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观设计教学与实践——黄陂木兰水乡旅游区设计实录

旅游景观设计教学与实践——黄陂木兰水乡旅游区设计实录

一、旅游景观的设计教学与实践——关于黄陂木兰水乡旅游区设计实录(论文文献综述)

张纪伟[1](2021)在《乡土元素在旅游型乡村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汉市乡村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梁馨怡[2](2021)在《荆楚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文中指出

陈萱[3](2021)在《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休闲时间的增加和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体育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体育赛事旅游意味着旅游者自其所在地来到体育赛事举行地而采取的一切旅游行为的整个流程,属于体育旅游的重要部分之一,其囊括的相应内容比体育旅游要少,体现为各类体育赛事与举行地相互融合后而形成的丰富的旅游项目集合。国内体育赛事旅游领域近阶段呈爆发式扩张,不过受成长时间较短的影响,其理论指导与现实环境还有相关经验的积累同国际上比较,仍然相对欠缺。国内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优惠政策扶持,体育赛事旅游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体育赛事与旅游在许多方面还未能得到有效融合,宣传营销不足、专业组织者人才缺乏,相关法规政策不完善,对体育旅游、赛事旅游没有给予统一的科学定义,整体研究大多都以“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广义上的研究,对体育赛事旅游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某个城市的影响或成功体育赛事旅游的个案研究,没有指导性的高度站位和全盘布局。2020年应是世界体育大年、旅游大年。但受疫情的影响使之成为“停摆之年”,全世界的体育业和旅游业遭受了重创,并且直至现在尚未消退。旅游产业方面,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1年1月2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新冠疫情造成全球旅游业收入损失达1.3万亿美元,国际旅游者数量比上一年下降74%,约为10亿人次;2020年中国国内旅游者总规模以人次统计仅达28.8亿,比上一年度降低了52.1%,此外国内旅游总营收为2.2万亿元,也相应降低了61.1%。体育赛事方面,2020年停摆的赛事有东京奥运会、2020年世界体育大会、2020年NBA赛季、欧洲杯和五大联赛及各单项世界锦标赛,其造成的影响可谓无可比拟。拥有“五马”体育赛事名片的武汉,在2019年举办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所带来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退,于次年之初又迎来了全球各国的关切目光,成为人人皆知的英雄城市,现在的武汉,正在全面进入疫后复苏的攻坚战中,其体育旅游的复苏和重启更是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未来,随时后疫情时期的到来、全球疫情的完全退去,体育旅游、赛事旅游必将迅速达到高峰,笔者从事体育行业近20年,亲历武汉市多项国际国内顶级赛事,认为抓住淡季契机,静心思考,对武汉赛事旅游发展进行深入梳理,展开全面研究势在必行。本论文旨在通过挖掘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资源和深入探究其整体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武汉市高水平体育赛事与旅游产生的互动影响,分析赛事旅游参与者与组织者对赛事旅游的认知与消费决策行为,探索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品牌化发展的有效举措,特别是这座英雄城市经过疫情的洗礼后,未来体育赛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和战略措施,为赛事旅游提供实践的有效理论支持。本论文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RMP昂普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进行对论题进行深入研究。论文包含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概述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路线;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对“体育旅游”和“体育赛旅游”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及阐述论文的理论基础来源;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体育赛事旅游经典案例与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影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基于RMP理论的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分析,主要是从RMP理论切入分析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的资源、市场与环境,并运用RMP-AHP模型构建分析,并提出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策略;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和建议的总结。本论文研究对武汉市体育与旅游产业布局、资源进行了深入梳理,提出打造“大武汉大赛事大旅游”的发展思路,并将武汉市体育旅游市场和赛事旅游市场进行了深入剖析;在相关研究中,首次对武汉赛事旅游者消费决策影响因素首次进行了深入调研,对武汉赛事旅游市场政府、组织者、学院博导等专家和从业者进行了深入访谈,贡献了诸多全新创造性的思路;深入提炼武汉旅游地域特色,首次从打造标杆产品、强化水上资源优势、信息技术产业优势、高校资源优势、航空及汽车工业优势、高端休闲赛事优势、赛马文化优势、冰雪运动产业契机等方面,制定了富有武汉地域特色的体育赛事旅游产品体系,为武汉赛事旅游提供可借鉴性产品开发思路。

