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自启动能力的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校正

无自启动能力的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校正

一、无自启动能力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校正(论文文献综述)

乐子涛[1](2021)在《基于模型预测的电动汽车用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了解决化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发展具有节能减排,兼高效率和低噪声等优点的电动汽车,以取代传统汽车成为大势所趋。传统三相传动系统受母线电压和电力电子器件功率等级限制,难以满足低压大功率要求。为此,具有转矩脉动小、便于容错控制、可实现低压大功率输出和控制自由度高等优点的多相传动系统,在电动车领域备受青睐。本文以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为对象,对数学模型、调制算法和控制策略等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自然坐标系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基于矢量空间解耦理论(VSD),推导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两相静止和旋转坐标系数学模型。通过仿真验证模型正确性。基于矢量空间解耦思想,推导六相逆变器矢量分布特性,引入最大两矢量SVPWM调制和四矢量SVPWM调制。针对SVPWM调制无法实现四维电流控制问题,考虑逆变器非线性特性、电机气隙磁场等因素,进一步引入双零序注入PWM调制策略,提高了母线电压利用率。通过仿真验证了调制算法有效性。为获得更快的动态响应性能,减小转矩电流脉动,研究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无差拍电流预测控制策略。通过与传统矢量控制方法进行对比仿真研究,验证了基于q轴电流无差拍预测控制算法稳定性和可行性。针对无差拍预测控制算法无法有效抑制谐波电流问题,依据空间电压矢量分布特性,以抑制电流谐波为约束条件,对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展开研究,给出基于单虚拟矢量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合理组合电压矢量,构建新有限控制集,优化价值函数,简化权值系数设计过程,与传统模型预测控制相比,计算量小,能够有效抑制电流谐波分量。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机在低速区域稳态性能,对固有一拍延时进行补偿,通过插入零矢量,进一步抑制电流谐波,提高电流跟随性能。参考SVPWM调制思想,在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控制中引入基于双虚拟矢量的模型预测控制策略,提高基波子平面电流跟踪精度。仿真研究验证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预测控制算法有效性。最后,搭建了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实验平台,对本文所研究的调制算法和控制策略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论文控制方法正确性和可行性。

季丽琴[2](2018)在《基于74LS112的同步五进制加法计数器的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同步时序逻辑电路设计思路,利用集成边沿JK触发器74LS112设计的同步五进制加法计数器,借助Multism10进行仿真调试。该计数器主要由脉冲信号模块、触发模块和计数显示模块组成,可实现0~4共计5种计数状态。实验结果表明,该计数器的设计合理,不仅完美体现了理论推导与仿真实践的高度一致,而且可以作为设计任意进制同步加法计数器的参考。

张锦玉[3](2018)在《基于FPGA的PMSM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永磁电机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消费电子,医疗和实验室设备以及汽车等领域。近年来,电子自动化已经对工业运动系统复杂紧凑的高性能控制架构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对于永磁同步电机市场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贡献。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因其具有高效灵活的可编程能力,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解决方案。FPGA已经成功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图像识别、人工智能以及智能控制领域等。本论文旨在以实现高精度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为目标,围绕永磁同步电机原理、永磁同步电机转速电流延迟问题及控制系统PI参数的整定等对影响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精度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然后设计了相应的软硬件,建立了基于FPGA的永磁同步电机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的硬件验证平台。首先,本论文研究了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并基于空间电压矢量控制原理对永磁同步电机的转速、电流双闭环核心算法部分的坐标系变换等部分进行了的公式推导。其次,为获得较好的动态性能,本文在探讨了基本粒子群算法原理及不足后,将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应用于转速环PI参数的整定,并在Simulink环境中仿真中使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PSMSM空间电压矢量控制转速环PI参数进行整定。通过数据对比,验证了改进粒子群算法对速度环PI整定的优越性。再次,研究Zynq硬件系统架构,使用软硬件协同控制工具在Zynq的逻辑部分(PL)上实现了了永磁同步电机转速电流闭环控制并搭建了控制系统的硬件控制电路,分析了驱动电路部分和采样电路的构成及原理。最后,进行控制系统的性能实验并对系统软硬件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负载情况下转速阶跃响应的转速电流双闭环实验,获得转速阶跃响应曲线和转速突变下的永磁同步电机转速指令跟踪曲线以及转速突变时电流波形图及电压波形图后对结果进行分析,验证该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

