2 AgNPs的表征分析
    6.3 AgNPs对柞蚕生长发育及柞蚕空胴病防控的研究
    6.4 AgNPs对甜瓜种子萌发及甜瓜枯萎病防治的探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2)柞蚕幼虫类胡萝卜素成分及其相关基因的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昆虫体色概述
    1.2 类胡萝卜素概述
    1.3 代谢组学鉴定类胡萝卜素
    1.4 类胡萝卜素转运/结合相关基因
        1.4.1 B族清道夫受体家族
        1.4.2 类胡萝卜素结合蛋白(carotenoid binding protein,CBP)
    1.5 柞蚕体色多样性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体色柞蚕幼虫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2.1 材料与试剂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超声辅助提取工艺
        2.2.2 柞蚕幼虫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2.2.3 柞蚕幼虫总类胡萝卜素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2.4 柞蚕幼虫总类胡萝卜素提取的响应面优化试验
        2.2.5 不同体色柞蚕幼虫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
        2.2.6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β-胡萝卜素标准曲线
        2.3.2 柞蚕幼虫总类胡萝卜素提取的单因素试验
        2.3.3 响应面优化提取工艺
        2.3.4 交互作用效应分析
        2.3.5 最优工艺条件的确定
        2.3.6 不同体色柞蚕幼虫总类胡萝卜素含量
    2.4 讨论与结论
        2.4.1 讨论
        2.4.2 结论
第三章 柞蚕幼虫类胡萝卜素成分鉴定
    3.1 材料与试剂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品制备和提取
        3.2.2 类胡萝卜素定性及定量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柞蚕幼虫类胡萝卜素成分及含量
        3.3.2 柞蚕幼虫类胡萝卜素配比
    3.4 讨论与结论
        3.4.1 讨论
        3.4.2 结论
第四章 柞蚕类胡萝卜素相关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4.1 材料与试剂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2 研究方法
        4.2.1 生物信息学分析网站及软件
        4.2.2 RNA提取及检测
        4.2.3 c DNA制备及检测
        4.2.4 柞蚕SR-B家族和CBP基因序列的克隆
        4.2.5 结构域及跨膜区分析
        4.2.6 序列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SR-B家族基因
        4.3.2 CBP基因
    4.4 讨论与结论
        4.4.1 讨论
        4.4.2 结论
第五章 柞蚕类胡萝卜素相关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5.1 材料与试剂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试剂
    5.2 研究方法
        5.2.1 柞蚕组织器官的解剖
        5.2.2 RNA的提取及第一链c DNA的制备
        5.2.3 RT-PCR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模式
        5.2.4 qRT-PCR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模式
        5.2.5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体色柞蚕组织器官的颜色差异
        5.3.2 目标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征
        5.3.3 目标基因的转录水平
    5.4 讨论与结论
        5.4.1 讨论
        5.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纳米银的研究及应用概况
        1.1.1 纳米银简介
        1.1.2 纳米银的抗菌谱
        1.1.3 纳米银的抗菌机制
        1.1.4 纳米银的应用
        1.1.5 纳米银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1.2 蚕业生产中的常用消毒剂
        1.2.1 含氯制剂类
        1.2.2 含甲醛制剂类
        1.2.3 表面活性剂
        1.2.4 酸碱类制剂
        1.2.5 添食化学药物类
        1.2.6 生物制品类
    1.3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1.3.1 家蚕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1.3.2 不同品系家蚕的肠道微生物差异
        1.3.3 食物及消毒剂对家蚕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3.4 微生物制剂在家蚕上的应用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药品与仪器
        3.1.3 纳米银的配制
        3.1.4 桑叶的处理及家蚕的饲喂
        3.1.5 家蚕幼虫期生长指标的统计
        3.1.6 蚕茧期相关指标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幼虫期间生理学指标的影响
        3.2.2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茧期相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饲喂纳米银浸消叶对家蚕肠道细菌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1.4 蚕种催青
        4.1.5 家蚕肠液的收集
        4.1.6 家蚕肠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4.1.7 文库构建和测序
        4.1.8 测序数据处理
        4.1.9 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测序数据评估及OTU分析