李传欢[4](2021)在《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一个活态延续的景观系统,其中既有已中止发展的文物,还有仍在继续发展演变的传统,景观结构复杂。论文从文化景观视野研究传统村落遗产景观的价值内涵。首先,论文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传统村落景观的概念、传统村落景观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选题价值。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阐释了传统村落景观的构成要素以及由各要素相关联的景观系统,在此基础上根据景观构成要素分析了村落景观类型及特征。第二章是论文核心章节,基于对传统村落景观遗产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阐释了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社会与文化、环境与生态以及旅游与经济四项价值,明晰了传统村落景观作为当代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内涵。第三章是基于前两章对传统村落景观构成与价值的分析,尝试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依据,将传统村落景观划分为生态型、田园型和聚落型,并构建了三种类型传统村落景观的评价体系,最后按类型提出了对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策略。论文结语指出,传统村落景观作为一种因日益减少而愈加珍贵的景观资源,对其进行分类施策保护将是维护传统村落景观活态自然延续的必要举措。

江永佺[5](2020)在《湖北省红色旅游空间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何星[6](2020)在《川西北高原藏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扶贫效应研究》文中指出

邓弟蛟[7](2020)在《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文中研究指明祠堂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建筑类别,蕴含有珍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血缘伦理、宗族观念、祖先崇拜、建筑艺术和典章制度。而传统剧场作为古代民众的公共娱乐场所,又蕴含丰富的社会文化、美学精神、礼乐思想和道德理念。总体而言,中国宗祠剧场产生于明代,至清代趋于繁荣,民国时期走向衰落。明代宗祠剧场的产生,与夏言奏请嘉靖皇帝放宽对民间祭祖限制的奏疏密切相关,该奏疏对民间宗祠的建设以及宗族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是明代宗祠剧场产生的外在原因。此外,一方面,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推动了传统剧场在建筑形制上的进一步完善,而宗祠中“内神”与“外神”的共同祭祀,使的宗祠建筑更具庙宇建筑特性,因此民众在宗祠的建筑形制上,对庙宇剧场建筑形制加以借鉴。另一方面,明代家乐盛行,使得观众更青睐于私有化的观演场所,是明代宗祠剧场产生的内在原因。现存的三十六座明代宗祠剧场中,戏台建筑不饰雕刻,质朴大方。从宗祠剧场的修建来看,明代中后期,民众剧场观念淡泊,许多宗祠戏台为后期补修。从现存宗祠剧场的分布来看,江西地区占现存明代宗祠剧场的一半之多,这与明代弋阳腔的流行有很大关系。清代宗祠剧场走向繁荣,主要是由于清代中后期“花部”崛起,为宗祠剧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统治阶级认识到戏曲的教化作用,默许甚至主导在宗祠里面修建戏台,实行高台教化。此外,随着清朝政权的巩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也为宗祠剧场的修建提供了经济保障。总体而言,清代宗祠剧场呈现出南方多、北方少的分布特点。这一方面与宗祠数量本身就存在南方多、北方少的实际情况相关,另一方面,则是南北方的民众在神灵信仰上存在较大差别。南方以家族祖先崇拜为主,而北方则以公众神灵崇拜为主。清代宗祠剧场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宗祠剧场的数量有所增加,还包括戏台建筑地域性特征明显,尤其是“晴雨台”的出现,使戏曲演出活动不再受到天气的影响。而“雨厅”的修建,是继“看楼”之后,民众对观演场所改革后的结果,意味着宗祠剧场中的演剧活动,由“娱神”向“娱人”方向转变。其次,清代宗祠剧场建筑形制还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表现出民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和建筑技术的完善。至民国时期,宗祠剧场走向衰落,不仅宗祠剧场的开始数量减少,宗祠中演剧活动的规模和频率也有所下降,同时剧场的建筑形制也没有明显的改进和突破。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近代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宗族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族田走向衰落。同时,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宗族管理制度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加上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宗祠失去了政府和法律有效的保护,没收和异化祠堂的现象严重,宗祠剧场的功能明显削弱。在建筑形制方面,传统宗祠剧场在选址上崇尚“风水”,其选址往往蕴含天人合一、刚柔相济的哲学思想。在平面布局上,根据宗祠剧场中戏台与宗祠其他建筑的关系,可以分为“分离式”和“一体式”两种布局形式。在纵向布局上,宗祠剧场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大门、戏台、享堂和寝堂,东西两侧为看楼。戏台台基略低于享堂,享堂台基略低于寝堂,而看楼二层则与戏台表演区基本处于同一平面。这种一层高于一层的纵向布局,既体现了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又反映了民众对观演关系的改进。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主要包括祭祀演剧、修祠续谱演剧、人生仪礼演剧、科举中榜演剧和罚戏等五种类型。其演出的剧目主要有庆贺戏、历史戏、公案戏、爱情戏、生活戏等。其中,历史戏和公案戏尤为民众喜爱,但庆贺戏则是宗祠剧场演剧的特色所在。从演剧目的上看,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具有教化民众、娱乐族人以及祭祀祖先等多重目的。从演出规模上看,宗祠剧场的戏曲演出活动,规模较大,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此外,从演剧时间上看,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明显受到农事活动的制约。与宗祠剧场中族人热衷于观看戏曲演出的情况不同,在一些族谱族规中,对于禁止家族妇女“烧香看戏”、族人职业选择中的“优伶”禁忌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同时,有的族谱对于“夜戏”的演出活动也加以禁止。与前两条戏曲“禁忌”所不同的是,“夜戏”演出虽然被官方训令和族规所禁止,但“夜戏”演出的剧目则常见于宗祠剧场的舞台题记中,呈现出官方与民间、族规与现实互相博弈的特征。