丁怡园[4](2018)在《双级矩阵变换器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由于电力电子技术在工业上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使得电力变换器的应用在交流变频调速系统中同样得到了很大的进步。这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电力变换装置叫做矩阵变换器,其拥有很多传统电力变换器所不具备的优点和特性,成为了工业发展中的重点研究对象。近年来,在研究传统矩阵变换器的基础上,相关的学者研究人员又根据电路结构提出了新的拓扑结构,即双级矩阵变换器。本文将以双级矩阵变换器作为研究的对象,从基本理论、实验仿真再到实际应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概述了双级矩阵变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了由传统矩阵变换器到双级矩阵变换器的演变过程,比较了几种典型的双级矩阵变换器的拓扑结构并选出了最佳拓扑结构;其次,根据新型的拓扑结构研究了双级矩阵变换器整流级和逆变级的双空间矢量控制策略,并作为论文的重点进行了分析;另外,还研究了在传统矩阵变换器中应用较广泛的的换流策略,同时最为对比,分析了双级矩阵变换器的换流策略。然后,在基本原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基于整流级无零矢量和整流级有零矢量这两种调制策略分别进行了仿真模型的搭建来进行验证;并在双级矩阵变换器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双级矩阵变换器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应用,并通过MATLAB搭建了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进行了验证。最后,以DSP为控制核心来搭建基于TSMC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硬件实验平台,分析了硬件部分主要电路的实现和功能作用原理,为其在工业上的实际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张辉[5](2015)在《大功率直流输电系统背景下孤岛态送电侧控制策略研究及动态过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系统主干网络潮流规模的增大,主要受限于开关等装置的短路电流,因此增大传输容量通常使用高电压等级以降低短路电流。电网提高输电电压扩大输电规模形成长距离电能输送,为偏远江河流域新建的大型水电站的电能外送提供了条件。大型水电站的外送潮流较大,采用直流超高压输电方式进行远距离输送时,水电站与换流站所构成的送端交流网络与负荷中心主网络直接连接,通常因直流输电系统与水电站同步新建,该送端网络与已有交流系统间连接薄弱,这种情况给整个网络的暂态稳定带来较大影响。在送端交流网络与主网络存在交流弱连接的情况下,直流系统因故障造成极闭锁或线路退出运行,大功率的潮流将发生转移,从交流弱连接处冲击已有的交流系统并导致其失稳,严重影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为减少交、直流系统的相互影响,大功率直流系统的送端交流网络必须考虑断开与主网络的交流连接,送端交流网络直接经直流输电连接至主网络,形成大功率直流输电的送电侧孤岛态。大功率直流输电的送电侧孤岛态,与常规交流互联系统差异较大,除需要可靠的安稳措施来保证故障稳定外,还存在着动态过程中的过电压、无功平衡、频率波动、谐波阻抗变化、电站站用电可靠性、机网协调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大功率直流输电背景下送电侧孤岛态时,送电侧电源点即水电站内频率、电压的控制结构开展研究,主要内容为直流系统完全停运类暂态故障后,原动机调速系统及发电机励磁调节系统进行频率、电压快速调节稳定的策略与方法,具体研究方面包括同步发电机快速并网恢复、原动机动态调节的振荡抑制、频率快速响应及稳定、过电压水平计算、电压调节以及动态过程分析等,研究方法为基于RTDS仿真系统进行的混合模型仿真和原型机模拟试验。研究重点包括以下几点:(1)定义送端交流网络孤岛态与联网态,根据送端网络内各部位的参数计算该网络的有效短路比、无功平衡以及过电压水平、自激磁等初始条件并校核,研究得到直流系统停运后送端网络的频率、电压动态过程,给出该网络处直流系统的频率调整与电压调节措施。(2)在RTDS仿真系统中完成送电侧电源点内原动机调速系统与发电机励磁调节系统实际控制设备的模型建模与辨识,并以该模型为基础基于建模相似定理建立数字模型,两种模型结构同步运行于仿真系统内,构成电源点水电站全部机组的频率、电压控制模型,继续将水电站外送的直流通道及交流联络通道在仿真系统中等值,得到与实际送端网络系统完全一致的数学模型。(3)基于已建立的送端网络数学模型的仿真运算,对送电侧孤岛态时调速系统频率及功率的控制策略进行研究,给出了稳态状况下原动机频率调节与直流FLC配合的目标函数,以及实现暂态状况下频率控制快速响应的逻辑改进方程式与目标函数组。同时分析了原动机调节系统响应频率阶跃或时变时,对相邻机组产生弱收敛调节干涉振荡的原因,设计了控制系统校正器加速振荡收敛直至稳定。(4)考虑到送电侧孤岛态下系统稳控策略切除发电机组的需要,研究了电源点同步发电机快速并网恢复的控制方法,给出了实现该方法的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与传递函数改进环节,设计了顺序控制流程,通过现场试验验证研究得到的方法,并分析了参数选取对实现方法的重要性。(5)基于对RTDS系统内的混合模型仿真,给出了电压控制的优化策略方程式,改进调节系统传递函数的多个非线性环节,仿真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以及原型机试验验证了策略的有效性。

严李强,郭玉萍,刘重显[6](2014)在《几种常见BCD码在同步时序逻辑电路中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BCD码也称二进码十进数。根据实际需求,BCD码产生了多种编码形式。选择不同的BCD码来完成电路设计,则逻辑电路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构和工作过程。本文选择同步时序逻辑电路设计中的一个具体实例,采用常见BCD码的六种形式分别完成一次完整设计,对比分析各种编码形式对逻辑电路设计的可靠性、自启动能力、电路结构和元器件利用率的影响。