        4.2.2 家蚕肠道微生物采样深度验证
        4.2.3 家蚕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分析
        4.2.4 主成分分析
        4.2.5 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变化
        4.2.6 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在纲水平上的变化
        4.2.7 家蚕肠道细菌群落在属水平上的变化
        4.2.8 家蚕肠道细菌属水平上的系统发育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纳米银对家蚕中肠组织的差异蛋白质质谱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药品
        5.1.4 实验试剂
        5.1.5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浓度纳米银饲喂家蚕中肠组织的SDS-PAGE和质谱检测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章

(4)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2019年工作进展及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1 体系重点任务与完成情况
        2.1.1 高效生态蚕桑生产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2.1.2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2.1.3 高效专用多元化蚕品种的研发、选育与示范
        2.1.4 规模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2.1.5 蚕桑病虫害流行监控和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研发
        2.1.6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2.2 基础性工作
    2.3 应急性任务完成情况
3 重要科研进展
4 扶贫工作情况
5 对接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情况
6 开展竞争提升科技行动情况
7 服务政策咨询建议和应急情况
8 重要工作措施
9 宣传报道情况
10 存在问题
11 2020年工作计划

(5)环境因子对周氏啮小蜂扩繁中柞蚕蛹腐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寄生蜂研究现状
        1.2.2 白蛾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1.2.3 天敌昆虫低温贮藏研究现状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规模化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过程中柞蚕茧腐烂类型分析
        2.2.2 繁蜂过程中影响寄主腐烂因素的研究
        2.2.3 贮藏过程中影响寄主腐烂主要因素的研究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规模化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过程中柞蚕蛹腐烂类型观察
    3.2 繁蜂过程中影响寄主腐烂主要因素的研究
        3.2.1 繁蜂过程中腐烂柞蚕蛹对健康柞蚕蛹的影响
        3.2.2 不同湿度度对腐烂率的影响
        3.2.3 不同温度对腐烂率的影响
        3.2.4 不同蜂蛹比对繁蜂过程中腐烂率的影响
        3.2.5 不同湿度接蜂盒内寄主柞蚕蛹数量对繁蜂腐烂率的影响
        3.2.6 不同湿度不同消毒剂消毒重复利用接蜂盒对寄生及腐烂率的影响
        3.2.7 削开处理后的柞蚕蛹低温贮藏时间对繁蜂腐烂率的影响
    3.3 周氏啮小蜂不同发育时期贮藏时间对腐烂率的影响
        3.3.1 周氏啮小蜂不同发育时期贮藏时间对腐烂率的影响
        3.3.2 周氏啮小蜂成品蜂不同贮藏方式低温贮藏对腐烂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白蛾周氏小蜂大量人工繁育过程中发生腐烂现象的探讨
    4.2 繁蜂过程中影响寄主腐烂因素的研究
        4.2.1 腐烂蛹对健康蛹的影响
        4.2.2 控制蜂蛹比
        4.2.3 专用接蜂箱内柞蚕蛹数量
        4.2.4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4.2.5 柞蚕蛹削开后贮藏
    4.3 低温贮藏对成品蜂的影响
        4.3.1 低温贮藏对成品蜂质量的影响
        4.3.2 白蛾周氏啮小蜂低温贮藏不同贮藏方式的研究
    4.4 腐烂预防措施研究
        4.4.1 繁蜂过程中降低腐烂的发生
        4.4.2 降低成品蜂贮藏过程中腐烂的发生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年度工作总体情况
2 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
    2.1 体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2.1.1 高效生态蚕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集成与示范
        2.1.2 蚕桑资源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研发与应用
        2.1.3 高效专用多元化蚕品种的研发、选育与示范
        2.1.4 规模化养蚕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
        2.1.5 蚕桑病虫害流行监控和绿色生态防控技术研发
        2.1.6 蚕业适度生产规模、经营模式与产业组织研究
    2.2 基础性工作
    2.3 应急性任务完成情况
3 重要科研进展
4 扶贫工作情况
5 机制创新情况
6 宣传报道情况
7 存在问题
8 2019年工作计划

(7)柞蚕核型多角体病主要防治技术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特征及传染途径
    1.1 多角体病毒
    1.2 游离态病毒
    1.3 传染途径
2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发病症状
    2.1 幼虫期病症
    2.2 蛹期病症
3 防治措施
    3.1 消灭病毒, 切断传染途径
    3.2 及时收蚁, 防治抓伤传染
    3.3 加强养蚕管理, 防止蚕期扩大传染
    3.4 推广抗病品种及杂交种
4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8)新蚕药“养蚕丰”在柞蚕上的应用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试验设区