汪炀[8](2020)在《全域旅游视域下湖北英山毕昇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文旅融合是新时代旅游事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旅游产业更高层次发展的新要求。无论从国家战略布局,还是区域发展转型,以文旅融合推进“全域旅游”,推动文化与资源要素的有机有效整合,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选择和新动能。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既是传统旅游的继承和延续,更重要的是将区域经济发展纳入旅游的范畴,日益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围绕着如何激发区域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高效率配置,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成为亟需思考和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正因如此,区域文化的提升和提炼在“全域旅游”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乡风民俗、地域历史文化等既是旅游的增长点,也是旅游的切入点,从传统的游山玩水,到深层的地域特色文化感受,“全域旅游”对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要求更高。湖北省英山县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的故里。毕昇发明的胶泥活字版,是世界印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世界文化的进步与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毕昇墓、毕昇孙毕文忠墓及其相关文物的发掘,毕昇祖孙两墓于200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毕昇墓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毕昇墓成为英山文化的显着标识和物质呈现,毕昇文化是英山发展文旅融合的重要历史资源。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湖北省英山县通过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以“四大行动、四大载体”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在新的目标指引下,英山围绕毕昇和毕昇文化,实现全县资源有机整合,深度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探索全域旅游“英山模式”。英山旅游的规划和发展是毕昇文化的再拓展和深化,代表着毕昇文化的现代出场,同时以现实的姿态佐证毕昇文化的当代价值。文旅融合实现从机能到效能的关键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整合与转化。过去的二十多年,英山县围绕着毕昇和毕昇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工作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这些探索增强了老百姓对毕昇的感性认知,丰富了毕昇作为英山人的物质呈现,使得地域自然景观和地方特色食品注入了名人的要素,并使英山地域文化具有更为厚重的人文内涵。然而,以往对毕昇文化的研究大多聚焦于考古、历史、出版印刷等理论方面,在实践层面也多表现为了解、推广、展示和利用毕昇名人效应,形式单一。在如何发掘毕昇文化中的转化潜能,突出毕昇文化的现代价值,特别是在英山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战略下,如何将毕昇文化的形式和内容镶嵌在英山旅游中,使之为英山文旅融合的发展模式贡献新动能、促进英山旅游高质量发展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的必要。本研究从历史的角度,总结毕昇和毕昇文化在英山县从被发现至今的保护、传承及开发实践,分析其文化价值。从现实的角度,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等形式,对英山县毕昇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成效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英山县在推动毕昇文化旅游发展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进行全面的检讨和分析。在深入研究和深度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立足于文旅融合的理论和应用视角,本研究从打造毕昇文旅品牌、提升市场运作能力、加强毕昇文旅产品开发和文旅人才建设等方面,对英山县围绕毕昇文化做好文旅融合,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黄若然[9](2020)在《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学和音乐自古互渗,民间音乐故事是一条贯连两者的重要通道。作为以音乐事象为主题的散文体叙事作品,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众当中广泛流传。