王海涛[7](2012)在《10bit 100MSPS Pipeline ADC关键电路模块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人类生活的真实世界都是一些模拟的物理量,而现代科技的发展,数字处理技术越来越成熟。由于数字处理有许多优点,所以一般人们都希望用数字技术来处理真实的物理量,而这就需要先把真实世界中的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就是连接真实世界和离散的数字运算领域的关键元件之一。相比较其它种类的模数转换器,流水线式模数转换器(Pipeline ADC)不仅可以保证高速的工作,也可以实现8位以上的分辨率,因而成为高速、高精度模数转换器的主流。本文针对10bit 100MSPSPipeline ADC的设计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Pipeline ADC中的误差来源和非理想的因素,提出了1.5位/级的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以CSMC公司的0.18μm 1P6M CMOS混合信号工艺对10bit 100MSPS PipelineADC中的采样保持电路、流水线转换电路及时钟产生电路等关键电路模块进行设计。具体如下:(1)设计完成电容翻转式的采样保持电路(sample-and-hold)从而获取高速的前端采样,应用下极板采样技术减小电荷注入和时钟馈通效应;设计了栅压自举开关提高了采样的线性度,利用增益自举技术设计完成用于采样保持电路和第一级余量增益电路(Multiplying Digital-Analog Converter,MDAC)的全差分高速高增益跨导运算放大器(OTA)。(2)设计完成10bit 100MSPS Pipeline ADC中第一级流水线转换电路,包括1.5位/级的子ADC电路和余量增益电路(Multiplying Digital-Analog Converter,MDAC)。采用了动态比较器来降低每个流水级的功耗;利用栅压自举采样开关和底极板采样技术减少时钟馈通和电荷注入效应。(3)设计完成10bit 100MSPS Pipeline ADC中时钟产生电路、基准电压、偏置电流源等辅助模块。利用延迟锁相环路产生两相不交叠的主时钟和其辅助时钟。利用高阶温度补偿技术降低带隙基准的温漂系数,完成为ADC系统提供比较电压和偏置电流的高精度低温漂的带隙基准源(Bandgap)。本文对所设计的电路模块进行了版图的设计和后仿真,后仿真结果表明,采样保持电路的信噪失真比(SNDR)为78.8dB,有效位数(ENOB)为12.8位,无杂散动态范围(SFDR)为79.6dB;子ADC电路完成了本级的数模转换功能;余量增益电路完成采样保持、减法和2倍增益放大的功能。所设计的电路模块均满足10bit 100MSPS Pipeline ADC系统的要求。

徐琼燕[8](2008)在《数字电路及EDA实验系统设计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大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对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先进的实验教学要以先进的实验设备为物质基础。数字电路是高职电类专业一门技术基础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本研究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以高职学生数字电路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为指导,重点研究了数字电路实验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该数字电路实验系统基本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需求,通过实验系统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扩展电路、软硬件结合以及实现仿真等教学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包括:(1)概述并分析了现有数字电路实验系统的发展现状。(2)设计了适合高职院校教学使用的全开放式数字电路及EDA实验系统,并对其各个模块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7数码管及其驱动电路、CPLD芯片接口电路、扫描驱动类接口电路、通用数字接口电路、模拟器件及接口电路、稳压电源、时钟源、单脉冲及相位滞后脉冲等组成部分。(3)应用研制的实验系统,针对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的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编排了17个所需开设的实验内容。具体的实验可分为三类:基础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4)本研究采用了Max+PlusⅡ10.2和EWB5.0c软件实现电路仿真。采用先进行软件仿真,后构建真实电路的方法。提高了实验成功率,减少了实验器材的损耗。

肖运启[9](2008)在《双馈型风力发电机励磁控制与优化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常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加剧,风能作为可再生绿色能源,对其开发利用十分必要。变速恒频双馈型风力发电系统具有转子励磁变频器容量小、成本低,机电系统柔性连接,风能捕获能力强等特点,成为目前风电开发的主流机型,其交流励磁控制技术也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变速风力发电混杂系统全工况优化运行控制策略研究(项目号: 50677021)”的资助并作为该课题部分内容,本论文在广泛分析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变速恒频双馈型风电机交流励磁控制和优化运行技术,并在网侧变换器控制方案、最大风能追踪控制方案、变频器系统建模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成果如下:1.分析了风电用交直交变频器的系统结构、控制目标和数学模型。为提高有功电流的实际响应速度,增强母线电压抗扰动能力,在传统的网侧变换器直接电流控制方案的基础上,创新的提出了一种应用模糊控制器将单位功率因数和母线电压稳定综合考虑作为无功电流参考设定的方案。仿真表明新方案有效。2.分析了双馈发电机的运行原理、等值电路、功率特性和数学模型。为研究变速恒频运行中双馈发电机稳定性变化规律,应用小扰动分析法,得到发电机对象在典型工况点上的线性模型加以分析,结果表明双馈发电机对象在正常工作转速范围内都具有稳定性,并且在由亚同步或超同步向同步速变化的过程中,稳定性变化趋势一致。3.分析了风力机的功率特性和风力发电系统运行区域及控制目标。建立了双馈发电机双闭环矢量控制系统,研究了功率控制模式和转速控制模式下发电机系统的调节原理和动态特性。针对已有的最大风能追踪方案在稳态和动态性能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风速测量的不准确性,创新的提出了一种新型模糊最优转速追踪控制方案,将转速、功率和风速变化量都作为模糊控制器输入,以增强模糊推理应对渐变风速的能力。模拟自然风速激励下的仿真结果表明,新方案提高了机组低风速运行区域风能捕获能力。此后,为实现发电机最低损耗运行,根据双馈发电机损耗特性与无功功率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应用模糊控制器进行最优无功设定的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此方案能够自适应发电机系统参数摄动而保持最低损耗运行,提高了发电机的运行效率。4.结合风力机变桨距控制,分析了双馈风电机准同期并网、自同期并网和零功率解列控制策略。仿真验证了机电系统协调工作对提高机组并网和解列控制水平的作用。5.分析总结了常规风电机组对象建模仿真方法。针对应用Matlab/Simulink/PSB对交直交变频器建模仿真存在运算量大、耗时长的问题,创新的提出了一种交直交变频器系统简化模型,既能够合理反映变频器系统工作原理和外部特性,又具备运算简洁高效的特点,适合于风电机组系统级控制策略的仿真研究。接下来,研究了双馈发电机跨并网全过程建模仿真方法,为并网控制策略有效性验证提供了仿真平台。