2、试验方法
3、试验结果
4、讨论

(9)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侵染后柞蚕蛋白质组及柞蚕免疫Toll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柞蚕空胴病及柞蚕免疫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1 柞蚕空胴病的研究进展
        1.1.1 病原物鉴定及重新分类
        1.1.2 外部病症及组织病变
        1.1.3 致病机理
        1.1.4 传染规律
        1.1.5 柞蚕空胴病防治研究
        1.1.6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的研究展望
    1.2 昆虫先天免疫Toll通路研究现状及柞蚕免疫研究进展
        1.2.1 昆虫先天免疫研究现状
        1.2.2 昆虫先天免疫Toll通路研究进展
        1.2.3 柞蚕免疫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测序及分析
    2.1 材料
        2.1.1 试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2.2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测序
        2.2.3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3.2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测序数据概况
        2.3.3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大小估计
        2.3.4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组装分析
        2.3.5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组分分析
        2.3.6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编码基因功能注释
        2.3.7 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全基因组图谱
        2.3.8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柞蚕肠球菌侵染后柞蚕血淋巴蛋白质组学研究
    3.1 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蛋白质提取
        3.2.2 蛋白质定量
        3.2.3 SDS-PAGE电泳检测
        3.2.4 蛋白质酶解
        3.2.5 iTRAQ标记
        3.2.6 反相色谱法分离肽段
        3.2.7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法
        3.2.8 信息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柞蚕血淋巴蛋白质提取及质量检测
        3.3.2 柞蚕血淋巴蛋白质鉴定
        3.3.3 鉴定蛋白质的功能注释
        3.3.4 柞蚕蛋白质定量分析
        3.3.5 柞蚕差异蛋白质的GO富集分析
        3.3.6 柞蚕差异蛋白质的Pathway富集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柞蚕Spatzle基因克隆、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抗体制备
    4.1 材料
        4.1.1 试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柞蚕总RNA的提取
        4.2.2 柞蚕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4.2.3 柞蚕Spatzle基因PCR扩增
        4.2.4 柞蚕Spatzle基因RACE
        4.2.5 柞蚕Spatzle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2.6 柞蚕Spatzle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2.7 柞蚕Spatzle重组蛋白表达和纯化
        4.2.8 柞蚕Spatzle重组蛋白抗体制备
        4.2.9 Western blot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柞蚕总RNA的提取
        4.3.2 柞蚕Spatzle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4.3.3 柞蚕Spatzle蛋白与其他Spatzle蛋白序列比对分析
        4.3.4 柞蚕Spatzle蛋白与其他Spatzle蛋白聚类分析
        4.3.5 柞蚕Spatzle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3.6 柞蚕Spatzle重组蛋白表达与纯化
        4.3.7 抗血清制备及Western-blot检测
    4.4 讨论
第五章 Toll通路在柞蚕免疫不同外源微生物过程中的作用
    5.1 材料
        5.1.1 试验材料
        5.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5.1.3 主要仪器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材料准备
        5.2.2 柞蚕总RNA的提取及定量
        5.2.3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5.2.4 RT-PCR
        5.2.5 qRT-PCR
    5.3 结果与分析
        5.3.1 Toll通路基因时空表达谱
        5.3.2 Toll通路基因对外源微生物诱导的响应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柞蚕中肠转录组及免疫相关基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病毒的研究现状
        1.1.1 昆虫病毒分类研究
        1.1.2 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主要特征
        1.1.3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1.2 昆虫抗病毒机制研究
        1.2.1 昆虫抗NPV的免疫途径研究
        1.2.2 昆虫免疫信号转导研究
        1.2.3 昆虫免疫效应因子研究进展