目前我国的音乐文学研究尚需拓展,民间叙事中的音乐内容尤待垦拾。本文通过整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省卷本所收录的民间音乐故事,辅以部分县卷本、各类民间文学选集和古籍文献,结合问卷调查、个人访谈和田野调查,力图以故事类型及其结构的研究作为文化透视的基础,对中国民间音乐故事进行内部文本和外部语境的综合探讨。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从两千余篇音乐故事中按重复情节序列抽取出212个类型,主类含“音乐创制类”“音乐传承类”“音乐表演类”“音乐风俗类”共四种,下设20个系列,分为199个主型和13个亚型。在212个类型中有60个复合类型以因果、并列、条件、转折、递进的逻辑关系而产生顺序连缀、乱序连缀、叠缀或混合连缀的样态。音乐故事和宝物、禁忌、机智人物等其他主题故事的交集形成了叙事母题的异类互融,显出音乐故事的兼容性和独特性。各个故事类型可按故事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析出三重结构,展现出民间音乐故事的本质内涵——音乐是通向新生活的舟楫。由此可导出后四章的研究方向,包括故事的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应用。第二章,探讨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包含音乐认知、音乐审美、音乐伦理和音乐信仰。首先,民众的乐感基于时空形式和想象力,以有限的数字探求音乐的无限,并借助五感的联觉达到听觉与视、味、嗅、触觉的融通。其次,音乐生成了合于人“心”的自然之“象”,依靠“感官宣泄”“超越功利”和“悬置雅俗”的审美体验得以与音声相区别,并通过“疯癫”“知音”和“热闹”回旋出主体间的情感共鸣。再次,音乐沟通的过程中应当尽量发出乐音且避免噪音,这一义务惠及了目的性的欲望和功利,从自发和自觉进往无限的自由追求。最后,音乐作为巫术的媒介,以“乐风孕世”“音乐通天”和“乐人升仙”的途径从信仰载体上升至信仰对象。该章在分析民众音乐观点之余,也隐证着第一章的结论,即音乐是助人从物质到情感、从个体到社会、从功利到义务、从生存到道德过渡的一条舟楫。第三章,阐释民间音乐故事中的主题文化,基于音乐创制、音乐传承、音乐表演和音乐风俗这四大类故事探讨相关活动的运作秩序及意义。从农耕到游牧的创制环境、从帝王到平民的创制人物、从物质到精神的动机,各种多维的创制条件归于民众对音乐的融通性共赏。传承作为一种再创造需遵循社会秩序,这既影响了行业秩序中相互转化的师徒之“义”和同行之“利”,也对表演方式的革新产生促进或制约作用。音乐的传统生成于现场表演的过程中,乐人和听众凭借情感互动而体会音乐之“美”,由彼此会意而敞开关系之“真”,且以情补技地收获现实之“善”。音乐表演既助益也遵循着各地的风俗活动,音乐的异能感为音乐仪式、音乐行规和音乐禁忌平添了权威的力量并强化认同。该章从民间文本剖析我国音乐文化,体现出民众渴望搭乘音乐之舟以通往理想的生活。第四章,分析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在时间和空间、群体和个体、本土和他者的关系中,历史、地域、族群和口承主体是四项主导性的文本生成要素。首先,个人讲述的故事需要与时代或人物的特征相符合,而不同时期的民众对乐人存有主观认知,所以口头叙事、文人书写和史家记录共同构建出层累性的互文记忆。其次,民间音乐故事类型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共七大圈层,每一类型在不同地区弥散出异文,而文本内部衍生出有别于真实地域情貌的本土想象,展现了空间区隔和地方认同对故事文本的影响。再次,民间音乐故事的地域性伴随着族群性,演化出以英雄制乐为代表的叙事情节,体现着主观塑形的族群记忆。最后,以“唱歌的心”型故事的25篇异文为例,讲述者的性别、阅历和所处环境使口承主体对同类故事进行各异的陈述。音乐故事作为目的由客观素材和主体意识合力铺陈,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从何而来”。第五章,考察民间音乐故事在城市建设、乐曲创作、义务教育、行业信仰四个层面的实践应用。首先,湖北汉阳区和蔡甸区将“知音”故事打造为城市名片,依托于当地景观记忆而分据市场,促进了民众对知音文化的认知,但制衡关系束缚了双方的发展前景,而突破掣肘且维护稳定的合理方式是共建记忆。其次,童年记忆和故里情怀被谱写出乡愁音乐,齐·宝力高的马头琴曲《苏和的白马》表达了对草原家国的乡愁,在寓教于乐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传说的扩展和再造。再次,《伯牙鼓琴》和《月光曲》进入部编版小学课文,通过文本探源以及对安徽宿州瓦坊乡中心学校的问卷调查,可知两篇课文具有通识和伦理两方面的教育意义。最后,音乐产业离不开行业信仰,田公元帅是戏曲界的通行神只,它在闽西一带粘附于口头传说、田公堂庙宇和田公戏偶的互动关系中,衍生出整顿行业秩序和保障艺人权益的戏班组织田公会,至今仍对当地不同唱腔的傀儡戏艺人具有精神规束和交流维系的双重效力。音乐故事作为手段以文化和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良性发展,这解答了第一章引出的问题“民间音乐故事通往何方”。综上所述,民间音乐故事在文本的内外都表现为一条通向彼岸的舟楫,显示出故事主人公以及现实中的讲述者和听众对于和谐生活的追求。关于音乐故事的各个类型、异文和主题文化均可供深入剖析,而民间故事的涉乐母题也待于搜集补阙。本文仅从故事的类型结构、音乐观念、文化意蕴、构建机制和当代实践这五个方面大致探讨民间音乐故事对于民众生活的意义,为民间故事学和民族音乐学拓宽研究视野并提供相关例证,以此助力于凿通文学研究和音乐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推进两门学科的交汇繁荣。