宁远鸿[10](2007)在《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及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大事故的频频发生使得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问题和大事故后的恢复问题即黑启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黑启动是指整个电力系统因故障停运后,在无法依靠其它电网送电恢复的条件下,通过启动系统中具有自启动能力机组,带动无自启动能力的机组,逐步扩大系统的恢复范围,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恢复。黑启动是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了制定合理的黑启动方案,加快系统全黑事故后的恢复进程,减少事故损失,解决系统恢复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之间的矛盾,必须深入进行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及其策略研究,合理选择黑启动电源和黑启动路径,制定有效的恢复计划和恢复策略。本文致力于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及其策略研究,在对黑启动技术性能指标、各类机组的启动特性和运行特性、水电机组和火电机组黑启动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模型,包括输电系统模型、发电系统模型、负荷模型和系统频率响应模型。然后基于黑启动模型和黑启动规则,采用长期“类静态”的动态仿真方法进行电力系统黑启动运行模拟,分析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的优化策略,并综合比较大事故停电损失和黑启动成本进行黑启动电源选择和最优黑启动容量计算。此外,本文还进一步进行了黑启动的策略研究,包括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总体策略研究、发电机组启动和输电线路恢复的优先权分析、黑启动操作时间分析、输电网恢复策略研究和黑启动的无功和电压控制策略研究。文章提出分别通过计算“净发电出力增率”和“功率传输率变化指数”来决定发电机组启动和输电线路恢复的优先权,采用“三点估计”法来评估各个黑启动操作所花费的时间和进行操作时间序列分析以及分层次分级管理的输电网恢复策略。本文最后把黑启动的策略优化理论应用与广西电网的黑启动研究,系统量化分析了广西电网的黑启动总体策略、黑启动电源选择、黑启动分区策略、黑启动路径、机组黑启动顺序、黑启动频率和电压控制策略,提出了广西电网“分区黑启动”方案。仿真算例和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黑启动优化方法和策略制定黑启动方案不但提高了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且减少事故损失达30%以上,减少事故恢复时间达40%以上,充分说明了本方法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二、无自启动能力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校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自启动能力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模型预测的电动汽车用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多相电机驱动系统发展现状
    1.3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
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1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拓扑结构
    2.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在自然坐标系的数学模型
    2.3 基于矢量空间解耦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2.4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仿真模型建立与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基于SVPWM调制的矢量控制及无差拍电流预测控制
    3.1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SVPWM调制策略
    3.2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四维电流矢量控制
    3.3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无差拍预测控制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改进虚拟矢量的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研究
    4.1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预测模型
    4.2 双三相PMSM单虚拟矢量模型预测控制
    4.3 双三相PMSM双虚拟矢量模型预测控制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实验研究
    5.1 实验平台硬件电路组成
    5.2 实验平台软件设计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74LS112的同步五进制加法计数器的设计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同步五进制加法计数器的设计
    1.1 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步骤
    1.2 同步五进制加法计数器的设计
2 同步五进制加法计数器的仿真
    2.1 触发器的选择
    2.2 计数显示模块的实现
    2.3 仿真步骤
    2.4 结果分析
3 结束语

(3)基于FPGA的PMSM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伺服控制系统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伺服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2 伺服控制系统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PMSM数学模型及矢量控制技术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2.1.1 PMSM的基本数学模型