        1.2.4 其他途径和效应分子
    1.3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的感染及危害
    1.4 基因转录组学的研究进展
        1.4.1 转录组研究技术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
        1.4.3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鳞翅目昆虫上的应用
    1.5 脂肪酶研究进展
    1.6 小G蛋白家族的概述
        1.6.1 小G蛋白的结构
        1.6.2 小G蛋白的分类
        1.6.3 小G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7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柞蚕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后转录组测序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RNA-Seq数据整体质量评估
        2.2.2 Unigene注释分析
        2.2.3 CDS预测
        2.2.4 微卫星标记(SSR)分析
        2.2.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2.6 RNA-seq整体质量评估
        2.2.7 差异表达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鸟苷三磷酸酶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
    3.1 材料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柞蚕总RNA的提取及mRNA的纯化
        3.2.2 柞蚕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3.2.3 目的基因PCR扩增
        3.2.4 PCR产物目的条带的回收与纯化
        3.2.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3.2.6 PCR产物的连接转化
        3.2.7 序列分析
        3.2.8 系统进化的分析
        3.2.9 ApGTPase重组蛋白的表达
        3.2.10 柞蚕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cDNA的制备
        3.2.11 外源病原物对4龄柞蚕幼虫的诱导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柞蚕总RNA质量的电泳检测
        3.3.2 目的基因的检测
        3.3.3 柞蚕鸟苷三磷酸酶的序列分析
        3.3.4 柞蚕ApGTPase基因同源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
        3.3.5 ApGTPase基因原核表达及检测
        3.3.6 柞蚕鸟苷三磷酸酶基因ApGTPase组织表达谱分析
        3.3.7 Real-time PCR引物特异性分析
        3.3.8 外源病原物诱导后柞蚕中肠鸟苷三磷酸酶基因的Real-time PCR检测
    3.4 讨论
        3.4.1 柞蚕鸟甘三磷酸酶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3.4.2 柞蚕鸟苷三磷酸酶基因对外源病原物入侵响应
第四章 柞蚕脂肪酶基因受病原物侵染后表达谱分析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试剂
        4.1.3 主要仪器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柞蚕脂肪酶基因的克隆
        4.2.2 Aplipase基因的序列分析
        4.2.3 柞蚕脂肪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4.2.4 柞蚕4个发育阶段与5龄幼虫各组织Aplipase基因的半定量检测
        4.2.5 外源病原物诱导后柞蚕中肠Aplipase基因的实时定量PCR检测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柞蚕脂肪酶基因克隆
        4.3.2 Aplipase的序列分析
        4.3.3 柞蚕脂肪酶基因的进化分析
        4.3.4 脂肪酶基因的原核表达及检测
        4.3.5 Aplipase基因的半定量检测
        4.3.6 外源病原物诱导下Aplipase基因的实时定量PCR检测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四、脓病清等在柞蚕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木霉菌辅助生物合成纳米银对柞蚕空胴病和甜瓜枯萎病防控的研究[D]. 曲明星.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柞蚕幼虫类胡萝卜素成分及其相关基因的鉴定[D]. 谢璐.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3]纳米银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肠道细菌的影响[D]. 陈林. 西南大学, 2020(01)
  • [4]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2019年工作进展及成效[J]. 张耀亭,朱绪伟. 蚕学通讯, 2020(01)
  • [5]环境因子对周氏啮小蜂扩繁中柞蚕蛹腐烂的影响研究[D]. 张桂莉.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6]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郑州综合试验站2018年度进展[J]. 朱绪伟. 蚕学通讯, 2018(04)
  • [7]柞蚕核型多角体病主要防治技术概述[J]. 吕银,程明,柯皓天,刘玲,陈祥平,范小敏. 蚕桑通报, 2018(04)
  • [8]新蚕药“养蚕丰”在柞蚕上的应用试验[A]. 叶建美,郭有玲,刘贵堂. 全国桑树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 [9]柞蚕空胴病病原菌基因组、侵染后柞蚕蛋白质组及柞蚕免疫Toll通路研究[D]. 孙影.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4)
  • [10]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柞蚕中肠转录组及免疫相关基因分析[D]. 李喜升.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普病清等在柞蚕生产中的应用效果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