王曦月[10](2019)在《中国古代陂塘系统及其与城市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古代城市是承载着人与自然系统互动发展过程的复合空间,而古代水利的营建为一城一地提供了基本的环境支撑和安全保障。陂塘水利系统是古人通过人工修筑滞蓄水源并综合利用、服务于城市及所在区域的重要环境支撑系统,为众多古代城市构建了融山合水、诗情画意风景体系。本文以风景园林学科的视角建构了陂塘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内涵体系并将其与古代城市建立联系。研究首先梳理了陂塘的古今概念体系、基本内容与系统性特征,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与范畴;其次,梳理了从上古时期到明清时期我国陂塘营建的历史阶段及发展特征;探究了陂塘在我国国土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及陂塘系统空间的结构范式、组成单元和空间类型。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古代陂塘系统与城市之间密切的支撑关系,以及因支撑关系而形成的空间关系和结构范式,分别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纵向挖掘研究,有针对性地探讨陂塘系统如何合形辅势地融合城市所在的山水基底、与城市发展脉络有怎样的关系、在整体系统功能驱动下形成的空间特征与景观风貌。此外,文章结合古籍文献梳理了陂塘系统的山水风景特征、人工管理体系以及艺术化的表达方式。最后,提炼出中国古代陂塘系统的当代价值载体与可持续发展途径。本研究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挖掘等研究方法对相关古籍文字及舆图、景图等可考资料进行挖掘,并通过空间分析法、地理模型法进行历史空间的推理与变迁分析,结合系统学、现象学及类型学的研究方法构建理论体系与研究框架。研究的主要结论为:①“陂塘”是我国古代人居营建史中重要的水利梳理方式,是具有特定功能、营建方式与结构范式的多单元系统。②陂塘系统在历史时期的整体发展路径具有阶段性特点,在国土范围上的地理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特点。③陂塘系统与所服务城市之间有密切的空间关系与支撑关系,且相互之间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范式。④陂塘系统的风景具有一定的识别特征,对古代城市的景观体系和风貌具有塑造作用。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①本研究首次对“陂塘”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的语汇源流考证,梳理了陂塘系统的概念体系。②本文首次将陂塘系统与古代城市建立联系,将中国古代城市与陂塘系统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人文三维视角构建其研究框架。③本文将古籍中的舆图、景图、文字记载与地理空间的信息结合起来进行推演分析,推测历史时期的空间形态与风景特征。