        2.1.2 空间坐标变换
        2.1.3 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2.2 PMSM矢量控制原理及控制策略
        2.2.1 矢量控制原理
        2.2.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策略
    2.3 SVPWM算法的合成原理及实现
        2.3.1 SVPWM算法的合成原理
        2.3.2 SVPWM算法的实现
    2.4 基于PI调节器的PMSM矢量控制系统
        2.4.1 PMSM矢量控制系统动态结构框图
        2.4.2 电流调节器设计
        2.4.3 转速调节器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MSM矢量控制系统仿真及参数整定
    3.1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3.1.1 粒子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3.1.2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
        3.1.3 改进粒子群算法的验证
    3.2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
        3.2.1 系统优化模型参数的选取
        3.2.2 改进粒子群算法对PI参数的整定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Zynq的控制器部分设计
    4.1 矢量控制设计划分及设计流程
        4.1.1 基于Zynq的矢量控制设计划分
        4.1.2 基于Zynq的矢量控制设计流程
    4.2 基于Zynq的矢量控制设计实现
        4.2.1 FOC核心算法实现
        4.2.2 位置及速度检测算法实现
        4.2.3 电流采样滤波算法实现
        4.2.4 时钟信号及外设接口配置
    4.3 矢量控制性能评估及比特流生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功率板硬件电路设计
    5.1 驱动电路设计
    5.2 主电路设计
    5.3 采样电路设计
    5.4 位置检测电路
        5.4.1 编码器及检测原理
        5.4.2 位置检测硬件电路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物实验及数据分析
    6.1 实验平台
    6.2 双闭环空载实验
    6.3 系统双闭环负载实验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双级矩阵变换器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双级矩阵变换器综述
        1.2.1 常规矩阵变换器
        1.2.2 双级矩阵变换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双级矩阵变换器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热点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双级矩阵变换器基本理论
    2.1 引言
    2.2 双级矩阵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2.2.1 CMC到TSMC的演变过程
        2.2.2 双级矩阵变换器的拓扑结构
    2.3 双级矩阵变换器的调制策略
        2.3.1 整流级无零矢量调制策略
        2.3.2 整流级有零矢量调制策略
        2.3.3 逆变级空间矢量调制策略
    2.4 双级协调调制
        2.4.1 整流级无零矢量双级协调调制
        2.4.2 整流级有零矢量双级协调调制
    2.5 换流策略
        2.5.1 常规矩阵变换器的换流策略
        2.5.2 双级矩阵变换器的换流策略
    2.6 本章小结
3 双级矩阵变换器的仿真研究
    3.1 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简介
    3.2 TSMC整流级无零矢量调制策略的建模仿真
        3.2.1 仿真模型搭建
        3.2.2 仿真结果分析
    3.3 TSMC整流级有零矢量调制策略的建模仿真
        3.3.1 仿真模型搭建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仿真结果对比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TSMC在交流调速系统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基于TSMC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
        4.2.1 永磁同步电机概述
        4.2.2 永磁同步电机结构分析
        4.2.3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4.2.4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方法
        4.2.5 永磁同步电机i_d=0控制原理
        4.2.6 基于TSMC的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系统组成
    4.3 系统仿真
        4.3.1 MATLAB仿真模型及参数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TSMC的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硬件设计
    5.1 系统基本组成
    5.2 控制电路
        5.2.1 电压转换电路
        5.2.2 串口通信电路
        5.2.3 QEP位置速度检测电路
    5.3 功率主电路及驱动电路
        5.3.1 输入滤波器
        5.3.2 整流级主电路及驱动
        5.3.3 逆变级主电路及驱动
    5.4 电流电压检测电路
    5.5 光耦隔离电路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7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5)大功率直流输电系统背景下孤岛态送电侧控制策略研究及动态过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大功率直流输电系统的送电侧孤岛态