二、旅游景观的设计教学与实践——关于黄陂木兰水乡旅游区设计实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旅游景观的设计教学与实践——关于黄陂木兰水乡旅游区设计实录(论文提纲范文)

(3)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终述
        (一)体育旅游相关研究
        (二)体育赛事旅游相关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体育旅游
        (二)体育赛事旅游
    二、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体验经济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体育赛事旅游经典案例及影响分析
    一、体育赛事旅游经典案例
        (一)奥运会赛事旅游
        (二)马拉松赛事旅游
        (三)世界杯赛事旅游
    二、重大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影响分析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影响
        (二)对城市旅游硬件的影响
        (三)对旅游者数量和城市旅游消费的影响
        (四)城市旅游软实力的影响
        (五)对城市旅游产业结构的影响
        (六)对城市旅游空间布局的影响
第四章 基于RMP理论的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分析
    一、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资源(R)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
        (二)人文旅游资源
        (三)人力资源
    二、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的市场(M)分析
        (一)赛事旅游参与者
        (二)赛事旅游组织者
    三、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的产品(P)分析
        (一)重要赛事旅游产品
        (二)产品不足
    四、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RMP-AHP模型构建分析
        (一)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层次结构建立
        (二)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判断矩阵构建
        (三)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四)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层次总排序
第五章 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策略
    一、整体定位
    二、发展策略
    三、赛事旅游产品设置方向
第六章 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一、作为遗产的乡村景观
        二、景观遗产的保护视野
    第二节 传统村落景观的概念界定
        一、相关概念回顾
        二、传统村落景观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文化景观理论研究现状
        二、乡村景观遗产研究现状
        三、传统村落景观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思路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传统村落景观构成及特征
    第一节 景观构成要素及系统
        一、村落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二、传统村落景观系统
    第二节 村落景观类型及特征
        一、生态类景观特征
        二、聚落类景观特征
        三、人文类景观特征
第二章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阐释
    第一节 景观及审美价值
        一、景观审美的发生机制
        二、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意象
        三、传统村落景观的审美功能
    第二节 社会与文化价值
        一、原乡与乡愁
        二、文化容器
    第三节 环境与生态价值
        一、反映宜居宜业的环境特征
        二、反映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智慧
        三、反映传统造物思想和设计理念
        四、反映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理念
    第四节 旅游与经济价值
        一、传统村落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二、国外传统村落景观旅游情况例举
        三、中国传统村落景观旅游情况例举
第三章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及保护策略
    第一节 传统村落景观类型划分
        一、聚落型
        二、田园型
        三、生态型
    第二节 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一、传统村落景观价值评价的原则
        二、聚落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三、田园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四、生态型景观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策略
        一、聚落型——保护历史遗产,塑造特色景观
        二、田园型——保护生态环境,传承民俗文化
        三、生态型——活态演进,有机更新
结语 传统村落景观未来发展趋势
    一、传统村落景观在一个时期里会继续式微
    二、传统村落景观的价值在未来将进一步突显
    三、乡村旅游是传统村落景观存续和保护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概念的界定
    三、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章 中国宗祠的发展沿革
    第一节 先秦以前的宗庙
    第二节 从两汉墓祠到唐代家庙
    第三节 从宋元家祠到明清祠堂
第二章 明代宗祠剧场的出现
    第一节 明代宗族制与宗祠的普及
    第二节 明代宗祠剧场的产生
    第三节 明代宗祠剧场的特征
第三章 清代宗祠剧场的繁荣
    第一节 清代宗族制与宗祠的兴盛
    第二节 现存清代宗祠剧场
    第三节 清代宗祠剧场的发展
第四章 民国宗祠剧场的衰落
    第一节 民国宗族制度的变革
    第二节 现存民国宗祠剧场
    第三节 民国宗祠剧场式微缘由
第五章 宗祠剧场的建筑形制
    第一节 宗祠选址与平面布局
    第二节 宗祠剧场的建筑结构
    第三节 宗祠剧场的装饰艺术
第六章 宗祠剧场的演剧活动
    第一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类型
    第二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内容与声腔
    第三节 宗祠剧场的演出特点
第七章 族谱中的戏曲禁忌
    第一节 禁止家族妇女“烧香看戏”
    第二节 族人职业选择中的“优伶”禁忌
    第三节 明令禁止与屡禁不止的“夜戏”演出
第八章 家族戏班与庙宇剧场的互动——以修水县三元班为例
    第一节 三帝殿及其神灵考述
    第二节 庙宇剧场与家族戏班的互动
    第三节 神养戏:三元班的生存策略
第九章 乡村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管理——以云阳县彭氏宗祠为个案考察
    第一节 彭氏宗祠及彭氏家族
    第二节 蓝大顺之乱
    第三节 乡村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管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国现存宗祠剧场
附录二 中国宗祠剧场碑刻摘录
附录三 中国宗祠剧场戏台题记摘录
附录四 族谱所载戏剧史料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全域旅游视域下湖北英山毕昇文化旅游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从旅游到全域旅游
        (二)全域旅游的要素内涵与典型模式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的英山文旅融合实践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文化旅游的概念和内涵研究
        (二)关于全域旅游的内涵及发展模式研究
        (三)关于全域旅游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四)关于毕昇和毕昇文化的重要价值研究
    三、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湖北英山毕昇文化旅游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英山县旅游发展的政策背景及战略规划
    二、英山县旅游发展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环境
    三、英山文旅融合独特资源的毕昇文化
        (一)毕昇墓的发现及其基本情况
        (二)从毕昇墓到毕昇文化
第三章 湖北英山毕昇文化旅游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毕昇文化融入英山发展的早期探索
        (一)以纪念毕昇为核心的基础建设
        (二)以宣传毕昇为目标的品牌树立
        (三)以理解毕昇为目的的文化研究
        (四)以拓展毕昇文化的重点项目建设
    二、英山县毕昇文旅融合发展成效分析
        (一)调研设计
        (二)调研结果
        (三)问题分析
第四章 湖北英山毕昇文化旅游发展的深化路径
    一、从文化资源到文化品牌
    二、从文化品牌到文旅品牌
        (一)深度整合区域旅游资源
        (二)加强旅游产品开发
    三、以文旅融合引领全域旅游
        (一)毕昇文化展示毕昇故里的精神气质
        (二)毕昇文化引领毕昇故里的旅游战略
        (三)文旅人才保障文旅融合的智力支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深度访谈提纲
    附录2 :调研问卷
    附录3 :本文所采用图表列表
致谢

(9)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研究现状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及目的
第一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概况
    第一节 音乐故事的类型简目
        一、音乐创制类
        二、音乐传承类
        三、音乐表演类
        四、音乐风俗类
    第二节 复合类型的连缀规则
        一、连缀结构的四种形态
        二、连缀形态的逻辑关系
        三、连缀组频和类型属性
    第三节 叙事母题的异类融合
        一、宝物与妙音
        二、禁忌与沉默
        三、乐人与智者
    第四节 故事类型的三维结构
        一、功能、行动元和符号矩阵
        二、212个型式结构
        三、结构的意义
第二章 民间音乐故事中的音乐观念
    第一节 音乐认知:乐感的要素
        一、时空:感官的形式
        二、数字:有限代无限
        三、联觉:五感的相通
    第二节 音乐审美:情感的复调
        一、心象:人化的自然
        二、悲欢:合情的奏听
        三、共鸣:主体间对话
    第三节 音乐伦理:理欲的扬弃
        一、自发:为人欲而音乐
        二、自觉:为社会而音乐
        三、自由:为音乐而音乐
    第四节 音乐信仰:神圣的话语
        一、孕世:乐风贯生息
        二、通天:天道和天意
        三、升仙:乘乐往永生
第三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音乐创制:多维的融通
        一、创制环境:农耕与游牧
        二、创制人物:乐者无贵贱
        三、创制动机:生存与生活
        四、创制结果:乐归于民众
    第二节 音乐传承:变动的秩序
        一、行业秩序:师徒义与同行利
        二、表演秩序:守正统和翻花样
        三、社会秩序:天下平与美名扬
    第三节 音乐表演:真与善归美
        一、真:以情达意
        二、善:由情生益
        三、美:唯情而已
    第四节 音乐风俗:权力的声麦
        一、认同:权力的话语
        二、权力:歌颂的对象
        三、音乐:至高的权柄
第四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构建机制
    第一节 乐人形象的互文层累
        一、乐人形象的四重阶段
        二、乐人形象的互文叙事
        三、乐人形象的历时层累
    第二节 空间区隔与地方认同
        一、故事类型的分布圈层
        二、故事异文的空间弥散
        三、故事情节的地方想象
    第三节 英雄制乐与族群塑形
        一、族群英雄的分工制乐
        二、族群分界与英雄选择
        三、族群形象的音乐基调
    第四节 口承主体的表演视域
        一、讲述者的性别分界
        二、讲述者的个人阅历
        三、讲述者的地域视角
第五章 民间音乐故事的转化应用
    第一节 知音名片:故里之争与记忆重构
        一、知音景观的记忆再造
        二、品牌博弈的记忆分据
        三、制衡发展与记忆共建
    第二节 乡愁作曲:齐·宝力高与《苏和的白马》
        一、草原家国:乡愁的过去式
        二、曲式结构:乡愁的现在式
        三、现场互动:乡愁的进行式
        四、传统再造:乡愁的未来式
    第三节 寓教于乐:《伯牙鼓琴》和《月光曲》的教学实践
        一、民与士:课文的来源
        二、古和今:教学的策略
        三、学与乐:问卷的分析
        四、伪与诚:社会的反响
    第四节 行会凝聚:闽西傀儡戏的田公信俗
        一、两派唱腔的田公传说
        二、庙宇戏偶的互文叙事
        三、田公会及行业规约
        四、诞辰仪式与行会共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民间音乐故事类型(212个)
        一、音乐创制类(1-4系列)
        二、音乐传承类(5-8系列)
        三、音乐表演类(9-17系列)
        四、音乐风俗类(18-20系列)
    附录二 《伯牙鼓琴》和《月光曲》教学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10)中国古代陂塘系统及其与城市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镇化背景下人地关系的矛盾
        1.1.2 城市水环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3 古代人居科学与智慧的传承使命
        1.1.4 风景园林跨学科研究的趋势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深入挖掘古代人居环境营建智慧
        1.2.2 系统阐释古代多元的城—水关系
        1.2.3 构建陂塘系统的研究框架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陂与陂塘
        1.3.2 古代城市与陂塘系统
        1.3.3 人居环境系统、自然系统与支撑系统
    1.4 相关领域研究
        1.4.1 景观与文化:自然—人类系统的辨证思考
        1.4.2 城市与水利:营城理水的思想与实践
        1.4.3 陂塘相关研究
        1.4.4 古籍文献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陂塘系统营建的背景研究
    2.1 思想哲学基础
        2.1.1 农耕文明下的人地思想
        2.1.2 中国传统的自然形胜观
        2.1.3 中国古代的山水审美意识
    2.2 营建意匠基础
        2.2.1 传统农田水利:我国人居营建的基础
        2.2.2 区域水利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地域适应性