        1.1.2 联网态及孤岛态网络状态的描述
        1.1.3 孤岛态网络的研究目的
    1.2 送电侧孤岛态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送电侧孤岛态过电压问题研究现状
        1.2.2 送电侧孤岛态频率与功率控制研究现状
        1.2.3 送电侧孤岛态电压控制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直流系统送端网络孤岛初始条件
    2.1 引言
    2.2 送端网络电源点特性与运行方式
        2.2.1 电源点水电站年出力特性
        2.2.2 送端水电站运行方式
    2.3 送端网络孤岛潮流稳定计算
        2.3.1 送端孤岛网络接线方式
        2.3.2 送端网络有效短路比计算
        2.3.3 弱稳定边界的暂态稳定分析
        2.3.4 送端网络完全停运类故障暂态计算
    2.4 送端网络无功平衡计算及交换校核
        2.4.1 送端网络无功平衡计算
        2.4.2 送端网络无功交换校核计算
    2.5 送端网络过电压计算与分析
        2.5.1 送端网络孤岛暂态过电压水平计算
        2.5.2 送端网络发电机自励磁检验
    2.6 本章小结
3 送端原动机调速系统混合模型建模
    3.1 引言
    3.2 原动机调速系统结构分解
        3.2.1 水轮机调速系统结构分解
        3.2.2 建模及参数辨识方法
    3.3 调速系统数学模型
        3.3.1 功率闭环结构的调速系统建模
        3.3.2 原动机引水系统建模
        3.3.3 刚性水击下的原动机及负荷建模
    3.4 实时仿真系统内调速系统数字模型建模
        3.4.1 送电侧孤岛态信号接口仿真建立
        3.4.2 实际设备模型的仿真系统接入
        3.4.3 数字模型的仿真系统建立
        3.4.4 数字模型参数辨识
    3.5 本章小结
4 送端原动机调速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孤岛态送端机组快速恢复策略研究
        4.2.1 有系统接入方法存在的问题
        4.2.2 自动快速接入系统策略改进
        4.2.3 快速恢复原型机试验及分析
    4.3 孤岛态频率控制策略研究
        4.3.1 稳态频率控制策略研究
        4.3.2 暂态频率控制策略研究
        4.3.3 原型机试验及频率动态过程分析
    4.4 基于干涉量微分加速的振荡抑制策略
        4.4.1 调节振荡的干涉量建模
        4.4.2 调节振荡控制器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送端励磁调节系统混合模型建模
    5.1 引言
    5.2 励磁调节系统数学模型
        5.2.1 励磁系统结构分解
        5.2.2 励磁建模及辨识方法
    5.3 送端励磁调节系统建模
        5.3.1 发电机及主励磁系统数学模型
        5.3.2 励磁调节器数学模型
    5.4 实时仿真系统励磁混合模型建模
        5.4.1 基于实际励磁调节器的仿真接入
        5.4.2 励磁纯数字模型建立
        5.4.3 励磁数字模型参数辨识
    5.5 本章小结
6 送端励磁调节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6.1 引言
    6.2 励磁调节系统混合模型仿真
    6.3 孤岛态励磁系统调节策略研究
        6.3.1 励磁调节系统优化策略
        6.3.2 原型机试验及电压动态过程分析
    6.4 电源点重新启动预备方案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送端直流孤岛方式潮流图
    附录B:送端直流孤岛弱稳定边界计算结果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几种常见BCD码在同步时序逻辑电路中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常见B C D码
2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步骤
3设计举例
    3.1使用2421码设计
    3.2使用5421码设计
    3.3使用8421码设计
    3.4使用余3码设计
    3.5使用余3循环码设计
    3.6使用格雷码设计
4举例结果分析
    4.1概念定义
    4.2各码字对应逻辑电路的芯片使用情况
    4.3各码字对应逻辑电路的性能比较
5结束语

(7)10bit 100MSPS Pipeline ADC关键电路模块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模数转换器概述
    2.1 模数转换器工作原理
        2.1.1 采样和保持
        2.1.2 量化和编码
    2.2 模数转换器的分类
        2.2.1 闪速型模数转换器(Flash ADC)
        2.2.2 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SAR ADC)
        2.2.3 两步式模数转换器(Two-Step ADC)
        2.2.4 流水线型模数转换器(Pipelined ADC)
        2.2.5 Δ-Σ 模数转换器(Delta-sigma ADC)
    2.3 模数转换器的性能参数
        2.3.1 静态性能
        2.3.2 动态性能
第三章 10bit 100MSPS 流水线 ADC 的系统方案及误差分析
    3.1 10bit 100MSPS 流水线 ADC 的系统方案
    3.2 余量增益电路(MDAC)的结构设计
    3.3 流水线 ADC 数字校正分析
    3.4 流水线 ADC 中的非理想因素分析
        3.4.1 噪声
        3.4.2 电荷注入与时钟馈通
        3.4.3 比较器失调
        3.4.4 电容的非理想因素
第四章 10bit 100MSPS 流水线 ADC 关键电路模块的设计
    4.1 流水线 ADC 前端采样保持电路的设计
        4.1.1 采样保持电路结构的选择
        4.1.2 采样开关的设计
        4.1.3 采样保持电路中跨导运算放大器(OTA)的设计
        4.1.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2 流水线 ADC 第一级流水线电路设计
        4.2.1 子 ADC 电路的设计
        4.2.2 子 DAC 电路的设计
        4.2.3 余量增益电路(MDAC)的设计
    4.3 流水线 ADC 时钟电路及基准电路的设计
        4.3.1 两相不交叠的时钟电路的设计
        4.3.2 参考电压和电流源产生电路