        2.2.3 城市水利系统:人工与自然系统交织的集中呈现
3 陂塘系统的概念建构与基本内容
    3.1 陂塘系统的概念与识别
        3.1.1 “陂”与“陂塘”语汇源流考
        3.1.2 现代学科体系中的陂塘
        3.1.3 陂塘概念内涵的系统性
        3.1.4 相似概念辨析
    3.2 陂塘系统的基本内容
        3.2.1 陂塘系统基本功能
        3.2.2 系统结构框架与组成单元
        3.2.3 陂塘系统的管理体系
    3.3 小结
4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的起源背景与变迁过程
    4.1 思想萌芽期:上古时期
    4.2 初创期:春秋战国时期
    4.3 奠定期:两汉时期
    4.4 曲折建设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4.5 最盛期:隋唐五代时期
    4.6 集中发展期:宋元时期
    4.7 拓展更迭期:明清时期
    4.8 小结
        4.8.1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的整体发展进程
        4.8.2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发展的空间特征
        4.8.3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5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的空间形态特征
    5.1 国土与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
        5.1.1 两淮地区
        5.1.2 江南地区
        5.1.3 西南及其他边陲地区
        5.1.4 小结
    5.2 陂塘系统及其单元的空间形态特征
        5.2.1 陂塘系统的基本空间架构
        5.2.2 陂塘系统的结构单元形态
        5.2.3 陂塘系统的典型空间类型
        5.2.4 陂塘系统的典型复合结构
    5.3 小结
6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对城市的支撑
    6.1 凭湖而蓄:城市水系调蓄
    6.2 倚湖而守:城市军事防御
    6.3 济河之运:城市漕运调剂
    6.4 构城之景:城市游憩与景观
    6.5 利民之生:城市物产供给
7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与城市的空间关系
    7.1 “山—陂—城”的基本空间格局
        7.1.1 竖向关系
        7.1.2 平面关系
        7.1.3 古代陂塘系统的择址原则
    7.2 “城—陂”空间关系的类型范式
        7.2.1 城绕陂周、城嵌陂中
        7.2.2 陂城比邻
        7.2.3 城牵离陂
        7.2.4 陂嵌城中
    7.3 小结
8 中国古代陂塘系统与城市风景审美
    8.1 陂塘系统的典型风景范式
        8.1.1 融山合水的自然基底
        8.1.2 各司其职的系统单元
        8.1.3 揽胜抒怀的游赏体系
        8.1.4 渗透互融的世俗空间
        8.1.5 互惠共荣的生产生活
    8.2 陂塘系统与风景集称文化
        8.2.1 城市集称景观中的相关景名
        8.2.2 与陂塘系统相关的集称景观
    8.3 陂塘风景的艺术表达
        8.3.1 诗词歌赋
        8.3.2 山水画作
    8.4 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当代价值与发展路径
        9.2.1 陂塘系统的当代价值
        9.2.2 可持续发展策略
    9.3 创新点
    9.4 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参考文献
附录 《水经注》中的陂塘经文及注疏

四、旅游景观的设计教学与实践——关于黄陂木兰水乡旅游区设计实录(论文参考文献)

  • [1]乡土元素在旅游型乡村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以武汉市乡村地区为例[D]. 张纪伟. 长江大学, 2021
  • [2]荆楚传统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D]. 梁馨怡. 长江大学, 2021
  • [3]武汉市体育赛事旅游发展研究[D]. 陈萱.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4]传统村落景观价值研究[D]. 李传欢.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5]湖北省红色旅游空间优化研究[D]. 江永佺. 湖北大学, 2020
  • [6]川西北高原藏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及扶贫效应研究[D]. 何星.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7]中国宗祠剧场及其演剧活动调查研究(上)[D]. 邓弟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9)
  • [8]全域旅游视域下湖北英山毕昇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 汪炀.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中国民间音乐故事的类型分析与文化透视[D]. 黄若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10]中国古代陂塘系统及其与城市的关系研究[D]. 王曦月.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标签:;  ;  ;  ;  

旅游景观设计教学与实践——黄陂木兰水乡旅游区设计实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