        4.3.3 带隙基准源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3.4 输出缓冲器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水线 ADC 版图设计和后仿真
    5.1 流水线 ADC 电路版图设计及布局
    5.2 版图的实现及后仿真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详细摘要

(8)数字电路及EDA实验系统设计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数字电路实验系统的发展现状
    1.3 课题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的组成
    2.2 稳压电源的设计
    2.3 双列直插IC圆孔插座的设计
    2.4 CPLD器件下载及实验电路的设计
    2.5 时钟源的设计
    2.6 单脉冲及相位滞后脉冲的设计
    2.7 逻辑电平开关和发光二极管LED的设计
    2.8 数码管及其驱动电路的设计
    2.9 系统布局与布线的设计
第3章 实验内容的设计与仿真
    3.1 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3.2 TTL集成逻辑门的逻辑功能与参数测试
    3.3 编码器和译码器实验
    3.4 数据选择器应用实验
    3.5 数据分配器应用实验
    3.6 组合逻辑电路冒险现象遇见的研究实验
    3.7 触发器基本功能测试实验
    3.8 同步时序电路逻辑设计实验
    3.9 变速时钟发生器实验
    3.10 任意进制分频器实验
    3.11 智力竞赛抢答装置
    3.12 电子秒表
    3.13 乒乓球游戏机的设计
    3.14 脉冲边沿检测电路
    3.15 BP机呼叫电路
    3.16 拔河游戏机
    3.17 数码管驱动电路
    3.18 数字电路及 EDA实验系统实验报告样本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双馈型风力发电机励磁控制与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1.1 国外风电发展背景
        1.1.2 我国风电发展背景
    1.2 风力发电技术概述
        1.2.1 风力机功率调节技术
        1.2.1.1 定桨距调节
        1.2.1.2 变桨距调节
        1.2.2 变速恒频发电技术
        1.2.2.1 交直交型风力发电系统
        1.2.2.2 交流励磁双馈型风力发电系统
        1.2.2.3 无刷双馈型风力发电系统
        1.2.2.4 直驱式风力发电系统
        1.2.3 风力发电机励磁与运行控制技术
        1.2.3.1 风电用变频器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3.2 风电机组运行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3.3 风电机组并网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3.4 小结
    1.3 选题意义与论文安排
第二章 风力发电用交直交变频器控制
    2.1 引言
    2.2 交直交变频器的结构与数学模型
        2.2.1 交直交变频器系统结构
        2.2.2 交直交变频器数学模型
        2.2.2.1 网侧变换器数学模型
        2.2.2.2 转子侧变换器数学模型
    2.3 网侧变换器的控制
        2.3.1 直接电流控制
        2.3.1.1 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变换器模型
        2.3.1.2 直接电流控制方案
        2.3.2 负载电流前馈
        2.3.2.1 基本原理
        2.3.2.2 负载电流检测
        2.3.2.3 负载电流前馈方案
        2.3.3 基于综合无功目标的直接电流控制
        2.3.3.1 有功电流动态特性分析
        2.3.3.2 无功目标模糊综合
        2.3.3.3 基于综合无功目标的直接电流控制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馈发电机数学模型及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双馈发电机的原理与特点
        3.2.1 双馈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3.2.2 双馈发电机的稳态等效电路
        3.2.3 双馈发电机的能量流动关系
    3.3 双馈发电机的数学模型
        3.3.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模型
        3.3.1.1 电压方程
        3.3.1.2 磁链方程
        3.3.1.3 转矩方程
        3.3.1.4 运动方程
        3.3.2 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模型
        3.3.2.1 电压方程
        3.3.2.2 磁链方程
        3.3.2.3 转矩方程
        3.3.2.4 功率方程
        3.3.3 定子磁链定向后模型
        3.3.3.1 定子磁链定向
        3.3.3.2 定子磁链定向后模型
    3.4 双馈发电机的稳定性分析
        3.4.1 双馈发电机的线性化模型
        3.4.1.1 模型的线性化
        3.4.1.2 小扰动信号模型
        3.4.2 线性模型稳定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馈风力发电机运行控制
    4.1 引言
    4.2 风电机组运行特性
        4.2.1 风力机功率特性
        4.2.2 风电机组运行区域
    4.3 双馈发电机控制策略
        4.3.1 双馈发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4.3.2 双馈发电机控制模式研究
        4.3.2.1 功率控制模式
        4.3.2.2 转速控制模式
        4.3.2.3 控制模式分析
    4.4 最大风能追踪控制
        4.4.1 无风速测量下最大风能追踪
        4.4.1.1 功率控制模式下最大风能追踪
        4.4.1.2 转速控制模式下最大风能追踪
        4.4.2 新型模糊最大风能追踪策略
        4.4.2.1 普通模糊最优转速控制器动态性能分析
        4.4.2.2 新型模糊最大风能追踪系统
    4.5 无功优化控制
        4.5.1 双馈发电机损耗特性
        4.5.2 模糊最优无功参考策略
        4.5.2.1 模糊最优无功参考系统
        4.5.2.2 无功优化策略的执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馈风力发电机并网与解列控制
    5.1 引言
    5.2 双馈发电机准同期空载并网
        5.2.1 准同期并网原理
        5.2.2 双馈发电机空载模型
        5.2.3 准同期空载并网控制策略
        5.2.3.1 空载并网控制系统
        5.2.3.2 并网后控制系统切换
        5.2.3.3 并网过程仿真
    5.3 双馈发电机自同期并网
        5.3.1 自同期并网原理
        5.3.2 自同期并网控制策略
    5.4 其它并网控制策略
        5.4.1 孤岛并网
        5.4.2 负载并网
        5.4.3 并网方式的比较
    5.5 双馈发电机解列控制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双馈型风电机组建模仿真关键技术
    6.1 引言
    6.2 交直交变频器系统简化建模仿真
        6.2.1 交直交变频器系统简化仿真模型
        6.2.1.1 网侧变换器仿真模型
        6.2.1.2 转子侧变换器仿真模型
        6.2.1.3 脉宽调制环节等效简化模型
        6.2.1.4 交直交型变频器系统简化模型及分析
        6.2.2 仿真验证
        6.2.2.1 仿真方案设计
        6.2.2.2 网侧变换器系统仿真
        6.2.2.3 转子侧变换器系统仿真
        6.2.2.4 变频器系统仿真
        6.2.2.5 仿真耗时比较
    6.3 双馈发电机空载并网全过程建模仿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坐标系矢量变换
附录B 风电系统仿真模型参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10)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及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1.2 黑启动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先进性
第2章 发电机组黑启动特点
    2.1 黑启动机组技术性能指标
    2.2 各类机组的启动特性和运行特性
    2.3 水电机组黑启动
    2.4 火电机组黑启动
    2.5 机组黑启动系统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3章 机组黑启动优化与对系统的影响
    3.1 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优化的数学模型
    3.2 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电源选择
    3.3 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机组启动序列分析
    3.4 黑启动系统模型与模拟仿真
        3.4.1 输电系统模型
        3.4.2 发电系统模型
        3.4.3 负荷模型
        3.4.4 系统频率分析模型
    3.5 黑启动规则
    3.6 仿真分析
第4章 区域电力系统最优黑启动容量的确定与规划
    4.1 黑启动容量的概念
    4.2 最优黑启动容量的计算
        4.2.1 黑启动容量效益计算
        4.2.2 黑启动容量成本计算
        4.2.3 黑启动最优容量的计算
第5章 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策略分析
    5.1 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总体策略
    5.2 黑启动策略的优先权分析
        5.2.1 非黑启动机组的优先权
        5.2.2 线路恢复的优先权
    5.3 黑启动操作时间分析
    5.4 输电网的恢复策略
    5.5 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无功及电压控制策略
    5.6 仿真分析
第6章 实例分析
    6.1 广西电力系统黑启动分析
        6.1.1 广西电网基本情况
        6.1.2 广西电网黑启动总体策略
        6.1.3 广西电网黑启动电源
        6.1.4 广西电网黑启动分区策略
        6.1.5 广西电网黑启动路径与机组启动顺序分析
        6.1.6 广西电网黑启动频率和电压控制策略
        6.1.7 广西电网黑启动应注意的问题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无自启动能力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校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模型预测的电动汽车用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控制技术研究[D]. 乐子涛.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基于74LS112的同步五进制加法计数器的设计与仿真[J]. 季丽琴. 智能计算机与应用, 2018(06)
  • [3]基于FPGA的PMSM矢量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张锦玉. 东北石油大学, 2018(01)
  • [4]双级矩阵变换器应用研究[D]. 丁怡园.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4)
  • [5]大功率直流输电系统背景下孤岛态送电侧控制策略研究及动态过程分析[D]. 张辉. 武汉大学, 2015(03)
  • [6]几种常见BCD码在同步时序逻辑电路中的对比分析[J]. 严李强,郭玉萍,刘重显. 电子设计工程, 2014(03)
  • [7]10bit 100MSPS Pipeline ADC关键电路模块的研究与设计[D]. 王海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2(09)
  • [8]数字电路及EDA实验系统设计及其应用[D]. 徐琼燕. 南昌大学, 2008(11)
  • [9]双馈型风力发电机励磁控制与优化运行研究[D]. 肖运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08(02)
  • [10]区域电力系统黑启动及其策略研究[D]. 宁远鸿. 广西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无自启动能力的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校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